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

时间:2023-07-18 09:37: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TP311.5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现代软件工程开发项目已经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这样的项目已经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开发成功的了,因为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库、便捷的网络传输,还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合作开发,研究合理的开发技术和合作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软件开发的合理技术就更加变得重要。对概念分析方法在软件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2]。

形式概念分析,即是指建立在数学基础上,对组成软件本体的概念、属性和关系等用形式化的语境表达出来,然后根据语境,构造出严格的本体概念格,从而清楚的表现出本体内部的结构。形式概念分析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改善开发的灵活性。下面就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 形式概念分析

1.1 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定义。形式概念分析是应用数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和概念理论之上的。一个概念就是最大限度的收集对数学概念上的“集合”有帮助的元素,并且运用有关形式概念的分析方法,实现、构造和展示属性与对象之间有机关系。因此,由于形式概念的这种特性,形式概念分析的方法已经运用到软件开发中的众多环节之中。

另外,线路图是形式概念分析法研究过程中重要的研究工具,线路图是概念格的图形化表示,在线路图包括语境中对象和属性之间的关系,是语境中的另一种等价有形的表现形式。在特定的语境中,包含着类的继承和发展。通过查看相关有形的线路图,能够容易的发现相关属性和对象之间的依赖和关系。

1.2 形式概念分析的抽象思路。形式概念分析方法是一种数学上的分析方法。将这种分析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软件分析过程中,在将这种分析方法实现运用的过程中,需要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软件项目,通过概念构造算法实现整合,形成软件项目特征集。然后形成概念类,通过概念分析算法进行系统概念格整合,最终形成系统设计。根据这种分析方法的运行过程,软件项目特征集的构造就是通过对软件需求分析后所实现的各种功能的一个系统分析总结,从具体的案例中抽象出相关的各种具体特征的集合,同时,将各种特征集合运用形式概念分析方法,从而构造出一些新的、具体的、详细的概念格式。

2 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由于形式概念分析是新兴的一种软件分析方法,形式概念分析在各个行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下面就形式概念分析在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和系统设计和在Web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2.1 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在需求分析中的应用。需求分析就是指软件在各种需求中的应用分析,即是通过研究软件的各种应用环境,收集各种软件应用信息[3]。这种分析方法能够实现软件在各种实际应用中得心用手,形式概念分析方法中的语境和属性集概念在需求分析中作用很大。

通过对软件工程中各个传统模式所应对的部分工作集和其属性的对应关系,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得到相应的项目特征集合,从而也为相关软件的需求分析奠定基础。

2.2 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软件的结构设计主要是针对软件的数据结构的改革,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化的组织加以分析设计,从而得出设计的合理方法[4]。

通过假设的方法来说明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的概念构造原理,通过相关的分析器计算分析每个项目在每一个项目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在形式概念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各个项目特征以形成相关的概念,最终形成系统的概念格[5]。

2.3 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形式概念分析应用在软件工程系统设计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是构造系统的概念格,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多的著名的概念格构造算法,这些算法计算出了格的所有概念和相关的层次关系。分析各个项目集合之间的关系是概念分析算法之核心。通过各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继而得到相应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系统的概念格。相关专家使用一系列的计算方式计算出了概念格的具体数值范围。实现了软件应用范围的最大化[6]。

2.4 形式概念分析法在Web上的应用。一方面,随着Web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Web应用的质量问题也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Web的应用和构造已经成为软件测试研究的重要内容。在Web的构建过程中,存在差异性、分布性、平台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在Web应用软件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Web软件和互联网技术一样一般存在着开发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的特点[7]。如何在这种特点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调试和应用测试给当代互联网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是新兴形式概念分析法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的应用突破了Web网页在差异性和分布性上的局限。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Web应用环境下虽然取得不少的成果,但是与实际的生活和应用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传统的自动化的测试中,填充表单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Web网页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通过Web应用实现各种需求,在电子商务、电子教育和安全性测试中都会出现Web应用的相关概念。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在Web环境下应用下,突破了原有测试环境下的局限,实现了技术和现代人民生活需求的统一[8]。

3 结束语

综上,在介绍过后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概念分析方法作为相关问题的基础性理论,其他具体工程的工作阶段都需要相关的详细说明。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了解,可以看出,在运用概念分析方法过程中还要更好的对相关软件和条件进行合理开发,以实现能够清楚表达软件和概念之间关系的目的。然而,在软件开发的其他阶段,如何更加优化合理的运用形式概念分析法是今后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9]。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和相关领域的分析人员进行系统的分析,将进行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的重要性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陈杰.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12-14.

[2]刘树鹏,李冠宇.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本体合并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04):09-12.

[3]乌弘毅,黄映辉.模糊概念格构建的Bordat方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10):15-21.

[4]蒋平.基于Eclipse的概念格构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04):01-05.

[5]张云中,徐宝祥.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信息系统建模理论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02):12-15.

[6]丁海昕,陆林生,吴庆波.通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框架架构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12):08-11.

[7]纪彤坤.概念格Chein算法的研究与改进[D].华南理工大学,2012(09):09-13.

[8]梁冰.基于RCP的FCA原型系统XDCKS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01):07-13.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3-0021-4

1 教材分析以及本内容的教学现状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在科学史上第一次从本质上厘清了运动与力的关系,为进一步定量阐述力对运动的改变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必修1》为例:教材在分别系统介绍了直线运动和相互作用力知识之后,提出了“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但没有讨论物体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要讨论这样的问题,就要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1]。所以,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教材安排顺理成章。同时,也只有明确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之后才能理解加速度与外力之间的关系,才能打下理解牛顿定律的基础。

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轻视牛顿第一定律的现象。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有些教师认为该部分内容初中已经涉及,且不是高中考察的重点,在教学要求上以识记为主,将学生看作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方式简单粗暴。

(2)部分教师认为本节教学以物理学史为主,授课时对教学内容未能进行细致的再加工,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强调物理史实,轻视物理方法的引导和物理思想的渗透,与教材设计者的意图相背离。

2 本节教学难点归因

相对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难度更大。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的难点集中体现在直接的生活经验感受对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的干扰。例如:“马拉车,车就走;失去拉力车就停”“汽车刹车,速度大滑行远,不容易停下来;速度小,滑行短,容易停下来。车子越难停下惯性越大”。这些现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力的存在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等错误的感受,对“运动不需要力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与速度无关,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等正确概念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阶段,尚未形成理性分析的习惯。遇到问题还习惯于根据观察的感性认识直接得到答案,对问题的理解更依赖于直接的经验和表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与运动关系绝非易事,学生常常依据头脑中的直觉得到与亚里士多德相类似的观点,虽然可以通过记忆背下“正确”的结论,但其潜意识仍然认同唯心的结论,一旦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具体问题,就会从潜意识出发得到错误的结论。

3 教学难点突破策略的设想 教学流程的预设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教学难点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以知道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表象感受在头脑中形成的错误结论是建立正确概念的阻力。如何带领学生突破既有的错误概念,重新生成正确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核心所在。

3.1 教学难点突破策略的设想

建立新的正确的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必须先“破除”学生头脑中的既有错误观点,不破不立。然而,学生头脑中的观点非一日形成,且有感性认识佐证,使其摒弃错误观点就必须使他们真实地对这些观点产生具有冲击力的怀疑,进而在教师的带领下再分析,以建立正确的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

因此,本节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为:基于对学生形成的既有概念分析,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和场景,通过学生的分析得到与其既有概念相冲突的结果,以期形成思维冲突、激起疑惑,使学生对既有概念产生怀疑,重新回到问题本身。再通过理性分析和理想实验形成结论,进一步通过对生活经验现象形成思维冲突的案例进行再分析,检验理论的自洽性,使学生真切地感觉到后期形成的这个结论才是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合理的结论。

3.2 教学流程的设计

(1)教学流程预设的理论依据

科学结论几乎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清楚地解释全部情况。波利亚在其提出的教学发生学原理中指出 “在教一个科学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种最关键的步子,当然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步子”[2]。在本节教学中,应当带领学生重新经历伽利略曾经经历的过程――“怀疑―假设―推证―得出结论”,了解探求客观世界真理的一般方法。

(2)教学流程的设计(如图1所示)

4 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1:

播放视频:马拉车,车运动,失去马的拉力,车最终停止;

粗糙地面,施加拉力物体运动,拉力越大运动越快。

师:马拉车车才运动,停止拉车车就会停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物体受力才会运动,不受力就会停下来。

师:粗糙地面,施加拉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物体受到的力越大,运动得越快。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其实,早在2 000多年前一位伟人也得到了和你们相同的结论。

展示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力维持物体运动;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暴露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感性结论。只有充分暴露学生头脑中隐藏的前概念,将其摆在桌面,才有可能“破除”这种错误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用非常规问题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对话的方式可以有效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然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打破旧图式,建立科学概念”[3]。

教学片断2:

教师继续安排事例展示:

师:我国第一艘海上作战平台“辽宁号”上,舰载机在降落时需要拦阻设施。那么,高速运动的飞机为什么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停稳?

生:因为飞机受到了拦阻绳的巨大阻力而使飞机停止。

师:也就是说,飞机因为受力而停止。

继续展示事例2:

师:如图2所示,沿斜面运动的物体,为什么在绳子拉紧后会停止?

生:因为受到了绳的拉力。

事例3:播放跳水\动员入水后减速下降的视频。

师:为什么跳水运动员入水后会逐渐减速直至停止下降?

生:因为运动员在水里要受到向上的水的浮力。

师:亚里士多德认为受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可是为什么这几个例子中物体却因为受力而停止了呢?受力到底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使物体静止的原因呢?可见,“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观点不可靠。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事例,使学生得到与既有认识完全相反的结论,形成其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思维深处的矛盾困惑,达到对前概念的动摇、怀疑,属于“不破不立”中“破”的环节。对前概念“破”得越彻底,形成的思维冲突越剧烈,后期新概念的建立才会越省力、越有效。

教学片断3:

展示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学生分析小车的运动过程:A到B过程,加速下滑;B到C过程,匀速运动;C到D过程,减速上滑。

原因分析可知,AB受到重力下滑力推动,小车越来越快;CD受到重力下滑力阻碍,小车越来越慢。

通过分析可知,力既可以使物体由静止运动起来,也可以使物体由运动停止下来。即使是同一个力,有时使物体运动,有时使物体停下。可见,使物体运动与否的关键因素不是力。那么,什么决定了物体的运动与否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破除”学生思维深处的定势,通过列举力对运动效果的不唯一,说服学生力并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前概念被打破了,在学生的心中必然亟待建立一个新的力与运动学说,此时介绍伽利略对运动与力关系的研究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片断4:在300多年前,先哲伽利略也在苦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位崇尚理性、极具创造性思维的学者,他想如果运动环境里完全没有摩擦力影响,那么力和运动的关系是不是会更明晰一些。

介绍什么叫理想实验,知道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如图4所示,带领学生思考:

假如存在一个完全没有摩擦的曲面,物体下滑后必将到达曲面另一侧等高处;

假如另一侧曲面较平缓,物体到达等高处势必走更长的路程,坡面越平缓,小球通过的路程越长;

假如坡面无限平缓呢?小球在水平光滑面上永远运动下去,直到无穷远处,在这个过程中物体运动方向上并不受力。

可见:物体的运动是其自然的属性,并不需要力维持。

在300多年前,由于实验手段的局限,伽利略只能借助于理想实验获得结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创造微摩擦环境,对其结论进行验证:

如图5所示,演示气垫导轨和光电门。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教师在授课时务必引导学生参与思考,使其经历概念“突破―建立”的过程。虽然理想实验设计缜密灵巧,但是仍难免偏重于思维,教师在得到结论后加入气垫导轨的实证环节,目的在于加强结论的可信度。

教学片断5:既然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运动也不需要力维持,力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基于这个问题我们重新回顾刚才的例子,如图6所示。

我们把物体的运动分为AB、BC、CD三个阶段,结合物体的受力和运动特点可以发现:

(请学生列表分析,如表1所示)

介绍笛卡尔等科学家的贡献并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又叫做惯性定律。

【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得到力在运动状态变化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教学片断6:牛顿第一定律说明物体具有维持自身运动的特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种维持运动状态的能力越强,力改变其运动状态越难,相同的力改变运动状态越慢。我们把物体总试图维持其运动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能力称作惯性。

那么,如何比较物体惯性的大小呢?惯性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举例1:相同动力作用下的小汽车和火车,谁的速度增加更快?谁维持运动大小和方向的能力(惯性)更强?

举例2:载重卡车和摩托车以相同速度行驶,谁刹车减速更快?谁维持运动大小和方向的能力(惯性)更强?

结论: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

应用:战斗机在准备空战时为什么要甩掉副油箱?

【设计意图】 此部分教学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惯性定义的内涵。同时,在进行惯性概念分析时,进一步强化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观点。并通过实例的应用分析,解决了具体问题,使学生形成了如下理论观点:

1.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不受力或受力为零时其运动状态不改变;

2.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物体具有维持自身运动的属性,质量是其惯性的唯一量度。

以上几点相互联系,形成良好的理论自洽,学生在构建上述理论的过程中体会物理理论的自洽之美。

参考文献:

篇3

在之前的教学中我也进行过一些摸索,寻找到了大量的案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使用这些案例的过程中发现,没有办法将这些实际工程案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最好的案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项目,如果能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各个细节,都能以建筑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并且将建筑力学各章节的内容融入进去,这对于学生系统性的学习建筑力学,了解建筑工程将会有更大的帮助。

目前市面使用非常广泛的一款结构设计软件,pkpm,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pkpm的建模过程,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各个本文由收集整理部分具体化,从名词解释、概念分析、结构计算简图、受力图、内力图都能用一个系统的模型来描述。这里将目前获得的点滴经验和大家作一个分享,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基本术语、概念和pkpm的结合。

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以结构的概念和力的传递路线为例,以pkpm的建模来说明这两个概念,让学生可以比较深刻的理解结构及力的传递路线的重要性。

pkpm中演示结构的概念。

目前的教材,通用的结构概念有两个,第一支承本身的重量,第二传递荷载。在和学生讲授的过程中,应明确第二点,参与力的传递路线才是结构的本质,但是力的传递路线在现实中一般很难观察,怎么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呢?这里我们可以使用pkpm建立两个结构模型,让学生看到结构的骨架。笔者在pkpm中建立了两栋建筑物,一栋五层框架的住院楼,一栋四层砖混的门诊楼,然后引导学生对两栋建筑进行联系过廊设计,通过拆除隔墙墙体及承重墙墙体的区别,可以让学生非常深刻的理解结构的传递概念。

pkpm中演示力的传递路线。

通过pkpm中的框架结构模型,可以很明显的让学生观察到力的传递路线是从板到梁到柱到基础最后到地基。

结构计算简图和pkpm的结合。

结构计算简图中,最难掌握的就是支座的简化。笔者以梁的发展史,结合pkpm中砖混结构的简支梁和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为例,向大家说明如何用pkpm来演示支座的简化。

在最初的建筑物中,如树皮或者兽皮围成的木屋,是没有梁的设置的,这样的建筑物虽然结构也比较稳定,但是没有梁,就没有较大的空间,因此除了草原的游牧民,基本上都已经很少使用,在出现梁的建筑物中,基本经过了3个阶段,以屋顶为例,分别经过了树皮、茅草为代表的轻质屋顶,以瓦片为主的重屋顶以及近代的钢筋砼屋顶。在这3种屋顶的力学假定中,非钢筋砼屋顶的梁都被假定为简支梁,通过pkpm的模型设定,我们可以看到,需要专门把以上的梁考虑为铰接,这里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同样作为竖向承重构件的承重墙和钢筋砼柱子,承重墙不要配置任何的竖向受力筋,而钢筋砼柱则需要配置大量的竖向主筋。利用这些实物模型,pkpm中自动生成的配筋图,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掌握支座的简化概念。

篇4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140-03

The Patterns in Space: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nceptual Pattern Design

LI Xiao-hui,ZANG Hui(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Fine Art,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pattern design is the first attempt after the adjustmen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leading role of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derivation of the design process.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level of the visual forms in patterns through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need to make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with the thematic patterns and put them into the spaces,clarifying the roles and significance of patterns in space.

Key words :pattern design; thematic; concept; emotional design

Internet :.cn

一、 概念的内容与作用

“设计概念是设计者针对设计所产生的诸多感性思维进行归纳与精炼所产生的思维总结。”①概念是抽象且概括性的,一般情况下由设计师根据项目条件结合自身创造性思维的趋向在设计前期提出,以其为主线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完成从抽象思维至理性设计的推导。方案的前期需要设计师结合大量的调研,搜集与筛选的方式来记录与概念相关的一切信息,用手绘、拼贴等便捷直观的方式进行生动的呈现,是方案推进的重要环节。

二、 图案设计课程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与方法

传统的设计专业教学大多只注重最终效果图,课程评价体系也更多的关注结果,而方案的推进过程则乏人问津。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在效果图的渲染上,对于方案前期的概念分析与推导毫无概念,逻辑关系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在本阶段艺术修养和知识体量上仍存在较大不足,自身对于设计概念的挖掘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难以进行。综合以上原因,学生作品最终呈现的状态乏善可陈。归根结底是设计方法出现问题。因此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应用到其他课程设计中。

(二)教学难点:图案在概念空间中的应用

图案设计课程是本专业培养计划调整的首次尝试,如何将平面化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特点结合是此次教学的难点。如何理解图案是每位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图案在装饰和流行艺术中被视作肤浅的图像或文化趋势,在这些领域中,往往更倾向于唤起视觉方面的回应,且变化不定。对图案的抗拒通常与对肤浅和转瞬即逝的偏见相关。建筑(空间)以恒久而知名――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它太缓慢,太稳定,并且太重要,因此不能转瞬即逝――所以,如果图案不能具有功能性或长期的影响力,那么人们就会指责它们不成功。”②美国著名建筑评论家保罗・安德森在《图案之于建筑》一书中曾如此阐述有关图案的观点。究其核心,图案在空间中必须具备除去单纯视觉回应之外的作用,比如功能性或其他长久深远的影响力。因此在本次课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去研究图案在空间中的应用,而不是单纯聚焦在图案本身的视觉效果。学生长期以来对图案的理解尚且停留在相对肤浅的平面维度上,如何在设计概念的引导下代入空间是此次教学的难点。

三 、主题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计

此次图案设计课程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将概念词汇转化为图形应用到空间中,使其突破单纯的视觉回应,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或持久的影响力。传统教学中是以学生自主提出概念为主,本次课程由教师选定20个在感官上体会较为显著的形容词汇作为概念关键词,学生两人为一组进行随机抽取,鼓励学生结合情感化设计原理对既定概念进行分析与探索,将抽象概念词汇转化成具体的视觉图案,应用到数量不少于三个,单位空间为6×6×6(m)的大空间中。这样既限定了空间尺度,又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空间的能力。方案完成后通过手工模型与过程草图绘本严格按照尺寸比例来表现。

(二)课程流程

1.“回忆”与“捕捉”

概念的转化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基础上的。学生首先需要对概念词汇进行直觉感知。在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中已经详细说明了第一层次(本能层次)的设计对于体验者的影响。本能层次的设计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设计作品展现的外部形态,包括: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该层次注重设计在潜意识中带给人的第一感受。③本能层次是最简单且直接可以迎合人们,并且影响人们的初始阶段,是生物性的。学生需要尽可能详细地回忆生活中能够与概念关键词产生直接关联的场景和画面,捕捉产生这种体验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采用草图粘贴的形式进行大致的梳理与归纳。图1该组抽到的词是“奔放”,决定了空间的整体氛围在感官上一定要体现出奔放的特点。学生在第一时间联想到了黑人爵士乐、辛辣鲜香的调料味道、前卫画派不羁的笔触等等让他们感觉到奔放的场景片段,并且分析能使人们产生心理波动的要素,有条理的绘制在草图册上,留做下一步的思考。

2.“转化”

经过第一阶段对于概念词汇的感知,学生需要根据梳理出的视觉要素进行图形上的转化,即生成图案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大量的案例调研与分析来支撑。图2、图3该组学生在进行最初的“回忆”与“捕捉”环节之后,开始有针对性的对能够表达出“奔放”之感的案例进行研究。他们从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点元素中得到启发,认为通过大小、形状、颜色、肌理不同的圆形进行一定规律的组合与分布可以形成一种灵动奔放的视觉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在非洲原始部落装饰纹样中提取了黑和黄两种颜色,认为可以把黄泥粗犷的质感应用在图案的肌理上。在思考图案形式的同时,学生们还进行了空间组织上的思考,认为可以分别设置几个连续的体验空间在五感上有针对性的对体验者进行干预。图4为另外一组作品的图案生成过程。该组抽到的概念关键词为“甜美”,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分析将其展开为“节日”。在第二阶段将节日分类进行调研,把东西方重点节日用具体的标志性物品来代替,并将这些物品的某些特质提取出来转化成图形。学生认为棒棒糖在味觉上绝对是“甜美”最恰当的代言,并且形式可以精炼成具有运动感的圆弧形态。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并没有单纯局限于平面形态的转化,而是将其赋予一定的功能,并且严格遵循概念关键词使其变得充满童趣。这一阶段已经涉及到了情感设计原理的第二个层次――行为层次上的设计,即更多的注重功能性与体验感的理性阶段。

3.“应用”

这里提到的应用非常容易理解,即图案在空间中的应用,是否具有功能性?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只具备单纯的视觉回应?这一阶段可以理解为情感设计原理的第三个层次――反思层次设计,即注重的是一种持续性的影响,与物品本身的意义有关,同时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因素影响,相对复杂多变。图5中的作品概念关键词为“自然”,作者尝试用光线穿过界面形成的斑驳光影来形成图案,表达主题,营造一个具有宗教仪式感的冥想空间。风、雨、云等抽象形态经过作者的提炼,形成几何形体与不规则曲线的结合,实体的界面与虚无的光影交相呼应,空间与图案相互依存。事实上该作品并没有赋予图案实际的功能,但是光影效果是决定该空间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图案的存在具有了持续的影响力。(图6)

在后期表达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用手工模型作为表现媒介。制作模型的过程即深化设计的过程。首先,可以帮助该阶段的学生更加贴近实践过程,建立良好的尺度感和空间感,有助于今后的专业学习。其次,模型空间与电脑图所展示的空间相比,具有便于交流的直观性,且模型操作能反应更详尽的关于图案的要素信息,如材料属性、触感、光影、肌理等。较电脑图而言, 更具真实性和代入感。(图7、8)

四、总结与反思

本次课程历时五周,经过三个阶段的设计训练和集体评图,学生对于图案设计思维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对设计过程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最终呈现的效果非常丰富。这不仅仅表现在模型制作的精致程度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上,更源于每组作品概念推导的严谨性与图案应用的灵活性。 同时对于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原理也有了相对深刻的理解。事实上任何一门专业设计课程都应该在设计实践的同时遵循一套科学的理论构建,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起着积极作用。(图9-12)

当然,值得反思的地方不能忽视:比如该门课程的设置与流程相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类型设计而言的确有些理想化,过滤掉了在实际方案中存在的诸多限制条件,使其变得更加具有艺术色彩,而非真正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毕竟概念设计在实际的生活生产当中未必会遵循设计者的初衷来实现,因而使之更适合作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验性基础课程。但是正因为这些“天马行空”的存在,才可以让属于艺术生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

注释:

① 孙世升,杨向南. 浅析设计概念与概念设计[J].东京文学,2011(8).

② [美]保罗.安德森,大卫.所罗门.图案之于建筑[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6.

③ [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参考文献:

[1] 顾大庆,柏庭卫 .空间、建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美]杰西・戴.线条・色彩・形式――艺术和设计的语言[M]. 孙彤彤 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