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09:29: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中课堂教学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引言:
现代教学扩展了课堂的容量,拓展了课堂的空间,创新了教师的思维,因此,当然对美也有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求现代课堂教学的个性与共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和谐美
人的发展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相比之间南于更多强调“统一”和“标准”,造成的课堂教学刻板和统一的情况:课堂压抑沉闷,学生不敢不能教师也不愿意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早已压制了那些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学生,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到了信息化社会,多样的接收信息的方式,特别是由于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可能,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多媒体打开的是一扇扇窗,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手段,更是一种开放的姿态很观念,随着社会海量信息的传播,学生如同吸收了充足营养的大树,茁壮成长,花开满枝。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随着诗歌音节而歌,擅长绘画的可以描绘江山多妖,惊涛拍案;辩论的学生可以学习马丁?路德口若悬河,现在这些都将迎来赞许的目光,教师也将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之语,学生收获的是自信和张扬的青春,而这样的人长大之后也将充满非凡的活力甚至创造力。当然,课堂的集中教学的特性也强调个性必须符合社会要求,并与环境和谐相处,身处集体的他们也会在现代课堂的教学中,比如研究型自我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型等新课堂教学形式下,懂得自我表现与适度尊重,合作与分工的重要性体验,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别人的展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汲取精华以弥补自己从而促进自身的更全面发展。这样学生发展修改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不但不矛盾,而且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现代课堂在个性彰显、青春飞扬的同时,学生在智力、体力和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形成个性与共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的现代课堂的和谐美。
二、要求现代课堂教学中有民主的气氛,创造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美的环境
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师生之间由于信息获取的多少或者专注方向的不同,更可以形成一个平等交流、共同切磋,甚至互相取长补短的宽松环境,而这样,会进一步促进教学相长。教师的适时引导甚至不耻下问,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并发展健全的身心。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师道尊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平等带来的尊重与温暖,使课堂处在一种探究之路合作之路上,师长的宽厚包容尊重,是一种大气之美;学生的发问展示,是一种青春的彰显之美。课堂如此,怎不温暖宜人?学生如沐浴春风,教师陶醉与活力与青春之中,真是美不胜收!
三、要求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信息
古往今来人们对美的追求始终如一。美不只是一种外在体现,也是人们身心的一种愉悦体验,当人们在劳动成果上看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看到人本质的力量时,精神上感到愉快内心充满了美感,因此,客观事物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而现代课堂为此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除了传统的文字哲思之美,文字表现感染之美抽象地有赖于相像的美,多媒体可以直观展示许多形象的美。从此,可以不再对忧伤和欢快觉得抽象,不再对磅礴和苍凉感到迷茫,可以知道“江山如画”是什么模样,可以知道“长亭送别”是多么感伤,“大漠孤烟直”可以清晰在眼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竞可纤毫毕现!可以知道琵琶曲多么悠扬,可以知道对酒当歌多么酣畅!
四、要求现代课堂教学中体现一种开放的美
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国际性,它就是一种国际现象,是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变得便捷,信息传播快捷,教育的开放性成了必然,同时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且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开放的教学形式,开放的教学思路,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得一种全新的、愉悦的美的心理感受。
五、要求现代课堂教学体现出一种创造的美
什么是有效性教学呢?顾名思义,它要求教师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成果。设置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一节课下来使人人各有所获。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的成果,对学生进行的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活动,虽然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不少的文学素材,但却不利于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这些都是新课改所突出强调的问题。以下,笔者就具体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实践方法。
一、转变观念,探索创新
1.教师要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因为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它在教育工作中起到了指导思想和规范行为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时,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为:(1)多次反复阅读课文,通过熟读逐渐感知文章韵味和作者写作意图。(2)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通过课外阅读搜集资料,从认识文字美的层次上升到领略作品意境美的境界。(3)通过独立阅读、教师解析等多元的解读方式之后,明白作者思想矛盾的原因,赞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让学生慢慢地关注到社会,为自己的人生做打算。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可以使课堂更有序地进行,学生也可以听得更清晰、更透彻。
2.教学模式不论怎样创新都无法脱离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
教师一定要将素质教育的新课改目标贯穿于创新课堂的始终,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教学方案还需符合学生年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特征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实施有层次的因材施教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语文学习,建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有效性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为目标,强调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不仅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学生自主、小组协作或者班级探究等方式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比如,在教学《小狗包弟》一课时,课堂讨论可以根据教材课文后研讨练习题设置讨论中心问题:(1)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变化如何?(2)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然摆脱不了“煎熬”,你怎样评价?这些问题较深入,适合讨论,旨在培养学生以事观人的能力,即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去了解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会得到提升。
2.合作学习法
近年来,大家为什么都在倡导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呢?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心情愉悦之际提高语文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该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为讨论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在不同的意见中反思自己的思索结论,激发求知欲,渴望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诗歌所蕴藏的情感,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体会并分析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再设置问题:“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你是从诗中哪部分感受出来的?”,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最后商定结果。之后我要求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文朗读,我来做最后的点评,通过指出学生朗读中的优缺点,提出建议,让他们从中得到提高。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给教师最大的赠礼,它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让学生在狭小的教室里看到了广阔的世界,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教材再好,它都无法将文字演活,插图再真,它都是静止且无声的。比如,在教学《雷雨》这课时,我先准备话剧结尾部分的视频。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话剧的表演构成中熟悉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变化,体会那雷雨夜中的三个爱恨交织,本来未来美好的年轻人一起走向了生命的不归途,启发学生将情感波动原因转化到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周朴园身上。接着我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与周朴园有关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看完话剧后对周朴园的印象,与学生共同探讨周朴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另外,我还用多媒体向学生阐明了在序幕中所明确的人物关系表:(1)周朴园――煤矿公司董事长,55岁。(2)周繁漪――周朴园妻,35岁。(3)周萍――周朴园前妻鲁侍萍生子,28岁。(4)鲁四凤――鲁贵和鲁侍萍之女,18岁。(5)鲁侍萍――周朴园前妻,某校女佣,47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人物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文章脉络,理解课文。
总之,新课改表达了社会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训,重视其思维能力的提升。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摆脱长期以来应试心理的束缚,借助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道具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彤彤.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3(09).
[2]郭仕凤.对语文新课改教学的一点认识[J].学周刊,2013(01).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能自主发展。学生被动发展的结果是:(1)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2)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3)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4)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3.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生活化教学策略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新课程重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参与意识,倡导民主平等、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索中发展,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逐步形成了“问题促使法”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反映了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揭示了教学结构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纵向关系以及构成现实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之间的横向关系;它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为人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问题促使法”教学模式,是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模式为依据,即在课堂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在课堂这块阵地上,通过问题的设置、促使、诱导、分析、研究、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实施“问题促使法”教学模式的目的
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要积极推广,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全校、引领运用、检验完善、再度提高”的作用,引导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变学生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下,通过问题的提出、解决、再提出、再解决,最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转变。
二、“问题促使法”的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
逐步规范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的解题策略,充分体现思维训练的开放性、思维品质培养的层次性、表达分析的逻辑性、思维发展的连续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求实务真的科学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再创造能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和网状知识结构。
2.精心准备问题情境
以每节课的重、难点为突破口,教师精心、巧妙、合理地设置问题,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协力合作,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达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主体思想意识。
3.注重教学探究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变学生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还课堂于学生,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这样通过问题的提出、解决、再提出、再解决,最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整合和再生
通过“展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诱导学生对已储备的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推理、概括等思维方法,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形成“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集体一家”的学习新局面。教师适时点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检测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知识整合和再生运用,加强学生对知识模块的有效传递和相互焊接。
5.反馈学习效果,组织引导质疑
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结论与过程、教材与教学方式、学科与学生及新型师生关系,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大胆、积极地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不论采取何种启发方式,教师都应当逐步规范教学基本环节,充分体现思维训练的开放性、思维品质培养的层次性、表达分析的逻辑性、思维发展的连续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求实务真的科学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再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