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09:37: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务,其出发点是核心企业,以担保品和交易关系构成供应链链条。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供应链中的各企业提供一系列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包括融资、保险和结算等等[1]。与传统的信贷和贸易融资不同,供应链融资在核心企业的支持下,其金融支持能够到达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供应链金融具有明显的优点,首先可以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购销行为中融入银行信用,从而使供应链上的商业信用增强,使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能够建立有效的战略协同关系,使供应链的竞争力提高。其次,对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能够对其进行资金注入,从而解决其融资问题,避免供应链出现失衡。
由于供应链金融的种种优点,在我国物流、钢铁、家电、汽车等各行业的应用非常普遍,发展了三种基本的供应链金融形式:存贷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应用收账融资。在供应链金融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目的就在于能够对金融风险的大小进行识别和分析,以此来提高服务定价的准确性,维护供应链金融的稳定。
2.基于供应链金融特征的评估原则
由于供应链金融的特殊性,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估不仅需要遵循一般的风险评估原则,还要遵守基于供应链金融特征的评估原则,包括主体加债项评估原则、系统性评估原则和强调动态性与过程性的评估原则。
主体加债项评估原则。传统的风险评级系统共有九步,其基础为主体评级,并以债项评级作为辅助,显然这种风险评级的方式更适合于传统的信贷。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这种当时不能对供应链金融中风险的大小进行准确的评估,往往造成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高估,一定程度上对业务拓展造成了阻碍。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销售存货所得的现金流是企业主要的还款来源,因此提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主体加债项评估原则,也就是对债项和借款企业主体的风险进行综合考虑,并加重债项评价的权重,对债项指标进行侧重[2]。
深圳发展银行在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进行总结时,也曾提出在自偿性贸易融资中,由于借款主体的还款来源主要依托其资产收入以及综合偿付能力,银行对借款者的授信的依据为贷款者对交易的组织能力以及该业务的自我清偿特征,短周期操作中的自偿性和封闭性才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核心。因此在进行风险评估体系的设置时,要对债项结构评价指标和主体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考虑,赋予不同的权重。
系统性评估原则。供应链是一个综合系统,供应链的金融风险也具有复杂性。企业的运营,企业所在的供应链、区域,企业所处的经济周期等都会对供应链的金融风险产生影响。因此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时要综合考虑整个系统,以提高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的完整性。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3]。
非系统性风险评估指标包括企业担保品的变现风险、信用风险、具体操作风险。
系统性风险评估指标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以及行业、区域、宏观的风险的衡量。
强调动态性与过程性的评估原则。与信贷服务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不仅要对贷款的准入问题进行关注,更重要的是要对运营的过程进行控制,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估要强调动态性和过程性。也就是在进行融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时,其指标的设置要根据业务运营的过程来进行,并重视与过程相关的指标。以操作过程风险为例,其在供应链金融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得到更多的权重,以显示其动态性与过程性。
3.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过程的探讨
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对风险评判标准的构建以及对指标权重的确定、对指标权重一致性的检验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评判标准的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包括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是系统性融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的基础。在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一线评估人员对现场的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和资料,分析工具尽量采用定量。
以定量评估来衡量能够使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首先必须以一定的数据来计算定量指标,进而对规则进行设置,以对应不同的评分范围。以具体的评分来对指标的定量值进行映射。
对于难以定量的情况一般采取7级打分的评级方法,也就是将风险由高到低划分为7个等级,再以数字1到数字7来进行标注[4]。例如风险很大设置为1分,最后风险很小设置为7分。进而以每一指标的权重为基础,进行分值的加权平均,最后的分值作为其最终评分结果。
融资的风险评估必须注重动态性和过程性,这是由供应链金融的过程性与动态性的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在贷款期间,评估人员和监管方都要对业务的动态变化进行关注,并随之对评估分值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对风险进行灵敏的识别和准确的判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对检验指标权重的一致性。专家打分是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主要方法,专家一般采取德尔菲法进行打分,对各因素的最终权重进行分别估计。将专家的估计结果进行处理,主要是求平均和归一化两种处理,最后得出的结果作为指标的最终权重。此外,层次分析法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中常用的方法,这是由于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中评价指标的数量比一般风险评估要多。层次分析法可以以公式来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并检验指标权重的一致性。
运用层次分析法首先要对判断矩阵进行构建,进而计算相对的权重,计算方法主要有特征根法和和法等等。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之后还要检验其一致性,以确定权重系数的合理性。在得到该组元素对其上一层指标的权重向量后,还需要进行计算各层元素对该风险评估体系目标层的总体排序权重。将单准则下的权重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合成,形成总排序权重,并对总排序权重的一致性进行逐层检验。
区块链科技金融领域重要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一,拥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可追溯等特征,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特邀研究员李高阳对《经济》记者表示,在艺术、司法、传媒、零售、医疗等领域均有探索和应用上的突破,除了数字货币,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极为广泛,跨境支付结算、借贷、证券交易等。当然,还有供应链金融。
在美国,常见以联盟的形式做区块链,比如金融方面有R3联盟,技术方面有IBM Hyperledger技术联盟。而中国除了金融领域,也不断在尝试区块链与供应链领域的结合。比如为了推广区块链技术,2017首届科技金融国际峰会的“区块链的金融应用”专题论坛上,成立了国内首家供应链区块链联盟,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供应链行业的区块链联盟。
3月7日,互联网金融公司点融网和富士康旗下金融平台富金通共同推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出来的数据库――“Chained Finance”区块链金融平台。这一步步的尝试无疑是人们在期待区块链技术可以给供应链产业带来改善。那么,区块链+供应链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上海文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杨宏涛认为,区块链主要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两个痛点,一是数据安全和隐私的问题,二是数据获取成本问题。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由供应链业务数据驱动进行风险评估,目前各个金融机构主要做法有两种,一是核心企业承担责任,二是对获取供应链金融的全量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对第一种方式核心,企业往往不愿意承担全部的风险责任,第二种方式,金融机构承担风险,就必须掌握供应链业务过程的全量数据,进行风险分析。但核心企业往往担心数据的隐形性和商业机密,不愿意提供对应的全量数据。而区块链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方确认来完成业务真实性的问题。
杨宏涛还告诉《经济》记者,区块链技术有望构建行业的数据业务真实性验证的统一方法,同时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业务协作上也能广泛地应用,让各个金融机构不需要仅仅是为了供应链金融去一一对接核心企业,而是可以通过行业的区块链网络进行业务真实性的确认,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
不仅如此,李高阳也告诉《经济》记者,区块链与供应链的“碰撞”,将产生“降本、提质、增效”的“火花”,深度融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一步解决链条中“信息孤岛”问题。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始终存在对核心企业的依赖,这是中心化的模式。而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的显著特征,能够解决链条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完整和通畅,提升各个主体整体的信用资质,建立分布式的信用体系。区块链技术还有公开透明可追溯的特征,能够实现链条各个环节的共享信息透明,重塑信用体系,降低信用风险。
易观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张宁对《经济》记者表示,区块链还是一种记账技术,不能被人为篡改。易观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李子川也表示,区块链去中心、不可逆的特征保障了交易的透明性与安全性,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中,能起到提升交易效率以及降低对账、清结算等成本的作用。
比如说在银行有存款,这笔钱可能会因为银行内部的机制不完善或缺乏监督而被卷走,但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证明这笔钱的所有权是你的,不能被逆转,别人想改也改不了。
数据是融资关键 技术安全待提高
在理论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供应链金融将极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和痛点,但目前国内的区块链技术仍需要实践检验,效果也有待观察。而从供应链金融的市场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的区块链技术真的能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吗?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在于两方面,一是融资难,二是融资贵。在张宁看来,融资难是因为商业银行不愿意将款项贷给中小企业,因为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有很多大型的企业或者国有企业的安全性非常高,资金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所以中小企业不太容易拿到钱;融资贵的问题是传统企业拿不到钱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拿到钱,而民间借贷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区块链技术未来肯定是可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乐商云集CEO张宇焱对《经济》记者称,企业融资的关键是有]有数据,“不是说银行不想给企业贷款,而是因为没有数据,金融机构的风控模型很难建立,所以就导致坏账比较多,没办法给金融产品定价。区块链解决了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真实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它的金融服务也就顺理成章了。”
另外,通过区块链技术,则有希望将传统的1+N 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扩展到M+N 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杨宏涛表示,让核心企业不需要专门为供应链金融而做供应链金融,而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业务中,自然获得供应链金融服务,才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运用不会一帆风顺,面临的困难也有很多,如何发挥好区块链+供应链的作用也是业内共同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供应链 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
key word:Supply cha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ial crisis
基金项目:益阳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2009JZ09)研究成果之一,本文同时得到湖南城市研究基地资助。
引言
根据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中小企业是指从业人员数在2000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下的制造企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是趋重要。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截止2009年12月,中小企业仍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在国际金融危中,中小企业也暴露了其抗风险能力弱,受外部因素制约大,生存能力弱等不足之处,本文拟从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特征分析入手,剖析中小企业供应链的脆弱性,进而提出强化其供应链的方法以增强中小企业对抗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及生存发展能力。
一、中小企业供应链特征
供应链是由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企业链,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过“链”中的每个企业,逐步形成产品,产品再通过一系列流通配送环节,最后交到最终用户手中,这一系列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供应链的全部活动[1]。中小企业供应链的特征是由其企业特征所决定的。根据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及总资产三个方面的界定,中小企业供应链具有如下特征:
1、不能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作用
供应链上一般会有一个核心企业,以其为中心,协调管理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一般来说,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企业有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良好的企业文化、开放的组织作风及良好的竞争与创新机制的在某个或几个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企业。这是以中小型企业的资产、人员、技术条件很难满足的,所以中小型企业很难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其规模、资本限制等限制,对核心企业的依赖性强,对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作用有限,所以能从供应链竞争中获得的支持与利益十分有限。
2、与上下游供应链结点企业关系不稳定
中小型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很可能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且一般是跟少数几家供应商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在此环境下的合作中,中小型企业往往处于一种谈判劣势,原料与产品订价、款项结算、交货期与交货数量等方面的协议都可能不利于中小企业,这对流动资金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很难接收的。所以,这种合作关系会在中小企业不断寻求更好的供求关系过程中变得十分脆弱,同时,大型企业在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中,由于规模不对等的原因,双方供需计划很难匹配,大型企业可能会中止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
3、中小型企业供应链信息传递系统效率低下
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重要数据要做到有效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必须实时地传递。近年来,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但是受管理水平、资源、人员素质等因素限制,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与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数据传递方式落后,数据加工处理方式原始,很难做到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
二、金融危机冲击对中小企业供应链的影响
中小企业供应链的上述特征,会导致中小企业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时出现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1、容易被供应链核心企业所抛弃
金融危机的冲击常常会使得供应链产品需求下降,供应链整体利润受损。供应链核心企业往往会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供应链中弱势企业,中小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弱,所以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常常会面临破产的命运。例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0月,广东省关闭、停产、歇业和外迁的中小企业达到15661家。
2、与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关系中断
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需求大幅波动及牛鞭效应的影响,供应链企业间的物流会变得十分混乱。为了降低库存持有水平及降低成本,企业间原有的合约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这使得原有的合作伙伴关系被迫中断。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供应链企业各自为政,整个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利益分配进一步趋向不合理,中小型企业更是面临下游企业不执行销售计划使产品大量积压,而原料供应方面可能由于受上游大型企业的强势而按原有采购计划执行使原料库存水平也大幅上升,这会给原本就流动资金不太充足的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3、不能及时识别企业链产品需求变化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低,就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看,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征是只有少数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而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3]。同时,中小企业使用互联网和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参差不齐,电子商务的应用主要在于网上查询、网上信息,但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小企业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不能及时地从以往需求变化中预测出需求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使得中小型企业供应与需求很难吻合,同时,信息化水平的低下也给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带来了很难逾越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信息传递的断点,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导致供应链节点企业成本水平整体上升,削弱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供应链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对策
金融危机是全球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治愈的重症,已逐步走出次贷危机的我国中小型企业应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自身供应链建设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再次冲击。根据前文分析,中小型企业可以在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强化自身供应链。
1、提升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
提升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可以有效减少金融危机出现时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中小企业要提升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构建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小而专,小而精”、“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产品个性化、高新科技创新等策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同时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及信息化水平,合理选择供应链伙伴构建以自己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组织。
第二种思路是努力成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强有力的支持者或成为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环节。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会很困难,但如果能在质量、服务、时间等方面的竞争中保持其一种或多种独特的优势,就可能避免成为供应链中牺牲品的结局。同时如果能够与核心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则能在受到外部威胁时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空间。
2、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
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离开其它企业的支持而获得超额利润,与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通过集成,优化资源配置,快速响应市场,合理分配利益是供应链上企业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组织管理水平的限制,要在短期内做到主动协调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关系会很难做到,但可以通过首先协调其上下游相邻企业的关系入手逐步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间沟通战略意图,进而依照多劳多得、风险补偿或效用最大原则分配收益达到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另外,中小企业还可以与上下游企业间通过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合作融资、相互投资等方式形成一个“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
3、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条件。而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下的现状已成为中小企业供应链建设与管理的瓶颈。如何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应对外部冲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中小企业高层领导要通过学习、考察、交流等方式提高信息化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并在组织内加强信息化方面的宣传与教育,转变企业文化观念。
其次,就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经济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合理规划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中小型企业受各方面的限制,不能采用大型企业先进全面的信息系统,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技术较为先进成熟的、已有成功经验的系统作为参考,在系统模块上选择能在较短期内能产生效益的优先上马,同时要重点考虑与供应链其他企业的数据共享平台的兼容与数据交换。
另外,中小企业在资金的分配上重点考虑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信息化的发展的根本是人才,企业应通过加强企业内部人员培养、引进外部人才以及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等方式,以人为本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导致关闭、停产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如果能与大型企业一起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强大供应链,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相互支持、共担风险与损失,就能在度过金融危机的寒冬,迎来经济复苏、共同发展的暧春。
参考文献:
前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提供的一种新的综合金融服务,近年来成为西方银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和重要的新的业务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业务被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银行主导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征明显,银行通过大力推进以供应链金融为主的贸易金融业务创新,既能为我国实体经济提供全面、充分的金融服务,解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使投资、生产、销售活动更加顺畅,又能实现企业与银行的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由于我国日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采购中心,我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供应链的进程不会改变,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研究、金融业务发展日趋旺盛,且国际合作也日渐增强,为了提高我国供应链的竞争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各类企业和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加以研究、应用,各类银行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不断提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供应链融资方案的设计,以此来不断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
1. 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目前国内各类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上,可以说各有所长、各具侧重点,例如广东发展银行,作为国内比较早开展货押业务的银行以货押业务为主打产品,结合物流公司的专项服务,为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方案。再例如以服务中小企业为目标的兴业银行,其主要产品针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各个不同环节提供一系列服务产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招商银行作为国内电子银行市场领先者,着力打造基于其技术平台优势的“电子供应链金融”概念。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率先提出“1十N”模式,通过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渗透,开发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市场。
虽然各家银行在产品名称、产品组合等方面各有差异,但不难看出,各商业银行通过提供核心客户解决方案、上游供应商解决方案、下游销售商解决方案,或三个方案同时组合运用的模式来满足供应链管理的整体需要。同时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识存在共同之处:
1.1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家商业银行关注、争取的都是供应链中的交易所产生的现金流及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优质动产(例如:存货、应收账款等),利用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产品尽可能的满足各个节点企业的金融需求,力争为链条企业提供整体的结构化金融解决方案。
1.2各家商业银行在自身为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提供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积极寻找第三方合作伙伴(例如:物流公司、保险公司等),针对物流与供应链的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充分发挥物流、保险的业务优势,结合银行融资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第三方物流公司也是银行产品销售的一个渠道,也是代表银行执行监管的重要角色,银行与第三方的合作,是以各自经营范围、业务优势为出发点,形成互补,交叉销售,在降低风险或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
1.3在国内金融制度环境、技术环境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金融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同业竞争日益加剧,各家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寻找建立在自身经营特色基础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还属于发展初期,银行主导特征明显,市场潜力巨大,是各商业银行积极争揽的带来综合性收益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1.4在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与业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多是运用“1十N”模式进行。所谓“1”,是指在链条上,拥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核心企业,“N”是依附核心企业存在的其他企业。银行通常采取以满足核心企业需求为业务突破口和融资风险控制点,通过提供核心企业解决方案、对上游供应商解决方案、对下游销售商解决方案的产品及其组合,实现贸易融资规模扩大、客户批量增长、服务行业不断拓展等经营目标。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措施
2.1选择重点行业实现业务突破
商业银行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在贷款支持民生行业、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重点行业的贸易行为辅之以供应链金融业务方案进行全面支持。以支柱性行业为突破口,选择行业重点客户,建立战略联盟关系,通过“1+N”供应链融资模式向重点客户上下游进行渗透,有效实现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及客户结构的调整。
2.2以优势业务带动客户群体扩展
每个商业银行都具备比较优势业务,以中国银行为例,国际结算业务是其传统优势业务,但单纯的国际结算客户,在办理贸易结算、融资时,银行提供的服务多数集中于结算方式上,或者某一环节的一个贸易融资活动。如果能将客户贸易整体考虑,提供连贯的国内、国外整体贸易金融服务,既能综合节约财务成本,扩大贸易机会,又能不断提升银行综合服务水平。因此以优势业务带动客户群体的壮大,也不失为一种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2.3以基础产品销售为主,有针对性开展产品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基本都销售涉及贸易交易的各个阶段的融资产品:如装运前融资、货押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通过上述产品,基本满足核心客户、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不同业务需求。在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基础产品的销售,包括供应链产品、结算产品、保函产品等;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与创新。
2.4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
金融行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国内许多银行也通过大力开发网上银行,银企直连等电子化的服务,希望以此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尽可能降低客户的操作成本。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如何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不同信息平台、信息主体,充分实现各平台的信息共享、互补、监控是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业务需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