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7-19 09:29: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劳动教育知识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劳动教育知识点

篇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或个人,他不同于农民等主要依靠体力获得劳动成果,而是脑体兼有并且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者。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涵义及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作为一般的“主体”和特定的“主体”的统合。作为一般的主体,它是指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显示地确证自身对客体的主体地位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这个主体指向思想政治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与实施者。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年龄来分,可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教育主体;按性别结构来分,可分为女性教育主体和男性教育主体;按行业来分,可分为学校、企业、军队、党政机关的教育主体等。按级别来分,可分为高级政工干部、中级政工干部、初级政工干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劳动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合法性和奉献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合法性劳动特点,亦称方向性。这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正常有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以服务于该国的思想意识的统一,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必须符合阶级社会统治的意志。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必须是沿着这个大方向进行的,否则一切教育活动的举行都是没有实际的社会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奉献性劳动特点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正常有序运行的本质要求。我们都知道思想决定行动,那么作为一个大的国家来讲,必须做好国民的思想工作,以使其能够主动地自愿地奉献于国家。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奉献性的劳动显得格外重要。

(二)综合性和塑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综合性劳动特点又可以称之为全面性或多样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由众多因素构成的综合性劳动。这边面的众多因素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他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思想觉悟、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综合性劳动特点要求各教育机构必须严格把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各项指标,从而筛选出最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同时也要求各界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努力加强学习训练各项基本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塑造性劳动特点又可称为纠正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塑造性劳动特点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正常有序运行的本体功能。塑造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活动帮助教育客体接受科学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并进一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规范行为。这里谈到的塑造性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宏观方面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微观方面包括个人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等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主要是努力改变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精神世界使之完满。第一,通过引导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本来的错误思想改变为正确思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要求的。第二,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较低的理论水平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这一点不带有阶级性特征。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潜在性和创新性

篇2

2.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的思路

2.1.培养教师自身高尚的素养促进德育工作的进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自身的形象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比如,教师认真书写的板书与精心设计的搭配比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效果、精益求精的授课语言,以及对每一个公式、每一个符号都认真的推敲研究的精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会以一种无形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将德育工作溶于课程教学中,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塑造学生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提高学生修养。

2.2.充分挖掘课本的德育素材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有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篇章比比皆是,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丰富的德育素材,在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学习圆周率,可以先行为同学们讲解祖冲之的一些情况,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领域。教师通过那些跃然纸上、观点鲜明的古代文化与思想遗产推进德育工作,结合知识点辅以事例不断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灿烂的历史人文精神熏陶着每个学生的思想,达到智育与德育共同完成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古代历史任务等了解较少,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小学教材中包含的祖国灿烂文明与文化熏陶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和谐民族建设的宗旨更具积极意义。

2.3.用丰富的第二课堂渗透劳动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数学课堂上,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习情况与课外生活有机结合,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比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学习小数点知识的时候,可以发动同学们在周末跟随父母买菜,看看买菜时算账怎么用小数点的,同时帮父母洗菜。一方面学习了数学知识,一方面对同学们进行了劳动教育与尊敬父母的教育;又如学习四则运算时,可以利用班里集体劳动的机会,比如帮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每人擦几块玻璃,一共几个人擦,除去打扫别的卫生的同学,班里一小时可以擦几块玻璃等等。一方面在劳动中渗透了数学课堂知识,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间接促进了数学课堂上德育工作的开展。

2.4.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是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要融入的,这关系我们的名族与未来,只有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团结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在课程中穿行集体主义方面的德育教育。比如,对于低年级小学数学中可以利用一些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同学们分组并记录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次数与效果,然后给那些回答问题积极的小组里面贴小红旗,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同学们数小红旗的数量来增强对数字的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小组的集体主义协作精神。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61

0 引言

新形势下的政治教育应当以多种方法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有效帮助人们进行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养成,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思品课的教学意义是指导学生们养成正确的行为、完善的人格,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既需要有理论指引,也需要情感熏陶。在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性格,共同欣赏“阅读与感悟”这一选段,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粤教版教材的特点

粤教版的初中教材一改过去陈旧、生硬的教学模式,以全新面貌吸引着广大师生。教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新颖前卫,创设了案例与情境式的教材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及学习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价值观及情感,引导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粤教版的教材中选择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感人肺腑的实例,有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粤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由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每节课都设置了评价内容,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等,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粤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结合了心理、道德以及国情,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认同感。粤教版教材分为四个模块,引领着学生深刻地认识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问题,促使学生自觉地将个人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肩负历史使命,强化社会责任感。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围绕相关主题,包括“探究园”、“国情导读”、“实践与评价”以及“阅读与感悟”等四个模块,其中“探究园”能够带领学生从社会中的情境入手,探究、体验不同的主题,探寻学习兴趣,明辨是非。“国情导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力。“实践与评价”模块能够再度强调学生的觉悟与实践能力。“阅读与感悟”引领学生阅读文章、漫画以及材料,感悟榜样类的事迹,升华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2 思想品德教育中添加“阅读与感悟”模块的意义

2.1丰富思想情感,提升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传播马列主义的基本观念,以马列主义思想提高广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实现思想教育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人们在当下社会中,应当正确认识世界,正确处理好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思想感悟模块的文字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思想情感就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也相应地提升了一个境界。学生是最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故事感动,在老师的引领下,在学生的自我领悟中及时感受到阅读的魔力,知识学习的意义。

2.2促进未成年人的知行合一

人的成长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个体应该是能够一直接受社会中的思想,其中包括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和价值准则等,培养良好的习惯、坚定的信念以及高尚的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使得个体形成稳定的政治理想,以适应社会发展。在思想方面,可以不断培养人的思想品德,规范个体的社会行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观念,俗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未成年更应当做到知行合一,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2.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在社会主义生产力中,人是最重要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提高人的思想觉悟,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激发创造精神,推动人们全面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学生年代就及时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中,知识点的灌输是必须要有的,但是如何贯彻落实,如何积极使用这些知识点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故事的形式把要表达的思想讲述出来,以学生能够理解的形式表述出来,让学生能够拓展思维,调动创造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2.4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知力

在学生尚未进入学校学习时,就已经学习过语数外等科目,但是对于思想政治却全然不懂,学生的年纪较小,思想政治中的一些复杂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学生并不能立即掌握其中的内涵,只有以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思想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良好作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热爱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更好地教育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国家以及集体的关系,避免狭隘的个人主义。

3 如何利用“阅读与感悟”模块

3.1 仔细研读,感知教材

阅读是一种搜集知识、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阅读能够发展我们的思维,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情感。在阅读中我们能够感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世间的美好。在思品课中,细细研读品味“阅读与感悟”模块的素材,能够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阅读与感悟”模块紧密贴近生活,加强了思品教育的实效性。如粤教版“阅读与感悟”模块选取的文章《为青春喝彩》,文章短小精悍,辞藻优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洋溢着激情、挥洒着青春汗水的青年时代。

3.2 陶冶情操,感悟真理

有效的课堂是传授知识的理想之所,是蕴养人性的最美之处,思品课的价值在于以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世。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固然重要,但是引领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加重要。很多时候,教师采取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式,不会使学生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得到良好塑造,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在教学中老师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阅读与感悟”模块中有一课《宽容化解仇恨》,这个故事讲述了在苏联与德国战争后,一位苏联老人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身处逆境中的德国战俘,文字的感染力让每个阅读者都发自内心地感动着。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去把这篇文章读一下,在课堂上集体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老师可以针对这个文章提几个问题,比如:如果你是文中的老妇人,你会如何对待曾经害得你们家破人亡的德国战俘?那么为什么这个老妇人能够宽容对待德国战俘呢?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悟是什么?在深入学习这篇文章后,学生得到了一些启示,表示了自己将来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一定会学会包容。生活中我们应当有原则地宽宥别人,这是思品教材中“阅读与感悟”模块给我们传递的道理。

3.3 课后延伸,巩固新课

思想品德课上除了会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之外,还非常重视知识的延展性。在上完一节课后,牢记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教师也需要不断地促进学生、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养成,将理论化作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有效地运用到位。在课后老师可以布置和当天授课内容有联系的实践型作业,根据实践型作业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结束语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阅读与感悟”模块拓宽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让思想品德老师一方面与时俱进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一方面让老师不断自我提升,调整自己,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让自己的知识、经验等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以高质量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十课写道:“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课都安排有时政播报时间。这一安排,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最近发生的重大时政,让学生尝试着解读其发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结果或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的措施等。由于学生对时政的分析能力有限,也许会出现许多幼稚的观点,此时教师应该以“言之有理即可”作为评价标准。如以“2008年有民众提议北京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长期限行”为背景,让学生分析这种做法是否可行。学生讨论热烈,有的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认为这种做法可行并坚决支持。有的从交通堵塞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是迫不得已的做法,可以偶尔实行。有的则认为,如果单双号长期限行,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很多单位或个人为了出行方便增加车的数量,并通过某种手段将车号分别定为单号和双号,这样就可以每天出行。从长远看,这样不仅起不到控制车辆出行的目的,还会使车的数量激增,带来更严重的交通堵塞。因此,这种做法是坚决不可行的。显然,最后一位同学的分析更全面、更有道理。但是,教师不可以否定前两位学生,他们的回答都“言之有理”,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参与到讨论、探究中来,积极关注社会生活,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二、形式多样的课下作业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因此,教师不仅可以布置书面作业,也可以布置形式多样的课下作业。

1.布置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探究性任务,这种任务主要是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布置探究性作业能够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扩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防患于未然”一框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网络搜索、查阅有关法规等方式进行探究,了解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实施哪些犯罪行为会受到刑事制裁。通过探究,学生不仅对本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会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行为。

2.布置调查性作业。

所谓调查性作业,主要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分析调查所得数据和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感受社会,提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性的方案。教师可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能引发学生去调查、实践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并要求学生把这些调查实践的东西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思维能力。例如:在讲九年级第四课“我国人口、环境、资源的现状”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人口分布年龄状况、河流、耕地、树木的覆盖率、企业资源利用率等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得出相关结论。有了亲身实践,学生对课本知识就产生了感性认识,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3.布置家务劳动、社区活动、义务劳动。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媒体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七年级的学生做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

忽视劳动教育,会使孩子不尊重劳动,甚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理解父母,不爱护公共财物。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让他们在劳动中培养实践能力、提升道德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非常重要。如教师在讲授九年级“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的内容时,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作业:在家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在社区做一些公益活动;在平时多参加一些义务劳动。这项作业可以不拘泥于课程时间安排,可每周或每月布置一次,通过家长、社区等的反馈意见来进行评价。

三、充满挑战的开卷考试

考试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考查的方式也灵活多样。近几年来,河南一直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试题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如下题:

材料一:展示中国发展新貌,荟萃世界文明精华。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4月30日晚隆重开幕,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齐聚黄浦江畔,共同见证这一难忘时刻。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在世博会159年历史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举办。

材料二:上海世博会河南馆以“国之中,城之源”为主题,其标志取名为“龙城”,以印、龙为主要元素,以篆书体“豫”为主体形象,神似人物或一个场景(劳作、唱豫剧),给人以无限遐想。吻合河南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理念。世博会河南活动周定于7月13日至17日举办,届时将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宣传河南、展示河南。

“看世博,知世界”活动正在进行中,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谈谈我国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重要意义。

(2)请推荐两种独具我省特色的展品或项目参加河南活动周。

(友情提示:可从历史文化类、土特产类、民俗类、知名品牌类等方面入手)

篇5

国外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倡导教育应从传统的“陈腐公式”中解放出来,把科学技术作为教育的中心,通过实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精确操作的能力和清晰地表述事物的能力,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项目教学法符合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20世纪初逐渐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的是把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典型的工作项目(由企业的生产产品直接或转化而来)的跨学科或者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出相应的项目教学方案,以行动路线为依据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激发学习热情和信心,培养职业素养。

项目教学法中,以项目载体为核心,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整合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项目实施过程就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过程,实践性强,学生通过整合应用逐步形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CAD的注塑模设计教学

“注塑模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师)”专业的核心技能,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而深入的工业应用,基于CAD的注塑模设计是跨学科的技能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

1.注塑模设计教学特点

注塑模设计教学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纷繁复杂,知识点之间有着兼容并包,承前启后,并行同步等关系。注塑模设计主要内容有:注塑模设计概述,分型面选择,浇注系统,成型零部件,合模导向及定位机构,脱模机构等,其中又包含若干的知识点。

2.注塑模设计与CAD的整合需求

基于CAD技术的注塑模设计是模具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注塑模设计与CAD的整合不能是先后完成每科教学,或者两科内容生硬交叉,整合必须是有机的、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整合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学科不再“壁垒森严,不相往来”,而是围绕一个任务共同协作,相辅相成,有机整合,即项目教学法。

四、项目教学法在注塑模设计CAD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在注塑模设计CAD教学中的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教学项目,寻找合适项目载体

通过企业调研,对注塑模设计和CAD教学分析,形成以下主要的教学项目:塑料香皂盒产品设计,塑料香皂盒注塑模设计,手机上盖注塑模设计,PET瓶盖注塑模设计,电动车飞轮防尘圈注塑模设计,电动风扇叶片流道系统分析(CAE)等。这些项目基本覆盖注塑模设计和CAD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点。

2.提出任务,分解实施过程

首先提出任务,让学生知道要完成模具设计任务。借助前期的工艺资料和操作技巧的帮助,学生在项目开始前获取完成任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准备。然后通过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分解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明确完成设计任务的几个重要步骤,清晰完成线路,促进主动学习。

3.讨论和制定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的讨论与制定是实施前的思考,是知识和技能准备。学生要将材料选用,模具结构选用,成型零件设计,定出系统设计,冷却水设计和模架选用等项目实施方案排列出来,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形成最佳方案。

4.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由学生完成,遇到问题教师可提供指导。发现错误时指出但不给出答案,由学生自行寻找。但遇安全事故应制止。项目实施是检验方案可行性的唯一途径。

5.检查与评估

每个项目都应有检查评估表,学生能从表中了解到,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要付出什么努力,学会独立评估设计过程。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检查,及时纠正错误和改善设计。评估由教师参与小组评价,解决出现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五、推行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篇6

近年来,旅游专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统计信息显示,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361129人,比上年增长17.1%。在如此规模的旅游高等教育中,本科层次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要遵循本专业操作性强的特性,又要注重本科生的通识理论教育,这对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求不同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根据各自优势突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人才,才能减轻就业市场中人才同质竞争的压力,为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种空间。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该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特点的旅游行业的高、中级专业管理人才和规划人才。为达到这一定位要求,同时为使毕业生具备区别于兄弟院校的特色优势,多年来,旅游系经过不断探索,多次修订培养计划,改革培养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较为系统的专业培养体系。

一、培养模式的选择――“3+1”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各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绝大多数实行四年在校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2―3个月的实习。由于实习时间短,旅游企业通常不欢迎,造成学生实习比较困难的局面。另外,有的学校实行“工读制”,即每周课堂教学4天,在旅游企业实习3天,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但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会因为高校周边旅游企业较少而难于实施。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内最早实行“3+1”教学模式的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部统一的教学计划学时总数框架内,在打通前两年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压缩专业课教学时数,将四年的课堂教学压缩在三年内完成,留下近一年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培养模式适应旅游管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环节并重的教学要求,校正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旨在探索在四年制本科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途径。通过调研与论证,这一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又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及就读与就业的平滑过渡。

二、专业特色的定位――地学特色

1.开创旅游地学领域,开设旅游地学课程。

地大旅游系充分利用学校传统专业的学科优势,揉合了生态学、地质学、土地资源学、人类学相关知识,并将其与现代旅游学紧密结合,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旅游地学这一新的专业领域,开设旅游地学专业课程,填补了旅游学科的一项空白。旅游系教师有多人来自地学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加强旅游科研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突出了地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及成因的认识。

2.建立旅游地学实习基地。

地大旅游系依托学校实站,在北戴河设立了旅游地学教学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定于学生一年级暑期进行,作为旅游认识实习,以旅游地学的相关知识点为实习内容。通过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滨海旅游景观的成因及其演变趋势探析,并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学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念。

另外,本专业的部分课程,如《旅游区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借鉴《旅游地学》中的资源成因分析及分类方法,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中贯穿“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观;利用校内资源,开设《珠宝设计与鉴定》和《地球科学导论》等地学性质较明显的选修课程。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我们与兄弟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具有较鲜明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旅游活动月”

目前国内旅游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普遍具有较强的集中性,不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适时消化,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开展专业综合素质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另外,旅游专业学科知识点较为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兴趣和性格的限制,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某一较为狭窄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旅游系经过几年摸索,认为开展校园“旅游活动月”是适时进行专业综合素质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

“旅游活动月”一般以专业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进行,根据教学安排,在每年的5月或10月间举行,历时一个月。活动共设立5个比赛单项,包括现场模拟导游、客房操作、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比赛共分4周进行,前2周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督促学生练习,第3周进行预赛,第4周根据预赛成绩,每单项选取8―11名学生参加决赛。

实践证明,“旅游活动月”的开展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实习提供了一个平滑过渡的条件。其主要成绩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了学生专业实用技能

“旅游活动月”5个比赛单项都是针对学生课堂教学所缺乏的环节而设置的,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设计两大方面。在客房操作比赛中,尽管很多学生没有学过相关专业课程,但通过教师的现场讲授、示范操作,参赛学生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认识;现场导游模拟是一种规范知识应用与自主创造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学生在熟悉旅游景点资料的情况下,可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和讲解方法;专业论文写作、精华路线设计、导游词创作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论文写作比赛中,教师要求学生严格规范论文格式,对论文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精心指导,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了一定的准备。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对专业论文、精华路线设计在现场答辩、讲解时须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增强了学生对现代多功能设备的应用能力。

2.提高了学生专业心理素质

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个单项比赛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如现场导游要求学生面对评委和观模者进现场的导游模拟;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都不是交上书面的作品了事,而是必须进行现场的讲解和答辩。这些都要求学生理清思路、调节情绪、大胆表达、灵机应变,对学生心理素质是一次测试和考验。

3.活跃、增强了专业气氛

学校要求各院系在学生的培养上要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基础课程占去了大部分,留给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少,因此,以往有些学生感觉专业气氛不够浓厚,对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开展“旅游活动月”这种活动,使学生对导游、旅游酒店、旅游产品设计等这些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4.融合了学生专业课程知识

课堂专业知识讲授都是分不同课程进行的,如何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须得有一个学生自己综合运用、创造探索的过程。“旅游活动月”部分项目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出了要求,如专业论文的写作、精华路线设计,需要涉及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经济学、市场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些活动对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多种专业资料、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具很大的促进作用。

5.扩大了旅游专业影响

曾经参加过“旅游活动月”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有校、院部分领导同志,省、市旅游局的相关领导同志,以及部分企业界管理人士,他们对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做出了指导、提供了帮助。这些活动,扩大了本专业在校内的影响,加强了本专业与校外相关部门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四、课堂教学的革新――与时俱进

旅游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形体训练”课程从内容到上课方式都进行了系列改革。根据旅游从业人员语言沟通及礼貌礼仪的特殊要求,将该课程更名为“旅游语言”课程,将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结合起来,强调旅游从业人员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并融入了旅游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编著了《旅游语言》教材,重新界定了旅游语言的概念,扩大并加深了该专业课程的内涵。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系各位专业教师都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在“旅游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制作了图文丰富的多媒体教案,教案中直观图片等远多于文字描述,真正意义上避免了黑板照搬,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在“旅游市场”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案例教学,引入了大量案例,在课程考试中也加大案例题的比例,有助于学生分析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旅行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综合知识的应用。在“现代饭店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行业发展的时代特点,让学生制作饭店网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既注重导游素质培养,又紧紧围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而进行,近年来在“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中我系学生的一次性通过率在省内名列前茅。我系在教学创新和改革中经过几年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厚基础,强技能”为特色的教学特点。

最后,我们也认识到,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施“3+1”教学模式后,由于学生在外地企业顶岗实习,其找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也给学生的入党、辅修外专业课程等带来了不便;“旅游活动月”的开展也遇到组织人手短缺的问题;教师与旅游企业的联系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于相关环节的优化途径,还需要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200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R].2007,4.

[2]佘伯川.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

篇7

所谓复习就是重复学习已学的内容,使其印象更加深刻,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小学英语复习课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温习和巩固,是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复习课的有效开展,使学生不仅能查漏补缺、强化记忆、加深理解,而且能获取系统化的信息,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技巧,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复习课是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复习课显得尤为关键。

一、复习计划的制订

1.集体研讨,初定计划。

小学英语的知识点相对分散,而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不知怎样复习,需要教师的合理指导。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制订一份详细的复习计划,为上好复习课奠定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集体研讨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教师通过深入研究、相互交流和探讨,统一复习目标,学重难点。如学生常混淆的音近或形近的单词、学生常错的句型转换、常见的语法知识等,起到共享资源的作用。经过集体研讨制订的复习计划,质量整体提高,有着目标更明确、内容更详细、知识更全面、结构更合理等特点。

2.因材施教,改进计划。

教学就是教与学的过程,两者相互联系。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根据班级的学生性格特点及班级整体认知水平,需要对复习计划进行适当的改进,并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本班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较高,因此在制订复习计划时,可将复习内容加大点,复习节奏加快点,复习难度加深点;反之,则正好相反。若本班的学生整体偏“闷”,那在制订复习计划时,可针对这一特点,多设计一些游戏、儿歌等活动,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让他们真正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二、复习类型的转变

1.“趣味化”复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因素对学好英语至关重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教学主要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绘画、唱歌、儿歌、讲故事等方式展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在复习上海版《牛津小学英语》2A中与动物有关的知识时,老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小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计快速抢答环节;接着可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给出关键词来进行猜谜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加深理解。“趣味化”复习,使复习过程趣味横生,使英语教学更具活力,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知语言、习得语言。

2.“开放化”复习。

小学英语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开放化”复习是开展小学英语复习课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帮助四年级学生复习现在进行时的过程中,我摒弃了传统的师生问答的方式,而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完全放手,让学生在“开放式”的环境中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将学生的口语化表达趋于规范,现在进行时的定义、时间状语、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等知识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详细而准确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在“开放性”的氛围中得到“开放性”的启示,乐于探究,主动参与,激发并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实践化”复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将复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说。如在复习food的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每人带一样喜爱的食物,在课堂上学生通过看、摸、闻、吃等实践活动,自然而然地复习到了相关词汇和句型,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英语,体验学习,开阔了知识面,成就感大大增强。“实践化”复习旨在让学生通过体验真正掌握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情感化”复习。

适时渗透情感教育,能让少年儿童的身心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开启小学英语的育人功能。教师只要细心观察,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道德因素,小学英语的复习课在语言教学的同时,也能巧妙地融入情感教育。如在复习母亲节时,可渗透感恩教育;在复习交通灯时,可渗透安全教育;在复习职业时,可渗透爱劳动教育……学生在复习中,不仅掌握了英语知识点,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的熏陶。“情感化”复习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英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样学会做人。

三、复习原则的把握

1.不遗漏每个要点。

要点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小学英语的复习要点较多,教师在找准要点的同时,千万不能遗漏,应尽量做到周到和全面。在复习时,突出要点,将要点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转变成学生最基本、最容易接受的内容,学生有目的性地完成相应的学习,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2.不回避每个难点。

难点是必然存在的,也是不应回避的。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勇于面对难点,并努力克服难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难点,仔细分析难点产生的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切入点,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设计不同的练习,让学生扎实训练,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享受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的喜悦。

篇8

以上两点,足以提醒我们:对导游人员资格准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素质和水平、技能和技巧?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编写者们的认识,还是大相径庭的。基于此,有必要谈谈该类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旅游

“国家版”《汉语言文学知识》教材的副标题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湖南版”《汉语言文学》与《导游语文》的副标题则是“湖南省导游考试推荐教材”。笔者认为:不管“国家版”还是“湖南版”,对该类教材编写目的的认识应该保持一致性:即服务旅游和导游资格考试。而导游资格考试是一种专业技能考试,与普通教育的中考、高考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指向有明确的专业性――导游。因而,与其把为这类考试服务的教材命名为《汉语言文学》或《汉语言文学知识》,不如旗帜鲜明地将其称为《导游汉语言文学》。这不光是一个命名的问题,其深层次意义是: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中,应以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问题。教材既然是为导游资格考试编写的,就应该旗帜鲜明地服务于旅游,特别是当前大力提倡与深入推动的文化旅游,围绕旅游与文化旅游组织编写内容,安排篇章,以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专才教育为主。

二、突出实用

突出实用有两层意思:一是对直接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的知识,一定要精讲,不能遗漏。二是与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无直接关系的知识,要大刀阔斧删除,坚决舍弃。以“湖南版”的三种教材为例,“再版本”中有两章是很有实用性的:一是,第三章“湖南文化”,二是,第六章“导游语言表达”。前者对深入推动湖南本土文化旅游,意义重大。后者对导游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帮助不小。很可惜,在“三版本”中,竟被删除了。相反,“国家版”一字未提的“中国文学史”,在湖南“三版本”中却得到了极大地加强,由“初版本”和“再版本”中的一章,扩展至了两章。笔者认为,除了专门学习与研究中国文学的高校中文系学生及有关专业文史工作者以外,其他社会人员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学详尽的中国文学史。不用说从先秦到现当代的文学史头绪纷繁,内容芜杂,光是明朝一代诗歌,就有台阁体、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等。而且,所谓“文学史”,湖南版基本上只是人名及作品名,对其中很少部分作品也只加上了几句鉴定式的结论,缺乏趣味性和旅游专业性。如果在旅游文学史的框架下有选择地编入影响大的与旅游景区有关的一流作家作品,效果就会好得多。“再版本”的第一章“汉语言基础”较之“初版本”的第一章“汉语和现代汉语”,增加了“湘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知识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比较了差异,特别是语音。全文虽然只有200来字,但是,这对湖南人提升普通话水平,却很有实用价值。很可惜,在“三版本”中,也被删除了。

“初版本”和“三版本”都有专门的“写作”一章,内容包括“写作的一般原则”和“各种文体写作”两部分。全章分别讲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前两种共占十分之一的篇幅,应用文占十分之九的篇幅。应用文内容中有书信、请示和报告、通知和函、计划和总结、导游词等五大类,其中“书信”一项,讲了11种,导游词只占了应用文的九分之一的篇幅。11种中,除“一般书信”,“咨询信”,“求职信”、“电子邮件”四种与学习者个人的生活工作有较直接关系以外,另外的七种,都是旅游类专业学生不常用的。“湖南版”导游词知识只有“国家版”(二)导游词内容的十七分之一的篇幅,比较而言,“国家版”(二)的实用性就要突出得多。

导游人员的工作,一般要介绍景点大量的古诗词及书法名家用各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对联,很有必要粗线条地学习书法史、书法名家简介及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书法艺术书体知识以及最重要的古汉语知识。因为旅游景点中的古代文学作品有较多的省略句、句子成分位置异常、词类活用等。可惜的是,不论是“国家版”或“湖南版”,这方面的内容均付阙如。

三、攻克难点

所谓难点,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占据制高点地位的知识点,是该领域的关键点。攻克了它,就像棋局中下了一手妙招,满盘皆活。让它卡了壳,就会全局皆输。

以“湖南版”(三版本)为例,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二节是“文字”,其中有个重要的知识点是“不写错别字”。怎样避免和纠正错别字呢?教材中只有这样一行短短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和意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应着重从字形和字义入手,结合字音加以辨析”,这41个字,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何谓“表意文字”?“汉字字形和意义较为密切的联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看出?要讲清这些,怎么也绕不开讲汉字的“造字法”――传统的所谓“六书”。“造字法”讲得比较深透,错别字就可以大为减少。造字法就是这一节必须攻克的难点。例如“社会”的“社”,为什么是“礻”旁而不是“衤”旁?“初中”的“初”,为什么是“衤”旁而不是“礻”旁?掌握了造字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反四、反N,避免系列的错别字。原来,在文字学上,今天称为“视旁”的“礻”,是叫“祈旁”的,凡从“礻”的字,字义皆与鬼神迷信有关,如神、祸、福、祥等。“社”的本义是土地神,故从“礻”。而“衤”则是“衣”的变形,偏旁为“衤”的字,字义一般皆与针织、缝补、衣服有关。“初”的本义是“裁衣之始”,所以,“初”应是“衤”旁。“国家版”(二)的第一章“汉字与导游语言”就编入了造字法和甲骨文中的各类例字,在攻克难点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再如“湖南版”(三版本)第六章“诗词对联常识”,难点共有三处:第一“入派三声”之后,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仄声字)的识辨问题。第二,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第三,何谓“平水韵”的问题。这三个难点,“三版本”也未能攻克。

先说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的识辨问题。湖南“三版本”第128面提了两条。第一条是:借助《辞源》、《汉语大辞典》、《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汉字古今音表》等工具书查检。但该条不太可行。因为前两种工具书卷帙浩繁、价格昂贵,除图书馆馆藏,一般人个人难以购置。后两种则稀少,颇不容易寻访。而且即使拥有,查检也太费时间。第二条是“粤、吴、闽、湘、赣等方言区至今仍保存着入声,经过一定的学习,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事”。该教材却将这一条大而化之,缺乏操作性。实际上,这个问题是近体诗格律知识中至关重要的头号难题。这个难题不能解决,就无法谈平仄。陕西师大的郭芹纳所著《诗律》[6]一书中的第七节有专讲“入声识辨”的内容。一共讲了五种办法,种种皆切实可行,简单快捷,且有严谨的科学性,并附了不少学以致用的练习,对编写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说“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这一问题,湖南“三版本”不仅未能攻克难点,而且有知识错误。该教材说:“一句之内,平和仄要两个两个地隔开,不要连平或连仄……平仄相间无非是两种形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不完全正确的。教材在紧接其后介绍的四种基本句式中,就自相矛盾了。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中,就出现了连续“三平”和连续“三仄”,按音步划分形成的“平―仄―仄”和“仄―平―平”连续“两仄”和连续“两平”。因此,在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不只一种,而有两种。两两相隔只是其中的一种,可称“间隔式”。而“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的“平―仄―仄”、“仄―平―平”式,则是另一种。当代著名文史学者周振甫先生,在其相关著作中,曾将它命名为“错综”式[7]。

然后说何谓“平水韵”?该教材未置一词,只在讲近体诗押韵的相关规则时,用一句话提了一下:“近体诗的押韵,一般依照‘平水韵’”。在近体诗的阅读和当代传统诗词写作中,“平水韵”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旅游类专业学生,虽然无需自己创作近体诗,但必须会欣赏、解说名胜古迹的传统诗歌,以及古人的楹联。所以,该类专业的学生应当熟悉平水韵。例如:贾岛的名作《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时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它究竟是怎么押韵的?不讲平水韵,就无法理解。教材还有明显的错误说法:“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诗词对联这类作品时,仍应按中古四声来掌握平仄……近体诗的押韵,一般依照平水韵。”不讲平水韵,就无法纠正该教材出现类似以上的错误。根据“中华诗词协会”的相关规定:允许“双轨制”。即我们今天创作近体诗,是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平仄和《中华新韵》的;对坚持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也不反对。只有在欣赏古典文学中的近体诗时,才专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单轨制”。但是“双轨制”,只是针对今人创作的,而旅游类专业学生重在欣赏、解说而不在创作,故特别要弄懂“平水韵”。

四、深入浅出

所谓“深入”,就是要有学术水平,解说精准。所谓“浅出”,就是行文要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仍以“湖南版”(三版本)为例,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一节“汉语概说”中的第五个知识点叫“现代汉语的特点”。教材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但若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在此之前,能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提示汉语最重要的特点――它属于“分析语”,则更属高屋建瓴,能提升教材的学术性,即使之更“深入”。语言学把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语序则比较自由。如斯拉夫语系中的俄语,拉丁语系里的英语等。另一类是分析语,其主要特点是运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不使用形态变化。汉语,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分析语。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通过汉语和外语的比较去认知和掌握汉语的特点。

篇9

项目教学法的启蒙是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在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中初具雏形,经过20世纪中后期的逐步完善,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计算机人才的目标,在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项目教学法这种“情景式”项目操作可以锻炼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跨专业的学习也会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职场竞争力。因此项目教学法符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项目教学法对计算机课程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师辅助下,学生独立对相关项目进行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总结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独立动手实践。每个项目所包含的知识点涉及多个专业,因此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全面素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有极大的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更大的提升。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独立自主,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过程

(一)仔细分析,明确项目任务

每一个项目都包含有多个知识点,教师必须仔细分析项目内容与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关联度,选择确立切实有效的项目。实用可行的项目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师要确立切实可行的项目,项目内容必须保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项目难易度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来选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项目的具体任务及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应该学习什么。

(二)搜集资料,成立小组

按照每个项目要求将学生分成学习合作小组,每个小组明确成员分工,并且推选出一位项目执行经理,组织小组成员完成项目,协调各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围绕项目内容提供建议,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制定计划,设计方案

小组成员根据任务要求及搜集到的资料,在项目执行经理的组织下进行组内交流,集思广益,最后项目执行经理整合小组成员意见形成初步计划,然后由教师给出指导意见。接下来,各小组之间互相进行交流讨论,取长补短,修改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计划中的缺憾,最后形成完整的小组方案。

(四)实施项目,总结评价

学生按照方案开始实施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组的项目执行经理必须协调好小组成员的工作,明确分工,出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教师对每个小组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但除了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能干预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完成以后,执行经理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组内评估,确认是否完成项目要求的所有任务。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最终的解决方法,吸取教训。教师组织各小组相互评价,最后对每个项目进行点评,总结各小组的优缺点,对优秀项目进行展示。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二、加强计算机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效果的举措

(一)编写项目式教学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对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成果有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跨专业的学习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市场上出版的教材以传统的章节模式为主,陈列的主要是系统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环节,脱离了实际情况,显然无法满足项目教学法的要求,使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编写设计符合项目教学法特点的教材尤为关键。项目式教材的编写,要依据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其中必须制定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项目内容,并且整合相关知识到项目中。根据项目实施经验对教学教材不断的修改,使之符合实际,形成计算机课程专业教材。

(二)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项目教学法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企业一线项目实施经验。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有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辅助,以课程核心为基础,分析企业人才能力需求,才能选择制定符合其要求的项目,这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必须经常深入企业一线或参加企业培训,了解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状态,明确岗位职业素养要求,使项目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加强校企合作

项目的选择关系到项目教学法实际效果的好坏。选择好的项目可以使教学效果显著增加。这就要求在选择项目时,首先要保证项目的可行性,其次要保证项目必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对于高职计算机课程而言,必须选择与计算机岗位密切相关的项目,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最实际的锻炼。所以,高职院校与计算机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是这一方法实施的有效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调动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出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满足现代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结合笔者的研究,提出以编写项目式教学教材、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项目教学法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能够利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黄良峰.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职教通讯,2012,(24):46-47.

篇10

1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1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重点使用的教学方法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使用项目教学法是保证学习效果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是源于现今是一个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社会。项目化教学方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十八世纪的欧洲实行的是工读教育,之后十九世纪的美国开始展开合作教育,随着教育的逐渐发展,才在当今社会提出了项目化教学这一理念。项目化教学更加的注重实践,它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激励他们的求知欲,克服了传统上课的沉闷无趣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其中所蕴含着的理论知识都得到了运用,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注意到很多别的方面,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正在积极开展的教学模式。

1.2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授课中讲授部分比重过大《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并且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是其最大的特点。而当前老师的授课方式中,纯讲理论知识无疑占用了交大份额的学时,把实践性教学任务安排高质量的在教学规划和设计任务中完全实现有一定困难。这种授课方式难以符合学校培养学生的要求和目标,并且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只了解理论,实践技能过于空洞,不能胜任社会的工作。学生代入感较差,很多非常实用的管理方法,都沦为学生一厢情愿的想像而已,不能亲身体会。1.2.2实践部分缺乏足够重视虽然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在学习《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时候,是有着部分实践环节安排的,可是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重视。在高职的课表和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时分为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而真正操作起来,理论教学的时间会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会减少,而这门课程比较抽象的理论无从实践,就显得更无用,也更难透彻理解。所以不足够重视实践的话,即使侥幸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不会运用,更不能达到活学活用到实际工作任务中了。1.2.3案例选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旨在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知识体系,为日后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奠定基础;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巧,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职业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能力。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课程是按照类似的教案进行讲解的,先是开始理论教学,之后再看实际的例子,虽然最后也是有案例的讲解,但是这里的案例却具有局限性,可以当做教师案例的一般都是那些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这些企业在这上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并不代表类似企业运用这种方式也会取得成功,再加上这些知名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的企业,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适用的,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即使学习了案例,也不无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知名企业的成功也如神话故事一般。而且案例的时效性比较差,比如在管理学课程中高频被使用的联想集团的成功案例,已经是10多年前的成功经验了,放到如今,恐怕依然是一份无法复制的成功。1.2.4课堂规模过大《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以公共选修课开设,尤其在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常常为合班大课,课堂学生人数为80人到160人。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学生的状态,很难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学习状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即使有互动也无法掌控全部课堂学生的反馈情况,课堂氛围难以把握全局。由于《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大,知识点众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注重了教师的“教”,但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受课程时数限制,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未能将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分析,讲不透彻,学生自然理解起来也更困难。由于合班课程人数较多,也很难采取除课堂讲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较差,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1用好项目教学法

在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大量知识点按约定俗成的顺序讲授,我们还是常常可以在一个项目中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在不同学习情境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一个项目融会贯通。虽然管理类课程的知识点不像工科一样循序渐进的特征那么明确,但是重新整理项目的知识点,加以科学组合,运用于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从新的切入点更清晰的领会其含义。重新排列知识点,融入项目教学法,虽然任务量巨大,但是意义非凡。这些知识点,即使没有必然的先知先学的顺序,却因为重复使用,而变得掌握熟练;因为和别的知识点组合使用,而变得理解更为深刻;因为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而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寻找典型性项目,由简入难,从涉及少知识点到高技能要求。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引导学生、带领学生、指导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时,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获得阶段性成果无可疑是对学生强大的鼓励和肯定,也带来对下一项目攻克的跃跃欲试。

2.2实践教学环节立体化设计

以工科专业为例,在高职3年的学习中,有很多次到企业生产现场去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将这些到企业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合并。比如大一的学生去企业中进行职业目标岗位认识性教育的时候,可以完成《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企业类型识别、企业文化认知等知识模块的实践环节的学习任务;再比如,专业课到企业生产现场了解工艺流程的时候,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生产运作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等内容合并完成。这样既提高了专业课程现实任务的完整性,又能生动的将管理学知识使用到现实工作任务中。将工科专业教学计划中比较适宜的实践部分整合成系统化、体系化的综合教学模块,让学习任务更贴近企业工作实际。根据此设想,我们做了一次简单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部分实践环节的合并探索。《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目视管理、定置管理、5s管理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生产车间及冲压设备认知、冲压设备运行环境及生产现场认知结合在一起。利用到企业中去完成实践环节的机会,从一进企业的标志标示、到进入车间的设备工位安排、生产区域划分、生产看板运用、5s宣传牌及执行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一一讲解,到了设备运行的区域又补充进去质量体系中关于流程部分的知识点;然后由《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师讲解关于设备的及其运行的知识;从物料需求、领用,到工具摆放、使用,再到工艺流程衔接,由企业管理课程教师和模具设计教师共同完成这部分的讲解,使学生在该情景下多视角,立体化感知,形成更为主动融合的学习体验。后又将分组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疑惑。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鲜,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教师单向的教,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发问、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学,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较为轻松的实现转换。在此次尝试中发现,除了企业管理课老师和模具设计老师外,如果再加入一位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效果将更值得期待。可以预期的是,企业人员将把企业种种做法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融合其中,可使学生同时感受真切的企业文化、职场氛围。

2.3优化案例教学法

尝试使用经典案例和时事案例结合的方法。使用陈旧案例,考验教师专业素养的积累和发展性思维的功力。当时当日的决策,若放在当下,会有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又会因哪些调整而变得事半功倍。这都需要通过教师对管理学原理和管理方法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加之科学合理的判断推延,无疑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更大程度地挖掘管理学科的实用性,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更有探求的愿望。时事案例能体现出时代特色,又能引起学生共鸣。选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使用已掌握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一门课程教学的改革不能看一章一节,也不能就课论课,应放在专业、行业、社会的发展中去看,应从学生所学所用,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角度去看。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把自己的一门课上好,我们还应尽量去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去考虑。助力职业成熟、助力个人成材、助力社会需求,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和追求。

【参考文献】:

[1]韩冰.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李卫平,宋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篇11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以教学周为单位,确定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进度,建立符合教学进度安排的统一课程表。九年级于8月16日动员,17日开始上课,正常进行一轮复习,以“线上复习直播+作业+测试”方式推进九年级教学工作。

2.线上教学采取每5天休息2天的方式,各班每天6+1节课(最后一节课,周六为培优时间),每节课40分钟,教学内容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8月17日---22)以八年级复习为主,边讲边练。

第二阶段(8月24日后)九年级新课程学习。

上午:三节课,一节线下自主学习

下午:三节课,一节培优,晚上线下自主学习。

通过师生互动加强课堂管理。通过开设班会课、眼操、体育活动及劳动教育。把知识教育与素养教育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师资配备

为切实提升线上教学质量,做到有的放矢,按照行政班教师定位进行授课。

三、教学方式

1.为便于教师把控课堂,得到切实有效学情大数据,依据年级实际情况,采用腾讯视频或钉钉进行课堂直播,利用QQ群进行作业布置和在线测试。

2.教导处依据九年级班情、学情、师资安排课表、教学班级。(培优课程表)

3.教研室加强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指导。

4.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送优质教学资源、在线布置作业,学生作答提交后,教师手动批改,巩固强化学习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不打折。

四、检查反馈

1.分管校领导进入分管年级部网络平台进行巡视,教研室、教务处、年级组负责线上教学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2.班主任须作好线上教学的宣传工作,及时将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发班级群,沟通学生上课情况,做好家校联系,使学生逐步适应由传统课堂到线上教学的转变。还须加强班级网络学习空间的引导与监管,安排指导好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得发送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确保网络学习空间清朗、纯净,传播正能量。

五、家校合作

坚持“因地制宜、家校合作”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家校沟通模式,掌握学生动态,引导学生家长保持良好心态、消除焦虑恐慌、克服麻痹大意、积极抗击疫情。组织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对家长进行线上授课心理疏导,同时指导学生安排好学习、锻炼时间,规律作息,确保线上学习“不断线”,思想教育不松懈。

六、考核评价

教导处,教研室、年级组需做好线上教学教师工作量记录,可利用教师互评、组长评价相结合进行打分,线上教学考核情况将纳入到对教师个人的阶段性考核和年终绩效考核。

七、线上教学要求1.预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高度重视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同步与异步紧密结合,丰富并创新教学激励办法。

2.线上教学应注意低起点、小容量、小步慢走、知识点分解、精内容、多互动、有展示、勤反馈、有效率、作业控制总量,注意营造教学情境感和现场感,要创新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关注过程监督,务求提高实效。尽可能减少线上看屏时间,多给些线下练习,实践性体验性学习。

2.教师要关注线上教学情况反馈、讲练错题、作业质量和教学对策等四个方面及时调整线上教学工作。

3.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注重教与学有效互动,注重学生练习“基础+典型”与讲课相结合,加强线上与线下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专注力,提高学生居家自主学习能力。

4.做好课前准备,掌握学情,提高效果,精讲多练,提前做好3周教学计划,每天一份练习。(教研室做好收集,纳入教师管理)。

5..随时根据家长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6.加强板书,注重小结,强化知识记忆。

篇12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过程:1、 教学过程是教学系统运行的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2.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 教学准备阶段:主要是明确和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正确动机。准备工作主要是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2) 教学实施阶段:这是教学方案的实施阶段,也是教育观和教学理论外在表现的主要阶段,还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体现阶段。(3) 复习巩固及操作练习阶段: 学生通过复习可以及时发现知识掌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通过老师的辅导和与同学的交流得到解决。复习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时机。(4) 评价反馈阶段: 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给出量化的评价。

(三)、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式教学方法:教育依据一定德育目标,有意识地创设或优化一种教育环境或氛围,帮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道德情境下,形成心理共鸣,产生美好的、高尚的道德感,得到人格的完整发展。基本步骤是通过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进人情境――研讨情境。 李吉林“情境教育”模式的运作机理可以用―句话来概括:以情感的激发与调动为核心的教育。

(2) 探究、发现、归纳式教学方法

1.理论依据:这种教学理论基础是杜威和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及其五步探索、发现法等教学法原理。他们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生活的过程。学生学习是现有经验持续不断地改造。

2.实现条件: (1) 师生始终处于和谐的协作关系。 (2)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3) 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操作技巧 。 (4)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 。

(1) 设计疑问、引发兴趣。(2) 点拨诱导、探索奥秘。(3) 帮助提炼、发现规律。(4)归纳训练、开拓提高。(5)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3.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人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的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为完成给定问题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