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精神内涵范文

时间:2023-07-17 09:51: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茶道的精神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茶道的精神内涵

篇1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73-01

茶是客家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出客家特性及客家文化特质,具有鲜明的特色。而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在7 世纪之前, 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 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此, 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客家茶道精神文化内涵

客家人的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精神方面,客家人喝茶有一套“规矩”,如茶具应洗涤干净、先给长辈敬茶等;采茶时有山歌、采茶歌,在采茶的生产实践中还产生了“茶蓝灯”、采茶戏,在岁时节日中还有许多与茶有关的民俗活动,可谓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和”是客家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二、日本茶道的精神文化内涵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 (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 主体的“无”, 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 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三、结语

客家茶文化既体现出客家的儒家文化特质,又表现出客家文化的创造性。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 禅理又在品茶中得到深刻体会。

参考文献:

[1]姜天喜.日本社会文化历史变迁[M].西安出版社,2001.

篇2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篇3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陈文华先生认为“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庄晚芳先生把“廉、美、和、敬”概括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这一观点。

研读历代茶学大家的论著,我对中国茶道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引发了新的思考。我认为“和”字包含了中国茶道的一切精神内涵,中国茶道的其他精神都不可或缺地受到“和”文化的影响。

一、茶道本身的“和”文化特征

品茶悟道最基本的是品茗茶水,而品茗茶水离不开茶叶、茶水、茶具这三者之间的融合,茶道的“和”也恰恰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表现。

陆羽在《茶经》中最早给茶下了定义“茶者,南海嘉木也。”宋徽宗赵佶这位风雅的帝王在其茶学专著《茶论》中描绘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茶本身就是天地阴阳和气而生的高洁珍贵之物。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由此可见,茶与水关系之密切。明代张源《茶录・品泉》一文中明确了水的重要性,即茶是水的灵魂,水是茶的体魄,只有好水能体现好茶之妙,只有好茶能展现好水之精。历代茶人所用的水如泉水、雪水、雨水等,大致都是自然孕育或天降之水。

茶具虽种类繁多,但这些茶具无一不体现着“和”文化特征。清代盖碗茶杯“和”文化特征最为明显,它寓意“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苍天、大地、人类三者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之意。而其他茶具也或多或少体现了“和”,有的茶具名字体现了“天人合一”,如广阔天地茶杯、顶天立地壶;有的茶具造型体现了和谐之美,如紫砂六足壶、六方壶;有的茶具外部纹饰体现了中庸伦理之和,如斗彩五伦壶、红彩桃蝠八吉祥纹盖碗。

叶学益《茶苑》中将中国茶道的“和”阐释得清晰明了:“隐藏在茶道具中间的艺术性,仿如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为基础。”由此可见,茶道本身明显蕴含着“和”文化特征,且早已根深蒂固。

二、中国茶道发展与“和”文化

老子《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国茶道一词的概念就来源于此。“道”是一个哲学概念,它将中国茶文化内涵上升至哲学范畴。而茶道中的“和”文化特征也随之在不同时代涌现出新的内涵。

(一)唐――融“和”

唐代最早出现茶道一词。陆羽在《茶经》中这样概括茶道:“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指的是行为规矩、品德高尚的人,深层含义是指品茗之人能够不断塑造、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茶的“至道”精神。陆羽之后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描绘的茶道是由“涤昏寐”到“清我神”再到“得道”的境界,他的茶道不仅只追求清醒,而是上升至净化心灵的境界。晚唐刘贞亮《茶十德》中的茶道,既包括“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尝滋味”“养身体”的简单身体感受,还有 “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的高层次追求。

唐代茶道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唐型文化的繁荣,儒、释、道思想不断融合,形成了开放的文化格局,这为茶道发展提供了沃土。儒家思想是唐代的主流思想,它主张“仁”、“礼”、“贵和”,即“中庸”的处世之道。陆羽《茶经》中的“精行俭德之人”便是切合中庸思想的人,为人处世时恰如其分。佛教思想在唐代达到鼎盛,佛家主张“中道妙理”、“茶禅一味”,就是佛教与茶文化的融合。钱起《与赵莒茶宴》中“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从品饮到入禅,茶与禅精神互通,“以茶助佛”就是这个道理。道教思想在唐代很受推崇,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至清养和”。杜甫《重过何氏五首选一》中迎着春风吟唱“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人、自然、茶道三者合一,诗人沉浸其中悠然自得。

(二)宋代――“和”理

宋代茶道进一步发展,为茶道增添了新的内涵。理学是儒家哲学在宋代的特殊形式,它吸收了唐代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思想,以“理”为基础,坚持“天人相与”的思想,强调通过自觉达到自我人格的塑造。林逋《尝茶次寄越僧灵皎》中“对尝兼忆剡中人。”描绘的就是“中庸”处世之道。楼《游惠山》描绘诗人在自然美景中“调琴瀹茗”以至于“忘归到夕阴”。诗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宋代茶道还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梅尧臣的《李国博遗浙姜建茗》就是宋代茶道独特性的代表。“我心易厌足,不比填沟壑。”描述诗人品茗时的感悟,这是诗人人生价值的自我追求,超脱于万事万物的“道”。

(三)明代--和“静”

明代的茶道思想展现出沉静的特性。明代推行“心学”,它是理学的延续,同时也是儒家哲学在明代的特殊形式。心学主张“心外无理”、“知行合一”,提倡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内敛、道家的自然思想三者融合。而受心学影响明代思想家有了归隐之意,追求在山水中悟道求真。

明代茶道中包含唐宋茶道延续的“和”文化特征。陆容《送茶僧》“香烟茶晕满袈裟。”描绘了诗僧品茗的景象,表现了“茶禅一体”的境界。朱权《茶谱》中表示吃茶之人都“绝尘境,栖神物外”,在任何地方都能沉醉茶道。诗人以诗明志,强调饮茶应追求超脱于外物的感受。明代茶道还表现出隐士思想。朱朴《春夜过宁海寺》“道人乞与清风一洒襟”描绘了归隐生活的闲适、宁静,表现诗人追求自然,超脱外物生活的志向。

(四)清代――“和”一

清朝虽政治走向衰微,但茶道中“和”文化特性始终根植于茶道之中,绵延着中华精神。曹雪芹《红楼梦》中妙玉煎茶所用“旧年雨水”、“梅花雪水”,皆是取天降之物用茶,体现了天、地、人三者的统一,这是茶道“天人合一”的体现。乾隆皇帝《观采茶作歌》中表现了天子关切百姓生活、视天下万民为其子民,这是茶道“贵和”、“中庸”思想的体现。

纵观茶道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唐、宋、明、清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但“和”始终贯穿于中国茶道之中,经久不衰。

三、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和”

世界之茶始于中国,当然,日本茶道也源于中国,唐代最澄把茶种带回国种植,才开启了日本的品茗史。村田珠光深入学习中国茶道,结合日本国情提出了“茶道之本在于清心”的思想,日本才开始有了茶道精神。

比较中日茶道精神,我们发现,中日茶道只是在“和”特征的理解不同。日本重茶艺而轻茶道,中国重茶道而轻茶艺。日本“茶禅一体”与宗教融合,所以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其茶道的“和”强调主客人之间的和睦,是茶道本身规范的茶与禅的融合。而中国茶道至始至终都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茶道不单单强调唐代“茶禅一体”的思想。中国茶道中的“和”强调的是唐代“融和”、宋代“和理”、明代“和静”、清代“和一”沿袭下来的“中和”思想。

四、中国茶道的“和”与传统文化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我国的“天人”理论,不仅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含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内涵。而长期的实践中“天人合一”表现为人的精神行为和外在自然一致、自我身心平衡和自然平衡的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贵和谐,尚中道”。我国的“中和”理论,是以“中庸”思想为基础,以“礼”为标准,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语》中“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和”的表现。

中国文化的“和”还表现为它的包容性,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时始终能保持自己“和”的特性。外来文化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有中国特色。

所以,中国茶道中的“和”与传统文化的“和”是密切联系的。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茶道才能亘古不变、历久弥新。中国茶道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发展中茶道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印刻着中国记忆。

参考文献

[1] 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林治.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联合工商出版社,2000.

[3] 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陆羽.茶经[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5] 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篇4

1.1均具备包容性

体育是一项对个体没有硬性要求的运动,无论国籍、性别、年龄、身高或健康程度是否存在差异,都可以自愿参与体育运动。从体育赛事情况来看,既有专门为健全人士举办的体育比赛,也有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体育比赛,体育运动提倡人人平等。就高职体育教学来看,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具有显著的个性化差异,学生的性别、体育技能等均存在区别,但每个学生都具备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这足以体现体育运动及其教学的包容性,并在这方面与茶道精神有着契合之处。茶道精神中的“和”主要是指“和平”、“和谐”。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以茶会友、以茶待客,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融合后则意味着在体育运动中应与他人和平共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有着极其相似的核心认知,这为茶道精神融入体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依据。

1.2均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

我国茶道精神提倡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相融合,把实现个体价值和建设国家社会发展相联系,具备“大侠之风”、“大侠之气”,体育精神同样如此。虽然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竞技性,但是并不是单纯为了竞技而运动,而是在运动中获得相应成果,该成果并非只属于个体,而是关乎着整个集体的荣誉。体育教学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练、教师的系统引导下学生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运动员,并代表国家、团队参与国际比赛,在比赛中获得的荣誉成就不仅属于运动员个体,更是整个国家、团队的集体荣誉。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茶道精神,便可向学生传达将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发展相融合的认知概念,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个人发展,还是为集体争得荣誉,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奥运会为例,当奥运会参赛者在获得金牌时会升起相应国家的国旗、响起国歌,获得金牌的参赛者此刻内心更多的是国家自豪感。因此,在将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后,也能激发学生的为国为民情怀,在该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更具价值意义。

1.3均拥有理性思维

茶道精神中包含着道家思想,天人合一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哲学观。天人合一主要是指个体应将行为举止与自然规律相结合,不能做出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行为。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及价值观。比如,一些喜爱品茶的个体更喜爱幽静、自然的生活环境,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会使个体对世间常态看得淡然,能够理性对待生活的得与失。体育运动具有竞技性,当一方获得胜利时另一方势必处于失败状态,如果运动者不能理性对待比赛输赢便会影响后续心态,使自己丢失更多机会,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不同学生的体育训练进度不同,一些学生因投入较多精力运动后却没有获得理想成效而产生失望情绪,久而久之会失去对体育锻炼热情和信心。但事实上,学生必须调整好心态,使自己在面对成攻和挫败时都能快速恢复至元气饱满的状态。这就需要学生采用理性思维对待体育锻炼,它与茶道精神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能引领个体控制自我思想和行为,对于学生调整体育锻炼心态有着积极作用。

2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积极影响

2.1有利于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内涵

体育和其他学科有着一定差异,体育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各项运动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传达体育文化精神,使学生具备正确运动态度及道德素质。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学忽视体育文化精神内涵传达,这使得教学缺乏核心依据,不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课堂上学生无法得到有力指引。体育教学融合茶道精神后不仅可以在原有教学资源上加以丰富,还能使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带领下进行体育学习,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了解体育文化精神,可有效转变高职体育教学文化精神缺失现状,使体育教学更具吸引力。

2.2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将茶道精神融入至体育教学中还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我国从古代开始便有饮茶、制茶经历,在国人心中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还象征着和谐,茶已经和国人生活习惯有着必然联系。比如,当前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购买和储存茶叶,当有客人来访时便会将茶叶泡上,一边饮茶一边谈论事情,饮茶的过程也是双方加深了解的过程。茶道精神的融合可以转变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思想,使学生能够深受茶道精神熏陶,在体育运动中秉承和谐理念与他人交往、互动。体育运动虽然具有基本人际交往功能,如,学生在进行篮球运动时会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与他人正确交往、相处需得到茶道精神指引。茶道精神使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运动行为,正确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2.3有利于教学改革优化

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教学过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体育教学亦是如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及观念会影响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核心指导力量,如果不具备新时代正确教育观便会制约学生长远发展。而茶道精神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高职体育教学综合要素。茶道精神是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明,大部分内容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受茶文化熏陶,以此来弥补当前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并且,就我国高职体育传统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茶道精神中有着丰富教育资源,教师要想发挥茶道精神育人功能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体育教学中融合茶道精神可以推动高职体育有效改革优化。

3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现状

3.1茶道精神未引起足够重视

从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院校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强调茶道精神。虽然当前强调教育改革,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更注重运动技能技巧传授,忽略茶道精神引入。有的高职体育课程虽然有关注茶道精神融入,但是只是简单带过,与茶道精神相关的内容没有切实与体育内容相结合,这便导致两者融合留于形式,在此情况下学生对于茶道精神半知半解。比如,有的学生只了解部分饮茶知识和茶礼仪,无法透过茶道精神领悟文化精髓。这样既无法发挥茶道精神教育作用,又无法推动两者有机融合。该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教育思想有关。从高职体育教学实际来看,大多院校和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体育专业技能培养,在教学改革中也将重心放在技能传授方面,旨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未关注和强调体育心理教育作用。茶道精神的核心作用就是对学生心理、思想进行引导,当院校和教师没有关注体育心理教育作用时,便导致茶道精神遭到忽视,进而无法推动双方密切结合。

3.2教学方法不适用

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性作用,而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则需接收相关知识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也是同理。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应用,在融合茶道精神时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融合效果,教师需以学生为核心,在考虑高职学生体育学习综合需求的情况下引入茶道精神内容。然而从现状来看,教师在该方面做得并不到位。一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体育学习需求不符,无法有效渗透茶道精神。在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使其无法深入了解和应用茶道精神,不利于形成茶道思维。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自我教学想法,没有考虑学生学习需要,致使教学主体地位发生扭转,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茶道精神内容无法吸引学生,严重削弱茶道精神教育价值。

3.3教学资源较匮乏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融入的茶道精神资源并不丰富,教师通常只是根据教材施教,忽视全新教学资源挖掘。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教学中涉及到的茶道精神内容极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的关系,无法挖掘大量有效的茶道精神教育资源。一些教师在融入茶道精神资源时没有和体育教学内容密切相连,使两者之间缺乏必要联系,该现状出现的原因和教师专业素质有一定关系。虽然我国高职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体育专业,但教师在接受教育时同样缺乏人文素养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教师后续工作。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创新教学内容,加强茶道精神融合,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在引入茶道精神资源时只能原封不动的引入,无法在资源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且没有注重茶道精神资源内涵深剖,将这类资源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后,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深度理解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关系,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事倍功半。再加之教学方法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体育发展要求,这样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整体质量,还会给高职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素养形成造成阻碍。

4高职体育教学中茶道精神的融合发展策略

4.1加强茶道精神内涵挖掘与引入

茶是国人生活必需品,和柴米油盐一样有着重要地位。茶道精神影响着国人思想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应注重内涵挖掘。茶道精神涵盖的内容较为多元,但并非所有内容都与体育教学相契合。基于此,教师在引入茶道精神内容时,需站在体育教学实际综合考虑。例如,可以引入采茶舞进行教学。采茶舞在我国同样有着多年发展经历,扇子花、矮子步等舞蹈动作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且采茶舞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采茶舞属于民间舞蹈项目,舞蹈中的大部分动作创作灵感均来源于当地人行为习惯、思想认知。在引入该资源时,教师可针对采茶舞文化元素加以挖掘,使学生透过舞蹈看文化内涵本质,并在体育训练中受到精神文化熏陶。教师也可以在了解采茶舞基本舞蹈动作后进行提炼,提取出一些有助于学生体育发展的动作,如十字步、碎步等。这些舞蹈动作在采茶舞中有着独特艺术鉴赏价值,且和当地人的采茶劳动行为密切相关,将这些动作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显著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向学生播放采茶舞视频、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等内容,从而构建浓厚的艺术氛围,有机渗透采茶舞内涵,以此来加深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联系。

4.2增强茶礼仪渗透

我国茶道精神讲究品茶有道、敬茶有礼。茶礼仪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加以渗透,茶礼仪是茶道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有着完整的体系结构和规矩流程。体育教学同样有着一套专门的教学体系,学生在教学内容、方法、教师等要素引导下具备各种体育运动技能,并形成体育道德素养。因此,茶礼仪和体育教学有着契合之处,在教学时教师便可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时,将班级学生分为多个小团队,团队之间需要在比赛中PK获得胜利。在比赛正式开始前教师先向学生传达公平竞技理念,使学生可以在比赛中遵守规则和道德。随后,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握手、鞠躬。在比赛过程中如果有同学摔倒应及时给予帮助,不能因为对方是对手就置之不理,培养正直、和善、明理的竞技精神。通过这种方式融入茶道精神可以营造和谐、积极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亲自践行茶道精神过程中深刻理解茶道精神本质,使其在体育道路中走的越远越好。

4.3转变教学认知方法

要想彻底实现体育教学和茶道精神融合,需在根本上转变体育教学认知及方法。院校领导与教师都需注重体育心理教育作用,从而给茶道精神融合提供平台。院校应为体育教学提供足够基础条件支持,教师在理论讲解基础上,需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促使茶道精神可以得到进一步深化。应密切结合教育改革融入茶道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院校实际增强茶道精神与体育教学联系。例如,可以引入茶叶、茶具等物体使茶道精神得以物化。茶道精神包含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无形物质主要是指思想意识内容,而有形物质便是指茶具、茶叶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在教学中引入这些物体可使学生亲自接触茶道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茶叶在沸水中散开的情景,也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茶具特征。茶本身也是一种饮料,具有清热、解渴等功效,学生体育训练后身体流失水分会感觉口渴,补充水分是运动结束后的第一件事情。这时教师便可提倡学生喝茶水,并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喝茶的益处,在平时体育锻炼中加强接触,为茶道精神融合、理解提供有利条件。

5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和茶道精神有着许多共通点,两者均具备包容性、将集体利益置于首位、也共同拥有理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不仅可以传达体育文化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还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优化。在实际融合过程中,茶道精神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方法不适用,且体育教学中的茶道精神资源较匮乏。为转变现状,教师需加强茶道精神内涵挖掘与引入,增强茶礼仪渗透。同时亦要转变教学认知及方法,实现茶道精神和体育教学有机融合,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洪涛,屈静力,杜坤.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福建茶叶,2017(03):261-262.

[2]马文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8(04):216.

[3]陈寅,杨晔.茶道精神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结合[J].福建茶叶,2018(05):185+188.

[4]陈春梅,时爱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茶道精神研究[J].福建茶叶,2018(10):202.

篇5

茶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华民族这一片文化繁茂的土地上,茶文化结合了中国传统佛、道、儒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涵养,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茶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它的内涵极其广泛,主要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规、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它是中国人传统的饮品,也是人们所追求精神高度的和谐统一。高校培养的是先进的学生群体,学生需要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以及引领高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就目前来说,人文茶道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受到的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1茶与茶道

茶被称之为国饮,是国人馈赠亲友的良品。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包含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结合,由此生出的便是茶道。茶道是一种艺术,一种礼仪,一种生活方式。饮茶之人多注重于养生,注重于提升自我的精神高度。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体验茶道,品味人生百态。

1.1茶的概念

茶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经拥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大家普遍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也是从中国流传至世界。茶的起源并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唐代陆羽所作《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这说明自唐代起,我国就已经拥有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和文化。茶除了具有观赏、品鉴的价值,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例如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等等。茶的这些功效都在国际医学药理上得到了证明。

1.2茶文化的意义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历史。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个过程,更是中国特色文化的具体表现。人们通过将赏茶、品茶、饮茶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和中华民族的礼仪、哲学文化等相结合,创造出了茶的特色精神内涵,从而将其升华为一种精神活动。因此,茶文化对人的发展、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1.3茶道的内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国茶道的发展经历了从煎茶、点茶以及泡茶等多个阶段。茶道主要讲究五境之美,分别为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道的本质是品尝茶的美感。它的美感一方面来源于茶本身的形态、颜色,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茶道中所蕴含的礼仪。人们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环节,不仅可以学习它的礼法规章,也可以领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而提升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常言道: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人生就如茶叶,苦香淡皆是人生。人生百味,就蕴含在一杯清茶中。

2人文茶道概述

人文茶道四字,字如其名,是从茶道中所孕育出的人文精神,人文茶道重点在于人本。它是基于茶本身,加之以各种文化氛围结合而成的。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喜欢将琴、棋、书、画与茶结合。人们以茶为媒介,修身养性,品位人生。茶相比于咖啡,在提神的同时更能给人以一种静下心来的力量。这就是人文茶道中所蕴含的淡泊与宁静。简单来说,人文茶道是将艺术与精神高度完美结合。茶道有“四谛”:和、静、怡、真。这也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和”代表着人与人相处需要和谐,做事要恰到好处。人具备和气的品性才能与他人友善交往,广交善友。同时,“和”也代表着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静”就在于告诉人们要有一种平静淡泊的心态。人们饮茶时的环境,需要安静,这样人们的心才能安静下来体会茶的真谛,这是一种忘我的精神高度。“怡”讲究的是一种身心愉悦。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必定是愉快的,以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去品味它。喝茶不论贵贱,重要的是喝茶人的心态。“真”代表着回归本真。人们在饮茶中体悟人生,回归自我。人来源于自然,生活于社会,难免会沾染上世俗的纷纷扰扰。因此,人更要以一颗真心来体悟茶道,才能回归自我,找寻真我。佛道儒三家对中国人文茶道的影响最深。人文茶道也正是集合了佛、道、儒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优秀哲学思想,才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老子的《道德经》就有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正好体现了人文茶道的人本精神。道家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统一,人应该追求自然的本真,借以提升自我。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主要包含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佛家主张禅味,中国僧人认为茶有三德:第一,坐禅时,通夜不眠;第二,满腹时,帮助消化;第三茶为不发之药。这很好地体现了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融合。儒家核心思想为“中庸”,即做人做事恰到好处,不偏袒维护任何一方。做人必须讲究礼仪,正如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所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饮茶的过程就是提升自我修养、净化灵魂的过程。

3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学生在经历了几年高校教育后,必将步入社会,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光有技术知识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我的素质,要学会与人交往,正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当代的许多高校学生只注重于知识的获取,并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注重于礼仪。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浮躁,忙忙碌碌不知所谓。许多人都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高校学生要想未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可以引领时代的人,就应当从提升自我修养开始。高校学生只有提升了自我修养,才不至于误入歧途,从而让自己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在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独来独往。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也不懂得诉说和寻求帮助。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作为高校生,走出学校就会进入社会。任何人都逃不开与人交际。哪怕是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之间都存在一种礼尚往来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会礼仪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然而,目前高校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高校素质教育需要一种更有力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其质量的提高。

4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宣传人文茶道精神对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而言是一种非常可行的举措。茶道是中华茶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的人本精神。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文化不是以神为本,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即将人的问题作为中心问题。世界上所有的群体社会,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人是基本,只有从各个学生个体着手,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总的来说,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有利的影响。4.1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宽,传承民族文化人文茶道始于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道、儒多家的哲学思想。正是由于它这种博采众长的特性,它的文化内涵才显得愈来愈丰富多彩。人文茶道精神的学习能够使大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其知识储备,从而完成自我素质提升。同时,茶道精神的学习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4.2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茶首先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高尚情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艺术的熏陶不可缺少。人们在这种艺术的熏陶中学会了欣赏,找寻到了自我兴趣,从而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人一旦有了艺术的熏陶,整个人的气质就会与众不同。而人们通过学习茶道,可以了解到有关于茶艺、环境、诗词、历史等多种文化艺术。高校学生如果持续受这种有利环境的熏陶,自然就会以“茶人”为榜样,努力提升自我修养。4.3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学会释放自我压力高校学生的课业普遍压力较大,节奏较快。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尽快地了解到社会人才需求,融入社会大环境。品茶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从人文茶道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片空闲,体悟人生的真谛。从品茶中感悟到“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哲理,从而转化成动力,让自我的素质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4.4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茶道精神的主体就是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是钱梁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观点,其认为茶人应该“默默地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高校生活学习阶段正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时机,大学生在这个阶段会遇到许多挫折但也会有许多成长。因此,高校阶段是完善自我的一个好阶段。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茶道,可以领悟茶道中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清楚地认知自我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5结语

人文茶道在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人文茶道的教育提上日程。人文茶道只是茶文化中最精华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内容。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有所接触,必定会被茶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所吸引。我们所应当做的就是让人文茶道更广泛地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中,从而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接触到它。

参考文献

[1]付昌辉.加强横向课题研究促进高职科研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36-37.

[2]吴诗池.试论中国的茶文化———兼谈中日茶文化关系[J].农业考古,2004(02):13-26.

[3]刘悦.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培养素质奠基人生[J].陕西教育(教学),2016(4):15-16.

篇6

茶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饮料之一,正像咖啡是“西方饮料的上帝”一样,茶也被称为“东方饮料的皇帝”,在东方,尤其是在日本,饮茶、品茶讲究茶道,几乎遍及每一个家庭。其实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并在日本形成了特有的日本茶道。目前由于知识产权等原因,日本称茶道,中国称茶文化,两者有所区别。

一、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其文化底蕴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最初饮茶的时期可上溯到三国时期,东晋、南北朝时,饮茶的风俗已广为流传。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是在唐朝。这个时期,饮茶风气的普遍,陆羽的《茶经》的问世,大宗茶市的出现、茶税制度的建立以及饮茶习俗的外传都标志着茶文化的形成。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发展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深远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在《茶艺》的中,已将儒家的克己复礼、修身养性的道德理念融入茶艺之中,并对品茶人提出了一定的人品要求,即“精行俭德之人”。受道家“天人合一”观点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茶人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佛家与茶文化的发展、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寺院的僧侣为了坐禅修习的时候不昏睡、精神饱满而饮茶。在唐宋两朝,佛教置于遍地开花、全面发展的时期,佛教的发展带动了茶叶的种植、生产、以及名茶的创立和饮茶知识的传播。

(二)日本的茶道

日本最早的饮茶的风俗是在平安初期由入唐僧侣传过去的,日本天台宗的创始者最澄在804年来到中国,第二年将佛教的经典和茶种带到了日本。镰仓初期,荣西再次从中国带回了茶,并编写了茶学专著《吃茶养生记》(二卷)此后,茶作为一般性的大众饮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战国时代晚期,日本茶道史上诞生了一位集大成的茶人―千利休。江户时代,是日本茶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日本吸收中国茶文化,结合本土特点,将饮茶、品茶发提高到一种艺术水平进而发展为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艺术。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1因为茶是由僧侣带回日本的,所以日本茶文化从一开始起便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它的内涵就在于在品茶的过程中区领悟禅宗的精神,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

二、中日茶道之比较

(一)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静、怡、真

和、静、怡、真是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其中,儒家中的“和”即是中庸之道。在儒家学者们的心中,和是中,和是当,和是宜,和是度,和就是一切恰到好处,。“静”是中国茶文化里追寻自我,修身养性的必由之道。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们都是在“静”当中明心见性,在“静”当中与天地相玄会,在“静”当中证道、悟道,同时也是在“静”当中去找寻自己独立的自尊和人格。2“怡”是中国茶文化中茶人们在进行茶事活动过程中的身心享受。中国茶文化的这种 “怡悦感”使得它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一切都追求自然、随意,因此它拥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正是这种“怡悦感”,成为了中国茶文化有别于追求“清寂之美”的日本茶道的重要标志之一。“真”是中国茶文化的起点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最终追求目标中国茶文化活动中所讲究的“真”不仅是对于茶来说应是真味、真香的真茶;所使用的器具最好是真陶、真瓷、真竹、真木;茶室内所悬挂的字画也最好是名家、名人的名作真迹;室的环境也要求最好是真山真水。此外,还包含了茶事中待人的真心、说话的真诚、敬客的真情、心境的真闲。总之,在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二)日本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是日本茶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日本茶道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人们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或是四规、四则。最初是由村田珠光提出“谨、敬、清、寂”,后由利休将“谨”改成了“和”,并以“和、敬、清、寂”作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和”是禅宗的淡泊、无为思想的反映,在茶事的进行过程中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器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3其次,“敬”的思想是从禅宗“万物皆有佛心”“我心即佛”的思想中吸收了“心佛平等”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凝炼和升华而形成。还有,人们要进入草庵茶室时,原来的大入口已被改成了小入口,因此不论身份所有的人都必须从小入口屈身进入到茶室中,即使是佩刀的武士,也必须先将刀置于茶室之外,才能进入宁静、祥和、平等的茶世界。这正好与禅宗所追求的“佛我如一”的境界想吻合。再次,“清”即是清洁、洁净。既表示茶庭、茶室、茶具的清洁干净,也表示茶人内心的清净。最后,“寂”即为静寂、枯淡之意,是茶道思想体系中的最高境界,也表现了茶道存在的意义。茶道中,“寂”与“单纯”“贫寂”“孤绝”的意思相靠近,指茶人或是修禅者在对一切的事物进行了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无的世界,正如禅语所说,“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无”就是“有”的本源。4当人们否定了传统的思维观念,否定了一切思想上的束缚,一种新的思想、一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便会随之而诞生。因此,“寂”是茶人们所努力追寻的最终目标。

(三)在文化传承方面

日本早于中国提出了今天的“茶道”概念,茶道在日本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完全是因为严格遵守了―“家元制度”的原因。在“家元”制度下,通常来说一个师傅可以有许多名弟子,但是对于本流派的独门绝技只会教授给流派中的某一个弟子。而这个弟子的选择多采取世袭制的方式,当然根据养子条例的规定,也可以选取本流派中的有实力的人,而不仅仅单纯地依靠血缘关系来挑选。现在日本茶道由数十来个流派组成,而且没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家元。其中,由千利休的后代所创办的“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这三大茶道流派影响和发展最大茶道教室和协会遍布全国。

参考文献:

[1]周卓鹏.浅析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篇7

道无处而不在,无始而不在。

于茶道之疑,将由冷香斋主人为您释之。

第一问饮茶有道乎?

中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历经元、明、清三代,余波荡漾,至今不衰。茶道则创立于我国中晚唐时期,从最初的煮饮法到唐代的煎茶法,再到宋代的点茶法直至明清及以后的冲瀹法(俗称撮泡法,简称泡茶),无论是茶品、茶器还是冲瀹方法,都经历了一个由粗到精、由生活品饮上升到精神品饮的过程,茶汤中已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内涵,我们品饮茶汤已经不是单纯的品饮其香其味其韵了,而是在品饮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明,这就是“道”。

但若认为品饮茶汤,是为了追求这个早已存在的“道”,则又错矣。要知道茶汤和“道”二者非一,也非二――不可以把茶汤和茶道区分开来,更不可以将道高高“悬挂”于茶汤之上,这正是“茶道”一词的精微意义。

我们品饮茶汤的过程,也就是茶道修持的过程;品饮茶汤即是修持茶道。

我个人以为茶道不可思议、不可分辨,需要直下承当,需要顿悟。

中国茶圣陆羽罕言茶道,著述《茶经》五千余言,竟无一语论及茶道;日本茶道创始人珠光则建茶庵,定茶规,首创“树寄屋茶道”。其中高下得失,智者自能洞悉,无需多言。

第二问茶道的“道”,是否就是人们常说的那个“道”?

回答是肯定的。“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解释,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方法、规律、真理、实体、实相、终极存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义,致使人们对“茶道”的理解和定义产生了歧义。甚至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无论是道家的“道”,抑或佛家的“道”,乃至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其实都是相通的,道只有认知程度上的差异,而无本质的差别。差别是对道的认知程度的差别,道还是道,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所以禅宗里说:平常心谓之道;《大学》里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心经》里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可见“道”是很平常的,就在我们的日常应用中,就在眼前的这一碗茶汤里。应用到茶事上,所谓日常应用就是指日常的煎水瀹茶等茶事程式,对于茶道的修持要从日常应用做起。因为茶道是要体悟和修持的,不经过这些近乎繁琐的茶事程式,是很难体悟茶道精神的,更不用说修持了。

古德讲:大道透长安,一个“透”字,说尽了“道”的奥秘,值得细细品味。

第三问目前情况下提倡“茶道”是否会有些不合时宜?

不可否认,许多人都是从喜欢喝茶才逐渐关注茶道的。我们知道,茶是一种健康饮品,茶里面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茶多酚等多种有益人体身心健康的有机化合物,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饮茶可以延年益寿。

但这些还都属于较低层面的品饮法。

茶不但是一种健康饮品,更是一种精神饮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茶是一种“国饮”。茶汤里面融入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和人文精神内涵,沉积着非常厚重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智慧,是一种可以载道的奇妙媒质,我们为能拥有这样宝贵的人类财富而自豪。所以我认为,如果可能,我们饮茶时应从较低层面向较高层面跨越,这样不但能更加品饮出茶汤内涵,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也有益处,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问如此饮茶是否带有较强的功利目的?这岂不是违背“平常心即道”的茶道精神吗?

您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吃茶时不能带有功利目的,哪怕是籍茶悟道之心也不可以有!诚如所言,平常心即是道,如果不以平常心吃茶,而带有相当的功利目的,是不能悟道的。如能暂时忘却机心,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吃茶了。

吃茶时只有去掉竞争心,浮躁心,功利心,而代之以清净心、平常心、无人我心,这才叫做以平常心吃茶,才可以藉茶悟道。

我一向不主张在茶事过程中使用缘于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因为茶道是东方的,是要修证的,和思辨无关,甚至和语言思维无关。

至于吃茶过程中的一些必要的程式我以为是应该有的,一些有关茶的礼仪、清规、程式、以及煎茶时的技艺、心法等都应该有,茶人对这些东西应该尊重,并认真对待。茶人只有通过这些具体的乃至繁琐的程式才能约束自己,从而对茶道有所领悟。

第五问这么说通过吃茶,人人都可以领悟茶道了?

篇8

禅宗和茶道曾在日本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日本社会生活中,其深刻的内涵和特征依然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并继续对日本社会文化和生活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不论从内容、形式到社会作用来看,中国禅宗和日本茶道之间有着很深远的历史渊源关系,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日本茶道文化研究者武野绍鸥所提出的“茶禅一体”,正是二者关系的精辟阐述。探究和分析中国禅宗思想和日本茶道文化精神的融合,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禅宗文化和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1. 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

传说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印度菩提达摩传法于中国。菩提达摩始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之后宗派林立,枝叶茂盛,盛唐时得以定型。这期间主要由唐代六祖慧能所确立的南宗禅盛行,其宗旨为“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并以其“不离世间,明心见性”的修行理念和庄子哲学思想相互融合,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南宗对禅的修行方法和教义进行了简化,主张“顿悟”的空无观,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张“相对论”,这种近似道家的阴阳转换思想;认为佛在“心内”,提倡修行不必苦修身心,也不必出家坐禅,只要在日常生活起居中保持一种心灵境界的超凡脱俗,做到无心不动念就是成佛。这种中国化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很快被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老百姓接纳并盛行起来,慧能的“顿悟成佛”之说也就成为了禅宗正法中的核心思想。到了晚唐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佛坛。唐末五代时期,南宗一系分流,发展为五个流派。临济宗是其较大流派,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杨岐派、黄龙派。南宋以后最为盛行的流派是南宗五派中的临济宗和曹洞宗。

定型于盛唐的禅宗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变异和同化并进而形成的另一种佛教宗派形态。它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接纳和认同外来文化的革新运动,是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因为,从印度传教过来的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精品。它融合了中国的道家、儒家以及印度的佛教精华,成为最适合中国士大夫另一种口味的宗教形式,是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哲学思想与印度佛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道以修心达成真人,儒以诚心修成圣人,佛以明心见性成佛,其思辩性和思想性对于中国乃至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约公元1192―1333年,日本镰仓时代,贵族佛教和国家佛教逐渐丧失统治地位,这时注重内心信仰的人们,对禅的钟情和强烈兴趣开始重新唤起。与此同时,荣西明庵(公元1141―1215年)传中国临济禅于日本,道元 (公元1200―1253 年)传中国曹洞禅于日本,并由此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荣西明庵和道元两位禅师成为最先将中国禅宗传入日本的佛教大师。他们将中国禅宗发扬光大,在吸收中国南宗的同时,将其运用到日本生活及茶道、武士道等诸多领域,使其成为日本禅宗文化的思想主流。

2. 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纵观日本茶道的发展史,我们知道茶道并不是日本传统文化所固有的,而是由中国传入并演绎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度。据战国时代《神农本草》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期,中国就已发掘和开始利用野生茶树了;从宋代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可知,人工种植茶树的最早记录是在我国西汉。唐代肃宗乾元元年,陆羽的《茶经》深刻论述了当时中国的种茶、制茶和饮茶理论并初具规模和体系。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为学习中国的佛法,来到中国浙江的天台山国清寺拜道邃禅师为师,贞元21年,学成回国,将中国的茶树种子携带回了日本,种植在日本的近江(即贺滋县)台麓山上。这是中国茶种最早传向海外的文字记载。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公元1141―1215)两次来中国研究和学习临济佛法,他不仅对中国寺庙的点茶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禅院里罗汉贡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后来,他将中国不同种类的茶籽和全套的茶具都带回日本,并完成了对日本茶道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巨著《吃茶养生记》。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来到浙江余杭径山寺,拜师于虚堂和尚,学成后,把著名的佛教径山的吃茶、斗茶、茶宴等中国文化茶习俗也带回了日本。

传入日本后的中国茶文化,历经几代日本茶人的潜心研究、不懈努力和改革创新,将日常这种简单的饮茶活动升华到了极具内在美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这种独具特性和审美价值的日本茶道是中国禅宗日本化后孕育出来的一种高度讲究的文化修养,一种新型的文化式样。它在吸取中国禅宗精华的同时,结合了本民族特色,最终形成了体系完整、独具魅力的文化思想,即日本茶道。提出“茶道”一说的村田珠光和尚在参禅中将禅法融入饮茶之中,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道,而把茶道技艺提升为艺术的高度,是受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体味了吃茶的“本心”,使吃茶摆脱了外界物质因素的束缚,进而提出了“和、敬、清、寂”茶道“四谛”思想。

从形式上来讲,以“茶汤”为主要形式的日本茶道实际上是一种仪式化的、供奉客人的饮茶之事,是有关饮茶和沏茶的礼仪,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社交手段,只不过经过几代茶人的创新和发展,演变成了以品茶为主的特殊文化现象了。其本质是通过程式化的形式,体现修身养性之品行,增进情谊之目的,研习礼法之效果,并以善心去济度人世。体现日本艺术结晶和文化象征的茶道,它在反映日本人生活起居和准则的同时,也反映了日本的国民性。时至今日,这种方式都在影响着日本国民的日常起居和文化生活。

3. 中国禅宗主张与日本茶道精神的内在联系

日本茶道随着与本土文化,特别是本土皇道文化、神道文化和武士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殊异于中国茶道,蕴含大量“禅”的元素,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宗教性质的禅门茶道文化。这就是日本茶道所体现出的“茶禅一味”思想。这也充分体现了日本的“茶道宗教”理念以及有异于中国茶文化的本质属性。

3.1“和”与禅

茶道“四谛”中的“和”是指在整个茶事进行过程中内心情感的一种和悦、具体形式的一种和谐。这是日本茶道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支配力量。它包括主与客之间的和睦、客与客相处的和悦以及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不管是侧重于形式的和谐,还是侧重于内在情感表露的和悦,“和”的精神氛围始终是茶室里的主旋律。从茶事中茶碗的手感、茶室中茶内的熏香以及茶具的摆设看,既要与茶事的目的和氛围相一致,又要与室内的布置相协调,还要与季节的变化相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别和不平等十分鲜明,这就对人的交流相处造成了一定的拘谨和阻碍,只有在茶室中,这种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全都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赏心的愉悦和自然,这就是中国禅的精神追求和体现。中国禅法提倡地位的人人平等,体现出的是“我心即佛”、“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真谛,追求的是“和”的境界。这也正与以原始“神道”为根基的日本本土文化相吻合,与日本茶道之“和”相吻合。茶道不仅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艺术形式,还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减少纷争,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剂。

3.2“敬”与禅

“敬”指的是在茶事过程中相互有礼有节、谦卑恭敬、真诚交往。既体现主客之间的相互谦恭和尊敬,又体现客与客之间的恭敬坦诚。

如,为表达恭敬之意,主人将茶碗端出来给客人喝,只能正面对着客人来把茶端出,客人为表谢意,也尽量避免从正面饮茶带来不恭。茶事中原有的“贵人入口”一律取消,不分贵贱,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同一出口自由进出,就连武士的佩刀也不准带入茶室,必须放在室外。客人进茶室后得先对茶室内悬挂了体现茶会主题的字画行礼,来表达客人对主人的尊敬和谢意。日本茶道中,“敬”体现的是“心佛平等”的禅意,是平等敬爱之心,实际上与中国禅宗汉传佛教所倡导的“二部四众、平等互重”的主张是一致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权贵族,在真如面前,人人都得到尊敬和爱护。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欲望和杂念皆源自“我执”与“自我主心”。要想成佛,就得超越自我,达到无意识的内心自悟。日本茶道它吸取了中国南宗的“心佛平等”主张,融入了“心佛归一”的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促成了“敬”的思想情感的形成。由此可见,在追求人的平和敬爱方面,中国禅宗和日本茶道的主张是一致的。查阅日本茶道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建立”,指的就是茶事活动中,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共创和谐茶室的理念和氛围。

3.3“清”与禅

“清”指的是茶事活动中茶室茶具的整洁和干净。它既是对茶室内部装饰物品的描述,也是对茶室外部自然环境的表达,同时也是对饮茶者心灵纯净的要求。茶室庭院茶人经常要清扫,保持整洁干净。而茶室内部更要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室外环境鸟语花香、清幽逼人。室内环境娴静幽美、朴素典雅。茶人们心灵恬静,无私心杂念,面对滚烫的茶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茶事表演。由此洗净身外的污浊,实现心灵的纯净和美丽。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既是日本茶道通禅的一种化境,也是禅宗自然观的一种体验,同时也是茶道特有的审美情趣。一代宗师千利休在他的《南方录》中写道:“茶道就是要在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千利休所说的“清”,实际上是指人该“拂去浮世俗尘”之意。既要清除人身上的尘埃,还应洗涤心灵的尘埃。日本茶道的“清”体现的是用独特文化式样所表现出来的“物我合一”的禅宗意境。禅宗的“禅”意为“静虑”,可见“清静”是禅宗空无观最明显的特点之一。禅宗认为只有“本心清静”,才能“物我两忘”,只有清除干扰、清心静虑,才能 “梵我一如”。

3.4“寂”与禅

“寂”是日本茶道最高美学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最根本的精神内涵,它要求茶人们摈弃欲望和凝神沉思,达到一种宁静、幽闲和幽雅。它鼓励茶人们将世间欲望和凡尘俗世统统抛开,保持思维的独立和完整,获得更多拓宽想象的空间和新的启迪。在梵语中,“寂”为“静寂”、“和平”、“静稳”之意。在佛典中,“寂”为“死”、“无”、“涅般木”之意,可以理解茶人或禅者在人死后,自然而然地进入无色无声的“皆无之域”之境界。这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甚至无我。“死”是“无”的世界,同时,也是“有”的根本和源头。人世间那种凤凰涅的希望其实它源于佛教的轮回思想。就像坡先生所云:“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寂”是“四谛”中体现出的最高层面的禅宗法则。它倡导人们无论世间如何纷乱都要秉持一种谦虚做人、坦荡无私的心寂。如果心有杂念人生既不会圆满,也不会闲寂。这和中国禅宗的“物我两忘”同出一辙,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禅境。正是基于这种禅境的空寂体悟,茶人们和禅僧才能将有色的大千世界悟至枯淡闲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达到一种清静无我的境界。禅宗和“四谛”是日本茶道统一的精神所在,“禅”的精神境界与“四谛”的精神内涵一脉相通,浸润着禅宗出世思想的茶道文化已成为人们追求精神超脱和心境恬静不可或缺的心灵寄托与媒介。

4.结束语

日本茶道文化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日本民族多元文化的相

互交融、演绎、发展,禅宗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生命哲学,茶道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生活艺术,正是有了中日禅僧对中国饮茶之风的发现、引进和发展,才有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才使得中国禅宗与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而历久不衰。正因为日本茶道吸取、融汇了中国禅宗的精髓,才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才有了“茶禅一味”的日本茶文化现象,才使日本茶道有了生命的支撑,有了艺术的高度。日本茶道与中国禅宗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李红.和敬清寂 茶禅一味[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32―136.

[2]焦毓芳.论日本“茶禅一心”的必然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1):89―95.

[3]蔡荷.茶道中的哲学意味[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36―39.

篇9

作者:马静(西京学院,陕西西安710123)

商场如战场,暗影浮动,令人心惊,然而,其变动不居的表象也内蕴不变的本质规律性,也即人们所说的“商道”,透过事物表象的浮泛可以窥见其中积淀的规律性,在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趋时求变的创新精神、和兴共荣的团队精神的支撑之下,商道与中国传统茶道显示出不谋而合之处,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具体表现为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内容,在历史的演变之中逐渐形成了茶人、茶农、茶商等,在对茶叶的品茗和啜饮之中可以感受和体会到内蕴的“商道”、“人道”精神和文化内容。

1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人与茶商

中国传统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生产茶叶的国度,自然不乏栽培、种植、制作加工、推广、营销茶叶的人才,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农、茶人、茶商,茶农依托地域之优势种植和培育茶叶,以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原始、生态的茶文化之花,并赋予茶叶以灵动的形象、亮丽的身姿、古朴的生命和不屈的精神。茶商作为茶叶流通、营销的中间载体,使茶叶更具有了一种开放性的精神和特性,在茶商的推动和促进之下,茶叶的往返流动传递出开放的信息和味道,与商道充分整合和链接,形成了有浓郁茶文化特色的晋商、徽商等。茶人则以深邃悠远的茶文化为依托,揭示和流露出对茶叶的崇高品性、雅洁意趣的追求和欣赏之意,提炼和归纳茶文化的深刻哲理和思想文化内涵。

2茶道、商道、人道

茶道、商道、人道都内蕴和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的精髓和意旨,具有内在文化根脉的一致性特征。三者皆有“道”字,可以理解和诠释为追求一种客观自然的规律,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

2.1茶道

茶道内蕴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是贯穿于选茶、饮茶、茶艺等过程的一种固定流程和规律性,其精神与中华民族文明一脉相承,由“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知,中国是最早栽植和培育茶叶的国度,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的扉页之中可以嗅到茶的清香,并在历史的演进历程中不断向全球传播,成为东方赐予西方“最好的礼物”、“伟大的慰藉品”。在汉字的“茶”字结构中,“人在草木间”的结构流露出茶道的自然联系,体现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协调而统一的状态,有陶冶人们的情操、助人身心康乐的雅致之趣,更有“君子之交,清茶一杯”的“茶德”之意。

茶道有三重境界,是由外而内的升华,由物质和精神的穿透。具体来说,主要是指:(1)饮茶之道的第一层境界。这主要是指茶的文化艺术内容,通过“茶艺授道”的方式,使人们感受和体味茶道的深刻人文内涵和境界。(2)饮茶修道的第二层境界。这是由茶的自然文化层面上升到精神修为层面,在与茶结缘的品茗之中,可以体悟到“禅茶一体”的人生本味。人的一生均包含有无限的禅意,茶叶亦然,在茶叶的加工过程中,也要历经原生态未发酵、半发酵、全发酵的三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其内在的特性和种类,从中也可以体会到饮茶修道的禅意境界。(3)饮茶即道的第三层境界。这是茶道的最高境界,由物质到精神再到最高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是穿透灵魂的境界,在“品茗品味品人生”的茶道品茗之中,通过拿起、放下的不同泡茶姿态,可以体悟其中深刻内蕴的浮、沉、举、放的人生哲理,品茗者在浮、沉、举、放之中领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茶,非茶,人生也”的至高境界。

从人们日常品茗饮茶的生活来看,也可以从极其简单而通俗的话语进行体悟,即:“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并在品茗之中感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茶道精髓,要应时饮茶,顺天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入道修行”。可以在春天生发的季节品茗红茶;夏天干燥的季节品茗绿茶;秋天收获的季节品茗乌龙茶;冬藏养护的季节品茗普洱茶,使人生饮茶与天体运行、地球四时八节相契合。

2.2商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商场如战场,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和立足,还要依循“商道”,不能单纯比拼装备水平等硬实力,还要比拼企业的软实力,要体味商道中“柔能克刚”的道理。要在企业内部形成自身特有文化和企业精神,使之成为企业所有成员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认同,成为企业内部的共识,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身心力,充分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具体来说包括:企业创新动力、企业自律自信风气、职场氛围、团队合作精神、行为准则等。从企业外部来看,商道还要看企业的社会形象如何打造,要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和社会知名度,还要以商道为理念和依循,精心营造企业的营销哲学、经营理念,形成品牌影响力,培育客户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2.3人道

人道是人类道德的核心和精髓,以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为出发点,关注人的生命与健康,尊重人的人格与尊严,要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侧重于对人的本质、使命、价值及个人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思想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语境之下,追求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茶中有人,商中见人,才能更好地闻道、识道、得道。

3工商管理角度下的茶道与商道

现代工商管理是法制化的管理,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在工商企业自身运行的过程中,如果单纯依赖于法制化的因素,而排斥非法制化的因素,则会使人的情感和主观能动性受到较大的压抑,无法实现工商企业管理最大利益的实现。为此,要在工商管理中讲究茶道与商道,不仅要讲究“法治”,还要讲求“人治”,要意识到工商管理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人创造和实现的,如果离开了茶道和商道,则会使工商管理陷入僵化之境、呆板之姿。所谓“发乎情,止于礼义”,是儒家思想的倡导和主旨,在茶道和商道依循和秉承的理念,只有使工商管理运行机制合理合法,实现情与法的互补、情与理的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工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1龙井茶中的工商管理与茶道

龙井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其独特的“香高、味醇、形美、耐泡”特质享誉中外,显现出王者之势,强调和注重精英品牌建设,依循和秉承工商管理的科学理念,打造龙井茶的精英品牌,注重龙井茶业的战略管理、人际沟通、营销等精英素质,以不可比拟的优势传递其内蕴的商道之意。

3.2铁观音茶的工商管理与茶道

铁观音茶以厚重、形美为特征,以浓郁持久、沁人心脾的茶香而令人心醉,为了更好地推广和营销铁观音茶,如果单纯依赖“安溪之山郁嵯峨”的自然地理优势,就想占据竞争激烈的茶业市场,显然是不可行的。为此,要看到铁观音茶中内蕴的工商管理和茶道理念,重视铁观音茶的市场营销和推广,要使之具有先进、科学的市场营销理念和技巧,做好铁观音茶的市场营销定位及商务谈判工作,突显铁观音茶内蕴的历史、文化、哲理内涵,从而更好地提升客户对于铁观音茶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在中国知名的晋商之中,就深谙工商管理之中的茶道精髓,将茶道与商道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自古以来,茶道行程万里,要打入市场,抢占商机,就须要深谙商道,明晰商道、茶道与人道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所谓“仁者,人群相处之大道也”,正是茶道营销和推广的重要理念。

3.3普洱茶中的工商管理与茶道

闻名遐迩的普洱茶有其特殊的保健功效,为人们所称道和享誉,在普洱茶的独特色泽和口感之中,可以体味普洱茶中的以人为本的本性和特质,显示出与工商管理的“人本管理”理念的契合性。在商道与茶道相通的关联之中,可以看到人本和谐的理念和思想要旨,使人们联想到茶道与商道共有的人员配置、科学规划、素质提升等内容,感受到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商道本质。

3.4毛尖茶中的工商管理与茶道

篇10

2茶道精神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作用

茶道精神与我国茶文化一脉相承,都强调要尊重世间万物,顺应自然规律,因为它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具有灵性的,茶同样是这样。茶成长于自然之中,多为远离人烟的崇山峻岭之中,经受风霜雨雪而成,其本身就有高洁、质朴、幽雅、坚韧的自然特性,这恰恰跟我们中华民族所主张的朴素、节俭、勤劳、不屈不挠等道德和行为不谋而合。而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大多为90后的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再加上独生子女的比率较大,很多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因此与上一辈人相比很容易出现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而茶的自然特性则可以引导他们养成正确而高尚的道德品质。首先,我国的产茶区大多分散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福建武夷山、江浙丘陵等地带,远离市井的喧嚣而保持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傲骨。因为茶树的生长环境较为特殊,常年经受风霜雨雪的洗礼,这就让茶树锤炼出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力量,与我国儒家文化中“修身养性”、“苦其心志”等思想十分吻合。从历史进程来看,茶道精神形成的重要时期正好是我国儒家思想被统治者所推崇的年代,所以茶道精神就渗透了很多儒家文化,并形成了以“修身齐家治国”为主要内涵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人们要秉承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和社会联系起来,并学会用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不可预期的挫折和困难,锤炼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优秀人格。反观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都是自小就娇生惯养,个人意识浓而集体意识淡,其中不乏大量自私自利者。由于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较弱,因此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很容易就会出现心态失衡的情况,做出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另外,由于一些人缺乏足够的道德水准,在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诱惑,极易心生贪念和享乐思想,从而做出一些与道德相悖甚至是违反法律的事情。因此,将茶道精神中这种“修身养性”、“苦其心志”的特点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高职学生的道德水准,也会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人生观、价值观也更加宏远和健康,有助于引导他们养成一种蓬勃向上的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不惧困难的乐观精神。其次,茶道精神所特有的质朴清净内涵,对于净化学生内心和思想大有裨益。从现实来看,随着我们社会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在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竞相涌动,其中固然有一些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念,但也不乏很多消极而负面的思想。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水平较之一些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有一定差距,因此更容易受到那些不良风气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有的沉迷于酒色之中,有的贪恋各种物质享受,有的把自己封闭于网络游戏、无意义的网络社交中,有的甚至还崇拜旧社会的江湖文化,去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而茶道精神蕴含着高雅而纯净的精神内涵,不仅能够让人头脑清晰,更能让人的心灵变得纯净而充满智慧,将其融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能够净化高职学生的心灵,使其变得豁达而友善,并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进而养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和高雅的行为习惯。

3茶道精神在德育工作中的直接作用

茶道精神内涵丰富,不仅体现在精神范畴上面,同时也体现在环境、建筑、文化、礼节等方面上,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先来看茶道精神中的环境之美。环境是茶道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它能让人从直观上感受到不同风格的茶道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总体而言,我国茶道所注重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种是室外的自然环境。我国历代茶人特别是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在远离喧嚣的青山绿水中去回归自然,并通过茶事活动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高度。第二种是在庭院内或者室内,主人会用一些充满禅意的字画以及一些竹子、花草等事物进行装饰,让饮茶者在室内或是庭院里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及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应当说,茶道精神的环境之美,能够让学生们从直观的视觉中感悟到茶文化所蕴含的美学和艺术,这对于培育和引导他们的思想道德大有裨益。第二,是茶道精神中的礼节文化。由于茶文化融入了很多的儒家思想,因此特别注重和讲究礼仪,这种礼节文化不仅体现在茶具、茶叶等外在事物上,同时还体现在饮茶者的一言一行上面。当饮茶上升到一种“道”的层面时,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饮茶行为了,而是上升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茶道那严格的程序和礼仪上面。一方面,作为举行茶会的主人,会通过净手、烫杯温壶、马龙入宫、洗茶、春风拂面、封壶、分杯、玉液回壶等步骤,来向来客展示最诚挚的敬意。不管是对茶具的选择,又或是在礼仪上的讲究,都体现出了茶道精神所蕴含的那种好客和善、一丝不苟的人文内涵。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之融合互通,可以使学生们在学习、做人和做事上更加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另外还能促使他们养成彬彬有礼的君子气质,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三,茶道还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博大精深,包容世间万物。这对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宽广的胸怀很有好处。茶道的外在表现是环境和茶艺,但其内在却是与世间万物互通互融,包罗万象且内涵宽广。举例来说,茶道精神吸收了我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以及佛教观点,并将这些不同的哲学流派融合贯通,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形成了一种对人生和宇宙万物特有的认知,这种认知包含了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念,也包含了道家思想所主张的“天人合一”的出世思想,另外还蕴含了佛教中“清静无为”、“禅茶一味”的修身哲学。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注入茶道精神的这些内涵,能够使学生们的心态变得更加乐观积极,也更加成熟稳重。在学业和事业上,可以用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去拼搏奋斗,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果遇到挫折和困难,则可以用道家及佛家思想中淡泊明志的观念,让内心变得平和深沉,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同时,茶道还通融多方面的知识文化,如科学、建筑、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等,把这些内涵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可以让学生们拥有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让他们渴求去发现一个更大的世界,为以后成为综合型人才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4茶道精神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融合途径

第一,高职院校要正视和重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尽快开设或者增加茶道文化在德育课程中的比例。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学者,都要转变观念,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把德育工作看成无关紧要的教学课程,除了要增加课程比例外,还要提升德育工作的吸引力,要用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另外,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实际,去有针对性地授课,做到学以致用。举例来说,对于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妨从茶道精神对我国不同地区那些形态各异的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响入手,去讲解其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这个民族古典建筑所融入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不仅能大大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更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建筑设计工作中,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进去,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建筑美学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评判和考核体系。缘何很多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受重视?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没有相应的评判考核体系去约束和监督,这就让一些院校觉得其可有可无,不去投入什么精力。对于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就要摒弃以往那种陈旧的德育工作考试模式,把它与别的重要科目置于同等位置,并研究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评判和考核体系,用分数和考评去影响学生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要注意到这样一点,德育工作本身属于说教类内容,但凡这样的课程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甚至是反感,因此为了提升他们的学习欲望,就要把茶道精神中的一些典故、历史渊源、茶知识等有趣的内容注入到德育工作中,以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热情学,带着乐趣考,进而把茶道精神真正融入心中。

作者:王军丽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据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后来,茶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语。今天,茶已成为“国饮”,可见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也非常密切。悠久的饮茶习惯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而这茶文化中又渗透着中国人神奇的处世哲学。

茶文化中的哲学

统治者哲学。茶是汉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的重要饮料,自中唐以后,随着茶叶消费的普及,人们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大,茶叶商品市场活跃,利润丰厚。所以,自唐代开始征收茶税,以殷国库,以后茶税便成了历朝历代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自唐代之后,茶税作为一种专税,历代相承,从无间断。成为国家除盐铁税外的又一固定税收。

饮茶者的哲学。中国人饮茶,讲究品味、讲究意境,更讲究心情。品茶者最能领悟可使身心获得放松与健康的饮茶真谛。在茶从药用、祭祀、食用,发展到饮用,茶从物质形态,升华到精神内涵。茶的每一处变化,每一个阶段,无不留下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烙印。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庶民百姓,都能在茶中体会人生真趣。

中国人把饮茶表现为茶礼、茶俗、茶艺等形式。“客来敬茶”是我国传统的待客礼仪,无论南北,不分民族。给上门的客人敬上一杯香茶,是最基本的待客礼节了。茶又是一种文化形式的物质载体,它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婚、丧、嫁、娶无处不在。特别集中体现在各民族的婚俗礼仪中,在佛教的祭祀仪式中等。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异彩纷呈的饮茶习俗,历代饮茶的方式、饮茶的艺术,美不胜收。人们的饮茶过程一步一步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价值观、审美观等思想内容,中国人平和、内敛,强调个人内心修养的性格,与品茶需要的平和宁静的心态相符。茶艺与茶道的最高境界又总是与悠闲、安静、从容等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形成最高层次的茶文化。

茶道中体现的哲学。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由物质载体升华出来的精神。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部分,在品茗的过程中体悟儒释道的思想从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涵盖了茶道、茶礼、茶艺、茶仪、茶宴以及关联的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舞、茶画、茶书茶室(建筑和布饰)、茶器、茶工艺品、文学、戏曲等在内的人文学、审美学的文化体系。茶道的重点在“道”的人文精神,茶艺的重点在“艺”的习茶审美艺术。人们习茶品茶旨在通过茶艺作为媒介已达到修心养性、参悟大道。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一种自我超脱的态度。

日本茶道—和、敬、情、寂。在日本,人们把茶艺最终发展成“茶道”,使之更具有精神内涵的是日本东山时期的著名茶人村田珠光,他把茶的精神与大和民族自身的精神特性结合起来,把中国佛教中禅宗思想引入用茶的修养之中,使茶道精神更具民族性和思想性。日本茶道的最终确立者千利休把几百年的饮茶技巧和精神加以总结和发展,创立了“陀茶道”,明确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从此日本茶道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在形式上完全承袭了中国茶艺的艺术形式,而在内容上是深受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思想的影响。

朝鲜茶礼—清、敬、和、乐。朝鲜人用茶注重礼,这是受中国茶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仁”、“礼”的影响,对茶中体现的礼的追求胜于对茶艺形式的追求,并形成“中正”的精神。茶在朝鲜最主要的应用范围就是宗教的祭祀仪式、宫廷的庆典仪式和民间婚丧嫁娶的仪式,茶在朝鲜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中国茶道在历经千年茶史中历经世事,饱含了中国文化和中国茶的精髓。它内敛平和,决不招摇张扬。越是好茶,就越是内敛。平常的心态是种力量,它可以让人处世不惊,可以让人游刃有余,也可以让人持之以恒;如果再注入智慧,即可达到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时间、空间、自由、知己、理想、主见等,这种境界是茶的极致,也是精神的极致。

在文人的眼里,茶不同于其他饮品,它是一种将感官和精神融合为一体的“圣物”,是一种精神的滋润物,是不死的文化精魂。喝茶本身就是一种平静的选择,只有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体味其中的奥妙。正如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草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低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继续修个人得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道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茶文化是一种由物质载体中升华出来的精神,是一种境界。

茶道在中国古老的哲学理念中,是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融合为一体,堪称东方古典哲学的结晶,“茶禅”文化的精髓。

道家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所以,更注重将自我的精神与茶艺的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杯茶,一缕茶烟,甚至沸泉之一串泡沫,都能引出一片情思。秦汉时期,政治家和文人提出的“倡廉”之风渐起,许多达官显贵也纷纷作出清廉的姿态,茶便在此时被赋予了“清廉”的内涵。从此,茶作为“清廉”的象征深入人心。

茶在儒学家的精神世界里是“穷独兼达正人正己、洁身自好”的象征。在中国传统的礼节、礼数中,讲究孝敬尊长。新娘过门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公婆及其他长辈敬茶。客人来了,为了表示欢迎和尊敬,主人一定要捧出香茗,就是在下逐客令的时候,也忘不了斯斯文文地端起茶杯,含蓄地送客,茶的妙用只是在中国才能体现得这样精深,而这恰恰是儒学思想中一切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日常茶事中的反应。儒学思想,讲究平和、宁静,而“仁”和“礼”是儒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茶文化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

中庸是儒学家的重要思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儒学家认为中庸之道出自于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道是来自于最高的价值实体天道人道秉承天道而生,而道在人身上,道在生活中,即“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身边,修身得道。中庸是修身之道。儒家把中庸思想作为其修身的核心准则,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适度,使事物处在最佳状态,不偏不倚,不过亦不及。和者,即和谐有序,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性质的事物互动互生、和谐共存,这是自然法则。推至于人,君子之道就是与人相处既尊重别人的意见或见解,恭敬谦虚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和而不同、。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和是人们的通达之道。达到中和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运行不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无疑标榜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价值观,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此,礼之用,和为贵。修身以道,要做到中庸之道,必以德自律。生活中的谦谦君子们,贯穿在茶事中的就是中和思想。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体现了文人对深植于社会中儒学家中和思想境界的推崇以及对茶事的联想。通过习茶品茗的茶事使人修养自省、平和、儒雅、谦恭的人格魅力,这是中庸处事的必备德目。儒家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小而大的人生追求用一种行为准则贯穿起来,那就是“中庸”,一种周正平稳的处事之道,从而造就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平和之气和传统中国人的清台,这在茶文化里表现的淋漓尽致,自古人们以茶喻事,以茶喻道、以茶喻治国之道。

时至今日,人们也能从陆羽制作煮茶风炉形成与铭文中深深体味到儒家中庸思想的社会价值。茶文化的兴起,倡导了一种良好的茶风茶俗,强调儒家中庸、守一、和谐、诚实、完善的律条。体现较为广泛的饮茶风尚以及修行者的通过茶事参悟大道的心志。

篇12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210-01

1 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

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汲取、融合,形成了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仅局限在皇室周围。自镰仓时代开始,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到了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茶道”这个概念,最早则是由15世纪的和尚村田珠光所创立。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由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

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千利休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同时,千利休强调体味“本心”,并主张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2 日本茶道中的审美意识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将茶道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茶道技巧、茶事礼法、茶“道”。日本人传统的审美意识即体现在这三者之中。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插花与饰物、如何调制、如何点茶、如何敬茶饮茶等;茶事礼法即主客之间互敬之礼。主要体现在茶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所做准备中;茶“道”即是茶人与饮茶人一步步领悟人生经验,最终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2.1 茶具与饰物

日本茶道技艺中的茶具、字画、插花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美”意识。从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开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静与质朴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村田珠光选择茶具时,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他认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在选用和物的基础上,多选用朽叶色、青色茶具等适应闲寂气氛的茶具。村田珠光认为正是这种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的审美意识,才能使人体会古朴的生活乐趣,以达到心神上的安逸。

千利休为茶道仪式建立独立的茶室、露地、石灯笼等。茶室虽简陋朴素,茶人却致力于茶具、茶室、庭院的干净清洁。只有环境清洁和谐才能“进入自明之道”,和谐、恬静有禅意的气氛才是茶道的最佳体验。千利休大师对于茶道的审美,也正是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2 茶室的布置

在茶室布置方面,茶人追求如出世般的虔诚心境,重视事物的自然美。插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选用时令花木,在整体上注重自然之美,顺其花枝自然之势,不求华丽,只求自然简洁,触动人心,其所呈现的生命之美,要恰如其分地在茶室中与季节、画轴相呼应,真正贴近生命自然的本质。这也是日本人心中始终所贯穿的“与自然的和谐”信念之体现。《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即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布置与技艺中,重自然,轻人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

3 日本茶道精神

3.1 和敬清寂

16世纪末,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概括了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和敬”主要指和睦以及敬人与事心之心,切勿虚荣自大;“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

举办茶会之前,茶人须先认真打扫、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叶要碾精细,茶具要擦干净,插花也要根据来宾和季节的不同等进行选择。茶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以此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主人真诚的待客之道。同样,客人须穿着与茶室背景颜色协调的衣着,再尊贵的权势进入茶室都须跪爬入室。就坐时必须安静,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间的书画行礼致敬。最后达到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他们渴望过隐居的生活,寻求心神上的安逸。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清寂”之美从此时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

3.2 禅茶之缘

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一定规则程序来进行的喝茶活动。茶道的精神,正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日本茶道的繁文缛节,并非要把茶客的注意力从茶的本身上引开,而是要茶客专心致志于饮茶的全过程,从而把人从世俗的紧张、烦恼等事务中解脱出来。茶道里禅的内涵,就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定规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

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这也就是禅宗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拂拭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

综上所述,日本茶道不只是单纯的趣味、娱乐活动,它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认真、无条件的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同时,其实质已上升成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并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 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 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 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 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 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 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