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时间:2023-07-19 09:29: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1

收稿日期:2018-01-03

课题项目:江苏省成人协会“十三五”社会教育立项课题“多方联合、立体设计,让农村留守儿童不再‘留守’”(135098)。

作者简介:钱林辉(1979―),男,江苏丹阳人,江苏省丹阳市麦溪初级中学教师,一级教师;

张锁云(1963―),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实践。

如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还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按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4000万的总数进行估算,处于留守状态的学生总数达到23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农村中小学群体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留守儿童最大的特点是缺少有效的监护,如生活抚育、亲情缺失、教育监护、安全保护等问题困扰着广大的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但其身高、体重状况明显较差。祖辈或亲友缺乏对孩子科学养育的知识,使留守儿童没能得到合理的日常饮食,营养摄入不均衡。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2)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程度具有一致性,在心理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者很多。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今后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时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的形成,导致一部分儿童会偏离健康的生活轨迹和道德准则,由此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督促学习,事实上,祖父母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及时监管,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之后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不交作业、迟到,甚至逃课等不良行为。

(4)留守儿童交通安全隐患多,溺水造成的悲剧也较多。一方面是孩子生性顽劣、交通意识淡薄,无视交通规则,肆意地在公路上骑车或嬉戏;另一方面农村多塘坝、沟渠,孩子喜欢偷偷去游泳,结果导致交通事故及溺水事故的死亡悲剧多发生在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身上。以上的所有案例都说明了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教育,再加上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如今,其安全问题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了。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科学判断,有助于社会各界理性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该重点群体,着眼关键方面,明确责任主体,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政府、学校和社会应积极采取对策,减少孩子与父母的分离,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护下健康快乐成?L。

1.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是儿童成长的三大场所。家庭是教育儿童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第一,要认识到亲情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要和孩子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第二,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第三,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夫妻双方如果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托在比较有文化且有一定责任感的亲朋好友处,并且多和监护人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人们对学校和社会给予了更高与更多的期望,希望学校来担负一部分“留守家庭”无法胜任的责任。这既需要学校和社区认同这种责任担负的合理性,又需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为此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宣传号召、组织协调、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等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在“政府主导,责任共担”的原则下,政府引导并支持学校和社区两大阵地的行动,形成合力,聚焦目标,以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综合有效经验

(1)政府关注留守儿童现象。政府要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统计与配备工作,保证每一位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都有监护人,避免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成长,建设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进一步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出资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平台。教师兼任家长,监管学习,照顾生活,沟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时开展系列成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儿童的归属感,促进其形成健康人格。

(3)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建立家长学校,以使留守儿童尽量得到全面、有效的监护,降低留守儿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4)我们要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2017年2月“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新活动中心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社区教育中心揭牌成立,由镇派出所、妇联、学校等部门,依托社区教育中心,逐步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级联动关爱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已在社会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蒲公英”留守儿童之家已成为江苏省丹阳市传播“大爱”的重要载体。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农村学习,得不到父母的照顾,相关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采取法律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人身安全等方面提出相应法律保护对策,旨在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习和生活都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受侵害的案件呈上升趋势。侵害留守儿童案件主要以人身损害赔偿居多,涉及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案、校园伤害案、在受雇期间人身被伤害案,特别是交通肇事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寻衅滋事、抢劫、、交通肇事等刑事犯罪,也呈多发上升趋势。

2、涉及留守儿童的刑事犯罪案件频频发生。留守儿童受教育权被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学校限制、剥夺留守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而引发行政诉讼案件,父母不肯支付留守儿童的学费而引发民事诉讼案件等,也有所增加。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的原因

1.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大多是家境贫寒,父母外出务工,从而寄养在爷奶家、外公外婆家、姑家、姨家或其他家,物质生活不会很随意充足,心理上也有隔膜。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受外界的引诱而走进危险的陷阱。

2.受教育权的缺失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缺失还不是大问题,但留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不到位,有的孩子辍学在家,无人问津;有的孩子学习习惯差,无人纠正。还有一些贫困山区教育资源严重缺乏,无力提供符合标准的办学设施和充足的师资力量。即便能够入学,老师通常也无法详细了解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在家的学习状况,无法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3.爱的缺失

由于父母奔波劳累无暇顾及或长期不在身边,遇到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回答,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疑问叠加会加剧孩子自卑、抑郁、脆弱的心理。与接受父母监护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要么显得胆小孤僻、不爱交流,要么野性十足、没有规矩,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理,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频发,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4.法律意识的缺失

留守儿童、贫困儿童身体心理情感处在动荡不定期,对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自控能力也较差,再加之监护人看管不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熏染引诱,染上打架、盗窃、赌博、吸毒等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不法之徒的蓄意伤害

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道德沦丧,专打未成年人的注意。廉价雇佣童工、教唆儿童赌博吸毒偷盗抢劫、引诱胁迫少女从事、贩卖人体器官等。都对留守儿童、贫困儿童造成致命的伤害。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对策

1.完善监护法律制度。

(1)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虽然规定了外出务工的父母可以委托他人代为监护其未成年子女,但应当明确父母必须是在万不得己的情况下方可委托他人监护子女,监护职责不仅包括支付足额抚养教育费用,还有定期探望、照顾孩子的生活、以良好品行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及合法权益等义务。

(2)完善委托监护制度的法律规定。现在社会流行的委托监护主要是感情委托(主要是亲属、亲戚关系),而不是法律委托。法律对委托监护制度的规定也不详细具体、缺乏操作性。例如委托监护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法定监护人和委托监护人的权利义务等需要进一步明确。

2.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制定《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权益保护法》。

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流动儿童城市融合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及其引导研究”(课题编号:JG14028)的中期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12-02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一线城市的不断建设,沿海城市的崛起,我国迎来了流动人口时代,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使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对象。不管是贵州毕节3个留守儿童一同服药自杀事件还是全国各地常出现的留守儿童溺亡事件,都让人在同情留守儿童的同时,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正是为了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频出的各类问题,以期利用教育的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不管是自杀还是犯罪,根本原因在于留守儿童自身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学习态度不端正

农村留守儿童从几个月到十几岁,涉及不同的年龄层,大多数处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基本的学习教育是必然要求。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而学习态度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很多留守儿童长期不能与父母相聚,通常由其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指导留守儿童学习。有的留守老人生活压力很大,没有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学习引导,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无用,因而学习不用功、表现散漫,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早早辍学,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未能完成。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迟到、早退的现象很常见,有些学生甚至长期旷课。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正确思想意识的关键手段。因此,端正态度是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缺少基本的判断能力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到一个人对待身边人、对待社会的态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所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出现的种种极端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其心智尚未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少基本的判断能力,再加上家庭教育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判断是非的能力、自我辩别的能力亟待提高。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知识、道理都是在家庭生活中获得的。不管是父母专门教育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都能获得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判断标准,这也正是家庭教育必要性的体现。中国自古有传承家风的习惯,事实上,这也是思想观念传承的过程。在人口快速流动的社会环境下,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家庭学习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正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思想教育视阈下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

1. 思想教育工作缺乏对性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应坚持“对症下药”。但是,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思想教育都是统一的,在课堂中进行无差别教学,教师很少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自然也不会针对不同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如此一来,农村留守儿童很难通过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改变内心想法,难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由于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不大,很多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高,备课能省则省,最终导致思想教育工作完全丧失其存在的意义。在农村留守儿童当中,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缺乏判断能力,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不同成长环境,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完全不同,所以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更应具有针对性。

2. 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教育方法是教育工作的关键,它决定了教育成效。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方法单一。实施新课改以后,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大有改进,特别是小学教学,更是以方法的灵活性受到追捧。总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大多数农村学校会设置思想课,课程形式以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为主,除此之外很难涉及其他教育方式。在校学生对于课堂式教学就存在抵触情绪,以课程教育为主的单一教育方式很难取得实际效果。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思想方面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很可能不去上这样的课,这样教育工作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教育工作方法单一,也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实效的原因之一。

3. 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也是教育内容的传播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而言,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但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与实际所需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缺乏专业教师,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他们缺少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很难从专业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此开展教育工作,自然也就缺少有效性;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缺少专业经费及指导教材,特别是教材的匮乏,导致教学工作无从下手,而学生也很难从其他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和经验,因而思想的转变也就很难实现。可见,师资力量不足是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又一大问题。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难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改进:

1. 坚持“对症下药”

由于很多工作的开展缺乏针对性,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效率不高,所以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对症下药”。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要掌握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方面的相关材料,要多研究,从中确定基本教学思路,再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类,以便在面对不同问题时选择不同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提前做好调研工作,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2. 创新教学手段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在教育工作中,创新的作用更为重要。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创新教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采用访问式教学。依次拜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孩子在成长中存在哪些问题。在采访过程中,可利用家庭氛围开展教学工作,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让农村留守儿童敞开心扉;其二,采用艺术表现方法。如将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思想问题用情景剧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了解自己的思想状况。

3. 要有雄厚的师资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师资力量的培养有多种途径:第一,地方政府可增加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方面的政支出,为留守儿童创建更为和谐的教育环境;第二,培养优秀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教师,特别是具有相关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教师,由这些专业人员开展专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问题的改善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也可以为农村提供大量专业教师;第三,教材等相关硬件设施的配备,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订阅相关图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提高抗压能力,培养阳光心态。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带动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一方面在感受到它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发觉城市化过快所带来的交通、环境、住房等问题的出现。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有关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问题。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

1留守儿童产生的教育问题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以我县为例,抽样调查了17所中小学,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 %,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而且,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倒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外流的一个潜在挑战。

2 解决对策

2.1改善制度环境,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入城接受教育

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限制,建立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2.2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高重视并努力改善学校环境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重视度,投入资金改善农村学校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对于破旧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和教学楼,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排查力度,并制定解决方案,尽快实施校舍维修或重建。由于农村学校大多是寄宿制,学生一般在校内就餐,学生的就餐环境比较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应给农村学校建盖卫生、安全的学校食堂并配备消毒设施,以免减少学生食物中毒时间的发生。

2.3学校加强管理,关心留守儿童

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出力。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加强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教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 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基于12城市调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周卉.论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法律保障[D].吉林大学,2007.

篇5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又使得大多数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的问题,只好将其留在农村,于是便产生了教育学领域的“留守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发凸显,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于是教育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一、政策支持是前提

篇6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50-02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及问题分析

(一)发展困境分析

1.内部环境

依恋理论提出的基础是基于儿童早期对成年人通常是其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及生活压力的驱使下,农村年轻父母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影响及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经过在安徽省某村随机调查30户年轻家庭,数据显示,63%的家庭父母双方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中与父母同住,由于长时间的分离,再次见面时,儿童表现出的是明显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会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退,孩子遇到事情也不会主动去和父母沟通,不会去表达感情,甚至在面临丧失或分离的时候,导致回避的产生,以此造成一些心理或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在学习、生活、道德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问题。①

2.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在同辈群体中属于较弱势的群体,在杂乱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加上可依恋的对象不在身边,没有正确的指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二)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留守儿童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阻碍:

1.缺乏正常的生活照料及保障

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家由祖辈照顾,由于缺乏很好的生活照顾加上溺爱,部分留守儿童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厌食、偏爱零食等造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家庭及学校教育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家庭约束,仅有教师在上课期间的正确指导不足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儿童在成绩落后时产生一种自卑感,自我放弃,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脑子太笨,进而厌学甚至辍学。

3.心理及道德行为偏差

由于留守儿童对父母依恋的弱化,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愿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以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留守儿童会把事情压在心里,不愿向外人吐露,导致性格发生变化,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扭曲,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②

4.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留守儿童属于弱势群体,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此人身安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垃圾食品严重威胁着未成年儿童的健康,儿童好奇心及贪吃的性格导致其不加分辨地去尝试。二是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不完善。

二、解决对策

(一)内部环境

1.完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渠道

Mastern和Garmezy提出亲子关系是造成儿童发展问题和心理病理问题的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家长外出务工时要尽量考虑将孩子带在身边,如果务工地无法解决孩子的教育等问题时,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③,每年尽量多回家看望孩子,或者在孩子放假的时候将孩子接到身边,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他们家庭归属感和安全感。

2.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

一是在条件允许时,在没有办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时,考虑把孩子托付给有责任感、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亲属等;二是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交流,提醒他们重视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的沟通辅导。

(二)外部环境

1.建设家庭制学校,给孩子正确的监督指导

优化师资力量的配置,实行家庭制教学,完善学校硬件、软件设施,每位任课老师“认领”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全面的指导监督。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及日常饮食卫生安全,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老师与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孩子与家长视频或者是电话沟通,帮助孩子,与其父母保持依恋关系;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针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及心理取向进行及时的矫正。

2.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向社会各界发出号召,筹集社会资金,帮助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及所在学校建立学校支持系统,全方位地在生活、学习、健康、心理等方面照顾到留守儿童;社会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项目,通过购买政府项目,直接与留守儿童进行接触,利用组织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实施策略,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关的服务,了解他们的需求,切实解决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3.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给农村孩子入城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户籍性质有直接的关系,农村户口的孩子无法进城接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而被迫留守。放开教育系统关于户籍的限制,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让依恋不再在农村留守儿童一方缺失。

4.社会工作者介入

社工通过提供理解支持和心理治疗进行干预。一方面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即长期以来形成缺少对父母的依恋,正确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运用相关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介入治疗。保证案主在自愿自觉的情况下,缓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陌生人的排斥或者敌对的心理。另一方面,要详细告知留守儿童的父母缺失对父母的依恋对儿童的不利影响,并提醒他们在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恢复。④

三、结论

依恋关系对于孩子以后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长久的意义。儿童早期的这些关系和经历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和深刻的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父母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职责,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导,也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脚步在不断加快,政府和相关的组织机构应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严重性,其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也是一个大的考验。另外,社会工作机构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将儿童社会工作进行本土化改造,以更加适应我国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

现状,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李静,我国留守儿童发展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7(1).

②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J].2013(1).

③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1.

④隋玉杰,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1.

[2] 隋玉杰,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态,2013(1).

[4]俞晓莉,论亲子依恋类型、原因及其应对[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4).

篇7

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这些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家一直有相关政策对留守儿童进行补贴,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思想教育,但是,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是在不断增长。这些孩子从小缺乏亲人的关心和爱护,性格孤僻,导致一些行为上的偏差出现,这些孩子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如果留守儿童的问题再不得到切实解决,对我国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问题

1.自身定位不清晰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担负着多于城市儿童的责任,虽然年龄小,但是由于父母在外务工,不得不担负起照顾家里一切事务的责任。这导致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责任认定不清晰,并不能把学习看作自己目前年龄主要的责任,更多的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将自己以一个大人的高度进行定位,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不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2.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低

由于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基本上是农村,以务农为生,对于知识的要求不高,所以,留守儿童并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对于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再加上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监督,教师水平低、专业意识差,一些留守儿童出现逃课、旷课、作业完成拖沓、考试抄袭等现象,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极为低下。

3.缺乏判断能力和约束力

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照料,多数人缺乏一种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没人会教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留守儿童对于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行为如抽烟、喝酒等无法清晰地认识和判断,对于一些不良的思想没有抵制能力,缺乏正确的引导,最终导致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自我约束力严重下降。

4.态度消极

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关爱,过早的独立造成了他们自身孤僻、少言寡语、消极的性格取向,对于外界的事物带有天生的抵抗和排斥,缺乏交流和沟通的对象,这都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并且为一些不良的行为埋下伏笔。

二、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偏差出现的客观原因及解决对策

1.社会原因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多数从事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给留守儿童的心里留下了沉重的阴影,渴望通过自己解决家庭目前的状况,这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加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让他们感受到世界是温暖的,从而减少心理上的压力,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怀揣着快乐的梦想,积极地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健康成长。

2.家庭原因

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文化水平低,对于教育的重要性重视不足,无法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由于在外务工,不能给孩子及时的督促和指导,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帮助孩子分析行为的对错,最终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产生陌生感和隔阂。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父母多投入对孩子的关怀,经常与孩子沟通,经常回家陪孩子,与孩子增进感情,同时,教给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孩子能够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力。父母要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多读书、多学习,让孩子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下提升自身的素养。

3.学校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体制不健全,还无法完全解决农村儿童的上学问题。学校数量少,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教育条件差,教学设备和教学书本严重匮乏,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不能亲身体验、亲自体会,导致与留守儿童沟通上的障碍,不能从他们的心理出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方面积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教学环境,同时,可以向社会呼吁,吸纳一些爱心人士的资助用于学校的建设,通过各方不断的努力,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改善留守儿童行为偏差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我国一个非常需要关爱的群体,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偏差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各方的努力,正确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同样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

篇8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形成原因

“留守儿童”这个词,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有一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这一特殊群体。为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留守儿童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出现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家庭比较困难,父母必须外出打工,以维持生活所需;第二,我国城乡管理制度的苛刻,以及社会上所存在的某些不公平现象,使得绝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办法带孩子在城市上学,加之他们收入薄弱,也没有能力照顾孩子。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1、监护不力,疏于照顾,健康及安全状况堪忧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大部分留守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这就存在诸多隐患。由于祖父辈大多年事已高,自身健康状况堪忧,对于正处于精力旺盛期的儿童,往往难以应对,加之缺乏育儿新理念,出现一些突发、甚至悲剧性事件的几率会加大。例如,有时候孩子出现感冒发烧,在老一辈人的思想中,认为捂着被子出出汗就好了,没有将孩子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正规治疗,导致有的孩子因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再例如,由于祖父母腿脚不利索,在看护特别小的孩子时,时常会由于追不上而致使孩子摔着、磕着以及烫伤等问题。

2、精神抚慰缺失,心理问题难以及时疏导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在成长期间会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长期处于他人监管及照顾之下,孩子极易对父母存有怨气。在我国偏远山区,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只能回来一次,有的甚至不回来,他们与孩子的沟通大多通过手机,而且通话次数较少,无法详细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更谈不上及时的心理疏导。长此以往,导致留守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从而在性格方面越来越自卑,少语寡言,甚至个性扭曲,行为乖张。由于监护不周,父母与孩子距离遥远,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且缺乏保护能力,在发生危险的第一时间,父母无法及时给予孩子心灵的安慰,以及解决孩子所遇到的苦难,这就埋下了很多隐患。例如,近年来留守儿童遭遇害事件屡有发生,得到及时解决的却为数不多,这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恶劣的影响。再如,大多数的孩子有攀比心理,对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他们会充满羡慕,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从而产生失落心理。同时,他们也会遭受很多异样的眼光以及流言蜚语的伤害,这使得他们变得自卑自闭。缺乏父母的保护,留守儿童往往会变得软弱,他们经常孤独一人,不愿意与大家一起玩耍,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厌倦学习,自暴自弃,走上人生的不归之路。

3、营养不良,影响发育

迫于生计,很多父母不得已背井离乡,将年幼的子女留在家乡。由于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业、建筑业以及层次较低的服务业、家政服务等。收入微薄且没有保障,时常会遭遇“欠薪”的窘况,除过自身花销外,寄回家乡的钱已所剩无多。家中老人大多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对外出务工子女的经济依赖程度较高,因此不得不节衣缩食,对于孩子也只能维持基本温饱,难以依据其成长阶段调配相应的营养补给,从而影响发育。

4、文化课辅导跟不上,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由于身处农村,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加之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与家庭条件相对好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成绩方面会比较落后。父母不在身边,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文化程度又较低,无法及时、正确地辅导孩子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长期累积,导致问题越积越多,产生厌学情绪。据统计,在厌学以及辍学的学生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较大。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设想

依据上文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针对性较强的解决方案。

1、在教育方面,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增强师资力量

设置心理教育课程,老师对于留守儿童应特别留意,多问候、多鼓励、多表扬,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避免自我封闭、自卑的状态。加强寄宿制管理,改善寄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尽可能住在学校,以减少由于家庭成员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2、多策划、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

借助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让有能力的爱心人士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从而给予更多的关爱。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力量,使留守儿童的幸福感增强,孤独感减弱,对社会也会少一份抱怨,多一份热爱。

3、在城乡户口管理制度方面,尽量解决户籍差异问题

使留守儿童能够在父母工作的地方就近入学。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重要的社会焦点,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全社会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合理解决,逐渐减少这一群体的数量,直至完全改善。

【参考文献】

[1] 洪涛,睢艳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前沿,2014(Z1).

[2] 费文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02).

[3] 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03).

[4] 王海燕,宫健.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曲阜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6(27).

篇9

中图分类号:G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03-02

Study on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Yang Huimin

(Hebei Education Press,Shijiazhuang,050091)

Abstract:Unev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makes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migrant workers,and thus producing a special group-children left behind.Children left behind face a range of learning problems,psychological and ethical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Study on the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Children left behind;educational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段成荣、周福林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0.95‰抽样数据,推算出全国有留守儿童2290.45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8.05%。上官子木最早于1994年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学习问题。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孩子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而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者亲友照料,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道德以及人格方面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落后、家务负担过重等原因,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和督促。生活在亲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有着寄人篱下的感觉,心理压力较大,而亲友对孩子进行监管的同时又担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监管不力。农村学校教育基于应试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升学率。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短缺,教师教学和家务负担过重,办学条件较差,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教育,加之缺乏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监管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2.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父母亲情的缺失。但是,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教育理念匮乏,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心理辅导、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亲子关系缺失使留守儿童无法形成安全依恋,而他们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一系列身体、心理、生活和社会问题,茫然不知所措,无从诉说,长期压抑,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常表现为意志力薄弱,自卑,冷漠,敏感,充满敌意等,属于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

3.道德问题。任何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社区组织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发达国家的有效帮助形式,其中对儿童的帮助是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市场环境和安全环境较差,一些治安盲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有效监管、心理问题无从排解的情况下极易走上错误甚至犯罪的道路。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先后历经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而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监护人监管不力,学校忽视个性教育,无法弥补亲情的缺失,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和解决,导致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丧失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违反校纪,沉溺网吧,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从而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留守女孩甚至成为犯的对象。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至于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强师资配备,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培育良好的农村风气,提高整体的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快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打工者留在本地,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配备专门保育人员或生活老师承担起一定的监护责任,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和照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顺利地渡过人生的关键时期,让留守儿童居有定所,情有所依。提高其安全意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性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女童性安全防范意识,强化留守儿童父母、农村社区对留守女童的监护责任。同时,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平等互助、自强不息的学校氛围,鼓励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开朗、乐观地生活和学习。

3.外出务工的家长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联系留守子女的监护人、老师等,及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并在节假日期间和孩子团聚,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关爱,而非仅仅物质上的满足,及时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4.社会力量也要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希望工程及各类基金会和社会捐赠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发挥作用。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图书馆和活动室等,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义务劳动以及各种竞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维系着千千万万的家庭,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协同努力,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文化道德修养,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古桂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职责研究[J].黑河学刊,2010,(7).

[3]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篇10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担负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因此,心理成熟普遍较早,心理压力较大。农村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必须得到更多关注,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普遍缺乏自信

留守儿童的家境一般不富裕,父母在外打工,从事的基本都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极度缺乏自信心,这种负面的情绪会使他们在做事的时候担心出错,怕别人笑话,不敢面对失败,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2.人际交往能力差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性格孤僻,不善沟通言谈,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有的孩子甚至将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了,抵触与人沟通,长此以往,所有的事情都压抑在心里,无法诉说痛苦和排泄压力,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造成行为上的偏差。

3.严重的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各方的关爱,严重缺乏安全感,自我保护意识极强,存在着严重的逆反心理。对于一切事物都具有抵抗情绪。无法正确地对待教师、父母的教导和训诫,认为世界是不公平和冷漠的,看待问题偏激,这样的心态,不利于留守儿童融入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4.对不良行为的抵制和判断能力差

留守儿童对身边的不良行为的抵抗力和判断力是极差的,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歧途。一方面,由于父母、亲人不在身边,自身变得胆小懦弱,自卑自闭;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受到约束,性格暴躁,产生行为偏差,出现一些打架、骂人等违反纪律的行为甚至是一些违法行为。

二、从心理问题的产生分析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行为偏差的原因

1.父母教育不到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行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完整的家庭教育,与父母交流少,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同时,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不能及时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建议,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应对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不能给出及时的纠正,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缺少关怀和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最终导致性格上的孤僻偏激、自卑冷漠。

2.学校不能对留守儿童做出正确的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受到的教育普遍存在缺陷和不足。学校数量与学生数量不匹配,教学设备落后,教育条件差,课本陈旧单一,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这都导致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知识,提升素养。

3.受到社会上的不正当行为和心理压力的影响

留守儿童年龄小,对行为的判断能力差,无法正确区分对与错,同时,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极其容易被外界的行为所吸引。社会上存在一些偷盗、抢劫等不正当行为,留守儿童极容易由于好奇心和长时间的压抑受到不正当行为的干扰,走上歧途。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从事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导致留守儿童都有着渴望改变现在的生活环境的梦想,这无疑给他们自己增大了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现状的对策

要想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从而规范留守儿童的行为,需要从三方面入手,分别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首先,作为父母,要多给孩子关心和爱护,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为孩子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孩子能够以乐观的心态成长。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获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学校应该提升教师的素质,努力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出发,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也做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给孩子充分的尊重,让孩子获得成长。最后,社会也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援助和鼓励,严格把控一些不正当的行为,给孩子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孩子的行为,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11

进城务工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庄浪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县,总人口43万,农村劳动力22.09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8.87万人。除了种地之外,他们往往利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政府在促进农民跨地区转移的同时,应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他们大部分都属于亦工亦农、兼业务农的劳动力,不完全脱离农业。为此,地方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多方面为农民就地转移创造就业机会。

二、发展当地农村寄宿制学校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六盘山西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随着从村小学升入到乡镇中学,很多学生家离学校较远,只能租房子住宿,条件简陋。这些学生有的有父母一方陪读,有的是爷爷或奶奶照顾,还有的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可想而知,他们怎么可能有好的学习、生活状态?所以,发展当地农村寄宿制学校很有必要。

三、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

政府应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增强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吸引力。另外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四、学校充分发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缺位,监护人只能照管孩子的生活起居,没有能力解决孩子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尤其是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的发育阶段,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较多,应该及时地给予引导和解决。这就使学校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职能,也就要求学校能提供相应的教育条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为此,建议学校和老师:1.对学生多进行为人处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乐观、向上的性格;3.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加强学校与监护人的联系;4.教师的爱是抚慰留守儿童的良药。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当从生活和情感上去关心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困惑与困难,使学生喜欢自己,做留守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变化情况。

五、要强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力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留守儿童父母要从那种“读书无用”、“重智轻德”的片面观念中转变出来,着眼未来,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为他们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其次,要明确监护权中的教育职责,提高父母的监护意识和责任感。再次,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还有就是在外出前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

六、留守儿童本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这是决定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因。作为留守子女,应该学会自己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端正学习的态度,勇于面对和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困境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实际行动。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全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某个力量就能担当起这一重任的,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协调功能,三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不断鼓励和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定会逐步解决,这一弱势群体必将迎来更为灿烂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吴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4,(10),15-18。

[2]蒋平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理论观察,2005,4。

篇1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庭

当前,我国的各方面发展都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但他们的子女因为财力、物力等不足被留在农村上学,进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便产生了。文章中的“农村留守儿童”具体指农村地区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而被长时间(6个月)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6)的农村儿童。相对于农村非留守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心理问题是重要的一个。在新时期,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茁壮成长、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建设。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新时期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探索其产生原因,进而综合发挥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新时期,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使得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和见面机会比以前相比变得频繁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甚至较少留守儿童比父母在家时表现得还要好:他们学习勤奋、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坚强独立,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新时期,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

1.情感孤独

王玉琼等研究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心智不成熟,渴望与父母在一起,在情感上依赖父母。但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不仅与父母的情感沟通较少;而且由于“代沟”以及知识层面、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与监护人之间沟通较少。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失落、紧张焦虑,情感上很孤独。

2.情绪易变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照顾,情绪易变。他们很容易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甚至别人的一句话或喜或悲,反复无常、多疑敏感,并且有强烈的焦虑,以致同周围的人关系紧张。同时,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地思考一些对他们而言太过沉重、太过成熟的人生问题,从而在情绪方面更加敏感。

3.嫉妒、憎恨、仇视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中的一些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憎恨别人,产生仇视心理。

4.道德意志薄弱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道德上的言传身教,道德意识不高。监护人中不乏爷爷奶奶等长辈,更加宠爱、溺爱孩子,易导致他们产生非道德行为。再加上这些留守儿童还是个孩子,他们缺乏对外界信息等的判断,缺乏是非意识,这就内在地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意志薄弱。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新时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村儿童自身存在的因素,又有来源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外在因素。

(一)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内因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青少年期,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艾里克森把整个人格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人生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人生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本文所说的“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发展的第四、五阶段,会出现的危机是产生自卑感和角色混乱。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差,离不开成人的监督与引导。这些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因素是导致他们存在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外因

1.政府关注不够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政府特别是乡镇等基层政府往往关注于从宏观上解决问题,如发展经济、宣传文化、修建住宅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硬件。但作为政府,却对祖国花朵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注,在资金、心理辅导等方面都投入很少。很多农村都没有修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玩乐的设施,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或组织专门人员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下一代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留守儿童面对的是不完整的家庭,缺乏家庭教育。如,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会缺失父爱或母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寄养家庭中的孩子,会因为各种隔阂、不适,不会及时地与他们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感到孤独、焦虑;而与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相处,更会因为老人的宠爱、溺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孩子的心理成长。这些都暴露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3.学校教育不平衡

在中国的学校教育的发展长河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学生、家长和老师。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并没有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从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很多学校都没有自己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这些都会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4.社会氛围的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生理心理还不成熟,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再如,受农村“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留守儿童会逐渐产生焦虑、厌学情绪。如此这样,内部心理的不成熟、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会阻碍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新时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在新时期,交通更加便利,通讯技术更加发达以及网络更加普及,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充分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同时规避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齐抓共管,一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政府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需要政府特别是乡镇等基层政府发挥“领头羊”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所以,政府首先应做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务工人员愿意留在家乡发展,这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其次,加强对“留守子女”父母和监护人的培训。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意识,获得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加强与子女的心理沟通。再次,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儿童提供玩乐的地方,促进其身心健康。

(二)家庭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给予儿童成长关怀、各方面教育的关键地方。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认为家庭主要应做到:首先父母应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增加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了解儿童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次,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应尽量常回家看儿童,以减少儿童的孤单情绪。最后,父母应加强与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儿童不愿与自己分享的事情与需求,从而针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三)学校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校主要应做到: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其次,向当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再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感恩”、“亲情回馈”等主题活动,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机会。最后,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树立榜样典范。学校既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自己体会集体的温暖;也可以在留守儿童中选取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社会应该采取的主要对策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社会各团体都应贡献自己的力量。首先,留守在家的妇女可以组成一个“妇女援助团”,凝聚集体的力量,帮助监护人照顾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其次,留守在家的教师、艺术者等可以组建一个特长培训班,从而拓展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减少其孤单情绪。再次,大学生、社会青年等可以利用节假日等去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他们可以开展义务家教,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晚会、野炊等集体活动,减少他们的孤单情绪。

总之,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农村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农村留守儿童在儿童中占重大比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重要一个。我们应该综合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一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

参考文献:

[1]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EB/OL].http:///edu/2010/10-06/2570146.shtml

[3]李潮海.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