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例范文

时间:2023-07-17 09:51: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劳动教育课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劳动教育课例

篇1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有一段时间把学生参加体力劳动当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只关注它的德育功能和对人的改造作用,忽视了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国家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下简称《指南》)立足于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与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教育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支柱。揭开技术的神秘面纱,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项完美的技术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科学、道德、审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成了综合形态的课程设置。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具有内在的综合特征。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形态的推出,无疑是顺应潮流的改革尝试,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还会有一些理念的碰撞,这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进行了课程内容的结构性重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最具开发潜力、最易受科技发展影响、最应该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性学习领域。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指南》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结构上确立了劳动、家政、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现代性和开放性。

(三)建构了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指南》提出了目标与内容分成基础性和拓展性两部分。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各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对不同地区也具有条件上的普适性。而拓展性目标和内容是供各地选择的,实施条件相对较高,有些内容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性。不同取向的教育目标的提出,使

得各地方、各学校以及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主体成为可能。

篇2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迅速被推广到法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也随之渐高。劳动关系管理实践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劳动法知识的应用。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教学效果也突出反映在案例教学方面。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同时,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内容涉及的很多是劳动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其适用要求具备精准、唯一且具有底限性的特征,因而凸显了案例教学在巩固课程知识方面的重要性。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效果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首创并应用于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并非一门专业的法学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必须不同于法学专业的劳动法学,而应该将管理学元素与法学元素结合起来应用到案例教学中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表是笔者教授的三个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章节测验成绩统计结果,学生关于劳动合同管理的章节内容的平均成绩是最高的,究其原因,是劳动合同的内容教师应用的案例教学内容是最丰富的,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确实是迅速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备注:1.教学方法分理论教学(L)和实践教学(S)两种,案例教学包含在实践教学中;2.教学手段分传统教学(C)和多媒体教学(D)两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的作用分析

案例教学是连接实践和理论的桥梁。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1.对案例的应用模拟可以实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过于抽象,辅助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

2.对案例的排比分析有助于梳理理论知识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案例选取的典型性与关联性。教师通过对关联案例的比较、综合案例的分析,建立案例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论知识体系,快速地提升其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3.对案例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主干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关注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应用效果。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源于理论、用于理论的教学手段,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对案例的价值导向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专业学习导向并非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案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应用,能够使学生感知到本课程的应用价值。借鉴马克思的商品使用价值理论的精髓,当一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能迅速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案例教学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对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方法的要求。

(一)案例选取要有典型性。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时要注重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的特征。

1.针对劳动纠纷的多发点选取案例。比如对工资制度的案例教学应该结合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展开。除此之外,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中可以重点分析的现实问题还有:劳动合同管理中关于劳动合同形式、试用期、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劳动合同期限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首先要深入企业和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展开调研,梳理出问题多发点,选择性地摘取案例分析点,最终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展开针对性分析。

2.结合学生的就业实践选取案例。所有的高校毕业生最终都将面临就业问题,在如今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要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选取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比较可取的办法是与学生保持网络联系或通讯联系、与学生就业管理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3.学会从社会热点话题中选取案例。这一类问题比较容易截取,比如针对规避劳动合同法的华为解雇风波,河南农民张海超的“开胸验肺”事件,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还有当下热门的“萝卜招”等社会热点话题都可以作为选取案例的依据。此类问题由于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研讨式和辩论式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用度很高。

篇3

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少数特长生的专有领域,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取向,不囿于课本。现有《劳动与技术》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全方位的: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手工艺制作、畜牧养殖技术等,学生全部学会是不可能的,选择哪些内容来学呢?当他们看到老师展柜中琳琅满目的小饰品,展板上的作品,一个个惊叹不已,“老师,买的吧?哪里买的?”听老师说是自己动手做的,学生兴趣高涨,嚷嚷着自己要做。学生从教师这里耳濡目染,对手工艺制作异常喜爱。根据学生的喜好、需求,我们教研组编写了适合学生的内容《手工艺制作》。教材中内容不够详尽的,我就从课外找资料来补充。半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编一个小手链,戴在胳膊上能欣赏半天;刻一张剪纸放进自己的艺术成长记录夹,在劳技教室里展出,能让他们流连忘返,在展室流连忘返。从他们难以抑制的创作热情里,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们是在尽情享受、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小组合作和探索性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无论你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有些淘气的学生就是不愿动手,由此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自主地探求发展。

1.互助合作的小组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有了,但有的学生还是说:“老师,您教给我们的这些东西太好了,可惜我心不灵手不巧,什么都不会。”对于他们我并不气恼,而是指导他们分组合作学习,每组两个人:其中一个勤于动手,另一个可能对什么都无所谓。毕竟是孩子,课上当一个剪纸剪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另一个坐不住了,“我来剪两下,就两下。”“瞧,我哪里比你剪得差啊”“你看这里你应该这样就比现在的好,不信你试试……”时间久了,这种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学习劲头越来越足,不爱动手的孩子也变了!从走廊展板上今昔作品的对比展,就能看出他们的进步!

从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中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往往使学生之间的交际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使大部分学生,包括平时沉默和害羞的同学都能积极活跃地参与。学生互为对手,互为目标,互相校正,也互受影响,小组学习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教师教的效果还要好。而在此基础上,小组化的学习评价,对小组各成员学习的情况、自我的成长发展情况以及平时学习态度、小组活动的参与态度进行的自评与互评活动,则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教学与评价的参与性,增强学生成绩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因此,实施小组化的学习、实践、评价的学习方式,完全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调查走访的探索性学习

如:开展的红红火火的“民间手工艺制作”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走访、上网查询,亲自实践、市场调查、向爷爷奶奶咨询以及以小记者的身份实地采访农村大妈纳鞋底的制作工艺及种类,来了解民间手工艺制作的商业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最后还给市文化馆写了一封信,信中畅想今后农村大妈们的手工艺制作,在诸暨这个旅游名胜之地巨大的商业市场。他们告诉我:“现在农村有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浪费掉了多可惜,不如让他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艺制作劳动,这样既能赚钱养家,又能让自己活得更充实,一举两得,岂不美哉。”亲自体验参与社会活动的感受,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承担起作为一名“社会人”的义务和责任有多重要。

这次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活动和实践,可是两个星期下来,这个主题活动收效甚微。教研组的同事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指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能弱化教师的指导。教师不是旁观者,应该共同参与主题活动的探究实践过程,是学生活动的伙伴、助手和协调者。教师的指导贯穿了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活动主题的选择、活动方案的设计以及活动过程、成果展示和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会获取知识、搜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三、在问题生成和活动实践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关注实践过程,不必太看重学生活动实践后的“作品”是否精美、“成果”是否丰富,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充分实践了没有、主动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生成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学会与人交流了吗?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个性化的创新表现吗?

篇4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96-01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村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强化培训,造就一大批具有发展意识和较强劳动技能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推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一、完善培训体系,强化培训功能

农广校创建20多年来,经各级办学人员的努力,已建立起省、市、县、乡四级办学体系,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培训网络,有省、市、县三级教育培训机构,并有覆盖全省的广播和卫星电视教育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已初具规模;全省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也已陆续启动。为搞好农民科技培训,要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大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课程的开发力度,培训课程内容要包涵岗位基础知识以及与职业技能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县级农广校,应联合劳动、农业、科技、职业教育等部门建设多功能的培训基地,也可以联合城镇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专兼结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

注重实效的培训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技能。使全日制涉农中专学历教育逐渐稳定,积极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努力探索半农半读中专学历教育,大规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要采取集中授课和创建实训基地相结合,培训形式上体现灵活性,政府主导与产业协作相结合,内容上把握针对性,效果上突出实效性。在教育培训形式上,为使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农民都能被满足需求,应开设“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坚持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理念。

三、突出培训重点,拓展培训内容

以提高职业技能作为主体,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重点。一是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农村劳动力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以公共交通规则等常识、安全生产,教育外出就业的道德规范为主要。二是为使培训与就业岗位需求紧密联系,需对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技术操作规程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三是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以提高遵纪守法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能力,使农村劳动力了解,投资创业、就业经商和回乡创业等相关方面的规定和政策。

四、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率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培训方法和模式,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探索新时期的农民培训工作,以效率为中心。一是根据经济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来调整、用工单位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坚持就业与培训紧密结合,加强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挂钩,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三要以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为基础,开展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等,实施灵活多样、长短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逐步向大专、本科扩展。

五、完善培训服务功能,提升培训服务档次

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建立统筹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与输出窗口,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体系和优势,加强农广校要与其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与协作,积极开展区际、省际、国际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要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强劳动市场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把培训与就业引导密切结合起来,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衔接机制,努力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就要加快建立就业跟踪资料库、岗位培训媒体资源库、城镇用工信息库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库等。

六、争取政策补贴,增加培训投入

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通常做法是加大投入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各级政府义、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当成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要多渠道、大幅度增加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补贴资金,促进就业资金,保证实施农民工培训项目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农广校的培训系统还不健全,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补贴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工作,就要努力争取各级财政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经费。

七、树立优秀典型 调动培训积极性

农民培训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及时推介好的经验和做法,使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不断加强。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农民培训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扩大社会影响,在农民心中树立培训成功的典范。

篇5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课是指导学生生活、生产的技术教育,而创新往往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

其次,劳动课中技术思维占主导地位。技术思维的特点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而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创造力的开展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劳技课的开展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制约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开展的几个问题:

1.现有的小学教育教学评估管理制度制约了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开设。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开设与不开设一个样,满脑袋的成绩,分数至使劳动技术教育课和其它艺体学科无法正常开设,加上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管理上的薄弱也是劳动技术教育课得不到有效开设的主要原因。

2.很多学校在劳动技术教育课开设上的专业师资匮乏,其任课教师多为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或接近退休的老教师担任,由于劳技课程内容涉及面很广,且专业性强,此类教师很难胜任教学任务,造成质量不高。另外,经费设备不足,实践基地缺乏,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这些都是严重制约着劳动教学的正常开展的原因。

3.劳动技术教育课教学的教改力度不足,很多人认为劳动技术教育课就是“干活课”,落后的课堂教学无法发挥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固有价值。

为加强劳动技术教育课在小学的正常开展,我们社会、学校、家庭要提高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认识,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装备部分,要加大对劳动技术教育课开设、管理、投入、研究力度,使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开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课堂教学上,我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的教学中,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劳动技能的训练,增强动手能力。既不能以讲授示范代替学生的操作训练,也不能以单纯的劳动代替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

篇6

常言道“创新是进步之源”,没有创新,世界将止步不前,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从实践中进行创新,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收获另一番成绩。初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及基本技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渗入体会“动手、动脑”的学习乐趣,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创新现阶段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到每堂课的教学中去,通过“情景模拟、合作设计、亲手制作、评比奖励”等环节,让学生爱上劳动的同时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从而实现该项教学任务的最终目标,对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学方式的创新技巧。

一、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的教学现状

1.重视程度低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实行的难度加大,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与家长一贯坚持“题海战术、严师出高徒”等教学方法,由于劳动与技术课程并未纳入考试成绩,作为增强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一门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降低,存在文化课占用其课堂时间的情况,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初三的学生在面对繁重学业的时候,会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种现象在其他省份并不罕见,教师对此行为的严惩力度不够,导致劳动与技术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2.课堂活动单一

教师在备课时,并未充分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仅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这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例如,初一上学期的教材内容涉及剪纸、动物纸雕、彩球以及宫灯的制作,很多教师为方便起见,仅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剪纸活动,并未对其进行延伸,如组织剪纸比赛等,既考查学生所学的手工制作技能,又调动其参与热情,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科技的进步,学生的娱乐方式正发生着改变,如网上游戏、网上购物等,这使得学生对传统工艺(包括雕刻、剪纸等)的重视程度下降,因此,改变现阶段初中劳动与技术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1.巧用创新方法引导学生手工制作

例如初三劳动与技术课程设置为“电工与电子技术”,其旨在通过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电子技术,从而掌握安装简易收音机的技能,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现场拆卸收音机,让学生了解其构成部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何为电阻、电压、电流等关键因素,然后让学生现场将拆卸后的收音机进行组装,一旦在重新组装的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教师便进行详细的讲解,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2.营造新型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这要求教师必须为课堂教学营造新型的教学氛围。例如,初一劳动与技术课程为“制作与探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与创新探究的能力,在讲解雕刻技术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事先雕刻一些精美别致的木制品

3.重视实践探究,引导自主性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只有当学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点到为止,尽可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讲解风筝的制作技术时,教师不应提前将风筝制作的具体流程加以阐述,应当让学生自主发挥,多数学生都有童年时期放风筝的记忆,因此,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制作,有利于发挥其潜能。(1)了解学生对风筝的认识,这为之后的教学计划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同时,将上一级同学制作好的风筝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自主制作风筝的热情;(2)组织学生集体进行“放风筝”的户外运动,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切体会风筝的价值以及放风筝的乐趣,促使其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3)教师依据前两个环节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计划,将制作风筝的具体步骤与关键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准备做风筝的素材,教师则负责最终质量的把关工作;(4)学习经验分享,在这一环节,主要交流学生在制作风筝这一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其所制作风筝的独特之处、寓意何在等,让学生了解到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提供新的便利。通过这四个环节,让学生重视实践探究的作用,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目的则是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与基本技能知识,以初步适应激烈的竞争社会,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简单的制作,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制作步骤,掌握雕刻、风筝制作、剪纸、制作花灯等学习内容,在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可以学习的现象,与教学计划紧密结合,完善现阶段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真正提升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

篇7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激励

Key words: two-factor theory;specialty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mo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179-03

0 引言

昆明医科大学于2002年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下简称“社保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能从事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领域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实践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人才型,是昆明医科大学开设的众多医学专业中的非医学专业。随着时代变迁,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多元化思潮已然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此,探讨如何更好激励学生的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将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视角下进行医学类院校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激励方式的探索。

1 双因素理论概述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匹兹堡地区的11个工商机构中,向近2000名白领工作者进行了调查,研究个人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根据调查所得,赫茨伯格将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涉及公司政策、监管、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保健因素如果不当,易引发员工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但无法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也称为“维持因素”。而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成就感、未来晋升期望、职务和岗位上的责任感等,激励因素设置恰当的话能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从而触发满意情绪,相反也不会因为缺少此类因素而不满[2]。

综上所述,保健因素更多地与工作的外部条件发生联系,保持人们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状态;激励因素往往以工作内容为中心,能充分调动人们的潜力和积极性,做出最好的表现[1]。

2 影响社保专业学生学习的双因素

借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结构,再结合学校中的日常工作和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将影响社保专业学生学习的双因素做出具体划分。

2.1 保健因素

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基本建设、绿化、宿舍、食堂等),文体设施(文艺晚会、运动场等),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规章制度(校纪校规)和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同W关系等)。保健因素是学生求学、安心学习的基本外部条件,一般难以直接刺激学生产生学习意愿和动机,作用是帮助学生维持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2.2 激励因素

涉及就业前景,专业满意度(对专业的了解、认知和专业满意度),学习奖励机制(物质和精神),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计划、进度等),学习氛围等。激励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学生的自我价值识别、发掘、提升、实现,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动机,会对学习行为的长久持续性产生难以忽视的影响。

3 调查研究

本次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昆明医科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问卷设计较为简单,是学生主观判断选择分值程度,重要的是对学生分值选择观点的一个交流了解。问卷采用的是电子、纸质问卷同时发放、回收的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问卷对社保专业学生随机发放了200份问卷,后期共回收180份问卷。选取的调查对象的均是大二、大三和毕业班学生,都有2-4年的在校学习经历。

4 调查结果和讨论

本次调查的180名受访者中女生占81%,男生占19%,大致与社保专业的男女比例相符。另外在专业选择上,180名受访者中自主选择的仅占到34%,有66%的同学是被调剂的。

4.1 保健因素方面

针对校园环境、文体设施、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规章制度、人际关系五个方面的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为“非常影响”、“很影响”、“影响”、“不太影响”和“不影响”五档,数据显示各自的影响程度都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后五个因素可以分为两类:有影响和没有影响。具体如下。

4.1.1 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影响比例极高

人际关系包含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老师,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从而加强在学习上的交流,增加关于学习方面的疑难解惑。在调查访问中70%学生普遍认为除班委外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同学间的沟通较少。除了上课时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较少。由于此次调查对象女生占比81%,女生的感性化情绪使他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的好坏,融洽与否可以影响她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对于学习的影响程度非常大。

4.1.2 校园环境、文体设施、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规章制度影响比重较低

通过访谈了解到社保专业学生认为校园环境、文体设施、教学设施和教学方式、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较为合理健全。校园建设优美有序、宿舍安全且管理有度;学校众多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形体室一应俱全,辅之以大学的春天、迎新晚会、新老生见面交流会等,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教学设施齐备,再加上人手一本学生手册详细介绍相关规章,可有效约束行为规范。总之,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不显著。

4.2 激励因素方面

调查显示社保专业学生受到就业前景、专业满意度、学习奖励机制、课程的设置、学习氛围影响程度比例大体趋于一致,受到的影响比重极高,普遍都超过了90%。

4.2.1 专业兴趣是前提

66%的同学是服从调剂被调剂到社保专业的,仅仅有34%的同学是已经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自主填报本专业的。绝大部分同学认为专业满意度对于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基于很多同学是被调剂到社保专业的事实,因而一开始就对专业缺乏了解,后期也不太愿意去了解专业培养的思想、框架和细节。数据显示学生入学伊始对于专业的兴趣不高涨,学生个人的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厚,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不是很高。

4.2.2 课程设置是导向,学习氛围是基础

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了医学、保险、管理、会计、经济各方面,课程内容多样,符合专业发展方向。通过问卷调查,92%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对学习的影响程度很大,但通过访谈发现68%的学生认为很多课程缺乏趣味性,尤其是临床课程没有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医学知识跨度大,内容深奥,如内外妇儿等医学课程学习掌握难度较大,但在实习工作中用处不大,导致学习起医学知识比较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92%的同学均认为学习氛围对学习的热情也有很大影响,但社保专业在医学院校属于非医学专业,被同学戏称为“非主流”专业。受大环境影响,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涨,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最后反映出来的卷面成绩在很多时候也差强人意。

4.2.3 就业前景是主导

2014届毕业生共33人,男生5人,女生28人;2015届毕业生共计77人,男生11人,女生66人;据就业统计显示两届社保专业毕业生学生均实现就业,达到了100%就业。

男生主要从事于保险行业,已毕业男生中14届有80%从事保险行业,15届有82%从事保险行业,从事保险行业的比例遥遥领先。女生就业方向比例较为均衡,各行各业均有:14届中32%报考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22%从事保险行业,39%选择了到大中型企业从事具体业务工作,7%报考了研究生;15届女生23%报考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30%进入保险行业,39%到大中型企业,6%报考了研究生,5%选择自主创业。总的来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比例略少于保险公司和中大型企业。另外,男女生工作选择的视角不同也决定了双方就业方向的差异性。通过调查专业学生对于就业方向选择首选均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其次是保险公司或其他企业,保险公司的占比较小。但已毕业学生就业方向数据却显示出就业意向和最终就业去向出入较大,就业理想和就业现实反差明显。实际上,100%的就业率并未让学生对于就业问题放心,学生心里仍然认为就业困难,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业导向的激励作用为实际发挥。

5 对策建议

5.1 从保健因素着手的激励方式

5.1.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加强师生课余生活中的联系

充分利用昆医现有的教学网络平台,提高师生课后的沟通交流,避免因为师生时间引起的交流过少的问题,在课间课后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网络让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共同成长,而不是知道W校有此平台而不去使用。还可以以大学生创业项目、创新性项目、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和纽带,通过微信建立交流群,在虚拟空间中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或者合理利用好教师到校时机和学生的课余时间,创造更多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5.1.2 减少干扰因素

减少其他干扰因素的前提是要通过讲座宣传、网络宣传等多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常情绪如情感问题的自我控制约束能力,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督促学生劳逸结合,全方面发展[3]。此外,还应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情感变化,减少对网络的依赖,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5.2 从激励因素着手的激励方式

5.2.1 加强社保专业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专业满意度、认可度

多方面加强本专业学生对现今社会就业背景下就业前景的了解,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向学生适当描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适当整合校外资源,与往届毕业生加强联系,创造条件使得他们有机会和平台为在校的社保专业学生分享其成长心得和工作感悟,甚至可以邀请一部分已毕业的同学承担部分的教学,以此促进校内外的信息畅通,优化教学结构。

5.2.2 改善医学课程设置结构,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医类教学内容难易设置应该适合专业学生,编写适用于专业学生的应用教程,而不是普遍使用正规的医学课本,增强实践实用性,发挥医学院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2.3 针对就业前景完善职业规划

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社保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保障政策以及就业选择有更清晰的了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依托学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大力开拓符合社保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基地,分批将学生送入这些基地实习实践,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现实诉求和潜在需求,以反作用于校内的教学组织和安排,在社会范围内提升专业知晓度的同时,开发出更大的就业潜力,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改善当前的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