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09:30: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互联网保险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是我国排名前十位的保U公司之一,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之一。其于2000年9月开通了“泰康在线”,首先完成了保险CA认证,率先在国内实现了保单设计、投保、核保、缴费、后续服务一系列保险业务的网络化,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具有典型性。本文将以泰康人寿互联网保险为背景进行合规风险管理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合规;风险
泰康人寿的互联网保险就是借助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保险产品服务,在线上完成投保、承包、核保、保全和理赔全业务,实现销售与咨询服务网络化,并通过第三方支付手段完成保费收付的保险业务活动。泰康在线提供网上直销投连险、万能险、养老保险、女性保险、少儿保险、健康医疗保险、定期寿险、意外险、家庭财产保险、账户安全险等多种保险产品。
泰康人寿对于互联网保险的管理制度是以《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为依据、公司现有的合规管理规章制度为实施办法,并依托于人力资源规范、续期制度、销售行为管理等具体业务操作规定综合实施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管理。现有的泰康人寿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仍然以管理传统经营方式的保险风险为主。泰康人寿合规管理体系中,涵盖合规组织架构、风险防控“三道防线”、基本制度以及销售合规管理、运营合规管理、资金运用合规管理。合规组织架构是泰康人寿从集团总公司起到最前线的县级营业部门自上而下的五级组织架构,集团总部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总裁室负责风险管理,省级分公司设立合规稽核部管理省级分公司及省内各级别分支机构的合规稽核工作,地市级中心支公司指定专门人员承担本机构的合规管理工作。除组织架构外,泰康人寿还建立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合规管理部门、审计监察部门的风险防控“三道防线”,从整体上防范合规风险。针对于保险业务,分别从保险销售、保险运营和资金运用三个方面对保险产品及服务的合规风险进行管理:保险销售方面制定了从总公司到省级分公司再到地市中心支公司和县级营业部的销售管理体系;保险运营分别是从产品开发、承保理赔、保全业务、单证管理、会计处理、客户服务以及收付费等关键环节对保险运营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资金运用管理主要是对保费的运用范围限制和投资资金的管理进行相应规范。
泰康人寿现有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已不能满足增长迅速的互联网保险业务需求,主要存在信息沟通、风险识别以及监督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在开展互联网业务之后,原有的信息传达与反馈机制更需改革。互联网保险最明显的特征即是便捷迅速,尤其是随着伴随着微信、微博、手机淘宝、官方APP的普及应用互联网保险业务成交速度远远大于传统保险,现有的信息反馈已不能满足互联网保险的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信息反馈制度仍然属于逐级上报,再由上层逐级下达,信息传递速度慢,影响处理效率;二是信息反馈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仍然属于问题出现之后进行反馈,或者事后监督,而互联网保险要求信息及时反馈,甚至需要事前进行信息预警与监督防控,因此现有的信息反馈机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互联网保险合规风险的管理要求。
泰康人寿合规风险管理环节中的风险识别目前主要是根据各部门的自我评价、固定的识别框架以及过去的信息进行,但是这样的风险识别方法对于互联网保险合规风险而言是不足的,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不同的是,保险流程在缩短、呈现碎片化趋势,而传统的保险合规风险管理流程持续时间较长,难以紧随互联网保险的业务流程,并且难以细致入微地对互联网保险出现的问题进行防控。与此同时,现有的风险识别方法依赖于历史信息,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只能根据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事后的查漏补缺,而互联网保险变化速度快,利用历史数据识别出风险以后往往已不再适用。再者传统的风险识别缺乏一定的实证方法,应当适当引入VAR风险测算、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增加风险识别与评价的准确性。
现有的风险识别方法不足以应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需求,可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VAR风险价值模型等定量方法增加风险识别的准确性与效率性。对于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现已形成完整的风险点指标体系,利用指标体系进行风险等级判别,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入层次分析法对合规风险点进行评级,并可根据风险紧迫程度、风险重要程度、风险损失大小等要素对合规风险点进行划分,并根据处理紧迫程度、风险大小以及造成的损失严重程度进行风险预警,这样能有效提高风险防控准确性,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增加合规风险控制效率。
1.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1993年一些地区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业务量急剧增长,一些地区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业务工作效率等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前台业务处理,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实现了全市联网。但由于各地的经济状况不同,系统建设的规模、水平差异也较大。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现有的信息系统已无法更好地满足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的更高要求;缺乏全国统一标准和组织指导,各地自行建设信息系统,一些地区未按系统工程的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和论证,造成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浪费,应用软件重复开发现象比较普遍,网络互联困难;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渠道没有明确,各级信息系统建设经费明显不足;缺乏组织与人员保证,许多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没有专门的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计算机人员配备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各地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
2.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促进养老保险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需要,是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需要。系统建设能使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规范业务,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改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的组织结构,加速养老保险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不仅能更好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传下达,为制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对各级政府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养老保险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方针和建设原则
3.指导方针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需求,遵循信息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的指导方针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城市建网、网络互联、分级管理、分步实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制定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省、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系统建设方案并须报上级备案或批准,市级以下不再进行规划工作。所有系统采用相同的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省、市级可在相同的编码规则下进行适当扩充;在中心城市协调建设市域网和资源数据库,并逐步实现省内和全国的网际互联;信息系统建设由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并按系统工程的方法分阶段进行。
4.投资原则
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行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信息系统建设应以政府投资为主。根据国家现行财政体制,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应由各级政府分别负责,并按照少投资多办事的原则,力求投入产出的最佳组合。
5.技术原则
??实用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应用系统,以满足养老保险工作的业务需求为首要目标,避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可靠性。采用稳定可靠的成熟技术,保证系统长期安全运行。系统中的硬、软件及信息资源要满足可靠性设计要求。??先进性。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跟踪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和技术发展的主流产品,保证整个系统高效运行。??开放性。技术上立足于长远发展,坚持选用开放性系统。??安全性。遵循有关信息安全标准,具有必要的安全保护和保密措施,以及对计算机犯罪和病毒的防范能力,确保数据永久安全。??可扩充性。应充分考虑到联网用户增加和业务扩展的情况,留有必要的扩充能力及接口。??可维护性。应用软件开发的模块化程度高,对不同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的适应能力强,软件维护方便。??易操作性。贯彻面向最终用户的原则,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操作简单,直观灵活,易于学习掌握。
三、总体目标
6.建立计算机系统
完成宏观决策和业务管理两个部分的应用软件开发和规范化工作,推动养老保险业务的计算机管理,以城市网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国网建设。??业务处理计算机化。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养老保险前台业务处理计算机化。??建设城市网。在中心城市的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局域网的基础上,构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市域网。??构建省网和全国网。在城市联网基础上,初步形成各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利用国家公网,实现省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互联;通过部?省网络互联和部?中心城市的联网,构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网。
7.建设资源数据库
以中心城市为基础,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劳社部函〔1998〕138号)设计的三种模式建设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以支持业务前台的运转,为省级和部级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为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服务。
8.建立宏观决策系统
在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扫描进行信息采集,按宏观决策要求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辅助决策的目的。该系统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测,对基金调剂进行指导,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预测。
四、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可分为信息结构、管理结构和网络结构三个方面:
9.信息结构
主要内容包括:??政策信息(政策参数、政策法规等);??基本信息(单位基本情况、在职人员基本情况、离退人员基本情况等);??业务信息(包括登记、申报、缴费、个人账户、支付、离退人员待遇等信息);??财务信息(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基金结余等信息);??统计信息(人员信息、缴费基数信息、职工工资信息、费率信息、基金缴拨计划执行情况信息、替代率信息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信息(机构情况、人员情况、经费情况等);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共用相同的基本信息,各系统的专用信息遵循相同的编码规则。结合已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最终将指标体系以部颁标准下发。
10.管理结构
根据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内容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宏观决策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两个部分:??宏观决策系统。包括:统计性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控的基金监测系统;利用已有的统计性数据、监测数据和政策参数,对基金调剂进行指导、对政策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基金支撑能力进行中长期预测的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可分为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事务处理层或称养老保险业务前台,主要功能是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项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存入资源数据库中。管理决策支持层或称后台,主要功能是对资源数据库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统计分析和模拟决策过程的专用模型等方法提供分析预测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同时,对前台发送控制性反馈信息,并由前台进行响应。
事务处理层是管理决策支持层的基础,其网络规模比管理决策支持层庞大,实时性要求高,软硬件和通信设备的投资相对较大。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通过资源数据库进行衔接。资源数据库是各类数据存放、交换、管理和处理的集散地,通过对资源数据库进行网络扫描,可以获得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是宏观决策的重要数据来源。
业务管理系统还要具有与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邮政、公安等)的数据接口功能。
参保单位管理平台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的重要来源。为此,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参保单位管理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必须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数据接口标准。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的设计要求,参保单位管理平台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组织推荐,参保单位可选择使用。
11.网络结构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城市网、省网和国家网三级分布式体系结构:??城市网:连接市与本市所辖范围内各结点的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用于前台服务和本市养老保险管理状况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参保单位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基本养老保险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统计信息和其他相关数据,对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进行管理,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提供支持,在建设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提供支持、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测。同时,对省网的控制性信息进行响应,并将综合数据和报告传送省网、国家网。
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建设的业务管理系统属城市网范筹。??省网:连接省与省内城市网的非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用于对省内养老保险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市网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全省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为省内基金的即期调剂提供支持。同时,对国家网的控制性信息进行响应,并将综合数据和报告上报国家网。??国家网:连接部与省网、城市网的非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用于对全国养老保险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城市网、省网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全国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对省级统筹提供支持。
五、技术实施
12.网际互联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国家网监测中心为主结点,省网监测中心为二级网络结点,城市网网络中心为三级网络结点。各级网络结点间的互联主要通过国家公用数据通讯网实现,包括公用分组交换网(X.25)、公用数字数据网(DDN)、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公用帧中继(Frame Relay)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等。
网际互联提供两种模式:内部网方式是在采用相同应用软件系统的子网之间,通过远程登录完成异地应用和查询。虚拟网方式是通过内联网或互联网,访问省网或城市网的Web站点,达到异地应用和查询。
13.应用软件系统
(1)应用软件系统组成
应用软件可分以下几类:??宏观决策类软件: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基金监测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管理类软件:按登记、申报、缴费核定、费用征集、费用记录处理、待遇核定、待遇支付、基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基本环节,设置软件的业务前台功能;后台主要包括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管理、自服务系统、互联网访问服务和办公管理系统等。
(2)应用软件系统的技术实现方式
应用软件系统尽可能采用成熟、稳定和先进的技术,其体系结构大多采用技术上较成熟的客户/服务器方式、集中式或多层结构,并与Web技术相结合。
(3)应用软件系统建设
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对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软件系统将基于不同软硬件平台、适于不同数据规模,采用相同的部颁数据分类标准和接口标准,具有相近的功能,并对其他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留有接口。已经自行开发应用软件系统的单位有责任解决自用系统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荐应用软件的接口程序,在软件升级时,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推荐软件过渡,并在过渡当中切实保护现有资源。
14.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支撑平台
(详见附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方案》)
15.互联网访问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将互联网访问服务作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
(1)入网应选择电信部门的全国骨干网,即163(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或169(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域名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标准办理,可在当地申请,并统一在gov.cn下。
(2)主要服务内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页导航;系统内用户对基金收缴和发放信息、基金运行情况、分析预测报告等信息的查询;社会公众对个人账户信息、劳动和社会保险法规等信息的查询。
(3)市网主页应与省网主页相链接,省网主页应与部网主页相链接。
16.使用IC卡
劳动保障IC卡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对于推动系统建设,实现一体化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劳动保障IC卡已被列为国家金卡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对劳动保障IC卡统一规划、统一规则、统一信息标准和数据结构,在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各业务领域通用。
养老保险基金缴拨、社会化发放和凭卡查询等业务将依托于劳动保障IC卡。
六、制度建设
17.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内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的专家论证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审批制度;??应用软件推荐审批制度;??招标采购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管理规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评估办法;??劳动保障IC卡管理办法;??地级以上城市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年度调查登记制度。
各地可在这些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实施细则。
18.应用软件的推荐审批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统一组织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向全国推荐使用,建立应用软件的推荐审批制度,积极开展应用软件的技术研讨。
推荐的应用软件系统应具备以下条件:符合养老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的数据项要求、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要求;承担该软件技术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应是有技术实力、信誉良好的信息技术注册公司,并有能力在数年内承担该系统的技术支持和升级维护;该应用软件系统在一个以上大、中城市使用成功。
审批程序:成立临时的软件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业务、技术部门负责人和用户代表、有关专家组成。由应用软件系统的委托开发单位提出申请和提交有关资料。评审委员会就软件、资料和采购成本进行讨论并提交评审意见。评审意见经报劳动保障部审批,推荐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应用软件。
一、引言
随着金融充分竞争改革的深入和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各银行重新研究商业定位和服务模式,针对中小企业、农民的市场也逐步扩大。因此,近年银行业服务水平提高、成本逐步降低、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同时,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金融市场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08年的金融危机也提醒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并不健全,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需要保证存款人利益,防止存款机构过分竞争引发的金融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是对存款人的第一道保障,有利于稳定我国的金融体系,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由商业银行包括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成立保险机构,缴纳的保险费作为存款保险准备金,发生经营危机时,该准备金可以提供财务救助,保护存款人利益。
二、互联网金融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比银行更容易发生经营风险,特别是互联网机构的频繁违约影响了存款者利益和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然而目前的金融市场改革和进步需要互联网金融的推动,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可以明确包括P2P网贷平台在内的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的风险补偿机制,并由存款保险管理机构承担风险处置责任。
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存款机构之间的相互监督,各存款机构缴纳的保险基金够激励银行间良性监督,其他银行为了缴纳的保费,会愿意去监督相关存款机构,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其次,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市场自我抗风险能力。在我国过去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中,政府负担了银行的坏账。1999年开始,信达、华融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为四大商业银行剥离上万亿不良资产,而存款保险体系将转变部分由政府“兜底”的做法,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
最后,存贷机构为了保证存款者的利益,需要保持较高合理的资本金,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会增加存款者对于小微金融、P2P平台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心,可以使小存贷机构发挥机制灵活,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同时保护缺乏风险识别能力的中小存款人免受经营失败的风险。
此外,在存款保险体系下,保费的成本会被金融机构从存贷利差中弥补回来,因此存贷利差将会逐步扩大,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改革。目前我国国有大型银行已经进入规模递减的过程,保费的支出将部分限制大型金融机构规模,而对互联网金融机构,保费的支出将不会影响其规模扩张。
存款保险似乎可以成为一种低成本的阻止银行危机的方式,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P2P平台是否能纳入到该制度中,如何保证制度的有效性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可以看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优点对互联网金融机构依然适用,但是,目前的制度不能覆盖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下存款保险制度缺陷
存款保险制度本质是保险,最根本的弊端是会产生道德风险。首先,存款者的风险意识下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下,存贷款利率浮动逐步放开,存款者在制度的保障下会选择支付最高存款利率的机构。其次,目前制度规定对50万元以下个人存款承担赔付责任,属于有限赔付,若P2P网贷平台也纳入到存款保险制度中,将更加引导存款者不顾经验风险。
再次,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约束机制不同,国有银行有政府担保,而统一的存款保险体系可能会激励互联网金融机构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会降低效率,损害存款者利益和社会福利,因此费率需要进行差别化对待。
最后,存款人出于安全的考虑,主要将资金存放在国有大型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有绝对的垄断地位,社区银行、互联网小银行存活困难,目前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及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作用并不大。
四、建立互联网金融下的存款保险制度
(一)单独建立互联网金融的存款保险体系实体存款机构相比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说资金实力强,自有资本金丰富,管理更加规范,风险程度低,如果在统一的存款保险体系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得到实际的好处,而经营稳健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受到损害,将互联网金融上与实体款机构分开建立存款保险体系可以解决共担风险的问题。世界平均的存款保险费率为0.05%,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费率设计为风险差别费率,对于机构利润来说影响不大。
(二)继续实施风险差别费率
单一费率意味着存贷机构需要采取统一的费率水平,非常容易滋生风险高的机构的道德风险,让风险低的机构为其冒险行为买单,而风险差别费率则根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情况征收保费,为这些机构降低风险提供正向激励。但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采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大数据的应用比不可少,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系统是规范互联网金融的重要途径。
(三)继续实行有限赔付的制度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全额保障并不能促进存款人的有效利益,而是加剧道德风险,有限赔付可以为监督机构的经营活动,存款人通过“用脚投票”,能够限制部分银行及其经营者的高风险行为。
参考文献:
[1]Gropp R,Vesala J.Deposit insurance,moral hazard and market monitoring[J].Review of Finance,2004,8(4):571-602
[2]Cull R,Senbet L W,Sorge M.Deposit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y,Credit & Banking,2005,37(1)
[3]Carapella F,Di Giorgio G.Deposit Insurance,Institutions,and Bank Interest Rates[J].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2004,11(3):77-92
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机动车辆保险产品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充足的动力。据报道,全国性商业车险市场化改革大幕即将开启,车险费率改革最近又获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已经对商业车险产品费率市场化改革展开调研。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允许部分保险公司自行制定费率,按计划将在2011年9月底前拿出相关细则,于2012年1月开始实施。笔者下面就浅谈推动我国机动车辆保险产品创新的各大动力因素。
一、保险产品创新的需求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结构不断调整转型,对各种保险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过去的几年,推动保险需求增长和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中等收入阶层追求的是经济安全、享乐和发展。而金融保险正悄悄成为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热点。至2011年2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1亿辆,去年全国新增机动车2048万辆、驾驶人1317万,有20个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为我国金融保险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三是老龄化趋势明显。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这些从一定程度也诱发了年轻一代对物质生活的超前消费。四是巨灾风险和新型风险发生频率加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气候规律变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各种天灾人祸发生频率加大,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声明财产损失,包括南亚大海啸、美国飓风、中国东南沿海台风、空难、冰冻雪灾天气、地震、云南旱灾、南方五省暴雨在内的最近几次巨灾给国内外保险业带来了巨额赔款。
二、竞争(供给)因素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主体迅速增加,以及保险业的对外完全开放,我国保险业成为中国金融业中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保险供给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水平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仅在2005年有22家新公司开业,给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国保险主体超过一百多家;二是市场集中度稳步下降,原来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打破;三是大型跨国金融保险集团大举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四是银行资本强势进入保险业;五是产业资本深度融入保险业;六是民营资本快速进入保险业,成为新兴力量。
三、制度因素
制度变革对保险产品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险监管制度的改进,支持保险业逐步开展综合性经营,以及大量规章制度的出台,对保险产品的创新取得了规范、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一方面,保险监管制度逐步完善,不断加强保险法制建设。《保险法》两度修改,出台了《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和《人身保险保单标准化工作指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二是加强精算制度建设;三是健全信息与统计制度,完善监管信息系统,推进以数据集中和运营系统平台整合为中心的保险信息化建设;四是建立风险责任追究制度;五是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另一方面,政策上鼓励综合经营,推动保险产品创新。
四、技术因素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是这个时代引起商业模式变革最重要的技术推动因素。互联网的普及、网上支付的兴起、以及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都促使中国保险企业重新思考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模式,如何利用网络这一重要渠道扩展利润空间,成为当前各家保险企业着力思考的课题,开发和创新适合网络销售的保险产品成为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互联网运用更加广泛。 国家统计局公布《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报告显示,2010年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随着互联网的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保险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改进了金融保险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了金融保险企业的运营效率,压缩了金融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促进了金融创新和金融保险产品多样化。二是网上支付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三是电子商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2005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电子签名法》,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法律建设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目前各大保险公司都开办了网上车险平台,客户可以在网上投保。
以上因素推动着保险产品创新,进而推动了机动车辆保险产品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观明.论车险条款费率改革后的发展,载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3(2)年.
[2] 洪文婷.中国保险费率市场化路径研究,载保险职业学院学报[J].2008(4)年.
一是加强业务经办系统建设。近年来,县人社局紧跟省、市信息化及建设步伐,逐步将养老、医疗保险业务经办纳入了信息化轨道。目前,我县养老保险日常经办工作运用金保工程(企业)、金保工程(机关事业单位)、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办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系统历经多年使用,已基本成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系统自2016年8月份使用以来,我们本着“先入轨,后完善,再规范”的原则,对基础数据反复稽核,重点稽核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人数和养老金发放金额、人数,数据质量正逐步提高。医疗保险方面,2003年我县建设了联接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计算机网络,以及统一的数据库和软件。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包括医保个人帐户管理子系统、基金征缴子系统、医保费用结算子系统,实现了在全市范围内任何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并直接结算医疗费用。
二、全面实行便捷缴费模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于2014年初在乌江镇开展保费代扣代缴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农商银行代扣代缴保费,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开始在全县十八个乡镇全面开展实施代扣代缴,当年度保费代扣代缴率达98.1%,极大地减轻了县、乡镇业务经办人员、村协管员的工作强度,群众缴费更加便捷、安全。目前,群众无论是首次参保还是续保,均可持存折或社保卡在当地农商银行网点缴费,无需柜台办理。职工养老保险目前除部分企业外,基本以银行代缴代扣为主。医疗保险方面自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以后,医保信息系统和农业银行对接,实现了城镇居民持医保卡到农行自行续保缴费、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缴费。2009年我县还开通了医保网+互联网医保管理模式,各参保单位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申报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增减单位人员,各参保人员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个人账户信息和本人的医疗消费信息。
三是推进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自今年3月份市人社局启动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以来,县人社局紧跟省、市决策部署,加强具体经办人员的培训,并对阳光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基本资料、数据进行了全面整理,目前已基本完成,待系统上线后基本能实现人社系统所有的审批事项网上公示、办理,达到不进人社门,能办人社事的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由于缺乏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各类系统的日常性维护比较困难,设备及系统稍微出现一点问题即束手无策,只能等待电脑公司来修理,而目前我县的电脑公司由于服务范围广,员工数量有限,难以即时到场进行修理,因此,容易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硬件设施更新换代慢,导致设备性能难以满足工作需求。
一、新形势下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影响因素
与传统图书资料管理相比,新形势下,对图书资料管理影响最大的因素,无疑是互联网运用和发展。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实现了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互通,给工伤生育保险图书资料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具体表现为:
其一,改变了图书资料管理的方式。当今时代离开互联网和手机,恐怕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其对工伤生育保险类图书资料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人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的变化,要求从资料的整理,到资料的管理和资料的提供,要更加便捷,更加便民,更加即时,相应的也就要求工伤生育类图书资料的管理,要通过数据库的运用提高管理效率,不能再像人工管理那样费时费力。
其二,使得图书资料不再处于“沉睡”状态。数据就是资源和财富。对于工伤生育保险类图书资料来说,以前人们普遍把它作为一种“档案”资料保存下来,大多数图书资料躺在“档案”库里睡大觉,似乎没有什么价值。而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工伤生育保险的图书资料不再单纯是一种“档案”,而变成系统研究生育保险的宝贵资料和重要资源。
其三,为研究工伤生育保险的科学化提供了可能。以前,作为工伤生育保险的图书资料,彼此是封闭的,做不到对图书资料的深度挖掘和运用。通过互联网的运用,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工伤生育保险类图书资料呈现给人的一个“立体”图景,可以通过对相关历史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研究工伤生育保险的演变规律,进而推进工伤生育保险的精准化、科学化,让工伤生育保险更加贴近民众需求,发挥好工伤生育保险的最大价值。
二、当前图书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工伤生育保险类图书资料管理还处在传统管理状态,也即“档案”管理状态。这种方式适应了非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也为支持工伤生育保险提供了巨大支持,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其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亟需加以改进。
一是对图书资料管理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工伤生育保险工作中,传统的观念认为,图书资料管理只不过是“辅助”工作,不像业务工作那样重要。而实际上,工伤生育保险的图书资料管理,虽然处在业务流程的“末端”或者是“边缘”位置,但它是工伤生育保险下一个流程开始的酝酿和起始。新的流程的开始,应该建立在对以往“历史”和社会广泛实践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伤生育保险的图书资料管理,如同一个“加油站”和“蓄水池”,不是辅工作,而是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的“智慧库”,通过挖掘和分析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服务,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巨大智力支持。
二是工伤生育保险的图书资料管理不成系统。在许多地方,对工伤生育保险的图书资料管理认识上还不清楚,有的把图书资料单纯理解为消遣用的各种图书、杂志;有的则认为图书资料不仅包括各种图书杂志,还应包括工伤生育保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把二者统一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即使在前一种认识状态下,一些单位也没有把图书资料管理看作单位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图书资料的管理、投入、设施的改造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而造成对图书资料疏于管理,图书资料本身比较杂乱,每个学科、每个类别的图书资料相对比较散乱,不成体系。不仅如此,图书资料更新慢、信息滞后,难以成为职工再学习的有力助手。如果把图书资料和在工伤生育保险办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结合起来看,则明显看到图书资料与“档案”严重脱节,图书资料管理中管理不严格、科目设置不合理、查阅起来不方便等问题较为严重,使得图书资料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图书资料的服务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一般来说,每个员工查阅图书资料,都希望在第一时间能够找到自己要阅读的图书。而我们的工伤生育保险图书资料,虽然按照图书类别进行了分类,划定了相应的阅读区域,但是要想真正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仍然很费周折。如上所述,由于得不到重视,许多单位的阅览室仅仅是一种摆设,里面的图书资料少得可怜,职工也很难通过阅览室阅读相关图书资料来汲取知识营养。从服务角度来看,大多数单位的图书资料管理还没有采用信息化手段,不能把所藏书籍有效展示在员工面前,或者通过电子显示屏等方式积极向员工推介有价值的图书,在提高服务水平方面,还存在巨大改进空间。
三、积极推进图书资料管理变革
构建最大社保体系
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建立了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2010年底增加了4700多万,城镇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增加了大约1亿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也都有了较大大幅度地增加。
“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涵盖县、乡等基层机构,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作为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金保工程”的主要职能便是健全和保障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就目前来说,其前期工作就是“五险合一”工作的全面实现。
在2012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金保二期工程立项工作动员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表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32个省级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实现了与部中央数据中心的网络连接,城域网已经连接到92.5%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覆盖全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架构初具规模。
金保工程统一应用软件已在全国绝大部分统筹地区推广应用。235个地市经部里批准发放了社会保障卡,实际持卡人数超过2亿人,不少地区已经享受到了社保卡带来的便利。
东软集团副总裁兼政府事业本部总经理徐洪利举例说,多年来社保信息化面向参保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目共睹。很多省市的社保机构都在积极探索社保便民的进一步举措,加快信息化进程。东软先后承建了13个省级金保工程项目、18个省会城市社保项目、覆盖城市170多个、企业近300万家,连接定点医疗服务机构67000多家 ,服务近4亿人群。东软实施的广州市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将使广州社保中心于2013年年底前实现大部分业务可以在网上进行办理,不需要老百姓去大厅排队,提高了办事效率。办理业务如果需要扫描身份证或者银行卡,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拍照,发送到指定邮箱,系统接受后即可进行处理。
金保工程不仅仅对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使信息化更安全地贴近百姓生活,有效地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来,金保工程还会持续强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增量部分。
跨部门、跨行业整合
在信息化革命带动下,每个行业都在发生基因突变。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正面临飞速发展的巨大机遇和挑战,结合云计算、互联网、移动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我国金保二期工程将改变社保体系服务、管理手段等,同时带来工作流程、业务办理方式的变革。例如在金保一期建设中,全国人社单位大部分建设了市级数据中心。随着网络建设的完善,人社系统已经具备了省级大集中的条件。金保二期工程建设将围绕“构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库,推进部、省两级数据中心和业务经办、信息监测、监督管理、决策支持、公共服务五类应用系统建设,建成覆盖全国、联通城乡、运转高效、安全稳定的信息化体系,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的总体目标。
生老病死是人生都要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医疗与这三个重要阶段密不可分,医疗卫生以及医疗保险事业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是我们国家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医疗改革已走过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年,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费医疗到如今的全民医疗保险,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改革满意度如何?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满意度如何?这是从事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如何做好工作,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让人民群众满意,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广泛应用的形势下,认真做好医疗、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公开与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取信于民的重要措施。
1 医疗保险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巩固全民基本医保,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吉林省基本医疗保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体系。截止到2013年11月底,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1377.7万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由于目前医疗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统筹层次低、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异地就医结算时基本上都是采取个人或单位先垫付、再回参保地报销的模式,形成了参保人员“看病难,报销难”问题;同时,因就医地与参保地医保政策不同,部分医疗费用超出参保地医保政策规定范围,医疗费用虚高,最终只能由参保人员个人承担,参保人员负担较重,又加剧了参保人员“看病贵”的问题。做好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公开与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完善即时结算平台功能,扩大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范围,简化办理流程和手续,更好为广大参保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医保服务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所在。要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将加快统筹层次提高步伐,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探索启动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工作,全面推动医疗保险事业发展,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的惠及民生。
2 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医疗服务作为社会民生的福祉行业,涉及人员众多,尤其是在医疗保险全覆盖形势下,医疗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势在必行。面对剧增的医疗信息,快速增长的参保人员队伍,海量数据呈爆炸式增长,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机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满足海量存储容量,保障数据安全,提升访问速度,缩短数据恢复时间,对于医疗保险管理、医疗机构管理对影像、电子病历、后台、区域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档案信息存储、检索、查询的需求。才能凭借稳定、高效、安全、高性价比的存储系统以及完善的服务实施能力,搭配丰富的医院和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医疗保险管理、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中从容应对海量医疗数据,构建安全可靠、远瞻未来的智慧医疗管理体系。
3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各地,各个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有的早,有的晚,硬件配备不统一,软件开发应用不一致,造成数据共享障碍。一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大多采用HIS、LIS、PACS、OA 管理软件,这些软件目前大部分采用“单应用服务器 + 单数据库服务器 + 数据本机存储”工作方式,所有应用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也全部配置的是PC服务器。由于现有系统采用单服务器工作且没有采用磁盘阵列存储数据而是把数据存储在本机硬盘上,使得应用系统存储单点故障,一旦应用服务器软、硬件出现故障,相应的应用系统就会瘫痪,将严重影响HIS、 LIS、PACS、OA 、医保等业务,并且如果服务器出现硬盘故障,则与之相关的HIS、LIS 、PACS、 OA 、医保等相关数据既有可能丢失,从而为病人带来重大损失。另外,随着妇幼业务的不断发展及业务对服务器硬件平台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现有的PC服务器无法满足应用系统对服务性能、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已成为医院业务发展的瓶颈。
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提高医疗保险、医疗机构等系统在软硬件可靠性、稳定性、高效性等方面问题。
一是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对于老旧的计算机该淘汰的淘汰,该升级的升级,该换代的换代。在配置新服务器选型方面要注重技术先进、成熟、稳定、标准化程度高、互联性能好、支持升级;安全可靠性,能长期连续正常工作,支持热备份;良好兼容性,能良好运行操作系统、支持各种应用软件;处理能力高,有高速的处理能力、I/O数据吞吐能力;有强大的网络通信能力;优质的性价比和良好的售后服务等等。
二是在医疗档案资源共享方面狠下功夫。当前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医疗电子化档案不能共享,医疗机构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不能共享,医疗档案甚至与患者都不能共享。这就在医疗保险管理上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患者报销医疗保险医药费要复印一大堆病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审核一大堆病例。如果实现Internet医疗档案资源共享将会给参保人员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带来许多方便。
三是确保医疗保险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医疗保险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非常重要,在计算机病毒泛滥,黑客横行的形势下,一定要加强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确保防火墙系统正常工作,确保杀毒软件实时监控,做好数据备份等等。
作者简介
社会保险制度是在人们面临社会风险时,比如生病、死亡、失业等,为其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险所需资金由个人、企业和国家共同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和生活保障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保险制度要加强管理和改革,满足现实社会发展需要。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社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国家的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它影响到小微企业的长期发展。小微企业具有特殊的情况,企业员工面临的风险几率更大,有些小微企业员工还受到职业病等非预测风险的困扰。所以,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小微企业的客观实际,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全体员工,进而推动小微企业向前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小微企业已经建立一套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但在不断的实践中,它还有不够完善,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
一、完善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重要意义
小微企业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解决了大批城镇人口灵活、就近就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为了使小微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能留住就业人口,社会在进行广泛改革,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也是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小微企业来说,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可以增强小微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留住人才甚至吸引人才,使小微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高。国家层面上,在社会稳定方面,完善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有助于提升社会保险的全员覆盖率,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促进社会公平;在国家金融方面,此举有助于提升国家社会保险金总量,也可以有效提供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员工个人来说,此举可维护小微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解除小微企业员工个人发展的后顾之忧。
二、现阶段小微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小微企业社会保险意识不强
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险机制的大背景下,却存在部分小微企业从上到下,包括职工和领导,社会保险意识还比较淡薄,没有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保险。如有的员工觉得现在身体很好,参加医疗保险没有必要;如有的企业在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时候,非常不积极,总是一拖再拖,能少交就少交;如对于社保工作中出现问题,小微企业管理者能忽视就忽视,态度非常不端正;如受传统思想影响,养儿防老观念严重,参保不积极。以上种种行为都阻碍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小微企业社会保险意识有待提高。
(二)小微企业职工社保待遇得不到保证
医疗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热点问题,而一些小微企业存在拖欠职工医疗费的行为,导致患病职工生活陷入困境;有的企业也拖欠职工的工伤保险,使得伤残人员的基本生活缺乏保障;有的企业会拖欠员工的生育保险,女性员工医药费得不到及时的报销等。企业种种拖欠保险金的行为,使得职工基本的社保待遇得不到保障,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给企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三)小微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方法滞后
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在社会各种公共服务中都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信息化服务已经成为公共服务的主流。但一些小微企业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会保险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就社会保险管理来说,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小微企业个人账户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查询手段不够全面,不少员工根本无法知晓个人的各种保险基数和缴纳数额。
三、完善小微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措施
(一)增强小微企业人员的社保意识
为增强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意识,一方面要加大对职工进行社会保险的宣传,让职工意识到参加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安排一些社会保险的讲座,让职工了解一些社会保险的知识,令其了解参加社会保险的必要性和益处,增强其入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小微企业管理者的社保教育工作,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有百利而无一害,保障了员工的切身利益既是保障了小微企业的切身利益,也提升了小微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二)要加强小微企业社会保险服务信息化建设
建议小微企业立足于自身社会保险工作建立一个数据信息系统。系统包括两个大数据库:一个是在职职工数据库;另一个是离退休人员数据库。企业要及时采集员工的社会保险各方面的数据,包括缴费情况等,然后把这些数据录入到数据库;再制作一个数据库ERP接口,方便小微企业员工实时进行保费核算、医疗费用结算、账户查询等服务,方便企业和员工时时了解社保信息。
(三)要加强小微企业社保服务队伍建设
小微企业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做好社保管理工作,离不开一支优秀的社会保险管理队伍。加强社保队伍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加强制度建设,社保服务人员要负责职工各种社会保险的缴费申报以及个人账户的具体业务,包括变更、查询等;小微企业管理者要负责对社会保险业务进行分析和管理,分析了解切合本企业实际社会保险工作的动态,管理社会保险的各种服务工作,保证国家政策能够落实到位;建议安排独立的企业社保监督人,主要负责对社会保险的审计和核查,监督企业对社保金基金的征缴,监督企业对社保待遇的支付,发现了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是加强社保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对于社保工作人员,需要有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员工业务操作的流程进行规范,对员工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从而借社保服务之东风,推进小微企业的规范化、长远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云松.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J].政策瞭望,2007,(3).
2.电力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意识缺失我们知道,电力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因此员工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他们的社会保险意识也就比较的薄弱。2011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推动了我国社保的改革,加强了政府对于职工社保问题的重视。然而由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迟迟不给员工上社会保险,这样的行为严重的损害了员工的利益,也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例如,在我国一些比较落后偏远的地区“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因此,他们并不注重社会保险;并且,社会保险每个月还要缴纳一部分的资金,这对于普通的电力企业的员工来说也是一部分可观的支出,因此,他们不愿意缴纳社会保险。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了获取最大的企业经济效益,也就利用员工的这种思想,从而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得不到切实的落实。
二、我国电力企业员工社会保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1.创新思路,强化责任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地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不断地切实落实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在建设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就应该不断地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进行建设和完善。当然这种做法对于我国的电力企业的员工社会保险管理也是合理的。加强我国电力企业的员工保险管理,就应该不断地创新思路,借鉴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结合本企业的具体实际,不断地进行创新管理;同时,再好的管理观念没有进行实施也是不行的。因此,电力企业也需要强化责任制度,让社会保险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个人,这样就可以真正的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社会保险的落实,从而促进了我国电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2.提高工作效率,完善领导管理体系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竞争的社会,效率成为每一个企业竞争的重要部分。因此面对着不断变化的社会市场,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合适的措施,提高社会保险管理的效率;并且也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完善领导管理体系,从而不断地解决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电力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管理的进步。
3.与时俱进,开拓视野当今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我们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不断地进行学习,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保险也是这样,电力企业应该定时的组织员工对于社会保险进行学习,及时的获取社保的最新信息,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的意识。同时,电力企业也应该建立多层次的社保管理,从而真正的使得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信息,促进员工开拓自己的视野,与时俱进。例如,我国的电力企业可以定时的在企业内部网上公布一些国家的最新社会保险的信息,以及世界上先进的社会保险体系,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机会拓展自己的视野;另外企业还可以组织看电影或者表演节目的形式让企业员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社会保险的视野,提高社会保险的意识。
4.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体系每一个企业都有着自身的具体实际,因此,成功的社会保险体系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说只是一个借鉴,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体系。例如,我国政府规定,企业要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电力企业不仅要为职工及时缴纳以上费用,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营收情况,建立激励员工的“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形成一个多层次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使电力企业的职工老有所养、住有其所、病有所医,最大限度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社会保险,才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的团结以及企业的真正发展。
2医疗管理模块
根据社会保险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对参保人员和根据相关规定享受特诊待遇的人员进行医疗管理、对医疗保险老账户进行管理。主要功能有变更审理、IC卡管理、老账户的继承转移、数据传输、待遇审核、医疗费用偿付以及查询统计等等。针对具体的医疗特点,设置人员医疗证、病历本、IC卡的办理、封锁、换发等一系列操作。根据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对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报销和对医疗单位进行月偿付、年决算管理,年初给付医疗预付金,对个人垫付部分则可以根据相关政策进行提起那支取或者年末一次性支付。对医疗保险老账户进行继承或者转移操作,对特诊人员进行医疗费的报销冲减,与医疗单位进行变更、封锁以及就诊数据的数据交换,根据医疗服务的要求,随时检索出用于服务检查或者其它方面要求的相关信息和统计数据。
3补充医疗管理
根据社会保险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在职员工住院医疗费用超过基本医疗保险偿付限额时,补充医疗个人负担部分也可以用于冲减医疗老账户。因此,补充医疗管理的功能包括变动审理、应缴核定、保费实缴、数据传输以及相关查询统计功能。
4失业保险管理
根据社会保险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失业保险管理模块的功能主要有变更管理、应缴核定、保费实缴、数据传输以及相关查询统计功能。
5代收代缴险种管理
根据社会保险医疗管理的相关政策和业务发展的需求,代收代缴险种包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代收代缴险种管理模块的功能主要有变更管理、应缴核定、保费实缴、数据传输以及相关查询统计功能。
6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功能主要是变动接收审理包括变动手工接收、审理、企业基数的上报和调整以及相关变动信息的调整、变动报盘接收、各个险种与上月增减变化情况检索、接收社会保险年度的个人缴费基数、企业生成各项缴费表格、接收处理基本医疗就诊数据、各个险种实缴维护、用户管理以及各项参数的维护功能。可以说系统维护是整个社会保险管理系统的基础,没有这一模块的变动审理、数据接收等操作,其他例如待遇变动、应缴、拨付的核定就会因为缺少相应的数据信息,而无法正常的开展下去。
7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主要负责修改口令、登陆注册等管理系统常见功能,内部信息服务、工作联系电话、人员基本信息查询等自行开发的便于日常办公管理的功能。内部信息服务提供了各业务人员通过保险处局域网进行业务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工作联系电话则提供了业务人员与基层单位的联系渠道;人员基本信息查询提供了业务人员根据不完整信息,在人员基本档案数据表中检索出满足条件的人员。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互联网进行的现代信息技术造就了巨大的获利空间。面对此机遇,美国、日本等国迅速加大运用力度,将发展互联网业务作为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知名保险公司纷纷设立站点或主页开展宣传、咨询、营销和客户服务,抢占网上市场,同时决策人员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收集、统计分析、业务培训、流程改造、管理分析。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估计,未来10年内31%的商业和37%的个人保险业务将通过互联网实现。英国劳合社、国际承保协会和劳合社保险经纪人协会规定在保费、理赔的会计方法和其他各流程上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法国安盛集团1996年试行网上直销,8%的新单业务通过互联网完成;2000年7月日本开始网上保险营销;瑞士再保险公司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年均节省7.5亿瑞士法郎;美国1997年网上保费收人就达3.9亿美元。
2004年中国人保、人寿、生命人寿、泰康人寿CRM网络升级改造,综合业务、网上保险、内部局域网、保险人管理、核保理赔、保单存储管理、呼叫中心、财务系统等投资14.7亿元的rr项目建设,对提高运营效率、客户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增强业务开发能力起了重要作用,为构建保险信息化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保险业的影响
1 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提高销售效率和降低成本。传统保险营销主要依靠人和经纪人拓荒式开发市场,易受地域时间限制且业务空间有限。实行网上营销后投保人可24小时获取大容量高密度多样化信息,在多家保险公司及多种保险产品中实现多元化比较,极大减少了被动、盲目、局限和随意性,足不出户就可完成保险合同签约、提出索赔申请、填写相关文件;保险人可削减销售中间环节、节省佣金和管理费用经营成本,为降低保险费率、提供更高附加值服务及设计新产品创造了空间。
2 使价格竞争转向技术与服务竞争。保持与客户长期紧密的一对一关系是现代金融服务业追求的目标,此前这种个性化服务只是一种理想。过去价格在竞争中起相当大的作用,技术和服务因素不够明显;现代信息技术使技术和服务转为保险业竞争主要因素的同时可向客户提供自动、专业和个性化消费咨询与产品组合,使有效需求和供给统一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
3 摇传统组织架构,使内部管理监控结构和组织形式发生重大改变。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保险业营销和服务方式且使其组织架构由传统金字塔型向客户为中心的灵活扁平型转变,原有部门间壁垒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统一、全面、不断更新的内部信息库支持业务拓展,管理者可对业务进展实施监控,随时掌握风险状况,为管理创新及工作流程改造、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
4 给保险监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美国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终止了历时多年的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出现了花旗集团的“金融超级市场”等,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开拓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服务领域。金融兼容性越来越大.许多保险产品可通过银行进行销售且出现银行卡式保单,还可发展为保单证券化。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保险行为的透明度为监管提供了便利,但日趋激烈复杂的竞争也增加了监管难度。
二、目前构建保险信息化平台的发展机遇与制约瓶颈
(一)发展机遇
1 网民数量快速增加。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数2.1亿,对开辟新保源、争取市场份额、开发蕴藏保险商机极为有利。
2 网上商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如何在互联网虚拟世界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确定交易各方身份真实有效,确保网上资金、信息流安全有效流动,承认电子商业合同、契约合法有效等一直是关注焦点,其中制约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如何确保资金安全问题。而2000年6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12家商业银行联合共建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正式挂牌运营,标志安全认证体系基本确立,为构建保险现代信息化平台提供了有力保障。
3 现代信息技术可释放中国保险市场潜能。发展中国家保费收入占储蓄存款的7%,发达国家为15%,但2007年末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2534万亿元。保险深度和密度却低于世界水平。而现代信息技术可扩大保险产品宣传,使保险人与客户间沟通更便利,从而化潜在市场为现实市场。
4 内外保险现代信息技术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保险现代信息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电子交易,通过网络实现投保、核保、理赔、给付,但国外只有部分能提供网上投保,多数仍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中国保险业已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积极进行尝试,就此而言国内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机会远大于挑战。
(二)制约因素
1 观念与意识的制约。喜欢眼看手摸耳听购物习惯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还不适应“鼠标加键盘”的投保方式.对数字市场不如物理市场有信心,尚需一定时间及各方合力推动网络营销等现代信息技术。
2 互联网硬件环境的制约。近几年国内信息网络系统发展虽快,但保险信息技术工程涉及银行、电信等行业,它们的网络技术、资费水平、通信速度等都存在较大差距,配套系统工程完善也需较长时间,无疑将影响网络的继续扩大和已上网用户得到的服务质量的提高。此外,信息终端设备如电话、电脑、移动电话相对匾乏,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成为极大障碍。
3 金融电子化支付手段的制约。保险现代信息技术的营运需要快速高效的电子化支付与结算的配合,目前通常是网上投保申请,网下核保、出单与付款,电子化程度不高,支付手段匾乏,方式过于复杂,缺乏跨平台支付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应用领域狭窄。
4 网络安全的制约。信息网络传输商务信息和进行交易活动比传统有纸贸易减少了直接的票据传递和确认的商业交易活动,若要比有纸交易更安全可靠,须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的传递和数据库服务器的绝对安全,防止黑客侵入盗取信息。
5 法律与标准的制约。传统保险合同必须书面订立。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辨别身份,但在网络中由于大量运用电子签名,有形合同的法律规定很
难适用网上无形合同,如何确定权利和义务亟待明确规定,目前的信息化政策却不够明朗,相应的标准、法律、法规不甚健全,跨部门跨地区协调也存在问题。
6 自身信息化水平的制约。信息化程度是构建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但国内保险业应用技术落后和网络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受技术、人才、资金等制约。
7 软件开发方面的制约。表现为:
(1)软件开发人员配备没有层次感,水平很高的技术骨干从事编程与系统维护等最浅层的工作,从事软件规划、项目管理、系统设计的高级技术人员却很少。且软件系统分配给个人管理和维护,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系统间偶合度较松散。
(2)为自身应用需要,许多保险公司内部都各自开发软件,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个别技术人员重开发轻运行,忽视数据、设备管理与运行,易引发不良后果。
(3)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及应用面临以下困境:可用性不高;信息呈现方式单调;灵活性不够;系统不稳定;没有专门的软件推广部门。
三、构建保险信息化平台的路径
(一)转换观念,加强认识
以往中国保险业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增收保费上,忽视对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忽略借助电子化手段开发适用的业务、统计、财务数据库,在险种设计、精算水平、核保技术、经营手段、售后服务、管理水平、风险处理技术、科技运用水平、资金运用及产品创新等相比国外存在很大差距,只有转换观念才能快速发展。
(二)注重IT与业务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后台运营与服务效率的提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内容,客户信息、产品设计及内部管理信息数字化将成为保险业新时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经营战略高度出发,调整管理模式,提高内部信息沟通效率和业务员在线处理客户需求的能力,从而为外部信息技术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保险市场营销和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商务活动的核心价值创造和货值交换两个过程的实现都须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建议扩大传统产品在线规模,主动分析消费者需求,开发多种网上销售新产品;组织专门人力物力及时对网上客户访问和咨询做出反馈;将传统营销与网络等新型态渠道紧密结合,扩大市场占有率,创造新商机。
(四)利用社会资源在合作发展中实现多赢
现阶段保险公司完全靠自身力量开发技术系统还存在诸多困难,即使加大投入也面临较大风险。建议与国内的ISP、ICP、ASP网络服务业联手开发,与银行和其他行业战略合作,利用他们的资源先共同发展,而后再建立真正的信息技术平台。
(五)大力培养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