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时间:2023-07-18 09:37: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

篇1

关键词 音乐 武术 套路 融合

在武打影视、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中,最神秘摸过于音乐,众所周知,它由无形、无影、无法触摸的声音编程变化多样、情趣万端的曲调。演奏时它“时而雄厚、时而轻柔、时而哀愁、时而欢愉……”[1]。基于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全人类沟通心灵、相互了解的“共同语言”。音乐作为一种特别的艺术形态,备受古人喜爱,它不仅被视为调节万物的手段,而且还是人民日常生活中茶余饭后的消遣方式。音乐与武舞融合后,使无形、无象的音乐,借助肢体媒介的操演,变成了一种有形的存在。

中国武术在世界体育范围内可以说独树一帜,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和文化底蕴。从音乐角度讲,有四个关键因素影响音乐的感染力。

首先,人都有对节奏刺激做出反应基本的倾向,音乐的节奏是很重要的因素。第二,音乐的旋律及和声能否被听众理解并将其情绪调动起来。第三,音乐文化的影响。第四,音乐的诱导和激发作用。这里,音乐的诱导和激发作用与音乐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内在影响紧密相关。因此,套路配乐应能够反映本国的文化内涵,实现该效果,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音乐与武术融合应体现时代精神

音乐配合武术套路动作的表现形式是现代武术演练的常用形式,这样的结合使演练过程更能透出强烈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演练者的肢体动作变化结合音乐的韵律波动,体现武术与艺术的审美情感是互通的,音乐的节奏变化使演练中的快、慢、起、伏、闪、展、腾、挪上的变化更丰富的表现出来,更能激发运动员的表现欲望。作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武术套路课中的配乐应当具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特征,对此,保尔·享利·郎在其《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前言曾开宗明义指出:“时代精神不仅反映在艺术中,也反映在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中”,因此,对一切艺术活动而言,它们不仅受制于时代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而且也为时代精神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同样,武术套路与音乐的融合过程中,也应注意体现出时代精神。它将有利于展现武术和音乐的共性美,能够体现武术套路演练所要求的现代化、精品化和人性化,这样的套路配乐使人们感觉到观看学习武术是一项高品位的体育活动。

二、根据不同特点的拳术、器械选用音乐

武术课上,借助配乐的韵律变化,使其与武术动作的节奏变化融合,依靠音乐节拍,帮助学生们正确地控制自身的动作劲力和速度变化,进而能够使学生自身的相关神经部分建立联系形成能够反馈信息的反射过程。武术和音乐都是能够调动情感并表现情感的行为方式。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样,音乐表达情感的曲调也很多。拳术、器械的套路运动风格特点决定了音乐的选择;一组动作舒展大方带有快速步法转换、方向变化与身法身法相结合的长拳动作组合,应选择一段绵长优雅、节奏飞扬的旋律来体现长拳动作的柔美。音乐风格要与套路动作相匹配,音乐要注意重点突出表现武术套路的精华部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根据武术动作的攻防特点和发力方法来选取音乐

武术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格斗、搏击功能的肢体运动,与生俱来的带有攻击和防守的本质属性。武术动作的表现自然要通过动作的速度、力量与节奏变化才能表现。舒展大方,剑曲富有宽广雄伟之势。当学生一听到播放初级剑的前奏曲时,就被那悠扬悦耳的音乐所感染,便不由自主的进入练剑意境。选取合适的音乐融入到武术动作中,将加深学生对特定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与掌握,能突显武术攻防特点,与武术动作表演相得益彰的音乐使武术更具表演性和观赏性,容易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四、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选配音乐

武术项目动作复杂多样,套路动作往往是由几十个单个动作所组成,比一般的体育项目学习难度大,不易掌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注意选搭曲目节奏的变化。课上借助音乐的伴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延缓运动性疲劳的过早出现,而且有利于加快学生对动作难度大的技术的掌握和理解。在引入与学习阶段,宜采用与动作风格相匹配的音乐。在放松阶段则可选用舒缓的民族音乐帮助学生放松紧张的神经,缓解课上负荷带来的肌肉疲劳感觉。

五、结论

篇2

谈到艺术教育,笔者认为首先是指学校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通常是指通过有关音、体、美等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艺术知识和氛围的传授与引导,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和部署。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陆续将艺术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开设了艺术教育类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如果对这些艺术教育通过相关课程设置来进行普及的话,那么它只是狭义的纯艺术学科教育,而真正需要艺术教育发挥作用的话,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艺术教育与实践才能相辅相成。

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相统一的条件与载体

由于笔者视野有限,文中谈及的艺术教育与实践都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为例。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作为一个单独的校区,承担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载体是分团委大学生艺术中心。大学生艺术中心本着“以艺育人”的宗旨,从单纯的技术技巧教育中走出来,力求提高艺术教育的美育性能,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在实践中努力开辟丰富多彩的具有展示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力争创建先进的主流的校园文化。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提高到普及;由个别艺术尖子人才带向全体学生;由艺术比赛的喜人结果和成绩到艺术活动的育人树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到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从各方面延伸了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涵。

二、高校开展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这个方针和目标,高校开展艺术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公共教育的高校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首先是为了塑造人,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一般来说,这是“普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按照“学校抓提高,院系抓普及”的工作方针,两者紧密结合,推进艺术教育从广度向深度发展。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艺术教育要与学校的第一课堂、第三课堂相结合,以保证艺术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必须有丰富、活泼的课外、校外活动的配合和补充,因为作为一种公共课,进入课内的艺术教育课程无论是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大部分的教学训练活动还要在课外进行。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普及化、科学化。

(三)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艺术教育包括学习与实践,前者旨在提高“功能性素质”,后者旨在优化“人格性素质”。从“功能性素质”上升到“人格性素质”就必须要通过实践。“实践高于理论”,没有艺术的实践,特别是没有艺术的情感体验,便无法深刻领会艺术的精神,无法使学生通过艺术知识、技艺的升华,达到鉴赏美、创造美的目的,也就失去了艺术教育的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遵循“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特别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重在提高“人格性素质”。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作用

笔者担任大学生艺术中心指导老师以后,亲自参与到红山学院的艺术教育与实践之中,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这种作用与影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审美作用

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所以会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并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和谐的状态。”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培养审美能力、打造审美境界和陶冶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和方法的作用,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艺术教育与实践的辅德作用

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于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首先是因为艺术是美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同时,艺术这种形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目的。因此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感化教育作用以及辅助德育作用。

(三)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益智作用

培养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全面发展中“智”的要求,而艺术教育对“智”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因此,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人才是极为有益的。

(四)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创新作用

艺术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力是经过独特的艺术思维活动塑造形成的,艺术的这种独特性,决定着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具有极其有益的促进功能。通过艺术教育与实践,既能让学生的脑功能和思维功能协调发展,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想象、创造等创造性思维。可见,以独特性和求异性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思维,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是能够被很好地加以激发和培养的。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是艺术教育与实践的重要作用。

总之,艺术教育具有多功能的辐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她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形成艺术文化素质,还可充分发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培育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因此,学校艺术教育应该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艺术实践活动,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达到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47,355.

篇3

本人始终保持明确的政治和教育目标。政治上,坚决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忠诚老实,表里一致;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服从组织,勇挑重担,敢于开拓,大胆创新;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热情主动,助人为乐。锻炼自己的品德修养,与同事们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在立足全校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协调部门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结合学校工作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在我的带领下杨仙中学一改2011年的思想滑坡趋势,教师们都忘我工作。现在学校教风正,学风浓。

二、以能谋事,开拓新局面

近几年我养成了不断学习,在思考中不断反思,多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在工作中注意协调好上下级和部门的关系,踏实、平稳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增进师生之间,同事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在我和班子成员及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杨仙初中摆脱了因2011年中考滑坡,学生家长不信任,教师悲观的局面。开拓了杨仙初中的新局面:现在附近乡镇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入我们杨仙初中,提到我们学校,他们都说:“我们相信杨仙中学!”

三、以勤带头,树立新校风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能否推行,关键在于校长能否起带头作用。我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所以工作中努力为全体老师做好样子。特别是2011年工作中,我既管理,又带课,因此经常加班加点,忙里忙外,跑前跑后,工作虽然非常累,但苦并快乐着!一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早出晚归,每天下年级、班级,经常找教师谈心,努力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二是时刻牢记教育工作无小事,随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防止突发事件反弹;三是努力提高效率,做到急事急办,好事办好,处理好多发应急事情。在我的带领下,学校上至领导班子,下至普通教师都积极行动,忘我工作,为杨仙中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四、以绩显名,传播“杨仙现象”

杨仙初中的发展史是一部奋斗史,1994年以前,杨仙初中是全县最落后的一所农村初中。1994年以后在吴钧本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渐入佳境,逐步进入全县前列。以至于在全县刮起了“杨仙风”,在全县推广“杨仙现象”。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杨中人自己知道。2010年以后由于多种原因,学校进入下滑轨道,2011年中考,学校遭到沉重打击,老校长又突然请辞,一时间怀疑、悲伤、冷嘲热讽充斥校园,教师、家长、学生失去了对学校的信任。值此危急关头我临时受命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上任后,我多管齐下,凝心聚力。经过两年的努力,学校恢复了往日的辉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校风、校貌较大改观

我上任后,整治校风:让教师认识到工作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学校的兴衰和个人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作为一个好学生的基本条件。经过整治,现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蔚然成风。我又拿出部分资金投入校貌建设,改变了脏、乱、差的局面。

2、教育教学成绩突出

最近两年我改变了以前只抓成绩,忽视育人的教学。在育人方面,我采取多种方法,突出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教育。要求学生:要想成才必先成人!通过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做好人好事的多了,不遵守纪律的少了。教学成绩方面,我重在过程,突出实效。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教学成绩稳步上升:2012年,七八年级在县三科联赛中居全县前列;九年级在中考中成绩辉煌,700分以上35人,寿县一中统招17人。2013年,七八年级三科联赛综合排名居全县第五;九年级中考成绩骄人,700分以上41人,寿县一中统招28人,优秀率、录取率均居全县第一!

篇4

案例:本人教学七年级陕教版思想品德第八课第一目《理解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对母亲的了解程度、孩子具有多少感恩之心及感恩的行动时,特此设计以下问题:“你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你父母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你父母最喜欢的业余爱好是什么?”“你父母口头禅是什么?”“你父母最喜欢吃的食品是什么?”“你生病时妈妈通常怎么做?”有几位七年级的女生,她所填写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两三个字,比如“不知道”“是”“不是”等,没有任何感彩。

二、案例分析

当前部分学生不懂得感恩、不会感恩、不感恩。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是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致: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感恩之心弱化。在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拜金主义的侵蚀下,过分强调利益最大化,有些人利欲熏心,过河拆桥,顾不上感恩了。我们的下一代耳濡目染,自然不能独善其身,纯洁的心灵也就难免不被其玷污,致使负恩、忘恩。

2.学校片面教育,缺乏正确教育引导。①重理论而轻实践。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现实以及学生的生活脱节,教育的价值很难体现,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道德体验,甚至造成道德行为的缺失。②重知识的传授而轻情感的体验。部分德育教师上课讲空道理,学生成了存储知识的机器,不懂得理论知识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由此而厌恶道德说教而产生逆反心理。

3.家庭教育不当或教育缺失所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爱得深,为了孩子,他们可以牺牲一切;有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于是父母包办了一切;家长们在无形之中让孩子表达孝心、爱心的时间和空间被“过多的爱”填满了。孩子理所当然在接受着许多爱,却并没有想到要付出爱。农村家庭父母大多素质偏低,对子女管教无方、粗暴生硬,扭曲的爱使子女感受不到温暖,孩子只一味地接受爱而不知付出。

三、采取的对策及方法

有人说:孩子们天生并不缺乏感恩之心,而是缺乏正确的引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1.加强感恩意识教育。父母和教师通过孝敬父母、回馈社会等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感恩榜样;学校通过课堂教育、感恩专题教育、感恩主题征文、读书报告会等活动进行正面教育和趣味性渗透教育;组织观看“CCTV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战士陈健、歌手丛飞感恩事迹,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2.丰富感恩情感。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历,反思成长的历程,感悟母亲怀孕生产的痛苦和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关注十大孝子评选……培养学生的报恩情感;通过写感恩日记、作文,学唱感恩歌曲,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影剧片;让学生参加亲属丧葬仪式、捐赠现场会等生活情境,升华学生的报恩情感。

3.实践感恩行动。教育学生在得到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去回报爱,懂得感恩,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践行感恩父母:我在《孝敬父母》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说句感恩的话”的环节,活动中学生用简朴的语言表达了最真诚的感谢,同时也流露出对父母的无限感恩之心。课堂教学后教师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要求家长签字证明,并在班级交流:有的学生帮父母叠被铺床,还有的帮妈妈洗衣服,这次活动父母们都称赞不已,而学生也通过活动有所感悟。

践行感恩老师:教师节,引导学生举办主题班会、学习园地,开展庆祝活动,学生亲手做一张贺卡,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老师。配合学校组织好“感恩老师”演讲比赛、尊师征文活动。学生从“感恩老师”系列活动中体会到了老师培养学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