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17 09:5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1

(一)石林县生态工业集中区发展总体情况

1.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石林县生态工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园区规划面积28.65平方公里,分为五个片区(即核心片区、西街口工业片区、北大村工业片区、大屯工业片区、圭山工业片区),200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特色工业园区,2010年成功创建为云南省第一个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1)核心片区。石林生态工业集中区核心片规划面积9.88平方公里,是石林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依托其地处县城发展腹地的区位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建立起以先进制造业、农特产品加工业、生物制药以及旅游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核心生态工业区。核心片区近期重点发展旅游商品及用品、绿色农特产品、生物制药及先进制造业;远期加速四大产业的集聚,并促进生物化工的发展。(2)西街口工业片区。西街口工业片区规划面积5.68平方公里,是未来石林传统工业基地,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冶金及机械制造业。近期主要以石材资源为基础,结合石林工业结构及工业布局的调整,打造成石林石材加工基地。结合主导产业的布局,将整个片区划分为工业区、综合服务区、科研区、物流仓储区、公园景观区、山体绿化区等功能区。(3)北大村工业片区。北大村工业片区规划面积6.97平方公里,结合现状用地特点,将片区划分为工业区、综合服务区、绿化防护带、绿化景观区等不同功能区。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以石林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部署为契机,结合招商引资工程,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云电投”、“华能澜沧江”石林166MWp兆瓦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并引进相关配套产业,打造成为国家级太阳能光伏发电科普示范区。(4)大屯工业片区。大屯工业片区规划面积1.37平方公里,主要分为五大功能区:商品研发培育区、产品销售展示区、产业开发建设区、物资集散交流区、城市安保管理区、山体绿化防护区。主要依托现有工业资源,同时结合石林工业总体布局规划,重点发展烟草加工业和家俱、灯具制造业,打造昆明东南部以及石林县的家俱制造中心,形成对生态工业集中区的有效补充。(5)圭山工业片区。圭山工业片区规划面积4.74平方公里,主要依托现状的煤炭资源以及周边曲靖等地区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焦产业及配套产业,打造大型煤焦产业集聚园区。结合功能布局,将该片区划分为煤焦产业区、配套产业区、综合服务区、仓储物流区以及公园景观区五个片区。“十二五”期末,将圭山工业片区全力打造成为市级煤焦产业区。

2.园区发展目标和主导产业。园区以加大基础设施力度,狠抓招商引资、促项目落地,提升项目质量,将石林生态工业园区打造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旅游商品加工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和石材基地为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就业岗位多的绿色生态工业。主导产业是:旅游商品加工、绿色农特产品加工、新能源、先进制造业、新型建材、石材加工、煤焦等七大产业。

3.园区主要行业和产业集聚情况。2011年末,园区主要行业依据主营业务收入前三位排序分别为煤炭、水泥、烟草,具体企业是石林县兴隆洗煤厂、昆明宏熙水泥有限公司、石林天合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为33945万元、18216万元和13759万元。园区已建成投产企业23户均为第二产业,其中,制造业20户、电力1户、建筑业2户。园区年末从业人数为2377人,同比增加1371人。

4.入园项目与投资情况。目前,园区有入园项目54个(其中,中央直属企业3个、外企3个),协议总投资172亿元,建成投产项目23个,在建项目31个,累计到位市外内资27.5亿元,外资3932万美元,累计预收储土地5988.93亩,基础设施投资约为9.6亿元人民币。

5.园区经济运行情况。2011年,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1.7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1.46亿元,占比为97.2%;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完成4.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4.39亿元,同比增5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1.08亿元,同比增6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完成1.06亿元,同比增54.6%;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61亿元,同比增27.2%;工业固定定资产投资完成13.71亿元,同比增63.71%。

(二)金融支持园区发展情况

1.园区金融机构设立情况。目前,石林县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富滇银行、邮储银行和农村信用社6家金融机构,但仅有石林县农村信用社在园区设置了1个营业网点(即石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鹿阜信用社),其他金融机构未设立营业网点。

2.园区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情况。目前,石林县6家金融机构中,除工行石林县支行即将与石林县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外,其他金融机构暂无签订银政、银企战略合作协议。

按照工行石林县支行将与石林县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即将签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在今后5年内,工行石林县支行重点对入驻园区的企业或其他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含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并可适当增加贷款额度。工行石林县支行对园区管理委员会推荐的项目实行优先审批,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并根据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和行业信贷政策,积极为园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特色经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招商引资、国际贸易、对外开放等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为相关的国际金融机构转贷款业务提供支持和服务,积极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组合,尽力解决企业融资需求。《金融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将加快石林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石林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园区“三年倍增,六年跨越”的行动计划,加大对石林县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3.金融对园区基本建设的支持情况。自我县成立工业园区以来,辖内金融机构也比较关注园区建设,适时加大对工业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石林县农村信用社和石林县富滇银行先后对园区建设发放信贷资金8000万元和13670万元,分别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大道建设,目前贷款余额为4000万元。

4.金融对园区内工业企业支持情况。从2006年以来,我县金融机构一直着力于对园区内实体企业和与民生相关行业的金融支持,并考虑对信贷支持方式和金融产品进行微调和创新,对具有突出特点的、有产业特征的中小微型实体企业给予一些倾斜和支撑。2010年,我县4家金融机构支持园区工业企业贷款余额为20034万元,2011年4家金融机构支持园区工业企业贷款余额为26000万元,同比增29.78%。贷款主要用于园区企业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新入驻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和流动资金贷款等。

5.金融支持园区建设中金融创新的情况。石林县富滇银行从2006年起,一直推出并持续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承兑业务,担保方式以存货及仓单质押为主,这有效增强了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增加了企业收益,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创新了金融支持方式。2010年,石林县富滇银行先后对石林易通电缆桥架有限公司、石林久久电缆桥架有限公司办理银行承兑汇票727万元,年末余额为144万元,2011年,对石林久久电缆桥架有限公司办理银行承兑汇票23万元,年末无余额。

二、存在问题

(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园区开发建设资金筹措困难。一是融资平台无法进行融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收储需大量资金注入,园区建设的融资平台为石林工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10年3月并入石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后无法进行融资,造成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二是融资渠道单一。虽然融资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贷款,开展BT方式进行项目融资,但筹资渠道单一,目前仅通过BT项目融资到1000万元,融资困难,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园区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瓶颈。

2.园区项目用地审批难,供地不足。一是用地指标紧缺。当前由于国家宏观调控较严,省、市关于工业园区用地指标单列的政策和指标未明确,用地指标较紧张;二是园区土地审批难度大。目前,园区入园企业建成项目的有20户企业仍无用地手续,园区土地审批难度大,致使资金沉淀较大;三是工业园区核心区一期规划范围内土地基本收储完毕,新土地收储工作难开展,项目推进不顺利;四是工业园区土地收储和用地规划调整缓慢,难以及时向集中入园的企业供地;五是工业项目用地地价偏高,部分企业难以接受。

3.园区管理体制不顺。一是人员不到位。石林县生态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有6名工作人员,与编制47人相差甚远,人员不到位;二是不能很好地行使职责、职权。部分县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移交县生态工业集中区管委会行使,由于管委会不具备权限行使条件和相关市级主管部门不认可等原因,部分县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移交到管委会后无法行使。管委会不能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形成不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影响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发展。

4.园区技术人员调配困难。由于园区缺乏会计、规划和项目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对拟建和在建项目的管理存在困难,加之资金缺口大,导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缓慢。

(二)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影响。从2009年底,银监会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执行“三办法一指引”,要求不得发放无现金流、无固定用途和无有效担保抵押的贷款,并对所发放信贷资金要受托支付,园区企业由于无足值有效的担保抵押而无法获得资金支持。

2.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策调控。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对市级以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了“名单归口管理式”的审慎介入,对市级以下的政府融资平台实行“只收不贷”严控。承担园区基础设施的贷款主体园区管委会难以融资,园区管委会是临时机构或事业单位,贷款主体不符合要求,限制了贷款资金投入。而地方政府又面临着必须加大发展的繁重紧迫任务,致使金融支持与地方政府发展所需大量资金支撑产生了对立式的矛盾。

3.园区土地报批成为制约园区建设最大的政策瓶颈。目前,园区土地指标紧缺,园区用地需要分年度分批次取得上级国土部门的用地指标批文后方可挂牌出让,报批时间过长、权限及流程等环节的复杂性、时效性影响园区土地的出让,进而影响了进入园区企业的落地、挂牌,延长了企业取得土地使用证的时间,导致抵押难落实,增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4.园区企业和担保公司的诸多因素影响贷款受限。园区许多企业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或保证方式;加之,园区企业大多是新建企业,银行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和授信达不到要求,评级授信较低,取得贷款资格较难。另外,辖区大部分担保公司由于注册资金等问题,多数担保公司不具备担保资格,担保渠道不畅通。

(三)园区企业资金缺口较大

我支行分别走访调查了园区3家企业,通过调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融资情况、资金缺口以及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企业一致反映:土地使用证迟迟不能办理,使企业贷款不能办理抵押担保手续,影响企业融资,土地成本不断增加,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缺口。据调查,3家企业所需流动资金缺口预计为8000万元。

三、政策建议

(一)多渠道筹措园区建设资金

一是园区管委会主动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对园区建设的信贷指标实行金融政策扶持,对有还款能力的园区企业,园区管委会可以为企业提供信誉担保,为园区企业提供发展增加融资渠道平台;二是积极争取省、市园区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园区建设;三是积极组织土地招投标和挂牌,盘活存量土地,尽快回笼园区投入资金;四是积极采取BO或BOT项目等多方式融资形式,筹资园区建设。

(二)加大土地保障力度

一是抓紧已批土地的招、拍、挂,促进项目早开工快建设;二是抓紧组织土地报件,力争获得合理的用地指标;三是加快入园建成项目企业的用地手续办理;四是加大土地协议收储力度,确保园区用地指标。

(三)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

一是实行独立管理。按照相关规定,配齐工作人员,实行园区管委会独立管理;二是加大对园区专业技术人员的调配力度,增加懂会计、规划和项目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缓慢的局面;三是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四)出台金融支持相关政策

建议制订出台《金融支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支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并根据当地园区特点,制定相适应的信贷政策和贷款管理操作规程,具体解决金融在支持工业园区发展中相关信贷、利率、贷款承贷主体等具体操作问题,使金融机构能够按照要求加大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切实把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工作抓出成效。

(五)积极搭建银政、银企推介平台

篇2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141-01

1 引言

为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建设,确保实现“十二五”期间及2012年节能降耗目标,工业园区在狠抓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同时,加大对园区企业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的推进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引导企业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延伸产业链,形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及产业链间的循环体系,有效降低园区总能耗的产生量,推进园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开展。

2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模式及问题分析

目前,除化工、电镀等专业工业园区及有条件的其它专业工业园区需单独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企业预处理后纳入市政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是企业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排放,目前大都是采取这种方式;三是园区建设有污水处理厂的排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

2.1 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外排

园区企业各自建设配套的废水处理设施,废水由企业自行处理,各项水质指标都合格后,经地方环保部门监测达标才允许排放。这种模式虽然达到了分散事故危险和责任分担的目的,但存在如下缺点:(1)不论规模大小各厂点都单独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废水处理设施总占地面积大,其投资费用是相当大的而且处理设施的投资并不随废水量的减少而减少,运行费用高,重复建设造成人力资源、设备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较低,对企业是个沉重的负担;(2)环保系统监管难度大,不利于专业化运行操作,效果保证度没有集中治理模式好;(3)工业废水水质水量变化大、污染物浓度高、营养物质不平衡。企业很难长期保持污水水质和水量的稳定,也很难满足生物处理工艺所需的各种物质和进水水质。

2.2 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

在纳入城镇污水管道之前,企业一般要对废水进行预处理。一般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特殊的有毒有害的工业废水经预处理或特殊处理后排人城市排水管网,进人城镇污水处理厂与生活污水一并处理。企业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必须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纳管标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目前企业预处理中通常是采用了与城镇污水处理厂相同的生化处理工艺,仅降解了污水中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被转移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得不到有效处理,依靠城市污水的稀释达标排放。(2)所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其处理工艺和能力,必须符合有效处理工业企业排入污染物的条件。否则,不能接纳工业污水。(3)为保证在合理处理成本下出水水质,对于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废水所占比例也是应有限定的。

2.3 工业园区建设污水处理厂

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保障工业园区污水得到妥善处理,许多工业园区都建设了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此外,有的工业园区在污水处理设施尚不完善的城镇,有些城镇还未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分别用管道排放到园区的集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园区水质差异大,需要各企业预处理污水,达到园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方可排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其优点是:(1)废水处理设备、土地和人力资源共享,节省企业的废水处理费用;(2)降低了环保管理部门对分散企业监督管理的难度;(3)工业园区废水中心站可引进专业环保公司的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保证废水达标排放。缺点是不同厂家的同一类水集中于园区管道收集,没有配置必要的高技术监测设备,企业废水混排查找不及时,也难以查找;没有有效的手段监控各种废水,无法约束各厂家的乱排乱放,不能用经济手段促使各厂家进行清洁生产。

3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建议

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及地方省级生态工业园建设都要求具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是大势所趋许多地方政府就要求工业园区配套污水处理厂,否则实施区域限批。如何有效的发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作用,使园区污水处理厂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3.1 加强在线监测,有效监控废水浓度

随着进园企业日益增多,废水水质更加复杂。处理难度增加。少数企业环保设施不完善,存在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问题,容易导致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因此必须强化对园区企业点源污染预处理设施的监管,确保企业废水达到接管标准后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

(1)配置必要的在线监控设备,及时查找废水混排原因及排放污水的企业,及时切断乱排混排的企业进水,保证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2)通过在线监控系统有效监控各种废水的浓度,根据废水浓度进行收费,约束各厂家的乱排乱放现象,用经济手段促使各厂家实施清洁生产。

3.2 严格入园标准,加强企业末端的监控

严格入园标准。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未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未建设污染治理设施的项目一律不得投入生产。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动态监督,对环境违法现象突出的园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制度,以严格保证园区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和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加强企业末端污染监控。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关键还在于接管企业进水水质的末端控制。在各级环保部门和园区管委会的共同监管下。企业都建设了预处理设施。但由于接管标准是三级排放标准,企业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追求废水的三级指标特别是COD的达标排放。而忽视了清洁生产和针对有机毒物的预处理,园区污水处理厂生化系统极易因进水有毒有机物而导致运行异常而影响了污水厂处理工艺的效果。因此,必须确保企业废水达到接管标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对向城镇排水收集系统排放污水、废水的单位进行水质水量监测管理,同时对污水处理厂集水范围内的水质水量进行监测统计,为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确保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的安全运行。

3.3 制定应急保障措施,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监管

保证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染物达到相关排放标准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如污水处理厂发生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要立即报环保部门,通知相关企业采取停产或限产限排等应急措施。

4 结束语

全国各地工业园区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为防止工业园区成为工业重污染区,如何控制工业园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当前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焦点,本文分析了目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模式,并就目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参考文献

篇3

二是园区功能逐步增强。已建成的5个工业园区,全部实现了水、电、路、话、网络五通,完全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如广场工业园,厂房全部是标准化厂房,办公、住宿、仓储用房一应俱全,整个园区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园区功能十分完备。

三是入园企业逐步增多。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看重这块热土。截止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个,新引进项目个数占入园项目总数的70%。预计今年园区工业企业将达到40多家。

四是园区规模企业发展逐步增快。XX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家,是XX年的4倍。今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望达到13家。

五是入园企业高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家中有9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二、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从现有的工业园区情况看,高新技术企业所占份额较小。机械加工、电子、农产品加工是目前园区主要产业,由于产业和产品的特色尚未形成,产品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弱;园区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联系度不高,互补性不强,导致园内企业既无协作配套关系,又不能形成簇群效应,弱化了园区整体竞争力,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

2、资金融通渠道不畅。无论是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入园企业维持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政策性扶持力度小而且慢,企业的融资渠道没有得到有效拓宽。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街道五个工业园区起步较晚,起点不高,布局上处于散、小状况,整体功能上还不健全,加上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原因,有的企业没有相应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配套资源,缺乏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有的企业满足于现状,不愿承受企业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不愿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有的入园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各职能之间没有良性互动,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1、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和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继续把支持和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街道实际,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及时处理和引导好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及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

篇4

工业园区(Industrial Park),日本和韩国称工业团地,香港称工业村。工业园是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结构,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企业地理集中的建设方式。我国的工业园区最初出现在“一五”时期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随后是改革以后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的各类工业园区是依靠政府推动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新型园区建设方式,旨在集中制造业和对外招商引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某一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虽然在地理空间上都表现为众多企业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扎堆”、“包团”或“簇群”现象,都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并且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但是,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并不必然表现为同一概念,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见表1)。

第一,工业园区并不一定具有产业集聚的企业关联性。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一定产生集群效应。企业集群主要表现为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这是工业园区不一定具有的。

第二,产业关联效应必须具备一定支撑体系,它是由企业之间的分工细化为基础的。产业关联性以及源于共同利益的分工合作形成的相互依附和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条件。工业园区发展必须从产业链着手,去寻找有效途径。

第三,集群形成的基础是具有协同机制的企业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结构关系和外在互动关系,因此它要比单个分散的生存环境更加有利,这种集聚生长而成的群落会产生单个企业功能叠加所不具有的演化机制。如今许多人为将企业集中一地所建立的一些“园区”,就很难称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集群形态。

二、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园区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国内外大量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内在反馈作用机制,客观上为工业园区提供强大的竞争力。产业集聚是凝聚工业园区企业的核心力量,这是产业集群对工业园区绩效提升重要表现。应用产业集聚理论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小企业、大产业”的有效途径。众多企业在工业园区的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链纽带,形成将经销商、生产商和供应商紧密联系的企业群发展格局,形成产业优势。不仅促进了工业园区内企业的竞争,而且增加了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其共同演化机制是保证园区企业“聚而不散”的核心。

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主要表现在:(1)资源的可获得性。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越有优势。另一方面,知识的溢出效应也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相关技术。创新资源的便利获得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了竞争力;(2)知识的溢出效应。知识包括技术、信息、经验等,这些知识一旦被创造出来,拥有的人越多则扩散的速度越快,为企业带来的外部性就越大。显然,处于群集里的企业很容易获得研究开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外溢效应,外溢效应进一步为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3)集聚效应。集聚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吸引外来者的进入,另一方面表面在吸引衍生(Spin-off)公司的加盟,衍生公司是指集群母体公司中的企业分离出来的子公司。企业集聚程度越高,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往往越发达,衍生公司就会越多;(4)竞争效应。企业彼此在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使它们更加熟知对手的情况,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为了追逐利润,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后入园企业更容易模仿先入者,先入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尤其是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者出现时,模仿效应会使新竞争者的新思想迅速产生前向、后向、侧向的联系,工业园内的某些企业可以因那些先进的相关企业的竞争而提升它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在工业园区内培育和发展企业集群,将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优势。意大利、日本以及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工业园区发展的目标就是力争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群,或者应该依托现有的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园区。

三、我国工业园区集群效应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工业园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这种集聚多停留在地理上的集中,尚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集群效应,这也是导致我国大部分工业园区企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工业园区存在着很多问题,形聚而神不聚,缺乏产业关联、中介服务部门不健全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1、形聚而神不聚

我国多数工业园区是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入园的。这种集中仅仅只是一种地理上的集中,而未产生实质的集群效应。突出表现在工业园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存在不少重复性建设现象;园区内产业分工协作不明显,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与科研机构良好的合作机制;重视招商引资数量、产值、出口总额等数量指标,轻视竞争力的培育和可持续发展。

2、产业关联度低、缺乏协同和交流机制

一是相互依存、互相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机制尚未形成,区内各企业之间产品关联度低,企业呈孤立状,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企业不多;二是工业园区中多数企业是通过政策优势及劳动力成本优势而入园的,有的企业甚至是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创办的,这种企业的空间聚集不是以其内在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所以缺乏强烈的根植性,企业之间缺少交流,尚未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

3、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有待完善

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功能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以便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它是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作的剂,是产业集群正常运转的基础。而目前工业园区只重硬件建设,不重视软件方面的服务,认为企业吸引进来之后就不管他们的事了。

四、打造集群性工业园区的几点建议

鉴于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如何针对地区比较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工业园区的发展,就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集群性工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方向,需要政府总观全局、综合考虑,制定具备的政策措施。

1、注重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定位,有选择地安排企业进入

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要构建和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与定位。一是考虑区位的选择。区位选择的主要变量是区位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成本因素,生产加工型特色工业园区应放到郊区或转移到低成本地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应紧邻人才、科研机构集聚地区。二是必须注意可持续发展性。工业园区的目标不仅是提供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更重要的是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提升企业竞争力,带动本地供应商网络的形成,以推动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2、发挥比较优势,选择主导产业

经济学家罗斯托把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为三种形式:第一,回顾影响,也即后向关联,指主导产业对向自己提供投入的部门的影响,例如,汽车工业势必要求钢铁工业、橡胶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原材料投入。第二,前瞻影响,指主导产业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和新能源等产业的诱导作用。比如,it行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加强光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第二,旁侧影响,指主导产业对侧向行业的影响。对工业园区的建设首先是要根据比较优势选择一个主导产业,然后根据产业链环节,有选择地吸引各环节的企业加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基本都需要有各种相关的服务机构,因此要求在集群企业内加强技术咨询、科技成果交易、知识产权转让、律师会计事务及教育培训中心等方面的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城市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的作用显著,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李刚、程国平:企业群理论及其对工业园建设的启示[j],科技创业月刊,2004(11).

[2]林开亮: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j],理论界,2004(6).

[3]马新平:工业园区是加快产业聚集的重要途径——兼论石河子开发区发展簇群经济的实证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04(2).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6]王志华:工业园发展的终结——生态工业园[j],科学与管理,2004(1).

篇5

园区内由县县政府投资构成的公用资产,首要包括园区内给排水管网、道路、供电设备及配套市政建设工程、广告等与园区配套建设有关的工程。近五年来,县县政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配套中公用局部构成的园区资产总额约为6950万元,其中,道路约6000米,投资约750万元,供水管网17000米,投资约1300万元,排水沟(管)19000米,投资约900万元,供电线路长约9000米,投资4000万元。首要包括江北磷化工业园道路革新工程、花林石头店生活和工业供水管网建设工程、万里精密磷化工业园道路及给排水工程、洋坪工业园马家滩片区道路及供排水工程、城北及汪家园区排水和道路工程、重点招商项目供电设备建设等,上述配套工程首要服务于园区的36家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本年1至10月完成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园区的60%以上。

二、存在的首要问题

(一)园区资产治理难度大。一是工业园区“一区多园”的格式致使基本设备反复建设,县政府配套投入增大,也为资产治理带来了坚苦。工业园区七个产业园比较涣散,全县除河口乡外,其他六个乡镇均有园区存在,为园区企业配套服务的资产也很涣散。二是资产触及面广,并且治理也要求十分专业。一切资产包括道路、供水管网系统、排污系统、供电线路等项目。

(二)责任主体不明确。工业园区管委会是年经省县政府同意成立的省级开发区,因为成立较晚,加上园区比较涣散,原集团移交的资产已悉数装备给企业用于支持项目建设,真正属于园区的资产不多。随着近年来县政府投入的添加,园区基本设备不断完善,园区资产正逐渐添加。而资产的治理往往是经过县县政府召开项目专题办公会来明确治理主体,对全县的配套资产没有系统的思索,并且各类资产治理准则也不完善。

(三)材料档案不健全。园区资产构成的时间较长,供水、道路、排水、供电等大型配套项目分布在园区地点的六个乡镇,建设单位都分歧,从项目建设到竣工验收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理单位来搜集整治相关材料,坚持所构成资产的明细档案。

(四)局部资产产权不清。县政府为园区配套投入资金正逐年增进,构成的道路、供水管网、排水管网、供电线路等资产很多,因为产权不清,园区无法进行按期的检查和日常治理。

三、增强园区资产治理的建议

篇6

面临的发展难题和挑战

目前大荔科技产业园区正迈入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的新的阶段,园区面临着几个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

一是受国家金融政策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企业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贷款难,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受国家从紧的土地政策,从严的环保措施的制衡,企业相关手续办理复杂,用时长,成本高,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是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导致了职能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遇事协调难度大,难以形成活力,是制约园区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是园区现有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关联度不强,优势互补不明显,是制约园区发展短期难以解决的因素。

五是园区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服务管理水平不到位,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观因素。

建言大荔科技产业园

如何解决大荔科技产业园区面临的发展难题?

渭南市中小企业局局长刘忠生认为,首先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建议省上制定县级工业集中区管理办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投入政策、融资政策、考核奖励政策等。二是加大对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园区的聚集、孵化功能,推动园区建设健康、有序、又快又好发展。

针对土地问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统计局原总统计师杨永善建议,应多管齐下,优化配置好园区土地资源。要在国家严把土地闸门的情况下,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催化和放大土地集约效应。对少数“圈地”不作为企业,要采取政策法律措施,收回土地资源,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对一些投资饱和度不够的企业,在保证扩大生产的同时,从严供应用地;对新入园企业,要核算用地额度,严把土地政策关。

对于园区产业链条短、集群效应还没充分体现的问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王治国认为,可以建立特色专业园,提升集约发展水平。他建议,要统一规划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注重外来企业与本地特色经济的结合,着眼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眼于建设特色专业园区,着眼于引进植根性强、规模大的项目,尽快提高园区经济整体素质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彻底改变规模小、产业散、无特色,甚至产业重复的低水平发展现状。

同时要加快交通、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物流、研发、人才、法律、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改善园区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园区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对于园区建设融资难和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陕西省体改办原巡视员、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发展改革组组长苗金祥认为,应该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工业园区必须立足县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找准切入点,既贯彻好国家货币政策,又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苗金祥建议,能从省市级的高层面上,采取政府引导、银企互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搭建融资平台,并健全和完善工业集中区信贷服务体系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篇7

目前大荔科技产业园区正迈入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的新的阶段,园区面临着几个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

一是受国家金融政策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企业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贷款难,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受国家从紧的土地政策,从严的环保措施的制衡,企业相关手续办理复杂,用时长,成本高,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是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导致了职能部门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遇事协调难度大,难以形成活力,是制约园区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是园区现有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关联度不强,优势互补不明显,是制约园区发展短期难以解决的因素。

五是园区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服务管理水平不到位,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观因素。

建言大荔科技产业园

如何解决大荔科技产业园区面临的发展难题?

渭南市中小企业局局长刘忠生认为,首先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建议省上制定县级工业集中区管理办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投入政策、融资政策、考核奖励政策等。二是加大对工业园区综合配套服务体系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园区的聚集、孵化功能,推动园区建设健康、有序、又快又好发展。

针对土地问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统计局原总统计师杨永善建议,应多管齐下,优化配置好园区土地资源。要在国家严把土地闸门的情况下,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催化和放大土地集约效应。对少数“圈地”不作为企业,要采取政策法律措施,收回土地资源,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对一些投资饱和度不够的企业,在保证扩大生产的同时,从严供应用地;对新入园企业,要核算用地额度,严把土地政策关。

对于园区产业链条短、集群效应还没充分体现的问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王治国认为,可以建立特色专业园,提升集约发展水平。他建议,要统一规划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注重外来企业与本地特色经济的结合,着眼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眼于建设特色专业园区,着眼于引进植根性强、规模大的项目,尽快提高园区经济整体素质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彻底改变规模小、产业散、无特色,甚至产业重复的低水平发展现状。

同时要加快交通、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和物流、研发、人才、法律、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改善园区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园区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对于园区建设融资难和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陕西省体改办原巡视员、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发展改革组组长苗金祥认为,应该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工业园区必须立足县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找准切入点,既贯彻好国家货币政策,又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苗金祥建议,能从省市级的高层面上,采取政府引导、银企互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搭建融资平台,并健全和完善工业集中区信贷服务体系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篇8

关键词 园区工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近年来,茂名工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优势带动作用日益显著,园区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本文侧重对园区工业投资、产业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茂名加快园区工业发展的建议。

一、工业园区的现状

(一)园区规模情况。目前,全市有6个经济开发区和3个工业产业转移园,占广东省开发区总数的6%,占广东省已认定的工业产业转移园总数的8.6%;工业园区核准开发总面积115306亩,2012年止已开发总面积31222亩;6个经济开发区(广东茂名茂港经济开发区、广东信宜经济开发区、广东茂名茂南经济开发区、广东化州鉴江经济开发区、广东高州金山经济开发区、广东茂名石化产业园)核准总面积109305亩,开发率27.4%,3个产业转移园(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白云江高(电白)产业转移工业园、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核准总面积22780亩,开发率33.8%,其中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广东茂名石化产业园区内,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广东信宜经济开发区内,是经济开发区内的产业转移园。

(二)园区工业投资情况,全市6个经济开发区和3个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完成工业项目719个,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80.7亿元,占1992年来全市工业投资总额的1212亿元的31.4%。其中茂港经济开发区在保留现有工业企业的基础上,规划功能定位为商住、旅游,不再引进任何工业企业,目前为止建成工业项目17个,完成投资总额约3.4亿元;广东信宜经济开发区建成工业项目230个,完成工业投资25亿元;广东茂名茂南经济开发区建成工业项目87个,完成工业投资20亿元;广东化州鉴江经济开发区建成工业项目119个,完成工业投资约10亿元;广东高州金山经济开发区建成工业项目188个,完成工业投资50.5亿元;广东茂名石化产业园建成工业项目37个,完成工业投资260.9亿元;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工业项目34个,完成工业投资超8亿元;广州白云江高(电白)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工业项目41个,完成工业投资10.9亿元;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工业项目36个,完成工业投资20.9亿元。其中广东信宜经济开发区包含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茂名石化产业园包含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

(三)园区工业产业发展各显特色。全市6个开发区和3个产业转移园根据核准时和后来的产业发展实际,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主导或特色产业。广东茂港经济开发区以植物油加工、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为主,2012年(下同)分别占园区工业产值的70.5%和4.3%;广东信宜经济开发区以电力供应业和竹、藤、棕、草等制造为主,两行业占园区产值分别是78.3%和6.0%;广东茂名茂南经济开发区以饲料加工和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为支柱,分别占园区工业产值的55.5%和30.8%;广东化州鉴江经济开发区形成了饲料加工、塑料制品、制糖业等产业,三产业占园区工业产值分别是26.3%、15.8%和15.3%;广东高州金山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饲料加工,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产业格局,两行业产值分别占园区工业产值的43.5%和11.2%;广东茂名石化产业园主要以精炼石油产品制造和合成材料制造为主,两行业产值占园区产值的74.6%和16.1%;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工业园以工艺美术品制造、纺织业、电子元件制造为支柱,三行业占转移园工业产值分别是41.9%、13.6%和13.2%;广州白云江高(电白)产业转移园以水产品深加工、针织或钩针编织物及其制品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为主,分别占转移园工业产值的35.7%、25.9%和12.4%;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园重点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引进建设碳四、碳五、碳九、芳烃、环氧乙烷、精细化工、橡胶塑料加工七大产业链项目, 转移园的合成材料制造、精炼石油产品制造和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三大行业产值占转移园产值分别是23.7%、21.9%和19.9%。

(四)园区工业经济发展概况。全市经济开发区及产业转移园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向好,产业转移园工业增长好于开发区工业增长。2012年止入园规上企业151家,其中产业转移园企业63家,工业产值186.3亿元,增加值46.6亿元,增长50.3%;开发区企业88家,工业产值1028.4亿元,完成增加值221.9亿元,增长0.8%。从规上企业入园变动,产值占比变化,增加值增速变化三个指标看:自2009年来,产业转移工业园企业个数占全市企业个数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产值比重提高5.0百分点,可比价增速提高7.9个百分点。经济开发区企业个数占全市企业个数的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产值比重下降4.4个百分点,可比价增速回落1.9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用地问题突出。当前我市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是用地报批难,已成为园区建设的瓶颈。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工业园受用地指标制约,产业园发展规模较小,广州白云江高(电白)产业转移工业园,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园与国内外同类型的园区相比面积太小,发展空间不足。二是征地拆迁工作滞后。茂名石化产业工业园(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只是经济功能区,本身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征地用地两张皮,征地拆迁主要依靠茂港区政府及其下属的镇、村开展,征地拆迁矛盾多、成本高、任务重、效率低。三是征地及维稳工作任务重。广东茂名茂南经济开发区,辖区内的土地评估价与征地价格悬殊,群众对征地期望过高,要求解决社保及所有历史遗留问题。四是土地开发不及时。广东高州金山经济开发区开,目前闲置土地600多亩,土地资源利用率低。

(二)开发资金筹措困难。多数园区开发模式仍较单一,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形成,园区开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上级补助和国家银行贷款,难以满足园区发展需求。比如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省、市、以及本市资产变现和财政投入,渠道过于单一。广东茂名茂南经济开发区债务沉重,收支压力大,开发区建设资金来源,只能依靠项目合作或借款投入。广东化州鉴江开发区大部分企业是个体经营,缺乏资金雄厚的企业参与,整个园区产业大而不强。茂名石化产业工业园投融资渠道单一,维持着政府一家独撑的投资机制,缺乏其他有效的融资方式,加之市政府在融资担保和抵押方面受制于国家有关政策,银行提出要求市财政出具还款承诺文件,或明确融资贷款的还本付息资金来源,导致银行贷款难以落实到位。

(三)原材料紧缺,制约园区工业发展。茂名石化产业工业园(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都是围绕茂石化公司炼油和乙烯厂下游产品进行布局和规划,一直是按“依托型”园区来谋划推进,初衷是想利用乙烯厂的原料发展下游产业链,近年来随中石化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对各类副产品“吃干榨尽”;同时,公司从规避销售风险的角度考虑,仍对部分产品实行外卖。目前乙烯厂所能提供的原料非常有限,工业区实际上面临着“无米之炊”。

(四)管理体制亟待规范。虽然各个工业园区都组建了管委会或园区办等领导班子,大多是政府派出机构或经贸局协助管理,或人员从不同单位借调的临时机构。茂名石化产业工业园实行的是政府派出机构的管委会体制,由市政府和茂名石化公司抽调人员组成,开发区同时设立茂化发展有限公司,采取政企合一的开发模式,这一体制的特点是开发区管委会兼具管理者与开发商的双重功能,管委会与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广东茂名茂南经济开发区机构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开发区管委会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发区规划建设由茂南区建委、开发区规建委联合管理,1996年起收归市城市规划建设局管理,用地审批、土地招拍挂和办理土地证由市国土局管理。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茂名市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集约用地。一是统筹规划,有保有压。对全市工业园进行整合,明确功能定位,每个园区着力抓好1—2个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有机链接的园区产业布局,发挥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确保重点园区和朝阳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集约用地。大力推进代建或租(购)标准化厂房工作,建设多层、通用厂房,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对个别“盲目圈地、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项目,合理引导其退园,消除园区“开而不发”,杜绝闲置土地。

篇9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园区犹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地发展与成长起来。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各种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助于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点,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共同发展。然而,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已成为一种无可避免的事实。在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大量农民相应地成为了失地农民。

贵州省是一个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农村地区或城市郊区经济发展程度低下的情况更为突出。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失去土地便意味着农民失去了生活的保障。虽然农民可以在土地征用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但是从长远考虑,这种经济补偿并不利于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贵州省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的话,这将会对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引发的城乡统筹问题亟待引起重视,笔者将从工业园区规划的角度探讨城乡统筹问题,发展工业园区的同时,统筹好失地农民的发展。

2.贵州省工业园区建设中失地农民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2.1 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不完善

国家征用土地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事非农建设,促进工业化发展,这一进程必然带来土地极差收益的上升。而现行对土地征用的补偿是根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计算方式为“产值倍数法”,这种测算方法对农民是不公平的。第一,按现行补偿原则规定,只是按被征用土地的原有用途进行补偿,只是对农民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时的收益进行补偿,这种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不尽合理。现在的城郊农村,农业生产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农业,而是集生态农业、绿色、环保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生产,土地产出值已完全不能与普通意义上的粮食或蔬菜现时价值可比。用传统农业产值为依据的土地征用价格必然普遍是过低的。第二,征地补偿标准未包含土地的增值部分,农地一经征用,其用途的改变,通常会导致地价的飙升。但是,现行征地补偿标准都没有考虑增值因素。按照马克思的地租分配理论,极差地租应当归土地所有者所有、增值部分级差地租应当由土地所有者和征地者共同所有。而当今土地征收征用后,对增值部分的分配上没有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

2.2 产业遴选与农业关联度低

园区产业类型的选择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紧密相关。有针对性地甄别入园产业类型可带动当地农业集约高效化发展,提高因园失地农民的就业率。尤其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业园区周边的农业生产活动亟待通过园区技术、资金、人力、物流等要素的聚集而走向高科技农业作业、农产品销售渠道通畅的兴农期望。但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的初期阶段通常存在引进项目的“饥渴症”现象。园区经营机构对入驻的工业企业缺乏严格筛选,导致产业类型杂乱,与当地农业生产缺乏上下游联系,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甚微。

截止到2010年11月底,全省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认定批准的各类产业园区有64个①。其中,基本上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化工等工业化园区为主,以农业化为主的园区很少。在最新公布的8个贵州省首批省级一类工业园区中,仅仅只有遵义市湄潭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偏向“农业化”,从而工业园区的发展对农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的作用并不大。

2.3 产业结构与农民劳技水平不匹配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用工需求结构。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组成直接影响当地因园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结合农民自身的劳技特长就业,提高因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度是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在工业园区在产业定位时往往流于追逐“高、新”项目,盲从“高新区”、“高新产业孵化基地”、“产学研基地”等园区定位。而农民的用工特点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但从事农业生产方面有丰富经验,并且在品性上朴实耐劳。显然一味追求高新产业的园区组成结构不适宜当地农民的就业务工。

2.4 园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未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了城镇居民,城镇居民在下岗、失业、生病甚至失去生活来源后,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大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而农村一直实行的是不同于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把土地作为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土地是农民保障的唯一来源。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没有了土地保障,城镇社会保障又没有马上跟进,导致失地农民在社会保障上成了“真空地带”。实际上,再丰厚的补偿安置费也不能保障失地农民的终身,农业经营不善、遭遇突变等各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农民破产,但最起码的是在农民失去土地变为市民后,应和城镇居民同享城镇社会保障,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权利。

3.贵州省工业园区建设中失地农民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针对现行补偿政策中的不合理问题,建议在征地补偿内容上,除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面附着物外,还要增加农民在30年内土地正常收益权损失、土地的潜在收益损失、土地增值的价格损失以及农民因失去土地的各项间接损失等项目。即使按现行补偿内容进行补偿,也应参照当前物价水平、消费总体水平等因素,结合农民的意愿,提高补偿标准。中小城市郊区的征地补偿应该提高到每亩5—10万元,大城市郊区的征地补偿提高到每亩20万元以上,以确保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有能力再创业,确保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活水平。

3.2 遴选产业倾向“偏农化”

当前工业园引进的主导产业一般都难以带动和拉动当地农业发展,对农业工业化贡献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买方市场逐步形成后,社会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传统低档工业产品原有的市场空间不断趋于萎缩,产品的生态性和独特性日见重要。而且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农业已具备与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条件。为加强工业园区内的统筹发展,特别是在农业主产区,遴选产业时要“偏农化”,即纠正与农业主产区相偏离的“逆比较优势”的产业遴选思路。经遴选的产业要与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相结合,发挥“正比较优势”。要结合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特点综合考虑,产业遴选“偏农化”可首先偏向食品加工、竹木材加工、中药材加工,以及烟草、制茶、酿酒、生物农药和肥料等五大类行业,促进地方品牌的形成。

3.3 扩大园区服务业的农民参与程度

工业园区将人流、物流迅速集中的特点使得园区服务业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反之,园区服务业也为制造业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力支持,同时还能解决工业园区部分因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尤其是消费业,对从业者的知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因园失地农民容易胜任。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从业人口倒输出现象明显,工业园区难以吸引大量外地人来求职,当地因园失地农民无法像发达地区农民一样安逸地享受“房东经济”带来的经济收益(在发达地区,拆迁农户利用安置房出租所得收入占到家庭年收入的近50%)。所以应提高园区的零售业、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农民参与程度,通过完善主动式“留地安置”模式和用地布局,让农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消费业中来,提高因园失业农户家庭的收入。

3.4 建立园区失地农民保障基金,健全园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设立园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有助于降低他们面临的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征地中土地补偿安置费以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为此,可以考虑改革现行的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修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土地补偿资金中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内容,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法律依据。严格区分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两种征地行为,并采用不同的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标准。对于非公共利益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安置补偿除了为农民办理失业、大病、养老等保险方法外,应引入谈判机制,由用地单位和农民集体谈判确定补偿安置费。同时,出台《失地农民保障条例》,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和保障,从法律法规上给失地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及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美、日等国家都非常重视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作用,以发挥非物质性的社会保障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失去土地后,竞争能力十分有限,面临极大的风险。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既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就业能力,又可以减少保障基金的支出。

注释:

①数据来源: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杨忠伟,高燕.工业园区规划与之失地农民统筹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2]薛立刚,赵继新.农村城镇化中农民失地补偿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4).

篇10

一、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的推进产业建设

(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二)、重点项目建设整体上进展顺利。 二是几个重点项目顺利或提前开工建设,省煤化工集团公司的95万吨煤焦化项目、锦东化工公司的30万吨氨醇项目、省冶金集团公司的高纯铝项目已于今年州庆前开工建设。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根据红河州委州政府的安排,我委高度重视产业建设和工业发展,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工作力度,保持了强力推动、加快建设的工作态势。按照年初召开的全州工业经济暨产业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全面部署了产业建设工作。

1、继续加强了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

实施重点产业行动计划是促进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重点项目的建设是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委根据全州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筛选上报了21个在建项目和10个前期项目共31个项目,经州政府批准确定为XX年年度州级产业建设重点项目。为确保今年31个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按照今年州委州政府的决定:一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州级领导挂钩督查指导制;二是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县市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州政府与各相关县市政府签订了产业建设重点项目责任书;三是继续对产业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2、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实行了目标责任制管理。

我委在县市提出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全州的工业项目建设情况,提出了全州各县市的目标任务,报经州政府批准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目标任务纳入了州政府对各县市工业经济目标责任制的考核。

3、认真贯彻落实好州政府与省属大企业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协议项目的建设。

云锡公司10万吨铅项目、省冶金集团总公司10万吨铝项目、红河钢铁公司三期工程、红磷公司挖潜节能技改扩建工程等大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4、强化服务,进一步加大协调服务力度。

5、开展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督查。

州政府高度重视投资工作,专题开展了专项督查,我委积极配合开展了督查工作,同时针对年初全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负增长的不利局面,对重点项目的建设也进行了督查指导,并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协调;同时要求县市及有关企业对投资完成情况应做到如实上报。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我们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循环经济技术为支撑,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红河州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我们按照“一主两辅”的规划布局,全面加快我州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主就是以红河工业园区和弥勒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努力打造成为省级一流的工业园区,使之成为我州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两辅就是启动建设建水、个旧、泸西等工业强县示范县的特色园区建设和绿春县、红河县、石屏县、屏边县等的园区建设。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规划先行全面启动和推进园区建设。二是坚持以产业建设与园区建设的良好互动,以项目建设推动园区建设。三是以省级工业园区和园区基础设施为重点,带动和推动全州园区建设。通过不断的努力,园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园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批重大项目入住园区,产业进一步聚集,同时泸西、建水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评审工作已经完成并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另外,我州个旧市、绿春县、红河县等县市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其它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抓紧谋划和推进之中。

三、以科技进步促进红河工业经济发展

随着我州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州企业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加强,企业的科技进步动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正逐步形成和加强,一批大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效显著。我们一是认真组织实施红河州重点产业行动计划,夯实技术进步的基础,加快提升企业实力,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二是实施与大企业的政企合作,构建技术进步与创新平台。三是坚持以大企业和重点企业为核心不断加快技术进步促进工业发展。四是积极贯彻落实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政策。五是加强产学研联合,构建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 。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推进产业建设的困难加重,在项目建设中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制约了项目建设,土地审批与征用、环保审批、项目备案与核准等依然是推进项目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主要是“五难两不足”:

一难:项目建设用地征用普遍较难。主要是一些项目征用的土地涉及基本农田,土地规划修编调规及报批手续用时较长。

二难:项目建设用地征用后的移交很难按时进行,项目建设用地的征用和移民搬迁仍是影响项目建设的“难中之难”。

三难:项目建设中的环保报批手续以及环境容量制约,仍是项目建设的难点。

四难:项目的备案核准难,国家产业政策越来越严格并且调整加快,新上项目和行业准入的门槛越来越高;钢铁、电解铝、水泥等的发展受到限制。

五难:部份中小项目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两不足”:一是部分工业大项目进展不理想,尚未形成大的工作量,云锡10万吨铅、10万吨铜等大项目目前未形成大的投资量。二是一些项目前期工作的滞后和不扎实,以及部份有关部门的主动服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报批和推进。

2、工业园区建设。

一是园区建设资金明显不足,资金缺口大。我州的几个园区都才起步,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招商引资竟争激烈。虽然我州具有一定的资源、区位和要素优势,但由于我州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基础薄弱、产业配套差,限制了许多产业项目的发展。

3、技术进步与创新任重道远。

一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州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自主创新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多数企业依赖资源和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有的企业发展思路还不适应市场的要求,没有摆脱靠政策扶持、靠优惠措施、靠建大项目发展的老路子。二是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较低。由于受产业结构制约、创新意识不强、企业实力不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提高企业创新投入的难度较大,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也不是太高,中小企业则因经济实力不强,资金来源渠道不畅,融资困难,加之规模小效益不理想,开展技术进步和创新更是步履艰难。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我州企业发展的“软肋”,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三是企业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和企业研发机构较少。到目前我州工业仅有3户企业建立了省级以上的技术中心,从我州的经济总量来看,总量明显不足,部分大中型企业设立了技术中心,但同时由于生产规模、企业经济实力、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企业尚不能建立企业自己的研发机构,大多数企业科技人才紧缺,高层次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五、2011年工作安排建议:

(一)、坚定不移的推进产业建设。

一是继续推进红河州重点产业建设行动计划和千亿元行动计划的实施。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动重点产业中的大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引导大项目入驻工业园区,加快产业聚集的形成;推进产业的提升和产业的聚集,推进行业的整合。在推动总量做大的同时,注重质的提升,努力做优、做精、做强。二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州级领导挂钩督查指导制,县市主要领导责任制;三是继续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四是要力促云锡10万吨铅、开远市明威公司竹浆纸一体化项目、泸西95万吨煤焦化项目、弥勒锦东化工公司的30万吨氨醇项目等大项目加快推进步伐,尽快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形成大的投资量。

(二)、进一步强化服务推动不同层次的项目建设。

一是要认真贯彻省州的有关要求,及时做好州级权限范围内的工业项目的备案核准工作,组织指导开展好项目的前期工作,进一步规范做好项目的报批工作,推动我州中小项目的实施。二是积极配合做好省级审批项目的各项报批工作,促使项目早日办理完成相关手续以提早开工建设。三是要继续做好省级资金的争取工作。四是做好州级工业技改和前期费资金安排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和促进作用,进一步促进投资,加快项目的建设。

(三)、促进工业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全州工业园区建设。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快速城市化发展在带给城市日新月异的建设面貌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的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社会是大势所趋。对城市发展建设起到引导方向的城市规划也需将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经过快速城市发展的浪潮后,慢慢城市发展的目光已从加快城市发展,拉大城市格局的增量型发展过渡到追求如何能提高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引入更适宜的城市功能和激发城市活力,如何平衡利益主体及如何实施规划等更加深层次的问题。而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中较为特殊的城市功能片区,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大多工业园区都有产业增长方式调整、土地利用模式转变和管理方式改进诸多问题。该类型区域的规划方法应顺应调整的趋势变化,从只重视空间形态上的布局规划向指导产业升级换代,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城联动,完善公服设施,提升环境品质等多方面多角度上思考问题,其规划类型也应从增长型规划向存量型规划转型。

2 社会转型背景下工业园区所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类型杂且定位不明

工业园区的发展初步阶段为了加快园区建设,在产业招商时放低企业进入门槛,对产业选择目的性较弱,造成园区产业类型混杂,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明显,难以形成核心产业,工业园区定位不明朗,进而对后续招商产业恶性循环,发展受阻。

2.2 土地开发利用低效且无序

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为加快吸引企业入驻,一般以低廉的土地成本作为招商筹码,往往形成粗放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而且也由于园区管理机制及经验的不足,对企业土地需求监管不严格,造成出让土地规模远超出实际企业需要,企业对用地开发利用极低,形成大量闲置土地,降低了园区综合效益。同时。工业园区初期开发迁就于企业情况普遍存在,以企业的喜好及愿意来确定企业选址,开发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缺乏按规划统一招商,统一布局的管理执行力,导致土地开发无序增长。

2.3 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与城市关联性差

工业园区选址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借助城市现有服务功能设施较为不便,而且园区建设更重视工业产业的生产需求,忽视对生活需求,通常只能靠企业内部自行解决,从而形成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时工业园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往往忽视与周边城市功能的衔接,产业服务及相关配套设施未能配套,导致园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等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长期发展的需要。

2.4 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工业园区经过初期的粗放式的扩张发展后,用地供量日渐缩小,而随着园区产业升级改造、产城互融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产业升级与功能完善对用地呈现旺盛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园区低效、混在的用地利用方式及外延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园区产业升级与功能完善的迫切需求。

2.5 园区建设形象低端无特色

由于园区开发初期重点出让用地为工业用地,企业通常是大圈地、小开发,加之工业企业厂房建设标准较低,造成园区整体建设形象低端,大多为沿路围墙,内部一两层的厂房。同时也没有重视内部绿化开敞空间及生态环境的塑造,对园区后续产业升级及招商都存在不利影响。

3 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的策略转变

在产业转型需求及产城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模式、空间组织方式及功能设置上愈发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结合现状问题,提出以下规划策略,以期实现工业园区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3.1 策略一:从“空间主导型”到“产业主导型”

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综合的产业主导型规划,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成果作为空间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遵循主导产业的生产及发展规律,科学进行产业升级调整。在此基础上,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拓展相关上下游产业,提出产业整体化发展思路,进而对园区的空间布局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

3.2 策略二:从“外延扩张型”到“集约调整型”

针对园区用地开发强度低、企业布局分散、厂房建设标准低、园区形象较差的现状,先整合再优化。确定哪些用地需要置换、哪些用地优化改造,根据不同的产业类型,整合现状较为零散的工业用地,紧凑化布局。同时针对置换出来的用地,根据规划发展需要,重新确定用途,腾笼换鸟。

3.3 策略三:从“园区孤立型”到“产城融合型”

工业园区应从单纯的产业组团往产业新城过渡,结合周边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功能设置,统筹思考,统一规划。转型背景下的工业园区不仅关注产业本身的发展,还注重配套功能的完善,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实现以产兴城,产城共融的目标。

4 工业园区存量型规划策略的应用

笔者主持参与《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与空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调研、交流和规划实践中,对转型背景下工业园区的存量型规划的理念策略有了初浅的探索。本文以《规划》为例,针对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所面临的问题,有目的地提出存量型规划策略,以期探索出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4.1 产业主导型策略应用

开发区在产业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内部产业发展虽具有一定规模,但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围绕传统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基本确立形成,但体系内部高新科技产业规模有限,轻重工业比例失衡,园区经济效率低下,同时产业空间布局凌乱,难以符合市场竞争力和现代生态循环产业园区的发展诉求。产业集聚没有真正形成,产业类型较为混杂,相似产业类型企业间缺乏联系和分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未充分体现,产业辐射作用不明显。同时本地公共服务配套产业缺乏,各类服务设施水平有限,难以对园区产业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基于此,建议园区以“自我配套,主动提升”为发展原则,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出效率为抓手,一方面根据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子分析、产业优化路径选择及产业体现构建,最终确定围绕装备制造及再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及现代物流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另一方面配置园区产业链升级,建立有效的产业关联机制。延伸、扩宽、做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信息产业、现代商贸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房地产业等,同时,有针对性的配套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从而在更高层面完善的功能关联提升园区经济发展,在大范围内构建产城一体化园区发展机制。

最后,形成“3+4”的产业发展层次,即三大主导产业(群),四条配套产业链。构建优势突出、结构清晰、抓手有力、相互支撑、动态发展的产业体系。

4.2 集约调整型策略应用

在土地资源不足的开发区,如何将土地利用最佳优化,好钢使在刀刃上是关键问题。现状土地利用主要存在两种问题:①存在建设开发密度过低,大占地小开发的现象严重。②开发区内企业类型多样,大量存在污染大、效益低、产业类型不适宜的企业。在此基础上,规划针对现状的产业类型、用地开发利用强度、效益等级等方面来整理园区用地,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造思路。

4.2.1 占地企业产品门类分析

依据规模集聚、近地分布、尊重现实基础三大产业发展原则,开发区构筑“两大产业集群,四大功能板块”的产业布局框架,即机械加工制造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及行政商务、生活居住、工业生产、国际物流(陆港)四大功能板块,构筑产城一体的空间分布模式。

4.2.2 占地企业升级改造主观意愿条件分析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开发区内部众多企业面临自身发展调整的问题,在政府推行升级改造的优惠政策引导下,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主动提出改造意愿。同时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适度发展高新技术工业项目过程中,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到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发展土地产出效益,针对工业项目设置门槛管理制度,使之原有企业中污染较大、产业能级较低的在新的要求条件下,成为重点集约调整改造的对象。

4.3 产城融合型策略应用

开发区与银川市西夏区相接,但两区并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布局,在规划中各成系统。在两区相接地带有诸如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居住条件、景观风貌等许多问题。同时开发区工作人员生活所需的餐饮、娱乐和体育休闲等服务设施也无法在周边地区解决。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解决开发区产城分离的问题为出发点,将开发区定位为创新能力强、产业层级高、辐射带动广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城市功能全、生活空间美、生态环境优的新兴产业园区。使开发区在关注产业本身发展的基础上,注重配套功能的完善和开发区形象的建设,推动产城平衡发展的区域。

在区域协同策略上,将西夏区及周边区域的规划作为上位规划进行响应。沿黄河路两侧将重点打造商业轴带和居住设施,与规划区的渗透联系趋势显著。

(2)在空间布局方面,形成两轴串两片、一环连多心的规划结构。两轴:以文昌路为主的园区景观轴、以宝湖路为主的产业发展轴;两片:东片区以升级换代为主的传统产业区、西片区为创新综合服务为主的新兴产业区;一环:围绕园区的绿化水系生态环;多心:门户形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及多个邻里单元所构筑的空间网络。

(3)在功能服务配置方面,形成多层次公建配套体系。以创建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目标,营造宜居环境,提升形象和吸引力。按生产配套和生活配套两大类构建多层级的公建体系,创造园区充满活力的宜人生活品质。规划“一环三心多点”的公建配套体系,形成均好化、网络化的布局特征。

5 结语

从当前的社会和产业园发展的时间看,工业园区的升级换代已是必然,同时所涉及的规划方法也随着变化。针对工业园区存量空间的“存量型”规划是目前热点问题,但缺乏相关系统的技术及方法。在此,笔者借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案例对“存量型”规划方法做一初浅探索,是对传统规划模式的反思和改进,也是针对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邹兵. 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03.(2)

【2】石爱华. 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的建设用地规模调控【J】城市规划,2011,(8)

篇12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张掖市工业园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发展浪潮中应运而生,先后经过工业小区、经济新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几个建设发展阶段。至2003年,全市六县(区)均建立了工业园区。至2011年发展成五个省级工业园区和一个工业集中区,一些县区还有一园二区甚至一园多区,逐步形成了“一县一园、一园多区”的开发格局,成为甘肃省园区资源最为富集的市州。止2013年年底,全市园区规划面积达183.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55.94平方公里其中:张掖工业园区于2013年3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泽、高台、民乐、山丹城北4个工业园区分别于2006年3月、6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肃南祁青工业园区2010年由省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审批为工业集中区。1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开发区国家审核公告面积为22.67平方公里,目前六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42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3.6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的12.6%。各工业园区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按照“项目耦合、产品关联、功能互补、高效降耗”的思路,着力推进企业内部、关联企业、关联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逐步形成了农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化工能源、新型建材、电力冶金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拓展出骨干企业带若干个下游产业发展的局面,初步建立了产业耦合、企业共生的产业体系,通过明确主导产业,优化园区功能布局,细化各个子区的功能定位和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功能产业园,5个园区先后发展成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肃南县祁青工业集中区被认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张掖工业发展的动力源。

二、建设成效

近年来,各园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打造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重规划、强招商、优环境、打基础,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工业经济提速增效。2012年6个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37.3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66%;完成工业增加值75.7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62.3%;实现销售收入227.71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50.3%;上缴税金7.95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3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9.85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21.1%;入驻工业企业362户,比2009年增长27.9%,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98万人,比2009年增长15%。

二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六个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1.48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58.3%。已建成主次干道35条590公里,铺设给、排水管道105公里,建变电站(所)14座,架设输变电线路290公里,网络、通讯设施全面开通,基本达到了 “七通一平”或“五通一平”的标准。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各园区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主动谋划、强势推进。全市80个重点工业项目有52个在工业园区建设实施,目前各园区已建成和在建的项目达191项,其中投资规模亿元以上的项目45项,2012年新建和续建及改扩建项目78项,实际完成项目投资48.3亿元。园区已成为招商引资的最佳平台,先后有中种集团、国电龙源、上海航天机电公司、荷兰爱味客、甘肃电投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实现了园区建设与招商建设良性互动、同步发展。

四是循环经济引领发展。各园区按照“项目耦合、产品关联、功能互补、高效降耗”的思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的压力。经过多年的建设,园区工业循环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农作物种植产业链、农副产品加工循环产业链、化工循环产业链、新型节能建材产业链、电石循环产业链等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各园区重点企业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积极采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改造节能环保设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实现废弃资源再利用,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工业园区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发展,虽然已经初具规模,在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制约了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目前,在园区产业规划布局方面存在产业布局分散、特色不明显、缺乏战略投资等问题。随意性、盲动性大,各自为政,缺乏全市“一盘棋”的统筹谋划。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园区扩区升级速度明显加快,园区产业规划编制严重滞后,亟需对新设立的产业园区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分项建设规划。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园区层次低、聚集效应小、产值利润少,缺少优势主导产业和大企业的带动,没有形成战略支撑产业,投资强度较低。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产业链条不长,企业间的关联度小,缺乏互供上下游关系的终端产品,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产业的集聚能力、辐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是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缺少优势主导产业和大企业的带动,是目前园区难以发展壮大的主因。园区企业小而散、小而全、小而乱,重大产业化项目匮乏,发展后劲乏力。新建项目规模较小,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的成效不够明显,工业经济缺乏能够扭转全局、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特大项目。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我市园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上级补助和银行贷款,因为缺少资金、项目的支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滞后于企业发展建设,更谈不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便利的服务和功能完善的硬件环境。各园区除核心区域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了“五通一平”外,其它工业区建设起步都比较晚,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投资力度,但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仍然滞后,尤其是道路、给排水、供暖、供电、绿化及生活服务设施等不能满足入驻企业的需求,制约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四、加快园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在土地指标倾斜、财政金融投资、战略产业引进、社会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尽快落实现有优惠政策,制定出台产值千亿级生态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特殊政策,为打造千亿元工业园区提供支持。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适度超前、整体配套、滚动发展”的原则,统筹各类城市建设资金、专项资金向工业园区倾斜,集中力量加快开发水、电、路、排污、防洪、绿化等配套设施,为企业入驻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是统筹谋划园区布局。由市上统一规划园区建设,推动现有园区的联合、工业企业的集中布局、园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提高工业的集约化、集中度,布局大企业、大型工业项目。加快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新型工业产业园。

四是谋划发展重点项目。以发展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产业、矿产品精深加工、加工制造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参考文献】

1、顾强、王缉慈,新型工业化研究报告之六――产业集群、工业全区发展及新型工业化,公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