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5:20: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如何教孩子懂礼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提醒幼儿用文明的言行和同伴交往,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不断强化幼儿的文明行为。是宝宝学习礼貌的一个好时机。父母反复告诉小宝宝: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应该说"谢谢";需要或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先对人家说"请";做错事情、惹了麻烦或影响了别人,应该说:
“对不起”……
3、我们还开展了"文明小主人"的家庭生活调查,向幼儿提出了在家文明言行要求:离家要和家长道别,在家帮爸爸妈妈拿拖鞋、要求帮忙会说请,不向爸爸妈妈提出无理要求,饭前便后会自己洗手、客人来访会主动打招呼、吃饭时不挑食……
6个月大的宝宝已经开始模仿成人的动作,1岁的宝宝已经懂得根据父母的表情作出适当的反应。所以,年轻的父母要多使用礼貌用语,举止文明,为孩子营造一个文明礼貌的成长环境。
1~3岁
1~3岁孩子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模仿力强,许多经验的获得都是从直接的行动中得来的,因此家长自己首先要讲文明、讲礼貌,给孩子一个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而当孩子出现不礼貌行为时,家长更应该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把礼貌的行为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怎么做。
教育要点
学说和应用礼貌用语。1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学说话了,喜欢模仿成人的语言。所以,父母应有意识地教孩子说“请”、“谢谢”、“ 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等孩子熟练掌握后,可以利用生活的或者创设的情景,引导他正确使用这些礼貌用语。
学会分享。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他开始形成简单的物权概念。这时可以帮助孩子互相交换玩具,把玩具给正在哭的小朋友玩,等等,让他感受分享带来的好处。
初步学习正确用餐。1岁的孩子甚至很难安静地吃饭,这时不适合告诉他餐桌礼仪,但可以让孩子坐在饭桌旁,观察大人如何用餐,感受饭桌的氛围。孩子2岁后,可以给他提供儿童餐具,让他试着自己吃,如果孩子乱吐饭、把饭菜往别人身上抹,则应及时制止他。
耐心等待。从小就得引导孩子学会等待,对此,父母可以尝试延迟满足的方法,即当孩子要什么东西时,先让他等几分钟,然后再给他。孩子在小区玩时,父母也要经常提醒孩子:先到的小朋友先玩秋千,后到的小朋友要等待。
3~6岁
3岁后,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交往需要越来越强烈,主动要求去公园玩耍、喜欢探亲访友……一个个社交的“里程碑”为父母提供了传授礼仪的绝好机会。而且,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理解能力越来越强,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结合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用讲道理的形式来引导往往更容易起成效。
教育要点:
主动与人打招呼。遇到熟人时,家长自己要主动向人问好,并及时提醒孩子问候: “叔叔好”、“老师早上好”等。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下次遇到熟人,不用妈妈提醒,就主动向人问好,能做到吗?”逐渐帮助孩子养成主动与人打招呼的好习惯。
说“对不起”。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学会道歉十分重要。父母可以用换位移情的方式引导孩子,让他明白有意无意弄伤人或损坏东西都会让人很难过,而道歉表示自己认识到了错误,并能够理解这种难过,给对方安慰。
学习基本的餐桌礼仪。应把重点放在基本原则上,不要强迫孩子去接受一堆的“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笼统指令。总的来说应注意3方面:首先,教孩子正确的坐姿,不要歪着、侧着坐;其次,让孩子明白,饭桌是用来吃饭的地方,不是玩耍的地方,玩耍会影响别人吃饭;最后,注意卫生,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乱吐,手脏了不能乱摸。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12-001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受的孩子,一个受欢迎的孩子。礼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每一位父母,在养儿育女的生活体验中,都要将礼貌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一、亲子放大镜
阿圆是个不修边幅的孩子,整天一副吊儿郎当邋邋遢遢的样子,无论在什么场合,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是以一种衣冠不整的形象示人。在社交礼仪的知识上,阿圆更是懂得很少,也很不在乎这些东西。平常,不管在什么场合,他常常是穿一身奇装异服,有时上身穿件西装,下身穿个大裤衩,有时是浑身补丁的乞丐装,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敢穿出来的。
在师长面前,阿圆也总是显得特别没礼貌。与老师擦身而过连个招呼也不打,见了长辈也不叫,总之,他就是认为礼仪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如果讲究礼仪的话还很麻烦。无论是在大家的面前还是在大家的印象中,阿圆都是个看上去最懒散邋遢不懂礼貌的人。
一个不懂礼仪、没有礼貌的人是很难有人愿意与他交往的。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人们就很重视礼节,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段的礼仪佳话。比如“程门立雪”,说的就是北宋才子杨时,在找老师求教时,看到老师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硬是在雪地里站了几个小时,直到老师睡醒,才进门。
“曾子避席”也是一段礼仪佳话。“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礼貌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
二、本领养成6招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要重视、开展礼仪教育。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重视礼仪和规矩,在与人交往中,常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而在亲朋好友眼里,不守规矩和礼仪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礼仪常识,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礼仪呢?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供父母参考。
1.首先教孩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不懂礼仪的人,在社交场合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在工作中,不讲究礼仪的人也很难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2.引导孩子注意仪表端庄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首先要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注意服饰,它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穿着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
3.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别人说话要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面带倦容。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还要注意站姿和坐姿。
4.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见面礼仪
总的原则,就是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孩子见人不知道问候,那么在见面之前,一定要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不休,要处理这个问题,事先预防是关键。外出前先告诉孩子,外出的目的是什么,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出门前,也要先跟孩子说好规则,确定他已经听明白,并问他是否能遵守。
5.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
比如在电影院和图书馆里,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演出结束后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车要主动给儿童、老人及病残者让座等等。
6.除了身教,父母也应善用童书绘本
童书绘本里有许多故事比喻,还有许多人物角色,足以启发他们的同情、怜悯与爱心,比讲道理更容易培养孩子温柔关怀的能力。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传承。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面对这样的家长、家教环境和有性格缺陷的留守儿童,又该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呢?
一、教会做人――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
“欲使孩子成材,先教孩子做人”,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说到教育孩子做人,有许多家长把“有用”的人与知识和技能划等号,其实,良好的品行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有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此,从农村孩子习惯于说粗话、脏话,不懂礼貌入手,利用班会、品德等课程,在具体的案例中,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孩子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如在《学会说“对不起”》案例中,我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孩子们讨论:案例中的家长和孩子哪个做得对?你的理由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孩子思考:假如案例中的周全是你,你又会怎么做?
在教学《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故事》中,我仍然通过情景模拟,让大家讨论:孩子抢到座位,妈妈该怎么教育孩子?如镜头一的妈妈那样教育孩子有没有危害,什么危害?再推测一下这位妈妈平时又是怎么做的?在学习镜头二和镜头三时,我让孩子闭着眼睛听老师朗读“让文明礼貌伴孩子步入大雅之堂”片段,当我读到“生儿育女,头等大事是教孩子学做人。文明礼貌是做人处世的必备素质”时,不仅加重了语气,还放慢了速度,并反复读了几遍,让孩子身临其境去体会。在学习“答疑问难”,我借助书中的内容向他们介绍了文明礼貌用语,重点分析了孩子说粗话、脏活的原因,讲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通过这些案例模拟,慢慢的矫正了孩子不讲文明的习惯。
二、讲诚信――为人处事之本
何谓诚信,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理学家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又说:“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儒家则要求,不自欺和不欺人。然而,在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却诚信丧失;面对生存的压力,我们的一些家长不讲诚信,那么,面对孩子生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又该如何教育他们守诚信呢?为此,我仍然以案例和情景模拟,让孩子知道诚信的重要性。如在《教育孩子做诚实正直的人》中,我就向孩子讲了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始创者、总经理、大名鼎鼎的、曾被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奥尔森父亲的故事。奥尔森的父亲是一名推销员。一次,一位顾客想从他的手中购买他推销的机器,但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极力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这件事让他的老板火冒三丈,但却为他自己赢得了好名声。父亲的诚实品德,给了儿子巨大的影响,奥尔森在为人处世上就继承了父亲的优点:办事讲原则,合作重诚信,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中拥有非常好的口碑。在此基础上,我创设情境:学生A在班里借同学的钱或其它东西,少还甚至不还,遇到同学追问,他就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对此,你怎么看?通过情景模拟,孩子们明白了,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有了诚信,就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三、榜样引领――家长肩负的责任
家风是一家的主旋律,是由家长的形象、追求、喜好、品质、道德、家教等构成的,它形成家庭的思想体系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家长怎样教孩子做人,首先看家长怎样做人,良好的家风要靠家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引导,实实在在的示范,靠父母人格力量的影响,还要善于配合学校对孩子因材施教。做人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最复杂最艰难的教育,诸多范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是父母以身作则。为此,我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以讲故事等方式,指导他们如何去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如何去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认识到家长的溺爱、打骂、有气发在孩子身上……这样的教育方式的危害性。认识到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勤俭节约、孝敬父母、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以此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家长素质的提高,也使孩子的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仍然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引导家长努力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情景一:学生A的父母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骂自己的父母,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却是百般迁就,一味顺从满足。可是拳拳父母心并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恩情怀,相反,学生A却经常和父母顶嘴,不听家长的教导。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症结出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