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对外贸易范文

时间:2023-07-18 09:36: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煤炭对外贸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煤炭对外贸易

篇1

一、煤炭资源产量

在本世纪头10年的煤炭黄金时代,山西省煤炭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2012年,中国煤炭黄金十年结束后,山西煤炭产量增速急速下降。2015年全年,全省全社会原煤产量97531万吨,同比减少139万吨,下降0.14%;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36.9亿吨。分省份来看,原煤产量排在前五名的为山西省、内蒙古区、陕西省、贵州省及山东省,合计占全国原煤产量超七成。其中2015年山西累计生产原煤近10亿吨,占全国1/4。山西的煤炭产量终于在2015年终结了连续增长。此前5年,山西煤炭年产量从7.41亿吨跨越到9.77亿吨,增幅31.84%。2009年开始的那场轰轰烈烈的煤炭资源整合并非一劳永逸,更深层的重组在山西煤炭“过冬”之际正在酝酿。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新年伊始调研山西,最高层向山西省传达了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明确信号。山西已全部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的矿井,现在的摸底对象,是资源接近枯竭的矿井和90万吨以下机械化水平不高的矿井。

二、山西煤炭外贸总规模

主要从出口额方面分析。山西煤炭产业的出口主要为煤炭出口和焦炭出口,从2006年开始,山西省煤炭出口和焦炭出口呈逐渐增长趋势,但从2008年开始到2014年煤炭和焦炭的整体出口额较低,而且增长比多为负增长。据山西统计局分析,2006年,山西省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2007年发展更是平稳,而2008年是山西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全国经济受创,而山西经济的发展更是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所以2009年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最大一年,无论是山西煤炭的出口额还是焦炭的出口额,都大大的降低,甚至创史上新低。从2010年开始到2012年,山西省进行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企业进行大量的兼并重组,山西煤矿大量减少,煤炭生产能力大大提升,出口额逐步回升。2013年,煤炭价格的连续下跌,煤炭企业的食不果腹,面对严重的产能过剩煤炭和焦炭出口额逐渐下降,使2013年成为山西煤炭业比较艰难的一年。

三、山西煤炭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山西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煤炭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

在2015年以来,煤炭市场景气度一路下滑,煤炭价格持续低迷不振,产能严重过剩,煤企亏损面达八成左右,全行业遭遇“寒冬”。有着“煤老大”之誉的山西省,面临的形势更加严重,煤炭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

2、山西煤炭企业包袱沉重的历史性问题凸显,陷入困局

山西煤炭行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尽管煤价有止跌企稳之势,但对于深陷亏损泥淖的煤炭企业而言,煤市阴霾依旧。残酷的市场考验下,山西煤炭企业包袱沉重的历史性问题最为凸显。目前来看,煤企不减产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保市场,更重要的是保稳定。虽然生产亏损,但停产后可能亏损面更大。,所以山西煤企不得不踏入“越限越超的怪圈”里。

3、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煤炭产业贸易与互联网结合较弱

新常态的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2015年“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应运而生。煤炭贸易通过互联网来销售煤炭可以让距离更近,时间更短,将互联网和煤炭相结合可以使生产,销售更容易。但是,近年来山西煤炭贸易与现代技术结合还较弱,没有在互联网的时代普及。

四、对策建议

1、缓解产能过剩,构建煤化工产业体系

政府帮助煤炭行业脱困主要是帮助化解过剩产能。煤炭工业发展面临重大调整,强自律、控总量、调结构、促转型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改革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必须通过市场倒逼改革,寻找新的出路。采用先抽后采、采气采煤一体化技术,限制企业产煤量,缓解供大于求的局面,进一步促进煤炭出口。煤炭化工的四条主线是煤炭的焦化、气化、液化和电化,发展煤炭“四化”的意义重大,对于化解煤炭产能过剩,促进煤炭清洁利用,提升煤炭产业水平,保护国家能源安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2、煤企应适度保量,寻求政府帮助走出困境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虽然产量是煤炭企业的立身之本,保量很重要,但不亦过分追求。煤企、焦化企业应加大限产力度,切莫忘记煤价下跌的伤害,皆因“量”而起。目前市场依然供大于求,价格只是刚刚稳住。所以煤企保量要适度,不要过分追求“量”。保多少量要结合自身条件。科学规划,力争在现有的市场容量中,争取更大的份额。其次,为了尽快并有效实现部分煤炭产能退出市场,政府可以尝试建立煤炭产能退出基金。基金属于专款专用,完全用于部分煤炭产能的退出。煤炭企业应以发展非煤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为核心转型,通过非煤产业与煤炭辅助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产业结构上的有机调整,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

3、煤炭产业搭“一带一路”快车,结合互联网快速与国际接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丰富,相关区域既是经济带也是能源带,因此能源企业发展一定要搭上“一带一路”这趟快车,充分融入“一带一路”的“能源经济带”。煤炭企业应以长远发展为着眼点,有质量地“引进来”,有含量的“走出去”。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在现达的互联网上时代,将煤炭产业贸易与互联网相结合,走向国际,与国际接轨。

五、结论

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山西的新型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围绕煤来展开和推进,概括起来就是“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国家政府表示,大力推行煤炭行业“减矿、减面、减产、减人”,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大力推动煤矿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炭仍然是促进山西发展主要的产业,当前必须清楚煤炭产业外贸现状,更有效利用煤炭资源,进行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进而促进山西省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篇2

2004年,山西省生产总值为3042.41亿元。2000年至2004年,山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643.81亿元、1779.97亿元、2017.54亿元、2456.59亿元、3042.4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7.8%,8.4%,11.7%,13.9%,14.1%。2004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8.3%,产值为253.3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59.5%,产值为18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工业产值1568.47亿元,建筑业产值241.61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2.2%,产值为97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以上数据显示,山西省的经济呈现明显的增长势头,其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实现增加值882.2亿元,同比增长24.2%,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6家,有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尤其是太钢集团通过技术改造,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集团销售收入达到207亿元,增长52%;实现利税26亿元,增长63%。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30个重大工业潜力产品项目已有80%以上建成投产,投产项目覆盖煤炭、冶金、化工、机械、医药、烟草等领域。项目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增长42%。

2、投资状况

从投资结构看,以内涵型投资为主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加快,以外延型投资为主的基本建设投资运行平稳。2004年,全年全省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69.2亿元,增长29.8%;更新改造投资347.3亿元,增长37.2%;房地产开发投资125.8亿元,增长32.6%。从有制结构看,全省非国有投资887.1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增速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高出9.0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0.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成为全社会投资增加的主导力量,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国有投资的格局有所改变。从工业投资看,能源工业投资继续上升,科技含量高,产业联动大的机电工业投资加快。截至2004年底,全省能源工业投资502.6亿元,比上年增长64.9%,占全省工业投资总量的58%。其中,电力投资完成193.6亿元,比上年增长50%;煤炭投资完成143.5亿元,比上年增长80%。

以上情况反映出,虽然投资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传统工业领域投资热,农业投资冷,服务业投资慢。

3、对外贸易格局

2002年,山西省进出口总额23.12亿美元,出口总额16.62亿美元,占全省生产总值2001.80亿元的6.90%,占全国出口额的0.51%。初级产品出口额9.7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8.72%,工业制成品出口额6.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1.28%。进口总额6.50亿美元。初级产品进口额2.13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2.77%,工业制成品进口额4.3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67.23%。技术进口总额655万美元。其中,签订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合同8个,合同金额655万美元。引进技术和设备主要来自德国、荷兰、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

二、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因果检验(见表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Granger检验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比较敏感,此处限于篇幅,仅仅列出滞后期长度选择1的情况,事实上,在3个滞后期以内,检验结果都是一致的,即山西省对外直接投资不是对外贸易的原因。而对于中国而言,情况却恰恰相反,很多学者用不同的方法论证了对外直接投资是对外贸易的原因,或者说外商直接投资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对外贸易。通过比较分析,以下是产生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2、对检验结果的解释

从出口的商品结构来看,52.12%的商品明显属于采掘业,其余的商品中一部分也属于采掘业,一部分属于制造业,其中初级产品的比重很大;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大部分进口产品是用于制造业。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以及山西省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与其进出口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其中的行业还是有相当重叠部分的,之所以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不相一致。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虽然很少,但其进出口总额却相对较多。2002年之前,二者相关性比较明显,此后外商直接投资额很平稳,而其进出口总额却明显上升。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与其在1998年至2002年之前和之后都是一致的。至于1998年至2002年的不一致情况,通过查看山西省主要出口市场情况表很容易得出结论,2002年山西省的主要出口市场中,韩国占19.43%,日本占14.02%,居于第一,第二位。在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充分说明了这段时期二者不一致的原因。因此,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出来。

第二,山西省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总体偏小,2003年山西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户和合同外资金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所占全国比重分别为0.005%、0.0048%和0.0044%,所占中部地区比重分别为6.08%、8.02%、6%,在中部地区倒数第一。这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其进出口没有明显推动作用的原因。另外,从二者的增长情况来看,2000年至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较上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2.57%,4.10%,-9.53%,0.93%,进出口总额较上年的增长率分别为37.04%,9.90%,19.21%,33.68%。说明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增幅非常不稳定,相对于持续增长的对外贸易的规模,其推动作用显然无法体现出来。

第三,从前文对山西省经济状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对山西省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工业,尤其是能源工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增长速度都位居各产业之首。能源工业也是山西省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从投资情况来看,能源工业的投资依然占到绝大部分。从国家来讲,一些清洁能源项目实行专营,如山西储量丰富的煤层气,不允许山西自己独立对外开展合作开发生产。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制造业却未能凸现出来,足见外商直接投资还未收到充分的重视,或者说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依然停留在众多民营企业上,还未向外商投资企业倾斜。

三、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1、直接影响

在进出口产品结构方面,目前山西省进出口产品以煤炭、机械、冶金、化学产品为主。根据《中国经济贸易年鉴》对山西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列举的目录,结合目前外商投资的热门行业,随着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增加,进出口产品结构必然会发生改变。目前,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局面必然会得到扭转,技术进口将不断增加。结合山西省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外商投资企业规模或数量的增加,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逐步代替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在贸易条件方面,山西省的煤炭及相关产品的出口位居同类产品的首位,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增加,有限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将会在煤炭及相关行业、机械、冶金、化学等行业重新进行配置,进而影响这些行业的产出,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产品价格,从而影响其贸易条件。

从贸易总量来看,目前外商直接投资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商品总额却增长较快。毕竟单纯依靠自然禀赋而获得的经济增长是不能长久的,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然而,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以人为本,以科技谋发展的格局将替代现有的局面,以此带来的贸易总量的增加是持久的。当然,要扭转传统工业主导经济的局面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政策的长期支持。

2、间接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山西省生产总值的影响。外资企业的增加势必会加剧相关行业的竞争力,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实力会给省内的其他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增加R&D投入,从而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目前,国内学者从外商直接投资对总投资、总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而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存在一致性,2000年-200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为7.8%、8.4%、11.7%、13.9%;相对应的进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7.04%、9.90%、19.21%、33.68%。因此,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会影响对外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山西省是一个技术相对落后,管理相对缺乏,资金比较短缺的省份。而很多外资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规范的运作,经营效率明显高于国内的企业。这将对省内的企业产生示范效应,推动当地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在外资企业同当地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会对其提出更高符合国际市场惯例的要求,当地企业会更快的熟悉国际市场的规则,更快的适应现代的商业环境。当地的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会不断提高。

篇3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影响

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理念的深化和绿色贸易的推行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低碳经济催生新的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推行各种碳壁垒,如碳关税壁垒、碳标签壁垒、碳排放技术壁垒和低碳政府补贴等。

低碳经济增加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为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出口企业要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生产工艺转型,革新落后生产设备和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因而我国出口企业必定要付出低碳转型成本。

低碳经济改变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符合低碳发展和环保要求的低碳产品的出口将会增加,而高碳产品将会因为高碳排放量、高环境污染而为各种碳壁垒所阻碍,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为规避发达国家设置的严苛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我国商品内销增加或者向世界其他地区转移。

“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问题

1、内耗过大并且对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严重。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从2000年的13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1 年的34.8亿吨标准煤。而在我国的出口产品构成中,对资源、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工业制成品占的出口比重过大,加剧了国内经济利益与资源环境的冲突。

2、现有贸易模式和贸易结构具有不可持续性。中国主要出口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品,而进口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或能源资源,该贸易结构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环境和能源压力,成中国内涵能源的逆差。

3、管理落后,企业竞争力弱。“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各部门各地区之间以及各企业之间各自为政,对外投资的随意性很大,造成海外重复投资、恶性竞争,影响了境外投资的整体效益。

贸易可持续发展及其内涵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指一国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一系列贸易政策,推动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贸易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发展,可持续贸易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专业化合理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促进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维持贸易的公平性,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就是对外贸易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代际公平是指对外贸易的发展不能牺牲他国和本国人民的利益为代价。

第三,贸易发展的共同性。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承认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发展,而发达国家应相应地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和义务。

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的可持续贸易战略选择

加快能源利用和消费结构调整

加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清洁利用技术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进行低碳化改造,调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逐步提高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优化对外贸易整体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减少“三高一低”产品的出口,加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比重,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研发高、精、尖类产品,规避在低端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

篇4

当前,京津冀已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又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而且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枢纽与门户。2009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为2147.6亿美元,下降20.9%,在各省市中继续保持第4位;天津市进出口总额为639.4亿美元,下降20.6%,在各省市中排名第8位。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444亿美元,天津市进出口总额为378.7亿美元,与2009年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0.2%和34.5%。

(二)河北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河北对外贸易起步较早,发展较快。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河北正式在秦皇岛开口岸。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河北外贸历经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分级核算、定额补贴;额度分成并与地方财政挂钩;汇率并轨、自负盈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并逐步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的渐进历程。2004年7月1日,《对外贸易法》实施后,国家取消了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河北外贸进入完全竞争领域。

2009年,河北省进出口总额296.1亿美元,下降22.9%,在各省市中排名第10位。2010年上半年,河北进出口总额为190亿美元,增长40.6%。其中出口104.1亿美元,增长51.8%;进口85.9亿美元,增长29.1%。

二、河北对外贸易与京津梯度差明显

(一)对外贸易规模虽然同属前十位,但进出口总额相差悬殊

近年来,按进出口规模总量计算,北京是河北的7倍多,天津是河北的2倍多,河北进出口总额在前十强省(市)中降幅最大。目前,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方面,河北的差距与先进省市相差悬殊,而与其他落后省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

京津出口商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为优势产业。进口的设备为当地的加工制造业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同时利用先进的设备生产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并由此带动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河北出口商品中主要为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如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7%和13%(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有重叠部分),与北京、天津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是钢铁和金属制品,但钢铁的进口额同样巨大,说明河北钢铁冶炼业虽是优势行业但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的问题仍是河北外贸的"软肋"。

(三)对外贸易出口方式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不强

当年北京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其总出口的比重约为44%,天津为56%,而河北仅为18%。从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来看,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直接从业人员约3 000万人至4 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20%。目前,全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2.6万家,年加工贸易出口额5 869.8亿美元,而河北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仅为28.5亿美元,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四)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少,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带动力不强

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河北大大低于京津两市。2009年度北京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1.2亿美元,天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0.20亿美元,河北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在利用外资效果方面,天津是成功的典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140家在津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对天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5%左右、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近60万个就业岗位。而河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9亿美元 ,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河北的也不到100家,与天津比有较大差距。

(五)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低,拉动GDP增长不足

在对外贸易拉动GDP增长方面,2009年全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2.86%。其中北京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28.25%,天津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6.88%,河北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9.39%。河北2009年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既低于北京,也低于天津;对外贸易拉动GDP增长率低于北京,但略高于天津。对外贸易对全省2009年的经济增长非但没有向上拉动,反而形成一定的拖累。

三、河北发展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一)区位优越

河北是我国12个沿海省市之一,海岸带环绕渤海,发展潜力巨大。河北中环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地带,与北京、天津已形成环京津一小时交通圈,区域经济相互融合。尤其是河北处于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核心腹地,京津冀城市圈内拥有近2亿人口的消费群体,市场容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0%以上,是我国市场容量最大、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因为环抱京津,能够承接京津的人才、科技成果和相关产业的转移,可以加速实现河北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二)资源丰富

一是河北拥有海河、滦河两大水系,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5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能优势为河北出口型工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二是河北有耕地近1亿亩,临港工业可利用非农用地面积达4 000多平方千米,再加上大量的林地和其他农业用地,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了基本生产要素。三是河北有河北拥有储量居中国大陆省份前六位的矿产达40种,煤、铁、石油(天然气)、金以及各种石灰岩等大宗矿产均为河北优势矿产,其中炼焦用煤储量居中国首位。且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河北建设大型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石油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的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劳动力资源非常丰裕。河北目前人口已达7 000万人,居全国第6位,根据《河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2022年~2 027年河北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时期,将有1 300万~1 4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各级城镇。

(三)设施完备

河北的交通、仓储、物流基础设施齐全,能够为商品进出口提供服务和保障。河北省内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也有石家庄和山海关两处机场,更拥有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等重要港口,能为进出口贸易提供全方面的便利服务,使河北发展对外贸易如虎添翼。

(四)地位稳固

河北产业发展体现为3大板块:一是秦唐沧三市凭借近500公里的海岸线,定位为沿海板块;二是以发展农业产业化、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为优势的冀中南板块;三是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的张承(张家口――承德)板块。河北对外贸易历经30多年发展,目前,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已累计达到18 000家多家,年出口超亿美元龙头企业已达30家多家,培育了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精品钢材、建材、橡塑胶制品、化工产品出口产业集群和50家出口基地。作为京津两市商品出口基地,在钢铁、煤炭、农产品、服装等传统商品上与其他省市仍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五)政府重视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和京津冀一体化工作。原省长同志在2010年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指出:要统筹好环京津地区的发展,发挥京津的作用,带动河北经济发展,是河北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中一个重点;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务实地推进与京津的合作,多领域、多层次与京津对接。

四、实现对外贸易错位发展的几点想法及建议

(一)完善对外贸易优惠政策,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业

河北在鼓励外贸进出口方面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如“石家庄海关八举措助企业渡难关”、“河北省国税局6条意见促出口”等。但总体来讲,出口鼓励政策还不够系统,退税速度还不够快捷,缺乏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一些政策执行也不完全到位。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成立对外贸易工作领导小组,外管、海关、银行、税务、商务厅、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系统整理已出台的鼓励对外贸易的具体措施,参考京津经验,加快研究制定新的鼓励政策(重点研究制定鼓励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出口政策),并做好政策及信息公告等工作,进一步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业。同时,对于省内优势产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投资办厂、建立销售网络,带动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

(二)建立对外加工贸易园区,扩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

从河北出口贸易发展本身看,加工贸易发展滞后是制约全省出口规模扩大、商品结构提高以及河北与全国及沿海省(市)出口规模和结构差距的直接原因。河北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加工贸易来吸收外资和外国技术,来积极推进和完成这个过程。对于河北来说,不但要扩大加工贸易占出口的比重,从量上取胜;更重要的是要尽快介入到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环节,以质取胜。

建议进一步明确对加工贸易产业的政策引导,加快建立加工贸易园区。完善出台各项鼓励优惠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转移,并对在出口加工区内经营的企业进出口产品予以保税,放开加工贸易的产品范围,简化手续,这不但有利于加大海关监管力度,防范和打击走私,还可以吸引大量外资,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为加工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京津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鼓励本地产料件替换进口料件加工,带动地方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加大高新技术引进的力度,加速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产品核心技术的引入力度。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另一方面可以从京津引入战略合作者,达到核心技术转移的目的,加速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目的。同时要通过技术引进带动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设立“研发专项基金”以及给予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走高新技术产品创造之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把“河北制造”最终变成“河北创造”。

(四)加大外资引入力度,增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带动力

河北目前利用外资的水平还不高,规模还不够大。继续坚定不移的引入外资战略有利于河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省内其他企业生产工艺水平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提高省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带动力。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充分利用河北的优势资源和京津的“协同效应”引入有实力的国外企业,优先发展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注重机电、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型项目的引进,把握外资项目从目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力争做到高起步,快发展。

(五)保持出口商品基地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

建议政府利用土地、水利等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出台各项鼓励优惠政策,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出口基地为基础,规划和重点建设肉类、粮油、蔬菜、果品和水海产品等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区域农业竞争力。同时,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应大力引进外资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引进符合国际及有关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加工、生产体系,引进农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监控操作程序,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对畜禽疫病防疫检疫技术和化肥农药及饲料中有害残留的监测控制技术,带动河北农产品加工者标准意识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全面推进河北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使河北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激素及抗生素含量达到国家通用“绿色”标准,推动农产品出口。

篇5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实行的是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战略。为了鼓励对外贸易,国家在外贸体制与外汇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来鼓励企业出口。

(一)外贸经营权逐步开放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的是指定经营,有权经营对外贸易的只有12家专业的进出口公司。1983年,我国首次赋予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自营进出口权;1985年,国务院将外贸经营许可审批权下放到地方;1988年,国务院开始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2004年7月1日,我国正式彻底地放开了对外贸交易的限制,企业的外贸经营许可的获得途径由原来的审批改为登记备案,所有个人和企业,只要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备案,都可以从事进出口贸易。

(二)外汇管理改革

为加快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国家颁布了《外汇管理暂行办法》。1983年,为调动外贸企业经营的积极性,我国正式实行外汇留成和外汇调剂市场制度。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新的外汇制度,新制度主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以及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促进外汇调剂市场的形成。在这种市场中,企业能够采用接近实际成本的价格或汇率进行生产和出口贸易,从而提高了出口的积极性。

(三)鼓励出口的财政政策

在财政政策上,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在出口商品的生产上。为此,国家财政部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出口产品的生产,资金由国家财政部拨付给各级外贸部门,用于支持外贸企业在生产农副产品、土特产等商品和进行新产品的试制中无偿周转使用,这一举措在当时对扩大中国贸易出口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二战后,为恢复经济,日本政府推行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通过进口原材料、石油、煤炭等进行加工生产,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以赚取外汇,同时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出口产业,促使日本经济重工业化。加工贸易立国战略不仅突破了日本资源贫乏和资本短缺的束缚,还通过扩大产品市场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对日本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日本经济实力也因此跃升到发达国家第二位。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战略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经济体制的限制以及汇率政策的配合存在问题,在突破了模仿性技术制约、进入最先进国家行列后,日本并没有真正突破创新性技术的约束。80 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提出以“美日共霸”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战略构想,即“环太平洋经济圈构想”。日本积极促进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协调,加强多边贸易和发展全球经济,其全球经济的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倾斜,策划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向制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试图主导亚太地区的贸易秩序。

日本认识到外需存在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对贸易的乐观预期。世界经济虽处于复苏之中,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国政府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所支撑的,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律性的复苏轨道,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的影响,日本了《日本蓝皮书(2010)》,其中指出,日本经济已陷入通缩状态,国民对经济社会的未来感到不安,加上人口日趋老龄化,很难将储蓄转化为国民消费,内需的不足不利于扩大进口。此外,日元汇率的震荡波动也不利于日本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日本经济想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需要促进出口、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缓解通缩及扩大内需。从长期发展来看,日本政府依然会继续贯彻“贸易投资立国”的发展战略,继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推动贸易、投资盈余的长期化,力求恢复日本经济的活力。

三、中日贸易战略对比

通过对中日对外贸易战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在一定程度上都属于外向型经济,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外贸易也呈现出相似的特征。日本奉行的是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到 70 年代中期的“贸易立国”政策和后期推行至今的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政策”,以及日本在20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逐步推行的“内需主导型”战略,推行战略性的进口保护政策,不仅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还会带来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形成了较多的外汇储备,推动了日本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改革开放后,我国也采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积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随着对外贸易顺差的增大,贸易自由化倾向不断增强。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实行,使中国出口的巨大潜力得到激发,出口业得到高速发展,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中日两国都实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日本在创造经济奇迹后,也曾陷入长达10年的停滞期。当前我国也进入经济增长的阶段减速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聚合,所以在借鉴日本发展战略优势的同时也要从中吸取教训。我国对外贸易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内产业结构依然不尽合理,甚至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因此,当前我国一方面要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外贸政策上与国内产业政策充分融合,同r将创新和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我国产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温晶(1992―),女,山西永济人,山西财经大学世界经济学研究生。刘雅丽(1990―),女,山西朔州人,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曾珠.后危机时代日本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6):24-28.

[2] 李计广,张汉林,桑百川.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

篇6

1.引言

石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能源动力,而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都使得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频繁,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石油的需求大量增加,而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与地位也在与日俱增,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成为了贸易发展过程中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魏一鸣等(2008)通过分析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后发现,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将会加剧我国通货膨胀、减缓经济增长、降低股票市场的投融资能力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石油价格波动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油价波动对经济结构影响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在石油价格波动对对外经济商品结构影响的已有研究中,大多是以美国发达工业化国家为代表,分析和印证石油价格波动对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而由于油价的波动,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的上涨使得各国产业结构、方式结构有所改变,制造业这个高耗油产业也已经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了一国的商品结构、方式结构、模式结构和区域结构,本文中主要围绕石油价格变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石油要素比较优势和石油贸易政策四个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针对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改变的问题提出措施及建议。

2.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受各种因素的推动,在较高价位上波动频繁,而石油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其价格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石油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动力,其短期内价格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是短小的,但从长期来看则对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较大。石油价格的波动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贸易政策,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比较优势、贸易政策等作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因素,将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2.1 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国际石油价格不断大幅上涨会削弱我国的经济增长能力,降低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对本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有很大影响。我国对石油需求量较大使我国石油进口占整个贸易的份额不断增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使得我国进口石油外汇开支大幅增加。通过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进口、出口贸易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石油价格的波动对我国进出口有直接影响,且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出口的影响比进口更大,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造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失衡。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石油消费量巨大,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改善。据仝晓波(2012)测算,2011年我国隐含石油净出口7869万吨。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开采炼焦及核燃料、化学燃料及化学制造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的六大高耗油行业的产品仍占有很大比重,而在我国进口商品中,高科技产品等低耗能产品所占比例不断提升。如果我国石油利用率提高10%,每年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石油可减少1700万吨,相当于石油对外依存度降低4个百分点。因此,如果不对石油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改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将很难有实质性的转变。

2.2 石油价格波动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在各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会随着时间的推进会引起进出口结构的变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促进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同样,产业结构的变化将会对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石化产品不仅所占市场份额大、产业链长,而且石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关系着下游产业,例如汽车、建材、加工制造等多个产业链的发展。制造业这个高耗油产业也从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逐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会推动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的不断提升,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因为我国的石油消费量、需求量巨大、石油进口依存度较高,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使得我国进口不断大幅增加,缩小了我国的贸易顺差,改变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据王巧然(2010)2010年上半年分析,为应对国际石油价格频繁波动,中国石油化工产品专用料比例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兰州石化环保橡胶等新产品顺利投放市场并形成了优质的品牌影响。其中,环保橡胶填充油获得欧盟质量认证,为其进入国际市场、打破贸易壁垒、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可见,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

2.3 石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要素比较优势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石油要素相对比较优势对该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国际石油价格变动使我国的石油要素的相对比较优势有所减小,从而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一定负面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将抬升我国国内能源价格,使我国以石油为能源的相关行业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形成新的涨价因素,减少我国出口贸易,缩小了贸易顺差,而我国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却要求我国石油进口大量增加,因此,石油价格变动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方面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很大影响。

2.4 石油价格变动影响石油贸易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传导分析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工业能源,其价格的变动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我国采取了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应对石油价格飙升给我国经济贸易带来的巨大冲击,使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另外,我国曾施行的通过石油现货与期货两个市场参与国际石油定价的政策,减少了石油价格大幅上升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减轻了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削弱作用,从而使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同时,促进我国节油型经济体系的建设,增加我国石油自给能力这些政策措施更是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无疑会使一国的石油贸易政策有所改变,从而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影响。

3.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我国出口市场大面积萎缩,造成我国出口贸易的下降,而外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使得我国贸易商品结构长期失衡。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进口成本的上升,将增大我国经济的运行成本,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开支,使我国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从而削弱我国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缩小贸易顺差,易使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长期失衡。

近年来,我国依旧遵循李嘉图比较优势模型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油价的不断上涨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大幅下降,使我国劳动力与国际价格的交换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而外贸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贸易壁垒的产生也是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面临的一大挑战。

综上所述,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贸易政策方面均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减轻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产生的通货膨胀、改变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失衡,我国政府要针对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我国石油进出口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积极开拓多元化商品市场,促进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我国还应完善石油价格机制,出台应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政策措施以缓解石油价格上涨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冲击,加快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石油金融体系,尽量规避石油风险。同时,还要加强石油勘探和石油储备系统的建设,积极开发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市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防范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

[1]魏一鸣,焦建玲,梁强等.油价长期高位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1):11-15.

[2]杨志华.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

6:96-99.

[3]朱剑红.去年我国原油对上依存度56.4[N].人民日报,2013-02-06(10).

[4]刘桂舟,叶祥松.关于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6(02):47-53.

[5]仝晓波.贸易顺差推动大量石油隐件出口[N].中国能源报,2012-04-23.

[6]于伟,尹教东.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5(6):

11-19.

[7]黄运城,马卫峰,李畅.中国石油金融战略体系构建及风险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8]何念茹,朱闰龙.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

02:47-53.

篇7

第一,虽然近年来贸易规模显著扩大,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提高。石家庄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省外贸增速7.9%,高于全国5.7%,河北省在外贸方面发展迅速。

第二,东盟成长为我省第一大出口市场,2014年,我省对七大市场的出口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东盟的出口更加突出,占全省总额的15.1%,澳大利亚称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第三,产品结构不合理情况目前有所缓解,2013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已跃居全省第一和第三大出口商品,高科技产品出口企业占到30%,第一产业,钢铁,煤炭产品出口数量下降,出口额增长,外贸出口呈现出好的发展势头。

第四,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前期大幅度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在近几年来是增速稳中有升,国有企业的进出口增速有下滑减慢趋势。2014年河北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943.4亿元,同比增长14.9%,占同期河北省进出口总值的52.8%。

第五,省内对外贸易差距较大。石家庄,唐山和邢台,衡水差距在各地GDP上不仅有很大的差距,在进出口方面同样差距惊人,以2011年的商务局显示数据,石家庄和邢台差了大概100亿美元,这种差距是十分惊人的,第二名和第三名之间也差了大概40多亿。

河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逐步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对外贸易存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规模小,系数低。即使总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和广州,福建,上海相比差距尤为广泛。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全国及东部沿海省水平,进出口总量在全国进出口总量中占有的比重很小,进口额,和出口额所占有的比重都很低,并且近些年的发展中这种趋势更加严重了,2011年进出口额在全国排在第九位,到2014年进一步下降到十三位,这种趋势更加恶化了。

第二,贸易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主要是一些利用廉价劳动动力,这种产业的技术,科技含量低,主要是中小企业,入门低竞争压力大,自主品牌少,在对外贸易中占劣势地位,对河北长远的经济发展有不利的影响。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资源密集产品,河北高科技产业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少,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第三,河北省本地区内的发展就极其不合理,石家庄对外居于首位,邯郸唐山等城市发展也相对可以,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庄的和外贸最低的邢台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唐山靠海并且是京津唐重点发展自然资源丰富,而邢台市企业少并且企业的质量不高,主要是以弄产品为出口的主要产品,同时对外资的利用率也很低。

第四,出口市场集中。欧美市场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贸易壁垒多种多样,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是欧盟采取的主要手段。河北省的工业制成品处于较低的层次,存在不环保或者资源消耗大等问题因此货物被拒造成重大损失。河北省面临的区域风险大,遭遇贸易壁垒的机会高。

第五,河北省的民营企业与乡镇企业占比较低,在进口口的企业中主要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但是河北省的组成中民营占大多数,这种企业主要是一方面规模小,或者产品检测质量不达标,达不到出口的标准,或者根本没有出口的渠道。

第六,出口实力低竞争力弱,主要是河北出口产品上导致剪刀差的出现,河北省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河北省没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大多都是同一产品,或者技术含量低,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河北省存在竞争力不足的状态。

造成河北省外贸问题原因首先政策上来说政策的制定不完整不健全,很多进出口行业缺乏规范,相关部门在实施起来的时候拖沓效率不高,因而服务,技术贸易进出口方面依然处于初步阶段;其次产业结构分配不公。第一产业中大部分是粮食,经济作物则很少,农产品不能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低。地区工业结构趋同,主要是煤炭钢铁对外出口竞争激烈。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信息服务行业发展不足,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再次河北省产业品牌少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利用廉价劳动力,河北虽然以出口机电为主,但大多是没有品牌,或者是主要加工某个零件为主,因而在对外出口的方面一是没有品牌优势,二是竞争力不足;最后,河北省外贸人才不足。河北省省内的高等学校明显少于其他省份,并且河北省在引进外贸人才方面做得也不尽如人意,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于建议方面,经济上: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促进相邻地区,和跨地区合作贸易。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前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提倡企业采用B2B,B2C电子贸易方式不仅局限于周围地区,还要扩大周边整个省或者整过国家甚至与外国相互交往,能扣扩展自己的销售渠道,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创建新的品牌,进行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取得各项要素的最优组合。企业要加快自主创新,并且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积极做好自己的品牌宣传比如广告,电视宣传,品牌中是以某一方面为重比如说是在质量上,或者是产品创新上的品牌比如创造出一些类似“海尔”“格力”大的知名品牌,在国际上提高知名率和竞争力;加快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要注意只是自主产权的保护,继续出口机电产业,有利于改变对外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引导规范对外投资,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国际上类似的事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使河北省在“引进来,走出去”中回避不必要的风险,通过税收,信贷,引进利用外资,有效的回避走出去的投资风险。

政策上来说:政府应积极扶持对外贸易发展,鼓励励和支持尤其是最不发达的地区如邢台和衡水。出台鼓励进出口的措施如加出口退税税种,提供对外贸易发展的渠道来引导出口结构优化,提高政府海关税收部门对行政审批招标投标行政许可的管理效率。重点扶植一批企业,优先发放出口许可证管理,给予优先权,促进产品国际化。积极参加多边谈判,要进一步完善保障公平竞争的各项制度,避免企业恶性竞争,为河北省企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8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域范围广阔,是欧亚大陆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我国沿海发达城市、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同中亚五国、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印度等中、西、南亚国家及东欧、中欧、西欧、北欧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合作辐射区,辐射30多个国家,涵盖30亿人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启了我国与俄罗斯、中亚、西亚、南亚乃至东欧、西欧、阿拉伯国家及北非等国经贸合作的新时代,是一种大范围、多层次、宽领域、多文化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跨国综合交通通道为基础,以沿线国家中心城市为发展节点,以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为发展动力,以区域内各国政府协调制度安排为发展手段,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型跨国经济合作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丝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契机,必将带来欧亚各国经贸合作繁荣,也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为我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与日本。2004~2010年,欧盟、美国和日本一直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我国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39.12%。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集中在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导致我国外贸市场空间多元化战略推进缓慢,外贸风险不断加大。目前,美国的“财政悬崖”理由没有真正解决,2014年美国势必形成“新财政悬崖”,其债务危机积重难返,不会在短期内解决,将呈现“常态化”态势。美债危机使人民币汇率上升及我国出口成本增加,削弱了我国低成本制造业优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和投Y。而欧盟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形势并不乐观,2013年我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额下降3.7%。目前,欧美国家国内需求减弱,贸易保护严重,而且随着美国主导的TPP和美欧TTIP的推进,我国外贸面对严峻挑战,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新疆与周边八个国家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具有与周边国家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和经济互补等优势,但经贸合作一直处于较低层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将从国家层面推进我国与中西南亚、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伊朗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2013年9月,中哈签署22项经贸合作协议,总金额达300亿美元;中乌签署经贸投资协议31项,总金额150亿美元;我国向吉尔吉斯斯坦投资30亿美元。2013年10月,中俄签署了涉及经贸、海关、旅游、教育、电信等领域的共21个经贸合作文件;中印签署了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地方交往等9项双边合作文件,其中之一是中印两国政府边防合作协议,为中印两国经贸合作奠定了安全保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西进战略的实施,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使我国外贸市场地理格局更趋合理,开辟外贸发展的新市场、新路径。

二、为我国能源多元化战略提供了保障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能源资源丰富。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大国,伊朗、伊拉克是石油出口大国,蒙古国煤炭资源丰富,巴基斯坦石油、天然气、煤炭丰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将转变目前我国进口能源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目前状况,为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环“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丰富的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油气能源兴国战略,以推动本国能源开发和出口,美国“页岩气”革命和国际金融危机后能源价格的波动,使能源出口多样化成为能源丰富国家的能源战略需求。而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的战略需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丰富国家具有能源合作的互补性。

目前,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不断深入。2013年9月,中哈两国达成能源合作协议,实施跨境油气管道建设,加强油气开发和加工业务,支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参股卡沙甘油田建设;中土天然气管线C线加快建设步伐,加快启动D线建设,确保2016年D线建成通气,实现每年运送天然气650亿立方米的目标。中土天然气管线途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经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进入我国境内,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D线建成后我国从中亚三国进口天然气可达800亿立方米。我国与中亚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有利于双方能源战略的实施。2013年10月,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分别与诺瓦泰克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液化气买卖基础协议。同时签署协议,俄罗斯2018年以后每年将向我国增供1000万吨原油,中俄能源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与中亚地区、俄罗斯能源合作项目的良好进展带来更多的示范效应。中巴通道的加快建设,可加快中国与伊朗等阿拉伯国家能源、资源合作。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将我国铁路通道延伸到中亚南部和西部,与里海铁路相连,可加快与环里海国家的能源合作、推动大型能源合作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波.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三大原则[J].中国经济周刊,2013(37).

篇9

中图分类号:F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0-0130-01

一、重庆市经济发展优势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存在和贸易利益的主导理论。在比较优势理论中,一国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在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一)国家对重庆实行的政策优势。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唯一直辖市,国家对此也实行诸多政策优惠。2007年3月,总书记为重庆作出了“314”总体部署,要求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重庆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重庆的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欧盟、东盟和美国是我市前三大贸易伙伴,在全市外贸中的占比超过55%。随着欧盟、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全面复苏,重庆的外贸出口大幅度的增长。2011年1月,重庆出口总额达9亿美元,同比增长94.0%,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56.3个百分点。而到了2012年,重庆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为490.7亿美元,同比增长92.8%。其中,出口35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9.2%;进口133亿美元,同比增长59.1%。种种数据显示,重庆的外贸出口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三)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的特大城市。1.区位条件优越。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西结合部,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特别是畅通重庆建设的提出,内陆首个保税港区的建立,重庆的区位优势会越来越明显。2.基础设施功能完备。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重庆交汇,8000吨级船队可由长江溯江至重庆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重庆是中国西部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大,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高。3.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正着力壮大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4.市场潜力巨大。重庆人口众多,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都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二、重庆市经济发展劣势

(一)出口产品单一,商品技术附加值普遍较低。目前,重庆的外贸出口主要是靠本地生产的机电产品为主,重点出口产品为摩托车及零部件、通用发动机、汽车及零部件等。像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之类的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并且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偏低,在如今这个贸易全球化的世界里,这样的状况对重庆的发展相当不利。

(二)缺乏专业的外贸人员。随着重庆保税港的建立和运营,外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重庆处于内陆地区,外贸人才可谓相当缺乏。重庆要加快对外贸易发展,实现将重庆港打造成为“中国化的自由贸易港”的目标,无论人才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相当的差距。

(三)区县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目前,重庆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几个重点中心区,其他的周边区县由于区位条件、产业能力有限,所以发展得较差。

(四)吸收外资规模不大。重庆市吸收的外资情况一直都不容乐观,据资料显示:2012年1-11月,全市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210个,合同外资53.33亿美元,同比下降10.15%;但实际使用外资80.05亿美元,同比增长13.47%。但是,和其他的城市相比较还相差甚远。

三、重庆外贸发展对策分析

通过重庆外贸优劣势的分析,清楚重庆的发展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扬长避短发展重庆经济。

(一)继续优化出口结构,提高重庆造产品国际竞争力。继续引进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企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提高重庆出口能级,促进全市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加大服务贸易出口的支持力度,优化全市贸易结构。支持机电出口重点企业加快出口产品研发和创新,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的奖励力度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高科技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着力提升重庆造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着力培养外贸复合人才,增强人力资源保障。加强与专业服务机构、高等及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外贸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各类国际外贸复合型应用人才。利用外贸孵化器,加大对国际商务师、外销员、跟单员等人才的培养力度。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三)平衡发展区县的对外贸易。重庆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主城地区,周边区县并没有发展起来,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周边区县与主城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应对周边地区实地考察,发掘出它们的自身优势,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计划,像人少地广的区县,可以引进外资在该县办厂等,让整个重庆市平衡发展起来。

(四)制定方案扩大吸收外资,解决投资问题。吸收外资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利用国际资源实现超常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因此,必须把吸收外资放在对外开放工作的最重要的位置,而吸收外资的重心则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项目和资源。因此,这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根据每个地区的自身情况制定适合各自的解决方案。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而每一个地区也有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经济发展甚是迅速。特别是当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而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对外贸易也随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而快速复苏。并凭借着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功能完备和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在西部地区独占一席之地。但是,这就并不意味着重庆市的外贸发展就很完美,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所以,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

篇10

下半年随着国家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经济趋于平稳增长,交通运输形势总体更趋良好,主要利好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运输增产宏观环境依旧

2005年作为顺利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收官之年,较好的宏观经济增长预期,既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运输生产的平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增长环境。

二、客流走势有望平稳趋高

促使客流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出行欲望增强、出行机会增多,为客运需求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由于长达两个月的“暑运”、“十一”黄金周等客流高峰期继续存在,可望持续拉动客流增长; 三是年内铁路还将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客运增长趋高是必然之势; 四是居民在正常支出中将更多地趋于旅游等非实物性消费。

三、基础货源仍是增长重点

下半年是工业生产的黄金季节,但为保障国民经济良好运行,煤、电、油、钢等能源、重要原材料生产仍有继续扩大的空间,预期工业增加值增幅将高于上半年。能源、原材料是大运量行业,基础工业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直接拉动运输需求的增长,为交通运输、尤其是货物运输提供了数量大、运距长、跨区域的基础货源,成为铁路、港口等部门运输生产重要的增长点。

四、投资增长拉动货运增势不减

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突破7万亿元,增幅达25.8%。今年首季在宏观调控紧抓不放的条件下,虽然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由于基数较大,增速仍达22.8%,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偏高。为防止经济过热、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家将继续加强宏观调控,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重点和力度,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有所回落。但是不可否认固定资产投资仍是近年拉动经济的主要因素,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将保持在15%~20%左右,增量将在1万亿元以上,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基数较大,即使增长1个百分点,也将增加700多亿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然较大,投资品的增产必将为运输生产提供强劲的货源。

篇11

2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进口贸易作用仍未得到充分体现

综合近几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存在一定的问题。历年来,外国外贸出口额大致保持持续上涨的态势,但始终无法达到进出口平衡,因此一直存在贸易顺差问题。这说明我国出口贸易依然依赖于原材料、资源和技术等,对于国外优势货源想充分地利用,难以增加出口竞争优势。以2014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将去年同期不可比因素剔除后,其7、8、9月份出口平均增速超过了10%,明显高于2013年全年的平均水平。而进口贸易数据则相对低迷,2014年月平均进口水平不足1700亿美元。

2.2出口贸易结构有一定变化,但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我国出口贸易形式主要为加工贸易,显而易见,加工贸易方式中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使用廉价资源以及劳动力来换取,甚至以牺牲环境这一恶性后果为代价。同时,加工贸易方式下国内大部分企业均为定牌生产以及贴牌生产,严重缺乏自主品牌。因此此种出口方式仅仅能够赚取加工费用,而品牌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则为他国所攫取。从国内外贸企业性质不难发现,其主要均为外资企业出口,由此说明我国依然缺乏真正具备自主品牌以及先进技术的出口企业,仍需要借助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导致外贸出口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同时也不利于本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3对外贸易存在较高的依存度,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表现出恶化趋势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始终被称为“三驾马车”之一,在GDP中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充分证明了外贸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而就国际贸易发展角度分析而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也可见一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出口比重大幅提升,1995年仅为19.4%,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跃至45%,同时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表现出高度依赖性。在中国出口贸易中,欧美市场份额所占比重接近40%,这一数据充分证实我国对外贸易过于依赖国外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国内市场发展依然落后,而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国外市场波动始终对我国贸易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就贸易条件指数(TOT)分析来看,我国虽然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但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贸易发展模式造成中长期贸易条件困境,贸易条件指数也表现出恶化趋势。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措施

3.1政府与企业应积极进取,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就政府角度分析而言,有关部门应对当前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予以不断完善,在以国内进出口企业为管理对象的同时,还应纳入在华的外国跨国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针对其贸易行为制订富有针对性的进出口法规,主要包括进出口额的参照标准以及统计口径等,以此来对我国对外贸易差额予以评估和衡量,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率。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并完善相关预警机制、专门机构以及专业贸易人才,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搜集相关资料,并对国内进出口企业受此发展的影响做出及时评估和反馈,为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帮助其做好贸易摩擦的应对工作。

3.2紧跟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出口产品附加值

随着全球产业机构以及资源配置格局的新一轮调整,我国政府与企业应对全球经济形势走向变化予以充分关注,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转变外贸发展观念,深入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以科学的外贸发展观为引导,对优质进口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推动外贸出口的发展,充分考虑进出口均衡发展,合理控制贸易逆顺差,实现最优化配置国际资源,最终形成“双赢”的科学贸易发展观。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为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帮助其培养出具备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商品,形成自主品牌,通过高附加值产品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3.3应不断扩大内需,并对内需和外需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

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国际资本新一轮布局随之加速,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受到影响。而“外部需求难有明显回升、中国外贸竞争优势转换为青黄不接、贸易摩擦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挑战的突出体现。对此,我国政府应通过新一轮调控,努力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确保对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同时还应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帮助企业妥善利用国际以及国内资源与市场,通过政策扶植等方法来应对企业融资困难以及流动性不足的难题。而出口企业也应对自身发展战略予以适时调整,积极进取、果断出击,争取利益最大化。

篇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贸易总额在2012年度达到了3.87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固然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随之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限制我国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CO2温室气体排放国,根据国际权威组织估计,我国温室气体在2008年度排放量达到69亿吨,占全球排放量的22%,也是世界排名第一。在两个世界第一面前,我们有必要分析对外贸易和碳排放的客观评价和定量关系,从而更好地定位国家的外贸政策。

一、文献回顾

碳排放量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热点问题。国内学者王媛等(2011)通过计算得出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满足了国际市场消费需求,也满足了中国吸纳劳动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的需要,但同时也带来了温室气体排放的转移问题,特别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在全球的转移;Shui和Harriss(2006)测算得出我国对美出口商品引起的碳排放占我国排放量的7%~14%。由此可见,对外出口商品与碳排放有极大的关联性。国内外的相关文章还有很多,主要观点就是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究竟是怎样的联系,联系中间的过程又是怎样的,探讨得不多。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我国能源消费的实际状况,将以碳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主要的衡量指标;对外贸易选取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作为衡量指标。主要数据来源如下,CO2排放量选取的是国际能源署(IEA,2012)1990~2010数据,对外贸易总额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历年出口货物分类金额”1990~2010总额数据。为了刻画变量间的关系,需要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处理,本文遵循一般的处理方法就是采用对相关变量取自然对数的形式处理数据,使得数据的变化尽量具有平滑性,所以对对外贸易总额EX和CO2排放量数据取自然对数,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来看,LNEX,LNCO2呈现趋势变化,说明变量是不平稳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处理,从而不会由于数据的不平稳而出现伪回归现象。

(二)计量模型结果的分析

1.长期的协整关系检验

平稳是指作为时间序列的变量统计上的变化规律会跟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也就是,形成的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的随机过程的特征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时如果直接用数据回归时就有可能出现伪回归情况。我们通常要对数据进行检验和处理,我们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当发现数据不平稳时,可以通过差分方法来处理数据。如果数据经由一阶差分变为平稳序列,则称一阶单整序列,标为I(1);此后一次类推。采用ADF方法对LNCO2和LNEX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图表1所示。

通过单位根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EX和LNCO2都是不平稳的。这时候不能直接回归,需要进一步差分检验,经过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都实现了数据的平稳性。LNEX序列是一阶单整,即LNEX~I(1),LNCO2序列也是是一阶单整,即LNCO2~I(1)。

检验协整的方法本文采用EG两步法,针对残差序列进行检验。对于对外贸易总量(LNEX)和二氧化碳的排放(LNCO2)之间有没有存在特殊的相关性,先进行两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后形成的残差是否呈现平稳性。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t检验统计量值为-4.599108,小于临界值,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出口总额(LNEX)和二氧化碳的排放(LNCO2)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对外贸易总额(LNEX)和二氧化碳的排放(LNCO2)之间是存在协整关系,对外贸易总额的不断增加,拉动了GDP的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必然引起对能源消耗增长,势必会导致CO2排放增长,LNEX的估计系数为0.36,表示实际出口总额每增加一个单位,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增加0.36个单位,这同发达经济体比较而言,还是比较高的,说明我国出口经济是粗放式增长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经济模式需要转变。

2.短期动态关系分析

协整反映了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呈现失衡状况,为了加强模型的精准度,不妨把协整回归式中的误差项et看作均衡误差,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把二氧化碳排放的短期变化与长期变化结合起来。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波动源于两个不同部分:一部分来自于长期均衡,另一部分来自于短期均衡。D表示差分算子,表明LNEX和LNCO2的短期变动,(-1)(-2)分别表示滞后一期和二期。通过VEC模型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出口对二氧化碳具有促进作用,但滞后两期后作用出现衰弱态势,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的进步,拥有了更多的实力对环境的治理和环保意识的上升。争取避免走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实现对外贸易发展同时,环境的友好发展。

协整只是呈现经济变量的长期关系,误差修正只是呈现短期关系。但是变量之间谁为因,谁为果。是出口总额的上升促使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升高还是碳排放是进出口增长的原因,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检验,对LNCO2和LNEX进行统计上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将滞后期定为1期,具体的检验结果如图表3

表3反映出在5%显著性水平上,对于原假设LNEX没有呈现为LNCO2的格兰杰原因,显著性概率为0.0053,拒绝原假设,表明出口总额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原因,同时,对于LNCO2也没有呈现LNEX格兰杰原因,显著概率为0.7062,接受原假设,故碳排放不是出口贸易增长的原因,所以中国碳排放增长与出口增长单向因果关系,表明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式粗放式增长。

格兰杰因果检验仅仅说明和验证了对外贸易和 碳排放之间是否呈现因果关系,具体的关系作用原理需要借助于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经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对外贸易增长是碳排放上升的重要原因。对模型进行脉冲响应之前,需要判断平稳性,不平稳的序列是不能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本文用 AR 根的图表来验证,AR根图判定的是特征方程的特征根的倒数绝对值与1的关系,小于1则说明根位于单位圆里或者圆内,这个模型是稳定的,如若不然,则这个模型是不稳定的。经过数据处理软件运算得出图2,从图2可以得出,特征方程全部根的倒数值的绝对值都在单位圆内和圆上,说明模型是稳定的,变量之间协整关系是成立的。

从图2来看,发现全部根倒数值都在单位圆内,故可以判定VAR是平稳的,所以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

图3是基于分解技术模拟的脉冲相应函数图。显示了CO2排放对自身冲击的反映,CO2对进出口增长及出口增长对CO2的排放的长期总反映,进出口对自身冲击的影响。图3显示,CO2排放对于对外贸易的冲击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近年来CO2排放对于对外贸易总量增长总共增加了6.45%,随后年份冲击的总效应逐渐衰弱降低,呈现长期稳定态势,从长期而言对外贸易增长对于碳排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利用相关模型对我国出口贸易和国内碳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检验,得到以下结论。

1.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短期存在相关性但是关系不稳定。

2.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之间在长期是存在稳定的关系,二者在长时间内呈现一种相互影响、促进的关系。

3.从短时间来看,出口总额的增长对碳排放影响很大,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虽然拉动GDP增长,促进经济发展,但这是依靠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映出口商品是以依赖石油、煤炭等高排放CO2的资源。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可知,中国的出口贸易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属于粗放式的增长,对外贸易额越大,国内碳排放越多。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当我们出口大量含碳量高的产品时却最终消费在国外,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是我们国家承受的,所以有必要在气候谈判时指出这一点,为我国的气候谈判争取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媛,李东哲.基于国际分工角度的中国贸易碳转移估算[J].资源科学,2011(07).

[2]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3]刘强,庄幸,姜克隽等.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产业经济,2008(08).

[4]马海涌,张伟伟.国际碳市场的风险、监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1(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