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51: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统计学的主要作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62-02
疏血通是由水蛭与地龙构成的中药注射液,其成分包含糖蛋白、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与小分子活性肽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脑血栓、脑梗死、心绞痛、高血压及糖尿病等血流障碍疾病当中,临床资料证明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范围广且药物安全有效,受到临床的广泛欢迎,其具体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1 疏血通的药理作用
1.1 抗血栓作用 疏血通是由水蛭与地龙精制成的中药注射液,含有水蛭素、蚯蚓酶、水蛭素样物质与蚯蚓酶样的多种抗血栓类物质,如水蛭素是现今寻找到的最强凝血酶特异的抑制剂,可迅速降低凝血酶活性,阻断纤维蛋白形成,并组织止血反应与血小板的激活反应,减低血小板活性,充分发挥抗凝作用。而蚯蚓酶作为蛋白水解酶,能促进机体的t2PA表达,纤溶活性很强。如刘晓晶等人的疏血通抗凝溶栓作用研究表明,疏血通能延长凝血的时间,减低血小板粘附率,并抑制血栓,让形成血栓进行溶解。又如张璇、肖兵等人的研究表明,疏血通能治疗脑组织,并干预组细胞的mRNA表达与tPA表达,tPA活性要比其他组活性明显高出,tPA分泌增多,提高了纤溶活性。
1.2 细胞保护作用 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抑制缺血导致的炎性因子出现,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及黏附分子等的抑制作用,降低细胞凋亡发生,充分发挥脑保护作用。如白金霞的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表明,含疏血通注射液的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疗效显著,能治疗脑梗死疾病中的多靶点,改善病患的脑神经功能,降低梗死范围,增强血中的DD聚体浓度,减低血烯醇化酶的活性,保护脑神经。
1.3 血脂调节及血液流变改善的作用 疏血通注射液对机体的甘油三酯TG、血清胆固醇TC、HDL-C、LDL-C及血糖水平等具有重要的调节改善作用,卢国良利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了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硬化的病变临床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疏血通组的血管腔直径、动脉指数、阻力指数及血液流变指标等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患者的血脂水平、IMT及硬化面积等改善显著。
2 临床疗效
2.1 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疗效 在2009年5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62例老年不稳定的心绞痛患者,将124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62例,患者全部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了妊娠、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及肺部感染严重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下,加入了8ml疏血通注射液与250mlNaCl注射液,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依据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程度,血液流变指标与CRP测量,划分临床疗效标准,观察组的心绞痛患者显效32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72.58%,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患者脑出血时,运用疏血通注射液能吸收血肿、缩小血肿附近的低密度及改善神经功能,并且不会降低纤维蛋白与扩大血肿,血肿体积还会明显变小。如李华建、于新华等人运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各为30例,对照组实施了常规治疗,而治疗组运用了常规治疗与疏血通注射液相结合治疗方法,6ml/次,1次/d,连续15d,通过治疗前后的CT检查与纤维蛋白监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血肿体积、神经缺损评分与血肿低密度容积要明显低出许多,对比显著具有统计差异,即P
2.3 糖尿病并发症治疗 疏血通注射液在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的粥样硬化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动脉中层僵硬与增厚,病变先从内膜起,复合糖类出现积聚,钙质沉着,纤维组织增生,斑内出血、破裂,并局部形成血栓,下肢动脉硬化作为糖尿病患的并发症之一,利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其效果显著,如冯琨、谭静范等人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治疗进行了观察,疏血通组180例,对照组80例,临床治疗后,对两组的治疗前后进行了股浅、胫后及足背动脉的血流量与血管内径等进行比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疏血通组为94.4%,疏血通组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血流量增加更明显,血管内径增大更显著,且治疗期间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的通络作用,避免血栓形成,治疗效果显著安全。
2.4 活动期RA临床疗效 活动期的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具有血沉、Fib增高及疼痛加重等现象,把疏血通注射液用于活动期的RA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如张洪峰、肖卫国利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活动期RA治疗,对照组患者30例,治疗组患者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法上,实施数学通注射液与生理盐水治疗,并测定治疗前后的R、T指数。血沉、晨僵时间与Fib,与疏血通治疗有关不良反应进行记录,通过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的各指标改善显著,8ml疏血通比6ml疏血通注射液的疗效更为显著,但8ml组存在4例患者轻微不良反应现象,变为6ml后,症状明显减少,表明疏血通注射液对活动期的RA治疗有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32
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经济管理的效率与合理性。由于经济的涉及面广且影响因素较多,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掌握必要的理论,从根本上处理经济管理问题。实践表明,统计学在当代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理论,并且将其合理的应用于经济管理中,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统计学概念
统计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以数学的搜索与整理为前提,以数据分析为主要手段,可对经济学等多种现象做出正确的解决和判断。进入新时期,经济学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局势,其发展需要有力的理论支撑,统计学的特点与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都能够吻合。目前,统计学已经在经济管理的多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代经济的发展是有管理学与经济学共同构成,管理是经济的重要方面,管理学同样具有复杂性,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完成管理活动,要促进管理手段的合理化,就需要统计学作为支撑。
2统计学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2.1统计学可以合理化企业报酬分配
职工的薪资分配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企业报酬分配问题,数学在职工的薪资分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数学可以作为员工薪资定量计算的辅助工作,能够确保员工的利益合理化。对于企业发展来说,统计学主要可以用于企业职工的薪资比例调节,从而使企业形成一种公平的气氛,促进员工积极性的提高,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充分利用统计学的有关规定
经济问题是庞杂的,统计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可以解决经济学发展中的多个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后,经济的发展要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的统计具有多样化的手段,在经济政策调整中具有促进作用。另外,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统计学也使管理过程更容易。数学公式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对象中,数学的量变和质变关系可以解决经济学发展不稳定问题。数学也是十分严谨的学科,所计算的经济学数据可供经济学者和企业作为依据,经济学发展和研究的严谨性与数学保持惊人的一致。
3统计学在当代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3.1数学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市场分析是营销管理的前提条件,数学的众多理论都对经济学营销管理提供理论的支撑和指导,统计学可以帮助企业计算日常的销售情况,分析市场的未来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缺少统计学这一保障,营销管理会显得比较混乱。并且作为经济学的关键工具,通过间接的和直接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分析出营销所需条件,使企业营销更加顺利。
3.2统计学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JP3]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中较为复杂的部分,涉及大量的数据和表格,统计学的应用不可缺少。统计学可以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数据统计,了解员工的学历、工作经验等基本状况,以便于在招聘和人员分配上更加合理。另外,员工具有个性特点,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统计学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分析员工特点的工具,使管理人员了解员工的个性特点,使人力资源调配能够更加合理,同时满足员工的个性需求,促进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统计学还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统计提供必要的依据,抓住人力资源分析的重点,从而使人力资源能够全方位、高效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3统计学应用于审计中
[JP3]现代企业离不开审计,审计可以使企业发展更加规范,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统计学应用于审计,主要体现在其样本统计上,由于每个样本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只有采取统计学的理念才能审计更加合理,抽样更加高效,使每种概率都能够有样本的加入。可见,在审计实务中,统计学的介入是一种必然现象,要确保审计的准确、灵活和高效性,必须认识到统计学的作用并且正确应用统计学理论。现代审计也处于发展过程中,审计的合理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统计学作为审计的基础工具,可以促进审计的合理性,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总结
统计学是数学重要理论之一,统计以解决多数据、复杂的问题为主。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审计、还是在预算和管理中都遇到较多的数据、图表问题。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具有指导意义。通过统计学的应用,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审计人员更轻松的获得员工和企业的基本信息,并对企业做出评价与策略调整。当然,我国企业在统计学的应用上还不够,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对统计学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使企业员工与管理人员进一步认识到统计学的作用,也能够掌握更多统计学的应用方法,从而发挥这一工具的积极意义,解决企业内部的多种问题,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着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对于统计学的性质和内容来说,在学术界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并没有统一认可的说法。从17世纪中叶开始,由德国的学者正式提出“统计学”这一概念,在后期的逐渐发展过程中,人们都将统计学划分为社会科学的范畴中。但是通过分析统计学的性质就能够看出,统计学实质上是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统计学作为一种数据,主要是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一种分析、收集以及测定,便于人们做出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论科学。由此可以得出,统计学大致上可以分为应用统计学和理论统计学两种,分别是对具体数量和抽象数量进行研究。
经济统计学具有自身独特的综合评价、核算以及估算的方法,体现出明确的研究独特性。在经济统计学中,并不是直接研究相关的经济规律,而是向其他经济学科提供相关工具和方法。因此,在经济统计学中,包含着很多的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就能够促进国家的强大,而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与经济统计学之间紧密联系,另外经济统计学也发挥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实质上经济统计学的性质是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二)对其发展方向的认识
通过对经济统计学性质的分析可以得出,其本身就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就目前来说,学术界还是认同这两种性质能够相互融合,并逐渐趋于统一。在上个世纪,国际统计学中数理统计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统计学也逐渐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就目前相关的研究结果表示,对于统计学的发展方向来说,就是与数学之间相互分离,并且相互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逐渐靠近计算机科学,逐渐有效的结合其他与经济相关的实质性科学。这也就表示,在未来的某一天,统计学与数学之间会处于相互独立的位置。
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学者对统计学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单一性,这也就导致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比较少,或者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质上就是限制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统计学。对于统计学中的各种类型来说,相互之间的共同发展、借鉴和促进的,并不属于竞争性的关系。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种类的差异,其知识体系、理论基础以及研究的对象必然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就表示相互之间并不存在取代关系,实现相关之间的差异共存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其办学模式的认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需求一直都处于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原先各个院校中设立的相关专业就会显现出一定的狭隘性,如对于各个专业之间的划分过于明确和详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就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单一型,自然难以满足当前综合性的市场需求,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差,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工作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当前的高校逐渐注重对“宽口径”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专业人才。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说,主要有两种教育统计学组织方法:一是让学生全面、详细的了解和掌握统计学方法理论,认可统计学的理学性质,实现对统计学的精通。当学生已经充分的掌握所有的统计学理论之后,再结合设计的相关统计学性质课程,一般主要是数理统计方法和概率论,这样就能够从理论角度全面的掌握所有的统计学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统计学涉及到很多的领域,就“精通”这一方面来说的话,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做到。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统计学人才的要求,首先是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然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二是根据经济类的学科来设计统计学课程。一般來说,统计学课程除了专业内容之外,还应该适当的添加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当前社会中所需要的综合型、进步型的人才主要指的是,一方面拥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精通相关的经济统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还能够掌握一定的现代技术经济手段。由此可见,当前经济统计学的办学模式,一定要实现教学路径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而且各个院校都需要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四。
二、当前经济统计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经济统计学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研究统计分析、设计统计指标与公式、确定研究目的等方面都需要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相关指导。但是就目前来说,在经济统计学理论内容中相关的社会经济学理论根据还较为缺乏,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只是依据统计定量的方法,所以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必要的深度,仅仅是从表面阶段来进行相关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统计学的应用。
(二)应用性比较差
就当前所设置的经济统计学内容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了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对相关指标的计算和解释比较多,因此其应用性也就会比较差。这样一来,当前高校培养出的统计人才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也就表示,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有效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同步性较差
对于任何理论知识来说,都是来源于实践的,如果两者之间相互脱离的话,其理论知识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是就当前的经济统计学来说,其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同步性就比较差,这主要表现在相关指标和分析方法的提出并不是专业的统计人才,这样实际的指标和方法就会缺少必要的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
三、改进当前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经济统计学理论基础的提高
为了有效的改进经济统计学,首先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实现其理论基础的提高,注重对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借鉴和学习,将先进理论中的合理部分有效的融合,将经济统计学的高度与社会统计学保持一致,加强对统计学与经济学两者之间有机结合和密切联系的强调。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应该面向全社会,其发展的依据主要就是社会需求,并发挥出一定的监督和咨询功能,有效的指导经济决策。在设置经济统计学课程的时候,应该加强对多领域、多行业的涉及,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实现统计工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在实际应用经济统计学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其有效作用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加强统计工作模式的健全性,增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无论是在应用统计方法、收集统计数据的时候,还是在整理和分析报告格式与统计数据的时候,都应该应用科学的统计工作模式。另外,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应该全面分析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面临的困难、经济工作特征等各个方面,促进统计工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使其工作的实效性也得到有效提升,最大限度发挥经济统计学的有效作用。
(三)加强对经济统计方法的改进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统计方法,即使是相同的数据也会得到差异化的统计结果。在实际应用经济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应该是真实的,都是通过实际的社会调查得到的,通过这些数据能够真实的表现出当前社会经济的变化趋势以及发展水平。如果始终都是应用单一的经济统计方法的话,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就会忽视很多的变量,这样最终的结果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必要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严重缺乏。因此,加強对经济统计方法的改进,实现统计手段的创新,就能有效提高统计结果的科学性,从而在相关经济决策中的依据就会更加合理、科学,对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就会具有更大的促进意义和作用。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