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7-16 08:50: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篇1

一、实施“双创”战略的意义

从“双创”的提出到将其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双创”的要求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没有创新,意味着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一个实业凋敝的国家是没有竞争力的,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实施“双创”的重要意义无须赘言。而在高校中,实施“双创”战略,对高校教育改革,增加高校毕业生创业机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高等学校扩招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矛盾

众所周知,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学生进入高校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大中专学生国家都包分配。二十一世纪,高校逐年扩招,人才供大于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此,有报道指责一部分未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理想的职位求不了,没面子的工作又不愿干。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在学校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倘若让一个接受了十多年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去当一名保安、清洁工或售货员,且不说主观因素,客观地讲,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既浪费了十多年教育的时间,也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这是政府的责任。作为以人才培养为职能的高校也应该反省学校给了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开设了哪些课程,是否考虑了社会的需求。在就业问题上过多指责学生,对学生是不公平的。高校应该在扩招的同时,思考和缓解由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而“双创”战略的提出,给高校指明了道路。

三、新形势下对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

在“双创”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通过教育改革来助推“双创”教育。高等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标应明确。笔者认为,既要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三者缺一不可。品牌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要培养“双创”型的人才。这是国家的需要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有培养“双创”型人才的责任意识,有了这一意识并强化这一意识,“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才会得到重视。这是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怎样实施的问题。

首先,要坚持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引领创业,创新精神很重要,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止不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要维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就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决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胆对权威进行质疑。把大学课堂变成师生平等的讨论或辩论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还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发言、讨论、辩论的参与是否积极主动,观点是否新颖)。学生的课堂表现应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这才有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是每一个授课教师的责任,民主活泼的课堂和公允的评价体系应成为大学教学的追求和常态。

其次,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适宜于创业,创业要有特质,能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百分之七八十的只能当职员。鼓励大学生创业,准确地说是引导那些有特质、有条件、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这是“双创”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必须明确。目前,高校“双创”教育面临的困难是师资匮乏,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教学生创业是难以进行的,所以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以此来解决师资不足,通过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到高校讲课、做报道,谈他们的创业经验和体会,让学生知道怎样寻找商机,怎样评估投资和回报,怎样生产和营销,怎样规避风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创业的盲目性,少交一些学费,少走一些弯路。学校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为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帮助,如融资渠道、创业场地、智力支持。创业的风险极大,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创业的实践机会,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成功了更好,失败了,损失也不至于倾家荡产。但如果毕业之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资本积累,再来创业,失败了,就可能会倾家荡产,甚至永远再难有创业的机会。

最后,谈谈“双创”战略实施中的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涉及的知识很多,与管理、投资、市场营销、经济、政策、法律法规都有关系,很难形成“双创”专业或创业专业。笔者认为,在现有专业和课程的基础上融入“双创”或创业教育的元素是可行的。比如,信息技术专业,在主要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与创业、网络公司的经营、IP业的现状和前景等内容;法律专业,在原有课程中,融入律师事务所的申办、运作、管理这样的内容。这些“双创”的知识,可以成为原有专业课的章节,亦可单独成为一门新课程。

四、结论

实施“双创”的意义在于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强国富民的重要举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现已刻不容缓,让我们跟随着创“双”的脚步,勇往直前,乘风破浪。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学校发展规划[J].何洪.理工高教研究.2007(01)

[2]高等学校发展新趋向与高校领导[J].明庆华,程斯辉.教育与现代化.2002(02)

[3]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J].廖慧萍,王艳琼.中国电力教育.2011(01)[4]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钱厚斌.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9)

[5]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刘溪.硅谷.2008(23)

[6]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沈良斌,祁嘉义,冒小Z.江苏高教.2006(03)

[7]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刘建国.现代大学教育.2006(02)

篇2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动力,而新型的创业创业教育(即“双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1]。国家在“双创”教育的相关政策当中指出:要把高校创新创业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展“双创”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更可以活跃社会的创新氛围,提升社会的创新水平。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也是开展“双创”教育的核心力量,但“双创”教育的开展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一种考验。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和开展“双创”教育的教育要求,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探讨如何培养高校辅导员适应“双创”教育的要求,并不断通过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对高校“双创”教育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开展“双创”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双创”动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在“双创”教育中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所作的这部分工作还没有形成具体规范的激励机制,如在职称评定、荣誉奖励等方面,使得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双创”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消极性,开展“双创”工作的动力明显不足。

(二)高校辅导员“双创”理念缺失

“双创”教育对高校辅导员而言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然而高校全面开展“双创”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对“双创”教育的理解并不深刻,对开展“双创”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充分[2]。这种认知的缺乏,会直接导致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有的高校辅导员会认为“小发明,小创造”就是“双创”教育,又如有人会认为“双创”教育就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等等。就其本质而言,“双创”教育是通过与项目教学、实习实践、社会服务、创业项目等形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技能等综合创新素质。许多高校辅导员开展“双创”教育的质量不高,其根源就是对其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准确,导致“双创”教育发展方向出现偏差。

(三)高校辅导员“双创”知识欠缺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是长期停留在本科及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层面,以及部分工作经验的累积,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的大学生性格跳脱、爱好不同,再加上大学生所学知识专业性较强,辅导员很难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双创”指导。

(四)高校辅导员“双创”经验匮乏

只有亲身实践过的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而目前的高校辅导员由于种种原因而缺少实践,对于“双创”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没有深入进行了解,自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五)高校辅导员“双创”平台缺少

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开展“双创”教育的时间不长,对于“双创”教育了解不多,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不高,而传统的集中式培训方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培训方式只能让高校辅导员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无法解决实践经验的问题,而且许多高校的优良的培训方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只有构建有效的“双创”教育培训交流平台才能解决以上的问题,交流平台可以为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提供有效方式。

(六)高校辅导员“双创”精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其需要承担的角色很多。例如,高校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广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党员和工作骨干,保持学生思想政治的先进性等。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学习时间并不能够得到保证,而作为承担“双创”教育工作主体的高校辅导员,其开展“双创”教育工作的效果则更加难以保证。

二、“双创”教育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者

高校辅导员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想要积累经验,就应该多去了解社会上企业的相关信息。高校辅导员要积极了解行业现实状况,明确社会发展的行业需要,掌握创新创业的发展信息,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标行业发展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高校辅导员也应该抓住机遇不断进行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丰富自身阅历,向“双轨型”“双师型”发展,从而有效地增强“双创”教育指导的时效性[3]。

(二)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者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校辅导员在现代的大学当中充当着亦师亦友的角色,高校辅导员应当明确在大学当中自身的定位。首先可以为新生开办讲座,从意识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再者可以组织创新大赛,并邀请专业人士担任评委,既可以传授经验,又能从中学到更多的创业理念。大学生创业需要最多的其实是周围人的肯定以及创业成功的信心,而辅导员在学生的心中亦师亦友,辅导员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辅导员营造的良好创业环境对于学生的帮助非常大。

(三)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传播者

学生想要减少创新创业的风险,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就需要辅导员的悉心教导与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学校和当地政府虽然会帮助很多,但更多的困难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面对,不管是创业专业知识,或者是工商申请、国家政策支持、企业管理等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和了解。这对高校辅导员应该结合身边成功案例与基础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创业热情加以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增加自身知识、经验积累,为今后创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启发者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不断地批准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加,高等教育的普及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美好,但是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迫于传统家庭观念以及自身经济水平的影响,只能选择传统就业方式。大学生作为我国素质较高的一批人,国家更需要的是他们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以新时代创业者的身份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是他们的主要引领者以及启发者,高校辅导员应该对“双创”意识启发者这一身份有明确的认知,将繁杂的基础知识以简单易理解的方式传授给性格鲜明、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大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对创新创业的热情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体会到创业的乐趣,普及国家相关支持学生创业的政策,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五)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实践的引导者

高校辅导员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创新创业,但是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以及耳濡目染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在辅导员的帮助和引导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可以更加平坦,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创业团体、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比赛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帮助学生分析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中的不足之处,做好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期准备,使得学生的创业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的放矢。

(六)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服务者

高校辅导员既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施教的主体,又是实际创新创业活动的服务者,为广大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保驾护航[4]。创新创业不是靠意识和想法就可以完成的,在创业活动中学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服务者,应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提供建议和意见,必要时还需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以帮助学生减轻创业压力,认清创业形势。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在“双创”教育方面的提升途径

(一)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双创”激励体制

辅导员的职责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双创”能力,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一些创业道路上的简单问题,为了提高各高校辅导员的“双创”培养积极性,一些激励政策和物质奖励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大学生的课业任务时间不定,尤其是大一、大二上课时间较长、排课较满,找辅导员沟通多半是中午、晚上以及周六周天,应适当改变辅导员的工作时间,无须严格遵守八小时工作制。其次,对于在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中表现优异的辅导员应给予物质以及职称评定优先等奖励,并且把辅导员关于大学生“双创”培养的工作纳入到实际的年终考核中。

(二)高校辅导员应该转变自身的“双创”

观念“双创”观念是随着社会时展提出的新型创业理念,这需要高校辅导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学校的代表,而辅导员更是与学生朝夕相处,辅导员更应该承担起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形象的重任,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双创”能力方面,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专业教师携手,承担起学校、任课教师与学生沟通桥梁的重任。在督促学生做好本职工作,在增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各专业知识能力的渗透,助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使理论付诸实践。

(三)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强“双创”教育能力建设

高校辅导员应该具有自主创新精神、有效创新方法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创新精神才能发起有效的创新性行动,具备创新方法和能力才能针对创新性行动提出具体而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拥有自主的学习能力才能保证创新性行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创新精神、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其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双创”活动的基本要素,而其所具备要素就决定了指导行动的有效性。高校辅导员不只是需要学习与学生管理相关的知识,更应该在大学里传授学生创业方面的知识,并且向同行专家请教,选取合适的方法来指导和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另外,高校辅导员自身的思想观念也要符合创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因循守旧。当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以新理念、新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观念的不断突破才是创新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才能推动创业的行为,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步提升,才能综合性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化“双创”能力,也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

(四)高校辅导员应该注重“双创”实践教学

近年来,“双创”教育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三创”教育理念作为许多高校“双创”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是对“双创”教育理念的丰富与提升,更能指导“双创”活动的深化和发展。“三创”教育理念包括“创意+创新+创造”,它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强调从行动到结果的转化,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感悟更好地结合到实际当中,并通过有效创新项目的开展使之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效性产品和技术,这极大地增强了创新的有效性,并且真正实现了“双创”的社会意义和价值[5]。身为大学教育工作的执行者,高校辅导员应该学习更多的先进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实践当中,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及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双创”教育中来。在国家的指导和支持下,逐步形成了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双创”教育体系[6]。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职业能力,顺应时代潮流。尽管“双创”教育刚刚开始,但这种教育理念、方法和发展趋势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而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更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理论素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双创”教育职业能力,形成更好的创新型思维,为今后学生未来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郑国环.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

[2]张波涛.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J].求知导刊,2014(1):12.

[3]陈锋.实施双创教育改革实践的四个需要[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

[4]谭燕,夏晓天.“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1):235—236.

篇3

2.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2.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的民办高校中,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措施并不完善,一般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训练以及就业指导,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创新及创业意识进行培养,部分民办高校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展开一些相关的表层训练,其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在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体制,也没有成立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无法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没有意识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管、教、学三者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民办高校没有对双创型人才形成正确的理解,把创业理解为单独成立公司,其实对学生展开的创业教育可以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2.2双创型人才培养方式单一,没有针对性

通过笔者对当前我国部分民办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发现,其培养模式创新性不够,没有根据我国就业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培养方式,对国外理论完全照搬,或者只是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程、创业讲座等,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阶层。在创业实践中,很多民办高校只是提供社团活动的方式供学生参与,没有根据学校的教育层次、当前就业现状、不同学生的专业等对学生展开双创教育,使得学校在双创教育中的针对性不强。

3.对当前双创环境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制定战略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向

民办高校应该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结合当前双创环境的要求,制定学校双创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并结合这一目标,完善学校发展的中期与短期目标,保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层次合理。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作为导向性文件,把对战略实施计划的制定和完善作为核心任务,始终指导着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3.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民办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后,便对广大学生展开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动手能力强、综合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充分发掘他们的创新意识;然后,积极开展多样化订单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轮岗实训中要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在此所提及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形式的多样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进行班级划分,有针对性地培养,甚至可以把企业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在学校中进行,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开展校企合作,促进实训

体系的多样化在当前的双创环境下,广大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掘校企合作的优势,促使这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该面向市场需求,始终把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包含民办高校,还应该重视企业的作用,通过政府的作用,建立综合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重要性的发挥,合理优化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中的双创人才与学生交流。加强市场调研,在校企合作中注重细节的制定,充分掌握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并加强对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

3.4完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建设

在当代人才培养中,评价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其标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要充分结合学校、企业及行业三方面的评价意见,力促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

篇4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是当前我国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坚持“创新”的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发展理念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自高考扩招以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为了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国家积极倡导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成败的关键则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鉴于此,高校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人才(即“双创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还有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实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背景

(一)国家“双创型”的实践活动为“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提供可能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较快、较大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发展大多采取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注重规模建设,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度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技术领域没能真正地占据主控地位。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持续发展,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然而,要实现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就必须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应该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尽早地开展“双创型”成人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和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二)我国成人教育未来的持续和科学发展需要依据“双创型”成人教育来实现

近年来,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我国政府部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逐渐由原来的业余教育转化为一种专业化的、规范的教育类型,其在提升国民素质、发展专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构建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的本质转变为“实用型和补偿性”的教育,被作为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补充。1999年高校的扩招以来,高校内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日益增加,其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例如,为了抢夺生源,很多高校降低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致使成人教育的人才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人们对成人教育的信任度不断下降,成人学习者的社会就业难度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成人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就必须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三)高校有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是国家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部门,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高校内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具有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等的原动力,高校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通过实施“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将这些创新要素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在当前国家倡导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有责任也有能力推进和落实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高校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正是落实高校创新职责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成人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所高校中都设有成人教育的专门机构或者部门,成人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夜大教育、函授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在师资教育领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是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湖南大学等在远程教育领域发挥开创性的作用。当前,国家在高校发展领域提出“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很多高校将精力置于建设“双一流”大学,而忽视“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甚至在“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表现出发展热情不高的现象,具体体现在:

1.发展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自实施高考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层级教育纷纷开始出现扩招的态势,本科生扩招、硕士研究生扩招,甚至博士研究生也开始出现扩招。很多高校将成人教育领域的教育资源撤回,将其有限的办学资源完全投入这些全日制教育的范畴;有的高校为了建设“研究型”,甚至在其学校内部取消了成人教育;有的高校认为,成人教育已经步入发展的没落期,发展成人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未来生存等。有鉴于此,很多高校不愿发展成人教育。高校的这些举措和行为严重地挫伤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机会,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在成人教育领域投入的教育资源不足

成人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高校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专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不愿参加成人教育。第二,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高校内各级管理部门、附属部门以及教辅部门等都将成人教育作为附属产业看待,对其重视度不够,将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搬进成人教育的范围,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特色和活力。第三,实践性教育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3.成人教育的效益与其高校自身的定位不相匹配

高校的职责和价值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这一切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只有培养“双创型”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与此同时,高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只有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体现其意义,而提高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则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双创型”成人劳动者。“双创型”成人劳动者的形成势必需要“双创型”成人教育的支撑,而高校在这方面的作为则与社会的期望相去甚远,与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严重不相匹配。

(二)问题原因剖析

1.高校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认为成人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是一种补充性的教育;高校是实施正规教育的地方;发展成人教育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不符合;成人教育应该由那些社会办学机构去承担。绝大多数高校认为成人教育与其“高大上”的教育使命不相符合,没有认识到“双创型”成人教育是提高高校服务社会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成人教育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2.高校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

我国很多高校将自身的发展定位锁定在“高”上,将其发展定位于培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等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强调高水平,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必须投入巨资,追求高、精、尖;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求服务对象要具有高的知名度,要求高回报。高校的这些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致使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而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等又出现就业难;在技术方面,高大上的技术和理论经常被束之高阁,而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技术却一项难求等。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定位不准确,导致其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

绝大多数高校只重视教师在高校内的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学历教育领域的工作,而不将教师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劳动付出纳入教师的工作量中;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管理部门,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这些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以及机制建设方面的僵化严重地制约创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致使高校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4.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不灵敏

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科学、重视度不够,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等势必导致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和不灵敏,导致高校对社会在人才需求的量与质、技术的高新与实用性以及服务需求成本与效益等方面应对不灵敏。

三、“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准确定位“双创型”成人教育的使命

高校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体性的地位,具有强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推进国家成人教育发展领域也应该尽职尽责,不遗余力。首先,高校要积极发挥其引领和规划的重要使命,规划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课程内容、实施方案等,与此同时,还要为其他的成人教育实施主体发挥模范、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其次,高校要积极地履行并推动其帮扶职责。高校不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还应与其他的高校、办学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在改善自身成人教育办学的同时,也帮助那些成人教育发展不够理想的组织和机构,使他们在教育理念方面得到提升,在教育资源方面得到优化,在教育质量方面得到提高。最后,高校要履行好其在成人教育中的监督和评价的职责,在技术以及业务等层面提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为教育部门行使决策提供依据。

(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双创型”成人教育资源的投入

1.整合教师资源,加大教师资源的投入

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任务。将知识、理论、技术等进行优化,通过“双创型”教育的形式传递给成人学习者,并通过成人学习者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已成为新时期大学教师的新使命。因此,我国在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一支既具有高大上理论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加大学科专业资源的投入

当前,一些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研究基地以及实验室等都集中在高校,尤其是集中在一些重点高校,如果能将这些高校中的这些学科专业资源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将各类优势的学科和专业资源通过“双创型”成人教育传递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然会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高校内部也要做好对成人教育的学科专业方面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设特色专业等。

3.整合并加大科研基地和科研成果资源的投入

各高校,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重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科技园的作用,将科技园作为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科技园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国家能够获得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双创型”人才;高校探索出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人学习者的知识面能够得到扩展,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如若能够将那些具有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向成人教育领域推广,势必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全社会开展创新和创业提供机遇和条件。

4.整合并加大各类社会资源的投入

高校,尤其是那些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在教育和社会领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影响力,与其他的高校、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联合办学,共同致力于“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组织、运行以及评价等方面竭尽全力,积极推进我国成人教育的“双创型”发展。

(三)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必须理顺成人教育的机制。第一,要理顺有助于提高“双创型”成人教育中教育主体进行创新的积极性的相关机制和体制;第二,要理顺有助于提升成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相关体制和机制,使成人学习者主动、自愿、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第三,要理顺社会在培养人、运用人以及评价人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在全社会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以及“学者有其用、能者有其位”的社会风气,凸显“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四)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国际性合作

首先,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的经验,可以采用“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师以及成人学习者能够有机会体验发达国家先进的成人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重点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向其他国家传播我们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经验和技术,增强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参考文献:

[1]韩永剑.比较学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12-15.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 "双创型"人才 教师素质

“双创型”人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简称,“双创型”人才培养在本文指依据科学的培养模式,凭借完备的教学资源,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将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善于洞察事理、发现机会,肯于刻苦钻研、坚持不懈,敢于推陈出新、不断尝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5年就曾经在公开场合发表《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在文中指出:“当新的时代到来,学历不再等同于工作的时候,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寄予了新的希望,希望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岗位的求职者, 而应当是一个工作岗位和成功企业的创造者。”到了1998年10月,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UNESCO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份文件都明确的指出:“为了便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等院校的教育应该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自主精神,这些将来的毕业生将不仅仅是某种或者某个工作岗位的求职者,而首先应当是某种或者某个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挑战,高等院校积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大势所趋。

2013年11月8日,“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在中国举行,至贺信专门指出:“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 而且特殊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由此可见,全面培养“双创型”人才,同样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创新强国的重点目标之一。

二、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地提出,高等教育注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并将其纳入到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的范围中来。培养“双创型”人才,使得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走到企业去,了解企业、学习企业、创建企业,对于实现教育和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社会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比较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进行对比而言,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以知识的运营管理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知识产业作为领头产业,以知识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的一个时代。就我国的现今情况而言,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唯有不断创新和不断学习,才有可能把握这历史机会,而把握机会的关键在于培养出大批的“双创型”人才。因此就会必然的要求高校继续不断深化改革,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二)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必须。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增长,高校教学改革创新迫在眉睫。究竟如何创新改革,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最终培养出何种人才的问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尤其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果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仍然原地徘徊止步不前的,高校的毕业生怎么可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高校教学必须改革创新,必须转化观念,主动培养“双创型”人才,促使高校毕业生从“高学历” 转变为“高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就业观念由原来的“等、要、靠” 向 “创新、创造、创业”的内涵转变,努力成为“双创型”人才。

(三)缓解高校就业难题的措施。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趋势的由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化培养之后,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相应调整。2014年以来每年将近有七八百万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如果这样大规模数量级别的高校毕业生全部都是直接选择就业,就一定必然的引发就业危机,一定必然的“毕业就失业”。在相对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如今的高校毕业生要改变原有的观念误区和思维方式,不能简简单单的为了找工作而去工作,而是应当积极正确对待自身价值,积极探索实现创新、创业、创造,唯有这样这才是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

三、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情况来看,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相对很少,所占的比例从2013届的2.3%上升到了2015届的3.0%,而美国等国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高达15%-20%。由此可见,我国“双创型”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以下是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实施策略。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转变。在“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弘扬创新与创业教育精神,坚持实践教育“以成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的新型理念。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强化创业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建立创业教育基地,设置创业学院,将科研渗透到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来,逐步改革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深入积极探索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情绪,不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辨识机会、 把握机会、 利用机会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具有现代精神的创新型、 创造型、 创业型人才。

(二)双创教育管理体制。“双创型”人才培养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的工程,并不是几个系部,几个专业、几个教师、几门课程就可以大功告成全面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应当成立由战略规划处、教学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校企合作处、财务资产处等相关职能机构组建的,横向联系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关部门和组织共同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共同创建一个适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一起打造一个易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政府和企业应当集合各自管理部门的资源在高校毕业生创业方面给予惠政策,携手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环境,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的实践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成功的保障。搭建一个集结各方面资源与信息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造机会让高职学生勇于实践不断尝试,敢于求异,敢于联想,敢于创新,敢于创业,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去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从而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个创新创业平台建成之后,学生们的想法和点子就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吸取养分发展壮大,并最终开花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平台来共享信息,分享资源,接受培训,寻求帮助,交流经验,通过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可以带动特色专业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高职院校的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四)提升教师教育能力。在高职院校,一切教育和改革的关键都在于教师。高质量,强能力,有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和有力保障。教师关于创新创业的理念,经验,能力,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下的两个方面:首先是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方面见解独到;其次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实践创新,把创新创业的思路和方法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首先,可以选拔一批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或者直接参与创业实践,造就一批“创业型教师”或“教师企业家”;其次,可以邀请企业人员走进学校、走入课堂与高职教师共同研究、共同设计、共同授课;最后,还可以委派教师直接参与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举办的实践创新项目培训,并通过承接社会和企业横向课题的形式让教师自己或者带领学生亲身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四、教师素质提升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教师本身对学生就具有天然的示范作用。教育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创造创新的活动,教师创业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创造观念的改变,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业技能的增长。很难想象缺乏创新创业素质、技能和精神的教师却培养出了具有“双创型”人才特征的学生,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

教师素质,又称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教师能够顺利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职业活动中,自身所意识或者具有的调节和处理的,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其他相关各方密切联系的,自动自发遵守的行为方式或者行为表现,以及在此过程中和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和观念意识。 在“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尤为重要。

(一)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这种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来源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言传身教。意识决定行为,理念引导行动,高职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得自己具有这种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将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化给每一个学生,并体现在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中。

(二)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光靠理念、精神、想法、意志是无法顺利的完成使命的,必须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既包括所学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才能很好的将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贯彻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有准备、有知识、有技术、有方法,才能让学生们更有保障的去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目前来看,高校毕业生比较普遍的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双创型”人才的这种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来自于学生自身不断的练习积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教师那里不断的模仿和汲取。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本身自己就已经具有和不断发展这种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比如自身就是在创业和做项目,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让学生跟随,才能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和积累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篇6

一、探索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能够符合社会要求,并能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也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同时,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令人担忧,就业率逐年下降。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变向就业的一种方式,而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有待加强,大学生创业潜力巨大,需要学校积极引导。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不适合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校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历史比较短,经验不足。因此,对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十分必要。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大会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创业教育理念在我国开始被关注。而高等教育创业型教育理念在我国最早提出是在1999年,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很晚。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不利于“双创型”人才的培育。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后,中国高校才逐渐开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目前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做了许多努力。比如,积极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许多学校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等等。

尽管这些年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外高校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一)没有真正意识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目前,许多高校忙于扩建扩招,学校自身资源有限,没有将足够的资金和精力用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许多老师习惯于原来的教学方式,没有意识到创新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停滞不前。此外,大学生只是忙于考试,而意识不到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只关心能否通过考试,能否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学校、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忽视严重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水平。

(二)适当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近些年,创新创业教育慢慢受到重视,但人才培养现状仍未真正改变。首先,虽然社会、学校制定实施了许多利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但是这些政策、制度往往彼此孤立存在,没有形成一套利于“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合理体系。其次,虽然国家、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双创”能力举办了许多类似于“挑战杯”的创业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发挥出多大作用,学生们并未了解比赛的真正意义,只是盲目的搜集资料,并未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明确的目标导向。虽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高缓慢。首先,学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情况纳入对教师考核的体系中去,高校教师的薪酬增减以及职位的提升没有与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挂钩,所以现有的考核体系不能对教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激励作用。然后,学生方面,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往往是考查学生对老师教授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没有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考评,极大减弱了学生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性。

(四)现有教师队伍水平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不匹配。在中国,高校教师往往具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们却缺乏创业与公司经营的实际经验。中国高校教师队伍更加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但缺乏创业经历和公司经营经验。而国外的许多高校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大有有过创业和投资的经历,对企业的各项工作非常熟悉。所以师资队伍水平制约了我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发展。

篇7

当前高校已经形成多层次的教育格局,但是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当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旅游高等产业和教育的问题以及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问题,制约着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更制约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双创”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双创”是指树立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很多高校的旅游专业树立起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创客”指的是创新创业的客体,泛指那些喜欢自己动手,通过分析和创造将想法变成现实的人。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滞后,并且和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教学的方法单一,针对性以及时效性不强,创新创业的创客性人才缺乏,学生的实践平台也相对较少的问题,对此,“双创”教育理念为其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培养创客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成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原则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的教学体系建设核心理念

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体系建设的理念。

(二)高校旅游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关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关键就是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及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做好教学的保障,确立好教学的目标。

三、“双创”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客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

(一)教学内容设计

1.旅游专业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的

“创客”思维和理念,革新课内外教学内容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当中,主要的任务是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培养创客型人才,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当贯彻好创新创业理念,而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教学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程内容的设计,所以,教师也要积极地投身创新创业当中,做一个创客的典范,为学生树立榜样。由于旅游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较强,所以该课程的设置需要将课内与课外的课程相结合。针对旅游创客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具体为,教师在课内做好引导工作,为学生讲解创业创新的相关知识。教师洞悉当前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为学生带去新的资讯。课内建立创新小组,通过课堂上的任务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课外的课程设置也是必需的。课堂内课程大多以理念为主,所以课外课堂才是最终实践的地方。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去旅游公司实习,将所学的理论投入实践当中,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有考核。具体的旅游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当包括以下几点:(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力求将学生的创客潜能激发出来。(2)旅游专业教师必须紧随时代的潮流,定时做旅游市场调查,掌握最新的动态。创业创新最主要的是发现商机,旅游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探讨自己的调查结果,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在创客的培养上,为学生列举典型例子,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创客的培养。(3)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不断变化的新资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创新创业是基于基础理论知识之上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

课程的体系结构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把课堂创业和课外的创业活动相结合。“双创”当中提升学生能力的是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是当今社会的应时之需,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三结合教育当中,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课堂创业的实现借助于课堂上的旅游创业游戏,课外的创业创新通过学生对旅游行业经营管理以及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解。最后在校的大学生之间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拓宽个体的视野,激发个体的创新创业激情。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符合,不管是当地创新创业教材编写还是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目的是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只有着眼于当地的实际状况才有助于学生在创业时掌握当地的基本情况,实现创客的目标,使课程体系紧贴旅游管理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使旅游管理专业贴近职业、贴近市场、贴近产业等,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进行创业创新。

(二)教法与学法研究

1.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当中,大多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能够直观地展示课程内容,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双创”的教学理念,高校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创新,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法,采用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慕课等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例如,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就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授,教师时刻要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的地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小型课题的研讨,依据每组学生的兴趣来进行任务的分配,学生通过参加上述活动,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表现为传授一定技巧、观点、信念、技能等。在高校创新创业理念下创客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客能力。例如,寒暑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倡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并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创新创业启动金,学生完成活动后让学生就有关旅游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活动写好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收获,并附上过程当中的照片,对那些创新创业活动进展顺利和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学生及其工作小组进行奖励,颁发奖金。同时,举办旅游专业知识竞赛、讲座以及论坛等,聘请大型旅游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做旅游管理的创业创新活动报告,让学生通过直接的经验来指导其创业创新活动,逐渐走向创客之路。

2.学生的学法

学生在创客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基础教学当中要做到基本功扎实,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于指导后期的创业创新工作;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社会实践方面要积极主动并自觉地完成。在创新创业方面,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其次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耻下问,多向自己的导师请教,多向在旅游领域有成就的人学习,善于发现旅游行业的商机。除此之外,也可以加强同学间相互合作的关系,当今时代强调的是合作双赢,在强大团队的协作下共同实现创新创业,在合作中达到彼此的目的。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只有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才能探求出新知,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不断进步,适应“双创”时代下创客人才的发展潮流。

(三)教学评价设计

对“双创”背景下的教学评估,针对的是对教学的计划、目标以及在学生改进的综合方面做出的评价,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学生人员,在展开的具体活动中进行评估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是通过座谈会写出对创新创业的独到见解。对具体的课内活动,则通过对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导师要认真对待具体的小课题研究,筛选出优秀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在大型旅游公司的高层主管做报告会后,学校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进行考核。校内举办大型的旅游专业的导游讲解大赛,学校可依据学生讲解技巧,寻找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导游。校外的社会实践主要围绕与旅游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创客。在教师评估方面,教师要依据课程设置完成教学任务,高校对其的评估主要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多少来进行评估。绩效突出的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总而言之,教学评价是对前面所有环节的最终考核,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总的来说,教学评价是对教师以及学生在学期内任务完成情况的检验,这不仅是监督教师要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更是监督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实践当中的准绳。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引方向。学生要积极地配合教师,教师布置的实践课题要认真主动地去完成。创新创业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创客是学校的精英,学校要善于发现他们,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平台和奖励机制,做好最后环节的教学评价工作。

四、结束语

在“双创”背景下,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心在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以及推动创客教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旅游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掌握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旅游市场情况等。本文主要通过初步构建出高校旅游管理的“创客”教学体系目标,以此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双创”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高级的创客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勇,杨洋,周霄.基于双轮驱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2):67-70.

[2]张定方,张肖敏.高校旅游本科教育“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构建[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05(1):111-114.

[3]柳百萍,任平,唐岭,等.“双创”背景下“专业—创业”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9):177-178.

篇8

在各大地方应用型高校全面开展创新教育时,往往出现跟随重点大学而进行目标盲目设定的情况,这不仅在根本上忽略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机制方面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因此,在“双创”背景下解决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问题,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效果,是当前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相关内容

(一)地方高校的界定

地方高校存在两种意义上的界定,一种是从行政隶属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主要是指省级人民政府所管理的各大地方高校,不同于国家部委直属高校;另一种是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角度进行界定,主要是指不属于大型中心城市、省会、首都的各大高校。地方高校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其师资力量、学术研究平台等资源方面相较于部属重点大学的资源还存在很大的距离[1]。因此,地方高校的发展与成长,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与全国性重点大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设定方面进行一定的区别。同时,各地方高校只有充分利用其与地方密切联系的优势,才能够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地挖掘出能够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资源,从而强化教学、研究以及产业发展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得到基础构建,在此基础上制定基本目标,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主,保证地方高校的发展优势,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在“双创”背景与改革高等教育提升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对培养地方高校研究生机制进行反思,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地方高校不能盲目追随重点大学,应充分分析自身的现实优势,对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确立。地方高校在培养研究生人才与制定目标时,就是在对应用型创新进行定位,主要原因如下:1.为满足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需要而进行的最大限度的优化研究生培养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应用型人才以及学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的核心是完成博士研究生教育,以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培养为主,具备非常扎实与深厚的系统专业知识以及理论基础。应用型人才是以从事实际操作性工作为主,具备高强度的专业工作能力与职业技能,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具体操作,解决根本问题的实践型创新人才。按照当前高校培养能力与社会对各种类型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开展分类化改革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些必然趋势都是最大限度地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优化的必然选择。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将研究生目标设定为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单一的人才目标定位,有部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出现。而地方高校所设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不仅实现了对研究生进行分类的培养,还最大限度地彰显出该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这既是地方高校设定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最大限度优化的重要改革[2]。2.为契合地方高校培养能力而进行的必然选择由于资金、发展基础、地缘等原因的影响,地方高校在很多方面都与部属重点大学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例如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科研平台等方面,因此,在学术型高级人才方面,不能与重点大学同日而语。此外,地方高校所在区域主要集中在首都、省会城市等之外,对比重点大学,不仅与本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关系表现得更为密切,也有利于地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与进行产学研联合教育等形式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不能盲目地按照重点大学的目标与计划对地方高校研究生进行培养,要以自身的地域性优势为前提,结合培养能力等因素合理、科学地确立培养目标。地方高校以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设定,不仅能有效地克服自身短板,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这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而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根本目标定位的必然选择。

二、“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

“双创”战略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创造了新的时代机遇,还为其带来了新的时代挑战。在“双创”背景下学生个体视野得到了有效的拓宽,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也得到了积极良好的培养。尤其是高校教育者在充分了解与分析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制度与理念时,会积极地将学生组织制度模式与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以“双创”的时代特征为引导,保障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对自身进行定位,从而做到以不同角度看待不同问题、理解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本质以及有效地提出解决问题途径并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价值创造与自身能力强化,最终达到提升创造力的目标。针对当前“双创”战略活动开展的现状而言,处于全球化竞争激烈中的中国,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方面,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第一,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明确。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立志服务于科教文化发展与国家社会经济,并积极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开拓学生视野,从而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对人才培养思路进行创新型的转变,更加重视与加大力度培养创新教育型人才。在“双创”背景下,面对新的战略挑战,地方应用型高校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研发对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相关计划和项目,转变人才培养思路,还能够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独立自主创造能力的研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给予高度重视。

三、“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目标缺乏一定的认识

虽然创新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始推广与普及,并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将创新教育列入教育教学改革范畴之内,但是由于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目标还缺乏一定的认识,使得创新教育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3]。部分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时,将其认为是开展地方性甚至是全国性的赛事,只要积极参赛并获得奖励才是真正地响应国家号召。这种偏激地开展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活动,正是忽视创新教育核心目标的明显表现,不利于对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缺乏强有力、灵活的构成机制

创新教育有非常鲜明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不仅要求任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实践经验与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其具备管理学、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跨学科背景,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有非常高的基础要求。但是,当前高校在招聘与引进专业教师人才时,只看中他们的高学历与科研能力,对他们的创新实践经验要求较少,致使部分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课程时,因教师自身缺乏跨学科背景与创新实践经验,反而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因为教师精力有限,无法系统地开展创新教育课程以及无法对创新教育课程做到深入研究。此外,部分高校对创新教育的开展都是以学生工作、团委等人员为主完成课程讲授,不仅缺乏专业性,还缺少深厚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是因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缺乏强有力、灵活的构成机制的问题而导致的。

(三)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结合的机制

由于地方各高校对创新教育课程设置过于随意,大部分局限在相关比赛指导当中,并且没有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使其不能在日常教学环节中进行深入教育,同时与专业教育的联系也比较松散,致使很多地方高校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创新教育的作用,导致对创新教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种由于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结合的机制问题引发的不良效果,不仅难以系统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还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机制

由于很多地方高校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并不系统、完善,只是以选修课的课程模式存在,导致创新教育本身无法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创新教育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机制的问题,不仅是对创新教育目标认识不足的主要表现,也是造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缺乏培养的主要元凶,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地相互支撑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薄弱,都将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

四、“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改革效果途径研究

(一)成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专门机构

地方高校对创新教育目标认识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创新教育实施效果的好坏,因此,建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专门机构是解决地方高校对创新教育目标认识程度问题的唯一途径[4]。第一,摆正目标,从顶层设计开始着手,从地方高校校级层面出发,推动创新教育改革。创建以校领导为首,校内各个相关部门参与的创新教育专门机构,保障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师资队伍、安排日常教学、创建相关教育平台、构建实践教学机制、组织学生参加创新类型比赛等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二,在创新教育专门机构的运作与统筹管理下,不仅能够将全校资源最大化地利用,还能够将创新教育与高校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保证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目标的尽快实现。

(二)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坚实的实践型师资队伍

当前,有很多地方高校在创新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储备不足,而培养人才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因此,要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坚实的实践型师资队伍,为高校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1.整合校内师资,大力引进校外师资力量第一,在地方高校创新教育课程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各地方高校可以采取整合校内师资的方案,建立自身校内师资库,从而将具备多种素质、专业型教师人才纳入师资库,进而根据教师的管理学、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跨学科背景和创新相关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与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融合设计,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创新教育价值,实现各专业教师积极并顺利完成创新教育课程的授课过程,在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第二,地方高校可以大力引进校外师资力量,加强与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大力聘请专家担任创新教育课程教师,强化对学生创新教育的指导,从而解决校内师资短缺的问题。2.加强对创新教育授课教师的培训首先,聘请校外专家对本校内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方面的培训,提高本校内教师的实践经验;其次,为校内教师提供各种培训与学习的机会,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授课外出培训,使教师获得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能够对教材进行更新,积累相关教学经验;最后,鼓励校内教师进行相关创新教育锻炼,积极参加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要充分利用本校内以及校外的实训平台与基地,加大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力度,并定期组织教师完成相关创新教育培训[5]。

(三)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多样形式的实践平台

(1)各地方高校在努力完成创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要先创建完善全面、系统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将创新教育的基础课程划分到通识课程的范畴之内,并结合专业特色和本地高校的实际情况共同创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在创新教育的课程内容上,最大限度地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使它们能够相互融合,充分地发挥出最大价值,从而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现实生活当中;其次,开设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课程,例如,创新方法课程、实训课程等,从而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不同的实践渠道和机会,这样不仅能够积极地促进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还能够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2)依托校内外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践基地等资源,创建形式不同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各个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或项目研发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组织相关赛事,从而充分利用不同的实践平台,为应用型学生开设第二学习课堂。同时,校内外实践平台的建立,还能通过对创新项目的指导发现优秀团队或优秀人才,将更为成熟的创新项目进行推出,最短时间内实现成果转化,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师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加强对他们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教育水平。(3)在创建实践平台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要与政府、企业、校友等不同资源积极配合,以多种渠道共同构建校外的创新实践基地,要对多方面的资源进行大力筹集,包括场地、资金等资源的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将创新成果的转化进行积极的推动,从而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产业园建设做出最大努力,为创建创新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束语

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有效改革,才能够增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效果,加强对学生创新教育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向多能型人才的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华春革,王晶晶.浅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由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3).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篇9

1 问题的提出

《2016安利全球创业报告》于2016年12月16日,《报告》中显示:中国人的创业意愿强烈高达86%,而全球和亚洲的平均水平分别为77%和80%。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12月28日首次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显示,我国有89.9%的在校大学生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

有如此高的创业意愿,自然与国家的鼓励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也说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态势。但问题是面对青年如此高涨的创业热情,人们自然会问: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顺势而为,提供名符其实以及货真价实的创新创业教育?这是让很多人关切的一个问题,也是笔者近两年一直关注的一个课题。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

在国外,创业教育首先在私立高校兴起。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此后,创业教育倍受关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作为21世纪青年的第三本护照,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2013年7月,美国商务部《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和创业》报告,明确大学创新创业的五大核心领域,即:促进学生创新和创业、鼓励教师创新和创业、支持大学专利成果转换、促进校企合作、参与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英国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十年来有1/3的生产率增长来自于创新创业。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试点阶段(1998-2002年),其标志是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在全国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

二是,创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对接阶段(2002-2008年),其标志是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发展。

三是,支持国家双创战略、双创教育的全面实践阶段(2008-2012年),其标志是教育部在2012年推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要求,首次定义创业教育,并提出在创业教育组织中做到三个“纳入”,即:纳入学校整体的改革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纳入质量的年度报告。

四是,扎实推进双创教育深度发展的实践阶段(2012年至今),其标志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的,创新教育改革成为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双创教育进入深度发展的实践阶段。

目前,高校“双创”呈现“三游”之态,即上游――实施推进双创教育改革;中游――实施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游――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民办高校积极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且成绩不俗。

3 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报告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达到学生认可的比例还不到20%。这说明高校创业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陈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念没有更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式不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体现不了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按照“必要、集约、最佳”的要求,根据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调整,进而形成脉络清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度不深,与专业教育仍存在“两张皮”现象。从学生层面看,一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致不高;从教师层面看,一些民办高校的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自身无关,对创新创业的课程不熟悉;从学校层面看,个别高层领导还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意义和必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样是民办高校的责任。

三是,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不强。民办高校年轻教师占比较大,他们虽然具有创新冲动和创业热情,但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不熟悉业务流程,更不懂企业经营管理规律,因此,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匮乏。

四是,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很多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场地不足,校企合作的程度不够深厚,工学结合不够紧密,对创新实践环节的设计存在较大缺陷,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造性不强,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信誉度。因此,要加强实践环节,修订创新创业实践大纲,调整和压缩演示性与验证性实验比例,增设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践比重。

4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四对关系

民办高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随着应用型转型的大势而转型,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创新创业与立德树人、创业与创新、“双师型”与“双创型”教师队伍、课堂教学和实践创新的四对关系。

4.1 创新创业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的主要责任是育人,创业教育的中心是育人,而不是育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坚持创新创业的价值引领,养报国之心、肓创业之才,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甘于奉献的接班人。

4.2 创业与创新的关系

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的资源整合、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而创新的延伸是创业。要坚持创新、创业、创意三位一体,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意能力。创业教育专家布罗克豪斯在《企业家精神与家族企业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教一个人成为创业者,就如同教一个人成为艺术家一样。”高超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如此。

4.3 “双师型”与“双创型”师资的关系

勿容置疑,“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但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双创型”师资的短缺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制约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民办高校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双创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否则,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4.4 课堂教学和实践创新的关系

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践,最大的价值也在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指导与服务平衡发展,实现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的良好结合。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科技学院等民办高校团学组织建立创新创业项目社团,鼓励学生从大二、大三进课题组、进实验室,鼓励教学与科研、课程与课题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参与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让更多学生在双创教育中受惠。

5 结语

篇10

据悉,清华“双创”示范基地首批5个项目分别是:“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智能芯+智能硬件”的“双创”开放平台,以及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

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邓焱表示,目前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作为学校“双创”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构,“协调委员会”将加强校内“双创”相关单位的进一步融合互动,优化清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双创”工作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邓焱告诉记者,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具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国际”。即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研究资源,建立了国际校区进行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了国际化科研成果转化机构等。典型项目包括:“GIX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国际化双创医药平台”、“双创国际暑期学校”等。

二是“引领”。即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开放对创业支撑、在线教育、聚合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典型项目包括:“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在线教育与实践平台”、“双智双创开放平台”等。

自入选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以来,清华大学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的双创活动已在美国和清华两地联合开展。GIX 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全球创新学院是清华大学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也被称为“走出去的清华园”,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里程碑。

清华大学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依托 GIX,发挥其国际化、项目化、融合化的突出特色,建立多元资源深度融合机制,形成从跨学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到项目孵化的全环节实训新模式,打造培育战略性原始创新和国际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示范基地。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全球创新智能空间、实训中心、机电实验中心、软件库与国际创新创业加速器。

目前,清华大学正在进行高沉浸感、全球分布协同的多模态研讨空间硬件平台建设,并进行应用试验;实训与实验中心的办公与实验环境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能够开展项目驱动的实训任务;为支持创新创业加速器建设,拟在西雅图成立Tsinghua GIX发展中心,引进相应资源。

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是由清华大学药学院主导、多方协同建设的一个开放式、国际引领性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聚集全球资源,推动新型药物与疗法的研发及关键新药技术的突破。重点依托清华大学药学院先进的大型新药开发技术平台,将基础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基因疗法、细胞疗法以及医疗器械等新型临床药物、技术和治疗法等。

创新医药平台自成立以来,着力落实平台在创新医药领域的引领、培训、服务、孵化功能,致力建成一个高效运营、功能完善、拥有杰出医药研究和产业孵化能力的全球一流医药服务平台。

一是逐步加强海外人才延揽,组建顶尖科研F队。2016年已有7位医药领域科研人员入职清华大学,填补平台在细胞免疫疗法、干细胞及再生医学、信息化及精准医疗和靶向药物等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的空白。。

二是高通量高内涵筛选、化合物库以及DMPK测试三个平台已搭建完成,并高度开放,为校内外用户提供开放测试服务,全年服务机时平均可达6000小时,支持课题组开展10余个科研项目。同时,进一步开展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针对校内近10个与药学相关学科的所有科研人员开展培训,仅2016年已组织药物研发交流会一期,设备培训两期,软件使用培训两期,累计覆盖培训人数近200人.

三是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加速医药成果转化,推动创新技术产业化,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开展深度和战略性合作: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合作成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与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新靶点联合研究中心、与杨森合作成立传染病研究中心等,这些合作共建单位未来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同时,多位科研人员已取得引人注目的科研成果,吸引了国内知名药企前来寻求合作。

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将充分发挥在人才水平、科研实力、软硬件基础条件、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开展大胆创新,旨在开创系统性、体系化、兼备可行性与前瞻性、可复制可拓展的一整套双创教育模式先河,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向全社会辐射。

该平台将重点打造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生态环境、服务于技术创新辅修专业的共享平台、面向工业4.0 的智能制造平台三大主体。并围绕双创课程、辅修专业、教育方法展开双创教育研究。同时,教育机制创新方面,将涵盖双创教学管理、人才激励、创业支持体系等层面。辐射模式探索则包括资源共享、教育培训、竞赛活动、联盟推广等方式。

目前,该平台首创了创新辅修专业深度的双创教育模式;开展了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p创活动;孵化学生初创团队成果显著。

清华大学“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台”依托学堂在线平台的优势力量,建设“中国创业学院”频道,依托平台规划、设计、制作、运行、推广一批优质创业创新在线课程;建设创业创新教学体验示范基地,提供从课程制作到创业实训的一系列创业创新教学服务,将推广基于优质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示范引导教师们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优质在线课程,鼓励学生线上学习知识点,线下侧重学生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建设创业创新孵化器,建立幸福科技发展中心将在增强创新心理健康素质、激发创造力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幸福感。通过建立创业创新孵化示范区,主要为高校科研人员、大学生创业者、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寻找一个合理的转化渠道,基于市场化的探索,打通高校成果与市场之间的隔阂,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一个新途径。

基于国内最大的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提供的创业创新在线教育平台――中国创业学院,同时从课程学习、教学体验、创业实训、企业孵化到创投基金等方面对创业者提供全过程支持。从经济效益上看,预计平台建成后年收入约 2230 万元;从社会效益上看,在 2018 年以前该项目将服务 100 万在线学习用户,培训10 万名大学生,为 100 支创业团队提供支持,和 300 所高校展开合作。

该平台自建立以来,举办了清华HLab“幸福科技全球创新挑战赛”,召集300多支团队参加赛事。其中,国际参赛团队来自美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支持了双创学习,组织和接待了1500人次的双创心理学现场体验参观活动,将积极心理学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意义进行了普及和推广,促进双创学习;

完成了580平米办公面积的改造和装修。完成天幕项目、心声项目的专项建设。并投入了科研开发资金200万元支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进行横向课题科研任务;

学堂在线“中国创业学院”更是成果显著。2016年3月31日-4月2日,成功举办了首期“创业学习与教育师资研讨班”,来自全国各省的40余名高校教师、科技园孵化器负责人参与研讨; 2016年6月-9月,与苏州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了首期“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特训营”,共有40名创业家参与了该活动;2016年8月16-19日,联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期“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培训班”,学员46人,参与线下授课4天,参访3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同学习8门在线课程。截至2016年9月5日,学堂在线“中国创业学院”频道线上课程的学习人次数已超过60万。

篇1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学改革面临严峻挑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重大战略意义和教育价值已获得高校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

双创型人才培养作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措施,对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目前众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遇到瓶颈,其发展现状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定位模糊、教育资源与手段缺失、与专业教育体系分离、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实践、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等,因此构建并实施科学的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已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福建农林大学依托闽台区位优势和农林学科优势,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个理念、两大工程、三个促进、四项保障”的农林类双创型人才“1234”培养w系。“一个理念”确立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两大工程”和“三个促进”确立了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内在方式,“四项保障”确立了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外在条件。通过持续、系统地培养大学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经过10年全面实施和实践检验,我校取得了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为显示度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双丰收。

一、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

1.“一个理念”确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针

通过深入研究闽台区位优势、地方高水平大学特征、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以及我校农林学科优势和发展潜力,确定了“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基于创新与创业这对辩证统一体具有教学目标取向一致性、教学内容与方法互通性、教学功能与作用相似性,提出了双创型人才培养应实现创新与创业教育一体化理念,即“创新教育一竞赛选拔一政策支持一项目孵化”一体化,形成“创业基于创新、创新推进创业”的良性循环。通过强化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理念,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构建大学生更加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两大工程”搭建大学生良好创业平台

依托闽台地域优势和农林专业特色,启动“大学生创业培训圆梦工程”和“大学生创业试验孵化工程”,以大学生创业园为阵地,以创业技能训练、创业孵化帮扶、典型带动引领为抓手,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支持创业项目,形成育人与创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推动创业项目的品牌化、精品化建设,做强做优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海西新农村建设。通过创业知识进课堂、第二课堂辅创业、专业教育融创业等方式,“闽台合作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率先引进台湾创业培训模式及优秀师资团队,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础培训、过程指导、创业对接等“三步走”,培训大学生创业3000多人;“返乡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开设休闲生态农业等11门培训课程,鼓励并服务大学生返乡创业;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中心等校内创业试验田,为大学生创业无偿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服务;创建“福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园”等校外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良好发展平台。

3.“三个促进”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

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业,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建立了12个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通过鼓励大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引导申报各类科研课题、组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实现以赛促学;通过教师指导本科生参加竞赛,促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形成“5+3”双融合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5个环节的课内教学和学科学术竞赛、校内创业试验田、校外创业孵化基地3种形式的课外教学,实现以赛促教;通过获奖成果的市场转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实现以赛促业。

4.“四项保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通过“建立一套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形成一个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搭建一个以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打造一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为双创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了一套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教师协同联动,在制度设计、经费资助、场所支持、技术支撑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形成了一个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先后建成7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55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9部国家级教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构建了一个以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成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平台、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打造了一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46个国家和福建省级优秀教师和2个省杰出人民教师,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长期坚持教学一线,实现科教相长,互动双赢的良性发展。

二、创新创业实践成效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2

Abstract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blic venture, the highly innovative national strategy", is a comprehensive task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In this paper,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four in one" mechanism of path analysis,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re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platform; curriculum reform; talent training

1 “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

“双创”战略的实施,为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带来了时代机遇,也带来了时代的挑战。“双创”背景有利于学生个体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高校教育者在了解“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理念与制度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组织制度模式,通过“双创”时代的特征,确保学生能更好找准自身的定位,从不同视角理解复杂问题,进而更好地学会独立思考,实现能力提升与价值创造,最终实现创造力的提升。

就现状而言,“双创”国家战略的实施,深处全球化激烈竞争中的中国,对人才的创新教育也随之提出了新要求。(1)应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应定位于服务国家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化发展的需求,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着力于培养创新教育型人才。面对“双创”背景的挑战,综合型高校有必要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主动研发相关的培养计划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和独立研究,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

2 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成效与特点

2.1 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的成效

为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教育,西南科技大学主要集中开展“四位一体”式创新教育体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基于创业实训视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该校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有效转变,有效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专业性、综合型实践训练,从而夯实该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基于学术科研视角,为加强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研究生两级设立两级“创新基金”;基于多样化实践视角,学校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包括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无线电侧向锦标竞赛等;基于资源整合视角,学校创建多样、多量的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集合多方位视角,以“理论、实训、实践、实战”四位融合,共同作用于学生创新教育。

综合“四位一体”式创新教育体系近年创新教育成果,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学成效颇丰:截止目前,学校已有40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个项目成功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基金”共资助项目1000余项,资助经费近40万元,且已有多项成果运用至生产环节;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励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98项、省级奖励489项;学校创业超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每年为在校学生提供2000余人实践机会。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育“四位一体”实践教育机制,为其学生创新实践显著成效奠定了夯实基础,为其学生创新实践显著成效提供了环境支持。

2.2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的特点

西南科技大学开展大学生“四位一体”创新教育过程中,具有综合型大学的鲜明特点:(1)高效整合资源。学校在落实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采取项目化的管理运营模式,这大大提升了其资源的调配与利用率;同时,在资源匹配的过程中将学生兴趣导向与校方审核把关密切结合,提升了项目运营的效率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让真正对学术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得到了更多的锻炼。(2)注重人才培训。以研究生创新基金为例:2014年资助学生139人,2015年增至141人;两年间,在我校创新基金支撑下,发表SCI、EI收录论文78篇、申请专利25项。从学生参与创新基金成效来看,学生们除学术成果外,学术兴趣、思维方式上也获得诸多收获,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念,并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3)注重社会成效。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2000余项目,孵化创业企51家等。我校创新教育不仅获得学术、兴趣的实际成效,更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成效。

3 “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形成路径

总结来说,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育的“四位一体”机制形成主要着重把握四个环节:打造特色创新教育课程、构建创新教育专业实践体系、改革创新教育成效评估体系、优化创新教育组织架构。具体而言,即为多方整合资源后,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通过“教学―实践―评估―优化”循环路径,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教育实效性(如图1所示)。

3.1 打造特色创新教育课程

创新教育课程的规划,体现了高校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向,从源头上把握创新教育发展脉络。特色创新教育课程应当满足独立性和综合型:(1)满足独立性,综合型高校中学科繁多,院系间专业特色分明,特色教育课程必须深入挖掘创新教育课程专业性、科研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2)满足综合型,21世纪是高科技、高融合世纪,单一学科的发展已不复存在,加强学科与学科间交叉教学,从而形成不同学科间互补、融合的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综合型、全能型人才建设。

3.2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教育的能力保障,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模拟。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型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奠定基础能力训练基础,打造综合素质培养核心,坚持创新精神教育主线。通过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生产实训―创新实训”创新教育实训环节,最终形成一体式开放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中,学生通过四个实训环节中,可快速、系统掌握本专业实践操作,同时通过学校创新教育,掌握丰富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3 优化创新教育组织架构

综合型高校中,创新教育的组织架构涉及多方面、多管理层:学校层,综合型高校应充分整合自身实力、充分接洽社会,从而统领学生在校内外的创新教育工作开展;学院层面,成立创新教育工作中心,充分结合学院教学资源、导师资源、教学管理人员等全方位调动学院创新教育工作中心;学生层,形成创新教育相关的实践协会,从学生间形成积极的调动力。

3.4 改革创新教育考评标准体系

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不能停留于精神嘉奖,更应当切实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加入创新教育队伍中;调动学生自我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推动综合型大学创新教育实效性提升。综合型高校中,创新教育的考核标准必须聚焦于科学、精准地评价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综合素质,建立双向式沟通型考核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教育评估体系的效用。

4 推动“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的对策建议

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地布局培养课程体系是成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创新教育上要更加注重课程设置本身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在满足创新教育目标的前提之下,更好地与专业课程里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融合,为培养综合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为国家、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搭建起由基础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第二课堂教学所组成的“三元式”高校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类综合培训+科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4.2 创新校企联合平台,夯实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加速推进教学活动和企业制造生产实践相结合,采取“合作教育”的形式:将制造认知、制造实习等实际操作课程放到企业生产前线来开展,建立一整套包含产品认识、技术认识、文化认识等的实践课程教育模式,切实推进学校教育和实际生产之间的结合;通过建设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等方法,将具体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纳入学校课程设计的模块和项目中,实现产学研用的循环发展。

4.3 探索企业介入机制,创新科技竞赛实训机制

充分利用好社会广泛的资源,拓展高校的创新教育平台。借助省部共建这一重要契合点,提升以高校为中心,结合政府、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及科研单位所进行的创新、培养、实践平台,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多方面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科技竞赛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社团发展中。

4.4 构建有效管理机制,推进综合资源高效整合

积极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以及引进社会上成功的创业者或团队为高校学生举办学术讲座和实践类专题研究报告,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拓展自身学术空间的同时,强化学生头脑中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水平。鼓励高校教师专注实施“卓越课堂教学计划”;给予外出进修培训和调研学习的教师一定的资金补助,支持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积极地探索教学模式的优化提升,为学生搭建起多元化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付文娟,孟悌清.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及启示――以美国本科生创新教育为例[J]. 人民论坛,2014.20:253-255.

[2] 陆岸.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再思考――以“第二课堂”学生工作手段创新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4.9:110-116.

[3] 杜占元.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4-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