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方向范文

时间:2023-07-17 09:51: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研究性学习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2.调整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变化,教师应以新的角色在课堂上展现自我。第一,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传道、授业、解惑”仍是教师的天职,但已不再是高校教师的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研究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所谓权威,不再把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共同学习,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给与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多元化的、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第二,重建师生关系,体现人文情怀。教师应重新思考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平等、自愿、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回归到儿童那种本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必然要求,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成为研究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拥有大量的研究机会。教师应把课堂当作实验室,对每一堂课上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这时的研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活动,而是教师一种日常学习、工作的生活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程结构,留给师生比较充分的创造空间,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本真生活的重新发掘,其价值取向是由教师自身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决定的,而不是某种外部力量强加的。所以教师在不断反思、研究、改进的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就达到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新目标。

4.调整专业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仅仅关注如何增加专业知识,而是要更加关注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这也正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目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在研究性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尤为重要,因为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学生的整体素质,个体差异,制定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教学行为。实际上这些都是研究性学习的预设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反思与研究。所以实践性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它有自己的特性:行动性,经验性、个性化、情景化;它来于实践,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主动探求;人们很难传递自己的实践经验。那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获得,与本体性知识是截然不同的,本体性知识可以有教授式传递而获得,而实践性知识必须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经由实践与体验来认知,通俗来说就是在游泳中学游泳。在研究性学习中,教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要透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所以教师要努力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重视实践性知识,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实践性知识体系。

篇2

一、引言

约在6世纪时,阿尔泰地区的突厥人强盛起来,居住在印度北部旁遮普省的一些吉普赛民族部落,于10世纪左右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踏上了流浪的征途。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生活的磨砺,逐渐形成了他们自由无羁的天性。吉普赛人浪迹世界各地,约在14、15世纪,他们流落散居到欧洲各国。继而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吉普赛形像: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塞万提斯创作的《吉普赛姑娘》,古典主义时期法国的喜剧大师莫里哀的《司卡班的诡计》。值得研究的是,19世纪出现了普希金的《茨冈》,列夫。托尔斯泰的《茨冈人生活的故事》,梅里美的《卡门》,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高尔基的《马卡尔・楚德拉》等,都塑造了浪漫美丽、独特而鲜明的吉普赛女性形像。

此类形像为何如此集中在19世纪出现?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点,来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深层原因。目前,学术界对于此类形象的研究大多囿于社会批评的角度,而少于从比较文学理论视域出发去求根溯源。

二、吉普赛女性形像是“自由”和“自然”的象征

吉普赛人被认为是自由、爱情、歌舞的象征由来已久。荷兰画派的奠基人哈尔斯的代表作《吉普赛女郎》,表现的是尼德兰民族胜利后,新教徒追求自由的时代倾向。画中的吉普赛女郎无拘无束的天性表现得非常生动,特e是那扭头一笑,会心中透出无伤大雅的轻蔑与嘲讽。

19世纪俄罗斯“民族文学之父”普希金,于1824年创作的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茨冈》。贵族青年亚历克因躲避官司而出走,与一茨冈女子真菲拉相爱。两年后,真菲拉爱上了另一个茨冈男子。出于报复,亚历克杀了真菲拉。真菲拉在死前愤怒地说:“……亚历克,你也死了吧!我为爱他而死……”真菲拉视死如归地维护自己生命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

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发表于1831年的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巴黎圣母院》,塑造了一位完美的吉普赛女子――爱斯美拉尔达。奇特的装束、超凡的舞蹈、美妙的歌声、脱俗的外表、善良的内心、自由的生活,深深触动了所有文明人的心灵。在封建制度和宗教的双重统治下,如爱斯美拉尔达那般自由的生命个体,必遭扼杀是毋庸置疑的。

法国著名小说家梅里美创作于1845年的中篇小说《卡门》,加之同名歌剧的演出,使得卡门这一吉普赛女性形像家喻户晓。当唐・何塞请求卡门弃恶从善一起去美洲时,不受任何约束的卡门,对何塞大喊:“继续爱你,这不可能。和你一起生活,我不愿意!” 最终死在何塞刀下,表现出选择自由的决绝态度。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发表于1892年茨冈女子娜达和本族青年罗伊可・佐巴尔彼此相爱,但对他们来说,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自由。佐巴尔为了维护自己灵魂的自由和做人的尊严而杀了娜达。娜达死前对他说:“我从来都没爱过任何一个人,罗伊可,可是我爱你。可是我仍旧爱我的自由!这自由,罗伊可,我爱它胜过爱你”。可以看出,娜达也是为精神自由而选择了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罗素说:“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因此,吉普赛女性形像是作为“自由”的象征被作家所创造、读者所接受的。而吉普赛女性形像不仅是“自由”的象征,她们也是“自然”的象征。

吉普赛女郎伴随着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进入我们的视野绝非偶然。一个时代的文学追求必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美学理想,“自然”与“激情”这一浪漫主义文学的美学追求,由吉普赛女性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美在自然”这一自古以来的命题,它的最高形式是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自人类跨入文明时期后,这种和谐被打破了,重建和谐随之成为艺术追求的一大母题。

在普希金《茨冈》中,有大段景物描写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和人的关系简单自然而纯朴,亚历克告诉真菲拉他所抛弃的生活:“有什么好惋惜?你真不知道,你真无法想象,那城市多么不自由,又多么憋气!关在围墙里,成群的人们吸不到早晨的新鲜空气,闻不到草原上春天的气息;羞于谈情说爱,还压制思想,拿自己的自由去做交易,在偶像面前顶礼膜拜。求的是金钱,求的是奴役。”亚历克回答真菲拉:城里热闹的娱乐算什么?那里没有爱,也没有欢乐。而姑娘……你没有富丽的衣装,没有珠宝,也没有项链,和她们相比,却要美得多!你不能变心,我亲爱的朋友,而我呀……只有一个愿望,和你共享爱情和悠闲,共享这心甘情愿的流放!文明的贵族生活不由分说扼杀了人天性中的美好成分。亚历克实际上早已是文明异化的代表,看重所谓的权力――对女性的占有,否则,就拔刀相向。何赛、弗卢洛、佐巴尔无一例外成为维护男性价值标准的符码。正如荣格所阐述的,集体无意识是原始祖先传授下来的,是先天结构的遗传性,它预示个体按人类在世代繁衍中形成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活动。

李银河在《女性主义》第六章“生态女性主义”指出,新兴的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认为:月经使女性与自然过程(月亮圆缺)保持有规律的联系,使女性能同他人在社会与自然关系中保持关怀的关系,作出敏感的决定。从女性的生理角色及照料子女和家庭,女性发展了关怀的伦理,这一伦理原则对于重新界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很重要的。生态女性主义指出,女性比男性更接近自然。女性和自然,不是体现,不是贴近,而是等于。她们本身就是“自然”。她们更深地生根在大地中,直接卷入了自然的伟大的循环节奏中。在文明社会的女性,日渐远离了生命本真之美,女性这一最能体现自然之美的群体在文明的状态中尽失自然之神韵。吉普赛女性形像之所以光彩照人正是因为她们洗尽铅华后的自然之美,养育她们的正是自然的土壤和空气。

总之,19世纪的吉普赛女性形像彰显共同之处:主要是“自由”和“自然”的象征。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也表现在音乐作品中,如比才的歌剧《卡门》,萨拉萨蒂的名曲《流浪者之歌》以及勃拉姆斯的声乐套曲《吉普赛之歌》等。

三、吉普赛女性形像的同中之异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对象的共性,也分析研究对象的个性,挖掘同中之异。既然“形像”是加入文化和情感的主客观因素的个人和集体的表现,那么同类形象在趋同时也会有所不同。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80-01

前言:小学生在成长教育方面,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人的一生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关系。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因此需要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来改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学习行为

1、小学低年级学习的重要性

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将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需要在学校中度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应从孩子自身出发,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感情,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儿童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是学习生涯中重要时间,小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时间段,同时小学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段[1]。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儿童早期产生的行为问题,到青春期后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儿童早期教育影响着一生的成长。儿童在早期教育中,学校与家庭成为重要的教育群体,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影响尤为重要,首先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应为儿童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儿童成长过程中严禁出现由于家庭因素产生焦虑现象,家庭的美满与儿童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试验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不仅与儿童心理存在高度相关,同时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与建立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也同样重要,因此家庭教育与儿童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关系。

2、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三者关系

儿童刚入小学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比重开始发生变化,小学低年级在入学时,由于年纪的问题仍然存在对家庭的依赖,幼小的心理上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生活,主要体现在生活上还不能完全脱离家长的照顾与帮助,入学时儿童往往变现出失落、无助的心理,这种现象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合在一起。

家庭教养在入学时家长有义务为儿童讲解学校学习的重要性,并让儿童充分了解学校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并且让儿童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学校的学习生活。学校教育在对小学低年级教育方面,首先应从儿童心理入手,不要盲目的进行学习教育,应建立儿童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其次应全面了解儿童的心理想法,并且与儿童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小学低年级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环节,儿童对学习产生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低年级教育中,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起着重要因素。

二、小学低年级学习应为与家庭教育关联

1、家庭教育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学习问题,学习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学习过程中学习困难,情绪问题、品行问题、不良习惯、青春问题五个方面。学习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堂是经历不集中、学习过程中学习困难,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与儿童进行沟通,及时找出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问题,学校与家庭及时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儿童在学生期间出现的情绪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因素,家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儿童的情绪变化,并及时解决儿童产生的情绪,减轻儿童心理上产生的负担,为儿童提供快乐的成长环境。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品行问题、不良习惯与青春问题应受到家长的格外注意,低年级儿童在生活中已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对身边发生的新奇事件,存在好奇心理,并将追求与模仿[3]。低年级儿童较容易出现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如发生其中行为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学生品行发生改变时已对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而家庭是儿童最为信赖的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在品行改变过程中尤为重要。家庭教养模式不应采用家庭暴力解决方式,应采用说服教育模式。

家庭暴力只能使儿童表面表现出更改坏毛病的想法,其实在内心并没有接受家长的教育,因此家长应从根源入手。儿童在产生错误现象时应进行说服性教育,使儿童心理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行为。因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儿童学校生活,家庭教育过程中家中每一位成员应时刻要求自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良好教育作用。

2、儿童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由于性别因素,在形成儿童问题行为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儿童行为问题在性别分布、地区分布、年龄或年级分布上的具有一定差异[4]。相关研究人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男童产生问题行为现象将高于女童,可能与社会化过程和社会期望水平等因素对性别的广泛影响,男孩、女孩在家庭与社会待遇和要求不同有着直接关系。同时男童与女童在问题行为的表现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根据性别因素进行儿童教育。女童低年级教育过程中,对家长与学校教育接受能力较强,并且能积极改正问题行为,而男童在家庭及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家长与学校对男童教育过程中,应按照儿童性格采取相应方式。

参考文献:

[1] 方建移.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学发展[J].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5(01):102-25.

篇4

1问题提出

青春期时个体在社会性、情绪和认知发展上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阶段,生理发育成熟,并越来越独立自主和自我认同。青春期是决定人的一生的体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期,长期以来青春期性教育滞后,中学生性知识匮乏,性困扰成为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国外的一项研究调查了13岁到15岁的青少年性知识是从哪里得来的,研究发现两个比较普遍的答案是诸如电视和杂志之类的“媒体”(61%)以及朋友(60%),教师和家长也是重要的来源渠道(分别占45%和40%)。而我国的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来自电视和书刊之类“媒体”的比例最高,达50%以上;其次是医学专用书籍,占20%左右;而从老师、父母获得性知识的比例均不足5%。这表明,我国青少年在应对性困扰时从人际关系方面获得的帮助很少。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大众传媒和互联网在青少年学习性知识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这些信息对青少年性态度或的帮助并不是很大。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应对方式。中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异性关系、与同性关系、与父母关系、与老师关系。因此,本研究试图了解中学生人际关系对性困扰应对方式的影响,以期为培养广大青少年积极应对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选取

为保证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和尽可能地控制误差,在随机抽样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分层抽样,对地区、学校、年级和学习成绩都进行了平衡。最后在北京市的16个区县中随机抽取14个地区,在此基础上随机抽选32所学校,其中重点中学17所,普通中学15所;共有男生1137人、女生1302人参与的调查;年龄分布在13~17岁。

2.2研究工具

2.2.1应对方式问卷应对方式主要指的是个体面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固定的反应模式。沃建中等人早先编制了适合中国人的运用的应对方式量表,主要包括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及解决问题。在本文中,根据中学生青春期发育特点,借鉴沃建中编制的应对方式的维度,修改题项内容,考察中学生在不同性困扰下的应对方式。

问卷采用5点计分,计分方式同上。对各分量表进行同质性信度检验发现,其赫尔巴赫信度系数为0.379~0.691,对各量表进行因素分析,发现各变量的共同度为0.497~0.810,特根值在1.0以上的累积贡献率为38.271%-6.352%。用KMO and Bartlett’sTest,其Chisquare=19570.710,P

2.2.2人际交往问卷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本文采用沃建中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测验。该测验分为5个维度:①与异性同伴关系;②与同性同伴关系;③与父母关系;④与教师关系;⑤与陌生人关系。共包括50个项目,采用5点评定法,完全符合5分,完全不符合1分,转换后,其人际关系质量的得分范围为1~50分,分数越高,表明人际关系质量越好。量表的α信度系数为0.5072-0.7681,复测信度为0.83-0.91。

共收回有效问卷2438份,其中男生1136份,女生1302份,数据使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中学生性困扰应对方式总体特征

对所有几种应对方式的平均数进行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积极解决问题的平均分最高,其次是求助,第三是幻想,第四是自责,第五和第六分别是退避和合理化。积极解决问题和求助是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自责、退避及幻想是比较消极的应对方式,从总体比较看来,中学生总体倾向于积极的应对方式。

3.2中学生人际关系对退避的影响

对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平均数与退避的平均数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结果发现,退避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各维度均有极其显著的相关(r=0.17~0.20,P

3.3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幻想的影响

对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平均数与幻想的平均数进行相关分析(见表3),结果发现,幻想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各维度均有极其显著的相关(r=0.08~0.19,P

3.4中学生人际关系对自责的影响

将自责的维度的平均分与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平均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4),结果发现,人际关系各维度与自责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20~0.26)。进一步以自责为因变量,以人际关系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人际关系各维度均能显著负向预测自责,且这些人际维度可解释自责变异的33.7%(R=0.337)。

3.5中学生人际关系对求助的影响

将求助的维度的平均分与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平均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5),结果发现,人际关系中同性关系、父母关系及师生关系与求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04-0.13,P

3.6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合理化应对方式的影响

将合理化应对方式的维度的平均分与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平均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6),结果发现,人际关系各维度与合理化应对方式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12~0.17,P

3.7中学生人际关系对积极解决问题应对方式的影响

我们把积极解决问题应对方式的维度的平均分与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平均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7),结果发现,人际关系中异性关系、师生关系与积极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06~0.15,P

4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