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流程范文

时间:2023-07-17 09:51: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流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流程

篇1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加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地质环境已经极度衰弱。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近年来,各地地质灾害频发,如山西省吕梁市因其地质灾害“全、重、多”等特点,已经成为有名的重灾区。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并重视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各地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也日益增加。

一、吕梁市地质灾害现状

(一)吕梁市地质环境

吕梁市位于山西中部西侧,因其位于吕梁山中段而得名;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差距悬殊;地质构造复杂,地理条件特殊,既有山地、丘陵,也有盆地、河谷,地势中间高两翼低,高低落差大;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位于黄河流域,黄河干、支流流经该区域,平均水资源总量较大,但水资源分配不均衡,丰水期多为汛期。

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业也是吕梁市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的挖掘开采给本就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崩塌、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

(二)吕梁市地质灾害现状

吕梁市91.8%的国土面积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其地质灾害类型齐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且受灾程度较为严重,隐患点多面广,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吕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根据灾害易发程度对辖区进行划分,其中高易发区10个,中易发区6个,低易发区4个。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97个,其大型7个、大型28个,中型332个、小型1730个。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另外有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引发塌陷、地裂缝等527处。有统计以来,全市已发生地质灾害966起,因灾死亡321人,主要涉及崩塌、滑坡,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分布面积大于6000平方公里。地质灾害预测经济损失11亿,预测受威胁人数超过22万人。

(三)吕梁市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1、崩塌。吕梁境内崩塌灾害(隐患)点共有849处,是其主要的灾害类型。主要分布范围:兴县、岚县、方山县、离石区、柳林县、中阳县、孝义市。通过对比吕梁市行政区域图发现,崩塌隐患点在吕梁境内分布较为广大,除东南、西南及南部地区外,大部分区域都存在崩塌隐患。2015年5月12日临县石白头乡石白头村移民新村发生一起黄土崩塌,12间平房受损,2人受伤;5月19日临县兔坂移民新村发生一起黄土崩塌,33间房屋受损,2人受伤,7人死亡。

2、滑坡和泥石流。吕梁境内山地、沟谷较多,山高坡陡,植被稀疏,土壤松软,降水多为暴雨,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粘聚力降低。山地区域的滑体自重加大,加之多方面的因素致使滑坡灾害发生。沟谷内,强降雨对残坡上的土壤和堆积物进行冲刷,造成泥石流灾害,甚至有的沟谷出现泥石流灾害重复发生的现象。每年的汛期是滑坡和泥石流的高发时期。

3、地裂缝和地面塌陷。309处地裂缝隐患点和128处地面塌陷隐患点多是由于人们过度挖掘开采煤炭造成的。2011年,临县庞庞塔村发生大规模塌陷,地面出现巨大裂缝,整个村庄被迫整体搬迁。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在不断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为了在地质灾害防治和治理工程施工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安全,减少施工人员和损伤和财产损失,需要形成一套安全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一)从宏观方面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安全

1、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监管机构。虽然我国对不同行业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方政府对于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存在着把关不严的现象。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管机构,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国土资源部门在对工程进行验收时,通常只是查看相关施工档案资料,并未对工程质量进行实地检验。因此,国家应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以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人,细化安全管理办法,强调安全施工规范。对各项工程制定有针对性、与施工步骤相符的各项制度,并形成安全手册,使之成为治理工程安全施工的指导性文件。

3、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批。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构成了整个工程的主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因其特殊性,对工程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资质审批,提高准入门槛,有助于保证工程的保质保量的顺利完工。

4、制定治理工程施工人员准入和培训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且有原地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其治理工程对专业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严格制定治理工程施工人员准入制度,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对于符合条件进入的施工人员,需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和专项技术的培训;对于一些流动性较大的临时工和农民工,需进行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及行业技术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培训。除此之外,需对施工现场所有人员和可能进入施工区域的人员进行现场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辨识教育,加以防范,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从微观上保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安全

1、建立安全施工指标体系。制定治理工程施工安全计划,明确安全工作目标和第一责任人,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强化施工安全的主体责任,保证安全生产管理费用的预算和使用符合相关法律制度。

2、加强施工监理单位的责任意识。监理单位根据行业准则、相关制度和监理流程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合同、分包施工单位审核、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和管理。

3、建立安全自查长效机制,消除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开展安全自查并使之成为常态化工作,有利于查找并消除安全隐患,从源头上预防施工中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开展安全自查时,要深入施工现场,重点检查各危险源、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劳动条件、安全防护等环节。

4、加强对分包施工单位的管理。在选择分包施工单位时,不仅要严格审核其施工资质,还需确保其达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的要求;与分包单位签订安全生产合同,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5、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为提高施工单位及现场人员对于突发事故后的应对和处置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援,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控制事故产生的影响,在工程施工前,需制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三、结语

随着国家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投入的不断加大,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工作的问题日益凸显。探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相关对策,有助于确保治理工程顺利完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预防各项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明建.浅析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篇2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的44.8%受到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影响,其中在地质灾害中滑坡占到的比例高达58%。滑坡是在雨水或河流冲刷、人工切坡或地震等因素影响下,构成斜坡的岩土受重力或外力作用,沿着软弱面或带发生整体缓慢向下滑动的现象。为了保障人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作上。但是由于滑坡治理工程的投资大、施工危险、技术难度大,治理滑坡时需要不断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在实现滑坡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我国治理滑坡时普遍采用的是抗滑挡土墙,这种治理方法在由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同时治理滑坡的收效很快,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据后期使用统计资料显示,大部分的抗滑挡土墙使用中出现了开裂、变形和破坏,其经济性和合理性受到了质疑,所以该治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八十年代后,多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出现了抗滑桩这种支挡结构来治理滑坡。抗滑桩是将桩基嵌入破裂体或滑床下,利用桩与岩土的共同作用,把滑坡的推力传递到稳定地层的一种滑坡治理结构。这种方法是利用了桩的抗剪强度阻止滑移,适用非流塑土体且有明显滑动面的滑坡,滑面下位岩层或密室的土层,能提供足够锚固力,它一般布置于浅层或中厚层滑坡的前缘。抗滑桩治理滑坡由于其设桩灵活、施工简便、受力明确、传力可靠、抗滑效果快速明显等特点,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可,在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中广泛采用。

1 常见的抗滑桩类型

1.1 悬臂式抗滑桩

悬臂式抗滑桩实际上主要是借助桩床床基强大的抗力来抵抗平衡滑坡的推力,此抗滑桩大部分用于浅层的滑坡,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在滑坡中能灵活应用,不管单级或多级布桩都能达到抵抗平衡滑坡的推力。而其缺点是:①当应用悬臂过长的悬臂式抗滑桩时,为了克服桩承受横向荷载的能力低下的困境,必须扩大桩的横断面积,增加配筋量,这样方能抵抗强大的滑坡推力,这便增加了悬臂式抗滑桩在深层土层滑坡中的应用成本,显得不十分经济;②悬臂抗滑桩的受力机制属于被动受力型,施工后桩迫于滑坡的推力而发生位移,如此日积月累桩才能慢慢具有适宜的抗滑能力,这样便会危及滑体上的已经建好的建筑。③在现实工程的悬臂式抗滑桩设计中,往往只是参考已有的勘查资料并选定适宜的参数进行设计计算,而没有也很难用实验或者现场勘测来检测桩的实际抗滑能力,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这样便会影响悬臂式抗滑桩的稳定性。尽管悬臂式抗滑桩存在以上几个不利因素,但仍然不影响它在滑坡治理中应用,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抗滑桩类型。

1.2 锚拉桩锚拉桩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抗滑桩,二是固定在抗滑桩上的锚杆(由钢筋或钢绞线组成),这两部分共同组成了抗滑支护结构。锚拉桩根据是否对锚杆(索)施加预应力可分为预应力锚拉桩与非预应力锚拉桩两种。当工程位于滑坡土层较厚或推力较大的不稳定地基上时,显然采用悬臂式抗滑桩的结构成本增加,同时也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故锚拉桩是最适宜的支护形式。锚拉桩相比于悬臂式抗滑桩的优势在于锚拉桩的锚杆(索)起到一定的传力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桩身的内力,除此之外,锚拉桩一般处于偏心受压状态工作,这样便明显节省结构材料,一般情况下比应用悬臂式抗滑桩节省30%-50%的结构成本,降低工程费用,缩短了施工工期。因此如若条件允许,首推选用锚拉桩技术来预防地质灾害滑坡。锚拉桩上的锚杆(索)一般是将两端分别固定在滑床和桩上,这两点间的弦线即使在很小的荷载作用下也会产生极大的拉力,故在以下几种地基上不适宜应用锚拉桩:①在回填土或欠固结作为滑体土的地基上;②锚杆(索)在横向荷载作用下可能产生不利变化的地区;③高水位变动频繁的地区;④腐蚀氧化性强的地区。与悬臂式抗滑桩不同的是预应力锚拉桩的受力机制属于主动受力型,向锚杆(索)施加预应力后,锚杆(索)产生的反推力传递给滑体,这样可以立即起到止滑作用,使已建的建筑物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2 设置抗滑桩的原则及主要设计参数

2.1 设置抗滑桩的原则

抗滑桩支挡结构设计方案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择抗滑桩的位置。抗滑桩位置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支挡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消耗材料量、施工技术难易等问题,选择抗滑桩位置设置时,应综合考虑滑坡区域实际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破坏形式等具体实际情况。由于滑坡前缘剪出口部位相对较薄,滑床较缓,抗滑桩应选择在该部位。设置土体滑床的桩位时不应在倾角大于15度的部位,嵌入深度与滑床土体的水平承载力直接相关。如果滑坡的推力相对较大,则沿滑坡方向分级设置抗滑桩。

2.2 抗滑桩的主要设计和参数

一般来说抗滑桩的截面为矩形,但是如果滑坡的主滑方向不清楚时,宜采用抗滑桩为圆形的截面,应注意其排列应垂直于滑坡的主滑方向。

滑体得岩土性质会直接影响滑坡推力的大小,从而影响到抗滑桩的间距的选择,根据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一般选择时取3~5倍的桩宽(径)。在实际工程中,桩间距应尽量大,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在桩的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同时保证桩间不挤出滑体土。

设计抗滑桩截面的高度时,通常不宜大于桩悬臂长度的六分之一,矩形截面桩的截面高度h一般是宽度b的1.5倍左右。主要原因是如果截面的高宽比例太大时,抗扭性能相对较差,并且会增加护臂内力和耗材。

按照温克尔假定的局部变形理论弹性地基梁来计算嵌固段(即抗滑桩嵌入滑床的深度)。如嵌固段为弹性地基梁且带悬臂,计算岩质滑床时可用“k法”,计算土质滑床时用“m法”。考虑施工的难易程度和施工的经济性,通常工程中抗滑桩的嵌固段及悬臂段之和,即总长度不宜大于30m。设计抗滑桩的截面和配筋时,必须参照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ll以及相关的国家桩基规范。计算抗滑桩截面的内力时,应参照工程的安全等级和相应结构重要系数来综合考虑,同时还应考虑抗滑桩的特殊构造要求来进行配筋计算。

3 抗滑桩施工方法

一般来说抗滑桩是采用人工挖孔成型,钢筋混凝土来浇筑成桩,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和成桩质量,作为重要临时支护措施的护壁是其关键工序。如果桩的尺寸不大,则可由构造确定护壁,一般厚度为150mm,如果桩的尺寸增大,则必须计算确定。如果滑体中有地下水,并且难以排出时应用机械钻孔,钻孔时注意坡体滑动。

抗滑桩的施工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4 结语

在地质灾害中,滑坡治理工程是一项技术复杂、施工危险且艰巨的抗灾工程,而目前来说,抗滑桩设桩灵活,可操作性强,其应用最为广泛, 施工中必须加强技术和质量控制,使施工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建新,武骏娟,王程. 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11(8).

[2]曾勇生.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 内江科技, 2007(2).

篇3

众所周知,地球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地球上各板块间也存在着相对运动,加之人类为满足生产活动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大自然的改造力度,随之也引发了出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应加强地质灾害的控制与预防,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保证防治效果[1]。

1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概述

①地质灾害:受自然界变异和生物活动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现象频频发生,地质灾害是其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质结构及相应板块的运动,或由于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进而导致资源,生命和经济损失的一种灾害。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无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质灾害强度及受灾规模都相对较大,面对灾害时,人们只能尽最大力量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给我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②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结果,通过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等在能量和物质基础上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交替和流动,最终形成相对平衡的地质环境体系。地质环境有两大特点,一是开放性特点,地球表面各个圈层都与地质环境相关,二是周期性特点,从渐变到缓慢,再到突变和灾变,地质环境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呈现一定周期性的变化[2]。一旦当地质环境处于突变阶段,就很有可能引发出地质灾害。

③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两者关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一方面,地质灾害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构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时,可从地质环境中分析地质运动的规律,以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1)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勘查周边地质界线,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②预测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③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及破坏程度,制定出相应的等级预案,并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做好相关预警应急措施[3]。

(2)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手段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反映地质灾害的防治成效,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监测区域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监测预警体系在第一时间利用防灾减灾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为救援、避险争取宝贵时间。地质灾害具体监测预警流程。

(3)建立健全搬迁治理工程体制:当接收到监测预警体系发出的报警时,根据调查监测结果,分析该区域的灾情,若发现灾害的波及范围较大,危险等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时,应采取搬迁避让加强工程治理,确保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另外,在治理灾害工程中,应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达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4)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由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三大特点,因此,为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应利用现有的经济科技条件,建立并整合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其核心内容包括完善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建立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配全应急设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可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第一时间进行准确的应急反应,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威胁,达到最少的财物和人员损伤。

(5)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是防治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加强科学研究技术的能力,对地质灾害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及成因等进行研究,开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模拟和仿真系统,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3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

(1)构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确保地质的安全性,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风险和地质环境安全的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该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工程地质环境的实际质量评价;②地质环境中的工程容量评价;③工程地质环境的功能区分评价;④治理的风险调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范。在对区域地质环境应用的实际评价中,应充分考虑该区域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环境调查,从而有效分析该区域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使得该地质环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灾害的发生,

(2)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地质环境安全包括地质结构、地质成分、外部形态和工程性质等。加强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有利于规避工程风险,保障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①相关部门应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将人类生产行为与自然改造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相关人员在评价环境前需搜集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信息和数据,综合数据提炼出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并完善,提高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效率;③注重地质环境安全中技术层次,包括建设工程区域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场址地质安全评价以及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新形势下,开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密切结合具体的地质环境,从地质环境的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探求出最适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并落实,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佳茜,王鹏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篇4

众所周知,地球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地球上各板块间也存在着相对运动,加之人类为满足生产活动的需求,不断加大对大自然的改造力度,随之也引发了出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应加强地质灾害的控制与预防,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保证防治效果[1]。

1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概述

①地质灾害:受自然界变异和生物活动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现象频频发生,地质灾害是其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质结构及相应板块的运动,或由于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进而导致资源,生命和经济损失的一种灾害。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无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质灾害强度及受灾规模都相对较大,面对灾害时,人们只能尽最大力量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给我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②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结果,通过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等在能量和物质基础上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交替和流动,最终形成相对平衡的地质环境体系。地质环境有两大特点,一是开放性特点,地球表面各个圈层都与地质环境相关,二是周期性特点,从渐变到缓慢,再到突变和灾变,地质环境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呈现一定周期性的变化[2]。一旦当地质环境处于突变阶段,就很有可能引发出地质灾害。③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两者关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一方面,地质灾害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构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时,可从地质环境中分析地质运动的规律,以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1)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勘查周边地质界线,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②预测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③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及破坏程度,制定出相应的等级预案,并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做好相关预警应急措施[3]。(2)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手段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反映地质灾害的防治成效,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监测区域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监测预警体系在第一时间利用防灾减灾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为救援、避险争取宝贵时间。地质灾害具体监测预警流程,如下图1所示。(3)建立健全搬迁治理工程体制:当接收到监测预警体系发出的报警时,根据调查监测结果,分析该区域的灾情,若发现灾害的波及范围较大,危险等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时,应采取搬迁避让加强工程治理,确保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另外,在治理灾害工程中,应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达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4)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由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三大特点,因此,为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应利用现有的经济科技条件,建立并整合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其核心内容包括完善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建立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配全应急设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可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第一时间进行准确的应急反应,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威胁,达到最少的财物和人员损伤。(5)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是防治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加强科学研究技术的能力,对地质灾害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及成因等进行研究,开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模拟和仿真系统,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3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

(1)构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确保地质的安全性,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风险和地质环境安全的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该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工程地质环境的实际质量评价;②地质环境中的工程容量评价;③工程地质环境的功能区分评价;④治理的风险调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范。在对区域地质环境应用的实际评价中,应充分考虑该区域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环境调查,从而有效分析该区域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使得该地质环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灾害的发生,(2)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地质环境安全包括地质结构、地质成分、外部形态和工程性质等。加强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有利于规避工程风险,保障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①相关部门应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将人类生产行为与自然改造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相关人员在评价环境前需搜集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信息和数据,综合数据提炼出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并完善,提高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效率;③注重地质环境安全中技术层次,包括建设工程区域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场址地质安全评价以及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新形势下,开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密切结合具体的地质环境,从地质环境的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探求出最适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并落实,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佳茜,王鹏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篇5

(一)安全生产方面。

一是明确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工作机制。为确保各项工作抓出成效,于3月下旬牵头组织签订了《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9年度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书》,责任书安排了安全生产工作内容,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层层签订,明确单位、个人的具体责任及奖惩办法,做到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不留安全生产管理死角。二是认真传达贯彻落实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全年安全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每月至少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及时传达贯彻县政府、县安委会和市国土局安全生产有关会议精神,并提出贯彻实施意见;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春节、两会、汛期、安全生产月、大排查大整治等特殊时段下发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做到了安全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三是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按照市、县关于印发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由局领导带领分管股室(站、办)对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检查矿产资源领域“打非治违”、项目施工现场、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涉安项目用地规划审查、地质勘察、储备土地和征收土地安全监管等。检查未发现较明显安全隐患。四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按照县安委会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并印发了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2019年“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的通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围绕“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主题,通过开展系列宣教活动,落实安全责任、普及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全民安全应急意识、提升公众安全素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深入安全执法专项活动,对全县各场镇、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各非煤矿山和在建工程进行安全督导和隐患排查治理,及时消除隐患,严肃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予以曝光,并采取限期整治措施。五是深化“打非治违”专项工作,抓好矿山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国土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扩大动态巡查范围、加大动态巡查频率,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涉矿非法违法采矿行为。明确各国土资源所具体负责各辖区的动态巡查,对涉矿区域进行全覆盖排查,县、乡镇两级出动矿山巡查上百人次;执法监察大队和地质矿产股定期不定期开展抽查,并对国土资源所开展的动态巡查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认真做好巡查记录、建立巡查台账。通过巡查检查,对天堂湾页岩砖厂未经批准越界开采行为予以曝光,勒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退回本采矿区范围内开采,并魔兽越界开采矿产品的违法所得11400元。

(二)地灾防治方面

一是全面落实了防灾责任。编制并了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县、乡(镇)、村、社、监测点”五级监测体系,每个隐患点均落实3个科级领导作为防灾责任人。县政府与乡镇签订了防灾责任书,乡镇与村、社、隐患点监测人员签订了防灾责任书。成立了局地质灾害抢险应急分队。二是全面排查地灾隐患。开展了汛前排查和汛中排查,查明了家底。目前,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4处,主要有滑坡、危岩(崩塌)和潜在不稳定斜坡三种类型,按地质灾害的危害对象(险情)和规模划分,中型3处,小型61处。威胁498户、1736人,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8174万元。地震发生后,立即组织防灾责任人、专职监测人员和技术协作单位开展了隐患点检查工作,及时制定了震后地灾隐患排查方案,成立了领导组,现正在全力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地灾隐患排查。三是全力整治地灾隐患。今年,需完成145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现已完成120户;完成3个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和8个排危除险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正在比选施工单位。四是全员提升自防自治能力。通过分片区集中宣传培训、电视、院坝会等大力宣传防灾知识,确保隐患告知率、群众知晓率两个100%。五是大力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今年5月31日,在镇堵水坵水库开展了县级综合应急演练,隐患点由乡镇组织开展了应急演练,实现应急演练全覆盖。六是全面预警处置应急。隐患点开展专职监测64处、简易自动化监测6处、专业监测5处,及时气象预警信息,全力做好预警预报,大力开展提前避让,切实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处置能力。今年上半年共协助汛期督导组共完成了10余份应急调查报告,以县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下发了隐患整改通知6份。今年5月27日,镇石坝村8社凉坪崩塌点成功实施提前避险,保障了2户6人的生命安全。七是严格值班值守和灾险情速报制度。全面实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双人值班制度,制定了《值班须知》、《突发事件速报流程》、《灾险情速报制度》等,同时,进一步补足了应急物资库,完善了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并上墙。同时,局值班室每天对全县所有专职监测点上监测责任人、专职监测员等相关责任人在岗履职情况进行抽查,白天抽查20名、晚上抽查10名责任人,一个周完成一轮全面抽查,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落实责任,督促整改。八是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管理。我局成立了由30名同志组成的抢险应急分队,并在汛期进行了应急分队培训,制定了应急分队工作纪律,严格规范管理。九是全面开展督导。制定了2019年度地质灾害督导方案,牵头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整改,确保工作到位。

(三)矿产资源管理方面

一是完成了镇水村9社砂岩矿出让。二是完成了县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调整方案编制、听证和评审工作。三是完成了矿业权管理日常工作。四是完成了县长江经济带露天废弃矿山修复前期调查和方案编制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防灾力量、应急救援抢险能力较弱。现国土资源所无车辆,防灾工作难度大。

(二)专职监测员选拔、管理难度大,监测效果不明显。

(三)专业人员不够,项目工程监管不足,项目进度慢。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篇6

1安全计划

项目部应以事先制定的安全文明施工方案为准则,建立项目安全组织机构,并确认安全组织机构各个成员的岗位及任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编制现场安全管理台账,购买合格的安全生产防护用具。筛查本项目范围内的重大安全隐患,编入人员三级教育及安全交底的学习内容中,且应在交底时重点强调。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2施工安全控制

2.1浮石(土)清理

2.1.1上部作业人员安全自然边坡在治理施工前,在其表面和坡口往往会存在浮石或者浮土。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边坡造成一定程度的扰动,从而使浮石(土)变得更加不稳定。若不提前清除,将会对施工人员和下部道路造成威胁。坡面清理一般采用人工手持工具(手持工具为撬棍和手持风动凿岩机)的方法,工人在破面作业时应配挂安全带(建议采用五点式安全带,配主副安全绳),上部坡口内事先应打入锚杆以供安全绳固定,该锚杆必须入岩一定的深度,确保其稳定性。人员手持工具高空作业时,自身和工具均应单独配安全绳,不得共用。上部清理作业开始后,下部区域严禁一切人员进出,且应派专人看守。2.1.2下部防护措施坡面清理时,浮石(土)从高处落下,会对下部人员、原有设施或者已完工程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在清理开始前,就应对下部落石区域进行必要的围挡的防护。如边坡面上有较大剥离体石块需要凿除,单用防护排架便达不到相应的防护目的,鉴于此,可在坡脚往外一段距离内开挖一条平行于坡脚的防翻滚沟槽,以防止巨石滚落砸坏防护排架。对于一般较小的石块或者散落碎石土,可采用双排钢管防护排架搭配毛竹脚手片和安全网使用(见示意图1)。其中复合密目安全网和竹脚手片可采用一层至多层贴合使用,具体视项目安措经费来确定层数。此外,由于干燥时的安全密目网和竹脚手片属于易燃物品,所以在安排柴油空气压缩机的位置时,应远离防护排架,杜绝火灾隐患。双排钢管防护排架架体本身需要进行抗冲击、抗风、防倾覆稳定性设计,可借鉴《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在以往施工中,通常会隔一定距离在地下竖直打入锚杆,搭设时防护排架立柱则可套于该锚杆上,以增加排架整体稳定性。拆除后,应将入地锚杆拔出。图1防护排架示意

2.2坡面施工

2.2.1坡面脚手架搭设脚手架搭设应严格按照已通过编审的脚手架搭设方案来执行,坡面脚手架不仅承受着竖向荷载,也同时承受着横向荷载(较小的风荷载和钻机的冲击荷载),这是搭设方案设计时不可忽略的要点。搭设时,每搭设一级应及时设置相应的连墙件。目前,坡面多采用端头180°弯钩小锚杆来与脚手架钢管固定,风力大于5级和雨雪天气应暂停搭设。2.2.2物料运输坡面施工所需的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上下运输,一般使用卷扬机。卷扬机的安设应有相应的设计方案,其安设位置和吊装荷载等,必须严格按设计方案来执行。施工时,吊装索道下方不得站人,卷扬机司机和物料接收人员应各配对讲机进行沟通。同时,必须安排人员定期对绳索和上固定端、地锚进行检查,发现绳索断股、卡扣松动、地锚失稳等现象时立即停止吊装并采取措施。恢复作业前必须经过重新验收合格。2.2.3锚杆成孔、清孔钻机就位前,在脚手架上应铺设脚踏板,脚踏板可采用木板满铺,两端用铁丝绑扎牢固。施工作业人员在脚手架上操作钻机时,应将身上安全带活动端带扣扣于脚手架横杆上,下架之前不得解除。钻机不得与脚手架扣件、连墙件直接接触,防止脚手架失稳。如果脚手架关键部件与锚孔放样点无法避开,则可在钻机架与关键部件之间垫入缓冲材料(如泡沫板、海绵等)。在锚杆成孔、吹孔以及坡面喷射混凝土施工时,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护眼镜。

3施工时坡面监测

坡面监测与建筑基坑的监测类似,主要监测内容是控制点的位移和沉降量。边坡监测不仅以施工范围内的区域为对象,而且还要将其所在的整个潜在滑坡体为对象。治理施工时须时时关注地质条件的变化,若出现较大的数据变化,确认后应及时与各参建方沟通,事先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并及时向相关国土和地质部门进行反馈。

4其他安全管理

4.1用电安全管理

用电设备应采用通过3C产品认证的产品,施工时应根据国家规定采用TN-S系统,结合现场施工用电实际所需要进行布线、配电。须编制《施工安全用电专项方案》,应包括各阶段用电量负荷计算,配电线路的架设、总配电箱及分配电箱设置,照明用电、现场用电安全保护措施及现场施工人员施工用电交底等内容,该方案须经审核同意后实施。实行“三级配电、三级保护”,严格按照按“一机一闸一保一箱”要求设置,室外配电箱必须配防雨设施,门锁齐全。动力与照明线路分路安装,保护接零(PE)线接至各施工机械电机外壳。现场有专业电工进行系统维护、巡检、保养,定期检查,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并记录。总配电房内配有砂池和灭火器等防火措施。

4.2机械设备安全管理

边坡治理施工所用的机械基本有气腿式凿岩机(手持式)、潜孔钻机、柴油风动空压机、卷扬机等。各种机械应登记在册,并对其性能进行定期检查,确认符合安全的使用状态后方可上坡作业。其中,对于每段风管的接口处,应特别仔细地检查钢丝扣是否绑扎牢固,以防止风管脱口甩管伤人。

5结束语

典型边坡治理施工工艺的安全管理是全方位的,边坡施工内容涵盖清(削)坡、锚喷支护、主动网、被动网、格构梁、预应力锚索等等。上述各种支护手段的安全管理除材料和工艺本身外,其安全管理手段及要点基本类似,可供互鉴。

参考文献

[1]卞耀武.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读本[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马霄汉,徐光黎,彭书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手册[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

篇7

中图分类号:F804.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75-02

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的职业风险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规模大小不一,地质体及灾害体复杂多变、隐蔽,给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由于监理工程师所掌握的技术及资源可能不完全以及监理工程师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客观上注定监理工程师面临着职业疏忽和失误所带来的多种职业风险。

1.行为风险。主要是由监理工程师的越权或失职行为带来的风险[1]。由于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方案很可能因地质条件变化而呈现不合理性,因此,需要对方案进行变更。如果监理工程师忽略由设计人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确认工程中某些涉及变更的内容,而利用自身的权力单方面指令承包商进行相应的作业,就是越权,若因此发生了工程损失,则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任务重,监理人员要对工程质量负责,采取旁站、巡视的方式对工程进行检查,确保安全施工。如果监理人员遗漏一些项目或疏忽了对一些工程环节的监督,因此而使工程留下隐患或造成损失,他就必须为此承担失职的责任。

2.技术风险。主要来自于监理人员工作技能和技术资源。一方面,监理工作是基于专业技能基础上的技术服务,因此,尽管监理工程师履行了监理合同中业主委托的工作职责,但由于其本身专业技能的限制,可能并不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三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对监理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地质环境的恶劣性、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使监理面临着技术上的困难。对于某些需要专门进行检查、验收的关键环节或部位,监理工程师虽按规定进行了相应检查,其程序和方法也符合规定要求,但可能因工作技能不足并未发现本应该发现的问题或隐患。另一方面,防灾工程大多是隐蔽工程,而且工程质量问题的潜伏期很长,工程上质量隐患的暴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诱因,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不可能保证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这都有可能带来风险。

3.管理风险。从组织上说,明确的管理目标,合理的组织机构,细致的职责分工,有效的约束机制,是监理组织管理的基本保证,如果监理机构内部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则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从人员管理上说,监理工程师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监理单位必须选派合适的总监和监理人员组成项目监理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项目的监理人员是临时聘请的,这增加了人员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此外,由于合同管理流程设计不合理、信息传递不畅、监理单位弱势等原因造成的合同管理问题也会导致风险的产生。

二、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监理单位面临的巨大的赔偿责任风险需要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理职业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因为无论监理工程师如何勤奋努力,小心谨慎,也无论工程监理单位的管理机制如何高效合理,仍然存在发生过失的可能。可见,它虽然是人为原因所致,但也与自然灾害等风险一样,有着存在的客观性、发生的偶然性等特征。有风险就有可能要承担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确立的损害赔偿原则及《建筑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提供了监理单位过失责任赔偿的法律依据。《建筑法》第35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不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的约定履行监理义务,对应当监督检查的项目不检查或者不按照规定检查,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第10条规定:“委托方或承包方违反合同规定,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违约责任。”《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第21条规定,“监理单位在监理过程中因过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应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投资巨大,与国家、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一旦工程失败不仅导致建设资金使用的无效率,还可能对库区的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给库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灾难,其责任涉及到的经济额度往往较大,并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有损失就应该有救济,对于国家防灾资金的浪费,对于库区居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都需要得到弥补,这一资金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因此,监理单位面临着巨大的赔偿责任风险。

2.监理单位有限的赔付能力需要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在我国,监理单位的赔付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工程监理取费标准为1992年国家物价局和建设部共同制定的,其费率为工程概(预)算的0.6%—2.5%。这一取费标准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另一方面,监理市场竞争激烈,压级压价行为大量存在,使工程监理单位难有积累,由建设工程监理责任引起的索赔可能会超出监理单位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2]。而我国监理单位通常并不是进行资本、资产运营的单位,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小,万一因监理责任造成重大事故,巨额索赔可能使监理单位面临破产,从而业主、投资人及其受害方等的合法权益的保障也无从谈起。

一方面是巨大的职业赔偿风险,另一方面是有限的赔付能力,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就成为监理必须考虑的问题。理论上讲,风险控制无非是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两种方法。风险自留要求损失发生时投资主体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进行支付,因而风险越大,对主体资金的要求越高。由于以上原因,监理单位自留风险可能性较小,因此,通过工程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移和分散是对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综上分析,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把职业责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对于监理单位的赔偿能力做出保障,已经成为防范监理职业责任风险,保证各方损失得到及时的救济,保障监理单位充分发挥三控两管一协调作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建构

建设工程监理责任保险是分散业主投资风险和监理单位自身风险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自2002年在上海诞生了中国首份监理责任保险起,我国的职业责任保险已进行了一些尝试,这为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推行监理职业责任保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1.监理职业责任的界定。监理职业责任保险指的是监理单位对自身的职业责任进行投保,一旦由于职业责任导致了业主或其他第三方的损失,其赔偿将由保险公司来承担[1]。能够投保的监理职业责任应是监理单位在从事监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过失、错误或遗漏未履行或未适当履行委托监理合同所规定的监理义务、或违反监理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合同对方或其他第三方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应由提供监理服务的监理单位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3]。

2.强制性原则。在西方一些国家,职业责任保险不仅成为强制推行的法律制度,同时也是建设主体各方普遍遵循的惯例准则。笔者以为,在三峡库区强制推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职业保险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从保险原理分析,责任保险的基本社会目标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如果监理职业责任保险以自愿保险方式开展,则工程监理单位有可能不愿投保,保险人则有可能拒绝承保。这就大大降低了监理职业责任保险的功能和作用。第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面临的风险大,承担的责任也大,为保证损失得到快速的救济,对监理单位提出投保职业责任险的要求,既是保证工程监理的作用得到发挥的需要,也是满足受损失方的利益得到及时补救的要求。第三,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对于工程强制保险的规定只见于建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职工意外伤害险,对于其他工程保险并无强制性规定。而我国监理制度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建筑工程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各方为了减小资金的支出,投保率普遍不高。因此,为保证工程质量和防范工程监理风险,有必要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可以将“监理责任险”纳入招投标审查条件,明确要求只有已经投保此险的单位才可以投标,通过资格预审程序首先排除未投保的单位,使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得到落实。

3.被保险人。国外的职业责任保险多数以职业人士个人的名义购买,这是因为国外的监理咨询单位多为合伙制或个人所有制,通常不具备法人资格,以个人名义购买可增强职业人士的责任感,提高职业人士的执业信誉。而针对我国实际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的现状,我们应以监理单位为被保险人,理由如下:

首先,监理服务是一种集体的行为,我国的监理制度虽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但现行法律又规定监理工程师必须加入一个监理单位才可以从事监理服务。而法律法规对总监负责制的相关规定还不太健全,总监对现场监理机构的责、权、利还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在目前监理工程师的收入还不高的情况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风险的保险费对于个人来说很难支付,个人还不具备投保的能力,总监事实上还不能成为民事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所以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应该以监理单位为被保险人。其次,从合同角度来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单位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监理单位是委托监理合同的受托方,是民事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主体当然应该成为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第三,监理单位的人员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是监理单位临时雇用来的,流动性很大,不具有固定性,以个人作为被保险人,可能保险的费用、期限、责任都不好界定,只有以监理单位保险,才能保证保险的操作性,更有利于对当事人双方利益的保护。

4.承保方式。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贯穿于工程各阶段,从勘查阶段到竣工验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但监理错误引起的损失索赔往往会滞后于监理任务的完成期,因此,保险事故发生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但这又是不确定的,有的也许一二年就发生了,而有的可能十几年也不发生,因此宜采取索赔式的承保方式[4]。对于监理单位来说,把保险的有效期提前到保险合同的有效期之前,适应了防灾工程的特性,有利于监理风险的转移,使监理把注意力集中于工程的监督管理上,而且这种连续投保方式,可以使监理得到一个基本的保障而又不至于支付太多的保险费,监理投保费用低。索赔式的保险费用比损失式的保险费用要节省50%左右[5],符合监理目前收费的现状,对于个别大型的防灾工程,上述保险若不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保障,则可以通过项目责任保险追加投保额,这样可以使监理单位在作投保的选择时,能够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对于保险人来说,设置了一个宽限期,使其摆脱无期限的承保,发挥保险机构在化解风险中的作用。

5.赔偿限额。国际上通常的职业责任保险,一般采取限额赔偿,这也比较适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的职业责任保险。因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单位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尤其从地质体的不稳定来看,损失发生的概率极其大,即使地质体本身稳定,也可能因为监理单位自身的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害。保险机构是作为风险分担的盈利主体存在的,如果一味地由其来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会导致保险危机,这对于保险机构来说是很不利的。而限制其承担责任的数额,可以督促监理单位更加认真地进行监督管理,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并使自然因素造成的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王家远.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保险若干问题[J].建设监理,2000,(3).

[2] 曹琳剑.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职业责任保险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 王家远.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分析[J].建设监理,2000,(6).

[4] 刘佳.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5] 谢锋,方东平,毕庶涛.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在中国的实施[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z1).

篇8

(Chuanjian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17,China)

摘要:结合案例对比分析,本文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生态坝”防护治理技术的特点及工艺流程,为崩塌(危岩)的防治能够起到相应的指导。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ase,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 of "eco-dam" protective control technology to give a relevant guide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llapse (crag).

关键词:崩塌(危岩) 生态坝 生态坝防护治理技术

Key words: collapse (crag);eco-dam;ecological dam protec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077-02

0引言

“生态坝”防护治理思路、技术方案及可行性论证,在《崩塌(危岩)的“生态坝”防护治理技术研究》一文中,已进行了充分论证。本文通过案例比对,归结了“生态坝”在崩塌(危岩)治理防护中所具备的诸多优势。

1工程概况

姜射坝崩塌是为受汶川大地震影响,所在山体顶部岩土体发生大面积垮塌。垮塌区所在坡面宽约470m,高约120m。之后斜坡中上部仍分包有数量、规模不等的危岩体,需要治理的共有9处,总方量约8500m3。斜坡顶部覆盖层发育有多级拉张裂缝,发育有2处不稳定斜坡;中下部发育有2处不稳定斜坡,总方量约10.6×104m3;坡脚分布有5处崩塌堆积体,总方量约4.4×104m3。

由于姜射坝崩塌(危岩体)所处斜坡受地震影响,发生强烈变形的范围较宽,斜坡高陡峻险,坡面上随时有危岩体崩落的危险,坡脚距危害对象――居民区约100m,地势较缓。由于坡面上地质情况较复杂,地质灾害点较多,且工程直接清理、整治难度大,施工材料的搬运较困难,施工时安全技术要求较高。 根椐上述情况,该工程采用了拦石墙+被动防护网等拦挡治理措施,并于2010年完成了治理。

鉴于本项目特点,本文对拦挡措施进行了“生态坝”防护治理设计和比对分析,从结构设计、经济指标对比、维护难易程度、使用寿命、社会和生态效益等诸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

2“生态坝”的防护治理技术简述

“生态坝”通过“砌体+填土+植被”的方式实现危岩体的工程防治。初期数年,“砌体+填方”(H=5.0m)的结构组合,直接抵御“安全直径”(对于坝体不产生显著破坏的危岩等效直径,并结合人工破碎更大直径的潜在危岩体,使其直径尽可能小于“安全直径”)以下的危岩体。数年后,砌体内的填土趋于固结、致密的同时,生态坝表面覆盖种植的乔(灌)木、花卉等经济林木,在产生环境绿化美化、经济效益产出的同时,膨胀延伸的发达植物根系,把坝内土体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牢固整体,时间越久坝体越稳固,强度越大幅提高。简言之,生态坝防护治理体系是一个有生命会呼吸的防护结构,在维护和每年产生可观效益的基础上,生长为一个无可替代的防护体系,其功效和使用寿命都远远超出既有工程措施。当坝顶乔木生长到数年数十年后,将成为一道绿色的守护屏障(详《崩塌(危岩)的“生态坝”防护治理技术研究》文)。

3“生态坝”的防护系统的组成及设计参数

3.1 系统主要的构件参数和技术要求“生态坝”的设置主要由“砌体+填土+植被”三部分组成,如图1、图2、图3所示。

3.1.1 砌体即格栅坝(包括a、b、c三段平行砌体与a、b间其支持作用的联系结构所组成),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以块石、片石、毛石(漂石)等作为砌体材料,泥土掺水伴和作为粘结材料,粘结材料和砌体强度不作要求。其中,a、b基础埋深≥30cm。对基础持力层无特殊要求。当危岩崩落高度h=100~500m或场地受限时,可加大a的截面尺寸,或采用毛(块)石砼砌体结构。当场地无块石(片石、毛石)等粗大颗粒时,而以砂、粉砂、粘土、甚至淤泥、粘性土等细粒土为主时,可用土工编织袋装填后,进行堆砌。砌体结构a可相应增大。

3.1.2 填土坝体填土就地取材可采用任何可得土、石方材料。填筑时,应掺置少量水分,并根据实验使之接近最优含水率状态。如为巨(块)石充填,应避免块石架空或空洞的产生。原则上可不作压实,填筑后,使其自然固结压实。坝体堆高最大厚度以勘查或调查危岩坠落最大可能直径及弹跳高度确定。有条件时坝顶坡面,覆10~30cm耕植土或营养土。

3.1.3 植被分迎面坡、坡顶和背面坡。其中,坡顶以速生乔木,如香樟、杨树、桉村和黄葛树等为主,且以3~5年生优先移栽;迎面坡以麻竹、桑树等经济作物为主;背面坡以牧草、花卉、果木等为主。植被移栽后,由专人养护。

3.2 系统布置的技术要求及参数“生态坝”是由多个单元结构组成,其中格栅坝a的截面尺寸、坝体高度、ab段的间距及支撑(连系梁)砌体的截面尺寸,为三个关键控制性指标。

砌体a的截面尺寸和坝体高度H,根据勘查报告,分段计算最大坠落高度所产生的冲击力和跳跃高度,按《崩塌(危岩)的“生态坝”防护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的计算方法确定。

一般情况下,a的截面尺寸:宽≥1.5m,高1.5~5.0m;ab之间联系砌体截面不小于a截面尺寸的1/3。坝顶填土迎坡面坡度α1<45°,背坡面坡度α2<25°,其余砌体可按构造要求设置,不作计算。

4“生态坝”治理工程施工流程

测放线砌筑格栅坝a、b、c填土并整型覆盖耕植土(或营养土)测放行、株距栽种苗木养护。

当耕植土或营养土缺乏不能全部覆土时,苗木可随土工织袋所盛培养土一袋一苗栽培移植。栽种植物时,基质营养土等应尽量保证移活率≥95%。

5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篇9

前言

戒台寺座落在马鞍山北麓,距北京城35km,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有“天下第一坛”、“选佛场”之称,尤其以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和奇松而闻名,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戒台寺滑坡是指马鞍山南北向山梁产生滑动对寺院构成致命威胁的地质灾害。2004年7月,北京山区连降暴雨,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戒台寺院内、进寺路及108国道产生多个塌陷坑,寺院内产生一条由西向东贯通的张拉裂缝带,裂缝所经处建筑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同时,秋坡村许多村民房屋也出现大量开裂沉陷,成为危房。2005年春融时节,变形突然加速,最大位移量达6mm/日,千年古刹岌岌可危。

一、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概况

1.地形地貌

马鞍山南侧为山前断陷平原,地形陡峻;北侧为低山沟谷地形,相对较缓,沟谷较发育,坡度一般为20~40°,植被茂密,属低山剥蚀地貌。

2.气象条件

该滑坡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592mm,降雨大都集中在6~8月份,2004年降雨量为678mm。

3.地层岩性

戒台寺斜坡及其周围的主要有石炭系、二迭系及第四系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①.石炭系中石炭统清水涧组

主要为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夹薄层状砂质页岩或泥质砂岩、砾岩,夹3~4 层粘土矿和煤层或煤线。页岩或泥质砂岩略具板岩化现象,轻微变质。

②石炭系上石炭统灰峪组

主要为细砂岩、含砾粗石英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2~3 层粘土矿和煤层或煤线,轻微变质。

③下二迭系岔儿沟组和阴山沟组

下部主要为微―中风化细砂岩、粉砂岩、含砾砂岩和砾岩,夹煤线;上部以厚层状砂岩与薄层状粉砂岩互层,长石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

4.地质构造及地震

戒台寺周边区域地质构造主要受马鞍山背斜的影响,区内的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

a.马鞍山背斜北翼的舒缓部位,形成近南北向的褶皱带,断层、挤压劈理带和压扭性构造面发育;

b.发育近东西向10条构造结构面(带),层间错动带以及次级褶皱等发育。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地震基本烈度值Ⅷ度。

5.水文地质条件

该区内发育的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上层主要为地表降雨或生活污水下渗补给,埋深20~30m;深层为石炭系中统地层中的承压水,从山体中上部地层露头接受补给,埋深45~60m。

6.人类工程活动

该滑坡区内主要的人类工程活动为山梁周边及底下的采矿。据记载,自明、清以来就有采矿活动。

二、滑坡的规模及性质

戒台寺滑坡南北长约1200m、东西宽约450m,前后缘高差约230m,滑面最深达47m,滑体约920万m3。滑坡规模巨大,性质复杂,是一产生在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软弱和地质环境恶劣条件下的大型破碎岩石滑坡群。

戒台寺滑坡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及其复杂性。特殊性体现在滑坡具有多条、多级和多层滑动带的滑坡群,且滑坡群之间相互依赖。复杂性表现在:①构造发育褶曲多,②岩层顺倾,③含煤系地层,④变形复杂零乱,⑤地下水丰富,⑥诱因多,⑦滑体厚、滑带强度低、滑坡推力大。

三、滑坡治理主要工程措施

1.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坡体变形的具体情况,在滑坡西侧沟滑坡体布设一排多锚点抗滑桩,桩设置在108国道外侧斜坡底部,共53根,桩间距6.0~8.0m。

多锚点抗滑桩共设2种桩型,1#~35#桩身截面为2.0m×3.0m,桩长24m~31m,桩头设4孔预应力锚索;35#~53#桩身截面为2.4m×3.6m,桩长38m~61m,桩中设6孔预应力锚索。每孔锚索由8根Φs15.2钢绞线组成,孔径Φ130mm,向下倾角25°,内注M30水泥砂浆。1#~35#桩头距桩顶0.5m和1.5m布置上下两排锚索,锚索长38m~50m;35#~53#桩头距桩顶0.5m和1.5m布置上下两排4孔锚索,第三排2孔锚索距桩顶5.5m处,锚索长57m~70m。

2.施工工艺流程

锚索抗滑桩施工顺序为:测放桩位施工抗滑桩锁口在桩口搭设防护板和起吊架开挖一节桩身绑扎护壁钢筋支模浇注护壁砼拆模并检查尺寸开挖下一节桩身重复上面四道工序至设置锚索位置锚索钻孔锚索安装注浆锚索张拉后绑架在桩身护壁开挖下一节桩身绑扎护壁钢筋支模浇注护壁砼拆模并检查尺寸重复上面四道工序至设计标高封底绑扎桩身钢筋浇灌桩身砼至距桩头2m处后预留锚索孔位浇注剩余砼钻桩头锚索孔下钢绞线注浆张拉锁定。

锚索与桩身工程施工先后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应注意相互的配合与衔接。

四、抗滑桩施工

1.施工场地清理

清理施工场地内的杂物,并在抗滑桩孔口周围作排水沟,以免施工时地表水流入孔内。

2.测量放线

抗滑桩要按桩排方向及控制桩身的里程、坐标位置准确放线定位。

3.桩身开挖

桩身分两批跳槽间隔开挖,桩井开挖自上而下分段进行。

a.做好锁口盘后,搭设起吊架,并在桩井口铺设防护板。

b.分段开挖桩身,每开挖1.0~1.5m后立即做钢筋砼护壁,每浇注0.5m用振捣棒捣实,且须保证护壁不侵入桩截面净空以内。护壁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下一段的开挖。对可能发生坍塌的部位增加护壁厚度,并采取临时支护的措施。

五、抗滑桩锚索施工

1.锚索孔位测放应准确,锚索钻孔倾角误差定为±1°;考虑沉碴的影响,为确保锚索深度,实际钻孔深度再大于设计深度1.0m。

2.为避免恶化滑坡工程地质条件,锚索钻孔时禁止水钻。施工中,出现了严重的卡钻、漏风、不出渣率等现象,采取了先对裂缝注浆固结松散体,再进行二次钻孔。

3.锚索张拉分5级进行,每级荷载分别为锚索设计张拉荷载的0.3、0.5、0.75、1.0、1.1倍。每级稳定5min,最后一级稳定10~20min,同时记录每一级荷载下钢绞线的伸常量 ,测读锚头位移三次。张拉锁定过程中,加载速度平缓均匀,速度控制在设计预应力值的0.1/min左右,卸荷载速控制在设计预应力值的0.2/min 。锚索预应力锁定是在压力表稳定不变的情况下,且稳定10min以后锁定。锚索张拉除考虑预张拉外还要交替分级张拉,交替张拉可保证各孔锚索受力均匀,张拉后若有明显的预应力损失,及时进行补张拉。

4.在锚索张拉锁定之后,外锚头钢绞线预留10cm,其余部分用切割机裁去,再用C20砼封锚。

六、施工效果

虽然该滑坡体地质条件复杂,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无一人员伤亡,达到了“零伤亡”目标。经监测,寺院内及桩排附近的监测孔变形曲线逐渐收敛,趋于稳定,工程设防以内的滑坡体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七、结束语

篇10

中图分类号: X830 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泉山滑坡于正在兴建的滩坑水电站水库的左岸,在青田县北山镇人民政府的东南侧,距滩坑水电站大坝直线距离约为4.5km,隶属于青田县北山镇泉山村下泉山自然村。该滑坡体呈东北方向展开,面积约为0.29km2,平均厚度约21m,总体积约610×104m3,为一个大型的岩质古滑坡。由于库水位高达160m及北山镇复建工程对山体进行开挖和填土的影响,经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滑坡工程地质勘查认定,大部分滑坡体将被水淹没,滑坡体有可能产生整体或局部性失稳,成为规模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为阻止古滑坡的复活,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已经采取了治理滑坡的措施:采用工程支挡加固和峡口堵填堵住滑坡四周基岩山体中的地形缺口,利用这些稳定的基岩山体和工程构筑物作为支挡力源,进行滑坡前缘区坡脚填方反压,以阻止滑坡的失稳,确保滑坡区场地的整体稳定,而且正在紧张的施工中。为确保北山镇复建后建筑物和人身的安全,全面掌握滑坡体的相关特征信息,判定滑坡体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并指导治理工程的施工,当然要以监测为首,做到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监测。

2 监测方法的拟定

青田县北山镇下泉山滑坡体监测工程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监测项目,监测方法采用地面和地下变形监测、地表和地下水动态监测等综合监测,近期治理工程安全监测和长期防治效果监测,各种监测成果相互印证,使变形监测成果更加可靠,能更好地掌握监测区滑坡体变化。本文只对滑坡体变形的平面位移提出一些看法。

由于该监测区位于海拔250米的山凹里,山坡下滩坑水电站水库已经蓄水,四周树木高大,使这里气候多变,难以捉摸。特别是在雨季里,云雾缭绕,长时间处于能见度极低,通视极差。为了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滑坡体平面位移监测采用GPS法,该方法全天候,但由于四个监测控制点在滑坡体,路远山陡,完成六个监测点要一天,速度慢观测时间长。但是在光照、通视、气候条件好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投入使用观测速度较快,采用边角测量的极坐标法,完成六个监测点仅要两小时。由于该项目监测时间五年,监测周期为20天一次,监测时间长,次数多。鉴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如果合理的交叉投入以上两种监测方法,对本项目来说无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3监测方法的实施

为了取保迅速有效的投入这两种监测方法,使它们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本次监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GPS网和极坐标法只对平面位移监测(GPS网沉降监测精度较低,本次采用二等水准观测。)

2. 监测控制点及监测点采用了观测墩,在观测墩中间装上强制对中装置,使对中误差减少到最小。

3. 根据设计要求,对GPS网和极坐标法各制定了一套操作和计算方法,使它们的精度都能达到监测要求。

4. 在第一次监测时同时使用GPS网和极坐标法,通过比较它们的监测数据来分析交叉投入两种监测方法的可行性。

3.1平面监测控制点及监测点的布设

监测控制点在监测滑坡体的稳定岩体上或房顶上布设四个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GPS观测墩,点的编号依次用Ⅲ-1、Ⅲ-2、Ⅲ-3、Ⅲ-4顺序编排。监测点也同样采用观测墩,点号分别为JC1S、JC2S、JC4S、JC5S、JC7S、JC8S。观测墩规格为:盘石1.0米×1.0米×1.0米,柱石上端0.3米×0.3米,柱石下端0.5米×0.5米,柱石高为1.2米。点位埋设稳固、视野开阔、便于对监测点的观测、有利于安全作业、能长期保存。实地用红漆在点的附近写上点号,并立上警示牌。

3.2四等GPS网

四等GPS网采用4台套GPS静态接收机,同时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外业检验的合格基线,选取独立基线构成GPS网,数据预处理使用随机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检查和基线向量解算,对原始数据进行编辑、加工与处理,舍弃在复测基线边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异步环闭合差检验中超限的基线。环闭合差及基线向量数据都符合《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中相应四等限差要求。

3.3极坐标法

仪器使用2″级全站仪(TC1202)进行监测,在Ⅲ-4设置测站,以Ⅲ-3为起始方向,以Ⅲ-1为检查方向,当固定角符合规范要求后方能进行监测点的观测。水平角观测三测回,垂直角单向观测三测回,边长单向观测四测回,每测回四次读数;气象数据分别在测站、觇站上按《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中四等导线测量要求采集、记录,并直接输入全站仪进行改正,边长还需加入仪器检定的加常数改正、乘常数改正、投影改正,水平角、垂直角、边长观测等各项限差按《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中四等导线测量精度要求执行。

4 取得的成果

地面平面位移监测采用四等GPS网和极坐标两种方法测得每个点的平面坐标,数据如下表:

根据数据比较,不难发现,所得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由于两种观测方法观测时间仅差一天,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监测点是固定不变的,那么,用其中一种方法去检查另一种方法求得观测点点位中误差:

求得M=1.7mm

N---- 观测点数 j----较差

由此可知,其结果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的要求。因此,以后的监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中任一种方法观测即可。

5 结语

以上探讨青田县北山镇泉山村下泉山自然村的滑坡体监测交叉投入GPS网和极坐标法的主要技术流程和可行性。通过两年多的监测和实际效果表明,按规范进行操作,结合实际用上述两种方法观测,综合对照分析,其位移态势相吻合,结果可靠。

参考文献:

[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规程》(CJJ73-97)

篇11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mining surface subsidenc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further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ining area and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mining area, let the mining area in coal production,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reuse of reclaimed science aspects to a virtuous circle of the road and promot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mining subsidenc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ustainable; benefit

中图分类号:TD1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矿井概况

恒源煤电股份公司任楼煤矿是皖煤集团公司主力生产矿井之一,是以综采开采为主的现代化大型矿井之一,矿井位于安徽北部的临涣矿区,地处安徽省宿州市西南约30.0km的濉溪、蒙城两县的交界处,隶属濉溪县任集(任集现隶属濉溪县南坪镇)和蒙城县许疃镇。截至2009年底,任楼煤矿共有地质储量21443.0万吨,其中A+B级为12111.3万吨,为地质储量的56.5%;可采储量9758.7万吨,为地质储量的45.5%。

一、环境治理区概况

任楼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以恢复治理375.7亩(不含治理区外部分修建道路和沟渠)采煤沉陷地作为矿井的小型矿山公园,建成后将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处休憩娱乐场所。该治理区位于任楼煤矿工业广场的西部,矿区专用铁路的北侧,紧邻矿区专用铁路,距离工业广场约1.0Km,南北方向宽约253.0~353.0m;东西方向长约804.0m,总面积250458.0m2,约375.7亩。

1、治理区开采情况

本次治理区位于任楼煤矿中二采区的上部,井下涉及区域为矿井中一采区和中二采区,其中中二采区为矿井即将报废采区。该项目治理区涉及区域范围内井下仅开采72、73和82三个煤层,其它各煤层不可采,其中72和73煤层在该区域大部分为合区开采。当前,该区域三个煤层除矿井工业广场、风井保护煤柱和中二采区上山煤柱未予开采外,其它区域煤层已基本回采完毕。72、73和82三个煤层平均采厚分别为2.60m、2.00m和2.55m,累计采厚为7.15m,开采时间为1997.1~2009.12,开采深度为-275.0~-578.2m,地表标高平均为+26.0m。

2、治理区开采地表沉陷情况

受井下煤层开采影响及人工回填煤矸石和粉煤灰影响,本次治理区范围内地表最大下沉为7.19m。当前,治理区内有积水区、煤泥煤矸石电厂粉煤灰充填区和农田荒芜区,地形较复杂。积水区位于治理区的东部区域,积水面积共计约192464.7m2,约合288.7亩,区内水位标高约+23.5m,积水深度为3.5~5.5m,平均4.5m。煤泥煤矸石电厂粉煤灰充填区位于治理区的西部区域,面积约47132.9m2,约合70.7亩。该区地表高低起伏,凹凸不平,地表标高为+23.9~+27.8m。当前,部分生活垃圾被堆积在该粉煤灰储灰场的北半部区域,堆积面积约22234.5m2,约合33.4亩(不属于治理区范围),堆积厚度平均为0.5m;治理区内其它区域为农田荒芜区,占地约10866.6m2,约合16.3亩。农田荒芜区地势较为平坦,地表平均标高为+24.0m。

二、治理区治理内容

本次任楼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为:

1、回填、整理积水区边坡,恢复水体功能,并修建堤坝,形成人工湖,并发展养殖业;

2、治理区内矿区专用铁路路基加宽,并砌筑路堤边坡;

3、清理治理区内生活垃圾堆积区,推平、整治治理区内煤泥煤矸石电厂粉煤灰充填区域,回填覆土,植树种草,作为绿化用地,改善矿区周边生态环境;

4、回填复垦塌陷区边坡,修建休闲广场,以作为矿井周边居民休憩娱乐的建设用地;

5、进行治理区域周围道路回填与路面硬化;

6、对治理区周边及回填道路两侧进行绿化,最大限度地恢复矿区受影响的生态系统。

三、治理区治理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原则:治理区将作为任楼煤矿的小型矿山公园,将成为周边居民休憩娱乐用地,并兼顾渔业养殖。为满足不同用地需求,治理区内各区的恢复治理,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工艺,确保工程治理质量;

2、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的原则,使治理工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和示范推广性;

3、土方二次搬运尽量少原则:治理工程由于涉及矸石回填、土方剥离和临时隔水围堰(砌筑护坡)等工程,本次设计时考虑了尽量使二次搬运的土方减少到最小;

4、便于施工原则:本次治理区占地375.7亩,施工作业面积较大,但如果设计考虑不周或施工组织设计不完善,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样会受到影响,从而增加施工成本费用。本次设计从便于施工的原则出发,将治理区划分成三个区及两个亚区进行施工作业,统筹考虑各分区的工程,从而使设计工艺流程有利于现场施工;

5、井上下相结合的原则:要根据井下工作面布局和推进情况,及时圈定地面开采沉陷区域,根据治理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早处理;

6、科学合理,近期规划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矿井近期开采对地表沉陷的影响,又要结合矿井长远发展目标最终对地表沉陷的影响综合考虑,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杜绝重复治理和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四、效益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减灾效益。

1、环境效益

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不仅美化了矿区周边环境,治理恢复了部分受开采损坏的生态系统,改善和提高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化害为利,为矿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休憩娱乐的场所,而且还处置利用了部分固体废弃物,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无效占地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美化了矿区生活环境,恢复了矿区的自然生态面貌,使矿区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因而,其环境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2、社会效益

通过本治理区的实施,可获得建设用地16.3亩(休闲广场占地),不仅能有效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占用耕地面积,能缓解该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而且还解决了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渠道,能使当地工、农关系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为本区工、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而,其社会效益显著。

3、经济效益

通过本治理区的实施,可治理采煤沉陷地375.7亩,其中可获得粗放养殖鱼塘面积为288.7亩。按鱼塘每年每亩纯收入1000元计算,则鱼塘每年可获纯收入为28.87万元。可见,其经济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4、减灾效益

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不仅减少了矿区采煤沉陷土地,而且减轻了因采煤沉陷而产生的地质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危害,改善了沉陷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五、两点建议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方针,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减灾效益,有利于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生态环境建设。要及时认真地总结经验,以便推广和其他类似工程借鉴;

2、加强治理区治理后的综合利用、保护、管理和维护等后续工作。

六、结论

篇12

引言

“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既要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又要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可控制的范围内。对于必须破坏扰动的部分,应当通过科学设计、先进合理的有效措施,确保矿山的存在、发展直至终结,始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融合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轨道中的一种崭新的矿业形象。

一、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性

1、绿色矿山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既是立足国内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绿色矿山建设是加快转变矿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途径。将绿色矿山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为转变单纯以消耗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开发利用方式提供了现实途径。

3、绿色矿山建设是落实企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保证矿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矿山与环境和谐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自觉承担起节约集约化利用资源、节能减排、环境重建、土地复垦、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责任[1]。

二、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与实践探究

新疆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阿舍勒”)是紫金矿业集团所属的以采选金铜矿为主的矿山企业,位于新疆阿勒泰。阿舍勒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取得了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做到了合法经营,照章缴费。同时,阿舍勒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技术经济指标,促进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抓好生产管理,实现安全标准化,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和谐绿色矿山。

1、科技创新助推技术进步

1.1厚大矿体高效安全开采技术。阿舍勒一、二步采场均采用高效的中深孔嗣后阶段充填采矿法进行回采,解决了在矿岩不稳定条件下矿产资源如何安全高效开采回收利用和本质安全的难题;二步采场在应用中深孔嗣后阶段充填采矿法进行回采的同时,采用盘区机械化开采技术回收顶底柱,大大提高了采矿效率。实现井下采掘机械化,使矿山生产能力从设计4000t/d提高至4500t/d。

1.2 中深孔底部结构人工三角桃形柱、充填人工假巷和人工假底制作创新技术应用。推广应用三角桃形柱预先充填高效回收工艺,先采采场底部结构的三角桃形矿柱,并用高强度的充填体进行充填和置换,并制作人工假底或充填体假底,形成人工底部结构,可使出矿底部结构和底柱的回采率由原来的60%~70%提高至90%以上。

1.3 通过选矿技术攻关和改造,提高金铜回收率,综合回收伴生资源。阿舍勒通过选矿试验研究,优化选矿药剂,通过对“破碎、磨矿、浮选”流程进行多次优化改造,流程更加合理,改变加入钢球比例,并实现选矿自动化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使铜、锌回收率分别比设计提高2%和5%,

2、节能减排

阿舍勒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三废”排放达国家规定标准,采用无废或少废工艺,矿山选矿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达到同类矿山先进水平。

2.1 新型胶结充填材料的开发利用。阿舍勒利用工业废渣,研发生产新型充填胶固料,变废为宝,在同等条件下,新型材料充填强度比普通水泥高2倍,充填成本在同等条件下下降25%。新型充填胶固料的研发成功,大大降低了充填成本,促进了充填采矿法的推广应用。

2.2 尾砂和废石胶结充填采矿法的推广应用。井下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主要用于充填采空区,选矿产出的尾矿10%用于井下充填,减少尾矿排放量,既处理了采空区,防治地表塌陷引起的地质灾害,又少占用土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2.3 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阿舍勒投资1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站,使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得到循环利用,避免了环境污染。

2.4 空压机冷却热水用于洗浴和办公室冬季供暖。将7台空压机冷却水通过热能转换技术将余热用于办公室冬季供暖和后勤中心洗浴。

2.5 变频用电设备和高压节能技术应用。随着变频和高压节能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已在众多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阿舍勒井下生产设备,如提升卷扬机、井下排水设备以及选矿球磨机和破碎机等大型设备均引进变频及高压技术,节能效果显著,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3、地质灾害治理和环境保护

阿舍勒坚持“安全第一、环保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基本方针,落实环保责任目标,认真落实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注重环保和生态投资,结合生产实际狠抓矿区污染源治理。主要措施有:第一,建立了环境监测站,配备了完善的监测设备,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第二,选矿除尘降噪;第三,化验室酸气的处理;第四,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工程,在矿区清洁化、对矿区公路实行定时洒水降尘,加快矿区美化绿化进程。

4、土地复垦

阿舍勒在开采过程中严格执行“边生产,边建设,边复垦”的原则,减少了固废的占地面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一,实施了尾矿库复垦植被综合治理工程;第二,对废渣场进行了复垦以及绿化,并开发利用新建了员工活动中心和停车场[3]。

5、社区和谐

多年来,阿舍勒为搞好矿群关系,出资帮助周边村组修路的同时,还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与周边政府、村组村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和互信互利的和谐关系,出资数千万元支持周边地区的新农村和市政建设,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矿群关系和谐。

6、企业文化

阿舍勒通过员工教育,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导向、企业愿景、管理理念、管理态度、管理人员“五字”真言、员工行为规范、企业安全生产方针、企业职业健康理念、环保理念等企业文化建设专题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结束语

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矿业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能力。阿舍勒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从中获得了很好的经验,今后还将紧紧围绕矿山采选核心技术,进一步重视技术进步和技术攻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