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范文

时间:2022-01-28 10:12: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城市基础设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基础设施

篇1

中图分类号:X799.1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代城市更新中,特别是欧洲,其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已经很完善了,但在后来的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就是城市更新了,其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却跟不上,这一度导致了城市的瘫痪。而在我们国家这一现象则显得更为严重,因为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是分开实施的。这一问题在当代城市的更新中一度困扰着众多理论者与实践者,使城市建设几近停滞。而景观都市主义思想理念的产生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一、城市基础设施概念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一种具有支撑结构性的或隐含于内部的维持社区和国家持续、健康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性基础。(图1一l)

从基础设施的自身属性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参与城市的生产和流动的活动,如公路、铁路、给排水设施等,即工程性基础设施;一类是从事社会公共保障活动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叫做社会性基础设施。

图1一1现代城市基础设施

二、现代城市基础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机器模式”的基础设施

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是由众多的“局部基础设施零件”组合而成,就像工业产品一样,当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被设计出来后,就会在一定时期内被批量化的在城市中使用,而且这种使用通常不会考虑地域条件的区别。这些“基础设施零件”具有局部固有的稳定性,以简单叠加的方式在城市中不断发展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城市功能需求,通过建立一种机械联系来构成整个城市复杂的基础设施系统。尽管整个基础设施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由于它自身工作模式的限制,使得基础设施系统的变化是顺着预先确定的一些程序轨迹进行的,而且变化非常有限(图2一1)。

图 2 一 1 1881 年纽约曼哈顿岛规划平面图

(二)基础设施成为人类抵抗和控制自然的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基础设施是城市中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组成部分之一。许多基础设施曾经是或者现在仍然是城市主要的自然支柱,肩负着城市自然物质能源输入、传输分配和城市代谢物处理、输出的功能,是城市与周边环境联系的纽带。但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己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方式来控制自然环境和城市物质能源循环过程,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正在消失。基础设施在保证全球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依托强大的技术力量,而完全忽视城市的气候、水文、地质等复杂的条件。从生态角度来看,现代基础设施也正在利用现代技术降低、取代甚至遏制自然生态功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图2一2)

图 2-2 硬化的河堤

(三)超负荷运转的基础设施和潜在的基础设施灾害风险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区域范围内都市群的出现,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网络正在迅速的扩张,极大的增加了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负荷。其次,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强以及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单位面积的基础设施功能负荷也将不断地加大。另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极端气候情况将会出现的更加频繁和猛烈,许多沿海城市还需要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这些影响因素都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城市气候问题。(图2一3)

图 2 一 3 暴雨后造成交通瘫痪

(四)单一目标和功能的基础设施模式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无论是城市建设决策者,还是工程设计和技术人员,通常都习惯于孤立的看待基础设施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重视单一的目标,进而产生单一功能的设计成果。这种工程化的设计在理论上要求基础设施在某一时间段内高效地完成某一特定任务,但不能使它们在城市中提供更加连续和多元的使用效益。(图2一4)

图 2—4 排污渠

(五)基础设施产生大量“失落空间”

基础设施用地在空间和时间层面上都没有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产生了大量的附属的“失落空间”。(图2一5)高架城市道路和立体轨道交通的下层空间,城市快速路沿线的土地,城市立交桥内的大型绿地,铁路沿线无人维护和使用的土地以及建筑屋顶等城市空间都没有被很好的利用。

图 2—5 高架道路旁的“失落空间”

三、应对城市基础设施问题的方法

“景观都市主义” (Landscape urbanism)由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在1997年首次提出,他在《参考宣言》(A Reference Manifesto)中指出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整合现有城市秩序的新的有效手段,也是组成城市自身的不可缺少的要素。景观综合考虑城市周围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嵌入城市内部的空间,并通过目的明确的设计和规划方式,加强城市的可读性和凝聚力,从而使城市成为一个健康的和具有活力的有机统一体。

说详细一点即两层意思,第一: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指导城市规划和结构的调整。例如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城市之间的绿色网络生态廊道的建设等;第二,将城市现有的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化,综合绿色的基础设施,成为城市景观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图3一1)

图 3 一 1 美国布鲁克林皇后大街改造

(一)景观生态学和绿色基础设施思想中的生态连接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阐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原理,将其总结为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模式,是景观生态学描述生态系统的“空间语言”。斑块是指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于周围环境,且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非线性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与其两边相邻的环境在上地利用的内容和物理结构方面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基质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

在此基础上,绿色基础设施提出了一个由中心控制点(Hubs)、连接通道 (Links)和场地(Sites)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图3一2)。中心控制点是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同时也是整个大系统中动植物、人类和生态过程的“源”和“汇”。

图 3 一 2 绿色基础设施连接理论模型

篇2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60-03

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自建国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比例较低。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城市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在逐渐增多。从1986—1997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例为2.7 %~5.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10.3%~16.5%,投资比例达到了联合国的推荐值,但低于同期世界银行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调查值。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互动的关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也会带动和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推进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资金是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因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收入分配逐渐向民生等问题倾斜,政府的财政赤字在不断地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不断地下降,国家预算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日渐减少,因此必须改变现在这种依靠政府投入的融资模式,开拓更多的融资模式,在资本市场上实现更大规模的融资,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

1.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基础设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环保系统以及防灾系统等工程性基础设施;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上述的工程性基础设施以外,还包括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保险以及社会福利等社会性基础设施,中国通常所指的城市基础设施单指狭义的工程性基础设施。

2.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1)社会性。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设施,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如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如果设计的不够合理,建成后经常出现停水事故,必然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使得人们怨声载道。(2)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对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即公益性。如环保系统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水污染的发生,也可以消除恶臭气味的影响,这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3)共享性。城市基础设施是全社会共同享有的公共服务,即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过程中具有排他性,人们在享有某一基础设施服务的同时不能独自占有,而剥夺他人享有该服务的权利。(4)投资规模大。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范畴,它们的使用寿命比较长,一般是几十年,投资规模相当巨大,往往是上千万、上亿元。如城市轨道交通,地铁的造价相当昂贵,一般每公里的平均造价是5亿元左右,如果轨道交通后期的维护得当,它的生命周期甚至可以达到一百年以上。(5)空间、地域和时间的不可挪用性,城市基础设施对空间、地域和时间有着极强的依附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具有沉没性,建成后不能挪作他用,基本没有残值。基础设施建成后必须按照设计的用途继续下去,否则巨大额度的投资将无法收回。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必须具有超前性,即必须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面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中国现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现状

篇3

    -----------------------------------------------------

    非住宅      自来水厂建设费  t/d                     830

    非住宅      煤气厂厂建设费  m3/t                    600

    非住宅      供热厂建设费    mkcal/h(4.1868mkj/h)    350000

    非住宅      污水处理厂建设费t/d                     800

    住宅        自来水厂建设费  (m2建设面积)            830

    住宅        煤气厂厂建设费  (m2建设面积)            600

    住宅        供热厂建设费    (m2建设面积)            350000

    住宅        污水处理厂建设费(m2建设面积)            800

    商品房住宅  自来水厂建设费  (m2建设面积)            12

    商品房住宅  煤气厂厂建设费  (m2建设面积)            29

    商品房住宅  供热厂建设费    (m2建设面积)            30

    商品房住宅  污水处理厂建设费(m2建设面积)            10

篇4

2011年我国财政预算赤字为9000亿元,比上一年减少15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10年的2.5%下降到2%左右。上述预算显示,11年财政预算总支出达100220亿元,比10年增加了10644亿元。表面上看,类似金融危机4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在减少,但实际上地方政府的投资总额并未缩减。比如,“十二五”期间的水利建设投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投资预算加起来超过4万亿元,另外还有高铁建设、公路建设等项目,预算支出还在扩大。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来的另一个政府投资信号,是民生方面的投资大规模增长,与“十一五”时期相比,未来几年政府对民生方面的投资将大大增加,甚至翻倍。面对未来大规模的政府投资,要想压缩财政赤字,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大的投资失误。下面以城市基础设施为例来研究我国政府投资效率问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需要政府投资

任何社会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与政府投资相比,非政府投资的特点是:(1)投资是为追求可以利润最大化;(2)在投资过程中难以顾及非经济的社会效应。对于一些非经营性项目如城市路网及河道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外部效应大,直接经济效应却难以计算,此时必须有政府来投资建设。政府投资还可以弥补场失灵,协调全社会的重大投资比例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投资结构优化。政府投资的主要是经济收益较少或者无经济收益,但是涉及公众普遍长远利益的公共产品领域和外部效益明显的领域。

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的表现

1.资源浪费严重

一个城市的资源既包括其境内的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还有资金、人力、丰富的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少城市开始大兴土木,盲目求新。更有甚者,政府为了追求速度,“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严重违反建设的基本程序,造成了大量半截子工程、烂尾楼。由于缺少长期的规划,造成大量的不合理建设和重复建设项目,资源浪费现象极其严重。

2.项目建设周期过长

建设周期过长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存在,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赶进度做政绩,往往在项目资金预算和项目规划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就急于上项目。这样经常会发生,在项目进行到一半时预算就花光,此时不得不将项目闲置等待下次拨款,有的甚至留至下届政府建设。而另一些政府纯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对街道等城市基础设施大肆重修扩建,以造成建设繁荣的假象,这种不顾后果的人为拉长建设战线和周期的行为,不仅损坏了城市的整体形象,给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造成政府信用缺失;同时资金的低效率周转也严重影响了其他建设项目的开展。

3.部分项目功能缺失

在城市基础建设中,项目功能缺失问题突出,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充分了解和重视市民对生活环境的真正需求,同时也缺乏对居民的行为活动规律进行认真研究,加之不能很好把握基础设施提高的速度和节奏,造成基础设施提供过度现代化、豪华化。“大广场”、“宽马路”、“音乐喷泉”等大而不当的设施泛滥。或者假借“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品牌城市”之名,在公共物品经营战略选择上,脱离居民生活实际,修建一些耗资巨大却功能甚微的工程。

4.隐性的效率低下

城市基础设施构建的不合理也是整体建设效率低下的表现之一。以地铁和立交桥为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汽车数量在迅速增加,很多城市的交通拥挤严重,原有道路不能满足现有城市交通的需要,不少城市如大连选择建地铁,而武汉选择建立交桥来缓解交通拥堵,结果是大连的地质不适合建地铁,武汉的立交桥影响了城市街道空间完整性,都带来了新的城市交通的环境脆弱性等问题。再如城市夜间照明问题。许多城市在如今电力能源紧张的情况下,大上夜景亮化工程,自然会引发大量的质疑。

三、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政府单一投资,缺乏竞争机制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其投资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致使其普遍有政府财政投资或者国有企业投资经营,民间资本很少进入,这种长期的政府单一投资,造成行业垄断现象严重,缺乏竞争机制,投资效率低下。

2.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不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既担当了管理者又担当了经营者,双重的身份常常使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在机构设置方面,存在机构庞杂和职能划分不清的状况,工程建设中的投资主体虚位、权力滥用现象经常可见。在我国现行的投资管理体制中,有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建设部来负责实施,而实际中往往在各个环节都会受到地方领导的干预,不能做到对立行政,而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又加剧了这种现象。

3.浮化风、腐败风盛行

由于我国的官员选拔制度影响,许多官员为了个人前途,在项目选择时会选择能够突显个人功绩的项目,而如教育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关系到人民长期利益的基础设施项目由于其效果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显示出来,而不会得到重视。地方官员为了在任期能做大政绩,会热衷于大力建设“形象工程”,大搞“政绩项目”,以牺牲公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晋升的阶梯。另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投资管理机制下,基础设施的投资决策由政府一手决定,而且缺乏监督机制,这样在承包商和供应商的诱惑下,极易滋生官员的腐败行为。

4.整体规划效率低下

首先,表现为城市整体规划过程中的“政府失灵”,即政府的无效干预(包括干预行为的低效率)和过度干预,其结果是造成一些编制得不错的规划因不符合领导的意志而成为废纸一张。其次,表现在规划师的素质不够齐备。经验和人才的缺乏是设计规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手段手法的贫乏、设计人员和决策者指导思想的偏差都会造成规划设计的不成熟。

四、关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政府投资效率的建议

1.由全能政府逐步走向有限政府

政府的基本职责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发挥资源配置的职能。当前,各级政府运行仍然秉持“全能政府”的理念,大规模投资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竞争性行业,对于最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公共产品领域,却往往“分身乏术”。这样既限制了该领域企业的发展,又未履行好自身职责。因此,由全能政府逐步走向有限政府,做到“术业有专攻”,将提高政府投资于公共产品的效率。

2.建设项目整体规划,公众监督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一个合理的长期整体规划,能够有效地防范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提高投资的整体效率。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编修要转变单一由部门编制的方式,实现公共决策从封闭和半封闭向公开透明的转变。从我国实际情况看,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决策比较合适。即先广泛听取城市居民意见,通过投票或召开听证会的形式了解民意,并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方式。

3.政府投资要和私人投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在经济处于低谷、民间投资不足时,政府投资可发挥引导作用刺激整个经济的回暖,但也要注意政府投资范围和职能的界定,政府投资应该主要投向公共工程领域。在宏观经济形势好时,政府可适量减少投资,以防止社会总投资过热、需求过度和通货膨胀。从长远来看,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两者不可或缺,二者相辅相成。

4.建立集中高效的资金管理体制

政府性资金要实现逐步整合和集中,通过集中资金使用权和投资决策权来统筹安排,可以发挥有限政府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减少决策成本和提高决策效率。对于建设实施阶段的资金管理应实行建设费

用报账制。建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财政集中支付机制。在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由建设单位提出资金拨付申请,财政部门根据项目的进度、合同、结算结果及资金情况,与施工单位直接结算,将款项支付给施工单位。

5.加强投资项目的后评估工作

一个投资项目的建设效率如何,它对公众产生的效用有多大,其对环境是否造成了某些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能否寻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解决建设前后及过程中发现的诸多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项目完成后的评估过程和结果。因此,建立一个良好而真实的项目后评估工作体系模型,构建科学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使之真实准确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绩效,有助于政府随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有效地促进和改善新型项目的投资、规划、开发、管理建设条件和效率,提高项目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立国.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12期

[2]王烨,马忠明.浅析如何提高政府投资效率.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10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