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51: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茶文化的礼仪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种。
2、伸掌礼:这是品茗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节,表示"请"与"谢谢",主客双方都可采用。
3、叩指礼: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
4、寓意礼 这是寓意美好祝福的礼仪动作,最常见的有:凤凰三点头、双手回旋。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等俗语,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而美国人也勤于送礼。本文就选取了中美两国来讨论送礼礼仪的差异。
1 送礼方和受礼方
在送礼和受礼时,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心情是一样的,送礼方希望对方能喜欢自己的礼物,而受礼方也为收到了对方的礼物而高兴,但中美在实际的表现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1.1送礼方
中国人在送礼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谦虚甚至是贬低自己的礼物,即使礼物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挑选且价格不菲,也常常会说:“一点薄礼,请笑纳”、“随便买的,也不知道你喜不喜欢。”也通常不会对礼物进行过多的说明,更加不会声张,有的人给受礼方说一声递给他就可以了,有的人甚至会一声不吭地把礼物放在房间的某个地方。相反,美国人在送礼时,即使是很小的礼物,人们也常常会对礼物进行一番介绍和说明,觉得很适合对方,希望对方也能喜欢。中国这种贬低自己礼物的行为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1.2受礼方
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反应也截然不同。在中国,受礼方在接受礼物时一般都不会立马收下,而是要客气或推辞几句,在送礼方多次坚持后再收下。人们通常不会当着大家的面打开礼物,待到客人离开之后再自己打开慢慢欣赏。即使当着客人的面打开了也不会表现得欣喜若狂或是对礼物仔细观赏评论一番,认为这样做是不礼貌的,也会给人留下小气、贪婪、爱计较的印象。
在美国,只要不是在人数众多的公众场合,主人接过礼物时,要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物,欣赏或品尝一番,并表示喜欢、感谢,有时甚至会热情地邀请别的客人来一起观赏,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收到礼物的喜悦。在收到礼物之后,美国人往往会在几天后写一封感谢邮件或者打电话致谢。晚辈在收到长辈的礼物后不写感谢信会被认为非常不礼貌。
2 从送礼的差异看中美文化差异
日常生活中的不同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一个国家的送礼礼仪也或多或少地带有本土文化特征。
2.1中国深刻的面子观念
中国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常看重面子。林语堂在《中国人》中指出,面子它抽象,不可捉摸,但却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它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他在书中写到“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惠,在这三个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比宪法更受人尊敬。”中国人好面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也特别看重人际关系的融洽,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就给了对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因此中国人比较看重礼物的实际价值,过于简单或是廉价的礼物会让送礼方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也没有给足对方面子,所以达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甚至还会得罪别人。而美国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本身,在人际交往中崇尚自由、平等。送一个人礼物表达的是对他的喜爱和肯定,并不认为礼物的价格会直接影响双方的面子。
2.2美国浓厚的宗教气息
美国被称为“上帝的伊甸园”。雷雨田先生在《上帝与美国人――基督教与美国社会》一书中做过这样的统计:“在美国两亿多居民中,基督徒占88%以上,95%的人声言信仰上帝,58%的人每天至少象征性地祈祷一次。”这些数据都表明宗教对于美国的影响非常深远,从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气息,送礼的习俗也不例外。由于不同的颜色在基督教中有不同的含义,美国人在选择包装纸颜色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考虑,通常是不会用红色或黑色的纸来包装礼物。美国人所忌讳的13、5、666等数字也都和宗教有关。
2.3谦虚VS自信
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北京大学的顾曰国先生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的特点,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礼貌五准则,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贬己尊人准则”,即指谈及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因此中国人认为送礼时过多的介绍、赞美自己的礼物会显得不礼貌,适当的谦虚和贬低才更加恰当而受礼方也应谦虚含蓄地推辞几句。
美国人则强调自我价值,推崇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他们普遍比较自信,过分的谦虚反而会被看作是虚伪,也无法理解刻意贬低自我的行为。因此在送礼时,只要他们是精心挑选的,一般都会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挑选的礼物很好很适合对方,故而常常会对礼物做一番说明介绍。受礼方也会热情大方地收下,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喜悦。
3 结语
中国和美国的送礼礼仪有各自的特点,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送礼都要以受礼方的感受为导向。送礼方赠送礼物都是希望对方能够开心而不是让他窘迫,这样的送礼是出于一种礼节、出于一种爱,礼物的价值大小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真心相送,即使是一张小卡片也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友好。同样地,受礼方在接受礼物时无论是客气推辞还是欣然接受,也都要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喜悦和感谢。
参考文献:
[1]孟晓红.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送礼礼仪.社科纵横,2009(2)
[2]林语堂著.郝志东,沈益洪译.中国人(全译本).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雷雨田.上帝与美国人――基督教与美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刘澎.当代美国宗教.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一、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语义差异的几种情况
(一)文学作品中的某些词汇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同义词与之对应。例如在翻译许多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小说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具有中国本土风味的词汇,例如“炕”,在进行翻译时很难找到相近的英语词汇与之对应,便采取了音译和意译的两种方式将其译成了“kang”和“a heatable bricked”。同样地,由于美国人没有吃过“糖葫芦”,甚至没见过这是一种怎样的食物,因此在翻译时也只能描述大概的意思翻译成“candied haws on a stick”。
在另一方面,在美国的许多传统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种“revival meeting”的宗教仪式,但具体这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活动,如果不是亲自参与过这种气氛浓厚的信仰复兴机会,中国人也很难猜测这其中的具体内容。就像是中国古语典籍中常常出现的“阴”“阳”字眼,在英语里同样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对“阴”和“阳”的解释是:“按道教的宇宙观,“阴”和“阳”是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的本质产生了宇宙,保持宇宙和谐。‘阴’表示黑暗、雌性、消极的。‘阳’表示光明、雄性、积极的。”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看似相同的词汇却蕴含着不一样的内涵。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对“红色”词汇的运用非常广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寓意着是幸福,快乐和喜庆。但是在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手法中,“红”有时候则意味着牺牲,流血和暴力冲突。
因此,在以上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种类型的语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蕴含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内涵。在对文学作品的揣摩翻译时,对词汇感彩的准确把握是确定整个文学作品感情基调的基础,这同样与译者对不同文化的深刻解析是分不开的。
二、对在文学作品中所产生的文化差异的方面和原因的分析
(一)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对于动物词汇的情感色彩方面,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也是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诸多词汇都带有多多少少的贬义色彩,如“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狗”则代表着忠诚和温顺,是一种褒义的象征,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
(二)方面的差异。在地球这个国际化,多元化的大村落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在很大一个方面体现在民族的信仰上。不同的与各民族的语言相融合,从而潜移默化的展现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信仰是佛教,在《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说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所体现的便是佛家的思想。David Hawkes 却将它翻译成“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这正是因为大多数西方民族的信仰为基督教,虽然字面看这样翻译不妥,但由于二者间的文化差异,这样看似错误的翻译是可以被解释得通的。
(三)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华民族所繁衍生息的地理区域多发源于黄河沿岸,气候则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西方民族则多依海而居,气候则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气候的差异也因此使得东西文化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如莎士比亚的第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中的“Shall I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用“夏季”来比喻心上人的美丽。同样地,而我国的夏天大多都是烈日酷暑,高温难耐,因此中国的作家恐怕是不会用夏天来比喻自己的心上人的。
三、针对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差异所提出的文学翻译的具体策略
(一)直译。当某个词汇是该民族的文化有的,但是被其它民族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了防止翻译过程中出现信息的丢失和不准确,便多采取直译的方式。如经常把中国古诗词中的“玉兔”直接直译为“Rabbit”,因为“玉兔”是我国经典的历史神话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不直译,则会显得难以理解,莫名其妙。
(二)音译。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地名,人名一般多采用音译的手法。如《红楼梦》中的“贾政”则译为“Jia Zheng”,“元春”则译为“Yuan Chun”等。
(三)意译。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便在于,除了要传达出文章本身的意思之外,还要保证文学作品整体语境和思想的完整。这时候就要采取一些意译的手法。如“五行”对于英美人来说恐怕难以理解,而译文采取意译法,对其补充说明,说明“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样便简单明了。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瑰宝,他是人类发展数千年来的历史结晶。文化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不同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也正因为如此形成了全球化的文化差异。而翻译者的使命,则是将这些看似千差万别的民族文化用语言的力量串引联系起来,从而再现各个民族 原始文化的风采。
参考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常用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合作、文化交融或跨文化交际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翻译实践是与翻译作品的文体紧紧相联的。不同文体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只有在同时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征且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的情况下,译者才能创造出真实体现“源语”本身风格的翻译作品。作品语言风格的不同就意味着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就科技体裁的文章而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较少。在这类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准确如实地将“源语”信息内容转化成“目的语”远远比对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要重要得多。相反,在文学体裁的作品中,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就成为翻译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文化因素,译作就成了没血没肉的、只是由词汇和句子堆积起来的躯壳。在读者眼里,失去了文化的译作也是没有灵魂的作品。因此,优秀的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文化差异。
翻译之前,认真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和语言特征是处理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译者应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尽量减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动态对等和文化差异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有著名的“动态对等”一说,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会掩盖“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有些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三、异化和归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翻译者都将翻译视为交际翻译或文化翻译。为处理交际或文化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现象,产生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理论,从而为解决文化差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与异化相反的理论是归化,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在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但是它们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可以同时为翻译者所使用。通过对翻译所有因素的分析和比较,译者可以使用异化或归化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以达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当译者想介绍源语文化时,用异化理论来表达源语文化的风格和形式;反而,当译者打算适应“目的语”读者时,归化应是第一选择。
四、创造性叛逆和文化差异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经常思考究竟是按照“源语”规范直接翻译源语文本还是依照“目的语”规范再创源语文本使其更像“目的语”的文本,更能为“目的语”读者接受。事实上,创造性本质蕴藏于任何文学翻译作品中。在某种程度上,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源语文本的再现,而且与源语文本相比较是一种再创造。翻译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是一个与文化差异处理直接相关的术语。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和使用,出现了许多超过原作的优秀的翻译作品。创造性叛逆广泛存在于文学翻译中。它具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思维和习惯并使他们较容易地接受译作。二是用强行的方式使“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包括“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从中国读者的角度出发,这个翻译的句子无论是从意义还是从句型结构而言,都与他们所能接受的文化相差甚远。但译者使用创造性叛逆的手法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内涵。创造性叛逆的使用为解决许多文化差异上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向。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叛逆绝对不能毫无止境、不经思索的乱用。在使用创造性叛逆之前,译者首先还应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或原则,其次在处理一些特殊的富含文化底蕴的意象时,用创造性叛逆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要或推介“源语”概念。
总之,文化的多样性使各民族语言差异十分复杂。在国际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我们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也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译者应从价值标准、、历史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来把握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从而培养良好的翻译习惯,心理状态以及优秀的作品。文化是文学翻译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处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翻译质量和效果。只要译作能够生动、全面地再现“源语”作品并为“目的语”读者接受,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就是合理的、恰当的且值得在文学翻译领域内宣传和传播。
参考文献:
[1]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中国翻译》,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