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51: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预防地质灾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阻碍正常经济建设、危害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其危害性已日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那么,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呢?
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二、地质灾害预防的重要性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好这项工作人命关天、意义重大,因此切实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面对性质迥异、危害程度不等的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必须制定出多套应急措施,全方位、多举措的应对地质灾害,从而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提高地质灾害预防能力的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内容可包括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的种类、防治、预报、报告制度,如何安全选择村民住宅用地防范地质灾害,在雨季如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灾害发生时如何处置及应急救灾等内容。各地可按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公开进行专题学习和培训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张贴宣传画等效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抢险救灾能力。
2、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
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与强降雨有关。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主要起警示作用,提醒被预警区的人员在下雨的时候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其作用类似于雨天提醒大家带把伞。为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强化地质灾害监测,开展实际降雨量监测,一旦发现实际降雨量将要达到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立即通知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居民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避让,减少损失。
3、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群测群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也是实践证明的、现阶段我国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必须动员民间力量,也就是发动群众搞好群测群防,及时发现灾情,及时上报灾情,及时处理灾情。群测群防如同在地灾危险区增加了成千上万个“灾害预警器”,有利于地灾防治工作的全方位开展,有利于提高防灾减灾效率和效果。要着手建立灾害预防体系,逐级落实责任,明确遇到什么情况要上报、报到哪儿。遇到紧急情况,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比如敲锣打鼓或高声呐喊,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4、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不少地质灾害由降雨诱发,为此由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联合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因此,根据降雨气象预报,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可以对那些主要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由于气象部门的监测点多集中在市区和平原,在山区的监测点相对少。而地质灾害多发在山区,建立地质部门自己的降雨监测点迫在眉睫。
5、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种类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我县地理位置属丘陵地带,多年没有发生,多以预防为主。在汛期(月)期间,暴雨频发,极易造成地质灾害。
据气象部门预测,年汛期全县降水量580mm,比去年同期1000.4mm有所减少,但仍存在局部地区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可能。受降雨和洪水的诱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随时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可掉以轻心,加强预防,避免灾害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预防区域
根据我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预防区域如下:
(一)公路两侧因修路造成陡峭的边坡。
(二)各矿山企业因采矿造成不稳定的边坡。
(三)居民、学校附近的山崖、边坡。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住建、水利、交通、地震等部门健全完善本行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抢险救援措施,充实应急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预警报警系统。重点地质灾害预防地区的乡镇、重要基础设施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做好相关的物资准备。发生险(灾)情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群众,开展调查和防治工作并及时上报。
(二)进一步强化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健时期,县国土资源局要一如既往地认真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一要把防灾责任制贯穿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过程;二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认真编制完成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同级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三要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制度;四要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扩大的覆盖面,增强时效性;五要加强对群测群防工作的监督指导,切实落实各项防灾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应急能力。
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和不可预测性,各乡镇、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体系,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县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求。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灾害发生时沉着应对,有条不紊开展救援工作。
(四)加强宣传,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要结合“防灾减灾日”、“地球日”、“土地日”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和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要重点宣传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知度,增强临灾自救和互救能力,为群测群防体系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五)加大监管力度,遏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发生。
县、乡镇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就严格依法管理,切实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内容落实好。要加强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引发地质灾害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三同时”制度,杜绝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
(六)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需的资金。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25-1
0引言
中国是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煤炭这种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果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环境问题的话,加上煤矿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衍生性、区域性、滞后性等特点,导致煤炭开采过程中发生一些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先了解其特征,这样才能做到有效预防。
1诱发煤矿地质灾害的因素
诱发煤矿地质灾害的因素多种多样,它不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那样,可以根据地质情况针对灾害可能多发地段,采取避让原则进行事前预防,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在明知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进行煤矿开采工作,所以易于产生并加剧煤矿地质灾害。
1.1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煤矿开采后经常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煤矿在开采过程中,由于破坏了矿体周围的原始应力,使应力重新分配,以达到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及开裂等现象。
1.2滑坡
煤矿开采产生的矸石堆积于地表,破坏了斜坡的原始平衡,以致产生滑坡、崩塌灾害。
资料显示,我国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每年接近3万起,平均每年近800人因灾害失去生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亿元人民币。
1.3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也较为常见,它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益和安全,具有来势凶猛、瞬间涌水量大、造成损失严重等特点,也成为目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
例如:“1・30朱仙庄煤矿突水事件”由于淮北矿业集团及朱仙庄煤矿对水害预防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导致该事故造成7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253.34万元;早在1984年开滦范各庄煤矿发生特大型“突水”淹井事故,最大水量高达12318m3/h,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亿元以上。
2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2.1提高认识,着力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各级都要从思想上重视煤矿安全生产,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安全、生产、效益的关系;落实主体责任,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2开展矿区地质情况调查
矿区地质情况是发生各类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由于开采活动导致灾害加速,导致灾害程度增加。
所以要充分调查矿区内地形地貌、构造特点,了解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规律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防患于未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3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是煤矿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不容忽视。
因此,针对可能发生的滑坡地质灾害,我们可以构建抗滑工程,利用挡墙、抗滑桩等措施进行预防;同时也要注意排水工程的建设,由于水是形成滑坡及崩塌的重要作用因素,在进行地表排水时,主要以拦截和旁引为主,用截、排水沟将地表水引入天然沟谷。
此外,还要加强地表监测,做好矿区内一些不稳定斜坡的动态监测工作,建立并完善监测制度,切实做好滑坡的预测预报工作,减少滑坡带来的损失。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预防可以说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种人为的地质灾害,所涉及的因素很多。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根据矿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和防治方案,通过加强预测预报、采用先进的采煤技术、开展预防地质灾害知识的培训及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等,来预防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
2.4矿井突水的预防措施
矿井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必须查清矿区及附近地表水的汇水、渗漏、疏水情况,掌握当地历年的降雨量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当井口附近或塌陷区内的地表水可能渗入井下时,必须采取措施填堵裂缝和陷坑,以减少地表水渗入井下。
在矿井边界必须留设防隔水煤柱;巷道靠近断层时,要加强观测,坚持“超前探水、边探边掘”,在断层两侧留足断层隔水煤柱;开采到钻孔附近时,应制订预防钻孔通水的措施。
3结束语
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众多类型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在制定预防措施时,应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制定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制度,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高新民,赵生茂,余子彤.立足煤炭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J]. 陕西煤炭. 2006(02) .
[2]赵淑英.煤炭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措施[J]. 陕西煤炭. 2004(01).
[3]武强,王龙,魏学勇,傅耀军,沈智慧.榆神府矿区大柳塔井田煤层群采地面沉陷可视化数值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06).
[4]张春山,吴满路,张业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及展望[J]. 自然灾害学报. 2003(01) .
[5]朱良峰,殷坤龙,张梁,李闽.GIS支持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2(05) .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57-01
按照灾害的形成原因分为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异常引起的灾害,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抗拒性,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水、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在诸多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大,其发生率和对人的伤害程度仅在气象灾害之后。地质灾害是指与地质有关的各种人为或者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塌陷、地裂缝、火山喷发、泥石流、崩塌以及滑坡等。我国不仅国土面积大,地形也较为复杂,约70%以上的国土为山地、丘陵以及高原,加上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泥石流、塌陷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也连年增长,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安庆市地处山区,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多年来安庆市国土资源局山口国土资源所致力于地质灾害研究,并开展了多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且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将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以期能为广大工作者提供帮助。
1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
1.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部分土体在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某一界面向下运动的一种现象。滑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斜坡土体和岩体的岩性较弱,在水或者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使该斜面上岩土体的平衡受到破坏,进而发生滑坡的现象,滑坡体通常都有一个联通的滑动面和临空面,再加上斜体总下滑力大于总抗滑力,因此导致了滑坡的形成。滑坡多发生在山地、丘陵和河谷单独的地貌内。滑坡的发生不仅受到斜体底层岩性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也受到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以及人为因素等影响,其中水的作用和地壳内部运动也是诱发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滑坡中有90%以上与水的作用相关,且随着水进入斜体岩体或土体后,不仅增加了岩土的重量,也对岩体和土体进行了软化,同时对覆盖岩体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进而导致滑坡的发生。因此,高强度或长时间降雨常诱发滑坡,火山喷发、地震等地壳震动也会诱发滑坡。
1.2 崩塌
崩塌是指陆地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向下崩落的地质现象,根据崩塌地质的组成分为岩崩和土崩。崩塌的发生受地形地貌条件、岩性条件以及地质构造等条件的影响,崩塌多发生在斜度大的斜坡或者悬崖上,崩塌一般发生在坡度>50°的斜坡上,且坡度越大越容易发生崩塌。此外,崩塌的发生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冬季与夏季、白天与黑夜之间的温度差导致岩石发生风化;地表水对岩体或者土体不断地冲刷、溶解等导致岩体或者土体的质地变得松软,或者水分浸入到山体内部,增大了山体内部水的压力,进而形成崩塌;人类不正当的工程建设和强烈的地震也会破坏山体的平衡导致崩塌的发生。根据崩塌落体的体积可以分为特大崩塌、大型崩塌、中型崩塌以及小型崩塌4类。安徽省皖南山区在梅雨季节由于降雨量大、地貌高差大、构造运动频繁等特点,是崩塌高发地带。
1.3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质灾害,它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在地形险峻的山区或沟壑内发生携有泥沙、水以及石块的一种山体滑坡。泥石流具有时间短、发生土壤以及破坏力强等特点,对人们的财产危害较大。根据泥石流中固体的含量将其分为稀性泥石流(含有10%~40%的固体物质)和黏性泥石流(含有40%~60%的固体物质)。泥石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发生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一是地形地貌条件,泥石流一般发生在丛林密布、地形陡峭、地质复杂、沟纵坡相对高程大以及山谷形成容易发生泥沙和水流汇集的地貌,泥石流的发生一般分为形成区、流通区以及沉积区;二是发生区要有充足的松散物来源,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的发育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等;三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大量的水分,所以泥石流多发生在强降雨、暴雨、洪水以及冰雪融水等情况下。
1.4 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地层发生变形,导致地表水平面标高降低的现象,地面塌陷多表现为松散土层中发生的突发性断裂陷落。地面塌陷的发生多是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表岩体或者土体向地面下方塌陷,形成塌陷坑的一种现象,其中城市附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是造成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如果在一个区域过度抽取地下水,在取水点周边一定范围内会形成沉降漏斗现象,随后出现压密现象,继而导致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
2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应该认真贯彻并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方针,并严格实施以下措施: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各级领导应该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成立预防地质灾害工作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安排预防地质灾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1]。二是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利用科普画廊、宣传栏、公开栏等社区文化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三是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在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当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时,立即将相关信息通知到辖区各有关单位、企业、地灾监测人和受威胁的群众,并做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3]。四是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等特点,因此应该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各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4]。
3 参考文献
[1] 薛丁炜,刘海涛,李婧,等.地裂缝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13,25(3):93-94.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09-1
1前言
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慢慢的开始和环境一起发展,从而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一体化发展。煤矿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引发的一种破坏地质环境并且危害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除此之外,地质灾害会给矿区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然而,近几年,由于利益的驱使,这就使得许多商人的经济活动没有充分到这些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地质灾害这一问题。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质灾害起着一个非常大的制约作用。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由于开煤弃石,这样会使得水土流失的现象加重;然而在煤矿中由于经常会抽水和排水,从而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以及矿区周围地下水资源枯竭的情况。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地震、岩爆、冒顶片帮突水、瓦斯爆炸以及地面开裂和沉陷的现象。
2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
在我国的能源中,煤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比重,这就使得煤炭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煤矿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煤矿行业的健康发展。煤矿地质灾害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例如:2003年5月13日,发生在安徽省芦岭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004年10月20日,发生在河南省大平煤矿井下一掘进面的瓦斯爆炸事故,这起事故导致了56人死亡,18人受伤。瓦斯爆炸事故使得越来越多的煤矿行业开始关注井下的开掘以及安全情况。由于地质灾害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这就表明防治地质灾害势在必行。
3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3.1山体滑坡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的开采,从而会出现山体滑坡的现象。每一年由于山体滑坡从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2004年6月5日下午,发生在重庆市万盛区东镇新华村胡家沟社的山体滑坡,这起事故主要是由于暴雨冲刷而引起的,该起山体滑坡事故不仅给东林煤矿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给周围的村庄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2地面塌陷
在煤矿开采之后,经常会出现地面塌陷这一严重的地质灾害。地面塌陷不仅会使得矿区的土地面积出现积水的情况,而且还会诱发山体滑坡,甚至会破坏了周围的耕地。2006年5月,发生在江西省瑞昌市横港镇楼下易村的地面塌陷事故,主要是由于苏家垅煤矿在开采的时候,由于透水,从而使得村庄的多处地面发生了塌陷,从而使得全村所有的房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
3.3煤与瓦斯突出
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煤与瓦斯突出的事故。2006年8月4日16时,发生在忻州市宁武县西马坊乡大灰窑煤矿的有害气体涌出事故,这起事故造成了18人遇难。有害气体的涌出,会严重危害了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3.4矿井突水以及淹井灾害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矿井突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事故。由于煤矿突水事件会直接影响着煤矿的生产、效益以及安全。1996年1月5日,发生在肥城国家庄煤矿的煤矿突水事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的防治措施
4.1建立一个严格的地质灾害检查制度,并且生产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
相关的检查人员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的检查制度对生产环境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检查人员具体的检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定期的检查,从而可以保证生产环境的良好。第二,要对危险区的气体进行定期的检查,从而可以避免瓦斯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4.2不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从而能够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
由于许多工人对地质灾害知识的欠缺,从而对自身的安全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向工人们宣传地质灾害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工人们对地质灾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3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
由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一项重大而又艰难的工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从而能够使得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不断减少。政府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如下:第一,要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并且要对经常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区以及易发区作出标记。第二,每年要组织一些相关的专家到易发区进行实地勘察,从而能够提出一些合理的预防措施。第三,要加大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的力度,从而可以对一些严重的问题进行制裁,这样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4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科学的预报工作
对于每次发生的地质灾害,既有偶然性,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要求相关的负责人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并且分析发生此次地质灾害的原因,这样可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煤矿要不断规范自身的生产,在开采的范围进行开采,从而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了能够很好的防治地质灾害,这就要求煤矿要结合自身矿区的实际情况,从而建立一个科学的地质灾害预报制度,从而能够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5结束语
近几年,由于煤炭开采的不合理,这就会引起岩层移动,进而造成地表沉陷,导致农田、建筑设施的损坏。煤炭的不断开采,这就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使得地质灾害事故的不断发生。除此之外,煤炭开采形成的大量矸石堆积在地面,既占用良田,又造成环境污染。煤炭的开采对大地、空气有严重的危害。目前,随着我国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矿山压力显现及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这就表明预防地质灾害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这就要求煤矿行业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使得煤矿行业向着安全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廷勇,白艳萍.广西华锡集团铜坑矿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2(12).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
地质灾害具有广泛性、复杂性,不同于一般的火灾、水患,所造成和产生的危害也十分巨大,只有更好的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对其进行分析,并及时的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关于地质灾害的概述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具有复杂性。
从成因来看,自然地质灾害是对自然变异所产生的地质灾害的称谓;人为地质灾害则是对人为作用下诱导并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称谓。地质体变化的速度或者地质环境把地质灾害分为两大类:缓变性地质灾害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突发性地质灾害又可称为狭义地质灾害,是对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的统一概括;缓变性地质灾害习惯上又称环境地质灾害,是对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的概括。此外,还能划分平原地质灾害与山地地质灾害,前者具体表现如地质沉降等,后者则具体表现为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两者都是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貌或者地理特征进行划分的。
(二)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极强,容易发生崩塌的区域也是易产生滑坡的地区,两者的触发因素一致。在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条件下,如崩塌与滑坡,两者往往是相伴而生,犹如双胞胎,根本就无法割离二者之间的联系。如云南、四川、、贵州四省(区),为我国滑坡、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在一定的条件下,崩塌、滑坡能相互诱发、相互转化,如崩塌长期不断发生在一个地方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就可以生产滑坡,促使崩塌转化成滑坡;常见的崩塌有时还能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成滑坡。由于崩塌与滑坡间的关联性极强,而其两者之间会时常被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入,导致人们无法正确认识和区分崩塌或是滑坡运动。因而在专业的地质工作人员中又有崩塌型滑坡或滑坡式崩塌的称谓。滑坡转化成崩塌是由于滑坡在往下滑动过程中如果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所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有很多共同的触发因素,泥石流也成为滑坡与崩塌的次生灾害。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与早期预兆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一是矿产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规范的开采,没有合理建设、规划开采区域,导致山体裂开,形成空间坍塌,而后出现山体滑坡。二是在实施修建公路、房屋等建筑时,没有注重边坡的挖掘,导致人工高陡边坡的形成,从而造成滑坡。
三是设计、修建山区水库和渠道时,没有合理对水库和渠道进行规划,导致水库和渠道的水渗漏,加速看对土体的软化与浸润作用,从而造成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四是诸多不合理、不规范的活动现象频出。
(二)地质灾害早期预兆
一是崩塌预兆。崩塌出现前往往会有动物表现出异样情况,地下水、气、热出现异样,偶尔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还会出现小型崩塌、石块下坠及新的破裂形迹等现象。
二是滑坡预兆。在滑坡出现前通常四周的岩土体会出现较小塌滑和松动现象,滑坡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且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滑体后的缘裂缝会出现急剧加宽加长现象,导致新裂缝不断产生,还会从裂缝里产生水或者起气体;还有突然干涸的泉水和井水现象,动物出现暴躁、惊恐等异样现象,甚至房屋出现裂口、倾斜与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三是地面塌陷的预兆。地面变形、倾斜、甚至开裂,泉水、井水变化异常,地面积水出现旋流、水泡、气泡等,动植物形态产生变化,动物惊恐不安。
四是发生泥石流的预兆。附近不时传来轰鸣声,水位发生变化,动植物形态异常。
三、地质灾害的早期防治措施
(一)探讨关于地质灾害监测的几点方法
一是埋桩法。应对崩塌、滑坡体上产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埋桩法尤为合适。为方便了解、观测到滑坡变形滑动过程,用埋桩法对横跨在斜坡上的裂缝两侧进行埋桩,并用钢卷尺测量出桩之间的距离。
二是埋钉法。通过对建筑裂缝两侧所钉的钉子,测量出钉子两侧间距离的变化,以此判定滑坡的变形滑动。
三是标漆法。此法与埋钉法原理相似,也是用油漆在建筑裂缝的两侧各画上一道标记,从而测量出标记间的距离,以此判定裂缝是否产生变化。
四是贴片法。此法能非常直接地判定滑坡变化的突然情况,但确得不到具体的数据,与上面三种方法原理类似,用纸片或水泥砂浆片粘贴建筑裂缝两侧,砂浆片或纸片断裂则表明滑坡产生了明显变化。
(二)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有着巨大的危害性。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及时的、有效的把灾难危害降到最低。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预警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难关。以下就对预警系统的建立提出几点策略:一是重点监测,二是信息采集与整理,三是定性查勘,四是预警级别划分,五是预测方案编制,六是预警报告,七是预警报告会商。
四、结语
总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发生,极大的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鉴于地质灾害严重的危害性,应当认真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并建立完善的早期预警系统,更好的防治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发生。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59-01
1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特点
1.1矿山上程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危害大
根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因为采矿发生塌陷灾害的城市差不多有40个左右,由于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渣、废石以及尾矿堆置等受到侵占的土地约20000平方千米,并逐年以20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加。
1.2矿山上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多样化
如前所述,矿山上程地质灾害的常见的类型基本分为:顶片帮、地表塌陷、井下突水以及深部岩爆等几个类型。在开采过程中,矿产的类型多样化、开采方式不当以及所处的地域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吧同,引发地质灾害类型也多样化。
2.矿山地质工程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实际矿山资源进行开采时,矿山地质灾害的划分大多依靠形成的原因以及空间分布来进行确定的。
2.1矿山工程岩土体变形引起的灾害
矿山工程中岩土体变形引起的自然灾害是较为常见的,其中主要表现为地面塌陷、采矿边缘滑坡或者失稳、矿坑中岩爆等现象。而矿山工程中引起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大多是开采过程中的不合理开发所引起的,并且如果没有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也会发生地面塌陷。特别是矿山开采时矿柱不足或者遭到破坏时也会产生地面塌陷。同时,在一些地质较为平缓的地区,发生此类现象也相对较多。而矿山开采时候对于采空区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回填处理,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容易发生地面塌陷。特别是在采矿时如果不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进行开采,矿区的边缘就会出现滑坡现象,这种现象也有着较强的破坏力,通常会发生在建材矿山中。而矿山资源开发完毕后,地壳运动会使矿山中的围岩发生运动变形,这样在应力的作用下也很容易发生爆裂,进而产生严重的地质灾害。
2.2矿山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灾害
根据已经发生的受水文地质影响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总结,水文地质引起的灾害主要包括地面沉降、砂土液化、岩溶塌陷以及软土变形等,其具体的表现如下:在地面沉降方面。根据以往的资料研究,可以得出,地下水的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地面沉降,且地面发生沉降的速率与地下水水位的下降速率成正比,地下水位下降形成的漏斗与地面沉降形成的漏斗基本上保持一致。地下水位升降引发的灾害主要有矿坑突水涌水和坑内溃沙涌泥两种。其中,矿坑突水涌水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在采掘过程中贯穿透水断层时突遇暗河或蓄水溶洞,导致地而水或地下水大量涌入。坑内溃沙涌泥常与矿坑突水一起发生,一旦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坑内就会溃沙涌泥。
2.3崩塌滑坡
滑坡主要分布在矿山道路两侧的高陡边坡以及矿山较陡的天然斜坡部位。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是由崩塌、恶劣环境共同导致的。此类型种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分布直接受到矿区自然环境、矿区工程隐患区域的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等的多重作用影响,主要表现在采空区山体滑坡;排土场、堆渣场边坡失稳或者尾矿坝垮塌等。想要稳定和有效地控制矿区开采中的滑坡灾害,就要有效控制引发滑坡的各种控制作用。
2.4其他因素引起的矿山地质灾害
除了上述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外,瓦斯爆炸、矿山火灾以及地热都是较为较为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瓦斯爆炸以及矿山火灾在煤矿企业中较为常见,这主要是由于煤炭资源地下开采过程中,通风不畅,瓦斯凝聚发生爆炸,对矿井工人的生命造成损伤,给矿山开采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火灾也是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极大。地热是由于矿山资源的过度开采,
开采的深度不断加深引起的,这对于矿工的劳动力以及矿山安全生产都造成严重的影响。
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分析
3.1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
加强地质灾害勘察,成立专门的勘察与调查小组,对矿山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与潜在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并由政府部门主管领导担任组民,主要负责成员由国土、水利、林业、气象、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来组成。同时对各部门的职责做好明确的分工,组成多层面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抗灾救灾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置在国土资源局,提供组织性保障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2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便于预防地质灾害。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动态灾情预警系统,充分利用GIS以及测量动态变形监测技术。通过对GIS以及测量变形数据的分析处理,建立起完善的灾情档案与应急方案数据库。一旦发生异常状况,将信息及时出去,并启动应急方案,以得到多方支持,切实提升灾情防治水平。
3.3做好地质环境勘察
利用科学技术深入地对地质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进行调查,跟具有资质性的部门协作,编排地质规划,勘察矿山地质环境,对矿业开发、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植被和水资源的破坏、程度进行详细调查,详细勘察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及危害,结合本地工程申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建立并健全良好的生态环境,重视并加强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项目工程。
3.4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政府职能部门逐级签署工作责任状,通过层层监督,一级抓一级,设立相应的巡查员,对一些存在地质灾害的隐患Ix.域加强巡查,划分责任制,做到防治灾害人人有责,逐级对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进行划定,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设置警示牌。
3.5优化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岩土工程施工中可以选择一些适用的防治措施,对降低岩土工程施工中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及影响范围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房后边坡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治小型土质滑坡,可以采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削方减载护坡以及前缘支挡等工程措施,针对岩土工程中型以上的滑坡要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来选择防治措施。
3.6优化生物防治措施
岩土工程施工中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来消除或降低地质灾害,其应用原理为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以及合理耕牧等方式促进生态平衡,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同时,生物防治措施在应用中具有持续时间民、投资少以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对改善岩土工程施工场地及周围的自然环境条件有着重要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矿山上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它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当大的,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经济财产损失,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矿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结合法律、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手段,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矿山上程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矿山生产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晓明,才永军.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控制[J].山东工业技术,2015,19:67.
气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地质勘查环境灾害,它是由诸多因素综合形成的。现有资料统计数据显示,由雪崩、冻害、水灾、雷电等气候灾害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以洪水为例,这是一种因气象灾害而引发的水灾,多年来,洪水给地质勘查工作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比如在石油勘查过程中,国内不少陆地油田每年都可能会遭到洪水袭击。20世纪80年代汛期时,大庆油田因洪水长期积存在滞洪带、洼地处而导致超过千口油井被淹没,最后造成停产,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同时,洪水对固体矿产勘查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近年来,地质勘查工作已从陆地逐渐延伸到海洋甚至星际空间。在此过程中,风雨雷电、大雪、冰雹和雾给地质勘查带来了困难。
1.2环境地质灾害
1.2.1地方病
地方病是一种危及人类健康的灾害,它是由环境地球化学异常和某些生物因素造成的。通过研究发现,地球化学异常地区和物理异常地区经常会发生地方病害问题,以氟、碘、硒和砷等灾害居多,地球化学异常地区多出现地方性氟病、甲状腺肿等疾病,而且还可能会发生地方性硒中毒事件。对于地球物理异常地区来讲,放射性疾病、地方性癌症等疾病频发,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就矿床而言,其中的元素含量是地壳丰度的多倍,矿区生产过程与人类的健康关系密切。以湖北某硒矿区为例,地方性硒中毒事件多发,而且萤石和磷灰石矿区等经常会发生地方性氟中毒事件。
1.2.2地勘灾害
地方病与地勘找矿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多金属矿区的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经常会发生铜、铅、汞、砷和地方性癌症和放射病。因生物因素造成的地方病对地质勘查工作产生的威胁非常大,比如布鲁氏菌病、吸血虫病等。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山地是病害多发区,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塌陷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对地勘工作的影响非常大。
1.3人为因素
通过地质勘查,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环境,然后获取相应的资源和信息,为改造自然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1.3.1人为灾害
人类环境灾害多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在地质勘查过程中,以矿业开发、基建作为生产内容。人类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既可能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化学、物理变化,又可能对整个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地勘过程中造成的影响非常的大,比如湖北远安盐池河磷矿,地下采空会造成大规模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地质崩塌灾害,一方面会导致矿山地表基础设施受损,另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其中有289人不幸死亡;在鄂西陈家河煤矿开采过程中,山体滑动、开裂等都是常见的现象,而且边坡也会出现失稳现象;许多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石随意堆放,在暴雨以后就会产生人为泥石流病害;岩爆灾害在井下开采、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屡见不鲜,同时,地下施工过程中,还可能会引发地面塌陷;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容易引发瓦斯爆炸事故,经济损失巨大,而且频率较高、危害较大;在石油开采注水过程中,可能会诱发、触发地震灾害;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也可能会产生地质灾害,比如水库地震、沼泽化和滑坡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修建了超过9万座水库,其中很多水库都曾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因此所造成的人工地质灾害不胜枚举。
1.3.2地质勘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三废污染灾害通常会发生在煤矿生产、矿业工程建设全过程之中,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着很多个污染点,而且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在找矿和地质勘查评价过程中,泥浆酸、油类物质、碱性和岩屑物质等对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等造成的污染也特别大。在矿山开采中,大量废石、渣和液的转运与排放,有毒害物质的迁移、扩散,既会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导致水文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又会严重污染大气。以湖北某铁矿为例,由于没有及时、有效地处理煤矿坑水,随着其快速蔓延,本地区的良田基本上变成了荒地,而且对该地区的空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2地质勘查环境灾害预防策略
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其主要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壳)。勘查大自然,实际上是一种探索性活动。在此过程中,难免会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多具有不可避免性。因上述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损失通常都表现出一定的不可控性。地质勘查中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人为灾害对人类自身、社会产生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基于此,在地质勘查过程中,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环境灾害,不仅要加强对地质的勘查、管控,还要加强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预防地质勘查实践中的各种人为因素影响。从实践来看,地勘环境灾害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危害和影响非常大,预防难度相对较大。针对地勘环境灾害问题,不断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和能力,避免人为环境灾害问题的发生,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地质勘查环境灾害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在地质勘查环境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预防过程中,要以人为灾害为主。从实践来看,目前国内多数环境灾害尚无消灾良方,只能采用及时预报和快速救灾等方式来有效减少地质勘查环境灾害损失。对于环境灾害监视、预报来讲,主要依靠专门的部门来实施,地质勘查部门在获取相关信息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因此需建立高效、健全和完善的信息系统,保证环境灾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送到相关部门,然后据此制订出应对方案。目前,在地质勘查环境灾害预防过程中,主要的方式和方法是依靠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要加强环境灾害预防,提高地勘人员对环境灾害的认识,掌握相关技术,以便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应对环境灾害。对于地质勘查部门而言,应当立足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提高环境灾害预防组织的层次,对环境灾害加强监视、预报和管控。环境灾害预控,即在紧急时期作出应急预控,在环境灾害常规性预控过程中,其对地勘环境灾害的预防效果非常显著。地质勘查部门要想做好环境灾害预防,应当加强预控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B
一、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输电线路作为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大力兴修和发展,随着输电线路建设越来越多,地质灾害频发,给输电线路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熟悉掌握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常见类型并分析原因,然后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保证输电线路建设质量和正常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的常规表现方法
(一)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与垮塌
输电线路建设中最常出现的地质灾害就是滑坡和垮塌,不仅给线路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治理是一个费时间和精力的难题。比如某地区在2001~2004年,就发生了22起重大铁塔基础滑坡事故,造成5处铁塔搬迁、7处使用抗滑桩进行处理、2处改线等现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根据滑坡体的深度不同,线路电压等级的不同,发生滑坡的大小和频率也就不尽相同,比如500kV线路比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发生滑坡的概率要大得多,主要是因为500kV线路的铁塔承重比220kV及以下线路大3~10倍。
另外,垮塌也是输电线路常见的地质灾害,某地区在2004年发生了30多起危及塔基安全的垮塌事件,主要是110kV~500kV线路,且一般垮塌缺陷有100多起。垮塌发生的原因主要有:雨季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下边坡弃土不当等人为破坏。因此,在进行输电线路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严格按照要求施工建设。
(二)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
此外,山洪、泥石流、地质沉降也是输电线路中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给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行造成影响。主要原因可能是输电线路周围地段地质环境比较复杂,也可能是输电线路建设处于常年降水量多且高度集中的地区,也可能是由于建设中破坏了环境等等。此外,输电线路也可能出现地震等比较严重的灾害。
三、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问题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输电线路通过不良地质构造地带
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具体原因可能有:一是输电线路通过地段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地质结构不稳,比如说山体岩层结构破碎,泥石流和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常发生;二是输电线路通过的地区可能年降水量比较多且集中,对山体进行频繁的冲刷,难免会导致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二)主观原因:人为施工不当
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频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为施工不当,破坏了周围环境,遭到自然的惩罚。具体来说,人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线路施工引起环境地质的变化。输电线路工程完成后,塔基重量的施压会使原先山坡体的应力发生变化,尤其是有一定坡度的坡体,使下方坡体荷载增大,导致山体变形,同时在工程完成后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比如开荒种地、植被破坏等造成水土流失。二是施工中对塔基周围的弃土处理不当。在输电线路中进行塔基施工时,对挖掘的土层进行随意的堆放,特别是堆放在塔基的下方坡置,在降雨比较大且集中的季节,会对下方坡体进行频繁的冲刷,从而造成滑坡和垮塌等地质灾害,给输电线路造成威胁。
四、进行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预防的有效措施
(一)工程勘测设计准备阶段,做好地质勘测工作
进行输电线路建设之前,要做好工程勘测设计工作,进而在施工时尽量避免地质比较复杂的地段。首先,要全面掌握输电线路工程环境的地质相关情况,可以是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最好是向当地地质局收集当地环境资料,主要包括当地总体地质结构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环境资料等等。其次,进行现场勘测。在工程施工前,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对照资料进一步了解线路沿线的地质地貌、环境等,并进行相应监测设施的设置,比如现场观测站、GPS测量仪器等。同时可以对当地的居民进行访问调查,进一步完善资料。总之,观测前期勘测是十分重要的,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重视观测勘测工作,邀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员进行工程的勘测工作,保证工程勘测的精确度。
(二)工程图纸设计阶段,充分掌握详细正确的地质资料
在进行前期工程勘测之后,要做好工程图纸设计工作。一方面,在进行设计时尽量避免地质比较复杂的地段。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是一项技术活,是多学科、多工种、多工序的集合体,所以在进行图纸设计时,要充分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加强各部门沟通与协作,同时依据前期勘测资料,在图纸设计中尽量避免地质不稳的地段,从源头上杜绝地质灾害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工程不可避免的会通过一些地质不良的地段,就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比如说与当地地质局进行及时沟通,学习他们的地质灾害预防手段,比如说做好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治理,对山坡进行植被种植和加固等,最重要的是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执行。
(三)工程施工阶段,严格把握质量关及提高监管力度
在进行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时,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进行,且要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工序进行严格的监管,在一个环节或工序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个环节或下一道工序。一方面,由于输电线路建设具有施工面大、施工范围广、施工难度大、工序多等特点,在施工现场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料外的地质情况,比如在开挖土层时,发现地下水丰富或者地基岩体比较破碎等,这时现场监理工程师就要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经讨论商议后进行图纸设计的更改或者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避免工程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场监理工程师的作用。现场监理工程师要积极引导施工单位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坚持不破坏周围环境的原则,比如对塔基开挖的土层要放置在恰当位置,杜绝一切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
(四)工程竣工阶段,注重对遗留问题的解决
工程竣工阶段作为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预防地质灾害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要做好工程竣工工作,完美的解决施工中的遗留问题。在进行工程竣工时,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操作,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全面仔细的排查,比如塔基周围平整问题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因竣工遗留问题造成地质灾害。
(五)加强对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管理
在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完成后,要加强输电线路运用维护管理,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档案,把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地质资料等分别进行建档,根据资料对地质灾害常见类型和频发地段进行分段,对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和频发地区进行重点监视和预防。其次,加强对输电线路的巡视检查,及时发现线路周围地质情况的变化,为线路运行维护提供依据。①对输电线路进行定期巡查。在输电线路投入使用后,要每个月对线路进行巡视,不仅要对线路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更要加强对线路附近环境的检查,特别是地质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巡视,比如在雨季来临前或结束后的巡视工作,主要是检查防洪设施是否完善,排水沟是否顺畅等。②进行重点巡视。对地质不良的地段要加强巡视力度,及时发现地质变化并上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地质灾害防范。③输电线路的巡视检查坚持“专业巡视与群众护线结合、专业巡视为主,群众护线为辅”的原则。由于输电线路工程面和工程范围比较广,加上线路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只靠专业人员的巡视检查,可能难以及时的完成巡视任务和发现问题,所以要积极调动周围居民进行护线工作,对线路进行不定期巡视,而且当地群众对本地的环境比较了解,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线路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所以要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工作和提高群众的线路检查能力,建立专门的群众护线站。但要注意主次顺序,要坚持以专业人员巡视检查为主,群众护线为辅,保证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输电线路建设中常出现地质灾害,给输电线路施工建设及正常运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要对输电线路中常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掌握和分析,追溯原因,对症下药,从做好工程勘测工作、科学合理的图纸设计、施工质量把控、加强运行维护管理等几个方面预防输电线路地质灾害,保证输电线路建设的质量和正常运行,促进电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郑州市概况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东径:112040,――114012,,北纬34016,―34058,,面积7446.2km2,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西为山区、丘陵,东为冲积斜平原区。郑州市矿产资源多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几个县市区,矿产的开发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经济活动。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地质灾害连年不断,不仅影响了矿山的生产安全,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影响。
二、水文地质概况
郑州市境内属淮河流域(90%)和黄河流域(10%),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秋季晴朗日照时间长,冬季干旱少雪,多年平均气温达14C0以上,极端气温达到43C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7.9 C0。多年平均降雨量640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郑州市及附近范围大部分地区均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地形较平坦,地面表层为黄土状亚粘土、轻亚粘土、一般厚度为15――40米,空隙结构,微具湿陷性,承载力为2―2、5 kg/cm2,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空隙潜水。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深入工作和研究,进一步对郑州市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划分。地下水系统分为小浪底―花园口黄河干流区,花园口以下黄河干流区,沙颍河干流区,沙颍河平原区四个含水系统。地下水含水层系统分为松散孔隙、碎硝岩裂隙、基岩裂隙和酸盐岩溶含水层四个地下水含水层系统。
三、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郑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五种,地质灾害发育
类型具有显著的特征。这种多样性与该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条件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崩塌分布的特征
郑州市崩塌发育分布规律:一是西部、西南部基岩山区主干断裂和紧密褶皱带附近的脆性地层或软硬相间的复杂岩系地区。如嵩山南麓、北麓和箕山北麓地区,崩塌灾害频繁严重。二是中部、中西部人类采石、采矿强烈活动地区和公路、铁路、库渠等骨干工程地带的采石场崩塌、厂房崩塌。三是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斜地地区的崩塌。
2.滑坡的分布特征
区内滑坡的分布主要是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地形陡峻、风化强烈的斜坡和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和黄土丘陵覆盖地区。前者岩质滑坡、土质滑坡兼有:如登封少林寺塔林滑坡;巩义市的涉村镇罗泉村滑坡;后者主要为土质滑坡:如惠济区古荥镇黄河桥村滑坡,二七区侯寨乡西胡垌滑坡等。
3.泥石流分布特征
本区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发育较频繁。经调查区内有近半泥石流发生于西部、西南部中低山区,如登封城关镇玄天庙村泥石流、玉皇沟村泥石流和窑村泥石流等。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和黄土覆盖丘陵地区,如荥阳镇崔苗卢庄泥石流、新郑大槐树村泥石流、郭老庄村泥石流等,一般都呈泥石流形式出现。
4.塌陷及塌陷式地裂缝的分布特征
经调查,区内共有大小地面塌陷近80处,主要位于登封、新密和巩义市境内。地面塌陷及其塌陷地裂缝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规模,主要受地下采空区位置、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所控制。其分布特征:一是均沿二叠系煤系地层及铝土矿层的走向分布,塌陷区的长柱方向与煤系地层及铝土矿层的走向平行,并随走向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地面塌陷一般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山间沟谷、平原和盆地地带。因这些地带可采层埋深与采厚比较小,地面变形破坏在相同情况下则较为严重。
5.地裂缝分布特征
调查表明,该区地裂缝分布于北部、中东部黄土丘陵、斜地地区。如荥阳东二十里铺如寨村地裂缝,走向NEE,长300m,宽0.5m,可见深0.7m;荥阳城关镇大王村地裂缝,长420m,宽0.5m,可见深1.2m;中原区须水镇须水村地裂缝,二七区候寨乡三里村地裂缝等。地裂缝产出的地形地貌部位以上黄土冲洪积斜平原和黄土丘陵正负地形过渡处居多,延伸方向也与负地形沟壑走向近于一致。时间上,地裂缝的产生多发生在雨季。
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市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千万元。仅2004――2005年两年时间内就发生地质灾害7起,死亡5人,伤7人。迄今为止,郑州市已查出的隐患点200多处,滑坡32处,崩塌36处,泥石流11处,地面塌陷100多处,地裂缝17处,危险性斜坡9处。
根据多年来郑州市对地质灾害情况的分布及其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和降雨趋势的预测,确定了郑州市西部巩义、荥阳、新密、登封和惠济区五个县市区为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其中新密、登封两市采煤采矿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比较严重的登封市告成镇双庙村全村居民有750户,其中697户处于采空区,家家户户墙裂顶歪,给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从表(2)中也不难看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地质灾害现象均发生在这些地区,也是郑州市的重点防护区。其他县市区因多处平原,发生这些现象较少。
四、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
郑州市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气象因素和现今人类活动的因素;其次是地形地貌、岩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尤其是气象(降雨过多,增加土体自重、洪水冲积、造成沟壑纵横、坡角蚀空)、现今人类活动(开矿、采煤、采石、开挖水渠、修建水库、修建铁路、公路和地下施工工程)的因素占居重要的位置,都是直接造成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气象因素:①降雨将岩体裂隙充盈,产生静动水压,使裂隙充填物软化或淘空,以致崩塌与母体之间抗拉和抗剪强度降低,从而诱发滑坡或崩塌。②降水增加土体自重,地面沟谷径流,坡角蚀空软化,导致滑坡或崩塌。人类活动因素:区内人类采石、采矿、修路架桥、挖渠、修建水库、公路、铁路和地下工程施工爆破作业,导致边坡岩土体结构面力学强度降低,导致崩塌或滑坡。地层岩性因素:地层岩性决定抗风化能力,区内变质程度深、岩性软、风化层厚,决定了泥石流的形成。地质构造因素:构造运动造成岩层变形、破坏,导致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形成不同的块体,从而为泥石流提供松散固体物质,导致泥石流的发生。地质灾害发育因素:高层次的地质灾害发育与泥石流之间具有内在的生成联系,故造成地质灾害。地形地貌因素:地形地貌是泥石流发育分布的基础,具有提供位能和足够数量水、土、石储存空间。水源因素:水源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和松散固体物质的搬运介质。
上述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概括起来的几种地质灾害因素,是经过多少年多少代人的辛勤工作和研究总结出来的,是已被世人所公认的。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科学依据。我们今后工作中要在前人总结概括的基础上,不断地去研究去发现和总结新的东西,使其更完善、更准确、更科学,并能更好地去预防和治理它,让其变灾为财,变害为利,现有些县市、乡镇已对地面沉(塌)陷区、搬迁村进行复垦整治,建立林果经济带和农业特色示范区,促进了煤矿沉(塌)陷区农业规模化开发经营。同时,也不断提高了预防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促使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五、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
根据“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和谐社会”的要求,近几年来,郑州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各乡镇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村组落实了地质灾害信息员,签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层层落实了防治责任。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下发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点及县级重点地质灾害点制定了专门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在册地质灾害的监测监控,落实了监控人员,实行了重点监控。执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评估。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地质灾害防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群防群控,依靠科技,真抓实干,把工作做实做到家。真正使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做到:统一规划,科学治理。真正通过治理使当地的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截止明年3月底,全县共调查核实地质灾害点143处,分布于19个乡镇59个行政村。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滑坡为主,共85处,占灾害点总数的59%;次为崩塌,共31处,占22%;再次为泥石流,共27处,占19%。滑坡、崩塌主要为浅表残坡积层地质灾害,泥石流主要为小型低易发沟谷。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共135处,其余为中型7处,大型1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为重大级的15处,较大级41处,一般级87处。地质灾害共威胁837户462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财产4233万元。我县地质灾害点分布点多面广,除古市镇外,各乡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镇、*乡、*镇、*镇、*乡和*乡等,在空间分布上以海拔500-800米地段居多,300-500米次之。
二、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实施《*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契机,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各乡镇、各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乡镇政府防灾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监测预警预报;继续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治理和避让搬迁,做到“不死人、少伤人”,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段和灾害类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结合以往地质灾害发生时段、类型分析、气象趋势预测等因素,预测今年我县气象灾害偏重,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比较高。明年,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仍主要集中在5~6月梅汛期和7~9月台汛期两个阶段,县内大部分山区梅汛期、台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比去年要高。梅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台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台风降雨开始时至台风降雨停止后48小时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近两年来,春汛期持续强降雨天气也容易引发地质灾害,需引起重视,加强巡查监测工作。
(二)重点防治区域
一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集中在*镇、*乡、*镇、*镇、*乡和*乡等乡镇,是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二是重要交通干线、山区公路和康庄公路。重要交通干线主要指50省道*线和44省道上松线,途径地质灾害易发区,需预防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山区公路和康庄公路由于道路边坡防护等级低,为滑坡、崩塌多发地段;三是山区农居点和中小学校舍。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山区农居点和中小学校舍一般紧邻山坡建设,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动形成的边坡易引发和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四是小流域泥石流区域。小流域泥石流往往危害范围较大,威胁人口较多,为我县重点防治区域。
(三)重点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稳定性和危害程度,今年我县确定需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点18个,其中“A”类地质灾害点2个、“B”类点8个、“C”类点8个。每个点由县国土局统一安排监测员进行监测,汛期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编制完善防灾明白卡、应急预案,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汛、台汛期是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时段。各乡镇政府以及国土、交通、水利、教育、建设、农业等部门要在主汛期来临前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提出并落实具体防治措施。A、B、C类地质灾害点由县国土部门统一安排监测员进行监测,D类灾害点由各乡镇政府和部门备案在册,定期组织巡查,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各乡镇政府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和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灾情,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组织防灾抢险工作,同时按速报制度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出现较大级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时,县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必须立即指派人员赶赴现场,组织应急调查,并视险情大小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快速做好相关的应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在避让地质灾害、减少人民生命与财产损失中成效显著。“十有县”建设的内容是: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今年,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根据安排,我县“十有县”建设工作最迟2011年验收,相关工作今年需开展起来。
为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我县今年要开展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建设工作,创建1~2个“五到位”国土资源所。在4~9月份,通过办培训班、发培训书、上视频录像课等方式,对乡(镇)国土资源所人员、群测群防负责人、地质灾害监测员和中小学师生进行一次宣传培训,计划全县参加培训班人员达到200人次,观看视频录像培训到达1000人次。
(三)强化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
县有关部门要结合气象条件,及时当地地质灾害预报(警)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等载体,及时*市国土资源局的地质灾害预报(警)信息,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地质灾害监测员和可能受威胁的群众能在第一时间收到预报(警)信息。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现场查验,及时反馈地质灾害信息。加强对已建2处地质灾害监测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及时掌握动态变化信息。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高度重视和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全面开展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工作打好基础。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要重视农村山区公路、机耕路和林区道路建设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评价工作;水利、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程、旅游景区建设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评价。
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村庄,有计划地开展排险治理或搬迁避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国土、建设等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山区农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分散建房的监管,指导农民因地制宜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交通、农业、林业、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山区道路建设、切坡建房的指导、管理与服务,切实防治人为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
(五)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旧村改造工程,通过治理、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继续做好*乡山乍口村田忠寮滑坡治理和*乡大岭头滑坡应急排险工程。做好*镇七村溪边滑坡应急排险项目申报工作和*乡后畲村新房后崩塌治理工程。做好*镇白麻山村滑坡等7个整村搬迁避让项目的申报工作,共计搬迁213户782人。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负责治理。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帐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以保障道路的营运安全。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加强对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以及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六)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我县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已于去年完成,县教育部门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应急排险能消除危险的,应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乡镇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县要通过地质灾害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实行统一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投入和措施“三到位”。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管好、用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进一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完善制度、强化监管
我镇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种类,滑坡和崩塌等主要的地质灾害,发生期主要在5—9月份,主汛期为地质灾害集中期,重点防范区为:
(一)交通区线。镇境内的路村到村段,路村段,遇暴雨极易造成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3个村。
(二)矿山踩空区和陡坡区。我镇页岩石砖厂4家,砂岩采石场2家,这些矿山均为露天作业,从岩石开采形成坡度较陡的边坡及悬空石,遇暴雨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根据镇国土所的调查摸底,我镇查清地质灾害36处,现列入财政治理监测点3处,县重点1处(村8社、村7社危岩),重点防范14处(详见附件2),已列入县、镇重点的,要按要求认真做好群众的群防工作,未列入重点的,也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二、工作机构
(一)综合联络组:由国土分局局长同志任组长,部长和同志任副组长,经开区干部为成员,负责制定应急方案、人员组织。
(二)交通治安组:由镇党委副书记同志任组长,、为成员,派出所和交警大队民警,负责停车场地准备、临时交通管制,维护现场社会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
(三)应急疏散抢险组:由部长和同志任组长,镇民兵为成员,负责组织、指导遇险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完成现场抢险救灾工作,组织转移灾民。
(四)医疗卫生组:由镇大调解中心主任任组长,成员由、镇防保组和卫生院同志组成。负责组织指挥现场受伤人员接受紧急救治和转送医院救治,减少人员伤亡,确保在灾情发生后各类疫病的救治工作。
(五)灾情调查监测组:由国土资源所所长同志为组长,成员由、成组成,负责灾情监测、鸣锣预警、调查和统计工作。
(六)后勤物资保障组:由分管民政的副书记同志任组长,成员由、、、、等同志组成。负责灾民的临时安置工作,救灾物资的调运、储存和发放,为灾民提供维持基本生活必需品,确保抢险救灾指挥通讯联络的优先畅通。
(七)搜寻组:由人大主席同志任组长,由为成员。负责人员转移后,检查灾害点有无转移遗漏人员和是否切断水电等安全隐患。
三、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和完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各村民委要利用村广播和召开各种会议的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发动群众防灾、避灾、躲灾、救灾的积极性。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单位负责人是地质灾害的责任人;治保主任是监测员;村民代表小组长是地质灾害信息员。各村成立20人组成的抢险队,接到灾害通报后,及时赶赴现场,协助抢险,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
(二)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和设立地质灾害警示牌。镇地质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在敬老院,用于储备避难应急物资和避难场地。
(三)认真落实和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新增地质灾害点报镇国土资源所,补发防灾工作明白卡到村和责任单位,避险明白卡到户。如因工作不落实,造成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四)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害迅报制度。镇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一旦发生灾害及时报镇人民政府,值班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