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09:22: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高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应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无法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找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进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较为单一
由于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并且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缺乏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管理,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的心理疾病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状况会存在更大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水平。
2.缺乏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虽然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缺乏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因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正是因为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性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没有充分掌握,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表面形式,从而无法实现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用的方法不够合理,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队伍应该实现专业化。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较为简单
这主要体现在用心理健康教育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淡薄;还体现在用思想政治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只是简单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无法及时得到疏导,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疾病加重,无法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较为简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非常不利的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
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效率。高校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谈心、咨询、小组讨论、邀请心理专家讲座以及利用网络平台等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重视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
高校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应该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教师对心理学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非常了解,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克服挫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高校通过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提高认识 狠抓落实 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4(09).
健康的心理是人类在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且也应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大学生总人数的25%,近年来又有上升趋势。成长中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在学习、生活和适应社会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大学扩招、收费、就业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心理测量与健康服务中心,这是我国最早的在高等学校成立的心理测量与咨询专业机构。迄今为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回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目前有关教育部门和教育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着一些偏差,这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定位的偏差——重诊治,轻预防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治疗心理疾病的层面上,仅以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为己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尽管现在许多院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重诊治而轻预防”的倾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者要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二、认识的偏差——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两种倾向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价值甚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看作是心理问题;另一种是把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以及它和德育的关系认识不清。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它是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德育则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信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理论,德育是以为指导。两者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和运用,其任务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德育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其任务主要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以此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共同之处都是对人格进行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二者又有差别,其理论基础、任务、教育目标不同。德育侧重于学生思想道德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保持心理健康。正是因为两者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侧重点不同,背景材料不同,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
三、对象的偏失——重补救,轻发展
在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人们往往列举出许多数字来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这就使一些人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仅为少数存在着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的异常学生,与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无关,这显然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事实上,相对于少数异常学生来说,更多的学生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虽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有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之分。发展性教育主要是向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和训练,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补救性教育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与帮助,使之战胜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状态。发展性教育面对的是正常发展的大部分学生,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补救性教育面对的只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承担的是矫正性的工作。可见,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少数心理问题学生身上,势必会降低教育的目标,不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势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学历偏低,数量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辅导更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开设相关学科的专业较少,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学历较低。在当前注重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背景下,心理辅导教师的学习和在职培训却显得相对落后和迟缓。在欧美国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按照要求,从业人员至少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有以下几类: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各方面人员的配合较少,教育效果不如人意。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一部分专兼职德育教师没有经过心理辅导的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因此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也有待商榷。未经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的德育工作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受德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可能会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特有规律和要求,对教育对象的心理产生副作用。另外,即使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由于不懂教育理论和咨询理论,或者是不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也不适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作为专业工作者,不能只懂理论而不懂操作,也不能只懂操作而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师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教师数量少也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高校一般每2000名学生就拥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美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而我国高校通常每10000名学生才配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专职教师的数量较少直接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五、保障机制不完善——从业人员待遇低,职称评聘无保障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职称评聘等保障机制都提出了要求。保障机制涉及人、财、物等多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是最重要的方面。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偏低,这将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先行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流失。如果说工作量的计算只是表面的,那么,其职称系列上的保障则是深层次的,许多教师因为职称上没有保障而不得不最终放弃心理辅导工作。有资料表明,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心理职称和纳入德育系统的学校还不到学校总数的1/3,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更反映了心理辅导教师所处的不良环境。只有切实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完善各种保障机制,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40 — 02
一、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为了更加详细准确的了解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选取海口市内部分高校进行了解,主要采取自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主管领导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各个高校都能够积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海南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任重道远,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很多挑战。
(一)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从表象上来看,海南各个高校都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学生工作部门统一指导工作,而且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备也较齐全。但是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以后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很多设备、场地等都是摆设,所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只是通过一些专业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而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工作开展随意性较强,很多工作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或上级部门检查,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实际困惑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非专业出身,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简单的定位为预防或排除大学生心理疾病,缺乏发展心理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没有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主要是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选修课等,这些载体之间没有统一安排相互协调,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学内容都是教师随意选取,缺乏系统性,教学质量也普遍不高,这就很难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规范化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基本停留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没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传授加强心理防御和心理维护的技能和方法,只对学生通过讲座或课堂讲述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没能开展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实效性好的心理团体活动。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海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海南高校每6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所有高校均没有根据1∶3000-50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它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其心理品质要好,有着良好地心理素质,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目前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多是兼职或半路出家;队伍不稳定,因为很多心理专职教师不属于教师岗位,在职称评定、待遇、编制等方面缺少必要的激励;普遍尚未建立心理督导队伍和完整的督导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健康情况堪忧。
(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局性工作,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必须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海南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缺乏全员育人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或学院交流学习的机会甚少等,只是孤立地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显然力量不够,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部署,最终导致不能有效的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出来,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督导和评估,开展得如何,怎么去评价,怎么去督导,没一个很好的效果评价体系。
二、加强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必须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新、变革教育理念,树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理念。目前,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经过调查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为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各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出发去考虑,比如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等都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依据。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具体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当中去,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建立心理健康防御体系,挖掘大学生潜能,以特殊的方式去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才能。
(二)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任务,当然我们提全员参与不是说让所有的教师都像专职工作者一样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意识,通过他们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有利于营造高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当中度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时机。不管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其他的专业课程都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使用,如果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心灵健康的关心,就会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让专业课教师参与进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高校具有的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校园风气。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当中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校园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纪校规、校风校训、学生行为规范、师生关系等这些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具有认同感的心理氛围。活动文化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平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对好奇心较强、个性特点明显的新时期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合在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改善适应能力,建立心理健康防御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类媒体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因此网站、QQ、博客、微信、微博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虚拟网络使心理问题学生不必担心身份的暴露,可以保证其表达内容的真实性,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来讲,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排除。新媒体可以将更多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某个信息源为中心聚合在一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心理问题学生只要通过网络就能接受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平台的建立还可以实现朋辈之间的互动交流,心理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提问或求助,在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下,跟和自己年龄、生活、经历相似的同学交流,最终达到对心理问题的排解。
(五)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海南高校必须组建一支专职队伍为主,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合理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职称、晋升等制度,吸引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笔者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资格认定,只有考核合格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任职资格证书,才能被聘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尽量避免非专业人员的使用。
(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全面开展,但是各个高校开展得效果如何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导致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随意,效果不明显。为促使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硬件设施配备、经费投入、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准确反映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合适的奖惩体系,对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
〔参 考 文 献〕
〔1〕 谢忠明,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6,(01).
1.党政机关模式。此种模式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挂靠于党委、学工部、学生处和团委等党政机关。这一模式所依据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丁作的延伸,并应将其直接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系统。
2.基层工作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挂靠于相关学院或教研室。这一种模式所依据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与高校教学、科研相近的业务工作。
3.直属机构模式。这种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作为学校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机构,直接隶属于分管的学校领导。这一工作模式是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性的认定。在以上三种模式中,政党机关模式是高校,尤其是重点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开展工作的主流模式。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队伍建设情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主要由以下几种人员组成:一是专业人员。主要由精神医学、心理学的专业人士构成,主要负责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较为严重的问题。二是心理老师。主要由心理课老师担任,主要负责开展全校性的教育课程,解决学生的一般性、适应性、阶段性的心理困扰。三是辅导员。其主要任务是在工作的前线,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形式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发行心理健康刊物,组织学生观看心理电影等。
2.高校心理咨询_T-作形式。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形式主要有个别咨询、电话咨询、团体辅导、同辈咨询、网上咨询、来信咨询等。其中,面谈与团体辅导是最常见的咨询形式。
(四)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
大部分高校每年都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利用《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等量表筛查出有明显阳性症状的学生,以预约面谈的方式跟踪处理,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于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些学校还利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加以复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危机干预。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
在我国,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部分师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未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有的甚至简单地认为他们不正常、存在人格缺陷等。受这种环境影响,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宣泄和释放而走上了歧途。
(二)主流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的隶属关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现行的主流模式为党政机关模式,此种模式所依据的基本观点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并应将其直接纳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这种模式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T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主要体现在:其一,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德育化,使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混为一谈。这样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当做思想教育和谈话活动。在心理咨询中,容易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想道德问题来看待,把咨询关系当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来处理。其二,容易造成从业人员对其工作性质和角色定位的认识混乱。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性质是什么?心理咨询T作人员的角色是机关干部,是教师,还是心理咨询员?首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隶属于政党机关,从业人员需要参与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同时,他们可能还需要承当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另外,在咨询关系中,从业人员又需要坚持价值中立原则等各种咨询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又似乎与他们的其他身份相冲突,这就在无形中迫使从业人员频繁变换角色,工作压力增加。其三,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抗拒心理,学生会误以为心理咨询是德育老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种手段。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队伍建设不完善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者大部分是兼职性质,部分兼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经验不足,再加上工作职责不明确,特别容易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有其名而无其实。
2.从业人员角色混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者一般身兼数职,其工作定位不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丁作者首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然后是课任老师,其后才是心理咨询工作者。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当前,虽然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表面上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但实际上多半有其名而无其实,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些高校有场地、有经费、有人员编制,但实际上多为虚设,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只是做做心理测试,建立一些粗略的心理档案,以便应付上级检查,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五)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问题人群”
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是“问题人群”,即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心理健康水平低、缺乏自信、有人际交往问题、环境适应问题或有情绪困扰的学生,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相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只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人认为只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与其他教师无关;有人认为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后,才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问题仅仅是个人心理问题,与社会无关。这些片面的认识,必然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从属地位。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不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构建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
第一,构建“教学、咨询、学生社团、宣传、讲座”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模式。第二,构建“知识宣传一心理普查一心理教育一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校报、橱窗等,广泛宣传,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实行点面结合的教育。进行多途径、多渠道的咨询与干预,充实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⑥第三,构建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第一级是负责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老师;第二级是辅导员;第三级学生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第四级是宿舍心理信息员。这一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宿舍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反馈到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专职老师处。
(三)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队伍
1.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主要由有专业心理学知识的老师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和管理。一方面,由心理老师负责具体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心理社团执行具体活动;另一方面,加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负责具体宣传心理知识,并把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从而形成完整的自上而下的心理健康教育_T作网络模式。
2.心理咨询系统。主要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和朋辈心理咨询员组成。需要专职咨询师3~4名,负责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朋辈咨询员可以由经过培训的学生担任,负责简单的一般性的心理咨询,将较为严重的案例转介给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