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小知识范文

时间:2023-07-17 09:51: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化学小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化学小知识

篇1

一、当前高中化学课后作业布置中出现的问题

(一)作业量过大,作业质量不高。

目前,由于一些高中化学教育者受到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总认为只有采用“题海战术”才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让他们在大量的做题训练中掌握化学技巧。因此教育者在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以后,还会为高中生布置超多数量的课后习题,占用学生大量课后时间。长此以往,这种疲劳式训练不仅影响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削弱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作业内容设置缺少针对性。

如今,绝大多数教育者都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课前备课与课上教学中,针对课后作业布置环节一般都是运用教学资料、辅导手册及习题练习册等。然而,由于很多习题簿与练习册中的内容都与教育者的授课重点不匹配,因此教育者通常只是象征性地布置一些课后作业,极度缺乏针对性。

(三)作业内容没有层次性。

由于受到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及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性。然而,绝大多数化学教育者布置课后作业时都非常缺乏层次性,让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感觉不到难度,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丧失积极性,无法将课后作业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

二、提高高中化学课后作业布置有效性的策略

(一)布置综合性作业。

高中化学教材中设置的那些课后习题存在比较明显的主观性,并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划分难度等级。为了有效改善这一问题,教育者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真实状况分层次、分梯度地布置课后作业。如教授完氮族元素以后,教育者可以向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在认真学习了本堂课化学知识以后,各位同学对氮元素有了哪些认识和了解?氮气、氨气、氧化亚氮、二氧化氮、硝酸是氮元素家族中的核心成员,它们之间能够实现随意转化。第一题:请各位同学结合课堂内容对这些元素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介绍;第二题,请各位同学将能够标识氮气和氮元素几种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表示出来,并得出化学方程式;第三题,请各位同学列举出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氮元素,并运用互联网搜集一些资料。上文介绍的课后作业不仅能够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化学知识的应用范围,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布置对比性作业。

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教材中存在很多相互关联却有本质区别的知识概念,教育者可以将这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重点放置到课后作业当中,引导学生采用分析、对比的方式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逐渐掌握将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有效方法。比较常见的对比性课后作业包括离子键与共价键、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元素与核素、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与电离及同分异构体与同系物,等等。教育者如果想要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这些对比类的课后作业,就要帮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笔记整理习惯,针对两种不同概念展开详细比对与分析,在现有基础之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延伸并总结出规律。长此以往,通过这类课后作业,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另一方面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掌握更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布置实践性作业。

对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现有基础之上更加熟练地应用化学知识,还能够教给学生多角度深层次思考,将教材中的“死知识”活用到生活当中。例如,某城市中的自来水厂一直使用的都是明矾净水,由于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水库中的存水数量已经难以支持市民的用水需求了,不得不开始尝试使用水质稍差一些的二道河水,在此种情况下,水厂如果不能够将矾的用量控制好,那么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再如,教育者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有关蛋白质的小知识,去超市当中拍摄一些内含蛋白质的加工食物,并学习与实践鸡蛋羹的制作等实践类的课后作业,等等。

(四)注意课后作业的批改与反馈。

教育者要对化学课后作业的批改环节给予更多重视,并且将作业当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分析与详细介绍。针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不高的学生,教育者要专门针对他们的问题制订相关整改方案,尤其是当学生出现比较明显的进步以后,教育者还要对他们给予适当表扬,鼓励他们在日后课后作业中加入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篇2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编如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

三、会意记忆法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因此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再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

四、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问题特征,由此及彼发展联想。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对比联想,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联想,如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可记为:“纸(织)上染了肥油”。

五、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须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

六、猜谜记忆法

猜谜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知识编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形象幽默的谜语进行记忆。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七、形象比喻记忆法

篇3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高中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高中生素质的提高,是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都必须面对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我就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素质教育。

要推进高中生的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教育知识理论,我们所说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是高中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经过长时间地探索逐渐积累而形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足够多的耐心和信心。

一、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

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是提高高中生素质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消除传统教育的弊端、实现高中生素质培养的必要途径。在实施和探索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淡化学科知识教育,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变化而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培养,这种行为是对素质教育不正确认识造成的,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实际上我们大力地提倡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否定学科知识教育,而是为了矫正传统教学中不利于高中生素质提高和培养的方面,而学科知识是一个人要实现高素质必备的基础。很难想象,没有一定学科知识的人会有怎么会有很高的素质水平。所以,提高高中生的学科知识并不违背素质教育,相反,对高中生开展学科知识教育是提高高中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要在大力提倡高中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积极地提高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水平。只有学科知识水平提高了,高中生的素质才有可能实现飞跃。

二、培养高中生的化学综合能力

化学综合能力是指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化学科学综合能力是高中生学科素质的直接表现,它要求高中生具有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力;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力;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力。这些能力都是高中生要学好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能力。高中化学教学就是要对高中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让高中生在能力培养中逐渐地掌握科学知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实现高中生学科知识的进步和高中生素质的成长。所以,高中化学教学中要让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化学综合能力,必须对高中生开展观察能力训练,实验操作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以及自学能力训练。

1.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智力三要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化学实验教学必须以高中生的实验观察为基础。高中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是教师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是要注重对高中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形成了良好的观察能力,能够更好地反馈教学,进而优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2.培养高中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高中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高中生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不仅要考验高中生的手眼协调完成实验的能力,更要考验高中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必须在长期的实验操作中培养才能够实现。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由于嫌麻烦有的实验被忽略掉了,能少做就少做,能不做就不做,这样导致高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实验操作不仅能培养高中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要把化学实验教学打造成为培养高中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平台。

篇4

随着历年各大学加快了扩招的步伐,给职业高中的招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有很大程度的失落感,但是他们也有其特点,比如思维灵活,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就职业高中化学而言,相对于普通高中化学来说难度较小,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底子较差,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理解理论知识的水平薄弱,所以实现高职化学的有效教学就极其重要了。

要达到职业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方式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次要注重他们潜能的发挥,符合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所教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但是在当今职业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首先,由于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基础较低,学习方法错误,信心不足,逐渐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其次,进入职高后,老师由于对初中教材的知识点、教学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等了解不够,不能准确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衔接。盲目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和课程难度,使学生因无法及时理解学习内容而产生厌学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提高职业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从事职业高中化学教学多年,根据自身在教学上积累的经验,就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供大家鉴赏。

一、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简简单单的形成的,而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人们感官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认识活动。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好化学的必然。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帮助他们发现和掌握化学现象产生的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化学中的观察主要是对化学实验的现象,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进行观察,观察其产生的颜色改变、沉淀的生成、气体的产生等等,从中获得化学原理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如:在学习铁的化合物一课中,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利用实验,在实验盒中提供了一些常见的含有铁元素的试剂,如:Fe2O3,Fe3O4,FeCl2溶液,FeCl3溶液,铁粉,请学生注意观察它们的颜色,并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分析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的角度进行学习。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和独立完成的能力。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并且活跃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相互合作完成工作和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计安排一些合作性的实验教学,如化学反应计量测量、化学能与电能等实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某些工作的完成,必须通过共同努、相互配合才能取很成功。经过这样逐步的训练,学生潜意识里形成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他们进入岗位、顺利完成各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学,自主学习是严格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 “自主学习”。 化学学科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自行设计完成化学实验,观察化学实验的能力,还可以从自学内容中提出有关的化学问题,并能作出自我解答。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依照教学内容,安排一些任务,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利用网上信息,让学生查阅有关知识的背景、发展以及研究方向。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拟定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得出结论。老师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在未来的职业或变换的岗位中,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职业高中学校的主要问题主要是部分学生厌学的情绪很严重,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气氛不浓厚,在教学当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搞好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源。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怎么样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老师可以在化学课堂上设汁生动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时刻跟随老师的步伐,逐步深入,拥有获得知识的喜悦,自然而然的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首先,教师要从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优化,根据学习内容,利用化学实验,设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让学生们独立完成一些简单且趣味性强的小实验和小制作,在自我创造活动中培养出强烈的求知兴趣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大胆探索,主动求知,加之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型、岗位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如何有效的提高职业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是每位化学老师不断探究的课题,通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某次考试,都感到试卷上的内容教师已反复讲解过,也布置学生做过相关的练习,卷面成绩应该会好,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令人感到失望。究其原因,就是教学效益不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 积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绵绵无期”地听、课后“永无休止”地练,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很少关心学生是不是也学得好了?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感知的过程,囫囵吞枣,知识巩固率低;教师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进行强化训练,也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不起作用。因此教师要由课堂中的“演讲者”向 “总导演”角色过渡,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营造良好氛围,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永恒的魅力。教师面带笑容地出现在课堂上,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可以给课堂带来生机,活跃课堂气氛。鼓励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和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善于用鼓励、赞扬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三、做好课前准备,打造有效课堂基础

《孙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备课的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方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术。另外,化学知识绝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或者单纯的线,它应该是网络式的,前后联系,内容丰富多彩。故教师备课时,不能仅限于将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本节课的知识背景充分掌握,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来研究,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

四、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走上讲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总是觉得讲得越细越好,面面俱到,生怕漏讲一个知识点。其实这是对学生不信任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当当小老师,表现自己的才能。对表现突出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出,激励学生继续努力。然后,给其任务,以示信任,逐步推进,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提高要求。最后,要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分组讨论补充。通过小组内外互动,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促进“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被“以学为主”的课堂所取代。

五、优化教学设计,挖掘实验的趣味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本身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例如,Na2O2与H2O和CO2的反应可以设计成“滴水生火”和“吹气生火”的实验,再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之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如,讲到Fe3+的性质时,可创设一个趣味性实验:取出一张宣纸,先用KSCN、C6H5OH、NaOH等无色溶液画上花瓣、叶子和枝干,然后用装有FeCl3溶液的喷壶向宣纸上一喷,立即出现了一幅水墨画――花瓣显红色,叶子呈紫色,枝干显红棕色。学生们顿感神奇,兴趣随即就被调动起来。再如,在进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教学时,可以演示把锌粒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反应缓慢,当把铜丝插入稀硫酸中和纯锌粒接触,则反应加快。从此,我们可以看到补充这个实验的必要性。如果不做此实验,学生很可能错误的认为,金属锌越纯,在稀硫酸中反应越剧烈,而学生很难想象到当铜丝插入稀硫酸中和纯锌粒接触时反应会加剧。只有通过补充这个实验,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然后讲清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电化腐蚀的概念,归纳出电化腐蚀的一般规律。

六、强化实验活动,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种手段,不仅在感官上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在能力上,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与推动作用。然而,有些演示实验,由于学生参与少等原因,因而收效甚差。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多动手实践,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尽可能将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通过分组实验,学生既能掌握课堂知识,又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可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篇6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说过,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兴趣”之重要。要提高记忆效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兴趣就要将生动的实验引入教学。例如,在上焰色反应的实验时,我准备了多个小喷壶,在里面装了各种盐的饱和溶液如氯化钠溶液、氯化钾、氯化铜、氯化钡、氯化钙溶液等等,用小喷壶对着酒精灯外焰喷,同学观察到各色漂亮的火焰,现象非常明显,印象更是深刻!

2.将生活与化学知识相结合

将生活与化学知识相结合,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使其感到记忆相关的知识并不是是一种负担,反而会处于一种享乐之中,对它投入的精力就越多,记忆的效果自然就越好。例如,在上糖类一节时,提到在绍兴做了很多广告的一种酒,绍兴人爱喝的黄酒之一“帝聚堂”,问同学知道“帝聚堂”的名字的由来吗?同学立刻兴趣就来了。(“帝聚堂”既是酒中功能因子“低聚糖”的谐音,也与该酒定位于中档偏上的身份相关,易使人联想高朋满座,欢聚一堂的喜庆场景。)

3.运用趣味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

例如,在讲《化学反应原理》中勒夏特列原理时,我说有人拿篮球重重的向我扔来,我知道砸到我我会很痛,我下意识的往后躲了一下,篮球还是砸中我了,我有点疼,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时,平衡也“下意识的躲了一下”

4.理解性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基础和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理解了再记,意味着把新的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即把新旧知识建立成一个新系统,从而能触类旁通。正因为如此,格言才说:“若要记得,必先懂得。”例如同系物的概念,课本上指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1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互称为同系物。这个概念的有2处关键:1.对象:有机物;2.同时符合2个要求:(1)结构上要相似;(2)分子式上要相差1个或若各个“CH2”。再深入理解“何谓结构上相似”,要做到含有的是一模一样的官能团,即含有的官能团的类别和数量都要对应相同,才叫结构相似。理解至此,对同系物这个知识点无论是概念的考察还是具体的应用都能很好的利用概念顺利解题。再如有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要从有机反应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的角度理解记忆。

5.形象比喻记忆

形象比喻记忆法就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比喻,把那些难记的概念形象化,用直观形象去记忆。例如滤纸和半透膜常常想象成鱼网(或筛子)来区别:网眼大的只能网住大鱼,小鱼和水都会溜走,网眼小的大鱼小鱼都能网住。滤纸好比是网眼大的鱼网,只能留住大于100nm的浊液颗粒;半透膜好比是网眼小的鱼网,1-100nm的胶粒和大于100nm的浊液颗粒都能留住。但是溶液中的微粒既能穿过滤纸,又能穿过半透膜,就像刚出生的小鱼不能被鱼网捞到一样。再如物质的能量越高,该物质就越不稳定,我就打了个比方,小朋友堆的积木,积木堆的越高,就越容易倒。

6.谐音记忆

“谐音记忆”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谐音是记忆的窍门之一。在化学知识的记忆过程中,把零散的、枯燥的知识进行谐音处理以形成新奇有趣、富有意义的词句。例如原电池的两极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可记作“甄帧崩础案谎簟币馕正(甄)极发生还(郑┰反应,负(富)极发生氧(阳)化反应。(《甄执》为大家熟知的电视剧,富(阜)阳为城市名)再如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同学经常记错,我便用“三姨逝世”帮大家记忆

7.浓缩记忆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某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领的骨架进行记忆。当回忆起这个或组字词,便可迅速回忆起知识的全部内容。例如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逐渐熔化成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为红色。我们常常抽出5个关键词,“浮”“熔”“游”“响”“红”,来帮助同学快速记忆这个实验的现象。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其中一贴指:滤纸贴紧漏斗内壁;二低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溶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指:倾泻液体的容器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漏斗下径紧靠烧杯内壁。

8.归纳记忆

篇7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并达成目标,进行当堂检测并做到堂堂清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这样就会形成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为高效的课堂打下了基础

二、科学的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具体做法如下

2、集体备课

整合教学内容,实施单元教学设计形成“(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延伸拓展”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文本

按照不同教学内容确定不同课型

可以按“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展示反馈,解决疑惑——随堂练习,课堂检测”的基本流程设计一课时教学环节,也可以按基本流程设计单元教学

3、强化学生自主预习

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学生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自习一律不准上课和讲评加大学生课内外预习自学的支配度,逐步过渡到将预习自学纳入正课环节,做到有预习提纲,有目标设计,有预习检测,有预习反馈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己去阅读、实验、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质疑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认真督察,对于不善于自学的学生,要加以方法的指导;对于自学自觉性不高的学生,要批评教育;对于自学认真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从而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

4、实行合作学习形式

通过合理运用化学合作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实行小组学习形式,以平日学习成绩均衡搭配,合理分组,合理分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5、指导学生课堂练习,课堂检测堂堂清

课堂上充分地让学生交流,交流预习课中的学习内容,以及做题过程中的一些疑难等,找出本节课中的学习目标交流要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拓展和注重交流的方式重视课堂动手习惯的培养,即随堂笔记、随堂练习、课堂检测等

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具体做法:一节课教师讲授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含质疑问难),学生自主学习(含合作交流、反馈练习)时间不少于分钟,课堂检测、反馈时间到5分钟

7、突出化学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化学实验直观性强,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开足开齐化学实验,增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注重化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化学思想、观念思考问题

篇8

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状态, 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状态。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有较大的主动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生动形象的比喻运用在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营造了好的学习氛围,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应然而生了。联系生活实际,用化学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在课本上学会了不少知识,可是不一定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去。有很多的趣味现象、很多的问题,都可以用化学常识去解释、去解决。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化学应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反馈,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按照反思性教学设计的模式,笔者在物质的量教学中进行了反思性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于后反思修改阶段的反馈信息来源,笔者选择了三种渠道,即教师课堂情境回忆分析、学生访谈、同行教师听课评价。从笔者对学生的访谈内容和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以及摩尔质量同式量的关系,对阿伏伽德罗常数能有全面的认识,能说出它的标准和它的物理意义。在我和这些学生更深入的交流中,发现初中教材已经把式量的定义给删去,学生对这个名词不理解,但由于在课堂上笔者指出了具体微粒的式量和学生记忆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具有一致性,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强,并没有给教学过程带来障碍。从同行的听课评价和集体的讨论建议中,笔者首先得到的是同行对这节课的极高评价,同时指出了两点细节问题,用语出现了一处欠妥的地方,笔者在说某微粒物质的量是1mol 时说成了一个摩尔。笔者在得到这些反馈信息后,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再回忆和反思分析,认可了课堂比较成功,课堂实际效果冲破了显性目标的限制,达成了很多隐性目标。如学生积极的课堂参与意识、师生共创的良好课堂氛围、师生对成功和化学学习过程美的感受,但也认识到同行和学生指出的几点问题。在这一阶段,笔者将“式量”一词放在学生比较归纳1摩尔微粒的质量同微粒的式量关系时给出具体的定义:“微粒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同时把规范课堂用语作为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有效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化学课程实效性

成功的课堂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课堂。活动课堂也是自主课堂的基本要求,没有学生的活动,就谈不上自主。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创造的快乐。成功的教师从不自导自演,而是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去说、去写、去听、去议、去试、去练、去想,根据课堂需要与学生实际水平不断改变活动内容与方式,用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乐在其中。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难以把握的也是学生的活动。可能大家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境:教师组织的课堂讨论或小组学习,表面上气氛热烈、讨论激烈,但仔细观察,会发现热闹形式下的乏味、空洞内容。很多教师可能会认为,只要分组就是在进行探究式合作学习,只要学生在动手操作就是在探究。其实不然,大家看一下普通的课堂讨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于是学生便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几分钟后老师叫停,学生便立即停止讨论,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然后各组选代表上台发言,交流之后,教师归纳总结,公布正确答案,整个过程结束。可以看出,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根本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时间,只是在走程序化的模式。这样的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也没有真正受益。

四、培养实验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12-0088-030

每一次社会的变革都会给社会带来一定影响,教育界也不例外。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教育投资过度,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从1998年的300万增加到了2002年的900万,据此速度发展,会提前3-5年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高校入学率要达到适龄青年的15%的目标。普通高校持续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成为可能。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刻的思考,研究对策,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一、高校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普通高校扩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高校扩招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影响的事件之一。实行高校扩招,既有直接的经济动因,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动因。普通高校扩招大大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前进步伐,并产生了正面影响,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笔者认为这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普通高校扩招是大众化教育的起点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认为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规模来看,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三个阶段,他给出了三个数量指标:成长率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一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人数占适龄青年的百分比,即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内的为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15%以上的为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的为普及型高等教育阶段。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1%,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几近15%。,提前2-4年达到原定目标,可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高等教育众化阶段。

这样大众化教育的局面容易形成高层次的人才储备。目前经过一个培养周期,形势已经初显,扩招后的第一界普通本科生已于2003年毕业、扩招后的第一界硕士也于2006年毕业,这些毕业生有相当一批在短期内不能就业,形成高层次的人才储备,这批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势必对现在的从业人员及待业人员形成压力,逐步成为在岗人员及待业人员强有力的就业竞争对手。面对严峻形势,作为在岗人员及待业人员,也必然会深刻地意识到如何迅速完善与提高自己的适岗生存能力,会更加主动地接受高等教育。这样就形成了大众自觉主动接受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环。

2 高等教育大众化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和家庭消费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的过程。在计划模式下,高等教育作为计划性的、福利性的一种教育,个人基本上不负担有关教育经费,然而在大众化阶段,国家虽然提供一部分教育经费,但高教的主要支撑者是老百姓。高等教育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消费将纳入公民的消费结构体系,从这个角度上讲,高等教育大众化实际上也是高等教育投入的大众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密切相关。

社会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具有国家和个人“双重”受益性质。高校扩招中根据家庭实际承受能力提高家庭个人教育成本分担比例的政策得到认可,因此,高校扩招所需正常教育经费的相当一部分是靠学生交纳学费解决的,而且家庭个人在教育成本中所分担的比例有较大提高,一般占到估算成本费用的25%左右。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大。

3 减少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教育资金的流失

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由于过去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相对于我国实际的整体人口素质略显不平衡,加之欧美一些教育较发达地区由于本国生源不足而把目光投向了包括我们在内的人口大国,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过早的考虑将孩子送出国门接受高等教育。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这一举措不仅使孩子们过早地失去我国优秀传统的文化根基,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个人教育经费的流失。所以以我国优秀的办学质量和传统文化抢滩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不失为一明智决策。

(二)普通高校扩招也带来了一定挑战

在肯定了普通高校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正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不可也不会否认普通高校扩招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1 高校在校生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的师资却增幅不大

“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从1998年的300万增加到2002年的900万,但是高等教育的师资却几乎没有增加或增幅不大(教育部高教司司长谈高教“质量工程”:2003)”。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各高校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教师紧缺现象,特别是公共课、外语课、基础课的教师。另外,扩招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但我们的高等教育还在沿用精英教育的模式、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不了业:如果教学管理跟不上,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地走上社会。

2 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硬件环境上的投入有待加大

学校扩招以后,学生大量增加,食宿、教学用房、仪器设备、教材和图书等学习生活必备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已突显出来。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硬件环境上的投入仅为所需投资的50%,据有关部门统计,缺口至少为500亿元,并没有达到实际要求。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是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程度的重要表现,连续几年的扩招,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甚至有人说大学生毕业了就等于下岗了,虽是调侃,值得我们深思。

新的形势势必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新的措施办法和手段开创新局面。

二、转变思想提高质量,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转变教育教学思想,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高校扩招的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标准将不再一味以学术价值为追求取向。衡量学生质量的标志是思想品德、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理论修养标准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要转变单一的精英取向的僵化的教育目标观,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多样化、多类型、多层次办学的培养目标。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特别指出,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我们的思想,不能再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就像不能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操作能力标准来规范精英型高等教育一样。重视文化素质观、全面质量观、全面发展观等教育思想,努力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趋势和要求,切实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每所高校都应该为自己准确定位。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要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趋势和要求,按照各自的质量要求,努力形成特色,切实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手段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育规模的扩大又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和关键。面对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迫切要求,以及教育资源和经费不足的矛盾,在努力开发资源和增加投资的同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是特别关注的问题,因此要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影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素质水平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只是第二位的要素。因此我们做如下建议:

1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新教师的引进;二是在职教师的培养。在引进上应结合学科与专业发展需要,要着眼于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要重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提供各种进修和培训机会,促进他们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从而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2 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鼓励教师从事相关学科和工程课题的科学研究,使学术视野不断开阔,开发新的教学实验,科研成果与教学经验相结合,可以对课程的某些经典内容加以创新处理,提高学术敏锐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活跃的课堂学术氛围。

3 完善课程教学和教学资源管理制度

成立课程审议机构,制定课程审议制度;建立包括专家、教师同行、学生在内的教学评价制度,制定制度确保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此外合理配置和规划教学资源,以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利用。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从学校总体上来讲资源短缺,但同时不同院系间教学资源缺乏共享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增加投入和完善制度来辅助解决。

篇10

最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改革方案中,政治学科只取等级,而不作为高考分数累加,所以不少学校和教师都对政治不太重视,而思想政治作为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强化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活的社会实践中付诸于行动。

一、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作出表率作用

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来说:“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显得更为重要,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以精彩的教学语言和组织形式,展现自己的知识底蕴和魅力来吸引学生,还要从心底热爱学生,以高标准要求来严于律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言必行,行必果,以身作则的为学生做出优秀的榜样,对所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只偏爱成绩好的所谓“优生”,更要爱护所谓“差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同样的爱的温暖与帮助,才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心服口服,从“亲其师”而“信其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效果事半而功倍,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反过来说,如果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要语言文明,尊重别人,对人有礼貌,教育学生要做人诚实,量力消费等等,而自己却在课堂上不时冒出一句脏话,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偶尔犯错误的学生,不是关心爱护,耐心教育,而是严加训斥,甚至破口大骂,在路上遇到学生问好不理不睬,自己整天搽脂抹粉,花枝招展,或者抽烟喝酒,甚至参与赌博打架,这样的教师即使教学水平再高,在课堂上讲得再天花乱坠地生动感人,但只能让学生觉得课堂上道貌岸然的教师形象和课堂外的教师判若两人,那么在学生的心目中,只能认为这个教师是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从讨厌这个教师的为人,到讨厌这个教师所教的内容,对于教学效果起的是事倍功半的削弱效果。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这门学科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进行的是把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而学生学起来也是死记硬背,让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可以有效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的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不拘一格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在如临其境的情景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运用学生喜欢的唱歌,讲故事,举行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不再只是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不是离自己遥不可及,而是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很感兴趣,养成在生活实践中处处可以运用思想政治内容的良好思维习惯。例如,在教学“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周围有些同学为自己过生日时,在饭店大摆酒席,请同学们喝酒,同学们出于情面,都得买不菲的礼品相送的普遍情况,这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同学来说,还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有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同学那么多,如果每一个同学都这样搞“礼尚往来”的话,那么“来而不往非礼也”,久而久之,对于每个同学都会成为很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而我们高中学生根本没有经济来源,全依靠向父母伸手,有的同学为了还同学的“人情债”,自己省吃俭用,搞得非常拮据。有时早餐都舍不得吃,甚至影响到了学习,所以消费水平应该与本人和家庭的经济收入相适应,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特别是对于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更不能搞攀比之风,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影响了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的主要职责。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度消费,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篇11

我作为一名曾经担任高中化学教学,现在担任初中化学教学的一线教师,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为要求的不同,所以在衔接上就会出现问题,那我们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可以做哪些工作,从而使之能更好地衔接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及对于初、高中知识如何有效衔接的思考,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二。

一、原子结构示意图――选学中的必学内容

原子结构示意图这部分内容出现在初中粤教版化学教材的知识视窗里,是课外阅读的内容。但是对于离子概念的理解,明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却是根本,所以在原子结构示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不能因为其是阅读内容就将其忽略,当然在初中阶段我们也不能任意地拔高这部分内容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详细地介绍前20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每一位同学都要能够熟练地画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因为前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是很强的,对于初三的学生掌握起来是没有难度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熟练地画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而且有如此强的排布规律也让学生感到十分的神奇,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引出离子的概念时,粤教版化学教材中以NaCl的形成为例,(前提是明确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通过其形成过程的分析,明确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都有趋于稳定结构的趋势,明确电子的得失规律,进而明确离子的形成规律,“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明确原理才能明确常见离子的符号,便于理解性记忆。在书写常见的离子符号时,引导学生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进行分析,习惯成自然,使学生在书写离子符号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的灵魂

初中阶段对于化合价的要求比较简单,虽然也要求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会计算化学式中某一元素的化合价,但因要求的比较低,所以大部分的同学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没有牢固的掌握。而到高中之后一个重要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要求学生必需能够迅速熟练地计算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而这个时候学生就感到这是一个知识的盲点。第一个问题突破不了,也就谈不上后面根据得失电子数目相等配平化学方程式了,这个重要的知识也就很难突破了。初中阶段我们不要求掌握化合价的概念,但对于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我们还是要让学生掌握的,这样学生到了高中之后才不会太吃力。所以我们在初三的教学中应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将化合价口诀铭记于心,并在练习中加强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求算力度,使学生能够对化合价这一知识熟练掌握,在进入高中之后,能够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重难点知识顺利突破。

三、离子――理解酸、碱、盐反应的根本

在溶液中,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而由于在初中阶段对于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并没有从离子的角度进行分析,以至于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时不能理解其实质,也影响后续离子反应、强弱电解质及水解相关内容的学习。所以在初中酸、碱、盐这部分的教学中,应该渗透一些离子反应的知识,使学生先有一个概念,可以从离子的角度理解反应。

粤教版教材在引入酸碱的概念时,就是先讨论了几种溶液的导电性问题,进而明确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分析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引出酸和碱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其明确盐的概念。只有明确了酸碱盐的分类依据,才能更好地理解酸碱盐的通性。

篇12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潜质生的人格,保护潜质生的自尊心

教师要想转化潜质生,首先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是潜质生。潜质生指的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者品行举止较差甚至是学习成绩和品行举止都较差的学生。潜质生的存在虽然容易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会为班级带来较差的影响,但是,教师不能因为潜质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和品行举止存在一些问题就将他们全盘否定,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潜质生,他们可以在一定的教育环境或者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转化。但是,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容易把潜质生当成坏学生,认为他们是不可感化的。教师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是错误的,教师这种观念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也有自身独立的人格。所以,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辅导潜质生完成转化,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潜质生的上进心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少年过渡的时期,如果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就能促使他们向更好的方向转化。在这一时期的潜质生有很大的可塑空间,他们在内心深处也渴望得到改变,得到教师的关注,渴望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现潜质生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长处所在,能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及时激励潜质生,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多给潜质生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班集体的面前证明自己也有上进的心,潜质生举手发言后,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对他们举手发言的行为加以肯定和赞赏。不要因为潜质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就在课堂上彻底地“否定”他们。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潜质生的上进心。

教师引导潜质生进行转化,就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潜质生的优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