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合作范文

时间:2023-07-16 08:50: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村农业合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村农业合作

篇1

一、闽台农业合作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

(一)闽台农业合作发展过程

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福建的大批移民去台耕作,大量较先进的农耕技术、大批农作物优良品种由大陆传到台湾,改变了台湾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台湾的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1949年至1979年,由于历史原因,闽台农业交流合作仅限于一些非正式的民间行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两岸关系趋缓,福建抓住中央赋予的对台政策,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闽台农业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试探起步阶段(1980~1990年)。由于受台湾地区对“大陆政策”的严格限制,闽台农业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多以隐蔽、零星、分散、短期的形式出现。主要是一些闽籍台胞出于亲情、乡情,通过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参观访问等形式,进行试探性的交流与合作。

2、兴起发展阶段(1991~1995年)。台湾当局认识到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放宽了对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限制,台商对闽农业经济技术开发,转入重视资源优化配置、重视效益阶段。对闽农业经济技术开发投资活动也发展为公开、择优、成批进行,并出现台、港、侨、外联合投资开发的良好势头。

3、拓展深化阶段(1996年至今)。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全面拓展,形成多领域、高层次、双向交流合作的新格局。1997年7月,国家外经贸部、农业部、国台办批准福州、漳州设立全国首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闽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项目、品种继续增多,规模继续扩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已发展到生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领域的农业合作。2005年7月,国台办、农业部、商务部联合批准将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范围扩大到福建全省,设立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

闽台农业合作由短期性、试探性向长期性、实质性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福建区域经济的一大优势。

(二)闽台农业合作的发展状况

台商投资农业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商在福建沿海地区通过民间渠道,从单向试探性投资到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全面投资发展。目前,福建全省已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1957个,合同利用台资24.8亿美元,实际到资14.3亿美元,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第一。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有150多个良种得到规模化的推广和应用,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栽培、养殖、加工先进适用技术800多项,福建已经成为大陆对台农业引进合作的密集区。同时,台湾也从福建引进了观光竹等多个优良、稀缺品种。

农业科技交流日益频繁。福建赴台农业考察组逐年增多,台湾也先后组织农、林、牧、渔等方面的农业行政官员、专家、教授、企业家共100多个团组、500多人次来闽考察农业,进行农业科技学术交流,洽谈农业科技合作。两岸学术单位相继共同举办与闽台农业相关的各类学术研讨会。两岸农业相关机构启动了海峡两岸福建果树病害检测技术应用,建立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合作项目,以及以品种、技术、设备引进合作和资金扶持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富民合作示范项目。

区域合作更加紧密。为加深闽台农业交流合作,福建先后建立了各种类型的闽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一是台商投资区,主要是生物技术及农产品加工;二是对台农业引进综合实验区;三是建立对台农业引进开发区,已开放40多个国营农场、岛屿供台商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进行农业成片开发;四是闽台农业科技园区,以引种试验研究为主,如厦门闽台农业高技术园区、漳州热带作物园区、福建荆溪农业园区;五是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到2005年,福建全省已划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各类实验区的设立,成为联系闽台农业经济合作的重要桥梁和载体,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窗口、示范、辐射”作用得到明显体现。

台湾岛内农业发展空间得到延伸。由于台湾岛内农业地域狭小,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成本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弱,促使台湾农业加速外移。福建已成为台商转移产业、分散市场风险和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的首选地。

二、闽台农业合作的发展成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促进了闽台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闽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双方都得到了实惠,同时也促进了福建许多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吸引了大量的资金

到目前,福建全省合同利用台资24.8亿美元,实际到资14.3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总额居大陆各省、区、市首位。随着福建省各项政策的落实和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台资涌进福建的热情高涨,许多已经落户的台资农业企业不断增资扩产。台商在福建投资兴办农业企业,加快了福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引进了大量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福建迄今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多个,占福建农业良种引进的60%以上。其中150多个得到规模化的推广和应用,推广面积超过660公顷的品种达50多个,形成大陆最大的台湾良种引进繁育基地;引进台湾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栽培、养殖、加工先进适用技术八百多项。

(三)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增值效应显著

闽台农业合作引进资金、品种、技术、设备的根本落脚点就是为了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使他们早日脱贫致富。安溪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就是闽台农业合作使全县脱贫致富的一个典范。台湾的乌龙茶制作技术是安溪人于清代传入。数百年后,在闽台农业合作大潮中,台商又将台湾先进的制茶技术传回了安溪。随着大片台资茶叶基地的建立,台资茶厂的开办,台商不仅为安溪带来了资金、设备和技术,而且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管理模式,大大推动了安溪茶产业的发展。茶叶使福建最大的贫困县一跃进入了全国百强县。

(四)带动了福建外向型农业的迅速发展

闽台农业合作,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台商已开拓的农产品出口渠道,而且还拓展了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不仅不断完善了农产品品质,提升了农产品出口价格,而且深加工能力不断得到加强,极大地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全省形成了六大出口创汇农产品系列:一是以鳗鱼为主的养殖业和远洋捕捞的出口系列;二是以芦笋和豆类为主的蔬菜加工出口系列;三是以蘑菇、香菇为主的食用菌出口创汇系列;四是以柑桔为主的水果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系列;五是茶叶出口创汇系列;六是以笋和松香为主的竹木及林产化工产品出口创汇系列。

(五)促进了闽台两地的农产品贸易

据统计,2006年1季度,闽台农产品贸易额达1627.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73%,实现大幅增长;其中,福建省自台进口451.4万美元,增长49.32%;对台出口1176.3万美元,增长58.34%。自大陆对15种台湾水果实施零关税优惠政策以来,86家台湾水果商已直接进驻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拓展大陆广阔的市场。

(六)加强了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人力资本的引进

台湾在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做得较好,加强两地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是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闽台农业合作中,人力资本的引进有事半功倍的效应。引进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营销经验的台湾高素质的农民;创造条件,引导、吸引台湾农业企业家来闽创业;构筑吸引台湾农民来闽创业的各种平台,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降低台湾农民到福建创业的成本,使高素质的台湾农民成为福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闽台农业合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一)农业对外开放要有新理念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从最初阶段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引进到将台湾农业资金、技术与福建土地、劳动力资源整合,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提高闽台农业要素配置效率的阶段。近年来,闽台农业合作又形成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阶段特征。实践证明,理念新,才能思路新;思路新,才能举措新。只有从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执政为民、踏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等新的理念出发,才能顺利破解“三农”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坚持以农业生产发展为核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当今的农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产业,也是一个社会产业,是一个具有多种经济社会功能的产业。只有充分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利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农业资源的价值,提升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多功能的视角来思考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就能拓展闽台农业进一步合作的新空间。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借助闽台农业合作,充分发挥福建山海资源优势,发展多功能农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三)通过闽台农民合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福建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合作组织发展

发达的农民合作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农民合作组织实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整合与优化配置,通过整合与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形成长期利益和稳定利益。台湾的发达的农民合作组织一直是促进台湾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台湾的农民产销班、农会和农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在引导农民生产、促进规模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率、保护小农权益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既是继“家庭承包制”改革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制度创新,也是在小农经济背景下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重视区域布局,突出区域特色,由点到面,务实推进

现代农业生产突出区域化的布局,有了区域化的布局才能规模化地经营,有规模化的经营才能产业化的管理,有产业化的管理,必然会需求高新技术,必然会有大的资金投入,进入良性的循环,闽台农业合作的区域化的布局,产业布局起了很好的借鉴作用。闽台农业合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区域特色,首先是产业型的,要强调经济功能。其次是突出生态功能,一种休闲型的或环境友好型,因为城市比较密集,人口比较集中,土地又比较缺少。再次是科技示范型的,有带动功能,最后就是文化型的,保留地方特色的文化,保留这种传统,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前瞻性。

(五)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促进闽台农业合作,通常采用以土地使用优惠为最主要内容的优惠政策。这种制度性偏低的农地价格,往往造成事后纠纷不断,成为影响闽台农业合作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十分重要。现在的土地成本、劳工的成本和环境的成本大幅度的增长,专门依靠政策获得的外资,特别是带有一定污染性质的外资肯定要撤出去,对于整个我国的长远利益来说,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当前,在对外农业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农民吃亏,境外的投资者获利较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在合作过程中,农民可以学到先进生产技术和丰富营销经验,农民的人力资本有了一个极大的提高,收入有了一个实质性的变化,应该看成是一个合作双赢的方式。

实践证明,闽台农业合作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合作特色鲜明,合作领域多方拓展,产业合作层次由低高;合作范围从沿海向内陆山区推进,区域特色更加明显;良种和适用技术的引进不断扩大,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交流平台迅速扩大,福建实验区成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篇2

2农村合作经济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和立等历史的概念,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现代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曾任国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给以现代农业总结: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其鲜明的特点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以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可持续产业发展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其产业化生产制度和机械化生产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产品的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直接、最明显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农业发展本身是可持续的,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模式,广泛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了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达到了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农业本身成为一个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2.2以先进的管理方式,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户自愿地组织在一起,进行共同生产、共同管理、共同销售的。经济合作组织以提供给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有效的社会化服务,形成了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都逐步向市场化接轨,更要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通过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带动以当地资源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3以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劳动者科学素质,促进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农业合作经济把技术教育培训和信息化服务列为其工作的重要方面,一方面组织农户不断进行实用技术的短期培训,提供给农户技术、信息咨询,从而帮助农户改进生产技能,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减少农业的风险和损失。一方面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结合起来,以“示范户”的形式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的科技含量。

篇3

(一)认真抓好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圆满完成粮食增产任务。坚持“稳定面积、优化品种、大办样板,提高单产”的思路,××镇20__年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8.35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7.35万亩,玉米2.06万亩、水稻0.26万亩、马铃薯3.7万亩,其它作物1.33万亩,经济作物油菜种植面积1万亩。完成大面示范样板31750亩,其中核心区样板3050亩。以村、社为单位,大办样板,结合全县“三个一百”工程,完成粮食示范样板建设28500亩,玉米样板0.7万亩马铃薯样板20__0亩,油菜0.3万亩,冷凉蔬菜样板250亩,合计完成农业生产示范样板31750亩,其中核心区样板3050亩(①玉米核心区样板300亩:铁厂村大石岩玉米营养钵育苗单株定向密植200亩,黑噜村河坝社“黄甲黄”优质玉米制种基地100亩。②加工型马铃薯高产示范样板20__亩:铁厂、营地、拖麻、黑噜各500亩。③夏播油菜样板500亩,位于铁厂村袁家丫口。④蔬菜样板250亩:铁厂村树林边135亩,××村沟头115亩。)现已推广杂交玉米良种2.06万亩、规范化套种3.28万亩、单株定向密植1.95万亩、地膜覆盖2万亩,推广马铃薯脱毒良种推广2.69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5万亩。5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大力夯实农业基础条件。在农业局、科技局的指导下,购买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现场演示逐户指导,召开培训会,发送各类资料6000余份。镇政府投资4万余元,修通改造了××、铁厂沟渠各一条,解决了蔬菜种植缺水问题。大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质量,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营地村、岩头村、嵩屏村、黄泥寨村种植晚秋作物小豌1000亩,其他村种植秋冬蔬菜400亩,种植饲用萝卜12500亩。

(二)大力发展畜牧产业。××镇20__年畜牧业工作在县畜牧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稳步推进并取得良好成效。一是认真落实各种支农政策,大力调动了群众的生猪养殖积极性,截止9月底,生猪存栏49200头,出栏56800头,实现现行价值10000万元;二是完成黄牛冻改1600头,猪人工授精2514窝,更新良种母猪598头;三是实施农田种草2180亩,其中红小麦完成1620亩,黑麦草560亩;四是注重防疫工作,切实按“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分别对十个村同步进行牲畜免疫,注射猪瘟苗91000头,蓝耳病疫苗8020头,口蹄疫病疫苗13.5万头(猪、牛、羊),禽流感病疫苗168000羽;五是开展肉食品检疫1483头,关资料3000余份。

(三)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铁厂村、××村、新棚村的灌沟1100米进行清理,对部分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对河堤两岸进行生物工程治理,共种植刺槐、垂柳、滇杨共计10万余株,在铁厂村种植青苹果500亩,对部分沙沟进行工程治理,共建拦沙坝4件。完成0.15万元水资源费收缴工作,占下达任务的84。建立健全抗旱防洪等各项应急预案,做到明确责任人、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加大对渔洞水库径流区河道、沟渠的管护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治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综合整治任务,明确治理要求与期限,严格要求,做到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径流区域综合治理任务。

(四)林业、新能源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各项指标已达到验收标准,并顺利通过了市县的验收;二是在岩头、营地两村实施核桃种植5000亩;三是重点抓好能源建设工作。20__年我镇完成岩头、营地两村沼气池建设400口,其中岩头300口,营地100口。今年将继续在嘿噜、新棚二村新建沼气池300口。通过该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能有效的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扶贫、信贷工作成效明显。××镇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多方争取扶贫项目,严格惠农资金发放程序,加大帮扶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扶贫方面:一是扎实抓好各项惠农补贴工作。按政策规定按时间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及综合补贴共计现金227.89万元,涉及农户26232人8609户,无一漏户,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全年共实施整村推进工程4件,总投资共60万元,;二是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1个,总投资共62.5132万元;三是在集镇实施国债异地项目110户,总投资249万元;四是正在营地实施县内异地安置项目23户,总投资51万元。在信贷方面:××镇共发放各项贷款2200.4127万元,涉及2110户,其中涉农资金1775.0838万元,涉及农户2024户;工资提保425.3289万元,涉及86户。发放扶贫贴息90.6950万元,涉及59户,其中下岗职工贴息30万元,涉及6户;养殖业贴息10万元,涉及2户,小额农户贴息50.6950万元。

(六)切实抓好劳务输出。××镇大力宣传相关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同时加强培训提高了劳务输出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务工技能,××镇共培训劳动力1093人,其中:技能培训2期152人,引导性培训4期741人; 开展冷凉蔬菜种植现场培训会1期200人,累计外出务工人数达8000余人。

(七)产业协会有序发展、惠农政策全面落实。××镇现有民间组织,油菜种植协会、蔬菜协会、马铃薯协会、畜牧养殖协会,通过协会有效保证种植户利益。在铁厂村、拖麻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和马铃薯协会,并以合作社、协会为依托,辐射带动冷凉蔬菜和加工型马铃薯的种植,全镇冷凉型蔬菜种植面积250亩。截止到20__年9月,全镇共发放惠农资金495.4805万元。其中农村低保补助资金141.161万元;发放五保供养补助资金29.274万元;城市低保补助资金19.7884万元;农村特困补助资金3万元;两参战役补助资金14.9581万元;农村大病医疗救助0.254万元;兑现种粮综合直补资金249.715万元,粮种补贴26.8万元;补助家电、摩托车、汽车下乡10.53万元。加强各项惠农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了惠农政策的落实。

二、增产增收目标评估

(一)粮食增产

1、20__年玉米种植面积2.06万亩,比上年增加0.88万亩,按亩产259公斤计算,可增加产量2195吨。马铃薯种植面积3.7万亩,比上年减少0.65万亩,按亩产1600公斤鲜薯计算,产量减少1762吨,两项合计可增加产量433吨。

2、通过样板建设可实现增产380吨。其中,马铃薯样板2万亩,按每亩增加鲜薯产量12公斤计算,可增加粮食产量240吨。玉米样板0.7万亩,按每亩增加粮食产量20公斤计算,可增粮食产量140吨。

3、完成测土配方施肥5万亩,每亩增产8.44公斤。可实现粮食增产422吨。

以上三项合计可实现粮食产量较上年增加1235吨,增长7.19.

(二)农民增收

通过国家加大补贴和各项措施综合实施,××镇20__年全镇人口为38607人,预计总收入为7799万元,实现增收10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去年1754元的基础上增收266元,达到2020元,较上年增长15.17。

1、政策性增收394.7万元。其中,低保扩面增收,我镇20__年低保补贴3090人,每月每人补贴30元,合计补贴低保资金111.24万元。今年低保补贴3529人,每月每人补贴50元,合计补贴低保资金211.74万元。增加100.5万元;全镇惠农资金补贴增收,全年补贴资金227.89万元,较上年增加233.7万元;“一事一议”补贴增收,今年已到位60.5万元,较上年增加60.5万元。

2、畜牧业增收229.1万元。其中,今年生猪出栏数预计较上年增加1481头,按每头平均1000元计算,可实现增收148.1万元;大牲畜出栏数预计较上年增加70头,按每头平均3000元计算,可实现增收21万元;畜产品产量预计较上年增加30吨,按每吨2万元计算,可实现增收60万元。

3、种植业增收207万元。其中,粮食产量预计较上年增加1208吨,按每公斤1元计算,可实现增收120.8万元;马铃薯种薯扩繁10000亩,比上年增加种薯产量58万公斤,按每公斤0.5元计算,可实本文来源:文秘站现增收29万元;加工型马铃薯基地建设0.2万亩,比上年增加商品薯15万公斤,按每公斤0.4元计算,可实现增收6万元;蔬菜基地建设200亩,实现增收14万元;油菜基地建设1万亩,可实现增收32.4万元;魔芋基地建设1000亩,可实现增收4.8万元。

4、劳务输出增收109万元。由于我镇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从事体力型工种,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外出务工数量基本与去年持平,维持在8000人左右。由于加强外出务工培训等措施实施,务工技能有所提高,务工收入有所增长,每人每月平均增长11元左右。

5、能源节支增收32万元。我镇已投入使用农村户用沼气400口,每口沼气池年节支800元,预计今年可实现节支增收32万元。

6、林业增收10万元。通过核桃产业发展、苗木抚育、等产业开发实现增收10万元。

7、其它增收32.2万元。包括工商业、手工业、运输业、建筑业、矿业等增收,预计可实现32.2万元。

三、主要工作经验及成效

(一)坚持以科技为动力,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加强示范样板建设,强化农村适用科技培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推广间套作,变粗放型种植为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密度、增施钾肥、标准化间套作。

(二)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教育“两免一补”和各种惠农补贴,继续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稳控低生育水平。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加大马铃薯种薯扩繁种植、推广加工型商品薯覆盖率和“双低”型夏播油菜及夏季冷凉型蔬菜种植,开发核桃产业。三是努力提升生猪人工授精及黄牛冻精改良技术,继续加大推广“熟改生”科学饲养技术,提高牲畜出栏率。四是紧紧围绕发展抓项目,落实项目促增收的目标,继续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工商业、矿产等项目建设。

(三)20__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农业局科技局的指导下,我镇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推进“科技示范、样板带动”,促进大面生产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预计今年全镇实现粮食总产18418吨,较上年增加1235吨,增长7.19。预计实现全镇增加纯收入1014万元,达到7799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66元,比20__年增长15.17,达到2020元。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资价格涨幅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虽然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的政策支持,粮食、食用油价格比前几年高了,但化肥、农膜、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

二是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我镇地处高寒冷凉山区,台风、暴雨、霜冻等自然灾害出现频繁,而当前我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自然灾害依然困扰着农业的稳定增长。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镇现有农业合作组织虽然已经有一定数量,但是建立订单生产关系的比重小。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处于初级阶段,规模不大,总体运作不够规范。农产品产前、产中服务的技术人员较多,产后服务和农产品开发人才特别是市场营销人才缺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开发与销售。

五、20__年农业农村工作指标计划

(一)2 0__年工作思路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强化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措施,稳定粮食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等农业农村工作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突出特色,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现粮食增产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5的目标。

(二)20__年发展目标

1、粮食生产。完成粮食种植面积7.34万亩,实现粮食总产19729吨,较上年增加1291吨,增长7。玉米种植面积达2.3万亩,比上年增加0.24万亩,抓好10个村10000亩加工型马铃薯的种植,其中示范样板种植20__亩;在龙树河流域种植冷凉蔬菜500亩,其中示范样板种植200亩,发展核桃种植5700亩,继续加大能源沼气池的建设力度;继续加强秋冬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2、农民增收。预计实现全镇经济总收入达到8783万元,实现增收__6万元,农民人均纯入预计达到2320元,比20__年增加303元,增长15。其中,农业达到238万元;林业达到15万元;畜牧业达到283万元,劳务输出121万元,能源节支24万元,政策性增收及其他增收465万元。

(三)20__年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积极扩广运用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二)依托协会,发挥联动效应,带领农民致富。我镇将以油菜协会、马铃薯协会,蔬菜等协会;培育和发展农民经纪人。壮大油菜加工和高原食品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带动本镇种养业的全面发展和品牌效应的凸现。

篇4

我国现在仍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依旧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环节。因此,为了加快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成为连接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纽带。如今,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猛,农村合作发展经济模式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链接家庭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纽带。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新型的农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也将会逐步壮大起来。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众多的农业推动者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可以预见,农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成为我国农村最主要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形式,将会极大的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

1 现存问题

1.1 农民对合作发展缺乏足够的认知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部分农民由于对合作组织缺乏认知,因而存在着疑虑。首先,很多农民都曾经历过上个世纪的合作化运动,对其还心有余悸。一听说农业合作发展,就立即想起来历史教训,因而有着“恐合”心理,合作意识淡薄。其次,部分农民存在“守旧”思想,经过家庭承包经营之后,满足于家庭分散经营模式,对合作组织不放心,缺乏生产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意识。

1.2 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

由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起步晚,发展程度还比较低,运行机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中,很多合作组织在成立之初就没有在工商部门备案登记,合作组织章程不规范。第二,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缺乏科学性。第三,组织机构不健全,很多合作组织没有设立财务部门,也没有监督机构。由于机制上的缺陷,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产权上、管理上、组织上、分配方式上、风险预估保障上都存在缺陷。

1.3 合作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合作组织发展的环境不够宽松,主要体现在外部环境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政策支持不到位,虽然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方针,但大都由于种种缘故没有落实,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其次,由于农村金融发展还不到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也是由弱势群体组建而来,导致组织发展难以获得足够的金融信贷支持,从而陷入了发展的瓶颈甚至困境[1]。

2 应对策略

2.1 启发引导,重视合作发展

首先,面对部分农民对合作发展农业缺乏足够认知的问题,需要加强引导,让农民真正了解和认识合作组织的重要性,澄清农民的误解,让农民意识到合作组织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明确合作组织与旧的公社制度之间的区别,从而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其次,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多渠道传播科学的合作发展的思想,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打消农民朋友内心的“恐合”思想。还要不断注意搜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功案例,以此来增强农民对合作组织的信任和信心。

2.2 规范运行,加强管理

对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机制不完善、管理混乱的问题,第一,要开展民主化管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的,要时刻体现民主,发扬民主,保证农民的利益。第二,要健全财务管理规范。具体就是要建立定期审计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明确公开的人事任免制度,建立互相制约的监督机制,明确合作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限,防止越权以及专权。第三,要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只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才能让合作组织内部凝聚力增强,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优化外部环境,支持力度加大

篇5

近年来,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参与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经营种类多且涉及领域宽,以种植业、养殖业与市场信息服务行业为主,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 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企业

该形式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多农户参与且联结的一种经济联合体,近年来,我国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多,营业额也在不断增加。以宿州市第一轧花厂为例,该企业是以棉籽收购加工为主,集榨油与织布于一体的综合性加工企业,该企业充分发动带头作用,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签订生产收购合同,在经营中实行购苗、购料、防疫、赊欠、借贷的统一规则,大大提升了农民收入。

1.2 个人带动类型

一直以来,我国都支持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原则,包括种植、运输、农民经纪人等等都属这一类,目前,全国内这类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在不断增多,多数都是由先富起来的农民带头,发动亲属、同乡等参与其中,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1.3 专业协会带头

与以上两种方法相比,这一类型由专业部分带头牵引,主要针对某一生产经营服务项目形成,将分散的组织集结在一起,实行统一经营,同时要进行技术指导,进而促进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1.4 农业服务部门带头

该类型主要是由乡镇农技、农经、林业与兽医站等部门带头,吸收大部分农户参与其中,为农民提供技术、产品购销等多种服务,促进农户进入到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也适应新形势,转变经济职能,拓展工作范畴,满足当地农村发展需求。从当前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浙江、山东、上海等地对这一类型普遍认可。

1.5 发挥科技人才的优势

主要是发挥科技人员的优势,依赖自身力量,引进资金,组织各类协会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以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为典型,实现一体化农技推广,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2.1 优化了农业产业化结构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同类生产与消费的结合,突破传统范畴,实现了资金、技术等要素的配置,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北方地区简历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主要是围绕大豆、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为主导产业,占该地区合作社的90%以上,产业结构的调整效果十分显著,大大推动了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

2.2 促进市场流通速度的加快

从有关的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各地的粮食外销率在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外效率也在提高,大大改善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市场流通速度。

2.3 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深入

要想深入发展农业的产业化,关键是要突破传统的限制,形成利益的共同体,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中的专业农协,正是通过各类服务将生产、销售与加工等环节联为一体,实现双赢。

2.4 使交易成本降低

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类经济组织都是根据市场的行业与农民签订了生产与销售合同,形成订单农业,降低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3. 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关键是为了服务农民,建立农民需要具备专业的特点及组织,推进农民的互助与合作,实现农民自我服务水平的提高,解决当前我国农民小户种植中的问题,但从其发展过程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

3.1 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政府出台了各类的服务政策,但由于落实不到位,导致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无法立足。

3.2 经济组织的实力不够

尽管随着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济实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仅能维持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无偿或低附加值的服务内容严重制约了各种产业向广度与深度的发展,限制了协会发展,阻碍农村经济的进步。

3.3 对该组织的认识不够

很多农民与干部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农民担心回到传统的合作社模式中,非常排斥这一组织,严重阻碍这一组织的发展。

3.4 缺乏带头人

从全国的发展情况来看,部分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快关键是有组织者与带头人,但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这样的带头人较少,导致合作组织难以建立。

4.解决当前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问题的对策

4.1 加大宣传的力度

利用现有的宣传手段,营造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外部环境,使社会对其都有准确且客观的认识,使农民自愿参与其中,将其作为农村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4.2 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指导与扶持

要想实现产业化的经营目标,关键是需要政府参与其中,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完全依赖农民解决多方利益关系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功能,在资金、技术与信息上给予支持,保证其正常运转。

4.3 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

这就要求建立契约机制、分配机制与监督约束机制,在管理中发挥各自的功能,解决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明确风险,保证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篇6

二、农村档案存留意识差。由于农村特殊的地域特点及其相对落后的经济、教育,使得生活在乡村的人档案意识淡薄,他们很少主动去收集、整理、保存这些各种形式的档案,即使产生了,对他们来说也只不过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要使用过了,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了,也很少会产生保留下来以备后用的想法。

三、投入不足,硬件配置相对滞后。由于重视不够,村级档案管理混乱,残缺不全,有些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村子,没有档案室,所有档案文件都混放在一起,甚至有的村里的全部家当就是几本账簿,更谈不上为改善档案保管条件进行投入。有的档案室内无任何保护条件,根本不具备档案保管的“八防”设施。

四、归档整理和管理还不够科学。突出的表现在:收集不够齐全;整理不规范;重文书档案轻其他如图片、影像、实物等档案;另外,一些乡镇档案室不能发挥综合管理功能,各站所的档案各自为政、分散存放、分散管理,且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一、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对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档案管理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档案普法宣传教育,利用广播、会议、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档案法》、《河北省档案工作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档案法律法规不断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农村各级领导干部的档案法制意识,增强对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让他们对档案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范围、重要程度做到充分了解并加以重视。其次,应着力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采取专题培训和集中辅导的形式,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手把手的实地传授指导,现场操作讲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档案基本知识,提高农村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再次,建立长效机制,维护培训成果。对农村档案员的培训不是仅限于集中培训的那一段时间,而是长期的,不间断的,并且是随时的督促提醒其要加强重视乡村档案工作,并组织参观先进乡镇村档案室的工作,现场解答有关具体问题,达到互相学习、交流的目的,以点带面,推动全盘。

三、增强档案存留意识,积极主动地收集、整理并保存乡村档案。在日常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加强档案管理,做到随时产生随时存档,并且要做好保存保管工作。作为乡村档案员,要做到经常性地去征集、搜集、整理有用的档案,还要经常性地深入乡村,去挖掘村里各种能人、能工巧匠的绝活和特殊技艺,尽可能多地记录一些发生在村民中间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和对村子有重要影响的事情。

四、进一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逐步加大档案基础建设投入。一是争取领导和有关单位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大档案硬件建设,最大限度地改善档案保管条件。二是要联合涉农部门,形成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档案部门要主动与“农、林、畜、牧、水”等涉农部门联合,取得他们的支持,建立各种协调机制,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共同推进档案工作。三是加大档案资源建设。要注意收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切身利益、农村政权建设、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文件材料。要注重加大农村基层党群工作、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村务工作、农业生产活动、土地山林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力度,并按时整理归档,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五、整体推进,全面完成村级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要以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为抓手,进一步促进村级档案的规范管理。要严格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归档、保管、借阅、移交制度,并执行到位,确保档案资料收集齐全、保管完好,维护集体和村民的利益。要进一步查缺补漏,在安全保管、提供利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进而按照要求,完成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工作。

篇7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1 赵桅村概况

赵桅村是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镇的一个行政村,地处滇中腹地,玉溪市大营街镇南面,海拔1620m,属中亚热带半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6.6℃,适合种植水稻、烤烟、小麦、油菜、蚕豆等农作物[1]。赵桅村一直是老烟区,依托红塔集团发展烟草产业是赵桅村农业生产的重点,烟草产业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种植烟草对土地土质的破坏巨大,连续种植烟草会造成土地很难种植其他作物。自2007年以来赵桅村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烟草种植采取轮作制,选取合适的经济作物发展轮作种植,已形成以葡萄、冬桃、鲜花等为主的特色高原农业。

2 玉溪市赵桅村生态农业合作社运行模式

宏升现代烟草专业合作社、云原冬桃专业合作社、亮之上冬桃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生态农业联社模式。烟草种植期间以宏升现代烟草合作社管理为主,在冬闲时期以云原冬桃专业合作社、亮之上冬桃专业合作社为主。亮之上葡萄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是赵桅村符合生态农业标准的。亮之上生态种养模式是典型的中国南方“猪-沼-果”模式,葡萄的种养实行“高宽垂”生态模式,即宽窄行、等株距,采取宽行种粮、窄行种草、果园里面建沼气池、沼气池上面养牲畜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宽行中间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套种洋芋,窄行里种植桃仁草。葡萄园中间的猪舍养殖有100余头猪,另有5个沼气池在院子中央。这5个10m3的沼气池承载了2.67hm2葡萄地的肥料灌溉,地里套种的洋芋每667m2产量约为2t[2]。窄行里种的草不仅可以保水,还能拿去喂猪,而猪的粪便通过沼气池发酵后作为肥料灌溉葡萄地。葡萄生产中所需的肥料以多合作社内部猪舍沼气池发酵的粪便为主,在当地农科所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施肥时间、施肥浓度安排。

目前合作社拥有近2.67hm2葡萄种植基地,每年葡萄2次成熟达到每667m2产1.3t以上。采用生态种养模式,每667m2只种植280株,所需化肥是以往的1/10,所需劳动力是一半,每667m2成本仅需3000~4000元,比传统种植模式节省一半以上。而且采取“高宽垂”的种植模式,实现双向挂果,产量可以增加1倍。加上生猪养殖收益、套种洋芋及种植桃仁草的收益,这种生态种养先进的生态种养模式收益是传统种植收益的3倍左右。同时,生态种养模式也解决了赵桅村的秸秆处理问题。通过2a的前期投入和集中管理,目前亮之上葡萄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葡萄已与江苏的收购方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葡萄品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3 玉溪市赵桅村生态农业合作社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3.1 农民观念落后

以葡萄种植为例,红塔区葡萄种植面积达800hm2,而采用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的只有66.7hm2,不到总种植面积的1/10。将传统模式改为生态种养模式每667m2仅需1000~1500元,后期收益是传统模式[3]。

3.2 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很难施行

生态农业合作社经营对于农业生产整个过程的要求都较高,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往往在技术、管理方面很难胜任。赵桅村云原冬桃合作社的生态发展明显没有亮之上葡萄专业合作社的生态发展完善。

3.3 财政支持不足

目前,我国合作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合作社的各项立法和政策支持还不够完善,发展生态农业前期投入较多,还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赵桅村亮之上葡萄专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均为村委会成员,在村委会立项、层层上报、级级获批情况之下才筹得合作社扩大经营的资金。

3.4 销路问题

以亮之上葡萄专业合作社为例,自成立起每年葡萄成熟,江苏的种苗合作商家会安排人员收购,对符合其标准的葡萄进行包装、装箱运往江苏,剩余的部分在本地市场上销售。而亮之上同收购方并没有签订收购合同,收购标准及价格也有收购方决定,合作社方面销路单一,议价能力很低。

4 赵桅村生态农业合作社可持续运行的对策

4.1 扩大生态农业合作社宣传力度

农户由于教育水平的局限,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参与生态农业合作社的意愿很低。扩大生态农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推广成熟的生态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对生态农业合作社的扩大发展至关重要。

4.2 健全生态农业合作社服务体系

发展生态能力合作社需要广大农户的参与,同时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国家对生态农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合作社生态发展中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科技服务、培训指导等,村委会、科技站、农经站、农村信用社等农村服务机构要发挥联动作用,建立健全对生态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及流通服务。

4.3 构建生态农产品多渠道销售平台

通过举办生态农产品展销会、开展农超对接项目等为生态农产品寻找销售渠道。建立健全订单销售模式,为生态农产品提供安全、稳定的销售渠道,减少销售风险。

参考文献

[1] 红塔区气象局办公室.红塔区基本概况[J/OL].云南气象工作网,2008.http:///Modules/Document/infoShow1.aspx?kid=117263.

篇8

一、理论基础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治理制度,在大农领办的合作社中,这些龙头企业或者大户往往是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合作社的,其提供的资本是合作社运行与发展的核心资本,农村资本固有的稀缺性使核心资本的拥有者(大农)常常演变为合作社的经营者和治理的驱动者,在成为合作社企业家的同时被赋予高度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

理论上说,合作社绩效的提升不仅取决于合作社参与者尤其是企业家能否发现并把握外部利润,还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抑制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对企业家实现有效激励。由于股权配置的高度集中、核心资本的逐利性和大农机会主义行为,合作社往往成为大农取利的工具,引发组织内部的信任与合作问题并引致合作社的治理冲突。在实践中,具有强势交易条件的大农利用其对合作社的经营垄断权和决策权侵害社员的正当权益,导致“大农吃小农”的现象屡见不鲜。

我们将以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大农带动的合作社动态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博弈论分析

(一)第一阶段:成立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由农村中具有一定的企业家才能和一定资金的大农所推动的。由于家庭式的分散经营导致生产不规模,广大单干中的农民收入很低。在此时,那些具有带头创新精神的大农就会抓住时机,联合广大小农组建合作社。大农获得规模化和机械化带来的好处,并拓展销售渠道和新的市场,政府也会给予支持。小农也在合作社寻求新的市场中获得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拓宽渠道减少成本。

在这一阶段,二者是具有共同的合作基础的,此时合作社主要靠大农投资和管理,小农无需承担太多责任。大农有组建和不组建两种策略,与之相对应的,小农具有参与和不参与两种对应策略。

二者的博弈行为如下:

对此博弈行为的解释,R为成立后大农的收益,g为政府支持此项目出资,c为组建合作社的成本,r为小农的获益。

在次我们可以看出,只要R+g-c>0,r>0,也即成立合作社,大农的所得大于成立合作社的净投资,小农也由于加入合作社而有所得,那么(组建,参与)就是这个博弈的均衡,而这个条件是很容易满足的,所以初期合作社的成立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

(二)第二阶段:成长阶段。

这个阶段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主要原因是大农在合作社中所占的资本投入规模很大,充当合作社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并且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容易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小农。主要体现在高价提供合作社服务,低价收购小农产品。并且,此时,随着小农参与合作社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不仅仅只想像初期那样,仅仅满足于获得一开始的较少的经济获益,他们更需要深入参与和管理合作社的运行。

这一阶段,双方的博弈中,大农有专断、放权两种博弈策略,小农有继续参与和退出合作社这两种策略行为。

我们可以将二者的博弈表述如下:

R1表示大农对合作社进行专断式管理时,大农所获得的收入,c表示对合作社日常进行管理所付出的成本,αM为专断情况下,小农有一定概率离开合作社所带来的预期损失。r1表示专断式治理下小农获对比不加入合作社所得的收入增量,βN表示大农的机会主义倾向有可能给小农造成的预期损失,s为小农能够参与或未能参与合作社管理的心理满足或损失的度量。

R2表示大农对合作社进行共享式管理时,大农所获得的包括未来预期折现的收入,r2为共享式治理下小农的收入增量,C1为大农投入到合作社的沉没成本,C2为小农对合作社的资金投入的沉没成本。

给出下面的不等式:

若上面两个不等式成立,则(专断,参与)就是均衡状态。

①式成立是因为R1较大,αM较小,R2不大。②式成立主要是因为C2与不等式左边相比是较大的。R1大是因为大农通过牺牲小农利益来增加自己的收入,αM较小主要是α太小,原因是参与合作社的惯性使得小农退出合作社会产生不适,以及小农和大农在城里合作社时签订合同时为大农主导,退出的话会受到合约惩罚,还有就是小农作为单独的个体,力量微薄,一两个退社并不能给大农造成什么影响。C2较大的原因也是和上面的原因有类似之处,较大的退出成本使得只要小农由于专断管理受到的净损失小于退出成本,那么小农就不会退出。而这个均衡状态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小农的利益受损,大农通过掠夺小农获益,这个均衡短期可能是存在的,但是长期,必然导致小农退出,合作社。

那我们就要使得(放权,参与)成为博弈的均衡,那下面这个不等式必须要满足:

此时的关键是要保证α足够大,即小农退出的可能性很高,如果大农采取专断管理模式,小农能够给予大农强烈的信号,使得大农相信一旦其采取专断经营模式,小农一定会退出。

要保证α足够大,最关键的是小农在合作社中针对大农的谈判地位要有明显提高。小农不能仅仅是一个合作社简单的产品供应者,还要保证其也具有一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

要做到这一点,合作社的管理制度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要由合

作社一开始成立时的粗放的大农或核心成员管理并高度掌握着合作社的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转变到大农和小农对合作社的共享共管模式。具体办法是在合作社中设立专门的小农利益保障机构,其成员由小农代表组成,对合作社管理层有监督职能并且能够代表小农在关系着合作社重大事件决策中和大农进行协商谈判,维护小农的基本利益。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复苏,合作社经济不断的涌现以及发展。如何成立,怎么成立合作社已经不是现在关注的主要问题了,如何妥善处理合作社内部不同成员的利益分配和分工合作,能够让合作社长久地存续和壮大发展下去,才是困扰着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大问题。共享型的合作社管理模式才是以后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趋势所在。

三、结论

在合作社中,具有企业家性质的大农,其才能的发挥是合作社组建、发展的关键所在。而要发挥企业家才能,就必须赋予其控制权以实现控制权与其才能的匹配。但是,作为经济人的企业家天然地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需要建立规范的治理机制。

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一、小农主体地位严重弱化的合作社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没有小农的支持和拥护,合作社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二、农民企业家是农村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富有创造性且具有经营能力,有“困中求变”的决心和勇气,他们是合作社发展的宝贵财富,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赋予其合作社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三、尽管企业家先天性地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但是,通过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设计与创新是能够有效地克服企业家的机会主义倾向,提升合作社的经营绩效的。大农和小农之间是有利益共同点和合作基础的。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至去年底,全市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03个,入社农户26.8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82%。

一、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组织发展与产业规模扩张互动的局面,成为推动“一社一品”、“一村一品”的重要载体,推进了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如:分界镇通过蚕桑合作社、甜豌豆合作社、绿花菜合作社带动了三个万亩产业;黄桥镇通过双桥蔬菜专业合作社,新街镇通过绿色经典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两个超万亩的蔬菜生产园区,品种多,规格全,质量好,货源足,外地客商络绎不绝;宣堡镇益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苗木花卉近万亩。

二是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筑了新的载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初期,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局限于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拓展到水产、蔬菜、水果、花木、药材、农机、植保等领域,基本上实现了所有生产经营项目,只要有一定规模,都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振兴了主业,带动了副业,形成了产业;通过包装加工,增加了附加值;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和销售窗口,促进了农产品销售;通过注册商标、“三品”认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如毛庄羊业专业合作社,把社员养殖的肉羊进行宰杀分割、包装销售,每只羊销售收入增加60多元,另外将羊粪收回加工有机肥料,每只羊增加收入50多元;益民苗木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上千人围绕苗木搞经营,有收购的、销售的、挖树的、上卸的、运输的、绿化的,并在常州夏溪花木市场租了门面,为全市苗木展示销售服务,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三是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了新的路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功能为一体,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包”不了、一家一户又“干”不了的问题,且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延伸,由过去的产中合作服务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由过去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向生产资料购买、产品包装、运输、加工、销售服务发展。通过整合资源配置,形成了1+1>2的合力,已成为农业服务体系中的一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如:分界镇七贤家禽产销合作社实行“八统一分”的经营模式,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既降低了苗鸡、饲料和药品的成本,又为农户提供了技术、防疫、销售服务。

四是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宽了新的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批量采购,价格低,节约了成本;通过统一技术指导,产品质量好、产量高,增加了收入;通过统一销售,避免了客商压级压价,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中间盘剥,确保了社员利益不受侵害。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了高效农业,富民效应逐步显现。如:赵庄甜豌豆专业合作社,105个成员带动了6000多户,面积由原来的100亩增加到1万多亩,亩纯收入由过去的稻麦两熟1000元增加到现在甜豌豆一熟就3000多元;七贤绿花菜专业合作社,推行“甜豌豆—绿花菜”模式,185个成员种1134亩,平均亩收入7600元。

五是为合作社建设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市各合作社牵头人中有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技术能手、农业服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村组干部等,牵头人不拘一格,他们各具优势和特色。基层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思想素质好,号召力强,有奉献精神,他们牵头办合作社,一般都能秉公办事、规范运作,影响力大;能人牵头办合作社,科学技术普及快,产品销售快;龙头企业牵头办合作社,产品适销对路不愁卖,加工升值空间大。但是,高效设施农业经济效益好,但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市场开发难,普遍社员望利兴叹。各牵头人积极创新,如元竹芦蒿专业合作社、马甸金强花卉专业合作社,他们由企业老板投资租土地、建大棚、配套现代化设施,实行统一供应种苗、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各成员租大棚承包田间管理,拿基本工资,盈利部分,按产量依比例分成。实践证明,这种运营模式,成员不担心没钱、没技术、没销路不能发展高效农业,牵头人不担心成员出工不出力,形成了优势互补。

二、当前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势。目前,我市各类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小,不少乡镇为了应付考核,动员了五、六个农户组建了合作社,至今却不发展、不扩大;有的合作社成员是为牵头人打工服务,实际上没有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没有服务对象,只是为自己服务,为自己赚钱,没有起到建一个合作社,带动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2、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少合作社挂了牌子,搭了架子,却没有实实在在开展合作服务,还是简单的信息交流、技术指导,没有开展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代购代销,农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等深层次服务,由于社员迫切需要的农产品销售服务得不到支持,合作社失去了向心力。

3、思想固旧还不够解放。多数合作社领了营业执照不搞经营,至多是拉客商、引经纪人上门收购,而不是亲自把农产品送进大市场,这样一来,农产品出售价格低,升值少,农民得不到实惠,合作社得不到收益。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缺乏能人搞加工、跑市场,另一方面反映了合作社成员还没有抱团闯市场的意识,他们习惯于田头,不愿到街头;习惯于捞现成的,不愿意到市场冒风险;习惯各卖各的,不愿合伙做生意。

4、品牌效应还不够强大。各合作社中,农业品牌相对较少,通过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的更少,就济川街道来说,全街道有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拥有自主注册商标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市星辰鹅业专业合作社,一个是**市天恒银杏专业合作社,也只有天恒通过了农产品“三品”认证认定,但由于市场认可度不高,合作社产销量小,形不成规模,这两个品牌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

5、内部运作还不够规范。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管理、成员管理、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备,“三会”活动不正常。少数合作社成员出资不到位,个别成员一股独大,民主管理很难落实,出现了少数人决策、少数人获利的情况,合作社失去了凝聚力。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部分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像抓工业、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建设一样抓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少数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发家致富是自己的事,合作是自愿的,农业生产风险大,担心揽事上事;部分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能人引领;各项扶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对策和建议

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我省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今后一个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要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注重以“五好”示范社建设为抓手,加强指导服务,加大政策支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促进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试金石,针对当前农村青壮年绝大部分都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在家种田的几乎全是60岁以上的老人的现象,如何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如何提高土地产出率,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和重点考虑的问题。土地向少数人集中,搞高效规模农业,目前这种分配制度,仅是让少数有资本、有技术、有劳力的人富起来,而绝大部分农民增加收入还是困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互的经济组织,它能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要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组织各职能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实事。

篇10

(一)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切实发挥投资效益。要改进投资计划下达方式,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明确责任,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加强管理。

(二)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把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一是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二是加大临时收储和储备吞吐调控的力度,稳定主产区价格,充实销区库存;三是控制生猪价格下滑趋势;四是完善进出口调控;五是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测预测。

(三)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各项补贴,完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一是增加良种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标准;二是大幅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三是完善补贴办法;四是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打牢农业基础。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篇11

______市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其中:山丘面积占21.5%,平原面积占65.5%,滩区面积占12.9%;耕地面积289万亩,人均0.82亩。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660毫米,年平均气温15.4℃。全市总人口366万,其中农村人口174万,占总人口的48%。境内地表水有黄河、沁河、蟒河、丹河等20多条河流,有中小型水库26座。______是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其中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60万亩,“四大怀药”种植面积达23.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69.6万亩。20__年,全市粮食总产204.8万吨,比上年增长2.1%,实现了“九连增”,其中:夏粮亩产达到511.1公斤,居全省第一;玉米高产创造两项全国新纪录。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比全省平均7525元高出2588元,居全省第三位。

二、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______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力实施“七大工程”,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力实施高标准良田工程。针对人多地少、资源趋紧的特点,我市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完善五大体系,集中打造一批高标准粮田,着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以县(市)区为单元,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到2020年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179.4万亩。二是完善投入体系。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涉农资金。20__年建成高标准粮田42万亩,今年将再建设高标准粮田40万亩。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全市农机总量达64万台(套),亩均动力达1.43千瓦,居全省第一;玉米机收率达到91.5%,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6%,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是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机化示范区,目前已发展农机服务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530家。四是完善科技体系。抽调600余名农业技术专家,组建市、县、乡三级技术专家服务团队,深入开展科技增粮活动;建立了农业科技流动大学,把科技培训班开到田间地头。建设了3个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农作物、经济林、“四大怀药”等工程技术中心,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数量居全省第3位,______平安种业、怀川种业建立了民营种业院士工作站。五是完善奖惩体系。将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罚。从20__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高标准粮田建设。

(二)强力实施产业集群工程。依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发展面品、怀药、乳品、肉品、玉米、果蔬、调味品、饮品、林产品九大类、1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以集群成规模,以集群促转型,以集群做示范。一是建好基地。围绕小麦种子、四大怀药、蔬菜、食用菌、林果、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实现就近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食品安全。二是做强龙头。强力推进蒙牛乳业(______)有限公司乳品产业化集群、淼雨饮品股份有限公司饮品产业化集群、______百疗科技公司怀药产业化集群、天香面业公司面品产业化集群、立达公司调味品产业化集群5个集群试点工作,扶持发展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支撑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0余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0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13家。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和全国优质果蔬加工示范基地。三是打造品牌。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荣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______省名牌和______著名商标74个。20__年,全市9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6.3亿元,增长15.8%;实现利润46.2亿元,增长17.3%;实现税收16.9亿元,增长16.1%。到2015年,将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50亿元以上集群3个、100亿元以上集群1个。

(三)强力实施现代园区工程。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我市高标准规划了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______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创园自20__年6月8日由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联合发文批准成立以来,组建了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高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先后4次赴台招商,邀请台商400余人次到台创园实地考察,成功引进了台湾方圆围棋、台湾神农科技协会等一批台资和台商项目。在今年4月12日举行的2013豫台农业项目合作恳谈会上,又成功签约了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中心、台湾养生食品园、台湾精致农业示范园区、云台山万亩高效农林等4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同时,温县农业示范园区已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市农林科学院、博 爱农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完成高标准的规划设计,沁阳、孟州、博爱、武陟4个园区正积极推进。

(四)强力实施水利工程。本着“大兴水利、兴大水利”的原则,着力打造水利建设新格局。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4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抓民生水利,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从20__年开始,3年内平原地区全部用上自来水,3年内解决山区丘陵区吃水问题。20__—20__年解决了山丘区3.24万人吃水问题、平原地区27.3万人自来水村村通,今年将再解决1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水,吃上安全水。抓农田水利,依托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重点实施了修武县、博爱县、孟州市小农水专项县项目和沁阳市、孟州市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田间工程项目,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抓引黄入焦。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22.8亿元,全面完成引黄入焦总干渠工程;积极推进引黄灌区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灌溉面积50万亩以上。抓水源建设,推进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灌区、引黄沁北灌区、武嘉扩灌等引黄补源工程建设,扩大供水量,做好群英二库、九渡、白龙潭水库等备用水源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努力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五)强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网、多点”林业生态网络。“一区”突出抓好南太行山区绿化工程,“两带”着力加快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景观带建设,“三网”重点实施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等绿化工程,“多点”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县城、村镇、景区等区域的生态建设,建设一批经济型、景观型、园林型绿化村镇,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20__年完成造林14.5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7%,10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省级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初步实现了林业生态市建设目标。从今年起,在南太行浅山区建设东西长18公里的林业生态景观带,全力打造“景观、生态、休闲、产业”四位一体的林业生态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道路绿化工程,加快推进城郊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完成森林资源培育16万亩,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______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篇12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探索与发展引人瞩目,无论是精彩纷呈的特色亮点,还是接踵而至的发展困局,都足以给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参照。

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由数量快速发展转变为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的规范化建设阶段。

截至2010年9月底,河南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2.3万家,入社和带动的农户占该省农户总数的16%。至“十二五”末,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将达到3.5万家,农户覆盖面将占50%以上,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焦锦淼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和载体。

“快、多、大、高”的河南特色

说起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特点,多年从事农业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工作并担任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顾问的河南科技学院教师石晓华用“快、多、大、高”四个字作了概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河南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农民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入社农民平均收入比未入社农民高出20%,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分布十分广泛,涉及粮食、蔬菜、瓜果等多个领域。不仅如此,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农机作业,农资经营,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沼气,农家游等诸多为生产经营服务的领域迅速生根开花。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跨区域合作,服务范围也由以本乡本村为主向其他乡镇、县域拓展。如武陟县绿康牛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入社社员160多户,社员遍布周边市县以及山西省晋城等地,产品远销上海、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商丘市梁园区水池铺乡辣椒合作社巧打“绿色牌”“生态牌”,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辣椒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远销广东、福建、浙江、湖南等地。水池铺乡辣椒还被确定为世博会期间供沪农产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从单一的生产资料购买、生产技术服务等合作,向开展标准化生产,进行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实施产品质量追溯以及产品市场流通、整理加工、品牌包装等经营领域拓展,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生产的产品注册了商标,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认证或地理标志认证。发展较快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把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生产和经营环节统一起来。如沁阳市仙鸿果业合作社不仅在产前、产中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园区建立无公害监测点,还在产后统一包装,使用“仙鸿”注册商标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志,年销售鲜果达150余万公斤。

大好局面下的现实差距

面对大好局面,石晓华表示: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可喜成绩,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着数量较少、管理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大部分农民甚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对合作社这样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还不清晰,把合作社当成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的工具,参与合作社建设的主动性不强;同时,社员缺乏联合闯市场的合作意识,有利则合,无利则散,无形中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从整体上看,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在服务功能的发挥等方面处于较低层次,开展的共同经营活动较少,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不够健全,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靠个人的权威来维持管理,靠领办人个人能力经营运作。另外,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也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发展壮大,展现蓬勃动力

虽然河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对此,石晓华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善:

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民入社积极性和合作意识,同时加强合作社领导层以及社员的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提升其生产经营能力,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效、规范、不走形;相关部门也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合作社的经营情况进行检查,根据有关政策、法律要求,结合当地的规范化建设情况,建立一套可行、有效的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