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经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20 09:22: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畜牧业经济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畜牧业经济管理

篇1

1提高认识,把握发展畜牧经济的内涵

1.1畜牧业作为“中轴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结构调整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在“多种什么、少种什么、多养什么、少养什么”上所进行的一般意义调整,而是领域更广、层次更深、内涵更为丰富的全方位调整。畜牧业既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又是一个与其它产业关联度十分紧密的“中轴产业”和“龙头产业”,对种植业、加工业和其它产业有着承上启下的、强大的、特殊的拉动作用。

1.2畜牧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在澜沧县138万亩有限的耕地上,种植蔬菜每年只有两茬,大田和经济作物只有一茬,产量是有限的,决定了农民增收也是有限的,而发展畜牧产业可以变有限的土地为无限的产出,如种草养畜,利用农闲田地种植牧草,1亩的皇竹草刈割地可饲养1.2头黄牛,饲养育肥出栏1头杂交牛,纯收入可达1000元,相当于10亩土地的收入。从近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构成看,畜牧收入始终保持30%的贡献份额,而且呈现增长趋势。

1.3畜牧业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接续产业。在发展接续产业的定位选择中,大庆市将“农转牧”战略列为全市重大战略进行推进,从而确定了畜牧业在大庆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和支柱地位。在“农转牧”战略引领下,这个市集聚生产要素,全力向畜牧业倾斜,先后引进了内蒙古伊利集团、草原兴发集团等十余家国内知名企业,构建起特色的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2创新思路,发展特色畜牧经济

2.1以绿色为根本抓畜牧。“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畜牧产品出口的瓶颈。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必须先实现绿色生产。作为政府要强化绿色理念,以绿色为根本,积极推进绿色生产进程。要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尽快选择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畜产品加工项目,抓紧调研论证、包装,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同时,在资金、土地、产品宣传及服务环境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尽可能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基地提升畜产品内在素质,大力开展绿色饲养、绿色生产。

2.2以基地化为方向抓畜牧。基地养殖是畜牧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绿色畜产品生产,提高畜牧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防疫,大大增强了畜牧业产业素质,提高了畜牧产业的竞争力。这些基地化发展成功例子为我们进行基地化建设提供了最好佐证。为此,要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各行各业参与商品基地建设,鼓励具有资本实力的各类工商企业、财团和合作经济组织,兴建大规模、高水平、现代化的养殖企业和生产园区。

2.3顺应产业化规律抓畜牧。产业化规律的实质是产业各链条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基地的“龙头”企业是无米之炊,没有龙头企业的基地是舞不起来的“龙身”,这种意识对龙头企业和基地养殖户都至关重要。

2.4立足服务体系建设抓畜牧。一是检验检测服务。尽快在全县建成比较完备的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切实加强对饲养、加工、运销各环节的质量监管。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从全面采用科学的标准做起,严格控制饲养加工环境,采用科学的饲养规程和加工工艺,建立严格的企业内控标准和质检体系。二是人才服务。要制定和落实人才优惠政策,要与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利用它们的优势,培养一批畜牧人才。三是科技服务。要抓住科技进步畜牧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大力引进、推广优良畜牧品种和科学饲养技术,提高加工、储运等环节的科技含量。要通過科技服务实现畜禽良种化、饲养管理科学化、加工储运现代化,建立高标准的科学技术服务体系。

3狠抓落实,促进畜牧经济健康发展

3.1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科学不容虚假,规律不可违背。我们搞畜牧业一定要有一种求是的精神、科学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2要有科学的发展观念。既要有一种推动畜牧业快发展、大发展的紧迫感,更要有一种科学的发展观、绩效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既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更要从长计议,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既要注重发展的速度,更要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忌追求高不可及的目标,搞不切实际的规划,做违反规律的事情。

3.3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是生产的主体,自负盈亏的风险承担者。各级政府在组织指导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绝不能“喧宾夺主”,违背群众意愿,搞行政命令,搞一刀切。要把生产经营的决策权真正交给农民和职工群众,集中精力把政府该做的引导和服务等工作做好,切实有效地把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犹疑和顾虑消除掉,把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性激发出来。

3.4要为畜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实现畜牧业的快发展、大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保障。要营造强大的舆论支持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推进畜牧业大发展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调动各种宣传媒体,根据全市畜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及时跟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畜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目标、政策及典型经验,激发全市人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上下同心、共谋畜牧业大发展的浓厚氛围。

篇2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45-01

畜牧业经济管理是畜牧业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即从宏观上研究畜牧业部门的经济问题。企业或生产单位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经济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以及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重大措施和决策计划的过程。畜牧业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对经营要素的结合与经营过程的运转进行不断决策、完善计划及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全部工作的总和。经营与管理密不可分,不能截然分开。管理是适应经营的需要而产生,有了经营才会有管理;经营借助于管理而实现目标,离开了管理,经营活动就会产生紊乱,甚至中断。管理循环理论指出,经营与管理过程都以人的因素为核心进行。

1畜牧业现代化的特点

畜牧业生产包括两种。第一生产是草料生产,第二生产是畜禽生产。畜牧业生产资料来自工业、种植业和自身。生产资料的数量、质量、价格,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畜禽既是一部畜牧业生产的“机器”,为人们生产各种生活资料,同时又是可以更新的资源,不断为自身生产各种生产资料。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到一定年限畜牧业生产能力就要下降。不会通过维修保养而恢复生产能力,只能淘汰更新,或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其利用率。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或培养出优质、高效、低消耗的优良品种,使原来的畜禽贬值。畜禽的再生产具有群体性、连续性和周期性,是所有特征中最为重要的特征,这是科学组织生产力的主要依据,也是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着眼点。畜牧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总是同畜禽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这就是畜牧业的根本特点。畜禽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体现着经济再生产的同时,畜牧业经济再生产必须符合畜禽自然再生产的规律。利用畜禽自然再生产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和加强饲养管理等,使畜禽更好地生长、发育、繁殖,以达到生产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更好更多畜产品的预期目的。另外,畜牧业与大自然抗争的能力较弱,生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力影响。大自然对畜牧业既有协同作用,也有制约作用。

2畜牧经济管理的手段

畜牧业经营偏重于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协调,畜牧业管理偏重于内部资源的组织和利用。经营的使命在于决策,使企业的生产适应社会需要,管理的使命在于组织和指挥,为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一个企业只有在优良经营的前提下,再加上科学的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经济管理手段:①行政手段。行政方法是指管理者依靠组织结构的权威,运用命令、指示、规定、规章制度等行政手段直接指挥下级工作,执行管理职能的管理方法。②数学手段。数学方法是指在研究经济活动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经济活动进行计算、测量、分析,执行管理职能的管理方法。③法律手段。法律方法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规范和类似经济法律规范性质的各种行为规范,执行管理职能的管理方法。④经济手段。经济方法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经济方式,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系,执行管理职能的管理方法。⑤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指通过传授、宣传、启发、诱导等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化技术水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执行管理职能的管理方法。

篇3

要发展畜牧业经济,其战略重点应放在哪里?根据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经济条件,并考虑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危机。一方面,原有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些顽症依然在,困扰着畜牧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对畜牧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提出了最迫切的要求。正视现实、认清形势、充分了解我国畜牧业在新形势下寻求发展的优劣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的、可行的以及可接受的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畜牧业所面临的必然选择。新形势要求我国畜牧业发展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市场竞争,尽快提高总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我认为,应该走农牧结合的路子,逐步建立起一个有畜牧和农业的良性循环的结构模式。而要建立这种模式,非以农区作为突破口不可,即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性动物。

1 秸秆过腹转化

把畜牧业作为发展经济、富民强家,对畜牧业的高度重视是我国畜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一项兴国战略来抓,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稳步发展,并从容应对入世挑战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消费空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畜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形成了广阔的市场,农业经济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已发展成一个畜牧业大国,更是畜牧业消费大国。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肉食品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世界的肉类消费品的不断需求提供发展基础。以廉价的农副产物(玉米秸)转化为动物性蛋白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膳食需要是必经之路。秸秆过腹转化还可以转变人畜争粮的现状,减少粮食的消耗。

2 加工销售

通过食草牛羊的养殖、深度加工出售。这是一项潜力大、见效快、有前途、划得来的开发项目。我们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不断增强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把养殖牛羊业搞上去,树立品牌、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到利益最大化。

3 以农区作为突破口

不仅是玉米秸秆资源丰富,而且科技人才数量大。农区的交通便利,经济十分活跃,对产品流通十分有利。

发展秸秆养牛羊业,不仅是个发展顺序问题,而且是畜牧业创汇问题。总之,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是发展秸秆畜牧业经济的战略构想。需要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加快畜牧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来抓,研究发展措施,制定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农业、畜牧、财政、土地、交通、电力等部门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发展规模养殖创造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规模养殖

多年来我国畜牧业得到了不断发展,这种经济表现形式又客观反应了我国畜牧业发展形成的规模小、形式单一、饲养管理粗放、效益低,这就要求畜牧业发展成为产业化、集约化,破解依赖行政或行业的特点,严重制约了加入WTO的重重阻力。为了推进畜牧生态健康养殖进程,并通过向广大养殖户积极宣传各级政府颁布的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养殖户和相关企业老板投资创办生态健康畜禽规模养殖的积极性,积极创办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给农民树立样板。便于履行服务和相关监管监测职能工作,如帮助制定合理而科学的畜禽免疫程序,认真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和场地圈舍等消毒设施的规范完善,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监测和对周边环境有否污染情况监管等,指导农户建立健全生态健康养殖档案等服务工作,在认真做好配套服务工作的同时,还方便惠农扶持政策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宣传。

5 养殖牛羊的经济效益

以养殖1头母牛为例,一年可产一头犊牛,犊牛经过一年的饲养出售,即可获利250kg×24元/ kg =6000元,母牛饲养一年需要一晌地的玉米秸秆400元,精饲料200 kg×2.5元/kg =500元,即投入900元;犊牛饲养一年的费用与母牛相当,也在900元左右;则饲养一头母牛一年获利在4000元左右。如果再将犊牛育肥半年,则可再获利600元。

养一只母羊,一年可产仔成活3只,每只羔羊断奶即可卖550元,3只羔羊出售1650元,饲养一只成年母羊的成本是秸秆750kg×0.2元/kg =150元,精料100 kg×2.5元/kg =250元,总支出为400元。年收入为1250元,效益十分可观。

从畜牧业发展形势看,食草牛羊的养殖数量逐年增加,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密不可分,膳食需求量大。牛羊皮张制品需求量也十分巨大。

由此看来,牛羊肉加工、皮张加工、都是促进养殖牛羊业发展的有效技术手段和进行产品流通的宽阔领域。必须搞系列开发,向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6 搞好服务

篇4

分析各行业的产业化进程和实质内容,畜牧产业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把畜牧业按社会化、节约化、市场化的要求,实行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重组和优化,使其形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龙头产业实体,以生产专业化为切入点,逐步实现生产业区域化、管理企业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畜牧业生产专业化一旦形成,一是能把同一产品的不同部分或不同工艺阶段分成若干专项生产,推动畜牧业生产工艺专业化[4];二是使节约化、商品化生产变成现实,提高生产效率;各种专业化生产的结果,必然形成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方式,从而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增强竞争实力,加快产业化发展。

2畜牧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根据畜牧业的发展进程和现状,其产业化模式主要归纳为以下3种:第1种是“专业市场+农户”的不完全产业化模式。这种产业链的中心内容是按照市场需求,农户在畜牧部门引导组织下生产或自愿形成专项规模养殖,畜产品通过专业市场或畜牧业经济人直接进入市场。这种形式虽然会造成服务跟不上,导致生产盲目、管理粗放,但产业风险化解面大,优势容易互补,农户受益均衡,不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乡镇这种产业形成更易于实现。第2种为“龙头+农户”模式。这种产业链是公司、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通过契约方式与农户联合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这种形势生产和销售等环节较上一种规范,发达地区最为常见,其弊端是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难以形成科学的利益机制,但它能调动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壮大畜牧生产实体。第3种是牧工商综合体模式。这种模式投资主体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只有在产业实力强大的地区和实体内才能适用。

3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按照市场需求,致力于结构调整,改善畜产品结构,获得较快发展。地处石屏县东大门的坝心镇,畜牧业以年均产值增加145万元的速度,连续15年获得丰收,形成承农启工,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就是最好的例证。然而面对传统畜牧业向市场畜牧业转轨的现实,尤其是面对入世以来的市场形势,无论是坝心镇还是其他地区,现有的畜牧业组织、生产、结构、产品、经营、效益等多个环节都显得极不适应,主要表现:一是畜产品结构单一,老化,品质差,上不了档次,打不出品牌;二是生产模式陈旧,节约化、标准化生产难以形成,新品种、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三是畜牧业生产投资渠道单一,社会体制和机制吸引投资能力差;四是加工手段落后,畜产品附加值低,即畜产品精深加工跟不上,增值难度大;五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即缺乏龙头市场,产品流通不畅,价格波动大。

4发展对策

根据坝心镇畜牧业发展实际和新的市场需求,应及时制定措施,推动畜牧业生产组织变革,实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让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解决生产要素分享的利润失衡、畜产品增值困难和流通不畅等问题,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畜牧业经济实力。根据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按照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各地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第3种模式为目标,第1种模式为切入点,条件好的地区着手培植第2种模式的产业链[5]。

4.1做好统一规划,强化宏观布局

各地的社会发育程度、自然条件、人力资源条件、市场条件、交通条件不同,各地的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形式、产业化组织模式也应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使畜牧业产业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区域优势,努力增加名特优新产品,实现品种结构多样化,满足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就坝心镇而言,当务之急要建立以坝心镇范白冲酒厂养殖场为龙头的综合开发利用养殖小区;海东村委会、新街村委会、王家冲村委会、坝心村委会、新合村花树脚、老街益场为仔猪产业区;范白冲养殖小区、坝心、海东、白浪、老街商品猪产业区;海东、芦子沟、新街、白浪商品蛋鸭肉鸭产业区;坝心、白浪、新街、商品蛋鸭肉鸡产业区;邑北孔、黑尼、底莫、新海资、新河村为肉牛、肉羊产业区;王家冲、海东野猪产业区。

4.2出台政策,引导发展

为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建设,地方党委、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选准主攻方向,尽快出台鼓励当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扶优扶强,加快产业化发展。内容应包括税费减免,土地、信贷优惠,技术、教育扶持优先等方面的要素。重点应扶持主导产业和养殖大户,形成产业龙头,鼓励畜牧业经济人积极组织畜产品参与市场流通,壮大产业实力,牵动产业发展。同时要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民间和外资参与投入,增加投资渠道[6]。在产业化进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充分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激励农户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加快产业化发展,保护养殖大户和畜牧业经济人,使之形成具有带动力的产业龙头,牵动产业发展。

4.3培育畜牧业龙头,带动产业发展

培育、建立龙头是带动产业尽快发展的首要条件,应在出台政策扶持、壮大现有养殖大户实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有发展牵动潜力的养殖大户和畜牧业经济人的全程服务,帮助他们提高养殖、经营水平,增加其经济效益,壮大市场竞争力。这方面主要应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支持鼓励搞好规模养殖和节约化养殖,积极做好精、深加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及畜牧业二次增值的实现;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产业化畜产品的知名度及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三是积极对各产业进行帮助,对其进行指导以促使其做大做强,以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草畜平衡、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观光畜牧业,促使其带动力与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四是培植壮大畜牧业经济人员队伍,积极培育、创建专业市场,对畜产品的流通渠道进行大力拓宽,积极发展订单畜牧业。

4.4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产业服务功能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产业服务功能,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使畜牧产业群体的各个生产环节处于最好的社会服务环境中,其是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有力措施。因此,应集中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7]:一是坚持走科技兴牧道路,加强重点项目,重点课题的科技攻关,开发推广适应性强、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实施畜牧良种工程,在抓地方良种选优去劣,保存种质基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开展杂交改良,对畜群的种群结构进行优化,促使其产品质量、生产率的提高及经济效益的增加;三是强化依法兴牧的意识,加大畜牧业执法力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护产、供、销各环节的合法权益;这方面首先要认真贯彻牧业法律法规,加大动物防疫力度,加强畜牧生产保护,将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严把饲料生产、屠宰加工、批发调运关,开展无疫病区建设,严格控制疫情发生,降低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其次要按照绿色、无公害和产业化要求,实施标准化生产,确保畜产品的质量,确立畜产品品牌;四是提高网络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传递,为农民和产业实体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对畜产品的生产流通进行正确引导,以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5参考文献

[1] 王秉秀.畜牧业经济管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2] 马强,任巧玲,刘付玖,等.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134-136.

[3] 申秋红.浅谈畜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河南农业科学,2007(11):28-30.

[4] 付蓉.对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137-138.

篇5

门源县经过多年积极推行“立草为业”的基本方针,以此为依托发展的草原畜牧业,已成为门源经济的支柱产业。

1门源县草业现状

门源县共有天然草地45.76万hm2,其中冬春草场面积22.11万hm2,夏秋草场面积23.65万hm2,可利用草场面积38.88万hm2,其中冬春草场可利用面积17.50万hm2,夏秋草场可利用面积21.38万hm2。门源县草地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常见的植物有64科、202属、479种。全县天然草地载畜量为55.272 2万只羊单位,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地载畜量为12万只羊单位,合计2项理论载畜量为67.272 2万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76.225 8万只羊单位,超载8.95万只羊单位。人工种草累计种植多年生牧草和改良草地1.39万hm2,其中退耕还草5 733.33 hm2。累计种植一年生牧草1.35万hm2,其中优质高产饲草地5 666.67 hm2。门源县草坪种植处于起步阶段,约种植4 hm2。门源县年产各类多年生牧草种子438 t。主要草种有披碱草、早熟禾等;年产一年生燕麦种子2 038 t。

目前,门源县参与草业经济开发的企业共有3家,分别是:农牧特色公司、皇城农牧场、苏吉滩农牧场。草业推广示范结构2家:县草原站和门源县农牧示范园。草业执法机构1家:县草原监理站。

2发展特点

一是资源丰富。草场类型多、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草地植被成多样性、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上述特点决定了门源县不但可以发展草地畜牧业,而且可以大力发展中藏药业、草地观光旅游业。二是草地畜牧业水平较高,草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09年底,全县累计围栏草场7.16万hm2,累计种草2.73万hm2,其中多年生人工草场1.39万hm2,一年生牧草1.35万hm2。累计灭鼠40.83万hm2,灭虫3.87万hm2,建设暖棚4 634幢,饮水管道136条,打井192眼。三是家庭草场承包经营体制不断完善,为发展草业经济带来政策方面的保障[1]。同时,促进广大农牧民群众对草业经济的投入不断增加。全县冬春草场面积已承包到户,夏秋草场基本承包到户或联户。四是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主,建设了一批草地牧业综合发展项目,如皇城、苏吉滩高寒草地畜牧业基地、青石嘴牛羊育肥基地等。五是草地科技推广和草原执法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县草原站专门实施草业科技推广、示范和草地建设、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的草原执法结构草原监理站,加大草原执法力度,维护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2]。近年来门源县围绕发展草业这个原则,推广引进适应高寒牧区多年生、一年生优质牧草栽培、利用生物技术灭治鼠虫害、暖棚养羊等新技术、模拟飞播牧草技术、草地改良和植保技术、草地生态及草业系统工程等新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

3存在的问题

一是天然草地超载过牧现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草原退化现象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抑制[3]。二是人工种草的品种单一,多为禾本科牧草,缺乏豆科牧草。三是草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低,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四是草产品的加工仍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调制手段落后,利用率低。五是草种经营管理混乱,草种市场不规范。

4发展思路

根据《全国草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门源县在2015年前改良治理退化草地3.33万hm2,基本控制草地退化。灭治鼠虫害16.02万hm2,灭治毒草1.33万hm2,基本控制草地鼠虫毒草危害。牧区各乡、村大力推行划区轮牧,2015年前建设划区轮牧草场1.33万hm2,全面实现冬春草场划区轮牧目标。

建立门源县牧草种子繁育基地,不断选育和推广新的适合门源县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和组合,特别是适应性强、高产而且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的各种豆科牧草,从而解决门源县牧草品种单一的问题。门源县饲草料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增加,因此加工调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继续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草地水利设施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草原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建立以法治草、依法管理草原的运行机制,加强草原监理队伍自身建设,加强草地植被动态监测和草地灾害测报体系[4]。利用门源县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重视城镇绿地建设,浩门、青石嘴、泉口、东川4镇不失时机地做好草坪建设,绿化环境。

扶持一批发展草业经济的农牧户和企业,初步实现草业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加大草业经济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草业企业参与门源县草业经济开发。

5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加快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意见[J].中国牧业通讯,2000(2):5-7.

篇6

1.2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链组织模式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链是指在产业链各个链条中龙头企业发挥主导或决定性作用的一种产业链组织模式,主要表现形式为“公司+基地+牧户”。这种组织模式中龙头企业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带动产业链中的牧户、畜产品经销商、加工企业、零售商、服务机构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组织模式运行过程中,龙头企业一方面要加强与上游牧户的联系,使企业能够与牧户形成紧密的联结机制,从而促进牧民增收。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与下游经销商等的联系,以便可以随时掌握畜牧业市场变化动态,从而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如图2所示。

1.3按投资比例分成(股份合作)型产业链组织模式股份合作型产业链组织模式是借鉴股份制企业的经营形式,草原牧区牧民以自己所拥有的草场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入股,双方合作成立草原畜牧业股份制企业,企业以市场供求为导向,按照企业化运作,企业的股份可以自由转让,把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划分不同的生产部门,从而实现畜牧业企业化、专业化生产,最终企业实现的利润按所持股份分红。但从长远看,随着草原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和牧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按投资比例分成(股份合作)型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必会得到大力发展,最终在促进牧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4畜牧业产业一体化型产业链组织模式畜牧业产业一体化有利于更大的发挥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整体规模效益。畜牧业产业一体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公司+基地+牧户”和“公司+合作社+牧户”两种形式。“公司+基地+牧户”的组织模式,最初是由“公司+牧户”的基本模式发展而来,公司通过集中大规模的草地建立畜牧业生产基地,为实现某一地区牧户牲畜品种的统一,由企业统一购买牲畜,牧户按照企业的要求统一进行牲畜养殖,从而既实现了对畜牧业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又使企业有畜产品稳定的货源,保证了畜产品的质量,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和牧户增收,最终实现畜牧业的规模生产。

2基于牧民增收的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应注重的关键环节

2.1加强草原的保护和草地的流转市场化牧区草原的保护和草地的有序流转是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发展的前提。推动草地的流转市场化,就要赋予牧民充分的草地承包经营权。草地的所有权不同于经营权,每个牧民没有自由买卖草地资源的权利,但是草地的承包经营权又无限接近于所有权,牧户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权利范围内拥有草地部分处置权利。基于此,一方面加强草原的生态保护,推动畜牧业由牧户单一粗放的经营方式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充分赋予牧民草地资源承包经营自,推动草地流转市场化,从而促进草原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

2.2加快草原牧民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牧民综合素质加快草原牧民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牧民综合素质,是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发展的根本,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经营模式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牧场规模的扩大,牲畜数量的增加,而是一个全面科学有效的草原畜牧业复杂管理体系。在这个管理体系中,牧民作为畜牧业生产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牧民基本经营素质将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畜牧业科学技术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快牧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牧民素质有助于产业链组织模式的发展,从而提高牧民的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最终促进牧民增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3协调产业链各个主体的利益分配,加快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利益分配,加快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组织模式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基于此,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方面积极发展壮大畜牧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和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从而提高整个畜牧业产业链整体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与牧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分配约束制度,以达到三者共赢的局面,同时可以推动畜牧业的生产和畜种结构的调整,让牧民更多的分享加工、流通等畜牧业产业链环节的利润。

篇7

畜牧业生态经济具有明显的时空性④,是在特定时间下特定区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由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程度不同,外在生态环境也千差万别,不同地区在畜牧业生态经济构建中所采取的模式必然有差异,例如以工业为主地区和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平原地区和山区、放牧为主和养殖为主地区,实现畜牧业生态经济的途径不尽相同。因此,可持续发展概念具有普遍意义,而畜牧业生态经济是从具体条件和发展模式上来说的。

生态经济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资源禀赋这一矛盾的必然产物。发展生态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发展的一种理性认知。生态畜牧经济作为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吸收现代畜牧科技成果和传统畜牧业精华,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情况,科学地将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起来,保护环境、增加畜牧业收入、满足人们需求、经济运行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生态经济体系,进行无污染、无废弃物的生产和消费,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组成的复合系统⑤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由于二者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物质能量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导形式,遵循的是自然规律,畜牧业的生态系统是依靠食物链进行了能量传递和物质转化,更多地在系统内部完成了生态运行。而在经济系统中,物质转化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更多的留有人为的痕迹,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等主体的作用更为突出,可以决定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方向、生产者生产方式和方向、管理者的管理取向,甚至可以决定物质的流动方向和能量的转化方式,因此经济系统的生态问题也就更为突出。

两个系统虽然在认识上可以抽象地加以分割,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却是不可分割的,畜牧生态系统与经济两大系统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促进与制约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畜牧业生态系统输出的物质与能量是以产品的形式通过市场传递到顾客进行消费完成了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如农户用粮食、饲料喂养禽畜,肉制品加工购买禽畜进行在加工,而消费者购买这些禽畜产品等等,这些物质与能量转换并不是由生态系统而完成的,这种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经济系统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而经济系统中完成的物质和能量的分解,以及再加工和合成的肥料、饲料又是畜牧生态系统的输入,同样地这种输入的量与质也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居民的消费意识与行为、生产者的意识与行为等主体制约着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的不断流动,经济的运行,相互耦合成为具有反馈控制作用的复合系统。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内部矛盾分析

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耦合,这样既可以实现生态系统能量物质持续良性循环,经济系统也实现持续良性循环。但是由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在实际运行的不平衡性造成两者经常产生矛盾而互相制约。主要体现在:(1)运行周期不一致性⑦,生态运行的周期与经济运行的周期往往是不一致的,经济运行中的运行速度远远快于自然界的生态更新速度,而不恰当的经济运行方式就会打乱生态的平衡,致使生态经济系统需要更长的周期来恢复原有的平衡,因此这种破坏性往往具有长期的影响。(2)运行速率不一致,生态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和经济系统的高效性存在不一致,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转化往往沿着食物链顺序转换,系统是相对稳定而有序的。而经济系统的运行并不一定是有序的,而更讲究效率性,因此可能会造成系统中某一主体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的利益,比如生产部门为了一时的高效而打乱原有的有序生产,政府管理部门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保护措施等等,而这些行为造成的资源浪费是巨大的,因此这种无序高效的生产往往超过了生态经济有序的运行,打乱了平衡。(3)投入收益周期不一致,生态效益获得往往是长期的,而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经济效益的获得则短的多,因此经济系统中的主体往往会为了短期的收益而牺牲生态系统长期的收益。这种现象也体现在科技投入中,更多的科技投入和发展往往更多的放到经济运行中,以获得更多的回报,因此废物资源化技术、消除污染技术、促进资源再生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大落后与污染、生态结构和功能失调的速度。

因此人类为了满足短期经济增长的需要,通过技术、行政等手段人为干预、改造自然生态系统,以获取自身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而加剧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运行的不一致性,这就可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动态平衡的要求发生矛盾。这种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采用粗放式、资源掠夺式的技术与经济手段,必将导致畜牧业生态恶化,自然资源枯竭,资源过度浪费,物质生产力下降,从而危害最终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存环境。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向和效果就取决于这生态与经济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中,而矛盾运动状况的关键因素是人的行为,这里人是广义的人,是指系统中的各个主体,既包括基本的消费者,还包括企业、政府等主体。人既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因子,又是畜牧业经济活动的主体。作为自然的人,他要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参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产,而作为社会的人,又并非纯粹被动地适应生态规律,而是通过经济活动去干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服务。正是人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人的行为决定了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是否可以有效的运行、反馈、调控和循环,使生态系统在满足畜牧业经济增长需要的同时,又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状态,使畜牧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保持平衡,最终促进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发展。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内涵界定#p#分页标题#e#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概念结构。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整个畜牧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畜牧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耦合,而系统中的子系统、具体功能、主体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为此而服务的。其次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而每个子系统承担着具体职能,具体包括畜牧业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管理系统、技术支持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及其具体的职能关系着整个畜牧业生态系统是否能够有效的运行。最后这些具体的职能是由子系统中主体及其主体间的关系来实现的,这些主体在不同子系统中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但与子系统的职能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

篇8

一、草食家畜发展的必然性

草食家畜是以植物性青粗饲料为主要日粮的一类动物,包括牛、羊、兔等,在养殖业内部结构中有相当比例,如2010年,草食家畜占我县畜禽总饲养量的36%,其发展势头将进一步增强,这是由社会、经济、自然及其自身的特点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首先,草食家畜在畜牧业中具有较高的商品属性和制约因素少等特点,养牛、养羊、养兔都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次,在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饲料粮紧缺将成为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大力发展不与人和依粮型养殖业争粮、争地的草食家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摆脱饲料紧缺这一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

第三,从保障肉食市场均衡供应来看,单靠猪肉支撑难为长久之计,只有广开肉路,大力发展多肉、少脂的牛、羊等草食家畜,为人民提供营养丰富的瘦肉和奶类,才能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第四,农作物生产发展需要草食家畜为其提供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肥料具有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状态、蓄水保水能力,促进粮食的增产丰收的生态效益。

第五,轻防、医疗、食品、外贸等行业需要草食家畜为其提供大量的原料和丰富的货源,肉、毛、皮、绒、脂、肠衣都是目前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是当今世界性的紧俏物资,价格逐年上涨,为国家出口创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草食家畜的可行性

大力发展草食家畜,是符合我县现阶段畜牧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草食家畜以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已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高度重视,成为农村养殖业中又一“热点”,本文以我县为例,对发展草食家畜的可行性作一 阐述。

1.资源条件

牧坡饲草是发展草食家畜的先决条件,我县有天然牧坡草地达69万余亩,人工草地3万亩,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三种饲草资源可产饲草2.5亿公斤,这些饲草除去现有大牲畜、羊、兔约4000~6000万公斤外,还有1.6亿公斤饲草,年复一年的白白浪费和荒废,有待于扩大开发,充分发挥其效能,这部分未被利用的资源,粗略计算,可养羊8万余只,或养牛3万余头,如果在用一些现代科学实用技术,如牧坡改良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草粉加工技术等,栽畜量还会大幅度提高,由此看来,饲草资源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2.社会条件

养牛、养羊、养兔都是广大农村的传统养殖项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县养牛户均2头以上的乡有一个,户均一头牛的有三个乡镇,还有许多户均十头以上的,如车城的天申院张铁礼,中垛、文城、柏山寺等乡均有,羊群生产经过较大调整后,经济羊种明显增加,存栏增长幅度加快,上年末存栏羊3万余只,但仍没有达到历史最高的水平,这也说明吉县发展养羊业的潜力还很大,在草食家畜存栏与商品同步增加的同时,在品种上也有明显改善,全县现有草食家畜优良品种10余种,品种的优良化,不仅提高了畜群质量,而且成为增加畜牧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3.技术条件

有着比较健全的家畜繁育体系、饲草饲料体系、防疫灭病体系和加工销售体系,可为养牛、养羊、养兔业

转贴于

等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三、发展草食家畜的效益分析

发展草食家畜是一条投资少、风险小、周转快、效益高的农民致富门路,在近几年的畜牧业发展实践中,已得到证实,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典型事例对发展草食家畜的效益作一分析:

先以我县发展养羊业为例,我县的养羊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高存栏达到过12万多只,但由于多年沿袭的传统养殖方式的影响,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养羊业长期是“毛不过斤,绒不过两”的低生产水平,加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不合理,养羊就是养羊,不是进行商品生产,诸多因素构成养羊业压栏重、商品量小、经济效益低的畸形发展状态,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羊产品价格的放开,各级政府的重视,优良养种的引进和品种改良,养羊业得到稳步、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发展养羊业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改良求发展,以改良求效益,以改良求致富,在政策上鼓励,资金上扶持,使全县存栏羊由过去1万余只发展到现在的3万只,增长了3倍多,其中纯种绒山羊280只,绒改羊2528只,2010年全年出栏6000余只,出售绒900公斤,羊毛1800公斤,总收入达400余万元,占畜牧业全年总收入的20%,另外还有一笔未算的账,那就是肥料账,这也是一批可观的收入。

养羊能致富,那么,养其它草食家畜如何呢?吉昌镇社悉村农民郝小东2010年养兔6000余只,纯收入2.7万元。在养牛上,群众收入也相当可观,2010年全县出栏牛3138头,总收入1800万余元,占畜牧业总收入的35%。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草食家畜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已成为一些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相信,草食家畜将在今后相当时期的畜牧业商品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并将成为养殖业的骨干产业,影响和带动整个畜牧经济的稳步发展。

四、发展草食家畜的战略目标

发展草食家畜的近期战略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努力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度和利用度,实现我县畜牧业由依粮型向节粮型的战略转移”。

五、发展草食家畜的实施措施

1.由于山区县农民经济基础差,无法启动产业,因而采取政府贴息,群众小额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

2.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建设规范的舍饲圈舍,转变生产方式。

3.有计划的、科学的采取自然牧坡轮牧,对于“封山禁牧”不要搞一刀切,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草坡退化。

4.大力开展饲草科学化处理,如颗粒饲料、草粉、氨化、青贮等。

篇9

关键词:

校区;贸易经济专业;调研论证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0602

全球化时代的21世纪是贸易经济的世纪,从生产的全球化到金融和贸易的全球化,一个真实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摆在眼前。贸易经济人才尤其是针对一定行业的特色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了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方向的积淀。

1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必要性

1.1 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据世界贸易组织资料显示,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达15.7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我国以2.5616万亿美元位居第二位。这足以表明贸易经济的大发展已是本世纪不容改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今天的竞争是商贸的竞争而不是武力的竞争,而商贸的竞争离不开贸易经济人才的竞争,需要培养足量的贸易经济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具有中国特色,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壤中产生的一门以研究交换关系和商品流通规律为主的一门专业。虽然贸易经济专业曾在20世纪改革开放后得到过前所未有的发展,但1998年专业调整时很多商学院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可30年的经济发展以铁的事实证明贸易经济成为了时代的主流,重生产轻流通的时代已完全过去,市场需要大量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经济专业和贸易经济人才,需要他们来从事和促进贸易经济的持续稳定和不断发展,也是世界市场经济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载体和机制。因此,培养贸易经济本科人才是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1.2 顺应时代呼唤的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贸易经济大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逐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代表的出口优势产品。官方统计,农产品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91.6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国内市场余缺,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维持国家食品安全及人民生活保障,从而巩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农产品贸易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有大量深谙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的高级应用型行业英才,但长期来部分高校仅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的多为一般性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之迫切要求。

1.3 区域经济发展亟待培养大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

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不失为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区域,要解决好“三农”等问题必须全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合作经济等组织的广泛兴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生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仅畜产品的产量(肉类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7743万吨,2008年达到8000余万吨,一些地区甚至一度出现猪、禽、粮、果等部分主要农产品卖难的现象。无疑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就是农产品贸易问题。要解决农畜产品的贸易问题,推进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优质高效发展,亟待有大批擅长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队伍。

1.4 区位和学科资源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具有自己的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申请是校区所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重庆市要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农牧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畜牧业技术的研发和国内外技术的整合是核心,以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为中心的各个环节是关键。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已经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相关学科方面形成特色,养殖技术研发具有较高水平,涉及农畜产品的鲜活畜产品贸易、加工农畜产品贸易、宠物及其文化和饰品贸易、享用休闲农畜产品贸易、农畜产品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农畜产品生产资料原料贸易、网络贸易等发展迅速。

校区地处有中国畜牧科技城的荣昌,农畜产品贸易区位优势突出。这里是全国的农畜产品尤其畜产品交易和信息中心,国家现代畜牧业中心区域示范区。据笔者调查,中国畜牧科技城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饲料兽药企业50多家,有吸引了世界各地300多家饲料兽药企业设立办事处、销售部,涉及饲料品牌600多个,兽药品种千余种,年贸易额超过15亿元的西部饲料兽药批发交易市场。仅他们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尤其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十分旺盛。那么结合校区现有特色和中国畜牧科技城之县域自然文化资源的贸易经济专业,是区位优势和校学科资源优势整合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思路抓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

而且本专业的增设在发展西南大学,彰显荣昌校区特色,特别是在完善荣昌校区相对独立办学体系中其作用和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是一门把校区特色与人文社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枢纽点。

2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可行性

2.1 筹建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基础夯实

从当前形势看,贸易经济专业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了贸易经济专业的筹建工作。尤其开展了结合校区所处的特定位置和办学定位以及西部畜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贸易经济学科的研究;从贸易经济专业筹建的教学研究团队现有人员看,学历职称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宽泛,相关知识与能力结构协调,有5名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教授,7名农畜及其相关产品贸易企业董事长和副教授,农业贸易在读博士1人,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2人,现有人员在农(牧)业经济管理和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研究等方面初显成果,已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从专业筹建基础看,软硬件设施具备,有210台电脑的网络实验室和定量分析实验室3个;从专业筹建外部环境看,不仅有中国畜牧科技城众多的企业实例和研究对象以及贸易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有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对行业特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内部环境看,校区有以畜牧业发展的养殖相关特色学科支撑,具备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从学科与所开设专业的结合看,不但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畜产品加工学,而且更有与校区特色结合紧密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共同发展,教学的开展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提供了贸易经济专业学科研究的知识创新基础;从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的方法上看,地方高校尤其像校区这样处于县域的分校区办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文化,来加强有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堪称是十分科学的方法。

2.2 学校有专业发展规划的全力支撑

西南大学是211综合性大学,学校有工、文、贸、经、管、法、教等较为完善的专业发展规划。校区在学校平台下根据定位,改变目前专业单一,不能更加完好支撑校区发展的局面,制定了以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为特色,以围绕现有特色学科为中心的学科交互融合发展的经、贸、工等专业发展规划,并拟在近年申报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投入1500万开展支撑贸易经济专业的相关重点学科及培育学科建设,2008-2009年度业已投入近300万元的重点和培育学科经费。可见,学校对专业发展有规划,重落实,能够全面保证增设专业的办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需求人才。

3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

3.1 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总体市场需求旺盛

由于贸易经济的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结合一定行业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更抢手。根据国家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多家人才市场的信息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排在各专业人才需求的前20位。仅2008年北京市人才交流市场第四季度人才供求信息排名依次是市场营销、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土建、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贸易经济、广告等,表明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排在第9位,需求人数达到12848名。这样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也与前述贸易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相一致,充分反映出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培养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合乎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

3.2 调研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网上调研需求近30%。对成都、重庆、北京等人才网在网上公布的人才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近期有效的招聘信息中按时间顺序抽出459条信息,将其中的专业要求进行排列后得出的结论是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共137条,占30%,排列在各专业人才需求前10位,略次于南方发达城市,接近全国需求水平。

所在地企业急需行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荣昌校区所在地的中国畜牧科技城,拥有众多的农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企业,纷纷表示急需和拟储备熟悉农畜产品行业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如“荣昌与澳大利的动物健康联合项目、畜牧科技城内多数GMP兽药企业”等纷纷表示需求贸易经济专业人才1-3名,合计需30多名;网上调查成都、重庆等西部地区农畜产品贸易企业,也待招聘贸易经济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专门人才,并深感该类人才不能满足其企业贸易发展的需要。

3.3 所在区高校现有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比较分析

校区所在重庆市、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集中于非农产品的贸易经济领域,从事涉外的非农产品贸易。而校区拟增设的贸易经济专业重点在农畜产品贸易经济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典型的行业特色和专门性,与已有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不会产生市场冲击。

参考文献

[1]洪涛.商贸学院应保留贸易经济专业[J].商业研究,1999,(2):9.

[2]王彤.中国已成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EB/OL].中国新闻网,20090814.

篇10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05-02

1 循环经济理念

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生产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进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

循环经济是研究如何通过资源减量,再利用和循环,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友好。循环经济推进战略的总体思路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绿色制造理论为指导,以产品、企业、区域、社会四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以循环再用和生态产业链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它研究在农业等大类产业领域中推进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式,从中推导出相应的战略思路和战略措施;从生态视角建立农牧业经济中的循环经济,本着尊重生态规律,通过建立循环型的生态农业的方式,发展大农业的生产与消费体系。

青海农牧业的循环战略研究要站在可持续农牧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高度,在对青海现有各种生态农牧业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大规模生态农牧业建设和可持续经济管理方面,对青海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和全方位研究,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战略是我省在未来几十年里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生态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必需手段。

具体来讲,生态农业必须能够实现包括能量在内的自我维持的系统,该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协调一致的特征;为了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获得最大的生物量,应该采用多产品综合生产模式和多种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动物与植物的构成比例必须恰当,首先是种植业用地和畜牧业用地比例恰当。为了使生产农业能够自我维持,畜牧业除生产畜产品以外,还应当为种植业提供足够的有机肥料,以维持土地肥力;生态农业的规模通常应该小一些,要一改大规模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为小规模的集约性生产模式,以便经营简便,获得高产而有利于投资和农牧民就业;生产农业单位面积的净资产值要高于其他农业模式,以保证生态农业因经济的可行性而带来自我维持的能力;农牧业生产分工要细化和深化。精细化带来的是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生态农业不仅能够生产农畜产品,并且能够加工农畜产品,还使农业生态产业链得以延伸和扩展,减少种植养殖―加工―消费的环节。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和保证产品品质,增加企业机会,以经济效益的实现推动生产效益;不断维护生态环境,保证畜禽类健康成长。总之,未来青海农牧业发展的是规模化经营的农牧业,是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农牧业,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农牧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牧业,具有农牧业技术的先导性,农牧业要素的集约性,农牧业功能的多元性,农牧业生产的一体性,农牧业效益的综合性,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特征。

2 青海农牧业生产方式改变战略措施

青海农村目前的现状是生态、土质脆弱,草场退化,生态“瓶颈”的制约明显,表现为“两化三害”日益突出,产业结构落后,生产经营方式依然粗放。粗放型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过度追求牲畜数量,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全省草地畜牧业在发展和生态双重压力下举步维艰。同时资源转化率低和草畜矛盾日益紧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畜牧业发展缓慢,表现为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就业出路受限,牧民增收困难。青海省农牧业发展的关键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要创出高原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循环经济理念,对目前生态农牧业中存在的制度缺失、技术落后、生态创新不足等问题,提出建立一套“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多功能,综合性,能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的农牧业生产体系。

(1)建立生态经济的循环经济模式。根据不同生物的生长特征,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和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的特征,从多方面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将其改变成为高级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其在一定面积上,用较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如我省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病虫害少等特征,可种植反季节蔬菜。

模拟生态系统所建立起的农业领域实施的循环经济模式,系统中的生产环节的产出变成另一生产环节的投入,使系统中的资源和能量在多次循环利用中实现更大效率,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物质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较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青海综合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潜力,充分考虑差异性和相似性,按照有利于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可将全省划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和沿黄河发展带、沿隍水发展带及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即“四区两带一线”经济发展区域。基本建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度框架,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形成“四区两带一线”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建立科学的生态畜牧业体系。通过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促进草畜平衡、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其根本途径在于,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减少农牧业人口、减少草原载畜数量,增加畜牧业产值、增加农牧民收入。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以市场引导生产、用成本核算效益,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建立健全效益增长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为关键,依靠经济利益关系进行生产和经营,提高牧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经营集约化程度;以减人、减畜和科学放牧为要务,建立实现草畜平衡的长效工作机制,实现草场资源永续利用;以优化改良畜种、畜群结构为重点,加快畜产品周转率,提高畜牧业生产经济效益;加大畜牧业建设投入,结合各项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合力推进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3 .3 文献标识码:A

大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盆地最东部,人口约72万,面积1766平方千米,县政府驻城关镇,辖13乡13镇、侯西铁路斜穿西北部,西禹高速穿越县境,大华路纵贯南部。大荔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是其主导产业。由于大荔县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大荔县农业落后于其它农业大县,与农业强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离强县的目标越来越远。农业大县要成为农业强县,就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发展的战略,坚决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农村农业扶持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更好地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农业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为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营与管理,获得更高的效益与成果。

生态农业包括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的生态体系两个方面,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一个复杂的复合体系。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人、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固有资源,不局限于单一企业化单一产品化的发展,鼓励辐射式、循环式、多元化发展,探索出一条高科技、少投入、低消耗、少污染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使之更好的符合现代农业的要求,实现农业的科学化、市场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

(二)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把污染物和废弃物肆无忌惮的大量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属于一次性的,从而造成很大的浪费,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为废弃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二、大荔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分析。

大荔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从表1可以看出,大荔县农业总产值一直持续增加,近几年增速尤为明显。从2000年到2009年,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63339万元,几乎是2000年的2.5倍,处于核心地位的种植业总产值大幅上升。同时期的畜牧业也获得了一些发展。虽然相比前几年有所增长,但是相对于种植业产值还是相差甚远,增长程度不够明显。而林业和渔业的发展一直萎靡不前,林业产值从2000年到2005年,从原来的1722万元下降到601万元,仅仅是2000年的三分之一。从图1来看,2000年到2009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比例稳中呈递减的趋势,林业和渔业比重在原本薄弱的基础上更加薄弱,二者之和从未超过5%。而畜牧业十年间比重稍微有所上升。截止2009年,农业依然是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二者占了97.67%,渔业比重占1.52%,林业占了区区的0.44%,并且种植业比重远远高于其它各产业之和。由此可见,农业内部各产业比重依然严重失调。

1、种植业。

从表2总体看出,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一直处于最高的状态,棉花比重位居第二,油料作物比重第三。单一从图2.2看,瓜果蔬菜比重一直旗鼓相当,实际瓜果比重在2000年~2008年一直略高于蔬菜比重,但到了2009年,蔬菜从先前的第五名上升至第四名,仅仅比排名第三的油料低了0.85%,并且由2008年的4.95%直接增涨至10.46%。从粮食作物比重来看,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农业种植面积比重的一半左右,最低点为08年32.11%,最高点为09年60.05%,年增长将近2倍。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油料和棉花种植面积的比重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尤其是棉花种植面积的减少,这与我们近些年开展大棚种植业有密切的联系,农民有了更多的收入,蔬菜瓜果的种植面积势必会逐年增长。

通过表3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大荔农业总产值整体呈增长的状态,很明显,各作物大体都持续上升。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粮食所占种植业比重过大,很容易导致油、棉、糖、肉等主要农产品供应不足。图3可以看出,粮食作物产值常年不稳定,2001年比2000年产值高出约3倍,2003年比2002年又猛降了将近3倍,目前稳粮是关键,力求稳中求升。直到2007年,由于当年自然降水过少,旱情相当严重,平均降水量比往年偏少的情况下,产值比上年减少了近9倍,虽然当年气候异常,影响了农民收成,但是经济作物和像蔬菜瓜果之类的作物产值较之前有了突破性的增长,弥补了粮食的不足,因此当年种植业总体还是稳中有增。从各作物所占比例上来看更加直观,2000年,粮食比重仅有31.01%,到了2001年比重突增异常,直接上升到92.70%,创历史最高点。

2、畜牧业。

大荔主要畜牧业品种有:猪、牛、家禽等。从表4可以看出,近十年畜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产值持续增加,从2000年到2009年,畜牧业总产值净增52722万元,增长234%,增幅巨大,其中,牛的产值增加了9831万元,同比增长183%;猪产值增加17323万元,同比增长151%;家禽产值增加7779万元,增幅604%;其他动物产值增产下降67万元,增幅下降40.1%。从各畜禽所占比重来看,猪产值所占比重最大,在2000、2001年期间,比重占大50以上。目前畜牧业存在问题主要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缺乏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和知名品牌,缺少能对生产基地起辐射带动作用的大企业。

3、林业。

近年来,大荔县为了加快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的步伐,全县林业共投资138万元,林业局把发展生态林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来发展。县林业局因地制宜,把林业工程建设与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将林业工程的优惠政策向鲜食红枣和速生杨两大产业基地建设倾斜,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林业发展有了新契机。

4、渔业。

大荔县位于陕西关中东部,东隔黄河与山西永济相望,地处三河交汇。作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和省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由于受养殖规模和粗放型经营方式的制约,加上农民目光短浅,不愿多投资,养殖设施简陋,所以单产不足200公斤,而且主要是鲤鱼、鲍鱼。从09年产业结构比重来看,渔业在大荔县整个农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仅仅只占了1.52%,从2000年-2009年期间,渔业总产值最高的2006年产值为4452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6%。,2002年渔业所占比重最大,也仅为3.29%。可见,渔业比重一直过小。

(二)农业各产业对全县农业经济的贡献率。

根据当年价格计算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该产业生产总值增量/GDP增量)。通过上图5可以看出,从2000年-2009年,2000、2001、2005年畜牧业对GDP贡献率最大,种植业和畜牧业几乎贡献率一直居于前两位。但是由于种植业是受一些比如自然灾害和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种植业的产值多少不定,所以贡献率也显示出不稳定性。因此取各产业平均贡献率来分析,从平均贡献率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种植业平均贡献率为36.31%,贡献率最大,其中有7年贡献率居首位;畜牧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次之,有3年其贡献率居首位;渔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几乎一致排名第三位;而林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几乎一直都处于最末位,平均值为-0.09%。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农业中,种植业、畜牧业占据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从图5也可以看出种植业的贡献率平均比重远大于林牧渔业三者之和,种植业一直是拉动GDP增长的主导产业,虽然畜牧业对GDP贡献率逐步攀升,但是由于畜牧业投资较大,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林业的负贡献率对GDP具有向下拉动的作用。可见,目前林业属于短板产业。

(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农业各产业对农业经济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

已知大荔县2000~2010年的种植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数据见下表5。

现在对其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假若2011年种植业产值达到28亿元,试对其农业总产值做出区间预测( =5%)。

1、相关分析。

绘制散点图,以观察种植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关系形态。

用Excel软件制作散点图的步骤如下:

(1) 选择“B2:C12”的数据。

(2) 在工具栏上使用“插入——散点图”。

(3) 选择“布局一”。

(4) 输入图表标题“散点图”、数据X轴“种植业产值”、数据Y轴“农业总产值”。见图6。

由图6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于是可以对种植业产值x与农业总产值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i=b0+b1xi,进行回归分析。

2、回归分析。

用Excel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计算的步骤如下:

(1) 在工具栏上使用“数据——数据分析”。(2) 在分析工具栏中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回归”,单击“确定”。(3)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分别选择Y值输入区域(Y):“$B$1:$B$11”;

X值输入区域(X):“$A$1:$A$11”;

置信度定为95%;

输出区域:“$C$1”;

单击“确定”后,得到下图7所示的结果。

第一部分是“回归分析”,给出了相关系数(Multiple R)、可决系数R2(R Square)、修正的可决系数R2(Adijusted R Square)、标准误差和观测值的个数。其中R=0.998,属于完全相关。

第二部分是“方差分析”,给出了自由度(df)、回归平方和(SS)、回归平方和与残差平方和的均方(MS)、F统计量和F检验的显著水平(Significance F)。

第三部分是参数估计的有关内容,给出了回归方程的截距 0(Intercept)的估计值b0(Coefficients)、斜率 1(X Variable 1)的估计值b1(Coefficients)、截距和斜率标准误差、t检验中的t统计量(t Stat)、P-值(P-Value)以及截距b0 和斜率b1的置信区间(Lower95%,Upper95%)。

由图7知,=1.469-1.336;Significance F= 7.26031E-13

3、预测。

(1)计算标准误差。

(2)当显著性水平 =5%,自由度df =n-2=9时,查t分布表,得:

t0.05/2(9)=2.262。

(3)点预测。

当x12=28时,y12=1.469?8-1.336=39.796(亿元)。

4)预测区间为:

即若2011年的种植业产值为28亿元,当显著性水平 =0.05时,今年农业总产值的预测区间为38.466~41.126亿元。

从以上回归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大荔县种植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最相关,种植业的增减幅度严重影响农业产值总量。由以上分析可知:对大荔县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而言,种植业贡献率最大,向上拉动作用最强。因此,在大荔县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上应该更加注重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均衡其他产业的协调增长,促进农业经济平稳、持续、快速的增长。

三、结论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关键。把传统粮食作物以小麦与玉米为主转向禾谷类与豆类作物共同发展;把传统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转向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结合并肩发展;以本区具有优势的特色蔬菜水果业为新契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调整各产业的种植面积和投资比重;把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转向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协调发展的结构。同时,结合当地自然、气候等条件,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区域结构,鼓励扩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突出区域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提倡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10JK156)

(作者:赵光华,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经济管理等; 张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院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和谐社会与区域经济增长)

注释:

陈阜主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周青浮,范荣华.县域经济差异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05)

[2]黄中伟,陈刚.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研究综述. 经济纵横,2003.

[3]周冯琦.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篇12

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重点培育发展10个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建100个粮果菜畜标准化示范园场,培育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训农民2万人次。合作社建设要达到规范管理、有序运行、发挥实效的目标;标准化示范园场要达到具备规模、管理标准、示范性强的目标,其中:果品基地24个,蔬菜10个,粮食6个,养殖业6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育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要依托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按照局属各单位工作性质,细化任务分工,协同完成。年内要举办培训班150场次以上,选定的100名农业技术员每年入户开展科技指导10次以上。

二、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以果蔬特色高效产业为主攻方向,通过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提升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提升品牌效益,通过膨胀基地规模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产品营销推介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形成地域品牌优势。

1、扎实推进“三品”认证工作。按照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的原则,加快“三品”认证步伐。种植业产品要在绿色食品认证的基础上,向有机食品发展,同时抓好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养殖业产品要在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基础上,实现绿色食品认证的新突破。年内,全市新增“三品”认证8个,其中: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认证4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

2、加大农业品牌基地创建力度。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建战略,发展7个名优农产品品牌基地,重点开展标准化基地建设、产品注册认证、产品推介销售、定点市场培育等,逐步彰显品牌效益。在扩大绿色草莓基地规模和销售市场的基础上,再创建东宝有机大葱、威龙有机葡萄、春龙有机苹果、北马绿色大姜、东江毡王无公害韭菜、兰高郑忠喜生猪等6个农业品牌,实现产品通过质量认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张、带动能力全面增强、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建设目标。

3、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果业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蔬菜以日光温室大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保护地栽培;畜牧业以养殖场的标准化改扩建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节本、无公害养殖。2012年,全市果蔬新增设施栽培面积5000亩。

三、抓好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2012年,全局要立足招商引资这一重点,积极对上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做到对接早、立项快,开工早、进度快,确保建设质量的高标准,一次性通过上级的验收,打造出全市农业项目建设的精品工程。2012年重点项目包括:投资100万元的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投资500万元的有害生物预警区域站建设项目,投资400万元的黄城健坤猪场瘦肉猪基地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项目,投资400万元的六和养殖有限公司沼气综合利用项目,投资60万元的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项目,以及小麦宽幅精播、标准化养殖场改扩建、农业产业化贴息、阳光工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同时,要扎实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年内,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7个、级15个,农产品储藏保鲜能力达到33万吨。

四、实行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强化农资市场监管。重点是从农产品的源头控制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一是严把入口关。从进货渠道普查入手,对全市农资经营业户农资采购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堵住假冒伪劣农资的进入通道。二是加强农资销售环节的监管。抓好农资出售、营销记录以及从业人员诚信守法教育,特别对重点季节、重点市场、重点销售领域加大监管力度,做到农业执法的全覆盖,确保农资市场的有序运营。三是将农资打假与扶优推介相结合。在农资市场活跃的春秋两季,开展农资打假与扶优推介相结合的专项行动,组织优质农资推介活动,向广大农民传授农资质量识别和依法维权知识,营建农资监管的社会氛围。四是强化责任与培训。年内,举办培训班20期,培训执法人员、经营业户和农民群众2000人次以上,抓好承诺书和责任状的签订工作。

2、强化农业生产监管。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为重点,从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入手,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运输储藏等重点环节的监管记录,实行可追溯管理,保证生产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

3、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依托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重点领域,加大例行检测工作力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年开展农产品检测200次,检测样品1000个以上。

五、保护与发展并举,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

一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依托生猪标准化饲养场改扩建项目,抓好标准化饲养场建设,提高全市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稳步发展猪、鸡两大主导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等食草动物,加快畜禽良种的杂交和选育步伐。

二是强化畜牧兽医执法。加大动物防疫、兽药、饲料、生鲜乳收购市场和种畜禽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实施兽药经营企业GSP认证,加大后续监管力度。

三是扎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集中强制免疫、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和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率、持证率、合格率保持100%。

四是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按照“扶优、扶强”和“招优引强”的原则,在扶持本土畜禽加工企业扩张规模的基础上,引进一批标准高、规模大、产品新、外向型的龙头加工企业,提高畜禽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同时,加大畜产品生产和认证工作力度,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到年底,全市畜禽存栏量达到猪31.6万头、牛2.1万头、羊8.6万只、家禽700万只,畜禽出栏量达到猪47万头、牛1.2万头、羊11万只、家禽2140万只,肉蛋奶总量达到22.5万吨。

六、规范农村经济秩序,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一是加强土地承包管理。重点完成土地延包收尾、经营权证书换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三项工作,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形式,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