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环境范文

时间:2023-07-17 09:51: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经济环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经济环境

篇1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5.194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求现代化农业经济朝着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相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建设。但是,当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下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1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1.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不适用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依旧是承包责任体系,由于这种体系缺少接耐、创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并不结实。以往的农业经济体系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并且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分散,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效益,但是,在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低碳农业经济,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造成了部分群众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认可和支持。

1.2农业经济生产理念过于落后

因为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的知识普及性比较差,获取相关信息也不够及时,导致目前在农村里许多人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当得知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事实,由此产生了抵抗心理。

1.3缺少科学技术的辅助

在当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科学技术有效的辅助,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对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生产的科学含量,这样才有利于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

2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措施

2.1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

在分析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后,发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不能在农村顺利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并不了解,以及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低碳农业方面的宣传,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安排专业的团队到当地农村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也可以把当地农村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低碳农业理念,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村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行创新,在承包责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促使低碳农业经济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2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

根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农业经济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等要求,所以在建立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提到要节约水电、合理地用药施肥以及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内容。首先,在农业生产环节里,应该选择效果较好的肥料和农药,并且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运用,根据低碳农业的要求调节农业化肥的使用结构,在保证杀虫和育肥功能的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在化肥方面应该大力地推广农家肥、有机化肥以及复合肥等,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在农药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可以使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通过选择抗病植株等手段来降低对农药的使用,合理地满足低碳农业有机发展和绿色的要求;最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节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人们研发的“养殖-沼气-种植”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运用和废物的回收,满足了低碳农业低污染、低消耗的要求,所以,应该在我国各个地区大力地进行推广。

2.3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

相关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多个角度合理地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针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原因,政府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地制定。另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政府可以鼓励发展融资,通过相关途径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从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以及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这几个方面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铁.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3]匡跃辉.论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J].消费经济,2010(05).

篇2

关键词:

农业经济;网络化;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分析方法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2.转变分析立场。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动态分析法。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篇3

2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发展模式分析

生态农业循环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复合型人工生态结构,它使陆地生态系统与淡水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科学系统。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基塘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循环系统,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的循环发展模式之一。由于农村具有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和淡水生态系统资源,因此,基塘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具有深厚的实行基础,能够在农村中得到有效实行,并保证整体效果达到实际需要,同时达到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

3.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在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强化其优越性以及重要性宣传力度,使农民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更加了解农业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能够将传统的掠夺式经济与目前的和谐式经济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有效促进农业经济模式的顺利转变。

3.2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是保障农业循环经济有效发展的关键,并且农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有着密切联系,政府首先要重视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建设,并且给予充分的经济支持,坚持以点带面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果,并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3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为出发点

促进我国绿色环保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循环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相关工作人员要注重强调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性,深化群众对于绿色环保理念的理解,这样才能够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保障农业生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支持,另外,还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这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

3.4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力度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显著的效果,随着农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有更多的要求,因此,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必然之举,才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奠定农业健康发展的根基。

篇4

1. 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1)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组织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建设,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绝不是回到传统农业或者回归自然,它使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的方向转化,是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

(2) 狭义的生态农业经济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及其增值和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以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前提,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营养、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实现高经济环境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2、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于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环境的每一个变化也会影响农业经济系统的运行。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在短期内存在矛盾,但从长期来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则可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的是粗放型和非可持续发展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环境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影响了生态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无论何时发展农业,解决吃饭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发展农业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农业要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它也是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前提。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尤其严重

1、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森林遭受严重破坏,能源和水资源短缺

(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但仍以平均每年170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却以每年30km2的速度在递减。1997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8hm2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4。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的人均耕地在0.04hm2以下,低于联合国的人类最低生存需要0.053hm2的标准。

(2) 森林破坏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乱砍滥伐现象仍旧存在,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保护功能衰竭,有些物种数量在急剧减少,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

(3) 农村能源的短缺和水资源的不足是农村生态环境的焦点。目前我国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不足,受旱农田达3亿亩。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全年缺少能源1/3。

2、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及城市的生活废弃物在大量增加,但限于资金、技术及其它原因,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相当多的村镇废弃物不经任何处理就排入环境,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3、工农业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1) 城市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据统计,目前“三废”污染农田已达0. 1亿公顷,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以上,533.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80年代增加了1.6倍。因为环境污染,粮食每年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

(2)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70年代末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乡镇企业往往和农田镶嵌在一起,农田被迫做为消纳污染物的场地,各种“三废”直接外排,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3) 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也会带来污染。一是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化肥、农药引起的亚硝酸盐、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污染,已经对农田土壤、水体、农产品品质,进而对动物和人体造成了严重危害。二是集约化畜禽业废弃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近几年来,农村的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但其产生的废弃物,因多种原因不能及时还田,有的养殖场直接把废弃物堆放在外面,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污染了农村环境,影响了农民生活。

三、改进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 正确处理功利问题。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就是人类社会的需求,就其本质而言是功利问题,现时世界性的生态危机,无不都是人类急功近利的结果。但是,要想真正做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兼顾并非易事。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生态建设上曾花费了不少精力,比如植树造林、治沙治水、兴修水利等等,但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正确的方针应该是从长远着眼,从眼前着手,寓生态效益于经济建设中。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奠定整体原则、和谐原则、高效原则,加强人工调控原则。

(2)消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了某些负面影响。如历来认为“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使得农村人口持续急剧膨胀,素质低下;饮食文化中又崇尚鲜活珍稀,这使得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趋之若鹜。野生动植物需求量增大,利润丰厚,又使得捕杀滥采野生动植物的现象愈演愈烈。还有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使得乱砍乱伐屡禁不止,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乱捕乱搜,“网箱养殖”等争相效仿,造成水生动植物资源锐减,水体污染严重等等。这就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使广大农民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要加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科普教育;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从小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将环保意识纳入素质教育中,切实树立环境保护百年大计的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执法及监督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目前我国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及地方法规。但就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出来的,其中的不少条文和规定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另外,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不少领域,我国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上的空白。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工作严格执法,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此外,面对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相对薄弱,人口素质不高等状况,要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做好农村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其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加大生态农业的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县、村、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1) 各级政府应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制定相应的政策,让农民通过搞生态农业,不断增加收入,确保农民持久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2) 政府应以采取更有创意的方式鼓励私人对环境产业进行投资,其中之一就是将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收益权,扩展到企业对其治理后的环境资源的再使用权方面,这将会大大有利于私人对环境产业的投资。

(3) 多方面筹集资金,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

(4) 充分发挥生态县、村、户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已确定的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国10个地区和100多个县的生态农业建设。据统计,生态农业试点县粮食总产量较以前增长15%,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2%。此外,在生态保护,环境恢复,社会发展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使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得到协调发展。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一定的技术,可通过科技示范户,以一户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县,推动生态农业建设,使广大群众富裕起来。

4、采取严格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1) 搞好水土保持。采取生物措施,在生态环境较脆弱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抓好荒山、荒坡、荒地、沙地的治理绿化,植树种草、封山封荒、育林育草,对25度以上陡坡地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排、蓄、拦、固”等沟道综合治理工程,防止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和生态型农业。

(2) 实施天然林保护。要实施全国统一的保护政策措施,严禁乱砍滥伐,逐步恢复林地植被。

(3) 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建立生物相克避害的生态农业系统,减少农药施用和农作物的经济损失。

(4) 根据各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合理组合,建立生物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如农作物的间作、套作和轮作模式,水体立体养殖模式。

(5) 重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一方面加强农田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农药、化肥的滥施乱用和农膜残留;另一方面注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加强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实行污染集中控制,促使其达到排放治理标准。重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采取措施逐步进行治理。

5、加大科研力度,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产品结构的绿化,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1) 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大力开发应用型农业生态科学技术。

(2) 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先进技术与农民致富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六站是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基本组织机构,直接服务于农民,应当选配技术骨干充当站的领导,增加水产、畜牧、植保、园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做好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应做好经营服务,从方便群众出发,经营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综合绿色服务。

篇5

(一) 概念 生态农业经济是融土地利用与生产方式和经济目的为一体操的有机综合体。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栽培与合理利用资源,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 (1)。生态经济是探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并探究能够维系两者长期动态平衡关系。农业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本质是在不同尺度上,不同层次中社会经济生态等众多的相互冲突目标之间的权衡与取舍(2)。由此可见,一切农业经营活动方式的核心均是围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进行的。家庭相对于农业经营则为基本经营单位。据此,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概念为:以家庭为农业生产单元,以经济理论和生态规律为指导,围绕土地农业利用中心,建立互利互效和谐发展的生产与经济新秩序,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进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内涵 柴达木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由此决定了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内涵不同特点:在内容上,农业不是纯粹的粮油作物种植业,还包含种草养畜在内的畜牧业;在功能上,在保持经济功能基础上,还应结合柴达木自然特点,积极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功能,防止土地风蚀沙化次生盐碱化;生产中,不仅是要强化农作物生产系统内部的循环,而且还要通过扩展产业链,建设农作物与牧草、牲畜之间的能量流通和物质循环;在资源利用上,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应包含社会、经济、人才等资源,通过聚集优化资源,建立经济投资风险低,经济功能稳健的生产经营系统。

二、农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概况柴达木有耕地2.67×104hm2,平均海拔2700――3200m,年日照时间平均3009――3532h,年≥5℃积温1180℃,年最高温度+28.8℃,最低温度-29.3℃,平均温度≥+2.1℃,日温差12.6――17.8℃。无霜期87――131d,年降雨量35――180.3mm,集中分布在6、7、8、9四月中,蒸发量1358――3526.1mm。土壤剖面层次多不明显,质地轻,性质碱性,有机质含量低。霜冻、干旱灾害频繁,地表水贫乏,农业灌溉紧张。水是柴达木农业发展的瓶颈,没有水就没有绿洲农业。

全区农业自然村152个,农户约0.98×104户,总人口约4.25×104人,劳动力约1.68×104。农业主要分布在盆地中、东部,经营单位以户为主,户均面积3.34 hm2;主要种植小麦、青稞、油菜,副业主要为舍养奶牛和土种肉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完备,其中建设干支灌溉渠系1000km,覆盖农业生产区,畜棚约6000座,平均面积约100,平均户有率约65%;境内青新、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纵穿东西,德――都、格――敦公路横跨南北,乡村道路实现村村通,可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分析 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一是年均气温低,无霜期短,耕种指数低,作物种植面窄;二是自然条件差,水资源短缺,从而影响种植生产规模;三是耕地退化,农业生产依赖于化学肥料,导致土壤结构变劣,板结、沙化普遍,有机质含量下降;四是主要农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尤其是劣等耕地经常是收不抵支(3),耕地承载能力小,劳动力富余,农民收入徘徊不前。

比较优势明显, 主要表现在:日照射时间长,日温差大,只要科学管理,则很有利于农作物和饲草料提高产量;农业生产品种资源丰富,其中有优良牧草品种10余种,地方牛、羊良种4个,尤其是以天峻为代表的藏系羊、高原牦牛高寒地区肉产品和以茶卡为代表的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羊肉产品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品牌,特别是生产环境无公害污染,达到绿色产品认证标准,在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农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区域农业结构处于正在调整阶段,经济畜牧业优势地位和生态区位逐渐呈于明显。交通发达,农村劳动力充足,农业生产设施基本完备,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全区现仍有1/3草地处于退化状态,每年入冬季节将必须强行处理超载牲畜,无疑为发展农牧结合提供难得的商机。

三、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

(一)目标:实施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灌溉用水减量化,化学肥料不良影响减缓化,农业生产循环化,生态环境优化。

(二) 原则: 1. 保持耕地生产力性能。遵守《农田基本保护条例》,科学保护利用,提高耕地经济效益。2.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在建设农业经济系统的同时,统筹兼顾,加强生产环境建设和保护。并通过模式建设和带动作用,安排富有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结合区域特点,开发挖掘资源,优化利用资源,建设区域性农业生态特色循环经济。4.保持绿色产品特性。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加强生产环境管理,减少和控制不良物质干扰,保护绿色农业生产环境,建设绿色生产系统,保持绿色产品生态本性。

(三)设计(4): 以家庭为生态经济循环组织单元,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草田轮作,建立“农――草――畜”三元经济模式。农是在农业经营中留足口粮田,种植农作物,提供经营户足够粮食和油料;草是口粮田之余耕地种植牧草,以提供饲草饲料;畜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牲畜育肥对象。经营户在每年秋末冬初,结合草料储备状况,购买牧户淘汰以及犊牛羔羊等类牲畜进行饲养、保膘、育肥,再借助春夏季市场牛羊肉供应不足之机出售,以取得高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其特性是:

1. 生产短、效、快。生产周期短,劳动价值转换快,销售方式灵活,杜绝产品滞销不良现象。

2.耕地科学利用。通过草田轮作实现耕地休整养地和利用,通过育肥羊粪尿综合高效利用,生产沼气解决生活燃料,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形成耕地利用良性循环。

3. 农牧经济循环发展。以牲畜为循环介质,合理组织,规范建设,实现农牧民增收。

4. 劳动力有效利用。合理安排富余劳动力,营造农闲时节人不闲和繁忙时节不误农的就业环境。如:暖季耕作种田或外出打工,冷季回家育肥牛羊,实现全年就业。

(四)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方法

1. 整合资源,优化循环系统机能。以系统论观点建设系统,整合资源,实现循环系统组织结构科学化。整合种子资源,建设种子工程,牧草品种选择,要保持优质高产稳产性、适口营养性、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抗逆性,牧草与土地高度适宜性;把畜种与其经济特性和市场需求相统一,选择生长快、肉质鲜嫩、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市场走俏、效益高的优良畜种。整合土地、劳力、资金、水等生产资源和畜棚等基础设施资源,科学规划,建立适度经营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作用。整合区位资源,结合区位特点,实行优势区位,优势布局,优势利用。其中对于自然条件较好地区要逐步建立循环生产基地,对于交通便利地带逐渐培育和发展外埠型循环经济,对于经济区位明显区域要坚持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丰富市民菜篮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人才体系,实行“产研”结合,集中力量联合攻关,解决生产难题,加快科技生产力成果转化推广,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整合流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服务社会化,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提升经营水平。

2. 有效联结,建立生产循环互效机制。一是农业与草业联结,通过草田间作、草田轮作以及生物固氮作用,形成豆科牧草与农作物和禾本科牧草肥力互效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投入;通过循环过程废弃物牲畜粪尿综合利用,以及草田轮作间作实现耕地休耕、休耕牧用和牧用增肥,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和提高耕地质量;二是节水灌溉与生产增效联结,根据牧草和农作物对水不同要求,通过人为生态群落科学组合,实现水资源有效调节利用满足植物生长需求。三是圈养与放牧联结,根据育肥对象需要活动特性对刈割草地和刈割农田进行适度放牧利用,提高牧草地利用率;四是产业融合与经济发展联结,以农业经济发展为核心,结合畜牧养殖和产品加工以及商品销售,建立产、工、销一条龙,实现产品增值。

3.科学设计,建立高效生态生产机制。一是建设生产环境,强化生态系统机能。根据轮作单元不同利用年限和方式,通过科学利用和平面规划,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种植指数,建设保护耕地,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根据豆科牧草生物固氮特性和草田、牧草轮作间作互效原理,通过农业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技术、草地生态技术以及生产有效投入,遏制病虫害,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促使轮作单元健康发育。二是优化田间小环境,提高作物牧草生产效率。在时间上,通过不同生长节律配置,实现牧草作物生育高峰期有致交错,建立相对稳定独立的作物生长秩序;在空间上,通过结构形态配置,使根系均匀分布,充分吸收营养物质;茎杆叶面协调不紊,充分利用光能;合理密植,聚温散热适中,实现高效生长。三是围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加大生产设施配套建设如沼气池等,完善生产循环设施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诸如畜棚等,发挥装备效益;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通过配制全价饲料、改良品种等方式提高循环效益。

四、家庭式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示例

(一)农户简况(4)

假设一农户有3.34hm2耕地,其中0.5hm2用于家庭生产口粮和油料作物,2.84 hm2用于生产牧草发展家庭育肥牲畜。育肥对象确定为1岁以下羔羊;育肥期125天,日采食量平均确定1.5kg/只,育肥期平均需要量187.5kg/只。粗饲草料标准:平均蛋白质含量≥16%,可消化蛋白质含量≥13%;平均可消化能≥15mj。牧草品种选定为:紫花苜蓿、草木樨、箭豌豆、燕麦、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羊草、碱茅。

根据牧草营养价值、生物生产特性,将以上牧草划归为紫花苜蓿、草木犀、无雀麦+垂穗披碱草+羊草+碱茅(以下称多年禾草)、箭豌豆+燕麦4个生产轮作单元。

(二)草田轮作

在安排单元轮作接茬中,首先应保障其经济功能,如根据紫花苜蓿高产特性,其连续利用其应至少为5年;其次,应使轮作单元相互间保持生态支持机制,如将草木樨置于前茬,通过其固氮自然肥力的释放供给作用支持后作生长发育。紫花苜蓿和多年生牧草寿命年限均在8年以上,高产出现在第2、3年后,为此,安排其相互轮作,周期均为5年。草木樨为两年生,高量期在次年;箭碗豆+燕麦农作物为一年生,并为第一生产单元,其两生产单元均为0.81h,安排为互为轮作,周期为2年。

(三) 评价

――经济效益。据调查,按照该规模建设种草育肥3――6个月后,平均净增重11.3/只,按市场价格32元/计算,毛利为361.60元/只,净利为305.30元/只,则项目共获净利为39.383.70元,13818.84元/ hm2,较种植农作物4500元/ hm2提高9318.84元/ hm2。即:经营户年可获得收入39.383.70元。

――社会效益。依据现生产水平完成2.84hm2 农业经营(种植农作物)需劳动力约为250工日/年,实施该项目约需要340工日/年。项目不仅有效实现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且,将因为种植牧草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同时,由于其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家庭主妇就地就业问题。

――生态效益及资源减量化。该项目实施后,地表覆盖度年保持在90%以上,年生物固氮175/ hm2以上,土壤增加有机物质肥料10T/ hm2以上,年因牧草需用量小而节约水资源7500M3以上。

五、小结

(一) 提高认识。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柴达木更具生态建设战略意义。实践证明:农牧结合、草畜结合效益明显,但系统性强,要求严格,经营户必须保持科学态度,严密组织,精心建设,并不断完善,提高循环系统功能。

(二) 组织生产。柴达木地域辽阔,耕地质量差异大,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如都兰县香日德镇与香加乡近在咫尺,但热量值相差巨大,香日德小麦亩过千斤,香加仅为500―600斤,耕地效益差异显著;另外,还应从国家粮食安全和本地区粮食供需平衡角度考虑,统筹兼顾,有序开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三)政策扶持。该模式必定没有农业弱势产业的束搏,柴达木生态脆弱,农业生产障碍因素多,因此需要社会进行全面扶持。在金融财政上,应予提供信贷方便,并积极减息、贴息、免息;在经营产品销售环节上简便手续,保障产品畅通。

参考文献:

(1) 俞国华.试论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绿色中国B [J].2005(11).

(2) 刘黎明,赵英伟,郑建宗.草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草地,2002(12).

篇6

从根本来讲,基塘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主要是由陆地的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相结合,这种科学的生态系统是基于高效益以及低消耗的前提下,是一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可利用的模式,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循环发展和推广的模式之一。原因在于,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生态系统资源以及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基塘生态农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并且可以做到有效的推广,经济发展又得到提高,可以说整体效果相对满意。

1.2“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是首先由辽宁省提出来的,具体是指以沼气为纽带来带动整体生态综合的工程。四位一体模式能够很好的与农业资源循环模式结合起来,这点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典型的代表。由于农村地理优势明显,平原的农林牧符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资源的合理运用,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为主要的是,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农业循环模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的提出是切实能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贯彻的方式,所以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提出相关的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贯彻,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效果,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首先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才能够切实的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应用效果,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主题的作用,在具体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民进行大力宣传和大力推广,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优点,让农民切实看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益处才能够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摒弃过去传统的掠夺式的发展模式,推崇现在和谐式的发展模式,将两者进行对比之后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创新,惠及三农。

2.2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其次,政府是强化农业循环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成败的关键。政府积极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宣传和引导作用才能够保证农业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够切实的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在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作用过程中,政府不仅仅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投入一定的资金,还要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引导农业经济渐进式的发展,以点带面,建立良好的示范村,做出榜样的作用。这些措施都是能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具体的措施。

2.3促进绿色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在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它的基础是建立在绿色环保的理念,只有拥有绿色环保的理念才能够从内部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生活生产中要不断强调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强调绿色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清洁生产的观念贯彻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支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同时也满足绿色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实际要求,所以,想要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讲绿色,清洁生产的观念灌输到日常的农业生产环境当中。

2.4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

只有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才能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新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并且将新技术推广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飞速增长的同时也能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理念。由于对相关技术和研究的更新,能够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改善现在的一些不良发展状况,保证了农业经济发展达到预期目标和相对理想的状态,使得农业经济不仅仅是可持续增长,更要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稳定,健康的增长。

篇7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91-02

关于循环农业,一般理解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依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集约化经营农业的发展模式 [1]。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把农业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结合统一起来,为了得到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互相综合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连贯为一体,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在资源的利用和再利用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

循环农业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它的作用发挥的很好 [3] 。第一,充分利用太阳能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物质转化。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不断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加速物流和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第二,开发农村潜在能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要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多种方法,除采用供电、供煤等途径外,还建造沼气池,使用节柴灶,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改变靠砍树来解决烧饭燃料问题的做法。第三,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弃物的循环转化。这里的废弃物主要是指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杂草、菜屑等。对于这些废弃物,以前传统的方法是焚烧或作为肥料肥田,这是一种浪费。如果用作物秸秆等来发展畜牧业,再用牲畜粪便制沼气,这样既为农村提供了饲料和能源,又为农业生产增加了肥源。第四,防治各类污染与杜绝资源浪费,使农业生产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五,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和各种生物。

循环农业有五种发展模式 [4] 。一是“四位一体”型发展模式。此模式是把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结合起来,实现同步产气、积肥,种植、养殖一体,取得物流、能流的综合效益,既可以使食品达到绿色标准,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二是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通过一些处理方法变为有用的资源,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消除缓解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特点,形成一个在空间上多层次和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能使处于不同生态层的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既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土地资源和矿物质,又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产业结构,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农业生态恢复型发展模式。该模式采用了生物方法与工程方法相结合的办法,保持农业生态系统良好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五是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利用农村家庭庭院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以加工业为辅,通过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和技术密集型加工业,从而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

这些模式在很多地区有所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各地差异较大,地域和资源不同,所以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目前,陕西某些地区探索四种循环农业模式 [5]。“猪―沼―菜”模式。利用猪粪发酵产生的沼气来给大棚加温、增光和做饭烧水,用沼液、沼渣喷洒浇灌蔬菜,大棚菜的内在品质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高。“猪―沼―苕”模式。猪粪经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用于做饭点灯,沼液和沼渣作为红苕等种植业肥料,秸秆作为饲料养猪,形成“种植―养畜―粪便―沼气―肥料―种植”的生态循环型产业链条。“猪―沼―果”模式。利用桑叶养蚕,之后的蚕渣喂猪,猪粪排入沼气池发酵,沼气用于蚕室的加温、照明或者用于做饭点灯,沼液、沼渣可以喷洒浇灌桑树、果树,生产出无公害产品。“黄姜纤维―食用菌―纤维碳”模式。主要是用黄姜提取皂素后的废弃纤维或稻草等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基料,采用大棚技术调控环境条件,培养生产平菇等食用菌,菌渣生产纤维碳或做农田肥料。这些模式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经济状况方面很有作用。同时也保护了农村的环境,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且充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5]。

伴随循环农业的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其发展规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循环再利用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S原则,把所有物资和能源进行递次和回路循环使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地降到最低程度 [2]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使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和环境;二是循环经济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目标纳入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三赢”发展;三是循环经济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整体 [3]。

循环经济在国外、尤其是德国、日本和美国实践得很好 [6] 。德国的具体措施是:制定一些法规以规范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行。设立一些中介组织,发挥其沟通协调能力,使循环经济顺畅进行。同时,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对循环经济的认可度参与度。日本的做法是: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法律体系,为了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基础。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系统,保障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并加以引导和规范。公众有强烈的环境理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美国的行动是设立循环经济法来约束各类主体的活动。引导公众循环消费,并有实质性成果。政府在调节经济时注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但是中国仍然是传统农业占据主导的社会,所以循环农业需要我们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从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转变需要一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在中国不是很具备。首先,发展模式的转变就很困难,很多地区资源贫瘠,人口众多,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依赖传统农业。另外,循环农业投入资金较大,技术成本较高。对于贫困的农户来说,可达到性较弱。其次,中国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没有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其他的支持措施也不到位,循环农业仅在小范围内开展。最后,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不强,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

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才是我们的选择。循环农业可以使环境、资源、社会得到良性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生态、经济、社会三方共赢。在如今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很多的资源、能源问题,可以增加各方主体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魏传超,陈娟娟.当前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分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2).

[2]张昌蓉,薛惠锋.循环经济动力机制的系统分析[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9).

[3]张翠英.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调研报告[J].滦南县农业服务中心,2006,(8).

[4]史小红.循环农业及发展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4).

[5]循环农业转变农民增收方式――陕西省旬阳县探索四种循环农业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8-09.

[6]刘星.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08,(9).

[7]人民银行邯郸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华北金融,2008,(8).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Circular Economy

YU Zhuan-li

篇8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村经济在管理过程中的逐渐深入落实了农村经济的管理体制改革,农业模式的攻坚时期正在面临着快速的发展,因此基于农村建设的新环境,各个地区和政府更需要利用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协调,在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基层政府对于惠农政策和相关的工作制度落实环节中效果不佳,造成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和发展也受到了明显的制约,使得农村在建设目标上也出现了较大的障碍[1]。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展开进一步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深入开展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一、对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造成影响和制约的主要阻碍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上相对比较落后首先在农村土地的经营模式相对比较小,针对当前农业大规模下工作是很难达到相关要求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整体的劳动力仍然比较紧张,同时也没有富裕的劳动力。农业作业的从业人员通常为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或妇女,掌握现代技术的农业作业技术专业人员也相对比较缺乏,使得传统的工作模式始终无法有效得到提升。因此这也造成了当前我国农村在土地承包制度上仍然受到了严重的约束,经营权也很难聚集到专业化农民手中[2]。2.农业设施的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相对比较落后首先,农村经营管理者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相对来讲不够全面。这就造成我国农产品缺乏先进的技术进行有效帮助。这就要求相关的地方政府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投入相应的注意力,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在对资金的投入方面,规模仍然比较小,不能给我国的农田基础设施提供相应的帮助。

二、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对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策略

1.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推广,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思曾说过:“在不同经济时代中所谓的区别不是在于生产,而是在于怎么进行生产。”我国在农业领域中应用各种类型农业机械已经有了十分悠久的历史,多达上百年,在此过程中大量事实证明,农业领域中农村经济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机械化的应用和发展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和世界农业人口的增长、粮食短缺做到了充分的解决。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农业机械的有效推广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中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当前时代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农业机械的推广在充分解放了劳动力的基础上,同样也对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起到了全面的提升作用[3]。2.充分进行协调,对工作体制进行完善和推广在对农业经济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要确保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要将工作体制或规范进行完善和优化。特别是乡、村这种基层的政府,在开展日常行政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和市场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从而更为准确的对这项工作进行完善和优化。此外这也要求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建设相关工作宣传和推广,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进行完善和提升。在进行农业经济建设工作开展中,相关政府和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需要适当接受培训和学习,因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多数推广人员在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上还没达到相应的标准,那么在农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下,我们只有将推广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提升才能确保这项工作的稳定开展和落实[4]。3.加强今后对这项工作的关注程度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正确的选择农业经济建设发展道路,对我国农业工作的推广和农业整体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新时代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要加强对对我国农业经济补贴制度的执行和开展。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相关的农业部门都应该提高对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从而确保当前农业经济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且有效保障广大农村的居民生活条件的发展和提升[5]。其次还应该保证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多种经济类型的共同发展和推广。在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农业整体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和健全,所以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也将出现多种不同的农业经济类型,有大型的、中型和小型,在我们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根据实际农业地区的发展情况,对农业生产的装置进行选择,通过多种类型农业机械器具或是经济手段的有效操作,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水平也将得到更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对我国农业的进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建设以来,我国在对农村的经济管理和建设上也得到了十分明显的发展,各个地区和政府更需要利用政策对农业发展进行协调,在三农工作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整体水平都在不断提升和发展,但是很多细节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发挥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积极作用,更好的将农业发展和基本的生产理念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对整体的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48(12):23-24.

[2]赵庆娟.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6,16(6):51-51,39.

[3]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33(42):58,67.

篇9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5099-05

Studies on the Measurement Indicator System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WANG Jing

(Management Depantment,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Shaanxi,China)

Abstract: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is a significant way to build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can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improve the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build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based on the deeply understanding of the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theories and conditions of the natural and economic of southern Shaanxi. A set of methods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cyc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empirical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of their operational state are proposed to study and practice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Key words: agricultura recycling economy; statistie index system;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outhern Shaanxi

农业的发展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虽然近些年来陕南地区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三农”问题仍不容忽视,特别是农业自然资源的浪费、过度开发和污染现象日益严重,解决不好将影响到陕西省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截至目前,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来评估陕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程度,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环境的和谐,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研究在农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了科学的方法对陕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进行绩效评价。

1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目前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国内外还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界定,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用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调各产业之间资源的合理流动与科学配置,使农业产业价值得到更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资源的投入——农产品生产——再生资源利用”的循环流程。该模式的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要求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模式就应该体现物质循环和价值增量的全过程,更好地概括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图1)。

2 农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同区域经济相联系,要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特点相结合,尽量在指标的选取和设计方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1 陕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参考企业在绩效评价方面的做法,并与农业循环经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在农业循环经济测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科学性原则。农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设计首先应当充分体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实质。所以测度指标的定义不仅要明晰、全面,还要能够反映和衡量事物的主要特征。评价的方法和模型要科学。

2)可操作性原则。设计农业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测度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要考察农业循环经济实际的发展程度和随之产生的经济效益。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农业循环经济绩效的共性指标,同时又要结合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指标。

3)综合性、全面性原则。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农业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从而能够科学、全面地评价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所以指标体系不仅有一层指标,还设计了二层指标体系的多级指标,目的就是在评价的时候能够全面而系统。

4)滚动性原则。经济环境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经济模式,同样也必须要在这种动态变化环境中做出相应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陕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

首先,农业循环经济既然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经济效益的好坏就是考核这种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考虑到农业产品的一次性消耗的特点,废弃物能否得到妥善处理和再次利用,也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因此,农业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仅要体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同时,废弃物的处理水平也应该作为农业循环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这三个大的方面,设计了包括经济效益水平指标、资源减量化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和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考虑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表1)。

3 农业循环经济绩效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用

目前对于多指标系统的评价,无法直接根据单个指标的结果比较其优劣性,必须采用某种综合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将多指标系统整合后转化成为单一的结果,然后针对单一的分析结果再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将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业循环经济绩效水平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分析,从而推断出该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

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首先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利用模糊关系作为合成的原理,将一些不容易定量化的因素予以定量,最后再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最终评价结果是一个模糊向量,是被评估对象针对指标采用的各个级别的模糊子集的隶属度,所以构成的是一个模糊向量,而不只是一个具体的点值,因此和其他评价方法相比,能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本研究在诸多的评价方法中选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综合评价,这是因为农业循环经济本身也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许多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是主观性判断,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这一特征。模糊综合评价法考虑到了各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人们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判断;而且能够有效地处理评价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问题,最后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评价的最终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操作步骤

1)确定评价因素集合U={u1,u2,u3,…,un}。其中ui(i=1,2,3,…,n)是评价的影响因素,n是同一级别指标因素的个数,该集合构成了评价的整体框架。

2)确定被评估对象等级的评价标准集合V={v1,v2,v3,…,vm}。其中vj(j=1,2,…,m)是评价等级的标准值,m代表的是等级个数。这一集合则给出了影响因素中某一因素评价结果的选择范畴。假如把评价的结果划分为{v1,v2,v3,v4,v5}其中v1为差、v2为一般、v3为较好、v4为好、v5为很好。

3)确定评价的隶属度矩阵。如果要对影响因素中的n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其最终的结果则是一个n行m列的矩阵,既为评价的隶属度矩阵R。R={Ri1,Ri2,Ri3,…,Rij},i=1,2,…n;j=1,2,…m。该隶属度矩阵中的每一行是对每一个因素的最终评价结果,而确定的矩阵则表示了依照评价等级标准集合V对评价因素集合U进行全部评价应该获取的全部评价信息。用该方法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绩效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设评价指标因素集U={u1,u2,u3,…,un};评价标准V={v1,v2,v3,…,vm};vj和vj+1为相邻两级标准,则vj级隶属度函数为:

rj=1-rj-1 vj+1≤ui≤vi■ vj+

根据式(1),计算出因素评价指标ui隶属于评价等级标准vj的隶属度rij,因此就生成隶属度矩阵R

R=r11 r11 … r1mr21 r21 … r2m… … … …rn1 rn1 … rnm (2)

4)得出评价最终结论。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的原则,确定被评价对象所对应的评价等级,从而给出最终评价结论。本研究中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分为了3个级别,因此模糊评判集合为:{v1,v2,v3},v1为差、v2为一般、v3为良好。

4 陕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绩效水平的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本研究中样本选择的是陕南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参考了《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10年)》的一些数据以及国家环保总局规定的中国生态农业指标取值说明,根据陕南地区的区域特点以及有关资料,结合、制定了指标评价等级的标准。并将收集的具体数据汇总于表2。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具体计算步骤分别计算出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并将隶属度进行汇总从而得到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整个隶属度矩阵(表3)。

假如以B1准则层为实例计算Bk(k=1,2,3,4)指标层所包含的下一级各个指标,对于它的模糊综合运算结果,依据公式、运行矩阵运算工具,求得:

B1=(0.109,0.189,0.351,0.351)0 0.48 0.52

0 0.44 0.56

0 0.95 0.50

0 0.92 0.15

=(0,0.821,0.179) (3)

根据计算结果显示该实例项目在“经济效益水平”方面属于“一般”水平的有82.1%的比例,属于“良好”水平的可能有17.9%的比例。按照以上的方法步骤依次计算Bk(k=2,3,4) 指标层所包含的各个下一级指标因素相对于Bk指标的模糊综合运算结果,得出的结果则为:B2=(0.056,0.127,0.717);B3=(0,0.332,0.668);B4=(0.052,0.427,0.521)。最后,对B层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A=(w1,w2,w3,w4)B1B2B3B4B5

=(0.160,0.278,0.467,0.095) 0 0.821 0.179

0.056 0.127 0.717

0 0.332 0.668

0.052 0.427 0.521

=(0.023,0.372,0.615) (4)

由运算结果可以看出,陕南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属于“差”等级的有2.3%的比例,属于“一般”水平的有37.2%的比例,属于“良好”水平的有61.5%的可能。在评价结果中三个等级的隶属度中,“良好”等级的所占比例最大。因此,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中最大隶属度原则陕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发展水平总体是“良好”(图2)。

陕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绩效水平的准则层中经济效益指标B1中“一般”占了82.1%、“良好”只占到17.9%。陕南地区也建立了一些生态示范区,如汉中的汉台生态示范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7.4%,在陕西省内都属较高水平。而且汉中的沼气的普及率达到了11.7%,使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沼—种”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很好地在实践中被推广应用。然而,从整体上看,陕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仍较为缓慢,结果也表明陕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绩效水平为“一般”。准则层中资源减量化投入水平指标B2“良好”占到71.7%。这表明,陕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较好地达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减量化、资源化的基本要求,但还应在农药的施用、农产品加工环节的能源消耗等方面多注意采用新技术以节能和节约资源。准则层中的资源循环利用指标B3“良好”率为66.8%,说明在加工业废弃物利用、废水循环利用以及粪污总固体分解等工作上有了一定成效,但还应加强研究和新技术运用,使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更好。针对这种现状,汉中市的一些企业率先开展建设清洁生产项目,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准则层中资源环境安全指标B4“一般”占到42.7%、“良好”占到52.1%,结果表明虽已初步达到了“环境友好”的要求,但这和陕南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上本身就占有优势是分不开的,在以后的生产中还应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5 结论与建议

从综合评价来看,陕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与中国、陕西全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发展水平还较低,这与陕南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战略是不相称的。针对上述问题,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特提出以下建议:①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法治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这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②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上,陕南地区政府部门应在财政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力度,并对相关科研、建设项目予以奖励和税收上的优惠;③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科研成果快速向实际经济效益的转变,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④合理规划投入农业循环经济的人力、物力、财力水平,科学分析投入、产出间的关系,宏观把握各种资源的配比,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长久稳定运行;⑤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落实节能责任;⑥应加强政府生态服务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共识,从而使农业循环经济的绩效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贤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杨 琰,孟全省.陕西省农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7):204-206.

篇10

中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等多种因素,中国对农业的发展重视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比较滞后。同时,中国人口众多且耕地资源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加上水资源的严重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也使中国农业在根本上处于较为不利的竞争地位[1]。目前,中国农业技术整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和解决,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以及劳动生产效率较为低下,可持续与可集约化发展缓慢,来自各个不同方面的压力日积月累,造成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2]。在中国,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则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物质投入、废弃物排放等,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3]。它是一种同时兼顾环境、资源、人口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较早地实行循环农业的做法,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功经验,有效地协调了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循环农业发展的经验,同时吸取一些教训,对中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而为提高中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1国外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1.1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

在美国,虽然循环农业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但在美国农业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应用着循环经济的理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以生态和有机农业为基础,提出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最少投入来换取高产出和高效益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2]。对农业生产所需各种外来品包括农药、水、种子及化肥等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以此获得最高的产量以及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化肥和农药等施用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美国可持续农业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进操作方式,实行免耕法。例如,在冬季农闲时节种植能够适应严寒气候的豆科类草,在春播前施用少量的生物除草剂来抑制其生长,而后直接进行作物播种,从而实现作物与豆科草间作。这样很好地保持了土壤有机结构,达到减少肥料及水土流失的目的,还能有效抑制土传病虫害的滋生。二是动物粪便处理,通过现代生物新技术处理粪便,如利用苍蝇产卵的方式处理大量的粪便作为一种优质蛋白饲料使用,实现了资源的多级利用;此外,对粪便集中加工处理,从而有效减轻有害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美国这种“减量化”的循环农业模式,不仅强调充分利用资源,而且强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并维护资源的自然属性。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经济效益与农产品的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维护,共同提高,而不是一味的提高产量。二是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对循环农业非常重视并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来推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如设立专门项目管理机构、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及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加大对各种新型技术在持续农业中的应用与推广,如新型肥水灌溉技术体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和保护性耕作体系。

1.2以色列节水农业模式

以色列由于超过50%的土地常年处于半干旱和干旱状态,发展无土和节水农业模式是其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①采用喷灌、微喷灌、滴灌和微滴灌技术。以色列使用压力喷灌技术历史悠久,同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微灌技术,能够满足坡地和远距离灌溉且能同时将水和肥料一起输送至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这种新型的灌溉技术能够有效地节约水及肥料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沟渠灌溉技术来说,它可以节约30%以上水和肥料,如今超过80%的农田应用滴灌,5%采用移动喷灌。②循环使用各种废水资源。为了扩宽水源,该国不断加大对废污水及循环使用的投入力度。作为世界上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3.2亿m3的废污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农业生产,污水再次利用率达到了70%。③收集和使用雨水。淡水资源在以色列非常的珍贵,为了尽可能地收集雨水和局部淡水,以色列在全国各地修有百万个各类蓄水设施,每年能够收集大约1.5亿m3水并将其直接使用或者是注入当地的水库。

1.3德国绿色能源农业模式

德国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都独具特色,其重点环节就是发展可替代、可再生资源。德国的“绿色能源”概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德国的一些相关的学者们发现可利用一部分的农作物,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提取和纯化出化工原料及矿物质能源替代品,从而实现农产品的循环再利用。这些绿色无污染的生物质原料和能源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德国政府加大了对此类经济作物发展的力度,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专项款用于“工业作物”的研究和开发。2006年,德国政府给各个州拨付高达几亿欧元用于农业发展[4]。德国科学家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并对马铃薯、玉米及油菜等作物进行了定向性选育,从中成功研制出甲烷、乙醇等“绿色能源”。先后从菊芋和甜菜中制取了乙醇,从羽扇豆植物中获取了生物碱,从油菜籽中提取的可有效代替矿物柴油的植物柴油。

1.4日本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20世纪60年代,日本为了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并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与此同时,这种农业发展方式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且农业、环境和资源有限,倘若不能很好地规划自然资源则会极大地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很快意识到这一点。随后,日本改变农业经营模式,使农业发展与环境友好同步进行,从而在循环农业中将自己逐步从“消耗能源大国”转为“能源型国家”。农业生产中只有低污染、低碳及高效才可能真正造福民众,因此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日本政府要求农业机械设施必须首先实行大面积的现代化。目前,日本低碳经济及循环农业的概念也越来越得到普通百姓的认可。到20世纪末,日本的能源使用率提高了近40%,农业能源的效率提高尤为显著。日本在全国范围内以低碳为核心发展循环农业,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和环保系数都达到了最高[5]。日本低碳循环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3方面的特点:一是安全性较高,严格控制化学农药及添加剂的使用,而且用“生态减灭”方式进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与除去,从而对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性、保健性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二是高效性,减少了化学制剂的使用,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三是社会和谐性农业,低碳农业的大力发展,减少了CO2的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对温室效应产生的全球变暖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从世界环境来说属于社会和谐型农业。

2国外循环农业模式对中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发达国家循环农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与发达国家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充足的财政支持、灵活多变的经济杠杆和高科技发展及应用是密不可分。中国循环农业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尽管发达国家较为成功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但各类不同的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亮点和优势,这也为中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2.1建立健全制度和法律保障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农业发展中,并设立相关的循环农业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实施和发展。从20世纪末,美国已经开始实行“绿色补贴”的试点工程,设置并利用强制性的条件来约束接受补贴的农民,并且相关的政府和组织对其所管辖的森林、植被及野生资源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调查,这样农民就必须随时随地审视自己的环保行为,这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环保意识。日本东町把油菜多级利用作为其循环农业的核心,在此区域种植油菜的农户可以获得资助和补贴。日本在2002年先后制定了《可持续农业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所以说日本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以及机制健全的监督执行。中国的循环农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此外,受到立法水平及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的制约,循环农业在法制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空白,尽管现行的法律法规包含有此部分但还不系统、不全面。因此,学习和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匮乏农业生态破坏严重等多方面都有借鉴意义。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并制定能够与之相对应的扶持政策和保障体系,从而使循环农业的规范化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2加强农村宣传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树立全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意识

美国农民仅为其人口总数的2%,不仅养活了近3亿的国人,而且还是全球农产品出口大国,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农民高素质的普遍性,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高达12年。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的一个小国,其教育体系非常发达,其国民受教育程度也很高,其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农民都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这为学习和应用新的农业知识、技术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历史原因,当前中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农业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在对待农业新技术和新技能方面理解能力差,兴趣不浓厚,把握的程度较低,这成为农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然而,农民作为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载体,只有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的掌握水平,才可能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不同途径对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进行广泛宣传,对国外及国内不同地方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传播,不断强化农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而在广大农村形成不断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把理论和常用知识结合起来,以村为单位,引导农民将生活垃圾、秸秆、沼液等再利用;介绍农村的农田、村落及农家的畜禽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关联性,对小空间尺度上循环模式的创造进行指引。

2.3加快农业科研技术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能力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广泛存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同样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撑[6]。目前,中国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转型期,依靠人畜力操作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内部间的物质转化循环还广泛存在,农业的基础设施及综合技术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差距还在不断加大。因此,中国应该重视对科研力量的加强,对重要的循环农业经济组合、工程和经济技术等进行重点攻关,不断加强农业各方面技术开发,从而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金量。开辟农业科技园区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创造有利条件,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足够转化和试验基地,为农业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提供良好的切入点。加快循环农业立体种植和有机物多层次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种养加生态良性循环组合、农村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开发、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场粪便污水净化处理、农村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利用、农地改造和土壤污染修复等各种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篇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也开始走向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传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变化,由此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而现代农业管理方向的转变就是其一个重要的体现。目前我国农产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已经渗入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痕迹,并且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保障方面,农业经济的深加工方面,这些都成为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对象。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的提出,传统农业的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在这种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引导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和方式的转变也就势在必行。相关农业管理人员在思维转变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对农业经济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加强他们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的建设,同时促进他们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在意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以及农业经济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树立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视的态度。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一个必经的核心途径,因为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能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制度保证,对其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障碍能够进行有效地扫除。在对农业经济的财政支持制度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从而在财政预算方面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在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制度方面也要加强及建设,建立相应的农业经济的支持和保护制度和风险应急预案;并且要重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服务体系,调整在农业经济结构,促进高新农业技术的研发活动,开展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创新农村经济制度,这些措施既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

三、加强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发展,并且这种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措施还实现了对农业产品基地建设的促进。在我国相关农业合作政策不断制定和颁布的条件下,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的利益政策指引下,各种组合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个体也被联系起来,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经济市场化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水平。比如在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引领下,更多的农业产品生产基地被建立起来,在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共赢,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农业经济产业化管理。

篇12

2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生态化。

2.1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和自然环境负担沉重

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和自然环境负担沉重是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在河北省唐山市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民心目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进而很多农民在耕地生产过程中大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唐山市农用土壤垃圾化,耕地质量下降。同时过度使用的农药与化肥会随着雨水渗入地下,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唐山市水质进一步恶化和富营养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唐山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但是唐山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唐山市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这些自然灾害会给农村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2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河北省在发生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例如河北省唐山市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经常将烟杆废料、废木屑、玉米芯、麦秸、蚕豆杆、椰子壳等农产品废物弃置不用,这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唐山市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在唐山市还存在焚烧秸秆的现象,而秸秆的不完全燃烧不仅仅会致使耕地土壤板结,同时秸秆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会进一步污染农村的自然环境。

3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循环流程,达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节约能源、优化环境的目的,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河北省必须要积极采取有关措施来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1营造循环经济的氛围,创新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由于受到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不是很理想,因此河北省必须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循环经济的氛围,创新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效果。例如唐山市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与尝试,形成了以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以经营生态环境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就如唐山市乐亭的赵蔡庄有效的实现了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生产良性循环系统,这种生态化的循环系统不仅仅能够有效净化唐山市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果树的抗病虫害能力,有效提高果园的产量,实现了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

3.2继续调整和优化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

自从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后,河北省农林牧渔业存在结构单一,比重不合理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因此河北省应该继续调整和优化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例如唐山市滦南县属暖温带沿海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禽养殖,于是滦南县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当地的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大肆发展畜牧业,并且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鼓励建设大型沼气工程,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处理污染物,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同时滦南县也被中国特色产业宣传推广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奶牛之乡”、“中国生猪之乡”、“中国肉鸡之乡”。还有唐山市的丰南区全力实施渔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重点鼓励支持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实施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带动唐山市渔业结构调整,提高渔业科技贡献率,推动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3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大量存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直接导致农村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河北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首先要加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例如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很多农村都开始利用秸秆做青贮饲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奶业和肉牛业的发展。同时唐山市还有很多农村将秸秆还田作肥料,这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当期耕地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结构,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其次要处理好畜禽粪便,例如唐山市的一些农村纷纷开展了沼气建设,通过沼气的生产,将畜禽粪便在沼气池中发酵,这样不仅仅能够产生沼气,同时残留的沼渣可用作肥料。最后就是生活垃圾的处理,必须要做好垃圾的回收利用,例如唐山市的一些农村在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建立了农村垃圾集中点,对可重新利用的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利用,对不能再利用的垃圾要作好安全处理工作,这样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同时还有效防止了因垃圾的随处乱倒而影响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