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19 09:29: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1

收稿日期:2018-01-03

课题项目:江苏省成人协会“十三五”社会教育立项课题“多方联合、立体设计,让农村留守儿童不再‘留守’”(135098)。

作者简介:钱林辉(1979―),男,江苏丹阳人,江苏省丹阳市麦溪初级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张锁云(1963―),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实践。

如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还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按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4000万的总数进行估算,处于留守状态的学生总数达到23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中小学群体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留守儿童最大的特点是缺少有效的监护,如生活抚育、亲情缺失、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困扰着广大的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但其身高、体重状况明显较差。祖辈或亲友缺乏对孩子科学养育的知识,使留守儿童没能得到合理的日常饮食,营养摄入不均衡。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2)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程度具有一致性,在心理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者很多。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今后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的形成,导致一部分儿童会偏离健康的生活轨迹和道德准则,由此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督促学习,事实上,祖父母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及时监管,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之后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不交作业、迟到,甚至逃课等不良行为。

(4)留守儿童交通安全隐患多,溺水造成的悲剧也较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顽劣、交通意识淡薄,无视交通规则,肆意地在公路上骑车或嬉戏;另一方面农村多塘坝、沟渠,孩子喜欢偷偷去游泳,结果导致交通事故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剧多发生在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说明了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教育,再加上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今,其安全问题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了。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科学判断,有助于社会各界理性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该重点群体,着眼关键方面,明确责任主体,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政府、学校和社会应积极采取对策,减少孩子与父母的分离,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护下健康快乐成?L。

1.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是儿童成长的三大场所。家庭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第一,要认识到亲情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要和孩子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第二,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第三,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夫妻双方如果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托在比较有文化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并且多和监护人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人们对学校和社会给予了更高与更多的期望,希望学校来担负一部分“留守家庭”无法胜任的责任。这既需要学校和社区认同这种责任担负的合理性,又需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为此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宣传号召、组织协调、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等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在“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的原则下,政府引导并支持学校和社区两大阵地的行动,形成合力,聚焦目标,以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综合有效经验

(1)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现象。政府要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统计与配备工作,保证每一位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都有监护人,避免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成长,建设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进一步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出资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平台。教师兼任家长,监管学习,照顾生活,沟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时开展系列成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儿童的归属感,促进其形成健康人格。

(3)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建立家长学校,以使留守儿童尽量得到全面、有效的监护,降低留守儿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4)我们要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2017年2月“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新活动中心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揭牌成立,由镇派出所、妇联、学校等部门,依托社区教育中心,逐步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级联动关爱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已在社会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已成为江苏省丹阳市传播“大爱”的重要载体。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农村学习,得不到父母的照顾,相关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采取法律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人身安全等方面提出相应法律保护对策,旨在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习和生活都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受侵害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侵害留守儿童案件主要以人身损害赔偿居多,涉及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案、校园伤害案、在受雇期间人身被伤害案,特别是交通肇事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寻衅滋事、抢劫、、交通肇事等刑事犯罪,也呈多发上升趋势。

2、涉及留守儿童的刑事犯罪案件频频发生。留守儿童受教育权被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学校限制、剥夺留守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而引发行政诉讼案件,父母不肯支付留守儿童的学费而引发民事诉讼案件等,也有所增加。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的原因

1.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大多是家境贫寒,父母外出务工,从而寄养在爷奶家、外公外婆家、姑家、姨家或其他家,物质生活不会很随意充足,心理上也有隔膜。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的引诱而走进危险的陷阱。

2.受教育权的缺失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缺失还不是大问题,但留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不到位,有的孩子辍学在家,无人问津;有的孩子学习习惯差,无人纠正。还有一些贫困山区教育资源严重缺乏,无力提供符合标准的办学设施和充足的师资力量。即便能够入学,老师通常也无法详细了解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在家的学习状况,无法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3.爱的缺失

由于父母奔波劳累无暇顾及或长期不在身边,遇到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回答,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疑问叠加会加剧孩子自卑、抑郁、脆弱的心理。与接受父母监护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要么显得胆小孤僻、不爱交流,要么野性十足、没有规矩,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理,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频发,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4.法律意识的缺失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身体心理情感处在动荡不定期,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自控能力也较差,再加之监护人看管不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熏染引诱,染上打架、盗窃、赌博、吸毒等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不法之徒的蓄意伤害

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道德沦丧,专打未成年人的注意。廉价雇佣童工、教唆儿童赌博吸毒偷盗抢劫、引诱胁迫少女从事、贩卖人体器官等。都对留守儿童、贫困儿童造成致命的伤害。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对策

1.完善监护法律制度。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规定了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委托他人代为监护其未成年子女,但应当明确父母必须是在万不得己的情况下方可委托他人监护子女,监护职责不仅包括支付足额抚养教育费用,还有定期探望、照顾孩子的生活、以良好品行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及合法权益等义务。

(2)完善委托监护制度的法律规定。现在社会流行的委托监护主要是感情委托(主要是亲属、亲戚关系),而不是法律委托。法律对委托监护制度的规定也不详细具体、缺乏操作性。例如委托监护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法定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的权利义务等需要进一步明确。

2.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制定《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权益保护法》。

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流动儿童城市融合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及其引导研究”(课题编号:JG14028)的中期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12-02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一线城市的不断建设,沿海城市的崛起,我国迎来了流动人口时代,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使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对象。不管是贵州毕节3个留守儿童一同服药自杀事件还是全国各地常出现的留守儿童溺亡事件,都让人在同情留守儿童的同时,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正是为了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频出的各类问题,以期利用教育的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不管是自杀还是犯罪,根本原因在于留守儿童自身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学习态度不端正

农村留守儿童从几个月到十几岁,涉及不同的年龄层,大多数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基本的学习教育是必然要求。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而学习态度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很多留守儿童长期不能与父母相聚,通常由其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指导留守儿童学习。有的留守老人生活压力很大,没有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学习引导,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无用,因而学习不用功、表现散漫,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早早辍学,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未能完成。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迟到、早退的现象很常见,有些学生甚至长期旷课。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正确思想意识的关键手段。因此,端正态度是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缺少基本的判断能力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到一个人对待身边人、对待社会的态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所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出现的种种极端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其心智尚未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少基本的判断能力,再加上家庭教育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判断是非的能力、自我辩别的能力亟待提高。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知识、道理都是在家庭生活中获得的。不管是父母专门教育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都能获得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判断标准,这也正是家庭教育必要性的体现。中国自古有传承家风的习惯,事实上,这也是思想观念传承的过程。在人口快速流动的社会环境下,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家庭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正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思想教育视阈下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

1. 思想教育工作缺乏对性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应坚持“对症下药”。但是,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思想教育都是统一的,在课堂中进行无差别教学,教师很少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然也不会针对不同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如此一来,农村留守儿童很难通过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改变内心想法,难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由于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不大,很多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高,备课能省则省,最终导致思想教育工作完全丧失其存在的意义。在农村留守儿童当中,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缺乏判断能力,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不同成长环境,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完全不同,所以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更应具有针对性。

2. 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教育方法是教育工作的关键,它决定了教育成效。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方法单一。实施新课改以后,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大有改进,特别是小学教学,更是以方法的灵活性受到追捧。总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大多数农村学校会设置思想课,课程形式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除此之外很难涉及其他教育方式。在校学生对于课堂式教学就存在抵触情绪,以课程教育为主的单一教育方式很难取得实际效果。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思想方面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很可能不去上这样的课,这样教育工作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教育工作方法单一,也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实效的原因之一。

3. 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也是教育内容的传播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而言,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但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与实际所需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缺乏专业教师,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他们缺少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很难从专业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此开展教育工作,自然也就缺少有效性;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缺少专业经费及指导教材,特别是教材的匮乏,导致教学工作无从下手,而学生也很难从其他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和经验,因而思想的转变也就很难实现。可见,师资力量不足是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又一大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难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改进:

1. 坚持“对症下药”

由于很多工作的开展缺乏针对性,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效率不高,所以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对症下药”。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要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的相关材料,要多研究,从中确定基本教学思路,再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类,以便在面对不同问题时选择不同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提前做好调研工作,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2. 创新教学手段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在教育工作中,创新的作用更为重要。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创新教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采用访问式教学。依次拜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孩子在成长中存在哪些问题。在采访过程中,可利用家庭氛围开展教学工作,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让农村留守儿童敞开心扉;其二,采用艺术表现方法。如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思想问题用情景剧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了解自己的思想状况。

3. 要有雄厚的师资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师资力量的培养有多种途径:第一,地方政府可增加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面的政支出,为留守儿童创建更为和谐的教育环境;第二,培养优秀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教师,特别是具有相关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教师,由这些专业人员开展专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问题的改善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也可以为农村提供大量专业教师;第三,教材等相关硬件设施的配备,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订阅相关图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提高抗压能力,培养阳光心态。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一方面在感受到它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发觉城市化过快所带来的交通、环境、住房等问题的出现。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有关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问题。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

1留守儿童产生的教育问题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以我县为例,抽样调查了17所中小学,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 %,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而且,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倒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外流的一个潜在挑战。

2 解决对策

2.1改善制度环境,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

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限制,建立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2.2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高重视并努力改善学校环境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重视度,投入资金改善农村学校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对于破旧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和教学楼,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排查力度,并制定解决方案,尽快实施校舍维修或重建。由于农村学校大多是寄宿制,学生一般在校内就餐,学生的就餐环境比较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应给农村学校建盖卫生、安全的学校食堂并配备消毒设施,以免减少学生食物中毒时间的发生。

2.3学校加强管理,关心留守儿童

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出力。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加强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教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基于12城市调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周卉.论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法律保障[D].吉林大学,20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