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51: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德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始于2004年秋季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历了7个年头。新时期,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变革期,其核心和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目标的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上,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一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新课程概念是对传统课程的一次巨大挑战,不仅对课程内容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而且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的集合,我们应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并能收到成效的德育之路。
我们的德育强调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涌动着的生命体,德育与生命活动,尤其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在课堂德育教学中关于生命教育强调以下内容:生命要有高度、宽度、厚度和深度。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和生长,而且要关注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价值的提升,让我们的德育走进学生的生命。
二、中学生德育要有感恩教育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劳动,尊重他人的付出。感恩是一种美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所以,我们的德育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学生必须学会感恩,以促进自己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中学生德育重在诚信教育
什么是诚信?它是诚实和守信的有机统一,包含诚实、诚恳、宽容、善良、遵守道德原则,并尽力维护信用。诚信是有序、有效和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道德的重要内容与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在德育中开展好对中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奠基性的,对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突出以下内容:
1.要向学生讲清楚我国社会总体诚信发展状况是健康的,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局部性的。要致力于帮助和推动学生用正确观点和方法认识诚信,增强信心,让学生学会把握主流和本质,增强信心应当成为开展学生诚信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放眼发展趋势,认识诚信,把握主流,增强中学生对诚信发展的信心,为提高教育效果打好理论和心理基础。
2.要向学生讲清楚诚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从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诚信在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把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就在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信用”、“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等理念深入人心,这不是个人好恶的问题,而是反映着一个重要的社会规律。我们正在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从道德和法律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诚实守信一定会成为多数人认同并遵循的行为准则,没有诚信者难以生存和发展。
3.要向学生讲清楚诚信是与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准则,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作为中学生首先要诚心尊重老师,认识到对方工作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其次,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没有诚信也是谈不上的,要有诚意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同学,也要虚心学习同学的长处。只有做老实人,勤学苦练,才能成才,而不应投机取巧,不应考试舞弊,更不应该讲假话、空话、干损人利己的事。“做人贵老实,百巧输一诚”,让诚信深入学生的品质,成为其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我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作为学校,只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起自主性教育的框架,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能力,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营造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德育教育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随着时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思想教育心理特征学生自身实践锻炼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掌握心理及思想特点
掌握中学生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寓德育教育于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中学生自身来讲,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争强好胜,这是优点 根据这些性格特征,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利用引导,讲课要考虑到生动 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 如: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扮演各种人物角色进行对话交流,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在扮演角色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而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的教育资源无处不在,从我们中学生的现行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思想教育性极强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 爱国爱人爱劳动 所以教师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于 解惑的全过程,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不失时宜地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养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良好习惯,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学生德教育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对社会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德育教育方法是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德育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凸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弘扬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而内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学生以主体的资格主动参与德育活动接受价值观道德情感和秩序,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形成一种主体性与独立自主的品格 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让学生被动服从,而要聆听学生的种种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善恶美丑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学生不再怕老师,师生关系融洽,既提升了教师,又改变了学生当下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培养人关注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德育教育是中学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要使学生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的,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过程就是人的成长的过程,是人性丰富,圆满的过程。
三、在社会实践中去感受教育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可以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 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 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得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
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的思想也由过去的单纯,逐渐随着物欲的膨胀变得复杂起来,在这种不良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使得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落差。由于社会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很大的偏颇和失衡,面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上,受到家庭和社会上各种不良信息的冲击,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逐渐地流入他们的脑海,使他们幼稚的心灵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没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中学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将是一个艰巨的问题,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好语文课程的基础文化知识,更要从德育上对中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矫正中学生的不良思想状态,下面就如何通过中学语文培养中学生德育进行浅谈。
一、通过语文教学,以学习佳作来培养中学生
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不仅要能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通过学习,在德育的教育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人生观,使其拥有明确的人生信念。对于这种德育的培养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得以实现,在语文新教材中所选取的一些课文,是经久不衰的佳作,能够融文史哲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引导中学生将真、善、美作为德育发展的方向,通过中学语文课文中,描述的那些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以及婀娜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着激动人心感人心魄的力量,能够使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从而能够影响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地对中学生渗透德育思想,依靠课本中文学的感染力量,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在培养学生情操上下功夫,通过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使中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达到塑造自身德育的目的。
二、通过语文教学,以思辨能力来提升中学生
要想通过语文教学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水平,就需要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3—16岁之间的范围,这个年龄层次比较具有特殊性,在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都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他们表现出渴望独立的个性,内心不愿意受到过多的束缚,对是非美丑分辨得不够深入,对待人生的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弥补中学生在思维上的一些弱点,通过对于一些有哲理性的文章的学习,使他们不断地从感性变得理性,有自己独立正确的判断能力,对真、善、美的思想能够不断亲近,对假、恶、丑的思想能够不断地远离,如中学教材中的《论语十则》中“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以简单的文言文语言,揭示了求学上很深刻的道理,让中学生要将学和思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能够不断地在思中学,在学中思,从而能够领悟出更深刻的人生道理,不断地在德育上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通过语文教学,以思想内涵来丰富中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饱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素材,其内容有着很深入的教育意义。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主要体现在有以为人处事、宽容待人为目的,所进行人文思想方面的教育;有以环保意识为目的,所进行的增强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有以培养爱国思想为目的,所进行的强化集体主义精神方面的教育;有以探索精神为目的,所进行的培养科学品质方面的教育。还有很多方面的课文,都是比较系统地指引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地通过德育教育,来达到塑造中学生心灵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只要按照课本的安排,逐步地让中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让中学生通过细致深入的学习,就可以达到提升中学生德育的教学目的。
总之,对于中学生如何通过中学语文的德育教育,来开启心智,提升自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中学生的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中,需要牢固地树立起以德育教育为先导的原则,使中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不断地在德育的教育下成长自己。
参考文献:
[1]李柳青.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7(06).
[2]张波.初中语文教学对形成中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06).
[3]张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 2007(05).
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他说:“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德治,就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我们的国家,法治与德治之所以相辅相成是因为二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法律是主要的治理手段,但不是万能的;道德的涵盖面、辐射面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言行举止的自律作用,无疑要比法律大得多。道德是照亮人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是赋予人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力量,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没有高尚的人。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抓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目前,在校的中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生活和成长的的时代与以前大不相同。改革开发后的经济转轨以及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不同价值观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总体情况看,目前中学生道德状况的主流是进步的,是上进的,是爱国的,能够做到讲文明,讲道德,是一个良好的群体。但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现代中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中学生特征现状分析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正在从幼稚向成熟蜕变,随着网络媒体飞速发展,新知识、新事物接受渠道多元化变化,当前中学生已不再是一味听从教师、家长、大人的教育和指导状态,从一些现象分析呈现以下的特征。
1.1 以早恋为代表性的青春期叛逆。中学生刚刚接触社会,接触相对独立生活,尚未有自我规划、控制的能力,在咋脱父母管制的情况下,面对异往问题,是既追求向往又要固守本分,在这种两难抉择中稍有不慎就形成早恋。目前早恋问题已是影响学生学业的一大障碍,据观察外向、虚荣、文采型的学生,以及学习成绩差、缺少家庭温暖和身边环境不好的学生容易早恋。
1.2 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明确。主要体现为自尊心强、报复心理强,不听话、倔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模糊而又只以为是。中学生年龄阶段是人生中对周围世界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开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会有忽然之间成熟了许多的感受,从此对人生观虽然有新的定义但又不太明朗,懵懂之间还是说不太清楚;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尝试理解周围的世界和事物,但往往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能力深入理解;当然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是从课本课堂上学习的,正真自我的深刻解析和定义还是模糊地。
1.3 道德、纪律观念不强。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强、自私冷漠、麻木等。从对人类自我约束的范畴上讲,有两条是必须得一是纪律,二是道德。纪律规范了人得行为准则和要求,纪律依规定以外的范围自然要依靠道德约束了,就拿公交车上让座来说,没有一条纪律要求必须让座,这就要靠自觉,利用道德去约束了,其实现实中公交车上遇到该然让座的时候很少有人让座,这就体现出一种就自私冷漠和麻木以致道德缺失。对于纪律规定,更是不以为然,比如迟到缺课等现象屡禁不止,更有些学生以违规多少次为荣。
1.4 消费观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盲目攀比不懂节约。由于我国国情决定现在的中学生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不管家庭条件如何,都对孩子全力付出,致使他们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之外,还形成了互相攀比的心里,从而一定量的零花钱,和各式各样的玩具等学习之外的东西成为同学之间炫耀的资本。这种局面的结果除了养成了他们大手大脚花销外,还有就是根本不理解大人工作养家的辛苦,更不用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道理。
2.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措施 2.1 国家应建立完整的道德教育网络:(1)国家建立准确的道德教育理念,即政府明确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什么、怎么进行等。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国家加大投资,建设了许多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基地。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开办“青少年电视台”等。(3)国家应通过各种手段,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政府牵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2.2 重视入学教育 。对于新人学的学生来说 。因为学 校环境 、教师 、同学 、课程以及管理方式的变化 ,会 有一 个适 应过程 ,抓住这个适应过程搞好学生的入学教育 ,就会有一 个良好的开端 .产生事半功倍 的效果 。一方面 ,可 以让 学生 明确学校的制度和要求 。另一方面 。可 以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 。同时 ,教师要利用这种角色转换 ,施以合理 的引导 ,帮助学生完成角色定位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 目标和人生 目标 。
2.3 紧抓心理健康。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 的中学生往往情绪不稳 .意志薄弱 。极易受外界因素影 响。所 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 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培养 丰富 的情感和健全 的人格 ,使其有较强的 自制力和 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 ,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重要 的是结合社会实践 ,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 ,正反两方 面施加影 响 ,提 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学 会 自觉调节情 绪、培养坚强 意志、锻造 良好性格等 ,培养健康 的审美 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讲究科 学的育人方法 ,创造 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各育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丫‘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五个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学生形象标准、学生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内容上,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半生在学习、礼仪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时时刻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养成教育在内容规划上呈现阶段化、层次化,学校有规划,年级有重点,班级有特色,为强化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
教师让学生明白《纲要》和《规范》为什么要求这样做、禁止那样做的道理,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晓之以理,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三、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
第一步、宣传动员,营造氛围。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句,以及激励性语R‘见到客人,你能主动问好。嘿,你真棒!’气“能主动拾起身边的杂物,不愧是一个环保小卫士,’别你能在走廊里轻声慢步,不愧是一名文明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帖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第二步、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再如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养成“讲卫生、丢陋习”的文明习惯,塑造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第三步、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四、养成教育要因材施教
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在同学中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教育者首先应当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这样才能以身示范,才能做好德育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在教育观念上,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且以考试为最终目的,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有些教师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每个学生的感情投入是不平均的,谈不上公平又何来品德培养?
(二)在具体师德体现上,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有的教师缺乏事业责任心,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事,收受学生钱物,亵渎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二、从教育的客体――受教育者来看
当代中学生的具体特点:
(一)功利化。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传进来的种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思想观念,既强化了中学生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意识,又强化了他们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观念。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进而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性。
(二)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中学生往往自我约束力差,自我控制力弱,注意力常常难以集中。常见的诸如上课时总爱开小差,或在座位上神思遐想,或说悄悄话,或手拿支笔不停地摇晃;有的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几乎每天上课都要迟到;有的他们学习做事经常半途而废。这正是学生意志薄弱的明显表现,缺乏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做事情完全从自己的角度、自身需要出发,而不去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主要表现为自私自负,自以为是,任性固执,听不进批评劝告,甚至蛮不讲理。他们总是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没有缺点,总觉得别人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和自己作对。
三、从教育的介体――教育内容和方法来看
(一)教育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德育内容单调,讲套话、空话、大话,言之无物,只求形式,不讲实效,不看对象,无的放矢,或者回避社会的阴暗面,或者滞后于社会的新发展,或将德育内容政治化,给人一种“高高在上,无从做起”的感觉。
(二)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将德育看成是思想品德政治课或主题班会课,只把它作为政治教师或班主任的任务,其他教师只注重本课教学,忽略了德育的系统性。同时,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过多,不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发自觉,强调自律”,缺失德育活动的主阵地,使德育形式化、说教化,不能深入人心,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从教育环境来看
(一)在学校环境中,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只重视知识教学,忽视德育教育,甚至为了取得好成绩,提高升学率,而取消了德育教学;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学校取消了德育活动的开展;一些学校教育条件落后,硬件设施跟不上,校园网络严重滞后。
一、以学生为本,促进德育内化
1.促进德育的内化。促进德育的内化就是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要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促使受教育者内在的能动性的激发,从而进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境地,其过程就叫内化。
2.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德行。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学会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要学会关爱家庭,尊老爱幼,为家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要学会关心祖国、关心社会,要学会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终极的关心,是更高层次的关心。
3.要培养学生必备的现代意识。课堂上、社会上的、大众传播媒介中体现的思想观念都带有很浓的开放性,开放使他们大开眼界,使他们的知识面拓宽了,思路开阔了,增强了对社会的判知力和适应时代要求的人生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的心理上必然产生考试是竞争、生存是竞争,而且成为及每个人的“实实在在的现实”。竞争是有风险的,因此,自觉地培养竞争风险意识成为高中学生的自觉行为。
4.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与群体合作意识。现代各种场合和活动中都强烈地反映自我存在、强调自我价值,这种自我意识突出地表现为自我奋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另外,科学的进步、大生产的需要、市场经济的竞争,往往取决于集体的智慧和决策,学生要认识到群体互补的重要性。自我独立意识和群体合作意识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两者缺一不可。
二、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德育优化
1.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在德育教育内化的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指导者和参与者,而不可以成为指挥者,以自己的想象设计去指挥学生。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互动、共同成长进步。教师要关心每一个生,在工作中要做到公平客观,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他们获得发展的机会。
2.教师要注重塑造自己的人格,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良好的师德和高度的责任感以身作则。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还特别强调教育对象的自我觉知,因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强化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受教育者才会努力去塑造完美的自我、健康的个性。
三、以社会为载体,促进德育普及化
1.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接触实际、体验生活,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综合能力。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特点是非学科性的,它不依赖于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而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的。社会实践课强调学生参与,它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更多的适应、选择和学习的机会,使社会化的过程成为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实践课程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因此,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就十分重要。同时,在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上应当作出精心的安排,并使学生对实践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有明确的理解。
2.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在体验中受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演讲会、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增强“自立、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这类课程应交给学生自己开设,让学生自行组织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相信学生自己一定能行,学校和老师只作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自我组织、自我体验中受到教育。
3.以业余党校、团校为基地,培养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基础知识教育与把党团组织的参观、访问、义务奉献、手拉手扶贫帮困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优秀学生思想培养机制,使学生中的优秀分子脱颖而出。这类活动课程更要精心设计,活动的目的、意义、要求、任务要明确,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
4.以各种课外活动课为基础,开展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魄的各类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课程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板块,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课外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兴趣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发展,通过学习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进而获得形成健全人格的直接经验,获得关于思维、方法的直接经验,为理解书本的间接经验提供帮助。学校可以开设科技类的活动课、艺体类的活动课、文学类的活动课、社会类的活动课等等,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性情,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魄。
参考文献:
随着时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约束管理教育者自身。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所以通过学校的培训,教育理论的学习,听取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为此,学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校内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言行服饰等进行规定,并且量化考核。
二、情感教育是先导
情感沟通是搞好德育教育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德育教育只有激化主体的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积累内在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德育能力。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公正、公平的对待各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把父辈般的严爱、母亲般的慈爱、兄妹般的关爱献给他们。使他们体会到爱的阳光和温暖。
三、注重中学生人格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与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三者之间是不容分割的。只有三者结合起来,针对问题进行会诊,教育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1.优化家庭教育,夯实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培养孩子朴实,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教育内容要丰富,本人则要以身作则。
2.要努力挖掘校外德育基地的德育教育功能
学校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成立由所在社区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联合多个部门参与学生管理,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德育的社会化。学校要努力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实际建立多个德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3.开展家校互动、社校互动、家社互动等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走入社会,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社会群体关爱,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中学生与德育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中学生现状令人堪忧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校两个14岁的中学生因发生一点小矛盾,男孩便有预谋地在放学途中将女孩连勒带砸至死。去年二月,在某校均为三好学生的刘某和杨某在家做完寒假作业后,谈到了网上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心里产生了躁动,将一名七岁骗至家中,将其猥亵。更有甚者,由于学校考试中四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和奶奶杀死,然后自杀。
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调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营业性场所,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
3、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在校园里,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出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致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4、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为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我觉得,当代学校德育教育尤其应强调以下几点:
1、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同时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为保证全员德育观的顺利实施,学校的各个部门明确本部门的德育工作职责,各个岗位的教师明确本岗位的德育工作标准。在树立全员德育观的工作中,又有重点地集中抓好班主任的选拔、聘用与培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对学生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中,除针对性地加强班主任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外,我们主要引导班主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思想,站在培养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高度,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和思想道德品质;引导班主任如何在新形势下对新型人才观、中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独生子女的教育、非智力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卓有成效地抓好班级工作。
同时,自编了《做合格的中学生》一书,做为行为规范教育的指导材料,它在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教育等方面,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党支部领导,校长负责,政教处、团委实施,年组为核心,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在具体操作上,突出岗位标准高、责任落实细,把教职工的师德修养和育人政绩,作力评价工作、评聘职称、表彰奖励、晋升工资的必备的条件。
健全德育制度,注重德育的科学性。德育工作制度,是我们抓好德育工作的立足点,也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几年来,我们从教师德育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学生各种规范入手,不断充实、完善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职责和规范,力求做到用制度来统领工作,用制度来约束行为。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在工作中健全了以全面领导、组织、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校长、书记岗位责任制;以具体组织实施学校德育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政教处德育工作条例;以结合本部门特点,强化育人观念为核心内容的教导处、总务处德育工作条例;以利用本学科德育资源,加强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师德育工作标准。通过教师岗位责任制的确立,突出了制度化的管理,避免了德育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地保证了我校德育工作正常运行。
在制定学生各种制度、规范工作中,学校就先后出台了《升降国旗制度》、《在校一日常规》、《学习常规》、《卫生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使工作责任更细、使工作开展更顺利。
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校常规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的常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以“对已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在家讲孝敬,在校讲守纪,社会讲公德”为主要内容的《吉化九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号召、引导学生学会做文明的人,身心健康的人,善良的人,成为现代的人,成为真正的中国人。九六年学校又制定了《吉化九中文明班级评比细则》,将细则分解为行为教育、卫生清扫、班会、活动课、班主任工作等五大项,把对班级建设的检查纳入到量化考核序列中,并将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每月津贴、文明班级的评选挂勾,由于《细则》将学生的个体表现与班级集体荣誉相联结,因此,对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把握学生思想脉膊,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摸清学生的思想脉膊,这是我们抓常规管理的首要前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与以往的初中学生有所不同,无论何种经济体制,做人都是基本的准则,而进行学会做人的教育,要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及变化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每年署期开学前,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到小学了解升入到我校的学生情况,摸清后进生底数及重点人员的名单,在分班时将后进生分开,以消除可能产生的小团伙、小帮派的隐患,为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创造首要的条件。
从九三年开始,结合常规管理与训练,我们又开始了新生入学后的军训和建校劳动,先组织学生到校级德育基地----军营参观,让学生领略军队战士日常行为的严明和严谨,体会规范化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回到学校请军队教官战士从日常行为规范的最基本的坐、立、行走开始训练,三年来这一措施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新生军训、建校劳动之后,便被纳入到与其他年级同学一样的管理当中,在未来的初中学习生活中,他们将同样地受到严格的日常行为管理与训练,受到丰富多彩的活动的熏陶,成为合格的文明的中学生。
强化班集体建设,注重德育的实效性。班级是学生形成良好文明习惯、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良好的班风对于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级是学校构成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学校各种教育内容得以及时落实的枢纽,在抓好班主任选拔、培训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加强班级和班集体建设,利用班级日志、周汇报等形式及时了解各班级学生情况,通过班会、板报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集体观念,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同时利用少年团校和团干部、班干部经验交流等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对班级干部的培训,使之成为班级良好的风气形成的中坚力量。
同时为使学校这种班级管理思想得以实施,我们加强对班级集体考核,把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无论巨细,都纳入到班级综合评价当中,做为评选先进班级的首选条件,同时安排值周生,对各班学生每天进行全面检查,并在全校进行通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逐步体会到,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班级集体荣誉感的体现,这样我们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这一闪光点,强化班级建设与考核,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的习惯的养成,到目前为止,我校每周三教工政治学习时间,全校两座大楼五十个班级全部由学生自我管理,有的自习,有的活动,井然有序,这反映了学生有较高的遵守文明行为的自觉性,也反映出我们在加强学生常规工作中,以抓班集体建设为突破口,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分阶段、抓重点,注重德育的层次性。在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学生行为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教育者与管理者持之以恒,强化训练,即:“抓反复、反复抓”,并且在教育中不断加大力度,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确立了“两高一坚持”的原则。即:立意高,明确现代中学生的文明行为即是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文明行为;标准高,努力做到校园整洁无死角,学生文明无劣迹;一坚持,从九0年,我们确立抓常规这一基础性工程开始,五年以来,校长每天楼内两次巡视,主任三次检查,就从未间断过。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36-1一、德育现状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历史与现实背景下,初中学生德育难见成效。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强,价值观、人生观的不确定性使学生易受外界干扰。从家庭环境看,物质条件也越来越优越,家长过分宠爱导致孩子缺乏是非观念。此外,学校德育也存在某些问题,比如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导致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错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成效。由于以上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
第一,日常行为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社会上的脏话、行话随口而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穿耳孔者为数不少;一些学生往往因受到有关的所谓行风、社会意识的影响,办事说话不够守信,诚实不足,圆滑失度,老练而世故,纯朴中夹杂着一些浊气,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第二,沉迷于网络的现象较严重。据调查,目前青少年是上网的主力军。网络在拓宽青少年的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面的确有积极作用。但网络上也有大量的不良信息和不健康的内容。而中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好奇心强,经常接触网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有的青少年深陷网瘾而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三,缺乏耐挫力。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在物质生活方面相对舒适、安逸,家长的过度呵护以及挫折教育的缺乏造成了他们心理承受力较差。许多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经不起批评,经不起失败,他们犹如温室中的花朵,根本经不起风雨的考验。
还有,家庭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家庭中的不良环境,家长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而且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家长双方忙于生计,把孩子留给老人管理教育,让孩子从小失去父母亲的爱;有些家长用惩罚、体罚对待孩子犯错,家长作风严重,缺乏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应对策略
中学生德育是德育的重要构成体系,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必须更新德育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首先,做好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这是德育的基础。道德行为包括了学生的思想表现行为、纪律行为、学习行为、活动交往行为和环境卫生行为以及语言文明行为。加强中学生道德行为教育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教师要经常性提示、提醒、检查、督促、检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促使学生达到知、情、行的统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善于吸取别人的意见,特别是成年人的意见,不要盲目地反叛、拒绝善意的批评和帮助,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