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懂礼貌范文

时间:2022-04-03 05:20: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如何教孩子懂礼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提醒幼儿用文明的言行和同伴交往,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不断强化幼儿的文明行为。是宝宝学习礼貌的一个好时机。父母反复告诉小宝宝: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应该说"谢谢";需要或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先对人家说"请";做错事情、惹了麻烦或影响了别人,应该说:

“对不起”……

3、我们还开展了"文明小主人"的家庭生活调查,向幼儿提出了在家文明言行要求:离家要和家长道别,在家帮爸爸妈妈拿拖鞋、要求帮忙会说请,不向爸爸妈妈提出无理要求,饭前便后会自己洗手、客人来访会主动打招呼、吃饭时不挑食……

篇2

6个月大的宝宝已经开始模仿成人的动作,1岁的宝宝已经懂得根据父母的表情作出适当的反应。所以,年轻的父母要多使用礼貌用语,举止文明,为孩子营造一个文明礼貌的成长环境。

1~3岁

1~3岁孩子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模仿力强,许多经验的获得都是从直接的行动中得来的,因此家长自己首先要讲文明、讲礼貌,给孩子一个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而当孩子出现不礼貌行为时,家长更应该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把礼貌的行为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怎么做。

教育要点

学说和应用礼貌用语。1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学说话了,喜欢模仿成人的语言。所以,父母应有意识地教孩子说“请”、“谢谢”、“ 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等孩子熟练掌握后,可以利用生活的或者创设的情景,引导他正确使用这些礼貌用语。

学会分享。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他开始形成简单的物权概念。这时可以帮助孩子互相交换玩具,把玩具给正在哭的小朋友玩,等等,让他感受分享带来的好处。

初步学习正确用餐。1岁的孩子甚至很难安静地吃饭,这时不适合告诉他餐桌礼仪,但可以让孩子坐在饭桌旁,观察大人如何用餐,感受饭桌的氛围。孩子2岁后,可以给他提供儿童餐具,让他试着自己吃,如果孩子乱吐饭、把饭菜往别人身上抹,则应及时制止他。

耐心等待。从小就得引导孩子学会等待,对此,父母可以尝试延迟满足的方法,即当孩子要什么东西时,先让他等几分钟,然后再给他。孩子在小区玩时,父母也要经常提醒孩子:先到的小朋友先玩秋千,后到的小朋友要等待。

3~6岁

3岁后,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交往需要越来越强烈,主动要求去公园玩耍、喜欢探亲访友……一个个社交的“里程碑”为父母提供了传授礼仪的绝好机会。而且,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理解能力越来越强,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结合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用讲道理的形式来引导往往更容易起成效。

教育要点:

主动与人打招呼。遇到熟人时,家长自己要主动向人问好,并及时提醒孩子问候: “叔叔好”、“老师早上好”等。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下次遇到熟人,不用妈妈提醒,就主动向人问好,能做到吗?”逐渐帮助孩子养成主动与人打招呼的好习惯。

说“对不起”。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学会道歉十分重要。父母可以用换位移情的方式引导孩子,让他明白有意无意弄伤人或损坏东西都会让人很难过,而道歉表示自己认识到了错误,并能够理解这种难过,给对方安慰。

学习基本的餐桌礼仪。应把重点放在基本原则上,不要强迫孩子去接受一堆的“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笼统指令。总的来说应注意3方面:首先,教孩子正确的坐姿,不要歪着、侧着坐;其次,让孩子明白,饭桌是用来吃饭的地方,不是玩耍的地方,玩耍会影响别人吃饭;最后,注意卫生,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乱吐,手脏了不能乱摸。

篇3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12-001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受的孩子,一个受欢迎的孩子。礼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每一位父母,在养儿育女的生活体验中,都要将礼貌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一、亲子放大镜

阿圆是个不修边幅的孩子,整天一副吊儿郎当邋邋遢遢的样子,无论在什么场合,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是以一种衣冠不整的形象示人。在社交礼仪的知识上,阿圆更是懂得很少,也很不在乎这些东西。平常,不管在什么场合,他常常是穿一身奇装异服,有时上身穿件西装,下身穿个大裤衩,有时是浑身补丁的乞丐装,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敢穿出来的。

在师长面前,阿圆也总是显得特别没礼貌。与老师擦身而过连个招呼也不打,见了长辈也不叫,总之,他就是认为礼仪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如果讲究礼仪的话还很麻烦。无论是在大家的面前还是在大家的印象中,阿圆都是个看上去最懒散邋遢不懂礼貌的人。

一个不懂礼仪、没有礼貌的人是很难有人愿意与他交往的。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人们就很重视礼节,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段的礼仪佳话。比如“程门立雪”,说的就是北宋才子杨时,在找老师求教时,看到老师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硬是在雪地里站了几个小时,直到老师睡醒,才进门。

“曾子避席”也是一段礼仪佳话。“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礼貌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

二、本领养成6招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要重视、开展礼仪教育。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重视礼仪和规矩,在与人交往中,常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而在亲朋好友眼里,不守规矩和礼仪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礼仪常识,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礼仪呢?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供父母参考。

1.首先教孩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不懂礼仪的人,在社交场合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在工作中,不讲究礼仪的人也很难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2.引导孩子注意仪表端庄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首先要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注意服饰,它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穿着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

3.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别人说话要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面带倦容。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还要注意站姿和坐姿。

4.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见面礼仪

总的原则,就是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孩子见人不知道问候,那么在见面之前,一定要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不休,要处理这个问题,事先预防是关键。外出前先告诉孩子,外出的目的是什么,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出门前,也要先跟孩子说好规则,确定他已经听明白,并问他是否能遵守。

5.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

比如在电影院和图书馆里,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演出结束后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车要主动给儿童、老人及病残者让座等等。

6.除了身教,父母也应善用童书绘本

童书绘本里有许多故事比喻,还有许多人物角色,足以启发他们的同情、怜悯与爱心,比讲道理更容易培养孩子温柔关怀的能力。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传承。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面对这样的家长、家教环境和有性格缺陷的留守儿童,又该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呢?

一、教会做人――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

“欲使孩子成材,先教孩子做人”,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说到教育孩子做人,有许多家长把“有用”的人与知识和技能划等号,其实,良好的品行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有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此,从农村孩子习惯于说粗话、脏话,不懂礼貌入手,利用班会、品德等课程,在具体的案例中,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孩子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如在《学会说“对不起”》案例中,我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孩子们讨论:案例中的家长和孩子哪个做得对?你的理由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孩子思考:假如案例中的周全是你,你又会怎么做?

在教学《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故事》中,我仍然通过情景模拟,让大家讨论:孩子抢到座位,妈妈该怎么教育孩子?如镜头一的妈妈那样教育孩子有没有危害,什么危害?再推测一下这位妈妈平时又是怎么做的?在学习镜头二和镜头三时,我让孩子闭着眼睛听老师朗读“让文明礼貌伴孩子步入大雅之堂”片段,当我读到“生儿育女,头等大事是教孩子学做人。文明礼貌是做人处世的必备素质”时,不仅加重了语气,还放慢了速度,并反复读了几遍,让孩子身临其境去体会。在学习“答疑问难”,我借助书中的内容向他们介绍了文明礼貌用语,重点分析了孩子说粗话、脏活的原因,讲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通过这些案例模拟,慢慢的矫正了孩子不讲文明的习惯。

二、讲诚信――为人处事之本

何谓诚信,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理学家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又说:“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儒家则要求,不自欺和不欺人。然而,在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却诚信丧失;面对生存的压力,我们的一些家长不讲诚信,那么,面对孩子生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又该如何教育他们守诚信呢?为此,我仍然以案例和情景模拟,让孩子知道诚信的重要性。如在《教育孩子做诚实正直的人》中,我就向孩子讲了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始创者、总经理、大名鼎鼎的、曾被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奥尔森父亲的故事。奥尔森的父亲是一名推销员。一次,一位顾客想从他的手中购买他推销的机器,但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极力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这件事让他的老板火冒三丈,但却为他自己赢得了好名声。父亲的诚实品德,给了儿子巨大的影响,奥尔森在为人处世上就继承了父亲的优点:办事讲原则,合作重诚信,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中拥有非常好的口碑。在此基础上,我创设情境:学生A在班里借同学的钱或其它东西,少还甚至不还,遇到同学追问,他就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对此,你怎么看?通过情景模拟,孩子们明白了,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有了诚信,就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三、榜样引领――家长肩负的责任

家风是一家的主旋律,是由家长的形象、追求、喜好、品质、道德、家教等构成的,它形成家庭的思想体系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子女的成长。家长怎样教孩子做人,首先看家长怎样做人,良好的家风要靠家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引导,实实在在的示范,靠父母人格力量的影响,还要善于配合学校对孩子因材施教。做人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最复杂最艰难的教育,诸多范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是父母以身作则。为此,我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以讲故事等方式,指导他们如何去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如何去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认识到家长的溺爱、打骂、有气发在孩子身上……这样的教育方式的危害性。认识到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勤俭节约、孝敬父母、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以此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家长素质的提高,也使孩子的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仍然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引导家长努力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情景一:学生A的父母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骂自己的父母,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却是百般迁就,一味顺从满足。可是拳拳父母心并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恩情怀,相反,学生A却经常和父母顶嘴,不听家长的教导。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症结出在什么地方?

篇5

在网上走“红”,名为《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在我妈眼里是最优秀的,他从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考年级第一,而且懂事听话,从不让人操心。跟这个孩子相比,我一无是处……”该帖在网友中引发热议:我们该如何恰当地拿孩子做比较?

中国家长十有八九爱比较,尤其是母亲。比较时的参照对象,一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比来比去,总是把自家孩子比得灰头土脸,自惭形秽,信心全无。我们

说,比较法是一种不错的家教方法,但如何运用却是个大学问,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其禀赋资质、成长速度、认知能力、习得方式、成长

环境等都不尽相同,家教过程中如果总进行不恰当地比较,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

(李女士,33岁,街道工作人员)

我一向认为,用自家孩子的弱项或缺点,与别人家孩子的强项或优点比,是一件特伤孩子自尊的事。我更喜欢引导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也就是使用纵向比较法,把孩子的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并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

在如何比较的问题上,我女儿葱葱无意中还曾给我上过一课。我的厨艺不咋样,家里做饭大都是老公掌勺,我打下手。偶尔当回“大厨”,我不是盐放多了,就是菜炒得太烂。为此,老公经常嘲笑我,可葱葱相反,从不吝啬表扬,经常会说:“妈妈,你做的饭比以前好吃多了。”或者说:“妈妈,你炒的这个菜还挺香的。”让我忍不住感动,心说女儿真给面子,没拿我跟她爸比。推己及人,我也经常照顾女儿的面子,基本不拿她跟别的孩子比。

记得女儿入园第一天,幼儿园就举办了一个亲子活动,活动的第一个项目,是让小朋友向小伙伴介绍自己并表演一个小节目。我当时、很担心葱葱没有拿手的节目,甚至怕她上台后哑场。没想到,在其他小朋友表演过背英文字母ABCD、模仿葫芦娃或朗诵“鹅鹅鹅”之后,葱葱款款上台,自我介绍后告诉老师:“我要表演一个‘小鱼。游啊游’。”说完竟然什么动作也没有做。老师问:“然后呢?”“然后没有了。”女儿无比淡定地说。老师愣在那里,我在下边直冒汗,心想这叫什么节目啊?

活动结束后,妈妈们急切地扎堆交流:谁家孩子表现好,谁家孩子才艺突出……你一言我一语,非常热闹。我不想让女儿受这些议论的影响,带着葱葱直接回家了。路上我跟葱葱讲:“今天你表现不错啊。一点都不慌张。”因为就在几天前,女儿参加我家附近一家肯德基店搞的一个小活动时,主持人问她叫什么名字,问了几遍,她竟然紧张得一个字也没说出来,这一次能如此从容,我觉得是个巨大进步。下午,葱葱爸听了葱葱表演节目的事,嘱咐女儿:“下次要表演一个长点的。”“嗯,”葱葱点头,“下次我表演‘小蝴蝶,飞啊飞’。”葱葱爸笑着跟我打趣:“咱这丫头太能混事儿了,比上次多出一个字!”说笑归说笑,但我坚持一点,凡事不跟别人比,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好。就像女儿总表扬我做饭“比上次好”一样,我也不断表扬和肯定孩子。现在,我闺女上台表演时,不仅舞蹈、唱歌、朗诵样样行,还会玩小魔术、唱京剧,而且自信心超强。我想,如果当初我总拿她跟别的小朋友比,恐怕她不会有这么好的发展。

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葱葱跟我家楼下一个叫瑶瑶的孩子一起报了英语兴趣班,最初俩孩子上英语课都特别积极,因为课堂上孩子们经常做很有趣的游戏。可学了一个多月后,葱葱的积极性便大打折扣了,有时候似乎很犹豫,想去又有些害怕,不去吧又有些不舍。有一天我准备送她去上课,她磨磨蹭蹭地闹情绪,一耽误就迟到了半个小时。葱葱爸怪我太惯孩子,直觉却告诉我,英语班里一定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跟老师一沟通。果然如我所料。年轻的女老师跟我介绍了葱葱的学习情况:“葱葱和瑶瑶是一起报名的,瑶瑶都记住了不少单词,还学会了简单的对话,葱葱上课时虽然也挺认真,却很少开口,我不止一次鼓励她向瑶瑶学习。”这或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为葱葱十分敏感,老师把她跟瑶瑶这么一比,不仅伤了她的自尊,也影响了她上课的积极性。我坦诚地跟老师进行沟通:“葱葱很敏感,如果不拿她跟别的孩子比,而是多表扬她这一次比上次有进步,或许效果更好。”老师接受了我的建议。在家时,我也经常表扬葱葱“比昨天有进步”,还把她写得好的字母或单词用相机拍下来,然后传到电脑上让她看,让她亲眼看到自己的进步。结果,葱葱不仅恢复了上英语兴趣班的积极性,而且不久以后就主动开口说英语了。那天老师教到单词Jelly(果冻)和Juiee(果汁)时,拿出实物分给孩子们,葱葱一反往日的矜持,指着果冻问老师:“Jelly可以吃吗?”从此,“金口”一开便一发而不可收,越说越爱说,英语水平大有长进。

我觉得,无论何时,无论何事,都应该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始终向前看,孩子就会不断进步。

别总拿人家的孩子说事

(邢先生,35岁,机关公务员)

有句俗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就是说,人跟人是没法比的。可不少家长,尤其是当妈的,还是习惯性地爱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不仅会在无意中伤害孩子,也达不到预期的家教效果。我家在这方面就有教训。

我妻子以前特别喜欢拿儿子动动跟别的孩子比,最主要的参照对象是我姐的孩子、动动的表哥杉杉:次要参照对象是妻子那帮玩得好的姐妹家的孩子。比较的内容方方面面。小到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琐事,大到才艺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及在幼儿园的表现等。妻子经常数落儿子:“你看你,早晨起床磨磨蹭蹭,尽耽误时间,人家杉杉怎么不这样?”“你吃饭尽挑食,还爱吃垃圾食品,个子还没毛毛高呢,人家可比你小半岁!”“你怎么背什么都记不住,看人家豆豆背《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我常劝妻子嘴下留情,告诉她老这样说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她不以为然,认为孩子一丁点大,说说无所谓。其实不然,你别看孩子小小年纪,大人老拿他跟别的孩子比,他会很不开心,并由此产生抵触、逆反情绪。比如,动动其实是个挺懂礼貌的孩子,我给他念过一本书《对不起》――一本专门教孩子如何懂礼貌的书:“你会说‘请’‘吗’你经常说‘谢谢’吗?在公众场合你会大声喧哗吗?家里来客人时你会主动打招呼吗?有好东西你会和别人分享吗?……”书中的这些内容我反复给儿子讲解过,也常在生活中提醒儿子注意礼貌,因此动动知道什么时候说“请”,什么时候说“谢谢”,家里来了客人总是积极地打招呼。可他妈还是不满意,时不时拿他跟小表哥杉杉比:“你看人家杉杉嘴多甜,像韩剧里的小演员一样,一口

一个‘妈咪大人’,把你大姑叫得满脸堆笑,哪像你。就不爱叫人。”“你看人家杉杉跟人打招呼多帅,‘Please’‘OK’‘Thank you’张口就来,多有范儿,你就不能学学?”这一比不当紧,动动就故意不讲礼貌起来,尤其是杉杉一家来我家做客时,他会故意抢杉杉的东西:他妈跟他姑姑聊天时。他会故意插话捣乱。好在都是自家人,影响并不大,偶尔在外人面前,他会弄得他妈很尴尬。有一个周六妻子加班,带儿子一起去了办公室。妻子让他跟办公室里的叔叔阿姨问好,他极不情愿地敷衍了一下,就开始在办公室里跑来跑去。正巧妻子的女老板到办公室来,见有小孩子,专门叫人买了巧克力给他,妻子连忙让儿子给阿姨道谢,谁知儿子不仅没说“谢谢”,还盯着人家左看右看,然后突然拽住人家的衣服下摆大声说:“这是动物的衣服,你穿的是动物的衣服啊!”原来,女老板穿的是皮草。儿子的恶作剧逗得办公室里的人乱笑,可女老板却一脸尴尬,我妻子更是芒刺在背,觉得儿子太没礼貌。好不容易忍到回家,妻子不但罚儿子面壁思过,还捎带着数落我:“平时不管教儿子,你看人家杉杉爸……”一看妻子比上瘾了,我不客气地指责她:“儿子原本挺懂礼貌的,都是你老拿他跟杉杉比,他才跟你较劲,跟你对着干,你应该先检讨检讨自己。”

除此之外,妻子的不恰当比较还把儿子弄得自信心尽失,情绪经常大受影响。比如,动动从小就对数字很感兴趣,开始是扳着手指头算加减法,为了让他对数量关系有更直观的认识,我拿给他一些硬皮核桃让他做练习。儿子练得非常开心,去奶奶家玩时也要带着那些核桃,算出一道题总是兴奋地向我通报,很有成就感的样子。有天晚上,我正上网查资料,儿子从客厅跑过来问我:“爸爸,1+2+3+4+5等于几?”然后没等我回答就迅速说出了答案。我问儿子:“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儿子拉我来到客厅,指着沙发上的5堆核桃说:“这堆一个,这堆两个。这堆三个,这堆四个,这堆五个,我数给你看,”然后在不改变每堆个数的情况下,一直数出“15”这个结果,并开心地告诉我:“爸爸,1+2+3+4+5就等于15。”看到儿子的“自学”成果我很惊喜,因为我没有教过他连加法,这是他自己看数学书琢磨出来的。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儿子很随意地翻到连加法部分,自己趴在床上看时,我还曾阻止过,让他按部就班地学习,没想到儿子自己看懂了连加法,当时他只有3岁零11个月。我妻子一看儿子对数学很有兴趣,便立即给儿子报了个珠心算班,儿子上课一回来,她就追着问:“今天学什么了?”“今天谁算得快?”然后就开始比较:“弯弯脑袋瓜转得就是比你快。”“虎子就是比你用心。”儿子被她絮叨得不仅很烦,而且渐渐地对数学不再那么感兴趣了。我一看情况不妙,赶紧介入,苦口婆心地劝妻子转变观念,少拿孩子跟别人比。值得庆幸的是。妻子最终接受了我的建议,渐渐改变了动辄拿儿子跟别的孩子比较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提倡科学、恰当的比较

(杨教授,男,48岁,学前教育专家)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怎么做到积极、科学、恰当地比较呢?我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恰当使用横向比较,我们说少用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横向比较法,多用自己跟自己比这种纵向比较法。这是对的。但并不是说不可以进行横向比较,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差距,弥补不足,增强上进心,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不要直接说某某字写得就是比你好,或者你就是不如某某懂礼貌之类的话。你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你看某某字写得多漂亮啊,你要用心练习也能写那么漂亮。或者,你看某某见人就主动打招呼,多有礼貌啊,妈妈希望你也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这种委婉的说法不会刺伤孩子,同时能激励孩子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篇6

儿童教育学家指出,虽然家长不能完全控制孩子们的所作所为,但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家庭教育,使孩子们成为一个有教养、懂礼貌的人。

做孩子的榜样

有一天,一个11岁的男孩发现,他的妹妹使用他房间的电话,他大声叫喊:“放下电话?选”而且说了些难听的话。她的母亲跑进来说:“你没有权利对你的妹妹大喊大叫。”男孩辩解说:“你与你的朋友争论问题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大喊大叫的吗?”

16岁的中学生小琳从排球训练场回到家里,她情绪很不好。妈妈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小琳解释说:“教练找了一个女孩子参加代表队,把我替下去了。”小琳的妈妈为此去和教练交涉,结果教练仍然“维持原判”。在带小琳回家的路上,小琳的妈妈情绪非常激动,边走边咒骂教练。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史密斯教授说:“一些家长在听到孩子取得不理想的成绩,或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的时候,总是责备和埋怨孩子,而不是给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些父母还经常埋怨老师。”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做父母的,应该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礼貌待人,避免自我夸耀和背后骂人。对家长来说,改变孩子们的行为最好的办法是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家长表现得暴躁、刻薄、行为粗鲁、爱挑衅,这些不礼貌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一个孩子的父亲看到他的邻居一跛一跛地走路,就对孩子说:“瞧那个瘸子!”后来,孩子见到这个邻居,就叫人家“瘸子”。“如果我们不讲礼貌,又怎能期望孩子有礼貌呢?”专家警告说。

及时表扬孩子

“你太脏了,你从不打扫你的房间。”“如果你不听话,就不让你看电视。”“不要和我大声说话。”很多家长都以这样的口吻对孩子说话,他们的本意是想改变孩子的行为,但为什么孩子们不改呢?为什么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效果呢?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并且不善于表扬孩子。事实证明,批评、谩骂和命令,不会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艾伦教授认为,教育孩子较有效的办法是,及时对孩子们的礼貌行为给予表扬。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父母应该给孩子们解释,如何做才算是有礼貌。一位美国家长说:“当有一天我们拜访玛丽大婶时,我对孩子说:‘如果你能主动和她握手,在吃饭的时候,主动给她把椅子放好,这样才算有礼貌。’结果孩子真的按我的话做了。回来后,我对孩子说:‘我真为你这种有礼貌的行为感到自豪。’孩子听了很高兴。”及时的鼓励会使孩子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作出更多的积极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孩子的行为越轨的时候,父母应该用‘家规’来惩戒他们。”美国儿童礼仪专家鲍勃教授说:“每一个家庭都应该制订基本的家规,争得每个人同意后,就要遵守。”有一位父亲对鲍勃说:“我们的家规是在吃饭的时候,不允许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因为这样做是不礼貌的。”鲍勃教授认为,这比说“你这个笨蛋,把胳膊肘抬起来”要好得多。

和孩子一起吃饭

篇7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交习惯

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是我们教孩子们认知世界的一部分,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处理人际关系更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国外一项对同一所幼儿园多名幼儿长期跟踪(从幼儿到成年之后一直跟踪)的教育调查发现,那些社交能力强的幼儿在长大后,事业成功的几率比单纯学习好而社交能力差的孩子要高很多,可见培养幼儿良好社交习惯的重要性。幼儿接触最多的是家庭社交圈和幼儿园的社交圈。指导幼儿如何与家人相处,还有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十分必要。可以通过模拟社交的游戏来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幼儿学习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模拟完成该角色的行为。通过这种训练,来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例如:通过家里来客人的模拟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懂礼貌的习惯,学会基本的社交礼仪等。每天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要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吃饭。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机会非常多,要让小朋友在接触中明白友谊的概念,学会明辨是非,助人为乐、互帮互助,互相尊重。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纯知识型的人才,更需要能融入社会,善于沟通、会与人相处的人才,在幼儿园阶段,对幼儿良好社交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孩子的终生社会发展需要。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幼儿的心灵世界是纯洁而美好的,而对成人世界的耳濡目染会使他们受到一定影响而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幼儿园教育要承担对幼儿正确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责任。例如:教育幼儿孝敬长辈,礼貌待人,乐于助人,公共场所不吵闹,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不乱丢垃圾,遵守交通规则等,这些基本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必须要让孩子牢牢记住的。培根说“: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那样,愈燃烧愈浓烈。”要让美德的馨香从小就驻入孩子的心田,让他们终生受益。

篇8

就不,就不睡觉!

我家女儿一直以来都是晚上精力充沛,让她睡觉比登天还难。故事也讲了,牛奶也喝了,澡也洗了,好像她就是完全不要睡觉。她总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故事还要听,玩具还要玩……这么小的小孩,9点半还不睡觉,被她磨得我心都碎了!

――薇薇妈(女儿2岁)

亲爱的妈妈,我确实不想睡觉,因为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我还没有做完,而且我也不困啊。难道你们大人没做完事也会按时睡觉吗?

点评: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这么小的孩子有时候对自身的感觉还不够灵敏,但他们又确实需要有规律的睡眠。当他们玩个不停的时候,其实他最需要的是有人提醒他:“时间到了!”

对待2岁多的孩子,可以给他画一张时间表,用图示的方式告诉他,晚上洗澡之后是听故事,然后就该睡觉了。当孩子还要玩的时候,和颜悦色地告诉他你们已经定好规矩了,然后用询问的语气问他:“洗澡以后应该干什么了啊?”“你是想穿那件小熊睡衣吗?”试试围绕睡觉这件事,和孩子兜兜圈,总之,规矩是一定要有的,态度要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方式。

大哭,哭到你心软

我儿子太能撒泼了,在超市里不给他买他要的东西就大哭,打滚,真恨不得打他才解气。结果还是我妥协,这也不是办法啊!

――天羽妈(儿子4岁)

亲爱的妈妈,我就是想要那块蛋糕啊。难道不是我想要就应该给我吗?

点评:有时候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看起来就像是他们要故意捣蛋,但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小孩子本来就缺乏自控能力。当他想吃零食而你拒绝了,他此时就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想要零食的强烈愿望了。他哭闹其实是希望有人告诉他,怎样控制自己想要零食的强烈愿望?有没有人来帮助他解决他的失望问题?

冷一冷带孩子到人少的地方,告诉孩子 :“你先哭一会儿,等你不哭了,咱们再来谈一谈。”这么做是为了将规则进行到底。所以,之前应该和孩子有约定,比如:“今天去超市,你可以选一样你爱吃的小点心。”

讨论一下等孩子平静下来后,不要训斥他,平静地和他聊:“刚才为什么哭呢?还记得咱们说好了什么?”不用板着脸,但这确实可以给孩子上一堂成功的课。

转移注意力再次跟孩子强调之前的约定,告诉孩子等到一些特别日子的时候他是可以挑自己喜欢的东西的。然后给他列出这些特别日子,比如他的生日、学校放假的日子等等。这个办法还能起到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作用。

这些规矩都在告诉孩子,并不是发脾气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我们都需要遵守规矩。

跟小朋友抢玩具

小一平时还是挺懂礼貌的,但是上周末有小朋友来家里玩,他一点都不懂谦让,也不把手里的玩具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还抢别人手里的小汽车。

――小一妈妈(儿子3岁)

明明就是我的东西,为什么我不能玩?他玩我的玩具,我当然要抢过来!

点评:孩子刚开始学习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能安安静静两个人自己玩自己的就不错了。如果他看上了别人在玩的玩具,主动说上一句:“我们换着玩好吗?”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样的礼貌用语,还得学习上一段时间呢!在还不大会表达的时候,孩子确实会一把夺过别人的玩具,然后,一场吵闹大战就接踵而至了。

嘴巴是用来交流的教孩子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感受,是这个阶段家长们最需要关心的事情。告诉孩子嘴巴是用来交流的,而不是用来吵闹的。吵闹的时候,别人没法了解你的用意,只有说话,别人才能懂得你在想什么。教孩子说:“给你玩这个。”“咱们换着玩。”有的时候,还需要家长当场说这样的话,给孩子以示范。

远离现场如果两个孩子闹得不可开交,那么还是将他们分开吧。别当面训斥孩子,但是要让孩子知道,因为他的脾气,你们此刻该回家了。这些也许都只是常识,但这确实是有助孩子遵守规则的一种良好方式。

就是要乱说话!

悠悠最近什么都跟我对着干,还喜欢说一些流里流气的话。“哥们儿”是小女孩该说的话吗?

――悠悠妈(女儿5岁)

我听大人们这么说过,难道我就不可以这么说吗?亲爱的妈妈,请你给我个理由。

点评:孩子时常忍不住在大人面前说一些他从朋友那儿学来的词语或者说话腔调。这个时候,他们其实是想知道,到底哪些语言是不被允许的,哪些说话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其实这些小人精都明白,大人和他的小朋友是不一样的。所以大人有可能不允许他那么说话。有的时候,他那么拿腔拿调,就是试探一下:“我可以这么说话吗?你允许吗?”你的回答当然是:“不可以。”

坚持礼貌用语尽管他们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还是先让他们背会了再说。

平和而坚定 在孩子顶嘴的时候,反而不和他正面顶撞,而是蹲下身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用平和但坚定的语气说,“你的意思是,你还想再玩一会儿吗?那么,你得好好跟我说。”

篇9

品格就是有爱心、懂得尊重他人、独立自信、有责任心、诚实、自律、勤奋、勇敢、宽容、节俭等。我们教孩子学礼仪学品格,是希望我们的孩子从小成为一个懂得自律、懂得尊重他人、具备一切美德的人,所以礼仪品格教育就是教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为什么要在幼儿期开展礼仪品格教育(2岁半~6岁,是幼儿社会行为规范敏感期)?有一个著名的盲猫实验,是说在猫的视觉发展敏感期内将猫的眼睛蒙上,等过了视觉发展敏感期再把蒙眼睛的布去掉,猫的视力就永久不可恢复了。还有狼孩的故事,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就和狼生活在一起,具备了狼的生活习性。8岁的时候人类发现了狼孩,狼孩回归人间,可是经过7年的时间,这个狼孩只学会了29个单词,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而且夜间嚎叫和爬行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太大的改善,最终这个狼孩抑郁而亡。与之相反的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事情,一个日本兵横井庄一迷失在一片大森林里,等若干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他,他重回人间之后仅用了82天的时间就完全恢复了人类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并且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狼孩错过了几乎人类发展的所有敏感期,他已经很难完全恢复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横井庄一却在人类社会中完成了其发展的所有敏感期,回归人间之时非常容易就恢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可见敏感期对人的影响多么重大,抓住了孩子发展的敏感期就是抓住了孩子幸福的一生。

二、在幼儿园开展礼仪品格教育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我们在幼儿园工作,最担心的是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发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就不可调和,而由此给幼儿园带来的伤害和负面影响也非常严重。这个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行为习惯,孩子的常规好了,孩子就变得彬彬有礼,他们会懂得用一种有礼貌的方式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互相争抢玩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反而会懂得在出现问题时主动并用合理的方式解决。学会了交往、懂礼仪、文明讲礼貌,那么事故率可能会大大降低。家园之间最大的矛盾点就会降到最低,而恶性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降低。

现在家长对教育孩子都十分头疼,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而是因为孩子不懂事。在家里像小皇帝一样,对父母呼来喊去,他们不懂得如何与自己的家长进行和谐地沟通、友好地交流,见了别人爱搭不理,遇到困难只会号啕大哭。不懂得用勇气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只是在温室中、家长的庇佑下成长,不能够独立,无形中会有一种依赖。那么当我们的孩子由于接受了我们幼儿园的礼仪品格教育,变得尊敬父母了,变得会招呼客人了,变得落落大方了,朋友见面就夸自己的孩子懂礼貌,遇到困难会想到自己想办法解决了。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家长肯定特别高兴,他们会到处跟别人说:这个幼儿园特别好,这个老师特别好!成为我们的免费宣传员。

三、在幼儿园进行有效的礼仪品格教育

那么,如何让幼儿园的礼仪品格教育更有成效呢?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知礼、懂礼呢?

首先,教师要上好每一节礼仪品格课并注意延伸。那么怎样上好每一节课呢?可以尝试用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1.故事启迪法

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起到教育的作用。另外还要注意进行延伸活动:把讲故成演电影、画故事、创编、仿编、表演故事等等。

2.示范演示法

如,教孩子怎样递接物品,教孩子怎样敬茶等等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3.情景表演法

如,指导孩子表演慰问病人、让座、帮助别人、孝敬老人等等情景,因为情景表演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幼儿会很感兴趣。

4.童谣法

教给孩子一些有关文明礼仪的儿歌、童谣,让孩子从受益,把儿歌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5.活动竞赛法

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把学过的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知识整理出来,进行文明礼仪知识问答比赛,并设好奖项。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积极性,还可对所学知识起到一个巩固的作用。

篇10

在幼儿教学中,我发现班级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大体有三种情况:有一些幼儿不但学习习惯好,上课认真听讲,用具整理得井井有条,也很懂礼貌、守规则,各项常规都很好,一般不用老师提醒就能做到;而有一部分幼儿,吃饭磨蹭、集体活动乱讲话、活动时打闹、争抢玩具、不午睡……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还有一部分幼儿表现在某些方面的情况比较明显,如有的幼儿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有的吃饭挑食,有的行为拖沓,还有的规则意识不强。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教师要善于扮演各种“明星人物”,利用“粉丝”效应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掌握孩子们喜欢看什么、听什么、玩什么、做什么,善于利用幼儿喜爱的明星及动画英雄人物努力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明星老师”,为后续的养成教育创造良好的开端。

幼儿期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要在细碎的工作中不断引导、培养和强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孩子们喜爱的故事、动画,尤其是其中崇拜的主人公给他们树立正面的榜样,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比如,通过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引导孩子明白这样的理念:喜羊羊聪明是因为他爱动脑筋爱想办法;沸羊羊勇敢、坚强、乐于助人;美羊羊爱干净、讲卫生、心地善良所以才很美丽;而懒洋洋懒惰,不爱动脑,但它也有优点是吃饭又快又好。再如“葫芦兄弟”使孩子明白:团结齐心力量大,能解决困难,兄弟朋友要好好相处。教师把这些养成教育内容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轻松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再者,孩子们处于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要想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明星老师”就要起到“率先示范”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学习身边的榜样,坚持正面教育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 合理组织好幼儿一日生活,让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文明习惯

早在古代,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在幼儿时期开始就已经逐步形成。所以,在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至关重要。而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正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有利时机。我们通过一日生活各环节随机的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刻提醒和强化幼儿的文明行为。比如早接晚送时请“礼仪小天使”与老师一同进行接待,相互之间主动问好、再见等,促使幼儿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区角活动中引导幼儿伙伴间团结合作,互相谦让,并自己整理所用所品;进餐、饮水过程中请幼儿学会排队,有秩序地如厕、洗手,端好杯子、碗,教育幼儿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多吃饭不挑食等。集体教育活动中利用领域教学培养孩子的良好情感,将五大领域各科教学有机渗透养成教育,如语言活动中通过诗歌《善良的小飞虫》让幼儿明白一家人应该相亲相爱,要爱父母,做一个善良的好孩子。

3. 通过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品质的情感教育

我园围绕《主题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教师以主题为脉络对幼儿进行良好品质的培养。如《大树和小花》这一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去结识树和花朋友,以朋友的目光感受、理解朋友,从而体会关心、照顾朋友的情感。《小鬼显身手》主题中通过游戏做面包、送货忙等向孩子进行爱惜食品和尊重成人劳动并从小爱劳动的教育。《有趣的昆虫》活动中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亲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欲望,并升华了幼儿尊重动物、关爱保护动物的情感。

4. 正面鼓励,耐心引导

班级中没有养成良好常规习惯的幼儿不仅让人格外费心,而且还会对其他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们经常犯错,挨批评次数多,但我感到,对这部分幼儿过多地用批评教育效果并不佳,更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前一阶段,男孩站队时特别乱,爱吵闹。但有一次,我让全体幼儿在门口站队,发现明明很自觉地站好,动作迅速。我马上表扬了他,其他小朋友看到了,也都向他学习。那天早操明明做操站队都非常棒,我又表扬了他。及时地对幼儿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使幼儿产生更加要好好表现的欲望,也就是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应。。我认为对于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儿,要更加耐心,不断用语言强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用正面强化。从某一“闪光点”的行为出现,带动整体行为的改善。

篇11

自从我园成立“礼仪教育课题小组”以来,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身上体现出“礼仪之邦“的美誉,培养幼儿最基本的与人合作、体谅别人、文明守纪、有爱心等良好文明习惯,我认为要抓住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那么,如何将幼儿礼仪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呢?

一、注重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每天早上来园上班时,老师会清晰地听见小朋友们响亮而甜美的问好:“老师早上好!阿姨、叔叔早上好!”“小朋友们早上好!”随后老师用非常标准的鞠躬动作回应孩子们。我们班的“文明礼貌小天使”每天都在门口迎接小朋友们的到来,他们面带微笑,精神抖擞,用标准嘹亮的普通话向老师、同伴和家长问好。如小朋友晨运时上楼梯时,我要求孩子们一边上下楼梯,一边轻声读礼仪儿歌:上下楼梯注意多,小小楼梯像山坡,上上下下不蹦跳,左顾右看我不要,排队慢走不拥挤,不打闹才是好宝宝。走路挺起胸,摆动两只手,挺胸向前走。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盥洗行为,以及节约用水的意识,在孩子们洗手时,我要孩子们一边排队,一边有节奏地朗读儿歌:“洗小手,不拥挤。排好队,袖卷起。洗手时,反复冼,洗完后,水关掉。”通过这样的礼仪教育,孩子们亲身感知、实践,反复学习和训练,久而久之,在这种良好氛围的熏陶中就能养成自觉的礼仪习惯。

孩子们认真的表情和规范的礼貌用语成了每天早晨的靓丽风景线。可见,创建幼儿身边的良好环境尤其重要,正如教育家洛克所说的:“给孩子规则,不如给孩子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二、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使幼儿时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例如:我在组织幼儿上健康课《好朋友一起玩》时,要求幼儿和别人友好相处,不可争抢东西。你在街上看到自己的好朋友或亲人时,要主动打招呼。离开的时候要说“再见”。在语言课《有礼貌的小猴》中,通过故事内容,向幼儿讲解礼仪知识:“小猴非常懂礼貌,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看到别人都会主动地说:‘早上好!’”通过故事教育小朋友,鼓励小朋友们向小猴学习,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

又如我上《社会》课时,我首先让幼儿欣赏课件,评论故事中哪个小朋友的做法正确,然后请幼儿说说“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幼儿通过讨论,懂得课堂礼仪是怎样的,同伴回答问题时自己又该怎样聆听。通过这样引导幼儿,丰富幼儿对礼仪的认知。课后游戏时,教孩子们一些常见的礼仪知识,如小朋友不小心踩到同伴的脚,要说“对不起”,请求别人原谅或想要与同伴分享玩具时,先要有礼貌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待别人同意后才可以分享。可见,有计划地安排科学、合理的礼仪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使幼儿学到知识,懂得道理,养成良好文明的礼仪行为习惯。幼儿园里有许多小朋友,为了保证全班小朋友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有规律,确保小朋友的人身安全,我班有许多班规,如下课后不打闹追逐;上下楼梯要靠右有序地走;拿椅子要双手搬起来慢慢地走等。

三、注重学会关心他人

日常生活让幼儿明白一点: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如老师每天要为小朋友做很多事情,教小朋友学习知识,带小朋友做晨运、早操、玩游戏,给小朋友们端饭盛菜、整理被子等,是很辛苦的,如果你看到了有什么你可以帮忙的,是否可以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呢?例如,搬搬小椅子,整理书架上的小图书,整理教室里的书本、玩具等,这是关心自己的一种表现。在学会关心自己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教育幼儿从最亲近的人入手,学会关心家人。这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家经常锻炼幼儿,假如有了好吃的,要让他先请爷爷奶奶吃;家人过生日,可以提醒幼儿以简单有意义的方式表示祝贺,如和父母一起做个创意亲子手工,或画一幅画;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可以鼓励幼儿给爸爸倒杯水,帮妈妈接下手中的包;爸爸或妈妈生病了,懂得安慰家人的心情,帮爸爸妈妈锤背、按摩,不惹家人生气;不要打扰别人休息等,这都是礼仪的一种。对于幼儿的关心,家长们要给予鼓励或真诚的感谢,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关心别人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事情。

篇12

影响农村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有哪些因素呢?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

如社会中的偷盗、打架现象对未成年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会产生较坏的影响,同学间因为一些较小的事情,未冷静思考彼此的不对反而意气用事,未找老师妥善处理反而大打出手,效仿社会中的斗殴解决事情的方式,你找几个帮忙,他找几个帮忙,结果导致小事未消,事态扩大,甚至发展为群体斗殴事件。而社会中的小偷小摸行为对学生私自拿取别人东西的规则意识形成影响也较大。如我校初一一男生,在小学读书期间就存在小偷小摸行为,来到中学恶习不改,继续拿别人的东西,教师也多次教育,问其究竟,是从小自家附近有一个惯偷犯,偶尔与他接触,或分享他的“成果”,从而导致自己也有小偷小摸行为,保护好别人的财物或经别人同意借用东西的规则意识就无法形成。

二、较好的学校教育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也有较大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阵地。据笔者调查,目前,中学里有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用警告、讽刺、挖苦、揭短、遗弃等手段代替思想教育,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代替严格管理,用威胁的手段代替激励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