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普及范文

时间:2023-07-19 09:29: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茶文化的普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茶文化的普及

篇1

从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远祖),到镇沅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王,再到澜沧县邦葳的千年过渡型茶树王,最后到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茶树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阶段(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形成的“五世茶祖”序列,物证均在普洱市辖区之内。茶树从野生型到过渡型再到栽培型古茶树的分布,也是人们从采摘野生茶树到有意识保护茶树一直到人工栽培茶树的有力物证。

早在1800年前,普洱的居民就已经进行着茶树的栽培。至于采摘茶叶作为饮料,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濮国部落向周武王以茶纳贡之时。可见思茅是世界茶源地,也是我国茶树的起源主要地区,是“茶祖”之地。

布朗茶祖帕艾冷

“山龛节”是景迈上布朗族祭祀茶祖和祖先帕艾冷的节日,是布朗人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崇拜,祈求茶祖保佑幸福平安,茶叶丰收。

据芒景布朗族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一书介绍,布朗族起初将茶当作药用。布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茶叶具有治病的作用,称之为“腊”,与其他植物“拉”区别开来。

帕艾冷领着族人便定居在发现“腊”的山上,就是现在的景迈山。后来娶傣王的七公主南发来为妻。七公主将傣族的先进种植技术传授给布朗先民,并推动了茶树的栽培和大规模发展。帕艾冷和七公主被布朗族共同奉为祖先,供奉在帕艾冷寺里。

直至今天,景迈山的布朗族,依然把茶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崇拜、继承和发展。今年的“山龛节”已是第1071届了,与汉族的春节相仿,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布朗人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祭祀过茶祖后,春茶就开始大规模采摘。

来自芒景大寨附近的布朗族村民,都要穿着节日盛装前往帕艾冷古茶山祭拜茶祖,呼唤茶魂。传说,茶魂就是茶祖岩冷的化身,也是第一棵种下的茶树。人们深信,在茶魂的身上有着人和神的灵性,呼唤茶魂,祭拜茶魂,祈求茶祖保佑人们幸福吉祥。帕艾冷古茶山位于茶林深处,需在广袤的原始森林下穿行,随处可见高大的古木遮天蔽日,古树下是成片成林的千年古茶树。祭祖仪式开始后,寨子里最有威望的老人站在供台的中央,翻开古朴的茶经,在歌颂茶祖的诵经声中,高呼茶魂,声震山野,对茶祖、茶山顶礼膜拜。

在古茶山下来,我又来到另一处更为热闹的地方――帕艾冷寺,居住在芒景布朗村寨的男女老少聚集于此,在司仪的主持下,乡亲们手持点燃的自制蜂蜡,双手合十,虔诚地围绕在摆放着各种供品的茶魂台前,倾听部落里备受尊敬的长者诵经诵文,伴随着老人们三呼茶魂,给祖先敬上糯米饭、糍粑、蜂蜡香、礼钱等,以此来祈求幸福吉祥。祭茶祖诵经礼拜过后,布朗姑娘、小伙翩翩起舞,跳起欢快的象脚鼓舞,在节奏铿锵的鼓声和绵长浑厚的锣声中,放歌起舞古茶山,以示庆贺。惹得游客们溶在欢乐的人群中,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傣族茶祖召笼法

在景迈山傣族也有着他们关于茶的传说,据《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千年万亩古茶园系布朗族傣族人民所栽种,景迈、芒景的傣族、布朗族与茶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腊”一开始都被他们的先祖当做良药,随后才成为饮品、菜肴。

相传景迈村的傣族很久以前从德宏迁徙而来。傣族部落头人召笼法,率领3000余部落成员从德宏出发,迁徙到澜沧江流域。后来来到现在的景迈山定居了下来,“景迈”是傣语,“景”的汉语意为城,“迈”汉语意为新,“景迈”的意思就是新城府。后来召笼法的妻子南应腊生了一场疾病,召笼法到山上寻找药时,发现了茶叶,采摘下来煮给妻子喝。不到几日,妻子的病痊愈了。

当时,召笼法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但认为能除疾病,就命名为“腊”。“腊”在傣语中就是除掉或弃掉的意思。后来,傣族就把茶称做“腊”。在景迈山上的傣族茶农普遍奉召笼法为他们的茶祖。

在孟连县芒中村,也流传着关于茶的传说。芒中村的一片古茶林,从前是孟连土司的御用茶园。相传,孟连的土司带领傣族族人,一路艰辛迁徙到孟连坝子,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在芒中生活的傣族农民经常上山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一个带着午饭上山的老农,在中午吃饭时,就地取材制作菜肴时,将野生茶树叶放进了菜中,吃后,感觉身体舒畅,精神倍增,后来就留意了这种植物。有时,村中老人生病了,也会采集这种树叶食用,并得以痊愈。朴实的傣族人们开始栽培茶树,并将这种植物供给土司,因芒中的茶叶醇厚绵长,土司便将芒中茶园改为御用茶园。每年春茶制作完成后,芒中的村民都有敲锣打鼓,将茶叶贡给孟连土司。现在还能依稀从芒中漫山古茶林中,看到孟连土司御用茶园的规模。品着芒中古茶,仿佛品尝着穿越千年的茶祖文化。

西盟佤族茶祖传说

在西盟佤族自治县,还有很多野生古茶林、栽培型古茶林存在,这些活着“茶祖”也向人们讲述着西盟的居民与茶的故事。在这里也流传着佤族先民们发现茶,饮用茶的故事。

在西盟县,我遇到了佤族民族专家尼桑,据他介绍:5000多年前,祖先“艾勒”无意中听到了茶树与小鸟的对话,得知,茶树叶可以用来治病。4000多年前,佤族的另一个叫“艾侬”的祖先偶然发现,茶叶泡水具有消除疲惫的效果。茶叶作为饮品开始在佤族先民生活中出现。

在佤族长者议事、传承司岗里的传说以及部落的故事时,茶都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婚丧嫁娶,祭祀供品都少不了茶的身影。茶叶也是佤族先民与其他民族交换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甚至一度作为物物交换的等价货币存在过。佤族先民喝茶也有特定的习俗,在喝茶之前,需先滴一滴茶水在地上,以示祭祀发现茶的先祖。佤族信仰万物有灵,在采摘茶叶时,都要对茶树茶祖进行祭祀,采茶人需带白米、草烟、茶叶等物品用芭蕉叶包好放在树下,并地向古茶树祈祷,说明采茶用途,采摘多少,恳求茶树赐茶。祭祀过后,按需采摘。

佤族人独特的饮茶习俗向人们展示古老传说的延续。在西盟的佤族部落中,有种擂茶的独特“吃茶”习俗,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饮茶方法,即将木擂缸擂好的茶加入姜、桂、盐放在陶罐内煮后饮用,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调节肠胃之功效,这次习俗与传说中用茶做药治病不谋而合。

另外一种饮茶方式又恰好印证了“艾侬”教人饮茶的传说。佤族独特的土罐烤茶,在土罐中放进些许茶叶,放进火塘炙烤,直到茶叶考成焦黄,茶香四溢,再把开水注入土罐,再次烧沸,也有地方会将火塘中火红的木炭放进土罐。这种茶饮后苦中回甘,焦中带香,还夹杂着少许的木炭的味道,回味悠长。

在佤族的生活中茶也是一种美食,将茶叶做成菜,与米饭一起食用。佤族将茶叶、辣椒、大蒜、芫荽、花生等各种作料可以舂成“药菜”,据说可以治疗胃病。

据尼桑说“普洱”一词在佤语意思是“我弟弟在的地方、我弟弟做生意的地方”。相传从前有对佤族兄弟,将茶叶用马帮驮到西盟力所乡的山烟街,与其他民族进行物物交换,换取生活物资。后来兄弟俩的生意越做越大,开始翻越景迈山来到了现在的普洱,随着生意的做大,弟弟不愿再回来就留在普洱。从此哥哥便称“弟弟在的地方”为“普洱”了。我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却实实在在表达出茶在佤族人生活的地方和茶马互市的一段过往。

多民族茶祖孔明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拉祜、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为什么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据说是因为孔明南征的时候,曾在思茅地区大力推广茶叶种植。直到诸葛亮回到成都后,云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齿矩狗、丹漆茶蜜纳贡”。

普洱及其附近地区许多民族都流传着“诸葛亮与茶叶”的传说。勐海南糯山上的古茶树传说就是孔明的手杖变化而来,所以南糯山又叫孔明山。甚至,南糯山人的房子都是照孔明的帽子样式修建的。

攸乐茶山的基诺族认为自己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后裔,自称“丢落”。靠着诸葛亮传下的茶籽,他们种茶为生。

历史为上述说法提供了佐证。《普洱府志?古迹》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即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z文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上有祭风台旧址。清人阮福《普洱茶记》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遗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用猪、羊、酒、茶等祭品祭拜茶祖诸葛亮,祭拜“武侯遗种”的古茶树,请求茶叶丰盈、茶山昌盛、茶农安全。

普洱及其附近地区共有六个民族把孔明当自己的茶祖,进行最高祭祀。千百年来,不管历史怎样沿革变迁,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总是无羁无束地传颂着。思茅当年诸葛亮路过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战马的小河称洗马河,思茅城北郊斑鸠峰下诸葛亮扎营处建有诸葛故垒。在思茅城北斑鸠坡,曾建过武侯祠;思茅玉屏山上遗有诸葛营,老街老巷居民常燃放孔明灯,人们常对儿孙讲述马锅头的故事。昔日的茶马古道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隐若现,似乎在断断续续的诉说普洱茶都那段辉煌的历史。

篇2

作者:郭文康(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在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完善的文化理念,乃至合理的实践机制,实际上都是现阶段我们做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对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进行细致化分析,不难看出,其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缺乏人文管理理念,乃至内涵化元素的集中融入,这实际上都制约了现阶段高校学生培养活动的有效实施。

1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不足认知

如果我们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时代特征进行成熟分析,不难看出,由于我们所实施的教学思维缺乏持续创新和必要完善,从而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合理培养。当然,创新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也是整个时代人才需要背景下提出的重要诉求。在传统的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实施过程中,其中存在诸多欠缺:

首先,整个管理实践活动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对于教育管理活动本身来说,其核心就是学生,而在学生具体培养时,我们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心态的合理引导,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心态。但是,在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中,由于缺乏合理的文化融入思维,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不仅如此,对于具体的管理活动而言,文化元素的融入,也使得整个教育管理过程,更具有引导价值和人本特色。因此,在当前整个时展背景下,如果想要培养出满足时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充分注重文化理念的合理融入与诠释。

其次,在整个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实践机制,只有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尤其是融入学生自身的关注点,乃至激发学生自身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大学生培养与管理的最佳效果。在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时,其首要关注的则是,学生自身的成绩,未能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的管理模式,所以,并没有形成学生自身积极参与的教学机制。事实上,衡量任何一种教学方案效果的主要标准,在于学生自身的参与状况,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创新发展的理想效果。

最后,整个教育管理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创新与系统化完善,实际上,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在整体推进时,其本身就是一项基于学生特点的活动,所以,无论是具体的教育内容,还是其中所应用的方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不断丰富的基础前提下,予以丰富和完善,所以,只有具体完善,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但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实施的教育管理实践方案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思维,所以,只有创新教学思维,才能真正有效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培养。

2茶文化机制的具体内涵分析

茶文化是什么?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应用习惯的重要机制。茶文化绝对不是一种普通的文化元素,乃至具体的文化理念,其中所具体融入、包含的精神理念,更多体现为一种大众普遍认知,所以,更好应用茶文化就极具价值。通过对茶文化与我国文化机制中的本质关联进行细致化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茶文化所向我们具体传达的是一种精神,乃至思维机制。因此,应用茶文化,恰恰是当前我们传承整个文化体系的关键所在。

文化是一种引导,更是一种稳定且成熟的状态,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茶文化元素,不仅是其文化的内涵所在,同时也是一种心态和价值理念,因此,在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与创新推进时,必须从文化元素切入视角出发,尤其是茶文化元素的合理融入,从而在丰富学生管理与培养基础的同时,融入完善的理念思维,进而实现高校大学生管理与培养的最佳效果。

客观地看,如果想要做好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与实践活动的理想实施,就必须立足学生视角,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元素,进而构建整个教育管理,创新实践的理想效果。在具体制定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实践的方案内容时,要充分注重文化内涵的合理诠释,并且通过融入学生的实践性理念,从而满足当前学生培养活动的最佳效果。

当然,对于现在社会大众的具体诉求来说,文化认知与交流,文化应用与传递,正是整个文化体系应用价值的本质呈现。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做到对传统茶文化的成熟认知,就必须在立足该文化内涵的重要前提下,优化文化思维,深化文化应用。事实上,传统茶文化在当前背景下,也应该不断深化,尤其是要具体结合文化应用的时代环境,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具体的实践内容,结合学生主导这一基础诉求,从而更好满足高校学生培养的全面要求。

如果我们对茶文化的特性进行成熟界定,不难看到,茶文化在当前仍然极具应用价值。根据茶文化的层次性价值看,文化的多样性和机制化,甚至是茶文化的时代特点,都是当前我们更好应用该文化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认识与应用时,应该从提升该文化时代应用价值角度出发,特别是尝试去分析传统茶文化发挥时代价值的切入点。当然,结合当前学生培养的整体要求,以及具体内涵看,学生所关注的,更多在于学习兴趣的合理引导,以及学习内容的具体丰富。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从而影响了学生诉求的合理释放。

3融入茶文化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实践方案的具体思路

客观地看,如今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培养的要求,也有着明显性变化,特别是,其更需要学生具备足够创新意识和人文思维,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注重通过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结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科学化和内涵化构造,从而实现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发展。当然,以具体的实践视角切入,更是能够为我们丰富优化教学机制提供重要支撑和本质化传递。

在高校学生管理与培养时,需要注重融入人文理念和科学的思路方式,当然茶文化所融入的内容,不仅是一种文化机制,同时更是价值传递的重要诠释,如果我们想要满足最佳教学效果,就必须将学生培养纳入规范化的机制之中。事实上,我们不能用普通的“管理思维”来具体看待学生的培养活动,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创造性、创新意识恰恰是当前我们进行学生教育的关键与本质。

如今,我们在认知学生培养时,高校所能承担的责任更多是一种服务、承担,尤其是服务意识的诠释与表达,更需要我们从服务视角出发,通过合理融入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而实现整个高校学生的最佳培养。凸显服务意识,诠释服务理念,才是现阶段我们更好实现高校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切入点。

篇3

4月7日下午,2009年民间茶诗会暨《刘枫书历代名家茶诗百首》《历代茶诗选注》首发式在钱江新城城市阳台隆重举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名誉会长徐永清上将,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著名书法家刘江、韩国著名书画家闵庚灿等文化名人和来自茶文化界的专家学者、诗人、书画家等60多人,会聚一堂。

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发来贺信,对活动表示热烈祝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在贺信中说,2009年民间茶诗会以茶诗文化为载体,以全国首个基层茶诗社――钱塘茶诗社为平台,大力宣传和普及杭州茶文化,积极推动茶文化进社区,是展示和弘扬杭州茶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

徐永清上将和刘枫会长为《刘枫书历代名家茶诗百首》《历代茶诗选注》两书首发式揭幕。刘枫在即兴讲话中谦虚地说,在座的有茶文化的专家学者,也有造诣深厚的书画家,自己对茶文化谈不上有深入研究,书法也未曾拜师受业只是业余爱好,但大家都热爱茶文化,喜欢茶诗词,这次发行的两种茶诗读本,是对茶诗文化的新发扬。他勉励大家继续努力,为弘扬茶为国饮,普及茶文化知识,发展茶产业,推进茶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从西晋到清末茶诗作者至少有上千人,涉及茶的诗篇数以万计。这些以茶为主题或与茶相关的诗作,成为中华诗库中别具特色的篇章。刘枫会长对茶诗情有独钟,去年茶诗会时他亲笔题写了“钱塘茶诗社”匾。时隔一年,他精心创作的百首茶诗书法作品又隆重推出,用实际行动为发扬茶诗文化、打造杭为茶都品牌,作出了贡献。与会专家学者和书法家对作品和诗选给予高度赞赏,认为无论从茶诗文化还是书法艺术,这两部著作都值得肯定,是茶诗文化和书法艺术结合、互为一体的有益尝试。装帧精致典雅的两书首发揭幕后,分别赠给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档案馆、杭州市图书馆和杭州市档案馆等四家单位永久收藏。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梁朝清副会长宣读了《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诗研究中心的决定》。研究会副会长沈才土与四季青办事处主任张玮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诗研究中心”揭牌。“茶诗研究中心”是茶研会设立的唯一的茶诗研习机构,将与钱塘茶诗社合并经营,积极宣传和普及茶文化,推进茶文化走进社区,走向民间,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仪式上还发出了“茶文化进社区”倡议,为杭州茶文化十大社区体验点授牌、赠书。

篇4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软实力和灵魂,茶文化就是这个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南京宣传普及本市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和养生,大力发展茶叶加工种植。但是,这与南京所蕴含的茶文化资源的总量还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南京茶文化研究投入不足,茶文化在加速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中的推动作用有限等。

(二)南京茶文化的青年人普及度较低

课题组针对30岁以下年轻人的调查发现:40%的年轻人不知道雨花茶是南京的城市品牌,67%没有饮茶的习惯,80%首选饮料是咖啡、矿泉水等,45%没有去过茶馆,甚至是一些农学专业的大学生也没有茶文化的概念,他们没有意识到茶文化在南京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南京青年群体普遍缺乏对茶文化的意识,这严重制约了南京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南京茶文化开发过于商业化,忽视文化传承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已经远远超出文化的范畴,茶已经成为获得利润的商品,如茶叶市场、茶旅游、茶养生、茶保健、茶馆等。每年茶叶上市期,南京都会出现以次充好、以陈充新、无地理标志的假雨花茶的现象。雨花茶已经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不少茶商将浙皖等地生产的茶叶运来南京,鱼目混珠牟取暴利。同时,监管不到位也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一些以茶为主线的南京旅游市场也借着茶养生、保健的名义大肆推销和误导游客,这制约了南京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二、南京茶文化保护与开发建议

2014年,杭州西湖旁边近百家高端会所在政府的引导下,转型为“开心茶馆”。以前一桌酒席数千上万元转变为18元一杯的龙井茶,8元的茶食、15元起步的菜肴等。作为茶文化资源也较为丰富的浙江,已经开始逐渐淡化经济因素,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因此,南京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放也应该驶入快车道。

(一)政府引导建设综合性大型茶企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产茶大省,但是目前还不是产茶强省。江苏目前也只有碧螺春能够在全国占有一定份额。南京雨花茶虽然已经成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但是雨花茶在全国甚至江苏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凸显。南京现有的茶企一般都是中小企业,茶企呈现“小散乱”的特点。这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具有万亩茶园面积的几乎为零,同时分散经营、布局不够合理,没有形成强大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采取整合功能、科学布局的方式,引导建立一批集茶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养生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茶企。

(二)加强南京茶文化的普及

茶文化的传承核心点在于普及和认同。目前南京中小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中,涉及南京茶文化的屈指可数。我们一方面高呼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另一方面作为具有重要历史底蕴的南京茶文化资源却无形流失。政府应努力在南京中小学增加南京茶文化的学习兴趣课。采取学校在一些茶厂设立科普基地,带领青少年学生走进茶园、茶馆、茶企,使他们领略茶道、茶史、茶香,增强他们对南京茶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三)优化南京“茶旅”市场

“茶旅”是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游客们在旅游中需要的是远离喧嚣的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要在茶旅中体验自然风光、感受文化魅力、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种集休闲、学习、养生为一体的高雅的文化活动。目前,南京“茶旅”线路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且商业化较为严重,这是南京“茶旅”市场需求不旺盛的重要因素。南京“茶旅”市场的开发是一项集学习、娱乐、餐饮、住宿、观赏、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政府要从基础设施建设、茶文化的挖掘、品种的丰富、风俗人情、专业人才培养等角度科学规划南京“茶旅”市场。

(四)实施品牌战略,做强“雨花茶”城市名片

雨花茶最初是因盛产于南京雨花台山丘一带而得名。雨花茶不能称得上是历史名茶,但自1958年创制以来,因其制作工艺、色泽、口感而不断为社会所认可。同时,雨花茶寓意深刻。它“形如松针、翠绿挺拔”,它的研制表达了对“忠贞不屈、万古长青”的革命烈士的崇敬与怀念。2004年12月,雨花茶成为南京市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南京市的一张城市名片,但是雨花茶的此项殊荣并没有充分发挥它所应该有的城市品牌影响力。2014年,《南京市城市名片》一书正式出版发行,雨花茶名列其中,这对于宣传雨花茶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南京市茶叶协会会长陈盛峰表示,雨花茶制作技艺比龙井、碧螺春更复杂,如今却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在深刻挖掘南京深厚茶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媒体和网络等的宣传力度,增加雨花茶这张南京城市名片的厚重感。

篇5

彩云之南――云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主要l源地。在这里,数十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孕育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在这里,普洱茶文化独树一帜,是云南茶文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已经上升到了生命哲学义理的高度,将普世和谐之美散播到世界各处。

1 普洱茶文化背景下的和谐世界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的神农时代,所以它的文化底蕴深厚,能够代表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与人生观。从狭义角度讲,茶文化代表了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人讲究茶的人文文化与茶艺精神,为其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因此茶文化也见证了中国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文明发展形式。普洱茶文化就代表了云南各民族人民在发现、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茶这一系列生产生活过程,这足以证明茶文化已经存在于云南地方文化、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艺术的血液流淌中,成为澜沧江流域千年以来的文化及精神文明载体,象征着民族文化孕育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传承景象。所以可以将普洱茶文化视为是云南人民的精神寄托,它已经深入骨髓,成为地方建设和谐的基本象征。

在2002年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就谈到“如果这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促进人与人间的关系,那就是茶。因为茶香甘醇,带给人悠远意境,它象征着中庸与和平。”中庸与和平也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因此中国人借助茶文化与世界互动交流,这是再好不过的媒介了。当然也要看到,在当下物欲横流、人类通过科技力量征服掌控自然的巨大支配欲望释放背景下,现代文明所创造得更多物质内容也正在蚕食人们的原始思想,它所生成的各种异己力量也正在不断摧残着人们的心灵,导致了人的异化。在这种危机背景下,人类急需找回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交互共融思路,解决内外危机交集所带来的矛盾发展现状,为人类未来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基础。在中国,澜沧江流域下的云南民族文化就希望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寻求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该片土壤中生根发芽并结出硕果,为和谐世界创造打下良好基础,可以将其视为是一种民族意识、气质与品格的水融,这里不但包含了云南各个民族的传统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反映了当代人的人生信仰与思想境界,这与国家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相互统一一致。

客观来讲,普洱茶文化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而且这一价值也在日益凸显。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文化及喧嚣城市氛围中生活,它违背了人类与自然本应一体的和谐生态本质,所以现如今更多人开始不自觉的寻求再次亲近自然本源与文化生态的机会,寻求那种与自然相融的和谐性空间,所以普洱茶正起到了此作用,它在文化价值上对应契合了现代人的现实发展需求,蕴含了更多和谐自然、质朴简约的人文精神,从侧面促进了人们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有效发展。当然,中国也依靠普洱茶文化实现了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经贸往来,这对于人类发展,创建和谐世界是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的[1]。

2 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价值

普洱茶的文化和谐价值体现在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普洱茶拥有千百年文化底蕴,惠泽天下众生,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曾经得到其润泽。现如今,普洱茶更是人们之间互通友谊,表达真情的“和谐饮品”,所以普洱茶这种从人类个体发展人性、人文交际的和谐功能价值是其它文化产物所不能取代的,它为人们所带来的是风清正气、民心和谐的社会风气,也非常利于营造出那种振作向上、洗心涤厌的和谐氛围,这对人与社会之间的长久交流是非常利好的。

普洱茶是宝贵的世界茶文化自然遗产,它被人们称之为活着的世界茶树基因库,这就说明人类已经将其视为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最好沟通纽带,强调它的原始自然价值,包括它为人类所带来的有益特性。我国作为普洱茶的重要起源中心与原产地,希望借助普洱茶的推广来带动国家环保生态产品的全面普及,也倡导现代化农业生产要走绿色路线,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如此背景下,普洱茶就象征了健康与财富,人们对它深怀感恩之心,将其视作大自然的慷慨恩赐,将普洱茶树供奉为神灵并虔诚守护。现如今,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依然还保留着祭祀茶祖、茶神与茶魂树的古老习俗,他们将其视为是对古老祖先的精心守护与崇拜[2]。

3 普洱茶文化的社会和谐价值体现

2016年7月~9月期间,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普洱岁月、茶马春秋――普洱茶马文化风情展》,这一主题活动展示了从我国清代到民国时期近300件茶马文化实物与珍贵图片,特别是以普洱茶“茗香随风”为主题的中国普洱茶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展示更吸引了各方注目,它将普洱茶从古至今的千年文化都展示在人们眼前,强调云南普洱作为世界茶源、茶马古道的重要标记,是中华民族一笔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里,普洱茶文化也与公众生活紧密相连,进入平民百姓视野,鼓励人们以茶示礼、以茶会友,展示了它之于国际、之于社会、之于人民的和谐之美[3]。

总结:品茗普洱茶文化,温润心灵,共建和谐人文社会,这也是普洱茶文化之于人类发展建设的重要功能。现如今,中国也在通过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与“民族文化大省”来丰富茶马古道内容,向世界普及普洱茶文化,希望通过普洱茶文化所承载的悠久历史与和谐文化精髓来构建强大的文化联谊体系,使普洱茶文化成为天下人的共同精神文明财富,将它的和谐价值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陆云.论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之美[J].大理学院学报,2013(8):59-62.

篇6

“喝什么普洱?”这是茶友口中常说的,一般都将普洱茶简称为“普洱”。普洱是用来喝的,是用来把玩和品味的,怎么“读”起来了呢?

一天,我的朋友周重林找到我,挑一款好的生茶开喝后,话题自然聊到了茶。周重林说,他现在是一本杂志的执行总编,今天就是来约稿的。他说,普洱市的领导高度重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决定将普洱市文联主办的杂志改名为《普洱》,一本专门介绍、普及、研究普洱茶的杂志。我听后十分高兴,云南终于又有了一本与普洱茶有关的杂志。老友将带来的杂志拿出来,我仔细翻阅之后,对杂志的办刊宗旨和特色有了了解,有谈云南茶史的,有分享品味某款茶的,有回忆某茶人的。总之,看后受益颇多,也感慨万千:云南的茶产业有上千年的历史,涉及到的茶农和商人上千万,但多年来,我重视茶叶的栽培与种植,重视茶叶的生产与销售,对茶文化,尤其是普洱茶文化则是研究不够。云南普洱茶要有长足的发展,要提升其附加值,要成为支柱产业,必须在普洱茶文化上做足文章。“茶叶没有文化就是一片树叶”,这是我对普洱茶文化在普洱茶推广、普及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现在普洱市创办《普洱》茶杂志,对云南茶叶的发展,对普洱茶的普及与提高,对普洱茶的研究,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都是一件值得点赞的好事,应该坚决支持。写什么好呢?脑中灵光一现。

记得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淘到了一款1980年代思茅地区墨江县茶厂生产的普洱茶(生茶)散茶,此茶用塑料袋装,200克,那时普洱生茶分为"三春三配"(春尖、春蕊、春芽、甲配、乙配、丙配),此茶虽等级不高(甲级,即甲配),但二十年过去了,在昆明摆放的干仓茶,香气扑鼻,口感厚重,汤色透亮,呈金红色,十分好喝。写对一款老茶的感悟,而且是现在的普洱市墨江县的老茶。此茶有把玩之处:一般而言,当时的茶大都是台地茶,但细观叶底,则有不少大而圆、叶厚而茸毛多的茶叶,分明是古树茶,唯此才有把玩的意义。这款普洱茶说明:干仓摆放的普洱茶,越陈越香绝对成立;云南的三个茶叶主产区都有好茶。就写这款茶。

有了这次约稿,自然就看到了自己的文章登在了《普洱》茶杂志上。从此,认识了这本杂志;从此,读上了这本杂志;从此,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在读“普洱”中,得到了提高,在读“普洱”中,品味着普洱茶的滋味,品味着渐渐流逝的时光。

篇7

茶文化蕴含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承载着我国长久发展形成的文化基因,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保护茶文化,是当代社会管理者和教育者思考的问题。而借助教育这一重要的渠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融入,不但可解决文化传承发展的问题,还能充实校园文化内涵,利于茶文化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审美观念、文化传承意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茶文化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内在关联

我国作为茶文化发源地,在悠久的制茶和种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文化内涵的相互融合,形成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而这种以茶叶这种物质为载体的文化类型,有着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双重意义。在物质层面,茶叶作为一种保健食品,通过饮茶和品茶促进茶多酚的吸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人体疾病的产生,并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机能的恢复。而在精神层面,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长久发展中没有被其他文化所取代,反而吸收各类文化优秀要素,形成更为完善的文化内涵。茶文化倡导的仁爱、宁静、淡泊等思想,可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温暖和舒适的感受,促进人更加主动的修身养性。可见,茶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从这一角度来看,茶文化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校园文化使学校在长久发展中形成特有的精神风貌,可真实反映着学校办学理念,还可展示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水平。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背景下,各大院校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而距离学生较为久远的传统文化内涵,难以符合当代教育的理念,无法满足学生认知上的需求。为此,以更加贴合学生现实生活的茶文化为特色,将茶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中,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思想等,使学生了解茶文化内涵的同时,缓解精神压力,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修缮身心,促进自身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的提升。

2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茶文化引导健康价值观,利于增强学生道德修养

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构建,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入侵带来机会,而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自身辨别力不足,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错误思想观念,挑战学生的品质和文化素养,也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校园精神文明的发展,平衡学生的心态,提升学生整体的文化素养。借助茶文化教育这一渠道,向学生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特色,以及对人身体和生活的促进作用。并向学生展示茶艺、茶诗、茶道涉及到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可通过茶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念,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同时将茶文化中蕴含的“仁、爱、真,怡”等精神,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使茶文化形成更高的文化层次,对学生理想和目标进行深刻的启迪。另外,面对当前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学生对校园文化理解不深刻等现状,高校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茶事活动,不但可改变以往校园文化内容单一刻板,还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发展观念,并受到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2.2茶文化具备的美学功能,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新时代下的育人工作,除关注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之外,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确保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热情,这需要高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手段,将更多具有艺术美感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带到学生面前,使学生有着较强的审美能力,并在美的熏陶下实现人与内心的相互和谐。茶文化作为一种怡情文化,在长久发展中茶文化与艺术的联系日益密切,在高校校园中开展茶文化相关的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古代茶相关的书画和诗歌,为世人描绘一个清幽淡雅的世界。而茶艺表演所形成的优美律动和独特造型,可为人们展示着肢体美和艺术美,可大大的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品味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在饮茶和品茶活动中,在茶文化营造的宁静悠远的环境里,深刻体悟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使茶营造的意境美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性格更为稳定,思想也得到陶冶。最后,茶叶自身具备的养生功能,可使学生了解到自然世界的淳朴,逐渐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不但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还能够促进艺术美和环境美的传播,在塑造良好校园环境,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3茶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知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以传递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向学生展示学校办学风采为主。虽然大多数高校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但是以理论为主的文化内涵,学生难以在其中获得深刻的感受,使得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郁,使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力不足。而面对新的发展目标,高校需要借助校园文化这一宣传渠道,不但进一步充实校园文化内涵,还增加校园文化的生动性,以更加符合学生审美需要的内容,来增加学生传播文化的自主性,促进良好校园文化风气的形成。鉴于此,茶文化这种有着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特性的文化形态,可借助茶德、茶道、茶艺、茶礼仪等更生动具象的内容,向学生展示校园文化的特色,并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主动承担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责任,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

3茶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策略分析

3.1以茶文化教育为导向增设校园特色文化课程,促进茶文化传播

以茶文化教育为导向,增设校园特色文化课程,需要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理念,立足学生需求确定课程主题,围绕学生发展实际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多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其中,一同研发校园特色文化课程,进而保证校园特色文化课程开设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具体实践中,相关学校首先可通过成立专门的茶文化教育课程研发小组,利用线上线下混合调查模式、面对面交流访谈等形式,深入调查学生学习诉求、家长期望以及学校与地方可利用的茶文化教育资源,围绕多方主体合理定位查文化教育课程。同时,校园特色茶文化课程的开发,应当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茶文化素养等综合能力为主,将当地茶企业、茶园、茶馆以及茶文化研究机构等作为资源依托,为校园特色文化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实施提供支持与保障。其次,为构建以茶文化教育为导向的校园特色文化课程,还需要结合地方茶文化特色与学校办学特色,积极设定茶文化传统、茶艺知识、茶联创作等专项板块,完善茶历史、茶分类、茶文化、茶健康等几类主题内容。应从提升学生查文化素养与能力的角度出发,丰富课程活动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实习、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多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茶文化演讲、茶礼仪演绎、茶文化小品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学习。除此之外,还需要聘请专职研究员每年在校内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为其传授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与实践技能。并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领教师参观学习茶馆、茶厂、茶园等地,引导其通过观摩学习、调查研究,逐渐形成良好的茶文化素养与知识储备,为校园特色文化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以茶文化教育为引领构建多方协作育人机制,创设茶文化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全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修养、文化水平与审美趣味,还可有效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使之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早一步实现“中国梦”。虽然学校担任着传播和推广茶文化,开展茶文化教育工作的职责重任,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获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尤其是在文化多元发展背景下,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更是重中之重。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政府部门作为延续茶文化传播工作的主力军,更是要注重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大茶文化宣传教育力度,重点关注茶文化教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有效开展,努力为茶文化教育进校园文化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基于此,政府部门应发挥自身引领和带动作用,协同教育部门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制度与帮扶措施,为学校校园文化融入茶文化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政策、制度支持与保障,带动学校积极开展茶文化教育。同时,媒体作为弘扬茶文化,为社会公众普及茶文化历史与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应重视发挥自身作用与优势,积极参与到茶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工作进程中。通过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优势,利用电视新闻传播,制作茶与青春主题栏目,研发茶文化视频节目等多种途径,对茶文化教育的优势、价值及作用等加以宣传普及。还可通过联手地方学校一同举办茶知识讲座活动,协同茶企业与茶馆举办多样化的校园饮茶活动,通过邀请学生参与制茶、泡茶、饮茶等活动,为学生赠送优质茶叶,让更多人了解茶、喜欢茶,从而达到宣传普及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当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茶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比如旅游专业学生可研究茶园旅游专业课题;外语专业学生可研究中国茶文化向海外传播专业课题;历史专业学生课研究茶文化起源与民俗等课题。并将课题成果上传至校园网站,供其他学生观看、点评、讨论,既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茶文化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茶文化氛围,达到最佳效果。

3.3以茶文化教育为核心开设相关学生社团活动,传播茶文化知识

学生社团是开展茶文化教育,丰富校园文化体系,传播茶文化知识的关键手段之一,对于达到茶文化教育目的具有一定帮助。因为社团通常是基于学生共同兴趣、爱好及目标而自发成立的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组建茶文化社团,可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茶文化提供平台和契机。因此,学校应围绕茶文化教育开设相关学生社团组织,将志趣相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成立茶文化社团,定期开展茶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相互切磋茶艺,交流彼此对茶的看法和心得,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交能力,为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应加强此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支持购入先进的设备设施与信息技术,优化茶文化社团软硬件环境,满足茶文化社团线上线下交流、学习、互动等切实需求。同时,还应当定期邀请专业茶艺师到社团内开展茶艺培训、专题演讲、茶艺座谈会等活动,为每位社团成员传授专业的茶道礼仪、茶道精神与相关手法。当学校在重大节日中举办节庆活动或接待活动时,便可鼓励茶文化社团自发组建茶艺队进行专业表演,不仅有利于烘托节庆气氛,为学生了解茶文化并对外展示茶文化提供契机,还可宣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知名度。除此之外,还可鼓励茶文化社团定期在校园内组织开展校园征文、手抄报、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利于促进茶文化知识的普及,营造浓郁的校园茶文化氛围。

3.4以茶文化教育为目标积极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加大茶文化融入

以茶文化教育为目标,积极搭建专业的宣传教育平台,首先可通过围绕学生个性特点、文化知识水平与学习需求的个体差异情况,结合各专业教学内容和目标,积极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程,丰富学生茶文化知识,为完善学生茶文化知识储备提供支持与保障。比如,在茶文化传播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已有50多所学校开设茶道课程,并适当融入了专业学科知识,深受学生欢迎。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茶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等课程。此类课程传授的内容,主要以中国茶叶分布和种类,教会学生如何鉴别不同茶叶,掌握茶叶外观、味道与品茶技巧等为主。还有少数课程以培养学生个人修养、文化水平与道德素质为目的,开发了专门的茶礼知识内容,将儒家理念和理学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礼仪、修养,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目的。另外,为了保证这些课程内容的高效传授,学校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中搭建专门的茶文化教育平台,开发教育教学、教学资源库、教学监督管理、聊天室、反馈系统等功能。监督线上茶文化教学效果与进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茶文化的学习兴趣,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茶文化教育当中。最后,还可通过在校园网站中开发独立的茶文化传播板块,定期发送茶文化相关文章,来实现茶文化教育目的。

篇8

二、沈阳师范大学茶文化课程开展的现状

(一)茶文化、茶艺课程已经开设,建设过程顺利

沈阳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13年10月面向本科生开设“大学茶文化”通识选修课程,迄今已经开设了三个学期,每届学生人数为120人。我校是辽宁省第一家开设茶文化课程的高等院校,2014年被学校评为核心通识课程,开课以来授课效果和学生反馈良好。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自2007年起增设茶艺知识技能方面的课程,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知识。2014年我校派出5名学习过该门课程的学生参加了“凤牌滇红杯”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成绩优异。

(二)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初建

茶文化课程内容包括:茶的起源、茶文化简史、茶道宗师—陆羽、六大茶类及制作方法、中国十大名茶、中国茶艺、茶具及茶礼、泡茶技艺、茶在世界的传播、中国茶道精神、茶与习俗、茶与艺术、茶与保健。该课程共15节30课时,茶艺课程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了解茶叶知识的同时,区分不同茶叶和茶具,并掌握茶之艺术,根据不同茶类,进行茶具、调饮和茶食的搭配设计。

三、茶文化课程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教学环境优秀,实验设施设备有保障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在2008年被评为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的建设在辽宁省甚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实验中心拥有良好的课程实验环境,100平方米的茶艺实验室是学生实践教学的良好保障,各种茶类的茶叶茶具设备齐全,对建设茶文化课程起着非常有利的保障作用。

(二)高校资源丰富,领导大力支持

沈阳师范大学拥有东北地区高校中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每年图书馆按教师要求购进茶文化课程相关图书和音像资料。旅游管理学院有自己的专业资料室,拥有专业图书1.5万册,专业期刊201种,并有数万元的音像资料,其中茶文化课程图书音像资料丰富。此外,旅游管理学院实验中心,拥有专业茶艺实验室,自制六大茶类茶叶上百个品种的茶样实验用品,还有计算机室、数码摄像机、照相机等课程辅助设备可共享使用。

(三)课程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行业参与度高

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为国家级高级茶艺师、国家级评茶师,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并且与行业联系紧密。几年来一直在学校从事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艺等方面的实践实验教学工作,并多次深入茶产区考察、交流、座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教授的大学茶文化、茶艺知识技能、茶文化与茶叶基础知识等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还在2010年起被辽宁省茶业协会聘任为辽宁省茶业协会茶艺培训教师,这些相关的软件条件也为该课程的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大学茶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一体两翼之茶文化,弘扬中华优良传统,实现中国梦青年人的精神需求

我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许嘉璐先在首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期间提出了“中华文化一体两翼”的观点。他指出:一体是指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四观”的内涵,“翼”是使“体”能够飞起来的通道和形式;中华文化走出去要“一体两翼”。一体就是中国文化的理念,包括伦理;一翼是中医,一翼是茶叶。现在中华无数文化形态中,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最切身的当属这两项。———茶叶需要扶植。至于其他文化形态,诸如书法、绘画、戏曲、歌舞、工艺、武术等,虽都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性情和品格,但都如同飞鸟身上的羽毛。茶与中医,堪称展翅大翼。许嘉璐先生还认为传统文化要向青年人普及。他说:未来青年人是主体,传播要靠青年人。许先生一体两翼的观点得到了茶业界各方面人士的一致赞同,传承茶文化已经成为当今青年人的重任。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少年恒强,则中国恒强;青年有梦,则中国有梦。中国梦涌动着青春的力量,青年人的梦想从未间断,面对中国茶文化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中国青年人应推动着中国的茶业复兴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的茶文化、茶艺精华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去学习和传承。

(二)茶文化课程中应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与实践性,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每学期上课初,茶文化课程授课教师会布置学生一些参与课程活动服务的环节,让选课学生自由报名选择。如:课代表两名,有单反器材的摄影爱好者1-2名,擅长泡茶的学生4组约12人左右,打水给同学泡茶用的学生,拿茶叶提供给课程品饮的学生,愿意为老师每次上课取拿茶具的学生,在自己专业知识上与茶有关的喜欢分享的学生数名等。在茶文化的课程中,任课教师针对现在大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现状,在每节课程中都设置一些让部分学生操作的实践环节,改变了课堂中单一讲解授课的局面,通过实践和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三)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资助课程建设

宣传课程的参与性,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赞助课程,切实做到课程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在2013-2014第2学期的课程中,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和大益茶道院就有到课堂中来参与教学的公益讲座,且效果反馈很好,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很多茶文化行业中的协会、学会、企业也从弘扬中国茶文化的角度对我校茶文化的课程进行了各方面的支持和赞助。比如:赞助上课所用茶具、茶叶、教材等资料;组织授课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组织任课教师去茶叶产区和企业深入调研等。行业企业的参与不但解决了课程建设中经费不足的矛盾,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实践学习的机会。

(四)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修养,提高学生就业途径

近几年,茶文化热的现象在我国各地以及大学校园中悄然出现,饮茶热直接导致产业形态的各类茶文化经济实体也在悄然兴起,如茶文化设计、茶文化教育、茶文化媒介、茶文化旅游等。茶文化产业通过生产茶文化商品或提供茶文化服务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国民经济的运行之中,正在逐渐做到以实为主,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事服务等各个环节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相关人才。在高等院校中开设茶文化方面的素质教育课程,不但在学生中普及国学知识,还能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相关的行业知识,从而达到快速进入地域行业的素质要求。

篇9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元素;茶馆空间;应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作为茶文化的载体,最能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现状。在茶馆空间设计过程中,结合运用建筑、字画、图案、家具、陈设等传统文化元素,使茶馆具有现代感的同时,还能够创造出别具韵味的饮茶环境和独特的艺术效果,发扬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

1茶馆的起源和发展

1.1茶馆的起源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渗透于日常生活中,茶馆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普及到了大街小巷,不同时期对茶馆的称谓不同,有茶楼、茶园、茶室、茶亭、茶坊等,但是都是指的茶馆。中国发现茶树并对茶叶进行使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人工栽培茶树技术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对茶的发现和使用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深远的影响。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时期,茶馆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往来的频繁,促使了茶馆的产生和发展,最初的茶馆是以街边或集市上的茶摊形式出现,没有固定的场所,具有季节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主要为过往行人提供解渴歇脚的方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饮茶要求日益提高,茶摊开始走向正规,于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便出现了茶馆的雏形,茶摊演变成了场所固定化的茶馆。

1.2茶馆的发展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茶馆到了唐朝中期迅速普及,大唐中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昌盛,伴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茶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茶馆迅速兴起,在大江南北、街头小巷随处可见,成为当时人们主要交流休闲的场所。到了宋朝,中国茶馆进入兴盛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的描绘出了宋朝繁荣的市井景象,画中就描绘了很多热闹的茶馆,宋朝的茶馆除了供人喝茶聊天之外,还进行各种演艺活动和行业聚会等。到了清朝时期,茶馆成为了市井街头最普及的大众活动场所,茶馆功能愈加丰富,形式愈加多样。近代中国在经历战乱之后,茶馆走向衰微。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茶馆重新焕发了生机,当代中国茶馆业已经成为一个朝气蓬勃,极具生命力的新兴产业。

2当代茶馆功能的概述

茶馆从晋代的出现到清代的盛行,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发展,漫长的岁月里茶馆经久不衰,日渐繁荣,其根本原因,就是具有时代功能。当代茶馆把传统文化元素与茶馆的空间设计相融合,使茶馆从单一的形式和功能,发展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大众化活动场所,成为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空间环境。

2.1茶馆的休闲功能

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休闲的同时,对休闲的方式和品质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茶文化的复兴使得茶馆业迅速发展,茶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全国各地。茶馆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休闲方式,人们在品茶的同时,能够全身心的放松自己,缓解工作和学习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和负担,既能够达到休闲的目的,还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当代茶馆的设计结合了众多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舒适优雅的环境,让人们在浓郁的茶香氛围中保持舒畅的心情,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茶馆的茶艺表演对品茶者来说,不仅是对茶文化的学习,还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使品茶者的思想变得空旷,达到心灵的自然回归。

2.2茶馆的社会功能

茶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亮点,是社会的缩影,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茶馆》中,通过在茶馆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人的生活状况,一间茶馆展现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现状,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茶馆是面向平民的大众化的社交活动场所,人员流动频繁,汇集了各种不同的人群,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社会,作为大众化的社交场所,不同的人群会在这里举办不同的聚会活动,比如家庭聚会、朋友聚餐、商务洽谈、择偶相亲、人才招聘等,茶馆就好比一个信息交流中心,各种信息在这里交织汇聚,然后传散开去。茶馆还有一个“民间法庭”的美名,当两个人产生矛盾或者纠纷,双方可以邀请一位信得过的长者在茶馆品茶论理,理清事情原委,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改善了人际关系,这也是茶馆的社会功能的表现。当代茶馆除了具有以上社会功能外,在国际范围内,还能够展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特点,比如北京老舍茶馆,民俗性和国际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场所,使外来游客在感受到浓厚的北京古城文化的同时,还能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情调,起到传递海外友谊的纽带作用。

2.3茶馆的文化功能

茶馆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设计离不开对茶文化的应用,茶馆的发展见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茶馆建筑和装饰的思想以及工程的实施都是与茶文化同步进行的。茶文化的发展从简单的饮茶,到后来的斗茶、茶诗、功夫茶等,这些活动都是对茶文化的丰富创新,当代的茶馆还会定期举办茶文化的讲座,进行茶艺的传授,这些都加快了茶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是茶文化大众化的表现。当代的茶馆设计中运用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和茶文化有效结合。宋代至今的茶馆,经常在室内布置字画古董等,很多茶馆会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比如书画展、吟诗词、观茶艺等活动,茶文化活动除了专业的茶艺讲座外,还包括文化学术交流、茶艺与茶道交流等,这些活动在传播茶文化的同时,还扩大了茶馆的影响力,起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当代茶馆室内装饰风格借鉴传承了中国传统装饰风格,茶馆的整体建筑理念和建筑外观也参考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提升茶馆消费档次的同时,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建筑文化和园林文化。当代茶馆的室内装饰多采用传统木构架、明清的窗格、传统建筑构件、古典建筑等元素进行装饰,如北京老舍茶馆的门头采用传统建筑中的飞檐进项装饰。

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茶馆设计中的应用

3.1字画的应用

字画属于室内陈设的范围,字画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在民族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字画,可以从字画内容上深入设计者的情感世界,感受设计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当代茶馆的墙面经常挂有卷轴或者画框的书法作品,设计者利用传统字画的装饰性展现当地茶艺空间的特殊韵味,利用中国字画的设计空间,达到一种追求吉祥、美感的目的。中国传统字画通常都是设计者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结合自己的客观情感进行创作的,体现出社会的哲学观念,符合人的审美观念,将人的情感和字体表现或者画面内容完美结合,是一种设计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展现形式。

3.2吉祥图案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文化内涵的吉祥图案,吉祥图案用抽象手法,以富有寓意的动物或者植物为基本结构,组成图案或者纹饰,主要包括人物、景物、图腾等各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所追求的美好事物的标准,在中国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祥图案的运用拥有漫长的历史,最开始用于陶器之上,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茶馆中吉祥图案多出现在陶瓷、房梁、屏风、门窗、栏杆等物件之上,传达出人们对幸福、吉祥的强烈期盼,在传达精神寓意和美化装饰的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3.3建筑构件的应用

建筑构件,顾名思义就是组成建筑物的各种部件,建筑构成的主体是墙面;房梁、柱子起到了支撑作用;屋顶保证了建筑的封闭性;栏杆、门窗是修饰点缀作用。中国的传统建筑具有古典美和对称美的特点,当代茶馆在设计时,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的特点,在整体建筑风格上效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体现出了中国建筑的古典美和对称美,在室内空间设计上,多运用传统物件进行装饰,比如隔扇、屏风等,这些是现代装饰元素不可替代的,传统建筑构件的运用,增强了茶馆空间的文化气息和空间韵味。

3.4家具的应用

家具作为人类生活必需品,以满足人类基本活动为宗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端庄、典雅,是一种高贵气质的表现,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传统家具的制作艺术在明清两展到了顶峰,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家具表现了最高超的艺术成就,当代茶馆对家具的运用多采用明清时期家具的方式,如圆凳、桌子、几、案、衣架等,在实现家具的使用功能时,表现出了一种艺术美,实现了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氛围。

3.5陈设品的应用

陈设品也叫装饰品,是精神文明的标志,是空间灵魂的使者,在整体的空间设计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当代茶馆空间中的陈设品,体现出民族的审美观,传递民族的文化精神,任何陈列都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审美情趣,合理摆放室内陈设品,可以协调茶馆空间的内部结构,既能烘托气氛又不显得杂乱,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人与空间可以更好的相融合,陈设品的运用还能够丰富人文情趣,给人一种舒适恬静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陈设品的运用还是对传统工艺美术制品的传承和发展。陈设品的组合形成了文化景观,表达独特的情感意境,传达设计者的情感和设计意图,让人们的情操在审美中得到陶冶。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茶馆起源及发展概况的描述,概括了当代茶馆的时代功能,列举出了当代茶馆在空间设计时能够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茶文化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源远流长,茶馆承载着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设计空间中结合时代特点合理地应用传统文化元素,使茶馆更具文化表现力和精神内涵,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张兴莲 单位:昭通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建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中式茶馆空间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8):69-69.

篇10

我国文化旅游业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旅游业、红色文化旅游业、影视旅游业、民俗文化旅游业、宗教文化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旅游业等。《福建省文化旅游产业2010-2012年规划》 指出“充分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闽茶文化、瓷艺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的内涵,围绕表现文化、延伸文化,积极整合、包装我省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有效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 “深入挖掘闽南、闽北的茶文化内涵,将旅游与闽茶文化相结合,设计多样的茶文化专题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参与采茶、制茶、泡茶、品茶等活动。加强保健茶、茶具、茶食、茶工艺品等开发,做大茶文化旅游业。”

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不论对于福建还是对于台湾,都是互利双赢的,不仅能使区域景区有机衔接,还能促进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与旅游企业管理的合作,促进闽台两地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集合体的发展,促进闽台成为一体的经济文化圈,还能借此为执政当局营造两岸进一步交流与互动的条件。

ECFA签订后,闽台应积极深化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努力打造“海峡文化旅游”品牌。ECFA首先是建立架构,再充实其中的内容。虽然ECFA已经签署并生效,但全面落实还有个较长的过程。ECFA的后续协商将逐步推进,什么可以做,必须找到先行先试的试验区。福建应当充分与台湾一水之隔、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优势,使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成为海西先行先试的重要载体。

一、加快制定闽台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先试的开放政策

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先行先试首先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不同于大陆其他地区对台合作的主要特色,未来闽台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方式,除了发挥海西区与台湾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一般性的交流与合作外,重在政策、机制、体制上的创新与探索。国务院支持海西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适时扩大大陆居民从福建口岸赴台湾旅游。支持福建试行便利两岸人员往来的管理方法,包括为台湾本岛居民办理来往大陆通行证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证件等”。福建应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尽早落实,树立对台文化旅游合作的领先地位。

(1)争取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更加开放

以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是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仍有各种限制。随着两岸直航,交通便利大大改善,“自由行”的条件逐渐成熟。特别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对台湾文化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台湾急需扩大旅游客源,因此台湾当局也在考虑进一步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的相关政策。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厦门。6月底以来,自由行人数始冲不上来,表现不如预期。2011年10月13日,台湾海峡两岸光旅游协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在北京就扩大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相关事宜行磋商。台湾希望大陆能再开放五个城市,提出希望增加南京、天津、重庆、深圳及杭州等五个城市,希望在今年年底前,陆客来台自由行人数达每天500人上限。福建不应被边缘化,应主动与台湾当局协商,积极争取中央比照大陆居民赴香港自由行时广东省先行先试的做法,开放更多城市实现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

(2)进一步放宽福建与“金马澎”的旅游政策

争取扩大福建的旅行团组团去金马澎的权限,除了福建居民,还可以组织异地旅游团的外省市居民赴金马澎旅游。特别是针对参加在福建举办的全国性会议或展览的外省市代表,允许其在福建办理相关证件和手续赴金马澎旅游。

(3)放宽旅游投资限制

率先允许台商在福建投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内地居民出国旅游业务以及赴港澳台地区的旅游业务。允许台商在闽投资旅游项目,闽台合作提升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和服务品质。

二、注重闽台文化旅游资源整体规划

闽台应组织编写闽台旅游合作区规划,可以邀请内地和台港澳的旅游规划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制。闽台两地要立足资源优势,整体规划,突出区域特色,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整体旅游规划要闽台“一盘棋”,两岸各市、县(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与闽台文化旅游对接总体规划相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形成协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按照《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充分发挥“闽台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共同协商、设计、编排连接四地的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线路。推动闽台旅游文化的整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

闽台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尽快与国际接轨,拓展闽台文化旅游业务,鼓励台商在闽旅游投资,协作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闽台文化旅游产品结构。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产品,共同提升两岸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行业经营品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

三、多方面拓展文化旅游项目

两岸互设旅游办事处后,要加强旅游市场研究,倡导、推动闽台深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发展。培育度假旅游、体验式旅游和各类主题旅游活动项目,增加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力。开发多元化的特色、专项文化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发挥闽台文化同质性强的优势,以文化传承为方向,加快闽台之间寻根谒祖、宗教朝圣、风俗民情等人文旅游项目建设

(1)向台湾推广“闽南文化寻根游”。比如办好中国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客家文化论坛、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等。闽剧、梨园戏、提线木偶、布袋戏、歌仔戏、芗剧等地方剧中轮番在闽台两岸进行交流展演,促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与台湾关系密切的旅游节、恳亲会等,加强姓氏宗亲社团的联络,通过开展族谱溯源旅游,吸引台湾民众到祖籍地旅游。

(2)组织宗教和民间信仰社团“朝圣游”。闽台宗教和民间信仰一脉相承,尤其是台湾的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主要是大陆先民从家乡分灵过去、设堂供奉的。开展宗教、民间信仰“朝圣游”,如妈祖朝圣、保生大帝朝圣、南普陀朝圣,吸引台湾游客到福建祖庙旅游。

推动闽台个性化深度旅游

(1)将台胞农业科技创业园区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推出“科技农家乐”。如结合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美食小吃、休闲购物等,开展专项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

(2)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现代温泉休闲游。闽台的温泉资源都十分丰富,福建应向台湾学习,把温泉国际卫生标准和先进管理开发经验引进大陆,并把福州作为示范点,推动福建温泉旅游与国际温泉旅游的接轨。

3、增设直航航线,发展海峡邮轮旅游业

利用闽台一水之隔的优势,要大力培育、发展邮轮旅游业,闽台合作组建海峡邮轮旅游公司,开设专门航线,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开辟新的闽台文化旅游线路,提供多元化的旅游服务。

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台湾的茶文化主要由福建传入。台湾的茶文化已经逐步产业化,科技水平已经相当高。闽台两地应注重茶文化旅游氛围的营造,培育更为广阔的客源市场。闽台应联手将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结合,整合闽台茶文化资源,以茶文化为主题,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多种形式的演艺活动,广泛进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养生及休闲功能宣传, 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推出“闽台茶香游”,如:“铁观音茶文化游”、“武夷山岩茶――阿里山高山茶文化游”等特色项目。

(1)合作推广观光生态茶园,将茶文化与名胜景点相结合,推出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要积极推广生态茶园,实现茶业与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往往产名茶的地方就是风景名胜区,闽台两地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双遗”武夷山、安溪、福鼎太姥山、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诸多名胜。闽台合作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使传统的茶叶生产过程转变为人类观赏与体验茶事活动的全新过程, 使茶业具有生产和观光的双重属性, 同时将农事活动和旅游休闲融为一体, 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对接和优势互补,对实现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安溪开发了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茶叶生态探幽等旅游精品,天福在漳浦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茶博物院,中华武夷山茶博园等,把茶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明确我省将构建文化旅游片区,而闽南文化旅游区将成为片区的重中之重。安溪县感德一品茶都入选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重要项目。

(2)结合历史文化,多层面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

茶文化是一种蕴含文化理念的审美活动,对有些文化内涵的理解,还需要旅游者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对茶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和外化并进行适度的推广和普及就成为必要。在茶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中应注意挖掘和介绍茶文化内涵,让潜在旅游者对福建茶文化的特色有一定了解,进而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闽台都处于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亚洲茶文化圈内,在饮茶习俗、茶道、茶艺方面,都有相通之处。重点推出以“茶乡访古游”为中心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联手开发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演艺活动,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两地茶艺表演,普及传统茶文化演艺项目。闽台乌龙茶的泡饮技艺都别具特色,通过闽台两地茶艺的交流和茶艺小姐的联合培训,规范和创新茶艺,普及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茶文化热潮。另一方面,联手茶文化文艺演出,打造精品茶文化演艺项目。2003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专题栏目走进安溪,推动了铁观音的宣传。由当红影星范冰冰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婀娜公主》,剧中融入了厚重的闽南风土人情和茶文化,主人公吟诵茶诗信手拈来,乌龙茶的渊源娓娓道来,闽南生活风俗比比皆是,茶艺茶道成了该剧不可或缺的情节,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安溪茶文化。目前,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是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武夷山借助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和美丽的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打破了传统旅游方式与审美方式,不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的“双世遗”武夷山之美,同时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今后闽台要联手推出更多高质量的茶文化文艺演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艺活动,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扬军事网省略 ;

2、搜搜百科baike.省略;

篇11

随着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给旅游业也提出了新要求,一些生态环保、回归自然的旅游建设项目。所以,为了促进茶产业的发展,茶叶市场业进行了不断改革,已经成功将茶元素融入到旅游发展中,带动了茶旅游业发展,对茶叶发展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发展道路。

1茶文化旅游背景

中国是茶叶发展的故乡,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古人经常用茶作为与各国沟通交流的载体。现阶段,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主要以茶的品种、烘焙、加工、文化为主,不仅加强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还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不再将茶叶作为单纯的冲泡饮品,而是不断对茶资源实施开发。这一想法获得了广大人士的认同,激发起了很多人的参与热情,茶品种、种植、采摘、烘焙等茶工艺,开始广泛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建立了茶艺馆、茶趣园、旅游观光茶园等,在旅游范围内兴起了一场茶叶风波,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茶文化旅游是一种以茶叶为载体的旅游方式,可以让人们在观光旅游的过程中,获得茶工艺和茶知识,了解并学习茶艺文化,兴办茶叶旅游已经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茶文化旅游的内容和具体实践

茶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两部分组成。物质文化主要由茶叶生产工艺、技术、消费方式和生产流程等重要因素组成;精神文化主要表示茶道、茶艺术和茶文化等,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给茶物质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茶文化表示茶是一种旅游资源,是一种物质实体,涉及茶历史、茶生产、茶艺术、茶科研、茶习俗等众多方面。我国桂林茶叶研究所是广西唯一的茶叶研究所机构,坐落于桂林非常有名的风景区域,与尧山索道以及靖江王陵景点在同一条线路上,互为一体。园林四周由比较茂盛的绿叶、桂花树和一些奇特石峰相互映衬,园内环境非常好。如果可以将这些景色和茶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就可以满足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需求。广西首批创新项目开始实施,桂林尧山旅游观赏园就是主要代表,院内还建立了很多科技园,实现了茶叶和园林的结合,成为首个茶文化旅游场地,可以从几下几方面分析园林茶艺特点。

2.1茶叶品种园林

中国是茶叶品种生产的原产地,茶树品种特别多,特征各有差异。经过分析发现,院内总共收集广西茶叶品种300多种,给茶叶品种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除此之外,园内还拥有大量的育苗基地,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繁育了很多优良种苗,给旅游者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展现了中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茶叶品种。

2.2高产优质示范园

使用优良的茶树种苗和比较先进的科技种植手段,形成了很多无公害示范茶园,给茶叶优良品种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此园内,主要给国内外旅游者普及一些基础茶知识,供游客观赏游览,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到田园气息,还可以了解有关茶叶树种的性质、管理和采摘技术。游客可以积极加入到采摘中,感受采摘茶叶的风趣。

2.3茶叶加工室

茶叶加工室主要摆放一些简单的茶叶加工机器和图片说明,包含红茶、绿茶、白茶、黄茶等多种类型,并摆设了相关的知识介绍,可以让游客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中,学习并了解一些茶叶知识,体现了中国茶叶种类繁多,让游客明白中国作为世界茶都的含义。

2.4茶叶科普知识宣传室

宣传室主要摆放一些茶叶实物、图片和文字说明,有利于游客了解茶叶科研成果,学习茶叶相关的功能、营养价值、药用价值、饮用茶方法、茶鉴别与储藏、茶艺等。除此之外,还设置了农家作坊,有各种各样的茶用具、农具、和茶配件等,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远古时期淳朴的农家气息。

2.5茶历史室

茶历史室主要利用图像、文字和解说等方式,给游客介绍茶叶的起源、发展、传播、科研成果等,除此之外,还设置了一些不同年代、不同样式的茶叶加工设备,让游客感受中华茶史对世界茶叶发展做出的贡献。

2.6瞭望台的设置

瞭望台设置在科技三楼的顶层,游客在瞭望台上可以浏览科技院内的景色。远处可以看到很多尧山风景和电视转播,四周有群山围绕,可以清楚地看见田园和农业活动。游客还可以在院内合影留念,给游客带来了奇妙的游览享受,促进了茶产业市场的发展。

3茶文化旅游和茶叶经济之间的关系

3.1提升茶文化,带动茶产业附加值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此种方式让茶文化和旅游行业实现了深度结合,打破了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给茶叶旅游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实现了两者的深度结合。实施茶文化旅游,不仅可以让游客实现游玩,还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了解一些茶生产、制茶和品茶乐趣,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茶旅游的开展,主要将茶叶相关的景观、景物、购物、餐饮和娱乐等实现了结合,带给人们全方面享受,带动了茶叶文化旅游消费,增加了茶叶附加值。例如,桂林茶叶科技园的开发,就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在中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年平均接待游客80万人,中国占10万人次。

3.2利用茶叶文化旅游促进茶叶经济发展

茶文化旅游不仅可以让游客直观地了解到茶叶生产流程、制造工艺和生产历史,还可以让游客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采摘、烘焙和品尝茶叶过程中,茶园经营者还可以直接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提高茶叶效益。同时,当游客购买到茶产品后,还可以在无形中给茶产品做了广告,实现了促销目的,客观上实现了培训茶人、扩大茶产品知名度和促进茶消费的作用,对营销市场具有重大作用。除此之外,茶生产者还可以根据游客对茶产品的需求,及时调整茶叶结构,提升茶效益。桂林茶叶科技园林自改革开发以来,共赢得四千多万的市场销售额。

3.3茶文化旅游提高了茶产品质量

随着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叶已经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主要礼品。很多旅游者希望茶产品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所以,实施茶旅游时,必须要提高茶产品的质量,让旅游者对茶产品得到认同,让茶产品向比较广阔的方向发展,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桂林茶叶科技园的很多茶树品种都得到了相当好的经济效益,每年可以培养出六千多万的优良茶叶种苗,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3.4加强茶文化宣传普及

茶文化的关键就是不断向游客宣传茶叶知识,带动茶叶事业的发展。可以在游客参观的过程中,设置一些旅游导游,利用导游的作用,给广大旅游者普及茶叶知识,增强旅游者对文化的了解。

3.5茶叶和中国人的关系

茶叶是中国人的物质产品,可以发挥传统文化艺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茶的带动下,桂林和世界各地的关系更加密切,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经济水平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4促进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茶叶市场已经得到了广泛发展。但是从中国茶市场发展的状况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与世界各国茶产业发展相比,依然有很大差异。例如茶叶旅游文化主题不突出、宣传力度较浅、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参与性不大、产业相关产业开发力度不足。在这些问题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茶文化旅游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为了促进我国茶叶旅游产业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创新茶文化。茶文化和茶科技都对茶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所以,茶叶界相关人员和政府机构,一定要提高对茶文化的重视,尤其是茶科技管理人员,需要加大对茶旅游的支持,不断挖掘茶文化,根据茶叶发展,创新茶产业文化,带动茶叶向更长远的方向发展。第二,实现茶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完美结合。实现两者结合的时候,可以结合茶文化和旅游特点进行,不仅要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还要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准则,给人们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带动茶产业的发展。第三,在教课书上体现茶文化。根据教课书的改革特点和发展要求,实现茶文化和教课书的有机结合,积极向高中职业院校和中小学宣传茶叶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和种类,学习茶叶烘焙工艺,培养学生爱茶、喝茶和品茶的习惯,促进我国茶叶产业和旅游行业的发展。结束语本文主要从茶文化旅游与茶叶经济发展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茶历史方面阐述了茶文化旅游背景;然后,通过桂林尧山旅游观赏园说明茶叶和园林景观集合,对茶旅游的带动作用;其次,分析了茶文化旅游和茶叶经济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创新茶文化,实现茶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完美结合,在教课书上体现茶文化等措施,希望可以让茶产业和旅游实现结合,带动茶行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杭芳.浅谈茶与休闲农业[J].中国茶叶,2012,(04).10-12.

[2]金凡.茶.经济史学的中国情结[J].中国茶叶,2010,(11).35-36.

[3]王京传,赵修华.中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10,(06).20-22.

篇12

世界范围内有多种茶祖说,就国外而言,日本荣西禅师被认为是茶祖,因为其从中国将茶带回日本,并著有《吃茶养生记》,使得茶及茶文化在日本普及;在中国,有神农说、陆羽说、孔明说、帕哎冷说、召糯腊等。《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陆羽因其著有名著《茶经》,该书对茶的研究史无前例,是茶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宝作;孔明因行军至西南,有传说是白发老人托梦,告知茶的可食性,从此茶便在滇西南普及开来;帕哎冷、召糯腊分别被尊为布朗族和傣族的茶祖,他们都分别是该族的首领,对整个部落、民族有着卓越的贡献,尤其在有关茶的方方面面,也正因为有了这两位伟大的茶祖,才有了两个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永恒财富。对于茶祖的认定,各方说辞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茶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象征、一种崇拜。在普洱市的边三县,祭祀茶祖――帕哎冷的传统至今仍十分盛行,作为一种鲜活的、原始的茶祖祭祀活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为茶祖历史文化定格在普洱市边三县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普洱茶祖历史文化载体

普洱地区种植茶树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茶树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阶段(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形成的“五世茶祖”序列,物证均在普洱市辖区之内。

普洱少数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种植和使用茶的民族。各族人民崇拜茶,认为茶与祖先的生命源流息息相关。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形成了丰富独特而神秘的茶文化。

(一)物质文化形式

包含了古茶林、森林、民族古村寨及各民族展现茶叶文明景观的全部要素。以茶叶化石、古茶树、古茶园以及由古茶树与其它物种和环境形成的古茶园和野生茶树群落为代表的文化是人类茶叶历史上珍贵的遗产。少数民族特有的林下古茶树栽培形式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现代茶园种植形成的台地景观及茶叶加工、茶叶生物产业,是现代茶产业文化的核心物质载体。民族古村落集中了民族建筑文化、民族茶文化、民族风俗、民族生活、生产等多种民族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形式

各少数民族对茶的敬畏与信仰而生成的独有的茶耕作文化及祭祀仪式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各少数民族关于民间文学、民间舞蹈、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礼仪与节庆等方面确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少数民族在植茶、采茶、制茶与护茶中演化出的诗歌、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这些都是普洱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内涵

涵盖澜沧、孟连、西盟的边三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三县均与缅甸交界,形成一个面向缅甸境内凸出的三角形,三县至今仍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又称普洱“绿三角”。

(一)边三县有五世茶祖

边三县茶树茶源中的茶祖文化――茶树起源史上的意义:边三县区域拥有中华木兰化石和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澜沧勐滨中华木兰化石,距今2500万年,为茶树发育和传播提供了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澜沧老挝黑山、东回帕令黑山,孟连腊福黑山及西盟县佛殿山存活有古茶树群落;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的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过渡型古茶树,确定了中国云南普洱是世界茶叶起源地和发祥地的地位;澜沧惠民景迈芒景现存世界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因此,边三县拥有普洱市作为茶叶发源地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普洱“五世茶祖”文化资源的集中区域。

(二)边三县自然生态观中的茶祖文化――茶叶种植史上的意义

普洱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生存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生态观,这一生态观表现为敬畏与崇拜自然,亲合与保护自然,他们将自然界和自然物神化,产生了对天、地、水、山、树、石等自然物的崇拜。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生态智慧:自然的力量是神圣而庄严的,主宰人类的全部生产和生活,人们必须敬畏它、尊敬它。自古以来普洱的少数民族以茶为生,自发现茶、认识茶、种植茶、食用茶,一直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崇拜、继承和发展。

生活在边三县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祭茶祖习俗,都拥有自己的茶祖文化:布朗族的山康茶祖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佤族司岗里的传说中与茶叶重要的关系,佤族祭茶祖与敬佤山天池水、献牛头,行木鼓舞礼相结合,拉祜族山寨在春茶采摘前也进行祭古茶活动,傣族祭茶祖与赕白象等宗教活动融合。边三县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茶祖,并与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表现出其独特性。

(三)边三县民族茶俗中的茶祖文化――人与茶的关系史

唐代朝廷命官樊绰《蜚书.管内物产卷七》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边三县各寨人家火塘边的各种烤茶便是这种“烹”法遗存和演变。“普茶”一词首见诸文字于明朝谢肇涮所著《滇略・卷三》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茶“蒸而成团”的传统工艺在这里比比可见,而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边三县世居民族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茶和茶的习俗,特别是布郎族、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种茶、制茶、用(饮)茶历史悠久,在千百年茶的栽种、加工、储存和药用、食用及饮用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创造了自己民族的茶加工食用方法,并发展成自己特有的茶艺、茶礼和茶俗。同时,各民族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都把茶当成一种高洁典雅的物品,认为茶是上通天神,中达祖宗,下连亲友的媒介和信物,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与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民族茶文化的融合。

(四)边三县土司文化中的贡茶文化及茶马古道――“以茶为媒”的整治、经济发展史

清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茶名震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是当时辉煌历史的再现。

东晋常琚的《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国等八个小国家讨伐纣王,南方各国以“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现存的茶马古道遗迹、孟连宣抚司的贡史,可直观地让人体味到历史上边疆人民对中央王朝崇敬和拥护。

孟连是云南建立土司制度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元代起就成为滇西南澜沧江以西至萨尔温江以东这片广阔土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昔日在孟连傣族土司统治下,西盟县、澜沧县等区域茶山的茶叶大部分卖到孟连市场,因此孟连也成为茶叶的重要集散地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有“九勐出,十勐进”的说法。昔日芒景布朗族在孟连土司的统治下,年年向土司贡茶,并经过土司将茶叶贡到京城。

孟连在唐南诏时就是傣族居住的地方,“孔雀巢人家树上,土俗养象以耕田”是当时傣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孟连的地名出现在宋朝的史籍中,在傣族聚居区颇负盛名。元代以前,孟连曾一度因瘟疫而衰败,佤族成为澜沧江以西的主要民族。当又一支傣族远道迁徙而来,“寻找”到孟连这个地方时,第一位傣王娶了佤族头人的公主为妻,建立了“以傣族为父,佤族为母”的政权。“以茶为媒”的纳贡文化结合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确立了孟连傣族土司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谐共融,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五)边三县茶祖文化的特质总结

天人合一性:天,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中,人们对茶树、茶祖的崇敬其实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保护。人类爱护自然,自然回报人类,这种爱护、回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共生。神秘神圣性:边三县茶祖文化中人们对茶祖的自然崇拜、景仰,及其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形成了对茶树、种茶祖先的崇拜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这种神秘、神圣深藏于人们的心灵深处、灵魂深处。这有别于世界上其他茶种植区形成的茶艺茶道文化。

多元包容性:在边三县中,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与茶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但是形成的茶文化却各不相同,如基诺族吃凉拌茶、佤族饮烧茶、布朗族饮青竹茶、拉枯族饮烤茶、傣族饮竹筒茶等,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和睦相处,彼此交流、相安无事,因而以茶为媒的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性。

时代鲜活性:由古至今边三县地区茶祖文化在自然生态观的庇护中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其文化不是风干的历史,是鲜活的青枝绿叶,在今天边三县地区的山水自然、古茶林中触手可及。就茶的应用而言,随着历史的辗转,经历着从药用、食用、饮用等过程,同时应时代的需要,而演生出各种不同的时代产品。

四、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的多重价值的开发方向

茶树“茶祖”生物科学价值与旅游开发边。三县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产业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等,可开展茶科学考察、茶文化展览展示、茶文化交流、茶园观光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少数民族“茶祖”精神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普洱民族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树、茶林、茶山、茶园、种茶人等精神信仰体系。依托现有的民族村寨、古茶山、现代、将形成就有极强文化吸引力的多元产品。普洱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价值与旅游开发:

人类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文字记述《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茶叶因具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最初作为药用,这种保健价值直到现在在普洱茶中仍能找到重要的研究证明。普洱各民族也因其茶叶具有治疗疾病的价值,最初当做神药来崇拜。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叶逐渐经历了作为一种作料来使用、当成贡品来使用,作为商品交换物来使用等过程。普洱茶的保健价值及其发展历程是开展茶养生、茶餐饮、茶俗、茶商业的旅游产品文化载体。普洱茶文化的商业品牌价值与旅游开发:具有神秘性和独特性的“茶祖”文化及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茶文化作为市场推广的品牌代表,具备打造世界性文化品牌的潜力。以茶祖为独特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茶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将推动普洱茶文化的推广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因此以茶及茶祖为媒介的茶休闲商业及茶产业相关项目也将是开发的重要旅游产品。

五、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开发意义

(一)对弘扬中华茶文化的意义

茶被誉为“国饮”,渗透到不同民族、区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茶俗、茶艺、茶礼、茶道等茶文化。茶祖历史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构建在传统文化底蕴上的茶文化,与其母体有着本质取向,茶找到中国文化获得了强大的普及与提升空间,中国文化找到了茶,得到了辽阔浩远的开发空间。因而传承、发展、升华茶祖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是在弘扬中华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

(二)对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意义

云南省旅游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不断推出结合地方文化的全新形象的旅游目的地,并呈现出逆时针渗透式发展规律,如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云南先后成功地推出了昆明石林、大理苍山洱海、丽江古城雪山、迪庆香格里拉和腾冲热海等形象各异的知名旅游目的地。遵循这一规律,滇西南的古茶茶祖文化旅游目的地将会迎来一次好的发展机遇,这既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广,也是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茶祖文化具有多元包容性,打造宣传茶祖文化对最多少数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三)对普洱市旅游发展的意义

普洱市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多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普洱市旅游业处以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需要一个具有世界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推出,引爆和带动整个绿三角、普洱市旅游业发展。景迈芒景景区所具有的茶祖文化旅游的独特性、垄断性和世界唯一性,有吸引全世界、全国和全省旅游者的能力。景迈山茶祖文化旅游产品的成功推出,将强有力的吸引远方的客人,并源源不断地向边三县、普洱市输送游客,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快速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