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18 09:37: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建议

篇1

一、前言

国有资产管理中,行政事业也担当着 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进一步推进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资金的补偿、扩充的非直接性;占用、使用的无偿性;使用目的的服务性发展,保证各级政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我国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是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文章对此提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二、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用业务操作流程和标准的数据,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反映有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状况。深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坚持创新管理和科学发展,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水平,降低资产浪费和监督正本,提高了独立管理、统一管理,是新时期财政管理与改 革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新时期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促进财政部门“一盘棋”、 资产管理出效益的新理念、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作为有效运营和保值增值,突破难点、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

1、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缺乏规范化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是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举措。它可以强化管理力度、规范管理程序,大大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有效降低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资产隐性流失和非客观因素的影响,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除了管理审计和跟踪监督,合理配置,创建一批资产资源节约、工作绩效最佳的机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管,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目前全社会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行政事业单位更应充当表率,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监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进一步健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合理配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今后五年“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通过国有资产的信息化和法制化管理,采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基础数据,了解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从而能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简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保证和规范管理行为,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杜绝随意购建资产的行为,来约束和控制公共财政资金的随意使用和占有,对行政事业单位中长期闲置、超标配置的国有资产,进行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促进资产管理向科学化、信息化。

3、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闲置浪费

国有资产监管重要指标的资产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是有根据性的改善为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坏境,对资源进行适时的管理与监督。将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融入资产 管理信息系统中,不断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系,及时发现闲置或浪费国有资产的情况,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产管理手段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同步创新。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发展。

4、进一步培养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要想顺利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和学习;提高资产管理思想;业务素质为核心;使行资干部及时掌握新技能和业务水平,并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而由于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更重要的在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应的专业知识,加强宣传和调研工作,创新资产管理理念;切实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坚持廉政勤政;提高自身素质,健全管理机构;严格按规定用途和操作规程使用资产,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尽快适应新形势、新职能的需要。

5、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系统可谓涉及范围广,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是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团队的重组、管理手段的革新、管理流程的再造、管理团队的重组,资产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供强大的 数据支持,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做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强化管理力度、规范管理程序、优化管理流程,将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融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有效监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确保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结尾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使我国经济体制的整体变革和完善本身的新突破,从而全面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水平,以便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发展,全面、及时地实现信息共享,有效增强管理过程中的控制力,建立和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胡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9. (01) :21-23

篇2

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推动企业资产管理上水平。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依法依规操作,严格落实省级公司国有资产管理职责;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企业资产使用管理效率;以行业资产管理软件实施为契机,切实强化资产动态管理,提升资产管理效率;通过强化对多元化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积极参与多元化企业管理审计、落实多元化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推进多元化经营管理评价工作,加强对所属多元化经营企业的监管,促进多元化企业规范运作、效益提升。

篇3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浙江省国有资产流失查处试行办法》(省长令第149号)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科学营运、规范监管为重点,围绕促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防范国有资产营运风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大目标,不断完善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健全监管体系

1.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应界定为国有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监管范围。

2.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由县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

3.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县政府授权,依法对县级国有及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4.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县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决策机构。按照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要求,对国有资产进行全方位的宏观管理和监督。

5.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国资办)是监管企业国有资产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日常办事机构。县国资办与县财政局合署办公,主任由县财政局局长兼任。

6.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以资产为纽带,按照“县国资委(决策层次)——县国资办(管理层次)——具体国有资产营运单位(运营层次)”构成的三层次监管体系运作。

三、强化监管职能

7.县国资办负责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政府授权县国资办履行出资人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资产、受县政府委托对外投资和参股的国有资产进行综合管理。

(1)制定国有资产监管规章制度;

(2)审核国有资本变动等重大事项;

(3)监管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变更公司形式和资产重组;

(4)审查国有及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改制财务;

(5)依照规定向所出资单位派出董事、监事;

(6)通过统计、稽核等方式对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

(7)依法监管国有资产产权交易;

(8)调查处理国有资产纠纷,查处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违法违规行为;

(9)依法参与国有资产收益分配;

(10)承办县国资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8.县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负责对本部门、本辖区内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负责制定并实施本部门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组织本部门国有资产的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审核本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事项,按规定权限审核或者审批有关资产购置、处置事项;督促本部门企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接受县国资办的监督、指导并向其报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9.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负责国有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等工作;负责办理国有资产的配置、处置、出租、出借和对外投资、担保等事项的报批手续,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接受县国资办和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10.审计、监察部门按照各自职能依法对国有资产实施监督。

四、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11.县国资办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监管、产权纠纷协调、清产核资、资产统计、综合评价等基础管理工作。

12.加强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国有产权的转让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转让事项应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

13.县国资办对其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资产收益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对其所出资企业的重大投融资规划、发展战略和规划,依照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履行出资人职责。

14.县国资办向其所出资企业派出监事,监事的组成、职权、行为规范等依照《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的规定执行。

15.县国资办依法对所出资企业财务进行监督,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益。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

1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审计、企业法律顾问和职工民主监督等制度。

1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应当按规定及时向县国资办报送财务月报、年度报表及生产经营状况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

18.规范企业资产处置行为。对外投资和担保、资产转让必须履行报批手续,严格执行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200万元及以下的资产转让、增资、减持或核销,由县国资办审批;200万元以上或转让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报县政府批准。

五、加强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19.资产配置的管理。按照规定权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事项履行下列报批程序:行政事业单位提出资产配置计划,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国资办审批。未按规定程序报批的资产配置事项,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不得自行配置,不得列入单位经费支出。行政事业单位采用购置、购建方式配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依法实施政府采购。

20.资产使用的管理。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提供担保等。按有关规定,行政单位不得利用国有资产以任何形式举办经济实体和对外提供担保。事业单位资产对外投资和提供担保,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委托中介机构评估,报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国资办审批。建立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并将资产清查结果报县国资办。

21.资产处置的管理。资产处置包括无偿转让、出售、置换、报损、报废、对外捐赠等。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履行审批手续,行政事业单位一律不得自行处置国有资产。对房地产、设备等资产的处置应以中介机构评估价值为底价,经县国资办审批后,委托中介机构公开出售。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和车辆的处置,未经县国资办审批,建设、国土资源、公安等有关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行政事业单位单台(件)原值1万元以上的资产处置,由单位提出申请,报县国资办审核批准;单台(件)原值1万元及以下的资产处置,由主管部门审批,报县国资办备案。

六、强化责任追究

22.建立企业管理者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按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本收益最大化要求,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切实做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企业经营责任的落实。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审计制度,每年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使单位主要负责人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责任,以维护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3.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占有、使用和管理国有资产的单位,在经营活动中或者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致使国有资产及其权益毁损、灭失、减值等的情形。具体是:

(1)国有资产产权变动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产权登记或者产权界定的;

(2)违反规定转让国有资产产权的;

(3)在承包或者租赁中,不按规定发包或者出租的;

(4)在经营管理中,损害国有资产权益或者依法对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行为有监督制止义务而不履行义务的;

(5)在对外收购、兼并中损害国家利益的;

(6)违反规定提供担保的;

(7)在财务处理时,不按规定将国有资产收益入帐或者调减国有资本金及权益的;

(8)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24.对国有资产流失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下列纪律处分(以下统称处分):

(1)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10万元以下的,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处分;

(2)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或者流失不足10万元,但占单位国有资产总额的20%以上30%以下的,给予降级、撤职、留用察看的处分;

(3)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100万元以上,或者流失不足100万元,但占单位国有资产总额的30%以上的,给予撤职、留用察看、开除的处分。

前款(2)(3)项规定的留用察看处分,适用于企业人员,但依法由国家行政机关任用的人员除外。

篇4

权证管理作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比较细致且复杂的工作。在权证管理中部分固定资产存在权证名称不符、资产“两证”不齐和土地性质变更等问题,一部分是由于管理体制变革、政府主管部门变迁、原始资料遗失不全等历史原因造成,资产管理部门未及时变更或办理相关权属证明,或因资料不全而无法办理;一部分是在发生新增资产或资产变动时,相关管理人员未按规定办理权属登记或变更。此外,部分领导对资产权证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在基础管理工作中存在职责不清晰、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给资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的违规问题留下空间。

1.2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变更不及时,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

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管理账实不符、帐帐不符、账卡不符。由于资产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资产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未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变更和账务处理,便会造成资产实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不一致,管理脱节的现象。此外,审计过程中发现部分资产未及时入账或资产管理台账不完整,也是造成账实不符的重要原因,如资产管理部门对已长期无法使用的部分资产未及时办理相关报废手续。

1.3固定资产采购和处置程序不到位,资产闲置现象比较严重

固定资产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采购方式的确定、采购程序的执行、采购手续的完善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规的现象。二是暗箱操作、关系采购等不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仍偶有发生。三是盲目攀比、重复采购等现象个别地方依然存在。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已长期无法使用的资产未及时办理相关报废手续。二是资产处置未严格按照审批权限进行审批。三是资产处置的过程中存在随意处置、私下交易、低价变卖等违规违法行为。四是未按规定与资产处置对象签订正式合同等,形成潜在的经济和法律风险。这些问题造成了固定资产违规购置、资产闲置增多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和企业的形象。

1.4固定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在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领导往往更加重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三项费用”等经费的管理,而容易忽视对固定资产加强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存在资产管理部门“重采购、轻管理”,财务部门“重账面,轻实物”,而使用部门则“重使用、轻保管”,固定资产的实物登记台账、领用记录等资料不全,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而如果企业缺乏强而有力的监督,对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则会使资产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更加淡薄,人为因素导致的资产损耗浪费更多,最终造成资产使用寿命和企业生产效率的下降。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首先要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认识,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既要重视资产价值管理,也要重视实物管理,形成制度管理和自觉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通过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领导,促使管理层级上下贯通,各部门职责明确、定岗定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固定资产管理,为进一步做好资产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2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

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模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长效机制。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和核销,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查明原因,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对造成资产损失的责任人要进行责任追究。加强国有资产在变卖、报损、报废时的报批程序和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3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根据固定资产的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一套适合企业生产经营且易于操作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将资产采购、领用、转移、处置等信息融入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挖掘和决策分析,对固定资产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动态化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篇5

在投融资公司审计的过程中,应以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为切入口,以项目审计为基础,绩效审计为主导,采用不同类型的单位之间对某一事项的横向比较分析、同类型的单位之间的分析对比、同类型不同地域或时期的单位进行比较分析等方法,注重发现整体性普遍性问题。由于制度不完善,缺乏刚性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政府投融资公司绩效审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制度进行审计,通常对法律法规规章采用文件查阅法,对被审计单位自己制定的制度采用文件审阅法。

篇6

(一)、理顺产权关系,有利于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清晰是建立规范的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条件,只有产权归属清晰,才能有效形成一个明确的资产所有者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从而使企业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企业也才能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实现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行使出资人权利,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是建立符合烟草特点的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前提,是烟草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理顺产权关系,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长期以来,由于国有企业产权虚置,国家对企业的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企业的经营者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一些本应资产所有者的权利,造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和权利不统一,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烟草行业理顺产权关系的管理体制改革,是对行业传统管理的挑战,是为了有效解决制约烟草行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产权关系、管理职能、管理体制等与行业改革和发展及不相适应的问题。随着产权关系的理顺,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为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资产法人化,使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从而使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共同追求资产保值和增值的目标,使各类产权的主体的财产得以维护和保障。

(三)、理顺产权关系,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烟草行业成立以来,一直实行“四级管理、三级核算”的分级管理体制,虽然实质上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但由于省公司、分公司之间是行政管理关系,没有形成明确的投资关系,会计核算无法按权益法核算,会计报表也无法按照合并会计报表方法进行编制,只能按成本法核算和汇总会计报表方式编制会计报表,一些财务数据只能简单加总造成重复计算,不能真实反映行业整体经营状况。理顺资产管理体制,在总公司、省公司、市公司之间构造两级管理、三级核算的母子公司体制,形成明确的投资关系,母公司随时反映子公司的经营动态,依据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调整母公司会计报表。使会计报表能够按照规范的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方法进行编制,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

二、理顺资产管理体制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省级公司财务管理职能转变问题。

理顺资产管理体制后,省局公司的由过去的行政隶属关系为主向行政隶属关系与资产隶属关系双重管理转变。省级公司、工业公司代表总公司出资,抓好资产经营,强化对下属企业的财务审计监管,对总公司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地市分公司和卷烟工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抓好生产经营的财务管理和同级审计监督,对上级公司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省级公司退出“两烟”经营后,由过去的经营和管理转变为重点抓管理上,财务审计工作的职能同时将发生较大转变,要更加重视规范运作、防止风险、实时监督,进一步抓好对下属企业的财务审计内部监管将成为今后财务审计工作的首要职责。

(二)省级公司经费来源问题。

理顺资产管理体制后,省级公司不再从事经营,今后的工作主要落在监管上,管理职能主要是内部管理。如何解决省级公司经费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适当提取管理费方式来解决省级公司的经费开支问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相关政策规定,凡具有法人资格和综合管理职能,且对下属全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提供管理服务,又无固定经营收入来源的总公司可以从成员企业中提取管理费。二是通过收取投资收益方式来解决省级公司的经费开支问题。地市分公司为省级公司投资的全资子公司,省级公司可依法行使投资收益权。利益分配要科学、要合理、要协调,既要保证省级公司经费开支,又要充分保护好市级公司的积极性,还要按照国家有关投资收益规定办理。

(三)会计核算方式转变问题

理顺资产管理体制后,形成三级母子体制关系,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长期投资核算方法将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会计报表编制方法由汇总会计报表转变为合并会计报表。这就要求各项会计基础工作更加稳健、扎实,要统一核算口径、统一会计制度、统一核算软件,规范会计核算。成本法核算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使母子公司联系更加紧密,子公司的损失和利润实时反映为母公司的损失和利润。按照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原则,将企业内部投资和权益、债权和债务、收入和成本等重复计算因素进行抵消,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三、重点加强省级公司内部管理的几个方面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开展有效内部监管。

省级公司退出经营后,工作的重点落在监管上。内部管理首先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了完善、适用和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要抓好日常管理

监督制度的落实,针对管理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认真制定加强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一是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规范预算管理运行全过程,使预算管理充分发挥管理作用。二是完善资金监管制度体系,严格执行单位内部资金审批程序,加强日常检查落实。三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实物资产管理,通过严格履行国有资产的管理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完善有效制衡的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和同级审计制度,审计部门参与企业重大生产经营活动。

加强内部审计监管,建立审计长效机制。

篇7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对高校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在近年来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了高校主要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对促进高校主要领导干部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重大经济决策方面的问题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对各项重大事项决策的机制和程序不明确、不细化,导致一些重大经济事项未经集体决策即执行,或虽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但决策的依据不够充分或经济事项执行完后再来补相关的手续。另外,有些高校的重大经济决策内容违反国家有关的规定,部分重大事项因决策不当或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高校预算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定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但在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常常发现以下问题:一是超预算支出或未完成预算支出等预算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执行预算过程中随意调整、追加预算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实际支出与预算核定的开支标准和用途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预算起不到应有的刚性和权威的作用。

(三)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不透明,科研经费的收支明细没有完全公开,出现了很多科研人员拿非科研项目的发票来进行冲账的现象。科研经费使用的违规成本过低,科研人员强化科研经费合理合法使用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项目经费开支范围不符合规定。科研项目经费都有其特定的开支范围,但审计中经常发现超范围支出科研项目经费的情况,如将项目经费转化为个人家庭消费或支出其他与项目无关的开支问题,使用经费购买日用品、手提包、衣服、保健品、酒水等,甚至使用经费旅游、美容等;二是冒领劳务费或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审计中发现部分劳务费签领单上的签名是同一个人的笔迹或经调查发现所列劳务费名单的人员并没有领取过该劳务费等;三是部分大额项目报销手续不全。对于大额报销学校一般有规章制度要求有一定的审批与招投标程序等,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大额报销只有一张发票,而无其他相关的证明手续完备的附件。

(四)物资采购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一般都会对物资采购制定出各种专门的管理规定,比如招投标管理办法、招标采购工作程序、科研设备管理办法、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并没有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大额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标;二是一定金额以上的物资采购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三是有些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由学校组成的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四是有些采购项目先实施后进行形式上的补审批或补验收。

(五)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购建的部分物资未按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增,形成账外资产;二是管理权分散,职责不清。高校实行的是账物分管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统一采购和固定资产的报增,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各职能部门负责归口固定资产实物的使用与管理,而对各大类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的部门,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重复、交叉,相互间又缺乏沟通,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报废和清查等常常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导致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难以落实,固定资产流失、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固定资产盘盈或盘亏等问题严重;三是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高校固定资产的投资缺乏统筹安排和可行性的论证,没有形成资产共享的机制,不同院系常常重复购置相同的设备且长期闲置,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投资过于盲目,资源浪费严重。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改进对策

(一)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现代高校制度的有关要求,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等治理体系建设,促进高校运用制度管理各方面工作的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严格高校各项制度的执行力。特别要注重完善高校重大经济决策机制的建立,并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贯彻落实到位。

(二)加强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使得高校预算执行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需要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的编制工作,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的可靠性;完善预算调整机制,控制预算执行进度与开支金额;规范预算执行,将预算执行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执行预算。同时,为了激励各单位或各部门更好的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以考核促进预算管理的完善。

(三)严格执行科研经费使用内部控制制度,加大科研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

项目经费包干制是国外通行的做法,我国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该做法,科研项目研究质量或研究成果只要达到了预期要求,课题组成员就可以自由支配和使用项目经费,或者明确总经费中的一定比例用于补偿课题组成员的劳动支出,从而避免科研人员过多依赖发票进行报销现象的发生。

建立成果绩效拨款机制的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方式,即启动经费拨款相同,但要根据项目研究质量的情况预留一部分经费,质量优秀的追加经费,质量低下的就要扣减经费,以此激励科研人员努力提高科研研究的质量,重视科学研究,减少重立项轻研究质量现象的出现。同时,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分批拨款同步,可以有效对科研项目进行调控,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

高校要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严格科研经费报销的审批。科研处要严格依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相关科研经费补充规定和项目经费支出管理计划等严格审批经费报销。财务处要依据相关财务报销管理规定,结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或手续不全的支出不予以报销。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劳务费支出的管理,以防出现冒领劳务费或以劳务费的名义套取科研经费的问题。另外,要发挥高校财务、科研、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协同配合作用,以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加大滥用科研经费的查处力度,发现滥用或挪用科研经费的问题,应及时依法处置,严格追查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制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

要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加强物资采购的审批和验收工作管理,严格执行物资采购报销和相关招投标的规定。各高校要针对物资采购各环节容易出现问题的风险点,制定出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一是物资采购审计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求一定金额以上的单件物资或批量物资需要经审计后方可进行采购,特别是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要督促实行公开招标,审计全程跟踪监督;二是对物资采购项目审批表、采购项目验收报告、招投标采购申请表和相关合同书等证明相关采购项目手续完备的报销附件不齐全者,财务部门一律不能给予报销。同时要明确物资采购工作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一旦采购工作的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可以明确归责相关部门及人员,从而增强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制度管理采购行为,以制度管理人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对物资采购行为进行全程的控制。

(五)强化固定资产的报增及清查盘点管理

一是高校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增及核算管理,对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报增的,在未进行固定资产报增前不予以报销。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首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对学校的全部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其次,各职能部门负责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且要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最后,各教研室或实验室等负责所使用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负责人、故障发生和维修等日常登记和维护保管工作,并且接受归口职能部门的监督。三是建立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统筹全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做好全校固定资产的整合工作,鼓励各院系之间互相租借固定资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盲目投资固定资产和重复投资固定资产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晓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6,5.

[2]潘云霞.高校往来款管理探讨[J].会计师,2012,10.

篇8

所谓公司制度,就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主要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现代企业制度有四个基本特征:

1、产权明晰。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所谓产权明晰,是指企业的各项产权有明确的归属主体,各出资主体在企业的权益中拥有多大份额十分清楚,并且企业法人财产权内部责任制度完善,层次分明。

2、权责明确。所谓权责明确,是指企业的产权主体在企业中拥有多大利益、承担多大责任都清楚明白,每一项权力或责任都有特定的归属对象、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清晰明确。

3、政企分开。企业在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下,独立地行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4、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国家对企业的科学管理。政府必须改变对企业大而全的管理模式,制定并实施科学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二是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企业内部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管理。

二、企业内部审计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

1、企业内部审计参与是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在可靠基础之上的必要条件。现代企业制度有四大特征中,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国有独资或国家控股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军队企业改造后的国有资产归军队所有,但它不再直接支配这部分财产,但依法享有财产收益权。企业则拥有包括军队在内的所有出资者投入的全部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维护资产所有者的权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经济监督部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项改革中去。如在产权明晰问题上,内部审计可利用熟悉管理的特点,配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以便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国家财产不受损害,使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2、企业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仍是我国企业的一项长期任务,没有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企业制度就失去了生命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环境和企业本身素质的原因,面对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新的情况,将会出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解决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就难免会使改革流于形式,或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审计面临的任务将十分繁重。面对这种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努力。通过审计,可以发现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找出影响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主客观因素,向企业管理者提出提高管理水平的意见和建议,借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减少损失浪费,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可以对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为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服务。

三、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完善的途径

1、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环境。(1)督促企业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也称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企业组织为完成任务和目标而使用的控制系统的综合体。作为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由各个围绕一定的任务或目标建立起来的控制系统乃至分层次的控制系统组成的;各个控制系统又由若干个控制点构成。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中的独立组成部分,其职责是检查和评价其他管理行为的控制效果,从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管理行为地控制的关系而言,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其他内部控制基础之上的,它所要检查和评价的内容,是与内部控制系统的内容是一致的。因此在建立内部审计监督的同时,健全其他内部控制,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内部控制系统应包括以下内容:法律法规控制(指将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对外交往都纳入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所进行的控制);组织机构控制(对企业组织机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人员素质控制(对企业人员的数量的合理性和素质的符合性所进行的控制);计划目标控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实行计划目标管理,并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更为具体的目标,然后按组织形式所进行的控制);经济责任控制(对企业的各部门、各层次和各分支机构,以及有关人员所就履行的经济责任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将某些职务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担任,以避免或减少发生错弊而进行的控制);业务程序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必须经过的环节和流程的控制);财产物资控制(对企业的设备和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财产物资的管理、使用和安全、完整的控制);信息资料控制(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的各项记录和报告等正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等。

(2)保证内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保证企业内部审计顺利和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如果真正体现内部审计职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除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外,还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从账项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审计理论和方法方面已从国际通行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而我国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说明我国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3、从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发展。从财务领域向业务经营领域和管理领域拓展,是内部审计的一种国际趋势,而且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对单位管理和业务经营系统的关注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对财务领域的关注程度。我国的内部审计应尽快转移工作重点,向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拓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内容:(1)开展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评价业务经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改进控制服务;(2)开展对专项业务活动的审计,评价其对企业决策和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评价其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做到了节约高效;(3)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评价其管理职能的发挥情况,以及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4)对各责任中心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如对各成本中心的成本支出进行评价,对各利润中心利润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等,对各投资中心的业绩进行考核等;(5)开展各种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目标审计或者离任审计等,监督企业内部各单位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从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调整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把握经营审计与管理审计的区别。经营审计主要审查是否努力改善和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审查利用生产力各要素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有效性,诸如是否厉行节约,是否改进了生产工艺,不断更新了设备等;管理审计则主要是审查管理组织是否合理,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各项管理技能诸如决策、计划、领导、控制等是否有效等。但是管理审计并不直接审查业务经营具体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

4、从事中、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发展。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内部审计要做到的事中、事后审计与事前审计相结合,发挥好防护性、建设性作用,把审计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首先,要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审查决策所依据的资料、数据的可靠性,审查决策有关保证措施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与结果。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内审机构应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对各方面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项目上马后,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和决策的执行、经济效益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全面、综合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篇9

县属国有农林场圃作为国有农业企业,既有企业的统筹操作、整体管理的优势,又有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的弱点。由于历史原因,国有农林场圃大多创建于荒僻滩涂,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负担重,长期承担部分社会职能,一个场圃就像一个小社会;加之传统农业自然再生产盈利能力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职工整素质偏低,人才资源较为匮乏,经营管理者业务管理能力及个人素质良莠不齐,管理水平滞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集体决策制度架空,使监督职能缺失;对企业经营责任缺乏有效的业绩评价监控,权责不清,奖罚不明,缺乏责任追究,企业经营风险容易失控;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使财务核算与监督没有发挥控制作用。

二、国有农林场圃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

(一)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现象突出县属国有农林场圃名为企业,生产上与农业乡村差别不大,内部控制的基础较为薄弱,大部分国有农林场圃都制定有的内部控制的制度,但有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或已失去时效性,跟不上发展需求,使内部控制无法落实;或把内部控制工作当作用来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考评的一些规章制度和文件手册而已,经济业务处理中以强调方便、灵活,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业务,有章不循,执行不严,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内控制度的严肃性和纪律性,致使国有农林场圃的内部控制屡出问题;同时企业缺乏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预见,不能调整内部控制制度,使新业务无章可循,内部控制失去全面性。

(二)内控制度执行缺乏科学性,难以发挥应有功效尽管有些农林场圃也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度,但组织结构不完善,常常为经营管理者个人意志所转移,使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普遍存在重经营,轻管理;重资金控制,轻物资控制;重有形资源的控制,轻人员素质、经济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重事后控制,轻事前、事中控制;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科学合理执行,缺乏风险防范及约束机制,影响了内部控制全面性,致使内部控制失控。特别是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出了问题后,给单位往往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内控制度的执行监督不力,考核奖惩不明内部控制工作中未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监督管理的作用,内控制度的责任量化不够明确,奖惩制度不严谨,对国有农林场圃的业绩效果不能给出合理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没有规范的责任制度跟踪,使国有农林场圃承担了很大的运营风险,增加了随意性,削弱了内控制度执行的自觉性、警觉性和有效性。各职能部门自成体系,各岗位之间缺乏有效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落实,不能正确发挥出制度本身的作用。

(四)会计监督无力,财务控制存在漏洞会计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机构的监督作用是内部控制的保证。会计监督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企业的顺利发展,关系企业的管理素质和经济效益。很多单位存在没有严格履行的复核审批制度,账务作假,造成信息失真,现金坐支现象普遍。会计人员违背财经纪律,在领导授意或强令下,设账外账,资金体外循环,收益不入大账,,不按规范的资金收支条件、程序和审批权限操作。在预算执行中,对异常情况及问题不及时上报处理。

(五)企业员工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亟待提高国有农林场圃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国有农林场圃由于自然和经济等历史原因,使人才资源较为匮乏,管理者综合业务能力不高。很多业务人员因为能力有限,无力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专业理论和实务问题,因而不能正确的判断是非,致使违反财经纪律,违反国家法律,对个人对企业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后果。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未足够重视,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和能力素质培养,致使企业经营管理质量处于低水平徘徊。

三、完善国有农场内控制度的建议

(一)以科学态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对于保证农林场圃的高效运行,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作用。立足国有农林场圃实际,放眼于全局,着眼于发展,以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及无私奉公的理念,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实施,确保企业依法经营,守法经营,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理各项工作业务,使内部控制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内部控制工作从补救向预防转变,从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从财务审计向以管理审计转变,并在具体实践中对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论证和完善。使国有农林场圃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良性发展,确保各项经济指标的顺利实现。

(二)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创造规范的内部控制执行环境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与管理,必须从领导者做起。从农林场圃实际发展需要出发,一要加强对国有农林场圃领导者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重点岗位人动、大额资金拨付”的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完善风险决策机制,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防止“一言堂”。二要加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建设,杜绝推诿行为;在框架内给予企业经营上和人事上的自力空间。三要严把用人关,对重要岗位人员配备和管理人员选拔,全面考察其德、能、才、绩等综合素质,确保素质要求。四要加强农林场圃各职能部门的监督职能,建立相互制约的机制,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形成制衡机制。五要建立和完善的资金授权、批准等相关管理制度、强化资金收支的统一管理,定期对货币资金业务进行评审,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运行。六要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对重要岗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岗位轮换,相互监督;业务性强不便轮岗岗位建立定期稽查制度。七要加强岗位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政治和业务素质,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加强自检自律意识,自觉遵守执行内控制度。

(三)切实利用会计信息,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国有农林场圃经营管理决策必须以客观真实的信息为依据;会计信息始终贯穿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正确的经营决策必须以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为后盾;完整、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必须以健全的会计核算、监督体系及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作保证。强化会计稽核监督,加强财产物资实物等基础控制,明确岗位职责,加强职责分工内部监控制度控制。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加强会计信息真实性、有效性分析,去虚留实,去伪存真,去偶然留必然;加强会计信息分析,揭示会计信息数据的内在关系,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充分运用有效会计信息,提升财会部门参与决策的能力,做好经营决策参谋。

篇10

(一)管理审计的本质属性 独立性指审计师不偏不倚地履行职责,免受任何威胁其履职能力的因素影响,从而客观、公允地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杨时展,1990)。随着受托责任由财务责任发展到管理责任,审计也由财务审计发展到了管理审计。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受托责任关系中委托人即财产所有者的委托意识不断增强,不仅要求受托人要合法经营和管理,而且要求受托人经营管理的行为要具有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注重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这就形成了受托管理责任(王光远,1996)。为了鉴证经营者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管理审计应运而生。在市场经济的经理人市场上,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的契约关系是平等的,经营者也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来审查自己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解除自己的受托管理责任。这样,管理审计在鉴证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时,既不能站在委托人的立场,又不能站在受托人的立场,必须以第三方独立的立场,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结论,审计结论才能为各方接受,委托契约的履行才会有保障(谢志华,2008)。因此,独立性是管理审计的本质属性。

(二)管理审计独立性的内涵 管理审计独立性的内涵与财务审计不尽相同,应该根据业务不同来具体分析:其一,审计师提供鉴证业务时,即对企业经营者的受托管理责任进行审查,评价经营者的管理行为是否经济有效,是否充分利用资源,是否达到一定的管理业绩,这时经营者为了逃避责任也可能存在作假动机,委托人和人存在利益冲突,审计师就必须基于“性本恶”的人性假设,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确认,这与财务审计独立性的内涵一致,既要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也要具备实质上的独立性;其二,审计师在提供以管理咨询为主的非鉴证业务时,是帮助企业经营者改善经营,提高管理水平。此时委托人和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审计师是基于“性本善”的人性假设,因为两者都希望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的改善提高企业利润,也都需要管理审计。管理审计的独立性表现为审计师必须根据企业管理的客观真实情况,找到其中的问题,提供改进建议,增加企业价值。显然,此时管理审计的独立性体现在实质上。

(三)管理审计产生过程中伴随的独立性问题 管理审计最早是由管理咨询界人士提出和实施的,内部审计界、政府审计界和民间审计界是后来逐渐进入和发展管理审计的(王光远,1996),可见管理审计从开始出现时候起就有管理咨询的功能。然而,对于注册会计师进行管理咨询是否影响其审计独立性一直备受争议。

早在1961年莫茨和夏拉夫就论述了管理咨询业务对审计鉴证独立性的影响,认为注册会计师在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参与了管理当局的决策,会丧失其作为财务报表鉴证师的独立性 (Mautz and Sharaf,1961);然而阿克塞尔森则认为一个雇员独立性的本质是其在管理上的独立性,对于审计师和咨询师而言,失去一个客户并不会导致其失业,因此审计师和咨询师对于客户而言都具有经济上的独立性(Axelson,1963);196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了关于独立性问题的12号意见书,支持注册会计师进入管理审计领域(AICPA,1963),1978年AICPA颁布了题为《业务审计合约》的报告,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正式进入管理审计领域提供管理咨询业务,推动着管理审计的不断发展(AICPA,1978)。然而2001年安然事件的发生和安达信的倒塌却证实了管理咨询业务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不利影响,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管理审计的独立性思考。

此外, 国内外学者还从经验研究的角度进行大量研究。有的学者认为以管理咨询为主的非审计服务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会允许管理当局有更大的盈余管理幅度,降低了审计质量(Bazerman等, 1997; Beeler等, 2001; 李建然等, 2003); 有的学者则发现以管理咨询服务为主的非审计服务没有增加注册会计师对特定客户的经济依赖度, 对审计独立性没有实质损害,对操控性应计利润无明显影响(Abdel-khalik,1990;Davisz等,1993;刘星等,2006)。 至今为止, 学者对于管理审计的独立性问题未取得一致意见。

二、管理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

(一)开展管理咨询业务,审计师很难保持超然的独立性管理咨询业务是管理审计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衍生业务。审计师在进行管理审计过程中逐渐积累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成为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企业管理层在经营管理中遇到问题也会理所当然的找到管理审计师咨询。与此同时,管理审计师提供管理咨询业务不仅风险小,可以获取高额收入,还可以树立自己的专家形象形成声誉。因此,管理咨询业务很受注册会计师的青睐和企业管理者的欢迎得到迅速发展。但不可否认,管理咨询业务也对管理审计的独立性形成巨大的挑战,成为管理审计独立性的“罪魁祸首”,受到许多学者的“口诛笔伐”,原因主要有:(1)管理咨询服务会使注册会计师与客户的关系过于亲密;(2)巨额的咨询费用会加大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经济依赖度;(3)管理咨询服务会涉及到管理决策和管理职能的履行,注册会计师再进行审计鉴证时,就会形成自己审自己的局面,很难保持超然的独立性。

(二)科学的评价标准缺乏,难以对审计师进行有效监督 管理审计不仅涉及到对财务信息的审查,还涉及到对非财务信息的审查。相比之下,用数据表示的财务信息更具有准确性和可衡量性,注册会计师可依据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意见,监管者也能够实现对财务审计的有效监督;而非财务信息很难用数据准确的描述出来,至今为止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管理审计准则和评价标准,这样监管者和外部公众就很难对管理审计进行有效监督。没有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管理审计时就可能偏向一种主观判断,再加上外界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结果就会打开注册会计师与企业经营者合谋的方便之门,造成审计独立性的弱化甚至丧失。

(三)法律制度不健全,丧失独立性的法律成本较低 财务审计是传统的审计活动,目前的审计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等都主要围绕财务审计来制定的。管理审计是新型的审计活动,虽然各国都在积极发展管理审计,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公认的管理审计准则和管理审计法律法规,更没有明确规定审计师在执行管理审计业务中出现独立性丧失而导致审计失败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由于缺乏统一客观的衡量标准,管理审计丧失独立性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比财务审计轻得多,这也是管理审计的独立性更容易受到损害的重要原因。

(四)审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审计独立性的落脚点是审计师,审计独立性最终是由审计师的素质决定。管理审计的业务非常复杂,注册会计师不仅需要具备会计、审计、税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具备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这对审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管理审计与国外相比刚刚起步,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对管理审计业务还不能完全胜任。这样,注册会计师就会很难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就会削弱其与客户谈判能力,在与顾客的谈判中被动,就可能轻易向客户妥协,损失其应有的独立性。此外,有些注册会计师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保障,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审计师面临巨大的利益诱惑时,就很难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就会见利忘义,与企业经营者合谋,丧失独立性,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三、管理审计独立性的改进措施

(一)对管理咨询服务进行规范化管理

(1)对管理咨询业务进行科学引导。尽管管理咨询业务对管理审计的独立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它也为管理审计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管理审计的发展。因此,对于管理咨询服务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禁止注册会计师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这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不利于拓宽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选择范围和行业建设(周朝仑,2003)。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其进行科学引导,制定注册会计师提供管理咨询业务的指导性原则,应主要考虑以下两条:其一,注册会计师不得进行管理决策,履行管理职能。注册会计师提供咨询服务时,只是提供合理化建议,发挥咨询功能,决策必须由董事会决定,由管理当局来执行;其二,注册会计师不得审计自己的工作,如果管理咨询业务的数量和种类对审计对象构成重要或重大影响时,则不能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s-oxley Act)中第201条款中就明确列出了禁止向审计客户提非审计咨询服务项目,如:簿记和财务报表服务、财务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管理职能和人力资源职能、内部审计外包服务、证券交易和投资咨询、法律服务等等。

(2)禁止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鉴证业务和咨询业务。安然事件中安达信审计缺乏独立性的主要原因是安达信不仅为安然公司提供审计鉴证业务还提供收入不菲的咨询业务,以2000年为例,安然公司就向安达信支付了高达5200美元的费用,其中一半以上为咨询服务收入(葛家澍、黄世忠,2002)。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一边为委托人服务监督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履行,另一边又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咨询服务获得丰厚的收入,审计独立性从何而来呢?显然审计独立性是不可能存在的。安然事件的发生告诫我们必须禁止注册会计师为同一客户提供管理审计鉴证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以绝后患。曾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的学者阿瑟・里维特2002年1月17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题为“谁来审计审计师”的文章,重提其3年前的主张,要求对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提供审计鉴证业务和咨询业务进行限制(Levitt,2002)。

(3)鼓励审计师对非审计客户提供管理咨询业务。管理咨询业务是注册会计师在管理审计中必然产生的衍生业务,注册会计师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不仅可以通过知识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而且可以建立审计师的声誉,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以应对“四大”国际事务所的竞争压力。与此同时,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非常需要管理方面的专家为企业管理活动进行诊断,找到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和潜在风险并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提高管理业绩。因此,无论是从注册会计师业务能力提升的角度还是从我国企业管理实际需要的角度都应该鼓励注册会计师为非审计客户提供管理咨询业务。

(二)加强外部监督,建立有效监督机制

(1)构建科学客观的管理审计评价标准。没有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管理审计就无法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外界也无法对管理审计进行有效的监督,应从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两个方面来构建评价标准。由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提出的平衡计分卡将组织的战略转化成可以评价的行为,既考虑了财务指标,又考虑了非财务指标,此外还提供了将各种财务和非财务的业绩指标相连接的因果关系模型,旨在改善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通过平衡计分卡既可以实现对企业管理过程的评估又可以实现对企业管理结果的评估,因此建议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方法来构建管理审计的评价标准(王光远,2002)。

(2)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增加信息透明度。美国审计界流行一句名言――“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只有进行充分地信息披露,注册会计师才会面临更强的监督,在审计作业时才会恪守独立性的立场。政府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信息披露:首先,加强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审计质量信息的披露。对那些能够保持审计独立性,提供高质量管理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进行嘉奖; 对丧失审计独立性,帮助客户进行信息造假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进行公开处罚,加大审计失信成本; 其次, 要求被审计对象充分披露审计信息, 如审计师与被审计企业管理层的分歧、审计师变更事项、审计和咨询费用等诸多方面。

(三)加大审计独立性的丧失成本

(1)进一步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向合伙制组织形式转变。合伙制会使注册会计师面临巨大的民事赔偿责任,若不慎丧失了审计独立性就可能会造成倾家荡产,这必将鞭策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管理审计过程中时刻保持独立性。尽管我国2010年以了《财政部 工商总局关于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暂行规定》,但是仔细阅读后不难发现推进力度不够,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考虑,如:对于合伙人具体的责任认定还不够具体,注册会计师、雇员等非合伙人的责任并未涉及,缺少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具体办法等等,这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2)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我国应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明确管理审计的法律责任,强化民事赔偿制度,增加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定,降低诉讼难度,加大惩处力度和威慑力,使注册会计师向企业管理层妥协时面临巨大的成本,从而保持审计行为的独立性。

(四)提高审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 审计质量是由两个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一是审计师通过审查能否发现客户的财务报告和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二是审计能否公开报告其发现的问题(DeAngelo,1981)。第一个因素是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个因素涉及到审计师的道德素质。因此,应从专业素质和独到的素质两个方面来提高审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首先,增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素质。注册会计师只有不断进行业务学习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对企业的管理信息进行实行全面有效地审查和鉴证,才能成为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在与客户谈判时才能拥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坚定的立场,维护管理审计的独立性。其次,加强诚信教育,提升道德水准。只有加强以诚信为中心的道德建设,才能从内心构筑防火墙,抵抗客户的威逼和诱惑,恪守独立性立场,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觉遵守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维护委托人和人双方的利益;否则无论多么严格的监管和巨额的法律赔偿责任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安然事件的发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本文系北京工商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编号:GZ201308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审计变迁的趋势:目标、主体和方法》,《审计研究》2008年第2期。

[2]管亚梅:《战略管理审计模式构建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

[3]刘星、陈丽蓉、刘斌、孙芳城:《非审计服务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吗?――来自中国证券业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4]葛家澍、黄世忠:《安然事件的反思――对安然公司会计审计问题的剖析》,《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

[5]祁怀锦:《论国有企业管理审计》,《审计研究》2001年第2期。

[6]李建然、 徐书伟、 陈政芳:《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之影响:从非审计服务与异常应计数之关系探讨》,《会计评论》2003年第37期。

[7]周朝仑:《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及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6期。

[8]孟焰、潘秀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3期。

[9]赵国宇、王善平:《盈余管理、审计收费与审计独立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0]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2012年。

[12]Dale L.Flesher,Stewart Siewert.1982.Independent Auditor’s Guide to Operational Auditing, Ronald Press Publication: 6-13.

[13]R.K.Mautz and H.A.Sharaf, 1961,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Monograph No,6.

[14]Kenneth S.Axelson, 1963,Are Consulting and Auditing Compatible・ 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 4.

[15]An Opinion of AICPA’s Ethics Committee, 1963,Opinion No.12――Independence,CPA Journal, 7-8:3-4.

[16]Abdel-khalik, A.R.1990.The jauntiness of audit fee and demand for MAS;A self-selection analysi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6:295-322.

[17]Bazerman,M.H.,K.P.Morgan,andG.F.Loewensein.1997.The impossible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89-94.

[18]Beeler.J.D.,andJ.E.Hunton.2001.Contingent economic rents: precursors to predecisional distortion of client informantion.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19]Davis.R.,N.Ricchiute ,and G.Trompeter.1993.Audit effort, audit fees and provsion of nonaudit services to audit clients. The Accounting Review,68(January):135-150.

篇1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财政体系逐步从建设型向公共财政模式方向发展。但是,从当前我国的财政管理体系来看,不管是在财政体制、财政信息化程度,还是在资金管理等方面来看,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财政管理效率、质量,有必要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提高财政部门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财政部门存在的典型管理问题

1.集中支付制度与管理体制存在矛盾

从当前的管理现状来看,通过实施国库集中支付能够很好的促进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能够对财政收支进行很好的管理,同时防范财务风险。但是,当前的财政管理体制与之结合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出缓慢与进度通报考核机制的矛盾方面。

该矛盾主要体现在项目资金方面。例如,从2008年开始,之前在财政基本建设专户核算体系中的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被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来给付资金。这必然导致国库资金结余较大,项目资金给付速度缓慢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地区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项目可能在第一年的10月份就不能持续进行,而国库支付的资金超过一半以上是在9月份给付的,这部分不能在当年拨付的资金就沉淀在了部门项目结余中。但是,预算支出进度考核机制对于一些支付进行较慢的财政管理部门而言显得进退两难,当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时,必然会造成资金结余增加;而预算执行缓慢通报、处罚等措施又使得他们必须尽量避免资金结余增加。

2.财政部门信息化流程处理滞后

在我国国家财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国推行并应用了大量的财政管理及使用功能软件,诸如国有资产管理软件、部门预算管理软件、金财工程平台以及非税软件等财务管理软件。虽然应用软件种类较多,但是从本质上讲依然没有实现各个财政管理部门财政管理软件内部数据的共享,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兼容,种类繁杂的财政管理软件反而使得财政数据共享成本增加。长时间发展下去将会导致财政部门不能对拨付的财政资金进行实时的有效跟踪,造成资金投入成本增加、资源浪费等问题。

3.专项资金监管亟待完善

部分政府部门在对待专项资金,诸如支农工程资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着监管职责缺失、职能重复等问题。最终造成了财政部门管理过程中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使得对专项资金的监管方面存在着管理分散的问题。

例如,以支农工程专项资金为例,对于同一用途的资金,在管理过程中将之分配到不同的部门使用,而且对使用对象的情况并不清楚。导致一些项目多、资金需求大的乡镇不能按照对应的规定获得资金,而且在资金核算方面的工作也没有到位。另外,在项目资金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相互挪用资金、挤占资金等问题你,这些监管问题给财政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最后,虽然当前监管部门对专项资金支出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较多,但是依然没有形成一个对存在问题的解决与处罚策略体系,形式主义较为严重。这直接纵容了非法占用、挪用专项资金现象的存在。

三、解决财政部门管理问题相关建议

1.加强财政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财政管理上级部门应该适时的对财政管理考核机制进行合理调节,所形成的机制应该遵循地域差异,结合地域特点形成适合地方推行的财政部门管理体制。例如,在对县级财政部门进行考核工作时,则应该将资金支出进度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将之分为常规资金支出与项目资金支出两个部分进行分类考核,同时注重项目支出进度之外的其他因素进行考核,例如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等因素。同时,应该注重强化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分析工作,对影响支出进度的相关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并会同项目实施单位制定并形成一套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项目解决支付方案,达到提高项目资金拨付速度的目的。

2.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财政管理工作

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财政管理体系信息共享程度,降低信息化操作流程中的成本支出以及资源浪费。同时,还应该基于信息化系统对相关财政管理工作进行强化。首先,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范围。在宣传工作过程中,可以在利用传统媒介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提高宣传工作的整体效果;其次,利用信息网络提高对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督与落实情况,实现财政管理工作规范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再次,做好财政管理工作,将问题整改工作结合起来,根据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在适应相关实际的同时,对各项项目业务进行适当的梳理与细化,形成一个标准化的工作标准与长效机制。

3.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

(1)通过绩效管理审计的方式提高财政支出资金管理水平。在实施过程中,要认识到虽然当前财政绩效管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财政部门的管理绩效与成果评估工作中,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要结合项目实施的具体特点,将绩效管理进行明确阐述。

(2)制定一个更加完善的预算支出管理体系,打破传统的根据经费性质进行项目划分的方式。而是采用对支出细节进行明晰,确保财政部门支出更加透明。这样不但有利于审计和监督工作,同时也能很好的杜绝资金挪用、贪污等问题的出现。

(3)对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降低行政费用的支出比例,降低对部分竞争性资金的投入,持续提高对教育事业以及其他保障性事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

篇12

很多文章提到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问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其履行职责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是内部审计的职能、职责和广泛的工作内容,需要有专门机构来完成它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审计的独立性,决定内部审计不能与其他部门职责相混淆。这种独立性表现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可以直接向决策层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可以按照制度规定独立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可以不受干扰地独立、客观地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可以按照内部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可以对有关问题向决策层提出意见建议,并对落实情况追踪检查。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有在财会部门设置的,有在纪检监察部门设置的,也有在其他职能部门设置的,情况较为复杂。

有些观点认为,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会计部门放在一起,难以对校本级财务做到监督检查,也不可能如实向上级报告自己的不足或违规之处。如果监督检查所属部门,由于下属单位执行的财务制度和要求,一般是按照学校财务部门的规定与要求去做的,即使存在不合理、不合法,或管理上的漏洞与问题,内部审计人员也难以正确履行审计职能。

还有的观点认为,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部门在一起,则是把性质不同的两种工作职能混为一谈。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对高校内部的财务收支和其它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是以增加价值与提高单位运行效率,帮助单位实现目标,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而纪检监察部门是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廉政建设方面而进行的监督和检查,是以规范人的行为为目的。而且,内部审计人员的违法违纪问题由谁监督。

其实,既然是内部机构,那就与单位内部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部审计不可能是世外桃源。因此,能独立设置当然更好,如果不能,其实放在哪个部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其机构能否发挥作用,看其职能能否发挥作用。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应该能够满足以下审计需要: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懂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成本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要懂得计算技术与数理统计上的对比分析等专业方法;要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及财务政策。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要对高校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有识别能力;要能评估发生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大小;要能提出好的建议,避免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最小。开展采购比价审计、工程决算审计,要了解物资的市场行情,工程的结构、材料的性能、工程的计量标准和计价方法等有关物资与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测算专业技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要懂经营、会管理、善分析、能预测,具有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风险管理评估水平。

目前,一些高校在审计人员的配置问题上很随意。有的单位把内部审计工作由某个财会人员来兼职,或由监察人员来兼职,或由某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来兼职,或随便抽调几个人组成审计机构,这样做不但不能履行好内部审计职能,也影响其本职工作,两项工作都做不好。所以,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履行好内部审计职能和职责,不但需要懂财会的专家,也需要懂经济、懂管理、懂工程的专家,并且应是专职的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审计人员,这样才能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内部审计职权定位问题

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职权有三点之说,也有两点之说,目前比较集中意见是监督和评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也都把职权定位为这两点。根据规定,高等学校要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开展审计工作,其职权范围除硬性规定以外,还有机动一条,就是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要求办理的其他审计事项。由职权范围最后一条可以看出,审计职权范围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职权范围和审计效果是一对矛盾,审计范围大,效果可能就会减弱,这是由内部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力的有限性决定的。规定中主要是对高校财务收支、不同形态的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及风险管理以及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的审计。主要针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审计。就高校而言,审计职责应该前伸。对财务预算管理,应该从预算的制定开始就要严格审计,高校的预算执行一般问题不大,关键在预算的开始,一些不合理的东西都是从预算就开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对外投资项目的审计也要在决策之初进行审计。但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抓住重点;二是与财务职能严格区分开来。

高校内部审计是学校的职能部门,有着其他部门不可代替的作用。内审部门既可以参与改革措施的制定,又可以监控改革措施的执行,并能针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层反馈,提出完善改革措施的建议,避免改革失误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提高内部审计有效性的途径

(一)建立高校内部审计刚性体制,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地位

从国家制度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并从体制上使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强化重视,并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内部职能部门协调等方面创造条件,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审计力量,优化审计人员结构,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要配强配齐审计人员,要使审计人员有与其他部门同等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要加强审计工作规划的制订和审计人员梯队的建设,使审计工作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选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

审计工作要从重点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选准突破口,先点后面,以点带面,最后达到面面俱到。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实现审计工作最优化。同时要拓展内部审计领域,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整体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