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范文

时间:2023-07-19 09:29: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篇1

研究性阅读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读书,生动地获取知识、能力,从而整体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研读的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研读专题,依据课文和已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然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则适时进行课堂点拨。

课堂交流是研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力层次,研读教学中的许多亮点也都是在这一环节中出现的。可以说,课堂交流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研读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交流又是研读教学区别于以提问、应答为主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所谓课堂交流,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必须是一段相对完整、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又具有说服力的话,相当于一个口头的研究报告。由于学生已习惯于简短的应答,课堂交流的能力很弱,因此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就成了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是研读教学的积极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课堂交流能力的方法,现赘述如下。

一、研读专题具体

研读专题是研究性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课前预热、主线提炼等环节是为了自然、适时地提出研读专题,那么学生的研读课文、合作讨论、课堂交流和教师的随机点拨、课堂小结等环节则都是为解决研读专题而展开的。由此可见,研读专题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研究效果,而学生的研究效果又决定了课堂交流的质量。因此,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研读专题对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至关重要。

有位教师在教学《比金钱更重要》一文时设计的研读专题就很具体。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纸条”的关键作用后,先后提出了两个研读专题:(1)这张纸条上只写明了“我”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但这次交通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有哪些原因?“我”为什么不把这些原因也写进纸条呢?请仔细阅读课文1-3自然段,从中找出答案。(2)车主拿到这张纸条,看到的只是“我”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可他并不在现场,根本就不知道这次交通小事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还要感谢“我”?请从课文4-10自然段中找出答案。

有位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研读专题:请仔细研读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专题显然过于简洁,但随后教师提出的研读要求则将专题具体化了:(1)举一个事例。(2)读相关课文。(3)找关键词句。(4)说自己体会。(5)证惜别原因。

以上两位教师提出的研读专题都十分具体,便于学生操作。学生研究有了方向,课堂交流气氛活跃,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小组合作充分

受不同学力的影响,在同一个班里,有的学生善于研究,又善于交流;有的虽会研究,但不善于交流;有的则既不会研究,也不善于交流。在研读教学的起步阶段,不会研究又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们暂且称之为研读课堂中的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教师决不能等闲视之,因为研读的一大特征是全员参与。只有提高了这类学生的研究、交流能力,研读教学才能深入开展下去。

开展小组合作是培养这类学生研究、交流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仍然使这一环节流于形式,只是匆匆走过场,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成了优等生说,其他学生听的单向活动,弱势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这些本来就不善于研究、交流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被动,甚至会变得不想研究,不敢交流。这势必影响研读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安排小组合作这一环节,而且一定要使小组合作充分地开展,特别要保证弱势学生在小组中的优先交流权。唯有如此,才能树立这类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敢发言、多发言,逐步培养他们的课堂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交流水平。

要让小组合作能够充分有效地进行,教师一定要按照性别、学力等相对均匀地给学生分好组,同时要明确每一位组员的职责,“逼迫”全体成员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话语框架明确

在研读教学的初始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话语框架,有利于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交流。话语框架可以是提示式的,也可以是填充式的。

有位教师教学《三顾茅庐》时,提出了这样一个专题供学生研读:你喜欢刘备或张飞吗?为什么?请任选一个人物,仔细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由于没有明确的交流范式,面对善于交流者的侃侃而谈,不善交流的学生大多都不敢或不愿参加全班交流,影响了课堂交流的整体效果。其实,对于这样一个研读专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提示式的话语框架:先说说你喜欢(不喜欢)谁,再说说为什么喜欢(不喜欢),接着说说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句子或词语来说明喜欢(不喜欢)的原因,最后读读这些句子或词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填充式的话语框架:我喜欢(不喜欢)________因为他_______我从课文中找到了____条依据:_________这些句子(词语)应该这样读:(朗读 )。

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提供这样明确的话语框架,课堂交流的难度就会降低,学生交流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学生课堂交流的能力也将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交流形式多样

课堂交流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交流更全面、更到位,课堂交流的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1.个体交流式。即让学生在课堂上逐个交流,其他学生倾听。这一形式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讲全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评价。开展个体交流时,可以先让能力较强的学生交流,为不善交流的学生作示范,也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后交流,为不善交流的学生作补充和修正。

2.全员交流式。即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自由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一遍。这一形式为那些不会或不敢交流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是逐步培养这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办法。开展全员交流时,教师一定要鼓励不善交流的学生,无论自己研究的成果是否正确,都要大胆地说出来,只有多说多练,才有可能让自己能说会道。当然,全员交流式不能常用,否则容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个体课堂交流能力的继续提高。

篇2

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科学探究是从探究自己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他们的科学学习应该侧重在感受和体验上。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造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意识,缺乏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习惯。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制约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对于初涉科学探究活动的小学生来说,应该重点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作为一直从事科学课教学的教师,笔者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更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习惯,为他们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一、教师要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对学生温和、平等,毫无架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课堂上,教师始终微笑着,以充满期待和鼓励的目光望着学生,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启迪着学生的思考,会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经常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小组的学习中,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堂气氛就会特别和谐。例如:在课堂中笔者时常会参与到正在讨论的学生中间说“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据XXX同学的记录,我认为……”“通过刚才的观察,我发现……”等,当用到这些话语的时候,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聆听话语,积极参与交流的学生也大大增加。在这样一种融洽、平和的环境中,学生回答问题犹如日常聊天交流一样,没有拘束感,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地也就愿意交流了。

二、精设教育环节,多给学生机会,吸引学生合作交流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景,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景就是合作的学习情景。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等人指出,合作学习是三种学习情景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情绪影响着思维,教师在学生探究前,精心创设能引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境,将激发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如在教学“充气玩具的秘密”这一课时,笔者将一个大塑料袋装满空气,很郑重地拿出来让学生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在学生讨论后,向他们说明了里面是新鲜的空气,并将它放出来作为一件贵重的礼物给全班同学分享。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初步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产生研究空气的冲动,于是他们提出了许多他们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空气的问题。接着,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研究,就这样,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完成了整堂课的学习。所以说,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垫脚石”,只有让学生能够感动并为之投入的情境设计,才能使之对当前研究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场所。

三、科学编组,营造合作交流氛围

篇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教学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重组、整合各类信息,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大胆表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你别急,慢慢讲”,“你的方法真巧妙!”“你的思维真独特!”“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欲望,让学生敢于交流。

二、选择好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的讨论题目要有价值,富有趣味性、创造性、挑战性,做到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增强合作意识。如在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时,孩子对春游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喜爱春游,接近现实的情境,随即的问题中“小明带了10元钱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学生开始都忽视了划船及乘快艇价格表后的信息(每船限坐4人,每艇限坐2人),但在一些有游玩经验的同学的质疑中,大家猛然醒悟,这两项活动可以将人数凑齐再去玩,则每人分摊的钱会少一些,从而能多玩几个项目,这样的现实情境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有兴趣走入,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乐于交流这样的数学问题。

三、 灵活驾驭课堂,让学生交流得恰到好处。

课堂上一定要灵活驾驭课堂,把握好学生之间交流的契机,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交流。比如,学生的回答中或大胆质疑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抓住这个交流契机,灵活驾驭课堂,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当老师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时,一位学生质疑:“老师,课本和球场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比起球场的四个角显然小得多,为什么说它们的四个角都一样是90度呢?”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角的大小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本质问题,此时组织讨论就很有意义了。

四、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交流前的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并不要求人人都能得出答案,重要的是要对问题有个全面的感悟,在这个基础上交流才能目标明确,弄清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有一定困难,需要同伴或老师的帮助。当学生把握了交流的方向后进行交流,交流就变成有人愿说,有人想听,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交流,并在其中比较、辨别、扬弃,对交流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已经用到了“转化”的方法,那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能不能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这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用已准备好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独立进行拼摆,并思考摆出的图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以组交流,从而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交流时要注意倾听。

孩子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分析、评价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教学必须的条件。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可以提醒孩子:“讲话只要对方能听得见,不一定要声音大,不要影响其它小组讨论”,“别人在说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要注意听出别人的方法和思路”等。在全班交流时,让孩子说说“他刚才说了什么,你听懂了吗?”“他说得怎么样?”“你能重复一下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语言,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重视数学语言训练,帮助学生交流。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如烟囱、柱子、水杯等,再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而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在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组织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圆柱的表象,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篇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实践。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教师主动设问,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语言是人和人交往,以及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应经常问学生,用的是什么图形的教具,是怎样贴图形的,讲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回答,等等。

2.学生主动质疑,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才能思,辩才能明。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无疑能使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年终总结达到思想的开放性。如果我们能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口,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结合实践,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没有操作支撑,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教具、学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数学课上应针对学生抽象水平较低的现象,重视实践操作,通过直观演示和教具的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节中,推导数学公式是难点,比较抽象,如利用教具进行演示,便会一目了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就能回答出上面的问题了。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量量各个三角形的度数,算算三角形角的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特别想知道是不是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教师就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让学生剪下角拼一拼,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印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把结论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只要讲得清楚,大家听得明白,就应给予肯定。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三、注重指导,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1.交流发现要完整。

清晰有序、头头是道地说话,不但能给听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而且能使说者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有根有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做到简单明确,便于表达。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的数学知识都呈现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呈多样化,因此,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得干净漂亮,但若让他们把自己的思路说一说,却往往不能完整、流利地表达。针对这一现象,就应从训练学生的口语基础入手,从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指导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教学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两步应用题:“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教师就要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指出做纸花用11张后留下的部分和做小旗用去9张的部分,把中间小问题讲出来,尽量让多个学生讲,使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转化成口语。2.交流发现要有准确。

在训练学生有头有尾地说话,能完整、连贯地把话说清楚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说准确。例如,“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有的学生可能脱口而出“2”,也有的说“2份”,答案虽然对,但语言不准确。如果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就能完整地回答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只有多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想说、会说、能说、说好,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才会变得更有逻辑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