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09:30: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互联网保险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引言:
当今处于科技发展和保险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新国十条”,推进企业的互联网化建设,是一次彻底的变革与大的革命。科技的重要应用与发展,给公司带来了极其重要的机遇,将公司带上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平台的同时,也伴随了巨大的挑战与风险。为更好的顺应形势发展要求,成功实现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企业必须在做好业务发展经营、扩大企业保费规模、提升业务品质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依托高科技信息管理平台,把新形势下的业务发展瓶颈、风险防范、漏洞危机、全新违法犯罪等内容作为重点监测内容,有效保障公司的成功转型,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主要内容
(一)精准投入,有的放矢
1.做好互联网转型的第一步,先明确公司市场定位及目标人群,更快的适应新的互联网市场运行环境,开拓新的获客渠道及方式,取得一定的企业保费规模和经济效益。为有效突破国内原有的保险营销模式,公司一定要明确市场定位,牢牢把握“全面推进,重点突出”的主线,明确主攻的险种及寻找合适的客户群体。
2.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企业要建立适合网络营销的产品。区别于传统保险业务的线下客户接触与体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使客户更多的通过网络来进行远距离接触及感受,在这种方式下,客户的体验与忠诚度更为重要。企业不仅要实现传统产品的网络化销售,减少产品的中间渠道获取成本,将业务员的佣金让利给客户,让客户切实体会到实惠,企业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最大的一个特点,即透明化及信息的相对对称性,充分做好客户的体验与口碑宣传,这对网络保单的销量至关重要。长远来看,必须要做到传统产品的改头换面,创建适应网络渠道的个性化网销产品,包括承保标的、费率的厘定、保险责任的设计等,都要做出很大变革。
3.相应的客户自助下单投保的流程、理赔的流程改造,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互联网营销平台及在线客户服务体系。包括PC端公司官网的建设、APP端移动应用的开发、微信微博公众号平台的建设等营销平台。在承保端、理赔端,是与客户接触最为紧密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了客户的留存率。将互联网技术,全面应用于保单承保、理赔的全流程,实现流程改造与系统智能化升级,能极大的提高客户体验与满意度。
(二)强化监管,合法经营
1.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载体,很重要的一个风险是安全性风险,涉及到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技术安全等,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系统风险,不仅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客户本身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也容易造成客户账户安全和个人信息的泄漏及盗取。而且容易到处传播的计算机病毒,正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快速扩散的特性,结合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的系统漏洞,更是将数以亿万计的客户信息及资产信息,完全暴露在黑客的魔掌之下。
2.互联网时代的交易风险更是不容小觑。在互联网形式下,套现、洗钱等方面的风险更加隐蔽,涉及金额也更加巨大,极易形成资金和信息的体外循环,游离于监管之外。而且互联网交易的确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存在交易信息被泄漏或被窃取的风险,将使投资者有可能遭受到重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对业务的全流程监管和穿透核查,不留空白和套利空间,才能切实保护好投资者和交易者的应有利益。
3.企业在做好外部风险管控的同时,也要做好自我风险管控。对互联网战略转型下的外部监管、行业自律,甚至一些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规定,要严格遵照执行并定期做好自查工作,对监管重点打击的风险行为进行严格把控及严厉查处。同时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对传统的组织架构进行变革,对原有的控制方式进行调整,在做好组织建设、人员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做好风险监测体系的建设,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三)风险评估,内控落地
1.开展全面风险评级。进行互联网运营的风险评估工作,并制定相应管控方案,公司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在随时变动,尤其是处于战略转型的特殊时期,更面对着之前传统经营理念下不存在的新风险。公司必须在新的运营环境下,依托先进的风险评级工具,将公司整体的风险评级的计算因子,细分为一级、二级等多个模块的子风险因子,再辨识关键风险指标并设置不同的评分权重,结合考虑固有风险、剩余可接受风险的基础上,对公司整体风险工作进行评估。并根据识别出的风险由各业务部门具体落实到实际的工作流程中去。
2.风险管控落地实施。进行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建立与完善,并进行定期检视、检查。从coso内部控制框架出发,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方面建立整个内部控制框架,尤其要重点关注互联网转型形式下出现的新风险。比如互联网应用下,存在商业机密泄漏的风险。在此风险大类下有对应的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子风险是客户信息等机密资料的泄漏,可以通过采用一系列的具体控制措施来实现管控,包括对涉及客户机密信息的表格进行屏蔽、对前台访问控制的人员进行角色限制、对后台数据库表进行单独授权及临时权限收回、对机密数据的表格进行存档控制等内容。
(四)科技引领,智能应用
1.将风险管理内嵌入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中,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企业需要建立一套高科技、全系统化流程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例如,在承保环节,通过该车辆历史出险记录的调取及分析,系统自动弹出窗口提示该车辆保险费率需要适当上浮,或者提醒核保人员预防该车辆投保人的道德风险隐患。在理赔环节,系统对于多次出险可疑车辆进行窗口弹屏提示,引起理赔案件处理人员的警觉,从而有效打击扩大损失、虚假赔案等恶意行为。
2.做好日常管理与定期检查,实现事后查处。在车险理赔环节,通过在承保车辆上安装电子设备,实现对车辆及驾驶员的静态、动态信息提取和保存,通过定期对出险集聚地、出险频度高发的人或地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监督车辆驾驶员的行为风险和道德风险,对出险案件进行严密管控,对涉及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使保险事故管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降低理赔成本。
3.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保险行业的数据种类繁多、纷繁复杂,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整合,统一数据存储和传递标准,将承保、理赔、单证、产险、寿险、财务、销管、人事、中介等各种数据进行搜集整合,对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打通处理。其次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数据及经验积累的分析研究,辅之以有效的算法和模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手段及数据分析应用工具,建立符合公司实际需要的数据分析模型,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领域,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二、保险企业互联网化的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与保险的结合,使保险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互联网为传统的保险业注入了新元素、新活力,拓展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了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和保险渗透率的提升。网络和移动沟通工具形态的日益多元化使得保险公司和客户的互动方式更加多元,搜索平台、网页、及时沟通软件、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日益发展决定了营销环节的多元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也进一步提高了与客户服务、理赔工作的融合程度,将实现自动报价、自动核保、自动承保、自助理赔、网上自动交易等,是互联网保险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互联网对保险行业最大的颠覆,是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改变,产品开发设计由“以产品为核心”开始真正向“以客户为核心”转变。传统“客户思维”模式下,关键因素是产品包装、价格优势、渠道实力和促销策略等。新型“用户思维”模式下,个性化的产品、极致的消费体验、简约的形式、跨界的资源整合以及大数据的分析运用等能力,成为竞争的关键。保险公司官网直销、综合性电商、网上保险超市和保险垂直搜索已经成为保险网销的四大重要渠道,在智能互联时代下,保险营销将会推陈出新,创造出适应用户需求、动态沟通、价值传递和数据决策的新模式。
1.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1993年一些地区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业务量急剧增长,一些地区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业务工作效率等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前台业务处理,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实现了全市联网。但由于各地的经济状况不同,系统建设的规模、水平差异也较大。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现有的信息系统已无法更好地满足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的更高要求;缺乏全国统一标准和组织指导,各地自行建设信息系统,一些地区未按系统工程的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和论证,造成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浪费,应用软件重复开发现象比较普遍,网络互联困难;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渠道没有明确,各级信息系统建设经费明显不足;缺乏组织与人员保证,许多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没有专门的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计算机人员配备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各地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
2.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促进养老保险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需要,是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需要。系统建设能使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规范业务,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改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的组织结构,加速养老保险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不仅能更好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传下达,为制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对各级政府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养老保险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方针和建设原则
3.指导方针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需求,遵循信息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的指导方针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城市建网、网络互联、分级管理、分步实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制定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省、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系统建设方案并须报上级备案或批准,市级以下不再进行规划工作。所有系统采用相同的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省、市级可在相同的编码规则下进行适当扩充;在中心城市协调建设市域网和资源数据库,并逐步实现省内和全国的网际互联;信息系统建设由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并按系统工程的方法分阶段进行。
4.投资原则
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行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信息系统建设应以政府投资为主。根据国家现行财政体制,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应由各级政府分别负责,并按照少投资多办事的原则,力求投入产出的最佳组合。
5.技术原则
??实用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应用系统,以满足养老保险工作的业务需求为首要目标,避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可靠性。采用稳定可靠的成熟技术,保证系统长期安全运行。系统中的硬、软件及信息资源要满足可靠性设计要求。??先进性。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跟踪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和技术发展的主流产品,保证整个系统高效运行。??开放性。技术上立足于长远发展,坚持选用开放性系统。??安全性。遵循有关信息安全标准,具有必要的安全保护和保密措施,以及对计算机犯罪和病毒的防范能力,确保数据永久安全。??可扩充性。应充分考虑到联网用户增加和业务扩展的情况,留有必要的扩充能力及接口。??可维护性。应用软件开发的模块化程度高,对不同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的适应能力强,软件维护方便。??易操作性。贯彻面向最终用户的原则,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操作简单,直观灵活,易于学习掌握。
三、总体目标
6.建立计算机系统
完成宏观决策和业务管理两个部分的应用软件开发和规范化工作,推动养老保险业务的计算机管理,以城市网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国网建设。??业务处理计算机化。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养老保险前台业务处理计算机化。??建设城市网。在中心城市的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局域网的基础上,构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市域网。??构建省网和全国网。在城市联网基础上,初步形成各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利用国家公网,实现省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互联;通过部?省网络互联和部?中心城市的联网,构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网。
7.建设资源数据库
以中心城市为基础,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劳社部函〔1998〕138号)设计的三种模式建设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以支持业务前台的运转,为省级和部级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为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服务。
8.建立宏观决策系统
在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扫描进行信息采集,按宏观决策要求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辅助决策的目的。该系统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测,对基金调剂进行指导,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预测。
四、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可分为信息结构、管理结构和网络结构三个方面:
9.信息结构
主要内容包括:??政策信息(政策参数、政策法规等);??基本信息(单位基本情况、在职人员基本情况、离退人员基本情况等);??业务信息(包括登记、申报、缴费、个人账户、支付、离退人员待遇等信息);??财务信息(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基金结余等信息);??统计信息(人员信息、缴费基数信息、职工工资信息、费率信息、基金缴拨计划执行情况信息、替代率信息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信息(机构情况、人员情况、经费情况等);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共用相同的基本信息,各系统的专用信息遵循相同的编码规则。结合已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最终将指标体系以部颁标准下发。
10.管理结构
根据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内容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宏观决策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两个部分:??宏观决策系统。包括:统计性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控的基金监测系统;利用已有的统计性数据、监测数据和政策参数,对基金调剂进行指导、对政策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基金支撑能力进行中长期预测的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可分为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事务处理层或称养老保险业务前台,主要功能是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项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存入资源数据库中。管理决策支持层或称后台,主要功能是对资源数据库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统计分析和模拟决策过程的专用模型等方法提供分析预测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同时,对前台发送控制性反馈信息,并由前台进行响应。
事务处理层是管理决策支持层的基础,其网络规模比管理决策支持层庞大,实时性要求高,软硬件和通信设备的投资相对较大。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通过资源数据库进行衔接。资源数据库是各类数据存放、交换、管理和处理的集散地,通过对资源数据库进行网络扫描,可以获得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是宏观决策的重要数据来源。
业务管理系统还要具有与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邮政、公安等)的数据接口功能。
参保单位管理平台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的重要来源。为此,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参保单位管理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必须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数据接口标准。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的设计要求,参保单位管理平台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组织推荐,参保单位可选择使用。
11.网络结构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城市网、省网和国家网三级分布式体系结构:??城市网:连接市与本市所辖范围内各结点的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用于前台服务和本市养老保险管理状况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参保单位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基本养老保险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统计信息和其他相关数据,对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进行管理,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提供支持,在建设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提供支持、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测。同时,对省网的控制性信息进行响应,并将综合数据和报告传送省网、国家网。
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建设的业务管理系统属城市网范筹。??省网:连接省与省内城市网的非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用于对省内养老保险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市网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全省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为省内基金的即期调剂提供支持。同时,对国家网的控制性信息进行响应,并将综合数据和报告上报国家网。??国家网:连接部与省网、城市网的非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用于对全国养老保险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城市网、省网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全国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对省级统筹提供支持。
五、技术实施
12.网际互联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国家网监测中心为主结点,省网监测中心为二级网络结点,城市网网络中心为三级网络结点。各级网络结点间的互联主要通过国家公用数据通讯网实现,包括公用分组交换网(X.25)、公用数字数据网(DDN)、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公用帧中继(Frame Relay)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等。
网际互联提供两种模式:内部网方式是在采用相同应用软件系统的子网之间,通过远程登录完成异地应用和查询。虚拟网方式是通过内联网或互联网,访问省网或城市网的Web站点,达到异地应用和查询。
13.应用软件系统
(1)应用软件系统组成
应用软件可分以下几类:??宏观决策类软件: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基金监测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管理类软件:按登记、申报、缴费核定、费用征集、费用记录处理、待遇核定、待遇支付、基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基本环节,设置软件的业务前台功能;后台主要包括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管理、自服务系统、互联网访问服务和办公管理系统等。
(2)应用软件系统的技术实现方式
应用软件系统尽可能采用成熟、稳定和先进的技术,其体系结构大多采用技术上较成熟的客户/服务器方式、集中式或多层结构,并与Web技术相结合。
(3)应用软件系统建设
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对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软件系统将基于不同软硬件平台、适于不同数据规模,采用相同的部颁数据分类标准和接口标准,具有相近的功能,并对其他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留有接口。已经自行开发应用软件系统的单位有责任解决自用系统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荐应用软件的接口程序,在软件升级时,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推荐软件过渡,并在过渡当中切实保护现有资源。
14.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支撑平台
(详见附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方案》)
15.互联网访问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将互联网访问服务作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
(1)入网应选择电信部门的全国骨干网,即163(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或169(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域名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标准办理,可在当地申请,并统一在gov.cn下。
(2)主要服务内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页导航;系统内用户对基金收缴和发放信息、基金运行情况、分析预测报告等信息的查询;社会公众对个人账户信息、劳动和社会保险法规等信息的查询。
(3)市网主页应与省网主页相链接,省网主页应与部网主页相链接。
16.使用IC卡
劳动保障IC卡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对于推动系统建设,实现一体化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劳动保障IC卡已被列为国家金卡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对劳动保障IC卡统一规划、统一规则、统一信息标准和数据结构,在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各业务领域通用。
养老保险基金缴拨、社会化发放和凭卡查询等业务将依托于劳动保障IC卡。
六、制度建设
17.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内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的专家论证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审批制度;??应用软件推荐审批制度;??招标采购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管理规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评估办法;??劳动保障IC卡管理办法;??地级以上城市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年度调查登记制度。
各地可在这些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实施细则。
18.应用软件的推荐审批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统一组织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向全国推荐使用,建立应用软件的推荐审批制度,积极开展应用软件的技术研讨。
推荐的应用软件系统应具备以下条件:符合养老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的数据项要求、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要求;承担该软件技术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应是有技术实力、信誉良好的信息技术注册公司,并有能力在数年内承担该系统的技术支持和升级维护;该应用软件系统在一个以上大、中城市使用成功。
审批程序:成立临时的软件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业务、技术部门负责人和用户代表、有关专家组成。由应用软件系统的委托开发单位提出申请和提交有关资料。评审委员会就软件、资料和采购成本进行讨论并提交评审意见。评审意见经报劳动保障部审批,推荐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应用软件。
一、引言
随着金融充分竞争改革的深入和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各银行重新研究商业定位和服务模式,针对中小企业、农民的市场也逐步扩大。因此,近年银行业服务水平提高、成本逐步降低、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同时,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金融市场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08年的金融危机也提醒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并不健全,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需要保证存款人利益,防止存款机构过分竞争引发的金融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是对存款人的第一道保障,有利于稳定我国的金融体系,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由商业银行包括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成立保险机构,缴纳的保险费作为存款保险准备金,发生经营危机时,该准备金可以提供财务救助,保护存款人利益。
二、互联网金融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比银行更容易发生经营风险,特别是互联网机构的频繁违约影响了存款者利益和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然而目前的金融市场改革和进步需要互联网金融的推动,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可以明确包括P2P网贷平台在内的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的风险补偿机制,并由存款保险管理机构承担风险处置责任。
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存款机构之间的相互监督,各存款机构缴纳的保险基金够激励银行间良性监督,其他银行为了缴纳的保费,会愿意去监督相关存款机构,有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其次,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市场自我抗风险能力。在我国过去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中,政府负担了银行的坏账。1999年开始,信达、华融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为四大商业银行剥离上万亿不良资产,而存款保险体系将转变部分由政府“兜底”的做法,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
最后,存贷机构为了保证存款者的利益,需要保持较高合理的资本金,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会增加存款者对于小微金融、P2P平台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心,可以使小存贷机构发挥机制灵活,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同时保护缺乏风险识别能力的中小存款人免受经营失败的风险。
此外,在存款保险体系下,保费的成本会被金融机构从存贷利差中弥补回来,因此存贷利差将会逐步扩大,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改革。目前我国国有大型银行已经进入规模递减的过程,保费的支出将部分限制大型金融机构规模,而对互联网金融机构,保费的支出将不会影响其规模扩张。
存款保险似乎可以成为一种低成本的阻止银行危机的方式,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P2P平台是否能纳入到该制度中,如何保证制度的有效性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可以看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优点对互联网金融机构依然适用,但是,目前的制度不能覆盖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下存款保险制度缺陷
存款保险制度本质是保险,最根本的弊端是会产生道德风险。首先,存款者的风险意识下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下,存贷款利率浮动逐步放开,存款者在制度的保障下会选择支付最高存款利率的机构。其次,目前制度规定对50万元以下个人存款承担赔付责任,属于有限赔付,若P2P网贷平台也纳入到存款保险制度中,将更加引导存款者不顾经验风险。
再次,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约束机制不同,国有银行有政府担保,而统一的存款保险体系可能会激励互联网金融机构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会降低效率,损害存款者利益和社会福利,因此费率需要进行差别化对待。
最后,存款人出于安全的考虑,主要将资金存放在国有大型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有绝对的垄断地位,社区银行、互联网小银行存活困难,目前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及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作用并不大。
四、建立互联网金融下的存款保险制度
(一)单独建立互联网金融的存款保险体系实体存款机构相比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说资金实力强,自有资本金丰富,管理更加规范,风险程度低,如果在统一的存款保险体系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得到实际的好处,而经营稳健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受到损害,将互联网金融上与实体款机构分开建立存款保险体系可以解决共担风险的问题。世界平均的存款保险费率为0.05%,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费率设计为风险差别费率,对于机构利润来说影响不大。
(二)继续实施风险差别费率
单一费率意味着存贷机构需要采取统一的费率水平,非常容易滋生风险高的机构的道德风险,让风险低的机构为其冒险行为买单,而风险差别费率则根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情况征收保费,为这些机构降低风险提供正向激励。但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采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大数据的应用比不可少,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系统是规范互联网金融的重要途径。
(三)继续实行有限赔付的制度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全额保障并不能促进存款人的有效利益,而是加剧道德风险,有限赔付可以为监督机构的经营活动,存款人通过“用脚投票”,能够限制部分银行及其经营者的高风险行为。
参考文献:
[1]Gropp R,Vesala J.Deposit insurance,moral hazard and market monitoring[J].Review of Finance,2004,8(4):571-602
[2]Cull R,Senbet L W,Sorge M.Deposit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y,Credit & Banking,2005,37(1)
[3]Carapella F,Di Giorgio G.Deposit Insurance,Institutions,and Bank Interest Rates[J].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2004,11(3):77-92
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机动车辆保险产品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充足的动力。据报道,全国性商业车险市场化改革大幕即将开启,车险费率改革最近又获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已经对商业车险产品费率市场化改革展开调研。此次车险费率改革允许部分保险公司自行制定费率,按计划将在2011年9月底前拿出相关细则,于2012年1月开始实施。笔者下面就浅谈推动我国机动车辆保险产品创新的各大动力因素。
一、保险产品创新的需求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结构不断调整转型,对各种保险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过去的几年,推动保险需求增长和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中等收入阶层追求的是经济安全、享乐和发展。而金融保险正悄悄成为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热点。至2011年2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1亿辆,去年全国新增机动车2048万辆、驾驶人1317万,有20个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为我国金融保险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三是老龄化趋势明显。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这些从一定程度也诱发了年轻一代对物质生活的超前消费。四是巨灾风险和新型风险发生频率加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气候规律变化、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各种天灾人祸发生频率加大,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声明财产损失,包括南亚大海啸、美国飓风、中国东南沿海台风、空难、冰冻雪灾天气、地震、云南旱灾、南方五省暴雨在内的最近几次巨灾给国内外保险业带来了巨额赔款。
二、竞争(供给)因素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主体迅速增加,以及保险业的对外完全开放,我国保险业成为中国金融业中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保险供给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水平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仅在2005年有22家新公司开业,给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国保险主体超过一百多家;二是市场集中度稳步下降,原来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打破;三是大型跨国金融保险集团大举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四是银行资本强势进入保险业;五是产业资本深度融入保险业;六是民营资本快速进入保险业,成为新兴力量。
三、制度因素
制度变革对保险产品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险监管制度的改进,支持保险业逐步开展综合性经营,以及大量规章制度的出台,对保险产品的创新取得了规范、引导和激励的作用。一方面,保险监管制度逐步完善,不断加强保险法制建设。《保险法》两度修改,出台了《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和《人身保险保单标准化工作指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二是加强精算制度建设;三是健全信息与统计制度,完善监管信息系统,推进以数据集中和运营系统平台整合为中心的保险信息化建设;四是建立风险责任追究制度;五是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另一方面,政策上鼓励综合经营,推动保险产品创新。
四、技术因素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是这个时代引起商业模式变革最重要的技术推动因素。互联网的普及、网上支付的兴起、以及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都促使中国保险企业重新思考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模式,如何利用网络这一重要渠道扩展利润空间,成为当前各家保险企业着力思考的课题,开发和创新适合网络销售的保险产品成为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互联网运用更加广泛。 国家统计局公布《新发展 新跨越 新篇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报告显示,2010年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随着互联网的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保险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改进了金融保险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了金融保险企业的运营效率,压缩了金融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促进了金融创新和金融保险产品多样化。二是网上支付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三是电子商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2005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电子签名法》,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法律建设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目前各大保险公司都开办了网上车险平台,客户可以在网上投保。
以上因素推动着保险产品创新,进而推动了机动车辆保险产品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观明.论车险条款费率改革后的发展,载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3(2)年.
[2] 洪文婷.中国保险费率市场化路径研究,载保险职业学院学报[J].200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