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范文

时间:2022-07-11 04:08: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货币金融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货币金融学

篇1

第一次上课时,要求学生每6—8人自动分组,推选组长,每组布置一个专题,专题一般是当前金融热点话题,要求该组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任务分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筛选资料、制作与修改PPT、PPT汇报等,通过这种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组长还要负责本组学生的考勤工作和该组各个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的打分,教师和其他各组组长要对该组最终提交的成果进行考评打分,最后该组每个学生的打分就是三者的加权得分。这种方式既强化了学生对当前金融热点话题的关注,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调研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为学生进入企业奠定了良好的职业能力。

(二)实践性教学

每次课前五至十分钟,让学生自愿到讲台上通过各种方式:新闻播报、板报、视频、PPT等解说近几天发生的金融大事、要事,并附以简要的评论;在金融机构体系和商业银行的讲述中,要求学生选择我市的某家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该金融机构的窗口设置、业务开展情况等;根据相关章节内容,将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上传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检测;让学生课后阅读金融方面的一些报告如《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等,并书写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金融意识,提高了学生对金融的关注度、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我们在各门课程的讲授中运用得较多的方法,金融方面的案例非常多,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加深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对案例进行精心筛选,选择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中。比如在信用的讲授中,我们可以引入信用卡透支的案例,让学生知道信用的重要性,个人信用记录是我们的“经济身份证”;在利率的讲授中,可对我国贷款利率的放开进行解析,并进而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情况进行探讨。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金融理论,也使我们的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四)问题导入式教学

问题导入一般用在教学活动开始前,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既可以通过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导入,可也通过已学内容回顾导入,还可运用多媒体提出问题导入等。例如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讲解中,我们可以先引入《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某段材料,让学生思考一下在这段材料中运用了哪种货币政策工具,这种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调控的,有什么样的效果,从而引出接下来要讲的某种货币政策工具。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新课的实施与开展。

二、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促进了多样化信息的传递。在《货币金融学》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于微信、飞信、QQ、电子信箱等各种沟通手段,实现课程相关资料的最大程度共享,及时答疑解惑,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同时实现课后部分作业的电子化。四、改革课程考核方案为了相对准确地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达到真实、公平与合理,在《货币金融学》考核中,我们始终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当学期教学实施计划,灵活设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占比。如为了加大学生平时考核力度,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可以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设定为各占一半,将平时考核贯穿于教学始终,这样就杜绝了某些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心态,重视平时的学习。平时考评可以包括作业(习题、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课堂提问、课堂随机小测验、专题分组汇报、考勤、课前新闻解读、期中考试等。期末考试内容构成中,为了体现层次,除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客观复述题外,还要出一些结合中国当前经济、金融领域实践问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的主观分析题。以上考评方法,我们在每学期开课的第一次课中即对学生阐明,既是让学生明白这种考评方法的意义,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授课教师的配合。

篇2

一、引言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和鼓励学生思考、表达为目标。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愈来愈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化规则、掌握国际前沿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课程是高等教育发展、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载体。课程国际化是指课程建设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使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等形式,有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性人才的课程建设过程。[1]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可分为核心主干课程和各类选修课程两大类。核心主干课程包括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等,基本涵盖了金融学的主要领域;各类选修课程是各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模式设置的,比如国际贸易、投资银行学、金融会计、国际投资等选修课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需要以国际化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2]第一,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增加国际课程,如世界经济、国际法律、全球意识、国际关系等课程。第二,将国际化内容融入课程,使课程内容具有国际导向,以此发展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第三,课程实施的国际化,即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授课时间和地点等的国际化。

三、《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实践

《货币金融学》是我校传统优势课程,早在1997就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普通高校行(部)级重点课程,2002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省级优质课程,2005年为被评定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2014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作为我校首批立项建设的国际化课程,《货币金融学》教学团队注重跟踪、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寻求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国际化,不断提高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

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国际化的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国际化视野,理解国际竞争规则,培养其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国际化是国际化课程评价的核心指标。[3]在《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初期,我们选择外语基础较好的“金融拔尖创新班”和“国际金融试验班”作为授课对象,不断摸索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经验。这些特色班级的设立,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综合化、工程化、个性化”的高水平创新型金融人才,是学校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国际化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1)培养学生专业英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外文文献阅读水平;(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引导学生关注金融学科发展的动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3)帮助学生掌握“货币金融学”课程的主要框架和内容,熟悉相关术语的外文表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教师。从事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广博的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能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我校《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授课团队共有8名教师,具有良好的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团队成员长期从事《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多次获得学校年度优秀教学奖。授课团队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共主持湖北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湖北省教育规划课题3项。从团队成员的科研实践来看,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科研实力较强。团队成员中大多具有国外访问、学习经历,作为访问学者参与了《货币金融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就这门课程的英文教学与国外同行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回国后与国外同行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了解该课程在国外的最近发展和实践,学习国外同行的教学经验。

(三)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际化课程教学,主要是引进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原版教材更新速度较快,学生可以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理论,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符合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作为最畅销的货币金融学教材,该书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用基本经济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市场结构、外汇市场、金融机构管理以及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作用等问题。该书是《货币金融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被国内外很多高校作为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教材。

(四)教学内容的确定

《货币金融学》是金融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充满对专业课学习的期待。而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学生不仅面临一定的语言障碍,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而且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使得学生难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是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拟定的课程教学大纲,重点选取了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12章作为重点教学内容。通过这些章节的讲授,帮助学生适应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熟悉国际化课程的授课方式。这些授课内容,与传统的货币金融学授课框架基本一致,也有利于后续《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在其他班级的推广。同时,我们给学生提供原版教材所有章节的英文课件,对于受课时的限制未能讲授的部分,便于学生后续的自学。原版教材提供了教学的主要框架,但是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丰富授课内容,更好地结合中国实际,我们在授课时也参考了国内“金融英语证书考试”的指定教材。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国际化课程并不等同于双语课程。国际化课程,固然离不开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但更强调国际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整个专业知识构架的掌握为目的。鉴于《货币金融学》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又缺乏感性的认识或直观的体验。在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采取浸入式教学模式,使用全英文课件,但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性的概念用汉语做适当的解释。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文表达机会,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锻炼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强化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六)考核方式

《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的考核,注重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考核,相应提高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对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的评估。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作业练习、课堂提问、小组展示和课程论文。小组展示是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结合授课内容,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探讨,着眼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尽量用英语来阐述观点,不仅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课程论文则着眼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推进《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建议

开展国际化教学和创建国际化课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授课团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国际化程度

教学能力的国际化程度是影响国际化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后续的建设过程中,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一方面,为教师创造更多出国学习的机会,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化教学的途径,不断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授课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一些外籍教师参与授课,增加学生与国外教师交流的机会。

(二)创新国际化课程教学模式

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过程是教学改革的过程。不仅要求教师了解、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同时还要传承国内教学中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构筑适合中国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国际化课程建设模式。[4]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学生思维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借鉴翻转课堂的某些做法,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三)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处理好国际化课程与非国际化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注意国际化课程与非国际化课程之间的衔接,也要注意不同国际化课程之间的协调。比如,“金融英语”和“货币金融学”课程之间的衔接。国际化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掌握一些术语的英文表达,这是提高国际化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金融英语》应该开设在《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之前。另外,还要注意不同国际化课程之间授课内容的协调。比如,我校的《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都是立项建设的国际化课程,这些课程之间难免存在在内容的交叉,要做好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四)有效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国外高校的一些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网络开放课程,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国外课堂,也是国际化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如要求学生课下观看网络公开课,比如耶鲁大学的《金融理论》,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等全英文金融影像资料,并组织小组讨论,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不断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加强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国际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原版教材提供的各类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实际,补充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课件、案例、授课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国际化课程开课之前,为学生提供详细完整的英文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拟定的英文教学大纲,制作英文课件,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框架。外文教材中的案例皆选自国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相关案例,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的案例,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彭芸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邱伟芬.财经类高校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92-95.

[2]陈雪红,徐文彬,王斌.基于国际化战略的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2):47-49.

篇3

自主学习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通过知识与认知主体在建构活动中的行为相冲突或者相顺应时才能建构新的知识。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对于学科专业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水平,问题不要嫩通过太深,也不要太浅,应在“原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既能有效激发求知欲,又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到飞跃。

2、分层化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应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至繁、层层递进,逐步展开问题的探究。问题链的上游往往先设置一些要求学生进行粗略思考的问题,然后逐步向下游深入和细致。对于知识群核心问题的设计,可以首先从策略意义上设计问题,以明确解决问题的大方向,体现思维的“定向性”;其次从方法意义上设计问题,以确定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思维的“选择性”;最后从技能意义上提出问题,完成解决问题的运作过程,体现思维的“具体性”。

3、探究性原则

在设计问题链时不能使问题过于浅显,其解决方法和问题结果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吸引学生主动探究。设计问题链的本质就是加强对金融问题探究的过程。货币金融问题的探索强调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意识,参与解决金融问题的学习方式,在结果方面,不一定期待学生能做出完整准确的结论,也不一定要求具有独到的见解,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已知的信息,将思维引入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4、模块化原则

模块化原则的基本理念是学习者拥有相应内容的知识表征时,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都致力于共同说明某方面的问题。通过设计模块化的问题链,有利于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内容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学科课程的背景下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同时,也为结构性的内容与发生性的内容的联合提供了可能。

二、货币金融学课程核心问题设计

(一)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运行问题

货币作为金融范畴的一个本源性要素,在本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和后面的信用、金融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一个核心研究和要解决的问题在于货币在经济体系中如何运行,对于经济运行和调控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以此为主线从源头到前沿,又贯穿了货币与金融产品替代的问题(货币形态及功能)、货币与金融资产价格的问题(利率、汇率、货币供求与金融资产的价格)、货币与金融稳定的关系问题(货币政策与金融宏观调控)。

(二)信用范畴中的问题

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借”和“贷”的关系。信用实际上是指“在一段限定的时间内获得一笔资金的预期”。其具体维度包括了信用规模问题、信用活动的时间、空间界限等问题,其核心问题在未取得资金所有权的前提下,如何获得资金的使用权。当然,这里还有一个系统的体系,比如,提供与获得资金使用权该采用怎样的形式(信用的形式)、获得信用时该付出怎样的代价(利率问题)、如何才能形成对等的信用关系(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如何对信用度进行科学评价等。当然,不同的层面信用问题不尽相同,比如政府层面、金融机构层面、工商企业层面、个人层面等。信用问题进一步向前也延伸至金融的脆弱性、富任性等问题。

篇4

贴现率是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率亦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

贴现率亦是当商业银行需调节流动性时,向央行付出的成本。央行通过调整这种利率,可影响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调控整个货币体系利率及资金供应状况的目的。

贴现率是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重要工具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一、金融学的研究领域

20世纪30年代以来,金融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一般来说,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的金融市场理论和微观的价值分析理论。

在研究金融市场的宏观领域,早期的学者们主要从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入手,分析各种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追溯其根源的话,必须了解凯恩斯的有关利率理论的开创性工作、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米勒和莫迪里亚尼的有效金融市场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是描述金融市场的宏观运行机制问题。这些理论也涵盖了金融市场如何对交易中的资产进行定价的问题。

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都研究了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或金融项目的定价问题,宏观金融相信市场能够很好地对资产进行定价,微观金融并不相信市场能够对资产进行精确的定价,认为市场只是对资产做了很好的参考定价,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或者信息优势在市场上发现投资价值。必须指出的是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关于定价的理解并不冲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只是适用范围的

差异。

二、宏观金融学与微观金融学教材的设置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分为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微观金融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活动,宏观金融是对宏观金融现象的分析。宏观金融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理论(货币经济学)、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其基础是货币经济学。通过宏观金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使学生建立一个金融体系,让学生走入金融的学习殿堂。因此对于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在大一大二阶段除了学习相应的公共必修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外,还应当系统地学习货币经济学、中央银行学和国际经济学。

当学生系统学习完宏观金融的相关课程后,在大三大四阶段就应当进入微观金融的系统学习过程,微观金融作为研究经济主体金融活动的学科,通过微观金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具体分析家庭或公司两类微观主体的金融活动,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并为走进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宏观金融的核心课程――货币银行学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宏观金融是对宏观金融现象的分析,通过宏观金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金融思维,使学生建立一个金融体系,让学生走入金融的美好殿堂,其基础是货币经济学。大多数高校都是用货币银行学(或叫货币金融学)来完成学生宏观金融的初级教学,这主要是在金融专业的大二第二学期或非金融经济管理专业的大三第一学期。货币银行学课程已成为宏观金融的核心课程,通过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系统中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监管四个大类形成初步的认识。

四、货币银行学的基本框架

由于知识点逻辑的限制,很多教科书都是通过知识点的递进关系来阐述货币银行学的内容,通常通过信用、货币、金融定义,再从利率、金融市场、金融工具、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外汇入手来编写货币银行学教科书的章节,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知识的前后连贯。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到最后期末或者课程学习完毕后很多学生都反映货币银行学的学习太散,不容易

集中,内容太多。这就需要给该学科搭建一个包含货币银行学核心重要知识点基本的框架,这个框架是基于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作用来完成的,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货币银行学科的基本框架如下:

三根支柱:货币、信用和银行。通过这三根支柱,学生可以了解信用、货币、金融、银行和利率在货币银行学中的重要性。

一个空间一个载体: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通过不同标准金融市场的划分,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金融工具差异和特征。

上有调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部的财政政策作为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的主要手段,同时各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作为金融监管和自律的主要机构,承担着金融监管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职责。

篇6

1、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事件分析原理与VAR模型不难看出,我国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实施的货币政策作用发挥呈逐步增强趋势,尤其在提升货币供应总量层面实现了对前期抑制过热经济实施货币政策产生时滞影响及后期金融危机冲击的成功对冲。同时依据GDP产生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影响弹性测算,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初期GDP产生的实际弹性影响普遍低于正常状况下的弹性,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总量产生的GDP影响效应低于正常经济发展状况。由此我们发现,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下实施的货币政策在供应量作用于GDP的路径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虽然我国自2009年以来央行颁布了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令大量货币得以投放,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许多资金货币为实现最快速度的利润获取便大量涌入了楼市、股市等虚拟经济体,而没有充分的进入经济实体,令市场经济实体的恢复速度较为缓慢。基于动态效应模型并参考近年来实测数据不难发现,在平均层面来讲货币供应量指标反映出的利率弹性变化趋于缓和,在货币紧缩政策作用下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呈字母W形状分布,而在扩张货币政策下则呈现字母V形状变化分布,由此可见我国在货币紧缩与扩张政策实施阶段其时滞作用完全不同,在短期货币政策急剧增强正向影响的态势下,提升了经济恢复呈W型发展的可能性。另外,基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过剩资金以较快的速度流向楼市与股市,令信贷的大范围流入提升了引发资产价格急剧膨胀的可能性,令不良资产催生反弹,价值货币宽松政策的推行继续提升了资产价格,令其呈现单边上涨的趋势,并产生了对国际短期资本的强大吸引力,令我国外汇储备呈大量持续增长势头,这样势必会导致基础货币直接投放的增加,令流动性聚增从而给我国宏观调控经济政策施加了巨大压力,泡沫资产价格与通胀预期的增大进一步给经济实体的恢复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2、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科学货币政策实施

最初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扩大外部影响并远远超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在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进程中,我国颁布了灵活的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令经济下滑趋势受到了良好的抑制,呈现了启动恢复快、回暖势头强劲的良好效果。当前我国经济市场正处在稳步回升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将确保经济的较快平稳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巩固基础,结合自身市场经济特色,强化调整信贷结构,有效预防控制金融风险,科学推进资金合理引入实体经济。

2、1适度增长信贷投放、强化结构调整、合理引入资金经济实体

为科学应对美国金融危机,我们应适度放宽货币政策,灵活应用市场调节工具对贷款结构动态微调。同时我们应完善结合国内复苏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外部环境与信贷过快增长带来的不良风险,在确保银行体系充分供应、良性流动的基础上对公开市场期限结构、工具组合与操作力度进行合理安排,适应性创新应用货币政策扶助工具,对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进行完善调节以充分满足市场经济的综合发展需求。实践调整中我们应尤其注重对信贷过猛增长的防控,避免过剩流动或滞胀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为积极实施信贷投放结构性调整我们应合理引导商业银行,有效推进市场消费的进一步增长与民间投资的积极活跃,适度提升对三农、就业、助学与节能减排等信贷支持,严格限制两高行业、过剩产能行业内向劣质企业发放贷款,合理引导信贷资金真正流向经济实体,进而促进信贷投放科学推进消费增长、向民间投资倾斜,有效抑制贷新还旧的不良积累与贷款风险的负面增长。

2、2强化监管贷款投放,抑制热钱流动造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目前,经济市场的发展走势仍然不十分明朗,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实体尚未全面恢复,各类生产资料、楼市、股市的价格始终呈不断攀升趋势,为抑制这一不良状况我国央行应明确注重提升金融监管力度,促进货币政策的科学实施。首先我们应对国家下拨的投资款项进行严格审核,通过实时跟踪明确掌握地方、各部委相关配套资金投资的来源与应用去向,切实提升央行监督管理执行力度、行政能力,令政府科学制定的阳光政策真正发挥对三农、民生问题的决策力,确保各区域在节能减排的状态下实现毫不偏离的协调发展,并切实提升政府相关政策服务落实的绩效。再者我们应强化各类银行在实施贷款前期、中期以及发放后期的管理,对各项贷款结构进行全面审核,有效抑制资金票据的自我循环,杜绝违规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资本市场等领域,同时我们应科学引导与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合理扩充信贷出口规模,完善探索信贷出口发展中对促进人民币中长期合理投资的优势方案选择。另外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对国际热钱的有效监控,采取征收利息税等有效手段针对热钱的流出与进入环节提升投机成本,杜绝由于快速热钱流动引发的我国经济市场的大幅波动,尤其应主力预防过渡膨胀的资产价格引发大范围热钱的外逃进而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强烈冲击与不良影响。

3、结语

    总之,为令我国迅速摆脱美国金融危机的不良阴影,我们只有深入探析实践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征规律科学制定货币政策,适度增长信贷投放、强化结构调整、合理指引资金进入经济实体、严格监管才能有效减缓货币压力、抑制通胀危机,并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稳步、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与提升。

篇7

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内容是从货币起源入手,研究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运作方式,最后落脚到对金融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要让高职高专非金融类专业学生了解货币流通规律及银行运作体系及银行实践,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确保课程体系的全面性。一般而言,其课程内容应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息、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与均衡、货币政策、国际金融、金融与经济发展等个部分,以让学生对货币银行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上要注意深浅适度。要照顾到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要明确非金融类专业学生由于不以在金融领域从业为就业导向、其学习本门课程在目的定位上与金融类专业必然存在差异。为此,这就要求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使用面广、认可度高的适合非金融类专业使用的教材,最好是高职高专通用教材,教材内容及编排体系应基本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注意知识覆盖面应基本涵盖,重要的原理和模型既要有基本的论述,又要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纯推导过程以提高知识的可接受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根据所在学校及所在专业的具体特点对教学的内容安排及层次做出恰当的取舍。

二、案例教学、提升趣味

首先,对于所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由于其所涉及的不少课程均普遍存在一方面理论性较强、而另一方面学生对经济现实情况的了解或基础又很少的问题,因此案例教学从来都是一种非常有效、值得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而高职高专旨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积累行业知识及经验、耳濡目染,养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思维习惯,从案例中学习到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应用型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应用型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快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培养进程。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本身也是高职高专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内在需要。货币银行学案例教学能够将丰富的经济、金融案例运用于理论教学之中,将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趣味,使课程教学生动形象、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经济金融浩如烟海的实践也为货币银行学实施案例教学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例如,在近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中央银行运用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去年到今年的中国股市暴涨以及今年6月、7月的暴跌,全民论股、大学生炒股等均可以成为非常新鲜出炉的案例。当然,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其中,强化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以提高案例教学法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的成效。

三、实践教学、注重应用

篇8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028―02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投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1 货币的起源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在古波斯、印度、意大利等地都有用牛、羊作为货币的记载。

关于货币起源有种种解说:

1.1中国古代货币起源学说。中国古代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主要有两种观点:(1)先王制币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2)司马迁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是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

1.2西方经济论著中的货币起源学说。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有以下几种:(1)创造发明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2)便于交换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3)保存财富说。这种学说从货币与财富的关系中说明货币产生的必要性,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

1.3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货币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的分析首先从商品人手。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初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结合为一个个的共同体,在共同体内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当时,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就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商品要进行交换,就要有交换的比例,但交换比例怎么决定呢?能够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只能是所有商品有具有的某种共性的东西,对商品来说,这种共性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一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然而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来表现。通过交换,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个形式就是商品的价值形式。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用来交换的剩余产品不多,随着一些偶然的交换行为的出现,价值也就偶然地表现出来,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称为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产生,用于交换的物品越来越多,一种物品不再偶然地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同许多种物品相交换;这时,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不再是偶然地被另一种物品物品表现出来,而是经常地表现在许多与之相交换的物品上,有多少种物品与之相交换,就会相应地有多少价值表现形式,马克思称之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在众多参与交换的物品中,人们逐渐发现有某种物品较多地参与交换。并且能够为大多数人所需要。于是人们就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这种物品,再把它换成自己想要的物品,从而这种物品也就成为交换的媒介。这样,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发展为由某种物品充当媒介的间接交换了。与此相适应,价值表现形式发生本质的变化:不再是一种物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其他许多物品上,而是许多物品的价值经常地由一种物品来表现,价值的同质性通过一种物品更准确的表现出来。这个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媒介就是一般等价物,这种价值形式被马克思称之为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一般价值形式下,交替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地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种比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当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表现时,这种价值形式就成为货币形式。货币产生以来某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币材,接着是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制货币、存款货币,最后是电子货币。

2 金融和信用

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1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以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信用是指一切货币的借贷。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

2.2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即贷者)和债务人(即借者)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

3 金融机构的构成体系及其功能

金融学中金融机构的功能有提供支付结算服务、融通资金、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服务便利、改善信息不对称、风险转移与管理。

3.1 国家金融机构。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里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虽各有特点,但在种类和构成上基本相同。国家金融机构主要由管理性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构成。

3.1.1管理性金融机构。管理性金融机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目前各国的金融管理机构主要有四类:一是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二是按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如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委员会,三是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四是社会性公律组织和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其中,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通常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位置。

3.1.2经营性金融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一种或多种业务,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如各种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商业性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

3.1.3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根据政策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这类金融机构的建立旨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发展需要建立r相关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一些国家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而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3.2 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机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包括政府见国际金融机构、跨国银行、多国银行集团等。狭义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指各国政府或联合国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组织,分为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3.2.1 全球性金融机构。目前,全球性金融机构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清算银行等。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协调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关系,加强货币合作而建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于194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在成立初期,只有39个成员国,到1992年底增至156个国家。

(2)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银行,是1945年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成立的联合国专门金融机构,于1946年6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它有三个附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和1988年成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四个机构合称世界银行集团。

(3)国际金融公司。国际金融公司是专门向经济不发达会员国的私有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的国际性金融组织,属世界银行集团,总部设在华盛顿,1956年建立,它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最多的多边金融机构。

(4)国际开发协会。国际开发协会是专门对较穷的发展中国家发放条件较宽的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属世界银行集团,1960年建立。它是为了解决低收入国家贷款问题而成立的,其中工业发达国家为第一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第二组,总部设在华盛顿。

(5)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成立于1988年,其宗旨是通过向外国私人投资者提供包括征收风险、货币转移限制、违跃、战争和内乱风险在内的政治风险担保,并通过向成员国政府提供投资促进服务,加强其吸引外资的能力,从而促使外国直接投资流人发展中国家。

(6)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是西方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和若干大商业银行合办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于1930年5月,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初建的目的是为了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款的支付和解决协约国之间的债务清算问题。

3.2.1区域性金融机构

(1)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是西方国家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合办的政府间的金融机构。1966年在东京成立,行址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其宗旨是通过发放贷款、进行投资和提供技术援助;促使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2)非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是非洲国家政府合办的互相性国际金融机构,它成立于1963年9月,1966年7月正式开业,行址设在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它的主要任务是向成员国普通贷款和特别贷款。

(3)泛美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是由美洲及美洲以外的国家联合建立的向拉丁美洲国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成立于1959年,1960年10月正式营业。行址设立华盛顿。其宗旨是集中美洲各国财力,对需要资金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发展成员国的经济。

(4)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于1998年7月1日正式成立,宗旨是维护货币的稳定。总行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其前身是设在法兰克福的欧洲货币局。组建的欧洲中央银行主要承担组织和推动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在1999年1月1日的如期启动,负责有关欧元的发行及管理等事物。

4 金融学学科体系

金融学可分为三大学科体系: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与数学、法学等学科互渗而形成的交叉学科。

4.1微观金融学。它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三个大的方面。微观金融学科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内,它是目前我国金融学界和国际学界差距最大的领域,急需改进。

4.2宏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国际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等等。第二类是国内学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专业,涵养有关货币、银行、国际收支、金融体系稳定性、金融危机的研究。这类专业通常设在经济系内。

篇9

一、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学现状

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涵盖投资管理、筹资管理、收益分配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内容都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资金的筹措与运用、流通与管理离不开货币、信用关系、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资金管理方法与技能,而这正是金融学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其所拥有的金融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大多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理财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各学校财务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大纲来看,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利率、外汇与汇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及均衡、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金融发展等。教学中一般把重点放在货币与货币制度、金融机构、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货币政策等章节上。从教学实践中看,并没有区分金融专业学生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差异。对财务管理专业而言,金融学按上述内容体系安排教学存在很大的缺陷。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局限于货币与银行的传统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落后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改革金融学的教学内容, 是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内容未体现出金融与非金融专业的差异

从实际情况看,国内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使用的金融学教材基本是相同的。对于金融专业学生而言,金融学只是其专业基础课,后续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保险学、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学等,会对在金融学中所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缺乏后续课程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所以金融学的教学目标应该为使学生对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金融现象可以做出正确的解读,并且对其本专业的学习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即可。但是,从目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来看,显然难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另外,给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讲金融学的教师,一般是金融专业出身的。所以授课时基本都会按照习惯,用专业的大纲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认真考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二)交叉重复内容多

一般经管类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的课时都在40学时以内,所以时间紧、内容多的矛盾较突出。而专业的大纲中,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存在许多问题,尤其与先学的课程,内容上的重复较严重。这样,既不能为学生搭建清晰的金融学框架, 又浪费了宝贵的授课时间,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从泰山学院金融学教学大纲与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比较中可以看出,40学时的金融学中,有12学时是在重复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比重高达30%。

(三)微观金融运行机制的内容欠缺

从金融学30%的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重复就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中,更侧重于宏观金融运行机制, 重视银行体系、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内容。而与我们日常理财息息相关的微观金融运行机制,金融学教学中涉及较少。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其他课程,所以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会运用金融知识的现象。

(四)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教学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环节。高校教学改革是往往谈得较多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改革却较少涉及。特别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改革落后于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学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与模式建议

(一)制定适合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

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与教学形式的错位,适宜将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按专业和非专业划分,降低标准,教学时保持一定的自由度,根据不同专业选择适合内容和调整目标。这在客观上要求各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金融学课程教师加强团队合作,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探讨本专业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布局,构建适应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体系。

(二)适当增加金融微观部分的教学内容

20 世纪50 年代之后,金融学开始向现代金融学转型,其特点就是金融学越来越微观化、实证化、技术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等,其理论核心部分成为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微观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针对宏观部分内容重复过多,可以适当增加现代金融微观部分的教学内容。首先,金融机构部分,可以增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介绍,特别是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及功能定位,使学生对我国日益发展的多样化的非金融机构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其次,金融价格部分,要增加与利率相关的计算、收益率的计算、利率的期限结构、资产定价、资产选择行为等部分内容的教学。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手段改革

随着金融功能的变革、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金融电子化、金融自由、金融工程化的进展,现代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内过激金融热点问题频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理论讲授无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实际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运用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思想,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金融思维的培养。教学中可以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讲授过程中加强参与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金融想法。另一方面, 课程之外,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做一些辅助教学的工作,如:聘请校外专家来校给学生讲授金融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指导学生如何将课堂所学的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推荐学生到金融行业实习,可以与某个证券公司达成协议,将其作为学院的一个实习基地,在实习中更有兴趣学习专业知识。

(四)适宜在教与学方面要树立一种充新教学模式

针对非金融专业的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 可以在教与学方面要采用一种充新教学模式。即:“教”可利用案例教学法、分析讨论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可通过增强课程教学的开放性与金融熏陶方式,引导学生阅读金融方面的课外书籍,如《货币战争》、《资本战争》、《伟大的博弈》、《财富千年》等课外书籍,一方面可以拓展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对金融学习的兴趣。

(五)构建更加科学的综合考评方式

基于财务管理专业学习金融学课程的目标,在综合考评上要更多体现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传统的以闭卷考试成绩加日常考核的单一考核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在闭卷考试基础上,应当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可以考虑采用其他形式的考试,例如可以用网上模拟、设计金融方案、金融小论文等来确定成绩。增加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综合知识运用等能力的考核比重,从而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面考核”的科学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方永丽.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北方财经,2012(04).

篇10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34-02

《金融学》课程在经济学科整体课程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二级学科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关于货币及货币制度、信用、金融、利息及利率、外汇及汇率等这些最基本的金融理论范畴;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基本架构,把握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基本规律和各类金融机构运作的基本特点;正确理解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全面掌握宏观金融,即货币对内、对外均衡和环绕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相关政策观点,把独立发展的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的理论思路纳入学生视野。从《金融学》教学的受众来看,当下的高等院校大学生普遍出生在1990年左右,兴趣广博,接触社会经济信息的途径广泛,为提高《金融学》授课效果,应该合理设计《金融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导学—自学—助学”的“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金融学》教学活动。

一、金融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

美国哈佛商学院是世界范围内运用案例教学法最为成功的教学单位。哈佛式案例教学突出强调解决问题过程的重要性,重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其决策力和判断力。通常而言,哈佛案例教学大体可被分成三类:其一,抛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评价,此之谓问题评审型;其二,给出问题却不给出方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提出决策方案,即分析决策型;其三,发展理论型,注重通过案例挖掘新的理论生长点,完善并不断发展理论体系。其中,前两种方法可以方便地使用在金融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是基本教学的辅助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案例教学进一步说明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以加深学生对货币理论的理解;介绍具体国家的货币政策、法规以及货币运行情况,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货币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分析货币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或效应,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金融学教学中尝试使用的案例教学包括如下三种类型的案例:第一,介绍性案例,主要是对中外货币制度和政策的介绍;第二,说明性案例,主要是对一些理论和观点的补充和说明;第三,分析性案例,主要是对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分析。

篇12

非金融专业学生学习《国际金融学》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较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

基础知识不够或者不牢靠。其表现是:当他们学到《国际金融学》的国际收支政策调节时,没有相关的政策措施在他们的脑海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在学习《国际金融学》课程之前,没有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学生的基础课学得不牢靠。如会计专业和管理专业的同学在学习《国际金融学》之前已经学过《宏观经济学》和《会计学原理》,但当他们遇到相关知识时仍不能理解和掌握。

理解知识太狭隘或者太片面。在这点上,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存在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究其原因,与他们的知识不全面有关,有的也与他们的专业有关。如会计专业的同学在学习《国际金融学》时还是采用会让的思维方式,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难免就会出现狭隘或片面。

对非全融专业学生学好《国际金融学》的建议

《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开放的宏观经济学,它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内外均衡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做到与其它课程的融合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国际金融学》。

对相关院系的建议:

制定好培养方案。每一个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先后顺序,某一门课程的基础课一定要在它的前面开设。如《国际金融学》的基础课有《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这些课程一定要在《国际金融学》之前开设,学生学习《国际金融学》时才有相关的基础知识,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其次,如果要把《国际金融学》和它的一些基础课作为选修课,学院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哪些课程是紧密联系的,避免出现学生选修《国际金融学》而不选修《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

选择适合的教材。非金融专业学生所用的《国际金融学》教材与金融学专业学生所用的教材应该不一样。相对而言,金融学专业学生所用的教材理论性要强一些,数量分析、模型分析要多一些。而非金融专业学生所用的教材理论性应弱一些,应该更注重实务性。

对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建议:

学好基础课。《国际金融学》涉及的知识比较广,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前面提到的《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这几门课程对国际金融的理解和掌握有相当的帮助。

学习知识时要注意理解,而不要死记硬背。《国际金融学》涉及的是一些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从一个变量推到另一个变量,所有这些都不需要死记硬背。另外,会计专业的同学在学习《国际金融学》时,一定要做到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会计的专业课程要微观一些、具体一些,思维角度狭窄一些,而《国际金融学》要求从宏观角度理解,思维就要广一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