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17 09:51: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科研课题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学科研课题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b)-0136-03

概念图是以绘图形式描述知识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国际上流行的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1-3]。概念图法在数学、物理等教学领域已广为应用,近年来已尝试应用于护理、临床医学的教学,并取得良好效果[3-4]。但概念图教学法在医学研究生课题选题教学中的应用罕见报道。我们以干细胞在心血管领域的基础研究为例,展示概念图在研究生科研选题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 概念图理念与科研选题

概念图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Novak提出的一种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将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概念进行连接,形成直观形象地关于该主题的空间网络结构,故而称之为概念图。概念图是学习者通过组织和分析信息,确定关键概念,将其图形化地排列并进行有意义的连接,因此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调整判断和不断进行归纳演绎推理的过程,有助于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且有助于培养评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

科学研究总是从科学问题开始的,科学问题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科研选题就是选择、确定和形成所要研究和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即课题和内容)。科研选题是整个科研工作带有方向性的关键决策,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浩瀚的医学研究领域,如何确定自己的科学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根据科研选题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从诸问题中遴选出来科学问题,不仅要符合科学进步的发展要求,还要结合自身的科研条件和兴趣等多种因素,通常需要经过大量的比较、分析和论证,而在这一过程中概念图法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有助于科学研究的选题。

2 概念图在科研选题中的应用举例

科研课题在立题前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在相关领域进行文献调研或实地考察,提出选题,论证和确定课题。在知识准备阶段,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概念图的相关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Mind Manager软件制作概念图,如何用来建构知识网络结构。以下以干细胞科研选题为例展示如何将概念图理念运用于科研选题的全过程。

2.1 概念图在文献调研中的应用

选题调研的信息源主要来自于文献、国际互联网和具体的专业工作实践等。文献调研是选题的准备阶段。研究生需根据自身专业的需要和知识背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及研究层次;再对国内外在同一领域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跟踪相关发展和应用状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问题、关键难题、发展瓶颈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信息储备决定着科技问题的内涵深度和解答的途径。在广泛浏览资料过程中,对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对比分析后提出问题。医学题目要经过一个酝酿、思考,甚至可能是相当长的构思过程,才能形成初始意念,提出科学问题。

如图1所示,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有关干细胞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干细胞在心血管领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进一步创新奠定基础。据文献调研结果看,目前在心血管领域,研究较多、较成熟的是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而主要应用是心肌梗死,这也是与缺血性心脏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相一致的,而在瓣膜病或高血压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5]。如图2所示胚胎外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非常有潜力的种子细胞,开发易于得到、安全、有效的种子细胞,以及改善移植细胞存活率的研究是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瓶颈,是研究的热点[6]。而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方面也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7],如图3所示,机制探讨是基础研究的重要部分,目前对干细胞旁分泌机制和内源性修复机制的研究也是重点和热点。

2.2 概念图在科研立题依据中的作用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但要将这种初始意念系统化、深刻化、完善化、变成系统的理论认识,形成科学的假说,是科研立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证实假说的科学成分,即是否以一定科学实践和事实根据提出来的,或者是已有文献记载同种问题作为类比,还要通过查阅文献寻找恰当的手段证实这种假说,然后设计出科研工作方案。科研立题中思路清晰很重要,要有条理地将自己的科学假设演绎出来,此时大篇幅的文字叙述会把不太了解这一领域的专家搞糊涂,真正的立题依据是被认可,首先自己要头脑清晰,要让不懂行的人觉得写得有道理,懂行的人觉得写得有深度,而做到这一点有时可借助于概念图的优势。图4为间充质干细胞释放的膜微粒可能是其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的重要介质的机制假想,可以作为立题依据的重要部分,这一概念图简明扼要地将大部分移植入缺血心肌死亡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改善缺血心功能的可能机制做了大胆猜想[8],当然,这一假设是建立在充分的前期研究及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的,是科学性的假想,而不是空想。

研究创新性本身取决于课题的选题,自选课题过程中,可在学科交叉地带寻找未被人开垦的“处女地”。而对有过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来说,选择实际工作中遇到过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对于别人做过的同一课题,如果能从新的角度加以诠释,也不妨为一种创新,称之为思路创新。

2.3 概念图在课题论证及立题中的作用

课题论证是为了确保课题选择正确而对课题及其方案做出论证和全面评审,是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实施条件、社会与经济效益及对科技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逐项剖析、审议。而科研选题和课题决策是一个不断反馈并反复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调整、更改和多次论证。研究生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将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表述清楚,有充分的依据让专家很快了解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创新性是科研工作的灵魂,创新可以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方法上的创新,还可以是应用上的创新。可行性主观方面,包括科研结构和研究人员的素质;而在客观上,要充分考虑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试验材料、时间期限和外部环境等因素。清晰的分析和表述是取得专家认可的重要方式,其中课题的具体方法实施部分因涉及内容较多,不妨可以借助于概念图来清晰描述,这样有助于专家在冗长的文字中快速找到重点。

图5举例间充质干细胞鉴定的实验路径,分别在细胞大体、表型、自我更新、分化功能等多水平、多角度进行验证。更为复杂的实验设计用概念图法表述则更为适宜,研究生可在具体实施中巧加利用,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结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能够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以层次的形式让概念之间的关系条理化和直接化;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思考过程,它可以将零散的、不关联的思维整理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9-10]。课题研究阶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性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概念图理念引入研究生科研课题选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将科研思路条理化、流程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科研思维能力,而且也可拓展至其他科研课题的申请,是个实用性实践工具。

[参考文献]

[1] Daley B,Shaw C,Balistrieri T,et al. Concept maps:A strategy to teach and evaluate critical thinking [J]. J Nurs Educ,1999,38:1-6.

[2] Novak JD. The promise of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J]. Cell Biol Educ,2003,2(2):122-132.

[3] Torre DM,Daley B,Stark-Schweitzer T,et al. 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 learning with concept maps [J]. Med Teach,2007, 29(9):949-955.

[4] Harpaz I,Balik C,Ehrenfeld M. Concept mapping: An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advanced nursing education [J]. Nurs Forum,2004,39:27-30,36.

[5] Anversa P,Kajstura J,Rota M,et al. Regenerating new heart with stem cells [J]. J Clin Invest,2013,123(1):62-70.

[6] Passier R,van Laake LW,Mummery CL. Stem-cell-based therapy and lessons from the heart [J]. Nature,2008,453(7193):322.

[7] 边素艳,盖鲁粤,郭子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2007,3(6):350-352.

[8] 边素艳,崔华.膜微粒:干细胞组织修复的新机制?[J].生理科学进展,2012,43(2):96-100.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70-03

从教科学十余年,多次参加培训和学习。纵观现在的科学课教学,对照《课程标准》,仍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不自由。科学课教材从表面上看内容不多,教学时间很宽裕,而实际上其含量非常大,内容方面涉及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多领域的知识,而且有些研究活动跨越时间长,甚至一个学期都无法完成。由于教学时间的仓促,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影响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课程不开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但现实教学中,我们的科学课还基本上都停留在教师主导的课堂,对象单一、内容封闭,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

3.探究不深入。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参与探究时,学生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与别人交流。但现在我们很多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都是在教师的设计下进行所谓的“为探究而探究”,孩子们的探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探究。

4.目标难落实。《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教科学不能只教结论、教答案,而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既学会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但由于种种原因,束缚了我们许多教师,使得以上很多目标难以落实。

因此,需要我们更多考虑革新学习科学的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有时需要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探究活动。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生活经验。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其目的营造探究活动的天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从2005年开始,根据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需要,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与学校科技教育紧密结合,尝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

一、“三个结合”――引导学生提出课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为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应做到“三个结合”,让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确立研究小课题的内容。

1.小课题研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合。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内容设置要紧扣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例如,学生在学习《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时,对“食物的安全问题”产生了兴趣,教师就组织学生以这个问题作为探究课题,让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2.小课题研究与日常生活问题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情况,让大自然与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例如,2008年结合丹阳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以《身边的绿色》为主题,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各类小课题研究活动;2009年,在教学“水资源”时,以《丹阳水资源》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3.小课题研究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科技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之一,红红火火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活动平台,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实践创新的舞台。小课题研究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我校科技活动的特色。为了创建绿色学校,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环保课题调查活动,学生纷纷自立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有《美丽的香草河》、《护城河在》、《一次性筷子调查报告》等。

二、“四种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选好课题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课题探究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推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依据方案落实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提醒学生有关安全注意事项,并强调做好有关科学实践活动的记录。根据小学生实际,我们开展的科学实践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资料法。资料的来源很多,有书籍的、生活中的、网络的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应用资料。例如,学生围绕“丹阳水资源调查”这个课题,他们针对丹阳市降雨量和家庭用水情况,设计了表格,通过观察和走访等获取资料。

2.参观访问法。这种方法打破课堂限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学习“养蚕”一课后,学生确立了“丹阳养蚕情况调查活动”课题,他们通过参观养蚕户,采访农技人员等,了解提高蚕品质及预防蚕病等科学养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与养殖员、农技人员交流。

3.观察实验法。这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能体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活动,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观察实验,进行探究。例如,一个学生为了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想了许多办法观察蚂蚁,有强迫法、引诱法等,多角度了解蚂蚁,并且坚持观察了半年,记录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居室内空气质量调查活动组的学生为了了解空气污染的害处,采用植物对比实验法和人体体验法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4.尝试实践操作法。小学科学常见的实践活动是观察与实验,但学生尝试性操作也是实践。《丹阳护城河的污染及处理》课题组的学生,为了解决污水问题,提出植物治污的设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养殖水葫芦治污实践活动。

三、“五条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1.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在科学三上教学中有“植物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单元。我们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全体学生开展养蚕和养凤仙花活动,并将养殖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写出观察日记。例如,张丹妮同学在日记中写到:“蚕宝宝的“脖子”上有一个‘( )’的标记,就像数学里面学的小括号,难道蚕宝宝也要学数学?这个“( )”形的标记到底有什么用啊?” 又如史珊珊同学在日记里写到:“今天,我正在为凤仙花浇水,突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问题:芽叶与真叶有什么不同?于是,我拿起放大镜,寻找着答案。从形状上看,芽叶是圆形的,而真叶是椭圆形的,而且一边有点尖尖的;从颜色上看,芽叶是淡绿色的,而真叶是绿色的;从外表上看,真叶的叶脉清晰一点,而且边是齿形的;从大小上看,真叶比芽叶大;从厚薄上看,芽叶摸过去厚一点,而真叶有点薄,我都不敢太用力了。”

2.利用假期号召学生参与。我们在2007年暑假和2008年寒假分别向学生分发《开展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比赛》的通知,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真实的生活入手,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如四(2)班同学利用暑期组成课题小组,分工合作,制定调查计划,拟订调查问卷,进行采访,完成了《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他们向家长、老师提出建议:“你们应该使孩子的暑假劳逸结合,选择补习班也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快乐学习。家长也应该多陪陪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看书、给孩子讲讲故事、和孩子玩玩游戏等等。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们出去旅游,使孩子们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3.利用第二课堂精心指导。在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并指导他们写出了《君子兰怎么了》、《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等文章。在《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中,黄凯同学抓住蚂蚁的特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和同学一起寻找资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篇3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研团队;研训模式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保障者,是教育改革的深入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音乐课程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具备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广博的文化知识、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音乐学科研训模式,是我区全面推进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多年的音乐学科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工作中,我结合本地区音乐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对小学音乐学科研训一体化模式进行一系列探究与实践。

一、以点带面——学科教研团队的建立

(一)成立小学音乐学科中心组

为了更好地开展全区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实施审美教育,促进音乐学科全面发展,决定成立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音乐学科中心组。中心组由教研员领衔,现有成员九名,成员包括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校级音乐教研组长、校级骨干教师。学科中心组的成立旨在于发挥教研团队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服务带动全区小学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小学音乐学科片区教研队伍

我区地域较广,包含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以及新建城区三大区域,各区域的学情、师资、教学硬件配备等等都有巨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开展研训工作,我们根据全区的地理地貌、交通线路、学校布局、音乐师资配备等客观因素,将全区划分为三大音乐教研片区,第一片区以中心城区为主,第二片区以新建城区为主,第三片区以城乡结合区为主。每个片区由片区教研组长负责,教研组长由音乐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并配备教研组长助理协助开展本片区教研活动。每个片区由若干教育集团或学区构成,片区教研组即由片区教研组长、教育集团龙头学校音乐教研组长和学区中心小学音乐教研组长组成,片区教研活动由教研组组织开展。这样,既适应了不同区域对研训工作的差异性要求,又实现了全区研训工作的有组织、有实效的开展。

(三)组织小片区音乐教研小组

教育集团由若干区直独立校组成,并把其中一所综合实力强的作为龙头学校;学区由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若干完小组成。教育集团或学区为相对独立的小片区,小片区内音乐教研小组由各校专任音乐教师组成,日常教研活动由龙头学校或中心小学组织开展。从音乐学科中心组,到片区音乐教研组,再到小片区音乐教研小组,形成阶梯式的音乐教研团队,各级音乐教研团队即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它的建设是音乐学科研训活动的重要保障。

二、从线到面——三级网络研训模式的构建

(一)师徒结对,共教共研

师徒结对是学校采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师培训方式,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直接性、简便性、有效性等特点。小学音乐教师徒弟结对在全区各校全面开展,我们根据各校师资情况,为刚入职的音乐新任教师安排一位本校或外校的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直接在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引领。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则遵循自愿的双向选择原则,由年轻教师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师徒结对后双方以指导教学设计、相互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研讨。同时,根据年轻教师教学成长情况,由指导教师指导其准备一节较高质量的校内观摩课或小片区教学研讨课,统筹小片区内音乐师资,共同备课、磨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小片区教研中产生的好课、优课,则进一步向片区或区里推广,以更高的平台锻炼教师,展示教师的风彩。

(二)片区联动,协作研讨

在学期音乐教研计划中,各片区每学期至少开展一节教学研讨课。每学期初召开教研工作会议以统筹安排各片区教研计划。

(1)注重研讨前的准备工作

开课教师选定开课课题,做好备课工作,并准备好教学资料和教具。音乐教研员、片区教研组长、片区骨干教师与开课教师进行集备,以试上、评课议课等方式调整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磨课。

(2)重视有效课堂的生成

日常的教学研讨课中,我们注重课堂的实效性、注意引导儿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儿童的学科兴趣的培养及音乐能力的发展。

(3)关注课后的评课议课

课后开展的说课、评课、议课活动是教师专业进步的重要途径。开课教师简单概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观课教师进行本节课的评课议课。通过对课堂教学中优缺点的深入分析研究,借助研训一体化这一平台共同解决教学问题。

(4)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即是对教学业务的反思,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反思。课后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手段是否恰当、教学策略是否适当,教学效果如何,以及结合观课教师的评课议课内容,对本课部分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都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不竭动力。

(三)骨干引领,示范教学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骨干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师德修养高尚、专业理论与技能扎实、课堂教学能力强、教学科研能力强。小学音乐学科也应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骨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研讨课、学科讲座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专业成长体会与感受,从而带动其他音乐教师的成长和提升。

(1)教学研讨课

教学研讨课是骨干教师展示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之一,具有直接性、有效性等特点。一节好的优质课,是骨干教师智慧的结晶,从课题的选定到教学的设计,从教法的运用到策略的灵动,从课堂的生成到教学的升化,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是骨干教师精心的设计,这样的一节课展示在观课教师面前,仿佛它不是一节课,倒像是一件“艺术品”。听完这样的一节课,澎湃之情油然而生,心中充满赞扬、充满期许——期许开课教师以后把课开得更好,期许自己也能把音乐课上得更精彩。由此可见,骨干教师的教学研讨课具有很好的模范榜样作用。

(2)学科讲座

开展学科讲座,讲究时效性,应反映当前广大教师在教学上急需充实的内容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学科讲座要注重专题性,就教育教学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点进行展开,即要有宽度也要有深度。音乐教育教学含概音乐教学论、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策略、音乐教学评价、音乐教学研究等方面。每位音乐骨干教师都有自身的优点,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学科讲座就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擅长的一面。以新课标专题讲座为例,2011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2012年区教师进修学校即组织专题讲座——新课标学习与解读,主讲者为区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精彩的授课赢得了阵阵掌声,朴实的语言不乏精练的词藻,可见主讲教师深厚的理论素养。通过这次讲座,大家清晰了新旧课标的异同,明确了教学方向。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研讨课和学科讲座,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其他教师增强专业发展意识,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大胆实践,敢于前进,为祖国的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三级网络研训是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引领下,根据本区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究而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音乐学科研训模式。这一模式通过教研团队建设,分级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教研中强化了师资培训;通过教学引领,示范教学,提升教学研讨有效性,让教师在研训中获得了成长。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以点带面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辐射圈,在研训一体化进程中,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曾霖声 单位: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篇4

学风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风气,它是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风格、学习精神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它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本特点[1]。高校学风是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和治学精神,是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大学生的风貌、品质、奋斗精神等,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该高校大学文化的渊源。医学院校开办的理学专业不同于理工科大学的学生,他是在医学教育的氛围下进行的理学类的学习,具有其特殊的学风特点。笔者通过对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学院本科学生问卷调查、访谈和调研,了解医学院校理科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现总结如下。

1 调查方法和方案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调查方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确定调查内容。问卷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纪律、考试情况、整体评价,共有18道选择题。第二部分确定调查样本。抽取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学院本科学生2010级、2011级、2012级和2013级4个年级的本科学生为调查样本,考虑2010级为毕业班,重点调查对象为2011级、2012级和2013级3个年级的本科学生,具体分配比例为2013级占32.00%、2012级占30.50%、2011级占29.50%、2010级占8.00%。考虑经费、人数比例等因素共抽取样本250份。第三部分确定抽样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在确定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学院本科学生宿舍住址后,把250份问卷随机发放到宿舍进行调查,调查后的有效样本为248份,无效样本为2份。

2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分析分为6部分:第一部分学习目的。医学院校理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是导致学风不浓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69%的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取得文凭,找个工作,另有部分学生积极准备考研。第二部分学习态度。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 医学院校理科相当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调查,每天课后坚持学习2h以上的占29.50%,每天坚持1~2h的占30.00%,每天学习在1h以下者占40.50%。通过调查发现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的主要原因是不喜爱自己的专业,总认为到了医学院校,应该学医,当临床大夫,这样才有用武之地,才是自己的理想所在。低年级学生78%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第三部分学习兴趣。学习兴趣调查显示:20.50%的同学选择 “感兴趣”,40.60%的同学选择“兴趣不大,但能接受”,38.90%的同学选择“不感兴趣” 。可以看出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只有少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当部分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第四部分学习纪律。通过调查显示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学习纪律松散,有48.60%的学生每学期均有上课迟到的现象,52.80%的学生不能按学校的作息时间起床,51.70%的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组织的专业知识讨论等。第五部分考试情况。41.60%的学生注重平时积累,认真复习迎考;49.20%的学生认为考前一个月开始复习,足够应付考试;6.80%的学生是突击复习加上考试作弊迎考;2.40%的学生不复习,通过考试作弊迎考。通过调查显示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是端正的,能够认真复习迎考,但是持“考前一个月复习原则”的同学过多。第六部分整体评价。关于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学风整体状况的调查,7.40%的学生认为很好,33.30%的学生认为较好,55.10%的学生认为一般,4.20%的学生认为差。整体来看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学风建设一般,只有少部分学生积极向上并对学风建设持肯定态度。

3 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学风建设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这里既有复杂的社会影响,又有高校管理上的疏漏,同时也有学生自身的深刻原因。以下便从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三大方面,总结梳理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一方面社会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近年来,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和思想乘机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高校学生中来,给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现在随着高校网络的普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各种错误思潮、观念混杂其间,极易感染青年学生,混淆学生的视听。这无疑将加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学风建设工作也会因此受到较大阻碍。第二方面高校管理上的疏漏。部分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对育人工作不够重视。从当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来看,高校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发生转变;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一味地传递知识,或者因循守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而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现在很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教师忙于一般事物性工作,而疏忽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高校专业课教师忙于科研和自身学习,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还有一些高校教师责任心不强,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所有这些情况都预示着一个问题,那就是高校教师的育人作用正呈不断减弱的趋势。这将使学风建设失去一个强有力的抓手。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第三方面学生自身。医学院校理学学生90%均是调剂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报考了该学校但志愿填写的是临床医学等专业,上学后对理学专业的抵触情绪很大。新生到学校后,对大学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很陌生,还没有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所以加强一年级新生的学风建设非常重要。再加上部分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学习怕吃苦,意志薄弱,难抵生活中的诱惑,耐不住寂寞,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缺乏生活的历练,生活态度消极。这也是造成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学风建设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的原因之一。

4 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

造成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学风建设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单单怪罪于社会、学校、老师或学生;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使各方面的因素一齐作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4.1 重视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一年级的学风建设

医学院校理学学生大部分是调剂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报考了该学校但志愿填写的是临床医学等专业,上学后对理学专业的抵触情绪很大。新生到学校后,对大学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很陌生,还没有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所以加强医学院校理学学生一年级新生的学风建设非常重要。对此,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学院也非常重视。在每年新生入校后,抓学风管理工作是新生新学期的必修课,通过对新生专业教育,树立新生对理学专业的信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专业与就业的关系。通过组织近两年的理学专业优秀毕业学生进行讲座,组织新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座谈,引导新生树立积极的专业理想,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

4.2 为医学院校理学专业新生配备导师

医学院校理学专业新生在加强学风建设中,应根据师生比例配备导师,导师是进行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培养硕士以上的学历才广泛实行导师制,导师制培养能够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培养模式。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学院有个传统就是为新生配备导师,要求导师定期和学生见面,解决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困惑,要求一年级新生和导师见面应制度化、规范化,有必要可以要求作笔记,写心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和教师建立了感情,见面交流逐步成自然,学生遇到问题都会主动找导师商量,导师也会积极为之解惑,学生和教师之间逐步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4.3 发挥社会的舆论导向对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的作用

社会是影响学风建设的大环境,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受着社会舆论导向的熏陶。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也不例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时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要实事求是,结论正确,形成正面舆论的强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并且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为学风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4.4 坚持科研与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

结合高校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挖掘自身资源;利用专业优势,组织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申请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此培养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要经常性的开展成才报告会或专家论坛会,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拓展校内外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以此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学院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申报,每年都取得很好的成绩。

4.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主导

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两部分: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抓教风、促学风,教师是关键的一环。要加强师德建设,一个有着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许多东西,让学生在做学问的同时学会做人;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比例配备学生辅导员,尽量减少学生辅导员的日常性事务的处理,以便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心理情况;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更新思想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4.6 加强制度建设是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保障

学风要改善,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学习纪律和制度建设,既要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又要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可操作性强。对于违纪的学生要用制度进行约束和教育,对于违反学习纪律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处理,及时矫正他们的行为。

5 总结

总之, 学风是一所大学中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事,一种良好的学风的形成需要大力的倡导,也需要教师、学生和其他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2]。学风也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师资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 医学院校理学专业学生学风建设不仅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工作,而且与教风、校风关系密切,只有全校齐抓共管、一以贯之、标本兼治,才能真正取得学风建设的实效。

篇5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硬件产品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因此,业界对硬件类技术人员需求急剧上升。然而,嵌入式之类的硬件系统开发需要的是软硬件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通常企业不愿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去培养。而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由于实验设备和传统偏软的教学体系,造成毕业生对硬件知识的欠缺或掌握不够系统,不具备业界需求的硬件系统开发能力[1]。技术发展和硬件类产品的大量应用带来了对硬件开发工程师的巨大需求,这给计算类专业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学校的教学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般本科院校在开展硬件类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教学中通常有如下一些问题:

1) 院校投入了大量的硬件实验设备,但是学生硬件开发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

2) 学校开设的硬件类课程衔接不够紧密,使学生对课程之间的联系掌握不够;

3) 理论教学时间多,实践教学时间少,实验设备利用率低;

4) 学生面对具体的硬件项目开发时,无从着手或知识能力欠缺。

而在学生方面,通常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很多学生对硬件知识学习有一种畏惧心理,从而造成学习信心不足;

2) 硬件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并不像学习软件一样直观,很多人都失去深入学习的耐心;

3) 软件实践需要的器材很容易满足,一般就是PC+软件,而有些硬件(扩展)实验门槛较高,实验环境难以搭建;

4) 由于硬件的集成度高,学生只能从理论上掌握硬件底层细节,容易形成硬件盲区,学习积极性容易被打击。

随着对硬件开发人员需求的不断增大,近年来在计算机类专业硬件教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文献[2]对硬件教学的系统性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文献[3]对陈旧的硬件教学内容进行了改进;文献[4]对硬件实践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而本文则结合当前流行的嵌入式硬件开发,在多个硬件系统项目开发的基础上,总结了提高硬件开发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涉及到的相关课程,并对课程之间前修后续关联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硬件课程教学体系。

1硬件类课程体系设置

学生硬件开发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个学科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和电子等专业的课程,还与具体应用背景的一些专业知识有关。具体的课程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嵌入式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开发技术、接口技术与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底层驱动等技术,是软件、硬件的有机结合。在制定硬件人才培养计划时,既要拓宽深度和广度体现硬件系统具有软硬结合、面向具体应用的特点,又要注意与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相兼容。

因此,需要在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进行调整,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硬件类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对硬件方面的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动手能力和具体应用产品和项目的开发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调整将与硬件系统开发的相关专业、相关课程合理地散列在低年级的各个学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钻研、消化和深入,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背景和基础能力。同时,为几门相关性比较大的课程或者重要性相对突出的课程,设置一些综合性课程设计,让每个学生感觉到一定的成就感,给予一定的动力。另外,设置一些独立性实验,几个人一组,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己设置实验方案等,独立完成。通过上述的这些锻炼后,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课程之间都是有很强的关联性,先修课程与后继课程之间需要进行重要知识点的衔接,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硬件系统开发能力。在学生每修完一门课程,就开设一门能覆盖重要知识的综合课程设计。通过完整的工程项目案例教学,系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到企业去做实际项目的实践能力和开发经验。充分满足业界对硬件开发人员的能力要求。

2硬件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

培养学生硬件开发能力,一些基础课学习必不可少,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如果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会感到力不从心。另外,由于硬件知识的学习十分抽象,脱离实践去学习可能会举步维艰。因此,在教学方面要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问题,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印证和支撑”,将多种实验课程贯穿于课程教学体系中,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下面分几个方面对教学环节中的一些方法进行讨论。

1) 理论课堂教学。

在理论课上,教师通过对具体理论知识点的实例演示,同时穿插对理论知识点讲解,让学生们理解的更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间接提升学习信心。学生在课后让依照课堂的演示实验自行进行实例的重复和知识点的验证。如在“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讲解串口的传输和实现,教师在课堂上围绕验证S3C2410芯片的功能进行讲解,并在课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课教学。

在实验课上,教师结合理论课上所演示的实验,讲述具体的实验内容,但并不需要完全透彻地讲解,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师在课上演示如何建立SAMBA服务器实现开发环境,简要地阐述一遍实验的原理及其过程,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建立SAMBA并建立通讯,鼓励同学间的相互讨论和提出问题。

3) 单门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在一学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整门课程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相应基础课程知识的复习,并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如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银行家算法实现进程同步”结合了C语言、数据结构等知识,不仅可以复习巩固一系列相关课程知识,我们还对这些课程知识进行汇总,设计出综合性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课程设计指导书按照知识要点,循序渐进,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综合,从而使学生将离散的知识点逐步综合起来,增强了其实践能力。

4) 综合性实践。

在学习完各门基础课程之后,教师采用适当的工程案例开展一站式综合案例教学:

(1) 讲解具体项目的知识点,并将它们联系起来;

(2) 将同学们按项目分成小组,引导各组进行项目的讨论并完成具体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

3课程体系验证

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培训,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硬件系统开发能力。下面就通过一个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机房温度湿度检测硬件系统的开发来验证课程体系的有效性。

该项目的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系统采用ARM7系列LPC2114芯片作为控制单元,设备包括温度、湿度传感器、降温通气设备控制接口、键盘和液晶显示屏。其中键盘和液晶显示屏作为系统与人机控制的界面,这些设备采用RS-485通信接口方式和计算机实现远程控制,如及时给用户发送信息,用户对设备进行操作、处理等。

通过图2可以清晰地看到计算机与电子专业的结合:

1) 学生在选择相关的设备时需要用到一定的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等技术知识,并了解相应的参数;

2) 选好了各种款式的电子设备后,需要设计可靠的电路,这更需要学生在电子技术实验中获取的经验;

3) 选好了硬件外设和控制芯片之后,将这些设备与CPU进行连接,就需要用到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嵌入式接口技术相关的知识;

4) 接着,需要编写相应的驱动,这将涉及嵌入式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

当上述步骤完成后,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获取需要的外部信息。但还需要对所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信息反映到显示器上,用户还可以通过相应的设置,进行一些简单的设置,在这里就会用到如A/D转换、通信原理、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等相关知识。

系统设计完成之后,学生通过Protel绘制电路图,制作电路板将所有的外设和芯片集成起来,安装操作系统和编写好的控制软件,这样就形成了可以实际应用的一个硬件产品。

4结语

通过这种以完成项目为每门课程最终目的的方式,强调“授之以渔”的教学宗旨,使得学生每学完一门课程就能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学科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全利,黄贤英,杨武.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思路[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6):144-145.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7-1620-02

收稿日期:2012-02-02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JXJG-08-9-23)

作者简介:王萍(1981-),男,江西萍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对复杂性疾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

通讯作者:杨海燕(1979-),女,江西抚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与科研。 培养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各医学院校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强调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其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集中体现。然而,医学生在其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所学习到的有关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内容,大多分散在不同的学科课程中,且既零散又不全面,难以满足需要。从对一些医学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缺乏医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是其所共有的主要缺陷,以致于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时(如研究生教育)才发现不知如何选择研究方向,以致于毕业后从事临床等工作时竟不知如何从事科研甚或完全没有科研意识。如此现状,无不是医学教育的遗憾。目前,针对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复制一个实验过程,尽管也进行了一些科研实践教学的创新尝试,又大多陷入纯粹的掌握技术操作的层面。

笔者研究团队认为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相比较于掌握某一具体技术而言更为关键,因为这对于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活动有着终身受益的影响。尤其是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可以说就是由无数个科学命题构成的。如何让本科生在学习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认识到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这些科学命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持续保持一种发掘这些科学内涵的念头,无疑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有积极意义。笔者研究团队主要通过典型科研案例的剖析,让学生于实际科研案例中融汇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并激发其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实施两年以来,通过以选修课的形式组织实施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科研课题案例分析形式的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弥补现有教学构架的不足。现在就有关实施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课程教学实施前针对学生有关中医科研素质的现状调查

首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当前的基本科研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基本科研素质是创新素质的前提,若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质,就不用谈及科研创新了。

1.1 对中医科研所包含文献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领域的理解 本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中130人次认为实验研究属于中医科研范畴,112人次认为临床研究也属于中医科研范畴,但只有39人次认为文献研究也属于中医科研的内容。

1.2 对临床医师是否进行科研的认同度调查 93%的调查对象同意临床医师也从事科研的观点,只有7%的人认为临床医师只是诊治疾病。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有效问卷中143人次认为科研意识能有助于医师的水平提升,71人次认为医师要成为医家就必需具备科研意识与能力,只有少数人认为临床医师可以不用考虑科研的事情。

1.3 对教学实验课中的一般实验是否属于科研的认识情况调查 此调查中,表示不认同的仅仅只有25%的人,大部分75%的人认为教学实验课的一般实验应该属于科研。

1.4 对有关“五行汤”材料的认识调查 本调查项目的目的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思维方式。3次调查的总体结果与单次调查的结果趋势相同,即认同“五行汤”材料叙述的占大部分(91人),另外的42人对材料的叙述表示了质疑。

在表示认同的学生当中,小部分仅表明态度,大部分认同的学生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感叹简单中竟能孕育神奇,并运用中医五行理论解释了五行汤的合理性;还有一部分认同者,根据五行汤的这一现象进一步思考,提出了一些延伸的想法,比如可以推广到其他的食品药品方面。

在表示质疑的学生当中,大部分对五行汤的疗效以及背后中医五行理论提出了质疑,其他的质疑观点表示五行汤不符合中医的配伍规律和因人制宜的思想、可能夸大效果、组成不够完善需优化组成或有不良作用等。

2 课程后调查与论文情况

2.1 课程教学实践后有关中医科研素质的调查 本调查项主要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中医科研(实验)基本素质有无改变。从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可知,几乎所有学生均表示对中医科研的理解与学习前比较有改变。

“有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一些具体的科研知识;对中医科研所包含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如:中医科研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可以有具体的东西;中医科研并不是高深莫测,也可以离生活很近;理清了中医科研的范畴,即中医科研并不是单纯的验证,不仅仅是临床疗效研究,不仅仅是实验研究,不仅仅是药物研究,也不仅仅是文献研究、钻故纸堆。

篇7

科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文献收集分析能力、独立的分析决断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它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

①创新能力;

②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③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④实践能力;

⑤语言文字处理能力。

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应侧重于这5个方面。研究生教育目的是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其特点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系统的科研能力,养成创新精神,取得创新成果。科研能力培养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反复实践解决问题,推动研究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1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研究生的选拔制度不科学

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无法自主进行研究生招生,而欧美医学院校研究生均为自主招生,同一所学校,各系或专业对研究生的选拔也不相同,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处理[2-3]。我国口腔医学研究生入学过分强调了考生的应试能力,虽然也有复试,但是很多只是走过场,没有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特别是考生有无科研愿望,本科生阶段有无科研培训,科研培训的程度等方面,对于后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另外,由于目前重复设置的可招收研究生的单位过多,导致一些口腔医学院校生源不足,研究生选拔更无法实行严格的标准。

1.2研究生培养过程缺乏严格的竞争机制

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都具有“严出”的特点,淘汰率很高,最后能够毕业并拿到学位的研究生人数均大大少于入学人数[2-3]。然而,我国现行的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一些口腔医学院校实行的中期筛选、学位论文答辩,基本上是走过场,无法保证学生的质量。口腔医学院校必须对这种缺乏竞争活力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代之以淘汰制。有淘汰才有竞争,有竞争才能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只有实行更加严格的淘汰制,在基础理论学习、研究生开题、中期答辩、学位论文答辩中均有一定的淘汰率,才能使研究生有更大的压力,从而转变为动力,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

1.3学术交流,学术争论氛围不够

多学科的交流、摩擦与碰撞才能产生新思维、新思路的火花。但是很多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极少,甚至有的硕士研究生3年只参加过1~2次学术活动[4]。大多数参加学术活动时不积极主动思考,因而很少有学生能和汇报人或讲演学者进行交流。

1.4自身认识和努力不够

有相当一部分口腔医学生读研究生的目的只是想解决本科院校名气小,临床实践少,毕业无法找到好工作的困境,希望拿到有名气院校毕业证,以便找到好的工作。他们对科研并无兴趣,认识也不足,因此在科研实验中缺乏主动性,选题时阅读文献量不足,对所做课题没有很深的理解和认识,严重依赖导师,对实验出现的问题不进行深入的探讨,等待导师给他们答疑解惑。由于缺少主动性,因此研究生很少能提出自己对于科研上独到的见解以及缺少思维上的归纳和演绎能力,后期实验也很多是应付了事,甚至虚构,编造实验数据的事例也经常发生。

1.5导师的指导能力和力度不够

导师对研究生科研训练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较多的研究生缺少主动性,对科研认识不足,所以导师的指导能力和力度就显得极其重要。部分导师由于学术、行政工作繁忙而给予研究生的指导时间太少,有的导师只分配科研任务,而不在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实验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中给予指导。更严重的是,有的导师由于自身的指导能力、精力和科研经费等原因,对研究生基本放羊,让学生自己选一个课题,草草毕业了事极端不负责任。

2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及对策

2.1提高学生对科研能力的认识研究生对科研能力的认识

是提高其科研能力的重要前提,大多数研究生甚至很多不从事科研的医护人员都认为科研能力只是做做实验,发表几篇论文。因此学校和导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科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在科研方面,在以后的临床实践甚至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认识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学生才会有动力主动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导师要鼓励研究生申报横向课题。根据目前不少企业希望在高校寻得研究力量支持的实际情况,有些高校推出针对研究生的横向课题申报,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这样的研究形式,能够激发研究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的热情,从中获得实践锻炼,同时导师的指导有助于保证课题的质量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2.2加强导师队伍的考核,实行筛选、淘汰制

大多数学校对导师实行只进不出的制度,对导师的考核也要求不高,每年淘汰极少甚至无淘汰。这样的制度造成很多导师压力不大甚至无压力,导师不经常浏览国内外文献,不积极主动申请课题经费和,也不经常对研究生的科学实验进行指导和帮助。实行淘汰制,有利于精简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能力和责任心,更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把研究课题作为遴选导师的硬指标,导师有一定的课题和科研经费,让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另外让他们参加某些课题评审、验收等环节,把课题对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为1个考核指标,会使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保障。

2.3对研究生实行导师和科室集体培养制,创造良好的科研团队和平台

一个导师的能力、资源有限,如果科室将几个或所有的导师组成一个科研团队,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研效率,减少重复工作与资源浪费[5]。在团队内部,口腔医学研究生还可相互竞争,取长补短,营造更好的学术环境、创造更好的科研氛围,能够对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较小或平台较差的一些科室,也可以和其他科室联合,甚至可以和一些从事基础研究的教研室导师组成科研团队,实现优势互补。

2.4加强学术交流,激励科技创新

学术交流,特别是各学科交叉学术交流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口腔医学院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鼓励研究生不仅参加口腔医学内部的学术讲座,也要参加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讲座。学院可以每年定期举办学生科学年会、科学交流活动月(周)等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了解国际上科学研究技术的前沿,提高知识层次,向专家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着眼医院优先发展的专业技术,既有利于掌握医学发展前沿的先进技术,又能增强其竞争力。同时也要选择国外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和研究机构,派遣优秀的研究生出国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

2.5重视研究生开题和中期考核,加大研究生延期数量和淘汰率

研究生选择的课题对于其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研究生开题只是在科室内部甚至仅和导师进行,课题的深度、宽度和创新性难以得到保证,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口腔医学院校可集中组织进行研究生开题,实行一定的淘汰几率。研究生中期考核更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可集中组织专家以最终论文答辩形式进行论证考核,加大淘汰几率,未通过者毕业延期;延期后仍不能通过者的不授予学位。目前大多数研究生中期考核只是走过场,即使第一次未通过,第二次也能通过,因此对研究生没有震慑力;同时对研究生导师也无考核指标。因此加大研究生中期考核的淘汰比率,同时对相关研究生导师设立一定的处罚措施,将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2.6科研与临床实践必须协同培养

科研与临床的培养既是独立的也是密切结合的,科研在一定程度上以临床为基础,离开临床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著名外科大师黎介寿选课题的原则是“患者的需要就是我们攻克的课题”[6]。研究生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自己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坚持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研究方向,利用大量疾病资源,针对病因和治疗手段,总结有效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提供新的指南及标准。

参考文献

[1]董发广,赵毅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1):237-238.

[2]徐袁瑾,张志愿,曹霞,等.国内外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4:403-405.

[3]陈雷.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4]王现彬,陈闻.科研训练与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11:103-105.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29-01

英语是一门学习英语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笔者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与学生互动的效果,对课堂肢体语言艺术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一、课堂肢体语言艺术实践必须以学生发展为前提

小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未来打基础的,无论运用怎样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都应当是以学生的主动性的发展为前提。课堂肢体语言艺术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是无可非议的。所以,肢体语言都应当能够刺激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最根本的目标。笔者思考怎样运用肢体语言,运用怎样的肢体语言在学生的发展上起到了促进作用。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身体部位的内容时,学习手,师生共同去摆摆手;学习身,师生共同活动活动身体;学习嘴巴,师生共同去张开嘴巴,要么就大声一读,要么就爽朗一笑;学习眼睛,师生就共同转动眼珠。不仅是师生之间比较简单的肢体语言的交流,也融洽着师生之间课堂教与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减少了诸多的课堂组织时间,促进课堂教学利用率的最大化。再比如,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不经意间出现了闪光之处,无论是一个简单的触摸,还是一个极为简单的眼神,对于学生都是莫大的鼓舞,是莫大的欣慰参与学习。

二、课堂肢体语言艺术实践必须以艺术手段为基本

平时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肢体语言不艺术,有时也是不可能去获取正面效应的。这就说明:课堂肢体语言艺术实践必须以艺术手段为根本。怎样达到以艺术手段为根本,首先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肢体语言要艺术,当教师全身心地运用肢体语言时,会赢得学生爽朗的笑声,能够给学生以启迪。譬如,小学英语词汇里有不少动物的词汇,有着不少的关于动物简单活动的句式。教学时,作为老师肢体语言必须充分运用,多是些充满艺术形式的应用。小学生接触“兔子” (rabbit)时,作为老师可以将两只手的手指变成两个V形状的字母,然后直竖在头的左右两侧再去抽动嘴巴,或者有意识地蹲下身子,前后跳动两下,付诸于rabbit的范读,那么,小学生会出现怎样的学习情感和姿态?英语教学需要学生接受更多英语文化的熏陶感染,肢体语言可以传递语言信息,促使学生受到比较理想的熏陶。如“dog”在英汉语言中表达的文化意义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我们在教学时,完全不需要去枯燥乏味地讲解,而是利用英汉语言的诵读或者就是肢体语言的表演,特别是肢体语言的表演效果特别显著。学习“dog”时比较充分地围绕“Is this a dog”的句型,应用多种肢体语言,将英语文化表演得淋漓尽致,学生受到的感染是比较深刻的。

三、课堂肢体语言艺术实践必须以良好氛围为标准

英语课堂教学肢体语言,应当是教学双方肢体语言的互动,不应当完全是教师肢体语言的传递,这就从相关意义上说明,教师肢体语言必须以一定的艺术去引起学生的互动,保持良好的气氛。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肢体语言传递,必须处理好这样的关系,教师肢体语言应为所有学生接受。一些教师针对某个学生的不足,往往投诸于肢体语言,使全体学生莫名其妙,反而将课堂教学秩序弄得很糟。也有教师为了达到对个别学生的鼓励目的,莫名其妙地激励,学生感到老师的虚伪,对此肢体语言不是那么乐意接受。所以,老师肢体语言一定要体现出真诚,以诚相待的肢体语言才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因此,课堂教学,为了真诚,为了课堂和谐,笔者总坚持肢体语言的到位,力求做到不带任何虚假的色彩。譬如,英语课堂教学会经常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表演,表演中,学生的体态动作往往显得比较生硬,也有的显得比较做作;表演中,教师也想去参与,但教师在表演中又很明显地带着成人化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肢体语言都不给人以艺术化的感觉。所以,这种课堂表演,最好是宁缺毋滥。如果着实需要进行表演,最好是预先进行彩排,那样的肢体语言就会让学生置身于表演的情境。也许有人对此会有抵触情绪,学生的激情、即席表现又怎样去得以体现?不要去苛求学生。但笔者以为,没有高标准严要求的表演,学生肢体语言传递的发展又从何而来?

英语课堂教学之肢体语言的传递,对教学双方而言应当随便不得,也应当说是马虎不得。这里教师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应切实思考肢体语言的应用策略。对教师来说,为了学生的一切,需要探讨课堂教学肢体语言的艺术;为了一切的学生,更需要以恰切而又温暖的肢体语言去暖化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篇9

1.用图片引出问题,导入研究课题

材料1:长江入海口附近地图

问题1:崇明岛在哪,面积如何?

问题2:它的南侧、北侧分别是那个省市?

问题3:东边是哪个海?

【问题意图】通过展示长江入海口附近地区图,首先可以使学生对崇明岛所在地区的整体环境有初步了解,为接下来的成因分析奠定感性的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

2.引入正题,深入研究

材料1:长江入海口附近水下泥沙堆积图。

材料2:冲积岛的定义

问题1:图中的灰白色区域是什么?

问题2:崇明岛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问题意图】从冲积岛的定义入手,逆向推理,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互动交流,再结合等深线知识,便可以知道崇明岛的主要组成物质为泥沙。同时,泥沙问题的提出也为下一个问题作了铺垫。

材料3:长江上游城市重庆和下游城市上海附近的江水图片。

问题3:这两处的流水均呈现什么颜色?为什么?

【问题意图】结合长江上游和下游不同河段的河水图像,更易于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理解并推测崇明岛泥沙的来源。

3.回顾旧知,承转过渡

材料1:教材P79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材料2:大陆架定义。

问题1:河水中有了丰富的泥沙,泥沙就一定会在入海口附近堆积吗?

问题2:如果河口水下地势太陡呢?

【问题意图】在知识结构方面,前面刚刚结束“河流的地貌发育”的学习,同为河流问题的抛出,有利于学生知识点的复习。

4.紧贴主题,发散思维

材料1:历史上黄河改道的资料。

材料2:长江流程图。

问题1:假如在崇明岛的形成过程中长江发生河流改道,由钱塘江河口入海,那么崇明岛还能形成吗?为什么?这说明崇明岛的形成还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意图】问题以书本为主线并不局限于书本,结合黄河改道的历史事实分析崇明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

教材中并没有涉及河流改道的内容,学生只能{借笔者提供的黄河资料猜测河流改道与崇明岛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因此推理难度较大。

二、以“问题导学”为模式的实验探究

1.组织实验

实验工具:(1)洗脸池;(2)白色泡沫;(3)塑料瓶;(4)泥土;(5)水。

实验步骤:(1)将洗脸池注入水(代表海水);(2)准备一段白色泡沫并将其折弯,一段没入水中,代表河道;(3)将泥土和水放入塑料瓶中并摇匀(代表含有泥沙的江水);(4)将摇匀后的泥水从白色泡沫的上端倒入。

问题1:刚才的实验没有模拟出哪一个影响因素?你是如何得知的?

问题2:这一影响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

【问题意图】问题1需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步骤,并结合之前学习的堆积地貌,得出实验的不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可以更加简单清晰的理解泥沙的搬运、堆积的过程。

2.推理崇明岛的演化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45-01

材料化学专业是一个在我国多所高校都设立的本科专业,这个专业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性质。同时,材料化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理工科专业,实验教学在此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本专业毕业生的水平。另一方面,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为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创新的根本,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为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最紧迫的任务。针对上述观点,为更好的培养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结合我校在化学与材料科研方面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验教学探索,我们建立了以前沿科学研究融入材料化学专业实验的新型实验的教学方式,以科研骨干力量作为实验指导老师,一方面强化学生的基础动手能力,强调基本功;另一方面带领学生紧跟学科发展方向,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依托科研方向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式为主的实验教学方式。

1 专业实验的基本构成

我们将专业实验课程分为材料合成、结构及性能测试实验和材料加工与设计实验两大部分,这两部分专业实验贯穿两个主旨,一个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素养,学生在学习完成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电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其它前导课的理论课及实验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材料化学方面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这一部分包括的实验有:(1)LaCeCoNiO3钙钛矿超细粉末的制备;(2)电沉积法制备ITO/TiO2/CdS半导体复合薄膜;(3)X射线衍射粉末法物相分析;(4)染料敏化二氧化钛纳米晶薄膜电极的光电流测试;(5)TiO2/CdS半导体膜电极光电性能的测试;(6)采用比表面分析仪测定改性纳米TiO2的比表面积;(7)钙钛矿型汽车尾气三元催化剂性能的测试;(8)以SBA-16为模板电沉积Fe;(9)CVD法制备碳纳米管;(10)气敏传感器件的加工、组装及测试;(11)偶氮苯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理论计算;(12)金红石相TiO2的晶体结构及相关性质的计算;(13)压力对金红石相TiO2的带系的调控作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功能材料及纳米材料的制备原理、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使学生能将化学的基本理论与功能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来解决材料化学问题,使学生对现代材料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是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实验教师的紧跟时代的科研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包括有:(1)基于纳米结构TiO2光电池的组装及其性能;(2)TiO2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3)功能复合微球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等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其中一个。通过材料化学实验,使学生了解无机化合物功能材料领域的最新进展,系统掌握无机纳米粒子、超微粉体的制备、分离、表征以及性质研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2 专业实验与科研相结合

依托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与能源环境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功能材料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我院教师在新型石墨烯材料、半导体光电转换电极材料、光催化材料、化学传感器、光存储材料和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同时,承担材料专业化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老师全部承担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且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项目主持人,这些资源为给学生开展优质的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提供了保证。学生根据每一位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并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设计和执行实验方案。在各科研团队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得出实验结论。随着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的发展,实验内容每隔三、四年即会调整更新,让学生始终能跟踪材料科学发展的方向,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自然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

3 为学生创造条件继续深入科研

对一些学有所长,并且有时间和精力的同学,我们对他们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条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深入到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索研究。因为专业实验的老师绝大部分都是科研骨干,所以学生在上专业实验课程的时候,能够了解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课余时间,学生就可以找到相关的老师,继续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为他们日后打下基础。进几年来,已经有几位本科生在专业实验之后,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并凭借其本科阶段的研究经验成功申请到奖学金,到发达国家的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经过这些专业实验课程的改革之后,学生的上课热情高涨,学习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起来,而且还有一些学生迸发了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这样又倒过来推动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从总体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medicine of China.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210 respondents including 550 supervisors, 550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110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11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medi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from course load, coverage of knowledge, frontier of content, content and pattern of core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elective courses. Results 430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supervisors in which 417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75.8%. 513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which 461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3.8%. 99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which 93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4.5%. The total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0.2%.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89.6%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urse load could meet the demand; 37.4%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was wide; 44.3%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frontier of content was average; 77.5% respondents supported the modulization of core knowledge courses; 56.3%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at the range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not be limite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for academic medical master degre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ectly in China. Therefore, setting educational goal should be accurate; necessary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core of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e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further expand scope of knowledg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rengthen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during the reformation.

3.3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覆盖面

课程内容设置关乎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造与完善及知识创新应用能力[12]。美国研究生课程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究知识、发现新问题[13]。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linics,AAMC)资料表明,美国有26所医学院校完全彻底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或实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或实行人体器官系统模式,或实行整合模块化课程,或实行社区基础模式,或实行混合模式等等,其课程名称和设置已与传统名称大不一样[14],大致可以分为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15]。我国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16]。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开设量比较充足,但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和各专业课程涉及的前沿进展则并不能完全满足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框架,公共课程的设置上除政治理论、英语外,还应开设生命科学研究工具性、方法类课程,通过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使他们学会如何做研究[17],核心课程应突出研究生开展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所应具备的交叉知识和前沿进展,专业课程要有本领域发展起源、历史、现状及最新研究的知识和技术,选修课程则实行开放性选修策略,体现宽泛而自由的原则,研究生可结合自主学习和科学兴趣选修。

3.4 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知识框架

当前,更多的科研工作不再局限于本领域而是从其他学科中寻求突破思路,获得创新灵感[18]。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储备力量,是突破科研瓶颈的主力军,当前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必须要做到能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深度和实现创新不落伍。在美国医学高校,普遍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跨学科的核心课程,如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医学科学基础》[19],研究生入学后通过高强度集中学习,很快能够掌握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打破以学科开设课程的壁垒界限,开设跨学科领域的生命科学核心课程,为学生构建必备的知识框架,全面了解生命科学领域基本知识、前沿进展和实验技术,促进交叉学科知识融合,开拓学生眼界,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灵感。

3.5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作为影响研究生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提升研究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20]。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高强度课程教学始终作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提供大量专业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导师也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公共课程和核心课程可采取高强度集中教学,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可以讲座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为主,辅以前沿问题、重难点问题和学术争鸣问题为选题的探究式研讨。同时,还应举办各层次和类型的高水平学术交流、研究生创新论坛和暑期学校等系列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和知识面,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1-24]。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打好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最基本的环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课程体系,覆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知识的教学内容,辅以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改革,不仅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科学研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更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3-96,118.

[2] 梁珍淑,刘忠,李昌模,等.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究[J].中冶金教育,2015(6):14-16.

[3]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医学科技发展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191-193.

[4] 汪霞,卞清,孙俊华.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30-34.

[5] 田红旗.基于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18-22.

[6] 李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5):56-57.

[7] Kevin FM.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Looking back,Planning ahead [J]. JAMA,2012,307(6):619-620.

[8] 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11):5-6.

[9] 陈h,翟月.21世纪以来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7):104-114.

[10] 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11] 张三强.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92-94.

[12] 胡春平,刘斯伟,许烨婧.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6):105-111.

[13] 马舜,陈工.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及其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16(2):94-99.

[14] 孙宝志.中国与美国医学课程详细比较及重要借鉴[J].医学教育,2002(4):16-18.

[15] 崔爽,段丽萍.浅谈美国大学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08-109.

[16] 岳昌君,吕媛.硕士研究生创新精神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6):20-25,112.

[17] 宋远方,李艳丽.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钻石模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7-10.

[18] 安江,邢花,郭莹,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1):27-30.

[19]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等.中美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3):466-469.

[20] 李泽.基于研究生教学特点的LPC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推广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6):16.

[21] 王苹,唐燕.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137-140.

[22] 尚立芝,季书,曹珊,等.基于COPD中西医基础研究对研究生实施PBL教学[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4):113-115,119.

篇12

课题研究的范畴、内容十分宽泛,如何在诸多课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这对参研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确定课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会了基于教育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问题作为课题,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学习行为的体现。无论是根据课题指南来确定课题,还是根据教学经验或教训提炼课题,抑或是在教学困惑处、争议处选择课题,等等,都需要教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去化解难题。可以这么说,通过一次次的选题,会培养教师的学习选择能力,而这恰恰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基础,能间接地利于继续学习能力乃至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笔者所主持的县级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命题创新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就是来源于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命题创新滞后于教学创新,于是花大力气去研究这个课题,其成果《数学命题应创新》发表在《教学与管理》上。选题成为笔者阶段性努力的前奏。

二、立项是继续学习的起点

申报课题,需要教师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借鉴专家观点,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课题方案。而这一过程,就是教师学习的起点。显然,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是写不出高质量的申报方案的;而申报方案有时往往能决定一个课题的命运。通过课题申报,教师能够充分地接触相关领域的知识,为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笔者在主持市级教育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与研究”时,花了较长时间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知识,而后又对网络环境做了思考,结果课题方案颇受县教研员的推崇,并被推荐到市里。课题立项,吹响了课题研究的集结号,也意味着笔者将投入到相关知识的继续学习中去。

三、研究是继续学习的基石

开展课题研究,参研教师会意识到自己的薄弱环节,而且会有目的地去看书、写作,这种自发性的学习能保证教师的继续学习以持续的方式稳步向前发展。正因为有课题研究这个外部压力,教师才会去继续学习,才会参与专业评比,使自己保持一种教育的活力。笔者在主持县级课题“中小学教师利用教育博客撰写教育随笔的实践与研究”时,尝试着自己开设博客,而且博客还获得温州市教师博客二等奖。后来,我以很大的热情投入了教育随笔的写作,结果汇编成一本厚厚的教育随笔集作为内部交流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