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的未来范文

时间:2023-07-19 09:29: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医药的未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物医药的未来

篇1

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结核病控制带来新的前景,结核病控制将继续受分子生物学发展之惠,在结核病的分子发病机理、分子生物学诊断、易感个体的基因治疗、新型抗结核药物和疫苗的研制、耐药的分子机制等诸多方面都将得益于分子生物学之发展。在进一步加强对已有的科学方法和技术进行推广普及的同时,将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作用,着重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有关的基础、临床研究,面对在人类历史上肆虐数千年的结核病,需要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卫生经济学和社会医学等领域的合作和相互促进。在人类消除结核病的漫漫历程中,科技的发展将为下一世纪的结核病控制带来巨大效益。

结核病控制项目实施研究

成果简介:该成果采用显微镜痰涂片检查为主要确诊方法,凡有咳嗽咳痰三周以上及咯血等可疑肺结核症状胸透有异常阴影者,留取即时痰、夜间痰、清晨痰三个标本作痰涂片检查,结合X光胸片定诊。根据各种抗结核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化疗的生物学机制等化疗基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的长程化疗和每日用药的方式,创造性地制订两阶段全程间歇短程化疗方案,并根据药代动力学测定和临床实践验证,所用药物全日量一次服用要比每天分2-3次服用显示更好的高峰血浓度和疗效的新观点。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项研究结果,证明项目的技术方法科学、有效,对结核病控制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研究

成果简介:该成果是用含第三代氟喹诺酮――司帕沙星(SPLX,SP)联合其他3种以上患者未用过或敏感药物;并以含氧氟沙星(OFLX,O)方案作对照,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痰菌阴转及肺部病灶吸收、空洞闭合等情况。

探讨该方案合理性及其疗程、适宜剂量、不良反应,和在控制MDR-TB的应用前景。该方案治疗MDR-TB疗效好,痰菌阴转率高,药物剂量小,疗程短,不良反应少,远期复发率低,患者依从性强,有利耐多药结核病的防治。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成果已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小儿结核病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

成果简介:该成果通过对小儿结核病的临床特点的研究,总结出小儿结核病可有五种表现形式,特别是提出的小儿结核杆菌L型特点,减少误诊误治率。检测小儿血和CSFLAM抗体,特别是脑脊液LAM检测,对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配合头颅CT、CST动态观察,解决了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问题。发现卡介苗接种配用腺苷可提高巨噬细胞抗结核杆菌效能,为小儿结核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结核病治疗性疫苗实验研究

产品简介:该产品应用于人群及动物结核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该项目拟建立小鼠结核杆菌感染模型,构建编码结核杆菌分泌性蛋白Ag85B等抗原的DNA疫苗;通过观察正常动物、感染动物体内产生针对结核菌抗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及病理改变、器官荷菌量等指标,确定该疫苗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抗结核病新药异福酰胺胶囊

产品简介:该制剂具有较强的抗结核作用,可克服单一抗结核药物易产生耐药性的缺点,代替单方制剂联合用药,方便患者服用。同时,该药胶囊以原粉直接填充,可长期保持晶型不变,保证良好的生物利用度,确保疗效。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结核病控制项目社会经济学评价

成果简介:该成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比较初、复治病人成本效益比,应用伤残生命调整年(DALY)方法,疾病经济负担分析,边际投入分析。管理学评价发现病人发现率是影响结核病疫情控制的主要因素。世行项目综合效应优于其他项目。世行项目的诊断延误低于其他地区。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中药抗痨散在结核病治疗中应用研究

成果简介:该课题旨在观察抗痨散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自拟抗痨散以补益脾肺,扶正杀虫。在同一条件下,用抗痨散配合化疗(实验组)与安慰剂配合化疗(对照组)分别治疗肺结核60例,观察并比较二组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表明,抗痨散可显著提高激素免疫抑制小鼠的SRBC-DTH值,明显减轻CTX所致小鼠脾器官充血水肿,降低Spleen index,抑菌实验表明有一定的直接抑制结核菌作用。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该成果说明抗痨散配合化疗治疗肺结核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其作用机制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抗化疗药物的组织损害、改善微循环和直接抑菌作用有关。

结核分枝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成果简介:该研究从采用IS6110 RFLP的方法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标准DNA指纹图谱,Gel Compar 4.1软件聚类分析这些指纹图谱;到采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Spoligotyping)和分枝杆菌散在重复单位(MIRU)分型的方法分析结核分枝杆菌的遗传学特性,共完成近1000株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分型工作。另外还分析了一个结核分枝杆菌家族-北京家族(Beijing family),也称北京基因型(Beijing Genotype),发现该基因型菌株在我国目前的流行程度平均为53.5%(236/441),各区流行程度不同。同时提出了基因分型的策略。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结核病分子诊断新技术研究

技术简介:该技术针对在分枝杆菌分子菌种鉴定方法、结核抗体联合检测、结核菌分子药敏试验方法、分枝杆菌菌株库和基因库的建立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国内外首先采用PCR-RFLP方法快速分析embB 306位密码子特定位点的突变;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rpsL 43位密码子特定位点的突变;采用PCR-RFLP和巢氏PCR-RFLP技术直接检测结核病临床标本中SM和EMB耐药性;发现了7种未见报道的新的突变位点。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成果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HIV/AIDS患者合并结核病预防和临床研究

成果简介:该课题为国内外首次对HIV/AIDS合并结核病患者进行系统的、较综合性的预防及临床治疗研究;为国内外首次对HIV/AIDS患者进行异烟肼预防结核治疗,并取得可喜结果。较早提出当CD4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利福喷丁对结核病预防治疗研究

成果简介:研究选择利福喷丁并混用其他抗结核药物,对其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了解结核病高危人群接受含利福喷丁方案的预防性治疗情况,进而筛选最好的结核病高危人群预防性治疗方案。国际防痨联合会报道单独使用异烟肼6~12个月方案预防性治疗结核病的坚持用药率为30%~70%。由于利福喷丁的长效作用,可以减少服药次数、缩短服药时间,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经研究发现含利福喷丁方案可接受率为83.9%,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7.2%,活动性肺结核2年累积发病率为2.97‰,较未服药组发病率明显为低,可使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减少发病85.93%。其中单服利福喷丁是最优的结核病高危人群预防性治疗方案。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肺结核患者原始耐药监测报告

成果简介:该研究为了解长春市肺结核患者的原始耐药情况,以便对该地区结核病控制工作的评价和今后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该次采用随机抽样耐药物监测报告方法,包括总原始耐药率、耐1、耐2、耐3、耐4药物总耐药的监测,同时与临近省市(沈阳),疫情较重省市(河南)及全国结核病抽样流调报告结果相比较,且进行长春市肺结核患者原始耐药疫情分析。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该项监测为长春市或长春地区乃至吉林省防治治病科的防治对策,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该项在结核病学科属应用性研究,学术价值高,对结核流行病学及临床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分子鉴定研究

成果简介:该课题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敏感、准确的分枝杆菌属菌种新型鉴定方案,用于结核病病原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导结核病防治。建立了分枝杆菌快速(仅为3天)、简便、准确的分子鉴定方案;首次报道痰标本简化法处理后直接以探针杂交化学发光检测,解决了探针杂交检测临床标本敏感性低的难题;首次报道用PCR-RFLP技术对常规方法种间难区分的结核分枝杆菌、鸟一胞内分枝杆菌、偶然一龟分枝杆菌等3个复合群在基因型上鉴定至种水平,并提出了各菌种有其独特基因型的新见解;首次获得脓肿分枝杆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组IGS序列;从术后暴发感染中分离的两株脓肿分枝杆菌被选为国家标准株。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该成果填补了国内无脓肿分枝杆菌代表株的空白。

新发涂阳肺结核化疗方案及开展DCTS研究

成果简介:该课题组对济南市四个县结防机构登记的337例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给予6个月不住院间歇化疗,并实施全程监督管理。通过病人强化期、疗种结束量痰菌阴转率、药物副反应率,病人随访2年痰菌复发率,分析化疗方案治疗效果。进行DOTS实施性分析研究,总结DOTS取得成效,找出了存在化疗方案效果。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意义:该研究为济南制定结核病控制规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济南今后更好地推行DOTS打下坚实基础。

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突变研究

成果简介:该课题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突变,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V为对照菌株,50例耐RFP(单耐和多耐)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12例RFP敏感菌株,35例耐RFP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结果为:50例耐RFP菌株中有45例PCR-SSCP条带与结核分枝杆菌H37RV条带有明显差别,与药敏试验结果对比PCR-SSCP检测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100%,12例敏感菌株H37RV条带一致,35份肺结核病人痰标本,21份痰PCR为80%。

所处阶段:初期阶段。

传染性肺结核流行趋势研究

成果简介:该项目调查全市肺结核患病率、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痰涂阳患病率、痰涂阳培阳患病率;不同人群及不同地区的结核病流行特征;结核菌素试验;流行趋势研究疫情控制方法。结果显示,我市患病率172.21/10万,涂阳患病率41.89/10万,估算有6165人肺结核病人和1999例涂阳肺结核病人,15个流调点中只有4个点没有病人,即全市99%以上村或相近1500人的城市居民点皆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80%以上农村有传染病人。各县(市)区患病率和涂阳患病率差别很大。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结核患者全程督导化疗微机管理研究

产品简介:该课题旨在研究对结核病人全程督导化疗实行微机管理在结核病临床和防治工作中的价值。它的技术关键在于所开发的微机管理软件,运用微机独特的存储、统计数据,进行大样本资料处理的功能,重点研究开发具有特定程序的结核病人全程督导化疗管理微机软件,将所设计的结核病人全程督导化疗的管理更加规范、合理、简便、高小,利于DOTS策略的实施,最终达到提高治疗率、减少复治病例、减少传染源、减少结核病发病率的目的。达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CT影像临床研究

成果简介:该项研究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中期CT影像特点以渗出性病变为主,而晚期以脑积水为主。主要病变为渗出性病变、阻塞性脑积水、结核球,其次是脑萎缩,脑血管炎及脑梗塞,硬膜下积液及钙化。该组中年龄小的中重度脑积水患儿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加重预后较差。说明结脑所致脑积水的程度与病程成正比,与年龄相反。该组死亡8例,均死于脑积水并发脑疝。CT平扫有时较难确认脑实质内早期结核性粟粒或结核瘤。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组11例儿童结脑中晚期和慢性期CT见基底,结核瘤内及病变累及的脑膜处出现斑点状、串珠状及线条状钙化,此征象是辅助诊断结脑较好佐证。

篇2

生物中心成立于1996年6月,是北京市科委直属的事业单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赢得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据生物中心副主任张泽工介绍,生物中心成立之初,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弱小产业。可以说,生物中心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同行者。

生物医药产业是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的最受瞩目的“朝阳产业”。比尔・盖茨曾说过,下一个成为世界首富的人一定出自生物产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早,但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研发力量薄弱,企业整体行为以短期利益为主,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种创新药物从研发到最终被批准上市,整个过程通常需要约10年时间,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可见一斑。如果没有稳定的长效投资,没有创新的产品研发,就不可能有产业的持续发展。

北京市超前布局,在政府实施体制改革之初,北京市科委便组织成立了生物中心,以探索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长远发展之路。生物中心凭借其深厚的专业背景,通过项目发掘、培养、推介、投资策划、风险评价、市场调研等方式,整合北京市医药领域的创新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咨询,促进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积累,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倍道兼进,逐渐从被忽略不计的小微产业发展到2011年销售收入(不含商业)预计达到700亿元,占GDP比重4%左右,销售利润率居全国第一的重要产业,形成了“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四轮驱动的产业格局。从“先导产业”到“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生物中心见证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从产生、发展到腾飞的整个历程。

地利:扎根沃土蓄力成长

张泽工认为,生物医药产业之所以能够在北京长足发展,成为北京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除了有政府政策的引导外,北京的自身优势也起到了一定的决定作用。

政策优势

北京作为首都,在政策扶持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医疗卫生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5%,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新农合参合等各项改革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更好地释放了医疗、市场资源,促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优势

北京聚集了全国40%的国家级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19%的医药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3%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0%的全国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和16%的国际临床研究基地,集中了全国生命科学领域近50%的院士。另外,北京也是海外技术人才和团队优先选择创业和就业发展的城市。雄厚的科技人才实力,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

市场优势

未来两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而北京市场是中国最具标志性和辐射性的市场,因而必然成为跨国制药公司布局中国和民族企业崛起的理想之地。光明的前景也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带来了契机。

人和: G20工程打造北京品牌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GDP占比仍较低,离其成为北京支柱产业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4月,北京市政府启动了“G20工程”。G表示Grand(巨大和伟大),20表示“二八”法则中最核心的20%。“G20工程”就是要以80%的资源支持20%的重点企业,从研发、临床、产业化以及市场流通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入手,分阶段、分层次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名牌企业和产品。“G20工程”一期于2010年到2012年实施,重点关注产业规模的迅速提升,实现产业规模千亿元的跨越发展;二期计划再用5年时间,将生物医药产业对北京GDP的贡献度提高至5%以上,推动北京医药产业成为首都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

篇3

[中图分类号] Q81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009-03

Open innov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path to China′s bio-medical industry

SUN Yanxiang1, XIAO Wen2

1. Management College of Zhejiang Tradi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2. Economic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29, China

[Abstract]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re ability of bio-medical industry. Focused on the main factors which hamper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China′s bio-medic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open innovation mode and concerned the possibility of introduce the open innovation into China′s bio-medical industry, the impact on the bio-medical industry also be discussed, through which offered a path choice to sustainab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bio-medical industry from four inspects: make open innovation strategy of bio-medical industry, participate 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 strengthen multi-level innovation subject and construct multi-dimension support of open innovation.

[Key words] Open innovation; Bio-medical industry; Innovation path;Innovation ability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企业有700余家,2009年总销售收入约753亿元,是医药行业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然而数据显示,全球生物产业以每5年翻两番的速度增长,医药卫生相关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美国2003年就已达到15%,法国占GDP的11%,我国目前只有4.7%,发展潜力很大。在我国,许多省、市已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产业加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知识最密集和研发密度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其创新能力是产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表征。如何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关于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路径选择的研究,目前学界并没有直接针对性地展开研究。现有国内外文献对现象研究较多[1],但未能对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影响机制作系统的分析,因而,无法提出切合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际的对策建议。本文将就开放式创新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供可资参考的思路。

1 阻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1 生物医药研发经费严重不足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至关重要。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R&D 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产值比重)不断上升。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较落后。目前,跨国药企的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10%~15%,我国医药产业研发投入仅为年销售收入的1.02%。研发经费的不足制约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1.2 生物医药科研缺乏广泛合作

我国生物医药的研发主要靠企业自身,而在发达国家生物医药科研是企业、研究院、高校等组成的一个高效率团体。因此,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科技合作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而且,因为不能实行资源共享和集约化规模从而极易导致低水平重复研究和重复投资的浪费现象发生。

1.3 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偏低

从市场环境来看,国内医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陷入低水平竞争的怪圈,明显缺乏竞争力[2]。企业对生物医药的研发受限于资金和人才,因此相比较于国外的生物医药研发,我国的生物医药研发更像是“小打小闹”。 我国医药企业也因此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些关键、重大技术始终难以获得突破,产品更新速度缓慢,这是我们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1.4 缺乏适合生物医药产业化的机制

目前我国现行的生物医药机制不利于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利于产品的开发和上市、不利于产值和利润的提高,更不利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五个“不利于”导致我国如今仍未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化的良好运行机制,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瓶颈。

1.5 生物医药产业化人才匮乏

首先是生物医药专业化人才匮乏。由于生物医药研发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因此对于生物医药的专业化人才如药学信息、生物工程人才极为不足;其次是管理人才,这些年来,去国外学习生物医药的高级人才回国后都选择自主创业,因此一些高素质的生物医药研发管理者、市场策划战略家更是少之又少,这也不利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2 开放式创新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

2.1 开放式创新的界定

由美国学者Henry Chesbrough[3]2003年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开放的本质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强调企业对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开放式创新是一种与封闭式创新截然相反的创新模式。近几年来,这种创新模式被人们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表明,尽管国内近期创新研究的数量呈现平缓的趋势,但是与国际学者研究一致的是对于开放式创新议题的研究却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4]。

2.2 开放式创新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

开放式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被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估[5]。就生物医药产业而言,笔者认为,开放式创新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 提高生物医药企业竞争力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一些基础技术很容易从生物医药企业以外获得,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在新技术已被开发出来之后直接通过从外部企业购买或者收购新建企业,然后充分挖掘创新技术的潜在用途或是重构价值链,实现价值突破[6]。这样可以节省前期研发的时间和成本,缩短产品研发的周期,从而提高研发的效率,增强生物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2.2.2 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封闭创新条件相比,开放式创新将限制创新资源流动的企业边界打破[7],过剩的资源可以转移到企业外部去,不足的资源可以从外部引进来,进而资源可以在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内跨企业流动。对单个企业而言,这一特征所起的作用也许并不十分显著,但对于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其意义将非常重大,并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活动中。

2.2.3 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速度在生物医药产业内,企业运用开放式的创新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等将顾客集成到创新过程中,使顾客成为企业的合作生产者,让企业充分了解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从而引导产业创新的方向。这样可以明确企业的创新目标,缩短市场对产品的接受时间,以迅速占领市场,排挤竞争对手,提高企业影响力。

2.2.4 降低创新风险成本快速变化的创新世界使得创新风险大大增加,开放式创新突破了单个企业的边界,不同的创新主体分担了企业创新风险,提高了成功率。由于不同的生物医药企业其专长是不同的,如有的生物医药企业专长于基础研究,有的专长于产品开发,有的专长于市场化运作,因此,对于各有特长的企业在创新中通过合作的方式扩展了他们的惯域,最大程度提高了创新成功的机会,最大程度降低了失败的风险,这是一个聚集优势的过程。

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创新路径

3.1 制定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战略

在产业创新范式转变的大环境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把握住这一大方向,并主动制定企业开放式创新战略和应对策略,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创新模式上紧跟世界潮流和步伐,并增强其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3.2 参与全球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多维的新型国际创新合作体系

主动融入国际,善于向国际先进水平学习。善于向国外先进同行学习,在开放中学习进取。近年来,跨国公司的R&D国际化带来了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8]。在R&D国际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包括市场资源、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使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能快速成为拥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人才资源和研发能力的现代化生物制药企业。

3.3 强化多层次的产业创新主体,推动产业创新资源的集聚

生物医药产品是科技密集型产品,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其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关键因素在于企业要充分利用企业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通过与大学、研究机构紧密协作,把大学、研究机构的新技术应用于新产品开发,善于利用企业内、外部的新技术和新创意,为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节省资金和时间,不断开拓并强化企业研究成果商业化途径和渠道,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空间形成产业优势。开放式创新是当今新的一类创新模式,它要求更多并行、多角度的创新资源整合[9]。通过有选择地与外部创新要素的有效联接,多渠道获取外部创新资源以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的集聚,从而促进创新。

3.4 构筑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多向支撑

构筑涵盖政府、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化的开放式创新的支撑体系。通过构筑生物医药产业开放式创新的多向支撑,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的建设有助于开放式系统创新模式的运行。产业经济的发展、创新要素的集聚、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对企业的开放式系统创新活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效果往往较国家层面的支撑更为快速和显著。

4 讨论

数据显示,全球生物产业近年来以每5年翻两番的速度增长,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因而,开放式创新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能力,进而实现转型升级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预期,在未来几年中,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以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谨就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初步的规范性分析,如何系统地用计量分析工具深入地对开放式创新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的分析,显然是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柴金艳.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理论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9):18-20.

[2]黄速建,王欣,叶树光,等.开放式系统创新模式研究――以天士力集团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24(2):1-11.

[3]Henry W. Chesbrough,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Inc, 2003:23-25.

[4]郑小平,刘立京,蒋美英.企业开放式创新理论的研究述评[J].中国科技论坛,2007,23(6):40-43.

[5]刘春香,虞乐安.长三角、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5):60-65.

[6]杨静武.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2):43-47.

[7]刘向东,孙道银.开放式创新理论框架:价值创新思维的实现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4):4-5,29.

篇4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95-03

引言

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为快速、稳定的产业之一[1]。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一流的研发结构和完善的价值链支持体系,在产品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以浦东、奉贤、张江高科等产业园区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也存在一系列的阶段性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集中度低等。如何加快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将是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从产业链的角度,首先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客观评价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潜力,探究各细分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制定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价值链主要分为药物发现、药物开发、药物制造、药物销售四个环节,各环节涉及主体较多,结构关系复杂,环节之间层级跨度较大,产业需求差异显著。“微笑曲线”理论 [2] 指出,研发和销售环节占据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部分,制造环节处于价值曲线的底部。然而,将“微笑曲线”理论简单的应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却会走入误区,因为生物医药业其并非单纯的通过规模效应创造利润。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在药物开发与制造环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首先要发展医药制造业,形成价值创造的中枢和基础,进而支持药物发现与开发,盘活销售流通环节。根据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特点,本文编制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高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级层次,共12项指标(如表1所示)。

1.产业高端指标。高端产业具有高级要素禀赋支持下的内生比较优势,占据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表现为较强的价值链控制力、较高的价值链位势[3]。高级要素禀赋主要从专业人才密集度、资本密集度、行业人均收入多个方面衡量,反映了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和资本等核心要素。产业价值链位势,从在价值链上所处的环节位置判断,实质就是对价值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专利研发或营销渠道、知名品牌等的控制力,而动态维持高价值链位势需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2.产业高效指标。追求产业高端的最终目的是高效。“产业高效”是指产业资源配置效率高,表现为良好的经济产出效益、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正外部性。良好的经济产出效益反映为资金、土地、人员等各要素的使用效率较高,推出新产品能力强[4]。高附加值反应为良好的产值增加值、风险收益管理和资产收益水平。正外部效应突出表现为节能减排的环境友好性,发展绿色产业。

二、模型及数据说明

1.评价模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指标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但这些方法有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存在着指标包含部分重叠信息和赋权的主观性这两个问题。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在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的数据简化技术方法,能够反映并解释这些实测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原理是通过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内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求样本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作为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元素,而排除样本之间差距不大的那些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综合评价时,是对相关的产业发展评价指标向量进行降维,采用较少的因子,以每个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来评判产业的发展水平。构建的综合评价函数为:

其中,αi是综合因子F的权数,它是根据Fi的贡献率确定的,即Fi的方差占全部总方差的比重确定的。由于指标权重是通过多重线性变换和数据运算获得的,既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消除了指标间信息的重叠问题,同时指标的减少也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使综合评价结果唯一、客观、合理[5]。

2.数据说明。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涵盖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制药和生物外包服务行业,通过对上海市境内生物医药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同时采集整理了企业年度报告数据,收集了上海市境内165家生物医药企业相关数据,去掉29家数据不全的企业,共有136家企业纳入统计样本,基本覆盖了上述五个细分行业,对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实证研究

首先,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中对12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数据充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SPSS17.0输出结果,得到主成分的矩阵的初始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取累计贡献率≥85%的前3个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可以代表12个指标的96.062%的信息量。为了对所选出的主成分进行解释,本文取得3个主成分的因子荷载量,因子荷载矩阵(如下页表3所示)。

由主成分模型可知:主成分F1中X11、X12、X13、X21、X22、X23、X43的系数绝对值较大,其因子荷载量远远大于其他指标,主要涉及高级要素禀赋和产业价值链位势两个方面的信息,故F1可命名为产业高端因子;主成分F2中X31、X32、X33、X41的系数绝对值较大,其因子荷载量远远大于其他指标,主要涉及产出效益和附加值两个方面的信息,故F2可命名为产业高效因子;主成分F3中X31、X42的系数绝对值较大,主要反映的投入产出比、营业利润率这两个方面的信息,高利润和高产出可以有效的支撑产业内部的发展,故F3可命名为产业支撑因子。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可得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根据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可计算出上海市生物医药各细分行业发展水平综合和得分及其排名(如表4所示)。

篇5

为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进程,有效解决所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问题,尤其是人类的健康发展,我国通过各方面加强了对生物医药科技优势项目的支持,逐渐缩小了我国生物医药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地方政府的支持、生物医药产品外包的逐渐兴起、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增长,几方面原因促使大量跨国生物医药企业进驻中国。尤其是近15年间,国内也涌现出大批的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生物医药产业大致增长了近100倍。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

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未来的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发达国家生物产业方面的增长速度,近些年已达到25%-30%,占了整个经济增长平均数的8-10倍左右。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展的重要领域。

2011年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项目投资促进会

2011年1月7日上午8点50,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2011年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项目投资促进会”的现场,不大的会议室座无虚席。

除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内机构,来自世界各国的300多家机构中,有海外商务机构、百余家风投、医药产业研发机构,如英国贸易投资总署、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科技部、苏格兰国际发展局、法国政府投资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商务厅、美国中西部与中国战略经济发展委员会、美国圣路易斯地方商会和经济发展协会、瑞士联合银行集团、Rodman Renshaw投资银行、浦发银行、美国硅谷银行、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亚商资本、北京信宇资本、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等。

会议在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和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主导下,以及上海新生源医药集团、武汉光谷新药孵化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的积极配合下,以“投资促进、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化、资本化、国际化”为主题,重点讨论了建设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联盟,在合作、开放、集约、共享的模式下,形成政府基金引导、地方园区配套、专业基金和社会资本构成的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各方力量,助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大踏步迈进!

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在开幕式上代表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了欢迎,同时表示了对生物医药产业:“21世纪是生命科学开花结果的季节。近十年来,全球生物产业保持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平均5年翻一番,呈现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湖北省武汉市将生物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举全省之力、全市之力推进光谷生物城的建设。”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于华副局长作为本次会议主办方向与会嘉宾表示:“CIPA作为中国商务部直属机构和投资政策执行机构,依托中国政府庞大网络资源,运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的投资促进理念,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资促进服务体系。生物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战略性金融产业,CIPA一直在全力支持、重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因此,CIPA力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关注本次会议,通过互动交流生物产业发展经验,进一步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积极动员社会各资本方大力推动、发展健康服务业!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马宏建说:“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是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哪些产业投资最多?除前些年的房地产的投资热潮,下一个投资热潮将是生物医药产业。”

法国政府投资部首席代表孔士嘉表示,法国一直致力于生物产业的世界创新研究与合作!

德国勃林格殷格翰集团高级副总裁Rolf G.Werner认为:“鉴于中国的快速增长趋势,我们认为中国将在2015年-201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加工的生产基地之一。建议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过程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将创新产业带到真正的国际市场中去获利”。

新生源首席战略官荫俊为现场嘉宾特别介绍了武汉光谷新药孵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新药开发提供的全面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将推进我国创新药物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现场的其他专家表示:“2010年10月之后,生物产业被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政策、海内外的资金快速地进入了中国的生物医药市场”。

部分国外投融资企业反馈:“除了技术优势,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其他市场优势不容小觑”!

地方政府,助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不断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湖北省抓住了这一机遇,掀起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又一波新浪潮。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是继成功创办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后,东湖国家高新区重点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据相关资料显示,光谷生物城总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基本建设投资约153亿,目前已建成完善的配套设施。光谷生物城对项目的快速推进建设及自主创新招商引资,实现了产业和研发创新两者的优势互补,使园区形成了较强的产业承载能力。丰富的人才资源、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时刻服务的“保姆精神”,使光谷生物城成为一个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截至2010年底,一批包括国际知名的生物企业,如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制药;世界知名、亚洲第一的基因组研究机构――华大基因;亚洲排名第一的临床前新药研发外包商、全球排名第一的小分子化合物新药研发企业――药明康德;国内前列、中部地区第一的生物技术联合研究机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都已签约入驻了光谷生物城。

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省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等省委、市委的领导曾多次考察、指导光谷生物城的规划建设、招商工作。

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聚合,创造出光谷速度新纪录,其发展速度让国内同行颇感压力!

截止2010年底,光谷生物城实现整个生物产业收入超过140亿,生物企业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80家,跨国企业10家,吸引高级人才超过500人。预计至2015年,光谷生物城整个生物产业收入超过1300亿。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原始基础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美好而可预见性的前景,来自对湖北省有条件发展生物产业的自信。

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显著,生物资源丰富。9000多种植物资源,893种野生脊椎动物,441种湿地野生脊椎动物,是我国重要的种质资源中心,有承载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在生物农业方面,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最大的兽用和鱼用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

在生物技术领域,武汉东湖高新区拥有国内外一流研究开发机构30多家,聚集了生物技术领域的两院院士11名,“十五”以来申报生物技术方面专利200多项,其中化学原料药类专利、化学药品制剂类专利、生物制品类专项申请数量,均居全国前5名。

机会总会留给有所准备的一方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创新服务国内外的生物产业,最大化的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将光谷生物城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生物产业集聚地,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产业运行模式,对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社会各界如何加快生物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

对“光谷生物城”的发展前景及本次会议的召开,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投资服务中心主任鲍俊华介绍:“适合生物产业创新、创业的集聚地光谷生物城,打造了生物技术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投融资平台、人才引进等六大平台,以支撑国际前沿先导产业及入驻企业的快速发展。入园的企业足不出园就可以同时满足研发、生产、流通等方面的高水平、高标准的产业化需求。聚首光谷生物城的国际、国内一流的行业翘楚,已开始或将要开始分享光谷生物城高速发展的盛宴!希望本次会议成为为国内外的生物医药产业搭建的一个“国际生物产业资本化发展的综合宣传、互动平台”,让关注生物产业发展的各界人士的智慧碰撞产生更多的合作交流!”

商业互动平台、产业基金平台的搭建

在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的支持下,2011年1月8日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联盟专题研讨会”中,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上海张江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都高新区、大连经济开发区、沈阳棋盘山经济开发区、上海新生源医药集团、武汉光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中部创投、武汉光谷基金、武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天作创新孵化中心、信宇资本、上海张江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博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亚商管理投资公司、纪源资本、上海汇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金马集团等近三十家机构、基金、资本公司,共同签订了“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生物产业基金联盟”倡议书。

各方在合作、开放、集约、共享的模式下,共同搭建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联盟,形成了政府基金引导、地方园区配套、专业基金和社会资本构成的生物产业项目的国内外多元化资本对接,为未来的生物医药产业聚群发展、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本次会议结束,会议各方共达成合作协议50余项,签约总金额约1.6亿元。

篇6

某PE曾经接触过一家成熟的生物医药企业,对方直接报出100倍的PE,该公司参考的依据是依照已经上市企业的PE价格,这个可以被称为天价的价格当场就吓退了该PE,虽然他没有出手,但是最终据说还是有人接手了这个项目。

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方兴未艾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颇受关注,因为在应用前景、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大批制药企业厉兵秣马大力进军该产业,也使得一些谨慎的PE在针对该产业的投资上高价拿下,不断推高一级市场的价格。

据记者了解,一般人民币基金选择的项目,5年的投资回报合理预期应该在5倍左右,美元基金则在3倍左右。上述PE就提到,他们以15倍的PE值投资了一家物联网企业,这已经是他们所投企业中最高的价格了,而成熟生物医药企业的PE动辄几十倍甚至一百倍,使得他们望而却步。

有券商预计,生物医药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高速地增长。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投入400亿专项基金扶持生物医药产业,行业年均增速有望达到27%。

很多PE都表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投资机会很多,但记者却注意到,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所吸引的股权投资资金却很有限,众多的PE扎堆为数不多的“成熟企业”,而大量有潜力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却鲜有人问津。

上述PE坦言,生物医药企业由于其特殊性,从基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常常要经历两个被称之为“死亡谷”的曲折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死亡率均高达40%-50%,因此,少有PE会去投资这些企业。

死亡谷之一:研发投入大,周期长

“作为一家以生物医药研发为主的企业,我们成立十年了,至今还谈不上盈利。”A公司是北京一家纯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该公司董事长表示,他们研发出的生物新药已经有若干种,也出售了部分,可是这些新药的转让费用很低廉,最少的一笔转让费只有200多万元。和公司前期巨大的研发投入相比,这些转让收入只是杯水车薪。

实际情况是:一个新药的研发,从作用机理到最终上市,获得批号,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研发经费以亿为单位,而且在长达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企业一直是持续投入,而没有任何回报。一直要等到产品上市之后开始卖钱了,才能够把投资收回,整个开发过程风险非常高。

与这家以研发为主的企业相比,记者走访的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大部份将注意力集中在销售额、利润的增长上,而非研发投入的提高上。甚至于,很多企业没有研发部门或者相对固定的研发人员。对于这种现象,A公司董事长无奈地表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一般企业都不愿冒这个险。

北京振华投资副总经理王军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多年,却没有一家收入超过l亿美元的大企业。与国外比,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据记者了解,中国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创新药比例偏低。截至目前,国内未研发出一个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化学新药;作为国粹的中药,至今也未有一个产品畅销欧美。

“生物医药投资谈不上冷或者热,但一直没做起来是肯定的。”王军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点:生物医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长期投资,可是国内目前却缺少能够忍受漫长等待的PE,缺少将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大买家;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生物医药产业长期积弱不振,尤其是中小研发型企业,很多基金担心他们的投入将会打水漂。这也使得大部分PE对研发型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国内新药研发和产出能力非常弱,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在生物制药研究上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在欧美等国家的数量级上,也不及日本等亚洲国家,新药开发进程缓慢。在国外,一项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需要耗资1亿美元甚至更多,而我国十几年来对生物医药的总投入还不到100亿人民币。作为全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唯一实现盈利的美国,早在1997年就超过500亿美元,这些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每年追加投资都在50亿美元以上。

按照国际平均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收入比重为8%,而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则达到了15%-16%,甚至有的企业达到了20%以上;而从科研人员和研发费用比重来看,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研究人员占比为4%,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基准20%,研发费用占比不足2%,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在医药产业,体现技术竞争力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企业拥有的创新性药物的数量。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企业中,能够生产的产品合计仅有20多种,仅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十分之一,在新药开发上表现出明显的停滞态势,这些差距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这种先天的弱势决定了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出路过于狭窄,因为面对的市场比较狭窄,风险自然就高,很多外资PE在考虑投资生物医药企业时,市场半径往往是他们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某PE就告诉记者,在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研发、技术企业持续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成为产业内部战略合作或者兼并收购的主角,而在我国,这类企业却由于资金匮乏陷入“死亡谷”,穿越者寥寥无几。

死亡谷之二:市场推广成本高企

与A公司相比,同为北京企业的B公司要幸运得多。在穿越了“研发”这个死亡谷后,B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原研药,有准字号,原材料基地。在很多缺乏科研经费的中小企业眼里,该企业已经很幸运了:花费了数千万人民币、近十年时间研制出一个肿瘤辅助治疗的药品,在国内独树一帜。

在越过了研发这个难以逾越的瓶颈之后,B公司却悲观地发现,即使这样他们也有可能倒在市场推广上。

B公司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将新药推进各省的医保目录。这件事情说来简单,做起来确是费时费力,不仅要花费很多资金,时间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截至目前为止,他们在去年已经耗费周折进入了北京市的医保目录;今后的目标是打进全国各省市的医保目录。按照现在的政策,一个新药要进入每个省的医保目录,需要分别参加该省的招投标活动,也就是说,全国有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B公司需要一家一家死磕。

“进入北京医保目录就花费了两年时间,一年到头马不停蹄参加各省医保目录招投标,一直到进入,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B公司执行董事颇为无奈地说,即便是进入医保目录之后,

每个省的渠道打通和宣传都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更让该董事感到郁闷的是:对于一个刚刚研制生产,不为人所熟知的新药来说,即使进入医保目录也不代表你的销售就很好,还需要医生开药方才有用。而需要各省对口医生熟悉该药的疗效和药性,企业还得做大量公关,常见的就是建立临床中心,对医生进行推广――这依然是一个耗资巨大,周期长的工程。

就B公司来说,公司近年来的投入已经让它的自有资金全部耗尽,数千万的渠道和宣传费用,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无奈之中他们只有寻求风险投资,也去寻求和PE的合作。

记者采访的某PE表示,对于B公司来说,他们最终没有进入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B公司团队优势不突出,缺乏渠道和市场方面的精英。该PE强调,这一点也是国内大部分中小研发型企业的共病。由于这类企业尚处于中小企业,企业结构设置不够全面和完善,研发时候尚可维系,一旦到了大规模推广的时候,这些短板就暴露了。

第二,未来几年增长不快,距离上市要求尚远。该PE谈到,虽然目前公司每年已经有了大概3000万左右的销售额,但是要在一到两年内销售额提升到1亿,基本符合上市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据记者了解,B公司虽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由于是原研药,进入壁垒较高,产品毛利率要高于业内平均水平30%,且今后可以持续稳定。虽然该公司开出了较低的价格,底线是只要能够顺利推广和宣传各医保省,但是最终却没有一家PE愿意投资。公司执行董事无奈地告诉记者:PE们只愿意投资离上市距离很近的企业,其实他们投资中小企业来说,虽然周期长了一点,但是未来的回报一定不会比大企业要差的。因为在国内,尤其是北京,很多中小生物医药企业都是研发或者技术型的,这些公司多有知识产权,一旦获得资金进行产业化,前途不可限量。

“B公司所面临的市场推广瓶颈,这其中有企业发展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国家的体制原因。”该PE坦言,即便是这是一家很有潜力的公司,也许在未来的若干年能实现爆发式增长,可是发展周期太长,他们等不起。

浮躁的资本

“我们需要投资的企业是包装后不久就能上市的。”当记者让某PE一定要在A和B中选择一家时,他表示,一般不会去考虑投资A公司,这样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同时,他也表示,几年前他相中了一家北京的生物医药企业,一直积极争取,但是该公司对股份的出让显得很慎重。

采访中B公司执行董事就感叹:如果他们公司在美国的话,当新药做了一期临床之后,整个公司就可以上市了,而且价格不菲,怎么会像现在一样还要为推广费发愁呢?

在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投资环境下,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尤其是近几年流动性过剩,大部分PE都希望在短期内取得良好收益,成功上市套取现金。而生物医药是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它的发展也将影响一些传统产业,如食品、医药、能源等工业。因此,这个产业要长远发展,在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每个阶段也都要有资金做后盾。尤其是中小企业。

和众多在“死亡谷”前踟蹰不前的企业相比,面对国内市场的深圳华生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可谓顺风顺水,而当初没有嫌弃他们是中小企业毅然投资的资本们,也随着两者的强大获得了异常丰厚的回报。

作为国内第一家完全依靠引进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生物制药企业,华生元的主打产品――一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从研究开始,就不断有以银行系为代表的资本进入,仅用了10年时问,就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rhEGF的产业化。

截止目前为止,华生元是国内少数能从科研、临床、新药注册到生产销售,由上游研发一直做到产业化的公司。对于华生元的成功,王军认为,公司最终是得益于一个好产品不断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少走了许多弯路,为产品尽快投入市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自主研发的抗心衰基因工程新药――重组人纽兰格林申请了多项国际专利后(泽生科技是国内极少数走向世界的企业),泽生科技CEO周明东才突然发现,“死亡谷”居然近在咫尺:那时公司后期研发和上市费用依然存在巨大缺口,“创新药物的费用惊人。从国际惯例看,一个药物的创新大概要12―15年时间,总费用大概是1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对一个自主创业的企业而言,难度可想而知。”B公司董事长说。

泽生没有倒在通向成功的最后一里地。最终是上海市政府的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解救它于水火。在泽声最困难的时候,获得了300万元的政府基金,使它坚持了4个月,终于等到了8000万元的风险投资。此后,泽生继续获得了政府总计6100万元的无息贷款,成功跨越死亡谷。

截止目前为止,泽生是国际化最好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这得益于公司一开始就将“重组人纽兰格林”的市场定位于全球市场,并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申请了专利,并同时在全球展开多中心的临床试验。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医药行业分析师刘彦明认为,对生物制药企业来说,真正的困难是有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假如企业没有一个有前景的好产品,想从别人的口袋里把钱掏出来也很难。

现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不算少,但有时候由于信息不对称,有钱的一时找不到好项目;有好项目一时又找不到资金,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若干政策,对加快生物制药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华生元和泽生基本代表了国内中小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所走的两条不同道路:国内和国际,而针对这两种发展道路的多渠道融资模式,在国内仍不完善。”王军表示,从支持研发型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看,第一阶段是政府引导基金,第二阶段是多轮VC或者PE,第三阶段是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募集必须的资金,同时VC和PE择机退出。在国际上,到了第二阶段或者第三阶段,就会有大型生物医药类企业进入,与这些中小研发型企业合作。

篇7

(一)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0亿元,同比增长11.39%;完成工业增加值64.32亿元,同比增长12.42%;主营业务收入达226.83亿元,同比增长21.76%;实现利润总额29.25亿元,同比增长27.99%;实现利税总额45.07亿元,同比增长23.64%。目前,全省医药工业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和利民开发区医药科技园为侧翼,葵花、完达山、乌苏里江、珍宝岛、仁皇、多多、友搏、黑宝等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发展优势。一是产品优势。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30多种原料药和18种剂型的产品,具备年产6100吨抗生素原料及中间体、30亿支粉针剂的生产能力。氨苄钠、头孢噻肟钠原粉、头孢唑林钠原粉以及头孢唑林钠粉针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哈药、三精、哈药六厂及世一堂4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总评估价值已超过267亿元。二是产业优势。全省拥有哈尔滨医药工业园、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牡丹江爱民北药科技园三个省级医药园区。2008年,入区企业已达80家,园区总年收入40.95亿元、利税8.59亿元。三是资源优势。全省中药材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分布的中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27亿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这些药材资源的价值约为65亿元。全省已建立了6个品种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被列为全国十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之一。四是研发优势。全省医药行业拥有专利品种57个、国内独家品种51个、中药保护品种39个、中药保密品种2个;国家级新药1445个;实施新药研发项目154个,已获得临床批件66项,在研项目88项。九五以来,医药企业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67项。

二、生物产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目前,一些关键性产业技术、产品制备工艺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更阻碍了向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底端领域,靠巨额广告投资、大量人力做市场、低价竞销维持生存,缺少发展后劲。药物创制研发平台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撑,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体系,直接导致黑龙江省新药创制进展缓慢。二是科技投入偏低的问题。2008年有35%的医药企业有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但投入的经费总额仅为1.74亿元,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全省R&D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与国际、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投入比例达15-18%相比,反差太大,造成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这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全国位次逐年下滑的直接原因。三是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企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GSP认证,但规模小、集中度低、效益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销售收入第一位的哈药集团与第二位葵花药业相差100多亿元;在黑龙江省拥有的7713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只有14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档次不高,多为改剂型范畴,仿制品种占据主流。

三、专利在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影响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包括上游的基础研究和下游的应用研究,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处于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竞争的上游。剑桥大学的泰勒和西尔伯.特逊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在医药工业中会影响到64%的研究开发支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新药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知识产权产品和利润呈“U”型,是“微笑曲线”的二端。知识产权保护向产业价值链两端——上游的知识创新和下游消费阶段不断延伸,产生出许多新的增值(下转第74页)(上接第71页)环节。从专利福利角度分析,生物药品专利保护与新药研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过度利用专利保护制度,也会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专利保护体系激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又促进知识的积累,合理、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的资源,使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四、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的对策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专项工程。制定《“十二五”黑龙江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专利群布局、研发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网;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化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提高专利维权的社会影响力;将全省主要从事生物技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项目资助资金由50万元增至150万元,使资助方式由重点资助专利项目向重点建设生物技术专利服务平台转变,提高资金的辐射面和使用率。

(二)实施专利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情报服务中心”,搭建专业化专利情报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和企业预知研发目标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调整研发策略、避免未来受到他人专利制约;了解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有效借鉴他人技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提高创新起点,为项目成果真正具备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成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条件;依托哈药医药工业园区和利民医药园区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创造能力;推进专利管理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结题、验收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率。

篇8

截至12月22日,生物医药板块以34.51%的涨幅摘得申万行业分类涨幅的“探花”。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仅为1.61%。

生物制品最受益

10月18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并指出在生物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爱建证券分析师林兴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生物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受益的是生物制品这个行业。

根据申银万围行业分类,生物医药板块分为化学制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药商业、中药、医疗服务这六个子行业。

在生物医药板块中,截至12月22日生物制品今年涨幅最低,仅为17.58%,远远落后于医疗器械(93.09%)、医疗服务(80.63%)。2010年生物制品行业涨幅最小,今年业绩增速最快,估值也较为合理。

疫苗是生物制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据了解,全球疫苗市场2008年是192亿美元,2009年是221亿美元,2012年预计会增长到340亿美元,疫苗市场的增速远高于整个医药行业,并且我国是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总体来说,我国疫苗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上市公司可以关注华兰生物和天坛生物。

诊断试剂、基因检测方面的上市公司前景也、止人“心驰神往”。“新医改提倡‘治未病’,注重前期的预防,而不是后期的治疗,给生物制品企业(诊断试剂、基因检测、疫苗)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说。

化学药提高附加值

在化学制药方面,林兴秋关注恒瑞医药和海正药业。海正药业已到海外寻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并在往毛利率更高的制剂出口方面发展。

化学制药相对于生物制品而言技术含量并不高。维生素就属于化学制药,我国是维生素产量最大的国家,VC和VE产量占到全球70%以上,但技术含量比较低,大部分都出口。东北制药、浙江医药华北制药都是生产化学药的大企业。

中科院院士张礼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国很多原料药的出口,实际上是按化工原料出口的,但印度在很早前就把原料药生产基地按美国FDA的要求来论证其工艺过程,所以可按药物出口,比我国附加值高很多。

现代中药方面,郭凡礼建议可关注云南白药、同仁堂、康美药业、东阿阿胶等。

中银国际报告称,看好鱼跃医疗在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扩张,并看好九安医疗、阳普医疗、乐普医疗在中档医疗设备材料方面的出口和进口替代进程。

林兴秋认为,2011年还可关注药品入选国家基本药物但有单独定价权的卜市公司,比如云南向药、马应龙。

研发能力是关键

研发能力是上市公司未来能否发力的利刃。“企业要具备新药方面的研发能力,总体要有一定的新药储备,若完全没有,未来发展空间受限。”林兴秋说。

生物医药企业新药研发流程一般是,先在实验室阶段研制出药物,然后进入临床前的毒性疗效试验(在小白鼠或者其他动物身上),再把相关数据上报到国家药监局,拿到临床批件之后再在健康人或者病人身上进行临床试验,疗效确定后在监管部门的许可下药物才能生产并上市流通。临床试验要做三期。

“产业链很长,从一开始研发到上市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久,仿制药时间会短一些。”郫凡礼称,国内的大企业投入资金还是比较少的,国外的生物医药公司,把年销售额的15%~20%拿出来做研发基金,国内能拿出1%资金的公司都很少。

篇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21世纪,生物技术将成为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重要技术之一,生物技术与医药技术的加速融合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生物医药引领的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形成,生物医药经济正在成为网络经济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许多国家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大力加以培育和扶持,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生物技术产业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是我国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建设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以下简称国际创新园)将能够形成新的医药产业基础,有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并对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将形成一批优质创新研究成果,成为优秀人才集聚和培养中心、国际合作的桥梁以及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的领航区和标志区,成为天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源头,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引领和带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意义和必要性

1.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的重点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功能基因组、生物芯片、干细胞、基因治疗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研发投入、论文和专利数量均领先于其他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生命科学研究占全世界自然科学的总研究经费的65%以上。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为140-150万篇,连续多年来,涉及生命科学的论文数量占到了15-20%;生物技术专利占世界专利总数近30%,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新的科技革命,加速了新科学、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2.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愿望日益迫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支持创新的各类政策的出台,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加快回国步伐。自1978年至今,我国共有90余万留学生在海外求学,分布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是史无前例的。目前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制药企业中从事生物医药研究、开发、生产的华人科学家和企业家,在学术上颇有成就,正在成为令当地业界刮目相看的新兴力量。近两年来,一批高水平的留学人员纷纷回到中国创业,给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勃勃生机,正在带动一批新的回国潮,仅美国SABPA(美中生物技术与制药协会)和CBA(华人生物医药协会)就有100多位留学人员表示了回国创业的愿望。

3.发展民族生物医药产业已迫在眉睫

我国药物前期研究的费用仅是发达国家的30-40%,动物试验及临床试验经费仅为发达国家的10-20%,加之我国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外发达国家的制药公司纷纷通过向我国直接出口药品、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军”我国医药市场。目前,全世界排行前十位的制药公司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排名前25位的制药企业中有15家在中国设有办事处机构,目前有大批国外企业正考虑进入中国市场,将有力推动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4.滨海新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特色优势日趋明显

目前,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产业也已经成为滨海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较好发展基础。天津开发区吸纳了生物医药企业70余家,汇聚了葛兰素史克、诺维信、中新药业等一大批重点企业,涉及蛋白质工程药物、缓控释药物、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多个领先领域,且每年以高达30%的速度增长。保税区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建设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发基地,计划将建设先进的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基化学品以及保健医药研发技术体系,形成40个PI团队和200至300人的研发队伍,成为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孵化转化及引进技术再创新的实施平台。

在滨海新区国际创新园内构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既有基础,又有条件,符合世界产业发展的大势,也符合国家发展生物医药经济、加速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总要求,是滨海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天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总体思路与功能定位

1.总体思路

联合研究院建设将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紧紧抓住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以高标准规划、高层次定位、高水平建设、高质量运行为准则,采用科技部和天津市共建,中科院、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参与合作建设的模式,建设一流的基础设施环境,打造务实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营造良好的政策、生活环境,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尽快联合、吸引和聚集一批研发机构、科研项目和领军人才,显著提升天津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带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现阶段要着力实现四个重大突破:

全力突破约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瞄准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竞争的热点,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开发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自主产品,引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全力突破制约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瞄准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开发和基础研究,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提高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目标转变,夯实产业创新基础。

全力突破羁绊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以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的重要杠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生物医药技术研发的大开放与大联合。

全力突破阻碍创新创业的政策束缚。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加大力度制定和实施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政策优势聚集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项目、研发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

2.功能定位

联合研究院作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研发区的核心部分,聚集国内外高水平人才、技术、项目,成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创新源头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为创业人才和中小型企业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技术支持,带动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引领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

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以高质量的创新药物中下游研发为切入点,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前研究技术体系、临床研究技术体系、中试放大技术体系及中介与信息服务体系,着重解决药物设计技术、药物筛选及相关技术、药效学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新剂型、药物安全评价等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从基础的药物研发(R&D)、临床前研究(pre-clinical)、临床研究(clinical study)、以及到药品申报等各个环节的共性技术支撑。

图1 联合研究院支撑体系构建示意图

其中,药物安全评价平台以天津药物研究院为依托,已经立项建设“天津市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医药信息服务与共享平台等拟重新整合资源后进行实体化运作。中试放大技术中心中包括“生物技术药物中试平台”、“药物制剂中试平台”、“化学合成药中试平台”。因天津市相关企业已建有具备国际化水准的“中药提取、分离纯化中试平台”以及“工业发酵中试及生产试验公共平台”,故本方案中暂不涉及相关内容。

四、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

联合研究院将积极联合国内重点研究院所,联合海内外创新研发团队,与国际接轨,参照知名跨国医药集团研发中心的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和天津实际,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具体构成如图所示。

图2 联合研究院组织机构图

五、运行和管理模式

1.人员及项目的管理

研究院面向国内外公开引进筛选优秀人才、项目等进院从事研发。研究院为进院的人才、项目提供使用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享受园区优惠政策并依据具体实际给予前期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可受聘为南开大学的兼职教授。离开研究院:人才、项目引进采取开放、流动、竞争的机制,当科研项目成功后,可离开研究院进入国际创新园孵化区或生产区,也可依据进院的“合同协议”,离开研究院和国际创新园,将产生的专利成果转让或研究院参股控股企业获取股权收益。若科研项目失败,则退出联合研究院。

2.经费管理及资产管理

篇10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49 -02

一、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分析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2009年新医改政策出台《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意见》,该意见从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和药品生产的流通体系等方面要求加大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2010年国务院颁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决策,指出: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制药,加快新型疫苗和试剂的研发,提高创新性药物的研发规模,提升整体的生物制药产业水平。同时在行业类的政策中出台了《2010-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这些详细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高效化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给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从十二五规划中重点突出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正是由于这些政策的刺激作用,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品的进出口额增长迅速。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出口处于逆差。处于贸易逆差的我国在保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在本着互惠、互通有无等原则的基础上,签订长期生物医药产业贸易协议。尽可能地反倾销,使用反补贴,进口配额等保护措施和其他手段维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避免外国生物医药大量涌入,从而对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

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呈现着区域化的特点,对此所制定的产业政策也体现着区域化的特色。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大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长春,依托药物资源优势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企业群,同时政府提出的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政策的提出,大大提升了以长春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比如吉林修正药业、金塞药业和东北师大基因工程公司等。北京依靠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依托,政府技术扶持政策的支持,形成了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以科技技术的创新带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上海、深证沿海等地,依托广阔的海内外市场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政府对其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有着很大的优惠政策,比如在出口贸易中减免相关企业的税收,对出口产品同时进行补贴等。

(二)美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美国白宫、国会均设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来跟踪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及财政预算。其颁布的《生物技术未来投资与扩张方案》修改了赋税制度,极大地刺激了研究与投资生物医药的积极性;《州政府生物技术议案》囊括了美国所有州政府生物技术工业发展战略,是美国比较系统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同时,美国各州政府通过鼓励和帮助组建各种生物医药行业组织,这些组织具有共同的产业网络化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研究单位、企业、政府和其他公共非赢利组织联系起来,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近年来,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美国已采取相应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来扶持,并鼓励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从总体上看,美国的生物医药国际贸易呈现快速增长、产品集中、贸易数量逐年增大的趋势。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地方保护性生物医药产业贸易政策盛行。主要以保护贸易政策为主,利用非关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保护本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其用技术壁垒的手段限制国外医药产品的进口。凭借技术优势,制定了繁多的、严格的技术法规。

美国各州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很大,在系统的产业扶持和管理上有着规范的措施。在资金的融合中,各州政府对其起到了补充作用。州政府认识到风险投资会阻碍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所以政府直接对各生物医药产业进行投资,这样规避了产业资金短缺的风险,同时州政府也对这样的风险资本进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美国各州在引导商业化的运行方面也有着一系列的措施,作为科研所的国家卫生研究所、美国各州专利和商标局、食品药品管理局等这些都给以技能、资本和监督管理上的支持。

二、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比较

(一)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相同点

政府的扶持是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制定与调整的先决因素,它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在颁布的法规上,中美两国都相应的出台了一些促进生物医药发展的政策;在资金的投资中,中美政府都会在税收和融资渠道上提供便利,减免税收和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是中美两国的共同之处。

中美两国均采取相应的贸易政策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来扶持。均依据国内国际药品的贸易形势,制定积极的出口政策和适度保护的进口政策。以扶持本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中美的生物医药产业均呈现着区域化的特点,对此所制定的政策措施也体现着区域化的特色。中美各个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规模在不断扩大。

(二)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不同点

美国政府提供的研发资金比例大大超过我国的政府提供的研发资金,美国研发资金占销售额20%的比例,而我国却不到5%。美国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鼓励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如加州就设立了30亿美元的生物医药基金,用于新医药产品的研发方向。而中国这方面的财政预算就赶不上美国。美国鼓励和帮助生物制药产业建立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如美国的生物技术网络组织,和贸易协会组织,它们主要对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技术、基地建设、法律、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而我国的行业及其协会的建立需得到政府的层层审批,管的过宽,限制了人才的自由交流度、生物技术的创新度等方面。

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先者,在国际药物市场中占据绝对比重,其市场竞争能力远远超出中国。因此美国在外贸政策方面态度较为强势,贸易保护主义浓厚。我国生物医药发展水平较弱,生物医药产业进出口处于逆差,这对我国本土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与中国不同,美国主要积聚在东西两部。波士顿、华盛顿、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分布在东部海岸,旧金山和圣迭戈分布在西部海岸。我国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人力资源储备最强,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育资源;长三角地区拥有最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和国际交流上具有较大优势;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市场潜力巨大;中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各自发展特色。

三、美国经验启示下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优化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成熟体系对于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一个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借鉴美国经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需在政府的支持,发挥区域化的特色、开拓市场方面,结合我国生物医药本身发展的特点,对生物医药产业政策进行优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融资环境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风险、高投资、长周期的产业,市场融资环境严重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中所需完整的融资氛围是生物医药产业成长的导向,生物医药企业从基础设施的筹备、产品研发的制造、投入市场的宣传售卖等等方面,政府的强有力扶持显然是相当必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对于资金的投入额度很高,短期内很难融资,投资环境自然受限,其发展阻力增大。政府在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整合生物医药产业资金投资环境,通过减免税收和奖励基金的建设,同时逐步放开民间资金的投入,这样对确保初期生物医药产业有着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发挥区域化的特色,积极开拓市场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分布呈现着严重的地域化特点,各地对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理解和实施又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具有区域化的特征。在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模式上,应发挥区域化的特色。例如沿海发达城市有一个良好的区域环境,应积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在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中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引进。由于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地理优势,发挥地区特色,寻找海外市场是必然趋势。我国的中部和边远区域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在特色生物医药上有着资源上的优势,这些区域可以发展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在产品的工艺和服务上积极开拓市场。基于各地的差异,打破区域政策不相兼容的困境,区域间的政策互补是必然的趋势,以此促进区域间生物医药资源共享,市场互利。

参考文献:

[1]胡侠,林哗.美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97-99.

篇11

2宁波生物医药产业营销模式现状

在当今医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医药营销模式的选择决定着医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医药营销模式是指医药企业的产品在未进入市场之前所确定的某一种销售方式,是企业市场营销工作需首要解决的关键环节[13]。根据实地调查和资料查阅,笔者总结出宁波生物医药产业的营销模式有如下几种。2.1底价营销模式底价营销模式是指医药生产企业根据医药品种类别、医药市场覆盖范围以及自身企业实力而选择的一种通过合同或契约的形式,以药品底价(批发价的一定扣率)给某个“自然人”或当地有一定终端资源的医药公司来销售厂家药品的营销模式。该模式能够整合社会优势资源,达到快速渗透市场的效果,而且营销费用低,是目前处方药常用的营销模式,适用于企业规模小,产品具备一定优势但又不想投入过多资源进行销售队伍建设的医药生产企业。该种模式能使医药生产企业以相对低的投入带来快速的市场覆盖和资金回笼,但是该种模式最大的缺点是对终端的控制力太弱,即所谓“得终端者得天下”。随着终端市场的政策变动和竞争加剧,市场风险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如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部分品种的营销模式。2.2自建销售队伍营销模式自建销售队伍营销模式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产品优势的医药生产企业在进行产品销售时,以全国各地分公司、办事处、联络点的组织架构,通过招聘、培训、录用、考核医药销售人员,自建销售队伍进行医药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目前大部分医药外资企业和具备实力的国内药品生产企业都采取该种营销模式。此种模式投入大,市场开发和维护费用高,要求企业拥有较长的产品线和一定的研发能力(后续产品的陆续上市),但该种营销模式对市场终端的控制力较强,稳定性高,在新产品上市以及政策调整时,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承受一定的市场变化风险。该种营销模式是医院作为主要市场的处方药的主流营销模式,如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的部分优势品种,正在全国形成自己的销售队伍。2.3普药快批营销模式普药是指上市多年,在临床使用中已经被医生和病人完全接受的药品。这里的普药特指中间利润少,无专门的市场销售人员负责,随着市场自然消耗的常规药品。该种药品由厂家直接销售给具备一定规模的医药公司,再由该家医药公司的销售网络进入终端,中间环节比较少,由于缺乏专门的市场销售人员和中间利润分层,该品种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缺乏竞争力,属于临床中必须要用但同类品种竞争较少的品种。如果该品种在终端有替代的竞争品种出现,则该普药就有可能在市场上逐渐消失,如宁波大红鹰药业有限公司的氯霉素滴眼液。2.4广告拉动营销模式广告拉动模式是指在大众媒体(电视、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上进行广告宣传,建立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独特定位的品牌效应,以此作为源动力带动医药产品销售的营销模式。该种营销模式适用于OTC和保健品类医药产品的销售,关键点在于品牌塑造。市场终端的主要工作就是铺货和日常维护,如浙江万联药业有限公司的液体钙、儿童鱼油等产品的营销模式。2.5贸易出口模式贸易出口模式是医药生产企业通过贸易出口的方式将其生产的医药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该模式适合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原料药或中间体产品的销售,能够合理规避国内药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成为国外制药巨头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也可为企业本身最终形成成品制剂打下基础。如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已经通过我国GMP认证和美国NSF认证,产品以中药、天然植物提取物为主,公司95%的产品远销海外。

3宁波生物医药产业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宁波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家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下的大形势下,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但随着我国医改的深入、全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以及全国性药品招标采购体系的日渐成熟,宁波生物医药产业的现有营销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3.1“带金”营销模式引发商业贿赂风险在底价和自建销售队伍营销模式中都存在着“带金”现象。“带金”是指给客户(医生或者零售终端店员)药品销售额一定比例的现金利益,以此作为促销手段,推动医药产品的销售。该类现金并未入账,因此是非法的,成为药品商业贿赂的典型形式。很多药品厂家、商以及客户通常将这部分现金空间的大小作为衡量该药品种类是否能够打开市场的重要指标。“带金”营销模式不可避免地引发商业贿赂风险,这也是葛兰素商业贿赂等事件频出的原因。3.2“过票”路径导致假药频出和市场无序在底价营销模式下多会出现“过票”公司。“过票”公司是低价进货,高价开票,但未实际发生药品进货、仓储、物流的皮包公司,该公司存在的理由是套取中间的高额费用,为“带金”销售提供大量现金。“过票”和“带金”是相互依托的,成为当前医药营销模式的两大毒瘤。过票公司由于未发生实际的药品进货、验收、保管和养护,导致部分假药堂而皇之地进入正规的销售渠道,对老百姓的用药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3.3“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发展受困由于我国整体医药产业的研发能力较弱,现阶段大部分医药产业还是以生产仿制药物为主,这就导致了部分药品的生产厂家众多,质量和成本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大环境下也出现了分化,相同品种在药品招标中出现了难以想象的价格差距,如强力枇杷露,全国共有127个批文,还有治咳枇杷露的16个批文,川贝枇杷露13个批文,涉及厂家众多。强力枇杷露的价格由于规格和厂家的不同从3~38元不等。众多生产厂家在抢占同一市场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激烈竞争,当竞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企业的承受能力时,恶性竞争必然产生,如在极低价中标的情况下,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无法保证药品的质量。3.4“近视”效应导致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弱“近视”效应是指企业的运营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医药产品是凝聚高科技含量的特殊商品,医药产品的竞争最终还是企业科研和创新能力的竞争。部分医药企业往往会走入“近视”误区,过于重视眼前的销售利益,而忽视了产业的研发和创新,当企业的生存问题解决后,必然要投入资源到研发上,不断上市后续产品,以谋未来之发展,这样的医药企业才真正具备生命力。

4合规背景下宁波生物医药产业营销模式创新

“合规”一词在目前的医药行业中已经并不陌生,合规管理制度最早是在医药外资企业中提出并执行,然后在国内大型医药企业中逐渐推行。如果说在过去的十年中,部分企业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在法律边缘地带铤而走险,侥幸获得了成功;那么未来十年,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部分企业仍旧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应用传统的医药营销模式,合规风险会越来越大,这会对整个医药产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顺应“合规”形势,进行生物医药产业营销模式创新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在合规背景下,结合宁波医药产业的发展,提出生物医药产业营销模式创新变革建议。4.1试行“药品通用名”处方,加大患者选药权利处方权是指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师开具处方的权力[15]。处方权不仅是医生职业的最基本特征,也是病人与医生医患关系的关键维系。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其专业知识的优势导致医生的强势和病人的弱势地位,而处方权成为这种格局的一个载体。由于医生具备处方权,因此也具备了选择药品种类、规格、厂家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恰恰成为医药商业贿赂的温床。因此,加大对医生处方权的限制才是生物医药产业营销模式转变的突破点,才能真正使医药营销模式逐渐摆脱商业贿赂的阴影。应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规定医生处方只能开具通用名,然后在相同通用名的情况下,由病人根据自身经济实力选择相应价格的药品,这样一方面对医生的处方权进行限制,另一方面也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了病人,可以在源头上杜绝处方权的权利寻租,而医药厂家也将改变营销模式,将主要的客户从医生转向真正服用药物的患者,从而推进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4.2推广“学术营销”,成为医生和患者的专业顾问学术营销是通过向医生强化产品的功能性质,传递产品的核心价值观等来实现产品的推广[16]。学术营销是在目前合规背景下,外资企业进行医药产品推广的主流模式,也是国内医药企业创新医药营销模式的变革方向。国内医药企业必须开发和挖掘产品的核心利益点与临床病例的潜在关系,帮助医生找到最佳治疗方案,同时促进医生在治疗技能水平和用药水平上得到双重提升,最终在更好治愈病人的前提下,增加药品销量。医药企业要逐渐从“利益营销”转变到“学术营销”和“情感营销”的融合体,成为值得医生和患者信任的药学专业顾问。4.3抢占基层医疗卫生市场,创新国家基本药物营销模式随着国家医改的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基本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版)共收录药品520种,目前各省的基本药物增补目录正在制定中。由于国家基本药物的覆盖面非常广,根据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国家基本药物,同时在县级以上医院也对基本药物比例进行动态监控,因此基本药物的用量将会持续上升。宁波的生物医药产业必须抓住国家医改的契机,针对部分基药品种,建立相应的营销模式创新:建立专门的基层医疗销售队伍,重点以学术和服务营销为突破点,定期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学术研讨会,提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拜访频率和覆盖率,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以及产品知识宣传,与基层卫生机构周围的药店合作,增加药品销售渠道等。4.4搭建互联网营销平台,开拓移动互联网营销网络营销包括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两个层面,目前OTC产品及保健品的PC互联网营销主要以网上药店(PC互联网)的形式开展。在消费者网上购物习惯逐渐形成以及网上购物软硬件设施日渐成熟的背景下,医院网络营销将会蓬勃发展。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医药营销还处于初级阶段,宁波的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可以果断介入,积极开发相应的APP软件,实施医药微营销,抢占这块空间巨大的蓝海市场。

篇12

在南部新区产业发展的蓝图上,对生物医药产业有这样一段描述:发展一批旗舰型企业,包括产值百亿元的企业2-3家,产值50亿元的企业5-6家,产值10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产值过亿的企业达到50家以上,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和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基地。

目前,在一批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带动下,南部新区正朝着这一目标扎实迈进。

2011年,对于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来说,又是丰收的一年。据统计,1-11月,新区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6.7亿元,同比增长29.1%。除了数字,更令人欣喜的是,生物医药产业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新技术、新产品纷纷面世。

绿竹生物:

新疫苗临床申请获受理

日前,北京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23 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以下简称23 价肺炎)、以及北京绿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与北京绿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肠道病毒71 型灭活疫苗(以下简称EV71)提交的临床实验申请双双获得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

据绿竹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23 价肺炎疫苗研发难度较高,目前成都病毒所是国内惟一生产厂家。此次绿竹生物的23 价肺炎疫苗临床申请被受理,凸显了公司的自主研发实力。而EV71(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之一)疫苗尚无产品上市,国内仅有三家单位进入临床阶段,公司通过合作研发积极布局该品种,不仅有望分享政策支持,而且有助于提升公司在病毒类疫苗领域的技术实力。

两重量级品种进入临床申请,标志着绿竹生物向自产转型取得显著进展。如果两疫苗能顺利完成临床实验并成功上市,将进一步丰富绿竹生物未来的产品线。

悦康药业:

产量同比增长近5成

在工信部最新的行业排名中,南部新区企业悦康药业位列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第86位,中国制药工业研发企业十强之一。

记者了解到,2011年,对于悦康药业来说,虽然面临着较强的市场压力,但是其三个工厂仍然取得了产量增长近5成的业绩。更为重要的是,标志着悦康药业全球化战略大幕开启的四期工程――化药国际化产业园项目已在2011年正式开工建设。

据透露,2012年悦康药业将推出新产品上市,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创新达到转型升级的目标。

悦康表示,公司通过先走仿创结合的发展路径,最终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目前,经过十年的发展和积淀,悦康已逐步建立了以服务企业需求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通过整合内部外部研发资源,悦康药业相继组建了悦康药业集团(北京)药物研究院、悦康药业集团技术中心和悦康抗生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药物研究院和技术中心已被北京市科委和市经信委认定为北京市级研发机构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近年来,悦康药业保持着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在头孢类制剂工程技术、包合物制备技术、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微囊化技术、乳剂化技术、缓释技术和速释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目前,公司有多个一类新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未来将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赛诺菲安万特:

来得时生产线投产在即

2005年落户开发区的赛诺菲安万特北京工厂,人数不过百人,但却是开发区纳税50强的常客。日前,投资9000万美元的来得时(甘精胰岛素)预填充预灌装生产线竣工投产在即,这将为赛诺菲安万特带来更大的收益。

赛诺菲安万特集团总部位于法国巴黎,是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在欧洲排名第一,其业务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赛诺菲安万特将最先进的糖尿病治疗药品――甘精胰岛素生产线转移到北京工厂,并决定增资9000万美元,在北京工厂建设来得时(甘精胰岛素)预填充预灌装生产线。这也是赛诺菲安万特首次将该药品的生产权交到母公司以外的分公司。

赛诺菲安万特意味深长地将此次增资命名为莲花。工厂总监张平表示:“来得时预填充生产线竣工标志着赛诺菲安万特确立了中国发展历程中新的里程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