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干预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17 09:51: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健康干预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健康干预策略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中学教师471名,年龄32~59岁(分成三个年龄组:32-39、40-49、50-59),女性158名,男性313名,男:女之比1.98:1。

1.2方法

请省级医院专家参加体检,对上述受检者询问病史及专科检查,包括: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测量:身高、体重、视力、血压、脉搏,结合临床辅助检查作出诊断,部分受检者还需经上级医院加作相应检查以确诊。

辅助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乙肝五项、甲胎蛋白)、血尿常规、腹部B超(肝、胆、脾、胰、双肾)、心电图、胸部X片。

1.3诊断标准

按照全国疾病调查统一诊断标准进行疾病分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常见疾病检出率情况

471名受检者中检出病症44种,异常发现者408人,占受检人数86.62%。有二项及以上异常者362人,占检出异常人数88.73%。前10位异常发现顺位是:高脂血症(54.78%)、牙结石(21.66%)、脂肪肝(20.59%)、高血压(12.53%)、肾结石(10.4%)、肝功能异常(10.19%)、糖尿病(8.70%)、胆囊结石(8.07%)、慢性支气管炎(6.5%)、下肢静脉曲张(3.1%)。检出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最小年龄34岁,高脂血症各年龄组发病没有显著性但男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2),即男性高于女性;脂肪肝各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7);肝功能异常最小年龄32岁,男女差异不明显(P=0.483);慢性支气管炎检出率阳性者全部在40岁以上并随年龄增加阳性率递增,各年龄组发病有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次检出率较高的有:肝囊肿、肾囊肿、痔疮、心电图改变、胆囊息肉、肝内胆管结石、过敏性鼻炎等。

3讨论

3.1本组资料显示,高脂血症、牙结石、脂肪肝、高血压、肾结石、糖尿病、胆囊结石、慢性支气管炎检出率较高,这些病症中大多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而且除主要随着年龄而出现生理变化外主要以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生活方式性疾病为主,且呈年轻化趋势三个年龄组高脂血症检出无明显差异,但男女差异有显著性,应该与受检者工作分工不同和生活习惯有关,常态下男性工作应酬多于女性,并且吸烟、饮酒绝大部分是男性,加上饮食方面因应酬难以节制关系密切;高血压、胆囊结石各年龄组发病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在老年人较为常见[4]。胆囊结石也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升高,且其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也不无关系。

3.2根据体检结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3.2.1本组受检者均为脑力劳动者,其中一线教师约占70%;行政干部约占30%,且有部分承担行政、专业双肩挑重任,因忙于科研、教学、工作应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精神长期高度紧张、身心俱疲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3.2.2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受检者在工作中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多,饮食难以控制,高脂肪、高热量、高盐、高糖饮食多,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用少,营养过剩,加上活动少而致超重、肥胖,造成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肝内脂肪含量也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血脂升高、脂肪肝等。另外,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处理糖的能力下降,因此高能量食物加速糖耐量降低,加重胰岛素功能负荷,促使胰腺衰老,最终发生糖尿病[1]。

3.2.3不良嗜好、行为的影响本组受检者中吸烟和饮酒者较多,大量饮酒也是导致脂肪肝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乙醇的代谢使得正常的肝脏氧化还原失调,使脂肪酸的氧化减少,合成增多,促进了甘油三脂的形成,并堆积在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2]。本次体检发现每个年龄组都存在牙结石,无组间差异(P=0.136),应与刷牙方式不当密切相关。

3.2.4部分干部缺乏必要的保健常识,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忙于工作、应酬而疏于保健,小病不管大病拖,延误治疗时机[3]。上述有些病症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机体的老化,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减退,更进一步促使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分析、探讨这些常见病症的原因和防治策略,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这些病症的患病率,促进群体健康,维护学校人文环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干预策略

3.3.1健康教育利用校园网、广播等开展多形式健教,定期请医学专家进校园进行专题讲座,解读干部职工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危害性等相关知识及科学防治策略,帮助教职工掌握健康知识、督促其主动建立健康行为。

3.3.2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干预

合理膳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讲究平衡膳食,少吃高脂、高热量、高盐、辛辣食物,进食适量蛋白、丰富维生素、多纤维素食物,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和忍饥挨饿,科学生活,健康长寿;适量运动:运动是人类通往健康道路上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强度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增强体质、控制体重;调整应酬方式,改变吃喝交际,倡导健康应酬,生活与工作规律化、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平衡心态:情绪稳定,善于自我调控,保持心情愉快。

3.3.3建立教职工健康体检长效保障机制,完善学校教职工动态健康档案,建立良好的个人与医疗专家的信息互动;?24小时提供教职工常见病、多发病相关知识专业咨询,方便教职工急诊及时就医;建立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教职工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卢宜芳.573名人员健康体检的结果分析及健康干预.当代护士.2008(7):91.

篇2

二、健康教育干预内容

1.开展合理膳食、合理使用抗生素、减盐防控高血压、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控烟、限盐、限酒、控制药物依赖等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基本知识健康教育。

2.重点慢性病和传染病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3.开展食品安全、职业病、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

4.开展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健康教育干预。

5、宣传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三、提供健康教育材料

1、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一是发放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和健康手册等。放置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候诊区、诊室、咨询台等处,供居民免费索取。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

2、播放音像资料,包括录像带、VCD、DVD等视听传播资料,放置在服务中心门诊或观察室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现场播放。播放音像资料不少于6种。

3、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中心宣传栏不少于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宣传栏不少于1个,每个宣传栏的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宣传栏一般设置在机构的户外、健康教育室、候诊室、输液室或收费大厅的显眼处,距地面1.5-1.6米高的位置。专栏应标有机构名称,应根据健康教育规律、季节、疾病流行情况、社会活动等及时更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每2个月更新一次。

篇3

(一)心理适应的科学内涵

心理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能自由选择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以顺从环境和改变环境。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样的事物,个人会因环境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调适。因而,心理适应者有满足感,心情舒适,而无恐怖、阴郁、压抑、焦虑。通常心理适应的好与坏是以个体与环境能否取得和谐的关系而定,其标准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是个人的心理环境和实际环境相一致,二是能够依据实际环境调节自己的反映。

(二)心理健康的科学内涵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人的一种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不断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处于心理健康状态下的人,不论从事何种活动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同时自身的发展也能达到比较充分的程度。

(三)问卷调查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对2014级入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回收的1691份问卷进行统计,77.5%的新生对校园生活设施比较满意,83.4%的新生对学生公寓的住宿条件比较满意,68.2%的新生对辅导员比较满意。因此,学校的环境、学生的食宿条件,辅导员的好坏等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新生是否能更快更容易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二、影响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及学校环境的影响

社会、家庭对刚入学的新生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但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觉悟高度则相对滞后,与家庭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差距,从而导致新生焦虑感的产生。学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对比较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与适应、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影响

由于高校不实行坐班制,因此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上课结束就离开学校,而与大学新生接触最多的一般来说都是辅导员。辅导员面对的大学新生只是刚刚步入成年阶段的“学生娃”,无论是在社会阅历还是个人感情体验方面,比起教师是少之又少,就像是一张“白纸”。如果心理不健康的辅导员“利用”或忽视了这一点,往往就有可能造成学生认知和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影响他今后的生活。特别是一些辅导员喜怒无常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会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三)人际交往的影响

由于现在的新生以90后出生为主,一般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手机、电脑一般都比较普及。他们普遍生活在网络世界里,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势。大学新生由于刚从高中毕业,生活范围较为狭小,缺乏丰富的交往技能和经验。一旦遇到困难或问题得不到建议、指导,将会导致他们造成冷漠、嫉妒、不满等不良心理,这将增加一些学生的个人中心主义,形成人际关系障碍的恶性循环。

(四)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足的影响

大学新生阅历较少,对很多问题看待不全,比如:交友、学业,碰到问题不知有何种方法或渠道得到解决。面对压力,这些学生的受内在自我防御机制的支配,或默默忍受,或过于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有些学生表现出谨小慎微、自我克制、墨守成规和苛求自己;有些学生容易出现自卑、不安、无助、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表现出失眠、疲劳、食欲不振等许多躯体症状。没有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学习、训练,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明显不足。

(五)生活习性的影响

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大家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人格因素和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其中人格因素中的个人性格气质、目标制定的实际程度、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心理调节能力等,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内在直接因素。新生之间一旦缺乏沟通,容易使他们之间产生孤独、烦闷、冷漠等消极情绪。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

(一)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

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学习讲座等为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提供疏导、排解渠道。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咨询:一方面运用真情释疑、融情说法等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消除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标本兼治。

(二)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强化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提高人格魅力和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个性,帮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尤其是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受到较大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学术报告、演讲比赛、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能根据自己爱好进行选择参加。除了可以增加课外知识,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爱好,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样既能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又能派遣烦恼,舒缓紧张的神经,有助于放松心情,增加生活乐趣,使身心得到调节。

(四)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相比中学生来说,高职学生存在更多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因此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对400名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进行调查。

二、资料与方法

1.基础资料

从长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4级信息服务工程学院学生中选取40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依据计算机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学生200名,参照组实施基础干预和健康教育,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组学生中男生112名,女生88名,最大年龄25岁,最小年龄20岁;参照组学生中男生109名,女生91名,最大年龄26岁,最小年龄21岁。

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而实验组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为:①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高职院校管理层应该完善机构团队合作机制,形成信息化小组,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划分成员责任和义务,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②优化网络环境。高职院校优化网络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促进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高度配合高职院校的工作以及加大经费支出,改善网络环境,监控学生网络行为等方面[1]。③完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健康、可持续地开展网络心理教育,重点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效约束学生的自身行为。例如,明确奖惩条例,完善网络纪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2]。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强迫、人际关系、躯体化、抑郁、求助、解决问题等指标,利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统计和调查,利用分级方法统计学生各项心理情况,了解学生面对问题时的不同方式以及行为差异。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均应用SPSS19.0软件统计我校400名学生的所有资料,两组学生患者SLC-90对比和应对方式指标结果等比较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P

三、 结果

对比两组学生各项指标发现,实验组人际关系、躯体化评分没有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实验组强迫、抑郁等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和求助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值都小于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所开展的高职院校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学生抑郁情绪等,具有临床价值。

篇5

从可持续考虑,对慢性病综合防控中应着力推广的五个重要环节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要素,以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如何融入疾病控制的具体实践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卫Ⅶ项目;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控制;疾病监测;干预模式

1背景

1996年中国政府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逐步成为致残、致死主要原因,并将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社会与经济负担。健康促进的意识和相关技能还没有在慢性病防控中得到有效运用、以健康促进为基本手段预防控制慢性病尚未纳入到常规卫生防病工作的现状。决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第七个卫生项目“疾病预防项目”的机会,增设一个“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子项目”。

项目时间5年至2002年,项目执行范围为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洛阳、柳州、威海、云南省(仅STD/AIDS)。项目旨在引进并运用国际先进的健康促进方法,从病因学的角度,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的行为危险因素开展预防与控制工作。

2上海项目的执行

2.1范围框架

全市在静安、黄埔、浦东、长宁、虹口、闸北、宝山、原南市、原卢湾、嘉定、徐汇、闵行等13个区组成上海项目执行区域。还包括试点医院26家,试点学校42所,试点工厂11家。

2.2内容框架

四大板块彼此衔接相互促进。⑴机构发展和政策改革:对相应机构进行有效的改革并完善健全慢性病控制有关政策、提出综合的健康促进规划,推进已有政策的落实,加速新的政策开发;⑵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国际先进理论和方法进行强化培训;⑶监测;完善并建立监测系统,首次在国内建立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⑷干预活动;以健康促进为基本手段以社区综合防治为基本模式的强化干预,以“关口前移”为准则,降低相关危险因素水平并逐步控制慢性疾病。

2.3策略设计:健康促进为灵魂的属地化原则

健康促进是有效的;健康促进策略能发展和改变生活方式以及决定健康的社会、经济环境;健康促进是实践人人享有健康的手段;渥太华倡导的5大行动领域是非常成功的;5种策略的综合性应用比单一的手段对促进健康更为有效,但应属地化有所侧重。

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包括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行为改变的相关理论。以及健康信念模型、阶段变化模型、组织发展理论、传播理论(社会市场学)、创新与扩散理论。针对特定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和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干预技巧: 针对不同危险因素、目标人群和在不同的场所的干预。项目策略的具体描述为:⑴制订政策并依此营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⑵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⑶提供个人和家庭各种健康技能;⑷实行人群分类指导;⑸逐步建立综合干预的执行框架:强调六大因素的综合:①三大人群的综合、②疾病和危险因素的综合、③部门的综合、④干预策略的综合、⑤三级预防的综合、⑥三大医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⑹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⑺多方位卫生服务的提供。

2.4项目特点:既富有创意也促进成效

①项目的综合性。项目倡导使用多种策略干预一个危险因素,同时也倡导在一个场所干预多个危险因素;②项目设计中强调多部门协作,动员全社会参与;③争取获得政府和高层支持---政治承诺,确保持续发展;④监测作为制订干预计划和评价干预效果的手段和基础;⑤项目的评价采用时间序列评价方法并强调过程评价;⑥人力培养作为保证项目质量和项目持续性发展。

2.5策略活动既富有创意也促进成效

上海项目出国培训与考察46人次、组织参加全国项目办培训128人次、本市市级培训68期、培训总人次数5,474人次、基层培训总人次数44,708人。发展了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建立了有利于形成健康行为的政策环境。项目执行期间,共出台慢病控制相关政策106 件,在项目结束后,继续有效的 75 件, 占 70.75%。其余项目活动主要包括:

①强化全市公共场所控烟执法,使合格率逐步上升为96 %以上;②全市共计各类宣传资料入户发放8,284,579份,人均占有6份;③举办各类居民慢病知识系列培训为2556期,有102046户社区居民家庭(个人)接受了慢性控制知识培训;④创建无烟单位活动:309个无烟居委会;2645户无烟家庭;71所无烟学校;无烟医院超过100家;⑤开展社区血压免费测量活动:共设测量点385个,四年来测量血压近200万人次,新高血压的检出率逐年下降;⑥开展医院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26所试点医院全部执行,测量总数达到50万人次,高血压的检出率逐年下降至2.48%;⑦建立了容量为近9万信息的社区高血压数据库并逐步进入动态管理,333个试点居委会已经将社区高血压工作纳入三级管理范围;⑧开展权威人士(医生、教师)控烟活动:医生控烟1142人、戒烟218人,教师控烟893人、戒烟286人;⑨开展烟草的有限销售活动,占试点区范围80%以上的748家商店与项目签约执行并承诺“不向18岁以下未成年人出售烟草产品”,执行合格率逐步上升至52.81%;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青少年学生对烟草的可获得性;⑩其他诸如创建一批健康促进场所等。

3项目的主要成效

卫Ⅶ项目是上海首次实施的由国际组织资助的以健康促进为主题的卫生项目,通过健康促进达到疾病预防,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示范性和先进性的项目。从根本上颠覆了我国传统的慢性病防控的手段与方法,很多内容在中国都是第一次开展。该项目的意义在于引进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通过健康促进达到预防与控制NCD、STD/AIDS和意外伤害的模式与方法,获得并提供有效的经验,以在更大的范围推广和扩散项目成果。具体干预效果可以表述为:

3.1干预的间接效果

3.1.1 成功引入了一种国际健康促进防控慢性病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本土化

卫VII项目充分运用了国际以健康促进控制慢病的先进理念,并在大面积范围的执行中获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和经验。不仅开创了健康促进在控制中有效运用的先河,同时在健康促进理论和技能上得到有效验证,并逐步形成本土化效应。主要表现在:逐步建立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理念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工作模式、建立新的健康促进系统工作方法、重视并创造了新的政策支持性环境、初步形成了国家与项目市健康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持久能力、开创并建立了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促进行为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模式。

3.1.2创新地形成了一个慢性病综合控制的成功模式与执行框架以及技术路线

卫Ⅶ项目产生的对慢病防控的格局、理念与策略影响持久且深刻。卫VII项目的执行模式和以往所不同的是:强调以一级预防为主的社区综合防治、强调以健康促进为基本手段控制各类危险因素为关键策略、强调从设计到执行甚至到评价全过程的综合控制。这种国际先进的疾病综合控制模式在试点区范围本土化执行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和验证,并在各项目市逐步得到推广及应用。尤其是初步形成新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工作体系与工作机制、尝试在慢性疾病控制工作中建立的多部门合作机制、开创并建立了科学及运转良好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与人文环境监测系统等方面更为显著。

健康促进的理论和策略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的基本工作模式。在中国首次开展了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和社区环境监测,并为项目效果评价提供了客观坚实的证据。

3.1.3有效地培养了一支慢性病综合防控精英队伍并成为慢病防控战线之骨干

项目的人力资源开发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个人和机构能力的变化,形成了有效健康促进活动的基础。卫VII项目给上海建立了一支既能熟练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又能在疾病控制实际工作中能实际运用健康促进技能的精英队伍。

3.2干预的直接效果

3.2.1控制吸烟方面 社区人群控制吸烟的知识知晓比例达到96%以上;社区人群中良好信念的形成率达90%;社区居民、教师和医务人员的吸烟率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能拒绝吸第一支烟的学生比例达到93%;能主动参与到劝阻他人吸烟的学生比医务人员的比例也有明显的提高。在2001年开展的上海医务人员戒烟大行动中,有344家医疗单位、2078名医务人员参加了戒烟戒烟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功,有1336名医务人员及医疗行政管理人员戒烟获得成功,戒烟率达到64.3%。

3.2.2控制高血压方面 社区人群知晓正常血压值和35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测量血压的比例分别达到83%和91%;能按标准定期测量血压的比例高达95%;而不能坚持按照医嘱采取自我保健的比例逐年下降至4.65%;社区高血压纳入三级管理范围已经达到164个群(居委会),管理率达到89%,控制率达到69%。

3.2.3提倡合理营养方面 社区人群对合理营养的知识知晓率也有明显的改变;人均盐的日摄入量也从9.7克下降到9.23克;对高脂饮食和高盐摄入有了比较大的改善。

3.2.4强化体育锻炼方面 人群静坐生活方式比例从21.4%下降到18.6%,规律体育参与比例由28.6%上升到34.3%。规律体育活动参与比例,男性从28.9%上升到33.7%,女性由28.4%上升到34.9%。

3.2.5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的变化趋势 人群超重率有轻微上升,从23.6%上升到24.8%,其中男性由22.2%上升到27.0%、女性由24.8%下降到22.9%。肥胖率由8.3%上升到8.6%,其中男性由5.3%上升到6.6%,女性由10.6%下降到10.3%。分析影响超重和肥胖的因素很多,很难把超重和肥胖的变化与干预效果直接联系。

3.2.6控制STD/AIDS方面 在知晓艾滋病和性病的传播流行及预防的知识方面,知晓水平均达到90%左右,但改善明显的是关于使用的知识和观念改变的比例

4项目的可持续建议

篇6

通过对我院50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的区别护理,观察优质护理及心理干预策略改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探讨护理方法对成人大骨节病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50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52岁,给与专业护理干预;常规组男18例,女7例,年龄38~62岁,平均年龄50岁,给与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优质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策略对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配合治疗要求做好基本护理工作,指导患者用药、引导患者合理作息,保障患者的安全性。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给与优质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策略,即在常规组护理基础上增加了以下护理内容:①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有序开展护理工作,保障护理工作的延续性、有效性以及适用性。②健康教育知识指导,护理过程中注重加强和患者家属的交流沟通,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和健康教育知识的指导,提高家属的认知水平和临床护理能力,家属是患者的情感归宿,对于患者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护理过程中的部分特殊情况也只有家属才能给与最有效的补充。家属也是患者出院后的重要护理人,在治疗时一起参与护理过程,可以保障患者护理的延续性和有效性。③日常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受到疾病侵扰身体功能受限明显,生活自理能力也同步下降,原有的生活习惯需适应调整,原本熟练掌握的生活技能要重新学习,护理人员应耐心引导患者对新方法、新习惯的学习和适应,这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④临床护理,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检测,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或向主管医师汇报,争取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便于交接和病情分析。⑤改善护理环境,成人大骨节病患者一般都遭到了长期的病痛折磨,对环境的感官感受比较敏感,安静、整洁的护理环境、可以减少外来刺激,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⑥加强心理辅导和语言交流,成人大骨节病患者患病后,各种困难和痛苦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极大的刺激,情绪变化明显。焦虑、抑郁、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在一定时间内将长期存在;交流也日渐困难,进一步加深患者的失落感,治疗意愿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失控情况,破坏正常的医疗秩序,不利于患者的有效治疗。

1.3评价标准 以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精神健康状态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运用 SPSS20.0,以(x±s)与%分别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以tcχ2进行检验,对比结果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程度都有较好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又超出常规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也高出常规组,对比结果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成人大骨节病属于慢性地方性骨病,主要特征包括:患者身体多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关节活动受限或畸形。并具有病情长、易反复以及持续疼痛等特点,发病后会导致患者身体功能严重受限,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均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改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一般情况下多数医院对住院成人大骨节病患者均开展了优质护理联合心理护理进行护理干预,其核心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优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1]。本次试验中,我院也采用了优质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策略对25例典型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经过治疗护理后,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状态改善明显,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相比常规组护理效果有大幅的提升,实验表明优质护理及心理干预策略改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效果。

大骨节病病因主要涉及以下三类因素,即病区生态环境低硒;饮水中有机物污染;真菌毒素[2]。中西、医均有方法改善病况,但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治疗标准[3]。因此,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由于大骨节病的发病受制于多种因素,有效的预防需从多环节采取综合性防护措施,如改善水质、优化粮食结构以及积极补充人体需求的微量元素,尤其是硒元素等,对大骨节病进行全面预防[4]。

综上所述,大骨节病治病因素较多,应加强预防,降低发病率。优质护理及心理干预策略改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史雅锋,黄芸芸,丁汉飞,等.优质护理及心理干预策略改善成人大骨节病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4):260-261

[2]李旗,李芳,王宝强,等.中医药二联疗法治疗成人大骨节病临床疗效观察[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6(1):92-94.

篇7

我们对徐汇区2所社区医院的前期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1.8%的医务人员能经常劝说吸烟的病人戒烟,仅有21.4%的医务人员接受过帮助病人戒烟的培训,78.6%的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帮助病人戒烟的培训.[2],从中可以看出在医疗机构中控烟的健康促进干预力度亟待提高。

1研究目的

通过健康促进综合干预策略,把医院开发为以健康为主导的干预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场所;营造有利于无烟医院建设的软硬环境;提高医务人员控烟知识和技能;树立医务人员新形象,带头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探索医院控烟工作可持续开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有效降低医务人员和就医者吸烟率,提高医务人员和就医者的戒烟率。

2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东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者。研究方法为首先对医院职工进行控烟教育,然后通过预检台护士健康宣教、门诊医生戒烟劝导以及控烟门诊的设立,对就诊的病人及家属、朋友实施健康促进综合干预措施,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干预效果。干预时间为2004年5月~2005年8月,共干预471人,收回干预表1 028份。所得资料经逻辑校错和手工校对后,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录入、整理,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从“知、信、行”3方面来评价健康促进综合干预措施在医院控烟工作中的效果。首先是吸烟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变情况。在实施干预前,5.4%的门诊病人认为吸烟无害,有11.6%的病人表示对吸烟是否有害健康不清楚(见表1)。而在干预后,100%的门诊病人认为吸烟有害健康,干预前后差异有显著性(χ.2=26.296,P

表1干预前后病人知晓率变化(%)

另外,通过干预,使得病人对一些吸烟相关疾病的认识也得到提高。研究发现,大部分群众知道吸烟与气管炎、肺癌存在密切关系(干预前知晓率高于70%),但是吸烟与胃癌、冠心病以及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则不被大部分人熟识(知晓率低于25%)。通过医院健康促进后,使得病人加深了对各种吸烟的相关疾病的认识(知晓率得到普遍提高),见表2。

表2干预前后病人对相关疾病知晓率变化(%)

在态度上,干预对象支持创建无烟医院的比例由干预前的87.6%提高到干预后的94.6%,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χ.2=3.866,P

在行为方面,干预也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是门诊病人,常吸烟者的比例从干预前的82.2%降至干预后的63.6%,相应的非吸烟者的比例也由9.3%提高至21.7%,经统计学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1.597,P

表3门诊病人干预前后吸烟情况(%)

5讨论

医院控烟是促进整个社会控烟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做好社会控烟工作,医务人员必须以身作则。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在着遵医心理,如果医务人员能适时、有效地对病人进行有关戒烟的宣教,并以身作则,督促病人偿试戒烟,将会对社会的控烟工作着很大促进作用.[3]。医务人员应抓住病人就诊的时机,正确地引导病人选择戒烟。因此,由于医务人员这一特殊角色,医院控烟在整个社会控烟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以上的观察表明,在医院中推行健康促进综合干预策略,使得干预对象无论是在吸烟相关知识、态度或行为上都有很大改观。通过干预,有效的在医院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提高医务人员控烟知识和技能,树立了医务人员新形象,为全社会带了个好头,并有利于无烟医院软硬环境的建设。

无论是从《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上海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等政府文件,还是从研究中得出的民众对创建无烟医院的高认同率,都表明创建无烟医院势在必行。创建无烟医院是实现全民控烟的一场深刻革命。为了人民的健康医院开展控烟活动刻不容缓, 医务人员要带头不吸烟, 并利用健康教育来干预和劝阻他人不吸烟, 塑造自己文明健康的形象, 来唤起全民对烟害的口诛笔伐, 自觉戒烟和摆脱香烟的困扰。创建无烟医院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特别是应当在卫生部门及医院的领导重视和支持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检查的进行。

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医院控烟效果,除了使用单纯的健康促进干预外,还要加上行政干预。目前我国控烟运动成效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领导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不够, 对控烟活动不够重视, 措施不得力。法国的一位专家说过: “没有法律做保证, 任何一种不良习惯都不会自行消失”,许多人尽管认识到吸烟的危害, 一下子却丢不掉这个“恶魔”,这种“行为”与“认识”分离的现象,在控烟问题上尤为突出,这要求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保证控烟活动。

医院控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长抓不懈,才能取得成功。在有关医院控烟和其他健康促进工作实践的报道中,我们常能看到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的例子,但对中、长期效果的跟踪监测却相对较少。而事实上取得了短期效果以后,长期效果是否能取得还是个未知数。在控烟工作中,要取得最后的成功,困难可能更大,因为初期的戒烟者中约有半数会重新吸烟。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及时将跟踪监测结果告知医院领导,并同医院控烟领导小组商讨下一步的干预措施,进一步强化医院职工的控烟意识,全面落实医院控烟措施和奖惩制度,并将控烟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作为主要干预策略。

控烟效果同干预力度成正比,只要控烟工作持之以恒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深化,控烟是可行的;然而尽管目前试点医院医务人员及病人的知、信、行已有明显改善,但要取得医院控烟的全面胜利,还需不懈地努力。

5参考文献

[1]唐雪红, 杨功焕. 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0.

篇8

慢性胃炎作为发病率具有显著特点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患病患者通常会呈现出反酸恶心与胃痛等系列症状表现,未经及时治疗任病症发展后,最终患者存在癌变的可能[1]。本次研究将针对慢性胃炎探究健康教育干预方式运用于护理工作中的可行性,以对慢性胃炎患者康复状态提升奠定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39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数表法分组后探究每组护理策略;比照组(69例):男35例,女34例;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为(46.89±2.65)岁;实验组(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为(46.92±2.69)岁;观察对比两组慢性胃炎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经过分组后,护理人员于胃黏膜保护、胃动力增强、幽门螺旋杆菌清除以及营养支持等方面进行干预,此外配合对生活以及饮食进行合理指导;实验组具体为:

1.2.1对患者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患者在患有慢性胃炎疾病后,遭受的疼痛折磨时间具有显著性特点,从而抑郁以及焦躁等系列心理压力难免出现,更为严重对于临床治疗会表现出抵触心理,对于系列治疗以及医嘱均无法积极配合,使得胃炎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就慢性胃炎心理特征表现给予针对性了解,之后采用专业心理干预知识展开对应性操作,以对其不良情绪的顺利疏导以及成功排泄做出保证,对其心态开朗平和加以保持,使其对于医护工作的配合性明显提升,对其早日康复明显促进[2-3]。

1.2.2对患者展开健康知识教育干预:就慢性胃炎疾病的出现以及发展,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主动讲解,并且就慢性胃炎的治疗凑是以及疾病复发预防措施进行讲解,就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对于患者病情表现出的系列损害加以讲解,并且针对患者积极做好答疑工作。就患者疾病抑制错误加以了解,对应展开纠正干预,以使其内心疑虑担忧感充分消除。此外,确保了解通过提升自身疾病知识认知程度,对于自身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得自身不良行为习惯以及饮食习惯获得冲充分改变,使得疾病自我防护能力获得显著增强,对于医嘱可以做到自我遵从,对于用药可以按时按量进行,对于复查可以定期入院展开,确保对于病情状况可以正确清楚掌握[4-5]。

1.2.3对患者展开生活方式以及饮食教育干预: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基本状态进行分析,对应完成科学生活方案以及饮食方案的制定,确保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可以做到自觉改变以及约束。在对饮食原则充分遵守的条件下,需要通过适当运动锻炼,使得自身免疫力、抵抗力以及体质获得充分增强,以促进慢性胃炎疾病的快速康复[6-7]。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慢性胃炎患者的健康知识总掌握率以及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价结果。

1.4判断标准:

对于两组慢性胃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分别对应展开自主设计问卷评定以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定,均属于0~100分评定范围,结果同健康知识总掌握率以及生活质量均存在正比关系[8]。

1.5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慢性胃炎患者护理干预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健康知识总掌握率)、计量资料(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价)各以n(%)、表示,各行χ2检验、t检验,结果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知识总掌握率对比:

实验组慢性胃炎患者健康知识总掌握率(98.57%)高于比照组(81.16%)明显(P0.05),见表1。

2.2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对比:

篇9

单亲大学生在思想、情感、人格、健康等方面都有别于双亲家庭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发生率高、问题成因复杂的特点,因此,探讨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有助于防止单亲大学生心理、行为不良倾向的发生,促进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单亲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社会适应性方面

有人对单亲家庭学生结伴难易、好朋友数量、交往关系的亲密程度及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过研究。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学生受其家庭的心理创伤,会表现出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冷漠、逃避与他人接触等心理现象,这种失衡的心理必然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适应性,尤其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2.性格发展方面

相对完整家庭子女而言,单亲子女易形成自卑、孤僻、怯懦、粗暴等性格特点,这种性格倾向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的。

(1)不良情绪的影响

情绪与性格密切相关,长期生活压抑的环境中,易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长期生活在紧张、不安的情绪中,易形成焦虑、神经质等人格倾向。因此,成长过程中,情绪始终是影响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2)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与性格的形成密切相关,如过分严历,孩子会形成自卑、孤独、抑郁、怯懦、冷酷的性格特点。溺爱有加或爱的贫乏都会破坏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以至出现身心的不健康发展,导致种种性格缺陷。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比双亲学生更敏感,若教师给单亲学生更多的肯定,关怀和帮助,会使其更加积极乐观;反之则会使其产生冷漠、敌对、自卑等情绪。

3.自我同一性发展受阻

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问题而形成的自卑感、不信任感及自我意识薄弱等原因,致使他们无法顺利完成自我同一性发展;或由于外部环境影响,使其对原已形成的自我同一性发生怀疑。具体表现在他们没有明确的人生取向,对自我价值、职业选择等问题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不愿思考,从而导致他们学习无目标,缺乏勤奋、刻苦、坚毅、顽强等个性品质,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素质难以得到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塑造。

二、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1.建立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针对个体具体情况,建立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诊断和干预,防止心理和行为不良倾向的发生。

2.提出和倡导有利于单亲大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的积极理念

单亲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扰,大部分属于认知层面的,由认知偏差所导致,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单亲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理念,作为我们的干预措施和指导思想。

(1)单亲家庭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新的婚姻理念认为,当家庭功能出现障碍或功能受损时,人们有权去选择离婚,所以,婚姻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是人们选择的结果。尽管单亲家庭的出现有自然 (如配偶病故)和非自然的原因(离异),但单亲及单亲子女这个角色并无好坏之分,是一种正常的身份,这一理念有助于单亲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自我,认同自我身份,有稳定的自我确立感。

(2)单亲学生同样可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家庭(包括单亲家庭)是个人生活的基础。尽管单亲家庭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如经济困难……),但单亲家庭不是凄惨、悲伤的代名词,不等于有问题的家庭。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行动去生活。所以单亲大学生不应沉浸在认为自己倒霉,不幸的情绪中,而且应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为此,我们认为单亲大学生同样可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3)对家庭变化的正确理解

单亲家庭的形成不是家长所希望的,作为单亲家庭的子女,理应用正常的心态面对现实、面对家庭、理解、感受父母的痛楚。家庭是属于每一个成员的,因而每个成员对它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即便是在家庭出现了缺陷的时候,也应负责。干预过程中,运用内观疗法和家庭疗法的理念,使学生思考:“我为家庭做了什么?父亲或母亲为劳了哪些?让单亲学生获得对家庭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情绪调节

仅靠了解、分析单亲大学生的身份理念,并不能有效地调节自身的消极情绪及情绪反应。通过咨询干预使单亲大学生学会适当、合理的情绪宣泄,防止压抑情绪所致的种种不良反应,改善消极的情绪。实践证明,坦率地表达内心的愤怒和抑郁情绪,心情会变得舒畅,压力会减少,与情绪体验同步产生的生理改变也将较快恢复。因此综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领悟疗法、音乐疗法等干预措施,可以为他们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帮助他们改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的能力,使其情绪变得较为乐观。

4.多种咨询形式相结合的干预模式

(1)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

对于单亲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团体咨询往往是一种很好的干预形式。团体活动中,成员会获得归属感、学习新行为和反馈的机会,通过交流,成员会发现,许多单亲学生都拥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产生某种释然感,不再认为自已是独一无二的,从而敢于真实的表现自我。尽管单亲大学生有一些共性的问题,但其认知模式还是有差异的,故注重个体心理咨询是必要的。由于多数单亲大学生自卑、敏感、对人缺乏信任,故早期不适合作干预,应立足于信任关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在问题,通过讨论、现实检验、拓展视野等措施改变他们因生活创伤所导致的消极认知及行为方式。个体咨询应以支持、倾听、解释、指导、澄清等一般性的干预技术,并渗透认知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干预措施。

(2)健康咨询与发展咨询相结合

健康咨询是对存在心理阻碍者的咨询,重点是排除障碍和不适;发展咨询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潜能,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的人才培目标要求我们对单亲大学生进行健康咨询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咨询的策略实施。

5.助困与育人相结合

很大一部分单亲大学生经济生活有困难,针对这部分学生,学校要贯彻以育人为宗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成才。对于单亲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从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综合采用多种干预策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积极干预,以期促进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现均属于出现性脑卒中,脑梗塞属缺血性脑卒中。目前,脑卒中是全世界人口三大死亡疾病之一,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原因。我国现有脑卒中者7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人数达160万人,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并不能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据国内外研究证明,70%以上的脑卒中是首发事件,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而社区一级预防是基础,最值得关注。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改变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卒中不发病或推迟发病的目的。

        1 干预主体及对象

        1.1 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  在脑卒中的防控工作中,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非常重要。社区医生和辖区内居民关系密切,能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疾病动向,社区医务人员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力军。据统计,社区一级预防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少脑卒中患病概率可高达80%。

        1.2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  国内外一级预防的干预对象一般筛选35岁或40岁以上人群,重点是老年人群。由于脑卒中发病年轻化趋势,国内一般筛选35岁以上人群作为干预对象。干预对象的确定通常筛选暴露于某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肥胖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抽烟、酗酒、高盐饮食)等。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发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对于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仅次于高血压,通常我们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2 干预方法

        2.1 一级预防干预策略  一级预防干预的实施关键是在于预防策略和长期有效执行。干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筛选高危人群进行特殊干预,另一种是针对全社区人群进行干预。即在全人群中,对于无危险因素暴露的个体,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对于“易患个体”,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和控制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个体”,在一般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干预。通过采用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2.2 一级预防干预的主要措施是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动员和健康教育使人群获得脑卒中预防知识,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健康教育的实施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在社区定期举行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居民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疾病防治知识手册等;设立家庭病床等。

        2.3 向患者或家属讲述有关的医学知识,指出脑卒中的发病时间特点及其机理。在疾病高发季节及时间段注意检测血压、血脂,必要时监测生命体征。出血性脑卒中冬季发病率高,缺血性脑卒中夏季发病率高。冬季,由于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血管收缩——小动脉持续痉挛——血压升高。特别是当冷空气侵袭,气温急骤下降,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时最易诱发出血性脑卒中。夏季,天气炎热,气温升高,出汗多,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则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0:00~6:00,人们一般处于睡眠状态,迷走神经兴奋,血流缓慢,血细胞易聚集形成血栓,血栓阻塞血管,致血流不畅,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6:00~12:00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可能与24小时血压峰值为于10:00有关,也可能与这一时间段为一日活动开始,节奏快,变化多,上午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2.4 借助医疗手段进行防治:在疾病高发季节或自己感觉有发病先兆时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最好住院系统治疗1~2 个疗程。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强调高血压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换药和改变剂量,早晨用药一定要准确及时,睡前两小时内不宜服降压药。

        2.5 脑卒中一级干预的重点环节是针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治的健康促进活动  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压、主动或被动吸烟、糖尿病、肥胖等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筛选出并改变单个或多个可控危险因素,是一级预防健康促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血压检出率,做好高血压病管理和治疗,是脑卒中一级预防健康促进的首要环节。社区干预策略的实施,在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和治疗率的提升,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3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内容

        3.1 积极防治相关疾病  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为脑卒中的可控危险因素,并意识到危险因素长期存在的危害性。提倡改变生活方式:适度的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限制食盐摄入、戒烟、健康饮酒等。如果生活习惯改变3个月后,血压仍超过140/90mmhg或初测血压超过180/100mmhg,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并坚持遵医嘱用药。

      3.2 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饮食导致血脂血压危险水平升高,是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故应控制每日饮食总热量,给予低钠、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尤其要控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who专家委员会推荐采用预防性食谱防治脑卒中,基本原则为:避免体质量过重;控制糖、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盐的摄入量;以素食为主,多食豆类及豆制品;少量多餐,以易于消化和清淡的食物为主,且以早、中餐为主,避免晚餐过饱;适量饮用茶水。尤其有脑卒中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做到合理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饮水适当,防止病从口入,减少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3.3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1)控制体质量。减轻体重能间接通过降低血压、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和控制血糖来降低脑卒中风险。(2)戒烟。要尽量避免吸烟和吸入二手烟。(3)限制饮酒。研究表明大量(每天>40ml)饮酒可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倡导限制饮酒量。(4)坚持体育锻炼。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预防脑卒中,主要是因为它能控制已知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对于脑卒中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保持平和心态,节制喜怒哀乐和避免过度劳累、饱餐、用力排便等引发脑卒中的常见诱因。

        据有关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构成不同,男性患者中吸烟和酗酒的比例高,女性患者则肥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高。提示在进行一级预防教育时,对男性要重点强调戒烟限酒,戒除不良嗜好;对女性应重点强调控制饮食和体质量,纠正血脂异常。

        4  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的干预效果

        我国开展的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病干预研究,在提高社区人群的心脑血管病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促进高血压的检出、管理和控制及减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水平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中国七城市脑卒中干预实验研究”经过3.5年干预,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减少63.9%,病死率减少53.0%。可见,脑卒中社区一级预防干预,可降低人群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降低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

        5  小结

        随着人们对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注重多个危险因素的干预,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根据不同人群需要,采用不同干预方式,如首诊负责制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重点,并结合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更好地控制危险因素,从而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文.中国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3):8-9.

[2]廖洪波.社区开展脑卒中临床预防的策略[j].中国康复,2006,21(2):133.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15.

[4]李亚珍,李晶.社区预防脑卒中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2008,28(3):178-179.

篇11

G613.7

游戏作为幼儿的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少干预是正确的,但少干预并非说就不要教师的适度干预、指导。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幼航行随机指导,不但不会影响幼儿游戏的开展,而且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一、“适度干预”及其时机

那么何谓适度干预呢?所谓适度干预是指在事物或过程在临界状态下,所进行的一种干预,这种干预既不过多,也不过少。作为幼儿教师具备适度的干预能力是应有的教育机智,既要凭借教育理论,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经验,还要建立在深入的观察基础之上。恰当的适度干预,只有教师在掌握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又具有了解了幼儿的个性特点能力,才能把握住这个教育时机。

二、“适度干预”原则及其把握的“度”

幼儿教师在游戏中充分地遵循适度干预观察性原则、尊重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才能较好地把握干预的“度”,有效地实施适度干预。

1.观察性原则

蒙台梭利曾强调:“教师必须培养自己观察儿童的愿望和能力”,从而了解他们,教育他们。“通过观察儿童,教师将学会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教育者”。 陶行知说过:“教育为本,观察先行”。观察不仅为游戏的准备工作提供基础,也是联结准备工作和干预游戏这两大部分的桥梁。观察、倾听的目的并不是让教师成为游戏过程的导演,而是通过注意倾听幼儿的对话,观察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需要,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所以遵循观察性原则,才能确定何时适度干预,进而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对游戏做出合理、有效的指导。

2.尊重性原则

幼儿在自发游戏中,看似幼稚的行为实际上总是有一定的游戏情节,有一定的游戏设想,然而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年龄特点的限制,游戏内容单一且重复,但游戏内容却是他们极其喜欢的。所以,在干预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幼儿的性格、年龄特点,充分理解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少用指令性的语言,最好多用建议性、提问式或者游戏者的语气,引导幼儿挖深游戏内容,扩展游戏。

3.趣味性原则

在幼儿游戏中,趣味性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爱好,也更能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趣味的语言、动作,故事情节等多种能吸引幼儿的方式实施适度干预,使干预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不被幼儿排斥。

4.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有一定的发展观,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游戏中,教师要准确地判断干预的必要性,干预策略的价值性,从而采用不同的适度干预策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在各种原则中,不论运用何种适度干预策略观察性原则是有效实施的前提,尊重性原则是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趣味性原则是有效实施的关键,发展性原则是有效实施的动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确立了游戏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中重要的地位,指出游戏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也揭示了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活动都无法取代的,而适度干预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是教师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三、“适度干预”策略及其应用

本文所说游戏主要指的是自发游戏或区域游戏等。自发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自导自演的活动,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区域游戏是幼儿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兴趣、需要而创设的、具有操作性、探索性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以个别化或小组的方式自我探索、学习,在动手实践中与材料相互作用,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然而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生活经验缺乏,角色意识淡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差,在游戏中时常会出现混乱、不知所措,不断变更游戏内容,出现消极游戏内容的现象,因此游戏中合理运用参与式适度干预、启发式适度干预和试探询问式适度干预等策略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1.参与式适度干预

幼儿受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游戏内容、形式单一、易变,游戏水平较低。他们的游戏有时有一定的游戏情景,有一定的主题,但到最后不论是什么游戏,都发展为你追我赶的追逐游戏,或各自“自立门户”,各不相干。参与式适度干预能丰富游戏内容,加强幼儿角色意识,推进游戏进程。

2.启发引导式适度干预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既身心要健康。《指南》也提出“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在游戏中,教师应及时地发现、排除安全隐患,观察分析幼儿行为,启发式适度干预能及时发现幼儿身理、心理需求,为幼儿创设安全、良好、健康的游戏环境,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试探询问式适度干预

在大力提倡团队精神的今天,相互间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成为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方面。而现在的孩子总是遇到困难就措手不及,遇到困难就逃之夭夭,他们更多地是一起作“鸟兽散”,不会想到去解决,一起来讨论。试探询问式适度干预能引导幼儿学会讨论,学会相互合作,解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为儿童的独立游戏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为幼儿的游戏穿针引线,但不能对他们进行过多的干预,更不能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意愿进行。我们应该在观察、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幼儿适度的干预,引导幼儿更好的游戏,促进幼儿发展!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62-01

说到逃避心理,其实属于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这是在心理恐惧激发下,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潜在意识。 从心理层面上讲,这也是一种逃避而产生的自我保护形式。小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对外界还没有非常强的应变能力,如果教师再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极容易让逃避心理出现,最后导致学生无法健康的成长。因此,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让学生将心理障碍一一克服,才能让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1.容易出现逃避心理的几大方面

在小学阶段中,容易造成逃避心理的现象一般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对学习的逃避,其中包括:缺乏上进行和自信心、对学习有恐惧感、学习障碍等[1];其次是交往逃避,其中包括:合作、交往能力差、害羞胆小、对人际关系有障碍的等;再次就是挫折逃避,其中包括:依赖性强、承受能力差、对困难进行逃避、意志力不坚定、害怕挫折等;最后就是逃避责任,比如喜欢找借口进行自我退缩、存在责任担当障碍等。

2.农村小学生逃避心理干预策略探讨

2.1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1.1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农村小学教师要对教育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对学生的心态进行深度掌握,利用家庭教育指导、学科渗透、活动引导、团队辅导以及个别辅导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将心理的障碍全部克服,走出自己封闭的世界,走到五彩的世界中来[2]。这些都是对逃避心理进行干预的五点原则策略,即启发"动力点"原则、抓住"转折点"原则、巧治"薄弱点"原则、捕捉"动情点"原则以及扩大"闪光点"原则。而且对不不同年级的学生也要实行不同原则,比如如果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原则的运用依次就是:和家长进行合作,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开设专题性活动,对课外的合作游戏加以设计;建立学习小组,将成长档案进行建立;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多多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学生们重拾自信心。

2.1.2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首先,各班级的班主任必须要将心理健康课堂的主阵地作用进行发挥,班主任务必要做到师生和谐、点面结合、学生主体、知行并重;不仅如此,更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创建一个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团体,教师更要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给学生们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将黑板报、"心理健康角"、以及健康教育专栏进行大规模的开设,要在学生主体的互动环境中将积极人格建立,这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触、有所体验、有所触动才能形成[3]。

2.1.3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将学生的人格进行良好的塑造,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再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实际与理论的联系,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当然心理训练的加强也不能缺少,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的榜样,给学生们更多的积极心理暗示。"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充满幸福感,不要为了其余的蝇头小利而破坏这种幸福,这是无需多说的。"从学生更长久的发展来看,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走出阴影是心理教育最近本的步骤,可是让学生们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才是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课堂无疑是最主要的学习渠道,所以把握住课堂非常重要。第一,在教育的目标上,应该将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认识自我,培养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为主要目标。学生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完成社会关系的学习。关于教学组织,大课堂的学习方式已经显得非常落后了,应该实行小班制,这样才能让学生和教师有充足的互动,提升教学体验效果。

2.1.4对发展性心理咨询辅导加以重视。不仅是课堂教学,学生的心理咨询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心理咨询分为障碍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其中障碍性咨询也是改善学生逃避心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农村小学要将学校的优势尽可能的发挥出来,让心理辅导变得更加具有探索性、体验性、普及性,让小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改变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格。

2.2家长要改变教育意识。学生教师要通过网络、电话以及家长座谈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学校要利用自身信息网络的优势,尽可能的将有利于初中生的可用资源全部利用起来。在此基础上家长要大力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达成基本的共识,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人格塑造,将消极情绪进行最大程度的消除。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该定期不定期采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讲座,让学生的家长们可以对此方面有一定了解,也能更好的在家庭中教学孩子。还可以多多举行一些亲子类的课外活动,比如社会调查、郊游、社会公益等,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是培养孩子积极人格的重要手段。

2.3对周边环境的改变。对农村的小学生来说,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帮助他们加强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所以,学校必须要和村委以及政府进行积极的配合,对村里的不良风气进行严厉的打击,对大众传媒中腐化堕落、观念错误以及格调不高的东西进行严格的打击,将村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尽可能的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祥和、健康的社会环境。

3.总结

综上所述,对农村小学学生进行逃避心理的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普及还有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是社会与学校会不断的进行推广和完善,因为其理论对社会积极氛围的建立以及培养下一代优秀综合性人才都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教育,让学生勇于面对自己,消除逃避心理,并且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