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51: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业节能行业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据来源及处理
1995-2011年42个分行业部门增加值或增速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①行业划分口径调整: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统计口径变化,因此按本文42个行业部门划分重新调整1996-2011年增加值数据;②2005年不变价折算方法见齐晔(2011);③全口径数据调整:参照陈诗一(2011)经济数据处理方法,按照各行业增加值比重不变的原则进行调整,匹配工业增加值与分行业增加值。1995-2010年42个分行业部门能源消费量数据来最新调整的2009-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年总能源消费量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1经济结构变化促进能源消费作用逐渐减弱转向节能
根据式(1)、式(2)将1996-2011年逐年的能耗强度变化量、能源消费增量分解得到产业、行业层面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为便于总结规律,根据逐年分解结果统计分析“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产业、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表1)。图1显示,1996-2011年,产业、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均呈波动影响,但促进能源消费的作用逐渐减弱,“十一五”时期42行业部门结构变化甚至起到节能作用。根据表1,4个产业部门结构变化从“九五”增加能源强度0.086tce/万元下降到“十一五”仅增加0.019tce/万元;42个行业则从增加能源强度0.10tce/万元转为降低0.01tce/万元。从能源消费增量看,4产业部门结构变化从“九五”增加能源消费0.73亿tce下降到“十一五”的仅增加0.47亿tce。42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实现节能0.34亿tce。2011年,4个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增加总能耗强度0.008tce/万元,增加能源消费量0.12亿tce,42个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近乎为零。尽管扭转了2010年的上升趋势,但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给“十二五”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巨大挑战。能源消费增量分解结果显示:“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分别增加5.0亿tce、7.5亿tce、13.2亿tce,相较之下,经济结构变化减缓能源消费的作用显得微小。但正是重化工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现状,导致我国总能源强度高于发达国家,使得快速经济增长成为拉动能源消费的主要力量。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的首要任务。
2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减缓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
工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部产业的95%以上,因此产业部门结构变化是促进能源消费还是节能,是工业和第三产业间的博弈。当工业增速远超第三产业时,产业部门结构变化促进能源消费作用显著:图1中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影响曲线的三个波峰分别为1996、2003、2010年,其工业增速远超第三产业(图2)。反之,当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工业时,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降低。2005-2009年连续5年第三产业增速高于工业,第三产业比重与工业比重的差距逐渐缩小,2009年甚至反超0.1%,使当年产业部门结构变化起到节能作用。总体来看,1996-2011年产业部门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逐渐转弱是由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尤为明显。
3重点耗能行业经济增速下降驱使结构变化转向节能
我国8个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部产业的60%以上,而增加值仅占15%。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简称黑色金属、化学原料、非金属、电力、石油加工、煤炭、有色金属、造纸)。根据图3,“十五”时期,有色、造纸、化学原料、电力、石油加工5个行业增速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能源消费量占比最大的黑色金属行业增速从“九五”的9.4%增加到16.9%,煤炭行业从近乎零增长激增到12.8%,非金属行业也快速增长。尽管与“九五”时期相比,42个行业部门结构变化导致总能源强度的增加趋势减缓,但8个重点耗能行业结构变化使总能源强度增加0.048tce/万元,比“九五”高出70%,黑色金属行业贡献居首位,重化工业化趋势明显。进入“十一五”,有色、造纸、电力、石油加工4个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降低,黑色金属、煤炭行业则转升为降,化学原料行业略有反弹,仅非金属行业增速呈增长趋势。8个重点耗能行业结构变化转向节能,使总能源强度降低了0.002tce/万元。可见,自“十一五”以来,重点耗能行业经济增速的下降是驱使结构变化转向节能的关键。
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宏观驱动因素分析
1重化工业化发展态势制约经济结构调整
“九五”、“十五”、“十一五”时期,重工业平均增速分别是10.7%,15.6%,15.7%,高出同期轻工业0.4%,2.6%,2.6%。现阶段重化工业化发展态势严重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造成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快速城市化进程推动重化工业化
1996年起,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从30.48%提高到2010年的49.95%。在高速的城市化驱动下,建筑、铁路、公路等城市保障性基础建设明显加快,以钢铁、水泥、有色冶金为代表的重点耗能行业快速发展推动了重化工业化。1996-2010年,每年新建公路里程翻了两番,从13.8万km增至56.3万km;“十一五”时期,铁路建设快速发展,新建铁路投产里程数为14545km,分别是“九五”、“十五”时期的2.49、2.16倍;城镇住宅建筑面积从2000年44亿m2,增至2005年108亿m2,2010年达144亿m2。按平均水平测算,“十五”时期,仅新建城镇住宅消费粗钢、水泥量占同期总产量的35.2%,29.9%。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仅为满足城市化转移人口的基本需求,便消费了钢铁、水泥产量的50%以上。
1.2出口依赖型经济拉动重化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出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即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出口结构的重化工业化,极大的促进了能源消费的增长。1996-2010年,货物出口总额增长了近8倍,2010年高达10.77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6.5%。出口产品结构逐渐转向重化工业产品替代轻工业产品的趋势,重化工产品出口额占比(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从1996年的29.3%增加到2010年的55.0%。出口产品结构的这种趋势性变化既是工业结构变化的结果,也将进一步增强工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趋势,极大的拉动了国内的能源消费。国内学者根据投入产出表核算了1997-2007年出口带来的能源消费量,从(2.56±0.32)亿tce增加到(7.35±1.51)亿tce,占除生活外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从(21%±2.6%)增加到(29%±6.0%)。
1.3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利益促进重化工业化
长期以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制度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重化工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显示,“十一五”各省规划目标GDP年均增长率为10.1%,远高于全国7.5%的目标,地市级平均达13.1%,县级平均达14.2%,越低层级地方政府目标越高。2001-2009年,省级层面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外,其余各省重工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平均提高10.6%,海南增幅高达34.2%,云南23.1%,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均在15%左右。
2结构调整政策刹车作用明显
在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政府采取了“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淘汰落后产能”两大主要政策调整产业部门结构和行业部门结构。“九五”时期,政策导向依然是大力发展基础工业,但提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进入“十五”时期,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增加值占比和从业人员占比;“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并提出了增加值占比提高3%,从业人员占比提高4%的量化目标。“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提出了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目标,以强有力的行政干预,配合严控市场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取消重点耗能产品出口退税、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等一系列政策,给重点耗能行业一记急刹车。“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的炼铁、炼钢、电石、焦炭、小火电、水泥、电解铝落后产能,分别占同期新增产能的74.3%、54.9%、42.0%、37.7%、24.4%、21.9%、20.3%。淘汰落后产能很大程度上减缓了重点耗能行业的发展,使得行业结构变化转向节能。
3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政策阻碍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拉动了重点耗能行业的增长,使经济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在1999年、2009年出现两次较大的反弹(图1)。1998-2004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到2003年带动配套资金3.28万亿元,全部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依靠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2009-2010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81%的投资流向了住房建设、汶川灾后重建、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设备制造业、钢铁、有色金属和水泥行业的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4万亿投资增加能源消费1.13亿tce,占2009-2010年新增能源消费量的37%。政策影响使市场对高能耗产品需求激增,企业在生存本能和市场需求变化下,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短期内因政策变化引发的市场需求爆发性增长而并非市场真实需求,使高耗能行业在产能已经过剩的基础上继续膨胀。一面是大量的资本涌入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持续增加,一面是淘汰落后产能的大力推进,形成大量社会资本的永久性沉淀,造成资源浪费。
结论与建议
考察日期:
考察人数:
考察内容:
所有考察费用由我方负担,考察人员的住宿条件将不低于三星级酒店的标准。
我方联系人:
联系方式:
请贵方予以确认并回复。
单位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公章: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范文:
台湾青年创业协会北京国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关于组团赴台湾商务考察的邀请函
我国政府对节能、再生能源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能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巨大的节能潜力,庞大的节能市场,显示出节能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自2006年以来,在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投资热的带动下,我国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煤电油运的紧张局面:煤炭告急,原油市场价格持续攀升,“电荒”开始蔓延,20余个省市相继进入“拉闸限电”的行列。日趋紧迫的资源压力与环境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遏制资源浪费,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经济发展道路。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翻了一番,超过了13亿吨标准煤,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能源消费大国。从国内能源资源的情况看,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则十分贫乏。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值要低。在各类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节能”就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首选途径。已实施的节能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四川、贵州等地,项目涉及楼宇空调系统改造、工业锅炉改造、废气及余热利用、电机拖动系统改造等。所有项目技术成熟,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平均投资回报率约30%,具有推广价值。
为了借鉴具有同一文化背景的我国台湾省的发展经验,交流行业信息,反映行业发展趋势,综观市场结构变化,培养锻炼新人,促进我国节能事业的迅速发展,由台湾青年创业协会主办,北京国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组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1天的交流研讨活动。
一、领队:中心相关人员带队。
二、拟邀嘉宾:节能行业、再生资源协会及相关单位负责人。
报到地点:深圳市
四、考察内容:
1.拜访台湾绿基会节能中心,并与有关人士座谈。
2.拜访台湾大学,并参加由著名教授主讲的“再生能源领域未来形势”讲座。
3.考察参观台中工业区、CBD及CBD以外的次中心区等。
4.参观台北、台中、高雄等地再生能源企业等。
五、收费标准:
每人收取人民币8800元,含考察费、入台证、往返机票、机场税、食宿费、全程安排四星级或以上酒店等。
六、要求:
2、所需手续:个人护照、身份证复印件二份、白底2寸正面免冠彩照8张、赴台考察申请书、带单位名称台头的手写体在职证明及单位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一份。
七、汇款方式:(指定帐号)
户名:北京国宣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开户行: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国贸支行
八、联系办法:
受益政府支持 行业需求井喷
永清环保主要做环保工程,处于环保行业。受益于国家节能减排不断深化、行业下游需求日益旺盛,我国环保行业正驶入快速发展通道。
环境保护已被政府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对环保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强。国务院2010年就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首选,排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一位,这更加凸显了环保的重要性。同时,据中国环境规划院估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1万亿元。可以说,政策为环保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国家资金投入则大大刺激了市场需求。
从行业下游来看,下游企业对环保的需求正处于井喷状态。我国电力、钢铁等主要用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多,为降低成本,这些高耗能行业对“节能”有迫切需求。而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占70%左右,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物质对环境会产生重大污染,由于国家对污染物排放出台了严格规定,生产企业对“减排”也极为重视。
基于下游企业“节能+减排”需求的发展趋势,分析师普遍认为,永清环保这种具备治理大气污染、环保热电“双重优势”的企业,比单一业务的环保公司更具竞争力。
业务脉络清晰 技术实力雄厚
永清环保是一家综合型环保公司,主要业务为大气污染治理、环保热电以及环境咨询。依托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超前的市场战略部署,公司已成为我国环保行业中的佼佼者。
大气污染治理业务方面,永清环保主要提供烟气处理系统解决方案,以脱硫为主,同时向脱硝、除尘领域拓展。公司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已投运的二十多台套火电机组的脱硫效率和投运率100%满足合同要求。由于超前的战略眼光,公司率先布局钢铁烧结脱硫行业,目前排名行业第一。技术上的优势为永清环保带来了市场机会,公司首创的钠碱法脱硫已经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去年还在国内首次实施了海上钻井平台燃油锅炉脱硫除尘工程。
永清环保开展脱硫服务时,开发了热电联产与余热发电的市场空间,现已在环保热电领域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公司已具备了环保热电工程总承包能力并取得了相关资质。截至2010年9月30日,公司在环保热电领域已经承接了岳阳丰利纸业、新余钢铁等客户的工程,累计合同额超过4亿元。
如今,永清环保还新拓展了环境咨询业务,再次超前的市场布局有望培育出新的业绩增长点。环境咨询业务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公司是国内少数几家取得环评资质的民营环保工程公司之一。截至2010年9月底,公司的环境咨询业务已经签署了40余项合同,累计合同额近760万元。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不断发现产业新机遇,已是永清环保不断前行的重要法宝。
在整体上,我国工业部门的节能政策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比如,2005年后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建钢厂①,但是我国钢铁产量并没有得到遏制。相反,仅河北省钢铁产能在过去10年就增长近两倍,由2005年约1亿吨增长到2012年约2.86亿吨;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更达到全球产量的485%。2010年以后,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占全年比例逐年延长,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当然,节能政策也积累了成功经验。2006―2008年,持续上涨的单位GDP能耗趋势被逆转,并在3年内下降了12.8%。到2010年,这一指标相比2005年下降191%,基本达到“十一五”规划下降20%的要求。在具体政策实施方面,一些规制政策不仅在环境保护方面效果显著,并且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比如“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其节能效果十分明显,2006―2010年共实现节能约一亿吨标准煤(Price,2011),约占“十一五”期间“技术节能”总额的40%,而且促进了规制企业出口。
由于我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节能政策非常关注,并对我国节能政策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工业部门节能政策的实施方式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着重探讨政策的市场化发展趋势。
一、工业部门节能政策实施方式与效果
1.行政规制政策
以淘汰落后产能为目标的“关停并转”政策是具有行政指令性的规制政策。由于该政策实施过程相对简单直接,且短期政策效果明显,因此“关停并转”政策一直是我国节能政策的重要工具。在过去
十多年里,我国经常出台针对高耗能行业的关停并转政策②;如201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要求河北省在2017年前压缩产能6000万吨,约占当年河北省钢铁产能的约五分之一。
徐康宁和韩剑(2006)在对我国钢铁行业的研究中提出,产业政策不适宜对市场作具体数量的规定。从效果上看,“关停并转”政策的长期效力有限。而且由于该政策缺乏力度约束,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政策力度波动问题。Kostka & Hobbs(2008)通过对山西地区企业和政府官员的53份访问调查发现,当地政府存在变通政策以达到经济发展目标的倾向。在中央政府施压的时候,地方执行力度就加强,一旦中央政府施压力度减轻,规制力度就会下降。Taylor et al.(2010)发现山西省为了淘汰效率最低的小型厂商,采取了“六停”政策(停止供水,停止供电,停止供气,停止运输,停止信贷支持,停证)。陈家建和张琼文(2015)通过社会调研的方法发现“关停并转”的政策波动性不仅使政策长期无效,而且容易酿成群体性社会事件。
2.经济规制政策
第一,能源补贴调整及资源税调整。一直以来,我国对工业部门能源使用实施一定的补贴政策。但由于缺乏补贴的统一标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获得的补贴差异很大,只能对补贴的平均水平进行测算。按照Lin和Jiang(2011)的测算,2007年能源补贴为3567.3亿元,占GDP的1.43%。Liu和Li(2011)利用价差法(Price gap)对不同能源类型进行了测算,发现在2007年,煤炭补贴大致在20元/吨左右,汽油补贴1188.4元/吨,柴油补贴1557.8元/吨,工业用天然气补贴0.94元/立方米,天然气补贴1.26元/立方米。
资源税计征办法在2011年9月后改为从价征收③,改变了1994年确定的从量征收的资源税计税法则,从而使得税收随价格浮动,具有了更大的调节功能。这次资源税改革涉及的是原油和天然气。煤炭、非金属矿石和有色金属矿石的征收标准分为两类,施行不同从量税征收标准。自此之后,对能源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征收的资源税显著提高(杨志勇,2010)。通过调整资源税,政府提高了部分低效率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控制了它们的发展。2014年10月,财政部公布了《关于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通知》④,进一步推动了煤炭资源税改革。
由于能源补贴和资源税改革实施时间较短,现有文献的研究多采用模拟的方法。Lin和Jiang(2011)认为取消能源补贴会对GDP造成较大的冲击,但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Liu和Li(2011)持类似观点。林伯强(2012)通过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分析从价煤炭资源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发现对煤炭资源征收5%―12%的从价资源税,宏观经济成本将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且能够反映煤炭作为稀缺性资源的耗减成本。因此,我国的资源税改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徐晓亮(2014)采用CGE模型模拟的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税改革对经济影响很小,但对节能减排影响很大。
第二,出口退税率调整。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额迅速扩大,到2006年,我国已经成为钢铁净出口国。高耗能行业的出口也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曹春苗等(2011)发现,2007年净出口产品虚拟化硫排放约占全国总排放的25%,虚拟化碳排放约占30.82%,虚拟化二氧化碳排放约占21.85%。大多数能源密集型企业具有低能效和高排放的特点。因此,政府开始引导这些企业朝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2003年开始,大部分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不同程度地降低。⑤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降低出口退税率的趋势暂时停止。但到2010年,我国节能减排实际完成情况落后于“十一五”规划所作的承诺。在此背景下,大部分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被取消。⑥通过取消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退税率的举措,政府逐步对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实施了更严格的监管。
在节能减排效果方面,多数文献发现出口退税率调整效果显著。闫云凤等(2012)通过对钢铁行业的分析发现,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能显著降低出口隐含碳的增长率,相比未调低出口退税率的产品而言,调低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出口隐含碳增长率降低39%。窦彬(2012)通过钢铁行业出口能源强度与出口退税率的协整分析发现,出口额能耗与出口退税率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出口退税率是出口额能耗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第三,差别电价政策。2004年6月,为了解决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提高能源效率并缓解用电压力,相关部门开始向6个高耗能行业,即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行业施行了差别电价政策。这一政策在2006年经过调整,在原有6个行业的基础上增加了黄磷和锌冶炼业,并依据《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将相关行业企业划分为鼓励和允许类、限制类、淘汰类。对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分别加收电价,而对鼓励和允许类则保持统一电价。差别电价政策经历了数次反复,而该政策的实施过程也体现了我国环境政策实施上的难度。2007年9月,中央对各地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部分地方政府并未认真实施差别电价政策,甚至依然施行优惠电价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地为保障经济发展,重新实施了优惠电价政策,有22个省份暂停了差别电价并恢复了优惠电价政策。⑦
Lin和Liu(2011)论述了差别电价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效果,他们认为该政策显著提高了相关行业的能源效率。谭显东等(2008)建立了多部门模型以模拟差别电价政策对相关行业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该政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有限,却可以显著降低能源消费。施应玲等(2009)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以考察政策对电量使用的效果。肖宏伟等(2013)通过因素分解的方法,研究发现该政策对工业电力消费强度下降起着积极作用。申萌(2015)发现在政策实施的初期阶段,即2003―2007年,政策对高耗能行业发展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但并没有达到促进技术进步的效果。
3.自愿节能行动
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相关部门于2006年开始实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该政策针对钢铁、石油石化、电力、化工、纺织、煤炭、建材、造纸、有色金属等9大行业中,2004年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18万吨标准煤以上的1008家重点企业。这1008家企业2004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3%,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47%。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具有“自愿节能行动”的特点,即企业与政府部门或政府授权的组织签订协议,自愿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节能目标。国际上类似的“自愿协议”有,“荷兰长期协定(Dutch long-term Agreement)”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自愿行动(Japanese Keidanren Voluntary Action)”等。节能目标的设定采取了自上而下分解的方式。国家层面目标明确,即在“十一五”期间节能一亿吨标准煤左右。在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各地方按照企业所处行业等情况,设定本地方的减排目标,并与各企业签订协议。企业则可以通过多种途经获得“节能奖励”。在国家层面,根据Price et al.(2010)的测算,东部地区节能高于10000吨标准煤的企业,每节能1吨标准煤将获得约200元的补贴,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应企业则可以获得约250元的补贴。除中央之外,地方也有相应的节能补贴。如果节能效果不达标,企业和地方政府官员都面临惩罚。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初始节能目标为2006―2010年节能100百万吨标准煤(Mtce),约占“十一五”期间“技术节能”总额的40%。2009年,相关企业共实现节能106.2百万吨标准煤(Mtce),提前完成目标。2011年,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在2006―2010年共实现节能150百万吨标准煤(Mtce)。
Ke et al.(2012)根据行业两位数数据的分析发现,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申萌等(2015)发现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对政策目标企业整体的名义出口额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政策效果年均约10.3%,对东中部地区企业的促进效果明显,这说明此政策确实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4.技术节能政策
根据我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Ke et al.(2012)发现“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起到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区域热电联产工程每年节约能源35百万吨标准煤(Mtce),余热余压利用工程每年节约1.35百万吨标准煤(Mtce),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节约3800万吨石油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对技术节能起到了促进作用。项目的奖励与项目节能计划的完成直接联系起来。我国东部地区的企业每年节能奖励为每吨标准煤200元,不太富裕的中西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为每吨标准煤250元。这相当于一个典型能源效率项目投资成本的10%―20%。
5.市场化规制政策
我国自2002年开始实施SO2排放权试点政策,在山东、山西、江苏、河南、上海、广西柳州、天津等地以及我国华能集团公司实施SO2排放权交易政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地2011年开展交易试点。2013年5月18日,我国第一个碳交易试点在深圳正式启用,随后,广东,上海,北京纷纷于当年启用碳交易试点。湖北与重庆则在2014年启动碳交易。
涂正革和谌仁俊(2015)对SO2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减排效果和经济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政策并没有实现“波特效应”,并认为低效运转的市场和整体较弱的环境规制是制约排污权交易无法产生波特效应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建立时间较短,其节能减排效果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还有待评估。2014年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跨省区交易市场有望在2016年建立。更重要的是,该办法提到“充分发挥市场在温室气体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说明碳交易市场走向市场化手段必然成为未来的政策发展方向。
二、工业部门节能政策存在的问题
1.政策持续性问题
过去,由于地方政府GDP“锦标赛”的政治晋升制度,在中央政府对节能减排压力较小时,地方官员倾向于变通政策以优先发展GDP,这客观造成了整体节能减排目标的难以实现。如我国在“十一五”末的2010年,因为落后于单位GDP相较2005年下降20%的目标,而收紧了节能减排政策;相类似的,在“十二五”规划后期,由于落后于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2014年5月出台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两年分别下降4%和3.5%以上。地方政府在面临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时倾向于“运动式”地使用短期有效的行政规制政策,对财政收入和企业正常经营都造成了压力。另外,我国节能减排政策还存在非单一目标性问题。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同时具有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然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并不明确,对于不同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有显著的差异。当能源价格发生变化时,产业经济受到影响,节能减排政策也会随之变化。比如差别电价政策在能源价格上升时收紧,但在下降时则有放松的趋势。
2.政策力度约束问题
行政性节能减排规制缺乏力度约束,一些地方政府经常采用“拉闸限电”等政策在短期内减少企业排放,而差别电价政策等经济规制政策也存在力度约束不够问题。如湖南省2004年公布执行差别电价的320家企业,到2007年已“关停并转”148家。企业的技术升级需要稳定预期,新设备的购买、安装和使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缺乏力度约束的节能政策不利于产业技术进步,反而由于政策不确定性的风险溢价导致产业利润率上升,促使企业产生短期行为。
3.政策地区间不平衡冲击问题
由于地方产业结构不平衡,同时地方节能资金多来源于地方财政,节能减排政策容易造成地区间不平衡冲击。以“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为例,河北省受规制企业数量占全国一成有余,是北京的10倍左右,天津的5倍左右。2013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要求河北省在2017年前压缩产能6000万吨,约占到当年河北省钢铁产能的五分之一;而黑色金属压延业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2012年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27.4%。不平衡冲击使一些地区很难有动力和能力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4.政府与规制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监管和确认(Monitor and Verify)工作是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的基础。我国的能源监管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节能减排政策执行中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规制多于对能源使用本身的规制,而固定资产投资规制对产业单位GDP能耗的影响缺乏理论基础。不过,“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以来,促使各地方建立了相对有效的能源监管体系。2006―2007年,为了满足监管重点企业项目,多数省份已陆续设立了许多新的监管单位。
三、节能政策的市场化发展趋势
1.能源服务行业迅速发展
能源服务企业是基于市场的、独立于政府和规制企业的第三方机构。这些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咨询、项目实施管理、节能措施的检测和评估、能效项目的建设管理、能效项目维护、能源效率项目和能源管理培训以及提供节能项目在融资方面的帮助,等等。国务院《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业。近年来,节能服务业在节能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迅速。Taylor et al.(2010)考察了能源服务(ESCO)贷款担保计划,发现该计划显著提高了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随着能源服务企业迅速发展,也暴露出监管不力、资质不明等一系列问题。这说明我国的能源服务行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2.“自愿协议”顺利签署
政府与企业的“自愿协议(Voluntary Action),即企业与政府部门或政府授权的组织签订协议,自愿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节能目标。“自愿协议”是明晰政府和企业权责最有效的方式。我国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整体节能目标明确,即在“十一五”期间节能一亿吨标准煤左右,为自愿协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在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各地方按照企业所属行业等情况,通过对节能的奖惩措施,鼓励企业自愿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节能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经获得“节能奖励”。各地方也实施了各自的“重点企业节能行动”,如山西省实施了“两百家企业节能行动(Top 200 program)”,超越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要求。
3.企业能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
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是一个系统化的程序和步骤,企业可以利用这套系统来提高能源使用的内部管理效率。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和降低企业的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运营效率的提高。企业能源管理系统通过鉴别和实施具体项目的方式,来提高组织的能源效率。2010―2013年,我国能源管理系统标准依据的是全球性标准ISO50001,我国也曾是该标准编制的积极参与者。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了能源管理的新标准ISO50003《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和认证机构的要求》,为我国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提供了新依据。
4.全国统一的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建立
美国的SO2排放权交易市场对其国内的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SO2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从2002年开始,但并没有对排放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明显影响(涂正革和谌仁俊,2015)。碳排放交易市场从2013年开始正式实施,但由于我国各省份政策并不一致,监管和确认的程序也不相同,各试点依然是分裂的市场,尽管亟须整合全国统一市场,扩大市场影响力并降低成本,但在整合上存在一些困难。从配额价格角度来看,初期各市场的价格差异很大,说明在成本上没有实现最优化。随着201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推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应当抓紧时间落实。
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可以成为一揽子解决节能减排政策问题的方法。首先,交易市场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如上海市为交易市场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规定⑧,以解决政策的持续性和力度约束问题。其次,通过排放权在不同省份的设置,可以实现资本转移,降低政策的不平衡冲击,并实现产业的更合理布局。最后,监管和确认工作是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为了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各省均在积极推进监管和确认工作,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结论
全球经济增长表现出了对能源较强的依赖性,能源的消耗,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尤为显著,工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建立在对能源的大规模消耗之上,可以说,工业能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发展。现有的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国工业能源的需求以及能源利用效率,分别从时间、区域、行业等角度考察了我国的工业能源问题。但其考察工业能源问题的综合性不够。鉴于此,本文梳理了关于工业能源消耗与利用的文献,在分别深入研究工业能源消耗与利用问题的基础上,综合探讨了我国工业能源的短期和长期发展战略,并对我国工业能源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关于工业能源需求的研究
了解不同行业以及区域对工业能源的需求差异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的工业能源问题,现有的研究也分别从行业、人口区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行业层面,王少平、杨继生(2006)以我国工业12个主要行业为横截单元、以各行业1985—2002年的时序数据组成综列数据,建立了我国工业能源消费的综列协整模型,得出了我国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机械、电气、电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都具有能源高消费特点以及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发展都对能源具有强依赖特点的结论。蒋毅一、王皓良(2009)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36个主要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对能源具有高消费和强依赖的特点。从静态依赖性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都具有能源高消费的特点。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而言,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都对能源具有强依赖的特点。屈小娥、袁晓玲(2008)以1995—2006年我国工业部门10个高耗能行业的截面数据为依托,构建了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模型,认为各行业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差异,并把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费划分为:一是对能源消费依赖性大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石油加工及炼焦等;二是能源消费处于中等水平的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非金属矿物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等行业。
在人口区域层面,洪丽璇,梁进社、蔡建明、庄立(2011)对99个地级以上城市在2001—2006年间工业能源消费变化量进行分解,认为经济规模扩大是导致城市工业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因素,并将区域的人口数量纳入研究范畴,通过分解99个样本城市2001—2006年工业能源消费变化量发现,20—50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具有最显著的结构效应,超过这一人口规模范围的城市,结构效应的节能作用随着偏离20—50万人口规模程度的增加而减弱,但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的结构效应节能作用要好于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
当然,影响我国工业能源需求的因素还有许多,刘畅、孔宪丽、高铁梅(2008)不仅研究了技术进步及能源价格对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还考虑了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产权结构以及能源替代等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能源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工业行业的节能降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刘畅、孔宪丽、高铁梅(2009)随后通过建立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对1978—2007年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再次证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及科技投入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有着显著的长期影响,并且能源价格存在明显的“逆向”非对称效应。于珍、李保明、施祖麟(2010)也将产业机构变化纳入考察,研究了其变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通过分析1995—2007年工业能源消耗结构和结构的演变,发现多数产业能源消耗结构并没有变化,少数产业能耗比例下降或者上升,个别产业对能源消耗转变的情况。
二、关于工业能源利用率的研究
与工业能源的需求相类似,不同行业部门、不同区域间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现有的研究大都在研究我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现状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工业的节能潜力,为其转型提供理论以及实证依托。
余晓泓、张超(2012)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通过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2000—2009年的能源效率和CO2减排潜力。实证结果表明,以既定最优生产前沿为参考,中国工业部门的总体能源效率偏低,减排潜力较大;各行业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行业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呈现差异性动态变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差异性碳税政策、灵活利用碳市场机制、强化节能技术研发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加强企业环境执法监管等举措来推动中国工业部门提高能源效率。
唐玲、杨正林(2009)首先对能源经济效率的几种常用衡量方法进行了归纳,然后利用DEA 方法测算了1998—2007 年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 模型探索工业经济转型对能源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和提升空间;工业能源效率变化具有明显的工业经济转型特征,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能源效率较高,而开放程度低、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能源效率水平低;工业能源效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特征。
屈小娥(2011)以中国省际工业为研究对象,运用DEA 效率评价方法,实证测算并分析了全国30 个省份的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可节能量和节能潜力,研究了影响工业能源效率的因素。结论认为,我国各省份工业能源效率差异较大,工业能源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省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工业节能潜力和节能规模较大,其工业能源效率提高对于全国能源效率及节能力度有较强的拉动力。
王海宁、陈媛媛(2010)从外部性的角度探讨了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产业集聚也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假说,并借助中国2001—2007年25个工业行业的数据,采用DEA 的方法测度了全要素(各类)能源效率以及产业集聚程度指标。结果发现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而能源非密集型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资源依赖性行业及出口密集型等行业集聚程度较高;烟草行业的能源效率和集聚程度均居首位。随后文章采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产业集聚及其所引致的外部性可以有效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单要素能源效率的假说。
三、综合性研究
事实上,关于工业能源需求以及利用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源利用率往往被视作影响工业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另外,行业或经济增长等因素也通常被视作影响能源需求的另一主要因素。
王少平、杨继生(2006)的研究结果证明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且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的短期调整效应,屈小娥、袁晓玲(2008)基于10个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蒋毅一、王皓良(2009)则研究了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特征,以如何降低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从而减小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为出发点,认为要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可以采取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两种方法。周建(2007)利用1978—2005 年的样本数据,通过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能源需求、经济增长、效率改进等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模型等对能源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能源需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效率改进等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能源需求的短期波动除了受到相关因素的直接影响外,制度变迁等不可观测变量对能源消费的模式及其变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对我国能源需求影响的众多变量中,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尤其是重工业比例在国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提高对能源需求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四、结论与思考
纵观我国工业能源的现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我国工业能源的需求存在行业以及区域上的差异,能源利用率、产业结构变化、行业发展、经济增长等因素往往也对其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大多的研究也证明了工业能源需求与能源利用率和行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短期的关联以及长期的均衡,本文关于我国工业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也将分别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层面展开。
短期内,煤炭消费比重和工业部门内部重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科技费用支出比重能有效提高能源效率。对于效率不高而短期调整效应又不强的行业,应建立一定的能源监督监管机制,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使行业增长与能源消费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短期能源利用率的提高需要政府针对各省区的能源效率特征、影响因素的不同及短期调整速度的差异,制定有层次、分对象的调控制度,充分发挥邻近区域能源利用率的辐射和示范功能。
长期内,将各行业的发展趋势、能源开发与供给、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能源需求的因素纳入战略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需将低成本使用能源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使节约利用资源、能源的企业从中受益并快速发展。应对能源静态依赖性较强和收入弹性较高的行业进行适度调整与技术改造,特别应重点支持和鼓励有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创新与更新改造投资。另外,由于制度变迁因素错综复杂,其中许多是无法准确量化的潜在的重要解释变量,因此,若要减轻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过度依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最根本的办法是继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能源需求的安全保障体系。
总而言之,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问题不可忽视。由于技术进步相对于能源效率提高有相当长的时滞,因此,制定相应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节能措施,把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节能管理、政策指导结合起来,使行业增长与能源利用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少平、杨继生:中国工业能源调整的长期战略与短期措施
——基于12个主要工业行业能源需求的综列协整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4).
[2] 蒋毅一、王皓良:我国主要工业行业能耗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3).
[3] 周建:经济转型期中国能源需求的长期均衡及短期波动:1978
—2005[J].南开经济研究,2007(3).
[4] 屈小娥、袁晓玲: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面板协整分析——基于10个高耗能行业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6).
[5] 郭金童、赵光明: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动态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18).
[6] 刘畅、孔宪丽、高铁梅: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8(9).
[7] 洪丽璇、梁进社、蔡建明、庄立: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工业能源消费的增长——基于2001—2006年的数据分解[J].地理研究,2011(1).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__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现价万元GDP能源消耗1.1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4;不变价(1952年价格)万元GDP能源消耗5.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3。
一、影响我国能耗水平的主要因素
万元GDP能耗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各产业的能耗水平,反映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另一个是产业结构,反映各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平均能耗水平的下降速度主要取决于各产业能耗水平的变动情况,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
为了突出重工业化对我国能耗水平变动影响,本文从产业结构中单独提出重化工业,将产业结构划分为第一产业、重化工业、除重化工业外的其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四种。其中,重化工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个高耗能行业。
1.产业能耗和产业结构对我国能耗水平变动的贡献。
本文计算了1994年~20__年产业能耗和产业结构对我国平均能耗水平变动的贡献,可以看出,剔除20__年数据以后,1995年~20__年我国能耗水平的变动量中,产业结构变动的平均贡献为42.31%,产业能耗下降的平均!贡献为57.69%。可以说,近10年来,我国能耗水平下降主要是由于产业内部能耗水平的下降导致的。
虽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朝着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强度更轻的方向发展,但是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我国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决定了能耗水平还比较高,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的提高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
2.各产业能耗水平的比较。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本文对我国1994年~20__年各产业(仍然沿用上面对产业结构的划分方法)的能耗水平进行了比较。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重化工业能源消耗水平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从1994年到20__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平均为1.65吨标准煤,从四个产业来看,只有重化工业远高于平均水平,为8.3吨标准煤。
3.各产业能耗贡献率的比较。
本文还对1994年~20__年各产业能耗水平变动对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的贡献进行比较,剔除20__年数据后的结果显示:从四个产业来看,第三产业能耗水平降低对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的贡献最大,1994年~20__年平均为23.9%,其次是其他第二产业,重化工业排第三,第一产业最低。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重化工业的能耗水平最高,对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的贡献最低(除去农业),并制约了我国整体能耗水平的下降。这不仅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也说明我国工业领域能耗偏高。
因此,降低我国万元GDP的能耗水平,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二要提升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尤其是重化工业。
二、我国能耗水平下降的空间
1.我国能耗水平的变动趋势。
由于GDP统计要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有现价和不变价之分,因此能耗水平也有现价和不变价之分,不同计算方法的差别会很大。本文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调整后的GDP数据,分别计算了1978年~20__年我国现价和不变价能耗水平及其变动情况。
从现价来看,我国万元
GDP能耗水平从1978年的15.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__年的1.17吨标准煤,28年间下降了14.51吨标准煤,年均下降9.7%。但是1998年以后,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速度明显放缓,1998年~20__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3.7%,在20__年还出现了反弹。
从不变价来看,能耗水弹更加明显。以1952年不变价计算,万元GDP能耗水平从1978年的17.85吨标准煤下降到20__年的5.8吨标准煤,28年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4.1%,接近“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下降速度。1998年以后,下降速度大幅放缓,1998年~20__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1.1%,远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值。进入20__年以后,还连续4年出现了上升。
2.发达国家能耗水平的变动特点。
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耗水平都经历了一个从高速下降转向低速下降的经历:在工业化的早中期,能耗水平大幅度下降,但发展到工业化的中后期以后,能耗水平的下降速度大大减缓,甚至会出现不下降或增长。
通过全球主要经济体在1990年~20__年能耗水平的变化情况(均为不变价)可以看出,1990年~20__年,整个世界的能耗水平平均下降了1.14%,工业化程度较低的非
OECD国家平均下降了2.25%,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OECD国家只下降了0.8%。发达国家中,美国下降较快,平均下降速度也只有1.4%,日本甚至上升了0.3%,发展中国家印度也只下降了0.4%。
尽管我国的万元GDP能耗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国内外普遍认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目前又正处在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阶段,到2020年以前我国都应该处在这样一个阶段。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的能耗水平已不再可能像20世纪80年代到
90年代初那样快速下降,而是进入了低速下降甚至小幅增长的阶段。因此,“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实现的难度将是非常大的。
三、我国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生活消费和交通运输邮电业一直占据前三位,20__年它们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分别为69.98%、11.27%和7.45%,合计占到了88.7%。从动态来看,工业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一直占据绝对比重,始终在70%左右徘徊,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生活消费所占比重从1980年起稳步下降;交通运输邮电业所占比重在1997年开始逐步上升。
在工业内部,六大重化工业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2.55%,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54.77%。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重化工业占GDP比重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增长也有较大影响。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建筑耗能和家庭汽车耗能,交通运输邮电业能源消耗主要是城市交通体系的耗能。所以说,重化工业、建筑和交通是我国节能的重点领域。
综合有关机构的研究成果来看,到2020年,虽然工业部门占能源总需求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0左右逐步下降到55左右,但仍将为第一大用能部门;而交通和建筑两个部门的用能增长将明显加快,交通用能所占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1左右提高到2020年的16~17,建筑用能比例将由目前的16左右提高到2020年的25~27。由此可见,节能的领域应该是全面的,对三大耗能部门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工业部门,尤其重化工业仍是节能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需要尽快改变偏重工业节能、忽视建筑和交通节能的现状,对当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今后需求比例明显提高的建筑、交通部门,必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四、我国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尽管经济普查之后,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较大上升,但还是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5%左右,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而且我国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40%左右,但能源消耗几乎占到了70%。若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就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限制资源损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尤其是要大力发展法律、咨询、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同时,要加快调整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制定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
但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有着一定的刚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__年的41.4%下降到20__年的39.5%,连续3年下降。又由于近两年我国产业内部能源消耗水平大幅上升。因此,未来5年~10年,我国降低能耗水平的重点应该放在技术方面。
2.加快技术进步。
首先要加强工业节能技术推广。到2020年,工业部门不仅是最大的用能部门,也是获得节能效应最为显著的部门。从节能的实现因素看,工业部门节能应实行技术进步与调整行业、产品结构相结合。要通过修订节能设计规范,实行企业能源审计管理,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等措施,促进工业部门节能。
未来一段时间将在主要高耗能行业推广应用及实施的节能技术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在建筑节能方面,由于到20__年末,全国只建成节能建筑2.3亿平方米,仅占城市建筑面积的2.1。因此,应高度重视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国家应该制定并实施《建筑节能条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建筑材料及耗能器具的经济激励机制。
在交通节能方面,目前我国各类汽车平均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如果政策得当,20__年公路运输节油潜力约为15,2020年为30以上。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燃料效率和油品质量标准;优先发展快速公共交通;鼓励开发、购买和使用替代燃料车,对大排量汽车实行更严格的环保限制。
3.深化市场化改革,让价格发挥基础性作用。
能源定价机制不科学,能源产品价格偏低是我国能耗水平偏高的根本原因。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让价格发挥基础性作用,应成为我国节能降耗工作的根本措施。而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完善定价机制,增强市场竞争性,加强社会性管制。
我国能源定价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完善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切实解决资源所有权的“虚位”问题;二是对能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推行市场定价,以及时、合理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三是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环节实行有效的价格监管,主要是输配电网和天然气管网;四是形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资源价格结构和比价关系;五是完善矿产权的招、拍、挂转让方式,并以边际使用者成本为依据进行政府干预。同时,还要建立对低收入人群的价格补贴制度。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能源价格放开必须与增强市场竞争性和强化社会性管制同步进行。增强市场的竞争性,一是要放松新企业(尤其是民营、外资企业)进入和新技术使用的准入政策。二是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在发电市场、石油批发、零售等下游产业甚至炼油等中游产业,有条件地放开市场准入。三是对国有能源企业实行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改革。
加强社会性管制的重点包括:完善安全、环保、质量、劳动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建立以社会性管制为核心内容的项目核
(一)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工业纳税销售收入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26%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纳税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新增、、3个百亿镇。
2、实现纳税销售超亿元企业148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4家、超50亿元企业6家、超100亿元企业4家。纳税超亿元企业6家。
3、完成工业投入286亿元,同比增长22.1%。实施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建成标准厂房37.3万平方米。
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强化目标管理稳增长。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和运行监测分析。对照“千亿园区百亿镇”创建要求,及早拟定2012年全市及各镇区工业经济年度主要目标,做到目标分解科学合理,年度计划有序推进;排定当年重点新增长点企业,在全市规模企业和重点新增长点企业中选择100家重点企业,进行跟踪(监测),采集有关数据并汇总;坚持定期召开镇区、重点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及时了解掌握工业经济动态情况,形成月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供各级领导参考;做好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进度的对标分析和情况通报,倒排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创建目标按期推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2、强化项目投入保发展。一方面,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工业有效投入。完善出台了2012年工业投入考核意见,进一步提高工业投入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强化项目投入日常巡查、定期督查和季度核查“三查”机制,着力推进176个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推进100个总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76个重点工业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73亿元,96个新项目有85个已开工建设,开工率达88.5%。10个列入市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0.6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的109.6%。波士顿锂电池、国粮仓储等20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立诚包装、晶锐半导体等一批在建项目竣工投产,弘博热电、中兴西田、安靠智能输电工程等一批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另一方面,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及时拟定关于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的实施意见交市政府审定实施,全市标准厂房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全年建成标准厂房37.3万平方米,盘活土地存量2623亩。
3、强化创新创优促转型。坚持抓当前与谋长远紧密结合,认真落实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一是进一步加大企业创新创优力度。着重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组织申报认定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实施一批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四新”技术改造项目,提升产业层次,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全年新增上齿集团、瑞阳化工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乔森塑料、科华机械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省高成长中小企业2家、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培育企业1家、专精特新产品2只,省优秀新产品奖4只。实施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工程,培育省管理创新优秀、示范企业3家。实施信用管理“万企贯标、百企示范”工程,信用管理贯标企业16家。二是进一步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和加快建设“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以及一批“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深度融合。全年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试点企业4家;培育省五星数字企业2家,市三星、四星级数字企业7家。
4、强化节能降耗推升级。在节能降耗形势严峻与经济增速趋缓的双重压力下,统筹兼顾稳增长和降能耗,扎实推进多项节能措施。一是着力推进节能重点工程。全年开展能源审计企业17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2家,完成节能监测和节能监察企业29家,淘汰落后用能设备50台套,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重点项目8项。二是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在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严格能耗限额标准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倒逼高耗能行业企业实施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三是加大节能宣传和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继续设立市级专项资金奖励,积极争取各级节能优惠政策和资金奖励,激励和引导企业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工程。此外,根据市委、市政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施意见的要求,为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拟定了《市节能攻坚计划》(2012-2014)并贯彻实施。
5、强化效能提升创品牌。全面落实全市“千亿园区百亿镇”创建动员大会精神,按照全市“部门服务创星级,机关效能再跃升”主题实践活动和市政府“优质服务进百企”等活动要求,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新增长点,切实做好要素保障、争取扶持、监测服务等工作。一是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今年市财政向工业担保中心增资1亿元,担保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4家担保机构共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16亿元,在保责任余额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和32.4%,其中市工业担保中心提供担保8亿元,在保7亿元,极大地支持了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认真组织企业申报各类奖励和专项资金,全年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向上争取重点技术改造、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企业两化融合等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1600多万元。三是全力打造“三型”机关。全面开展“学习善思型、创新善谋型、高效善为型”机关创建,以“优质服务进百企”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局领导、各科室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活动,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宣传政策,倾听呼声,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出谋划策,理清思路,提振信心,及时印发《稳增长、促发展政策文件汇编》1000多册到相关企业。
2012年经信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工业经济表现为增速趋缓,效益下降,工业增加值率不高,设备投入占工业投资的比重明显偏低,节能降耗压力突出,“两化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部门服务表现为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部门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加强机关管理和创新服务发展任重道远。
二、2013年经信工作要点
2013年经信工作将紧紧围绕“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总目标,突出转型发展主题,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产业转型、企业升级,深入开展“千亿园区百亿镇”创建,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四个高于、两个确保”,力争2013年工业产销、投入均增长25%以上,工业总产值、纳税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5.5%)。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重大项目,以优质投入引领转型发展。按照“引进储备一批、落地开工一批、投产达产一批”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项目建设。一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大的大型、终端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全力推进90个总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项目投入督查、巡查、核查“三查”推进机制,确保新建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快达产,20个市级重点推进的工业项目完成进度80%以上,全市完成工业投入337亿元。二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深入研究我市四大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特点,紧紧把握国家、省、市鼓励和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污染少、消耗低、用地少的优势和特点,大力推进现有企业围绕产业链完善、产品附加值提升、生产工艺改进和节能降耗等环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改造投入和工业装备投入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投入产出效益。力争工业设备投入占比达15%以上。三是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继续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着力加大高标准厂房的建设力度,力争2013年建成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以上,并做好建成标准厂房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入驻的配套服务工作。
二、围绕培大育强,以总量提升保障转型发展。积极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确保工业总量和规模企业培育不断提升。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和监测分析。逐月做好全市及各镇区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进度的情况通报,定期召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加强与各镇区和统计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落实督促检查,确保全年计划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实现;及时跟踪掌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和重点行业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大宗原辅材料和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情况,指导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确保全部工业总产值和工业纳税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二是强化规模企业培育。鼓励和推动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加速扩张,形成一批规模企业。全力培育36个重点新增长点,力争全年工业纳税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18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5家,超百亿元企业6家,新增规模企业50家。
一是清醒认识不利因素。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和深度调整大环境下,经济危机最终形成商业危机,造成社会需求萎缩,国内外经济进入周期性调整,我们要作好去年下半年来工业增长下滑形成惯性势头延续一段时间的充分准备。我市经济外贸依存度高,面临出口减缓、内销不旺又重压力;我市产业结构以终端消费为主,国家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措施难以明显见效;我市企业低、小、散的结构性状况,微观经济运行困难短期难以根本改变,企业贷款难和社会融资难的问题仍将存在。今年1-2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7.89亿元,同比下降11.4%,我市工业经济出现了近几年来首次负增长。
二是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在清醒看到今年工业增长严峻性的同时,也看到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本面良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作出方向性重大调整,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面临难得机遇,企业的高成本压力相应减轻,煤电油运等保障要素紧张局面较为缓解。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工作力度加大,我市的企业民营化、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充满活力和生机,企业的创新精神生生不息。总之,今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对经济发展趋势,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应对,切实做到坚定、清醒、有为。
2、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平稳。一是20*年工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贸部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两创”总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坚决执行“标本兼治,保稳促调”要求,经受了国内外严峻形势的考验,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3839.43亿元,增长16.3%;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66.55亿元,下降2%,好于全省平均1.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性投入571.3亿元,同比增长15.4%;引进内资121亿元,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12%,单位gdp综合能耗预计完成下降4.4%的目标任务。全市工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加快,轻重工业比例已从2007年底的55.4:44.6调整到20*年底的52.8:47.2,重工业发展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5%,现代化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涌现了12个超百亿元的行业。据统计,去年我市工业经济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6%,继续发挥全市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二是投入力度加大。三是节能降耗加快。四是结构调整深入。
二、扎扎实实开展“优化服务主题月”活动
我们在经贸系统开展以帮助企业“树信心、度难关、保发展、促转型”为重点的“优化服务主题月”活动,目的是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经贸干部形象,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服务工作:
一是送温暖,提升企业发展信心。着力做好“送信心、送政策、送信息、送经验、送帮助和送项目”的“六送”工作,积极帮助企业理性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的形势,宣传国家、省、市促进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及扶持政策,编印“xxx相关专项发展资金申报指南”,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协会和中介机构等全方位、多形式开展送信息服务,认真总结企业化解难题的典型经验,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投入中存在的人才、技术、资金、规划、土地等制约因素,重点做好“推介xx、对接央企”活动,进一步推动银企、银保合作,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二是建平台,完善企业服务载体。着力构建“转型升级、‘充电’强身、市场开拓、信息服务、监测预警、要素优化和投资项目”七大服务平台。制订出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继续发挥xxx市企业经营管理学院、xxx企业家创业创新论坛作用,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万家企业活动”,加快形成政府部门上下一体、银企之间互通互联、中介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经贸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网上直报系统,强化产业损害预警,加快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组合区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市金融服务办作用,落实我市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整合完善推动工业投资的鼓励办法,组织开展全市范围的“项目推进年”活动。
三是强主题,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工作主题化,主题载体化。在3至11月的9个月中,以服务企业为宗旨,解决企业困难为核心,组织开展“企业服务”、“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节能推广”、“招商服务”、“产业政策宣传”、“项目建设推进”、“服务能力提升”、“扩大内需服务”等9个“优化服务主题月”活动,主题月中集中安排全市经贸干部进“千企”、主要行业发展调研、“对接央企”扩大引资规模、减轻企业负担、企业家创业创新培训、“坚持解放思想、推动转型升级”大讨论、组织开展节能新技术推广交流会、主办及组织企业参加展览会、举办xxx购物节、开展家电下乡等活动。主题月中还将确定命名一批市级生产功能区,兑现一批项目资助政策,总结宣传一批转型升级典型示范企业,建立健全行业监测预警机制,推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机关工作中的运用,提升服务能力。
三、坚强信心、全力做好保增促调工作
2009年危机和转机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我们要“危中求机”,“力促转型”,推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非凡之年要有非常之举,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市工业经济管理部门一定要以中央“保增促调”为动力,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全市企业要与党和政府一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靠“禾商精神”把握机遇、共求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创新工作思路,坚决完成全年工贸经济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围绕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促调整优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围绕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和技术标准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完善现代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创新成果产业化;三是围绕有效投入,保持经济发展后劲。提振信心和投资引导一起抓。优先保障120项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的资源配置。质量和数量一起抓。更加注重投资质量,推动科技成果、产品标准、品牌建设与工业投资的有机结合。内资和外资一起抓。大力开展产业、绿色、链式等招商,确保630亿元工业生产性投资任务的如期完成;四是围绕整合提升,培育重点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光伏、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五是围绕平台建设,努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水平。完善功能,提升能级,做优载体,加快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组合区试点工作。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强化金融、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支撑,全力推进担保体系建设、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管等方面的工作;六是围绕节能降耗,加快集约节约发展。抓责任落实。确保节能降耗目标责任100%落实到位。抓政策引导。加快企业节能技改步伐。抓重点领域。抓好电力、造纸、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抓循环经济。力争85%的重点用能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铁合金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居世界第一,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40%、30%和30%左右。据统计2016年全国粗钢产量80837万吨;生铁产量70074万吨;钢材产量113801万吨。2016年全国铁合金产量3558.8万吨,宁夏硅铁、锰铁、硅锰等普通合金和氮化硅锰等特种合金,宁夏铁合金总产能达到全国产能的25%左右,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2 铁合金产品类型
铁合金(英文Ferroalloys ),铁与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中间合金,主要用于钢铁冶炼。在钢铁工业中习惯把所有炼钢用的中间合金物统称为“铁合金”。
2.1 主要用途
脱氧剂:在炼钢过程中脱除钢水中的氧,某些特种铁合金还可脱除钢水中的其他如硫、氮等杂质;合金剂:按钢种成分要求,添加合金元素到钢水内以改善钢的性能。
(1)硅系合金:硅系合金按照含硅及其杂质含量的不同,分为十六个牌号,需方根据对化学成份特殊要求定制生产。
(2)锰系合金:锰系合金按照含锰及其杂质含量的不同,分为三大类,每类又分为三个牌号。
(3)铬系合金:以铬系合金为例,铬系产品按含碳量不同分为二十二个牌号,本文所指铬系合金适用于炼钢中作为合金加入剂的铬铁。
2.2 原料情况
冶炼铁合金用的矿石原料除了硅石分布比较普遍以外,大都集中在少数地区,矿石大多数是以氧化物或含氧盐的形式存在。
2.3 品种用途及生产消费情况
铁合金产品按功能分为“普通”和“特种”两大类。普通铁合金主要用于钢冶炼脱氧和铸造时改善铸件性能。特种铁合金主要作为合金添加剂用于钢冶炼,构成钢的实体成分,用于冶炼优质钢和特殊钢。
3 宁夏铁合金产业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发展优势
(1)技术装备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自2007年我区第一台25500KVA硅铁矿热炉成功投产以?恚?大型矿热炉在全区得以推广,25000kVA及以上硅铁矿热炉已建成23台,12500kVA及以上106台,占总能力56%。到2016年,我区25000KVA以上大型矿热炉生产能力达到近50%。
2016年1-12月全国铁合金产量统计图
(2)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我区铁合金产业主要分布在石嘴山市,约占全区铁合金产能60%。
(3)落后产能淘汰。近几年,我区坚决贯彻和落实国家的各项产业政策,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我区对6300kVA以下铁合金矿热炉(冶炼特种合金除外)已全部淘汰,是淘汰最为彻底的省区之一。
(4)节能降耗。铁合金产业是我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目前硅铁平均冶炼电耗约为8300kWh/吨,居全国先进水平,个别企业的硅铁冶炼电耗低达8000 kWh/吨以下。
(5)产品结构调整。我区主要产品为硅铁产品,硅铁产能占全部铁合金产能的99%。随着我区铁合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铁合金产品种类不断增多,新开发的品种多为市场相对稀缺,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品,万元产值能耗大幅降低。
(6)促进关联产业发展。近几年来,我区铁合金等高载能工业有力拉动了煤炭、电力等工业健康发展,关联效应明显。我区铁合金行业年用电量约100亿kWh左右,占全区总用电量的近20%,铁合金行业稳定的用电量,为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创造了条件。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品深加工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我区铁合金产品90%销售住区外或出口,用于钢铁工业。区内主要用于生产金属镁,用量不足10%。因此,铁合金产品附加值低,对外依存度高,受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大。
(2)企业发展受节能降耗政策的影响较大。铁合金行业属高耗能行业,其中硅铁万元产值能耗高出我区工业万元产值平均水平的50%。随着节能考核任务、限电停产、差别电价、节能考核等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对铁合金行业发展的限制和制约越来越大,将迫使一些铁合金企业退出市场。
(3)在区域市场的竞争力逐步减弱。西北5个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相近的铁合金主产省区中,我区铁合金曾依靠较低的电价优势处于较强的地位。
4 宁夏铁合金产业低成本发展战略分析
铁合金企业的产品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不同生产企业的产品都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和相同的使用价值,导致铁合金企业的主导竞争战略主要是低成本战略,对我区铁合金生产企业个人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4.1 联合区内企业联合协商原料定价,提高入厂原料质量
目前,我区各铁合金生产企业一般的原料采购为各企业单独采购,建议宁夏铁合金企业构建联合定价机制,制定大宗原料采购的统一质量标准,采用统一的采购合同,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企业签订原料采购合同,即保证原料质量,又降低原料采购价格,为冶炼电炉的生产和取得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创造条件。
4.2 改进生产工艺,加强生产过程控制
(1)炉前工艺改进。一是缩短工艺,部分品种取消渣罐、铁水包和锭模,降低消耗。二是通过渣洗工艺,提高产品元素回收率。因企业生产差异要推进中低微铬、硅锰和中锰的渣洗工艺,尽量提高元素回收率。三是进行粒度加工攻关,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模铸和一次成型。
(2)加快实施热料入炉的生产试验,不断完善热料入炉工艺,针对各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技术办法,确保提高电炉的单产和降低产品电耗。
(3)有效实施躲峰生产。凡是具备躲峰条件的电炉企业,严格按企业制订的电炉躲峰生产要求执行。
(4)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因设备事故造成电炉热停,都对电炉的炉况和生产成本带来较大影响。
(5)生产部门和工艺部门根据电炉的具体技术参数、运行情况和设备完好程度等具体情况,制订每台电炉最适宜最佳原料及产品,明确原料采购部门的原料采购。
(6)做好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控成本工作。一是电炉煤气回收和煤气销售。三是加强电炉余热综合利用管理,提高电炉余热的利用率,将电炉余热资源作为厂区及北宅区冬季供热的主要热源。
4.3 国内外资源一体化道路
为正确评价我国能耗水平,本文选择若干国家的能耗水平与我国比较。
(一)汇率法计算的能耗水平的国际比较。如表2所示,按照汇率法计算,我国能耗水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002年,我国1亿美元GDP约消耗能源12.3万吨标准煤,能耗水平是日本的7.5倍、德国的5.5倍、美国的4.4倍、澳大利亚的3.5倍,甚至是巴西的2.3倍。但很多人认为,由于人民币汇率水平被低估,导致我国的GDP被低估,进而使能耗水平被高估。
(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能耗水平的国际比较。如表3所示。
与汇率法计算结果很大不同的是,按PPP方法计算的我国能耗水平已相当低。2002年,我国1亿国际元CDP约消耗能源2.1万吨标准煤,仅为汇率法计算的17%,能耗水平仅为日本的1.4倍、德国的1.35倍,比美国低0.11万吨标准煤。不过,当前国际上对用PPP法进行国际汇率换算和比较是有争议的,因为PPP理论是建立在充分开放、充分贸易和市场充分有效的经济基础上,但各国经济条件千差万别,满足PPP理论的前提条件并不完全成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用此法进行汇率换算得出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1美元不到2元人民币,显然是高估人民币币值。因此,按PPP计算,明显是低估我国的能耗水平。
(三)我国物理能耗水平的国际比较。为剔除汇率对能耗水平的影响,下面再用物理能耗水平来进行国际比较。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物理能耗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如表4所示。
2002年,我国每千瓦时供电耗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7克标煤,每吨钢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9公斤标煤,每吨水泥综合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4.3公斤标煤,分别高出21%、11%和35%。由于实物量指标不涉及汇率问题,这个结果的可信度更大一些。
综合其它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我国物理能耗水平约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0%至30%左右。但平均能耗水平的差距更大,考虑人民币汇率低估的因素,万元CDP能耗水平约是日本的4.5倍至5.7倍,是美国2.6倍至3.3倍,总体上还是很低。
二、影响我国能耗水平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能耗和产业结构对我国能耗水平变动的贡献。如表5所示,剔除2002年数据以后,1995年至2004年我国能耗水平的变动量中,产业结构变动的平均贡献为42.31%,产业能耗下降的平均贡献为57.69%。可以说,近10年来,我国能耗水平下降主要是由于产业内部能耗水平下降导致的。
虽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朝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强度更轻的方向发展,但从目前整体情况看,我国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决定了能耗水平还比较高,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的提高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
(二)各产业能耗水平的比较。如表6所示。
从上表中可看出,我国重化工业能源消耗水平远高于其它产业。1994年至2003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平均为1.65吨标准煤,从四个产业看,只有重化工业高于平均水平,为8.3吨标准煤历元。
(三)各产业能耗贡献度的比较。如表7所示,剔除2002年数据后的结果显示:从四个产业看,第三产业能耗水平降低对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的贡献最大,1994年至2003年平均为23.9%,其次是其他第二产业,重化工业排第三,第一产业最低。总之,我国重化工业的能耗水平最大,但其对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的贡献最低(除去农业),并制约我国整体能耗水平的下降。这不仅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也说明我国工业领域能耗偏高。因此,降低万元GDP的能耗水平,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二要提升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尤其是重化工业。
三、我国能耗水平下降的空间
(一)我国能耗水平的变动趋势。本文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调整后的GDP数据,分别计算1978年至2006年我国现价和不变价能耗水平及,其变动情况(图省略)。从现价看,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从1978年的15.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17吨标准煤,28年间下降14.51吨标准煤,年均下降9.7%。但1998年后,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下降速度明显放缓,1998年至2006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3.7%,在2003年还出现反弹。从不变价看,能耗水弹更加明显。以1952年不变价计算,万元GDP能耗水平从1978年的17.85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5.8吨标准煤,28年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4.1%,接近“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下降速度。1998年后,下降速度大幅放缓,1998年至2006年年均下降速度只有1.1%,远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进人2002年以后,还连续四年出现上升。
(二)发达国家能耗水平的变动特点。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耗水平都经历一个从高速下降转向低速下降的经历:在工业化的早中期,能耗水平大幅度下降,但发展到工业化中后期以后,能耗水平的下降速度大大减缓,甚至会出现不下降或增长。下表给出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1990年至2000年能耗水平的变化情况(均为不变价)。
1990年至2000年间,整个世界的能耗水平平均下降1.14%,工业化程度较低的非OECD国家平均下降2.25%,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OECD国家只下降0.8%。发达国家中,美国下降较快,平均下降速度也只有1.4%,日本甚至上升0.3%,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只下降0.4%。
尽管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但国内外普遍认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目前又正处在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阶段,到2020年以前我国都应处在这样一个阶段。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决定我国的能耗水平已不再可能像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那样快速下降,而是进入低速下降甚至小幅增长阶段。因此,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实现难度将非常大。
四、我国节能降耗的重点领域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生活消费和交通运输邮电业一直占据前三位,2003年占能源总消费的比重分别为69.98%、11.27%和7.45%,合计占88.7%。从动态看,工业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一直占绝对比重,始终在70%左右徘徊,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生活消费所占比重从1980年起稳步下降;交通运输邮电业所占重在1997年开始逐步上升。在工业内部,六大重化工业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82.55%,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54.77%。从计量分析结果看,重化工业占GDP比重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增长也有较大影响。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建筑耗能和家庭汽车耗能,交通运输邮电业能源消耗主要是城市交通体系的耗能。所以,重化工业、建筑和交通是我国节能的重点领域。到2020年,虽然工业部门占能源总需求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0%左右逐步下降到55%左右,但仍为第一大用能部门;交通和建筑两个部门的用能增长将明显加快,交通用能所占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1%左右提高2020年的16%至17%左右,建筑用能比例将由目前的16%左右提高到2020年的25%至27%左右。可见,节能的领域应是全面的,对三大耗能部门均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方面,今后10年至20年,能耗始终占一半以上的工业部门尤其是重化工业仍应是节能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需要尽快改变偏重工业节能,忽视建筑、交通节能的现状,对当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今后需求比例明显提高的建筑、交通部门,必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五、我国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尽管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较大上升,但还是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5%左右,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而且,我国工业增加值只占GDP的40%左右,但能源消耗几乎占70%,明显偏高,这主要是因为工业内部重化工业比重较大。因此,要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限制资源损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尤其是要大力发展能源消耗低的法律、咨询、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同时,加快调整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低能耗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制定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提高行业准人标准。
(二)加快技术进步。要加强工业节能技术推广。到2020年,工业部门不仅是最大的用能部门,也是获得节能效应最显著的部门。从节能的实现因素看,工业部门节能应实行技术进步与调整行业、产品结构相结合。要通过修订节能设计规范,实行企业能源审计和报告对标管理,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建立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绩效合同等政策和措施,促进工业部门的节能。在建筑节能方面,由于到2002年末,全国只建成节能建筑2.3亿平方米,仅占城市建筑面积的2.1%。因此,应高度重视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国家应制定并实施《建筑节能条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建筑材料及耗能器具的经济激励机制,制定耗能设备能效标准和标识。在交通节能方面,国家应尽快制定燃料效率和油品质量标准;改进城市规划和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快速公共交通;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鼓励开发、购买和使用替代燃料车,对大排量汽车实行更严格的环保限制。
(三)深化改革,让价格发挥基础性作用。不论是产业结构优化还是技术进步,都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事实上,能源定价机制不科学、能源产品价格偏低是我国能耗水平偏高的根本原因。因此,深化改革,让价格发挥基础性作用,应成为我国节能降耗工作的根本措施。而深化能源市场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完善定价机制,增强市场竞争性,加强社会性管制。我国能源定价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完善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切实解决资源所有权的“虚位”问题。二是对能形成有效竞争的能源产品推行市场定价,以及时、合理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三是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环节实行有效的价格监管,主要是输配电网和天然气管网。四是形成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资源价格结构和比价关系。五是完善矿产产权的招、拍、挂的转让方式,并以边际使用者成本为依据进行政府干预。增强市场的竞争性:一是放松新企业(尤其是民营、外资企业)进入和新技术使用的准人政策。二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在发电市场、石油批发、零售等下游产业甚至炼油等中游产业,有条件地放开市场准人。三是对国有能源企业实行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改革。加强社会性管制的重点包括:完善安全、环保、质量、劳动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使生产者和执法者都有据可循;建立以社会性管制为核心内容的项目核准制,以安全、环保、质量、劳动保护等作为项目立项核准的主要依据;建立统一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遏制生产者的违规行为,使社会成本能充分内部化;建立能使成本内化的税收制度,主要是完善资源税税制,并提高石油消费的税负水平。
一、煤炭贸易特点及目前的困境
作为我国最主要能源的煤炭,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十年迎来了黄金时期,许多煤炭企业通过兼并整合,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煤炭的产量和销量一直处速增长的状态。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煤炭行业也逐渐进入了调整阶段,产销都有所减缓,市场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严峻,如今的发展态势对煤炭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得煤炭贸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煤炭贸易也步入艰难时期:
(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制约煤炭行业的发展
煤炭企业发展困难主要是由于整个的经济市场发展不景气,国内经济发展开始降低速度,国际经济环境也比较严峻,在全球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各种能源的需求就会受到影响,尤其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资源,煤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
(二)供给太多,产能过剩成为当前严峻的问题
煤炭行业的发展不仅仅与自身的行业市场有关,还要受到其它相关行业的影响。首先,经过黄金发展阶段,煤炭行业优化产业结构,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采煤方式全力改造,煤炭供应能力大幅提升;其次,由于整个的经济发展放缓脚步,钢铁、电力等主要用煤行业的发展也处于放缓的状态,用煤量减少;再次,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对煤炭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多种因素促成目前煤炭产能严重过剩。
(三)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
经过了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的开发还比较粗放,高速的经济增长也伴随着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为了控制环境的进一步污染,我国开始思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经济发展的速度又要发展的质量,因此,我国的节能减排规定越来越严格,对于碳排放量太多而出现的气候变化以及氮氧化物等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非常重视,许多高耗能行业也进行了限制,能源的消耗也逐渐降低,这就会使得煤炭产业的发展速度较之以前降低,更为重要的是,煤炭的开采要破坏大面积的土地,使得植被和生态受到影响,因此,在开采的同时需要保护和治理,这也就会有大量的资金用于矿区的修复上,使得效益低下的煤矿企业更加艰难。
(四)煤炭企业的管理落后
我国许多煤炭企业是在经济增长的粗放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管理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普遍管理比较粗放,在过去煤炭企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这就会导致企业生产的成本高,人员的配置不够合理,经营的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没有必要的激励机制,最终造成效率低下,不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大数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大数据的产生和应用有效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影响。随着云时代的到来,人们给予了大数据更高的期待,大数据与互联网的紧密相关也使得它能够有效的应用到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它能够把物质、信息进行高度的统一,有效的进行资源的配置,把数据变成各个行业发展的指向标,进而优化了行业的发展模式。在互联网普及的状态下,传统的企业要想与时俱进,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它能够对各个行业的数据业务进行升级,引发行业的巨变,以更大的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来应对市场的不断变化,是组织进行变革的力量,是传统的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工具;大数据还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的关键是数据,不管是使用什么样的系统和软件,进行流通的最终没还是数据,信息技术就是要把有效的信息进行挖掘,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业务创新。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各个行业的创新都带来了便利,它将促进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带来许多的挑战和机会,大数据技术不但要重视处理大量的数据且得到有效的信息,而且还要注重该技术的研发以及有效的应用,实现各类信息的网络互连、资源共享;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开展精准营销,通过分析消费者的不同喜好,提供心仪的产品和服务,大数据也可以基于数据分析进行有效的决策,改变了传统的根据经验和感觉进行决策的模式,给与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另一个角度;总之,大数据技术是我们抓住主流社会的钥匙,它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煤炭贸易如何建立自己的大数据库
煤炭企业的发展低迷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互联网+席卷整个社会的时候,煤炭企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开始思考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帮助煤炭行业走出困境,在国内陆续出现了煤炭电商平台等先进的煤炭运营模式,在煤炭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管理上,更是利用了大数据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行业瓶颈的突破,为了更好的促进煤炭贸易的发展,煤炭行业应从以下几点来完善煤炭的发展模式:
(一)树立创新意识,构建运营管理创新机制
首先要在煤炭行业树立创新的主体地位,强化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经过十几年的兼并和重组,煤炭企业一般都是集团化的大型企业,因此,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持续发展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非常关键,是煤炭进行转型的必需,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要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等,用各种方式,实现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联盟,促进煤炭生产上、中、下游的高效链接和整合,积极的寻求创新路径。其次要努力形成循环经济,建立高效的生产链,创新生产模式,对每个环节进行优化,积极的响应国家环保政策的要求,形成把煤炭“吃干榨净”的生产链,尽可能的降低污染和对地表的破坏。最后企业要加强科研的投入,煤炭企业应该探寻一条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科技对企业的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研发,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为煤炭企业的转型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保障,新技术、新工艺始终是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尽可能的引入科技人才,尤其是科技、管理人才,人才是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实施人才激励机制,激活各种人才的创造力,引进紧缺实用性人才,通过入股、奖励分红等方式,激励并且留住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
(二)建设大数据平台,实施信息化管理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它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尤为关键,随着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行业大数据的兴起,建立煤炭行业的大数据平台,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整理并分析行业的数据信息,发现规律,了解产业发展趋势是所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首先煤炭企业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开展合理的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嫁接,成立交易中心,利用海量的信息优势,进行全方位的搜集、处理,形成企业独特的煤炭价格指数,充分的了解市场上的煤炭价格信息,以此来指导整个企业的煤炭市场运营;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大数据逐渐的对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产品的生产、运输、售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煤炭企业要努力利用大数据建设电商平台,通过竞价、比货、比物流以及比服务等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搜索选择,实现产品的优化以及价格的合理化,对供需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识别客户资源,在电商平台的协助下,设定不同客户在产品、物流、服务商的个性化需求,使采购、产品、消费等过程逐渐由线下走向线上,能够使管理和购销实现透明化和有效化,大大的降低了管理成本;最后建设煤炭行业信息数据开放、共享体系,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逐渐的拓宽数据信息的采集范围,能够使得煤炭生产、运输、销售等过程形成数据的全覆盖,实现以市场为主体的数据的共享,仔细的钻研煤炭大数据指定的基础标准,逐渐形成行业内信息采集、存储、使用等过程的统一标准,整理各个业务产生的数据信息,结合过去的、实时的各类数据资源,优化企业存在的技术要素,建立有效的大数据平台,在企业战略制定、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中运用数据平台,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三)提升节能减排信息化管理水平
环保是新经济形势下对煤炭行业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还要兼顾发展的质量,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对于煤炭行业,节能环保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煤炭企业要积极的建立环保节能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行业的数据信息,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监测机构,对煤炭生产的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使得生产耗能符合规定的指标。其次煤炭企业要努力的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产业有效升级,大数据技术和云技术能够帮助煤炭企业了解行业的各项生产指标,清晰的看到最前沿的技术信息,进而快速的调整本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后要完全遵守国家节能环保的法律规定,创新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企业每个生产环节的节能减排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提供技术保障,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显政.中国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煤炭,2010(0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与十六大相比,虽然只增加了“人均”两个字,但意义却大不相同。根据新的形势,党的十七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量目标修改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人均目标,对实现这一目标增加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更高要求,使得这一指标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以指导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经济总量来看,2006年我国GDP已跃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GDP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处于第129位,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尚处在世界中等偏下水平,因此,用人均指标更能反映居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实际状况。
正如总理所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十七大报告中“人均GDP”概念的使用,表明我国在注重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居民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提高。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
从统计数据看,2000年全国人均GDP为7858元,如果到2020年翻两番。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2010年全国人均GDP应达到3万元以上。
2000年,吉林省人均GDP为7351元,如果到2020年翻两番,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2020年全省人均GDP应达到3万左右。2006年全省人均GDP已经达到15720元(当年价)。2000~200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9%。今后的13年。粗略估算,全省人均GDP年均增速只要能达到6%左右,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随着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吉林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同时未来十几年我省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综合判断吉林省实现人均GDP翻两番这一目标很有把握,甚至可以提前几年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目标是有前提条件的,前提条件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其中,降低消耗对吉林省来说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二、建设生态文明,吉林省节能降耗任务重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美英等发达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因此,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日益突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近几年,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这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
吉林省节能降耗任务重。2006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为1.59,在30个省(区、市)中排第22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比上年下降3.32%,下降幅度在30个省(区、市)中排第11位,未能完成6%的节能降耗控制目标。在“十一五”规划中,吉林省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30%的全国最高目标,按照这一目标,2006~2010年平均应该下降6.9%,而2006年只实现3.32%,差距很大。2007年的目标也是6%,据统计,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仅下降3.87%,同样没有完成4.5%的工业节能目标。2008年的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8%以上,从目前的情况看,难度相当大。主要是以重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结构的能源消费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些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用电量相对较大,导致结构性降耗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三、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吉林省近年来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提法,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当前中国内地居民储蓄达17万亿元人民币,百姓投资理财热情空前高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七大报告中的这种提法,很明显地体现出鼓励群众财富多元化的特点。表面上看,“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要大力促进个人投资。但这种提法是在十七大报告中被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可见所要终极关注的还是社会公平。
新提法体现了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百姓生活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手中就有部分闲余资金来购置其他资产。创造条件即拓宽居民的投资和财富积累渠道,虽然内地居民储蓄达17万亿元人民币,但主要投资方式还是银行存款。目前,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和权能的发挥,直接关
系到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保值增值,有益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这一提法中的“更多群众”,是扩大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的比重,报告在“财产性收入”部分还提到,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是要通过分配制度的更加注重公平,将部分中低收入者尽快输送进有产者的队伍中去。使有产者由少数变为多数,从而使中国进入多数有产时代。
城乡居民收入构成由工薪收入(工资)、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4个部分组成。其中,工薪收入,指城乡居民受雇于单位或者个人。靠出卖劳动获得的收入;经营性收入,指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则是城乡居民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属于二次分配收入。
在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中,吉林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最低,但增速较快。2001年以来,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家庭财产积累日渐增多,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2001~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由人均32.4元上升到117.26元,增长了2.62倍,年均增长29.3%,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全部年收入15.5个百分点,其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重由0.6%上升到1.1%。
农村居民财产性纯收入高速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农民出让土地和存款增加等带动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全省农民财产性纯收入由2001年的71元增加到2006年的188元,平均增速为21.6%,其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由3.2%上升到5.2%。
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1.9%。
四、从十七大报告看经济发展新趋势
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今后经济发展必须转变方式、突出发展成果共享、正视发展中的挑战。
1 经济发展的4个协调
――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
――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要突出消费。
――发展动力不能仅依靠投资拉动。而要更多强调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推动。
2 改善民生的5个重点
――优先发展教育,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之策。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是人的整体素质并不高,这不但影响了发展,而且也影响了个人择业的能力。保证公平的教育,可以做到每个人起点的基本公平。
――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一个新的提法。这个新的思路确定了在就业工作中政府和个人的定位,政府侧重于培养环境,而个人更多地要发挥创造性、主动性。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尤其是强调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更多关注低收入者和工薪阶层的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凸显了政府的保障功能,凸显了农村保障体系的建立,让所有人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保障,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要求,对于低收入者群体而言,生活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更需要基本的医疗保障。
3 不容忽视的4个挑战
――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资源环境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关键领域的改革还不到位。比如在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经济社会考评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改革不到位的问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