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5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石林县生态工业集中区发展总体情况
1.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石林县生态工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园区规划面积28.65平方公里,分为五个片区(即核心片区、西街口工业片区、北大村工业片区、大屯工业片区、圭山工业片区),200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特色工业园区,2010年成功创建为云南省第一个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1)核心片区。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核心片规划面积9.88平方公里,是石林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依托其地处县城发展腹地的区位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建立起以先进制造业、农特产品加工业、生物制药以及旅游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核心生态工业区。核心片区近期重点发展旅游商品及用品、绿色农特产品、生物制药及先进制造业;远期加速四大产业的集聚,并促进生物化工的发展。(2)西街口工业片区。西街口工业片区规划面积5.68平方公里,是未来石林传统工业基地,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冶金及机械制造业。近期主要以石材资源为基础,结合石林工业结构及工业布局的调整,打造成石林石材加工基地。结合主导产业的布局,将整个片区划分为工业区、综合服务区、科研区、物流仓储区、公园景观区、山体绿化区等功能区。(3)北大村工业片区。北大村工业片区规划面积6.97平方公里,结合现状用地特点,将片区划分为工业区、综合服务区、绿化防护带、绿化景观区等不同功能区。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以石林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部署为契机,结合招商引资工程,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云电投”、“华能澜沧江”石林166MWp兆瓦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并引进相关配套产业,打造成为国家级太阳能光伏发电科普示范区。(4)大屯工业片区。大屯工业片区规划面积1.37平方公里,主要分为五大功能区:商品研发培育区、产品销售展示区、产业开发建设区、物资集散交流区、城市安保管理区、山体绿化防护区。主要依托现有工业资源,同时结合石林工业总体布局规划,重点发展烟草加工业和家俱、灯具制造业,打造昆明东南部以及石林县的家俱制造中心,形成对生态工业集中区的有效补充。(5)圭山工业片区。圭山工业片区规划面积4.74平方公里,主要依托现状的煤炭资源以及周边曲靖等地区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焦产业及配套产业,打造大型煤焦产业集聚园区。结合功能布局,将该片区划分为煤焦产业区、配套产业区、综合服务区、仓储物流区以及公园景观区五个片区。“十二五”期末,将圭山工业片区全力打造成为市级煤焦产业区。
2.园区发展目标和主导产业。园区以加大基础设施力度,狠抓招商引资、促项目落地,提升项目质量,将石林生态工业园区打造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旅游商品加工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石材基地为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就业岗位多的绿色生态工业。主导产业是:旅游商品加工、绿色农特产品加工、新能源、先进制造业、新型建材、石材加工、煤焦等七大产业。
3.园区主要行业和产业集聚情况。2011年末,园区主要行业依据主营业务收入前三位排序分别为煤炭、水泥、烟草,具体企业是石林县兴隆洗煤厂、昆明宏熙水泥有限公司、石林天合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为33945万元、18216万元和13759万元。园区已建成投产企业23户均为第二产业,其中,制造业20户、电力1户、建筑业2户。园区年末从业人数为2377人,同比增加1371人。
4.入园项目与投资情况。目前,园区有入园项目54个(其中,中央直属企业3个、外企3个),协议总投资172亿元,建成投产项目23个,在建项目31个,累计到位市外内资27.5亿元,外资3932万美元,累计预收储土地5988.93亩,基础设施投资约为9.6亿元人民币。
5.园区经济运行情况。2011年,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1.7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1.46亿元,占比为97.2%;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完成4.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4.39亿元,同比增5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1.08亿元,同比增6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完成1.06亿元,同比增54.6%;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61亿元,同比增27.2%;工业固定定资产投资完成13.71亿元,同比增63.71%。
(二)金融支持园区发展情况
1.园区金融机构设立情况。目前,石林县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富滇银行、邮储银行和农村信用社6家金融机构,但仅有石林县农村信用社在园区设置了1个营业网点(即石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鹿阜信用社),其他金融机构未设立营业网点。
2.园区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情况。目前,石林县6家金融机构中,除工行石林县支行即将与石林县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外,其他金融机构暂无签订银政、银企战略合作协议。
按照工行石林县支行将与石林县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即将签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在今后5年内,工行石林县支行重点对入驻园区的企业或其他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含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并可适当增加贷款额度。工行石林县支行对园区管理委员会推荐的项目实行优先审批,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并根据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和行业信贷政策,积极为园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特色经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招商引资、国际贸易、对外开放等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为相关的国际金融机构转贷款业务提供支持和服务,积极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组合,尽力解决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将加快石林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石林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园区“三年倍增,六年跨越”的行动计划,加大对石林县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3.金融对园区基本建设的支持情况。自我县成立工业园区以来,辖内金融机构也比较关注园区建设,适时加大对工业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石林县农村信用社和石林县富滇银行先后对园区建设发放信贷资金8000万元和13670万元,分别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大道建设,目前贷款余额为4000万元。
4.金融对园区内工业企业支持情况。从2006年以来,我县金融机构一直着力于对园区内实体企业和与民生相关行业的金融支持,并考虑对信贷支持方式和金融产品进行微调和创新,对具有突出特点的、有产业特征的中小微型实体企业给予一些倾斜和支撑。2010年,我县4家金融机构支持园区工业企业贷款余额为20034万元,2011年4家金融机构支持园区工业企业贷款余额为26000万元,同比增29.78%。贷款主要用于园区企业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新入驻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和流动资金贷款等。
5.金融支持园区建设中金融创新的情况。石林县富滇银行从2006年起,一直推出并持续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承兑业务,担保方式以存货及仓单质押为主,这有效增强了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增加了企业收益,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创新了金融支持方式。2010年,石林县富滇银行先后对石林易通电缆桥架有限公司、石林久久电缆桥架有限公司办理银行承兑汇票727万元,年末余额为144万元,2011年,对石林久久电缆桥架有限公司办理银行承兑汇票23万元,年末无余额。
二、存在问题
1.园区开发建设资金筹措困难。一是融资平台无法进行融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收储需大量资金注入,园区建设的融资平台为石林工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0年3月并入石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后无法进行融资,造成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二是融资渠道单一。虽然融资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贷款,开展BT方式进行项目融资,但筹资渠道单一,目前仅通过BT项目融资到1000万元,融资困难,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园区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瓶颈。
2.园区项目用地审批难,供地不足。一是用地指标紧缺。当前由于国家宏观调控较严,省、市关于工业园区用地指标单列的政策和指标未明确,用地指标较紧张;二是园区土地审批难度大。目前,园区入园企业建成项目的有20户企业仍无用地手续,园区土地审批难度大,致使资金沉淀较大;三是工业园区核心区一期规划范围内土地基本收储完毕,新土地收储工作难开展,项目推进不顺利;四是工业园区土地收储和用地规划调整缓慢,难以及时向集中入园的企业供地;五是工业项目用地地价偏高,部分企业难以接受。
3.园区管理体制不顺。一是人员不到位。石林县生态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有6名工作人员,与编制47人相差甚远,人员不到位;二是不能很好地行使职责、职权。部分县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移交县生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行使,由于管委会不具备权限行使条件和相关市级主管部门不认可等原因,部分县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移交到管委会后无法行使。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4.园区技术人员调配困难。由于园区缺乏会计、规划和项目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对拟建和在建项目的管理存在困难,加之资金缺口大,导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缓慢。
(二)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影响。从2009年底,银监会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执行“三办法一指引”,要求不得发放无现金流、无固定用途和无有效担保抵押的贷款,并对所发放信贷资金要受托支付,园区企业由于无足值有效的担保抵押而无法获得资金支持。
2.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策调控。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对市级以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了“名单归口管理式”的审慎介入,对市级以下的政府融资平台实行“只收不贷”严控。承担园区基础设施的贷款主体园区管委会难以融资,园区管委会是临时机构或事业单位,贷款主体不符合要求,限制了贷款资金投入。而地方政府又面临着必须加大发展的繁重紧迫任务,致使金融支持与地方政府发展所需大量资金支撑产生了对立式的矛盾。
3.园区土地报批成为制约园区建设最大的政策瓶颈。目前,园区土地指标紧缺,园区用地需要分年度分批次取得上级国土部门的用地指标批文后方可挂牌出让,报批时间过长、权限及流程等环节的复杂性、时效性影响园区土地的出让,进而影响了进入园区企业的落地、挂牌,延长了企业取得土地使用证的时间,导致抵押难落实,增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4.园区企业和担保公司的诸多因素影响贷款受限。园区许多企业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或保证方式;加之,园区企业大多是新建企业,银行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和授信达不到要求,评级授信较低,取得贷款资格较难。另外,辖区大部分担保公司由于注册资金等问题,多数担保公司不具备担保资格,担保渠道不畅通。
(三)园区企业资金缺口较大
我支行分别走访调查了园区3家企业,通过调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融资情况、资金缺口以及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企业一致反映:土地使用证迟迟不能办理,使企业贷款不能办理抵押担保手续,影响企业融资,土地成本不断增加,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缺口。据调查,3家企业所需流动资金缺口预计为8000万元。
三、政策建议
(一)多渠道筹措园区建设资金
一是园区管委会主动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对园区建设的信贷指标实行金融政策扶持,对有还款能力的园区企业,园区管委会可以为企业提供信誉担保,为园区企业提供发展增加融资渠道平台;二是积极争取省、市园区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园区建设;三是积极组织土地招投标和挂牌,盘活存量土地,尽快回笼园区投入资金;四是积极采取BO或BOT项目等多方式融资形式,筹资园区建设。
(二)加大土地保障力度
一是抓紧已批土地的招、拍、挂,促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二是抓紧组织土地报件,力争获得合理的用地指标;三是加快入园建成项目企业的用地手续办理;四是加大土地协议收储力度,确保园区用地指标。
(三)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
一是实行独立管理。按照相关规定,配齐工作人员,实行园区管委会独立管理;二是加大对园区专业技术人员的调配力度,增加懂会计、规划和项目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缓慢的局面;三是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四)出台金融支持相关政策
建议制订出台《金融支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支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并根据当地园区特点,制定相适应的信贷政策和贷款管理操作规程,具体解决金融在支持工业园区发展中相关信贷、利率、贷款承贷主体等具体操作问题,使金融机构能够按照要求加大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切实把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工作抓出成效。
(五)积极搭建银政、银企推介平台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141-01
1 引言
为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建设,确保实现“十二五”期间及2012年节能降耗目标,工业园区在狠抓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同时,加大对园区企业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的推进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延伸产业链,形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及产业链间的循环体系,有效降低园区总能耗的产生量,推进园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开展。
2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模式及问题分析
目前,除化工、电镀等专业工业园区及有条件的其它专业工业园区需单独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企业预处理后纳入市政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是企业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排放,目前大都是采取这种方式;三是园区建设有污水处理厂的排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
2.1 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外排
园区企业各自建设配套的废水处理设施,废水由企业自行处理,各项水质指标都合格后,经地方环保部门监测达标才允许排放。这种模式虽然达到了分散事故危险和责任分担的目的,但存在如下缺点:(1)不论规模大小各厂点都单独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废水处理设施总占地面积大,其投资费用是相当大的而且处理设施的投资并不随废水量的减少而减少,运行费用高,重复建设造成人力资源、设备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较低,对企业是个沉重的负担;(2)环保系统监管难度大,不利于专业化运行操作,效果保证度没有集中治理模式好;(3)工业废水水质水量变化大、污染物浓度高、营养物质不平衡。企业很难长期保持污水水质和水量的稳定,也很难满足生物处理工艺所需的各种物质和进水水质。
2.2 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
在纳入城镇污水管道之前,企业一般要对废水进行预处理。一般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特殊的有毒有害的工业废水经预处理或特殊处理后排人城市排水管网,进人城镇污水处理厂与生活污水一并处理。企业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纳管标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目前企业预处理中通常是采用了与城镇污水处理厂相同的生化处理工艺,仅降解了污水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被转移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得不到有效处理,依靠城市污水的稀释达标排放。(2)所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其处理工艺和能力,必须符合有效处理工业企业排入污染物的条件。否则,不能接纳工业污水。(3)为保证在合理处理成本下出水水质,对于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所占比例也是应有限定的。
2.3 工业园区建设污水处理厂
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保障工业园区污水得到妥善处理,许多工业园区都建设了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此外,有的工业园区在污水处理设施尚不完善的城镇,有些城镇还未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分别用管道排放到园区的集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园区水质差异大,需要各企业预处理污水,达到园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方可排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其优点是:(1)废水处理设备、土地和人力资源共享,节省企业的废水处理费用;(2)降低了环保管理部门对分散企业监督管理的难度;(3)工业园区废水中心站可引进专业环保公司的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保证废水达标排放。缺点是不同厂家的同一类水集中于园区管道收集,没有配置必要的高技术监测设备,企业废水混排查找不及时,也难以查找;没有有效的手段监控各种废水,无法约束各厂家的乱排乱放,不能用经济手段促使各厂家进行清洁生产。
3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建议
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及地方省级生态工业园建设都要求具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是大势所趋许多地方政府就要求工业园区配套污水处理厂,否则实施区域限批。如何有效的发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作用,使园区污水处理厂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3.1 加强在线监测,有效监控废水浓度
随着进园企业日益增多,废水水质更加复杂。处理难度增加。少数企业环保设施不完善,存在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问题,容易导致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因此必须强化对园区企业点源污染预处理设施的监管,确保企业废水达到接管标准后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1)配置必要的在线监控设备,及时查找废水混排原因及排放污水的企业,及时切断乱排混排的企业进水,保证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2)通过在线监控系统有效监控各种废水的浓度,根据废水浓度进行收费,约束各厂家的乱排乱放现象,用经济手段促使各厂家实施清洁生产。
3.2 严格入园标准,加强企业末端的监控
严格入园标准。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未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未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项目一律不得投入生产。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动态监督,对环境违法现象突出的园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制度,以严格保证园区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和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加强企业末端污染监控。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关键还在于接管企业进水水质的末端控制。在各级环保部门和园区管委会的共同监管下。企业都建设了预处理设施。但由于接管标准是三级排放标准,企业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追求废水的三级指标特别是COD的达标排放。而忽视了清洁生产和针对有机毒物的预处理,园区污水处理厂生化系统极易因进水有毒有机物而导致运行异常而影响了污水厂处理工艺的效果。因此,必须确保企业废水达到接管标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对向城镇排水收集系统排放污水、废水的单位进行水质水量监测管理,同时对污水处理厂集水范围内的水质水量进行监测统计,为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确保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安全运行。
3.3 制定应急保障措施,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监管
保证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染物达到相关排放标准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如污水处理厂发生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要立即报环保部门,通知相关企业采取停产或限产限排等应急措施。
4 结束语
全国各地工业园区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为防止工业园区成为工业重污染区,如何控制工业园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当前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焦点,本文分析了目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模式,并就目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参考文献
二是园区功能逐步增强。已建成的5个工业园区,全部实现了水、电、路、话、网络五通,完全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如广场工业园,厂房全部是标准化厂房,办公、住宿、仓储用房一应俱全,整个园区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园区功能十分完备。
三是入园企业逐步增多。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看重这块热土。截止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个,新引进项目个数占入园项目总数的70%。预计今年园区工业企业将达到40多家。
四是园区规模企业发展逐步增快。XX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家,是XX年的4倍。今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望达到13家。
五是入园企业高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家中有9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二、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从现有的工业园区情况看,高新技术企业所占份额较小。机械加工、电子、农产品加工是目前园区主要产业,由于产业和产品的特色尚未形成,产品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弱;园区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联系度不高,互补性不强,导致园内企业既无协作配套关系,又不能形成簇群效应,弱化了园区整体竞争力,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
2、资金融通渠道不畅。无论是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入园企业维持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政策性扶持力度小而且慢,企业的融资渠道没有得到有效拓宽。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街道五个工业园区起步较晚,起点不高,布局上处于散、小状况,整体功能上还不健全,加上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原因,有的企业没有相应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配套资源,缺乏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有的企业满足于现状,不愿承受企业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不愿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有的入园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各职能之间没有良性互动,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1、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和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继续把支持和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街道实际,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及时处理和引导好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及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
工业园区(Industrial Park),日本和韩国称工业团地,香港称工业村。工业园是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结构,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企业地理集中的建设方式。我国的工业园区最初出现在“一五”时期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随后是改革以后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的各类工业园区是依靠政府推动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新型园区建设方式,旨在集中制造业和对外招商引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某一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虽然在地理空间上都表现为众多企业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扎堆”、“包团”或“簇群”现象,都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并且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但是,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并不必然表现为同一概念,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见表1)。
第一,工业园区并不一定具有产业集聚的企业关联性。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一定产生集群效应。企业集群主要表现为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这是工业园区不一定具有的。
第二,产业关联效应必须具备一定支撑体系,它是由企业之间的分工细化为基础的。产业关联性以及源于共同利益的分工合作形成的相互依附和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条件。工业园区发展必须从产业链着手,去寻找有效途径。
第三,集群形成的基础是具有协同机制的企业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结构关系和外在互动关系,因此它要比单个分散的生存环境更加有利,这种集聚生长而成的群落会产生单个企业功能叠加所不具有的演化机制。如今许多人为将企业集中一地所建立的一些“园区”,就很难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集群形态。
二、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园区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国内外大量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内在反馈作用机制,客观上为工业园区提供强大的竞争力。产业集聚是凝聚工业园区企业的核心力量,这是产业集群对工业园区绩效提升重要表现。应用产业集聚理论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小企业、大产业”的有效途径。众多企业在工业园区的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链纽带,形成将经销商、生产商和供应商紧密联系的企业群发展格局,形成产业优势。不仅促进了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竞争,而且增加了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其共同演化机制是保证园区企业“聚而不散”的核心。
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主要表现在:(1)资源的可获得性。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越有优势。另一方面,知识的溢出效应也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相关技术。创新资源的便利获得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了竞争力;(2)知识的溢出效应。知识包括技术、信息、经验等,这些知识一旦被创造出来,拥有的人越多则扩散的速度越快,为企业带来的外部性就越大。显然,处于群集里的企业很容易获得研究开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外溢效应进一步为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3)集聚效应。集聚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吸引外来者的进入,另一方面表面在吸引衍生(Spin-off)公司的加盟,衍生公司是指集群母体公司中的企业分离出来的子公司。企业集聚程度越高,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往往越发达,衍生公司就会越多;(4)竞争效应。企业彼此在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使它们更加熟知对手的情况,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为了追逐利润,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后入园企业更容易模仿先入者,先入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尤其是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者出现时,模仿效应会使新竞争者的新思想迅速产生前向、后向、侧向的联系,工业园内的某些企业可以因那些先进的相关企业的竞争而提升它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在工业园区内培育和发展企业集群,将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优势。意大利、日本以及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工业园区发展的目标就是力争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或者应该依托现有的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园区。
三、我国工业园区集群效应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工业园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这种集聚多停留在地理上的集中,尚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集群效应,这也是导致我国大部分工业园区企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工业园区存在着很多问题,形聚而神不聚,缺乏产业关联、中介服务部门不健全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1、形聚而神不聚
我国多数工业园区是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入园的。这种集中仅仅只是一种地理上的集中,而未产生实质的集群效应。突出表现在工业园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存在不少重复性建设现象;园区内产业分工协作不明显,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与科研机构良好的合作机制;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轻视竞争力的培育和可持续发展。
2、产业关联度低、缺乏协同和交流机制
一是相互依存、互相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机制尚未形成,区内各企业之间产品关联度低,企业呈孤立状,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企业不多;二是工业园区中多数企业是通过政策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入园的,有的企业甚至是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创办的,这种企业的空间聚集不是以其内在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所以缺乏强烈的根植性,企业之间缺少交流,尚未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
3、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有待完善
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功能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便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它是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作的剂,是产业集群正常运转的基础。而目前工业园区只重硬件建设,不重视软件方面的服务,认为企业吸引进来之后就不管他们的事了。
四、打造集群性工业园区的几点建议
鉴于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如何针对地区比较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工业园区的发展,就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集群性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方向,需要政府总观全局、综合考虑,制定具备的政策措施。
1、注重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定位,有选择地安排企业进入
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要构建和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与定位。一是考虑区位的选择。区位选择的主要变量是区位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成本因素,生产加工型特色工业园区应放到郊区或转移到低成本地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应紧邻人才、科研机构集聚地区。二是必须注意可持续发展性。工业园区的目标不仅是提供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更重要的是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带动本地供应商网络的形成,以推动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2、发挥比较优势,选择主导产业
经济学家罗斯托把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为三种形式:第一,回顾影响,也即后向关联,指主导产业对向自己提供投入的部门的影响,例如,汽车工业势必要求钢铁工业、橡胶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原材料投入。第二,前瞻影响,指主导产业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和新能源等产业的诱导作用。比如,it行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加强光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第二,旁侧影响,指主导产业对侧向行业的影响。对工业园区的建设首先是要根据比较优势选择一个主导产业,然后根据产业链环节,有选择地吸引各环节的企业加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基本都需要有各种相关的服务机构,因此要求在集群企业内加强技术咨询、科技成果交易、知识产权转让、律师会计事务及教育培训中心等方面的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城市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的作用显著,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李刚、程国平:企业群理论及其对工业园建设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04(11).
[2]林开亮: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j],理论界,2004(6).
[3]马新平:工业园区是加快产业聚集的重要途径——兼论石河子开发区发展簇群经济的实证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04(2).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6]王志华:工业园发展的终结——生态工业园[j],科学与管理,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