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09:37: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态环保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 体现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林业发展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如果片面追求林业经济效益而破坏林业生态环境、就会导致林业产业陷入昏乱状态,林业生态环境被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就会更加尖锐,这显然是违背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而忽视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会造成林业资源的浪费,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和作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要依靠林业经济的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调动林业经营者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林业经济和林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林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1.2 充分发挥人在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观能动性
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该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刻认识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善于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创造良好的林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林业经济增长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林业生态科技研究,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去,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效益,始终坚持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识,以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从事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林业经济活动必然涉及到林业生态环境,人类应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守自然规律,如按照林木的生长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采伐时间和方式,人类活动不能超越林业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1.3 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普遍联系
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资源安全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林业生态环境不仅与林业经济关系密切,而且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人们的居住环境、气候变化紧密联系。林业建设必须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使林业的生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关于群众观点的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应该充分发挥林区群众的作用,天然林、公益林的养护和经济林的推广和种植都离不开林区群众。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提高林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林业生态环境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保障农业生产,同时改善林区周边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们的生活的幸福指数创造了条件。
1.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发展观。因此,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必须按照党的十报告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关系,是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是整体与个体关系,是大厦与基础的关系。人类要提升生态伦理关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生态环境和林业经济能够共同发展,在拥有优美的林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林业在增加农民就业增收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推动林业服务于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1.5 蕴含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蕴含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森林资源丰富,古代人在利用林业资源中也有关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如儒家的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其中就要求遵守林木的生长规律,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林木采伐。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关于林业环境保护的生态智慧可以借鉴,在当前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应对其进行继承和创新,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林业发展状况,按照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研究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可以从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研究、创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业产业管理等方面来完善和创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在长期的发展林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经验,不断探索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制定生态与经济双蠃式林业发展战略,妥善处理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林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201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资料显示,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天然林保护工程全年造林57.16万hm2,森林改培3.33万hm2,森林抚育175.13万hm2,1.15亿hm2森林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若干问题制约着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2.1 未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保护意识
哲学认为,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部分地区和群众尚未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建设意识,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作用,这就阻碍到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一是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宣传不够,使林区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偷砍滥伐现象依然严重存在。林业具有商品生产的属性,部分地区为了获得林业经济效益,对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重用材,轻护林”的现象没有加以引导。二是对林区的生物多样性重视不够,有些地方采用单一林木品种培育模式,缺乏林下经济意识,因此浪费很多林地空间,没有形成科学的林业生态结构,森林增长量与消耗量比例不合理,导致森林生态功能下降。三是利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的意识不强,我国对林业生态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不够到位。
2.2 群众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努力使群众获得更多的生态经济效益,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但实际的情况是贯彻不力。一是目前林区群众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基本上是由政府的号召和行政力量的推动,但是按照林业的发展规律,这样的群众参与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部分林区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部分林权所有者不能按规定获得国家的生态补偿,林农利益得不到保障,没有严格依法实施管理经营,导致公益林建设效果不佳。三是林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林场职工应该既是森防工作者又是森林的保健工作者,然而对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培训较少,不利于他们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工作。
2.3 未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结合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较快,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大,但是林木生长量较低。我国现阶段的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只达到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这种供需的不平衡是人类活动造成林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质的发展的阻碍因素。二是林业生态保护科技的研究仍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较低,林业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水平尚待提高。三是林业产业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后劲不足,林业生态保护激励机制不健全。生态文化体系初步构成,但要实现党的十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格局,还需要以林业产业为支撑、全社会共同努力繁荣林业生态文化。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所以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应该针对当前林业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林业生态环境优质、稳定地持续发展。
3.1 增强科学的林业生态保护意识
—是强化群众的林业生态意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通过政府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增强群众的林业生态意识。大力宣传生态林业的重要性以及内涵,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意识,是建设好生态林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要获取长远的和宏观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单纯地追求提高经济效益转为追求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使产业与生态相互促进,同步提高。所以,要转变传统林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林业生态保护的观念。在农村中推广新能源的应用,降低农村生产生活对于林木的需求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林业资源的破坏。二是重视林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林区的生态平衡,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形成以林木为主体,其他物种共同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推动近自然林业的发展。三是增强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完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增加林业生态科技研究经费的投入。加强林业科技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安排林业科技人员深入林间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从而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使林业生态科技在森林有害病虫防治、防护林信息化建设、荒漠化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3.2 充分发挥林区群众的主体作用
林区群众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因素。一是保护森林资源要从保护利益主体开始。林区群众既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又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收益的主体。发展林业经济,增加林业群众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提高林区群众进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增加公共财政对林农的生态补偿,保障林农的利益,促使他们依法进行林业经营管理。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9。通过这些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保障公益林建设顺利开展。三是加强对林业工作者的生态保护技术专业技能培训,做好以生态伦理观和现代生态保护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林业生态保护教育,壮大精干高效的林业科技保护工作队伍,为林业建设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人才支撑,全面推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3.3 推动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实现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要做到统筹林业经济与林业生态的发展,保障林区群众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林业资源,利用科技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益,以林业产业的发展推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一是严格做到维护生态系统整体性、多样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森林资源总量。在当前造林绿化的中,要改变那种只求数量的造林方式,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应大力发展工程造林,确实做到“造—片,成一片,管一片”。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天然林养护,打造品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的公益林,另一方面加强经济林科学的经营管理,充分利用林业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行绿色无公害培养,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要合理,增强森林资源的接续能力。二是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所、高校、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切实保障维持林业生态工程研究经费,建立基层林业生态科技推广机构和壮大从事林业生态保护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科技巩固和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三是繁荣林业生态文化。林业生态文化建设要广泛地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和观念,体现不同地区的生态文化特色,处理好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关系,完善林业生态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鼓励林业生态文化的艺术创作,推动林业生态文化蓬勃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01-2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刻不容缓。
1 保护生态环境的含义
生态环境是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生物资源质量和数量的总称。生态环境问题则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负反馈效应,主要表现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
在过去,人们毫无顾忌的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我国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大气质量降低,气候异常,森林覆盖率下降,大量生物濒临灭绝……这些损失我们无法弥补,只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缓解当前的严峻形势,这不仅是大势所趋,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对自己及子孙后代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热爱大自然,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
2 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针对保护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法律规定范围广泛,内容较笼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当前制定的资源法针对性较强,且注重污染企业职责,轻政府职责,相关的法律规范交叉、重叠,条款间互相矛盾,存在冲突,追究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等,总之,我国统一、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还未形成,急需改进和完善。
2.2 环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正常发挥监督权,最终造成各职能部门配合不默契,使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被分块划分。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执法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或敷衍了事或视若无睹、不管不问,严重脱离群众,致使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只增不减,执法部门工作被动,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司空见惯,针对性的处理重大环境问题的现象更是常见,另外部分地区声称受保护主义影响,对领导没有批示的地区、重点保护企业、开发中的地区、查过但没解决问题的地区都不敢执法,更不敢碰硬。此外个别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不仅不配合执法工作,甚至干预、扰乱执法,造成环境问题纠纷不断。
2.4 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低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而且错误的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会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环保素质低。从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来看,一方保护、多方破坏的现象依旧严重,尤其是基层农村,生态质量持续下降,面污染源发展快速,自然灾害和事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过度强调自身利益,滥用农药化肥,在生活中乱扔垃圾和废弃物,多数乡镇企业乱砍滥伐,占用耕地,加上设备落后,排放工业废水废气严重等,虽然城市人口环保意识有所改善,但付诸行动效果还不尽人意,总之提高我国我国人口环保意识十分迫切而实际。
3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控制对策
3.1 完善环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统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关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3.2 各地加大环保投入
一是,政府要做好表率作用,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引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机会,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持,或者实行征收环境税,用于保护环保工作。二是,各基层要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根据自身条件,完善环保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创新,通过优化财力、人力、物力资源,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3.3 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并建立环保执法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有效落实责任到人、领导分管和定期考核,严把金钱、权利和人情三关,以提高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自身素质,督促其加大执法力度;其次是完善管理体制,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利和执法能力,借此处理好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作配合,避免争相夺权、互不配合现象的发生;再者是加强环保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要及时进行实地调查和采取有效措施,并将环境问题情况和结果告知公众,涉及到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等重大事件,环保部门要设立听证程序,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最后是相关部门在平时要加大监察力度,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至于重点企业、开发区等以往不敢查的地区不仅要进行常规检查,还要重点监察,杜绝保护主义思想和行为的蔓延,严格依法处置扰乱执法工作的相关人员。
3.4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督促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4 结束语
总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造福人类的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只有提高环保意识、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执法力度,才能促进环保事业顺利进行,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
公路建设需要占用耕地、开挖山体、破坏植被、填埋湿地湖泊等,同时公路建成后车辆通行日夜产生噪音,这些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公路建设和营运各阶段均会对沿线耕地、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野生动植物等造成影响。
(一)公路规划设计阶段
公路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对环境保护进行详细的评价,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详细论述。如果对沿线环境基础调查不全面,环保措施不科学,那么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例如,大量占用耕地会影响当地农民的粮食产量;占用湿地湖泊会降低区域蓄水量;挤压河床会造成暴雨时的洪涝灾害;开挖山体易造成山体不稳定而发生山体滑坡;砍伐森林会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二)公路施工阶段
1.造成水土流失。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不能严格按照设计、环保措施等要求进行施工,随意开挖山体、弃置渣土,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也严重破坏线位上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导致在强降雨侵袭下,地表土层无法抵抗雨水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现象,最终易导致土壤砂化和贫瘠化。
2.引发地质灾害。开挖山体时,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设置挡土墙等防护设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对路基堆土、排水等工作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导致边坡失稳、路基冲刷现象严重;不按要求规范取土和弃渣,导致胡乱开挖取土、乱倒渣土现象严重;另外,公路工程建设由于深挖方和高填方切断了含水层或截穿了隔水层,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常导致地下水上升或下降,产生浸没、次生盐碱化等水文地质问题。
3.施工机械噪音。施工期间,爆破作业、空压机、挖掘机等各种施工机械易产生施工噪声,导致野生动物原有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易使野生动物烦躁不安,生活习惯被扰乱,还可能使野生动物被迫迁移,甚至影响其繁衍生息。
4.施工粉尘。在施工期间,路基扬灰、沥青烟、水泥灰等对环境影响较为严重。这些灰尘易附着在植物叶片上,影响植物的光合、呼吸和蒸腾等。同时,这些灰尘易附着在花朵上,影响花朵的正常授粉。
(三)公路运营阶段
车辆尾气含有大量的烟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等,这些污染物会对沿线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汽车尾气对公路两侧农作物和土壤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增加农作物的有害物质;尾气也会对苗期、花期的农作物产生影响,受害作物叶面会产生锈斑,导致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
二、公路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1优化选址方案
在进行公路选线、定点、边坡设计、线路设计中要充分结合水土保持、农田保护、植被保护、工程防护、动物爱护等角度出发,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公路设计中分区域设计(河流区域、农田区域、山坡区域、森林区域、动物保护区域等),分性质安排,分功能定点(施工区、料场、垃圾区、设备区、生活区),分步骤进行(预测、选址、调研、分析、设计、研究、总结、优化)。这样设计方案严谨,优化方案正确。结合选址方案,阶段工程进行建设,统筹安排。这样确保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
2.2水土的保护措施
根据公路建设水土流失的特点和所在地形部位的属性,做好水土保护,应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防护,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利用的保护措施。如合理开采砂石料场;合理设置边坡坡度;有效建设挡墙;合理设置排水系统,以减少雨水对坡面和植被的冲蚀。根据一些周围环境的特点,能够形成一套有机的综合保护体系,拦截、排水、护坡、蓄池、绿化、防风、固沙、防洪工程并结合种植树木花草等方式,综合治理,有效、持续地保持原环境的水土。
2.3植被的保护办法
如何有效地保护植被,就有必要在公路用地规模内全部美化、栽培花草树木,如在公路中心分隔带栽培抗旱常绿枝叶茂盛的乔木、灌木、藤类等树种;在公路两边、服务区、收费站等地调配稳定的树群,让乔木与灌木相结合;在石质边坡中,用地锦类植物进行垂直美化,在坡脚栽培攀缘植物或花灌木。若是暂时用地,用完以后,尽量恢复其原有相貌,恢复不了,栽植原有植物弥补配齐。比方,施工场地、配料场、生活区应及时恢复其原有的植被,即毁林还林、毁田还田。关于无复耕条件的或不能栽培植物的,采纳防护办法做养鱼池、蓄水池进行新的植被保护。
2.4野生动物的保护办法
在进行公路路线方案设计时,要尽量做到绕、避、护环境敏感区。譬如在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区或首要濒危物种通过区域内的公路上,有动物出没的路段,要设置预告及制止鸣笛的标识,有条件的当地,设置动物的专门通道(既但是隧道、高架桥,也但是涵洞);在有桥梁或桥梁施工的当地,尽量不选用爆炸技术,而且施工时与水环境阻隔,避免施工机械发生漏油,以避免对水生生物的伤害和消亡。施工单位在公路施工时,有义务对单位内的员工进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扬和教学,而且禁止采伐规模以外的树木,禁止打猎。有必要严格按照设计图施工,决不允许扩展施工规模。
2.5景观的保护办法
公路景观的保护要做好以下4方面:规划、保护、美化、美化等。规划从整体着手,从实际出发,表现实用性,既思考近期作用,一起也思考远期作用。在施工过程中,既要留意保护景观中的植被,又要恢复损坏了的植被。如在青藏公路建设中为了减少高原自然景观损坏,在施工中对山前缓坡、河滩地等地的料石场、取土当地均应采纳景观恢复办法,表现高原景观。没有景观的当地,思考美化,美化植物品种要量体裁衣,美化物的外形、色彩、高矮需求统一规划,有节奏的改变。在工程挡土墙、护坡等上面做技术广告或雕琢文明等。在达到了植被保护、美化条件下,在有杰出景观当地还要进一步美化,表现景观特色。
2.6注重对自然环境状况的调查
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特点是:线长点多,通常涉及多个区域。因而,公路建设项目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调查,一是要对公路沿线两边的土壤资本,公路占用规模的土地资本等进行具体的调查,掌握当地土资本的分布状况。二是要对公路两边动植物资本分布,稀有动植物的品种、分布区域、活动规模和生理状况习性,公路沿线自然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损坏状况,生态环境演化的基本特征进行调查。三是要对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文明遗址、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及法令明文规定的建设项目,应当躲避各类保护区。作出仔细、科学的调查;调查过程中,要对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景色名胜区作具体调查及规划。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及其可持续发展任道而重远,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与努力的系统工程。这不仅要求在进行公路建设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生态防护措施,还要求我们摆正观念,认清短期修复和长期养护二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系统的生态护理保护制度,最终实现公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良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U4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204-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道路建设需求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与此同时,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绿色环保经济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进行城市道路的生态化设计和建设,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融入生态学原理,减少城市道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道路的生态化设计,就是要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在道路开发和建设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在道路的生命周期过程中全面地降低对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性影响,最终引导并建设实现具有可持续性、绿色环保、功能高效、社会、经济、自然关系和谐统一的生态城市道路。
二、城市道路生态设计的原则
(一)生态设计的原则
(1)资源节约原则
节约自然资源,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就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索取与破坏,保存自然环境的原生态,是最有利和最有效的环保方式。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对于材料资源的节约一直是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求,是设计优化中一以贯之的根本目标。城市道路的生态设计应继续以此为基本原则,以资源节约、材料使用以及对土地、水、能源、高效利用作为最为主要的生态设计原则。
(2)低污染环保化原则
向生态系统中输入过量的废弃污染物,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是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方式。因此,道路设计的生态化应充分考虑城市道路生命周期内的废弃污染物排放,减少城市道路在生产、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对土壤、水和大气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尽量减少带污染源材料的使用,提高低污染、可回收再生材料的利用。
(3)以人为本的先行原则
不论何种时期、何种社会发展模式,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城市道路是城市居民生活出行的主要基础设施,是方便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服务设施,城市道路的生态化设计必须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应考虑道路使用者安全舒适性,道路路线线形、道路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还应注重缓解和减少城市道路对周边居民生活活动的影响,保证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一)基础环保理念
(1)保护性理念
设计中应充分重视对当地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尊重城市的发展历史,减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减少道路工程占地,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注意合理布设路网,避免重复选线,合理利用道路设计指标和标准,节省土地占用,减少工程挖填方。对于具有特别保护意义的区域还需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2)恢复性理念
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工程建筑物和构造物的实现,还应考虑在工程完工后,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对工程施工中遭破坏环境的恢复性设计或补偿性设计,增强对工程后设计环保作用的认识,提高工程后设计和补偿设计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性补偿性能力和效用。如利用施工前已保存的原植物地皮或地表土,待工程完工后铺于的土表上,起到迅速恢复环境的作用。
(3)整体性理念
城市道路只是当地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它本身并非一个完整的自我稳定的生态系统,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休戚相关,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作用而存在发展。应该将道路放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考虑生态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
城市道路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使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等,保证能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从而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还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三)安全性理念
安全理念就是将“安全预防”贯穿于城市道路设计的全过程阶段,提供一个有安全保障的道路给使用者。安全设计是道路生态设计的根本保证,缺乏安全保障的道路设计就不能称之为生态设计。安全性设计中除安全设施的设计之外还有容错设计。容错设计的理念在于为道路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宽容空间,通过道路设施等外在客观条件纠正和降低使用者判断错误带来的安全影响。
四、城市道路生态环保技术要点
(一)环保路面技术
(1)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技术
排水降噪沥青路面又称为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是由高粘度沥青与开级配矿料组成的空隙率在20%以上的沥青混凝土,多铺筑于道路的上、中面层。大空隙率特性,使该路面具有吸声、降噪、透水和排水的作用。利于减少车辆交通噪声对周边的影响,增加雨水地表回渗的利用率。
(2)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
温拌沥青混合料是通过沥青发泡或添加降粘、活性添加剂的方法,增加沥青混凝土的拌和和易性,降低混合料加热、摊铺温度,减少供热燃料的使用,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绝大多数热拌混合料都可采用温拌技术,降温幅度依温拌剂的种类和工艺而不同,一般在保证路用性能前提下,降温幅度在20℃~30℃之间,对应节能约30%左右。
(二)路面再生技术
路面再生就是将旧路面经过路面再生专用设备的翻挖、回收、加热、破碎、筛分后,与再生剂、新沥青或乳化沥青、新集料等按一定比例重新拌和成混合料,满足一定的路用性能并重新铺筑于路面的一整套工艺。包括沥青路面再生和混合路面再生。目前在国内主要有厂拌、路拌冷再生和热再生沥青路面技术。一般热再生料的用量比例占整个混合料的20%~50%,冷再生可接近100%,但再生料用量越大路面的抗老化性能越差。另外,改性沥青旧料的再生技术还亟待提高。
五、道路生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道路生态化设计的实现过程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①材料工艺的可靠性;②现有认识的局限性;③综合评价体系的缺失。
(一)材料工艺的可靠性
某种材料工艺在实践应用中能否解决或缓解其对应处治的目标污染,达到设计的目标效果,不形成额外的附加污染,以及这种材料或工艺能否满足性能要求,是否经济合理,是材料工艺应用的主要评价依据。相比于原有技术,新技术应该在道路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拥有更好的使用和环保性能,不能通过牺牲使用性能和投入过量成本而获取暂时的环保效益。如乳化沥青混合料,无需加热的特点为其节约了燃料能源的消耗,但较低的整体强度和较差的水稳定性,导致其强度和耐久性较差,作为表面层使用,将面临经常性的养护维修,增大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对交通的干扰也提高了总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应考虑技术实现的施工水平,落后的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将阻碍材料和工艺的生产和应用,尤其是对于施工工艺要求较高的材料产品。如温拌沥青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应充分保证其压实效果,严格控制压实度,否则因压实不足引起的病害问题将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
(二)综合评价体系的缺失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是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本文通过分析企业环保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环保的建议。
一、企业环保问题分析
1.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依存关系
1.1企业发展影响环境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在带给我们富裕、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作为一个盈利组织,其本质是追求利润、谋求发展,目的就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发展必定要向环境索取原料、燃料等各种资源,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忽视对各个环节的污染控制,或者企业自身的工艺设备落后,污染严重,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带来噪声等污染,甚至造成污染事故。企业增长方式和环保管理水平低下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然而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企业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或污染治理,这与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形成矛盾,所以企业想尽办法逃避环境问题,从而获得更大经济利益,结果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1.2环境制约企业的发展
环境破坏的同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加强。现在的消费者更加重视企业的环保水平,那些采用绿色原材料、生产过程更加环保的企业更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增加企业的收入。健康的环境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无论是资源密集型企业还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亦或是知识密集型企业,都离不开一个健康的环境。自然资源对资源密集型企业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资源作为企业的原材料,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宝贵的资源,企业将寸步难行。
国家在2011年制订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对污染控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在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的背景下,企业面对的环境保护压力更大,环保工作不到位,将会受到更严的限制甚至被淘汰。
2企业环保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环保问题归根结底是理念问题。当前,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任务重、压力大、难题多,在企业当中,环保理念不强和环保制度不落实以及环保知识的普及缺乏,影响员工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环保的忧患、责任及参与意识不强,特别是在付诸行动上还有差距,许多人对如何做好环保工作和参与环保工作并不清楚。
(二)清洁化生产管理仍然粗放
企业重生产、轻环保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企业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等方面,存在管理不精细、控制不严格、排放不达标等问题,更达不到清洁生产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环保事故,对环境影响较大,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要求相差甚远。
(三)环境保护管理上存在不足
企业的环境保护管理面广,涉及内部多部门,虽有分工和协调,但遇到问题,往往是环保部门独自处理,其他部门主责发挥不够,行不成合力。面对“末端治理”的生产工艺,环保管理难度大,仅靠企业内部环保部门的管理难有根本性改变。
大多数企业制定了环保制度,但不落实或执行难,其主要原因环保管理成本会或多或少的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对于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承受,反之,经济效益不好或亏损的企业,则环保管理处于表面应付的状况甚至处于无管理状态。
凡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其自身污染治理所需投入的资金有限或不足,国家在支持企业污染治理的资金存在不足,要让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污染治理,主动性不高或力不从心。
(四)企业经济转型能力较弱
我国许多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尚没有长远发展战略,缺乏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科学有效的控制体制,企业规模与结构不尽合理,人员素质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工艺设备落后,规模偏小,标准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环保日益严格的规范要求。
二、加强企业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环保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国环境投诉和上访每年分别以25%、35%的幅度递增,成为社会投诉热点之一。2002年-2010年,全国“12369”环保举报热线接到群众投诉387万件。在一些地方,环境问题已经严重破坏、威胁生态环境和群众健康。
(二)国家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进入“十二五”,国家提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提高生态文明的水平等新要求,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统筹排污总量削减、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范和城乡均衡发展关系,优化经济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国务院出台《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各地区节能目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从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提升企业环保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切实增强环保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
企业是落实环保责任的主体,深刻领会和执行国家环保政策,结合企业特点及生产工艺,持续开展有成效的环保法律法规教育,增强全员环保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把清洁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排污违法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保管理,从严把控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依靠健全的制度规范作业行为,通过规范的作业行为控制污染物的产生。要牢固树立“清洁优美、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经营可持续、社会责任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为总体目标,坚持“宁可让生产停工,也要保证环保达标”的思路,增强全员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将环保责任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二)不断完善环保管理机制
企业环保管理必须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企业主体责任,结合企业的实际,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的环保管理机制,从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入手,从严控制或消除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所产生的的污染物,以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心,认真做好环保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环保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1、要调整优化结构,加强源头预防
源头控制和预防是搞好环保工作的前提。要根据原材料、生产工艺、设备运行、能耗、综合利用、经济技术指标、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方面的情况,适时开展环保达标评估,有针对性地优化生产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收缩或退出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对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的建项目,要充分做好前期市场调研、技术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加大清洁原料应用力度,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和可靠的环保设施,提高环保本质水平。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保“三同时”要求,对新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环保管理。
2、要落实环保管理责任,加强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强化环保管理的关键。要强化环保责任,加强设备运行、维护和生产操作管理,严格执行工艺规程、技术规程、操作规程,确保生产和环保设备、设施稳定长周期运行,减少或避免生产波动导致的异常排放。要全面落实环保达标责任,加强精细化管理,抓好环保瓶颈攻关,加大节能增效和污染减排考核,杜绝“跑冒滴漏”,降低能耗物耗。要建立环保应急管理体系,逐级落实防范和应对环境风险的责任,加强日常应急演练,合理储备应急物资,提高异常情况下环保应急保障能力。
3、要保证资金投入,加强末端治理
末端治理是实现环保达标的保证。要抓住环保达标排放、废物总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保证环保资金投入,推进环保科研开发,加大环保专项攻关。要完善环保设施,推进资源梯级利用,实施污水深度处理,加强废气排放治理,合法处置固体废弃物,减少排放总量,确保排放达标。要加强污染检测和监控,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预警机制,及时削减风险,杜绝环保事故。
(三)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
环保已成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重中之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加强环保管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立足现状、着眼长远,突出抓好企业环保顶层设计。
1、要制定清洁生产规划
清洁生产的目标是节能、降耗、减少生产过程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量,从生产工艺上强化管理,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清洁生产的标准,对照清洁生产的规范,分析生产工艺上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谋划企业发展规划和制定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时,应将实施清洁生产的措施列入计划,落实资金,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现清洁生产正常化。
2、在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行ISO14000标准,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
ISO14000标准是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通过审查认证的准则,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该标准从原材料、生产工艺、节能减污、综合利用、新产品开发等多方面实行全方位的管理,使企业经营发展处于较高的水平。有条件的企业依照ISO140000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从长远上、根本上推动企业更高层次的持续发展。
3、要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要把落实环保责任同加强员工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教育全员自觉参与环保,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要敢于接受社会民众对企业环保的监督,努力建设“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科学发展、环境友好”的企业。
结语:
“谁污染谁治理”是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原则。要真正落实环保工作职责,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日常生产管理中,对企业现有的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的污染源和污染物都必须提出治理规划,通过建设项目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根文.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5).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为推动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工作和排污单位“一证式”管理模式提供了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规划。2016年,火电行业、造纸行业相继开展排污许可改革试点工作,作为首批开展排污许可证申请的排污单位,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海口电厂于2017年3月申领了全国第一张具备统一编码的排污许可证,标志着排污单位“一证式”环境管理工作的开端。2021年3月,《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排污单位排污管理要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要求及相应责任方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强化了排污单位的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
1石化行业排污许可证技术体系
石化工业作为“两高”行业的代表性行业,具有高污染的排污特点,是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重要行业领域。2017年8月,原环境保护部《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石化工业》(HJ853-2017),与之对应,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同步开启了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有机化学原料制造、化学试剂和助剂等工业类别的填报模块,以供石化企业开展线上申请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开展线上核发工作。同时,环境管理台账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技术规范、石油炼制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等支持性技术文件相继,构成了石化工业排污许可证申请、核发及证后环境管理的全周期的指导性技术体系,为石化企业排污许可证证后管理提供了管理依据。
2石化行业排污许可证主要内容
石化行业排污许可证副本载明的信息主要包括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登记事项以及许可事项三部分内容。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排污单位企业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生产经营场所地址、主要污染物总量分配文件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以及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时间等。登记事项明确了排污单位工程建设及生产运行情况,主要包括生产装置、生产设施、原辅材料及燃料和产排污节点、污染治理措施等内容。许可事项作为排污许可证证后管理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各排放口位置和污染物种类、排放标准和年许可排放量,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以及信息公开等要求。
3石化企业排污许可证证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效能,推进排污许可审查审批与证后监管执法相衔接,持续开展排污许可证的证后监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排污许可证专项检查工作,根据2021年11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排污许可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排污许可违法违规问题主要涉及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开展自行监测、未提交执行报告以及未建立台账等方面。石化企业排污许可证证后环境管理较为普遍性的存在以上问题,问题的出现主要归结于以下原因。
3.1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排污许可制度构建了一种企业、政府及公众权责更加清晰的固定污染源管理及治理体系,旨在改变排污单位现有的“要我守法”的管理观念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包揽式”的管理模式,以推进企业建立“我要守法”的自主观念。根据已通报的排污许可违法违规案例显示,部分问题企业主动开展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意识淡薄,排污许可证“一领了之”,且一定程度上成为生产运行与污染物排放的“敲门砖”,未能有效落实排污许可证的管理要求,导致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模式成效不足。其中,通报案例中的某石化公司自排污许可证申领后从未开展执行报告填报工作,且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多次提醒后,执行报告的填报仍未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反应了部分排污单位对《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仍未足够重视,对环境治理及管理的主体责任仍未有效落实。
3.2企业环境管理技术水平不足
石化工业排污单位涉及的生产装置及工艺流程复杂,生产设施数量较大,产排污环节及污染物众多,一个大型石化企业的排污节点甚至可能达到上千个,VOCs核算过程中涉及的动静密封点数量数以万计,一个排放口的污染物种类可能达到数十种,以上行业特点对石化企业排污许可证填报及证后环境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石化工业排污许可规范虽然对排污单位提出了配备专职环境管理人员的要求,但是部分中小型石化企业仍存在未设置专职环境管理人员的现象,且存在环境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欠佳,对排污许可技术规范及排污许可平台填报规律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排污许可申请环节不能达到排污许可相关规范要求,核发的排污许可证副本载明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现象,进一步导致自行监测、执行报告等证后环境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1]。大型石化企业虽然配备了专职的环境管理人员,但由于石化工业环境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存在环境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和技术水平欠佳导致无法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落实证后环境管理工作的现象,是导致违法违规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
4石化企业持证管理的工作要点
排污许可证是企业证后环境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也是监管部门对排污单位进行排污许可事后监管的“执法手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有效落实进一步推进了“按证排污、按证监管”目标的实现。其中,《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对于排污单位“按证排污”的主要管理要求如图1所示,石化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条例中关于排污管理的要求,开展证后环境管理工作。
4.1提升环境管理能力,建立环境管理制度
随着排污许可制度的有效推进,石化企业作为工艺复杂、污染物排放量大和环境管理工作专业性强的排污单位,需提高环境管理意识,根据自身需要配备足够的环境专业管理人员,提升环境管理能力,推进企业环保管理的精细化、专业化,推进排污许可证相关要求的有效落实。同时,石化企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环境管理机构,建立环境管理制度,明确从企业管理、环境管理到运行岗位等各级岗位的环保责任,促使环境管理与生产管理过程的全过程的有效融合。
4.2规范设置污染物排放口
排污口规范化是开展自行监测,达到科学化、定量化环境管理以及排污总量控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强化对污染源排放合规性检查的重要监管手段。开展排放口规范化自查自检工作是石化工业排污许可证申请过程的重要步骤之一,排污口规范化证明材料也是排污许可证审批的重要附件之一。在排污许可违法违规通报案例中,存在较多企业排放口设置不规范,与排污许可证中承诺的情况不一致的现象,排污口的不规范设置导致了自行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可疑,从而导致证后管理的源头性违规现象。作为排污许可证证后监管的重要内容,排污口规范化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设置合规的采样口、环境保护标识牌,是否按要求设置在线监测设备等。排污单位要根据《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开展自检自查工作,确保排放口设置的规范化,为开展自行监测、总量核算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4.3依法开展自行监测
自行监测工作是排污单位履行的排污许可证证后管理的责任之一,是污染物达标排放的重要依据,也是主要污染物总量及环保税核算的重要数据支撑[3-5]。排污单位存在的自行监测方面的违法违规情况主要包括未制定自行监测方案、自行监测方案不规范、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开展自行监测和监测过程质控措施不达标等现象。2021年1月,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对某化工有限公司进行排污许可证证后现场检查时,发现该公司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开展自行监测,且未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监测过程无质量控制过程证明记录,因此,对以上违法违规行为处以一定的行政处罚。为避免出现以上违法违规现象,石化企业首先要在排污许可申请过程中根据HJ947-2018《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石油化学工业》、HJ880-2017《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石油炼制工业》的要求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大型石化企业可通过建立具备自主监测能力的满足质量保证与控制的监测力量和自行监测质量体系,以保证自行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对于不具备自主监测能力的企业,建议委托具备CMA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开展污染源监测,切忌在未经过监测资质认证的情况下开展污染源监测工作。同时,石化企业可将自行监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中,严格按照自行监测方案开展污染源监测工作,并依规开展监测数据记录、保存及公开工作,作为自证守法的一个重要“证据”。
4.4建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制度
环境管理台账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开展证后监管的重要依据,是排污单位从生产装置、原辅料、污染治理设施及污染源监测结果等从产污、治污到排放的全过程记录过程。石化企业要根据企业生产运营情况、排污许可证载明内容及环境管理台账技术规范要求制定全过程环境管理台账,石化行业环境管理台账主要包括生产装置运行情况,工艺加热炉、焚烧炉等产污设施运行情况,储罐及有机液体装载设施运行情况,原辅材料及燃料的消耗情况,主要产品的生产情况,污染治理措施的运行情况及自行监测数据的记录等内容。排污单位要按照频次要求开展台账记录工作,并保证台账记录内容的真实性,杜绝台账内容弄虚作假现象,且环境管理台账要实现电子台账与纸质台账两种方式的归档保存,保存期限不小于五年。
4.5按时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
根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布的排污许可违法违规案例的归纳统计,未提交、未按时提交执行报告的案例占有较大比例。按照执行报告填报频次要求分类,石化企业执行报告主要分为年度、季度和月度执行报告,其中年度执行报告中要求填报的内容最为全面,主要包括生产情况、原辅材料的消耗情况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自行监测情况、实际排放情况等内容。石化企业要定期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许可证执行记录-执行报告”模块下开展执行报告填报工作。其中,在执行报告填报过程中的实际排放情况及合规判定分析环节主要包括对执行周期内的污染源的手工监测数据、自动监测数据进行达标性分析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符合性分析,值得关注的一点为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总量达标判定过程中,需满足挥发性有机液体装载、动静密封点及储存废气分别不超过其年许可排放量的要求,此点为企业总量达标判定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一点。
4.6自觉开展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
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制度可有效促使企业规范环境行为和环境管理工作,对排污单位依规开展生产经营、促进企业环保技术升级改造有重要的督促引导作用。石化工业作为重点排污行业,各企业必须加强对排放信息公开主体责任的认识,履行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的义务及责任,依据《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要求建立健全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制度,按时公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污染源源监测数据等信息,并确保披露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5结语
至此,石化工业现已建立了包括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自行监测方案制定及环境管理台账记录等从排污许可证申请、核发到证后环境管理的全过程的排污许可管理体系,为石化企业的排污许可证后环境管理提供了工作依据。《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与实施明确了排污许可证的证后监督检查要求,为石化企业的证后环境管理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石化企业的环境管理面临新的压力。在此形势下,石化企业要主动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提升环境管理专业能力,完善环境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以上基础上强化按证排污能力,按照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开展自行监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执行报告填报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等关键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环保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中伟,赵静,徐文世.石化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探讨[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21,3(4):13-15.
[2]陈欣维.石化行业排污许可证管理要点探讨[J].油气田环境保护,2021,31(3):8-10.
[3]张志旭,毛亚鹏,吕玉新.关于督导排污单位开展自行监测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05):142-143.
我国是个木材消费大国,但又是个森林资源十分匾乏的“穷”国。每年都从国外进口1亿立方米木质材料在家具工业被广泛使用。废弃家具中木质家具占的比重最大。木质家具寿命一般都在60年以上,但是由于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加快了更新换代的步伐,淘汰率大幅增长。每年都产生数量惊人的旧家具,如:橱柜、木沙发、桌椅等;另外,居民购房和搬迁,往往都要淘汰旧家具,产生了丰富的废旧木材资源,但我国目前对于这部分的资源回收利用率不高,因而产生了极大的浪费。
一、现今行业背景
我国每年产生的以废旧家具为主的各类木材制品抛弃物大约6000万吨,约8500万m3,如能加以的利用,将是一个既可以节约木材资源又可以创造利润的好途径。废弃家具是城市垃圾中回收最简便的固体废弃物之一,它具有体积大、清洁、好运输等特点,但在实际生活中大都随同其它垃圾一起焚烧或填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部分资源的可再利用性,开始加强对废弃木质材料的回收。
江西省在上饶市新建了木材回收站,将废旧木材回收,按市场需求,加工成各种可用木料。安徽合肥也新建了一个30万吨木塑新材料项目,以废旧木材、塑料为主要原料,制成木塑产品。而在人造板行业中,浙江丽人集团首开先例,与上海环卫系统合作,有序地收罗上海的废旧木材资源,并以此为原材料生产环保型人造板,首期工程己竣工投产。
二、废旧家具处理存在的问题
1.丢弃的家具处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不同的家具则因为其中不同的化学成分,在物理或化学条件的影响下会发生各种变化,长期以后,家具材料则会老化、腐朽,变质而不能最优质的利用,甚至不能被回收利用,从而造成了对可利用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加速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如实木家具则会因为其中发生腐朽,造成霉变等,从而使木材利用率降低或不能利用;人造板家具则因为其中含有不同的化学工业填料,在光照、酸雨等条件的影响下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或生物降解,释放出有害物质,从而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或者达不到材料的使用要求而不能被利用。
2.进入旧家具市场的家具处理存在的问题
低档的人造板家具比收购的旧家具价格更为低廉,所以来买旧家具的人越来越少,回收也比较挑剔, 而旧货家具市场中,知道和愿意购买旧家具的人较少。而随着家具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购买旧家具的人也会随之减少,所以进入旧货家具市场的家具也会越来越少,而大多数家具会面临被回收再利用的局面。同时部分家具同样会因为在放置中会变化,和丢弃的家具同样不能再利用。也正因为旧家具价格低廉,形成了旧家具不能很好的收购而不能满足供应和少部分人群愿意使用而不能满足的选购的需求的矛盾,即不愿出售家具,让旧家具闲置于家中,不但减小了居室的使用空间,同时节得不到即时的使用。
3.当作燃料烧的家具处理存在的问题
对实木家具和人造板家具的燃烧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木材的浪费,木材和人造板的燃烧生成的CO2、SO2等气体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在对家具燃烧处理时,应选择性的将家具分类,对无法利用,或者利用率较低的家具才选择燃烧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目前无法利用的家具的再利用研究,加强这部分家具的除燃烧方式的其它利用方式,同时可以减轻燃烧对环境的污染,也是对能源的节约。
家具的使用寿命越来越短,不是因为原有功能丧失,而是因为被更新更流行的家具所取代。这种消费方式的问题已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家具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能量,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采;
(2)家具的生产过程也会造成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3)废弃淘汰家具的剧增造成大量固体废弃物,而人类处理固体废弃物的能力几乎到了极限。
三、家具的回收设计
笔者认为造就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是政府的要求,也是工业设计师的职业道德。产品的回收设计可以有效的解决产品生产、使用及达到使用寿命后的再利用、再生和回收处理问题。家具产品的回收设计是实现废旧家具有效回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1.选用绿色可再生材料
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尽可能选用具有良好性能和环境有好协调性的材料。如易再生的速生材、人造板、竹材、藤材等材料。另外,在同一件家具产品中尽量限制材料的种类,最好不要超过2种,特别少用那种多相复合材料,这些材料往往增加了回收再利用的难度。
2.设置回收识别标志
设计师在家具设计初期就材料和零部件的回收可能性,产品结构工艺等问题进行探讨,设置不同的回收标志进行区分。如注明材料的品种、环境危险成分、添加剂成分说明,结构说明等,以便于之后的回收分类,提高回收效率,减少回收难度。
3.便于拆卸的结构设计
在家具的回收再利用的难题中拆卸是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实木家具。为了便于回收再利用,家具产品的工艺结构应该尽可能的简洁化,部件结构的设计应尽可能的保障方便或者是毫无损伤的拆卸。可以通过对家具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配备简单方便的连接件来实现。
4.直接加工利用回收
废旧木质家具的直接加工再利用,主要是对废旧家具中保存较好的板材直接经过机械加工后的再利用。对于这些保存较好的家具,除去五金、塑料配件后,再经过除污、去缺、修补等处理即可再次运用于家具制作。这些废旧家具采用以大改小,以厚改薄的方式进行改制、整修后完全可以再利用。
废弃的实木家具中的木材是制作沙发等家具内部支撑结构很好的材料,此外,这些废旧木材也可制成拼板用于桌、椅等家具中主要受力部件,起支撑作用。板式家具大多都较容易通过拆卸得到幅面较大的板材。这些保存较好的板材经过一定的修补后即可直接运用于家具生产。此外,也可以通过机械加工锯成一定规格的板材,用于家具内部的搁板、档板以及沙发的内部的结构件等。
5.表面处理再利用
表面处理后再利用是指对废旧家具在去除五金、塑料配件后,通过一定的化学和物理手段除去表面油漆及饰面材料后,再经过机械加工成一定规格的材料,再次运用于家具制造以及人造板生产。
废弃的实木家具通过去除表面油漆之后能得到原有形状的木材,对于那些去除油漆后仍然完好的木材,经过一定的加工即可再次用于家具制造。这些木材经再次油漆或贴面装饰能达到与新的一样的效果,此外,这些木材还可以锯成小木条用于细木工板的制造,也可以锯成一定形状的木方用于集成材生产。
四、总结
近几年,绿色,生态,低碳成为了社会的主流理念。设计在工业中被看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它是市场竞争及产生经济效益的手段,同时也可以满足几项重要的社会功能,包括生态平衡的持续性。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要素,正如瓦茨贵兹先生指出的:“设计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既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绝路,也可能成为人类到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捷径。”
长久以来,废旧家具处理就是一个让消费者和环保部门头疼而又被家具行业忽略的问题。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表示,设计是环保家具的关键,环保家具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它的回收和再利用等方面。
当我们不顾一切追求提高工业国家本己乌托邦式的高生活水平时,我们正在耗尽全球的资源。家具设计观念不得不向着这样一个方向转变:必须从尽情满足人对物欲望的商品化设计转向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化设计,这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家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需要牢固树立家具的绿色设计理念和思想,创建出一条设计的生态链,实现家具材料的再循环与利用。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并强调“环境意识”的今天,创造一个健康绿色的室内外环境,走出一条尽量使用无毒、无污染、可持续再生的“绿色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文物是我们古文明存在最好的证明,也是我们与历史沟通的桥梁,它还反映着我们人类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是伴随而来的便是我国的文化生态也因此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古文物遗产以及其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尤其是在工业化的现代,其生存环境在逐渐变得糟糕,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保护古文物的实体,更重要的是为其提供良好的文物环境。因此研究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就迫在眉睫,我们必须找到合理的考古环境保护方法。
一、自然环境对古文物的影响
1、酸雨对文物的危害
工业化进程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工业化进程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由于工业气体的排放,空气中就会形成大量的硫化物以及氮化物,而这些就会引发酸雨的形成。酸雨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也会对一些文物带来不可恢复的损害。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上的建筑,尤其是对与大理石有关的建筑影响尤为厉害。但是当期渗透到地下时,就会腐蚀一些藏在地下的古文物,比如青铜器、石器等。
2、水质污染的影响
在工业化进程中另一个问题便是工业污水的排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资源的质量。现在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并不是很先进,并不能完全净化工业污水,而且我们也没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管理制度,由此就引发了水质污染问题。而这些被污染的水资源就会对尚未开发出土的古文物带来毁灭性的损伤,而且伴随着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位不断上升,其对文物的危害程度就会更大化。
3、光辐射对文物的影响
光辐射不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它同时也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伤,众所周知紫外线的杀伤力是非常强的,由于现在环境的破坏,臭氧层也遭到了很大的损伤,这就导致了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增强,大气中的一些氮、氢等化合物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而产生具有腐蚀性的污染物,而这些往往就是破会文物的罪魁祸首。
二、现在文物考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进行考古作业的人员环保意识较弱
一般进行野外考古工作时,都会进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必定会知道一定的生活垃圾,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而由于这些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往往会所以丢弃这些污染物,这就会对考古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并且这些问题还在不断地加剧。
2、野外考古作业导致环境问题
在考古侦查完毕后,下一步的考古发掘作业,无疑会进行大量的挖掘工作,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中还会进行挖山挖石等工作,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废石等物,有时还会破会山体地势等结构,这就容易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在有些时候还会对原有的地表植被进行改变,这不仅会引发一些自然灾害,还会破会环境的生态平衡。
3、考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可以说经过时间的变迁,大量的文物都是深埋底下的,所以在挖掘这些古文物时就不得不进行深入地下的工作,但是由此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可能会改变原有的地表植被,会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改变,甚至会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虑。
三、文物考古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及对策
1、要加强管理规划,制定相关法律
在进行考古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整体规划,在考古中不能只是注重于保护文物,要同时注意考虑文物周边的环境因素,要制定出各级各类的环境区域性保护规划,并且要量身制定合理的文物出土方案,在制定挖掘方案是要在最大程度上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尽量不去破坏。再者要考虑的便是法律法规的问题,我国现在尚没有一套关于这方面的完整法律体系。法律是最好的约束手段,也是最能引起相关人员注意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完善关于考古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政策才能最大程度上的保证考古环境。
2、要有“因地制宜”思想,尊重自然规律
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多种多样,同样的地理环境也是各不相同,我们在进行考古挖掘时必须考虑到当地的环境因素,结合因地制宜的思想制定出保护环境的挖掘方案。比如在山地进行考古行动时,就要注意挖掘工作,不能因为考古而导致当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自然地力量是无法抗拒的,我们必须在尊重自然活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考古作业。
3、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
我们国家机关的部门有很多,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考古部门在文物挖掘保护方面无疑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但是其在环境保护方面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此时我们就应该让环境保护部门发挥其长处以弥补考古部门的短处。所以我们要加强两个部门的合作,环保部门应该先了解地理环境然后在与考古部门合作制定能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考古挖掘方案。加强两个部门的合作一定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4、加大资金投入
经济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在文物考古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只有有了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采购高科技的具有环保型的考古器材。有了相关的资金才能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方案。还应该有一部分资金用于考古相关人员的环保技能与意识的培训,他们在整个考古过程中起到相关重要的作用。再者就是用于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的整治。这些都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才能得以实施。
四、结束语
文物是古代文明存在的象征,是古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所以古文物对我们现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环境因素对不仅对我们的考古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古文物实体的保存影响重大。所以我们在进行考古工作的同时要注意研究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措施,考古环境的保护是文物得以保护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将考古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我相信,在将来我们一定会研究出一套完善的考古文物环境保护措施。
作者:李林轩 单位:吉林市博物馆
1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的生态性概念
1.1 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中,要强调环境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在规划中协调并利用人与资源(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并提出整体、可持续发展、可控的方案。
1.2 自然生态性
建立多层次绿化廊道完善生态网格,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生态稳定。强调资源的循环再生,涉及到水域的自然或人工循环,水生植物对富营养物质的转化、分解与再生等其它相关问题。
1.3 人文生态环境
校园规划建设不能盲目追新求异,既要传承老校区深邃的“历史文脉”,又要根据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展现现代校园建筑水平。人文生态性环境是便于师生学习、生活、交流和满足多样性要求的校园景观。
2 不合理的高校校园景观
2.1 不符合当地的地域特征
高校校园景观要实现生态格局上的优化,首先要考虑高校校园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和气候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的植被类型。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但很多高校校园在建设校园环境时容易忽略这一点,最终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2.2 校园资源利用不合理
构建生态环保的校园环境,还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使用方面。高校校园的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循环使用,造成水资源的过度浪费,也是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2.3 校园垃圾利用率低
校园不同于社会环境,产生的垃圾种类繁多,其中有很多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如纸张、塑料制品等,但学校在设计中没有加入合理的垃圾分类装置,所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在构建高校校园景观中,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装置必不可少。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建设中多使用绿色环保材料,一方面提高生态景观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便于回收和重复利用,创造一个环保、协调可持续的校园生态景观。
3 实现校园景观的生态格局建设
3.1 适应当地地域特征
校园景观实现生态化,首先要保护好当地已有的生态系统。谋求人与自然的合作和共生,尊重校园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设计的影响,设计出富有生命力、可持续性强的校园景观。以校园中原有的景观为基本框架,保存原有的地形特征,如山林、小河、湖泊、喷泉、原生植物等,在此基础上增加小桥、凉亭等建筑,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另外,在设计之时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环境,顺应当地的地势地貌。
3.2 打造绿色校园
校园景观要以可持续性为导向,在实现基本教育功能的同时,打造一个“绿色”校园环境。绿色不仅仅指校园环境的绿化,更重要的是指校园景观与生态环保相结合,打造绿色生态的校园环境。例如,德国的很多学校会对雨水进行收集,用于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草坪的灌溉、喷泉等水景的营造、建筑的清洁等,充分节约水资源。高校校园景观可以借鉴这些经验,通过雨水收集,满足校园内的用水需求,校园雨水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还能够得到生态化的利用,也能向师生们传达节约用水的思想,提高师生保护环境,创造绿色生态格局的意识。
3.3 注重学校文化传统
几乎每一所高校校园,大多都以绿化、建筑、文化设施、雕塑等因素构成校园景观,每一处都能体现自己学校的传统和历史,每一处都能传达出学校的内涵和精神。所以,高校校园景观必须依照自己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高校本身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设计景观。把高校校园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精神,作为特有的精神符号融入到校园景观设计中。还应顺应时展,建造一些具有自我特色的建筑和雕塑,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展示学校独特的特征,更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校的精神内涵。
4 结语
我国高校对于生态格局的引入还停留在起步阶段,生态校园景观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索。它涉及到地域性特征、节约资源成本、实现生态环境的循环使用和注重学校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对于高校校园景观的设计,应结合校园本身的特点,运用生态格局原理进行综合性考量。
检举渠道不畅通是另一个导致检察机关对政府环境行政部门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了解很少,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政府环境行政部门不能及时处理时,就会觉得没有其他救助渠道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新的《民事诉讼法》颁布以后,对于公益诉讼也提出了可具操作的法律规定,对人民群众维护自己的环境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检察机关对环保部门、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法律监督中发现执法机关存在执法不规范,导致检察监督不彻底
检察院在对环保部门监督中发现,环保局在办理涉嫌犯罪案件中存在问题,一是执法人员对取证程序规定意识淡薄,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人员进行检测取样,造成执法后期的检测报告没有法律效力。二是执法人员对物证取证、密封、保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草率处理,致使无法及时进行重新取样或者鉴定。三是环保警察大队的作用发挥不够,未指导好取证,在控制现场、人员的力度不够,造成取证困难。四是省级环保部门认定基层的检测数据渠道不畅。解决好现场取样后,县级、市级监测机构出具报告相对容易,但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还需要省级认可,如何申请、认可程序、认可期限都不明确。
检察院在对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法律监督中发现,国土局办理涉罪案件存在的问题,一是执法人员证据意识较低,通过检察行政执法卷宗,发现执法人员询问当事人的笔录较为简单,当事人是否为事前明知涉案土地的土地类别没有询问,也没有证据证明涉案土地的土地类别已经公示,且没有询问相关证人以佐证当事人的陈述。二是执法人员对违法占用农用地的面积认定较粗糙,现场勘测笔录仅有最终草图和地域四邻,没有详细的勘测过程,也没有邀请村委会干部或者其他群众作为见证人签名。三是鉴定文书相互冲突。土地规划鉴定书认定根据相关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定涉案土地为基本农田,但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比,认定涉案土地为耕地,对于刑事诉讼而言,证据不严谨。四是公安机关要求国土局出具对耕地破坏程度的鉴定书,但国土部门无权出具,如果到国家级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周期较长,费用较大,国土部门暂无能承担。五是行政干预较多,在发现的涉罪案件中,大部分属于城市里的重点企业工程或者乡镇公益事业用地占用,存在先违法占地,后办理审批手续的情况。六是考虑经济发展较多,在企业违法占地中,无论是城市市区还是乡镇,都掺杂了经济发展需要的因素,而国土部门又无力改变现状。
首先,要履行检察职责,打击预防并举,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效果
发挥批捕、公诉职能,确保打击与预防效果。检察机关应当实行打击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犯罪情节严重的,一律批准逮捕,提起公诉;对犯罪情节较轻,积极主动弥补和恢复生态环境的,予以从宽处理。从而达到查办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和社会效果。针对检察机关在对行政执法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导致一些违法犯罪案件的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检察机关应当主动向政府部门提出可操作性的司法建议,使每一起破坏环境并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案件都能得到及时办理,相关的责任人也能得到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
加强对环境资源犯罪的审判监督,确保打击到位。对检察院移送的破坏环境资源的犯罪案件,一律实行跟踪检察。监督该类案件注意突出重点,对事实证据、法律适用、量刑、审判程序及审判人员渎职等存在问题的几种情形应该提起抗诉。对量刑偏轻的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综合运用纠正违法、检察建议、工作通报等其他刑事审判监督的方式。
其次,强化检察职能,查办渎职犯罪,发挥民行监督作用
严厉查办破坏环境资源渎职犯罪。不断拓宽渎职犯罪案件线索来源渠道,注意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从披露的重大事件中摸排案件线索,尤其注重从盗伐林木案件入手,重点查明采伐手续是否齐全、真实,是否存在渎职行为。经常邀请公诉、侦
秀水村的始祖为唐开元年间的进士毛衷,据史籍记载,他在广西贺州任职时,路过一处山水宜人风水宝地,有了在此安度晚年的想法。此地便是今天的广西富川县朝东镇的秀水村。于是,秀水村在此人的带领下,不断生存繁衍、发展壮大,至今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状元村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据记载,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富川县一共出过133名进士,其中秀水村就占27名。更值得一提的是,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爷毛自知就出自于秀水村,因人才辈出,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状元村因此而得名。
二、秀水状元村旅游开发现状
(一)旅游开发取得的成绩
秀水状元村是桂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古村落,现还保存有仙娘井、登瀛风雨桥、古戏台、江东石拱桥、石刻、石岩寺、神童古墓、状元楼、太尉庙、毛氏宗祠、秀峰诗院、门楼牌匾以及一大批古居民建筑群等历史悠久的遗留真迹,是“瑶乡历史发展的天然博物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考究价值。
2008年11月,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获得“广西特殊景观旅游名村”。目前秀水状元村已被列为广西区内37个旅游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并列为自治区近期重点培育的旅游项目,国家旅游局也将秀水状元村列为中国瑶族民俗风情重点旅游线路之一,在相关部门的鼓励与引导下,秀水状元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慢慢步入轨道,修建青龙山庄、观景楼、风雨桥等景。秀水状元村在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状元村在桂东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二)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秀水状元村一系列项目的开发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杂乱无序的人工建筑、缺乏美的意境,破坏了秀水状元村原有的古典美。甚至一度拆迁从古时保留的居民建筑,而建设整齐一致的现代民居,毁坏了最珍贵的历史遗产。破坏村落的历史风貌。状元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乱丢等方面。秀水状元村总的生态环境良好,但由于频繁的人为活动、薄弱的生态保护意识等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有:居民生活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如再不经过处理的话,将会对村内水体的水质产生影响。目前居民的生活垃圾处于随意倾倒的无序状态,随着将来状元村的旅游开发,垃圾必然会增多,如果不采取处理措施,将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体产生污染,同时会导致环境卫生恶化,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村子内部许多村民为图方便乱搭乱建现象仍然存在,影响破坏了古村的整体L貌。通过对游客对卫生环境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游客对卫生环境存在不满,说明村民们环保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
2.道路交通问题。道路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村内交通不顺畅,缺乏停车场等方面。秀水状元村机动交通集中在村子,内部主要是以步行为主,但是动车通道不畅,环路不完整。内部巷道分为“街”和“巷”两个层级。“街”大多数是通畅的道路,而“巷”存在一定的终端路。村内外道路缺乏整体有效的标示和指引系统,尤其是内部存在的终端路,不熟悉的游客容易迷路。村内缺乏集中的停车场,随意停放的各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随处可见,既影响道路交通也影响了古村的整体形象。
3.房屋建筑问题。建筑房屋问题主要体现在古屋破败无人修复,古民居被拆除等现象。秀水状元村村内建筑年代多始建于民国时期,少量建于明清时期,随着时代的,某些建筑年老失修,如墙体裂缝,屋顶局部塌陷,存在安全隐患,无法居住与使用。秀水状元村村民没有经过合理的规划,随意拆除古建筑民居。村内的新型建筑大多数为砖混结构,与古村的建筑风貌不符。
4.特色文化开发问题。状元村文化底蕴深厚,瑶族文化丰富多彩,但是目前对于这些文化挖掘不足,状元村哪方面最能吸引游客呢?笔者对游客进行了调查(如图1),发现文化底蕴深厚是最受游客欢迎,而秀水状元村特色文化开发部分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
秀水状元村是著名的文化古村,而文化是一个旅游景点的魅力之所在。状元文化的魅力无可比拟,应该是主要的竞争力所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没有突出特色文化内涵,以及淡化了传统文化,尤其是状元文化的宣传与开发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5.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开发问题。秀水状元村具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位置,村子四周拥有大片的山头、园林、田地,自然环境优美,但是有许多山头、园林都是树木与杂草共生,十分混乱,刚开始游客可能会觉得新鲜,原生态。但是时间久了就会失去吸引力,
秀水状元村村民们对牲畜基本上都是放养模式,这对环境的美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秀水状元村村子内部拥有许多天然的山洞,但是都没有主动的开发利用。
三、秀水状元村乡村旅游开发建议
秀水状元村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在政府的和旅游局的领导下,合理规划开发秀水状元村的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秀水状元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卫生意识,保护环境
在合理规划周边景区基础上,尽量做到不破坏生态环境,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村民和游客卫生意识,由于是状元村,所以用优美的提示语言,提醒人们禁止乱扔垃圾。村子里缺乏环保环卫设施,可以充分发挥村民的创造力,例如利用一些老去的树木或者是树皮建成垃圾箱放在道路两旁,既美观又环保。
污水与生活垃圾必须经过处理才能进行排放和丢弃,不能随意的排放,不然会造成污染,破坏水资源,危害健康。
(二)完善交通系统
秀水状元村的道路交通系统不太完善,有些路面年久失修,有损坏的现象。在村子内部的道路,可以用当地的鹅卵石铺垫,既节省费用,又与古民居建筑相互映衬,给人以历史的美的感受。有些游客反应小巷里容易迷路,所以在巷子里设立富有历史感的路牌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完善有效的标示和指引系统以及消防环路标示。
此外,节假日,秀水村常常车满为患,部分游客因没地方停车弃村而去,选择去别的景区玩游,因此,可以利用村落附近的空地,建设停车场以满足人们停车需要。同时,结合秀水状元村的实际情况,对道路进行整修,做到美观、大方,进一步完善道路两旁的绿化带。
(三)保护现有古建筑,合理规划景区
针对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游客进行了解决问题的征求意见,这些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根据游客的建议,发现大多数的人都希望保护好古建筑,不要再随意拆迁古建筑等。
所以,要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具有状元文化、历史的文化的古居民建筑,杜绝盲目的拆迁和乱搭乱建。对于年代久远的房屋村落,我们要进行定时的维修和经常性的检修。要对村落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对于新建的房子,在外装修上与旧房保持风格一致。使之与周围的古建筑相呼应、协调,实现古建筑与现代民居的和谐共存。当然,旅游开发过程中,不能损害到村民利益,要遵循村民意见,给予教育和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改善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富裕了的人们也希望居住宽敞明亮的新居。因此,不能为了保护古民居而阻止人们建新房。这样违背了旅游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能够保护古村风貌,同时又能满足人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可以在古村里附近划出一定区域,让有建新房愿望的村民建新房。
(四)开展民族特色、历史文化旅游
秀水状元村是个瑶族聚集地,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而独具特色。此外,秀水状元村更具有独特的状元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的利用状元文化、民俗特色、建筑文化和田园风光相结合,突出秀水状元村的地域特色。
我们知道,秀水状元村古今文化底蕴深厚。由此,可以沿着状元楼、村里面保存比较完好的匾额、古门楼、古戏台等规划一条旅游路线,并且沿途开展瑶族刺绣、织布等观光点,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感受状元文化、瑶族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
1.开展儿童启蒙仪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古代人们会对刚满4岁的幼童进行启蒙。其目的是让儿童能够识字以及拼写,能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了解一些文化和生活常识。
秀水状元村古今文化底蕴深厚,每年都为村上的适龄儿童进行启蒙仪式,启蒙仪式于状元楼前进行,由村上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儿童启蒙。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启蒙仪式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蛭祖国做出贡献。更是明白上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成才的起点,求学求知,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可以让游客参与到当地的启蒙教育当中,感受当地古老的教育方式。
2.模拟体会状元考试。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重要出路。经过时代的演变,科举考试制度逐渐变得完善,到了明清时期,考试分成乡试、会试、殿试,逐级递进,在殿试上取得第一名者为状元。
秀水状元村的毛自知就是经过层层严厉的状元考试而成为了状元郎,如今,高考等制度取代了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人们已经看不到科举考试,但是历史的印记又是让人们对科举制度产生好奇,因此,可以在毛自知故里设置科举考试考场,模拟古代状元考试的场景,以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方法,让游客可以参与其中,回归古代,穿越历史,感受当年科举考试的气氛,体验与现代选拔人才的各种考试制度之间的不同。
3.丰富状元太尉游活动。据广西贺州毛衷后裔理事会会长毛芳敏介绍,秀水村“太尉状元游”活动起源于宋朝未年,每年都会举办,至今已经有着几百年历史,但是民国初年,由于各种原因,这项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民俗活动被迫停办。直到2015年才恢复这项传统活动,是为了纪念先祖们精忠报国、为国捐躯的丰功伟绩,太尉毛炳,为保卫边疆、抗击外敌入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状元毛自知,坚决主张抗金复国。二位先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太尉状元游”活动中值得一提的是砍牛祭祖仪式。在太尉庙庙前的空地上砍牛祭祖,村民们以这种古老原始近乎野蛮的祭祖方式,祈求始祖保佑村民们能够五谷丰收、家人平安、消灾除难。另一方面太尉毛炳公,为了保卫边疆、抗击外敌入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他的生日刚好是农历九月初八,所以砍牛祭祖仪式在太尉庙庙前举行。“太尉状元游”活动是为了纪念祖辈的爱国精神,激发后代向先人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都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往的太尉游活动比较单一,仅仅是砍牛仪式和太尉游活动,因此,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以“太尉报国”为主题的歌舞活动,以瑶族歌舞再现当年太尉忠精报国的历史情景和豪迈情怀。
4.开发教育旅游产品。教育,是国之根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开展教育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可以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秀水状元村拥有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开展寒暑假夏令营活动,在感受美丽的大自然环境同时可以学习秀水状元村的历史文化、状元文化等。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诗歌比赛、国画比赛等,培养兴趣爱好。
每年邀请各地状元来秀水状元村讲述自己的学习心得,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优秀之处,共同进步。
5.盘王节唱瑶歌促姻缘。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状元村不仅文化氛围浓厚,也是个瑶族气息十分浓郁的村庄。在农历十月十六这天,秀水状元村村民都要穿上瑶族服饰,载歌载舞,共庆盘王节(也称“跳盘王”或“调盘王”)。除此之外,属于秀水状元村特有的庆盘王节活动是年轻的男女们唱瑶歌,也叫对瑶歌。如果看上了哪位美丽的姑娘,男方就会对她唱瑶族的情歌,而女方也喜欢的话就会回应男方的瑶歌。这样一段美好的姻缘就促成了。历史上在盘王节唱瑶歌促成的姻缘多不胜数。
(五)开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
根据游客对来秀水状元村的目的进行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游客除了是为感受状元文化以外,也是因为状元村优美的自然景色而来。
因为秀水状元村具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着肥沃的土壤,秀水状元村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森林。把周围的树林一一规划好,分类种植,开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以满足游客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秀水状元村周围有着大片果园,种植实用性强并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水果,比如著名的富川脐橙、葡萄、杨梅等。在果物丰盛的季节,还可开展农家乐,让游客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感受。
同时把秀水状元村对牲畜的放养改变为圈养,既美化环境,给秀水状元村一副清洁美丽的面貌,同时,集中性圈养还能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样能方便管理以及获得更大的利益。
另外,秀水状元村拥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天然山洞,把山洞里面的道路清理好,做好安全措施,以神秘探险的主题来吸引游客。还可以放置“宝物”进行寻宝类的比赛来增加趣味性。
1 当前农村环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广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和生活污染纵横交错,密若蛛网,特别是个别欠发达地区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短期行为,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1.1 农业生产方式粗放造成的污染
(1)化肥污染。(2)地膜污染。(3)农药污染。(4)污、废水灌溉。(5)农村不规范建房造成的污染。(6)农作物秸杆污染。(7)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污染。
1.2 工业下乡造成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但农村普遍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排放系统,绝大部分垃圾和污水得不到任何处理,而被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村旁沟壑或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农药瓶、塑料袋随意乱扔、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每当洪水过后,河流两边的树枝、电线杆上挂满了塑料袋、粪便纸,实在叫人恶心,不仅使农村环境质量日益恶化,而且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威胁也在与日俱增。
1.3 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污染
矿产资源的过度、过滥开采,造成植被破坏、河道堵塞、山体滑坡、地表坍塌、泥石流猖獗等人为的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影响到矿区及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而且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仅以国家发改委命名的“亚洲一号”普光天然气气田为例,原来这里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现在是山也推平了,树也砍光了,河道也填平了,机器的轰鸣声代替了鸟语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却下降了,住的虽然是高楼大厦,却人心思迁、人心思变。
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构想与建议
2.1 加大农村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
针对当前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现状,一是应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协调农业、环保、广播、电视、报社等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农村环境警示教育,让广大农民全方位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引导农民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只有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他们才会义无反顾地参与到农村环保事业中来。二是应以“绿色家园”、“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绿色环保示范户”等活动为载体,政府以少量的投资推动,就可以把农村环境保护变成一项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帮助农民告别陈规陋习,逐步实现农村污染垃圾的消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三是应通过文艺演出、科普知识下乡和举办农民环保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绿色旅游,走生产与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建设“绿色环保,健康富裕”的新农村。
2.2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在这方面,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针对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出台与法律配套的法规、条例等规范性文件,确保已颁布的法律有效实施和农村环保工作有法可依。
2.3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功能
目前政府的惠农补贴在促进农村环保方面的补贴,除退耕还林补贴政策之外,其他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为此,为了促进农民自觉地加入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我们还应进一步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积极探索对种田全部使用农家肥、防治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废弃农用塑料膜回收、农村沼气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予适当补贴,让农民或有关经营者感到有利可图,促进农民由污染制造者转变为优美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2.4 加大环境污染源查处力度
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点源污染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愈演愈烈之势,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污染制造者的处罚力度过轻,甚至充当保护神的角色。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往往又是暴利企业。由于污染治理费用一般远远高于处罚额度,这就使其宁愿不置或闲置治污设备,舍弃高成本的污染治理而愿承担较低成本的被处罚的风险。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加大对环境污染源的查处力度,“从重、从快、从严”处罚,使处罚对污染制造者真正起到威慑作用,使其“不敢、不愿、不能”,唤起污染制造者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律意识。
2.5 切实解决城市垃圾下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