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技巧范文

时间:2023-07-18 09:37: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化学技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化学技巧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74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中化学,从本质上揭示了物质反应现象的实质,从科学的角度上解释一些奇怪的现象。但是对于很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有些困难。而且,新生们普遍感觉高中化学并不像初中那样简单易学,一般会出现迷茫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化学考试以基础知识为主要脉络,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查,双基为本,学以致用。所以要想学好高中化学,就得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扎实基础,培养化学思维,养成良好习惯都是关键。对此,在这里提出一些自己的经验之谈。

一、认识初、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差异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问题是化学教学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以及教学目的就可以了解到,初中化学仅仅是起启蒙作用,是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阶段。初中化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的化学思维和技能,一些基础的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方面的现实意义,只需要学生达到认识理解表面现象的知识层次即可。而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较高层次的教学,知识逐渐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复杂化,因此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要相当了解,不仅要掌握知识的内部联系,还要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应用。

因此,学生不能依然抱着初中学习化学的思想学习高中化学,要对高中知识的深入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到时候才不会手足无措,感到灰心泄气。高中化学知识需要对某些初中知识进行加深和完善,完成过渡,如物质基础和机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等,这些知识学生虽然初中早已接触过,但是在学习时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认真理解,课下复习巩固,把握好过渡时期的时机和尺度,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点,力求做到对今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注意学习方法

高中新教材是以化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实质。所以,预习是十分必要的,课前预习能提前了解课堂重点,提高听课效率,也有利于为学生准备充分时间去分析思考问题,发散思维。预习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一遍教材,把全部的内容大概了解一遍,用笔把重点勾画出来,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要做好笔记,以便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听讲。不仅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概念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吸收,注意拓展、运用和迁移。可以采用对比、假设、归纳的方法找出物质在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共通性、差异性和递变规律,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条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在课堂上仅一次性的吸收,很难完全消化,因此要经常复习,反复记忆。课后要充分利用资料书,可以及时弥补课上因为疏忽或是思维短路而产生的疑惑和盲点,从各个方面和表述理解,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进一步深入,全面准确地领悟知识内涵,明确各点之间的联系,熟记规律,形成知识面,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培养化学技能

初中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化学实践技能,其他方面的能力和认识都还没有形成,所以,高中对学生的化学技能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在知识方面,要认识常见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制法和基本的概念理论,从多角度理解物质的分类,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性、多变性和相互作用,分析简单的化学问题,并能够用化学语言表达描述。而且还有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物质的结构认识物质的性质,从性质入手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现代化学在现实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勤动手,多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内在潜力,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要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增强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活动的效率。对于学生本身,要大体上了解现代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和前景,培养参与化学科学实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改善、社会生产、环境保护、能源再生和自然生态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形成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夯实化学基础

篇2

对于近些年来的化学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在守恒思想知识点方面设置考题所占的分值比例越来越大。而守恒思想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广大的高中学生能够掌握守恒思想的本质,抓住题目设置中相关变化的始态与终态,而忽略中间所进行的过程,就可以快速建立起等式关系,简化解题思路,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如何正确运用守恒思想建立起关系式进行分析,得出其在高中化学解题方面的技巧方法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将这些学习经验加以总结能够为其他高中学生在运用守恒思想方法时提供一些参考借鉴作用。

一、在平衡类计算题方面巧用守恒思想

计算题在高中化学中所占的比例很大,有很多计算题其实是无需详细计算就可以得出答案的,特别是一些选择题。而在高中化学平衡计算中运用守恒思想可以实现快速解题的目的,有些时候还能验证计算答案是否正确。其中经常用到的守恒思想有电子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以及物料守恒等。

例1.在恒温条件下,把a molN2和b molH2的混合气体通入到一个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并发生以下反应:N2(g)+3H2(g)=2NH3(g)。如果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t时,nt(N2)= 13mol,nt(NH3)= 6mol。试计算a的值。

解析:在常规解题思路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列出相应的等式,从而进行求解。

N2(g)+3H2(g)=2NH3(g)

初始(mol): a b 0

转化(mol): 3 9 6

平衡(mol): 13 9 6

由于n(初始)= n(平衡)+ n(转化),因此代入已知数据,可以解得a为16mol。

而运用守恒思想解题时,根据反应前后氮元素守恒,反应前氮元素仅在N2中存在,反应平衡后氮元素在N2以及NH3中存在,因此得出等式n(N2)= nt(N2)+ 1/2n(NH3),代入已知数值得出n(N2)=16mol。

例2. 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碳以及水蒸气,一定温度下发生如下反应:

C(s)+H2O(g)=CO(g)+H2(g) (1)

CO(g)+H2O(g)=CO2(g)+H2(g) (2)

当反应进行完全并达到平衡时,得知c(H2)=1.9mol/L,c(CO)=0.1mol/L,那么c(CO2)为多少( )。

A. 0.1mol/L B. 0.9mol/L

C. 1.8mol/L D. 1.9mol/L

解析:在常规解题思路中,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列出相应的等式进行求解。假设在第一步反应中所得到的 CO是x mol/L,在第二步反应中所消耗的CO是y mol/L,那么

C(s)+H2O(g)=CO(g)+H2(g)

转化: x x

CO(g)+H2O(g)=CO2(g)+H2(g)

转化:y y y y

因此在反应达到平衡之后,可以得出关系式c(H2) = x + y = 1.9mol/L,c(CO) = x-y = 0.1mol/L,从而解得y = 0.9mol/L,也就是c(CO2)为 0.9mol/L。

而运用守恒思想解题时,根据原子守恒定律,反应生成的CO与CO2中的氧原子都是由原料中的H2O所得到的,而H2O中的氢原子都转化生成H2,根据氢原子守恒得到c(H2) = c(H20),根据氧原子守恒得到c(H2O) = c(CO) + 2c(CO2) 。将已知数值c(H2)=1.9mol/L,c(CO)=0.1mol/L代入上述等式中,得到c(CO2) = 0.9mol/L,因此答案为B。

二、在氧化还原反应类计算题方面巧用守恒思想

氧化还原反应也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在解决这一类试题时,通常的做法是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平,再运用电子得失守恒进行计算。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算题必然要运用守恒思想。

例3. 将标况下3.36 L的Cl2通入100mlFeBr2溶液中,Cl2全部被还原,并且溶液中Br-的溶度与Cl-的溶度相等,那么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解析:这是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的计算题,在解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点:Cl2被全部还原,且c(Cl-)=c(Br-);同时题干中还有隐含的条件:FeBr2中的Fe2+被全部氧化,而Br-被部分氧化。在分析出这些已知条件之后,可以运用不同的守恒方法进行解题:

方法一 电荷守恒法

由反应可以得知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为FeCl3、FeBr3以及Br2,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可知所得电子的总物质的量等于×2×1 = 0.3mol。由于溶液中c(Cl-)=c(Br-),根据电解质溶液中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得出关系式:c(Fe3+)×0.1L×3 = 0.3mol×2,从而得出c(Fe3+) = 2mol/L。由于溶液中的Fe3+全部来源于Fe2+,且是等物质的量转化,所以可以得到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等于2mol/L。

方法二 电子得失守恒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着得失电子相等的定律,也就是还原反应所得电子总数与氧化反应所失电子总数相等。假设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x mol/L,那么:还原剂所失电子总数=氧化剂所得电子总数。由于反应中存在未被氧化的Br-,Cl2全部被还原,因此Cl2所得电子的总物质的量=Fe2+所失电子的总物质的量+Br-的总物质的量未被氧化的Br-的总物质的量,即:×2×1 = x mol/L×0.1L×1+2x mol/L×0.1L×1-×2×1。得出x为2mol/L。

此外,这一题目还可以运用原子守恒以及质量守恒方法进行求解,但是其计算过程较为繁冗,且计算原理与电荷守恒以及电子得失守恒相近,因此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例4. 将1.92g的Cu加入到一定量的浓HNO3中进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Cu含量不断减少,反应所得到的气体颜色逐渐变浅。当Cu反应完全时,共得到标准状况下1.12L的气体。那么参加反应的HNO3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解析:在反应开始时,Cu与浓HNO3反应生成NO2气体,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HNO3的浓度逐渐降低,所得到的气体为NO。因此在本题中所生成的气体为NO2与NO的混合气体,根据氮原子守恒可以得出:n(HNO3) = 2n[Cu(NO3)2]+n(NO)+n(NO2)=2n[Cu(NO3)2]+n(气体),代入已知数据可以解得参与反应的HNO3的物质的量为0.11mol。

三、在解决混合气体分子量方面巧用守恒思想

例5.把33.6L的 NO2、NH3以及O2混合气体通过稀H2SO4后,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为11.76L,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得,而溶液质量则增加了26.4g,同时通过稀H2SO4之后的混合气体仍然可以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求之前的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这一计算题如果按照常规的做法,需要先写出反应方程式并根据已知关系式列出等式,再代入数值得到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这样计算时过程非常繁琐,且涉及到的计算量很多,容易出错。但是如果运用质量守恒定律,那么这道题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其计算过程为:

由于混合气体在通过稀硫酸之后没有其他新的气体产生,因此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原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26.4g加上11.76L气体的质量,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

r(混)==28.8

即原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8.8。

四、在解决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问题方面巧用守恒思想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电解质溶液,都存在着下述的等量关系,即: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量=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量的等量关系,化合物中离子(或原子)个数固定的比例关系以及酸失去的质子和碱得到的质子数目相同的关系。对于涉及到电解质电离方面的计算题时,只要巧用这三种关系式就可以轻松得出题目的答案来。

例6. 在1mol/L的Na2S溶液中,以下关系式中错误的是( )

A.c(S2-)+c(HS-)+c(H2S)=c(Na+)

B. c(Na+)+c(H+)=2c(S2-)+c(HS-)+c(OH-)

C.c(NaHS)+2c(H2S)=c(NaOH)

D.c(H+)+c(HS-)+2c(H2S)=c(OH-)

解析:在Na2S当中,存在着关系式n(Na+)=2n(S2-),当Na2S溶于水形成水溶液时,硫元素以三种形式存在,分别是S2-、HS-以及H2S。根据物料守恒定律可以得出c(S2-)+c(HS-)+c(H2S)=c(Na+),因此A选项正确。

在Na2S溶液中存在着Na+、H+、OH-、HS-以及S2-离子,而阳离子所带电荷总量等于阴离子所带电荷总量,溶液呈现电中性,从而可以得出1×c(Na+)×V+1×c(H+)×V+(-1)×c(OH-)×V+(-1)×c(HS-)×V+(-2)×c(S2-)×V=0。式中V为溶液的总体积,经过简化以后可以得到c(Na+)+c(H+)=2c(S2-)+c(HS-)+c(OH-),因此B选项也正确。

在Ns2S溶液当中,其H+与OH-都是由水电离所得到的,同时得到的H+与OH-是等物质的量的关系,因此n(H+)= n(OH-),而H+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H+、HS-以及H2S,因此可以得出c(H+)+c(HS-)+2c(H2S)=c(OH-),即D选项正确。D选项运用的是“酸失去的质子和碱得到的质子数目相同”这一等量关系,而在C选项中缺少c(H2O)这一项,因此是错误的,答案为C。

总而言之,守恒思想在整个高中化学解题与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学生勤加训练,平时注意多运用守恒思想来解题,那么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提高解题效率之余也能够培养起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此外,将守恒思想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运用到高中化学学习中,也是未来高中化学课改的必然趋势,值得我们广大的高中学生去多加思考与摸索。

【参考文献】

[1]刘万清.浅谈用守恒思想解决高中化学计算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253-254

[2]张昊.守恒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守

恒法解题技巧[J].理科考试研究,2015.05:45

[3]王旭瑞.高中化学守恒思想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180

篇3

从教师的教授与分析来看,高中化学实验题是当前高考中的重点类型,不过因为涉及的考点多且难度大,所以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而根据我的学习经历来看,实验题的失分也是令人头疼的事情。所以,笔者针对高中生化学实验题的解题思维训练,总结出合理的学习方法,以期为提高我们的化学解题能力以及学习成绩做好铺垫。

一、排除技巧

作为体现辩证性思维的排除法,很多时候都是以去伪存真的推理方式来解题。去伪存真就是将那些错误、虚假的剔除,保留正确、真实的事物。当我们在进行辩证思考时,尤其要注意对那些不同物质间存在性质差异的事物要有较好的把握,正确区分相同物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比如,在溶液里稀释硫酸,此时出现的电离反应是H2SO4=2H++SO2-4 ,所以体现的是H+和SO2-4 的性质,也就是酸的通性。不过在超过96%的浓硫酸里硫酸一般没有电离,而其存在形式是H2SO4分子,有着脱水性、强氧化性的特征。稀硫酸和活泼金属的反应是最好的例子,它们结合能释放氢气,但浓硫酸和活泼金属加热反应时金属被H2SO4氧化,而不是H+,SO2被H2SO4还原。

在排除法的运用过程中应该十分小心题目里的隐藏条件,或者是一些对条件有延伸的叙述,我们在做题时应该仔细思考,这是运用好排除法的关键。比如,将“无色溶液加入一种悬浊液里面,沉淀部分溶解”,而“部分溶液”就有多层隐含条件,其一是加的无色液体能够和悬浊液里的固体发生反应并溶解,不过量不足,所以有些固体不会溶液;其二是固体物质可能会溶于液体,而另一种则不会。

二、归纳技巧

实验仪器与基本操作是高中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我们能够利用归类法来建造自己的知识网络。比如,普通玻璃仪器里按照直接加热来划分有三种:一是直接在灯焰上加热的试管、硬质玻管等;二是隔着石棉网加热的烧瓶、烧杯等;三是不能加热的U型管、冷凝管、滴定管等。还有在收集气体时,按照气体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有排水集气法、向上(下)排空气集气法等。化学实验双基知识能够按照知识的共性或特性来分类,而实验问题也能采取该种方法来解决。因此,归类法是符合我们学生的知识体系的一种解题方法,平时我们必须要认真地跟着老师学。比如,有几组仪器分别是:(1)漏斗;(2)容量瓶;(3)滴定管;(4)分液漏斗;(5)大平;(6)量筒;(7)胶头滴管;(8)蒸馏烧瓶。那么常用的物质分离是哪些?

A.(1)(3)(7) B.(2)(6)(7)

C.(1)(4)(8) D.(4)(5)(8)

此题应先注意题中的“物质分离”这几个字,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一是以过滤法分离悬浊液里的固体和液体;二是以分液法分离乳浊液里不相容的两种液体;三是以蒸馏法分离液体溶质和溶剂。那么再看题目条件,就可以知道答案是C。

三、直接记忆技巧

所谓直接记忆,就是对知识的直接记忆。不少化学实验题都会提到实验现象、步骤、仪器和试剂使用等条件,而这些都必须依靠我们平时的记忆去积累。做这种题目,最有效的技巧就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记忆去回想和题目情境相关的内容。由此来看,直接记忆法解题存在很多技巧。因此,日常训练是帮助我们运用好直接记忆法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老师常说的“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比如,仪器和试纸使用过程中,根据容量瓶配制具体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先用自来水再通过蒸馏水来洗净,此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A.容量瓶必须干燥 B.要在室温下操作

C.用欲配液润洗两次 D.飘瓶塞应不漏水

此题考的是容量瓶使用知识。溶液的配制会用到专门的容量瓶,而使用容量瓶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要点:一是容量瓶规格要合适,原因在于容量瓶属于定容的容器;二是室温中使用的要是不离开室温,那么会让容量瓶的容积出现变化,或者造成仪器损坏;三是检查会不会漏水,原因是溶液配制时及配制完成以后,应震荡或者摇均溶液,要是漏水,就会让溶质的量发送损耗;四是容量瓶可以不是干燥的,用蒸馏水洗一洗就好,注意不要用待配溶液来润洗,不然会增加溶质的量,并提高溶液浓度。直接回忆上述学过的相关知识,然后再看答案,即正确的是B、D。

总之,尽管高中化学实验题侧重考查我们的知识点和实验能力,且难度较大,但如果我们深入反思的话,也并非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学生来说,化学知识的学习应该认真做好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学习,不断训练自己的实验技能,反复理解实验原理,在日常训练中多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提升实验设计能力,了解实验命题特征,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梳理重点知识,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就会逐渐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学好化学实验知识。

参考文献:

篇4

一、高中化学实验题的主要类型

化学实验题是高考必考题型,而且其分值占有的比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考察学生化学实验主要通过两个方面:选择题和综合题。选择题一般考的内容知识点比较简单,主要是考察某个单一的知识点,例如某些实验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某个步骤的作用等,这类实验题型,只要我们熟悉实验内容,掌握好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就能够答出来的。综合化学实验题对很多学生来说,答题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好答题技巧,会相当吃力,而且就目前高考化学的实验题来分析,考的内容并不一定是学生在平时实验中都接触过的东西,就某种程度上来说,化学实验考的不仅是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一个实验题,里面涉及的内容往往会有:实验的基础操作还有其中涉及的一些基本反应原理,某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有涉及到的一些相关计算,一般这类题目总的来说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如果没有掌握好理论知识,面对这类题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二、高中化学实验题的主要特点

高考题目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绝不会出现学生见过的原题,当然,还是会出现相似题型的题目,但是学生也应该知道,高中三年的学习,每门科目做过的题目,见过的题目数不胜数,而且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将这些题型、课本上的知识点通通吃透的。化学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难学的科目,加上化学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实验题中如果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点,也就意味着其难度不低。

三、高中化学实验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要保证化学实验题的正确率,首先当然需要我们熟悉掌握课本上有关实验的实验步骤、原理、目的,以及实验的相关要求和一些注意事项等,这些基础知识是解答化学实验题的基石,此外,我们应该学会举一反三,因为很多物质都有其相似点,学生要学会自主思考,在实验课上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向老师提问,并得以解决,不能将问题越积越多。我们只有充分了掌握了那些应该要掌握的知识,在做试卷的过程中遇到化学实验题的时候才能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有了思路之后,还需要注意解题方法,高中化学实验题一般都是考综合题,看到题目后,要认真的审题,分析考题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在确定正确的解题思路后,结合自己的解题习惯,找到最好的解题方法。通过平时考试中总结出的一些错题,总结经验,此外,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化学实验题在解题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例如:化学反应中,一些产物的状态,沉淀需要沉淀符号(),气体需要气体符号(),实验过程中的条件也是需要在反应式中标明的,很多同学对考试内容非常熟悉,但是就是因为没有注意这些小细节,所以造成失分的后果。

四、高中化学实验题例题解析

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收集氨气应使用______________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______做干燥剂。

(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篇5

高中化学计算题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比较头痛的一类题目,也是他们在测验和考试中最难得分的一类题目,能选用最合适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解决计算题,对于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一、通常运用较多的解题方法

(一)商余法。主要是应用于解答有机物知道分子量后求出其分子式的一类题目。

(二)平均值法。最适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而这个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换言之,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三)极限法。这种方法适合定性或定量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将混合物看做是只含其中一种组分A,即其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为极大时,另一组分B对应的质量分数或气体体积分数就为极小,可以求出此组分A的某个物理量的值N■,用相同的方法可求出混合物只含B不含A时的同一物理量的值N■,而混合物的这个物理量N平是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A,B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四)估算法。化学题尤其是选择题中所涉及的计算,所要考查的是化学知识,而不是运算技能,所以当中的计算量应当是较小的,通常不需计算出确切值,可结合题目中的条件对运算结果的数值进行估计,符合要求的便可选取。

(五)差量法。对于在反应过程中有涉及物质的量,浓度,微粒个数,体积,质量等差量变化的一个具体的反应,运用差量变化的数值有助于快捷准确地建立定量关系,从而排除干扰,迅速解题,甚至于一些因条件不足而无法解决的题目也迎刃而解。

(六)代入法。将所有选项可某个特殊物质逐一代入原题来求出正确结果,这原本是解选择题中最无奈时才采用的方法,但只要恰当地结合题目所给条件,缩小要代入的范围,也可以运用代入的方法迅速解题。

(七)关系式法。对于多步反应,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守恒等关系,列出对应的关系式,快速地在要求的物质的数量与题目给出物质的数量之间建立定量关系,从而免除了涉及中间过程的大量运算,不但节约了运算时间,还避免了运算出错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八)比较法。已知一个有机物的分子式,根据题目的要求去计算相关的量例如同分异构体,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结构,反应方程式的系数比等,经常要用到结构比较法,关键是要对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了解透彻,将相关的官能团的位置、性质熟练掌握,代入对应的条件中确定CH■。

(九)残基法。这是求解有机物分子结构简式或结构式中最常用的方法。一个有机物的分子式算出后,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构,要最后确定其结构,可先将已知的官能团包括烃基的式量或所含原子数扣除,剩下的式量或原子数就是属于残余的基团,再讨论其可能构成便快捷得多。

(十)守恒法。物质在参加反应时,化合价升降的总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各物质中所含的每一种原子的总数,各种微粒所带的电荷总和,等等,都必须守恒。所以守恒是解计算题时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守恒法往往穿插在其他方法中同时使用,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基础,利用守恒法可以很快建立等量关系,达到速算效果。

(十一)规律法。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公式,可大幅度减少运算时间和运算量。

二、运用解题方法时的注意事项

抓住题目中的明确提示,例如差值,守恒关系,反应规律,选项的数字特点,结构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并结合通式,化学方程式,关系式等,确定应选的方法;使用各种解题方法时,一定要将相关的量的关系搞清楚,尤其是差量,守恒,关系式等不要弄错;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后盾,解题时应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入手,在分析题目条件上找方法,一时未能找到巧解方法,先从最基本方法求解,再从中发掘速算方法。

三、学习化学的基本要求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8

简答题是化学试题中非常重要的题型,它不仅能考查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更能考查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文字准确表达问题的能力.然而不少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比较轻视简答题的训练,只满足于大体方向和思路清楚.其实,只要在平时注重训练,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做好简答题并不是一件难事

简答题是近年化学高考中常出现的题型。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思维的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中简答题的分值占到10%左右,在总分值中已占有一定的份量。简答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要准确回答确不易,学生多感到有力无处使,造成失分较多。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错误是:①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②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表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如何才能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解答此类题呢?笔者认为,除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抓住答题的关键和要点、使用准确化学用语表述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此类题解法的指导。下面就以近年高题为例,分析这类题的解答方法。

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

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应小于10.

篇7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用语的核心体现。方程式是化学计算和应用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运用好化学方程式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教好化学方程式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一、高中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难点

(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高中化学中的化学反应类型增多,化学知识日渐丰富,给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一方面,反应类型增多,判断反应生成物的难度加大。例如铜(Cu)与硝酸(HNO3)的反应,生成物与硝酸(HNO3)的浓度有关,与浓HNO3反应生成二氧化氮(NO2)气体,Cu+4HNO3(浓)=Cu(NO3)2+2NO2+2H2O;与稀HNO3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O)气体,3Cu+8HNO3(稀)=3Cu(NO3)2 +2NO+4H2O,具体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另一方面,反应条件增多,涉及到加热、加入催化剂等,生成物的状态也各有不同,要注意细节。

(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在反应物和生成物较为复杂,且可能具有多种价态时,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成为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难点。在初中学习过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归一法等配平方法的基础上,高中又进一步学习了化合价升价法、电子守恒法等,进一步增加了配平的难度。例如,在高锰酸钾(KMnO4)、硫酸亚铁(FeSO4)和硫酸(H2SO4)的反应中,利用电子守恒,锰由+7价降到+2价变化了5,铁由+2价升到+3价变化了1,因此,高锰酸钾和硫酸亚铁的比例应是 1:5,但由于硫酸铁中有两个铁,因此,硫酸亚铁的系数至少应该是2,所以,高锰酸钾的系数就是10,再根据原子守恒,可解出硫酸的系数是8,所以方程式为2KMnO4+10FeSO4+8H2SO4=5Fe2(SO4)3+2MnSO4+K2SO4+8H2O。

(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正确的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基础。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基础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时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难点在于数据的分析和使用。要在已知的数据中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究竟什么样的数据可以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当中,也是学生容易混淆而出错的地方。

二、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技巧

(一)要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

要想正确地书写和运用化学方程式,熟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是基础。这样,在书写方程式时,就可以结合物质的性质推出生成物。如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在充分燃烧时,碳原子与氢原子分别与氧原子结合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在氧气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有可能生成一氧化碳(CO)。还要明确某原子的可能价态变化,结合电荷守恒确定生成物。

(二)要分析化学反应的条件及原理

化学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如果一味地强调这种抽象性,必然会使化学的学习与生活剥离开,降低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学生自然也就无法掌握看似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因此,要运用实验、多媒体“微课”、口诀等更加直观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记牢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原理,更加扎实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相关知识。例如,在硫酸亚铁(FeSO4)与氧气(O2)的反应中,通过实验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反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硫酸亚铁水解生成不稳定的氢氧化亚铁,FeSO4+H2OFe(OH)2+H2SO4,此时淡蓝绿色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第二阶段:4Fe(OH)2+2H2O+O2=4Fe(OH)3,沉淀物变为红褐色;第三阶段,2Fe(OH)3+3H2SO4=Fe2(SO4)3,沉淀物消失,变为红褐色溶液。这个反应十分复杂,但如果学生观察过实验现象,就会对反应的几个阶段有更深刻的理解,方程式的书写自然迎刃而解。

(三)要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凌乱且分散,不利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学过的知识点,把知识由点穿成线,再由线连成面。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记忆不能依靠死记硬背,要在区分各个知识点异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对众多的方程式进行模块化分解,再寻找各个方程式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在有限课堂时间内,把众多方程式中最核心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可以依次有逻辑地记忆方程式实现运用拓展的目标。

(四)要注重评价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自编习题,以例题的形式把知识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可以在课堂上以小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程度,并以此设定接下来的教学目标和习题课的讲授重点。小测验还能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当学生掌握得较好时,教师应给予表扬;对于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也要充分鼓励并加以引导。

三、总结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并非无章可循。要想使驮印⒖菰锏幕学方程式教学变得灵活、生动,一方面,教师要从知识的本质出发,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总之,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技巧有很多,教师要综合知识要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把方程式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化学思维体系构建当中,为学好化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常如正.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01):76.

[2]肖中荣.复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举隅[J].中学化学,2015(06):54-56.

篇8

一、创设有效的课堂提问情境

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作用显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合老师提问问题的。在不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不但不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激情,让同学们更加好学,反而会引起同学们对化学课堂的反感。因此老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课堂提问情境,把握住合适的提问时机。比如在学习新的课程前,可以提问一些关于引出新课程的问题,引起同学们对新课程的兴趣。在教授《苯》这一节课时,先问一下同学们对这种苯的了解,举出几个比较常见的苯的例子。很多同学首先想到的是甲苯。在日常生活中,甲苯利用率比较高,比较“出名”。然后,再把握时机,提出其他的几种苯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老师在备课、制作课件,制定课堂计划时也应主动创设合适的契机,向学生提问问题。比如搜寻一些比较执行的事件(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起巨大轰动的“水变油”骗局),然后向同学们提问这些事件的成因。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随机应变,适时地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生成问题向同学们提问。有时候,由于设备问题,老师提前设计准备的课件,却无法正常播放。或者,由于显示不清,分析原子结构图严重失真。这时,老师就可以临时更改教学计划,让同学们根据描述自己想象原子的排列形状,组合结构。

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见缝插针,利用设备切换等时间来提问学生问题。好的问题能引发同学思考的问题,是很好的教学中的渡过手段。合适的提问情境应该是自然的、捕捉痕迹的,这样才是最有效的。可以的提问,比如检查化学方程式等不能算是真正的课堂提问,完全无法激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合理设计课堂问题

课堂提问有利于化学教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值得提问的。问题的选择是提问有效与否的关键。如何才能提出合理的有趣的问题,是很多老师为之费神的问题。在我看老,老师设计课堂问题时,应满足有趣、发散性强,灵活性高的特点。一些死板的、固定答案的、死记硬背的问题是分本无法引发同学们的思考的,如化学公式、反应结果,化学剂的物理性质,这种只要记住就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只会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死胡同,以为学习化学,只要记忆即可。其实并不如此,化学是一门理科性质很强的学科,基础性的问题固然需要记忆,而理解的基础上活学活用才是学习化学的不二法门。

高中化学讲授以基础为主,因此老师在提问、选择问题的过程中,应结合高中化学的特点,提出问题。立足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的情况,以书本为出发点,努力精心设计出难易适中的问题。选择课本中的重点,在启发意义比较强的内容处设置问题。对于知识点的选择,则可选择比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来提问。深入浅出,努力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以学生能接受的形式讲解透彻。争取提纲挈领带动学生深入、积极地思考。

问题设计时,难易程度最难把握。过难,学生回答不上来,容易打击学生自信。过易,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因此,在难易程度上,我提倡应循序渐进,审计问题难易结合,由浅入深。难的问题,由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回答,引发起更深入的思考。简单的问题,由底子较差的同学回答,提高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样难易结合,由点到面由简入难,才能提高整体的化学教学水平。

三、优化选择课堂提问技巧与方法

为了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老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应适时加以诱导。高中化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比较强的理科学科,理解最重要。因此,老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启发式的以诱导学生思考为主要目的的提问。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想象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本传授的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比如,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准确的回答问题,当同学们的答案存在偏差时,或者学生思维未跟上老师节奏,未能及时反应时,老师可以将问题简化之后,用更加浅显的方式复述一遍。如果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来,那么老师则应考虑提问更加简单的问题,或者给学生以线索启发他。另外,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还应善于抓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错误问题,并且找到这些问题所反映的知识盲点,及时查缺补漏。

此外,老师提问不能局限与一个方面,而应注意问题的多样化, 在提问过程中,增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和互动。这是很多老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思考的空间狭小,只能被动接收提问,被动回答,缺乏主动性,导致提问的效果变差。老师的提问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思路,扩展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对学生的各科的学习都是一大帮助。老师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提问,提问问题有比较强的针对性,这样不仅有利于与学生互动,而且也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平衡。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方向,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

老师提问还应注意提问的情趣化,是课堂提问变成一件有趣的事,而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改变以往学生害怕被提问,问题总是答不出而老师充满挫败感的尴尬局面。如果可以,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一起提出假设,一起设计验证试验并且验证结论。这不失为一个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化学课堂提问的相关技巧和策略是需要化学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使用研究相关策略,创设有效合理的化学课堂提问情境,设计比较合理的课堂提问的问题,运用课堂提问的相关技巧和方法,发挥提问对课堂效率的提高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丹.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策略[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1(12).

[2]汪晓霞.浅谈提问技巧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0(9).

篇9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我们应该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例如,在进行《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教材的呈现形式,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介绍原子的结构,显然极为单调,有的学生可能会昏昏欲睡。2009年浙江省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四中的李甲虎老师在执教《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时,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引领学生重走原子结构的发现之旅。其教学过程如下:教师首先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从德谟克里特的朴素原子学说,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到汤姆逊发现电子、想象建立起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从而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再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最终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或研究者的角度,思考或评价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尤其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极为不可思议的"实验现象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一现象提出质疑,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原子核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等基本特征。李老师这样做,既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化学史教育,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质疑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自我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2.课堂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心理环境,而心理环境又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活动只有在师生之间和谐相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活泼、有趣的语言,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心理相容和情感交流,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能充分接受教师的观点,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且学到的知识也能铭记于心。

此外教师应增强语言表现力,讲课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深入浅出,配以手势、眼神、肢体语言动作等,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如:在讲解环境保护一节内容时,首先我给同学们朗诵了美国作家卡逊的小说《寂静的春天》选段,"一个漂亮而布满生气的美国中部小城,以其鸟类丰富多彩而闻名,当侯鸟蜂拥而至的季节,人们会长途跋涉来这里观光。一天随着一批带有杀虫剂的居民的到来,很快发生了许多不祥变化。神秘的疾病袭击成群的小鸟、牛羊也病倒和死亡;孩子在玩耍时忽然倒下,几小时后已经死去。能看几只战栗的小鸟,也已不能翱翔。道路的两旁只有焦黄枯萎的植物,小溪也失去生命,因为水里已经没有鱼类。人们从梦中醒来,再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唱,原野、森林、沼泽都一片寂静,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可怕的寂静……"。通过这一段的朗读,唤醒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自觉地学习相关地环境保护知识。这样创设情景,一节课同学们地精力始终保持高度集中,一心想学到相关知识去防止此类悲剧地发生或者怎样拯救那些发生悲剧的地方。

3.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师要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教师要积极关注课改动态,研究新的教法和学法,创造性地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1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核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化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分析,猜想、验证、归纳。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即使再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会很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内容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评价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

篇10

一段好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言有何标准?一般说来有三个:首先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语要新颖有趣有创意,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其次,是切合本学科、本课堂的实际。离奇的导入语会使学生如坠云雾,知识点过度超前的导入语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知识点过度迟后的导入语会使学生感觉到是陈词滥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语不会与学生产生共鸣。所有这些,不仅不会收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会起破坏作用。第三是要有实效。任何一种好的形式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理论上的好不是真正的好。刻意追求形式的完美,词语哗众取宠,声色上的层峦叠翠,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在内容上可分为新授课、复习巩固课、实验课等。本文就新授课的课堂教学导言技巧问题,结合课改实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生活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产生共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起到启发学生思维,强化新课学习的导向作用。

在讲授化学反应和能量转换这一节课时:

师:“节日里燃放烟花鞭炮时,在点燃引线后,往往可以看到爆炸的声和光,这里就有化学反应、热能与光能等的转化,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

生:“对,对!”

师:“当时我也很诧异。好,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了。”

下课后,很多学生能够用已学的知识对此作出论证,这或许就是意外的收获了。

二、渗透化学史导入新课

运用化学史的一般常识导入新课,展现了人们追求真理时的上下求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通过对知识规律产生情景的再现,培养学生将凌乱的知识进行整理、组织并系统化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机地渗透化学史中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工作和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灵感和意向。

在讲授元素周期律的笫一课时,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师:“你们知道元素周期表最早是谁排列的吗?”生:“是俄国的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师:“那么,他是怎样排出来的?为何排成现在的样子?按什么原则排列?你们能否重新排一下?”

通过这一系列情景问题的设置和提出,使学生把原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相联系,课堂气氛立即就活跃了,学生们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三、无声的语言导入新课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精心制作课件,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力。从配音到动画设计,可以让学生爱不释手,流连忘返。通过多媒体这个“助手”,也强化了课堂的主题,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变成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知上的冲突,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时,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几何域板”、“Flash”、实物投影仪等媒体工具设计制作一些模型、图表、动画等进行展示,让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联系初中教材上的定义来设计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得失氧的情况,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进而发现相关问题、分析“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导入新课。

四、学生报告导入新课

探究式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让学生从所学的化学原理、方法、公式、规则等根源上探求,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搜索查询相关资料,并辅以适当的指导,上课时让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开课。

五、巧用补白导入新课

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知识中面临的问题,得出错误的结论,通过分析比较,以错纠错,进而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在讲解溶液pH值计算时,pH=12的NaOH和pH=10的NaOH等体积混合物,求溶液的pH值。

【错解】C(H+)=(10-12+10-10)/2再求pH值。

错因分析:主要是忽略了水是弱电解质。在两种溶液中产生的氢离子混合后会改变,得到的氢离子浓度不是混合后总氢离子浓度的平均值,这样得到的pH值是错的。

从错因分析中可知,不能按照常规的思路直接求氢离子浓度,而应根据溶液中隐含的条件:水的离子积KW=C(H+),C(OH-)先求C(OH-),再求pH值。这种方法是正确的,进而发现新问题----水产生的离子在混合前后不能直接相加减。

六、实验“迹象”创设问题悬念导入新课

问题悬念是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克服困难意志力的培养和新学知识的掌握。

在讲授浓硫酸的性质这节课时:

师:“你们能不能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

生:“不能。”

师:“不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由此基础上产生的问题悬念,导入新课。

七、分组实验导入新课

探究式学习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分组实验,小组内学生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和配合,协调解决大家所面临的问题,生生互动,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其中,因“生”制宜,从而为达到最佳课堂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碱金属第二节课《钠的化合物性质》时,让学生分别进行过氧化钠、碳酸盐的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找出存在问题,根据问题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的发展趋向,按照问题思考的具体步骤以及问题演化的方向,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篇11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图像题,这种题型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解题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面对不同类型图像题的不同思维逻辑。学生能够根据数形结合等多种方法,完成解题分析过程,能够在分析的过程中对题目和图形有一定的掌握,找到其中的隐含条件,更加高效准确地完成化学图像题。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归纳总结能力,面对相似题型能够进行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也能够得到锻炼。

二、高中化学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反应速率因素题

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知识点,而反应速率因素题也是高中常见的图像题目,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反应速率因素可分为内外因两种,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结构上的差异考虑内因,而根据反应物浓度、压强等方面考虑外因。而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减少的反应物浓度或者增加的生成物浓度。比如,题目中浓度发生了改变,那么化学反应速率也会出现变化,这种变化需要用化学压强来解释,具体原理为,反应体系体积的变化是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种直接体现。在面对反应速率因素和化学平衡移动题目时,不仅要考虑压强,还要考虑物质的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比如,教师在进行平衡可逆反应教学时,可以将根据X+Y和M+N这一平衡感可逆反应作为例题,当增大压强时,化学反应速率就会发生变化,具体变化情况如图1,而X、Y、M、N则四种物质聚集后的状态为?

A.M、N同为气体,X、Y内一种为气体;

B.X、Y、N均为气体,M为非气体;

C.N、M内存在气体,X、Y均为非气体;

D.X、Y均属于气体,N、M内存在气体。

由上可知,这道题目主要在于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化学平衡和移动等相关知识,从图上可以看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压强,由图可知,在压强不断增大的情况下,V1、V2在同一时间内发生了偏离,当二者显著增大的情况下,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存在其态度物质,但是这不能证明这两者的存在形式一定为气态,还需要考虑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生成物中的其他物质,较其他反应物大,此时总结上述几点条件,可以得出最后的选项为A。

(二)离子共存推断题

篇12

1 掌握化学的记忆方法

作为高一化学,特别是高一的第一、三、五章,属于理论基础知识,这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记忆。但是记忆不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那么,什么叫理解记忆?这里我跟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这个概念,“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叫离子反应”,那么我们就要具体的来理解这个概念中的每个字词句的具体含义。首先是离子,中学化学中的离子指的是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进而联想到什么情况下才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呢?通过前面对电解质电离知识的学习知道,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子化合物(包括盐和碱)在熔融状态下,一种是在水溶液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两种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对下面这个反应:2NH4Cl+Ca(OH)2=2NH3+CaCl2(s)+2H2O,虽然反应物中均含有离子,但是不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生成物中也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中学阶段对这样的反应不研究,也写不出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来,只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其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很明显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而没有要求生成物中一定要有离子生成,同样,生成物中有离子生成时也不一定非要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比如,以下两个反应:①Ca(OH)2+Ca(HCO3)2=2CaCO3+2H2O,②2Na+2H2O=2NaOH+H2;第二,在离子反应的概念中,其中一个“有”字,说明并非一定要所有的反应物都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来参加反应,至少有一种即可,当然也就并非生成物中也一定要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生成。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用这样一句好理解的话来总结离子反应的概念,即“只要化学反应中包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该反应就是离子反应”,而这句话是要大家在分析和理解后才得出的结论,这样记忆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我相信,只要大家经常持之以恒的做,大家的思维一定可以提高,思考和处理化学问题的能力一定大大加强。这个时候我们来谈记忆,我想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吧!

另外,除了理解记忆之外,还有其他的记忆方法,这里主要提及一下“特殊情况特别记忆”。比如,有些常用的,平常的,符合大家思维习惯的东西,大家就容易记住,而有些受前者的干扰常被大家混为一谈,这些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我们应时时对之进行关注,以免关键时刻出现“粗心”情况。例如,我们通常对氧化还原反应有这样简单的记忆“凡是有单质参加或者生成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殊不知,如,“石墨金刚石”,“O2O3”,这些单质之间的转化由于没有化合价的升降,因而该类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由这个事实说明,我们要抓住判断一个事物的本质依据。

2 听课的一些注意事项

2.1 课前预习不可少。所谓预习,就是了解教材的大体内容和难易程度。预习时注意把握教材的总体思想:这节书主要讲些什么物质?各物质之间有何联系(如,物理性质,化学反应)?重点物质是什么?这些都是预习之有要有一定印象的。预习时遇到疑难点,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应把它们集中起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另外,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参考学习书,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同时为预习了解更多的知识。

2.2 巧妙听课,主动思考。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花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由“树木”联想到“森林”。譬如,在听到AgI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联想到初中是学过的干冰(CO2)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这虽然举的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但却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想入非非。所谓“停留”,是指听到课堂重要之处,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细味这个问题。也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兴趣。不过不要忘了还要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

还有,课堂笔记也很重要。有人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我们也应做到“不动笔墨不听课”。记笔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概念,思路,疑难点等。那种课上抄笔记,课下读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3 巩固课堂成果。每次下课时,并不要几急于使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松开,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中心要旨。这虽是几分钟工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

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完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