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16 08:51: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经济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经济问题

篇1

1我国运输经济现状概况

1.1现状

运输经济是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者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运输经济的发展落后于现代经济的发展,那么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如果运输经济的发展快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就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我国运输经济平稳增长,投资数额相应的增加,运输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但是运输结构相对单一,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体系还没有建成,没有达到现在经济发展的要求,运输网络远远没有达到需求水平,有很多方面还需要改进。

1.2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基础,与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改善民生的需求相比,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规模仍然不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

(2)发展资金不足。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运输经济仅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是完全不够的,需要政府相应政策的辅助,然而政府的投资无法满足运输业的经济需要,尤其是固定资产领域的投资在不断下降,主要是因为银行信贷资金难以及时落实,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落实不到位,这就导致运输业的发展资金不足。

(3)运网规模增加速度不及运输工具增加速度。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运输工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运输工具的需求是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的空间位移,起到更好的代步作用,可是在实际运输工具的使用中,由于运输路网增加的速度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运输工具,导致车辆行驶速度无法提高,交通道路拥挤等问题。

(4)创新思想不够。虽然运输业的发展不断上升,前景也很好,但是相对于国民经济来说,运输业还是处于落后地位,有一部分原因是运输业的创新思想不够,不能对运输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最终达到以最低的资源获取最高利益的目的。

2我国运输经济的发展

2.1发展空间

2.1.1我国经济网络逐步实现全面覆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要想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的高速流通和全面的覆盖面积,就必须依赖于运输的发展。我国经济从大城市的集中化处理逐步扩展到农村,一些支柱产业不断转移阵地,向周边扩散,经济实现全国性的覆盖。

2.1.2资源分布不均匀

由于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南北东西距离很远,我国历来有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工程,全部是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太大,各个地方的资源分布不均匀,从而在客观上对交通运输有着硬性的需求,所以无论未来怎么发展,交通运输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2面临的挑战

2.2.1个性化服务所面临的挑战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可知,随着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生活质量,而对交通运输的质量要求的提高,则是人们注重生活质量的一种表现,然而由于运输资源的限制和运输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个性化运输服务不能满足现有消费者的需求,这对运输发展来说是一大挑战。

2.2.2生产质量上所面临的挑战

根据最近的相关报道,交通运输事故仍然是制约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事故也是危害社会的大问题,还有铁路环节事故和最新高铁的各种事故,因此在运输经济不断发展中,生产质量所面临的挑战还需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2.3发展策略

2.3.1加强运输业的投资力度

由于运输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它在建设和管理上需要很大的资金,所以资金问题也是制约运输经济的重要因素。运输业的资金筹集除了政府投资和地方的集资,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去融资,也可以通过收费手段来增加运输业的投资力度,实现运输业的管理和维护,使筹集资金更有效地利用。

2.3.2优化运输结构并增加运输路网的数量

在完整的运输市场管制下,优化运输结构,可以使运输管理体制有效地应用到交通运输的各个方面。首先应该从运输政策方面入手,实现政策对运输的宏观调控;其次需要计划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并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通过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来验证运输结构优化作用;最后通过培养和完善运输市场,使合理的运输结构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3.3重视运输行业的创新思想

创新思想是当代社会需要的想法,运输行业也不例外,应用创新思想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优运输的效果,道路运输创新和升级不仅可以使得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内容延伸、服务水平提高有了基础保证,而且可以通过快速路网与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大都市经济圈形成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2

一、环境设计概念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室内设计系为了模仿日本,把院系的名称改成了环境艺术设计。随后,全国很多设计院校都相继改名。一时间改名称成了时尚,几乎没有人进行冷静的思考。有很少数的专家觉得改名不妥当,站出来进行呼吁但并没有人听取,几年以后,那些主动改名的人也觉得不妥。

在我们国家,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室内外设计以及建筑装饰等。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是,内容是一样的,都是以建筑为中心进行的装饰与设计的活动。其区别就是室内与室外,因此,可以看出室内的设计叫法也不合适,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就是没有把室外装饰设计包含在内了,这样就会导致建筑以外立面与小环境的设计为主,使得设计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互相干涉的问题。除此之外,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叫法也不是太贴切,环境艺术基本把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环境都涵盖了,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与室内设计在进行表达时,要以建筑内外的设计为中心。实际情况证明,室内外装修设计主要表达的就是设计的内涵。目前,大专院校要解决设计名称,就应该要把混乱不一的叫法进行统一。

二、现代环境设计理念分析

我们生存的环境虽然有很多人为的疆界,但是,我们的世界还是一个整体。大家共享同一片海洋,同一片天空。人类不断进化的过程,也是用人类的力量对理想的生存环境进行构造的过程。现代的环境设计具有综合性,也是人类居住形态的体现。现代的环境设计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整地演变过来,是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表现,特别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对自然与环境主动地产生影响的过程。现代环境设计的提出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大到与整个人居环境的系统规划相关,小到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场所的营造相关。现代的环境设计活动中有很多种分工,然而,分工不代表分家,任何对环境进行的设计都不能与整体人居环境脱离开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代的环境设计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城市的设计,景观的设计,园林的设计,还有建筑与室内的设计等。现代的环境设计师也算是一个通才,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较深的艺术与文化修养,每一种审美情趣要健康,就要建立在完整的文化结构上。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是与设计师艺术修养有紧密的关系的,就是设计师自身的艺术观,并且需要与艺术手段互相结合在一起。现代环境设计对各门艺术的展现起到很好的帮助,可以使其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展现,任何一名设计师,都要有较高的沟通能力,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设计活动中去,协调并解决所有与人们生存环境质量有关的问题。所以,与其它艺术类别相比,现代环境设计师是一名系统性的协调人员。

现代的环境设计是二战后新兴的一门学科,在欧美受到很大的关注,也是在20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与经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把审美功能与实用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现代环境设计具有很大的范围,并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也是艺术在构想方案中的综合计划,不但包括环境与设计的计划,装饰与空间的计划,还有构造与造型的计划,色彩与材料的计划等。

三、现代环境设计中有关传统艺术的应用

文化形态语言的元素要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领域中去寻找,并且要与现代的科学技术观念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精神层面得到提高。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元素在环境艺术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主要方法如下:一是用形,在现代艺术的有名有实中直接应用传统的图形,它不是简简单单的照搬与堆砌,而是把传统的文化与新的载体进行重新的结合,进而创设一种新的视觉语言环境。直接的使用是一种全新的概念,也是积极表现的一种,它需要把环境与工艺考虑进去,一定要与这些因素互相配合,使用最佳的组合才能把图形的价值增大,把其独特的韵味表现出来。二是用意,在我们国家许多的古代建筑以及室内艺术装潢中,人们对于含蓄的呈现手法比较习惯,无论是外部的形态设计还是室内的空间布局,都会选择较为适合的陈设与图案,要想使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就要把这些特定的环境融合进去。在现代的环境设计艺术中,比较多地通过环境的构成与组成方法来体现环境本体以外的精神。三是形神并举,对于传统文化的审视需要用全新的现代审美的观点,只有对传统的文化有了充分的理解,才能把神延续成意,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有更好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的传统来讲,线条不只是长度与方向,厚重感更加重要,它把力量与速度表现了出来,使东方与西方文化间的对话得到促进。我们国家古典的诗词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就得到形神并举的应用,并且这也是最好的表现形式,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结合诗词,会让环境设计艺术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把精神的构想通过现实的三维空间设计艺术得以实现,就像美丽的梦境一样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

四、结语

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设计所具有的方向与使命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大自然的索取是带有掠夺性的,工业的公害与人口的恶性膨胀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造成生态的危机。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人们只有把设计作为一种希望,通过各种设计从宏观的角度使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更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所以,在现代以及未来,设计会走向城市,走向民众,它也一定会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的结合在一起。这是毋庸置疑的,对环境进行改善,对环境进行创造,也是21世纪全球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重点,所以,人们都应该高度重视起这一问题,并为此付出实际的行动,为环境改善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陈小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M].环境出版社, 2013.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52-02

引言

金融风险的管理是为了保证社会各类经济主体的运营和资金筹集的正常进行,通过合理分析和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以实现对安全的成本投入和最稳定的效益产出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社会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金融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的各项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金融领域也有了稳步发展的势头。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影响金融经济的不稳定因素时刻存在,因而会时刻发生金融风险。以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来说,虽然我国受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大,但不代表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安全的,为此,必须时刻警惕,以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

一、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概述

所谓金融经济中的风险,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未知的一些不确定情况,比如,未来收益的波动性,资产负债情况的变化等。金融风险的存在,就是在企业和相关机构正常运营中,可能会受到各种经济形势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经济损失的风险情况。这些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受到金融市场的波动引起的。对于金融经济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引起的相关损失,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金融机构自身,这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在遭遇了经济风险后很有可能面临着自身的生死存亡。金融风险和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和风险规避能力有关。金融风险根据不同的考察百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从导致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来看,大体分为静态金融风险和动态金融风险两类。静态风险是指受到自然条件因素等一些不可抗力而发生的风险,这可以利用相应的经济技术手段和自然规律来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动态风险是指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在进行宏观金融经济调整中出现的风险,这种风险会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动态具有一定的概率性和被动性,具有一定的预测难度。

2.从金融风险的范围覆盖情况来看,包括微观金融风险和宏观金融风险两类。所谓的微观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机构决策时出现了失误,或者因为一些客观经济环境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相关参与活动的经济主体的财产、信誉等具有了损失的可能。宏观金融风险则是由各项微观风险引起的金融系统风险的规模性风险。

3.从金融经济经营的主体结构来看,金融风险还可以细化为银行金融风险、证券金融风险、保险金融风险等一些专业角度的金融风险类型。

二、现代金融经济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类风险

1.我国目前的金融资产在结构分布上不合理。随着民间融资在金融中的占比提升,使得银行储蓄率与广义货币M2不断上升,银行也就自然成了金融风险高发地。从过去20多年的发展看我国银行的储蓄率,1985年的储蓄率为34.2%,1990年储蓄率到了39%,2001年的储蓄率到了40.2%,2003年的储蓄率到了44.6%。进入21世纪以来,储蓄率仍稳步上升,最高年份达到了46%,使得我国成为目前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从央行的储值数据公布结果显示,在2013年社会融资接近17.3万元亿人民币,创下了年度最高储值水平。受经济稳步增长趋势的影响,广义货币环比增长13.6%,达到了110.7万元亿人民币。在银行金融体系的发展中,主要通过吸取大量的储蓄存款,再借助一些中长期的贷款释放将储蓄增长额进行适当平衡。从银行中长期贷款释放流向来看,企业融资贷款以八成的占比成为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向,由股票和债券所引起的银行贷款就相对较低。正是由于这些因企业融资贷款在银行贷款系统中的高比重情况,使得整个社会经济的金融风险也就集中性的倾注到银行体系内。

2.银行系统对社会的过度货币供给,也会导致市场物价体系紊乱和资产价格的稳定性失衡。这一方面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也会相对地造成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狭窄。由于整个金融资源中,银行所占有的金融资源比重在90%以上,形成了以“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证券和保险的发展和占比都不具规模。这就造成了在金融体系的资产配置和风险承担方面,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控作用。这种金融发展的不合理格局,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也导致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金融经济效率低下。

3.银行资金充足率和呆账准备金较低。根据国家对相关不良贷款和贷款比例硬性指标要求,2003年到现在的十几年里,我国金融机构内的不良贷款额度,贷款比率都有明显程度的降低。这种比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是金融机构通过无限制地进行信贷投放扩大,对一些不良贷款进行稀释或者是对一些有利的正规贷款进行回收实现的。从根本上讲,因不良贷款引发的金融风险实际上依然是存在的。也就是说,银行机构在呆账准备金和资金备用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缺口和不足的。从近期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金充足率上来看,也只有中国建设银行的备用率是超过国标8%的。对于我国其他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平均的资金充足率仅是接近于6.15%。正是因为如此,随着银行机构各项贷款速度的不断提升,基本上银行业的极大多数金融机构很少能够根据相关的资金备用率要求,进行相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这会导致对贷款引起的金融风险承担能力极低。特别是当银行的资产扩张和备用金准备不符时,银行机构的经营就会显得相对脆弱。

三、防范金融经济风险的相关对策

1.进一步提升金融改革力度,加强对金融的宏观调控,合理优化和完善调控方式,使市场运作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达到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对平衡的目的。

2.完善货币政策的决策制度,使货币决策能够通过民主参与的形式进行制定,从而增加货币决策的透明度。在金融宏观调控上注意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把握,不断提升货币工具的创新能力,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激发货币、资本、保险等元素在金融市场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央银行还应该保持货币政策的稳步推行,使货币政策不仅能够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的平稳进行,还能够起到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和规避金融风险的作用。在日常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和市场利率的调控中,应该以公开性市场操作为原则,使其在维持存款备用金、差异性存款备用金等方面能够起到合理的调控和平衡作用,并借此实现对金额调控能力的提升。另外中央银行要巧用价格工具对金融市场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和配置,最终确保货币信贷的平衡和稳定增L。

3.稳步推进市场利率改革。利率杠杆的灵活使用可以起到总量平衡调整的作用。一方面借助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进行引导,对相关的资产和负债价格利率进行确定;另一方面,深化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国际收支机制和管理的体制完善,进一步方便投资和贸易活动。

4.强化窗口与指导。要根据现有的金融结构形式,通过对支农类金融服务进行改进,对非公有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保障,并通过调整信贷和金融产业结构,实现金融业界的全面竞争力提升。

5.完善金融法制体系,对银行、证券等各级金融行业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功能监管,并通过及时的补充和修订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优化金融机构经营的法律环境。

6.加强金融体系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制建设。通过系统,全面的金融评估报告进行相关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和风险隐患的评估和识别。对风险度较高的市场行为进行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做好事前预防来降低金融风险波及的扩展范围。通过建立金融风险应急处理机制,使金融机构在面临突然性的风险影响时,能够通过应急处理机制的操作,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为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管控和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结语

金融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管理是当前的热门课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的金融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还需要不断认清新的经济形势中金融管理的各项风险,通过及时做出相关对策调整,推动金融事业的健康稳步前进,为整个社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姗姗.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不和的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09)

[2] 张云燕,王芳,罗剑朝.农户正规信贷违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陕西省渭南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例[J].经济经纬,2013(02)

[3] 刘祚祥,黄权国.信息生产能力、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基于修正的S-W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5)

篇4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景观的主要体现者和功能的主要承载者;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关键内容。在景观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表现自然美、利用植物的色彩和季相变化表现季节美、利用植物的装饰特性表现艺术美、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现社会美;在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使其发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由于设计者和决策者有时会忽视或片面理解园林植物的主导作用,导致现代植物景观无论在观赏性,还是在功能性都存在一定问题。

1.1城市原有植物景观系统的破坏

在城市绿地的建设或改造中,往往有片面强调图形的美观和象征意义,而忽视其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现象;有些大树在移植过程中被截干去枝,甚至死亡,这对其原有的生态系统无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有些林带本来是生态通道,结果被新修的所谓景观大道截断;而大面积的城市广场和硬质铺地中也很少考虑植物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1.2城市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景观生态学上衡量城市景观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程度。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由于片面地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在我国各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都存在大量引进外来的植物品种种植的现象,有时甚至完全不顾本地的气候和土质状况。由于外来植物的介入,城市生态环境被人为地加以改变,生态群落遭受破坏;此外,为了街道的整齐和气势的营造,往往整条街栽种单一树种而不维持原始状况下多树种的混种,最终导致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是城市生态系统变得脆弱而不稳定。

2.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问题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滞后、不合理的观念,导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低下

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公共绿地采用西方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大面积草坪和灌木林修剪成模纹图案的绿化方式,或者在草坪上种植花卉组成色块图案。这种植物景观形式虽然具有草优美、整齐的景观效果,但从生态学上看,此种绿化模式发挥的生态效益远不如中国传统的乔灌草复合群落,而且养护费用相当高。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是不可去的,也是不应提倡的。

2.2植物景观“千城一面”

对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解缺少深度和内涵,设计作品仅仅停留在概念、形式提出的水平上:有的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花种草,植物景观处于喷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附属地位;有的偏爱以植物材料构成图案效果,热衷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或几何形体――如此种种的做法,使得国内一些城市因缺乏城市特色而导致“千城一面”,未能形成特色的城市地域性景观。

2.3植物微观群落不稳定

植物微观群落是植物与植物之间建立的互惠的、共生的关系。特定的“乔灌草“组合的搭配是物种亿万年进化的结果:符合自然规律,并且能够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生长良好、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但是,从植物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来看,设计者主观性的把一些不具备共生关系、甚至不能共同生长的植物种植在一起,使植物微观群落变得非常不稳定。

2.4忽视乡土树种的应用

乡土树种具有最佳的本土适应性和文化传承性,代表地方特色。但是由于设计者的观念问题和当地苗圃的种质资源问题,使乡土树种的应用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很难使这一理念得以充分的理解和应用。

3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对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承担着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游憩场所的功能。在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吸收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借鉴外国园林建设的优秀经验,实现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3.1科学性

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是科学性的基础。植物个体的生态习性非常不同,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空气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群体生态中还涉及各种植物相互关系,所以,要营造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依照植物之间的微观群落的互惠共生关系,搭配植物。

3.2文化性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内涵丰富的植物文化,植物成为为人们赋予文化信息的载体。众所周知,梅兰竹菊、玉堂富贵都有其代表性的树种。此外,本土树种也可以代表当地文化。例如,哈尔滨就有“榆都丁香城”的美誉,榆树和丁香是我国旱地地区的本土植物,更代表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3.3艺术性

一般的艺术规律同样可以用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形式美规律可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创造出极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

3.4实用性

优秀的植物配置景观具有明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黑龙江省北方森林植物园内种植的郁金香每年就会为植物园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每年的郁金香花期,会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一赏百花盛开的景象;另外,郁金香的切花也可以为植物园带来可观经济收入。

3.5生态性

3.5.1生态位原则

从生态学上说,生态位是指处于群落中的物种,在时间、空间和营养方面所占的地位。植物空间的生态位,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是指植物空间提供给人们的或者可以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如土地、气候、休憩空间、交通等)的集合,反映植物空间的现状对于人们各种活动(主要是游憩活动)的适宜程度及吸引力大小,良好的生态位比较适宜人们的各种活动,对人的吸引力比较大;从微观层面上讲,良好的生态位是指构成植物景观的每一种植物处于合理的空间分布,在它所处的生态空间都能比较健康的生长,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

3.5.2引入绿量概念

篇5

环境艺术除了包括日常环境美化设计的室内设计之外,还涵盖了建筑的地景艺术、景观艺术、偶发艺术等等。换句话来说,环境艺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看见的所有景观、事物都有关,它包含了自然界中的一山一水,一树一木,市政设施和人文建筑等等,甚至连我们所穿的服装也都包含在环境范畴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也在提高,人们在精神上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是十分重要的。

一、我国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工业开始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开始提高,付出的代价却是自然环境受到了历史上以来最大的伤害,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这些情况甚至影响到了全球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在能源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凸显,人们逐渐的开始认识到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各国的环境设计大师的作品开始趋向于以保护环境为主题。

二、我国当前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1.城市环境管理模式不合理,使环境艺术设计产生局限性

城市环境管理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家各司其职,例如市政管理只管理道路交通,环卫部门只对环境场所进行日常维护。这是一种纵向的管理方式,但就是这种纵向的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使日常管理与公共环境设计之间很难协调统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局限性,造成了城市环境设计的水平低,没有系统性。

2.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与设计中的自然因素不够协调

通过对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我国一直对自然与环境进行融合,使之相互间处于和谐的关系,但公共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的关注明显不够,甚至不能正确的处理自然与建筑功能间的联系与关系。通常情况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集中了各种高科技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却忽略了自然资源在其中的比例,这就导致现在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不能有效结合自然,最终的结果就是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表现的不够协调。

3.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方法过于单一,没有体现时代性,没有展现地方性风格

我国近几年的时间里,广泛的使用简单化的大草坪设计方法,以及帽子工程等方法,这导致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没有现代艺术的特色,人们频繁的模仿陈旧的设计观念,使城市中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没有地方性,不能体现时代感。

4.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公众的参与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可以发现,不管是广告设计还是绿化设计,或者是建筑设计,他们都是由个人和私营单位进行设计的,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没有征求公众的意见与想法,将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变成了个人展示的舞台,设计作品中个人意志较多,不能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

三、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问题的对策和相关建议

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界对以上所述的各种问题已经开始关注和重视。一些专家学者指出,进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要对各种有关公共环境的学科进行融合,同时应该加强建筑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在此基础上,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能够达到美化社会环境,净化人们视野的作用。

1.通过各方面协调,充分的引导公众参与到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

近几年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日趋复杂,这决定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有多方进行协调合作,让公众可以积极的参与了公共环境的设计中,从而达到公共环境美化的目的。在对这一方面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前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深入地了解公众的建议以及他们的审美需求,并对调查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最终形成设计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能满足对公共环境的美化,同时能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

2.建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咨询机构

城市艺术设计咨询机构是时代的产物,这是从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考虑,以及提高公众居住质量方面考虑的最终结果,将城市环境艺术的管理与设计进行协调统一,才能够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使所设计的作品成为这个城市的形象和标志,有效的改善公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3.在设计中充分结合高新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人类正处在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也应该充分的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人文背景和环境特色进行表现。

4.重视地方性文化,采取地方特色的文化设计

每个地方的发展历程不同,所拥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都不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想要在设计作品中充分的表现出这个地方独有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就必须再进行设计前,充分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在设计的作品中充分的、有效的融合当地的特色,进一步实现自然、文化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公众的日常生活范围在扩大,涉及到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对公共环境的要求也变得多样化,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中还有着儿童老年和一些弱势群体,良好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产品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所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更加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篇6

畜牧业的经济管理一般被认为是对畜牧业进行生产、交换以及分配和消费的相关组织和环节,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监督以及组织工作。畜牧业的经济管理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畜健康都存在较大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是对现代化畜牧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畜牧生产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1畜牧经济面临的困境分析

(1)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进入到21世纪之后,各个行业也进入了竞争激烈的时期。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主要是资源的使用和分配需要打破需求的界限。我国在传统的农业宏观保护方面与国际市场还存在多种冲突,因此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若是不能很好地改进,势必会影响到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2)畜产品的出口能力。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我国在畜产品的生产方面刚刚够维持国内的需要水平,可是需要关注的是,在市场需求产品方面,出口的潜力也是相对有限的。按照相关的资料显示,伴随着全球化市场发展和肉制品价格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猪肉净出口量还依然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基础之上,也就是我国的猪肉出口相对来讲还是滞后的。在此过程中,我国具有畜产品的优势地位和水产品的资源优势也受到了饲料资源以及价格方面的制约。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需要不断地满足国家在市场方面的多种需要,由此可以说出口的商品在潜力上是有限的。(3)饲料用量和价格的提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畜牧产品以及多种资源产品具有较大的需求,饲料用量在总体的粮食消费量当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由此可以了解到我国在对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都会面临粮食紧缺的问题,饲料也在国内的供给量非常少。饲料价格会对整个畜牧业发展的空间和发展速度上产生影响,小麦、大豆、玉米的价格上涨,势必会增强养殖成本,进而对整个畜牧行业产生制约性作用。

2畜牧业经济管理的路径分析

(1)改进农业资源的配置结构,扩大出口。使用进口替代的方式,并且向出口促进的方向转移,就需要对相关的行业发展进行多方面扶持,不断地对猪肉以及相关资源防疫监控力度进行增加,使农产品在出口方面进行港口建设、储运及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促进农产品市场相关体系的建设,强化农产品市场体制方面的改革。出口方面强调的是无公害产品,无公害畜产品要依托于经济方面的管理。要想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强化宣传力度,让多数人明确畜牧养殖在新时期的新理念,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畜牧产品的检测体系,不断对信息体系进行完善。以建立科学示范场地为主要措施,建立起更加广泛的推广体系,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提升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畜产品的优势,努力将畜牧产品在布局上以及行业规范上的优势显现出来[1]。(2)提升思想水平,转变畜牧经济管理观念。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人们都是生活在相对困难的状态之中,在思想上以及认识水平上存在较大的阻碍性和局限性,比较看重经济方面的利益,轻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性和发展性,特别是没有强化对公众的引导和支持,因此要转变思想,尤其是面对广大的领导干部以及群众,需要在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畜牧经济管理的挑战,让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转变为集约型的管理,以此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上一条健康的快速的发展道路[2]。(3)降低成本,规模化经营。对于畜牧业来讲,并不是需要越来越大的规模,而是需要立足于现实,进行更加适度的生产和经营。具体来讲就是不断地减少成本的付出,以此实现对资金和技术以及相关要素的合理性分配利用。我国的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速度加快,也出现了很多畜牧的新产品,但是非常杂乱,还需要做好多方面的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对市场上当前存在的品牌进行整合,重新塑造出新的品牌,不断发挥出品牌的积极作用[3]。

篇7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且开始突破地域的限制,向全球化方向迈进,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现代中国企业拥有很多机遇,同时也存在复杂且多维化的挑战。这对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企业需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监督体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于是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应运而生,会计审计工作对帮助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经济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监督手段。

一、企业的会计审计

对于企业来说,经营权与所有权应该占有相同的地位,但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在企业中的冲突性较大,造成企业两种权利不能融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层面和管理者较过去有着很大的提高。这样的现象导致企业的经济与管理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层面分化了企业的经济,会阻碍企业向前发展。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经济独立发展,企业采取会计审计是相当必要的,会计审计可以对企业的经济采取相当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会计审计不仅仅能够核实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同时是企业更高效的调用资金,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目前,会计审计工作逐渐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逐渐了解到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不但可以起到控制企业的作用,而且可以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水平,让企业的经济效益长足稳定的发展。从某方面来讲,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审核,从而减少企业内部不法的事情发生。同时会计审计工作对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有重要作用,会计审计工作可以尽快察觉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纰漏,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也可以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我国当前会计审计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工作人员水平有待提高中国企业的会计管理已经进入现代化和信息化,这对于会计审计工作具有较高的要求,高水平的工作质量来源于高水平的人员操作和管理,会计审计的工作人员不仅要丰富的财会理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信息化办公能力,企业在遇到挑战时能够具有良好的把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目前的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现状是有较大的欠缺和不足,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会计审计效率低下,阻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2.会计审计方式落后在我国当前的会计审计工作问题上,工作人员一直采用传统的会计审计方式,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合理合法的进行监督审计,是我国会计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传统的事后查错防弊会计审计工作方式,对事前和事中的错误无法进行监督和发现,不能做到对会计审计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不能够完全发挥,财务会计的约束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不佳,会导致财会工作的效率低下。3.独立性差领导直接管理是我国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基本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是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管理者的约束,阻碍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的全面化发展。企业的会计审计从业者一般是从企业其他部门挑选出来的,甚至有些从业人员是从财务部门直接转过来,企业达不到对不同部门专业分化的要求,这样直接导致了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技能不专业,使审计工作无法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展开,企业的审计工作达不到要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需要得到提高,会计审计部门也需要摆脱管理者和管理阶层的独立控制。以求审计工作更公正、公开的进行。

三、企业会计审计问题的对策分析

1.建立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只要是工作就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会计审计工作在现代经营理念下有了新要求。按照会计审计工作的需要,企业应该打造专业、高水平的会计审计人才队伍。关于如何建设会计人才队伍,首先,应该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规范教育培训,确保审计从业人员符合基本的审计工作要求,其次,在建设审计工作人员的队伍结构上,应挑选结构知识全面、信息化办公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进入审计工作队伍,。还有就是聘请经验丰富的前辈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培训,以提高会计审计整体工作人员的水平。为企业的审计工作提供最前卫的知识和理念,以建立完善高效的内部审计体系。2.改善业务处理方式,明确工作重点,拓宽审计范围要想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水平,就必须确定审计工作的内容重点。在开展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重点内容是预算资金、利润分配、风险管理、决策业务、核算会计以及流动资金的使用情况。处理会计审计业务时,尽量使用计算机,辅助处理审计工作,利用统计抽样、数字模型等加工数字信息的方法,形成分析报告,为企业掌握其经济状况提供参考。此外,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赶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审计的工作和质量,企业要学会规避风险,企业资金对于企业规避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资金运作不正常,企业将会处于无法运营的状态,所以,会计审计应该将重心放在运转、预算、收入以及支出的管理上面。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业务分布范围广、职能划分细是一般现代企业具有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进一步拓宽审计工作的范围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利于监督企业的整体工作。所以第一步,审计工作应该把关口的设置前移,,会计审计工作应该在经济活动以及业务决策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都进行进行监督,而不是只监督整个工作过程的事后部分,,确保全方位的了解整个会计工作。其次,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针对财务会计的业务以及每项经济活动的数据,对其真实性进行调查,提高工作效果,保障提高基础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3.确保工作独立性因为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约束是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实质,所以,要确保审计机构的完全独立性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结合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一套针对会计审计机构的管理而形成的新的审计管理模式,为了避免审计机构落入某部门或某管理者的单独管理之下,采取建立审计委员会的方式,并将审计委员作为开展工作的独立机构,确保审计工作的实施不受任何外界干扰,,进而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框架并不能依靠简单的学习而搭建起来,而是需要工作人员长期的进行业务实践积累才能得到。企业通过聘请专家辅导,引导员工参加培训等方式,结合员工自身的业务时间,使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快速进步,只有增加了会计审计师们的实际能力,企业才能有所发展,员工的工作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完善的企业会计审计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举措,也是企业规范财务会计工作的手段。企业要想提高会计审计的工作水平,保证有序规范的开展企业经济活动,企业管理部门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审计体系,通过优化会计审计工作方式以及完善的制度建设等手段来达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结束语

利用会计审计工作进行财务上的约束与监控是现代经营理念下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只有完善现有的审计制度和建立合理的审计结构采能合理的开展会计审计工作。基于这几点方面,企业应该掌握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带给企业的效益,了解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着重发展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针对当前企业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不断完善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企业的审计工作既是企业管理自身整体经济活动的途径,又是企业管理自身财务的手段。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把会计审计工作摆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

参考文献:

[1]吴江.现代经营理念下企业的会计审计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6,(4):160~161,163.

篇8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根据上文中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下文分别根据企业经济管理观念、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单个方面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分析。1.树立正确的企业经济管理观念。对于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树立首先就是要解决企业内部所存在的问题,第一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济管理,第二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互相关联性,没有一个企业是依靠某一个人或者是依靠某一个部门来发展壮大的,企业的各部门之间必须有着团队意识以及竞争意识,企业才可能发展壮大,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而言,各部门之间要进行协同管理互相监督,而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管理人才,所以企业要着重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并且将其分配到各个部门当中去,让管理优异的部门与管理不善的部门进行协作管理,先进带后进,最终推进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完善,另外必须要加强企业行政管理以及行政监督,实行奖惩制度,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2.将企业文化建设运用到经济管理当中。企业的文化建设要从企业的员工做起,一直上升到企业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培养企业员工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加强员工的思想学习,在工作当中认真、严谨。而这种企业文化的培养运用到企业经济管理当中就是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行端正,从而上升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事项责任制度,将员工工作当中的责任具体到员工个人,或者说将工作责任事项到部门责任制度,部门工作出错,部门主管负主要责任,员工负次要责任,这样能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层的管理力度,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同时对于表现较为优异的员工也要进行奖励,这种奖励同样是从部门主管具体到个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3.打造企业品牌。企业品牌的打造则要从企业的信誉、质量、宣传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懂法守法,严格遵循市场规律,维护市场秩序。在企业经营生产过程当中要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避免由于自身的疏忽而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损,特别是对于食品行业的企业而言,要量食品安全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所在,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对外加大企业的宣传力度,但是企业的宣传要立足于企业自身实际,不能采取夸张的宣传方式,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企业的经济实力会让企业获得一定的合作者,但是企业的品牌效应会让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合作者,所以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而言,其最重要的是品牌的打造。

三、结语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一个企业长久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当红在那个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一定要将企业的经济管理方针切实到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经济当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的经济管理重心必须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鞠孜涵 单位:山东莱芜一中

参考文献:

[1]瞿淦.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中国商贸,2011,(30):101-102.

篇9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委托-关系在现代企业中产生之后,经营者就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企业的兴衰成败就主要取决于经营者的行为合理与否。然而,经营者目标和所有者目标是有矛盾的,经营者行为可能会偏离所有者目标,这是企业经营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所以,实现经营者行为合理化就成为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经营者行为的激励因素

人们工作的目的是需要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针对人的需要实施相应激励是可能的。但激励人们努力的方式不应是单一的,当物质激励提供的激励效果下降时,就应增加精神激励的内容。要根据人的不同需要和不同的社会环境,设计相应的激励方案。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认为,人有三种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所谓成就需要是指追求卓越,实现目标和寻求成功的驱动力。成就需要高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倾向于挑战性的工作和乐于看到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评价等特点。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对具有高目标值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的激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既然人的需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那么,激励经营者行为的因素也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

1、物质激励。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获取一定的物质资料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激励的意义在于:企业如何向劳动者支付报酬;支付多少报酬。一般而言,现代公司经营者的报酬结构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固定收入,如基薪,也包括非固定或风险收入,如奖金、股票等;既含有现期收入,也含有远期收入。工资或薪水是预先确定的,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奖金的金额通常由董事会根据经营者的短期业绩,如一年的利润来确定,并一次性支付。

2、精神激励。人类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需要。所以,对经营者进行精神激励同样是重要的。声誉是精神激励的一种重要因素,追求良好声誉,是经营者的成就发展需要,或归于马斯洛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经营者努力经营,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还期望得到高度评价和尊重,期望有所作为和成就,期望通过企业发展证实自己的经营才能和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因而,管理学认为,除了物质激励以外,精神激励或荣誉激励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营者行为激励机制的构建

由于我国企业在所有制结构、规模大小、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所以建立经营者的激励机制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总体上讲,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逐步建立股票期权报酬制度。股票是激励经营者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从我国目前实行情况看,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推广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包括:企业初始产权界定不够清晰、所持股份的来源和退出渠道不够畅通、经营者竞争选聘机制有待建立、经营者的业绩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规定,等等。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实现制度创新,为股票期权报酬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2、建立经营者的声誉机制。经营者作为一种高级形态的人力资本,也要到经理市场上“出售”,如果把经营者的报酬作为经营者的“价格”信号的话,那么经营者的声誉则是经营者的“质量”信号。在经理市场上,经营者的声誉既是经营者成功经营企业的结果,又是经营者拥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一种重要证明。经营者只有努力经营建立良好的声誉,才能成功地担当经营者的角色。没有良好的职业声誉,经理人员必将被市场淘汰,结束其职业经理生涯。声誉机制建立的关键是保证经营者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积极培育独立的职业经理阶层。推进企业经理人员的职业化、市场化,建立企业经营者的市场竞争机制,可以促使经营者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因此,要建立健全各地的经营管理人才中心,其职责是专司收集、提供经营管理人才信息,为供需双方相互选择提供服务,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动。同时,建立和规范经理市场,对进入经理市场中的每一位经理人员要建立全面的、真实的、连续的业绩档案,保证经理市场的有效运行。

4、建立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在现代企业中,与经营者报酬相关联的企业业绩指标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公司股票价格之类的市场价值指标;二是会计或财务类指标。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的建立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能通过会计指标反映经营者是否具有规范的努力经营行为,使得企业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又能通过股票价格说明经营者是否具有长期化行为,使得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当然,这要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财务指标的真实性。

5、控制经营者过度“在职消费”之类的隐性收入。经营者追求“在职消费”等隐性收入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即使在国外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在职消费”问题也未彻底解决,只是进行适当控制而已,过度的“在职消费”扭曲了经营者的追求目标,使企业的各项激励措施流于形式。所以,我们要通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约束作用;严肃财经纪律,健全财务制度等等,控制经营者过度的“在职消费”,为经营者长期激励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委党校)

篇10

科技的飞速发展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它对商品价值量有何影响,应该具体分析。其中,有一类科技进步主要表现为科学基本方法的创新、科学规律的深入认识、科学理论的发展及科学发现等。它们是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能力,但它们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之前,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起间接作用,不直接参加到劳动过程中去,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的决定没有直接关系。另一类科技进步表现为新产品的发明,生产方法、生产工具、原材料、工艺技术的改进,信息的加速传递,运输的方便快捷等,它们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更多、更好的产品,对价值量的决定直接产生影响。

后一类科技进步直接引起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它们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又如何呢?有人坚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有人却主张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没有分清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马克思多次指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原因就在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量的劳动生产出的商品量增多了,使用价值量也随之成比例增加;但与此同时,耗费在单位商品上的劳动量却相应缩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按比例减少。比如,今天的汽车、电视机、电脑等比起它们刚刚上市的时候,质量、性能大为改进,而价值却大幅度地下降了。因此可以说,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会增大商品的价值量,但如果从个别企业观察,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就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是因为,劳动价值论所说的价值是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即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价值。不管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了多少劳动,同质同量的商品在市场上具有同等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因此,如果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一般水平的企业,在同样的时间里能生产出比一般水平多一倍的商品,该企业创造的价值就会加倍。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反之,劳动生产率低于社会一般水平的企业,以同样的劳动时间生产出较少的商品,虽然它在每个商品上耗费了较多的个别劳动,但那些额外支出的劳动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形成价值。

发达国家产值迅速增长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据测算,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相当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43倍。到1994年,这种差距扩大为62倍。如果仅从劳动时间看,低收入国家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显然多于高收入国家。为什么较多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却大大低于较少的劳动?劳动价值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否失灵了?显然不是。这种价值量的差别就其主要部分而言,完全可以用劳动价值论加以说明:一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密集发展引起的,二是由国际市场竞争条件下国际价值的形成过程决定的,三是与垄断价格有关。

在现代经济中,高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劳动者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素质较高,他们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就大得多。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迅速开发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一般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样,高附加值的产业大量集中在发达国家,创造的价值总额就多;而发展中国家多半只提供原料、初级产品和一般加工产品,附加值当然低得多。一高一低,就把生产总值的差距拉开了。

国际价值的出现,不仅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反而证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在更大的范围,即国际市场得到了体现。随着社会分工和市场突破国家和地区的局限向世界范围发展,价值规律的作用也国际化了。这时,世界范围的价值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由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在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凭借其高度发达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在国际市场上,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在相同的时间里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由于发达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多方的剥削和掠夺,也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缓慢,南北世界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经济上,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差距的拉大。

发达国家还利用其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掌握和控制先进技术及其产品,制定垄断价格,从落后国家攫取大量的垄断利润,使自己迅速富裕起来。垄断价格虽然不等于价值,但发达国家利用垄断价格获得的收入,却成为其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

全球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加的原因

1945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0亿美元,1980年约为110000亿美元,1998年则增为280000亿美元,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增加了8.33倍。与此相比,劳动者和劳动总量的增长却缓慢得多。那么,迅速增长的生产总值是否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先进技术和工具是否也创造了价值呢?

篇11

一、经济通货膨胀问题

拉美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普遍产生了通货膨胀问题。拉美经济具有对外依附性特征,外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较大。拉美国家采取外企国有化政策,筹措大量资金(增大货币供应量)收购外企,必然引起通胀。通胀问题在拉美各国日益凸显。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主要国家尚能将通胀基本保持在可控制的相对稳定范围内,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还算顺利。进入80年代,拉美经济恶化,外债问题严重。政府仍然通过增加货币投放量的办法解决问题,无异于火上浇油,导致通胀急速扩大。通胀加剧不仅严重地干扰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带来一系列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社会骚乱。许多拉美国家为稳定经济采取多种调整措施,如阿根廷通货膨胀,实施“货币兑换法”。其办法是固定阿根廷货币与美元汇率,稳定币值,政府保证足够数量的外汇和黄金储备,并废除中央金融机构向政府提供财政开支的作法。其结果,促使阿根廷通胀率由1991年的84%降至1993年的7.7%,创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恶性通胀得到遏制,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但是,通货膨胀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拉美国家经济。

二、债务问题

拉美经济现代化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债务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开始大规模举借外债。其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增加,拉美国家不断扩大石油进口,国际支出加大。西方发达国家乘机加大资本渗透,从中牟利。加之,拉美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急躁冒进,不顾自身经济承受能力与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如巴西为实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目标,制订了投资规模达3700亿美元的5年(1981~1985年)发展计划。其投资规模太大,远超自身财政承受能力。同时,拉美国家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以偿还债务,于是继续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钱。拉美国家债务猛增,1975年拉美外债总额不足700亿美元,1982年超过了3000亿美元,增加了三倍多。可是,拉美国家政府并没有能够真正、充分利用资金,相反,许多资金被滥用。加上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作祟,拉美国家出口持续受挫,国际收入日减。一些国家问题尤其严重,日渐难支。最终,1982年墨西哥政府率先宣布无力偿还外债,一场影响深刻、广泛的拉美债务危机由此总爆发。危机发生以后,拉美国家的债务一直未低于4000亿美元,每年须支付巨额利息。巨额利息不仅使拉美外贸顺差收益荡然无存,而且为偿还利息又不得不举借新债,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滚雪球般恶性循环之中。这场持续时间长、影响深刻的经济危机,普遍波及整个拉美地区。面对经济灾难,拉美国家被迫采取措施,减债应对。例如巴西,政府减小投资规模,修改了发展计划。许多拉美国家则普遍采取(国企)私有化策略。通过采取私有化措施,改革企业经营体制,改善管理方式,原来国企严重亏损的局面开始改变,不少企业开始扭亏为盈。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问题仍是困扰拉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痼疾。

三、(经济)一体化问题

一体化思想在拉美产生较早。19世纪玻利瓦尔就曾主张拉美国家要在政治上结盟、经济上合作。但后来美国利用“一体化”思想,将其释为“泛美主义”,妄图独霸拉美。“进口替代”战略实施10年之后,拉美各国普遍遇到国内市场狭小的困境,这成为继续工业化的障碍。于是,一些拉美学者积极呼吁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1960年2月,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十几个拉美国家在蒙得维的亚成立了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同年底,危地马拉等国成立中美洲共同市场,从此揭开了经济一体化的序幕。各种地区一体化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这些组织内部协调成员国间的工业发展战略,甚至在某一组织内规划某种“进口替代”,谋求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存在内部体制弱点,历史遗留分歧以及外部势力干扰等问题,一体化运动遇到许多困难,甚至出现停滞。因此拉美各国对地区一体化组织进行了改革。1980年拉美自由贸易协会改组为拉美一体化协会。1984年巴西、墨西哥等11国为解决债务问题而联合组建卡塔赫纳集团。1986年孔塔多拉集团(由巴拿马、墨西哥等国组成)与利马集团(由秘鲁、阿根廷等国组成)共同组成8国集团,这是一个有良好基础的高级磋商与协调机构,以解决本地区问题。这反映了拉美一体化向更高层次水平的发展,有利于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参 考 文 献

篇12

委托――关系在现代企业中产生之后,经营者就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企业的兴衰成败就主要取决于经营者的行为合理与否。然而,经营者目标和所有者目标是有矛盾的,经营者行为可能会偏离所有者目标,这是企业经营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所以,实现经营者行为合理化就成为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激励的角度论述这一问题,主要分析两点:经营者行为的激励因素有哪些;如何实现经营者行为合理化。

一、经营者行为的激励因素

人们工作的目的是需要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针对人的需要实施相应激励是可能的。但激励人们努力的方式不应是单一的,当物质激励提供的激励效果下降时,就应增加精神激励的内容。要根据人的不同需要和不同的社会环境,设计相应的激励方案。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认为,人有三种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所谓成就需要是指追求卓越,实现目标和寻求成功的驱动力。成就需要高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倾向于挑战性的工作和乐于看到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评价等特点。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对具有高目标值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的激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既然人的需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那么,激励经营者行为的因素也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

1.物质激励。物质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获取一定的物质资料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激励的意义在于:企业如何向劳动者支付报酬;支付多少报酬。一般而言,现代公司经营者的报酬结构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固定收入,如基薪,也包括不固定或风险收入,如奖金、股票等;既含有现期收入,也含有远期收入。工资或薪水是预先确定的,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奖金的金额通常由董事会根据经营者的短期业绩,如一年的利润来确定,并一次性支付。

2.精神激励。人类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需要。所以,对经营者进行精神激励同样是重要的。声誉是精神激励的一种重要因素,追求良好声誉,是经营者的成就发展需要,或归于马斯洛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经营者努力经营,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还期望得到高度评价和尊重,期望有所作为和成就,期望通过企业发展证实自己的经营才能和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因而,管理学认为,除了物质激励以外,精神激励或荣誉激励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营者行为激励机制的构建

由于我国企业在所有制结构、规模大小、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所以,建立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也就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总体上讲,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逐步建立股票期权报酬制度。股票是激励经营者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从我国目前实行情况看,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推广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包括:企业初始产权界定不够清晰、所持股份的来源和退出渠道不够畅通、经营者竞争选聘机制有待建立、经营者的业绩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规定,等等。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实现制度创新,为股票期权报酬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2.建立经营者的声誉机制。经营者作为一种高级形态的人力资本,也要到经理市场上“出售”,如果把经营者的报酬作为经营者的“价格”信号的话,那么经营者的声誉则是经营者的“质量”信号。在经理市场上,经营者的声誉既是经营者成功经营企业的结果,又是经营者拥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一种重要的证明。经营者只有努力经营建立良好的声誉,才能成功地担当经营者的角色。没有良好的职业声誉,经理人员必将被市场淘汰,结束其职业经理生涯。声誉机制建立的关键是保证经营者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