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16 08:51: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9-0056-01

一、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学习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电学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重点考查内容,所以能否教好欧姆定律关系到之后对中考的重点知识复习,更有可能影响学生对于物理学的热情。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微量变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们对于自己发现的问题会比老师直接教导的印象深刻,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在欧姆定律的学习中最经常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要把电路的认识与画电路图、连接电路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开阔学生的思维,加强对电路的认识。物理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只有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更好地完成授课。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单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是最基础的概念。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这部分则比较重要,需要重点讲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是基本的电学测量仪器,明确这些仪器的使用与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后期实验的正确性与对知识的理解。以上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又是进一步学习欧姆定律的基础。

三、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这部分知识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出了电路中电压、电流、电阻三者相互关联的关系。教师在实验中要让学生理解电流随电压和电阻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多个变量问题的研究是采用固定一个量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的变化的处理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物理学中常用这种方法。欧姆定律在初中只讲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分析和进行电路计算的基础,是初中电学的重点知识。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学电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想要研究欧姆定律必须要建立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欧姆定律,做好演示实验,归纳、分析、概括实验结果,使学生正确理解欧姆定律的基础。所以,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是这部分知识中的重点实验的基础。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初中学生水平有限,对电流、电压的概念要求较低,并没有下准确的定义。因此,电阻的概念就成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要多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和温度,它用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的比值来表示是为了测量的方便,与外加电压、电流无关。同时,教师一定要纠正一些学生经常出现的电阻随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的错误概念,也就是对欧姆定律的错误理解。欧姆定律在学生头脑的建立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认真做好演示实验,用实验来探索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是第一次。首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研究方法,本实验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即“固定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固定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连接如图(图略)所示的实验电路时,要将具体接法演示给学生看。可以先从电源正极开始,按电流方向依次为电池、开关S、滑动变阻器R′、定值电阻R、电流表串联起来组成一个闭合回路,最后将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R两端。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电流必须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进电表,负接线柱流出电表及量程选择,电流表与R串联,其示数等于通过R的电流。电压表与R并联其数等于R两端的电压。

运用欧姆定律可以推导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跟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及电压分配跟导体电阻的关系,具体推导如下:

在串联电路中:I=I1=I2;U=U1+U2;由欧姆定律公式I=U/R,可得U=IR;U1=I1R1;U2=I2R2将这些式子代入上式得:IR=I1R1+I2R2即R=R1+R2;也就是说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

在串联电路中:I=I1=I2;由欧姆定律公式I=U/R,可得:I1=U1/R1;I2=U2/R2;将这些式子代入上式得:U1/R2=U2/R2 变换一下形式得:U1/U2=R1/R2;即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跟导体电阻成正比。

四、结束语

通过对物理教学内容的分析、思维方法、能力训练的具体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初中物理教师掌握欧姆定律的基本理论方法,更好地驾驶物理教材,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把重点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的问题,学会用等效法分析复杂电路。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素质。

篇2

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会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个串联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大多数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滑动变阻器是利用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的,使用时,采取“一上一下”的接线方法,通常串联在电路中.

例1(2006年太原市考题)图1是大型电子地磅的电路图。当称重物时,在压力作用下滑片P向B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________,电流表的示数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样把电流对应的重量刻在电流表的刻度盘上,就可以读出被称物体的重量.

解析:当称重物时,在压力作用下滑片P向B端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考点预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规律以及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命题常围绕有关电表的知识和使用规律,以填空、选择、作图等题型出现,重点考查关于电表的读数和正确连接.另外,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也是考查的重点.

考点2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用公式I=U/R 表示.使用欧姆定律时,要注意是指同一导体在同一时刻的I、U、R三者的关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即R总 =R1+R2;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并联导体电阻倒数之和,即1/R总=1/R1+1/R2 .

例2(2006年黄冈市考题)图2甲是周小平同学为学校办公楼空调设计的自动控制装置,R是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已知继电器的线圈电阻R0为10Ω,左边电源电压为6V恒定不变.电流表0~30mA量程接入电路,图2乙是电流表表盘。当继电器线圈中的电流大于或等于15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空调电路正常工作.

(1)该同学将电流表改成了温度表,通过计算标出表盘上25℃的位置.

(2)为了节省电能,使温度达到30℃时空调才能启动制冷,电路中要串联多大的电阻?

(3)为了给空调设定不同的启动温度,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调节方便的措施.(改变电阻除外)

解析:(1)查表可知,25℃时R为390Ω,则

I =1/R总=6V/(390Ω+10Ω)=0.015A.

即25℃时指针位置在表盘15mA处.

(2)查表可知,30℃时R为360Ω,则

R总=U/1=6V/0.015A= 400Ω,

故串联电阻R=R总-R-R0=30Ω.

(3)为了给空调设定不同的启动温度可以改变电压,使用调压器;改变继电器线圈匝数;使用抽头旋转式线圈等。

考点预测: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它贯穿整个电学的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在命题形式上多种多样,如探究欧姆定律,或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

考点3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其原理是欧姆定律.在实验过程中,先画出电路图,再对照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断开,变阻器滑片应放在阻值最大的一端.

例3(2006年贵阳市考题)物理课上,老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测量未知电阻Rx的实验,各组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下列是两组同学的设计情况.

(1)甲组同学决定采用伏安法,请你帮他画出实验电路图,并说明所需测量的物理量:①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乙组同学设计了不同的方案,经讨论后同学们达成共识,设计的电路如图3,以下是他们的实验操作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好实物电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所测物理量分别写出两种方案未知电阻Rx的数学表达式:

甲组:Rx=___________________ ;乙组:Rx=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组同学的实验电路图如图4所示.需测量的物理量:①电阻Rx两端的电压;②通过电阻Rx的电流.

(2)乙组同学的实验操作步骤:

①按电路图连接好实物电路;

②将开关S断开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为I1;

③将开关S闭合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为I2.

(3)甲组:Rx= U/I ;乙组:Rx=I1R0/(I2-I1).

考点预测: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或只用电流表、或只用电压表再辅助其他元件测量,是电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在考试中常常出现.其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都是考查的重点,出题形式灵活多样,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考点4 电功和电功率的有关计算

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W=UIT和P=W/t.在生活中我们常应用电功率变形公式W=Pt来计算用电器消耗的电能.

例4(2006年菏泽市考题)收音机的基本结构可以简化成如图5所示的电路,其中R1代表机体电阻,R2为音量控制电阻,R3为扬声器的等效电阻,电源电压为3V。当滑片P滑到a端时,扬声器无声,此时流过电源的电流为15mA.当滑片P滑到b端时,扬声器音量最大,此时流过电源的电流为55mA.求:

(1)R3的阻值;

(2)扬声器音量最大时,R3消耗的电功率.

解析:(1)当滑片P滑到a端时,R1、R2并联;当滑片P滑到b端时,R1、R2、R3并联,则通过R3的电流:I3=I总- I12=55mA-15mA=40mA=0.04A.

R3的阻值:R3=U3/I3=U/I3=3V/0.04A=75Ω .

(2)扬声器音量最大时,R3消耗的电功率:

P3=U3I3=3V× 0.04A=0.12W.

考点预测:电功和电功率综合计算是中考电学计算的热点.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认清电路的连接方式,分清电路的结构是如何变化的,再考虑电表所测量的物理量,最后利用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知识求解.复习时,要多做一些相关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考点5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用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与小灯泡串联测量灯泡的电流,再根据电功率的公式P=UI,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了解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跟小灯泡的实际电压和额定电压的关系.

例5(2006年大连市考题)小红同学要测量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的功率.

(1)连接的不完整的实物电路如图6甲所示.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

(2)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为4V,电流表的示数为0.35A,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_______W.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3.8V时,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如图6乙所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___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W.

(3)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不是最大.你除了从实物电路中直观地看到了滑片所在的位置以外,还能用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哪个实验现象来证实这一点?(只陈述实验现象即可,不用分析或解释)

解析:(1)连接的实物电路如图7所示.

(2)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1.4W;电流表的示数为0.34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1.292W.

(3)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从4V降到3.8V,或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的示数从0.35A降到0.34A,或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考点预测: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是电学实验探究题的重点,也是中考实验命题的主要素材之一,它涉及到电表的使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串联电路、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知识.所以在复习时,要重温实验,以便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考点6焦耳定律

焦耳定律的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其表达式是:Q=I2Rt,变形式为Q=UIt或Q=U2/Rt.但要注意的是,Q=UIt和Q=U2/Rt只适用于像电炉、电烙灯等可以看做纯电阻性用电器的电路.

例6(2006年泰州市考题)小华准备参加玩具赛车比赛,他运用图8所示的电路来挑选一只能量转换效率较高的电动机.设电池的电压恒定不变,他先用手捏住电动机的转轴,使其不转动,闭合开关后读出电流表的读数为2A;然后放手,当电动机正常转动时,又读出电流表的读数为0.6A.则该玩具电动机正常转动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

A.91% B.70% C.30% D.9%

解析:用手捏住电动机的转轴,使其不转动,电动机在时间t内消耗的电能是W=UIt= 2Ut(J);当电动机正常转动时,电动机在时间t内产生的热量是Q=I2Rt= UIt= 0.6Ut(J).该玩具电动机正常转动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η=W-Q/W×100%,代入数据得:η =70%.

考点预测:关于多档位电热器的耗电问题一直是中考的热点,既可以考查同学们对电路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同学们对电能的计算能力,同时也为同学们今后设计新颖的电路打下基础,所以,这类考题在2007年中考中仍将是重点.

考点7电磁现象

磁体具有吸铁性,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用安培定则判定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的关系.电动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原理制成的,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制成的.

例7(2006年贵阳市考题)一同学设计了一种判断电源 “+”、“-”极的方法: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枚小磁针,在小磁针的西面放一个螺线管,如图9所示,接通开关后,小磁铁的N极向东偏转,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电源a端是正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由b流向a

B.电源a端是正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由a流向b

C.电源b 端是正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由a流向b

D.电源b 端是正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由b流向a

解析:利用安培定则来判定,即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曲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C选项正确.

考点预测:考查实验中和生活中的电磁现象是该考点的主要内容,应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利用相关规律进行解题。另外,关于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和能量的转化也是该考点的主要考查内容.

考点8电磁波及其传播

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在空中传播被称为电磁波.电磁波的传播也是能量传播的过程,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为v,它等于波长λ 和频率f的乘积,即v=λ f,其中真空中电磁波传播的速度v=3×108m/s.

例8(2006年南昌市考题)下雨天在家收听广播节目时,我们发现在打雷时,从收音机里会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然后才听到雷声.

(1)打雷时收音机为什么会发出“咔嚓”的声音?

篇3

“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教育要创新机制,教师要创新教学。而如何将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去,增强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发挥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电工基础》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教材,教会学生轻松学习

《电工基础》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许多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电工基础》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直流电路、磁与电磁、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等。由于电路和现象种类繁多,结构各异,解题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师应该结合专业要求、企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轻松学习。我总结了四个方面的知识包。

1.1 掌握电路的两个定律及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电路的两个定律是指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三个定律是指电阻元件、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两个定律和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是分析计算各种电路的基本依据,所以要熟练掌握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以及电阻、电容、电感这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定律。掌握欧姆定律,不仅要掌握部分电路的,还要掌握全电路的。掌握基尔霍夫定律,不仅要掌握电压定律,还要掌握电流定律。在正弦交流电路中,要注意掌握电阻、电感、电容这三个元件的电压电流相量之间、有效值之间、相位之间的关系。

1.2 掌握磁与电磁的两手定则及三个定律。

磁与电磁的两手定则,是指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三个定律是指磁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两手定则及三个定律是学习电磁学的基础,也是学习交流电路的基本条件,所以必须掌握运用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磁路的欧姆定律、楞次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明确左手定则是判断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依据,右手定则是判断导体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的依据,磁路欧姆定律是定性分析磁路的依据,楞次定律是判断线圈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的依据,电磁感应定律是确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依据。

1.3 掌握分析线性电阻电路的三大类方法。

由线性电阻、独立电源组成的电路叫线性电阻电路。分析线性电阻电路有三大类方法:等效变换法、网络方程法、网络定理法,这三大类方法同样适用于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所以,掌握分析线性电阻电路的三大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等效变换法就是利用等效网络的互换,将电路简化来分析计算。要重点掌握电流源和电压源的定义、串联和并联的概念以及等效条件。在解题时要正确画出等效电路图,可先把电路中尚未进行等效变换的部分按照原样画出,再找出等效网络所接的端纽,然后在端纽间换上等效网络,进行分析计算。

网络方程法就是选择一些未知量为未知数,列出方程组进行求解,它包括节点法、网孔法和支路法。要重点掌握它们分别以什么为未知数,需要列几个方程,怎样列方程,列出的方程有何规律可循。

网络定理法就是应用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来解题。用叠加定理分析线性电阻电路时,首先要画出每一独立电源单独作用下的电路图,然后求出每一独立电源单独作用下的结果,最后叠加。用戴维宁定理解题时,首先将电路分为待求支路和有源二端网络两部分,然后求出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和等效电阻,画出等效电路,最后根据等效电路求解。

1.4 掌握各种类型电路的定义,选用正确的解题方法。

《电工基础》分析的电路有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

直流电路是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路,它分为简单直流电路和复杂直流电路两种。简单直流电路用欧姆定律和电阻串联、并联、混联的知识来进行分析计算。复杂直流电路用基尔霍夫定律和等效变换法、网络方程法和网络定理法来计算。正弦交流电路是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接正弦规律变化的电路。分析和计算正弦交流电路,主要是确定电阻、电容、电感电路中电压与电流之间的数值关系、相位关系及功率。三相正弦交流电路是由三相电源供电的正弦交流电路。要掌握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关系,线电流和相电流的关系,特别是负载作星形联结和三角形联结时电压和电流的关系。非正弦周期电路是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不按正弦规律做周期性变化的电路。分析非正弦周期电路,要应用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定律,把非正弦周期电路转化为正弦交流电路和线性电阻电路来分析计算。

2.从层次上进行教学创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功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使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他的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层次进行教学创新。

2.1 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发展创新个性。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操作者,必须树立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教学观念,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素质的持续协调全面发展。在《电工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安排既要源于教材,又要不囿于教材,强化教学内容的可研究性,注重充实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要改变现有教材中对知识点的陈述性排列结构为小课题探索研究性矩阵结构,强化知识点的建立过程教学,将平铺直叙、权威定论式描述方法改变为论证求解、层层剥笋、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问题研讨方法。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并加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上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材权威论断性知识点的继承性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现象、总结规律的开拓性学习。

如我在设计“电磁感应现象”定性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教案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并通过猜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创新设计导体运动、磁场不动的实验和磁场运动、导体不动的实验,独自进行验证并评价观点。把操作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自主探索发现变化的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规律,让学生分享创新发现的成功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直接给学生介绍陈述性的知识答案,而是努力创设“望梅止渴”的情境教学,把“梅子”(知识点)打扮得引人注目一些,激发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吸引学生主动进入教学环境,启发引导学生在列举磁铁插入线圈或拔出线圈时会遇到几种情况,分析比较各种情况下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2.2 进行教学手段创新,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认识。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原有的教学手段诸如挂图、幻灯片、录像带等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现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更便于创设情景,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其创新认识,特别在认知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这一节教学中,电动势的形成是学生最难接受的知识点。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和传统挂图,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非静电力移动正电荷这一难点,通过一个程序控制正电荷在电源两极间移动的速度和数目,运用电路动画的手段,逼真地模仿出电源两极建立电场的全过程。正电荷运动的立体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创新认识和真实理解。

通过多媒体教学,化解了教学难点。既节省了板书和画图时间,又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物质宏观化,静态的效果动态化,平面的图形立体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2.3 进行教学管理创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激活创新思维。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仅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企业对职专生的要求和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让学生重分认识到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社会对职业的挑战将更加复杂多变,职专生要有关注自身未来前途命运发展的危机感,从而增强进取意识和开拓精神;教育学生要胸怀爱国之志,增强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紧迫感。并且列举本校优秀毕业生的自主成才的具体事例,从而激励学生增强创业成才的自信心。

我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 10分钟左右的自主探索学习时间,做到启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与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建立直接的联系,从思维辨别中感悟学习。以思维训练为目的,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对学生的创新观点及合理想法进行评价。允许学生采取逆向学习法,从质疑中学习,从体验中学习,从论辩中学习。

通过上述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平时言谈上唯唯诺诺、精神上恍恍惚惚、思想上闭门造车的学生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信任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率提高了。

2.4 进行教学评价创新,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走出单一以分数评价的误区,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评价学生。

更新传统的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学生学习质量好差的绝对静态评价标准,代之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取精神、课堂协作、学习行为表现、自主探索能力、成绩上升幅度等发展过程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相对动态评价标准。力求全面地、客观地、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我在《电工基础》课教学中,以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个发展和思维能力发展为评估依据,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在做学科成绩评价时,将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学习时的行为表现、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是否积极完成作业等作出定性评价,按照 20-30 %的比例纳入考试总成绩,作为平时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成绩分数,以解除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心理上的后顾之忧,改变原来的“辛勤耕耘者未必有好收获”为“辛勤耕耘者一定有好回报”。让理论基础较差、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潜力分或教师的心理期待发展分,从而保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上进心,通过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电工基础》课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活泼的学习氛围,用自己的语言教会学生轻松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4

1。1 试题呈现

2015年苏锡常镇二模卷第10题:将两个金属电极锌片和铜片插入一个水果中就可以做成一个水果电池,某兴趣小组欲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甲同学用多用表的直流电压(0~1 V)档估测某水果电池的电动势,稳定时指针如图[TP12GW39。TIF,Y#]1中A所示,则读数为[CD#3]V;用多用表的欧姆×100档估测水果电池的内阻,稳定时指针如图1中B所示,则读数为[CD#3]Ω。上述测量中存在一重大错误,是[CD#3]。

(2)乙同学采用如图2所示电路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数据做出了[SX(]1[]I[SX)]-R图象,则根据图3,该水果电池的电动势为[CD#3]V,内阻为[CD#3]Ω。(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TP12GW40。TIF,BP#]

答案如下:(1)0。84;3。2×103;不能用多用电表电阻档直接测电源内阻;(2)0。96±0。02 (1。6±0。1)×103

1。2 试题分析

本题围绕一个重要的电学实验――“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展开考查,具体涉及多用电表的读数及操作、实验电路的设计、图象法处理数据等内容。如表1所示。

[JZ][HT6]表1

[BG(!][BHDFG2,WK3,K10,K17W]

序号[]考查内容[] 易错点解析 [HJ*3]

[BHDG4*2,WK3,K10ZQ*3,K17ZQ*3W]1[]会正确进行多用电表的读数[]读电压时应注意量程(“0~1 V”),读电阻时要注意多用电表欧姆档刻度不均匀,还有读数应乘以所选的倍率

[BH]2[]会正确使用多用电表欧姆档[]用多用电表欧姆档测电阻时必须把电阻从回路中取出,因此不能直接测电源的内阻

[BHG4*2]3[]“安阻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到1/I-R图象是线性的,且图线的斜率大小等于1/E,图线的纵截距大小等于r/E

[BHDG2]4[]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单位要换算成国际单位(A和Ω) [HJ2mm]

[BG)F][HJ]

1。3 试题评价

本题用水果电池代替常见的干电池、铅蓄电池、手机锂电池作为实验对象,给人一种独辟蹊径、眼前一亮的感觉。水果电池取材方便、贴近生活、变化丰富,既适合学生进行探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育理念。

2 两处不同

2。1 实验对象

本题的实验对象变成了水果电池。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习惯性地选择干电池进行实验,这是因为干电池比较稳定,实验操作也较简单方便。实际上,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水果电池,在化学课“原电池”部分也学习过相关内容,所以对水果电池并不陌生。笔者在讲评课上与学生进行了交流。

师: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1: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水果酸,是一种很好的电解质,将不同的金属材料做成电极插入水果中,用导线将电极与用电器相连,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

师:如何判断水果电池的正、负极?

生2: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水果电池两电极必须存在金属活动性上的差异。本题中锌更活泼,所以锌片失去电子,其反应方程为Zn-2e-[FY=]Zn2+。电子经外电路流向铜片,由于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所以外电路中电流从铜片流向锌片,由此判断铜片是水果电池的正极。

师: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内阻与哪些因素有关?[HJ1。5mm]

生3:正负电极的活动性差异越大,水果电池的电动势越大。由电阻定律R=ρ[SX(]l[]S[SX)]可知,增加两电极间的距离,相当于增加导体长度,水果电池的内阻增大;增加电极插入的深度,相当于增大导体横截面积,水果电池的内阻减小。

2。2 实验器材和电路

由于实验对象发生了变化,实验器材和电路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测量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时,通常选择学生电表(电压表0~3 V、电流表0~0。6 A)和滑动变阻器进行实验。由于水果电池的内阻很大(一般上千欧姆),为了便于读数和操作,选择电阻箱和微安表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 水果,电极:铜片、锌片,MF47多用电表,微安表:量程0~500 μA,电阻箱(0~9999 Ω),带鳄鱼夹的导线若干、开关、砂纸、小刀等。

实验电路及测量原理 实验电路如图4,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I(r+R),整理得

[SX(]1[]I[SX)]=[SX(]1[]E[SX)](r+R)。

作出[SX(]1[]I[SX)]-R图线,若图线的斜率为k,[TP12GW41。TIF,Y#]纵轴截距为b,则电源的电动势E=[SX(]1[]k[SX)],内阻r=[SX(]b[]k[SX)]。

3 三个追问

3。1 追问1(实验误差分析)[HJ]

本题中微安表也有内阻,因此会引起实验误差。用此电路测电池电动势与内阻,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是:E测[CD#3]E真、r测[CD#3]r真。(填“”或“=”)。

分析 若考虑微安表的内阻,不妨设其为rg,则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I(r+rg+R),整理得[SX(]1[]I[SX)]=[SX(]1[]E[SX)](r+rg+R)。作出[SX(]1[]I[SX)]-R图线,若图线的斜率为k,纵轴截距为b,则电源的电动势E=[SX(]1[]k[SX)],内阻r=[SX(]b[]k[SX)]-rg。与上面推导的结果相比可得:E测=E真、r测>r真。

3。2 追问2(实验注意事项)

为能较为准确地完成该实验,在仪表、导线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请依据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提出一些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只需填写一项即可)[CD#3]。

分析 水果电池很不稳定,容易极化,因此电池电动势会明显下降,内阻会明显增大,因此实验中读数要快,每次读完立即断开开关。也可回答:用砂纸将金属片表面的氧化层磨去以增加其导电性;将所选水果切开,用小刀在其上划几刀以增加其导电性等。

3。3 追问3(实验思想方法)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水果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成员们通过讨论,得出了以下一些可能影响的因素:水果种类、水果温度、电极种类、电极间距、电极插入深度等。在进行实验探究时,需要用到的物理思想方法是[CD#3]。

分析 本探究实验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分别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4 四点策略

4。1 “会操作”打基础

研究近几年各地高考实验题不难发现,命题者越来越重视对基本仪器操作的考查。如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第10题的第1问,考查了用螺旋测微器测合金丝的直径。“为防止读数时测微旋杆发生转动,读数前应先旋紧哪个部件?”真正操作过的学生会比较熟悉,反之则不容易得分。

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实验时,应特别关注基本仪器的使用。《考试说明》中所列的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等。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操作、正确读数。

本题中所考查的多用电表使用,还包括诸如机械调零、欧姆调零、倍率的选择等操作,假如在高考复习中让学生操作一次多用电表,完成几项测量任务,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4。2 “懂原理”是关键

高考实验题的命题往往是在几个重点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掌握这些实验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分析近五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如表2)可以发现,电学中常考的三个经典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以及新增考点“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分别出现在各年的试卷上。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进行实验复习教学时,应加强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同时,也要关注基本实验的变式,提升学生对实验原理的迁移应用能力。

本题考查的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可以用伏安法,也可以

[HT6][JZ]表2

[BG(!][BHDFG2,WK4,K18,K8W]

年份[]实验名称[]实验原理(操作)

[BHD]2010年[]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伏阻法”

[BH]2011年[]测量电阻的阻值[]“替代法”

[BH]2012年[]用多用电表探究黑箱中的电学元件[]多用电表的操作

[BH]2013年[]探究小灯泡的功率P与电压U的关系[]“伏安法”

[BH]2014年[]测量合金丝的电阻率[]“伏安法”

[BG)F]

用安阻法、伏阻法,甚至可以用伏伏法或者安安法,但是实验原理均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都是在用各种方法寻找方程解出E和r。因此,在复习备考时牢牢抓住几个基本实验,确保每一个的原理都了然于心,高考解题时就游刃有余了。

4。3 “能分析”促严谨

实验误差的分析也是高考实验题考查的重要内容。如2014年海南高考物理试卷第12题考查了用伏安法测量一电池的内阻,其中第(4)问“在你设计的电路中,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CD#3]”。熟悉的学生知道该实验的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电压表不能看成理想表而引起的。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教师多关注误差分析,多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且笔者认为,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定性分析误差的来源”,还要启发学生“合理给出减小误差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中由于微安表有内阻,会引起系统误差,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可以得到E测=E真、r测>r真。其实,通过前面的推导不难发现,只要知道了微安表的内阻值,该系统误差就可以消除了。误差分析能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很好地体现了物理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所以在复习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4 “巧设计”提能力

高考实验题中的设计性问题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考查,这类试题要求高、难度大,对学生很具有挑战性。

篇5

从物理事实出发,建立概念,这是一个抽象概括过程,物理学上的所有概念几乎都是这样形成的。例如,力的概念就是大量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事实的分析基础上形成的。马拉车,车由静止开始运动;磁铁吸引铁钉,铁钉由静止开始运动;手压弹簧,弹簧被压缩;大球碰小球,小球开始运动……其中所谓“拉”、“吸”、“压”、“碰”都是物体间的作用方式,这些被作用的物体包括车、铁钉、弹簧和小球,或者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或者发生形变。可见,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作用的结果使被作用的物体发生运动状态改变(即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力的概念就是这样从大量物理事实基础上,抽象概括而建立的。

物理模型也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建立的。例如,质点是一个具有质量的几何点,由于很多力学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影响可以不计,为了突出物体的质量这个主要因素,经过物理抽象而建立了质点模型。质点模型对力学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在质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牛顿学的体系。建立物理模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需要和可能,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将研究对象理想化,这是建立模型的原则之一。其次,在模型的基础上,能够建立该领域中的知识体系,如果一个模型不能提供一个知识体系,这个模型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是建立模型号的原则之二。

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是一种物理的思维,或者说是一种物理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物理学的各部分知识体系几乎都是建立在一些模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应该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模型的意义及其建立的过程,这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从己知推导出未知,获取新知。

由已知推导出未知,由实验事实经过推理总结出规律,是培养物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推导或总结过程中,要注意物理依据的可靠性,推更换严密性,才能使推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这种由已知推导未知,由实验事实总结规律的素材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材料。第一步就是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即:向心力公式F=mω2r和开普勒定律r3=kT2,以及牛顿第三定律F=F, 推导出太阳与行之间的引力规律为F=Gm1m2/r2。第二步可以假设地球与月球之间引力和地球与地面上物体之间引力本上是一样的力,且符合平方反比规律。利用这个假设可算出月球的向心加速度a=(R2/r2)g=0.27厘米/秒2,同时从运动学角度也能直接算出月球的向心加速度a=rω2=0.27厘米/秒,这就证明了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与物理学体之间的引力是遵从同一个规律的,最后将平方反比定律推论到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引力。

总之,处理好知识之间的新与旧的关系,从“旧”引出“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因此,从已知推导出未知而获得新知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3.教给学生从规律中总结和引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常听学生反映,物理课一听就懂,一做题就错。其实,出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对知识本身的理解问题,二是思维方法问题,学生常常不是瞎碰,就是乱套公式。因此,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解物理题一般来说总是运用某个规律或某几个规律,从已知条件中去求得需求量的答案。因此,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应该从这些规律中去寻找,从定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解题思路是形成解题思路的基本方法。从定律中找方法,就要求我们对定律本身作深入分析,分析定律中的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这不但有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总之,从规律本身的分析中引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篇6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物理基础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特别是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每一位物理家的奋斗经历,可以培养学生执着追求、不畏困难、勤奋爱学的品质。物理课程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将德育渗透在物理教学中,对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探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目标

1.以对学生科学态度的教育为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介绍物理学家发现原理及定律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知、敢于革新的科学品质。例如在讲到欧姆定律时,要首先介绍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欧姆是如何利用十年的艰辛探索得出欧姆定律的。同时,要结合着教材安排的课后阅读文章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与教育,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写下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勤学善思的良好品质。

2.以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为中心内容

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对世界物理学做出贡献的物理学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宣扬我国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物理学家发愤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崇高的热爱之情。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著名物理学家的发明与创造以及当今的科技成就,培养他们的民族责任感、自豪感和自尊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树立为国富民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3.以对学生辩证法的教育为辅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和人类哲学的最高成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的思想内容与科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阐述和分析物理现象与规律,用哲学的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思想方法与观点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而且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对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二、把握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原则

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对其深刻地挖掘、引导,能够使学生在发展智力、学习知识的同时,在品德、思想以及其他心理素质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与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强调德育渗透中的五大原则,即有意原则、有机原则、有度原则、有序原则、有效原则。其中有意原则,指物理教材与德育目标的同步性、一致性和相关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掌握教材,实行对德育目标的控制。有机原则,指选择好德育与物理教学最佳的结合点,找准某一训练点和知识的突破口,这样教师就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有度原则,指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分寸要适当,能够做到恰到好处,对物理事实的教学做到不偏不倚、不缩小也不扩大。有序原则,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符合认识规律,要做到循序渐进的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出发。有效原则,指在物理教学中,要从素质教育的整体出发,对德育进行系统筹划,使之成为最优组合,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

三、把学生和教材进行有机结合

在德育因素比较集中和突出的物理教材中,应该集中的渗透德育。例如在讲到火箭的发明时,要详细介绍我国系列的运载火箭以它使用方便、适应性强、价格低廉、可靠性好、继承性强以及技术成熟等特征已经步入了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行列。由此可见,对于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基石。通过实践可以充分证明,感情的陶冶比其他的教育方式更加牢固可靠。

另外,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对学生和教材进行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好的德育渗透方式。活动和游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追求真理。

四、结语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只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理解并掌握教材,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就会获得很好的整体效应,能够真正的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篇7

物理教学方法,可以说不计其数,它的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根据物理教学理论和有关资料,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实际上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师素质等选择教学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学,有其自身特点,任何方法都由基本方法组成。那么,什么是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呢?物理教学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下面我谈谈“中学物理教学方法与应用”,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应该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制约。教学方法一般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方式、程序、手段和技术,表现出教学行为的外部特征。从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选择方面来看,教学方法应该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智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学习环境,影响教材选择和内容安排,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现代物理教学分类

在我国一般将教学方法分为五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说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参观、观察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欣赏法。5.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和活动法。现代教学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学生智能,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强调教与学的统一,强调自学能力的提高,重视教学的情感因素。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中学物理教学的任何方法都由基本方法组成,归纳起来,这些基本方法(也可称之为基本技能)包括讲述与讲解、谈话与提问、实验与观察、自学与讨论、练习与考查。

1.讲述与讲解

讲述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叙述、描绘物理现象和过程的讲解方式。讲述应词句清晰、条理分明、生动确切,要有科学性、思想性、逻辑性与启发性。例如: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应讲: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既犯科学性错误,又犯逻辑性错误。因为先有入射光线,然后才有反射光线。例如:教师介绍某一项科技成果或一些新的信息资料的教学活动时,要用讲述法。讲述中可以运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讲解时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解释和论述物理规律。讲述法的主要特点是科学论证。讲解要深浅得当,思路清楚,合乎逻辑,启发思维,讲解中常配合穿插提问的方式。问题要有启发性,明确具体,不能过于容易。例如:讲到“光在均匀介质中是直线转播”时,首先,提出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接着,教师启发:“为什么光照在不透明物体身上时,身后留下影子?”从而得出直线传播的结论。教师的板书和图示在讲解中要配合得当,适当重复。总之,语言的艺术应该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

2.谈话与提问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谈话与提问表达,这种方式叫做谈话与提问法。采用这种方法,所列问题必须清楚,注意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应该让全体学生思考,使回答问题变成全班同学的集体活动。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灵活掌握,随机应变。例如:初三物理第二册,当讲到“欧姆定律”这节课时,重点是欧姆定律及计算,难点是理解公式I=U/R中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提问:“从公式I=U/R来看,电流I跟电压U成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从概念含义和数学习惯中得出,电流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刚好欧姆定律的概念)。教师此时不忙于回答,又根据公式继续提出:“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U/I,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正反比,对吗?”然后,引导学生回到上节课所讲述的电阻概念,再强调“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得出结论:“电阻跟电压和电流是没有关系的。”讨论和说话、提问有所不同,讨论的问题常常由学生提出,还可以分组进行。这样的问题选择更加重要,不能太容易,也不宜太深,要有一个核心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实验与观察

实验与观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特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尽量完成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由于各区域的教学装配不同,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学比较落后,实验器材严重不足,环境不同,往往实验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因地制宜,自制教具做实验,用简单的材料,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理论与生活、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生动有趣。例如:当我讲授初三物理第二册“摩擦起电”那节课时,有两个很重要的实验:(1)用玻璃跟丝绸摩擦;(2)橡胶跟毛皮摩擦,去靠进纸屑和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纸屑被吸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但该实验很难使玻璃棒、橡胶棒带上电,实验很难成功。如果我们把实验变换一下,用两张薄的塑料膜跟棉布摩擦以后,使其靠近纸屑和验电器的金属球,纸屑被吸起,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得很明显,实验效果显而易见。又如,在美国,中国的一个“魔舰”教具,曾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兴趣与讨论。学生的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我们要确保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人认为实验是一人一组好,也有人认为两人一组好。我们认为两人一组不但使学生有较多动手机会,而且有讨论和互帮互学的机会,所以这样的安排更恰当一些。

4.自学与讨论

前面曾经提到讨论的问题,学生的分组讨论或大班讨论,教师只引导,最后做小结,这是一种自学的方式。最后的总结一定要做好,可以让学生先小结,教师再补充和重述。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自学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自学。教师应该把指导学生把自学作为重要的备课内容,把“学会怎样学习”作为重要目标,养成自学的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课外书籍、广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5.练习与考

练习与考查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又能加深记忆,也是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检验。物理练习和考,不但包括做习题、思考题,还包括实验与观察。现在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倡安排一些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有联系与考查的意义。可以由老师提出课题,也可以由学生组织课题。如学过光速以后,可以提出:“闪电和雷声同时发出,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铃声?”学过保险丝,我们可以提出:“能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这样能使学生把课堂的知识融入生活,激起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应该既踏实严谨,又生动活泼,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教要有法,但无定法”是对现代教育法基本方法的高度概括。此语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同一课题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教案。教学设计要既切合教学内容和教材实际,又切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只有把基本方法综合应用,在运用中随机应变,才能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才能指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对物理教学来说,重视物理实验就是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试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考生物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尤其是强调了最基础的物理知识,使能够正常进行学习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题目易、中、难比例为8∶1∶1,有效地控制了试卷难度,并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对基础知识的全面重视。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突出“理在书内,题在书外”的特点,如试题3、4、5、7、8、12、13、15、18、22等。

(3)突出了对学生科学素质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如试题18题、22题属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物理语言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反映考生科学素质的高低;又如试题10通过对物理量测量方法的考查,可以反映考生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情况。

(4)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色,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试题20题。

全卷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试题设计科学、贴近教材、贴近生活,并关注社会热点。整套试卷考查的内容基本覆盖了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其中各部分占分比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相协调,并体现了初中物理以力学、电学为主的知识结构。

2部分试题分析

试题4.在图1所示的四个现象中,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是()

此题用图片直观描述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光学现象,让考生从中判断哪一个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评卷结果得分率相当低,错选B的特别多。从中反映出考生没有用物理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同时也反映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物理基本概念。命题者设置的一道容易题,结果成了中档题,值得我们深思。

试题8.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A.大于10cmB.小于10cm

C.大于20cmD.在10cm和20cm之间

此题在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错选C、D的较多。学生对本题中的太阳光应视为“平行光”不清楚,找不到焦距;另外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不熟悉也是错选的重要原因。从中可反映出光学的教学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想应通过多建立物理情景,演示和学生实验来解决。

试题16.如图2所示,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将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动小于乙物体的物重G,则所用的拉力F甲F乙,其机械效率η甲η乙(两空均选填“>”、“

本题考查定、动滑轮的特点及机械效率,第二空是一道中档题,不少学生不知如何计算机械效率导致填错。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要多举实例,从本质上加深理解,并特别注意和功率的区别。

试题17.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后,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滑片P在滑动变阻器的a、c两个端点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分别为0和4V;则当滑片P在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的一半位置b时,电压表示数2V(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本题第二空得分率很低,是一道难题。主要问题出在看不懂电路图,电压表究竟测的是谁的电压不清楚;另外对这种半定量或只定性的判断方法,学生不太熟悉;初中生习惯于定量的数值运算。本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试题20.在一次物理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张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如图4所示器材:

图4

利用这些器材同学们可探究很多物理规律,请从其中选择你所需要的两组器材(每组都可包括1~8个器材,只填所选器材的编号),并针对你所选择的器材提出相对应的两个探究课题。

(1)选择器材,探究。

(2)选择器材,探究。

本题为一开放性试题,综合考查力学的有关部分知识,体现了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得分情况不理想。典型错误是只选器材,不写所探究的问题;写出探究的问题,但器材多选、少选、错选;对所探究的问题叙述不清楚;不少同学审题不仔细,将“两个探究课题”答成测量两个物理量等。这说明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试题23.如图5所示,“6V3W”的小灯泡L与额定功率为10W的电阻器R串联,电源电压大小为10V,且保持不变。闭合电键S,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分别为0.20A和2.4V,不考虑电阻器和小灯泡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求:

(1)电阻器R的阻值。

(2)整个电路消耗的实际功率。

王刚同学的求解如下:

(1)根据欧姆定律,电阻器的电阻R=UI=2.4V0.20A=12Ω

(2)因为整个电路只有小灯泡L和电阻器R两个用电器,所以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P=3W+10W=13W。

请你指出王刚同学求解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并指出正确的解答。

这是一道基础的电学计算题,主要考查欧姆定律、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考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审题不仔细,很多同学没有指出王刚同学求解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对欧姆定律公式中的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理解不到位,乱套公式;分不清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及如何计算等。可见,在物理新课学习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公式都一定要弄清楚其中每个物理量准确的物理意义,打好基础,才能灵活运用。

试题24.从高空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大,所受空气阻力也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物体下落一段距离后将以某一速度作匀速运动,通常把这个速度称为收尾速度。求:

(1)一质量m=0.3kg的小球在加速下落20m高度的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g取10N/kg)。

(2)研究发现,相同环境条件下,空气对不同材质的球形物体的阻力大小与球的半径和速度都有关系。下表为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编号为2、3的小球在达到收尾速度时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

(3)由(2)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球形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f与球的收尾速度v的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由(2)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球形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f与球的半径r的关系。

此题提供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物理情景,综合考查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力做功的计算等基础知识,设由浅入深,通过表格,蕴涵丰富的信息,立意新颖,综合性强,试题灵活。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精神。(2)(3)(4)问难度大,区分度好。考生出现的主要错误在于基础不扎实,如(1)问混淆重力、重力做的功两个概念,功、功率的单位分不清;对所研究的物理过程分析不清,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不能将物体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受力情况联系,因此(3)(4)问大部分同学无从着手。暴露出考生思维能力较差,缺乏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出关键和本质的东西,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当然,也有极少数优秀的学生,(3)(4)问找出了二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求出了比例系数。

3学生答卷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3.1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理解不到位,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的核心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从试卷分析情况看,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许多基础题丢分严重,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有不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往往把精力用在解题上,特别是解难题上,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学习,认为概念和规律只要背熟就行,这是学习物理的大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在新课教学时要重视创设物理情境,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概念加以辨析,让学生对概念的内涵深刻理解;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重视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形成物理的知识框架体系。只有基础知识牢固,才能谈得上提高分析问题、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尚待提高

今年的试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如试题1-7题、11-13题、15、16、18、19题、22题等,其中第1、3、4、5、6、7、11、12、13、15、22题等都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属于容易题,但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可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意识地创设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让物理走向社会”。逐渐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分析、多思考的习惯。

3.3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验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年试题中对实验的考查较全面,有基本仪表的读数、电路的实物连接、实验现象的分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均进行了考查;实验考题覆盖了力、电、光、热主要内容;首次出现全开放的实验题(21题)。题目由易到难,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充分体现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

篇9

阅读是自学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在当前不少师生仍然不重视对课本的阅读,一年过去了,课本还是新的,很少翻开看一看。因为教师强调学生课上记笔记,课下看笔记。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课上记的只是教师的板书,对于完整的知识而言那只是一些重点并不系统。特别是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老师讲的定律、公式,不通过自己阅读、思考和消化就忙于做题,生搬硬套搞题海战术,结果造成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依赖教师,没有教师的讲解就学不会知识的不良后果。

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到学校来读书,而不是到学校来“听书”,而教师在学校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是教师教的目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

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启发,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要画图。学生刚开始不易读懂课文,也不习惯这种学习方法,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耐心的加以引导。要要求学生整章节的阅读,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要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学生入门以后,再对他们提高要求。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谁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可能出现一些很严重的错误。例如通过欧姆定律推导出电阻R=U/I,这只是电阻的计算式,不能说电阻和电压成正比和电流成反比。同样密度ρ=m/v也不能说密度和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因为在物理中有一些物理量只由其自身的因素决定,而和外界的因素无关。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写成“P铝<P钢<P铅”;又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同时还须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物理课本中还常有一些物理术语,如“属性”、“竖直”、“状态”、“过程”“相对”“变化”等等,初中学生也是不易理解的,也需要教师通过讨论和比较,帮助学生去认识和了解。

篇10

二、加强高考研讨,实现备考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

振动和波是选考内容,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引入电场强度(从电荷受力角度)和电势(从能量角度)描写电场,这样电场就可以和力学中的重力场(引力场)来类比学习了。但大家要注意,质点间是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而点电荷间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关于电势能完全可以与重力势能对比:电场力做多少正功电势能就减少多少。为了使电场更加形象化,还人为加入了描述电场的图线———电场线和等势面,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图线的性质,可以帮助你形象理解电场的性质。

场中物包括在电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和在电场中静电平衡的导体。对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学方法来处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种机械力之外加上电场力罢了。对于后者要掌握两个有效的方法:画电场线和判断电势。

恒定电流部分的核心是5个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与功率)和各种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基本概念中要着重理解电动势,知道它是描述电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为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一库仑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推至正极所做的功。对于功率一定要区分热功率与电功率,二者只有在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时才相等。欧姆定律的理解来源于功能关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用条件。

篇11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意条件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才能攀登科学高峰;再者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学生每天课业重、时间紧,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要精讲多练,自主学习。再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尽量少灌输,多启发,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样既可节余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探究问题。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要画图。学生刚开始不易读懂课文,也不习惯这种学习方法,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耐心地加以引导。重要的章节、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画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例如通过欧姆定律推导出电阻R=U/I,这只是电阻的计算式,不能说电阻和电压成正比和电流成反比。同样密度p=m/v也不能说密度和质量成正比和体积成反比。因为在物理中有一些物理量只由其自身的因素决定,而和外界的因素无关。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同时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篇12

下面就教师的课堂语言、实验操作和审题解题格式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要形象

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清晰、精练、确切,讲述的内容要符合科学原理,合乎逻辑,这样才能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第一印象,如果要有任何一点随意性,那将会产生错误的概念,如,有人将“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密度”、说成是物体的比热容、物体的密度等。这都会给学生留下错误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了错误的概念。以后要改过来就非常困难了,再如,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指点教学仪器时,不要用“这个”、“那个”或是“那个东西,来说,这样都会影响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其次,教师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语言,什么时候说什么要注意火候,要有分寸,不应讲的而多讲则会成为障碍。该讲的不讲,将会失去良机,只有做到恰如其分,学生听了才会深刻。如讲欧姆定律时,只要讲到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及表达式、适用范围就可以了,如讲全电路的欧姆定律就是多余了,甚至会成为一种障碍,到高中学习的时候再讲则是良机。又如,对于“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初中也只能视为是由空气的重而引起的,而不能要求学生懂得大气压是大量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而产生的。另外,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用包含矛盾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建立丰富多彩的第一印象,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如再讲浮力时,向学生提问“小铁片放入水中会下沉,为什么用钢铁做成的轮船就能浮在水面上呢?这种看起来是相矛盾的问题,既能反映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引导他们去探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为使语言的形象、通俗,应恰当地选用比喻和类比。

二、实验操作要规范、实验现象要明显

老师在实验操作时要规范,给学生留下清晰准确的第一印象。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老师进行计数示范时,视线不跟刻度尺垂直而是斜视,那当学生自己计数时也会模仿老师的不正确动作,这样第一次做了错误的示范,以后就需要讲很多次才能纠正过来,

有些物理概念所反应的客观事实在通常情况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给学生认识这些概念增加了困难。如磁场概念的建立,如果处理不当,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为此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个演示对比实验:用手能通过细线提起小铁片,并分析手是通过细线(第三者)把铁片提起的,然后,用磁铁靠近小铁片(不接触),并把小铁片吸起。比较两个实验,可知磁铁和小铁片之间一定存在一种媒介(第三者),它起着传递磁力的作用。虽然这种媒介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便毕竟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于磁体周围的物质便是磁场。由于演示现象直观生动,学生看了难以忘记,有了鲜明准确的第一印象后,到高中再学习磁场力的特性时便会得心应手了。

另外,演示实验除了要求重点突出,能见度大,操作熟练,效果明显,一次性成功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让学生善于在事物和现象中各种极不显著而又非常重要的属性和特性,通过老师的指点,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建立起准确的第一印象。

三、审题要认真,解题格式要规范、要严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