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51: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海洋数字经济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76-04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旨趣包括认知旨趣、技术旨趣和解放旨趣,“经验和分析”是培养技能旨趣的主要手段。他还提出了“双实”的方法,用“真实性”和“事实性”去提高行为的合理性。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某些“假探究”的现象,罔顾教学真实,忽略学生事实,导致学生学习的表里不一,流于形式。
一、循因:从技术旨趣培养的错位中发现根本
是什么造就了《劳动与技术》教学的错位?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唯书是学”――脖子上的圈子
事例1:《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小金工”项目《折叠式衣架》一课,按照教材和配套录像中衣架挂钩的方法做成的挂钩,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挂钩结构不稳,不够牢固。教材中指导制作的衣架是有实用性的,如果将有明显缺陷的衣架运用到生活中明显并不适合,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教学者忽视。
辨析: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本是一种权威。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多数人都缺乏挑战已经被圈定的所谓权威的勇气,所谓的“教不离书”。劳技技术的制作是科学严谨的,与生活接轨的劳动教学更多的要考虑以实用为原则。小小的缺口似乎并不影响制作的美观,但却导致了这一件劳动作品在实际运用中不够牢固,缺乏稳定性,而这一点也正是这一课教学需要进一步重点探究的。孟子强调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要善于思考,这是超越时代的思想,在当今的探究领域,更要有质疑精神。
“唯师是从”――阳光下的影子
事例2:“可爱的纸篓”是《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上册“纸工”中的一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压一挑一”的方法教学,示范第一次编织时将黄色纸条挑起,压住绿色纸条,在学生制作环节中,多数学生习惯性地拷贝教师演示的步骤机械地去做。
辨析:长久以来,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这一称谓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权威。教师说什么,学生往往就跟着做什么。大多数学习者都有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探究认知的内驱力。“行成于思,毁于随”。上述课例,如果在教学活动中,第一次编织时挑起绿色纸条再压,同样是成功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操作之前引导学生对“压一挑一”这一方法进一步分析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压一挑一”这一概念包含的是“先压后挑”和“先挑后压”两种方式,从而转变学生固有思维,达到变通。
“唯材是用”――常规药的方子
事例3:《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上册“技术初步”中《笔筒》一课,运用配套材料袋中的纸压板进行切割,学生普遍遇到切割边缘材料松散,出现毛边,不够光滑、硬实;用配套胶水粘贴时胶水黏性不够,制作完成率和成品率都不高。
辨析:教学材料是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要载体。劳动与技术教学材料质量的优劣,对培养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的兴趣、劳动习惯、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怎么办?坚持用配套教材显然不合适,此时,适时的对不同材料的比较与探究使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如使用木片,事实上恰好是在五年级《学生锯》制作之后掌握“切割”、打磨木片的教学延伸。
由此可见,“真实”的缺失是造成“伪探究”的罪魁祸首。只有把握学生的真实的心理和物理环境,才能找到“真探究”的根本。
二、内省:改变师生的“真实”的认知态度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它从原有经验出发,在低水平支撑下建立,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步骤逐步建构其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在认识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心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课程标准才强调劳技探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一)何为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者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者自主构建答案、意义、理解、信息的活动或过程。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安排探究式学习、把握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和探究的方向以及何时介入。“学生应以已有知识经验为起点,主动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大厦。”[1]例如:拼图是学生非常喜欢、也是从小熟悉的游戏。三年级《十五巧板》,在完成剪贴之后,重点落实在探究拼什么这一环节,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构建经验,设计不同主题的拼图,如机器人、动物、交通工具等。学生在拼图中会逐步感受到学会制作十五巧板之后带来的无限乐趣。
(二)怎样用好教材
课程纲要倡导:在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并且可以结合地方性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开发有特色的地方教材和适合实际教学的校本教材,教材中选用材料的功能性与技术的延展性需要有延续的深度。
例如:家政种植一项,将《水仙的栽培》引入到六年级上学期,符合气候特点,便于各地区的各学校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学习,从探索学习球茎的雕刻方法到学习有土栽培或者无土栽培,从进行日常的观察养护到深入探究养护的方法,劳动技能兴趣得到不断的发酵。
(三)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什么程度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特征就是“动手做”,也就是操作性学习。我们在操作中不仅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还要思考“如何做好”等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思考,体验动手与动脑的乐趣,享受其成果,使其成为学习的动力,感受劳动技术教育的价值。如:四年级上册的家政项目之一“钉纽扣”,首先要穿针引线打结,然后进行缝制。学生应重点学会在两个扣眼上进行“一”字型的基本钉扣方法,在此基础上观察有四个扣眼的纽扣怎样缝制更牢固,由讨论得出“二”字型、“口”字型、“十”字交叉型等缝制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分层尝试动手缝制,比较哪些方法更加牢固。由简单到复杂的指导教学适用于技能较高的内容,成功的体验增加了挑战的乐趣。
由此可见,只有改变师生的教学态度,紧扣《劳动和技术》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才能形成“真实”的教学认识观。
三、践行:根据孩子的“事实”落实教学
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探究?孔子认为,做学问应该是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通过切实可行的“事实”去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应基于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去创造性使用教材,开掘教材中蕴含的利于学生劳技素养发展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高瞻远瞩”的探究学习。
(一)把控探究全程
一块美玉的加工需要“切”“磋”“琢”“磨”,有效的探究教学也应如此。“‘切’:对教学之初遇到的原始问题、初始情景进行思考。‘磋’:将初始的情景问题转化为一个可以为课堂教学利用的案例。‘琢’:围绕教学目标和活动意图,对初始情景转化成的案例进行目的性强、指向性明、操作性好的深度开发。‘磨’:将教学情景进行精雕细刻的加工,使之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所用。”[2]
以四年级缝纫项目“缝笔袋”为例,在教学中可以增加“面料识别”课,先组织学生调查生活中面料的种类、常见品种、成分组成等,然后讨论如何识别生活中常用的面料真伪,学会基本的选购常识与技巧。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鉴别和比较各种常用面料如棉、麻、丝、绸、聚酯纤维、尼龙的特性,再根据使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面料,合理设计剪裁,最后从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两个方面评价这次活动。第二课,学生们选用上节课剪裁的合理面料进行缝制。两节课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收集面料的信息,进行必要的科学实验,实际动手操作,整合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
(二)操作过程深探究
君子之学,贵乎行。行则明,明则有功。劳动与技术是“动手”“动脑”“动心”的课程。劳技素养的培养应该与学生学习的志趣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让他们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1.兴趣目标打前阵
兴趣是好老师,乐趣是更好的老师。教师可看学生怎么做、为什么做、喜欢做什么,然后适时引导其确定学习目标。每逢我国的传统节日来临,学生之间都会产生对节日文化的探索兴趣,于是《鞭炮节》《兔子灯》《编网袋》等课的探究目标就自然引出。学校将传统的手工技艺与劳技课程结合在一起,自编校本课程,不失为一个兴趣点。如端午节即将到来,教师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内容:低年级学习纸工“折纸粽”,中年级学习编织“绕彩粽”,高年级尝试用箬叶“包粽子”,并确立相应的探究目标、选用不同的制作材料。这样既能够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技能操作有一个相应的拓展延伸,又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学生“好之乐之”,自然激发起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2.信息材料铺道路
了解知识是探究学习的前提。劳动与技术课程本身就有着宽广而丰富的技术信息。如小学四年级的家政课《洗衣物》。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洗涤的正确方法,还可让学生收集日常使用的各种不同的洗涤剂,让学生认识洗涤剂及面料的不同种类,了解不同面料、洗涤用品的不同的使用方法、功效等,教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与方法,使信息含量的扩充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又如家政《尝尝我的手艺》一课,针对学生普遍偏食、喜食肉类的现象,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去收集荤菜与蔬菜的营养价值,课上交流比较荤菜蔬菜的营养与身体需求的关系。学生通过整理、归类,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处理方法。这成为学生技术素养的基础能力。学生的“多闻多见”为烹饪课《水果色拉》《西红柿炒蛋》等夯实理论,激发烹饪的乐趣。
3.小试牛刀为初探
“问”就是自己探究。“学”,可以是听教师讲,也可以是自主地去学习。“好学”,是对学生自主求知的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如在《心锁环》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动手做一做,这一过程中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如何做心锁环,可以借助书、录像、教师提供的实物,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学而时习之”,这种探究学习主动地、积极地把间接知识的学习纳入到多样化的探究过程之中,是对操作过程进行研究,施教于方法,让学生“真实”地学会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掌握技术素养的关键。
4.深入挖掘勤思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是一时的,而“学会学习”是终生的,这是一个方法掌握的问题。劳动技术课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做的方法,还得让学生学会动脑。遇到困难的技术问题,教师别忙着“解”,让学生试试用其它的方法行不行。想想、做做,做错、失败了没关系,以此树立学生良好的技术探索意识。如在传统工艺的《剪纸团花》教学中,学生被漂亮的团花吸引,非常想马上动手做出来。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会很快掌握,但作品就显得比较单一,不够丰富,模仿的多,走进“雷区”犯错的少,在这种教学中成长的学生往往缺少细细品味、碰壁、磨练与反思,久而久之容易养成思维的惰性。教师如果改用“观察尝试―碰壁点拨―实践检验―总结方法”的探究方式,关注学生求新、求变的发展,给他们创造求新的机会,使他们尝到求新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将会使学生的“真实”作品层出不穷,美不胜收。
(三)评析探究谋发展
王阳明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评价,对学生新的想法、新的探究发现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如属于《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编织的项目《动物书签》一课,通常,学生用“五股辫”完成动物的身体之后自然而然地会转用“三股辩”完成动物的颈部和头部,教材所提供的步骤图也是这样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能否将编织顺序颠倒,即先编织“三股辩”完成动物的颈部,再编织“五股辫”完成动物的身体。教师随机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观察步骤图,对制作过程、要领进行分析,并与学生一起尝试制作,经过探究,发现这一想法在编织动物这一特定题材时确实可行。“只有把知识生产或者知识建构的权力赋予学生,他们才能够通过对自己经验的研究,对原始信息以新的感知方式重新分析,并根据具体的情景在众多的解释和探究方法中作出明智的选择,从而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改善对已知事物的理解,达到一种新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论水平,或找出一些试探性的答案。”[3]过程性评价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带来更多技能探索的趣味。
罗杰・冯・伊庄指出:“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活用知识和经验来寻求新点子、新创意,就是培养创造性思考所需要的态度。”如《平结》一课是《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家政”单元编织项目,教材原有内容是以平结编织的方式完成,有教师选择学生喜欢又能短时高效完成的“小珠人”为项目作品来引导组织教学。学生先学会打平结,完成制作基本小珠人,最后分层挑战变化小人,奏响了“掌握技能―运用本领完成作品―举一反三再提升”的技能旨趣“三部曲”。课堂中的高效学习源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与技术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心得和创新,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探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我们应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明晰技能操作中自己的探究状态、需要改进的方向以及学习探究目标的达成程度。
学会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了解自己、分析自己也是“会学习”的一种重要能力的表现。劳技教学应该尝试多为学生创造展示的舞台。如学生在完成劳技作品后,教师组织开展系列成果展览,用“小卖部”“义卖区”“展销会”等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解说与推广,使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览中进行探究的体验与反思,查找自身探究的得失,以他人评价、集体评价、激励性评价促进发展,体验技能带来的无穷乐趣。
活到老,学到老。荀子特别强调学习,强调不断学习,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只有把握真实有效的探究,将“技术”旨趣渗透到学生的每一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地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增强实践能力。
0、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海洋扩展,国内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的重点也逐渐面向海洋,朝着海洋大国的方向加速前进。海洋事业的建设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防与国家安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以及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3S技术(GIS、RS和GPS)的发展,传统的海洋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海洋卫星、各类浮标、海底观测网和沿海台站组成的全球海洋立体监测与数据获取系统等,使得海洋数据以海量、实时、动态、多类、多源等形式产生,这种变化要求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海洋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国内迫切需要面对海洋信息的各类专业人才。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各行业数字工程的实现,是一门集地理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集成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2004年,武汉大学首先开设并招收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上海的区位优势,于2010年率先在上海市开设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该专业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该专业并没有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各开办院校根据实际,结合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大国发展战略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基于海洋事业需求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定位,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1、专业定位与特色
虽然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之前,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已开设了该专业,但在上海地区的高校还没有设置该专业,特别是具有面向数字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家及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的增长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海洋信息是国家未来海洋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需求。规划中从战略高度确定“推进海洋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平台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基础能力”“加强海洋科技教育,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信息学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需求,在数字海洋建设、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建设、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重大海洋专项中有充分体现。海洋信息化是海洋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上海在这一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作为唯一国家级“数字海洋”示范区,其学科研究和人才需求巨大。
上海海洋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基础上,本着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方针,按照“聚焦、错位、合作”的思路,构建一个具有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知识培养体系和平台,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培养海洋信息技术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我们的专业定位为: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海洋领域数字化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与复合知识结构,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海洋、城市、农业、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网络化的传输、可视化的表达、智能化的决策的复合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学院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具有信息管理基础、海洋信息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基础以及应用能力,较好地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海洋大数据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适应海洋信息管理和开发以及其他企业、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海量数据库、海量信息处理以及GIS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海洋信息技术以及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③具有信息的组织与分析、检索与查询、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④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⑤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课程体系设计的立足点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学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使本专业能培养出掌握海洋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向人才,从而拓宽毕业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专业范围,综合考虑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信息管理和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以下4种素质培养环节课程,课程地图见图1-4。
专业素质培养理论教学环节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空间信息导论、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空间分析与应用、数字工程前沿技术、现代通信原理、程序设计语言A、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遥感应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PS原理与应用、海洋技术导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空间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技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等课程。
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包括:社会调查、C++课程设计、Java课程设计、空间信息应用基础、数据库课程设计、GIS系统开发实践,Oracle数据库实践、毕业设计和论文。
2海洋公园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现场调查及资料分析,海洋公园及周边海域主要开发利用方式有渔业用海(贝类养殖、围海养殖等)、交通运输用海、造地工程用海、旅游娱乐用海和保护区用海等。
2.1渔业用海
海岸滩涂主要由当地渔民从事养殖活动;滩面较高区发展了高涂围海养殖,兴庄河口与沙汪河口之间的淤长型淤泥质岸段有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建设的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高涂蓄水养殖用海项目;的海州湾大片海域进行了开放式海水养殖(主要进行贝类增养殖),东侧外海建设了人工鱼礁工程。
2.2交通运输用海
绣针河口与龙王河口之间的砂质海岸(柘汪、海头附近)是规划建设中的连云港港北翼赣榆港区。目前起步工程已经开始建设,其中包括始于绣针河口南侧1.2km,总长约6350m的东防波堤工程;依托东防波堤建设的突堤工程(码头堆场);突堤西侧和南侧的3个5万t级通用泊位和1个5万t级液体化工泊位。
2.3造地工程用海
围填海建设面积为24.30km2。连云港海滨新城规划建设成为以海为源,以人为本,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具有时代气息的海上连城,集居住、商贸、行政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示范城区。
2.4旅游娱乐用海
海州湾旅游度假区位于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境内,北起神仙路,南至龙王河,总面积4.86km2。这里拥有江苏省最大的优质黄金沙滩,适合发展海滨观光、疗养和多种水上运动等项目的旅游业。
3目前海洋公园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多部门管理、权属不清且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在有居民的海岛生态保护方面,目前海洋公园中连岛的管理完全参照陆上管理模式,这就造成海洋部门某些方面在管理上插手困难。连岛拥有国有林场,植被养护职能主要在林业部门,环保部门主要负责垃圾处理打包外运及污水处理;有居民海岛污水排污口的设置,海洋部门主要负责周边海域的管理(包括港口用海,渔业用海,旅游娱乐用海等)。关于有居民海岛沙滩的管理,海洋行政部门主要管理海岸线以下的部分。这一现状造成海岛权属未定性,多部门管理牵头难,效率低,矛盾大;重复管理现象严重,管理缺位、越位等问题重生。此外,海洋公园的建设涉及生态建设规划、旅游规划、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港口规划等各种相关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多种规划、区划之间的内容并不完全吻合,甚至存在一定冲突。在生态建设、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保护中,海洋公园的建设、经营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总体规划,难以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3.2海洋管理缺乏硬性法规,操作力度不大
缺乏海岛/海岸带综合管理方法与技术,缺乏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缺乏可操作的海岛及岸线管理细则,法律约束力不强,管理成效低,面临着管理和执法无法有效同时开展的问题。目前,海州湾海域只出台了一部海州湾特别保护区暂行办法,海洋公园还没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关于海岛和岸线只能参照兄弟单位试行,在执法力度上没有力量。对海域而言,造成生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此外海岸线有萎缩趋势。
3.3公众缺乏正确的海洋保护理念
海洋经济作为连云港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开发需求扩张与环境破坏并存,矛盾凸现。为了建立起人与海洋和谐、可持续的关系,迫切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理念———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思想。针对目前快速发展的海洋经济大环境,发展海洋环保意识将有助于缓解海洋开发与海洋生境恶化之间的矛盾。从公众的知识水平、观念认知、行动意愿3个维度剖析海洋危机产生原因,并对人海矛盾根源作深刻的哲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人海关系应具备3个观念,即:确立海洋是整体生态系统的意识、提倡资源补偿意识指导下的海洋开发理念和维护生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利用国际基金、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开展生态保护,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民间资本投资生态保护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探索在政府投入引导下的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让社会广泛参与海洋保护工作。
3.4科技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海洋公园建设工程中各类信息资源尚未进行有效整合,海洋地形地貌数据、遥感数据等分散在不同的行业部门,导致行业部门各自为政,难以满足海洋实际业务的管理需要。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缺乏信息技术的辅助决策,难以实现海洋公园乃至海州湾地区海域的有效管理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引领海洋科技创新的科研机构缺乏,实施海洋技术创新的研发中心较少。目前亟需对分散的信息系统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功能集全、接口统一的海洋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增强业务处理能力,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为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和海洋开发的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4新形势下海洋公园能力建设数字化模式探讨
针对海洋公园尚未达到信息化、规范化管理的现状,数字化建设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与环境、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水平、维护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开发和保护的模式,形成覆盖保护区管理各个方面的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海洋分析评价和服务的智能化、实现海洋决策管理的科学化、实现海洋基础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4.1保护区数字化管理方案研究
通过对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服务与平台、移动应用平台、海域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海域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资源修复项目管理系统、海洋信息可视化系统、应用支撑体系建设等的研究,以满足保护区数字化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对数据的需求。
4.2室外宣传屏及海洋展示馆设置
海洋公园的宣传系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告知、标示、指引和警示作用,景观点缀和美化环境作用。为更好地介绍海洋公园环境和物种资源,展示和宣传海洋公园特色,在海洋公园区域设室外宣传屏,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宣传教育设施建设,推进海洋公园规范化建设。另外,通过购置并定做海州湾海洋公园生活的海洋生物标本,特别是搜集地方特有的土著种、珍稀濒危种、重要经济物种等,建立的海洋展示馆。围绕海州湾独特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展示目前海州湾海洋环境状况与待保护程度。海洋展示馆的设立是对外宣传的最好的窗口,对于提高海洋公园知名度、加大公众的宣传教育,增强周围社区居民的海洋环保意识,开展海州湾海洋公园生物多样性及生境长效管理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标本馆不定期在馆内外举办海洋生物知识讲座,使其成为周边中小学海洋生物科普宣传基地,这也是户外宣传的另一种有意义的存在形式。
4.3海洋公园专用无线视频监控系统
在海洋公园内设置监视监控设施,主要包括室外监视前端、中间数据传输控制、室内监控设备以及立杆等全套设施,以对海洋公园内的相关活动实施动态监控。依托公共通讯网络(3G)的无线传输信道和接入电路,安装海洋公园视频监控采集与传输设备,并在海洋公园管理部门建设视频监控平台,将现场图像实时传送到各级管理部门,实现视频音频信号及相关数据采集、数字化、压缩、无线传输,图像信息的本地存储、导出和远程调用控制,GPS定位数据上传及各种传感器数据上传预留接口等功能,为构建全国国家级海洋公园视频监控系统提供基础接入点。
4.4海洋公园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海洋公园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包括行政区划图、地形图、遥感影像以及生态环境调查数据,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开发B/S和C/S结构的海洋公园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支持空间和属性信息的检索、交互式浏览、分析评估、历史数据的动态展示和专题图制作及输出。与海洋公园监测监视设备集成,实现监视监测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高度整合与深化应用。
4.5海州湾海洋公园科研监测能力建设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加强海洋公园生态管控能力,有必要提升海洋公园生态环境的科研监测能力,提升科研监测能力水平,建设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针对海洋自然灾害预警的需求及海洋环境参数实时监测的需要,将已有的成熟技术和新的理论、先进的技术成果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能够自动、连续、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参数;自动传输、存储、处理和分析数据;数据产品自动、远程动态监控的高精度、智能化海洋监测信息系统。此外,连云港海洋公园近海海域为赤潮高发区,在海水水质、沉积物、生态环境(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等方面研制实时、可靠的海洋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准确、高效的赤潮预测预警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赤潮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构建齐全、类型多源、系统的海洋环境数据库平台,为连云港市海洋综合监管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做好基础资料的搜集,符合新形势下国家海洋开发战略部署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4.6推进无人机在海州湾海洋公园的研究应用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新一轮热潮的到来,海州湾沿岸地区的海岸地貌发生了巨大变迁,现有的航空遥感技术手段因其成图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无人驾驶飞机为空中遥感平台的技术,具有快速、宏观、动态、小而便捷等特点,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监测方法的缺陷,满足现阶段我国对海洋遥感监测业务的需求。依托低空无人机航摄遥感系统高分辨率数据快速获取能力,结合日臻成熟的以三维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地理信息技术,构建三维海域立体信息化监管平台成为可能,实现传统海域监管向现代海域监管的转变。运用3S、虚拟现实和互操作等手段,以数字化、动态模拟、可视化的方式监管海域使用情况,重现海域使用的变化规律,为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明天和未来。海洋牧场就是这样一个基于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蓝色经济,不仅促进了地区经济繁荣,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也推进了海洋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带动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兴起。海洋牧场是利用海洋容量增加海洋资源的综合系统,在一特定的海域中,建立一套完备的渔业设施和管理体制,将水生生物放流,这样便会吸引来一些外来生物,再与人工放养的海洋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可控制的人工海洋牧场。在海洋牧场事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管理海洋牧场至关重要。张国胜,陈勇,张沛东等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海洋建设海洋牧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在进行海洋牧场建设应该使用多种形式管理[1]。杨金龙,吴晓郁,石国峰等人对我国目前海洋牧场建设的现状研究和发展趋势做了概括[2]。任军,田华民等人认为“数字化管理”将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平,实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3]。建设数字化海洋牧场管理系统为海洋牧场信息查询提供支持。
根据海洋牧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将海洋牧场的属性信息、位置信息记录系统,根据属性信息合理规划海洋牧场。通过对海洋牧场所放养的生物进行记录,有利于掌握海洋牧场的生物生长状态和基本情况,给渔民生产提供帮助。本设计通过数字化海洋牧场地图,建立海洋牧场空间地理数据库,基于ArcGIS Engine 开发海洋牧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在电子地图支持下的海洋牧场信息录入以及信息查询功能,为有限的海洋资源有效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1 系统设计
本系统是利用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组件和工具集,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Geodatabase为支撑,在Visual Studio2008平台上,使用C#语言编程实现了海洋牧场信息的录入、查询功能。
1.1 系统结构设计
由于硬件设备和开发资金受限,本系统初步设计为单机版本。通过需求分析,本系统主要为海洋牧场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与传统管理系统相比,本系统是基于GIS技术的基础之上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的与地理位置结合,使得对海洋牧场的管理对象有更明确的了解。
1.2 系统界面设计
系统界面主要包括菜单栏,地图操作工具栏,图层信息显示框,地图显示界面,查询视图,鹰眼视图,属性信息显示视图等。
1.3 数据库设计
1.3.1 数据的组织
按照数据的类型,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分为图形数据和非图形数据。
(1)图形数据的组织。这里的图形数据主要是矢量数据,其数据组织形式:数据库-要素集-要素。
(2)属性数据的组织。在系统中,属性数据主要以单个海洋牧场为对象组织数据。
1.3.2 数据的存储
(1)矢量数据的存储。矢量数据在数据库中的逻辑层次是:数据库一逻辑图层一物理图层一空间实体。
(2)属性数据的存储。属性数据是海洋牧场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属性数据的存储方式以及表结构设计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影响到系统建设的速度和成本,而且影响到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数据更新。如何使得表间关系明确,数据存储不冗余等各方面影响要素都得考虑到。
1.4 系统功能设计
1.4.1 地图浏览
基于GIS技术的海洋牧场管理系统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相比,地图数据的加入使得海洋牧场的信息更好的表现出来。
在系统添加了鹰眼窗口,系统可以从鹰眼中反馈桌面地图的视图信息,用户可以从鹰眼中操作桌面视图。如在鹰眼中点击,让桌面视图移动到被点击的位置;在鹰眼中拖出一个范围,让桌面地图以全图显示该范围。
全景视图按钮,前一视图,后一视图等工具,使用户对桌面视图的操作更加灵活。
1.4.2 信息添加
系统是基于GIS技术开发的管理系统,后期空间数据的维护、添加尤为重要。而海洋牧场是一个大范围的区域,所以数据的来源很广,种类很多。如纸质地图,电子地图,遥感影像等等。有效将这些不同种类的数据融合及录入系统是系统的关键。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海洋牧场放养生物种类、数量录入,海洋牧场地理环境和岛礁属性信息录入,海洋牧场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1.4.3 信息查询
本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海洋牧场信息进行查询,主要功能包括牧场属性查询和位置查询。根据某一属性值查找具有这一属性的牧场名称及位置,例如查询投放了某一种鱼类的海洋牧场有哪些?根据岛礁类型查询海洋牧场等等。根据位置或者某个海洋牧场对象查找其所具有的属性信息,例如选择一个海洋牧场查询其中投放鱼类的种类以及此海洋牧场的地理位置信息,环境信息,岛礁类型等等,对于管理人员对海洋牧场管理工作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 功能实现
基于GIS技术的海洋牧场建设管理系统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有很大区别,海洋牧场是一个大范围,宽尺度的研究对象,应有效将其属性信息合理的数字化表达成文字、图像等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有地图浏览,信息添加、删除、修改,信息的查询。
2.1 地图浏览
(1)全景视图按钮主要通过ArcEngine开发环境中系统自带的地图操作工具直接加载。
(2)前一视图功能的实现,在按钮的Click事件中实现。
(3)后一视图功能的实现,在按钮的Click事件中实现。
(4)鹰眼。
海洋牧场属于面要素,在添加或修改海洋牧场矢量数据的过程中,也要录入海洋牧场的属性信息。
2.3 信息查询
系统查询功能主要使用两方面的查询:根据位置查属性和根据属性查位置。
(1)根据位置查询属性。
(2)根据属性查询位置。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本系统通过应用电子地图,空间数据库技术,结合海洋牧场项目的特点及要求,搭建了数字化海洋牧场的信息管理平台,使海洋牧场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提高海洋牧场的管理水平和效益。系统主要实现了海洋牧场信息的录入和查询功能,为数字化海洋牧场建设作了有益的探讨。
(l)用ArcGIS Engine作为开发海洋牧场管理系统的工具之一,在目前尚未发现先例,在系统中,ArcGIS Engine展现了其较高的处理效率和很强的图形处理功能。
(2)海洋牧场管理系统的灵活应变性及全面性作为系统开发时所遵循的重点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研究。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将灵活应变性的要求作为考虑因素,实现了用户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和功能选择系统界面添加的模块。
3.2 展望
建立数字化海洋牧场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具有难度的复杂工程,本项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实现了一些功能。但本信息管理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仍存在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l)由于本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只是实现了海洋牧场管理系统的试运行,并没有实现系统设计中的所有功能,所以系统的其它新增功能的实现以及与目前己实现功能的融合是需要继续努力的工作.
(2)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越来越多开发GIS软件系统的人逐步选择B/S模式作为新的软件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所以海洋牧场信息管理系统也应考虑向B/S模式发展,以便使得系统后期的维护、管理和升级都变得更加容易,从而也使得客户端能够更加方便的操作该系统。
(3)由于海洋牧场是一个巨系统,影响的要素很多,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健全的数据库存在很大的困难,本系统受开发时间的限制,而且目前数字化海洋牧场管理系统在国内实施还非常少,加上数字化海洋牧场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的开发要经过长时间的业务了解和熟悉,才能开发一个完善实用的数据库。本系统数据库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国胜,陈勇,张沛东.中国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的意义及可行性[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3.
[2]杨金龙,吴晓郁,石国峰.海洋牧场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渔业经济,2004-5.
[3]任军,田华民,超英华.“数字化管理”与科技管理的新范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1(4):65-66,29.
[4]马军英,杨纪明.日本的海洋牧场研究[J].海洋科学,1994(3):22-24.
[5]单新瑞,秦迎春.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
[6]申慧.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体制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8.
[7]邹时林,刘波.基于ArcEngine洪水淹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0.
[8]刘华杰,丁斌.数字化医院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资讯,2008.
[9]阎波杰,,贾建华.基于ArcEngine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11.
[10]张瑜,丛静华,沈明霞.基于ArcEngine的林火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浙江农业学报,2010.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时隔五年,这一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于是去年又以美国副总统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们想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稍为具体地探讨一下它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和在构建数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转贴于 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 and 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 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拟订的《雅典》明确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并提出有“计划”、有“秩序”发展城市的原则。“数字城市”重在整合设施、优化配置、共享资源、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服务人民。由于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急需数字技术的支持,建设“数字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实力,实属当务之急。
我国城市信息化的难点,以前是网络,现在是数据。一些城市正组建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抓紧建设可以实际使用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统筹规划,共享资源;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立足城市,形成特色;突出重点,拉动产业;安全可靠,务求实效。
“数字城市”总体规划
“数字城市”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五大平台、五个中心、五类应用、五大工程,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组织、资金、人才保障体系等。
五大平台是信息网络平台、公用信息平台、专题信息平台(多个)、空间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五个中心包括信息网络互联中心、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身份认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决策支持中心。五类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服务、经济运行服务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五大工程包括市民卡工程、金融信息工程、社会劳动保障信息工程、社区服务信息工程和金旅工程。“数字城市”大力推进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城市的应用。
“数字城市”中心是“数字城市”的心脏。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负责全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组织实施,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与整合,集中管理重要信息资源。
中心也是全市综合数据中心、重要信息资源共享中心、重要信息备份中心等。
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库系统包括:
(1)基础空间数据库:含遥感影像数据库、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编码数据库等;
(2)人口资源数据库:含市民姓名、出生、婚姻、教育、收入、纳税、交费、社保、医保等内容,公民身份号码是基本标识;
(3)公共设施数据库:含城市重要公共设施数据,包括供水管线、排水管线、电力管线、电信管线、供热管线、燃气管线、铁路、地铁、轻轨、无轨、大街、小巷等;
(4)经济运行数据库:含经济及其运行状况数据;
(5)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含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如纳税情况、还贷情况、履行合同、遵纪守法和帐目情况等;
(6)元数据库等。
电子地图数据库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的地理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存储航空和航天遥感影像。地理编码数据库实现地理空间数据与非地理数据的连接。元数据库描述整个数据库。
城市数据包括政府、企业、社团、社区等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自然和地理等方面的众多实体集。数据规划包括数据总体框架和层次规划,全市共享数据中心数据库系统规划,全市分布式数据库规划等。
“数字城市”数据库系统包括三个层次的数据库:
1)全市各单位、各行业的数据库;
2)参与“数字城市”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各行业、各方面分布式数据库;
3)全市共享数据中心的数据库系统。
参与“数字城市”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各行业、各方面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遵照各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建设,形成“数字城市”数据系统的基础。这类数据库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城市数据中心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更新。
分布式数据库包括国土资源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地震数据库、环境数据库、园林绿化数据库、统计数据库、工商数据库、税务数据库(国税数据库、地税数据库)、物流数据库、贸易数据库、城市规划数据库、城市建设数据库、房地产数据库、住房公积金数据库、农业数据库、旅游数据库、银行数据库、保险数据库、社区数据库、武警数据库、公安数据库、消防数据库、计划生育数据库、劳动和社会保障数据库、民政数据库、教育数据库、科技数据库、医院数据库、药店数据库、电力数据库、电信数据库、自来水数据库、燃气数据库、公共交通数据库、商场数据库等。
“数字城市”建立统一的、法定的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格式,尽可能采用规定的数据标准;制定相应的数据使用管理办法、数据版权保护、产权保护的规定;部门间签定数据使用协议,打破部门、地区间的信息壁垒,促进社会、企业、政府间的信息共享,解决“信息荒岛”和“信息孤岛”的问题,面向社会,服务市民。
“数字城市”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管理,加快制定信息网络管理条例,将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维护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确保“数字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数字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有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严格信息化项目管理,强化市场运作机制;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等。
“数字城市”专题规划
“数字城市”的专题规划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服务、经济运行服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包括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开发、公务员培训和法规法律建设五个方面;以党政机关办公业务资源网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重点,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优先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及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标准;加强人才培训与考核;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实施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与信息更新机制;达到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政府透明度和方便企业与市民的目的。
电子政务工程中的应用系统建设是关键。目前重点推进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和金税工程、金融监管(含金卡)工程、宏观经济管理工程、金财工程、金盾工程、金审工程、社会保障工程、金农工程、金质工程、金水工程等业务系统建设。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专题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社会治安管理、城市交通管理、水资源管理、城市环境监控和城市应急联动指挥服务系统等。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
认真解决电子商务涉及的安全认证、支付方式、物品配送、网络结构、法律环境、协同工作等关键技术环节;完善金融行业、零售行业和医疗卫生等行业的系统;建立企业、市民资信中心,制定鼓励企业和个人上网交易的各项政策;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数字城市”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为根本目的,与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
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化农业示范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专业生产大户为依托,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系统;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开发和完善全市农业信息资源库;使农业信息化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数字城市”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海洋信息工程,建立海域管理数据库、海洋生态和环境数据库、海洋经济数据库、海洋功能区划数据库和海洋资源数据库,开展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环境评估等,支持海洋开发的伟大事业。
经济运行服务
建设金融、税务、工商、诚信、不动产和技术监督等信息系统,为经济运行服务;进一步推动银行卡工程,建立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面、安全、快捷的支付结算服务;建立完善银行业监管基础数据库、监管系统和预警体系;运用个人信用资料库,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全面建成人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建成统一的数据中心。
社会公众服务
以社会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积极拓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公共领域的应用,重点推进教育、旅游、社区、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准。全面建设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信息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逐步扩展到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领域,成为一体化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建成连接市、区(县)、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全市四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支撑体系,完成全市信息化示范小区工程建设,普及推广信息化社区,家庭信息化由起步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城市卫星应用系统可用于海洋监测,天气预报,资源调查,定位导航、搜索营救和通信电视等。
“数字城市”重点工程规划
“数字城市”建设的重点信息工程是五大平台、五个中心、五大工程、五类应用和25个系统等。后者包括现代口岸物流信息系统、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农业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
建设五大险种合一的、包括就业服务在内的连接全市各级劳动、社会保险机构和其他有关机构的网络信息系统,发行统一的保障卡,为全市的社区、乡镇、机构、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全面及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这是为民服务的一号工程。
城市市民卡是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工具,是市民办理各项保障事务、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凭证,属于重要的民心工程。城市市民卡为IC(CPU)卡。他依托城市公用信息平台,依托城市社会保障信息工程和其它公共服务信息系统。
社区服务信息工程包括网络通讯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多个业务系统等。通过市场运作,依托城区规划改造,通过房地产开发,鼓励物业管理先进、配套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进行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以方便市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为出发点,建设现代化社区网络服务中心,为小区住户提供求职就业、家政服务、维修维护、文娱体育、医疗保健、网上购物、金融股票、社会保障、交通旅游等网络信息服务,开展社区网络教育示范和家庭信息化示范,为民服务。
继续扩建和完善城市金融数据网,与国家金融网联通,重点建设现代化的支付系统,建立大额、小额电子支付系统、信用卡授权交换和信息交换系统,同城结算自动化系统以及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金清算效率和周转速度。在此基础上逐步与国际接轨,支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服务。
金旅工程建立完善的城市旅游信息网和网站,建设旅游投诉处理系统和旅游统计联网上报系统,开发旅游信息资源库,提供酒店房态、房价、住房率、旅游统计、旅游预报等信息服务,提高旅游产业收益,提升城市知名度。
“数字城市”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用信息技术提升和改造物流产业,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现代化的物流网络,逐步把城市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综合各种城市应急服务资源,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为市民提供紧急救援服务,为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系统采用先进技术,对各种分离的信息与通信资源进行整合,将110报警、119火警、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台以及12345市长公开电话等纳入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跨部门、跨警区和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协调一致,使高效应急、联合行动成为现实。市民只需拨打上述报警电话中的任何一个即可接通联动中心并得到所需要的应急救援服务。系统还可以帮助政府改进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地籍是土地的户籍,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地籍管理日益重要。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支持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存储图文数据的数据库以及管理和支持系统三大部分;支撑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地籍统计和档案管理等功能。
广东海洋强省战略提出之后,成为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急先锋”的湛江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缩影。
2011年,广东省再次以9807亿元的海洋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5%,这已经是广东省海洋产业第17年蝉联全国首位。
荣耀的背后却是广东海洋经济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薄弱的尴尬处境。作为全国首批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之一,广东的海洋产业依旧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发展乏力、发展规划不清晰等种种弊端。
在广东海洋强省战略启动的第一年,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的冲动刺激了海洋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但这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在做大海洋第二产业过程中,地方政府大干快上或为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埋下隐忧。
新兴产业困局待破
在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广东的西部,是广东省最著名的海洋渔业捕捞、生产基地——湛江。作为广东海洋经济产业“第三城”,湛江长期占据着广东海洋经济第一梯队位置,多年来,其海洋经济总产值仅次于珠三角地区发达的广州和深圳。
广东海洋强省战略提出之后,湛江成为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急先锋”。2011年,湛江市主要领导开始奔走于国家海洋局和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部门,就湛江先后引入的两个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和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审批进行“公关”。
这两个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的“巨无霸”项目将给湛江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革命性的意义。根据《湛江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到2015年,湛江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将可以优化为8:76:16,以临海重工业为龙头的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将得到显著提升。
湛江着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的冲动在于改变其在广东省内并不匹配的经济地位。尽管其拥有发达的传统渔业经济,但单一的经济结构令湛江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市。2011年,广东省21个地市的综合经历实力排名中,湛江仅以1650亿元的生产总值位列全省第八。
“湛江是传统的海洋大市,但其海洋产业主要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海洋第二、第三产业仍然发展落后,比如装备制造、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都还很低,海洋产业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海洋经济管理与研究中心主任朱坚真教授表示。
两个投资超千亿项目的落户承载着湛江崛起的希望。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启动湛江宝钢钢铁基地项目上报国务院批准的程序,项目主体工程有望在年内动工。
4月10日,当记者来到湛江东海岛宝钢钢铁基地项目的工地现场时,一块面积达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平整完毕。举目四望,除了一座孤独的灯塔外一无所有,海风所到之处,黄沙滚滚,天空暗黄一片。
已从这片土地上搬迁离开的当地居民吴伯对于这个巨无霸项目并无多少好感,对其而言,这个项目带走了他们祖祖辈辈所有的农田和房屋。在领取了一笔数目不多的补偿款后,如今吴伯只能以摩托车载客为生。
他的载客生意也并不好做。随着石化和钢铁项目的落户,东海岛上唯一的省级旅游度假区“龙海天”近年来已经游客寥寥,岛上衰败倒闭的海滨旅馆随处可见。
而真正令朱坚真等学者担忧的是,大项目的落户有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朱坚真认为,东海岛进驻如此大的项目后,针对岛上原有的一些生态,比如红树林、珍稀物种等,理应划分一个保护区,“但接近15平方公里的一大片土地被推平之后,只剩一片黄土,被扫的一干二净,连规划图纸上都没有(保护区规划)。”朱坚真认为,湛江对大项目可能带来的环保问题考虑仍有欠缺,缺乏具体的举措。
对于类似的这些担忧,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曾表示,在大项目落户方面,湛江一方面要求投资方必须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环保技术,同时环保部门也会对项目实施最严格的环保监测和管控,项目与居民区严格按规定划定安全防护区。只是对于湛江政府本身会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维护生态环境,刘小华未有表述。
尽管上述两个项目建成投产仍需时日,其将来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有待评估,但在建设初期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足够引起警示。
海洋经济主打重化工
湛江的海洋经济发展冲动不过是整个广东提出建设海洋强省战略以来,海洋产业谋求破局的一个侧面写照。“湛江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是目前整个广东省海洋产业现状的一个缩影,广东的海洋产业经济也是以海洋第一产业为主,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不高;产业的关联度也太低,而且海洋产业的规划布局也存在着多重点、无序发展的弊端。”朱坚真表示。
根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2010年的统计数据,当年广东海洋经济中的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0:42:48。对于这个数字,朱坚真表示值得商榷,“这组数字有统计口径、比较价格体系及海洋产业行业指标体系等技术性问题,即使这组数字是真实的,也不能表明目前广东海洋产业结构已经趋于合理。”
一个广东政界、学界公认的事实是,目前广东海洋经济的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存在着发展乏力的短板,广东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远远不如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
自2008年第一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落户上海后,截至今年3月份,共有10家主题相似但功能细分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在中国的重要战略版图上竞相盛开。沿海一线包括天津、青岛、江苏、上海、杭州、广州,内陆地区包括重庆、湖北、湖南、陕西。
结合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经济还处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从而客观上有继续工业化、城镇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潜力。正如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宁吉所说:“虽然去年、今年,外资企业来华投资的数量是少了,但是投资额始终在增长,大企业反而来得多了。他们把工厂无论放到哪个国家,都不如放到中国沿海有这种综合优势。你放在东莞、苏州,都有综合的优势条件,打个电话配套就都来了,物流的、金融的、技术工人的,其他一些国家还是替代不了中国。”同时,这种优势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落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窥斑见豹,移动互联数字产业的发展趋势,就今天的市场看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互联网现在已经开始进入实体。传媒行业、零售行业、金融行业、制造行业,这四个行业是目前正在颠覆的,还有很多行业慢慢在颠覆”,PPTV的CEO陶闯认为移动互联就是要逼着多个行业做出最核心的极致体验,逼着互联网企业及相关实体企业挖空心思创新,这样才能利用移动互联平台整合资源,把上下游产业链发挥到极致。
国家把第十家数字出版基地放在青岛就是看好了青岛上下沟通的战略位置,青岛的加入使中国东部地区一条依托移动互联,重要实体经济参与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更加完美。
地理:上下连接,内外沟通
青岛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便捷。青岛作为全省一体两翼经济发展布局中的龙头,可以带动全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根据《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到2015年,将青岛基本建成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的优先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海滨旅游度假胜地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基地。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向东,可对接日、韩,实现东北亚国际合作;向北,可对接京津冀一体化新区;向南,可连接长三角经济区;向西,可辐射豫晋等地。建设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从各方面讲都为山东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文化:厚重与时尚兼得
青岛的文化资源立体性超强,其中既有建置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以道教名山崂山、历史建筑为主的旅游文化资源,既有丰富的文艺演出资源,又有以青岛出版集团等为代表的出版文化资源。特别是青岛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培育了大批具有城市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如“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舞动青岛”、“美术之港”。
文化的兼容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到这个城市寻求发展以及创业,为这个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互联网专业人才的集聚将为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丰富的人才智库。
青岛市现在拥有3家出版社、50余家报刊社、百余家动漫游戏企业、1500家印刷企业,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约200亿元。其中,青岛出版集团是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拥有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六大出版业态,年经营总收入超过16亿元。青岛出版集团于2012年成立了数字动漫出版中心,开展相关的数字出版工作。出版集团与移动、汉王、网龙、超星等多家科技公司合作,对传统出版物数字化进行二次开发,开发了手机书、电子书、手持阅读器、富媒体出版物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出版产品,在手机、网站、APPStore等平台进行全平台及营销,实现了“全媒体覆盖”。
由青岛出版集团承建的数字出版内容园区,提出了“数字城市社区”的全新概念,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有机融合,围绕数字教育、数字阅读、数字生活、数字娱乐等,引入了增强现实技术、二维码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开发了云课堂电子书包系统、爱考拉移动学习平台、青岛100度等新型数字出版产品。
青岛出版集团推出的“数字融合出版”是出版行业产品结构与商务模式的全新探索,是通过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将静态的传统出版物与动态的数字出版物有机融合的最新出版形式,青岛出版集团移动新媒体中心总经理贾晓阳介绍:“这种形式可打破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壁垒,使二者相互融合、彼此促进。”可以说,融合了数字信息的纸质出版物的内容可以不断更新,成为“永不过时的出版物”。内容与技术平台的完美结合让青岛出版集团成为数字出版基地的内容提供商是一种必然。
终端产品:海尔、海信共同打造
青岛的独特优势在于拥有海尔、海信等技术力量雄厚、消费者认可的大型数字出版终端产品研发企业。在数字出版内容原创、编辑加工、数字转换、平台投送、设备生产、市场销售组成的产业链中处于终端,直接面对和影响消费者。“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将是我国数字出版终端产品最丰富、研发力量最雄厚、市场化水平最高的数字出版基地。”海尔电视部门的负责人显得很自信。
这种自信源于海尔的实力。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集团与全球一流供应商、研究机构、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120多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新生态圈。其研发的三网融合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运用开放的技术平台,均可以支持数字出版的各种格式,是数字出版产品走进家庭的广阔终端平台。
海信集团是国家首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试点单位,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信集团主要从事面向三网融合的交互式数字电视平台系统、IPTV系统、互联网电视系统的设计开发、多业务终端产品的设计开发。
园区:功能互补、以人为本
随着信息革命发展起来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大空间信息技术(也称为“3S”技术),已成为构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高科技手段,影响着国民经济的众多行业,以及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自然》杂志把空间信息技术称作世界上继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第三大新技术[1]。尤其是二十世纪末,前任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以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纽带,运用空间信息对地球、城市等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描述,并以此为工具支持和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数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城市、数字行业等数字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涌现且稳固推进。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于2004年由武汉大学首次设置,培养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数字化建设迫切需要,具有扎实数字工程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空间信息获取、数字表达和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法,能从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信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仅有七所,专业建设时间短、社会知名度低等不足使得本专业必须直面生存现状,厘清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这一核心内容上下工夫。我校(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新办此专业,当务之急就是制订出能够充分依托自身当前优势,面向行业及社会需求,培养方向清晰、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市,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准确科学地分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共有武汉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如测绘、电子、矿业、海洋环境、计算机等),开设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定位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本科专业(如下表所示)。
经过近十年的专业建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无论从培养规模还是专业特色点位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这几所院校都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各自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例如厦门理工学院就是结合福建省/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方面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每年近1000人的人才需求[2]制订合理、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但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建设起步晚、开设院校少等原因,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全国范围内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小、培养模式研究不足。
《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3]指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服务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建设测绘强国的攻坚期。为牢牢把握难得的黄金战略机遇期,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加速发展、转型发展,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服务能力,《规划》明确提出联合国内高校,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学科建设;加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测绘地理信息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因此,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重要且紧迫。
自武汉大学2004年在国内首次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目前全国仅有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七所院校招收培养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领域人才,毕业及在校本科生不足2000人,整体培养规模明显偏小,远远达不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高等院校中的大多数学校本专业也都刚刚起步,尚未成熟,因此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足。
1.学校海洋特色的发展定位
浙江海洋学院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是一所以海洋为特色,理学、农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现有藏书140余万册。教职工1200人,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20余人;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4800余人。下设12个二级学院,开设有41个本科专业,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6个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学校建有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海洋领域国际合作基地、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国家水产品头足类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浙江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浙江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海洋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省港航科技实验中心等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
自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等院校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促进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的目的一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二是培育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高校的学科专业在不断地调整,建设重点学科或专业或发展有特色的学科或专业。这也要求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应密切配合学校的科研方向,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也随之做相应的调整,在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上重于服务的创新和应用,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能够跟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态势,并能够紧紧把握学科或专业的发展动向。
做为海洋类高校,为适应国家海洋战略,积极扩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国民经济增长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学校制订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建设成为办学特色明显并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海洋大学。
2.创建海洋特色图书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发挥海洋类高校的作用,必须突出我校图书馆的海洋特色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数字海洋”建设。开发时空海洋数据同化、融合、处理、集成应用及挖掘技术,海量数据快速传输、管理与安全保障技术,建设多学科、多类型海洋基础数据框架和重点海域的示范系统;研发基于地球的海洋数值计算模型和“数字海洋”系统集成与可视化技术,海洋场景及海洋现象的真实显示与动态仿真技术,海洋数据服务与共享技术;建设虚拟海洋环境平台,开发海洋信息产品,建立公众服务基础信息、海洋管理基础信息和海洋环境基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第七章专门提出要提升海洋类院校实力。制定实施海洋院校与学科建设规划,推进省部合作,优化整合资源,形成学科优势鲜明、科研实力较强的综合性海洋大学。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涉海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增强院校实力。高质量建设涉海类职业院校,培养海洋应用型人才。支持在浙高校加强涉海学科建设,强化与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机构的学科建设合作,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规模,增强研究生教育实力,形成海洋学科发展制高点。
2.2为发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创建海洋特色图书馆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科学家预测,海洋科技是21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海洋科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突破已关乎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开发海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尤为深远。二是海洋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高新技术。例如,海上油田开发从勘察、钻探、开采和油气集输到提炼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世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海洋开发新的热潮,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海洋新能源开发方兴未艾。相对于陆地上能源危机、资源危机,海洋新能源的开发还是刚刚起步。
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比较而言,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相对于世界水平,而且相对于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还是落后的。我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发展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并使其产业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从科技革命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发展海洋科技,需要海洋人才、研究设施和软件条件等,对于海洋类高校来说,建设一个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是很有必要的。
3.海洋特色图书馆的特征
3.1突出海洋学科特点,实现专业化特色
针对海洋,人类通过海洋开发,把海洋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性质,海洋开发活动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类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开发范围从浅海向深海逐步延伸,开发项目从单项向多项开发、立体开发发展。30年来,人类在海底油气开采、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估、海水增养殖、海底隧道及海上人工岛等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为此,海洋特色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面向重点发展的海洋类学科。考虑重点面向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水产学等海洋相关学科,以及海洋类有关专业。针对海洋类专业,优先采购图书,优先购买电子数据库。同时,要针对海洋类学科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服务业务。如针对本科生开展专业资料查阅培训业务;针对研究生,开展期刊借阅及英文图书业务;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外文数据库查以及SCI\EI收录查询业务。
3.2图书资源数字化
3.2.1电子图书。作为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互联网载体,也是传统印刷型图书的电子版。如北大方正电子图书、超星数字图书等,可根据海洋学科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较为成熟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做为数字信息服务的内容。
3.2.2电子期刊。图书馆可购买电子期刊光盘版建立期刊数据库或镜像服务站,也可以购买网络版电子期刊的使用权,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建立链接,方便读者使用。
3.2.3光盘出版物。光盘出版物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出版业中的高科技产品,是单独发行的电子信息资源的主流产品。
3.2.4网络信息资源。读者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时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就需要信息专业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开发,组织加工处理,最终成为使用方便的专题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或建立的网络导航系统等。
3.3图书信息化
图书信息化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整体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图书信息化可以为读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图书信息化使得图书管理更加快速、便捷,为推动传统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4国际化
图书馆国际化是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借鉴先进的办馆理念与模式,实现图书馆全球化的根本保证。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世界各国图书馆已经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信息在全球的传播与运用,通过建立国际图书馆联盟,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图书馆网络体系与发达的服务系统,实现全球各种资源达到最大共享,以便有效地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全球性信息服务。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流动,以此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佳配置。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可为本国经济融人世界大市场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发展生产力而提供充分而必要的信息保障和服务。经济全球化与图书馆国际化相辅相成,经济的全球化促进图书馆的国际交流,世界图书馆界的国际交往又推动了图书馆的国际化,进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总之,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性信息同步,从而打破了国家与地域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人们观念、文化上的界限,为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也为图书馆国际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创建海洋特色高校图书馆的措施
4.1图书管理与专业人员结合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剧增,教师和研究生参与选书是一种弥补图书馆采访人员对学科内容不太理解的缺陷,提高藏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为专业教师对科研及最新信息需求了解得比较清楚。在选书时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助图书馆采访人员进行图书采访的综合平衡。经过层层把关.综合各方面需求及意见,可使图书的采访真正体现从读者中来,读者第一的思想,保证馆内采购的图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涉海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实践证明图书馆通过这种采访形式能够合理地选购馆藏图书,有效地利用经费,既丰富了馆藏资源,又满足了专业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文献需求,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4.2与专业资料室联合
海洋特色的高校图书馆理应承担着为涉海学科的科研提供信息的责任。面对信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深化信息服务。
专业技术人才在各自的领域积累了很多专业技术资料,其中包括会议文集、会议光盘、设计规范、标准、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等。这些一般在专业人才个人手里或在专业资料室中。将以上各种资料汇集起来,使专业资料室与图书馆联网。一方面可以达到专业人员更方便地查询资料;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形成专业和学科的融合。
4.3开通更多的外文数据库
大力构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量得到稳步增长。海洋特色图书馆应多与世界各国的图书馆进行交流,同时,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紧紧围绕学校的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及新办专业等有计划地进行同时,为了更充分地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图书馆应积极开展外文资源共享活动。
4.4培养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图书馆建立学科联络馆员制度,积极开展学科馆员服务。图书馆建立联络馆员制度。咨询部里各个馆员都有相对应的联络系、研究所。学科馆员工作计划的目的是维持重要的双向交流.这种交流对于图书馆明晰学科用户的需求.以及让用户知道图书馆所拥有的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各种服务和馆藏,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保障读者及时、准确地获得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为教学科研提供全面的资料和专业信息导航。
4.5开展科技查新
科技查新是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先决前提,它通过计算机或手工检索等到手段,经过反复筛选、鉴别,公正地反映某一个科研课题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决策部门或科研立项、成果验收与鉴定以及专利发明等提供全面、科学的文献依据。查新服务是图书馆的一项新的服务形式,是深化图书馆服务职能及拓宽服务领域的有效途径。要从加强查新人员队伍建设、配置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服务方式、健立查新工作规章制度、完善文献资源体系等措施来保证查新工作的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一)实施“数字海洋”工程,海洋综合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强数字海洋信息服务项目建设。建成海洋与渔业视频会议室,实现了国家、省、市、区四级联网运行。开展了海域监控分中心建设,完成监控室操作台、监视屏幕等设备的安装调试,新增海域监控点两个。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加强东岸岸滩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前三季度对全区11个海域监测点、3个入海河流监测点进行了水质检测2次,预计全年将开展3次。加强海洋监察执法。开展海岸线集中巡查监管活动30次,发现并制止涉嫌非法用海案件8起,依法处罚2起。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组织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和网格化监督检查9次,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106批次,检测合格率100%。
(二)大力发展现代渔业,调结构、转方式步伐加快
现代渔业产业项目进展顺利。万亩卤水虾生态养殖基地完成投资606万元,实施了“环保节能型工厂化参虾立体生态养殖”项目,建设育苗室3000平方米,改造精品养殖池塘8个共60亩。万亩海参养殖基地新改造标准化池塘2500亩,发展海上养殖网箱1.5万个、共计1000亩,培育海参苗种5000万头。科技兴渔力度加大。积极推广“参藻贝”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引进推广鼠尾藻、羊栖菜等藻类新品种100亩,引进培育抗浒苔鱼种“篮子鱼”12万尾。开展了“松江鲈鱼”人工育苗实验,成功孵化仔苗8万尾,我市首家水产原种场“康胜松江鲈鱼原种场”于今年10月正式通过专家评审。完成投资30万元,开展了区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二期续建项目,新购置仪器27台(套)。渔业资源修复成效显著。争取国家和省、市增殖放流专项资金550万元,共放流中国对虾3.5亿尾、牙鲆鱼100万尾、淡水鱼20万尾,放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渔情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对8个街道、229个社区、9个居委会的渔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表填报率达到100%、差错率为0。
(三)加大渔业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力度,渔业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强化渔船检验力度。完成渔船年度检验工作,共登船检验渔船1626艘,为渔船增配救生筏1个、救生衣38件、灭火器283个,对69艘达不到适航要求的渔船下发《渔业船舶检验不合格通知书》,整改后通过了检验。开展渔船整治年活动,组织开展了“三无”渔船整治、渔船标识整治、挂靠渔船清理、清剿火患等4项专项行动,共调查核实“三无”渔船16艘,清理异地挂靠渔船14艘,查处主机功率不符渔船188艘,我区渔船标识的合格率达到100%。扎实做好伏季休渔管理,发放张贴《致全省渔工、渔民的一封信》、休渔通告2000余份,加大海上执法巡查密度,强化港口供油供冰单位和水产品市场的管理,堵住违规捕捞水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渠道,确保了我区休渔秩序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惠渔补贴政策,前三季度为240艘渔船、4712名渔民办理了渔业政策性互助保险,预计全年投保渔船300艘、渔民4800人。在全市率先完成渔业油价补助的申报和发放,共为1114艘捕捞渔船、197艘养殖渔船申报并发放补贴6977万元。开展浒苔打捞处置,协助烟台市3天时间制作亚沙会海域浒苔拦截网2万米、布网1.3万米,确保了亚沙会的成功举办。根据市浒苔应急处置指挥部要求,出动攻兜船40艘对前海海域的浒苔进行打捞。
(四)挖掘整理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加强海洋文化挖掘整理。已收集整理相关传说、歌谣、民俗、历史、文化等3万余字,提出了创建省级海洋文化示范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积极举办涉海节会活动。成功举办了蛤蜊节、东夷鱼祖郎君节等海洋文化节会,启动了休闲渔业体验游活动。举办全国钓鱼比赛60场,其中“丸九杯”比赛吸纳全国490名钓手参赛,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钓鱼竞技比赛。加强海洋文化宣传普及。开展了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在城阳广播电台播发了“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倡议书,开展了清洁海岸线和送海洋法律法规进社区等活动。
二、当前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市大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调整对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影响较大。我区海洋与渔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需要尽快研究现代渔业发展的新思路、培植新亮点。二是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自然生产力持续下降,渔民增收困难。三是海洋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受陆源污染源和入海河流的影响,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海洋与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四是渔业发展结构不尽合理。捕捞业受资源衰退的影响,后劲不足,渔民转产转业渠道不宽;渔业养殖产业结构升级不够,标准化水平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海洋文化、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规划指导,没有形成竞争优势,在渔业经济中比重太低。
三、2013年工作思路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建设国际航空城战略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推动海洋与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一年。我区海洋与渔业的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加大依法管海、科学用海、平安渔业建设和创先争优的力度,着力做到“四加强、四突破”,在实干中求创新,在落实中出实效,促进渔民收入稳定增长和渔区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开创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新局面。
(一)以加强“数字海洋”建设为重点,在促进海域使用管理上求突破。
一是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与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合作,完成海域动态管理数字化运行平台建设,实现近岸海域信息的数字可视化管理。二是严格落实海洋管理各项制度。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加强对各类用海项目的审核,严格管理围填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完善《城阳区海域使用金征管用办法》,做好年度海域使用金征收、海域使用权证书审验及换发工作,积极排查调解用海纠纷,进一步规范用海行为。加强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用海保障。三是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加强市东岸岸滩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管理和跟踪服务,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持。对全区主要入海口、排污口、重点海域监测点进行海洋环境监测3次以上。四是加强海洋执法检查。实施“碧海”、“海盾”专项执法行动,积极组织开展海岸线巡查监管,重点加强非法围填海防控,及时发现并查处海域、海岛和海洋环境违法案件。
(二)以加强现代渔业建设为重点,在促进渔业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
一是全面提升虾参贝藻四处万亩基地的发展质量。加强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推广“黄海一号”、“黄海二号”等抗病毒性对虾品种,加大参藻贝立体生态混养、海上筏式养殖海参等新模式以及松江鲈鱼、篮子鱼等新品种的推广力度。二是加强资源修复力度。在放流中国对虾3.5亿尾,牙鲆鱼100万尾以上。三是进一步促进休闲渔业整合升级。开展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全出竞进、评星定档活动,提高休闲渔业的整体发展质量,积极争创全国休闲渔业示范点。四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构筑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联动、全社会参与的管理体系,夯实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规范化、制度化工作基础。全面推行养殖生产五项制度,进行质量抽检100批次以上。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新创建无公害基地和产品4个。加强精深加工水产品品牌建设,重点扶持海参、对虾、贝类、大宗鱼类等养殖品种加工企业。加大水产品宣传促销和推介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全省十大渔业品牌推介会等会展活动。
(三)以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在促进平安渔业上求突破。
一、实施产业支撑战略,构建五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珠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构建现代临港工业、现代物流、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五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重点发展现代临港工业集群
按照“以港引工、以工促港、港工互动”的发展思路,实施大港口带动大工业的发展战略,全面突出港口、园区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形成港口、临港工业、临港产业园区、港口物流一体化的“港口-园区-基地”开发构架。依托高栏港港口资源优势,以石化、能源、钢铁、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为主导,以高栏港经济区为载体,构建大中小型企业配套、轻重工业并举、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的临港工业集群,使之成为集聚效应强、生产规模大、产业链长、发展水平高的华南临港工业基地,以及广东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和新兴的现代重化产业基地。推进三灶航空制造及航空服务基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把斗门虫雷蛛作业区建设成为集休闲旅游、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三位一体的临港产业园区。大力建设平沙游艇技术创新专业镇,把珠海建成国内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游艇产业中心和游艇消费兴盛的滨海城市。
(二)全力推进两大物流中心建设
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功能结构,着力构建以高栏港区和万山港区为龙头,以九洲、香洲、唐家、洪湾、斗门港区为有机组成部分的现代港口体系,逐步建设成为面向港澳、面向国际的全国沿海主枢纽港。按照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的要求,推进大型集装箱、油气化工和大宗干散货深水码头建设。规划建设疏港公路、铁路等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拓展粤西、粤北乃至中南、西南经济腹地,开辟连接“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圈的国内航线和东南亚、东北亚、中东、欧洲、美洲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国际班轮航线和集装箱公共快线,力争到2015年全市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1亿吨。加快高栏港2个5万吨级和4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2个15万吨级矿石干散货码头以及1个10万吨级煤炭码头建设,打造区域“港口物流中心”。加快珠海综合保税区、珠海保税港区和自由贸易区的申报,建设区域“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形成能够提供仓储、运输、配送、加工、海运、货运、订单、库存、分销覆盖、交叉作业、信息处理等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体系。
(三)重点打造特色滨海旅游文化品牌
以海洋生态和历史文化特色为重点,打造三大滨海旅游产品,形成三大滨海旅游功能区。以生态观光为基础型产品,完善和塑造滨海旅游标识、解说系统,力求以最佳的景观背景烘托整个滨海旅游主题;以滨海休闲度假为提升型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尤其是新兴高端滨海和海岛旅游产品,将珠海打造成为国内富有特色的海洋旅游度假胜地;开发参与性为主的海上运动、休闲渔业、海洋乐园等专项型产品,发掘新的滨海旅游消费时尚。形成以观光、休闲度假等基础型和提升型产品为主的中部滨海旅游区,以温泉等提升型产品为主的西部滨海旅游区,以海岛旅游、海上项目等提升型和专项型产品为主的东部海岛旅游区。在滨海地区发展一批大型、高端、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通过组织举办海洋发展论坛、游艇博览会、海洋文化节、海洋科技产品交易会、沙滩音乐派对等各种主题的海洋节庆活动,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文化名城。
(四)加快发展具有新型“海洋牧场”特色
的现代海洋渔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按照“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的思路调整渔业结构。以人工鱼礁建设为重要手段,走控制性海洋渔业之路,发展新型“海洋牧场”。以品牌渔业、高效渔业、生态渔业为核心,构建养殖、捕捞、加工、物流、休闲渔业等产业链完整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扩大优势主导品种健康养殖规模,建设一批出口创汇养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值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建设水产品加工园区。促进水产品流通市场发育,加大对水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力度,促使水产品流通向专业化、大市场、跨区域推进。鼓励支持渔民转产转业,积极发展海上游钓、滩涂旅游、观赏、品鱼等多种多样的休闲渔业。采取“政府主导、多方融资”的模式加快渔港经济建设,全面开发环渔港经济带,建设以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能力建设,完善渔业养殖许可制度,深入实施“水产品放心工程”。
(五)加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装备业、深海产业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加速海洋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升级换代,是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重点鼓励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生物食品产业发展,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和食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和生物食品企业。推进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制定优惠政策,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产业示范工程,扩大海水利用产业规模。支持海洋化学资源开发的技术革新,加强海洋化学资源、卤水资源以及钙盐、镁盐、溴等系列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适度发展风能等滨海能源利用项目,探索利用海洋能、潮汐能的新途径。海洋科技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助推器,战略新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科技的强大支撑力。加快海洋科技和高新技术发展,加快海洋信息服务业发展,实施“数字海洋”工程,逐步建设海洋信息体系,实现海洋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p#分页标题#e#
二、实施产业集聚战略,构筑“两带六区”空间格局
通过打造两大海洋产业集聚带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将海岛根据区位、功能定位划分为六大经济区进行针对性开发,构筑“两带六区”空间格局。
(一)打造两大海洋产业集聚带
以磨刀门出海口为界,将珠海划分为除海岛群外的东西两大海洋岸带,构建海洋产业区域布局。打造东部沿海旅游、信息及高新技术产业、渔业产业集聚带和西部临港工业、物流业及旅游业集聚带。东部海洋产业集聚带通过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加快第二产业向西部园区转移和集聚,加快以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经济资源开发和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及情侣路、高尔夫、国际赛车场等高品位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利用原有渔业基础发展观赏渔业和休闲渔业,集中力量推动服务业发展。西部海洋产业集聚带以高栏港经济区为依托,重点做强临海重化工业和港口物流业,以珠海航空产业园为载体建设先进航空制造业基地,辅之以适当的滨海旅游业和海洋高科技产业。
(二)建设六大海岛经济区
将海岛根据区位、功能定位划分为六大经济区进行针对性开发。城区沿岸岛群(横琴岛、淇澳岛等)主导发展生态旅游、高新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高栏岛群(高栏岛、荷包岛、大杧岛等)主导发展港口、临港工业、物流和生物资源养护;桂山岛群(桂山连岛、大蜘洲、三角岛等)主导发展港口、中转仓储、旅游和生态保护等;万山岛群(大小万山岛、东澳岛、黄茅岛等)主导发展综合旅游开发、现代渔业和能源中转仓储;外伶仃岛群主导发展旅游度假、渔业增养殖和岛陆生物资源养护等;担杆岛群(担杆列岛、佳蓬列岛)主导发展旅游度假和自然生态保护。充分发挥横琴岛区位优势,围绕建设“开放岛、活力岛、智能岛、生态岛”的目标,发展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合作示范区。鼓励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和尝试新的发展思路与途径,全面提升海洋经济总量和质量。研究制定海岛开发管理条例,在确保国防安全和海岛环境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岛建设。加强海岛特别是条件较差海岛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海岛投资环境和海洋开发条件,努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渔村。按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试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招标或拍卖工作。
三、实施和谐海洋战略,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通过切实保护海洋资源、有效防治海洋污染以及着力完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实施和谐海洋战略,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保护海洋资源
加强海洋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和地质遗迹等海洋资源保护和海岛资源保护。加大对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禁渔区、禁渔期以及南海伏季休渔制度,通过封岛栽培、增殖放流、建设人工渔礁等措施,不断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水平。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水松林、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修复工作,建设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科学、合理使用岸线和航道资源,强化对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养殖业发展的监管。严格执行海岸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滩涂资源得到科学合理有序开发。
(二)有效防治海洋污染
加快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与浓度控制制度、海洋与海岸工程管理制度,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市、区两级建立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提高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监视和预警预报能力,定期全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加强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沿海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加强海水养殖业的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与结构,控制养殖业污染。加强对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的环境管理,建设船舶污水处理工程,增强船舶污染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依法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论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项目的建设。
(三)着力完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
加快推进“和谐海洋”、“和谐渔业”建设,合理提高江海堤围标准,增强对海浪、海潮的防抗能力。完善海洋生产安全指挥系统和海洋灾害应急处理救助系统,抓好事故预防、灾时救援、灾后救济等环节。加强船舶安全管理,推广应用助航、救生设备,构建海洋与渔业安全应急通信网和渔船船位监控体系。利用“数字海洋”平台,加快建立健全台风、海啸、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推进渔业保险全面实施。
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构建科技兴海平台、开展重大海洋专项、实施海洋人才战略等举措,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构建科技兴海平台,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不断增加科技兴海投入力度,优化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兴海平台,努力将万山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国际海洋科技合作示范区。
1.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在珠海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科技兴海基地和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通过成立珠海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珠海海洋科学岛、珠海海洋科技产业园等方式加强重点实验室、海洋科技中试基地等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平台建设,打造海洋自主创新生力军。强化涉海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洋科技产业园,积极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形成产业技术联盟,深化与港、澳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在万山区创办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中介机构,提供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相关的交易、经纪、咨询、评估、等服务。
2.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国家、部门、地方的涉海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结合企业的科技开发基地和试验场,建设若干专项成果转化基地,形成技术集成度高、带动作用强、国家和地方结合、企业逐步为主体的科技兴海平台和示范区网络,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p#分页标题#e#
(二)开展重大海洋专项,带动科技园区全面发展
按照科技兴海的总体目标和海洋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多种投资方式和强化投入,实施科技兴海专项示范工程,加强海洋科技的重点攻关,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科技园区全面发展。加快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油气矿产勘探等技术集成攻关与产业化研究,推动海洋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加快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重大专项攻关,为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引领和支撑。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技术开发与应用,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综合管理的支撑能力。
1.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开发示范工程。结合珠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珠海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建立1-3个技术集成、装备配套、产业衔接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示范工程和发展模式。开发以大宗水产品为原料的海洋功能食品、生物材料、精细化工制品和海洋药物的综合利用技术,优化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水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配套工艺和装备技术,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体系,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能力和海洋生物资源产业化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和生物食品企业。
2.海洋装备制造业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立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装备、海底管线电缆铺设维修装置的产业化基地,开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深海作业、通讯导航船用电子仪器、机电设备等技术的中试,建立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产业化进程。按照《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市的优势,以珠海中船集团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珠海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等项目为依托,建设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以海洋工程装备及游艇制造为主的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努力将珠海打造成为国际重大海洋装备制造业中心。
3.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示范工程。建立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试验基地和示范工程,重点建设高栏岛风电场工程,开发风能、潮汐能发电和相关配套装备技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及抗台风能力,建立高效多能互补发电示范系统,集成示范边远海岛和滨海地区通电保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