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09:29: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茶文化的普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从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茶树远祖),到镇沅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王,再到澜沧县邦葳的千年过渡型茶树王,最后到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茶树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阶段(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形成的“五世茶祖”序列,物证均在普洱市辖区之内。茶树从野生型到过渡型再到栽培型古茶树的分布,也是人们从采摘野生茶树到有意识保护茶树一直到人工栽培茶树的有力物证。
早在1800年前,普洱的居民就已经进行着茶树的栽培。至于采摘茶叶作为饮料,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濮国部落向周武王以茶纳贡之时。可见思茅是世界茶源地,也是我国茶树的起源主要地区,是“茶祖”之地。
布朗茶祖帕艾冷
“山龛节”是景迈上布朗族祭祀茶祖和祖先帕艾冷的节日,是布朗人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崇拜,祈求茶祖保佑幸福平安,茶叶丰收。
据芒景布朗族苏国文《芒景布朗族与茶》一书介绍,布朗族起初将茶当作药用。布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茶叶具有治病的作用,称之为“腊”,与其他植物“拉”区别开来。
帕艾冷领着族人便定居在发现“腊”的山上,就是现在的景迈山。后来娶傣王的七公主南发来为妻。七公主将傣族的先进种植技术传授给布朗先民,并推动了茶树的栽培和大规模发展。帕艾冷和七公主被布朗族共同奉为祖先,供奉在帕艾冷寺里。
直至今天,景迈山的布朗族,依然把茶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崇拜、继承和发展。今年的“山龛节”已是第1071届了,与汉族的春节相仿,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布朗人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祭祀过茶祖后,春茶就开始大规模采摘。
来自芒景大寨附近的布朗族村民,都要穿着节日盛装前往帕艾冷古茶山祭拜茶祖,呼唤茶魂。传说,茶魂就是茶祖岩冷的化身,也是第一棵种下的茶树。人们深信,在茶魂的身上有着人和神的灵性,呼唤茶魂,祭拜茶魂,祈求茶祖保佑人们幸福吉祥。帕艾冷古茶山位于茶林深处,需在广袤的原始森林下穿行,随处可见高大的古木遮天蔽日,古树下是成片成林的千年古茶树。祭祖仪式开始后,寨子里最有威望的老人站在供台的中央,翻开古朴的茶经,在歌颂茶祖的诵经声中,高呼茶魂,声震山野,对茶祖、茶山顶礼膜拜。
在古茶山下来,我又来到另一处更为热闹的地方――帕艾冷寺,居住在芒景布朗村寨的男女老少聚集于此,在司仪的主持下,乡亲们手持点燃的自制蜂蜡,双手合十,虔诚地围绕在摆放着各种供品的茶魂台前,倾听部落里备受尊敬的长者诵经诵文,伴随着老人们三呼茶魂,给祖先敬上糯米饭、糍粑、蜂蜡香、礼钱等,以此来祈求幸福吉祥。祭茶祖诵经礼拜过后,布朗姑娘、小伙翩翩起舞,跳起欢快的象脚鼓舞,在节奏铿锵的鼓声和绵长浑厚的锣声中,放歌起舞古茶山,以示庆贺。惹得游客们溶在欢乐的人群中,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傣族茶祖召笼法
在景迈山傣族也有着他们关于茶的传说,据《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千年万亩古茶园系布朗族傣族人民所栽种,景迈、芒景的傣族、布朗族与茶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腊”一开始都被他们的先祖当做良药,随后才成为饮品、菜肴。
相传景迈村的傣族很久以前从德宏迁徙而来。傣族部落头人召笼法,率领3000余部落成员从德宏出发,迁徙到澜沧江流域。后来来到现在的景迈山定居了下来,“景迈”是傣语,“景”的汉语意为城,“迈”汉语意为新,“景迈”的意思就是新城府。后来召笼法的妻子南应腊生了一场疾病,召笼法到山上寻找药时,发现了茶叶,采摘下来煮给妻子喝。不到几日,妻子的病痊愈了。
当时,召笼法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但认为能除疾病,就命名为“腊”。“腊”在傣语中就是除掉或弃掉的意思。后来,傣族就把茶称做“腊”。在景迈山上的傣族茶农普遍奉召笼法为他们的茶祖。
在孟连县芒中村,也流传着关于茶的传说。芒中村的一片古茶林,从前是孟连土司的御用茶园。相传,孟连的土司带领傣族族人,一路艰辛迁徙到孟连坝子,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在芒中生活的傣族农民经常上山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一个带着午饭上山的老农,在中午吃饭时,就地取材制作菜肴时,将野生茶树叶放进了菜中,吃后,感觉身体舒畅,精神倍增,后来就留意了这种植物。有时,村中老人生病了,也会采集这种树叶食用,并得以痊愈。朴实的傣族人们开始栽培茶树,并将这种植物供给土司,因芒中的茶叶醇厚绵长,土司便将芒中茶园改为御用茶园。每年春茶制作完成后,芒中的村民都有敲锣打鼓,将茶叶贡给孟连土司。现在还能依稀从芒中漫山古茶林中,看到孟连土司御用茶园的规模。品着芒中古茶,仿佛品尝着穿越千年的茶祖文化。
西盟佤族茶祖传说
在西盟佤族自治县,还有很多野生古茶林、栽培型古茶林存在,这些活着“茶祖”也向人们讲述着西盟的居民与茶的故事。在这里也流传着佤族先民们发现茶,饮用茶的故事。
在西盟县,我遇到了佤族民族专家尼桑,据他介绍:5000多年前,祖先“艾勒”无意中听到了茶树与小鸟的对话,得知,茶树叶可以用来治病。4000多年前,佤族的另一个叫“艾侬”的祖先偶然发现,茶叶泡水具有消除疲惫的效果。茶叶作为饮品开始在佤族先民生活中出现。
在佤族长者议事、传承司岗里的传说以及部落的故事时,茶都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婚丧嫁娶,祭祀供品都少不了茶的身影。茶叶也是佤族先民与其他民族交换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甚至一度作为物物交换的等价货币存在过。佤族先民喝茶也有特定的习俗,在喝茶之前,需先滴一滴茶水在地上,以示祭祀发现茶的先祖。佤族信仰万物有灵,在采摘茶叶时,都要对茶树茶祖进行祭祀,采茶人需带白米、草烟、茶叶等物品用芭蕉叶包好放在树下,并地向古茶树祈祷,说明采茶用途,采摘多少,恳求茶树赐茶。祭祀过后,按需采摘。
佤族人独特的饮茶习俗向人们展示古老传说的延续。在西盟的佤族部落中,有种擂茶的独特“吃茶”习俗,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饮茶方法,即将木擂缸擂好的茶加入姜、桂、盐放在陶罐内煮后饮用,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调节肠胃之功效,这次习俗与传说中用茶做药治病不谋而合。
另外一种饮茶方式又恰好印证了“艾侬”教人饮茶的传说。佤族独特的土罐烤茶,在土罐中放进些许茶叶,放进火塘炙烤,直到茶叶考成焦黄,茶香四溢,再把开水注入土罐,再次烧沸,也有地方会将火塘中火红的木炭放进土罐。这种茶饮后苦中回甘,焦中带香,还夹杂着少许的木炭的味道,回味悠长。
在佤族的生活中茶也是一种美食,将茶叶做成菜,与米饭一起食用。佤族将茶叶、辣椒、大蒜、芫荽、花生等各种作料可以舂成“药菜”,据说可以治疗胃病。
据尼桑说“普洱”一词在佤语意思是“我弟弟在的地方、我弟弟做生意的地方”。相传从前有对佤族兄弟,将茶叶用马帮驮到西盟力所乡的山烟街,与其他民族进行物物交换,换取生活物资。后来兄弟俩的生意越做越大,开始翻越景迈山来到了现在的普洱,随着生意的做大,弟弟不愿再回来就留在普洱。从此哥哥便称“弟弟在的地方”为“普洱”了。我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却实实在在表达出茶在佤族人生活的地方和茶马互市的一段过往。
多民族茶祖孔明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拉祜、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为什么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据说是因为孔明南征的时候,曾在思茅地区大力推广茶叶种植。直到诸葛亮回到成都后,云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齿矩狗、丹漆茶蜜纳贡”。
普洱及其附近地区许多民族都流传着“诸葛亮与茶叶”的传说。勐海南糯山上的古茶树传说就是孔明的手杖变化而来,所以南糯山又叫孔明山。甚至,南糯山人的房子都是照孔明的帽子样式修建的。
攸乐茶山的基诺族认为自己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后裔,自称“丢落”。靠着诸葛亮传下的茶籽,他们种茶为生。
历史为上述说法提供了佐证。《普洱府志?古迹》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武侯即指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亮)遍历六山,……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该z文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上有祭风台旧址。清人阮福《普洱茶记》描绘道:“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独高大,相传武侯遗种,夷民当采时,先具酒醴礼祭于此。”每年农历7月23日诸葛亮诞辰这天,茶山各村寨都要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用猪、羊、酒、茶等祭品祭拜茶祖诸葛亮,祭拜“武侯遗种”的古茶树,请求茶叶丰盈、茶山昌盛、茶农安全。
普洱及其附近地区共有六个民族把孔明当自己的茶祖,进行最高祭祀。千百年来,不管历史怎样沿革变迁,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总是无羁无束地传颂着。思茅当年诸葛亮路过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战马的小河称洗马河,思茅城北郊斑鸠峰下诸葛亮扎营处建有诸葛故垒。在思茅城北斑鸠坡,曾建过武侯祠;思茅玉屏山上遗有诸葛营,老街老巷居民常燃放孔明灯,人们常对儿孙讲述马锅头的故事。昔日的茶马古道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隐若现,似乎在断断续续的诉说普洱茶都那段辉煌的历史。
作者:郭文康(西安财经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在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完善的文化理念,乃至合理的实践机制,实际上都是现阶段我们做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对传统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进行细致化分析,不难看出,其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缺乏人文管理理念,乃至内涵化元素的集中融入,这实际上都制约了现阶段高校学生培养活动的有效实施。
1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不足认知
如果我们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时代特征进行成熟分析,不难看出,由于我们所实施的教学思维缺乏持续创新和必要完善,从而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合理培养。当然,创新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也是整个时代人才需要背景下提出的重要诉求。在传统的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实施过程中,其中存在诸多欠缺:
首先,整个管理实践活动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对于教育管理活动本身来说,其核心就是学生,而在学生具体培养时,我们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心态的合理引导,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心态。但是,在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中,由于缺乏合理的文化融入思维,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不仅如此,对于具体的管理活动而言,文化元素的融入,也使得整个教育管理过程,更具有引导价值和人本特色。因此,在当前整个时展背景下,如果想要培养出满足时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充分注重文化理念的合理融入与诠释。
其次,在整个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实践机制,只有让学生切实参与其中,尤其是融入学生自身的关注点,乃至激发学生自身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大学生培养与管理的最佳效果。在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时,其首要关注的则是,学生自身的成绩,未能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的管理模式,所以,并没有形成学生自身积极参与的教学机制。事实上,衡量任何一种教学方案效果的主要标准,在于学生自身的参与状况,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创新发展的理想效果。
最后,整个教育管理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创新与系统化完善,实际上,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在整体推进时,其本身就是一项基于学生特点的活动,所以,无论是具体的教育内容,还是其中所应用的方案,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不断丰富的基础前提下,予以丰富和完善,所以,只有具体完善,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但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实施的教育管理实践方案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思维,所以,只有创新教学思维,才能真正有效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培养。
2茶文化机制的具体内涵分析
茶文化是什么?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应用习惯的重要机制。茶文化绝对不是一种普通的文化元素,乃至具体的文化理念,其中所具体融入、包含的精神理念,更多体现为一种大众普遍认知,所以,更好应用茶文化就极具价值。通过对茶文化与我国文化机制中的本质关联进行细致化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茶文化所向我们具体传达的是一种精神,乃至思维机制。因此,应用茶文化,恰恰是当前我们传承整个文化体系的关键所在。
文化是一种引导,更是一种稳定且成熟的状态,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茶文化元素,不仅是其文化的内涵所在,同时也是一种心态和价值理念,因此,在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与创新推进时,必须从文化元素切入视角出发,尤其是茶文化元素的合理融入,从而在丰富学生管理与培养基础的同时,融入完善的理念思维,进而实现高校大学生管理与培养的最佳效果。
客观地看,如果想要做好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与实践活动的理想实施,就必须立足学生视角,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元素,进而构建整个教育管理,创新实践的理想效果。在具体制定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实践的方案内容时,要充分注重文化内涵的合理诠释,并且通过融入学生的实践性理念,从而满足当前学生培养活动的最佳效果。
当然,对于现在社会大众的具体诉求来说,文化认知与交流,文化应用与传递,正是整个文化体系应用价值的本质呈现。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做到对传统茶文化的成熟认知,就必须在立足该文化内涵的重要前提下,优化文化思维,深化文化应用。事实上,传统茶文化在当前背景下,也应该不断深化,尤其是要具体结合文化应用的时代环境,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具体的实践内容,结合学生主导这一基础诉求,从而更好满足高校学生培养的全面要求。
如果我们对茶文化的特性进行成熟界定,不难看到,茶文化在当前仍然极具应用价值。根据茶文化的层次性价值看,文化的多样性和机制化,甚至是茶文化的时代特点,都是当前我们更好应用该文化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认识与应用时,应该从提升该文化时代应用价值角度出发,特别是尝试去分析传统茶文化发挥时代价值的切入点。当然,结合当前学生培养的整体要求,以及具体内涵看,学生所关注的,更多在于学习兴趣的合理引导,以及学习内容的具体丰富。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从而影响了学生诉求的合理释放。
3融入茶文化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实践方案的具体思路
客观地看,如今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培养的要求,也有着明显性变化,特别是,其更需要学生具备足够创新意识和人文思维,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最佳效果,就必须注重通过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结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科学化和内涵化构造,从而实现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发展。当然,以具体的实践视角切入,更是能够为我们丰富优化教学机制提供重要支撑和本质化传递。
在高校学生管理与培养时,需要注重融入人文理念和科学的思路方式,当然茶文化所融入的内容,不仅是一种文化机制,同时更是价值传递的重要诠释,如果我们想要满足最佳教学效果,就必须将学生培养纳入规范化的机制之中。事实上,我们不能用普通的“管理思维”来具体看待学生的培养活动,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创造性、创新意识恰恰是当前我们进行学生教育的关键与本质。
如今,我们在认知学生培养时,高校所能承担的责任更多是一种服务、承担,尤其是服务意识的诠释与表达,更需要我们从服务视角出发,通过合理融入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而实现整个高校学生的最佳培养。凸显服务意识,诠释服务理念,才是现阶段我们更好实现高校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切入点。
4月7日下午,2009年民间茶诗会暨《刘枫书历代名家茶诗百首》《历代茶诗选注》首发式在钱江新城城市阳台隆重举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名誉会长徐永清上将,中国美院原院长肖峰、著名书法家刘江、韩国著名书画家闵庚灿等文化名人和来自茶文化界的专家学者、诗人、书画家等60多人,会聚一堂。
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发来贺信,对活动表示热烈祝贺。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国平在贺信中说,2009年民间茶诗会以茶诗文化为载体,以全国首个基层茶诗社――钱塘茶诗社为平台,大力宣传和普及杭州茶文化,积极推动茶文化进社区,是展示和弘扬杭州茶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
徐永清上将和刘枫会长为《刘枫书历代名家茶诗百首》《历代茶诗选注》两书首发式揭幕。刘枫在即兴讲话中谦虚地说,在座的有茶文化的专家学者,也有造诣深厚的书画家,自己对茶文化谈不上有深入研究,书法也未曾拜师受业只是业余爱好,但大家都热爱茶文化,喜欢茶诗词,这次发行的两种茶诗读本,是对茶诗文化的新发扬。他勉励大家继续努力,为弘扬茶为国饮,普及茶文化知识,发展茶产业,推进茶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从西晋到清末茶诗作者至少有上千人,涉及茶的诗篇数以万计。这些以茶为主题或与茶相关的诗作,成为中华诗库中别具特色的篇章。刘枫会长对茶诗情有独钟,去年茶诗会时他亲笔题写了“钱塘茶诗社”匾。时隔一年,他精心创作的百首茶诗书法作品又隆重推出,用实际行动为发扬茶诗文化、打造杭为茶都品牌,作出了贡献。与会专家学者和书法家对作品和诗选给予高度赞赏,认为无论从茶诗文化还是书法艺术,这两部著作都值得肯定,是茶诗文化和书法艺术结合、互为一体的有益尝试。装帧精致典雅的两书首发揭幕后,分别赠给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档案馆、杭州市图书馆和杭州市档案馆等四家单位永久收藏。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梁朝清副会长宣读了《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诗研究中心的决定》。研究会副会长沈才土与四季青办事处主任张玮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诗研究中心”揭牌。“茶诗研究中心”是茶研会设立的唯一的茶诗研习机构,将与钱塘茶诗社合并经营,积极宣传和普及茶文化,推进茶文化走进社区,走向民间,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仪式上还发出了“茶文化进社区”倡议,为杭州茶文化十大社区体验点授牌、赠书。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软实力和灵魂,茶文化就是这个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南京宣传普及本市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和养生,大力发展茶叶加工种植。但是,这与南京所蕴含的茶文化资源的总量还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南京茶文化研究投入不足,茶文化在加速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中的推动作用有限等。
(二)南京茶文化的青年人普及度较低
课题组针对30岁以下年轻人的调查发现:40%的年轻人不知道雨花茶是南京的城市品牌,67%没有饮茶的习惯,80%首选饮料是咖啡、矿泉水等,45%没有去过茶馆,甚至是一些农学专业的大学生也没有茶文化的概念,他们没有意识到茶文化在南京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南京青年群体普遍缺乏对茶文化的意识,这严重制约了南京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南京茶文化开发过于商业化,忽视文化传承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已经远远超出文化的范畴,茶已经成为获得利润的商品,如茶叶市场、茶旅游、茶养生、茶保健、茶馆等。每年茶叶上市期,南京都会出现以次充好、以陈充新、无地理标志的假雨花茶的现象。雨花茶已经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不少茶商将浙皖等地生产的茶叶运来南京,鱼目混珠牟取暴利。同时,监管不到位也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一些以茶为主线的南京旅游市场也借着茶养生、保健的名义大肆推销和误导游客,这制约了南京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二、南京茶文化保护与开发建议
2014年,杭州西湖旁边近百家高端会所在政府的引导下,转型为“开心茶馆”。以前一桌酒席数千上万元转变为18元一杯的龙井茶,8元的茶食、15元起步的菜肴等。作为茶文化资源也较为丰富的浙江,已经开始逐渐淡化经济因素,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因此,南京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放也应该驶入快车道。
(一)政府引导建设综合性大型茶企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产茶大省,但是目前还不是产茶强省。江苏目前也只有碧螺春能够在全国占有一定份额。南京雨花茶虽然已经成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但是雨花茶在全国甚至江苏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凸显。南京现有的茶企一般都是中小企业,茶企呈现“小散乱”的特点。这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具有万亩茶园面积的几乎为零,同时分散经营、布局不够合理,没有形成强大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作用,采取整合功能、科学布局的方式,引导建立一批集茶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养生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茶企。
(二)加强南京茶文化的普及
茶文化的传承核心点在于普及和认同。目前南京中小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中,涉及南京茶文化的屈指可数。我们一方面高呼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另一方面作为具有重要历史底蕴的南京茶文化资源却无形流失。政府应努力在南京中小学增加南京茶文化的学习兴趣课。采取学校在一些茶厂设立科普基地,带领青少年学生走进茶园、茶馆、茶企,使他们领略茶道、茶史、茶香,增强他们对南京茶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三)优化南京“茶旅”市场
“茶旅”是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游客们在旅游中需要的是远离喧嚣的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要在茶旅中体验自然风光、感受文化魅力、得到精神享受,是一种集休闲、学习、养生为一体的高雅的文化活动。目前,南京“茶旅”线路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且商业化较为严重,这是南京“茶旅”市场需求不旺盛的重要因素。南京“茶旅”市场的开发是一项集学习、娱乐、餐饮、住宿、观赏、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政府要从基础设施建设、茶文化的挖掘、品种的丰富、风俗人情、专业人才培养等角度科学规划南京“茶旅”市场。
(四)实施品牌战略,做强“雨花茶”城市名片
雨花茶最初是因盛产于南京雨花台山丘一带而得名。雨花茶不能称得上是历史名茶,但自1958年创制以来,因其制作工艺、色泽、口感而不断为社会所认可。同时,雨花茶寓意深刻。它“形如松针、翠绿挺拔”,它的研制表达了对“忠贞不屈、万古长青”的革命烈士的崇敬与怀念。2004年12月,雨花茶成为南京市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南京市的一张城市名片,但是雨花茶的此项殊荣并没有充分发挥它所应该有的城市品牌影响力。2014年,《南京市城市名片》一书正式出版发行,雨花茶名列其中,这对于宣传雨花茶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南京市茶叶协会会长陈盛峰表示,雨花茶制作技艺比龙井、碧螺春更复杂,如今却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在深刻挖掘南京深厚茶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媒体和网络等的宣传力度,增加雨花茶这张南京城市名片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