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51: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数学课程概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赤峰市巴林左旗华夏职业学校,内蒙古 赤峰 025450)
摘 要:高中课程的改革从2004年施行以来,受到来自各界的高度关注,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改革更是牵扯到方方面面, 由此产生的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的问题都很多本文立足于教学工作实践经验,通过自身的教学体会,从分析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完善提出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中数学;改革;对策
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问题
(一)淡化数学推理证明
新课标为了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数学证明,也忽视了数学本身所具有的严谨的思维方式,从而并没有达到学习数学后要求学生所应具备的缜密、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的一大优点是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设计,使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对学习更感兴趣,也更加轻松。如此教学,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但是动脑的机会却少了。事实上如此教学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看似积极,然而相当一部分同学只是“凑热闹”,真正在其中用心思考的学生很少。数学学习是一项智力劳动,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和反复推敲才能领略到它的真谛。新课标对这一点的力度不够。
(三)新课标设计不够合理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系统性,对此,各个课程、各个章节之间有着紧密的连接。但是,新课标对课程的安排常常出现重复脱切的问题,而它对教学内容的课时限制的严格性又导致问题的加剧。课程对于重点和非重点的设计也不合理,部分可以粗略讲解的地方安排了过多课时,而一些重点章节安排的课时数则较少,对学生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而且,新课标只对学生应该达到的素质要求作了宏观的概述,但是具体的标准和细节却没有明确给出。由于存在考试与评价不匹配的矛盾,许多学校采用新旧两套教材联合并用的策略,使得学生既要学习新增加的学习内容,又要学习已经删除的学习内容,老师和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增反减,有违初衷。更有甚者,一些示范学校存在作秀造假的情况,行动一套,鼓催一套,使得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不能及时真实的反应到相关部门。
(四)新课标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颇高
新课标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作硬性规定,给予了教师更灵活教学的空间,让师生间灵活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势必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才能使他们在多选择、多数量的选择条件下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人意,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致使在实行新课标的实践中,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不如老课标效果明显。对于新课标,很多教师尚未有清晰的认识,以至于他们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作为纽带桥梁在其中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一部好的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如果连教师自己都没有深刻理会,那么这部教材无疑是会以失败而告终。
二、解决对策
针对对上种种问题,既需要讲究全面性又要有侧重点,既要把握好改革进度,又要对各个阶段有统筹的全局掌控,才能使课程改革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一)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逐步完善对新课标的规定,一方面,权威部门要地重视学校、教师及学生对现行新课标的反馈,然后根据其建议不遗余力地对新课标做出更改使之完善。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要时刻洞析新课标对学生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自己的经验对新课标作出适当的调整,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不相符合的章节,应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缓解内容与规定课时之间的矛盾。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整理记录,总结出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对于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课程安排,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向权威部门反应,以便作为完善新课标的参考,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妥善解决面临的问题。
(二)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知识。组织各种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得到充分的调动,使之对自主创新施教方法更加积极。教学活动和培训不仅在学校里开展,还应该与外校合作甚至应该多在非学校的组织和机构中进行,以自我培训、校本培训、校外培训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拓展教师的视野,更有利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对学生的培养更注重于对其能力的提升,也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避免过去理论传播、大班组织、单向独白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改革达到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新课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引导和开发,使之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充满兴趣地积极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此为宗旨,探求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新课标的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高中数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一条艰巨坎坷的道路,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只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 并且认真总结、时刻进行必要的反思,就一定会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教育事业向着需要的方向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董裕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6,(03):60-64.
[2]董琴,黄益维.关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对策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4):23.
[3]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背景及发展趋势[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05):64-68.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课改下;课程教学;教材;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必须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要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与数学特点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亲身体会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新课改实施以后,我国高中教学改革也随即展开,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经颇具成绩。但是,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普遍性的问题。在新时期,为了促进高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正式这类问题,才能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对于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而言,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难以脱离老教材的教学内容、过于轻视教师指导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难以脱离老教材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新课程与原来老教材的内容、知识结构以及基本理念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新课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培养,更加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在改革之前,很多老师都是长期使用的老教材,而且多年都是如此,虽然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要站在学科的整体高度上对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以及内容进行把握,但实际上部分老师手中虽然捧的是新教材,但是内里却依然是以老教材的教学方式为主,究其原因是老师已经习惯了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及知识结构体系,缺乏积极的探索态度去开发新的教学方式。
(二)不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在数学的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合作交流,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但很多老师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所误解,片面的认为完全由学生主导学生,老师不加任何干预的“放羊式”教学就是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模式。实质上,虽然新课改要求让学生作数学课程教学的主体,但是其中也强调必须要重视数学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过于依赖多媒体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的各种设备越来越多,比如计算机、电子白板、展示台、投影仪、广播、幻灯、录像、电影等,这些设备的应用能极大的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而且新课改中也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这类设备的应用。不过,某些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很少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自制的教学课件或是商品性的课件都比较粗糙,有的课件甚至只是课本搬家而已。有的课件就相当于“放电影”,老师成了专门的放映员,而学生成了观众。利用这种课件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如何做好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程教学
针对上文叙述的众多情况,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还要进一步对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进行改进。
(一)摆脱老教材的束缚,加强对新课程教材的使用
对于现今新课改的实施,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源自于老师无法摆脱多年以来使用老教材教学所积累下来的教学方式。鉴于这种情况,老师必须要在思想上引起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视,积极探索新课程中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内容安排,正确认识到新课程数学教材与老教材之间的区别,将思维的重心从数学知识的传授转向于新课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探索。
(二)数学教师要重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中提倡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不再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而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在老师和学生亲密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分享经验和知识,才能促进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发展。老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到“教师指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得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要及时出现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
新时期,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老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时,必须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它只是课程教学的辅助,而不能完全代替老师的板书。而且很多多媒体教学课件都制作的十分粗糙、过于花哨,亦或是因为技术限制无法完全的表达出教学内容,这些方面的缺陷都会影响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老师在开展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借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表达能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即可,切不可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以此促进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俊华.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时代教育,2013,(20):133-133.
[2]张代清.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模式分析[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2,(9):19.
20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已接近尾声,各国都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本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历史表明,不管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只有设计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规律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本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是基于对学生数学学习这样的认识建立的,即数学家的认识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逻辑是同质的,其间的差异只是程度的问题。数学家的研究逻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逻辑被认为是:第一,数学家的认知方式与未成熟学生的数学认知方式所显示的不同,不是种类上而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两者都经历着探究――发现学习的过程;第二,智力活动在一切方面都是同一的。数学家的智力、兴趣与追求,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认为是适当的。于是,学问中心数学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是:依据数学科学的基本结构编制内容,体现数学的结构化、形成化、统一性和现代化。上述思想忽视了儿童思维方式的质与成人有差异。皮亚杰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心智成长是阶段性发展的,在其成熟过程中,经验起着质的变化。因此,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注定是要失败的。70年代,它受到抨击,被认为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数学课程也随大流,走向人本主义化,以学生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
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统一起来,数学课程采用知识课程与体验课程或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的多层结构。它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其心理学基础,企图将抽象的数学演绎过程转变为经验的归纳的学习过程。然而,这种理想化课程并没有提高学校数学教育质量,过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7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如美国)又强调“回到基幢去。
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切性问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数学课程体系,将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与学生适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地步。
二、从高中数学教学看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定阶段(如初中、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学教育的目标。这些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思维发展顺序上同一,但达到各阶段的时间有差异。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⑨我国中学生在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三、从高中数学教学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数学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数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对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难易适中,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这些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发展,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就业的准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机制(元学习)得到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直观、易懂,有益于学生较快获得数学知识,但对数学经验积累较少,至于更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的发展就微乎其微。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一成不变
目前,高中课堂教学存在的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传统。在数学课堂上,使用的还是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以及“题海战术”的方法。这种模式,直接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高中阶段的教学不同于其他阶段,在高中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这一阶段,更应该强调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升华,这样更有利于高考。
2.教学方法单一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强调思维的严谨和扎实的基础。所以,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就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完成。但是有些学校过于重视练习的重要性,一味地要求学生多做练习,却没有给学生指导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做,学生达不到好的效果,又浪费了时间,导致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3.忽视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很重要,对以后的大学生活很有帮助。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学校还是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师只关注学生分数的高低,而没有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会机械地按固定模式解决问题,对一些有难度的数学题却不会灵活地去思考。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氛围的创设很重要。所以,教师首先要创造轻松自在的环境,让学生更自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有趣的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注意力集中,高效地听课,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理解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分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放一些图形,立体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更好地理解课本的理论。这样也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但是要注意,多媒体等技术的运用不能作为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它们只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学的主体还是放在学生和教材上面。过度依赖现代教学技术,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只有以教材为主体,以多媒体等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转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晶.利用TI图形计算器探究幂函数[J].福建中学数学,2009(03).
一、新教材对概念引入前的准备
在新教材中,随机事件的概率的介绍更加注重与实际的联系,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当中的一些概念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由于实际研究的需要和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书本采用硬币的实验来说明对于给定的事件A,由于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稳定于概率P(A),因此,可以用频率fn(A)来近似计算概率P(A)。这样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了概率是由什么产生的,并为之后对概率的正确理解打下基础。
在以前的教学中,概率的引入虽然也是从实际出发,但是引入后就直接进入了正常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中加入了一些人文主义精神,如,书本在P112上就有大数学家的介绍,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通过经验的总结、提炼,使之更具有操作性,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生可从感性上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体”,而是在变化的“活体”,它和人类一样都是在不断地成长、完善。
二、新教材对概念引入内容的编排
在完成准备工作之后,新教材引入概念时所设置的一节内容,也是旧教材上所没有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前一个班,教学设计上用了两个思考题:
思考一:有人说,既然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为0.5,那么连续两次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向上,一次反面向上,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
问题的提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不对。学生甲:有可能这两次都出现反面,或两次都是正面,或一正一反,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教师说:“那也就是说两次的连续抛掷结果还是随机的。那么,这个概率为0.5该怎么理解呢?”学生互相讨论,有的翻书本。学生乙说:“这个0.5是做了很多次试验后得出来的结果,它只是表明了出现正面的可能性的大小,在具体的实验当中出现的结果仍然是随机的。”随即引入现实的问题,深入对概念的理解。
该问题同样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否定。进一步提问:这样的理解错误出现在哪里呢?学生丙:“彩票有很多很多,买的这1000张当中不一定有中奖的那张。”
然后根据对概率的理解,引入学生所熟悉的掷骰子问题:连续抛掷一枚骰子10次,结果都出现1点,这样的骰子你认为他的质地均匀吗?
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很激烈,有人说均匀,有人说不均匀。说均匀的依据是:运气好的话就会有可能。说不均匀的依据是:要是均匀的话,不可能会出现这么多1点。此时,教师继续引导:“我们主要是想知道在一般的情况下判断这枚骰子的质地是否均匀,而且最好是有依据。这样才能让人信服。”
学生甲:“在客观条件下,这枚骰子是不均匀的。6的那面比较重,只有这样1才会出现这么多次。”
教师:“很有想法。我们知道一枚均匀的骰子,在一次抛掷中1出现的概率为1/6,连续抛掷10次出现1的概率约为0.000000016538。”
学生惊呼:“这几乎不可能!”
教师:“是啊,但是它却发生了。”
学生:“这枚骰子动过手脚。”
教师:“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枚质地不均匀的骰子。而且就像学生甲说的6的这面比较重。这种当我们面临挑选正确答案的决策任务时,使得样本出现的可能性最大作为决策的准则,这种判断问题的方法称为极大似然法。”
在另一个班级,我就直接采用了书本上的实际案例,并没有对概率的正确理解这一小结进行强调。虽然,两个班在上相同的内容时都表现得很积极、开心,但是在作业本上的体现就完全不同了。特别是P65上的习题9:试解释下列情况的概率意义:老师讲解一道数学题,李峰能听懂的概率是0.8。在强调过概率的正确理解的班级,大部分写的是:指他听懂这道数学题的可能性有80%。而没有讲过的班级,写出来很多不同的答案,有的写:他只听懂前面的80道题;有的写:这道题他有80%听得懂,20%听不懂等等。说明学生对概率的理解还存在问题,而新教材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才特意点出概率的正确理解,在学生犯错误之前就加以引导,使其少走弯路,这也是新教材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
三、新教材对概念内容的深广度的把握
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深广度界定不明确,个人认为这必须用相对的眼光来看待,毕竟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深广度应该是有弹性的。课程内容的深广度有着绝对的差异性和不可统一性。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进行的教学,具体的深广度可以由教师来主动掌控。
新教材对概率概念的教学中,按内容编排对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对概率概念的深广度的要求。但由于学生本身的基础和接受程度的快慢不同,在实际授课中,虽然总体课堂气氛和效果很好,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果利用两个课时把书上的案例全部讲解,时间安排上有点紧张,特别是后面的实验与发现和遗传机理中的统计规律这两个内容,在生物学没有讲授的前提下,学生在理解遗传学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讲起来有点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对该内容的深广度进行一些自己的主动调控,对成绩稍差的班级可以按上述进程进行教学,而对成绩好的班级可把讨论的时间适量缩短,而对于后面的实例涉及的一些其他知识进行一些简单介绍,进一步促进优秀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其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新教材对概率初始课的设计,不仅让老师节省了不少找资料的时间,并且把本来一堂深奥枯燥的概念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像是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很主动地接受新的知识,而且在接受的同时,感到这个东西很有用,它不仅仅是数学,而且可以解决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很多决策的确定都可以用概率去解释,大大增加了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注重学生接受式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得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写在试卷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而新课标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精力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通过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一个概念的形成,一个数学结论的获得和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义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教学目的、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探索高中数学教学新模式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由“结构化”、“封闭式”向“非结构”、“开放式”转化。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都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迁移,也就是“教”。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有利于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但在这种理论设计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要促进学习,而不是控制学习。强调的重点不是设计教学方法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之达到预定的相同的教学目标,而是强调设计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知识获得的协作和交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机器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教师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实施
(一)教学计划的说明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计划及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向学生说明,如果能公布在网络平台上就最好了,他们可以随时查看、对照。在每次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进行新课的先行组织者的准备。一些与新课无关的内容,即使是上节课刚学过的,也不在准备之列,以免影响排挤掉有效的组织者的介入。另外,恰当的反例,也是一种组织者,涉及这样的反例,对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往往更有效。这种反例,能让学生自行纠正理解上的错误来进一步巩固已有知识,进而正确建构新知。在课程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在每次课之前或之后教师也需要将这次课的计划告诉大家,以便学生准备和预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在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获得扎实的“数学双基”,从而进行有效的知识建构。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激发起适当的学习行为,使这一行为指向某一学习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维持学习。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将会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积极性,会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融洽的教学气氛与和谐的教学情景,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积极汲取和尊重学生的意见、适时地给学生鼓励等。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对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利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像语言等为学生创设拟真实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数学信息,打开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逐渐认识到数学与自己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如我们常提到的”细菌繁殖”问题,它就会涉及到我们数学中极限问题、指数问题、对数问题等。
3.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数学美是科学美的一种,但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美感是一种动力,人们正是在对数学美的不断追求过程中,推动数学向前发展。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美的体验,是数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如雪花形状的数学构成:以一个基础等边三角形A边长的三分之一为边的小等边三角形B叠加到基础三角形A上,成为一个六角星D,把六角星的每个角上的等边三角形B边长的三分之一为边的小等边三角形C叠加到六角星的每条边上,就形成了雪花。如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花瓶、花盆、莲花座灯罩等。它们其实是各种不同的平面围绕一条直线旋转而成的旋转体。
教师有意识地搜集一些数学美的资料,通过各种演示手段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揭示数学美的特征,教材中选一些精美的图形,是提高学生数学美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时,就会觉得放松,提高对数学美的感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讲授
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是保证学生快速掌握课程知识结构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快速回顾与本节课相近或有密切联系的知识,通过同化和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启发”是至关重要的。多数教师在讲课时,不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联系、由表及里的分析、由因到果的结论等,而是A、B、C、D??????一个概念、一个定义、一个定理枯燥无味地泛泛而谈,不分对象,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学习情绪和思想状况。到头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知半解、死记硬背。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①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开动学生的脑筋,当学生主观上对问题有疑义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②启发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思想实际。不能启之太浅,学生(特别是学习好的学生)一听就懂,无启发的价值。亦不能启之太深奥,学生感到高深莫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明学习的效果与兴趣的深度成正比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所启发的问题索然无味,学生对所启发的问题与所要求的问题没有兴趣,效果自然很糟。
(四)课堂讨论、交流、答疑
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是需要有课堂讨论、交流的。教师要设计一个有争议空间、有意义、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的问题,然后正确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交流应该是多向的,有生生交流,也应该有师生交流。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予明确的、积极的评价。对学生回答不周、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则要指出错在那里,是思路不对,是方法不对,还是计算有误。或者具体告诉学生在哪一步出现了问题。让学生知道错了,而且知道是错在哪里,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完善认知结构。如在解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时,学生在一个现实问题中提出数学信息后就急于用所学过的求极值的相关定理、定义去求出极值,然后比较大小,得出最值。这样的结果,看上去是正确的,而事实上是不全面的,丢了很重要的一个细节:有无不可导点?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可以使这个问题引起质疑。教师举反例说明,可以让学生们明确错误出在哪里,避免下次重犯。
(五)学习评价
改变以往通过学期末的一次考试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同时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其评价思想体现为从关注考试到关注学生的成长,从关注结果到关注学习的过程,从量化评价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的转变上。全面评价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基础、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体如下:
1.对学生的作业附加鼓励性评语。实践证明,对学生作业附加鼓励性评语,能让学生自觉产生一种适当的期望目标,学习效果的提高将会更为迅速。
2.考试评分要因考试的目的而异,因人而异。分数对学习慢的学生的推动作用小、或没有作用,甚至起反作用。经常得低分,可能引起情绪消沉,降低自信,甚至自暴自弃。因此,考试评分应灵活掌握。
3.适当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单元测验,当学困生取得较好成绩或有明显进步时,及时在班级给予表扬,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其积极的情绪体验。
4.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每节课的前15分钟讲得慢一点,让学困生能跟上,并向他们提一些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既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也能让他们更集中注意力听课,提高听课效率。
以上是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得到了一些体会,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应因人而异。教学中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我们作为数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从事数学教学活动时,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对教材悉心揣摩,精心设计。有效重组和完善整合,力求使原有教材在课程改革的机遇中,焕发其生命活力,力求使数学课堂不再“涛声依旧”,力求贴近课程标准的精神,凸现崭新的数学理念,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构筑初中数学的新型课堂。
二、数学教学过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并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探究学习,是指在数学的学习情境或现实中选择和确定与数学学习内容有关的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或合作、独立或互助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重过程的探究就是重知识的建构,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知识当然比老师的灌输要好,而探究自然离不开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生间的互相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讲解更容易打动同学的智慧心灵,因为他们的语言更接近些。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把重点落在知识点上,很多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并让其机械记忆,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长此下来,学生遇到问题自己不知如何动脑思考,但却能在别人的启发下很熟练地计算出结果,充当了机械重复计算的机器,这难道不可悲吗?美国科学家霍伊尔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所以作为一名担负历史使命的人民教师,更应知道我们今天的教学关系到民族兴衰,所以迅速转变思想,责无旁贷。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打个比方,就好比登山,坐缆车上去虽说省时省力,但却错过了路边美丽的风景,只有沿着路标(路标即为教师提出的问题串)奋力攀登,站到山顶上时,才会感到登山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面临问题与困惑,遇到挫折与失败,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然,重过程也不是完全不要结果,我们应辩证地看问题。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明晰学生在思考特定问题时的方法和思路,透过对于这些信息的掌握合理构建教学模式.很多概念在理解的时候需要一个突破的过程,学生普遍对于那些未曾接触过且十分抽象的概念产生理解障碍.了解到这些后,教师可以在这类概念教学中采取情境创设或者是实例构建的方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点生活化与生动化,为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构建桥梁.概念的学习是很多知识点学习的开端.学生如果在一开始无法对于一些核心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就会难度很大.因此,教师要将这个教学开端处理好,在充分了解c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选取那些针对性强的教学引导策略,化解学生理解相应概念时的认知障碍,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例如,在讲“一一映射”的概念时,有些学生无法理解这个概念的实质,我利用构建实例的方法,让学生形象具体地感知“一一映射”的概念.如,设A={本班的学生},B={学生坐着的椅子},并规定:(1)一个学生只能坐一把椅子,这就是从A到B的映射;(2)不同的学生坐不同的椅子,这就是A中的不同元素在B中的象也不同;(3)每把椅子上都坐着学生,这就是B中的每一个象在A中都有原象.由此例引入“一一映射”的概念,学生容易感知和理解.很多时候,那些高度抽象且凝聚化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障碍.重要的是,教师要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调整,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予学生引导,化解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难关.
二、概念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很多时候,一些特定概念在理解与接受过程中需要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作为依托.学生只有结合一些具体的内容作为辅助,理解新概念才会更顺畅.不仅如此,学生接触的一些新概念中还可能存在对于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下,学生的思维十分混乱,找不到理解概念的正确方法和思路.教师要了解这种状况,并且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教学引导.这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就容易化解,概念理解上的障碍也容易得到消除.当碰到新概念时,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就产生了矛盾.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新概念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间的差异去制造适当的矛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辅助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函数的零点”概念时,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一般认为零点是点,应该既有横坐标,又有纵坐标.显然,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于几个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强化.如,函数f(x)的零点、方程f(x)=0的根和函数f(x)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这几个都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同梳理这几个相关概念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梳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每一个独立概念.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49-01
《新课标》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加快推进我国的素质化教育而编写的。学校教育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首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多数人对学习都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只要能通过考试就可以了,根本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更别谈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其培养兴趣,才能对以后的教学铺平道路。其次才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这又包括几何直观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概括、逻辑归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目的就是要学生形成学会主动学习,并能用自己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才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考查。
1 数学史教学现状
1.1 高中数学教材史
曾经我们用过的这套教材对数学史知识的涉及较少,技术统计显示:对于数学史的发展仅有两处。其实在中国的古代也有很多著名的数学家,例如,华罗庚,陈景润,王元。这些人都应该编入到我们的高中课本中,一则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是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意识到数学就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由于现在学生的入学年龄普遍的偏低,增加数学史的讲解,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转变师生的数学史观念
目前来看,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或家长。都认为分数是证明一切的标准,对能力的培养都不在乎,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成了做题机器。没有变通,整天就是等着老师讲那些不会的题目。大搞题海战术。这样的人即使进了大学,等毕业后,能真的适应这个社会吗。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数学新课改的影响
2.1 数学新课改对老师提出更高的挑战
很久以来,高中数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没有改变。有的老师可能教了一辈子学,所接触的内容不用看课本就能背下来。事实上,这种情况有利端也有弊端,有利的方面就是他对所掌握的内容非常的熟悉,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出发来讲述,弊端就是对新增加的内容一窍不通,导致讲课的时候较为困难。而此次课改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是数学与现实结合,用更好的方法去教授内容,才能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2.2 加强对教育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教学活动的实施本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学习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但一个良好和谐的教学活动还必须有一个教育管理者进行维持。高考的指挥棒要求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本人所见,只要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教育。社会需要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对别人有意义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教育的终极目的也就是培养人:培养自食其力,自我实现的人。
因此,我认为,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的认识也会对新课标的顺利实施起着很重要的左右,新课程标准看似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其实也是隐含着对教育这个系统提出的要求。对教育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培养。
2.3 加强了对学生的培养
新课标的顺利实施,需要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三部分共同的努力。来共同培养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成成就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备课上巧妙创设情景。数学课题的引入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而来,大多数都有其实际背景,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从实际出发,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这种动力,教师便能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结语:总之,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在教学目的上,由“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决定因素,一切教学内容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体验去获取.让学生充分参与,这样既有利于领会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在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的今天,广大数学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践将是影响数学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勇于创新,积极实践,才能开创我国数学教育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数学文化和数学教学》,王社菊.出处:《教育家》,2004年1期.
[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培训感悟》,孟召荣.出处:《素质教育论坛》,2009年17期.
不同的科目教学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体系。数学课上教师说话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尤其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因为数学本身就是逻辑性很强的科目。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虽然形式各异,但是它们在描述定理时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学生要熟练地掌握这几种语言的互相转化。从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可使问题简单化;从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能使问题形象化、直观化,让人更易接受。高中数学教材特别注意这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如立体几何中几乎每个公式、定理都以三种数学语言形式给出。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三种数学语言间的应用与转化的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数学的思考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数学问题,最后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的口头表达不完整,不够准确,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机会,使他们能运用数学语言就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口头表达的提高也会潜移默化地加强书面表达的提高,掌握数学语言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但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学会创设情境,激活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新知识
经常有些学生做过一道题后,把条件结论一变化,发现又无从下手。让学生自觉地获得知识,才能印象深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在合作探索中求乐趣,在情境中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主地去合理组合,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轻松愉快的成功体验,从而体会在知识的广泛联系和应用中去发现问题,形成新思想,创造新成绩,养成求异创新的能力。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是很正常的。在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错误,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这样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创设纠错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想接受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形式千变万化,不管如何创设,应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原则,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
三、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把握好研究性学习方法
通过钻研教材,要明确某个数学概念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要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概念的意义要逐字逐句的推敲,从而全面准确地弄清它的意义,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
二、生动直观地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工作做得好,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要领有着直接影响。
例如:在讲述“弧度”的概念时,枯燥地讲解有关理论,学生常常越学越“糊涂”,我们可以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这个问题。从前有个巴依老爷问阿凡提:门前河里的水有几桶?阿凡提聪明地回答:“如果这个桶与河一样大,那么有一桶,如果这个桶只有河的一半大,那么有两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1)要度量某个量,必须先规定“单位”,即多大是“1”;(2)对于同一个量,人们常常根据需要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单位。在三角函数的研究和使用中,人们发现了角度制的一些缺憾,于是引入了一种新的度量角度的单位制,即“弧度制”。通过这样生动直观地引入概念,学生可以知道,弧度制和角度制一样是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思考本节课的重点:多大的角是1弧度的角。
三、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概念的本质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实际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极好机会,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十分重视,数学教学实践表明,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和规律,又发展了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地掌握概念。
例如,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定义时,可以这样处理:第一步,先给出若干具体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象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得到关于增减的直观印象;第二步,根据图象上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给出单调性的描述性定义;第三步,给出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到了这里,概念的教学尚未结束,还必须要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在定义域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必须强调自变量在单调区间内;(2)定义是全称性命题,点x1及x2的任意性是必须保证的。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加强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完全、不深刻的,且常会和已学过的旧知识发生混淆。这就需要通过有关的练习,在利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巩固和加深概念。
数学是让一些学生头疼的课程,因为课堂上纯理论和技术性的知识讲解,枯燥无味。明明有些学生非常用功,上课认真地听讲,到了做题的时候却不会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题目做得越多,学生学到的技巧就会越多。可事实往往背道而驰,原因是没有遵循教学规律。新课程改革就是让教学趋于科学化,教育出来的学生能真正适应社会。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一定的尝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根据实践经验,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育分成三个模块。
一、课堂教学准备
课堂教学之前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课前,老师要将任务交给学生,给他们明确学习范围,让他们自己通过查资料、看书掌握预习内容。
(一)引导学生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科技。
很多家长反映学生会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现在的网络技术非常方便、快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知识。学生在预习时就可以使用网络搜索知识,利用易懂的方式理解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沟通,这样方便快捷,处理问题比较及时。
(二)运用知识分类教学思想。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将自己预习的知识进行分类,哪些知识是非常明白的、已经熟练掌握的,哪些是似懂非懂的,等等。将知识分类以后,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就有了目标。这样老师就能避免重复同学们已经非常明了的知识,重要的问题却没有时间讲解,低效课堂就不会再出现。通过有选择的讲解,教学效率提高了,老师就可以多出一些时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向同学们介绍在数学领域的新研究和新发现,或者是数学研究中又出现了哪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找一些课外的趣味思考题让同学们思考。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三)淡化笔记。
记笔记是一个好习惯,但并不是做好笔记就可以有好成绩的。有的学生能将老师的话或者板书一字不漏地抄在笔记本上,但是对其中的内容并不懂,因为当时只顾抄笔记而没动脑思考。预习就是淡化笔记的过程,同学们通过学习就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哪里懂了,记笔记就可以有选择地记,只记自己不懂或者模糊的地方。老师在黑板上解一道数学题目时,往往是整个黑板的演绎过程,学生应该跟随老师的思维进行理解,而不是一味记笔记。在预习过程中,哪一个步骤不明白,上课时就集中注意力听讲。
二、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中就是集中对知识的讲解,如何让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头脑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精心创设情境,引入新问题。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地思考问题。好的情境从哪里来,这当然不是老师胡思乱想就可以得到的,而是要将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数学问题。好的情境可以让一堂数学课顺利地开始,接下来知识的讲解也就省时省力。
(二)鼓励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发问中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世界。我们在培养21世纪的人才时更要注重提高他们提问的欲望。数学本身具有的特征就是严谨性和思维性,只有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和思考,才能让学生真正发现数学的魅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数学本身的抽象性让老师的课堂讲解变得吃力,有些问题很难用语言表达,老师需要通过画图向同学们展示。可是画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浪费时间。这时候多媒体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老师可以用里面的图画、动画、视频等,既生动形象,又易于讲解,更便于学生学习。
三、课堂教学后
课堂教学过后就是学生学习的巩固和学习成果的检测,这些都可以通过作业达到目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多样化,作业内容不一定要采取单一的形式。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老师要多多鼓励学生。
四、结语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学时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老师起到的是引导和启发作用。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及思维的训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卫华.高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建议[J].成才之路,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