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50: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
“农业兴则国强”,可见农业兴衰关系到国之根本,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当前涉农部门及信息化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智慧农业,只有在智慧农业的坚实土壤中,才能成就美丽中国梦。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同时,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新建村,“物联网”技术则应用到养殖业领域,蟹农们用手机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喂食,智慧农业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蟹农们“养”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3G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平台”,该平台分为3个层次。信息采集层靠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传输层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层则将用户的处理指令反馈到大棚中,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发展。商洛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情况,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不够
商洛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尤其近几年来,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然而,商洛市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政府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条件。但是,商洛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仍旧不高。各大运营商的3G、4G无线移动网络在农村仍然不能全覆盖,农民家庭户均拥有的电脑数量仍然不高,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同时,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到位。
(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都远远不够。
三、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提出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应对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明确智慧农业的重要地位、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预期效果。出台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各种鼓励性政策,并设置专项资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条件,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扩大3G和4G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农业所需的无线传感器、无线基站和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投入,为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和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完善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土壤检测体系、土壤分析体系、作物生长监控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专家分析系统和智能决策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整理和智能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县、镇和社区四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产品生长和流通等数字化模型,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巨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重视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重视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队伍建设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村镇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智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务力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实施,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地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赵建华 刘宁 杨煜琛 单位:1.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 2.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兴明.党的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农业,2013(1):1-4.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报告的一点体会[J].政策,2013(1):81-83.
[4]江志峰.智慧农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27-01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只要经济效益向注重综合效益的转变。目前生态农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贫乏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但是各种因素影响(如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我国耕地面积仍是逐渐减少。我国耕地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质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较重,土壤沙化较重,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存在生态退化现象。我国缺水严重,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上来看,也极为不平衡,地域差异较大,季节差异极为不均衡。
1.2 人口增加和农业生态、农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因为人口众多,使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随着人口增长,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压力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1.3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发展普及
我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要有现代的科技来支持,和传统的粗放农业相比,更需要现代的、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是,有头脑、文化高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大都进城务工或者是从事了其他经营,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妇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农业”,加上在家的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对先进农业科技重视程度不够,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主动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愿望不强,从而阻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普及和推广。
1.4 土地零星分散,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责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户独立耕种,当时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不断前进,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规模化的连片经营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影响了现代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如何摆脱困境,寻找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解决以上问题就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l展建议:
2.1 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实行了多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初步建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细化程度还不够,总体还较为笼统,还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抓紧健全和完善能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服务的法律法规,尽快制订相关的产业标准,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
再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使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稳步健康持续推进。出台相关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机制,从而加快我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和普及。
2.2 强化宣传,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
多措并举,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发展优势,提升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树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要注意的是,农民群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地区要区分对待,切忌进行一刀切。更不能强制农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刀切、强制发展,反而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影响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3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生产的品种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要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思维植入农民的头脑中。发展前,要超前、科学的进行规划,规划要结合现有的财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中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发展一处成功一处,让农民先尝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甜头,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生态农业向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提高农民积极性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迅速,逐渐被理解、接纳,参与积极性越来越大,这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经营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利用这些合作组织的优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趋势。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化问题
(一)农业市场化的市场失灵问题
我国的农业经济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信息传播慢,获取成本高,加之农产品本身的生产周期较长,使得我国农村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外,我国农业市场不统一,开放程度较低,农超对接发展不全面,分散的农户很难及时根据市场供求调整农产品供给。虽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我国农村市场法制普遍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农村市场欺诈、作弊盛行,买卖不公平,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经济的交易成本。这些不利因素都造成了我国农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着市场失灵问题。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下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我国的工业逐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通过核心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农业相对于工业而言,产业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未能做到产权明晰与规范管理;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宏观调控不足,财政对农业产业化道路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同时,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农产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定位盲目,缺乏特色
大量的地方农贸市场在相互攀比与未考虑实际的情况下迅速建立起来,但在现实的经营中却是有场无市。在一些正常经营的农产品市场中却很少具有地方特色,专业化程度较低,导致农产品市场在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与吸引力,国家资源未能实现有效配置。
(二)农产品市场管理滞后
(1)管理人员素质低。很多农产品市场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与教育,在管理市场的过程中无视收费标准,乱设收费项目与金额,使得农产品市场管理混乱化,有失公平,不利于公平竞争与市场秩序的维护。
(2)偷税漏税严重。一方面,农产品市场在管理上有些混乱,不免存在置于市场管理之外的死角。另一方面,农民在集贸市场中销售自产的农产品是免税的。这都让一些农民钻了空子,有的农民在销售自产的农副产品之外还收购其它的产品,导致在农产品市场中存在很多的偷税漏税的情况。
(3)农产品质量低劣。随着农超对接与农贸结合的蓬勃发展,农民与超市、外贸组织签定了购销合同,大多数高质量的农产品不断被收购。而流入农产品市场的商品多大是收购后余下的低质量产品,这不仅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秩序,而且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造成了食品安全隐患。
三、农业发展中的教育、科技与信贷问题
(一)农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高等农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是农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我国中、高等农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尚不合理,总体上不能依据地区的经济特征布局。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项目很少,而且培训费用投入不足,导致农民种养技术能力偏低。
(二)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方面存在障碍
农业创新科技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方面存在障碍。现在一些农业科技院的科研偏离生产实践,与市场严重脱节。同时,大部分农民相对贫困没有足够的资金引进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由于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各种限制因素很难与农业实践相结合。
(三)农业信贷困难
在我国农村,提供信贷的金融组织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但是它们提供贷款的数量有限,为了规避一定的风险,其经营规模渐渐缩小,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趋于弱化,因此农民融资依然很难,这也成为农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与农民开展大规模生产与经营的瓶颈。
四、农村劳动力智力开发与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问题
(一)农业劳动力智力开发问题
(1)智力开发落后。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基础教育也很落后,这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智力开发程度。此外,智力开发的范围极其狭窄,与农业技术相关的知识很难向农村推广和普及,同时由于农业推广人员短缺只有很少的农民才能得到教育与培训的机会。培训组织也缺乏计划性与规范性,使得农村劳动力智力开发难上加难。
(2)农村教育投入不足。自“科教兴国”以来,我国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是投入的重点主要放在青少年的学校教育,而学有所成的青年留在了城市未能对农业经济贡献力量。这种农村教育的失衡要求我们将农村教育的视角转向农村的全体居民,重视对成人的农业教育,加大对其的培训力度,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健全的农业教育体系。
(3)农民接受教育的被动观念。农民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的特点,面对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他们不愿意拿出攒了许多年的积蓄资金去进行农业教育培训。村里的干部和领导者也对农村劳动力智力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成人的农业教育培训一般表现为“被动接受”,这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普及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1.r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2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3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2.解决对策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2.2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67-01
1、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改进。第一,思想认识不足,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深刻。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想转变农业生产的模式,就必须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先进行改革。由于思想认识的不足,产业优化无法得到实现,农业发展得到制约,并且循环经济的原则没有充分的得到利用,农业生产行为与制度相互脱节。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意识不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规律。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手段的落后,不利于达到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基层生产中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力度不足,难以达到先打好农业建设的要求。第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使得很多循环经济的理念难以得到实现,不利于新时期循环农业经济的应用。农业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且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污染进行治理,并且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技术是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限制条件。第三,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相关的制度与政策难以真正的满足农民的自身需求,相关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3R原则:一是Reduce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原则,即“再利用”原则,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三是Re-cycle原则,即“再循环”原则,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资源被再次利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农村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承担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任务。对于我国农村来说,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并且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力量匮乏,发展模式单一等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政府行为的烙印,主要是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特别是在农村,在基层政府与单个农户之间,客观存在着“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同时吸引广大的农户积极参与,而这些单靠政府引导是难有作为的,因此,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中介来把广大分散的农户与政府衔接起来,笔者认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这个中介的最佳选择。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所谓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服务的农户和组织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发起成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的总称。具体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立高效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
农村循环经济要求遵照生态学规律在农业产业体系内部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产体系,以解决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与人类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其独有的组织功能与协调功能,根据“3R”的原则,因地制宜,从农户的切身利益出发,将“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优化组合,形成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链条,以实现全面、多层次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清洁生产以及人类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整合农村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推广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在前期需要较多的投入,以发展沼气为例,建一个6立方米的高效自流进出料沼气池,建池费用600-700元,加上猪圈、厕所建设,总投资1500-1800元。这些费用对于我国相当地区的农户(特别中西部的农村地区)来说是难以独立承担的,而如果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既可降低农户的负担,又可以为农户提供可靠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实现规模效益,从而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广。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为政府调控农村循环经济工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可以为政府开展政策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中介来指导或引导农民,把国家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落在实处,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及时得到由政府的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等信息,从而大大提高政府对农村循环经济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因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以上作用决定了它能够也必须承担起作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载体的任务,并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来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具体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相关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立法,使其发展缺乏赖以遵循的统一规则。例如,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五花八门,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有的在农业部门登记,还有相当部分未注册登记。由于缺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法律地位不明确,使其在市场运营中谈判地位低下,难以取得商家的信任,严重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运作和经营效益。而且,一旦发生侵权和纠纷,其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2.政策扶持不够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开展互助互济的合作经济组织,有一定的公益性,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因此,我国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如何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需要明确。
3.运行机制不健全
具体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没有彻底分离;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建立完善的章程,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直接;管理人员缺乏,制度性管理薄弱;有的产权制度比较混乱等。
4.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
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合作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并且服务内容单一,有的只侧重于技术服务,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抗冲击能力较差。
三、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与要求,笔者提出对策如下:
1.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在实践中,必须认识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型的农民合作形式,是以家庭经营和农民财产独立为基础,区别于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形式,不能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由削弱或否定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同时,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及社会成员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政府还应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指导,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创造各种机会,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而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2.加紧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
必须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合法身份与其它经济组织平等开展经营业务活动。与此相关,还应解决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商登记问题,应以不同于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的“合作社法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在税收方面进一步优惠。对于承担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应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保障其合法权益。
3.加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收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在财政方面,各地区应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对新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定财政补贴;财政每年以一定的额度,建立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用于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和信贷优惠,以改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环境。同样的,对于承担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亦应在财政上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
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
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循环经济均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不能以政治需要代替经济规律。同时,政府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坚持“引导不领导,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
5.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
各级政府可以在产业基础良好、农户经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传播农民合作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澄清人们对经济合作组织和循环经济的模糊认识、普及合作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知识、增强农民参与合作、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兴趣和信心,利用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合作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和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身能力建设,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凝聚力,打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综上所述,农村循环经济必须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按照“3R”原则,结合地区特色与优势,建立起开放立体的产业结构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白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3.4
[2]韩寓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
[3]董 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5.6
中图分类号 TN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2-0223-01
1 发展规模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彭阳县在红、茹河流域5个乡镇30多个村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4万亩。设施蔬菜以辣椒为主,实现了周年生产;设施食用菌以杏鲍菇为主,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设施林果以油桃、杏子为主,实现了春提早生产。全县设施农产品年产量15万多吨,其中辣椒4万吨、食用菌2600吨,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辣椒和食用菌产区。大棚早春茬以甘蓝、西兰花为主,亩均收入1500多元,夏茬以辣椒为主,亩均收入6000多元,秋冬茬以菠菜为主,亩均收入1500多元,全县设施农业年产值2亿多元,其中辣椒6000万元、食用菌2000万元,提供种植户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设施农业已成为彭阳县发展现代农业、种植户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兴产业。
但是,对于彭阳县这样的传统农业县而言发展新型的现代设施农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滞后。彭阳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民群众习惯于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加之基础设施滞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成本高,农民群众注重农产品的数量而轻质量,过多地看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深刻,对采用现代工程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的认知度低,发展意识不强烈,发展氛围不浓厚。二是历年建设的部分大中拱棚有所损毁。在“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建设5年规划”期间,彭阳县设施农业建设虽然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任务,但2007-2008年搭建的大中拱棚由于质量、材料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大部分已损毁。三是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建设1亩日光温室平均投资1.4万元,大中拱棚投资0.8万元,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补贴,但资金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制约了设施农业向较高层次发展。四是水资源缺乏。随着设施农业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用水量急增,虽然按照“依据水源定布局,依据水量定规模”思路进行发展,但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的影响,设施农业用水出现不足现象,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的效益提升。五是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不高。由于资金短缺、农民科技水平不高等原因,目前集约化育苗、滴灌肥水一体化等新技术和电动卷帘机、暖风炉、自动通风装置等新设备推广应用率低,制约了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2 对策建议
1)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题作用的发挥。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群众、引导群众;在资金、技术上支持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从多方面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中。
2)政策扶持带动设施农业发展。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需要运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物质技术来装备。特别是现阶段彭阳县的设施农业刚刚起步,群众的认识度低,加之建设资金缺乏,需要一定的政策来扶持、必要的项目来支持,促进现代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在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抢抓国家坚持西部大开发及宁南山区冷凉蔬菜基地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信贷、科技推广、市场建设等项目和政策资金,并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各级发展设施农业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高滴灌节水设施和卷帘机的补贴标准,逐步实现水肥一体化和卷帘自动化;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保鲜、销售、流通等问题,提高群众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形成以农民投入为主、政策项目支持为补贴、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设施农业保险制度,探索政府补贴政策,鼓励保险企业开展设施农业保险,降低生产和市场风险。
3)机制创新注入设施农业动力。近年来,通过农技部门努力,组建辣椒产地零售市场5处,配套预冷贮藏库14座,开辟了福建、广州等一批新的辣椒贩卖市场;引进龙头企业4家,组建蔬菜专业协作组织12家,营销大户25家,构成了以“支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重要方式的产业化开展格式。树立了掩盖西安、兰州、宝鸡等大中城市的营销网络和信息、技巧交流互动机制,确保了90%以上的辣椒和食用菌完成内销。以彭阳县农产物经纪人协会为龙头,实行以“五个一致(一致品牌、一致规范、一致包装、一致价钱、一致信息)”、健全“五项机制(健全信息互动机制、健全便民收买机制、健全诚服气务机制、健全运销机制、树立健全鼓励促销机制)”、强化“三项职责(乡镇职责、县农产物协会、职责部门职责)”为重要内容的辣椒贩卖机制,辣椒贩卖行为逐渐标准,贩卖价钱稳步提升。
4)科技服务支撑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设施农业是高科技农业,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其重点在科技推广服务和农民素质提高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针对当前农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服务滞后的问题,彭阳县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国家就业政策向农业部门倾斜,充实到县乡农业技术队伍,培养造就一批专业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县域专家和技术队伍;加强对基层一线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创新考核奖励机制,使其在产业发展中充分施展拳脚;积极发展村级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示范户,使其成长为“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专业技术队伍的有力补充。二是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水平。通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教育培训及农技人员的现场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赴外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让种植农户掌握必要的生产种植技术、一定的营销知识,力争每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每个基地有一个科技服务团队,指导示范带动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和生产经营要求,健康持续发展设施农业。
一、黑龙江省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显著效果。截止2010年12月,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到14347个,其中农民成员148671个,带动农户110万户,从事种植业合作社的7496个,占总数的52%;养殖业3991个,占总数的28%;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合作社2258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6%;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社有345个、运输的324个、储藏的合作社48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从事技术、信息服务的的合作社182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3%;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的1069个,占合作社总数的7%,其他行业合作社1071个,占合作社总数7%。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作多年的时间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民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二)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牵动作用还不够突出。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和合作经营理念相对淡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而且全省各地发展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区明显滞后,上述状况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相称,严重制约着地区农业发展。
(三)缺乏带头创办能人,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领办合作社的带头人,会经营管理、能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缺少,农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还有一些能力强的“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了解,缺乏兴趣和动力组建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意愿不强。
(四)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农民成员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保障。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等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根本无章程,无账目,合作社的成员不了解合作社章程内容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有的领办人把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机制与公司制企业管理相混淆,在民主决策和利益分配上不依法办理。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民成员行使民主权利和切身的经济利益。
(五)匮乏资金以及科技支撑薄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障碍。2009年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均出资额为89.72 万元,比全国户均81.05万元高出8.67万元,但并不证明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强。原因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没有验资程序,只是由成员相互认可并在申请材料和章程中做出记载即可,真正出资到位的极少;其次是农民以实物出资不需进行评估和过户,而实际上这些实物基本上还在农民自己手里,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流动资金。再次,得到国家和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过去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自己的项目,而新创办的合作社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具有法人资格,但因其承担的有限责任没有实际资产做担保,因而贷款难的问题不易解决。一些已经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别是从事种植、养殖业的,缺乏科技力量支撑和有效快捷的信息渠道,难以实现做大做强,只能是维持现状。
三、促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我省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非常了解的比例很低,甚至有一部分农户根本不知道。对合作社不了解必然会导致农户没有产生参与的意愿,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对农民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农户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专业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农户的合作意识,激发农户的合作动机,创造农户的合作机会,启发农户的合作实践;另外要积极宣传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户来参与合作社的组织建设。
(三)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随着农机装备数量的增加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量大幅度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正在替代落后的传统手工生产方式。目前跨区机收的成功经验正向水稻、玉米等其他作物和生产环节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服务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运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加快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增强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
二、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1、对农业机械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1)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继续发展小麦、水稻、大豆和优质、专用、高效粮豆生产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烘干、精深度加工、新鲜包装等机械设备,延长产业链,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为提高粮食品质服务;大力研制开发蔬菜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特种经济作物生产加工的机械化;着力推进品种工程、优质饲料工程、疫病防治工程、保鲜贮运工程、质量检测和卫生安全工程的农业机械化及其信息服务网络现代化,为外向型农业服务;积极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能源、保持环境的机械设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2)从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农机动力增长转变为向增加作业机具、配套农具倾斜;由侧重于小型农机具增长转变为向大中型农机具倾斜;由单项作业机具的增长转变为向复式作业机具倾斜。
(3)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次序从过去重产中、轻产后转变为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通过精加工和深度加工进入国内外市场,再根据市场需求和规模发展产中环节的机械化,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2、大力促进农机技术进步
发展农机化,必须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农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满足农民对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需求。要坚持自主研制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农机装备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中心、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尤其要集中力量解决紧缺农机产品的关键技术装备,加大农机装备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加强农业机械技术质量监管保证工作,提高农机产品质量、性能和安全可靠性。要紧跟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重点抓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节本增效和节水农业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把特色农机化项目的试点做强、做大。
3、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机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农机化发展重点。首先,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等有条件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其次,粮食主产区要努力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
一、农区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是霍林郭勒市畜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农户的牛羊5月上圈到夏季牧场,10月返回农区进行圈舍饲养,属于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夏季牧场牲畜只有圈没有舍,多是散养。尽管大通县畜牧业规模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整体来看,大多数散养农户生产设施差,圈舍在大小、采光、保温等方面设计的不科学;饲养管理粗放,饲喂的粗料多精料少;畜禽圈舍环境潮湿、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即使一些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也存在设施不配套、基础设施超期使用、大部分种畜禽场畜舍、饲养设备破损严重的现象。畜牧业信息化体系不完善,市场、技术及政策信息不畅通;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畜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户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多是散养,规模小,大规模专业化养殖较少。现今农户外出打工的很多,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加上从事养殖业效益低,因此农户的总牲畜存栏量逐年下降,导致养殖业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3、畜牧业主导产业地位不明确,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大通县畜牧业经济内部缺乏主导产业,缺乏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各个产业分散发展,发展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近几年,霍林郭勒市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虽然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其规模数量仍有限,加工业严重滞后,现有几家畜牧业加工销售企业加工销售能力有限。
4、重大动物疫病潜在隐患大。随着人流、物流的快速移动,以及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外省市引进,农村规模小、分散饲养的现状,使疫病的传播和发生潜在危险大,加之基层防疫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旦出现问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大。因此,疫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5、发展资金不足。当前,霍林郭勒市暖棚养畜已显示巨大的增收潜力,畜牧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效益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发展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规模。一般养殖户缺乏资金,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发展壮大。业务部门缺乏技术推广、品种改良、科技培训等资金,因此要增加对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
二、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开辟各种融资渠道。为促进霍林郭勒市畜牧业经济的有效发展,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开辟各种融资渠道。不仅要明确大通县畜牧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而且要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及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的发展,优先考虑对主导产业起较强拉动作用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养殖小区的建设,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畜牧业产品加工企业带和主导产品群。积极争取畜牧业有息贷款和政策性贷款,多渠道争取畜牧业基础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以项目争取资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投资的方法,扩大畜牧业的投资来源,鼓励农牧民投劳投资。进一步实施畜禽良种补贴政策,积极将动物防疫经费支出纳入常年财政预算,形成长效投入机制。
2、明确畜牧业主导产业。霍林郭勒市有辽阔的天然草地,环境洁净,土壤、水、牧草均无污染,具有发展高原绿色畜产品的优势。同时,霍林郭勒市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形成独特的自然风情,畜产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草原绿色环保牛肉类制品加工和酸奶、液态奶加工业绝对处于主导地位,使这部分产业优先发展起来,并通过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产业产生扩散效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饲养业、皮革加工业等畜牧业产业及部门的发展,形成整个大通县畜牧业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G718.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概述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二、农村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其形成原因也是有很多因素,要解决好形成的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也需要认清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和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实现。当前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不管是从质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还存在较大的问题,结合笔者工作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经费投入渠道单一。(2) “双师型”师资队伍匮乏。(3)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4)区域特色优势不凸显。
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中职教育已日渐进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中。政府在加大对中职教育扶持力度的同时,会尽可能完善各项有利于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民众的宣传力度,使民众认识到农村中职教育在建设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农村中职教育不再只是一种层次比较低、终结性的职业教育,它将为农村开发大量人力资源,与普通教育有良好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从农村中职教育中获得发展。它将是一切为了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职业教育。与此同时民众也会看到农村中职教育在培养人才和解决就业问题中的独特优势,从而逐渐纠正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解放思想,转变以前那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念。农村中职教育将会是农村教育的主要选择,从而促进农村中职教育的主流化。
2.增加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充分认识到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政府应提高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紧迫性的认识,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及时制定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应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量的经费专项用于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保证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同时,应积极开辟多元化融资、筹资渠道,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结合区域优势促进农村中职教育发展。发展农村中职教育也应该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分析农村的具体区位优势,未来应该形成区域化发展优势十分明显的中职教育。“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竞高达76.40%。”由此可见,根据沿海与内陆农村地区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不同的地域特色形成的区位优势,开放中职教育培训的年龄限制和实行灵活的学习时间,依据当地的经济特色调整专业,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来开办农村中职教育。农村中职教育的侧重点在不同区域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是不同的,因此农村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成为其辅助区域优势形成的助推力,促进区域化发展特色化。
4.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化。依靠学校力量来发展农村中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的主体还是国家。而未来,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与各地乡镇企业进行合作是发展农村中职教育趋势之一。“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以“订单”形式向学校提供就业岗位,双方互惠互利。学校的职业教育在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企业的职业教育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取长补短,学校理论基础好,企业实践经验多两者结合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校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就能变为主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
5.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师资队伍“双师化”。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业培养人才,同时也能促进农村中职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可谓是一举两得,然而产学研合作模式却能一举四得,除了前面的两得,第三得是推动科技的进步,第四得是为中职学校培养师资。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并进行理论指导,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条件和就业岗位,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科学研究合作,最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学研的合作将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而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够逐渐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同样学校教师也能走进企业,完善自己教学技能,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使得学校教师呈现“双师”化发展趋势,为农村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有力的师资保证。
6.开展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严格实施职业工人准入制,努力提高职教毕业生的就业率。职业类学校应积极担负起各专业人才职前培养和职后深造的双重责任,扎实开展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学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强化企业自主培训功能,加强对一线职工、转岗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形成职工在岗和轮岗培训的制度,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
结束语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按照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并重,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思路,在扩大优质职业教育Y源、稳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带动农民生活富裕,全面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
1.农村中小企业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人口并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中小企业是促进这一过程完成的源动力。农村中小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进而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改变单纯靠农业支撑农村经济的格局。以中小企业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支撑点和作用点,结合农村当地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2.农村中小企业是实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结构现代化和农业管理现代化等。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必然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可耕种土地面积,有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农业技术现代化。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将农民与市场相衔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中小企业是扩大农村就业的主要渠道
农民致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农民致富必须从农业部门转移富余劳动力,减少富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农民,转移农民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中小企业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村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小企业恰是实现农民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主战场,能大规模实现农民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因而,农村中小企业在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
4.农村中小企业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使许多农民在企业中接受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思想,这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有助于培育追求新生活,有文化、有道德、有组织,懂技术、会经营的的新型农民。从而为创造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奠定基础,有力地促进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国家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等。但是,目前在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大多数农村中小企业还停留在传统产业上或处于产业链低端,高耗能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没有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潜力,区域产品结构趋同,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缓。二是融资环境不佳。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农村中小企业的问题。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信贷资金增加很多,但大多数资金流向了大企业、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中小企业真正能够得到贷款的比例却不高;同时,由于一些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较差,导致贷款难现象增多;由于(下转第27页)(上接第24页)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发育不足,影响了农村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三是管理方式落后。由于保持中小企业的特点,导致农村中小企业难以吸纳到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多数农村中小企业仍为家族式管理,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四是营销能力不足。多数农村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营销意识,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开拓市场手段单一。此外,为农村中小企业服务的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创业及企业管理咨询与辅导。
三、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1.加大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力度
尽管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国家已经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但是,目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的落实却不尽人意,更多的政策只是停留在政策层面上,各个行业还缺乏政策的实施措施及配套细则。因而,要尽快出台相关的实施措施与配套细则,强化政策的协调性,逐步形成完善的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和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从执行层面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
2.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
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加大农村中小企业金融扶持的倾斜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推动信用担保机构向县、乡中小企业延伸;加快建立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政策,健全省、市(州)、县(市)各级财政扶持体系,对农村中小企业实施灵活的税收优惠。
3.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实施“阳光工程”,以市场为导向,精减前置审批项目,简化前置审批手续,减少农村中小企业市场进入的人为障碍;进一步清理面向农村中小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保护农村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收益。建立健全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市场营销、管理咨询、企业诊断等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吸纳人才环境。
4.优化农村中小企业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