教学设计及教案范文

时间:2023-07-16 08:50: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学设计及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设计及教案

篇1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篇2

教案就是教学设计方案。在现代教育理论下的教案已经发展成为基于学生学习(或指导学习)的方案。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理念下的行动导向型教学课题教案应包含下列过程设计及教学内容。

一、回顾拓展

教师设置任务或问题,检查上节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处理或问题回答结果进行检查、总结、提升和拓展,并根据检查情况导入本次课学习任务。

二、任务处理

1.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任务”定位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分析任务,提出任务的处理要求――教学目标。

2.学生按照任务要求进行学习、讨论(合作或个体)、探究、制作等,完成展示交流前的学习任务,根据情况,教师可演示示例。在任务处理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渗透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

三、交流与评价

1.明确展示交流的要求,学生(或分组)进行交流展示其学习成果。交流中要形成交流任务派生或任务连锁,提高交流面。其他学生 (或小组)可以对其进行点评、纠错,提出(演示)另外的做法或不同的见解;学生(或小组)优先点评、纠错,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在交流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和渗透职业行为养成。

2.归纳提升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处理和展示交流的内容进行归纳、补充、提升,使学生建构起本部分的知识、概念、技能体系以及行为养成,并根据交流情况,从任务完成、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养成等方面进行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改进方向。

四、检测反馈

篇3

我见过很多教师教学用书里的教案中没有板书设计,而在教案后面附有板书设计,且与教案不配套,这样的板书形同虚设,教师用这样的教案上课时,附在教案后的板书设计是写不在黑板上的,这样的板书设计实属床底下躲雷公――无用,教师应该在上课的过程中,按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把设计好的板书写在黑板上。伟大导师曾教导我们说: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其实,板书就是个纲,纲出现在黑板上,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才有整体感知和把握,学生在自学时就明白了自己要学的内容是什么,以及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即通过学习后自己要学到那些知识,懂得什么等。可见板书是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缩影,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有助于引导学生自学和检验自学是否达到板书要求达到的目标,

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板书不仅能直观地显现课文的特点、表现手法及写作手段,还能直观地显现课文的脉络,教学设计的脉络,课堂教学过程的脉络。怎样才能设计好板书呢?教师要熟悉课文后,把课文的各部分内容和所含的知识及教学目标,通过化复杂纷繁为简明扼要,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做为板书设计写在教案中,如同教学论文的提纲一样。上课时,教学那个环节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后,让学生概括出所学的主要内容及所获得知识和感悟做为板书写在黑板上,也可以把教学内容做为各个教学环节的自学提纲,先由教师工工正正书写在黑板上,辅导时,再让学生总结出所获得的知识及感悟也写在黑板上做为板书。这样的板书才有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

篇4

我们以创新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以“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以及与之相应的教案书写格式变化促进了课堂的变化。

“教学目标的三维融通表述”的基本格式是:“组织方式或学习方式、方法、工具”+“行为主体”+“行为条件、程度”+“行为动词”+“知识点、能力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关注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确定,关注学习方式、方法、工具的确定,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强调教学目标确定的合理性,目标指向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行为的主体是全体学生;使用的行为动词要清晰、可把握;学生行为的实现程度具体化,尊重学生差异;预设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课堂资源的生成性,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使教师在教学环节预设的时候不仅考虑“要教什么,培养什么能力,培养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充分考虑“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去达成目的”,全方位预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为了指导教师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改进了备课机制,把原有的备课本重新进行设计,以表格的形式分“教学环节、问题与任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呈现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方面,重点关注:提出问题环节,引导教师注意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要符合教学内容及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解决环节,合理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结论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允许不同结论的存在;交流反馈环节,注意解决问题过程的交流讨论,注意就学生的结论本身开展发散流讨论;课堂训练环节,注意单项能力和多向能力兼顾训练、理论性题目和实践性题目兼顾训练、规定性题目和自我表现型题目兼顾训练。

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与每个环节特定教学内容或任务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工具的具体运用和操作,探索师生双边活动设计的时效性、生成性资源的选择性、学科素养的个性化。提倡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灵活有效地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选择上,着重探索眼看、耳听、口说、手做等基本学习方式的合理使用及其内在联系,强化说、做方式的运用;在每个环节知识点的处理上,提倡教师至少渗透一种思维方法并让学生感悟这一方法;在教和学工具的选择上,强调必需性和有效性。

篇5

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数学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就应该尽可能体现过程教学,凸显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真实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数学教学不但是为了学生知识的增长,更要关注创新意识的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提升.因此教案设计就要多关注学生,创设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活动的平台.教案属于教师理论上的设计,实际教学有学生水平以及学习内容难易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才是可行的.一个优秀的数学教案,创新是主旋律,学生活 动是主体,在知识和方法的习得过程中,渗透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下面就设计数学教案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1教学目标的阐述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目标领域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水平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分成:了解(知道、模仿).理解(独立操作),掌握(应用或迁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分成:经历(模仿),发现(探索).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分成:认同(反应),领悟(内化).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应考虑教学对象人的因素,然后考虑知识的不同类型与水平.教学目标的陈述也应体现人性化,不应叙述成:使学生达到,.应叙述成:学完本课后学生能够,.不管采用何种目标陈述方式,教学目标都必须是可观察和可检验的.应做到:(1)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学生可观察到的行为,教师和学生都能理解,避免用模糊的语言引起歧义.(2)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教师的行为0代替/学生的行为0,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3)陈述可接受的最低行为标准.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分析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学生学习的终点目标,而终点目标往往是通过完成一系列彼此相关的子目标后,才能顺利达成.因此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等的起始情况,教师应根据掌握的学生信息,创设有利于学生解决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倾向的学习情境.这样的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确定的目标学生才可能达到.

3引入

故事引入,演示引入,类此引入,复习提问引入,问题引入,讲述性引入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选择的采用,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设计教学引入是教案的重要部分.

4教师活动设计

设计教师讲解的时机,因教材是统一编制的,根据具体情况,有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提供学生更容易参与的直观材料,或列出自学提纲或提出思考的问题,组织编题目,讨论研究问题,适时小结等等,都需要教师指导和点拨.教师要掌控全局,把握时间,调整教学节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到愉悦、宽松和有序,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就是教师要设计好自己出场的机会,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越俎代庖.

5学生活动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句型:Itsquiteaniceelephant.

(2)初步学习过去进行时态的用法。

2.能力目标

能够用过去进行时准确表达过去某个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

二、教具

录音机;一组图片,画有人物和动作,如:打篮球、跑步、唱歌、写作业等,并标有具体的过去时间。如:8:30yesterdaymorning等。

三、课堂教学设计

1.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分别做出扫地、读书、写字等动作。教师依次提问:

T:Whatareyoudoing?

S1:Imsweepingthefloor.

S2:Imreadingabook.

S3:Imwriting.

教师手指这三位同学,依次问大家:

T:Whatishe/shedoing?

学生按照实际情景,依次答出:

Ss:Heissweepingthefloor.Sheisreadingabook.Heiswriting.

教师要求全班将三个人的动作分别记清楚。

2.复习值日生报告。

教师可继续要求学生就所学科目提出看法,并就他人看法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3.就刚才三位同学的动作,向全班提问:Whatwas×××doingwhenIcamein?

重复两至三遍,板书这个句式,用彩色粉笔标出was,启发大家猜测句子的含义,并引导全班回答:

Hewassweepingthefloor.Shewasreadingabook.Hewaswriting.

板书上述三个答句,启发学生观察谓语部分的变化,并简要介绍一下过去进行时态所表示的含义。

4.打开书,借助课文插图教授本课词汇,反复练习。

5.两人一组,练习课文第1部分问答。请几组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讲评。

6.合上书。准备放课文第2部分录音。教师给出听前提问(Pre-readingquestions):

WhatisLiLeidoing?

放录音一遍,学生回答问题。

7.指导学生两人一组做课文第3部分练习。教师先与一位程度较好的学生表演以下对话:

T:WhatwasLiLeidoingwhentheteachercamein?

S:Hewasdrawingapicture.

T:Whatwashedrawing?

S:Hewasdrawingahorse.

T:Whatwasheusing?

S:Hewasusingchalk.

T:Wherewashedrawing?

S:Hewasdrawingontheblackboard.

全班两人一组,就Meimei及thetwins进行内容相似的问答练习,请几组同学表演。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就上面的人物及活动与学生进行问答练习。

8.教师解释课文难句(见难点讲解)。

9.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短语,练习朗读本课对话;2)完成练习册习题。

四、难点讲解

Butpleasedontplaywithmychalk.但是请不要玩粉笔。

句中的play是不及物动词,意思是:玩,玩耍。例如:Letsplaytogether.让我们一起玩吧。

play还可作为及物动词,有“参加游戏、玩球、扮演、弹琴”等意思。例如: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32-01

要想体现一门高中英语课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来着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

1 备教材

首先要考虑到新高中英语的学科特点:教材涉及的话题很广,每个单元的材料都渗透着思想情感的教育;教材的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笔者认为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因学生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单元教学目标的不同及变化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做适当的删减。同时多种媒体辅助配合,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教材具有弹性。

2 备教法

按照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新课程要求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建合作的学习氛围;开发利用智力,指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为: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和引导――探究式。

3 备学生

高中生一般为15-18岁之间的青年,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较中小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他们的思维已理性化,求知欲强,对新奇、具有刺激性的事物怀有热情,看问题往往主观、片面、偏激。因此,要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角度,选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备学法

与上文教法相对应的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从依赖教师、课本、课堂变为独立自主学习,超越教师、超越课本和课堂;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参与、发现和探究;从以学科知识为本转为以自身的发展为本。

因此,我们教师要想在新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优化英语教学,就要有意识地、科学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尽可能的最大效果。

5 教学实例分析

现有笔者设计的一个教学案例,结合上述理论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笔者执教的高二两个班级(5,6班)学生学习精力旺盛,经过初中和高一的英语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但两个班级的学生特点和学习水平各不相同。5班普遍课堂反应快,学生学习参与性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早已形成;而6班同学整体学习水平稍差,班级个体差异大,学习主动性不高。由此,笔者就高中英语第二册(下)Unit15 Destinations一阅读课进行稍有变化的差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旅游目的地,此课侧重阅读部分的学习,着重解决对课文的理解。这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分为读前、阅读和读后。由于阅读是本单元的重头戏,无论是文中的语言点还是对内容的概述,在课后的单元练习中都有伏笔,所以为达到“前后联系紧密和灵活运用教材”的效果,笔者删除了书前面的“读前”,而用课后P111 Vocabulary的练习来引出阅读文Destinations中的一个关键字Copacabana,这样既复习了所学的新单词,又顺利的导入了新课。对于“读后”部分,笔者又从锻炼学生口语和复述能力的角度出发,将原有内容改编为双人或多人对话,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教材资源。

教学目标分析。共有五个方面:(1)语言知识:掌握和运用upset, avenue, skier, altitude, grantee, feast, dip, look into, every now and then, get tired of, cool off等单词和词组,复习非限定动词的用法。(2)语言技能:听,听懂两个国家旅游景点的大体概况;说,运用课文所学再造交际性口语;读,读懂课文内容,熟练运用scanning, skimming等阅读技能;写,能流畅、准确地描述自己家乡的概况。(3)情感态度:热爱家乡。(4)文化意识:热爱祖国。(5)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分析。(1)设计意图1:通过大脑风暴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以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激活原有知识储备,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为下一步作好铺垫。(2)设计意图2:充分调动学生五官,在训练听力的同时对课文的内容做出了预测。(3)设计意图3: 通过运用查读等阅读策略,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便于他们把握文章主旨,归纳主题。(4)设计意图4:通过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再对课文,捕捉文中细节。通过小组合作,有效地培养了合作与交流意识。(5)设计意图5: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实际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清楚的再现,是对学生复述能力的训练,也锻炼了口语能力。(6)设计意图6: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进行了延伸,既使“读后”的活动充分实施,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技巧。

课后反思。本节课笔者以阅读为主,兼顾听说读写。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巧妙设计、环环相扣。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的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前后衔接和删减,并适时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计了稍有不同的教学方案。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想上好一堂英语课,笔者认为就应该从“影响课堂效果”的这几个方面入手,认真备课,主动探究, 从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等五个方面对一节45分钟的外语课进行设计。只有在每节课的各个环节都体现课改的新精神,才能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琳,程晓堂,张连仲.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柏华,陈冬梅.英语教育与学业评价[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一、简述

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亦称课时教案,“是指小学英语教师根据《英语课程标准》(2011)理念,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诸要素(目标、内容、人员、方法、技术等)进行优化组合,而实际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

随着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实施和深化,英语课程标准已走进小学英语教师的日常生活,但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影响却依然不大。本文从标准陈述、课时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案设计三个维度,对2013年参加郑州市“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比赛的163份教学设计进行统计,得出下表结果:

从上表结果可看出:

1.从上表中标准陈述这一维度,具有标准陈述的教学设计共44份,占总数的27%,其中标准陈述准确的仅占33%,是总数的7%。不合格的标准陈述占67%,占总数的20%。这些不合格的标准陈述大多数是直接从英语课程标准中涉及一、二级的分级标准的重复,并没有根据具体教学进行选择。由此可见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并不准确,更谈不上有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2.163份教学设计中具有评价活动方案的占总比例的75%。然而,具有可操作性以及能够评价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活动方案仅占8%,是总数的6%。大部分的评价活动方案不具备可操作性。见下面三个评价活动方案案例:

案例一: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应当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针对确定的学习目标,在评价上主要采用小组互评、自我评价和课堂随机观察等途径。

案例二:(1)自我评价。有效评价要求学生投入。这种投入使他们进行反思,也可以使他们肯定自己学习的努力,并看到改革标准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进行的评价,而评价标准,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具体制定。(2)互相评价。(3)教师评价

案例三:注重生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

一百六十三份教学设计中全部都有课时目标设计,而且目标设计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与课程标准一致的教学设计方案占总比例93%。其它课时教学目标陈述比较模糊、可操作性不强。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而10份具有合理评价活动方案的教学设计均来自这152份教学设计。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合理的评价活动方案来保障目标的有效达成。

通过上述统计可以发现小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对课程标准的实施还处于生搬硬套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的特征、要素、格式的分析来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其理解,进而帮助读者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师深化对标准的理解、实施,以助于进行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二、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一)特征

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基于标准教学的意识。崔允指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指的是“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撰写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时要思考上述三个指标。他指出基于标准的教案具有以下几个内容:

(1)课题:

(2)相关标准陈述:标准陈述从年段基准中而来,和上课内容息息相关;标准陈述是具体的,包含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

(3)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要描述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或结果;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去证明标准陈述中的知识或技能。

(4)检测这些表现或成果的评价活动方案:评价的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5)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是能指引学生去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

设计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时,也必须要具备上述5个方面内容。尤其是第(2)、(3)、(4)、(5)项内容。在设计这四个项目内容时,要注意它们和以往传统教案的区别。林荣凑对传统课时教学设计方案和基于标准的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的差异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如下表:

结合以上可以得出,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具有以下特征:

1.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中必须要体现课程标准陈述、教学目标、评价活动方案、教学活动方案四个项目内容。

2.在陈述课程标准时,不能简单地从英语课程标准中把分级标准内容原班不动地照抄一遍。而是要根据课程纲要、单元纲要、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取课时教学内涉及的课程标准内容,另外,课程标准是比较抽象、概括的文字,需要对其进行分解。

3.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要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来源于课程目标。但是由于课程标准目标的抽象性,小学教师需要按照“课程标准分级目标――学年/学期课程目标(来源于课程纲要)――单元目标(单元纲要)――课时目标”的层次来设计课时教学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学年/学期课程纲要;再根据课程纲要制定具体的单元纲要。最后要根据单元纲要制定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不能够省略中间环节,直接从课程标准到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4.在设计评价活动方案时,要根据“评价的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检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活动方案。在一中的三个评价活动方案都仅仅是描述性的文字,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也不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要素

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除了包括上述几个要素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添加其他要素。下面是方案包含要素:

一般项目:课题、班级、科目、时间、授课教师、课型、授课时长等;

课程元素:标准陈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工具、评价活动方案、教学过程、教学板书、教学反思等;

其他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时教学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小学英语教师在设计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教学情境,选择方案要素,进而设计合理、可行、有指导性的方案。

(三)样式及案例

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的样式不拘一格。不同的小学英语教师由于年龄、教学实践经验、价值观等的差异可以选择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样式。总的来说,方案是辅助教学活动的,只要能够有助于教师教学,任何样式的方案都是可行的。下面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案样式案例部分内容,在此列出,以供大家更好地理解方案。

相关课程标准:能借助图片、图像、手势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按要求用简单的英语做游戏。

教学目标、要求:(1)借助图片、板书和班班通,能听懂、会说句子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 / Sundays? I often do homework, read books and watch TV.并能正确朗读和在游戏中灵活操练对话。(2)根据调查问卷,能同伴合作创编至少4句的对话。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PEP第五册教材Unit 2的第五课时,课型为对话课。谈论话题是周末活动。学生已在第四课时学习了Saturday, Sunday, do homework, read books,watch TV这几个词汇,同时还能听、说句子What do you do on…? I often…,但还不能灵活地替换关键词。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能在创设的情景中灵活运用对话。另外,本课Let's try部分的内容较多且易混淆,需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细听录音,独立完成听音圈图的练习,为对话的教学进行铺垫。

教学评价方案:(1)任务一: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然后设置“魔盒”游戏和头饰扮演,让学生对所学对话反复操练。(检测目标1的达成)(2)任务二:设置问卷调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调查,然后要求两人一组创编至少四句话的对话。(检测目标2的达成)

教学过程(略)

教学反思(略)

(四)评价

评价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主要指根据评价指标,科学地对方案进行价值判断。在评价时需要关注设计成果的规范性、创新性、可实施性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的支持性等方面。一份好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首先应当是规范、完整的,所采用的内容必须是准确无误的,教学步骤应该清晰,语言应该简练明确,另外,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有益于教学。下面是一份方案评分标准,仅供参考。

三、结语

小学英语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课程标准的实施者。对基于标准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的思考,能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最终走向基于标准的有效教学。本文通过对基于标准的小学英语课时教学设计方案的特征、要素、形式、评价的分析,旨在提高读者对方案的认识和理解,走出传统方案的一些误区。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8.

[2]周建平.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9.

[3]李锋.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理论、实践与案例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86-188.

篇9

1. 教学设计说明 创新教育是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培养一批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创新型人才。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在教学环节中的形成知识、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三个环节中,应以形成知识为重。然而,在目前中学的物理教学中,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偏重知识的应用――重在解题,而忽视了形成知识的过程。这种倾向将直接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本课一般采用定性实验――概括规律――规律应用,最后再用学生实验一验证。而我们在设计此课时,将定性实验改为定量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索实验中的规律 ,重视了形成知识的过程。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设计课时,充分注意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对于中学生来说,他的一切积极的思维,都往往来源于他对事物的疑问和惊讶开始,只有有了疑问,他才会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本课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和引导学生求异质疑相结合,注重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并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培养和发展,使学生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并从中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转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使我们老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因此,本节课设计时采用了“引探式”教学,创设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勇于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认识,尽可能地增加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活动。本课教学设计的主线如图1所示:

图1

本课在教学中采用了实验探索法和多媒体电教手段,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从实验入手,进行科学地猜想,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探求物理规律,得出科学结论。通过探索分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中对未知规律的探索,激发他们的思维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初步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探索过程中得到培养。

2. 教 案

2.1 指导思想:通过实验探索教学法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2 教学目的:

(1)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物体产生的加速度a和所受外力F、物体质量m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2)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3) 知道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 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测量、归纳综合、推理得出结论并用公式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2.3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2.4 教学难点: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索a、F、m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2.5 教学器材:

(1) 电教器材:多媒体电脑、数据/视频投影仪等;

(2) 实验器材:气源、气垫导轨、两个光电门、数字计时器、滑块、带细丝的小桶、质量为5g、10g等砝码5个,大、小不一的铁块、托盘天平等。

篇10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关于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发生背景,又有故事发展情节。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4、教学案例的特点是: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2)体现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学的成功经验;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篇11

教案的固定栏目无非就是教材分析,学情学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等,这些内容在年青老师刚刚设计教案时是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因为我曾经也这么想,但现在我不这样认为,恰恰相反,我认为这些栏目的疏理清晰了,你的教案也就清晰了。下面我们分别来谈一谈。

1.教材分析。首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或教学纲要,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设计开发,在进行开发时,建议对教学的这个单元进行通读,借鉴教参,了解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2.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学反馈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议目标具体,操作性强。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在分析了学习者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基础技能等多方面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并且在随后的教学策略设计中重点对这些重点、难点的教学进行设计。

二、教学案主体部分设计的一些策略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运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注意力,关心上课主题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优质课的准备过程中,切忌全盘照搬别人的课例。要知道观摩的老师都是久经“沙场”,听过很多课例,所以一堂课如何设计、怎样发展,大方向他们都知道,典型的课例他们更是记得很清楚。因此最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创新,从其他学科中寻找灵感。

三、关于新知教学

1.常用教学活动程序有:

传递――接受(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它在教学实践中经久不衰,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掌握较多的知识,但学生在此教学活动中是被动接受、教师灌输。

引导――发现(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此困难得欲望,然后主动去思考面临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行方案,产生假设,独立运用各种思维操作验证假设正确与否,得到正确结论。此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也“会学”,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但学生需有一定的先前经验储备,即我们常说的“基础”要好。

情境――陶冶(创设情境――参与各种活动――总结转化)。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场景,可通过语言的描绘,也可实物演示,用音乐来渲染,来激励学生的情绪,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加入活动,使学习潜移默化地进行,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总结中领悟到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达到陶冶情操、培养人格的目的。

2.常用的教学方法

与认知目标有关的: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等。

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示范――模仿;练习――反馈等。

与情感领域有关的学习:强化法、情境教育法等

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应当如何选择和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我们设计教学策略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关于拓展练习

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评委的眼睛重要因素。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还有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差异教育的针对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显示教学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比如,在制作电子小报中,要有环境保护的,有历史研究的,有社区宣传的,有读书学习的……让人感觉到学生不是在模仿,而是在创造!

1.以兴趣为先,设计要有“热”度。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动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短,而新课的练习又常常是放在课堂的最后环节,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紧张学习,比较疲倦,枯燥的练习内容与方式是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练习,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从而达到设预计的教学目标。

2.以目标为本,练习设计要有“效度”。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它的目标要以教学目标为本。这个“本”既有内容的框架,又有份量的限制;既要达成知识巩固、技能提升、方法掌握的目标,又要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彰显。适当数量、有重点内容、创新题型的练习,能让学生喜欢并乐意参与练习,从而提高练习效率。

3.以学生为主,练习设计要有坡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练习设计,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要求上注意减缓坡度,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适当增加“台阶”,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依次呈现,既照顾学生心理特点和承受能力,又能比较可靠地反映出各种程度学生的发展水平。

五、关于课堂评价

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环,但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只评不用把评价沦为形式对你的课堂破坏力是极大的!在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进行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对不同学龄学生评结果反馈时要注意,小学生可以奖励小星星之类,大学生都不能这样做了。要注意评价及反馈的科学性、实用性,不能形成一种教条的“填表”活动,要发挥学生自主、协作的精神,鼓励学生相互展开评价。教师要特别注意对评价的反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讲评、总结和拓展练习,切忌只评不用,让评价流于形式。

六、关于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和活动时,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总结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系统知识的归纳。新课结束后,老师可以通过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并使有关的教学内容系统连贯和相对完整,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篇12

当然,一次会议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相信这样的交流和讨论一定能引发更多读者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编制和使用学案。现将该会议的发言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总之,学案设计是一项既有价值又有挑战的工作。我们期待您的参与。

1 关于学案功能的讨论

余方喜(松江二中):目前,学案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老师都在借助学案进行教学,有的学校甚至已经编制出一套完整的学案。但无论在形式、功能、使用方法上均各不相同,认识也比较混乱。说实话,有的教师利用学案只是为了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特别是课堂之外的学习时间;虽然有一些学案考虑了学生的层次差异。提供了学习的选择性。但总的来说并不到位。所以集中力量研究学案的编制及其使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认识学案的功能和使用。对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丰仁(青浦一中):我们学校尝试的“学案”其实是一种“预学习方案”。通过预学,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重点、难点在哪里,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带着疑问上课;尝试做习题,对那些存在疑惑的新知识进行探究、思考。通过预学,使学生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提高听课效率。我们设计和利用预学方案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陆惠莲(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从2009年6月起。我作为区教研员。组织区域内部分教师编制了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学案,供区域各校使用。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自主学习,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疑难问题由师生共同研究解决。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了知识。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方芳(曹杨第二中学):我校当初设计的学案,主要是对教材内容的整理和补充。是以知识为线索,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构建化学知识,即学案导学。目前,新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学案帮助学生学习。建构化学知识显得极其必要。

吕彩玲(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我认为目前对“学案”的功能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对话式”笔记。其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构建课时教学内容的逻辑框架,本课要落实的知识和方法目标是以“填空题”等对话形式呈现的,这种学案还承载了课堂笔记的功能。对于学生课后的巩固复习很有帮助。

第二种,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主要指教学难点)的支架。这种学案不一定呈现一节课完整的知识框架,往往只是服务于某个教学环节。

第三种,为了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有效地引导学习的功能。这种学案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它不仅能指导预习还能用于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课外也能使用的学习资料。如果能够科学地编制和使用这种学案。它将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意义非同寻常,所以我认为这个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洪燕芬(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大家知道,教师有教学参考书,学生有各种课外辅导书:教师要有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学生也应有能帮助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态的学案设计。所以,我认为,学案不应该简单等同于“课堂练习”、“课堂笔记”或“课前预习”。

吴俊明(上海师范大学):概括一下各位老师的看法,其实学案的功能有多种,主要是:①突出重要知识;②提示逻辑框架;③补充学习材料;④替代听课笔记;⑤作为课堂练习(册);⑥提示活动步骤(即导学);⑦提示学习策略,引导主动学习;⑧指导学生预习;⑨抢占课外时间,等等。这些功能有的属于教材或学材的功能补充,有的起着辅教或辅学的作用。有的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最后一项“抢占课外时间”是一句大白话,虽然不太好听。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这实在是化学教师的一种无奈。

面对学案的多种功能,老师们是否觉得学案负载的功能太重了。对此我认为,对于学案的多种功能。包括上面已经提到的和可能没有提到的,应该作一些分析,弄清哪些是必要的、难以替代的,弄清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要优先保证主要功能的实现,其他功能则视情况给予“兼顾”。我在本刊上一期的文章中所说的“学案”的基本任务和内容。即“明确学习任务,说明学习背景,进行学习定向;提示学习策略和参考思路,帮助学生作出选择并制订学习方案;提供学习‘支架’,解决学习困难;组织自我检测,提高元认知水平;整合学习成果,优化认知结构”应该也是学案的主要功能。而帮助学生当好主体,促进学习方式优化乃是最根本的功能。

2 关于学案属性的讨论

陆惠莲(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其实,要真正实现学案的主要功能并不容易。我们编制的高三复习学案在实际使用中就遇到了一些问题。区域内14所学校的高三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差很大。各校在使用区统一编写的学案时,出现了“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情况。另外,使用了学案后,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僵化”现象: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学案编制、使用过程中,如何突出“导学”的功能。如何体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优化”的功能?

吕彩玲(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我也有一点担心。我们现在常用的“学案导学”使得学生与学案的“对话”取代了(部分)原来课堂中师生间情趣盎然的互动,这种课堂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会不会显得过于理性甚至乏味?如果那些曾经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因为采用了“学案导学”模式而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这样的学案又有什么意义呢?

方芳(曹杨第二中学):我也想说,每位教师对课标、教材、知识问的逻辑关系均有自己的解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风格,如何使学案能满足不同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资源十分丰富,又怎样在学案设计中得到体现?

余方喜(松江二中):我认为老师们谈到的问题

是可以解决的。学案既然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自主性就应是学案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过程有共性的一面,但学案更应该照顾到自主学习过程的差异,这样才能体现学案的本质。同样的目标。学生习得的时间、过程与途径不尽相同,在学案中应能得到反映。

一个教师设计的学案如何得到其他教师的认同?我认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应该可以达成较多的一致性。相反,如果更多是从教的角度思考问题,则不同教师的思路肯定有比较大的差异。使用学案并不排斥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相反教师的不同风格其实可以使学案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案。都应该内蕴一条或几条主线,使之成为有结构的整体。这条主线可以是知识结构线、过程和方法线或情感线。

洪燕芬(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我同意余老师的看法,我认为有两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化学学科体系的逻辑与规律:二是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案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合理的“学案”可以将教师“面”上的“教”与学生“点”上的“学”实实在在地联系在一起,这将是非常“给力”的好事。

吕彩玲(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编制学案也应考虑到学案文本框架的普适性。简明的框架可能更具有普适性,更有利于学案的编写。学案的面貌要能吸引学生。可能需要大量口语化的表述,图文并茂就更有吸引力了。

吴俊明(上海师范大学):大家刚才讨论的其实是“学案的根本属性问题”。学案既是引导学生进行主体学习的“认知地图”、“学习地图”,更是引领学生体验和领会学习策略,从而逐步学会学习的重要工具;学案也是教师发挥作用,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从而实现主导作用的工具。因此,学案的根本属性应体现在它的主要功能之中。并且还具有一系列的应然性质:

首先,学案应该努力做到普适性与个别性统一。所谓普适性,就是能适应尽可能多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之指导学案的编制和实施。所谓个别性,就是能适应学生中各种不同的情况。为此要事先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做出各种微调的方案,使学习方案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一言以蔽之,学案要具有变通性。所谓个别性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学案具有制定者的个性特点。我认为这一点并不难实现:由于制订者对学习规律和学生情况的认识总会带有个性特点,这种个性特点以及制定者的学习风格和教导风格会自然地在学案中有所表现。当然。照搬、照抄别人现成的学案则另当别论。

其次,学案应该做到参考性与指导性统一。学案应该允许学生“另搞一套”或者“另搞半套”,不应作为一种规定强制执行,并且要把这一点明确地告诉学生。如果出现了多数学生都“另搞一套”或者“另搞半套”。制定者应该反思自己对学习规律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等方面是不是有不当之处,并努力寻找对策。

第三,学案应该做到预设性与生成性、机动性统一。

第四,学案应该精炼、可读性强;阅读量不宜大,否则既会冲淡重点,也会影响学生的其他学习活动。

第五,学案应该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努力以内容适合学生需要取胜。如果追求图文并茂,会使学案变成学材,似不可取。

从以上第二、三、四点来看,学案的编制宜粗不宜细。太细了,容易把学生和教师框死,造成学案实施的僵化。有些教师担心学案会淡化认知冲突,破坏问题教学的悬疑性、趣味性和驱动性。其实,在编制时该粗则粗、该细则细,是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的。

3 关于学案内容和层次的讨论

洪燕芬(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吴教授说的五点都很重要。我觉得对教师来讲,这样的学案设计过程更是一个促进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但大家也不必把它想得太神秘。更不必人为地把它复杂化,只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去做就可以了。我认为,像化学史、化学与生活、化学与育德、化学科学前沿和创新实验,这些内容可以作为背景资料呈现,也可以作为贯穿学案总框架的经络;学案中的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巩固与拓展要充分遵循学科内在的规律性。而课堂学习任务与目标(重点、难点、目标点、兴趣点):课堂学习过程(知识整理与归纳、实验技能与素养、理论探讨与应用);课后小结与体会(我的收获、能力训练(必选与自选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部分设计可以有较大的变通性,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应体现独特的学习风格,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找到适合他自己最好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所以。老师们可以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根据不同课型,拟定出不同的富有个性的学案作品。在此基础上,大家可以逐渐整理并完善化学学案的基本模式。

陈贤(行知实验中学):我也认为学案应该有个学习背景,可以包括课题的自然或社会环境背景、历史背景、逻辑背景以及价值背景等方面。内容要新颖。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和价值,同时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余方喜(松江二中):还应充分思考以下问题:哪些是学生不需要教师指导就可以习得的?哪些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习得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引导才能习得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反复指导、多次重现才能习得的?不同的内容在学案中呈现的形式应该不同。使用的方式也会不同。

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学习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学习(学习过程)?是否学会了(如何判断或检测)?”等三个共性的问题。共性问题决定了学案编制中必然存在一些共同的要素。比如一定要呈现学习目标、提供怎么学习的思路或方法(供借鉴参考)、给出一些自我判断或检测的方法与途径让学生自我检验等。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学习目标的制定应该具体、全面、可操作、可检测。

徐爱明(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我有一点不同看法,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学生的课外时间也相当有限。学案不能成为学生的又一个负担。所以。我认为学案的阅读量、信息量、思维量都不能过量。千万不能整得比老甲种本教材还多还复杂。有些教学内容完全不必花时间设计学案,只有那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微观的、概括总结的、方法提炼的内容,才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案。

吴俊明(上海师范大学):其实,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有一系列重要环节:(1)理解学习意义,对学习有兴趣,产生学习欲望。(2)找到活动方向,明确学习课题(问题)。(3)构思学习策略,形成学习思路(弄清问题链或路径,以及关键所在)。(4)明确步骤、方法,制定具体计划。(5)执行学习计划,逐项实施步骤。(6)收集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在这些环节,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帮助或引导。下表列出了教师帮助的一些例子。

根据主动性学习的环节结构,可以把学案分为不同的层次:低级层次学案包含的主动环节较少。而

且主动性级别较低,目前常见的、只有练习题的学案是最低级的学案;只提示活动步骤、让学生“照方抓药”的学案也是低级层次。高级层次学案可能缺少某些低级环节,但一定包含级别较高的环节。上表右侧标示的6个层次学案都是相应层次中最典型和完整的。

一般说来。在教学实践中应尽量编制高层次学案。但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只需要低层次学案。就是说,学案层次的选择也具有变通性。

4 关于学案使用的讨论

余方喜(松江二中):从研究的层面看。除了研究学案如何编制外,还可以做一些比较研究与实证研究。如使用学案与不使用学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研究、学案设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学案教学模式的特点研究等。

周玉枝(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我看到有的教材有配套的点读机软件,小学语文里面有教材分析、课文朗读、讲解、巩固练习、背景知识介绍等等。学生人手一个点读机。上课老师可以用点读机里面的内容,可以布置点读机内容作为作业,学生回来以后也可预习和复习。当然,这样的形式有点像学材。与我们讨论的学案功能不尽相同。不过我想也可以借鉴到学案,使学案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朱佳琦(川沙中学):作为一名任教七年的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总习惯于以自己的“教”为中心。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如果在备课时以学案先行,“以学定教”,先备学案,再备教案,一定会极大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吴俊明(上海师范大学):学生使用学案的活动主要是阅读、理解,以及思考、实践、进行纸笔作业。教师应该对学生使用学案做适当的指导。

从时机来说,学案的使用有4种情况:(1)课前作为预学习方案使用,这样做会增加学生课外学习负担,而且效果差异较大。(2)在课的开始阅读,使学案能对学生学习活动起指导作用。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所谓“先学后教”,其产生积极效果的关键在于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学习思路和学习策略上课,而不是带着答案上课。(3)在课的各个阶段分段使用,同步性较好,效果也可能较好,而且阅读不过分集中。(4)在课的最后甚至课后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回味、体会、反思、整合、巩固,更好地完成学习小结。

从呈现方式来说,可以实行纸质讲义、幻灯投影、教师叙说、讨论对话等方式相互结合,灵活运用,不必一律由学生自行阅读。

使用学案之后。教师要敢于放手。可以少教一些、少说一些,给学生思考、领悟的时间和余地,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