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7-19 09:30: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1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让幼儿自己去亲自体会科学探索和发现所带来的愉悦。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索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提供丰富、足够的操作、材料、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丰富、足够的操作材料能吸引孩子的探索操作欲望,只有在满足了孩子人人都能操作、探索的需要后,幼儿才开始进行思维和探索,所以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需根据活动目的、内容为幼儿提供直观、有趣、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如小实验“会变的颜色”,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份各色的水粉颜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2种以上的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会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幼儿亲自进行配色、涂色、重叠、分合,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孩子还能够将这个探索原理应用在美工活动颜料画中《变色的小背心》,孩子们乐此不疲。又如在科学活动“沉下去、浮上来”,有以下问题:东西放到水里会怎样?在活动前,我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水、石块、木片、玻璃球、塑料小玩具、铁夹子、纸折的小船、棉花、乒乓球、贝壳等,有了这些材料,就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边玩边学,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能够凭兴趣去观察、操作发现、积累新经验、构建自己的知识。

2 指导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

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因此,老师要引导孩子运用自身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物质世界,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探索的方法。例如有一天,我班的彤彤小朋友带来了2只小乌龟,小朋友很感兴趣,于是就开展了“认识乌龟”的系列活动。小朋友们都想给小乌龟喂食物,于是大家就一起讨论明天给小乌龟带什么好吃的来?在片片的议论声中,我就请孩子们先讨论乌龟要吃什么东西的?孩子们讨论玩后,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请幼儿自己去实践,饭、米、饼干、牛奶、小鱼小虾等,孩子们通过实践发现小乌龟小时候吃乌龟食,大一点了可以吃小鱼小虾了。本着“重活动过程、重幼儿自身活动”为原则,努力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动者,这样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孩子自觉探求新知的习惯。

3 保护好奇心,多鼓励来增强探索愿望

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对每一种新事物他们总喜欢看看、摸摸、玩玩,并问个为什么,作为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比如观察乌龟的时候,他们已不再满足乌龟吃什么怎么走路,而是进一步问:冬天了,乌龟怕冷吗?它是怎么过冬的?这表明幼儿已经有了活跃的思维,必须保护幼儿积极探索求知的愿望,支持幼儿因为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引导,从孩子的角度,使之转为持久的兴趣,并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为此在冬天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乌龟一动都不动了,胆小的孩子以为乌龟死掉了。为此我让孩子回家问家长,并通过转移乌龟到温暖的室内,大家发现乌龟醒了也动了,并知道了乌龟冬天会冬眠。而到了春天,孩子们发现乌龟的盆里漂浮着一层东西,觉得很奇怪,并来询问。我就和孩子一起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查询电脑,找到了答案:乌龟蜕皮了。孩子们惊喜的不得了。更是进行观察,发现更多的现象,并鼓励孩子大胆地再次探索,增强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愿望。

篇2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好问是人的天性,幼儿是提问题的专家,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会引起注意而感到好奇,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幼儿看到落叶就会问: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 听到汽车的喇叭声就会想:为什么汽车会叫?看到乌龟一动不动就会说:它们为什么要冬眠等。下雪了,幼儿会伸出手接住雪花想观察雪花的形状,看到路上有水坑会上前故意踩一脚,看到蚂蚁搬家会静静地观察很长时间……好奇心可以给幼儿探索新知识的动力,是将来创造的种子。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对于幼儿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我们要充满耐心和爱心加以回答,不要流露出厌烦之意和不快之情。哪怕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一时回答不了,也决不能匆匆敷衍了事,更不能责备孩子多嘴,以免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我们要想方设法解决孩子的为什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幼儿的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引导,那就会自生自灭。因此,我们应做有心人,收集大量能引起幼儿好奇心的物质材料,让幼儿不断接触新玩意。摸一摸、看一看、碰一碰,提出问题,这就是一个引导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给出答案,只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们通过观察探索,不断地对不同事物产生新奇感,这种积累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为幼儿具有科学探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幼儿科学探究习惯

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究的材料,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而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游戏是孩子学习的基本形式,孩子们乐于参与游戏。感知游戏、排列游戏、分类游戏、实验游戏、棋类游戏等都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培养探究习惯。孩子们通过各种游戏内容,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发现各类不同的现象,获得全面的科学知识。我们要营造轻松快乐的探究氛围,让幼儿积极参与探究。比如教师与幼儿举行“一对多”挑战、比赛的方式跟孩子们互动,引导孩子在比赛竞争中探究奥秘。在游戏“吹泡泡”中,幼儿通过观察泡泡的飘动情况,知道空气流动的特点。在进行科学游戏“形状配对鸡蛋”中,根据一半的形状、颜色去找另一半鸡蛋,合在一起成为一只鸡蛋。玩小型益智棋游戏,享受你追我赶的同时,又努力地探索怎样能巧妙地取胜。

在游戏中,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使幼儿愿意参与游戏,积极探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能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三、多途径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1.在科学集体教学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园开展五大领域教学,科学领域无疑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也特别要注意科学集体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认真研究教材和分析幼儿的认知水平外,应十分重视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教师则成为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如教学《溶解》这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水、杯子、面粉、盐、糖、洗衣粉、洗发水、黄沙、小石子等,教师抛出问题:这些物品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之后让幼儿分组操作,孩子们通过亲自实验、观察、比较,知道了哪些物品在水中消失了,哪些物品无法在水中消失,此时教师趁机解释溶解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在自主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有关溶解的科学知识,主动地寻找其它物品进行实验,判断是否溶解,为进一步了解溶解的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又如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教师发动幼儿、家长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甚至用放大镜照一照叶脉,再组织幼儿将探究到的树叶的特点进行交流验证,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厚薄、叶脉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梳理,幼儿学习兴趣极增,想不到大自然中的树叶竟如此神奇,孩子们有了课堂上的初步探究后,课后主动地去收集、观察各种树叶,探究其中的奥秘。

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重视幼儿自身的活动,给孩子思考、操作的空间,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也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如吃玉米棒时引导幼儿观察玉米粒排列有什么规律。幼儿自主到保温桶前取水时提醒幼儿怎样控制水龙头不让水溅到地板上。户外活动时,带孩子赤脚在鹅卵石上、水泥路上、青石板上走一走,为什么脚底的感觉不一样。春天,带领幼儿观赏校园里的桃花,观察桃花的花瓣有什么特点,桃树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启发幼儿观察自然,研究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随机性的教育,教师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如看到蚂蚁搬苍蝇,教师就和孩子一起观察。下雪了,和孩子们一起玩雪,看到饲养的小动物吃得少了,提醒幼儿为什么。教师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幼儿去关注周围的世界,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去思考去研究,帮助幼儿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在自然角的养殖过程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种植和饲养是幼儿 学科学的一项实践活动,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班级阳台、走廊上安放桌子或放置分层木架,收集、养殖动植物,有秩序地布置在上面,供幼儿观察、探索和学习。

自然角中可以放置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动物可以有:漂亮的金鱼,生命力强的乌龟,鸣叫的小鸟,昆虫盒里的蚂蚁等等;也可以放各式各样的植物:仙人掌、水仙、吊兰等盆栽,还可以在密封的培养皿里培养一些无毒无害的微生物,方便孩子们进行观察。教师每天给孩子们适当的时间段,让孩子们观察自然角里发生的变化。

在动物方面,顾及到孩子们的年龄、能力上的限制,饲养的动物主要以小、温顺、适应力较强的动物为主。水生陆生,水陆两栖,飞行类的小动物都尽量涉及到,以便孩子们全面地进行探究学习。植物方面,幼儿在尝试中学会将同类植物放在不同环境里,观察生长状态,从而得出种植物较好的方法。

自然角显然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界,虽然只有方寸之地,却不乏自然界中的生机和活力。教师与孩子们在自然角频繁互动,最终使孩子们产生正确共识,达到科学探究目的,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4.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科学性区角是幼儿开展科学实践探索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进入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操作、摆弄教师事先投放的材料,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判断,感知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培养和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如为了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水果,在科学区角中投放多种实物水果,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切一切、品一品,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水果的不同形状、颜色、滋味、种子。在区角中我们还可以让幼儿进行水果拼盘,幼儿独立或合作完成,整个过程也是幼儿积极思维的过程,其间需要幼儿不断地调整拼盘,保证拼盘美观、水果合理搭配,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操作,也培养了幼儿审美和创新能力。在科探区,我们可以更多地让幼儿进行科学小实验,如“沉浮实验”,提供水、脸盆、积木、铁钉、乒乓球、泡沫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主玩耍,幼儿在一次次的实验后初步得出判断:什么样的物体沉入水中,什么样的物体浮在水面。又如教师投放电线、电池、小灯泡,让幼儿玩一玩、试一试,探索出小灯泡如何才能发亮。当然,科学小实验有很多,磁铁、镜子、传声筒等都是实验的好材料。科学区角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幼儿不断的探索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创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和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的一大目标,我们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幼儿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让幼儿的自我学习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同时,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对科学有了正确的认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解决。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开展的意义

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是要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幼儿在小时候对于未知的世界和领域都有着比较强烈的好奇,但是,因为家长的知识能力有限度,还有幼师在讲解的时候因为语言表达和幼儿的知识储备有限,所以,不能让孩子清晰地明白。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能培养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幼儿对于知识的探究能力。

二、游戏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应用措施

1.观察类游戏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

科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观察生活的能力,所以,老师在开展活动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如,老师让幼儿仔细观察生活中带近视镜和老花镜的人在带上眼镜以后眼睛有什么样的变化,孩子在观察的时候发现,带老花镜的人眼睛看起来格外大,但是近视镜的人眼睛看起来比较小,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家里的放大镜带到幼儿园观察一下,在距离不一样的情况下有哪些变化,可以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让幼儿把自己小组的变化总结出来,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同时,也让幼儿的活动顺利开展,寓教于乐。

2.实践类游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对于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很好奇,比如,幼儿对于彩虹的形成很好奇,那么,老师在活动中带领学生探究彩虹的形成,老师先告诉学生如果谁能看见彩虹就说明他是一个幸运的孩子,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幸运的孩子,所以,要给幼儿创设彩虹。在幼儿好奇下幼师在阳光充足的下午,拿一盆水,调整镜子的角度,把光影呈现在白纸上面就能够看见彩虹,孩子感觉很兴奋,幼师让孩子自己调整角度创设彩虹,同时,给孩子讲解彩虹形成的原理,让孩子回家给家庭成员创设彩虹,带去祝愿。

篇4

著名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曾经说过“要教育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本园地处农村,农村乡土资源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幼儿生活,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因此,本文利用利用本园有特的“种植”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创造动手环境,培养动手兴趣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亲近自然”。《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能激发人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引发幼儿的动手能力。种植活动:探索黄瓜种子发芽需要多少的用水量

在本次探究黄瓜种子发芽需要多少的用水量的活动之前。根据我们之前的调查,有的是10毫升,有的是15毫升,有的20毫升,还有的25毫升,5天浇一次,需要浇水4次。于是,我们的孩子就开始分组进行实验,由于需要看水的毫升量,我们在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所以,下面只需要我们孩子们把多少毫升水准备好,然后浇灌在种子上面就可以了。

在整个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还是很愿意参加到这种活动中来的,因为爱玩水是孩子们的天性,请孩子们浇水,取水孩子非常乐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孩子们喜欢的动手环境。在操作过程中,孩子能够一起合作,一个取水量,另个负责浇灌,这些实际性的操作都可以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

二、创设探究活动,激发动手欲望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作为教师,应积极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探索生活化的课堂模式。种植活动:探索10毫升水是多少

之前探究黄瓜苗发芽需要多少水?10毫升的水最适合黄瓜苗的成长。这就形成一个新的探究点,那多少水是10毫升呢?于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知道测量水的多少毫升需要用量杯,整个操作的过程中,我们班孩子都积极参与了,我把孩子分成6组,每组的孩子都参与进来,量出10毫升的水。

在整个活动中,新的探究点是孩子们形成的,自己动手测量10毫升的水,遇见不懂的会主动问老师,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了如何测量水的经验,体验了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

三、鼓励大胆尝试,增强动手信心

《刚要》中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孩子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及自信心。在这种自信心的推动下,幼儿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种植活动:让孩子们探究如何正确采摘S瓜

孩子们散步的时候发现黄瓜苗长了黄瓜,一路上就告诉我,老师黄瓜苗长黄瓜了,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看黄瓜。我们班杨烨楠说“我们把黄瓜采下来吧。”这句话一出,孩子们都迫切想要把黄瓜采下来,可是在采摘黄瓜的过程中,孩子们被黄瓜剌了一下,很多孩子都不敢采摘黄瓜了。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去讨论,怎么采摘黄瓜菜才能不疼,我们咨询了我们班阿姨,阿姨告诉我们最好要绕过黄瓜身上刺刺的东西,于是跟着阿姨说的,我尝试了一下,发现,黄瓜顺利采摘下来而且没有刺到。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虽然第一次采摘黄瓜没有成功,但是借鉴阿姨以及自己讨论的结果,最后成功采摘黄瓜,我相信这一刻孩子特别幸福,因为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获得了肯定,孩子们不仅胆子变大了,而且动手能力提高了。

四、促进家园合作,培养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是“智慧前哨”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种植活动:给黄瓜称重

因为孩子尝试了正确采摘黄瓜的方法,这次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三条黄瓜,他们就用这个正确的方法把黄瓜都采摘下来了。黄瓜采下来了,有几个男生说:“我觉得这条黄瓜最重,我想吃这个。”又有的孩子说:“这条才重呢?”带着孩子们的疑问,于是,我们就开展了一个比较黄瓜的重量大小的活动。这时候我让孩子们请家长帮忙,怎么样正确称出黄瓜的重量。经过家长的帮忙,孩子尝试给黄瓜们称重,结果发现,第一条最重,第三条第二重,第二条最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