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51: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在用同样的问题问大家,仅供构思和讨论之用。
我想大家会有:“选择得到一宗钱的方法”的共同想法吧。在我这儿还真正有这样一个获得极大物质丰富以及继续发展的科学方法,并且可以同时带动起精神文明和推动政治文明,从而使社会文明得到飞速发展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党、国家和人民很想、也很需要得到的素质教育。
1. 素质教育的诞生与发展
1993年,在青岛市第十五中学我接任了《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2002年,青岛市教委指令,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改名为《中学综合实践教育》,与此同时又成立了少年科学院。
⑴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以剪纸、木刻、电烙画、建筑模型、机械等几件事物的制作,作为对人用脑动手的基础技能训练。那么,剪纸、木刻、电烙画等项目,是一个通过对万事万物的形象转化来完成作品创作与实践的引导教育。
⑵中学综合实践教育
综合实践教育,是在《劳动技术教育》所设各制作项目基础上,又增设了对丝网花、陶艺、木工制作、摄影、电子技术、机器人等项目的制作。
⑶对《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综合实践教育》进行小结
在《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教学研究中,可以了解主导本学科知识的主要思想和探究意途,在于把握宇宙间万事万物。所谓万事万物是指,苹果、香蕉等食物类;衣物、家具、电器、交通工具、探险工具、嫦娥号月球探测等用具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历史等知识类;工人、农民、、教育、医学、商业、各级领导阶层等各行各业;等等所有事物(为了方便起见,以下称之为:万事万物或知识、事物)。对于如此庞大范围的事物的探究,应该是一个方法问题的探究。
假如,我们把握了探究万事万物的方法,那么,对素质教育的探究就由最基层的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转化成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教育阶段。
⑷科学技术教育
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发明创造,且都含有发明创造规律。以认识发明创造和发明创造规律为主导思想,形成知识体系并在教育、教学的实施(知识、事物的科学表现形式)中形成了科学技术教育。那么,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个实质性的飞跃式发展。
⑸科学技术发展教育
任何知识、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属于发明创造和发明创造发展,属于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以《科技教育》知识体系,为人认识知识、事物的科学表现形式基础,经过周而复始循环的发展轨迹(图略),转化成理性认识(对知识、事物的科学表现形式,及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认识),形成科学技术发展教育的高级知识体系。那么,科技教育就在飞跃式发展中转化形成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就是创造极大物质丰富的方法。
…… ……
2. 意义
将拥有了的创造极为丰富的物质方法,形成知识体系,并实施于学校教育中,就是科学技术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教育。物质是没有思想,不辨正误的。为了让物质能够完全为人类谋取利益,服务于人类,在运用科学技术创造极为丰富的物质和推动科学技术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要带动人表现思想意识的精神文明和推动政治文明的融入。这就是素质教育。
一、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它在培养目标上,尤其突出了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要求,强调培养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这一办学特点就要求学生不论在学习阶段,还是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都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愿意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惯,必须具备不偏爱于脑力劳动、不偏嫌于体力劳动的思想,愿意到生产或管理一线,在脑力劳动付出的同时,更愿意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苦乐观以适应这种需求。
二、从中职生本身的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现今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他们能够也愿意接受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却很少有动手的机会亲自去实施一项完整的工作。而优越的物质条件有时会成为限制他们发展的不利因素,使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不愿动脑、更不愿意动手、怕苦怕累的习惯,加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中职是中等教育的最低层次,毕业后充其量只能找一份工人岗位的工作。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应该在学校学知识,毕业后搞科研和上层建筑,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从事一线技术型的人才,因此,他们感到自卑和反感,“中职生自卑”“劳动低下”成为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影,这种观念严重影响着中职生在学业上的进取。
由此可见,必须把的劳动教育纳入中职教育中去。
认为:劳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第一性活动,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精神生活条件。这种精神生活的条件就是人们通过劳动所形成的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对劳动价值的丰富内涵具有深刻理解的感悟。而这种对劳动观的升华就可以反过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劳动,积极投身于劳动中。
要引导中职生达到劳动观的升华,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具体如下:
1.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载体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知识,如科学技术,如果不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实践,都只能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而不能成为现实的财富。中职生的所学所用,正是这种载体的传动者和实践者。
2.在实践上,采取学劳结合教育,即在保证学生学好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工厂一线,同工人技师和技术工人一起劳动,在劳动中找出书本知识和生产技术的结合点。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55-02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1.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农村劳动力或农村青少年学生为服务对象,实施包括农业在内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目的是为农村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初中级技术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1]。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需要提升,而农村职业教育就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一种农村服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增强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力技能的途径,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必要环节,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关键要从广大青年学生和农民开始,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农村职业教育是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技术知识匮乏,劳动力素质低下而大力开展的技术教育革新。
2.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必要性。(1)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农民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当前农民的素质普遍低下,因此成了建设新型农村的绊脚石,而实行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民的培训,让他们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农民培训主要是针对有一定教育基础的农民进一步学习提高其专业基础知识,及时掌握农业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的教育形式,包括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和土壤改进技术,以及销售渠道联系等技术。(2)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但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又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有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中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 [2],而接受教育的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进城务工或成为了个体户,农村中仍然留下了素质较差的农民。因此要建立现代农业,还必将大力发展和普及农村职业教育。(3)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农村劳动力是比较富裕的,但劳动力素质不高,专业技术匮乏,造成农村劳动力很廉价,不能很好地将农村劳动力资源运用于新型农村的建设,使得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特别是二三产业,必须对劳动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成为现代农村所需要的新型农民。而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育下,进成投入二三产业的建设当中,不仅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合理分配,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储备。
二、金昌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职业教育地位普遍低下。全市大多数人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人们普遍认为除了考大学就无法就业。特别是农村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受几千年来重书本轻实践、重理论轻技能的影响,直到现在,“鄙薄” 职业教育。认为毕业出来跟打工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全市的职校,职中的报名人数很少,2011年永昌职中有学生487人,农中450人,金川集团公司技校有学生540人,八冶公司技校有学生237人,私人办培训学校在校生也只有100~300人左右,远远低于省上要求在校生1 600人的标准,职业教与普通教育的比例与国家规定的1∶1和省上规定的4∶6的比例标准相差较大[3]。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金昌市的职业教育还处于弱势和次要地位,还没有形成好的职业教育的教育氛围。家长、学生和社会对对职业教育很轻视。不愿为这样的教育花钱,优秀学生不愿报职业院校,使职业院校生源匮乏。
2.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对职业培训的认识不足。 随着金昌市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农村技术人才,但是根据统计,全市总人口46万,其中农村人口24万,占总人口的53%,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12%,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占到3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42%,高中以上的占11.85% [4]。由此数据可见,农村人口多,并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少,职业教育发展不景气。农民对教育的观念没有改变,仍然保留着“一亩地一头牛”的传统思想,对自己受教育缺乏合理的认识,都认为自己受教育为时已晚,让孩子成就自己的梦想,轻视自己接受教育,即使政府大力投资,让农民接受各种培训,但接受者仍然寥寥无几。
3.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不规范,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金昌市现有4家培训中心、3所职业高中、5家技工学校,还有十多家私立技校 [5],总体来说规模较小。另外,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虽有教材,却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得职业教育不能适应市场所需,只能在职业学校的探索中艰难的进行,既耗费了学校老师的大量精力和时间,但却收不到很好的效益,虽然输送了一些学员但都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一般情况职业教育的培训时间较短,学习时间有限,并且是实践技能很强的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6],再加上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教师队伍不够专业,学员很难学到真正意义上的硬技术。
三、金昌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对策
1.走出农村职业教育的“思想误区”。受到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改变地位和身份、增加收益的思想影响,不少农民家庭多抱着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希望,家长苦供,学生苦学,只是为了进入高中考入大学,认为这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导致了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差。他们没有看到农村职业教育的潜在力量,忽略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金昌市的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岗就业能力。而农村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实用技术的专业人才,能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一样可以学到实用的专业技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因此要结合自己的专长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走出思想偏差的误区,把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使群众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树立“大农业、大教育、大服务”的观念,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相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6]。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队伍,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由于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实用的应用技术,更加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渠道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建立一支文化理论与专业技能结合的强大的师资队伍。现如今,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匮乏,因此要加强企业与职业教师培训的联系,将企业中的特殊技能的人才聘为兼职教师,形成一套灵活多样的师资培训模式。加大“双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和考评制度。
3.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农村职业教育还未进入正规化,只是空有其名,由于农村贫困,无法购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以至办学模式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把农村职业教育列入经济发展的纲要,以便农村职业教育在规模和专业设置上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鼓励社会各种资金投入农村职业教育,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信贷业务的政策 [7],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切实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4.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的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而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就是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要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采用在田间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的模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传播和指导作用。农村技术培训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建立专家和农民的“桥梁”。农民培训要整合市场资源,大力推行“教学培训+就业安置+跟踪服务”一体化运作,建设一批能够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8]。在培训中,要符合农民的愿望,加强农技人员和他们的沟通,带动他们的积极性,采用各种渠道,突出培训的实践性,切实为农民谋福利。
参考文献:
[1] 邓燕勤.重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2-3.
[2] 赵振有.欠发达地区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J].成人教育,2010,(5).
[3] 金昌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
[4] 刘万泰.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J].金昌发展研究,2007,(4).
[5] 张燕.发展金昌市职业教育的思考[J].科技教育,2007,(9):124.
1.引言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升学率,学生只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大多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应当转变传统的培养模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加强劳动技术教育。
2.劳动技术课的内涵及现状
劳动技术并不是指单纯的体力劳动,劳动技术课是指将生产劳动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劳动技术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它渗透着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功能,在向学生传授劳动技能的同时,在无形中也向学生输入热爱劳动、热爱家乡和人民的思想,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技术课是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的劳动技术课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没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受到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们普遍比较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对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相对轻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性;选用的教材与实践联系不太密切,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设备也不完善,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应当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技术课的重视,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性
3.1劳动技术课能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
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为载体,有意识地将德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创设情境,自然地将德育观念传授给同学,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爱国意识。劳动技术课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和主要途径,劳动技术教育是把技术理性与社会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劳动技术课将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加以深化,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品质。
劳动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因此,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实践,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光荣和艰辛,克服懒惰、散漫的毛病,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技术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德育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学习品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
3.2劳动技术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
当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不重注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劳动观念不强和动手能力较差。劳动技术课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课堂中讲解一下各种衣物面料的特性及不同洗涤剂的功能,同时利用不同的洗涤剂来洗不同面料物品上的污渍,再将实验结果进行比对。让同学们做记录,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洗涤。这样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技术课的形式应当多样化,这样就可以避免枯燥乏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授菜肴烹饪、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宾客礼仪等内容。由于男女学生感兴趣的劳动技能不相同,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适时调整教学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比如,女生重点学习洗涤、烹饪等劳动技能,男生重点学习家电维修等劳动技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动手能力。
3.4劳动技术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园艺、工艺美术、家电维修、烹饪、裁剪缝纫等,其中含有化学、物理、生物、几何等多种知识。劳动技术课能够使学生在其他学科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通过实践,理论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种问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水平
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础首先是教材建设,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注重选用教材的思想性、先进性、基础性和实践性。教材内容应当包含服务性劳动能力和工农业劳动技能两方面。其次,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育基地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劳动技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最后,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各个学校应当挑选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较高,动手能力较强且热爱劳动技术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一支从事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专任教师队伍,以保证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5.结语
劳动技术课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趣味性和技术性,能够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同时,劳动技术课在学生德育、美育和智育的培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劳动技术教育适应了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创新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27-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它的发展与就业市场状况密切相关,按劳动力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用市场运作的理念来经营职业学校,把握市场的要求,就抓住了办学的主动权。如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脱离了与市场,离开了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和帮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就脱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对人才需求合理预测的前提下,在行业和企业的参与下,经过反复认真地论证后,对专业设置作出理性决策。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特征
从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1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相吻合
综观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地方性教育,扎根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实际,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生存的基础。相反,如果没有就业市场,不能为当地服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托。
1.2专业设置直接面向特定职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把教育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无障碍地从事一个行业的工作,这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和实用性。把企业的培训提前到学校里,让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相关技能更加完备。
1.3学科交差类专业成为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一线员工的教育,但是这些人才也可以升迁,升迁的方向是一线主管或者中层管理人员,他们的职责主要是执行公司的战略决策,这需要相关的技术技能保证公司战略的实施。而这些岗位需要的是复合交叉型人才,所以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新的专业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趋势,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相关技能的关键,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顾自身条件开设新专业,盲目攀比,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降低人才培养标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自身声誉;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稳定可靠的行业依托,导致部分院校急功近利,专业建设难以形成特色。因此,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必须适时调整,按照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专业建设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在专业化设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有足够的超前意识,主动适时地调整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具体来讲,专业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真正体现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和行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同一职业领域的人才规格、专业目标有特定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设置和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查和实际论证来进行。
2.2培养目标为技术应用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培养方案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在专业开发和设置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专业体系,突出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3专业设置要体现前瞻性
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专业,以成熟专业作为基础,适时调整和修正,设置新专业;同时基于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需要,未雨绸缪,增设新专业。
2.4条件成熟、设备兼容
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同时要尽可能地与现有教学设备相兼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规模效应。
2.5传承优势和创新相结合
职业学校既要有稳定的优势专业,显示特色和实力,又要有适应社会急需的创新专业。专业创新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对常规专业进行改造或者是根据高新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和调整原有专业的教育内涵,拓宽知识面,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及时设置新专业。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专业交叉整合来设置和建设专业学科。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对策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工艺型、执行型人才,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服务的,所以专业的合理配置显得比较重要。要达到专业的合理配置,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3.1专业定位要准确、合理
高职学校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才愿望,应为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以当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兼顾其他需要;要考虑当地的教育基础和受教育者的需要;要考虑学生就业能力、就业需求和就业趋向;也要考虑学校具备的办学层次,切不可盲目攀比,不顾自身条件而任意拔高或盲目赶潮流。
3.2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定向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无须追求专业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要的是教育的职业定向性,就是学生学习了这个专业,今后能够无障碍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因此,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大的岗位,每个行业岗位可以设置一个专业,而对于变动性较大,需求量不大的岗位,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3.3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特点,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走向,特别是现代支柱产业、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掌握人才需求变化规律,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远景,做好专业的调整预测研究,确保新开设的专业具有适度的超前。适度超前设置的专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和完善,其成熟期可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一致。专业设置和建设适度超前,还容易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握学校办学主动权,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声誉。
3.4冷、热专业相互搭配
热门专业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因此,要在主客观条件和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设置热门专业,社会有需求就设置,不需要就及时调整,适应市场发展,满足企业需要;冷门专业条件比较艰苦,社会需求量不大,学生不愿选报。但今天的冷门,明天可能就是热门,这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专业设置时,不应当头脑发热,而是高瞻远瞩,合理配置冷热专业。
3.5突出特色品牌专业
特色就是我有他无、他有我优,而品牌是一个产品的文化内涵。专业建设应当建立在特色品牌这个高度上,没有特色不会被人记住,没有品牌就没有文化内涵和品位。要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必须投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努力,积淀学校的校园文化,开发相关的技术,形成良好的教育工作氛围和学习习惯等。一个专业成了一个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才达到一个高度,专业的文化内涵才得以诠释。
3.6学历教育为主,兼顾在职培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不同专业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满足岗位变化和从业人员的转岗及再就业要求。除设置学历教育专业外,还应积极开办短期培训专业,当然,这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辅相成,是对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让学生在学历教育中,通过培训,学得一技之长。
3.7校企共同建设专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校企共同研究具体专业设置,共同参与教学工作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校开设社会急需、相对超前的新专业。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还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可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从企业聘请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合作还能增加学校的经费来源,改善办学条件。
参考文献:
二、烹饪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技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小学的一个必修的基础性学习领域。烹饪课程充分体现了手脑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强调其基础性、探究性、参与性、实践性等特征的同时,我们尤其要重视理解以下理念,并付诸实施。
1.动脑与动手结合。烹饪领域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建立在操作学习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与习惯的综合性学习。
2.以项目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烹饪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如:进行一项设计,完成一件产品、一个任务、一样制作等),先后展开“决定――计划――实施――检验”这一系列教育过程。
3.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真正贯彻项目引导教学法精神的核心要素。烹饪教师要扮演另外一种角色,即由原来单纯的讲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建议者。学生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小组式、伙伴式或个人式。
4.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课程的设计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大小环境为基本背景,选取其中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的内容(如:环保观念与行为措施)来组织教学。烹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5.学习领域充分开放。烹饪课程其鲜明的生活性、现实性特征要求教学应尽可能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三、烹饪课程实践的措施
烹饪贵在实践,在黑板上学炒菜,是绝对不能体验情趣、感悟真知,掌握技术的。要真正实施烹饪教学,必须要有充实的设施设备,才能保证以实践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劳技教育特色的健康运作。
加强领导。成立劳技教育研究工作室,建立学校《烹饪》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管理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分管负责人,把《烹饪》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进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途径组织和实施。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南,结合本校实际,落实课程计划。积极、稳妥地组织学校教师和相关人员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烹饪》教育校本课程,使其内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编写教材。我们除了以省编劳技课教材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外,还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根据安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迁移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编写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烹饪教材。
设置课程。根据江苏省课程设置的要求,我们依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开设、开全、开足课时,从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每周比我国现行课程计划多1课时,即每周2节劳技课,且连排,烹饪课3-6年级学生每月到烹饪专用教室实践一次,实行小组合作、探究式上课,烹饪课是我校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培训师资。为培训劳动师资,我们一方面选送骨干教师到省劳技师资培训中心短期进修,一方面立足于校本培训,学校定期举行专题知识讲座,并以市级课题“学校、家庭、社区力量的整合促进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为核心,定期举办劳动教育学术沙龙,编印教师劳动教育论文专集。同时还邀请校外厨师到校对劳技教师进行烹饪指导,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专一会二学三”劳技教学基本功要求。近两年来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劳技专题论文或获奖40多篇。烹饪课教学故事《幸福的感觉》发表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劳动与技术》上。
装备教室。校内装备了“三室一厅”(烹饪室、缝纫室、农具室、劳技成果展览厅),德方资助使得我校的烹饪教室设备日趋完善,走进烹饪教室就如走进具有本地区现代化的家庭厨房,电饭煲、、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消毒柜等应有具有,学生操作台由原先的5组增加到10组,满足了小组教学的需要,学生兴趣极高,社会影响极好。
学校实施“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里的“技术”,是指科学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艺术”,是指音乐、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技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识、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实现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技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完美结合。
“技术立身,艺术修心”,是指学校通过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高中3年掌握多项基本的技术和艺术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与道德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特色项目从侧重点来看,涵盖了普通高中课程8大领域中的3大领域:“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与美术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在其他5大领域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艺术素养。学校还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加强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和锻炼,使办学特色更加凸显。
历史渊源
学校多年来着力于校本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了“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不仅学生的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初显成效,而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坚定了全校师生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组建了高素质的技术、艺术学科教师队伍,两个学科共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15人,包括1名美术特级教师和1名通用技术特级教师。其次,学校改造提升了技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2011年暑假期间,学校以国家“中学技术教室、艺术教室装备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传统与特色,建设了6间美术工作室、4间音乐工作室,升级改造了15间技术教室,确保了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有效实施。这些“工作室”由有特长并热爱相关学科的教师主持,为有不同爱好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最后,学校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包括艺术、技术、科学、健康和综合实践等几大类。艺术类包括版画、陶艺与泥塑、纸立体构成、民间美术、室内外环境设计、篆刻、京剧鉴赏、播音与主持等;技术类包括机器人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服装欣赏与结构设计、flash网络动画、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影视制作等;科学类包括趣味魔术、趣味制作、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等;健康类包括家庭保健、体育运动(田径、球类)等;综合实践类包括心理健康、家政课堂、交际与礼节、校园与社区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办学特色的彰显提供了课程文化支撑。
近年来,学校技术、艺术教育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校完成了5项市级及其以上技术、艺术教育科研课题;在全国专业期刊上发表10多篇技术、艺术教育类论文并获奖;在全国普通中学技术课、艺术课教学大赛中,多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在技术教育上,学校与时俱进,抢占改革制高点,成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处,自主开发多部校本教材,实施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学校承担的两项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及取得的成果获得专家好评:1项是全国社科基金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比较研究”;1项是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历史、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经市规划办专家组鉴定,成果等级为A等。学生多次参加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得6项金奖、10项银奖、8项铜奖,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全国首届中学生技术设计竞赛中,2名学生获得天津赛区一等奖。在艺术教育上,自2006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实施美术教师工作室制度。按照个人特长,为特级教师王威等美术教研组教师筹建工作室,先后建立了“全国版画藏书票工作室”、“陶艺泥塑工作室”等6个特色工作室,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和教师。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学生们感受着艺术的魅力,丰富、发展了艺术素养。2010年,多名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藏书票比赛并获得优秀团体奖。
愿景与规划
发展愿景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学校将突出以下特色。一是整体构建特色学校发展蓝图,系统实施建设策略,实现全体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三维和谐、互动发展。二是打造一流的技术、艺术教育中心,为特色教育提供硬件保障。三是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为特色教育提供软件保障。四是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辐射源,使之达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形成各项素养“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五是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六是注重实践和落实,形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未来,学校将拓展、优化、创新、发展“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把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促进办学品质的提升,创办内涵厚重、特色突出、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
三年规划(2012~2014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77-02
从2013年6月至12月,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实习,这一段时间的实习让笔者亲身感受到了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浓厚氛围,也目睹了劳动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在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笔者将实习期间的学习所得写下来,希望能将这几个月的美好生活用文字保存下来,同时也可以对这几个月的所获、所感做一个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从1958年开始响应国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却从未间断过。如今,北师大天津附中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设施齐全,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十多年来附中人始终坚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被天津市教委确定为首批24所特色高中学校之一。
一、北师大天津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特色
实习期间笔者翻阅了北师大天津附中的相关资料,粗略了解了其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技术教育在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坚持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与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也因其卓越的教育教学成果而闻名全国。
(一)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校最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是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既注重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从1958年开始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以来,不断加强校办工厂的建设,建成了自己的劳动教育基地,即使在“”期间全国教育严重受阻、教学受到重大破坏的大环境下,也没有放弃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在大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同时,北师大天津附中也十分注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引下,附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二)开展教育理论学习,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让行动紧跟时代的步伐。北师大天津附中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理论的重要性,他们通过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学、进修、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置身于附中的校园,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也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附中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学校的发展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在全国各地劳动技术教育的前列。
附中教师的乐学和善学精神是笔者这段时间内感触最深的一点,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个个都是被荣誉和称号笼罩着的,这些荣誉足以让他们功成名就、生活无忧,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停下学习的脚步,依旧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形成了一种浓厚而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劳技教育研究,以科研带动发展
成功的教育需要将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科学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调查,并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法,以科研带动实践,才能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这一点北师大天津附中做得很好,该校历来注重劳动技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领导和教师都有着极强的科研意识,他们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和解决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附中多次完成了国家、天津市以及河西区的重大劳动技术教育科研课题,受到了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好评。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率先开展技术教育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以学生的健康为本,让学生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一切都是空谈。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体育课程与劳技课程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实用性的技术教育,提升学生技术素养
北师大天津附中注重开展实用性的技术教育,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了开展好技术教育学校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在校期间学生要多次进厂劳动,到毕业时每个同学都基本上掌握了车工生产技能,达到简单图纸能看懂、普通量具会使用、型号设备开得动、一般零件能制作的目标。这就使得学生的技术素养大大提高,从而为他们走出学校尽快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还注重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教育提升劳技教育水平,学校投资500万元建设覆盖全校的光纤宽带校园网,建立起了学校综合管理系统、电教资料查询系统、学科资源库、moddle数字教学平台等办公和学习平台,该校的信息技术设施、达到了全国一流的水平,其网络端点覆盖了每个办公室、教室。为了开展好信息化技术教育,让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学校“为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学班教室均配备电脑和投影机,每间教室都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育教学和办公的数字化与信息化。”①学校还开展了机器人教学活动,建立了机器人试验研发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国际机器人竞赛中附中师生多次获得大奖。
二、附中劳动技术教育显特色的原因――正确的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特色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成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主要是基于学校的几大正确选择。
(一)正确办学方向的选择
1.发展理念――科学育人、务实创新
多年来,北师大天津附中秉承天津十三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立足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科学育人、务实创新的目标。为此,学校确立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能够服务国家和社会,具有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在这些科学、务实的思想指导下,北师大天津附中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育人方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此思想指导下附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最终建立了服务性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工作重心引导到为学生的尽快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优良服务上去。学校还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努力把教育教学行为变成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施教原则,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开设“提高班”,增加他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开放图书馆、教师资料室等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请优秀教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辅导,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狠抓养成教育,着力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的选择
1.规范合理的办学章程
为了确保学校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走下去,北师大天津附中制定了自己的办学章程,章程的核心内容是:学校要以“科学、务实”为办学精神,要形成“求实的校风,严明的校纪”,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通过科学管理,精心培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附中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积极落实这一章程,力求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2.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
北师大天津附中成就的取得还得益于其高效、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有几方面内容:第一,成立教代会。职责是代表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校长要与教代会互相沟通,使他们成为校长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智慧。第二,实行教师聘任制。这是附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聘任制引入了竞争机制,让人才能够合理流动,最终优化了教师、干部、职工队伍。第三,建立了劳酬紧密挂钩的分配制度。学校实行了自费结构工资制,按课时和岗位补贴报酬,使得待遇和劳动总结挂钩;第四,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让党支部能够集中精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工作,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选择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方面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学校在对已有教师的培养方面主要有几种措施,一是鼓励和资助他们攻读研究生学位;二是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已有90多名教师通过这种培训达到了研究生水平;三是实行师徒制,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1]。学校还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针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宽厚、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但缺乏经验、教学随意性强等特点,学校通过党课、谈心等形式加强他们的职业理想,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通过把教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为他们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除了培养之外学校还注重引进优秀教师,不断调入骨干教师,外聘高级教师,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为附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后盾,也为其劳动技术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科研型教育的选择
好的经验源自不断的实验研究,附中领导班子及全校教师都具有很强的科研意识,教职工经常会参加相关的教育科研动,学校也会定期召开教育科研经验交流会,让教职工彼此学习科研经验,聘请专家举办科研讲座,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附中与全国三十多所学校一起建立了科研共同体,创办了自己的学报《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全国多个省市得到了不错的反响。2006年学校提出了“科研型教育”的学校发展战略[2],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附中逐步形成了科研型的教育文化,校内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成果也较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在附中实习期间的几点切身感触
(一)附中人具有不言放弃的精神
北师大天津附中师生具有一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正是凭着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附中的劳动技术教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正是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让师生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多次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中、国内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北师大天津附中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还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了选修课,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选择相应课程,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社团和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各项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冶功能
美好的环境对人有着教育和熏陶作用,北师大天津附中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很注重通过独特的校园布置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一点在笔者第一次踏进附中的校门时就深刻的感受到了。学校绿树成荫,环境宜人,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场馆营造了浓郁的学府氛围,时空广场等特色建筑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无一不给学生以感染和鼓舞,激发他们勤奋学习。
踏着辉煌一路走来,附中人信心满满,如今,附中的广大师生正在传承优势中创新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前行着,也坚信附中人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慧敏.培养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C].在改革中奋进――实行校长负责制10成果精粹集,1994:154.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职业技术教育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需要相关的实验实习条件和实训设施等,培养成本较高,而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又加之其资金来源单一,使得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种自身发展需求和教育资源资金供给不相匹配的困境,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应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理性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就贡献和存在问题,科学规划引导、合理定位,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从物力、财力上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从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灵活地、适度地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资源资金的财政扶持力度,逐步改善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空间;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来源机制,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鼓励、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使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来源多样化,建立健全社会融资、社会监督机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以最大合力扶持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其次,政府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人事制度,任人唯贤,实行竞争上岗的流动机制,反对各种形式、各种借口的就业歧视,给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选择。
再次,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状况来引导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优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初、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层次结构。通过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转换制度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初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在融合和相互衔接沟通,搭建有利于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再培训的“立交桥”,提升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
首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技术层次不高、社交能力不强、拓展素质较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认同度,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笔者认为,职业技术院校在明确自身的存在价值——职业性的同时,还要始终铭记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性,即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属性的人。努力寻求职业性和教育性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职业技术院校不仅要传授客观性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的指导,根据个体差异努力开发学生自身潜能,注重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把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合作、奉献精神,社会责任等社交能力和基本职业道德素养。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还要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怎样与他人和睦相处。
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技术院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市场因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变化和需求,适时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拓展岗位职业群建设,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岗位职业信息和技能需求,为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工作岗位转换打下良好基础;在互赢的基础上,实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设计和专业技术课程指导,在大中型企业中建立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校外生产实践示范基地,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际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构建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的多元化合作平台,建立共同的技术研发中心,将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探索产学研的有效合作机制。
再次,确立终身教育理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决定了所有外在事物都要经过受教者能动性地加工构建,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所以,在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受教者学会学习、自动更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才能与时俱进,在日新月异的外界变化中求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要达到固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应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更新能力,注重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应从学生和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确立终身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在时空上终身学习能力、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能力,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灵活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形成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更新传统文化观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运用主流媒体宣传职业技术教育在加速经济发展、加快教育大众化进程、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开设技能专栏节目,宣扬各层次的技术精英,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定期举办各式各样、有意义的技能竞赛活动,逐渐改变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刻板印象,提高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对劳动技能价值的认可度。
其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薪酬、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同其他企事业单位所能提供的社会保障程度相差较大等,使人们感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产出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一所有企事业单位的最低社会保障标准,消除不同岗位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不同就业性质和就业形式的劳动者都能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活尊严,都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结束语
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及创新型国家的构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遵守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携手共建与经济市场动态需求相适应、层次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注重内涵式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提高认同度,改变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鄙薄观念的根本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探究[J].才智,2010
(28).
19824047 教育公平如何可能:从配置正义到多元正义 杨建朝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15-16期 6900字
19824048 基于文化视域的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研究 周建松 等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8期 10100字
19824049 从国计到民生:关于我国教育民生的思考 朱国仁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7300字
19824050 民众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前提及发展路径 张天雪 等 《中国教育学刊》 2013年第8期 7600字
19824051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构建 王春燕 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 6700字
19824052 论“雇主导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王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4期 13100字
19824053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结构特征研究 王剑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8800字
19824054 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形态探索 丁金昌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5300字
19824055 职业教育吸引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 陈京京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4期 12100字
19824056 论政府在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中的职能 张光跃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3期 7900字
19824057 论构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体系 张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9900字
19824058 高等教育全球化:逻辑与内涵 蔡宗模 等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15100字
19824059 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课程开发评析 刘国买 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8期 8600字
19824060 湖北省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与环境分析 孔康伟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8期 13000字
19824061 珠三角地区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曹成涛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6800字
19824062 专业变迁: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台湾职业教育 程广文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14000字
19824063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集团化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北国防科技职教集团为例 胡继承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3期 6100字
19824064 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机制分析及其重构 文杨敏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3期 7900字
19824065 在服务社会中提升内涵 陈明宇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15、16期 7300字
19824066 传承“做学合一”理念 彰显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孙爱武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8期 10200字
19824067 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两个维度 周晶 等 《现代教育管理》 2013年第8期 9800字
19824068 寻求高职教育新的服务域与发展域——从“需求‘上移’—供给‘下移’”对接的视角 熊惠平 《江苏高教》 2013年第4期 5800字
19824069 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及其机制创新研究综述 郑晓华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4期 13100字
19824070 中高职衔接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 杨雪梅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4期 7900字
19824071 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再思考 杨理连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4期 7900字
19824072 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共建中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探索 章晓兰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6800字
19824073 企业深度参与、多方共同评价下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研究 赖永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4期 8100字
19824074 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从发展主义到新发展主义 欧小军 《高教探索》 2013年第4期 9200字
19824075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内涵和创新途径 冯雁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3期 7900字
19824076 高职教改的路径选择 俞校明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10000字
19824077 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陈平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6700字
19824078 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 贾杏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6100字
19824079 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方案的研究与开发 贾海瀛 等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8期 7600字
19824080 高职工作任务课程开发中“知识析出”理路的切问 路宝利 《江苏高教》 2013年第4期 7700字
19824081 高职院校专业经营策略的研究 于静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4期 9800字
19824082 中职专业设置与我国经济结构适应性探究 王苗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4期 7900字
19824083 CQAF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应用 叶华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5100字
19824084 社会学视域下职业教育课堂的“公共空间” 张国红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15800字
19824085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刘志峰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10500字
19824086 教师参与教育政策执行的价值与路径探索 侯佛钢 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 8400字
19824087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郁天宇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4期 13000字
19824088 高职教材数字化出版趋势与挑战 李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6100字
19824089 中等职业学校动作技能教学的胡塞尔现象学诠释 钱明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7000字
19824090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孟庆国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8800字
19824091 职教师资师范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李宝梁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4期 8100字
19824092 基于企业顶岗实践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 陈永遥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9700字
19824093 我国农民工教育功能的拓展与践行——基于发达国家的启示 范安平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8800字
19824094 农业职业教育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定位研究 付文娥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3期 6100字
19824095 成人学历教育质量提升探索 张曼晶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15期 5900字
19824096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探析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15期 6100字
19824097 高职校内外实训基地共享平台构建及应用研究 朱维巍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6600字
19824098 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探析 纪中强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6100字
19824099 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崔立华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3期 6100字
19824100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研究 潘红艳 等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15期 7600字
19824101 中国开放大学核心能力维度和模型构建 王晓楠 《开放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8300字
19824102 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袁忠霞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6800字
19824103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质量评价量规 闫清景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9900字
19824104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 孙宏艳 《教育科学研究》 2013年第8期 11600字
19824105 英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及启示 徐同文 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4106 高职生自我决定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徐大真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8800字
19824107 芬兰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的经验 刘其晴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8期 8200字
19824108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概况、经验及启示 熊翔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4期 7900字
19824109 德国“双元制”本科教育管窥 逯长春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8500字
19824110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框架研究——基于“社区学院学生参与度调查”的分析 马君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10600字
作者简介:杨哲生(1948-),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7-0021-03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有了迅猛的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各地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遍地开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发展浪潮。据相关资料统计,至2005年各类高职院校在校生已和普通高校在校生大体相当,可见,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已占半壁河山。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导向密不可分。这说明,政府管理层对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社会上,人们对高职教育却存在偏见,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总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低成本的二流教育,考生们在报考志愿时,将报考高职院校看成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甚至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对社会上的这种认识也表示认同。这种社会现象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非常有害的。
教育界有责任有义务,向社会广大青年学子及家长,宣传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知识,使人们对高职教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人们往往将高职教育和本科院校的专科教育等同起来,认为高职教育是低本科教育的一个层次,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和专科是同一种教育的不同层次,而高职教育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它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在教育学中,教育类型是以培养人才类型为标准划分的。从这一观点出发,教育可分为三种类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
通常人们观念中的大学、中学、小学均属普通教育的范畴。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目标是使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以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中、小学教育又称为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则是为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培养专门人才。大学教育又分为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几个层次。大学教育、基础教育总称为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向学习者传受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严密型、基础性,以使受教育者有一个较为宽广的、坚实的文化基础。
“职业教育”是为某一种或一组职业、行业的岗位培养技能型熟练工作人员的一类教育,其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教育、本职业所需技能的实际训练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其特点是重视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社会上的技工学校、短期培训班属于这类教育。
“技术与职业教育”大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概念,在此之前有“技术教育”之说。“技术教育”通常指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技术员、中级管理人员等)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技术师、工艺师、高级管理人员等)的一类教育。不妨认为,“技术与职业教育”是随着近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赋予“技术教育”新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简而言之,“技术与职业教育”是“技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拓延。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公约》的国际性文件中对“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概念作了如下定义:“技术与职业教育指各种形式和各种级别的教育过程,除普通知识外,还包括技术和有关科学的学习,以及获得与经济和社会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用技术、专门技能、态度和认识。”这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一个总体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原则性,后文还将从另一国际性文件中引述其具体而详尽的内涵。中专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属这类教育。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技术与职业教育”是国际上的通用述语,其英语原文是: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缩写为TVE),大概这样的译法有点呦口,又不简练,在国内始终没有使用,国内流行的术语是“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国内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国际上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具有相同含义,是同一个概念。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分类有了一个明确概念,下图可清晰地表达这种认识:
这个分类图清楚地说明了人们通常概念中的大学本科、大学专科是属普通高等教育的范畴,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它有自身的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以及研究生层次。我国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是专科层次。在国外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地区,高职学院的本科层次已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美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创办本科水平的技术教育,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美四年制技术教育培养出毕业生达20万之多;我国台湾地区1974年创立第一所四年制技术学院,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四年制技术学院已增加到了40所之多,在职业技术教育非常发达的德国、澳大利亚,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也相当普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开始发展高职教育的研究生学制。
上述种种雄辩地说明,高职教育绝不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二流教育,把高职教育视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是概念不清的错误观念,把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专科相提并论在很多场合是不恰当和不合理的。正确的观念是:高职教育是技术与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她有自身的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硕士)层次。
技术与职业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它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它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关系,人们对这些问题缺乏了解和认识。其实,技术与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类型,其在全球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同寻常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并非为了强调技术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把她提升到了不适当的高度。请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国际性文件《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的展望――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1999)》中的一段话:“…我们得出结论:技术与职业教育(TVE)作为终身学习的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应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实现和平文化,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和国际公民意识的有效手段。”文中的“新时代”指二十一世纪,也就是说,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中,技术与职业教育与“世界和平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这样一些人类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并且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技术与职业教育非同一般的社会功能,由此可见一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给予技术与职业教育如此高的评价,因为该组织深刻地洞察了技术与职业教育产生的大背景――“全球化,不断变化发展的技术前景,信息和通讯的革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变迁的快捷步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使教育适应社会的变化,出现了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时的捕捉这一新生事物,称之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并赋于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极为丰富的内涵。以使其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振荡中,担当起公民教育的历史重担。可见“技术与职业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这种教育与传统教育有什么不同,它的独特之处在什么地方,为了大家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笔者从上述国际文件中摘录一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技术与职业教育”内涵的论述:
技术与职业教育……传授的学习能力将为世界所有公民拓宽受教育的通路,以便21世纪的学习者能有终身延续的知识、价值、态度、能力和技能。这种举措的最终目标将是创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技术与职业教育……提高基础能力、劳动道德、技术和创业的能力,以及传播人文价值观和标准,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
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应是开放的、柔性的并且以学习者为主要的,它必须比只向学习者提供某种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贡献得更多,它也必须为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作更通用的准备。
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与其他教育建立紧密联系,特别是与普通学校和大学,为学习者提供无障碍的通道。
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以一种同个人、行业、不同的经济部门和政府共同承担学习文明作为基础,在其中个人能够为自己的求知和独立学习逐渐负起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应保证提供通向终身学习的课程。
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有整体化的措施,能够克服学科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知和做、动脑和动手之间的对立。这就要求学校与行业和其它经济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价值共享,课程共建,资源共用,产出共享。
在课程管理和教学计划上必须有灵活性,以便提供一个贯串终身学习的通畅的通道和可连续的进入、退出、再进入的转折点。
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可以使用简单而又现代化的技术和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同时又不摈弃传统教学方法中好的东西,特别是师生关系中的个人本性。
技术与职业教育是使社会所有成员面对新挑战,并且找到自己作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员应承担的角色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它是达到社会和谐、交融和自我尊重的有效工具。
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应当设计成综合性的、覆盖面极广的,以容纳所有学习者的需求,它应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
限于篇幅,不再摘录。从这些有限的摘录中可以看出,技术与职业教育有着极其宽广的教育范围,极其宽广的教育目标,极其广泛的社会联系,极其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开放而又灵活的教育体系,它完全突破了教育行业和教育领域的疆界,整个地溶入了全社会。这样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更具时代性、更具人性、更社会化,不愧为新时代的新型教育,这样的教育能说它是低层次的二流教育吗?当然,它不能替代普通教育,它们各有各的社会功能,但是技术与职业教育确实有它独特的、不同寻常的社会功能。
从数量上看,我国近几年高职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内涵,到底有多少高职院校是按这个内涵的教育宗旨去办学的呢?笔者没有做过实际的调查,不敢妄下断语,但据笔者观察到的情况,很多高职院校是按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和思路办学的,毫无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难怪社会上将高职院校看作普通高校的专科层次,除了社会对技术与职业教育缺乏必要的了解外,高职院校自己办学办走了样,恐怕也是社会对高职院校产生误解的一个原因吧。
因此,对当前国内高职教育的形势应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高职教育蓬勃兴起,形势喜人;另一方面,从深层次看,尚有大量问题需要很好地解决,诸如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的学分制问题;高职教育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等,在这一系列重大教育专业问题上,国内高职教育同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内涵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或者说还没有解决好。这意味着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有大片的处女地等待人们去开发,摆在各级高职管理层和广大教职工面前的任务是复杂的、艰巨的,充满重重困难和无数障碍,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态度,保持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刻苦钻研教育理论,深入研究实际问题,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善于思索,勇于探讨,不畏艰难,不怕失败,踏踏实实,持之以恒,不断总结,反复实践,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具有技术与职业教育特色的高职教育的未来之路,创造高职教育灿烂辉煌的明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历史性的贡献。借用主席的一句话,与工作在高职战线的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共勉:高职教育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