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16:41: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那看似短暂却又漫长的路途上,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坐在车里,欣赏着沿途中两侧的风景,不禁回想起自己的过去。从学前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至手里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幕幕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个成长中的美好计划与梦想,都仿佛印在抬头望见的那一片片云彩上,一座座山岭间。它们好似依然伴随着我,却又如同过电影般一闪而过。在回味一番过后,它们与我擦肩而过……我低下头,眼睛有些湿润,下意识的紧紧握着爸妈的手,又抬头看了看他们当时的神态。我知道,他们也是复杂着的。天下哪有父母不知儿?!他们知道我本是不愿意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可是,我们都必须接受,接受生活中的小意外。我,必将面对这段新人生,开始奏响我的大学三步曲。
在失望与希望交织的情绪下,我迈出了第一步。
初次离开家的我,好似搬家般,锅碗瓢盆带了个全。当推开寝室的门,看到八张床铺,八个小柜子时,我才知道,父母在家时为什么那么担心我的个人物品安置问题了。回想当初,从报到注册领卧具,寻找宿舍,到几天后严厉刻苦的军训,高亢激昂的拉歌和一死不苟的会操表演,以及接下来面对新同学,新老师和新学习方式的那些种种场景。轻叹一声,还好一切我已开始适应,我慢慢适应了大学生该有的独立、适应了人与人之间难免该有的距离、适应了没有老师时刻看管,完全凭借自身约束力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在那些初入大学的日子里,我时而会抬起头,仰望一下高处的天空,深深呼吸,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
时间终会流逝,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渡过……
有人说:“平凡的大学生有着相同的平凡,而不平凡的大学生会有不平凡的辉煌。”我可以选择平凡,但永远不可以选择平庸!
当新环境渐渐熟悉,新生活慢慢安定。我也有了新的思想。有些东西已经无法改变,我只有“既来之,则安之”。一个人漫无目的的走在校园里,校园的一切几乎尽收眼底。我不禁问自己,四年的时光究竟该如何渡过?纵然学校是那么不如当初的愿,可我自己难道就这样甘心安逸下去?消沉下去?那不应该是我!横是死,竖也是死,为什么不让自己死的轰轰烈烈?!好是过,坏也是过,为什么不让自己的日子过的风风火火?!就是带着这样的激情与斗志,我努力着,奋斗着……为了文艺汇演,我每天排练三个小时;为了珍惜时间,真正的学到有意义的东西,我“忍痛割爱”,在众多感兴趣的社团里,只选了一个加入;为了更多的体验大学,了解大学,我积极表现,成为系学生会的一名见习生;为了能多方面的锻炼自己,我尝试当学委,做一名广播站的记者。我还参加各类比赛,做见习主播……这一切都还历历在目,回想至此,依然还能感受到当时的忙碌和疲惫,但我更感到欣慰,因为我过得很丰富。当回首往事,我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不忘使命,我要乘风破浪,扬起胜利的风帆!
记得唐朝魏征曾经说过:“水亦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对于我们学生会的人来说,只有全心全意为所有建工系的学生服务,代表广大建工系学生的最更本利益利益,如实地反映广大学生的意愿,真诚地与系领导、老师沟通和加强与学生的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并参与建工系学生的管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们建工系同学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我个人认为这是我们学生会所有成员的圣神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义务。还有,学生会要想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就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要坚持工作务实与创新并举,要坚持自身建制的完善。
从刚开始进入学生会到现在,一路走来我并不是一路顺风的,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险阻,但是现在想来,正是那些挫折磨练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品格。最终,充满斗志的我,克服了困难,也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让学生会的学长们刮目相看。
我刚开始进入学生会,是我们军训结束之后。经过几轮面试,我幸运的被建筑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学习部留用。接着,由于积极出席学生会例会,学习部例会,认真完成分配的各项任务。在我系学生会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中,比如: “建工杯”辩论赛,“风采杯”挑战主持人大赛,“新生杯”篮球赛,“建工杯”书画展,“中华美文”朗诵大赛等活动中,我积极地尽善尽美的完成我的本职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主动协助其他学生会同仁一起做好各项工作。在我们学习部举办的第二届“风采杯”挑战主持人大赛中,我们部的每个人都团结一致,积极肯干,甘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力争办好这个活动,展现我部良好风貌。
掰开手指一算,从进学生会到现在已经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我觉得这三个多月的时间并没有虚度,相反我觉得过得很充实。
我现在就根据我在学生会几个月的亲身体会与感受,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会的建设(当然这只能代表我自己的看法)。
我出席了本学期学生会所有的例会,参加了学生会举办的所有活动与比赛,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不好的方面。整合所有的问题来看,主要是我们没有相应的制度条令。我们虽然是一个学生组织,但既然作为一个组织我们就应该有属于适合它的制度条令,以此来约束规范所有学生会成员,保证我们学生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建全学生会制度。
我们都不难看出现阶段我们的所有学生会成员办事效率极低,对工作不能尽职尽责,在活动中尽瞎混。这些问题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透过问题的现象去看问题的本质所在。我认为建设学生会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一个专属于它的文化,我们学生会没有一个专属于它的文化。这个文化的存在一定要符合我们学生会的发展。我觉得一个专属文化就像一个人的信仰一样,可想而知,一个没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我们学生会的发展将会失去动力,我们的成员将有可能缺乏主观能动力。这样长此以往的话,可能会严重制约我们学生会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将制约整个学生会的消极散漫。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正确的、向上学生会专属文化。
比如我们制定出适合于我们系学生会管理的制度条令,让它深深的印在我各成员的内心深处,让它约束、让它规范我们学生会所有成员的行为。还有我们所有的学生会成员要有信仰,而且,这个信仰能时刻调动每个人的工作情趣与工作积极性。
2017年学生会半年的个人工作总结以及感想
标签:个人总结范文,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2017年学生会半年的个人工作总结以及感想,
在这方面,我个人觉的校青协做的比较好。举个例子,青协通知6:10开会,他们的成员有一部分一定能做到提前半小时到指定地点,而且,他们开会从不点名,但几乎没有不到的,旷会的。这不是说他们的纪律有多严,而是他们的成员很自觉。当然,这与每个人的观念有联系。
为此,我建议我们有必要制定必要的制度条令,我们每个部之间应该多交流沟通,有必要开展如我们内部座谈之类的活动,这样我们内部就会有更多的了解与交流。无意间就能增强各部之间的团结。我们的工作、活动也就要本着“来自学生,服务学生”学生会宗旨和“团结、务实、进取、服务”的工作宗旨。但是,由于学生会是一个团体组织,同时也肩负着服务同学、管理学生,为老师分忧解难的重任,所以,我们必须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工作准则,并将这种准则(就是之前所说的制度条令)变为我们学生会的一种专属文化,在工作中要切
不错的实贯彻这种专属文化,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让学生会的工作做到最好。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了解、总结,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贯彻好我们制定的相关制度及以下的准则,并致力形成这一种有利于学生会发展的专属文化。
1、平等性。在我们学生会工作中,应消除各部之间的界限,最好是能够做到“各部长把其他部成员当本部人员看待,各部成员把自己看作是属于整个学生会的,而不专属于其所在的部,我们是一个团队,要精诚合作”。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的部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干事的工作;我们的每个学生会成员要把自己看作学生会的主人;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者做好一切学生会工作。把学生会当作自己心血的结晶,其他部门的工作便是自己的工作,是我们学生会的工作。如果我们每个部,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工作,那么学生会的工作将会变得更有成效,我们的学生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2、务实性。这应该是学生会的宗旨之一,当然我们也要把这种精神贯穿于各个部的工作中去。学生会的一切工作都不能脱离实际,任何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搞活动也应该如此,搞活动要从实际出发,搞得活动要搞有益于我们大学生生活的,要有意义的,不要组织任何对没有意义的活动。我们系会举办的各项活动须再完善,再改进。以此希望我们举办的活动能更上一层楼。
3、高效性与准确性。部门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在接到任务尽快地完成任务,信息调研部肩负传递信息的任务,所以,要运用信息时代的活动准则: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任务。在新闻资料收集、网页制作、照片上传及其他的工作中都要恪守这个准则,接到任务后要尽快地、高质量的完成。
4、增强团队意识。现在这个社会,团队精神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我们学生会内的各个部始终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各部间协作。内部人员的合作能够使工作更轻松、更愉快、更高效。
就如一场羽毛球双打比赛,队友之间合作、配合、默契的好坏都是影响比赛成败的关键,成功的双打比赛需要合作、需要配合,这样自然打出来的比赛就是最有看点赛事。所以,无论是任何时候任何工作我们都要有一种牢固团队的精神,在工作中要意识到我们自己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意识到要与其他成员配合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7-0132-03
Evalu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effect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teaching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ZHOU Li1 XU Chang2 CHEN Hui1
1.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China; 2.Department of TCM Drugs,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teaching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 and enhancing teaching effects. Methods 51 students in 7-year clinical medicine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clinical education mode for teaching and training;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further given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linical education mode. After the internship, assessments including basic knowledge, clinical techniques, desig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riting of medical records and other aspects related to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were performed in both groups of students,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wheth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basic knowledge and writing of medical record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 group; in clinical techniques, the assessment result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Med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effects; Reform direction
1992年Gordon Guyatt于JAMA杂志首次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这一概念,是指应用现有最为可靠的研究证据,结合医师的临床技能及既往经验,在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对患者做出的医疗决策与诊治方案[1]。循证医学强调把最佳临床证据、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患者需求三者进行结合,其既是一种系统的医学模式,也是一种临床思维学习方法。循证医学的概念现已深入人心,尤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主导地位更为突出[2]。同时,循证医学也迅速与临床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在丰富与完善自身体系的同时,更促进了传统临床教育模式的转变[3]。传统临床教育模式,主要以带教医师的个人经验为主,以上级医师的指导、教材、诊疗指南及专业期刊的文献为依据,对医学生进行临床诊治的“传、帮、带”模式。该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经验与技巧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医学生临床创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临床思维易于僵化,缺乏探索性、创新性,这导致医学生在诊疗过程中难以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更无法判断知识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在临床中,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信息往往是个体化、多样化的。按照传统临床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其来源于教材、带教老师的信息有可能是过时的、无效的、错误的,从而缺乏针对患者的病因、病情做出个体化诊疗方案的能力。因此,在对医学生的临床教学过程中,传授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与理念,不仅可使医学生掌握获取与判断新知识的能力,还能促进医学生严谨性、正确性、创新性临床思维的形成,真正的变“死学”为“巧学”。
在此背景下,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3月起对科内七年制实习医学生的临床教学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思想。现对2014学年及2015学年的学生成绩做对比、分析及总结,以评价循证医学应用于心血管内科的教学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3月~2014年8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七年制医学生23名(男6名,女17名)作为对照组;2015年3月~2015年8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七年制医学生28名(男8名,女20名)作为试验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21.2±1.1岁vs 21.5±1.3岁)、内科学理论课成绩(70.5±7.6分 vs 70.6±7.3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育模式进行带教培养;试验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方式。在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心血管内科相关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科研设计、病历书写等方面进行考核,每项满分均为100分,由我院教育处内科教研室负责考核。对比两组各项考试成绩,分析是否存在差异性。其中心血管内科相关基础知识为闭卷答题,涉及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原则及指南共识;临床技能包括心血管疾病的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分析、胸部X线分析、心肺复苏规范及熟练程度(各项均为20分);科研设计则以结合临床问题为主,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标书一份,依据可行性、实用性、创新性及合理性进行评分;病历书写能力包括现病史描述、病例特点归纳、辅助检查结果分析、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依照我院病历书写标准进行评分)。
1.3 教学实施
对照组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依据教材内容,围绕具体疾病,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并配以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分析和诊断治疗。
试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入循证医学理念,遵循临床路径,详细说明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引导医学生复习和查询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疗方案的关系。查房时由医学生根据患者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查寻有关临床研究证据;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及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对收集临床资料所提出问题的循证结果进行小结。在带教过程中,教师主要进行引导与归纳,指导学生如何对患者的各种资料进行全面采集,教会学生如何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分析主次问题,如何进行文献的检索和评价[4-6]。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取“双录入法”录入,经检查、校正后,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不同组间差异以(x±s)表示,对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采用近似t检验,P
2 结果
如表1所示,在基础知识与病历书写方面,对照组与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技能方面,试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循证医学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教学卓有成效
由上述结果可见,我院心血管内科在传统临床教育模式下,进行循证医学的知识传授与训练,不仅可以保持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病历书写的规范,还可以显著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及科研设计能力。这表明循证医学有助于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医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且能够促进医学生养成严谨的、正确的、新颖的科研思维。
3.2 循证医学应用于心血管内科的教学方法
3.2.1 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 系统传授循证医学知识在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教学中,带教老师将循证医学的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中去,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医学生正确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再依靠本院循证医学中心及首都医科大学的丰富教学资源,针对循证医学的重点及难点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专家的讲解及答疑使医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3.2.2 临床带教过程中培养循证医学理念 在传统临床教育模式下,知识的更新速度往往较慢,而心血管领域知识的更新速度却是极快的,譬如在教材还未介绍他汀类降脂药物在防治冠心病上的里程碑式突破时,在临床诊治冠心病的过程中就已形成强化降脂的理念[7]。所以,在日常的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让医学生亲身感受到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再通过具体的循证医学案例使他们掌握获取知识、辨别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3.2.3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循证医学知识 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以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新型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8]。带教老师通过微信群等流行社交软件,将循证医学相关课件、文献、资料推送给医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将带教过程中没讲到的、忽略的、重要的知识点在群组中详细讲解,还可以实时回答医学生在学习循证医学过程中所产生疑问与不解之处。另外,这种线上学习交流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羞于问,不敢问”的常见教学难题,还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3.2.4 临床路径与循证医学思想相结合 临床路径作为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其本身就是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9]。本研究试验组在融合循证医学思想的同时,始终遵循临床路径文本规范化进行临床技能和思维训练,不仅培养了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还注重实际效益,树立高质量医疗服务和最佳临床效果的实践意识,着力造就实用型医学人才[10,11]。
3.2.5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方式(PBL)与循证医学教学相结合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PBL)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模式[12]。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获取知识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与他人的交流方式[13]。
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中,将PBL教学与循证医学教学相结合,即“向医学生提出问题,并告知问题的解决手段,让其自行寻找答案、甄别答案”的过程。这种模式的核心内容是调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自身的综合能力及实战能力。在此模式下训练的医学生不仅拥有严谨的临床思维,而且在查阅文献、分析总结、语言表达及科研写作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14,15],本研究中2015年医学生在临床技能及科研设计方面的成绩显著高于2014年医学生,即是强有力的论据。
3.2.6 鼓励医学生撰写循证医学论文 在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唯有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于万千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而医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之余,无疑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16]。然而,受限于临床教育模式及课业压力,医学生并不具备参与基础研究、试验研究的机会,发表试验性论文的可能微乎其微。因此,鼓励医学生对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循证医学研究,并撰写相关论文,不仅有助于其对循证医学知识、手段及理念的理解,更有助于丰富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含金量。
综上所述,将循证医学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乃至各科临床教学中去,对医学生临床诊治、科学研究、人文关怀及个人发展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作为一所北京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重点科室,我们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重任,而循证医学无疑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与诊疗理念。因此,于本科内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贯彻循证医学理念,推动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的融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在今后的临床教学中,我们将深化对循证医学的理解,大胆尝试新型培养模式,总结更多的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1] Montori VM,Guyatt GH. What is evidence-basedmedicine[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2002,31(3):521-526.
[2] 胡大一. 重视东方循证医学的证据,做好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J]. 中国医药导刊,2007,9(5):357-359.
[3] 康俊萍,吴嘉慧,李培Z. 心血管内科研究生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的探讨[J]. 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46-48.
[4] 薛雅卓. 循征医学的发展现状与现存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119-120.
[5] 贾锋鹏. 循证医学应用于心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思考[J]. 医学教育探索,2009,8(5):494-496.
[6] 冯正平. 内分泌代谢病专业临床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3):267-268.
[7] 蔡雪黎,张怀勤,徐力辛. 循证医学在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7(2):126-127.
[8] 刘涛,李冰. 发挥教育信息技术优势改造医学课程教学模[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4):411-413.
[9] 李明子. 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61.
[10] 左帆,念馨,吴斌. 临床路径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6,34(3):136-137.
[11] 王秋林,周鹏,朱燕梅,等. 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思想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 13(11):3-4.
[12] 辛萍,王建,王忠宽,等.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对未来教育的挑战[J]. 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234-235.
[13] 田金徽,刘爱萍,申希平,等. PBL教学法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 11(1):39-43.
[14] 田金徽,罗小峰,李琳,等. PBL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4):392-395.
关键词:中国 美国 临床医学教育 比较 启示
1中国和美国医学教育的差异
1.1医学院校医学史
我国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自文献记载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而西医发展不到200年。我国最早的西医学校创始于1866年,名为博济医学堂(现中山大学医学院)。50年间,相继成立了几所医学院校。1912年成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14年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1917年创办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现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1927年成立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自改革开放后,各大医学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个省份成立。西医起源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1722年美国第一家军队医院在路易斯安那州成立,美国医学教育也有250年历史,1765年第一所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校成立,1910年,教育学家弗莱克斯勒展开了一场教育革新。经过百年发展,现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典范。
1.2入学条件
在美国,想成为医学院的学生困难,竞争也非常激烈。美国医学院入学条件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在考进医学院之前首先需要获得学士学位,并以很高的成绩通过MCAT考试。但是,医学院不以这个成绩为唯一录取条件,本科时期的成绩需门门优秀,个人简介、推荐信、工作经验、社区服务经历等等都被考虑[1]。而中国的医学院入学条件只需两个条件,即高中毕业和高考成绩,只要高考成绩达到相关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就可以成为医学院的学生,对于部分高考成绩不理想但想学医的同学来说,他们也可以选择高职高专来实现他们的医学梦。
1.3医学教育学制
培养一个美国医师需要很长的时间,首先普通本科四年,再进入医学院校完成四年学习,最后是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医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获取普通医师执照。想成为一名专科医师,还需要不少于八年的专科医生培训。也就是说,在美国想要成为一名专科医生至少需要12年。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种类较多。1988年,我国开始实施7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将学制进一步规范为3、5、7、8年制。[2]本科生毕业后一年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如果不继续深造,5年学习就可以培养一名医生。
1.4课程学习
1.4.1教材美国的医学教材相比中国的教材厚很多,我们不是说书越厚越好,厚书是内容和逻辑的结合,是为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更偏向过程与结果,体现故事性。而中国的医学教材与美国相比较薄,只偏向结果,让学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更注重的是记忆而不是理解。
1.4.2课程一方面,美国课程更重视实验教学,他们认为单纯的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通常可以在实验课上见到顶尖老师、教授的身影。中国医学院校的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正好相反,①实验课大部分都是资历较轻的老师授课;②实验课课时数少于理论课;③实验课课时费也低于理论课。一方面,美国医学课程更加注重医学人文教育,每学年都开设有人文医学系列课程,如医患关系、医学社会学等。从多学科多角度,让学生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为将来成为一名有担当有正确价值观的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美国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注重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基础课程与实践实习课程相综合,将一、二学年的基础学科教学同临床联系起来,并在三、四学年的临床见习、实习中继续强化基础学科教育。
1.5培养目标
美国的医学人才培养分两部分,一是培养临床医生,4年的医学博士全面学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学习过程中,他们不需要做科研工作,也不用完成科研论文;二是对医学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科研类博士。美国允许学生在修完两年医学博士课程,转修科研类课程,完成学位论文后,可以继续完成医学博士课程[3]。而中国的培养目标相对一致,硕士、博士、各级医生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兼顾科学研究。
2美国医学教育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启示
2.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不仅是专业上的卓越,更需要有道德,有底蕴。开设更多的人文医学类课程,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培养医学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技巧。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恶劣,频繁出现的恶性伤医杀医事件,一方面与我们的病人有关系,另一方面与我们医患关系教育的缺失也有关系。如果我们在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时,将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贯穿其中,更加强调的不仅仅是分数,而是明确医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我们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也会更加游刃有余,成为一名高素质、有医德的好医生。
2.2加大翻转课堂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加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慕课教学、PBL教学、CBL教学等。我国目前如火如荼开展的医学教育改革,在教学方法与美国相差不大,但是在使用频度和力度上有较大程度的差异。课堂讨论在大课课时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独立的小组讨论和病例研讨的开展得较为薄弱。大班教学较多,学生为主导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应该向美国学习,加重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展更多的小组讨论式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头脑风暴”,为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美国与中国临床医学教育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认识差距的同时,还应该多借鉴美国临床医学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生的教育质量,争取培养出更多品行兼优、优秀卓越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图门吉日嘎勒.美国医学教育历史与现状的考察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23(3):354-359.
1.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师设置的某种情境中,学生模拟或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互动、实践的教学法[1]。常见的形式有模拟案例讨论、模拟专题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等等。情景模拟教学法作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要求设计出逼真的工作场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疑难问题穿插其中,根据不同情境学生主动参与到角色中[2]。
1.1情景模拟教学法与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契合
医生职业的重要特征在于,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有感情、有思想,有着不同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形形的人,而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而这就要求医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的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医患沟通是评价医生临床工作能力的一个核心方面。良好的沟通技能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很多人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能够使其得以提高。在我国,医患沟通教育正处于实验阶段。
国内一些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医患沟通教学,在临床医学中开设了医患沟通课程,但由于教学普遍侧重于理论教学,内容抽象枯燥,缺乏必要的沟通实践活动和沟通技巧的指导,因此往往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有一些院校提倡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患者以训练沟通技能。但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许多患者不愿意配合教学活动,使得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教学要求,必须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由于情景模拟教学法模拟了事件发生与发展的真实情景,身临其境的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增强了对他人的理解与同情,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处境;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模拟事件的每个细节,全面提高学生自我觉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契合医患沟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有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2.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5年的临床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将知识和技能训练分散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每学年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分阶段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不同形式传授医患沟通知识和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1综合素质的培养
低年级医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专题小组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情景模拟教学来培养医学生综合人文精神。在医患沟通的教学中,适当融合沟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人文医学类课程,以培养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相关课程可以通过专题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如医患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与社会、医学中的伦理困境、医患法律问题、医疗同行的交流技巧等专题,通过不同模拟专题交叉渗透医患沟通知识,帮助学生理清医患关系中涉及道德、伦理、法律的内在关系,为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应注意培养医学生移情心理。医患沟通时,特别是告知患者重大病情时,医生有时由于担心无法控制患者的情绪反应,潜意识里会主动回避问题,避免采用开放式问题交流,临床医生普遍缺乏移情式的交流技巧[3]。有部分医生认为不能将自身的情感过多地投入到患者的情感中,因而不善于应用移情的方法。有研究显示,通过同事实践案例、和同事共同讨论处理问题、模拟实践场景过程中医生可以逐渐学习移情的沟通技巧。因此,在学校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可以考虑加大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的力度,这种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学得的知识和技能最牢固,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2.2临床焦点情境的模拟教学
高年级医学生有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即将走上与患者面对面的临床实习岗位,但很多学生由于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在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心理、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等方面的沟通能力还较为缺乏,因此在完成相关理论学习之后,我们设置一些临床情景让医学生实践演练,如模拟癌症等危重病情告知场景;患者及其家属担心疗效,焦虑情绪的沟通;临终病人关怀沟通、术前谈话,医疗纠纷和患者教育等情况,可以让医学生快速了解不同类型患者、不同医疗情景的特点,培养医学生与患者间沟通交往的能力。
我国的医患沟通课程可以借鉴西方医患沟通课程,使其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到围绕临床焦点问题的交流策略,逐步地、分阶段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高年级或临床实习阶段,把病情告知技能和其他临床沟通技能组成课程群,这样使学生在具备了足够的临床专业知识后再学习相应的沟通技能,有利于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的开展,可以达到使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3]。
3.情景模拟教学法实施步骤
3.1编写模拟情景使用的脚本
脚本编写是该方法成功的关键。脚本应明确模拟的背景、人物的构成及模拟要点。假设医生接诊住院患者的场景编写详细的培训脚本,我们应根据医患沟通的要求设计模拟患者的性格特征,从而考核相应的沟通技巧。例如:有些患者设计成性格内向,见到医生紧张、讷言,这个场景就可以考察医学生是否能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从而很好的收集病史;有些患者设计成性格外向、夸夸其谈,考察重点在于医学生能否控制好交流的节奏,合理安排接诊时间;也有些患者患有恶性疾病,可以设计其精神紧张,思想包袱重,考察医学生能否及时给予患者的安慰与精神支持;有些还可以设计成患者对于医生所讲的医学术语不能理解,其向模拟医生反复询问,重点考查医生能否耐心细致的用非专业、能够理解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等。
通过设计不同疾病特点及患者不同性格特点,把有关医患沟通技能方面的问题灵活穿插于对话之中,训练医学生把握不同情境、应对不同性格患者的沟通能力。脚本要反映典型的病例,矛盾冲突明显,针对性强,便于教学。此外应注重非语言沟通的细节,如表情、动作、态度、语气等[4]。
3.2课外准备
根据教学班的情况5-6人结成模拟演练小组。在小组组长的领导下对模拟情景进行深入分析,对演练所要求的不同角色进行分工,安排进行课下练习等。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如遇问题能够给予及时指导。教师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指导方式,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应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模拟教学的精髓。
3.3课堂演练和答疑
通过幻灯片、海报、音乐等渲染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多维、仿真的环境中,比如由一名学生扮演患者或家属,演绎其在告知癌症病情时所发生过的场景和难题,由另一名学生模拟医生,运用所学到的告知步骤和交流技能来处理,注重非语言沟通细节的运用,不打断学生的演练,这可以保证演练的完整, 防止影响学生的思路。每组演练结束以后, 教师暂时不评论, 以免对后面的演练产生影响。角色模拟演练后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医生”告知技能的优缺点,并提出适当的处理方法,最后谈出每个人的感想和建议。模拟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主题,控制课堂内容进展, 即让学生畅所欲言,又能学有所获。
3.4总结、考核制度跟进
基于课题研究,制定相应的CDIO模式教育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讲义、课件,强调过程管理,在实验班中开展情景导入、角色互换、服务学习、朋辈带教、博客网络互动等CDIO模式的教学活动;统计学生成绩,评估学生能力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探讨CDIO模式应用于高职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效果。
(二)研究对象
在本科护理专业中随机抽取1个班共41人为实验组,实施CDIO教育改革;2个班共86人作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教育模式。
(三)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
实验组开展CDIO模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地解决具体问题,对实践的结果做出总结和反思。根据情况,分析概括,找出实践经验中的规律,科学的理论分析,持续性改进。实施一年后,对比性分析两组学生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学成绩。安排两组学生参加学院内外举行的各类服务活动,每次安排20名学生参加周末和暑期的医疗扶贫服务学习活动,推选学生应聘学院各部门秘书和干事等志愿服务岗位,要求每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次数不少于4次。对比性评价两组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力评价主要包括终身学习能力(20%)、沟通能力(20%)、知识应用能力(50%)、团队合作交流能力(10%)评分。
2.模块运行。
对于实验组的学生,我们全面采用CDIO模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情景导入、角色互换、服务学习、朋辈带教以及博客网络互动这五大模块来实现,每个模块都经过构思与策划、培训与指导、运作与实践、检查与反思、总结与分享这五个环节,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医德教育和能力培养渗透到这五大模块的每一个环节。模块的运作过程有强有力的ISO质量管理体系作保障,有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作支撑,所有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在这个体系中主动地、相互联系地、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教与学的活动,将PDCA质量管理工具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持续性改进,螺旋式上升,促使学生“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做”、“做中学”,从而有效提高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成效。情景导入模块。在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对实验班的学生指定相关内容并描述病例,由学生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模式分组进行案例临床情景再现。学生必须自主地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自行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分析病案,收集数据,整合信息,查找依据,设计诊治方案,最后由全组同学进行模拟演绎,教师进行适宜地点拔指导和总结评价。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持续改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更加关注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承接、融合与渗透的过程。服务学习模块。课题组成员每月2次带领实验班学生(每次20人)到农村或社区开展医疗义诊、社会调研、卫生健康知识宣传、重病案例家庭走访以及“创意公益InG”等特色主题活动项目,学生分团队自行构思服务项目、设计活动整个过程、在实现活动中解决问题,运作过程中达到目标,并进行成果展示和相互评价,从中完成CDIO医学教育模式的全过程,并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医学生们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把课堂搬到农村,并通过有计划的为村民和患者服务,接受直接生动的医德教育和专业技能传授,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不断产生新的理解与感悟。它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磨励意志,提高专业技能,又增强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不断提升医学生的组织、沟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自觉的学习态度、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有效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朋辈带教模块。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将实验班的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由教师从每组中挑选一个责任心强、领会快、操作熟练的学生担任“学生教员”,让“学生教员”对本组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的辅导。“学生教员”角色不断轮换,每个学生都按照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进行技能操作的辅导,从中使每个学生都收获到仅作为一个听课学生所收获不到的能力、进步与成功。博客网络互动模块。建立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师生通过班级博客进行探讨、沟通、答疑等,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即时联动,教师可利用“博客互动平台”了解学生对项目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全过程,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效果的依据之一,从而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问卷调查设计。
问卷主要内容:对CDIO教育模式的满意度;对CDIO提高核心能力的作用评价,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竞争能力、传播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床发挥能力;开展CDIO教育模式的必要性评价;对CDIO提高团队精神的评价;CDIO模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性评价。(四)数据收集和分析将考核融于整个教学过程,采用百分制,主要考核指标为:团队合作(10%)、课堂表现(10%)、任务质量(20%),期末成绩(60%)。发放问卷调查表41份,回收41份,回收率100%。结果用Excel2003、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学习成绩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学习成绩间的比较用t检验。
二、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成绩的结果比较
第一学年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实施CDIO教学模式,从第二学年开始,实验组实施CDIO教学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结果发现,实验组在实施CDIO教学模式之后(第二学年)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实施之前(第一学年)的学习成绩。未实施CDIO教学模式前,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实施CDIO教学模式一年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成绩无统计学差异,即实验组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实施CDIO教学模式后,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提高了3.22分,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只提高了0.26分,成绩上升幅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综合能力评估比较
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把在学校里获得知识的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积累实践经验,充分体现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依据CDIO大纲制定学生能力评估项目,结果发现,实验组的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合作交流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综合能力总分远远高于对照组(76.29±8.75比70.31±8.82分,P<0.05),详见表2。
(三)对CDIO教育模式的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受调查者中,对CDIO教育模式的满意度为100%;认为CDIO模式教学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竞争能力、传播知识能力的学生均达100%;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CDIO教育模式的学生占77.5%;认为能提高团队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发挥能力的学生均达97.5%;100%的学生认为CDIO模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要。
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学制短、学习任务重,而且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临床实践操作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医学院校只有建设优良的学风,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护人才。本文以部分医学生为例分析和探讨大学生的学风问题。笔者在重庆一所医学院校中进行了学风状况调研,分析在医学院校学风存在的问题,探索优良创建的途径,营造良好学风。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笔者结合实际,设计了学风建设调查问卷,对重庆某医学高职院校学风状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当前学风建设的认识和评价、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和动力、学习方法及习惯、优良学风创建的建议等方面;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对象涉及20多个专业,涵盖在校两个年级。回收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部分医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
因生源为专科,大多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和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加之医学生第一学年的部分医学基础课程本身就比较难,这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一定影响,同时,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律性也相对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在对当前学习的主要困难一项调查中,43%的学生自我评价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30%的学生觉得主要困难在于个人功底较差,约有15%的学生因不善于交流成为学习中的困难;在对每天自习的时间一项调查中,接近70%的学生每天的自习时间为1-2小时,在4小时以上的学生人数仅为9%。
2、少部分医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目标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关系到医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在对学生学习目标一项调查中,47%的学生为了拿更多的证书等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35%的学生为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理想做准备,有约5%左右的学生是为获得文{,还有1.5%左右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调查数据看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在学习动力一项中,85.5%的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源于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有少部分动力来自家庭的压力及数目不菲的奖学金。这表明当前医学生对大学生活缺乏规划,缺乏长远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动力。对于少部分目标模糊及学习动力不足或学习目的功利化的学生,加强引导和指导。
3、少部分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习态度是学生能否养成良好学风的关键,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学生旷课态度一项调查中,有52.4%的学生认为如果有重要的事,偶尔旷课可以理解,16.7%的学生认为旷课与否并不重要,不影响学习就行,4.7%的学生对旷课报无所谓的态度;对课余时间利用,59.3%学生用来上网,42.9%的学生选择上自习,分别有36.5%和25.3%的学生选择闲聊、逛街。在逃课原因一项调查中,29.5%的学生因忙于学生会、社团和兼职而逃课,26.2%的学生选择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有12.3%的学生不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而逃课,分别有18.1%和和5.8%的学生认为是厌学和沉溺于网游而逃课,从数据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合理安排和规划自己的课余时间,但有少部分学生自律意识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沉溺于网络,对这部分学生可以采取分类引导的方式,加强学习管理监督和学金指导。
4、大多医学生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同时注重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要想真正学好医学相关课程,除了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能吃苦的学习精神之外,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也非常重要。数据显示:在对课后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情况调查中,98%的学生从未沟通或只是偶尔聊聊,经常探讨请教学习问题的学生只有2%,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三、高职医学生优良学风创建途径
1、强化内在驱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所以强化内在驱动,激发其学习主体意识就成为学风建设的关键。可以采用引导性、激励性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和措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发挥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专业性较强的高等医学院校,新生入学就要集中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加深学生对学校、对专业的认识,巩固专业思想稳定。同时在平时的思政教育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自身认识,强化责任意识,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同时,通过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学习对其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2、建立完整的学业形成性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严明的制度管理体系可以规范学生行为,是学生自我约束的准则,科学合理的制度是学风建设取得长久实效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学习评价和考试制度,这些都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着强有力的保证。在对如何创建优良学风一项调查中,34.5%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学生管理,严肃课堂纪律和考勤,59.6%认为学校的教学纪律督查有效的加强了校风、学风建设,严肃了教学纪律。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特点,制定《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绩点评价办法》等制度体系,形成常态化的“三风建设”巡查、通报制度,细化辅导员定期下班下寝巡查、听课制度;开设“养机场”执行无手机课堂,强化学生考试制度,严格毕业考试考核环节,用制度规范行为,同时严格执行考试纪律,升留级制度。推进学风建设的规范化、具体化,让学生自觉认知、遵守和积极付诸实践。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一是充分发挥专业任课教师作为学生学业导师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同时,强化课后作业辅导及基础薄弱的重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如开展专业教师自习进班辅导、答疑,晚间实训指导,网络学习平台在线答疑和指导等等多样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二是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要经常性的深入课堂、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切实把工作做深做细。同时,在学风建设方面,结合高职医W生的特点,不断更新学生工作观念,总结学风建设新经验,探索学风建设新办法,开辟学风建设新途径。
4、建立学风分类引导机制
一是以各类校园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术科研活动的意识,鼓励医学生参与各类实践创新项目、学术讲座、专业技能比赛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对困难学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加大对贫困生扶持力度,以精准扶贫,勤工俭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受资助机会,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难,为更好地学习解除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使他们摆脱自卑情绪,增强完成学业的信心。三是建立学习困难学生传、帮、带机制,试行学长制或学业导师制,重点跟踪学习上明显感到有困难和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为其每人指定一名专业教师或成绩优秀、自律性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联系人进行“1+1”捆绑式帮扶,进行重点指导和帮助。四是建立学习预警机制,对挂科有留级可能性的学生提前提醒,指导和帮扶。
5、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学风管理制度
优良学风的创建,必须要建立一套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对学风好差的决定因素调查中,19.9%的学生认为学风的好与差决定因素在学校的管理,如何创建优良学风一项中,34.5%的学生认为应加强学生管理,在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是否完善一项中,80%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答案。从数据来看,学生对于学风管理制度对整个学风建设的起到作用也给与了积极肯定。所以,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各项制度。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学风状况动态监测制度,完善学风评价及反馈机制。积极完善评优评奖体系,大力开展优良学风评比活动,表彰学习先进,树立学风典型,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激励和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连杰.浅析医学生学风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教育,2016(5)35-37.
[2] 崔蕾,韩荣.医学院校学风建设途径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4(3)39-40.
[3] 高飞.医学院校改进学风管理的路径[J].经营与管理,2016(8)154-156.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地区先民们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反思与智慧总结,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深层本质是人学。医学之人学质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彰显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但令人遗憾与深感忧虑的是,时下国内医学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医学思维方式与科学主义之影响,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轻德”、“崇业贬道”之倾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视域之内,这与医学的人学本质渐行渐远。本文旨在倡导,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人民日报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关键词:
医疗改革;教学医院;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随着近年来各种医疗改革制度、措施陆续出台,我国医疗体制正逐步走向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模式。从深层次上看,医疗制度的改革不仅是规范了医疗市场及从业主体的行为,同时也对医疗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作为我国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及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附属医院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新常态下,大学附属医院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把医院建成一流的临床教学医院。
1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临床医学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4]:首先,诊治行为的不断规范使医生不能随意地去使用药物及高档检查等,加上病人对诊疗行为有知情权的认识,对医学生或低年资医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病人自主择医使患者就医时倾向于知名或资深医生,使得青年医生失去更多临床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再次,医疗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医保制度的改革,打破了既往计划经济下条块分割现象,在增加病人自主选择性的同时使医院之间的竞争明显增强,大家都在使用各种方法来争夺医疗市场,争取更多的病人,使得大学附属医院无暇顾及医学生及年轻医生的培养;最后,医疗改革使得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甚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顾及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这也给临床医学教育带来很多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育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
2针对问题,加强临床医学教育
针对临床医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临床医学教育:一是在平常就应严格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特别是带教老师的医疗行为,言传身教,对医学生及年轻医生起到模范榜样作用的同时培养其良好医德,同时要教会学生和青年医生正确处理各种诊疗措施和治疗经济学等之间的利害关系,明确可为或可不为的依据,使其学到如何制定正确的、合情合理的和科学的诊疗方案[3,5]。二是加强资深医生带教制度,高年资医生在完成好医疗任务的同时,要认真负责地带教,不仅是传授医学知识,还应提高年轻医师处理沟通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要避免和正确处理好一些因教学引起的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和纠纷。三是提高竞争意识,在医疗教育中应逐步强化竞争意识,使得每一位医生都能意识到当前市场竞争的残酷与激烈,只有不断地完善与充实自我,提高个人医疗水平,才能够使自己所在的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培养法律意识,目前我国医疗事业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滞后于目前医疗形势的改变,患者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保护,但对医生权益的重视和保护还不够,为了确保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学正确、合理、合法地开展,应提高临床医生的法律意识,在尊重和保护病人的合法利益的同时还应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好医疗和教育的关系,取得病员或家属的配合,以便更好地开展临床医学教育和教学工作。
3经验分享
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外科学教学则是临床课教学的“重头戏”[6-7]。我们教研室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经验,现介绍如下:
3.1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课程教学监控
从管理学角度看,要对某一事物实施有效地控制,需要三个基本前提条件:计划,即组织机构和纠偏措施。为了把外科学教学工作搞好,我室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采取了“两组、两会、三通知”的方法,始终把握着教研室课程教学的大方向,促进了外科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两组”即教学组和教学评估小组。教学组在每教学年度开始时组成,其人员由外科各科室抽调,虽然有一定的变动性,但始终把握着提高教学质量这个大方向。教学组由组长、副组长、教学助理、教学秘书组成,在人员搭配上既有高级职称,也有中级和初级职称者,这样,既保持了教学队伍的延续性,又有利于培养年轻师资力量。教学组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工作,主要负责课程的计划、讲座、见习和考核的安排等,同时要分析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实施有效地纠偏措施。教学评估小组由医教部组织教研室有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参加,负责课程教学的跟踪听课、查课,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医教部反馈信息,以此信息作为评选优秀教师的一项依据。“两会”即召开教学联席会和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情况小结,反馈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使教学工作健康的发展。教学联席会在开课前召开,教学组成员、全体学生及队干部参加,会上着重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而教学研讨会则是将这些意见及建议予以总结,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三通知”。我院的教学工作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一旦发生迟到、误课等教学事故,则失去了年底评选先进教研室的机会。为避免教学事故,我们实行教师授课前一个月、一周及一天三次通知制度,有效地避免了教学事故的发生。
3.2搞好“两个优化”,改革课程微观结构
为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思想贯穿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去,我们适时地把教学改革向课程微观结构的更深层次推进,努力实现“两个优化”,即搞好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实行了“把握主线,侧重有关,注重实践”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思路。把握主线,即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的选择应贴近临床实际,以学生第一任岗位需要为主线。侧重有关,即专业课程教学必须精选内容,侧重有关知识的传授。注重实践,即专业课程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因此我们在授课当中穿插了专业讲座、病案讨论、见习等内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优化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过程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上。我们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取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三个结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学手段改革的方向。为了搞好计算机辅助教学,我们研制了部分适应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软件,如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及专业知识网页等。学生反映: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了,同时,增大了传授知识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三个结合”即:教与学结合,教师讲与学生讲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教与学结合。改变过去单纯的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从注重传授知识、能力向注重培养整体素质转变,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以学为主,学教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某些章节的教学中,除重点、难点问题由教师讲解外,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以学为主,学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唱“主角”,有利于克服“以教代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讲与学生讲结合。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活动,搞好这一活动的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参与的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在病案讨论过程中进行了初步尝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了他们的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内打基础,课外出特长,这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方法。把活动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在课外开展兴趣活动小组,把课内的知识引向课外,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的库存量。
3.3把好“三关”,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
在院校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科室采取了把好“三关”的方法。把好“三关”,即把好教师选调关,业务培养关和课堂教学关。把好教师选调关。每教学年在开课之前,抽调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每位教师的授课内容相对固定,使其在教学工作中有一“传统优势项目”。把好业务培养关。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知识更新非常快的当今显得更为重要。老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新教师需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等诸方面,不断学习提高,才能保证高科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渗透和有机结合。我们定期组织年轻教师听课、学习教学经验,有效地贯彻了“传、帮、带”的思想主线,实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锻炼了年轻师资力量,使教学队伍保持了延续性。把好课堂教学关。课堂教学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的,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为此,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抓了教案的编写,教研室通过开展检查、示范展览和讲评教案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案编写的质量,为上好一堂课打良好基础。二是抓好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教师以纲施教,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提问、讲解、归纳、演示、讨论等教学形式上好每一堂课。三是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分别采取集体备课、新教师试讲、老教师指导和观摩老教师示范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大学附属医院不仅是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主体,也是培养未来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殿堂。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如何同时做好医疗及教学工作是每个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难题。本课题总结多年的外科学教学工作经验,与同道一起分享、探讨,以期使大学附属医院的教学朝着规范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我国培养优秀医学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蔡惠 李晓军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钟玉萍,史志兵.浅谈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9):199-200.
[2]张岩波,段志光,王斌全,等.适应社会需求的临床医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3:235-238.
[3]林黎娟.诊治规范化与临床医学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21.
[4]焦秀贞,韩桂玉.浅谈医务礼仪在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05-306.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是人文教学中难度较大、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一门涉及面较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医学从开始的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逐渐扩展成为所有医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1]。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如构建了社会医学网络课程、循证医学思想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等。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举措,但非预防医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停留于表面,对社会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缺陷。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无法比较准确地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加之社会实践环节的脱钩和对医疗体系本质的模糊认识,更不能提出改善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有必要探索出新的适合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社会医学的思维和视角分析和处理健康与卫生问题,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近年来,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卫生部于1980年发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要求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研工作[2]。此后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并把社会医学纳入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社会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并未在“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开设社会医学课程。或仅作为学年学分制医学院校有名而无实的任意选修课,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社会医学教研室,无专任教师,以理论灌输为主,没有实习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远远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实现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3]。课程教学存在偏差,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较少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学生方面:教学中发现部分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可能是由于《社会医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未引起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足够的重视,多数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感觉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有关,出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忙于讲,学生疲于记,学生无暇思考,比较被动。
二、明确学习社会医学的任务,构建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表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健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社区卫生及预防医学的知识[2],[4]。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知识,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意味着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的新要求[5]。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应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组织学生8~10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开始一周之前,将即将要进行的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观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案例讨论小结。再分组讨论归纳意见,写出分析报告,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2.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知识点领域文献,分小组,然后制作PPT并请3-5名同学做评委全班答辩打分。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讲稿,自己讲课,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讲解,同学和老师打分点评,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形成适度竞争的学习状态,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并且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社会医学的兴趣[6]。3.微课和QQ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1)微课的建设。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是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他们在别无选择的、被逼无奈的甚至痛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展。为此,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其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沟通表达的能力,使其能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说,学生听,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而弱化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8—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资源多样等优势,易于与现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实现在线自学和教师讲授,正在逐渐被普遍认可,符合微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实时、互动、高效的需求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的特征。(2)基于QQ空间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所谓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尤其是将面对面的课上教育方式与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结合。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一种多人系统,QQ空间具有极其强大的合作、互动与共享性。包括:日志、相册、留言板、主页等部分,可以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等。4.建立“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习能力。同时,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内容,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将课程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延展到课外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7]。
四、改革考核方法,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在教学考核方式上,改革终结式教学考核方式,增加教学过程的考核,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试确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突出和强调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强化过程性考核。改革只注重机械记忆的卷面考试形式,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增加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增加学生案例讨论、小组学习、课堂互动的考核比重。课程成绩的构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如下: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课堂互动:占10%。总之,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生为主体”,增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型的被动学习,转变成思考与探索问题的主动学习,以社会医学的大卫生观和新医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和探讨社会卫生问题,能够将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动态,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成为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尤华,彭志行,陆慧.Seminar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74-75.
[2]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2.
[3]靳曙光,王月霞.关于地方高校医学类专业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96-2097.
[4]耿庆茹,吴小桃,薛秦春,等.浅析社会医学与初级卫生保健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0,13(1):27-28.
[5]李小菊,秦江梅,唐景霞,毛璐.对改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29-30.
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基础,基础课和临床课关联程度低。应转变为以系统器官模块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减少部分基础课程,在临床课中讲授相关基础理论,比如解剖、病理和病生等,增加趣味性和实效性。英语教学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学生的英语水平直接反映培养水平,如何实现双语教学,进而选择性开展英语教学课程是临床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可以考虑选择1-2门课程进行整合,开展双语教学。但众所周知,临床教师工作繁忙,开设新课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了提高教师积极性,必须在学校层面出台激励措施,比如设立新课程教改示范项目,对开设新课程的教师给予资金资助和奖励,并在职称晋升和评优表现中得到体现。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适应医学新模式的要求,单纯讲授空洞的理论知识效果肯定不佳。
笔者建议开设《前辈的足迹,名医成长之路》以及《光辉的历程,重点学科发展史》等选修课程,通过系列讲座、学校的名医事迹报告及学科数十年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让医学生充分感受临床医学的特点和艰辛,了解人生成才之路,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终身学习的观念。对哈医大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反馈报告中提到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①临床医学专业学时数偏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自我发展时间和空间;②早期接触临床不够深入,时间较晚,影响学生临床思维和职业道德的养成;③门诊和社区医疗实习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对基层医疗现状的了解。因而,我校在课程整合、减少学时数方面下足功夫外,还要避免哈医大的问题,设法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笔者认为在医学生入学初期就应该以多样的形式接触临床。比如入学后进行临床工作展示,通过参观门诊、病房和手术室等形成对临床的初步印象。然后在第1-2学年,可以开放临床科室的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会,让学生自行选择参加旁听,逐步培养其临床兴趣。此外还可以开设临床医学导论,邀请临床医学各专业的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概述本专业的内容和特点,帮助医学生培养科研和临床兴趣,确定专业方向。针对门诊和社区见实习,学校应该增加门诊安排,完善见实习内容。本科教育标准要求医学生具有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社区医院是新形势下临床医学的重要窗口,学校应在广泛遴选的基础上,选定十到二十家社区医院作为实习基地,让医学生充分接触基层医院、了解工作程序、培养一定的社区服务能力。
2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习兴趣、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填鸭式的教学为主。我校实验性教学大多以小组开展,但绝大多数理论课程教学仍是大课讲授,学生没有自主学习,也没有教学互动。考试结束后很多学生将讲授的知识抛在脑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育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在国外,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很小,哈佛大学医学院每年的招生仅有几十名,课程的讲授大多在临床医院,以小班形式完成,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方法早已经普遍实施。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将问题进行总结,或者以临床病例形式串联讲解。这些正是我们未来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目前国内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较大,PBL教学全面实施较为困难,有学者提出了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教学方法。每个团队的人数可以相对较多,团队集体准备和学习,先在内部进行讨论和交流,再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和与其他团队讨论,一定程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并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TBL教学模式的优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TBL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考试通过率,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水平,使其养成课前预习和积极讨论的良好习惯;②TBL尤其适合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学习;③TBL强调团队学习,团队学习的优势高于个人学习;④TBL以学生为中心,因而允许一位教师同时管理一个教室的多个小组,减少了教学资源的消耗;⑤TBL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病例讨论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临床技能。改革初始阶段也需要选择1-2门课程作为试点,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大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笔者建议设立TBL教学示范课程教改项目,鼓励大家申报,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并给参与教师提供专业培训进修机会。临床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即强调临床实践。鉴于目前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患者的担忧,很多实践操作项目无法在患者身上实现,所以近年来模拟教学蓬勃开展,已经有价格数百万的高级仿生人体模型逼真地模仿患者,大多数常规临床操作也可以在不同的简单模型上进行。我校模拟医院是国家级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学生2013年参加全国第四届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完善的模拟培训功不可没。参加培训的学生普遍反映模拟操作效果很好,对临床实有裨益。
笔者建议进一步加大模拟医院的投入,定期更新模拟器具,增加模拟操作培训内容,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等业余时间开设不同的临床模拟操作模块选修课程,以便满足不同层次模拟培训的需求。此外,在临床教学中要进一步强化床旁教学,制定完善的教学查房制度、大小讲座制度、典型病例讨论制度、典型手术视频演示、典型临床操作视频演示等。由于临床教师临床工作较忙,为避免有些制度可能流于形式,要特别注意督促其实际落实情况,要求每个教研室提前一年安排好各项临床教学工作,教务处不定期抽查,对执行较好的教研室给予表彰奖励,反之公开批评,并与奖金挂钩。只有奖惩分明,才能调动临床教师热情。互联网时代为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手段,笔者建议将部分选修课改为网络授课和考核,教学内容以多媒体幻灯形式公开在网上。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考核试卷。
3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法以学习结束后的考试或考核成绩为主,即仅仅重视结果的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由此造成很多学生不上课,也可以凭考前突击就可能获得较高分数,不利于客观反映学习效果,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应当逐步建立以能力和过程评价为核心的新型评价体系,即形成性评价。课堂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①课堂问答;②小型测验;③表现观察;④课后作业;⑤研究或学习项目;⑥面谈与评价。华中科技大学文历阳教授指出:最适合的形成性评价形式是学习记录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OSCE考试在我校模拟医院已经进行多年,在临床见习实习教学中也建立了以见习实习手册为基础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完成病历书写、记录学习内容等,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有了客观依据。笔者建议学校制定临床课程形成性评价考评制度,在各项考核中强化形成性评价形式和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采用分段式、多形式的考核,比如课程小结、阶段测试和随机提问等,在实践教学中分成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和实践体会等。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客观反映学习效果,强化能力培养,最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医学人才。
4教学管理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等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要求,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扩充了教学管理机构,将原来的教务处扩展为主管本科教学的教务处、主管研究生工作的研究生处以及主管学生的学生处,并且设立了教学督导委员会等相关机构,充实了一批临床一线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管理,与学校的管理机构对应,将各项工作细化,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供了组织保障。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希望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工作有序、高效的开展。
1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目前,中山医学院针对医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素质与软件工具的综合使用能力。根据2009年医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医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的指导性纲要文件,提出2+X的课程设置体系,其中“2”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医药类)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必修课;“X”包括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医学多媒体及其在医学中应用、医学成像及处理技术、医学信息分析与决策等4门选修课。中山医学院医学专业的五年制本科教学安排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45学时。该门课程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设,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网络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等)、数据库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总会有一些问题。1)如果单纯从课程内容来看,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如何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膨胀,而教学时数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如何才能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平衡这两方面的关系?3)由于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软件的时效性,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质疑,如何克服这种只针对软件工具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3个原则。一是把握基础。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计算机科学依然遵循它固有的原理和规律,在稳定中不断发展。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为避免软件的时效性给学生带来的疑惑,学习的重点应该以“培养思维为主,传授知识为辅”,将传授知识转化为传授基于知识的思维方式[1]。二是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将计算机知识和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将此概念渗透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交叉思维能力。三是以学生未来的自学能力为出发点,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和医药学科学及临床实践交叉结合,使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信息素养在学生身上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为未来学生的工作和科研拓展道路;因此,总体来说,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为导向;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以学生未来所要面对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来划分教学模块。同时,再辅助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2.1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贯穿教学过程
在2010年,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提出,计算科学与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并列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促进科技发展的三大手段。而作为计算科学基础的计算思维是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强调计算思维基础教育,知识讲授与素质培养应贯穿于计算思维的教学中[2]。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实验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课程的主线应贯穿于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和计算机的原理知识相互影响,从而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基本教学主线是:分析问题——抽象问题——建立计算模型——总结比较问题。例如,在学习VB的分支结构部分的内容时,并不是平铺直叙地去一一介绍每种结构的特点、语法,而是可以和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相联系,首先将问题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
1)比如,要从A点出发去到B点,有几种不同的道路选择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普通公路、国道、高速公路,每条道路的行驶距离不同,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不同,那么将如何选择行驶路径?
2)分析问题,选择不同的道路,取决于行驶距离的长远,过路费的多少,由此引申出这个问题有几个条件?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分析各个条件和路径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将几种不同的路径描述转换成所对应的不同分支结构语句。不同的选择条件对应分支结构中不同的分支条件,不同的路径则对应不同的分支语句结构,通过教师逐一对各种分支结构语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将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步转变为抽象思维。
4)学生结合实际问题,选择用不同的语句结构编写代码,并进行对比总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训练,就可以逐步掌握计算思维的方法与特点,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2立足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一名未来的临床工作者,其将来所要面对的是高度信息化的工作环境,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等是临床工作者的工具,而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对医学信息的及时获取、掌握和应用能力。那么在计算机知识的浩瀚海洋中,该如何进行知识的取舍,传授给学生?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工作需要,笔者认为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p#分页标题#e#
1)计算机与网络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与网络作为一种基本工具成为信息社会信息交互的载体。了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有助于理解医学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和编码方式;而掌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则是现代医务工作者及时获取医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跟踪科研领域最新进展必不可少的工具。
2)文稿与演示的处理技术。医学论文的写作和交流能力,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的综合展示,也是医务工作者交流工作成果的最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文档处理工具和文稿演示工具,使得学生能够具备对医学知识的综合表达能力。
3)数据处理技术,包括Excel软件和数据库基础两部分内容。医学研究的实施过程可以概括为: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在此过程中,从医院信息系统中产生的临床数据,以及从医学诊疗仪器中产生的检验数据均以不同的编码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而Excel软件和数据库软件可以提供对数据的结构化存储方式,对数据的分析、计算、查询和统计功能,并有助于学生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开发过程。
4)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无论是生物电信号处理、计算机影像诊断技术、计算机医疗仿真技术、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医院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程序设计技术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而作为一名医学生来说,掌握一门相关的程序设计语言,不仅有助于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对于今后能够深入医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开拓自己的科研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帮助。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所用到的软件会不断被新的软件所代替,但是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所要接触到的任务则是基本不变的。那么,当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具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了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方法,就不会再被某种软件的使用所束缚,从而使得信息素养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良师益友。
2.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以上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目前的教学工作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
1)在理论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始终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的前1/2部分,以LBL教学模式为主,通过知识点的展开,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有系统了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课程的后半部分,采用PBL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PBL是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任务相联系,注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3]。例如,在学习VB程序设计语言的控件部分时,并不是直接去一一介绍每个控件的作用及其相关的属性、事件和方法,而是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去寻找可能合适的控件,然后再将大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出一个个小的目标,围绕这个小目标,去寻找这个控件具有的能力,即运用不同的属性、事件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在熟悉了不同控件的同时,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掌握了解决相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2)充分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实验课是消化吸收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地方。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如果单纯依靠实验课可能连指定的内容都来不及完成。因此,在上课前精心挑选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精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一直向学生强调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答疑解惑,通常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先去做练习,再到实验课堂上和教师探讨遇到的问题,这样能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另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学习内容,以协调学生学习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