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0 09:22: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篇1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前提。而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推进高质量发展更是形势所需。

1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在我国发展迈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三明市顺势而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品牌、效益等建设稳步提高。品牌农业亮点纷呈,泰宁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杂交稻种质量安全示范区”,列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7个农产品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三种业、旺穗种业被认定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乐万芳园林和尤溪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智慧农业成效显著,新增宁化、大田为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启动尤溪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新培育11家省、市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52家企业(基地)应用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生态农业进展顺利,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116家;清理整治网箱2282个、12.4万m2;尤溪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沙县国营综合农场获得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2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给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然而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是面临规模挑战。随着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目前三明市以小农经济特征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不足以应对当前的竞争,一些没有条件外出打工、就业能力差的农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生产的农产品商品化特征不明显,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型经营方式不敏感、不主动。二是面临素质挑战。当前全市农村主要劳动力多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知识普遍不高,农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面临需求挑战。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是“果腹”,而是向营养健康过渡,同时,农业的多功能性也得到拓展,例如观光、休闲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农业经营面对新时展需求应对缓慢。四是面临科技挑战。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研发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五是面临资源挑战。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水、土地资源管理,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标准化程度任务重。

3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策略

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目标凝聚信心和力量。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挑战,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推动三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3.1创新农业业态,提高“三值”

3.1.1提高绿色值,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重点是落实“三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一是在源头预防上“严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投入品使用管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技术指导、宣传引导,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村入户,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二是在管理过程中“严监测”。加强绿色防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研究,推广研发快速、精准、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技术和仪器设备。三是末端治理上“严追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三品一标”认证、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等挂钩。

3.1.2提高环保值,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要破解“资源红线”与“环境黄牌”的双重制约,只有“三管齐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一是支持保护。逐步由“黄箱补贴”转为“绿箱补贴”,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直接收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刚性严控。严格划定农业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三是修复治理。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治理、保护和修复,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3.1.3提高附加值,增添农业产品文化创意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在未来市场大受青睐。一是着眼于创意发掘。发掘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提高农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让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二是着眼于创意延伸。积极发展市民农园、休闲农庄、景观农业、公园农业。三是着眼于创意结合。开发农业养生度假、科学普及、环保教育等多种功能,实现文化艺术与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有机结合。

3.2培植新兴动能,推进“三化”

3.2.1推进科技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着眼长远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新时代农业建设。一是积极提高农业科技资金应用率。加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三者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应用效率。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农科教结合,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三是积极加大农业科技资源利用率。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相关科技知识培训,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

3.2.2推进规模化,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一是做大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立足于区位优势,做大一批高标准的农业作物、畜禽养殖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二是做强一批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购并重组、改制上市等形式,做强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三是建立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一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批)对接,为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2.3推进品牌化,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

依托三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生态优势,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一是共打品牌。在创建品牌的同时,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以联营、联合、特许经营等形式共打品牌。二是整合品牌。鼓励和引导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产权(股权)重组的方式进行整合品牌,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推介品牌。通过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产品营销大赛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推介三明市农产品品牌,扩大受众群体,提高知名度。

3.3延伸产业链条,注重“三性”

3.3.1注重特色性,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

从三明市资源禀赋出发,发展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二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增强协同发展意识,在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等环节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创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特色品牌。三是加强特色农产品保护力度。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行业商会,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品牌准入、违规处罚等行业管理规则,切实加大名优特色产品的保护力度。

3.3.2注重适销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篇2

一、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意义

中国地广物丰、资源禀赋区域差异较大,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是当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大农业相比,特色农业的特点十分鲜明,除具有资源、产品优势特色外,多数还蕴含社会、文化、历史等特色元素,因此特色农业也具有功能多元、价值多重的突出特征。发展特色农业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对加快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依托地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科学布局,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推动农民脱贫增收的现实途径。特色农业多集中在偏远和资源贫瘠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多是贫困落后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重要举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有利于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多元化、优质化农产品消费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加速农村人才集聚、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协调推进“五大振兴”,实现全面振兴。

二、我国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目前仍面临较大挑战。从产业内部障碍来看,首先是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有限。受目标市场区域相对集中影响,特色农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多集中在区域内。盲目扩大规模易导致市场饱和、产业 效益受损。 其次是要素配置效率偏低。突出 体现在技术、资金、主体、信息、基础 设施和装备等有效供给不足。特色 农业普遍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机械 化水平偏低的问题。 再次,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精深 加工开发不足。特色产业开发仍以 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和全产品 开发较为欠缺,产业产品价值挖掘 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最后,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区域 内打响品牌的特色农产品不少,但 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 的特色农产品屈指可数,特色农业 普遍存在资源和产品特、优,但影响 力不够大的问题。 再从产业发展外部制约看。一是 特色农业面临外部竞争。部分特色 农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面临国内 相似产品的竞争;部分外向型程度 高的特色产品面临进口产品的替代 和冲击。 二是特色农业市场风险较大。生 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引发产量波 动和价格波动,“蒜你狠”“豆你玩” “姜你军”等均是特色农产品市场风 险较大的体现。 三是特色农业保障机制缺乏。国 内尚缺乏针对特色农产品实施生产 保险或市场保险支持政策,生产主 体和产业发展保障水平较低。

三、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加强特色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认识和挖掘地区优势特色资源,合理开发和布局优势产业,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例如《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提出 到 2020年,10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 达 8100亿元,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 综合产值 10000亿元以上。全省农业 增加值达 3000亿元。近年来,云南发 展高原特色农业,精心打造粮食、畜牧、烟 草、蔗糖、橡胶等,迪庆、丽江、怒江、大 理等州市凭借三江并流区域和相似 的高原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 势,依托河谷地带大力发展高原渔 牧、高能食品、高原旅游等产业,打 好“三江并流”牌,效果凸显。

二是强化特色农业发展科技和装备支撑。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强化精深加工技术、设备研发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有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产业附加值。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机装备、仓储、加工、物流、冷链等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现代农机工业不断发展 壮大,到 2018年,我国农机装备产业 企业总数超过 8000家,其中规模以 上企业超过 2000家,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 务收入达到 2600亿 元,能够生产 4000多 种农业装备产品,市 场规模占全球的 45% 以上,国际贸易总量 占全球的 20%,成为 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和 使用大国。技术和产 品不断优化升级,攻 克了精细耕作、精量 播种、高效施肥、精准 施药、节水灌溉、低损 收获、增值加工等关 键核心技术,满足 90%的国内农机市场 需求,支撑农作物机 械化水平达到 68%。水稻精量直播 机、60行大型播种施肥机、精量植 保机械、智能采棉机等重大装备与 国际先进水平齐平,基本解决了水 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大 豆、油菜、甘蔗等主要农作物高质高 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瓶颈及装备制约 难题。 湖北随州、钟祥的香菇产业企 业,在新技术、新产品、高品质的引 领下,与全国行业知名院、所、校联 姻,研发食用菌冻干食品工程技术, 并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真空冻 干生产线,生产 7大系列 50余种产 品,在全国香菇行业中,保持龙头地 位。今年一季度,湖北全省农产品出 口逆势增长 6.8%,其中蘑菇罐头出 口同比增长 4267.3%。

篇3

一、成立领导机构

农业农村局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班,实行责任分工,通过收集资料,下乡调研,征求意见,开门问策,进行科学谋划。

二、制定工作思路

根据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规划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以“6个提高”为目标(1、提高农产品质量,2、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生产效率,4、提高农民素质,5、提高市场竞争力,6、提高农民收入),以“十大举措”为抓手(1、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2、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

3、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4、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5、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6、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7、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8、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9、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10、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开展情况

篇4

一、成立领导机构

农业农村局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班,实行责任分工,通过收集资料,下乡调研,征求意见,开门问策,进行科学谋划。

二、制定工作思路

根据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规划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以“6个提高”为目标(1、提高农产品质量,2、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生产效率,4、提高农民素质,5、提高市场竞争力,6、提高农民收入),以“十大举措”为抓手(1、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2、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3、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4、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5、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6、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7、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8、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9、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10、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十四五”规划初稿已出,全局集体讨论了2次,征求意见稿已改了3次,初稿紧密结合《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河南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结合我县特色优势产业,结合乡镇、村、干部群众的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初稿共分五个部分(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发展方向(6化

1布局区域化,2生产标准化,3经营规模化,4发展产业化,5方式绿色化,6产品品牌化);(四)发展十大举措;(五)保障措施;共计谋划58个项目,其中动植物保护工程7项,农业生态环保工程1项,蚕菌业1项,人居环境8项,水产品2项,农业病虫害防治2项,菜蓝子工程2项,中药材1项,现代农业7项,发展集体经济2项,高标准农田2项,农产品冷链物流1项等,总投资xx亿元。

篇5

总书记反复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以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把生态保护修复与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既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又体现我区农牧业优势和高质量发展方向。培育更多绿色发展的生态乡镇苏木、嘎查村,是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实现绿色发展关键在知行合一。

X镇发展经济林产业的实践启示我们,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既要牢固树立更要全力践行“两山理论”。发展绿色产业需要较长的过程,要打破粗放经营方式下的既得利益格局,更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要取得绿色发展成绩,必须要把道理和干事紧紧结合,善作善成。

既要有想干事的忠诚和激情,又要有干成事的担当和本领;既要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又要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思维新能力;既要有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谋产业”的智本领,更要有坚定不移“抓落实”的硬本事。

篇6

《农业年鉴》是我省农业文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我省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唯一部省级大农业行业年鉴——《农业年鉴》,伴随时代,风雨兼程,走过了近十年的光辉历程。该年鉴于年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开始创办,从年起,由省直17个部门共同联合编纂,至年联合编纂单位扩展到省直30多个部门和市州县。同时,年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改版,内容全面更新。至今已连续出版7卷(年卷即将出版),它的创办和发展,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反映了农业改革发展历程,对于全面推动农业的改革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继年荣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一等奖”、年荣获“省首届年鉴奖一等奖”之后,年又荣获全国年鉴综合二等奖、框架设计一等奖、条目编写一等奖、装祯设计二等奖。日益成为我省农业文化的精品工程,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理论实际工作者必备的“省情信息库”和“决策参谋库”。

回顾《农业年鉴》创办发展历程,无一不是注入了创新的内在推力。由于我们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创精品求发展的信念,使这部全面展示农业发展成就的行业年鉴越办越好。这些成绩是我们创新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大势,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创新的战略谋发展,以创新的思路求突破,以创新的举措抓落实,以创新的工作出成果,将其培育打造成全国同行业第一流的精品名牌。

二、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一)框架结构和组织形式创新

年鉴的框架是年鉴的基本结构,也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就一般情况而言,年鉴的框架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为更加贴近时代,展现大农业发展强劲态势,体现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政府指导农业的总体部署,我们从卷开始对农业年鉴框架结构进行了调整、改版、设计。一是扩大联合编纂单位。编辑委员会成员由原来的45人增至62人。参加联合编纂的省直部门由原17个扩大至30多个,新增涉农的财政、信息、保险、文化、体育、卫生、教育、民政、社会保障、组织、人事等联合编纂部门约20个,充分展示大农业的发展气势和特征。二是新增部分专文栏目,展示大农业发展特色。如市(州)长专文、现代农业经济、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城乡统筹、农村法制与制度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农村改革推进等一些新的栏目,大大更新丰富了农业年鉴的内容和特色。三是建立健全编纂工作体系。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区相应成立农业年鉴编委会,稳定队伍,加强力量,从上至下层层建立健全特约编辑和撰稿负责人队伍。统一印发编辑人员聘书,逐步开辟和形成《农业年鉴》编纂工作体系。

(二)篇目内容的创新

《农业年鉴》是以一年为横断面,年复一年地反映农业发展的大型资料工具书,篇目内容的创新至关重要。从年卷开始,我们对《农业年鉴》篇目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版。一是大大拓展内容信息量。调整改版后的年卷内容涵盖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方面面,全面反映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成为一部名符其实大农业行业年鉴。二是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我们将“特色农业产业”“农业板块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通与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标准”等内容从“种植业”篇目中剔出来,单独作为重要篇目编纂,充分体现我省现代农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三是增加了标志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新栏目和内容。如新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城乡统筹”、“农村扶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等篇目内容,全面反映出我省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

(三)版式装帧的创新

年鉴记载的是“历史的缩影”,是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信息库”。如果说年鉴内容的质量特征是以信息的密集度、资料数据的权威性、“知往鉴来”的历史性等方面来表现的话,那么,年鉴外在形式的质量特征则是以封面的设计(含书脊的设计)、开本及装订、材料使用、正文版式的设计以及字体字号的选择,广告彩页的组合编排等装帧版式设计方面来表现的。一本高质量的年鉴只有当“内质量”和“外质量”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时,才能够真正成为精品。为此,《农业年鉴》年卷版式创新体现在:一是创新装帧版式设计工作。封面设计精美得体,外观流行新颖。二是彩页广告编排醒目合理,版式规范、内容丰富。三是尽可能地运用图案、色彩、字体、字号等多种艺术手法创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选择高质量材料,反映出《农业年鉴》的气质和风格,使年卷成为创刊以来最优质的精品之作,深受读者欢迎。

三、进一步推进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

《农业年鉴》创办以来,受到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年鉴研究会和农业厅领导的高度重视,省直有关部门鼎力支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但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是农业地方特色体现不够明显;二是资料收集不够全面,农口以外的资料收集欠缺,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三是部分编辑队伍不够稳定,编辑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彩页征集和年鉴发行需进一步规范;五是出版时间有些滞后,需大力改进。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年鉴》的创新发展,今后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一)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塑造精品名牌。打破年复一年的总结式和统计式资料汇总状态,不断调整和改进年鉴的框架结构、内容、版式和图文设计,不断注入创新的元素,提高编纂质量,打造同行业精品。

(二)明确编纂宗旨,突出时代特征。《农业年鉴》是分年度反映农业改革与发展全貌的大型综合性资料政刊,是一部重要的农业文献资料工作书。办刊必须突出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年度内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情况、新成就、新变化、新经验、新特点,为宣传农业,推动农业改革发展服务。

(三)精心筛选条目,突出历史价值。条目是年鉴的基本元素和主要表现形式。条目反映年鉴的具体内容,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料,是读者检索的主要对象,被人们称之为“年鉴的骨肉”,可以说条目是“年鉴的灵魂”。因此,条目的选题是否准确,撰写是否规范,文字是否简洁凝练,直接影响到年鉴的质量。条目的精选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条目的选题必须体现和符合《农业年鉴》编纂工作的总体方针、原则及大纲内容要求。其次,要体现时展的特征,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主题,精选具有地区和行业特色的条目内容来写。突出涉农部门的职能特点,突出大农业年鉴的特色。第三,注重内涵特色,突出价值品位。年鉴的历史价值在于他的条目内涵丰富、品味典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年鉴资料是事后记录的历史,而不是新闻。其中许多信息经过时间的沉淀,轮廓事非已经分明,尤其是许多撰稿人亲历亲为,记载这段历史,更加准确、真实和权威。年鉴条目的选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事业发展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从中寻找出有规律、有价值、有特色、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做到既对全省农业年度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又要从中筛选出有典型代表价值的条目信息;既要全面反映“三农”的现实主题,又为编修农业史志积累素材资料;既服务现实,又惠及后世。

(四)强化“四大”特点,突出品牌价值。年鉴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于它的品牌价值,必须突出“高、大、新、特”四大特点。“高”,是指战略角度要高,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观察和反映我省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再是选材立意要高,充分体现“三农”的时代主题和高价值、高品位的信息。“大”,是指反映年度内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重大事件,举办的重要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全局性工作和重大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政策举措等。“新”,是指年度内发生的新事物、新情况、新成就、新经验、新问题,重要的、新的信息内容不能遗漏。“特”,是指年度内发生的具有年度特点、行业特色的重大事件。省直各涉农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特点,精心筛选出充分反映我省“三农”工作全局的重要信息和内容,真实准确的记录各涉农部门在新时期反哺支农工作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全面展示其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贡献和作用,从而充分体现大农业年鉴特色。

(五)树立质量意识,从严把好“五关”。年鉴作为公益性资料工具书和权威性的出版物,没有高质量的保证,必然缺乏生命力。因而,年鉴要提高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年鉴编纂的质量。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切实履行职责,把农业年鉴当作一项重要的品牌工程来做,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严格把好保证质量的“五关”。一是把好政治关。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对本部门本行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精心筛选条目内容,重点是本部门本行业本年度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杜绝政治性和原则性差错。二是把好编写关。各承编单位具体撰稿人要广泛搜集资料、认真掌握第一手资料,精心筛选资料,精心选择条目。年鉴条目的设置排序要科学,编写体例要一致,标点符号和计量单位的使用,都要力求规范统一。认真按照年鉴稿件的要求和特点,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有典型意义、质量较高的稿件,做到资料详实,内容丰富、文字精练,统计数据要做到真实、准确、杜绝常识性差错。三是把好审稿关。坚持承编单位负责人审稿制度,上报文稿须经单位领导审签同意。四是把好保密关。按照国家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制度,防止内容泄密。五是把好创新关。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和撰搞人员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首要的是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年鉴理论创新发展,其次是内容形式的创新,要及时调整框架,强化特色,增加信息含量,扩展信息深度,增加纵横比较的资料,扩大实用信息的覆盖面。在表现形式上,要力求多样化、时代化,办出自己的特色。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字到图片,从装帧设计到出版印刷,都要不断创新。再是增加年鉴的品种数量,突出品牌的系列化和多样化。在创新栏目和内容、提高编纂出版质量的同时,还应在年鉴的系列品种开发上有所突破,省直各联合编纂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联合协作,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创办《农业年鉴》特刊、专刊、发展报告等系列文库,大力提高年鉴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7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办学特色的理解与定位

虽然大学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已经成为众多大学以及大学领导者们的共识。但是,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学校,对大学特色的理解以及定位是不一样的。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正确理解和定位大学的特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我个人的理解是,大学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办学特色问题,必须纳入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来进行考虑。在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大学的主要角色应该是高等教育服务以及科研成果的提供者,我们的直接产品是我们提供的教育服务以及科研成果。就大学教育服务这个产品来讲,我们有两个层面意义上的客户。第一个层面意义上的客户就是学生,这是我们的主要客户或直接客户。过去我们常常把学生简单看成是我们的产品是不太恰当的。大学教育第二个层面意义上的客户就比较多,包括学生家长、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等。第二个层面意义上的客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成为间接客户。对于间接客户来讲,我们的直接客户学生可以看成是我们的产品之一。就科研成果产品来讲,所有相关的社会企事业单位、团体甚至个人都是我们的直接客户。对于特色的理解,一般可以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一个大学的特色,可能包含了许多方面。但如果是从考虑客户需求的角度看,其主要的特色就应该在教育服务产品上体现出来,具体包括“特色专业(体现人无我有)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体现人有我强)”;以及在其提供的科技产品(服务)上体现出来,具体可以体现在一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水平。当然,其它一些方面如校园文化、人文环境及历史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特色的一部分,但对客户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应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特色代表了优势,也代表了水平。大学的特色和水平,是吸引客户的法宝。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客户对象对大学不同的特色更感兴趣。因此,大学所提供的服务特色,必须要考虑不同客户对象的需要。举例来说,我们教育服务产品的直接客户-学生以及部分间接客户(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就对大学的教育质量(水平)以及特色专业更感兴趣;具有特色的专业项目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意味着高质量和有特色的学生;高质量和有特色的学生必然受到社会的欢迎。其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的大学,必然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大学。而对于一些企业、研究机构及社会团体,以及部分政府主管部门,则对大学在一些领域的科研水平及实力更感兴趣。高水平的科研实力,意味着更多的经费和合作,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一个具有强大科研实力、拥有充足经费、广泛合作机会和强大社会影响力的大学,必然是一所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学。下面的框图可以比较直观地说明学校-社会(市场)-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思考:过去、现在与将来

从历史的角度看,西南科技大学曾经是特色非常鲜明的学校,其前身分别包括了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和绵阳农业专科学校。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专门的建材高等学校仅有5所,凡是提到建材系统的高等教育以及科学研究,很容易使人想到四川建材学院。同样,当时全国的专门的农业院校也不多,绵阳农业专科学校在四川以及西南地区也有相当影响力。虽然过去特别是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对大学的特色以及水平强调得并不多。但我们的特色曾经是那么的明显。西南科技大学过去的影响以及特色,已经从我们培养的人才以及创造的科技成果在今天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中充分显现出来。据了解,我校过去培养的毕业生,很多已经成为建材系统的企业经理、工厂厂长、矿山的矿长等,成为了知名的农技专家、高级经营以及管理人才等。西南科技大学是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需要而组建的,不论是从当时、现在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看,都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不过,由于西南科技大学组建的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如前所述,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一个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已经成为其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如果我们不重视学校的特色建设,西南科技大学就有可能变为中国1000多所高校中的一所,而不是人们可以很容易想到的某一类专业院校的几所之一。

而我们两校过去曾经所拥有的鲜明特色及优势也将逐步失去,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多少特色,也没有什么优势,庞大但普通的一所大学。因此,我们必须对我校目前的发展现状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抓好我校的特色建设问题。西南科技大学的特色建设,应该主要从市场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应该说,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对高等教育服务以及科技服务的需要既强劲,又广泛。因而,从市场的需求来讲,学校的特色建设是没有什么限制的。从这个角度看,我校的特色建设应主要根据现实的可能来进行规划。从提供教育服务的角色看,我校涉及的专业及学科领域可以宽一些,其特色或优势建设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以及培养高素质学生上面。但对于科技服务的角色来讲,学校就不能涉及面过宽。我校主要脱胎于建筑材料和农学两大学科,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我们都具有相当的基础和实力,也在这两大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曾经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按照我个人的观点,这两个方向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现阶段以及今后科技特色建设和发展的主攻方向。主要的理由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特别是城市建设、居民住房建设、道路建设以及各种与生产相关的建设方兴未艾,对各种建设材料的需求非常强劲。同时,在强调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建筑材料更新换代对先进建筑材料的需求十分迫切。

这些都为我们建筑材料特色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在建筑材料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包括传统建筑材料如玻璃、陶瓷、水泥、建筑钢材等以及新型建筑材料如轻质墙体材料、高性能防水、保温隔热材料以及其它与环境友好、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材料等,这些已经足以给我们创造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中国有超过13亿的人要吃饭,农业问题永远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提供农学方面教育培训以及科技服务是有着长期和广大的市场。因此,我校过去在农学方面的一些特色和优势如小麦、水稻、茶叶以及花卉和园艺等应该继续得到加强并进一步加以发展。应该说,农学的教育培训及研究,具有较强的地方特性,而建筑材料有具有较强的行业特性。地方特性和行业特性就是特色,容易形成优势。这如同民族文化一样,越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学校的特色建设特别是科技服务的特色建设,不宜选择得过宽,专业领域不宜过多。有些学科如电子信息、制造工程、生物技术等,虽然市场有强大的需求,但由于我们与国内其它一些高校的水平差距过大,要形成西南科技大学的特色和优势,花费的时间太长,代价过高,而结果往往也不如人意。应该看到,一个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机遇条件下逐步发展而成,并不是简单按照人们的预先的设想或规划成为特色和优势。因此,对于难以形成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学校工作的重点可以放在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以及培养高素质学生上面。这项工作并不排除而是需要开展一些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最后,有必要就西南科技大学与董事单位的“联合共建”是否应该成为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应该说,西南科技大学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绵阳科技城建设和与董事单位的“联合共建”。

篇8

我国农特产品市场发展处于基础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虽然农特产品已经快速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没有被充分发掘。2.农特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工艺没有严格的规定。3.目前农产品企业并没有摆脱传统的企业观念,特别是对于产品的营销,仍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缺乏市场调研,不注重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营销观念落后,营销决策水平较低。4.农特产品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不够,大多数农特产品品牌仍处于弱品牌或无品牌阶段,品牌形象摇摆不定,缺乏统一的规划与设计。

二、农特产品的规模化经营

特产是当地历史发展遗留的产物,具有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与风俗习惯。因此农特产品的规模化经营需引进的现代化工艺不能破坏农特产品传统特色工艺。

要注意的是规模化经营的对象要有选择性,并非所有土特产都适合规模化地生产或销售,某些农特产品由于其生产工艺的限制,只能少而精地生产,不能搞批量化、工业化。

农特产品规模化经营的策略主要有:

(一)建立质量标准和完整的产品层次

要使得农特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竞争力,既要打造产品的独特性,也要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注,对细分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完善产品层次。产品层次可分为:高品质产品、中高档产品、中档产品和低档产品。高品质产品作为行业的名片,要求具有高质量、高档包装的特点,适应高消费人群。中高档产品是行业内选择一些品质好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打造高附加值,这些产品有很大的市场,也适合大规模的出口,打开国际市场。中档产品可以保证大多数消费者都买得起,可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低档产品是市场的兴奋剂,可以维护市场的活跃性,刺激消费,打开市场。

(二)打造产品的独特的销售地位

打造产品的独特性就是要让该产品与同类商品比较具有不可模仿的地方,使产品具有独特的销售地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建立产业基地并扩大异地经营

产品品牌化以后,可以尝试在农特产品资源所在地建立相关的产业基地,将主打的农特产品产业化生产,除了供应本地的旅游者,也可以扩大异地经营,实现异地连锁经营,在产品质量标注的监督下实现异地生产销售。

三、农特产品品牌构建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断追求农产品的品质,只有高品质的农特产品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因此产品品质升级迫在眉睫。提高产品质量不能被动的依靠政府进行的质量标准控制,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依靠农特产品企业和农户的自觉行为。农特产品品牌化一方面是激发农户和农业企业自觉提高农特产品质量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品牌化建设是提高产品档次,开拓市场,提高地方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农特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意义主要有:

(一)品牌化经营可以开拓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品质的标志。品牌可为产品提供一种质量标志,有助于消费者了解各种同类产品的质量优劣,使企业在竞争中进一步获胜。

(二)品牌化经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品,可以带动包装、物流、电子产品等一系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地方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以展示地域特色文化,保护民族产业。特产是外界认识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地方特产有很强的地区特征,在原材料质地、流程设计、工艺技巧和包装等方面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气息,因此品牌建设在传承和宣扬本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农特产品的营销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一)产品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策略是指为了使企业的产品有别于竞争对手而制定的一种策略,其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要求企业对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产品,以区别于竞争对手,从而获取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要先做好市场调研,深入研究消费者需求,把市场按照不同的需求细分,真正按照消费者的愿望开发,生产出可以满足不同市场需要的产品。

(二)产品包装改进策略

产品的包装除了具有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储存效率、便于产品使用的功能之外,还能有效的促进产品的销售。主要体现在:产品独特的包装可以将其与别的厂商的产品区分开,可以体现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可以树立品牌形象。良好的包装可以促进宣传,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农特产品的包装改进策略主要有:1.强调农特产品的“绿色”形象。包装上一定要体现产品的“绿色”,让产品的特点一目了然。 2.产品包装要增加商品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感受商品的文化意义。

(三)定价策略

根据帕累托最优原理,在完全市场竞争中,如果价格定价过低,虽然获得了市场有效份额,但却损失了大量的利润,对企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定价太高,又容易导致销售量下降,失去市场份额。

消费者普遍认为,对同一类商品来说,价格高意味着质量好,价位越高质量也就越好,太便宜的产品反而没有人购买。农特产品的定价策略是偏高定价,用高价格来体现高质量。具体做法主要有: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避免与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建立起消费者认可的价值优势,建立物有所值的消费者印象。

(四)促销策略

促销的实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使消费者了解和注意企业的各种产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同的促销手段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根据农特产品自身的特点和目标市场分析,其促销策略除了传统的促销策略之外,还要根据新的市场状况制定新的促销策略。主要有:事件营销策略、原产地营销策略、情感营销策略。

事件营销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引起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和关注,以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的目的的手段和方式。

原产地品牌通常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在品牌建设中要重视原产地品牌的塑造,突显地域特色,不断推进原产地营销,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令人满意的原产地形象。

情感营销不止是简单的推销产品,而是通过提供专线知识咨询、各种活动来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在潜移默化中教育消费者,从而提升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

篇9

引言

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进而产生许多工作岗位,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村民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收益,生活在生态宜居的地方,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会被更深层次地发掘弘扬,一些古老建筑、优秀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就会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居民的思想会更加开放,与外界的交流会更多,为了更好地吸引外界游客,村民会积极学习,进而提升本村文明风气,这对于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经济的发展增速虽然较快,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本文将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一些措施。

1贵州省旅游业的现状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打造了“爽爽的贵阳”等脍炙人口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而且旅游业也是全省经济支柱产业。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2019年,贵州省接待游客11352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18.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21%、30.07%,占据贵州省2019年GDP的很大一部分。在乡村旅游业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旅游+农业”等模式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大部分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建成了新型的农村。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处纳灰村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对于贵州省来说,乡村旅游业一直是当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产业。

1.1“山地旅游+地方特色”模式

贵州省依靠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较多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舒适宜人气候条件。同时贵州的历史文化底蕴颇为深厚,从1930—1936年,的足迹遍及贵州的68个县(市、区),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如娄山关战斗遗址、会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地点。这些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目前贵州旅游产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形成了特色突破、多极拉动的旅游模式。

1.2“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模式

贵州省发挥交通与旅游区位优势,做好荔波、赤水、七星关、碧江、玉屏、盘州、独山、道真、威宁、桐梓、思南、从江、罗甸等多个旅游门户,创建了多个优质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云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相关旅游服务APP,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智慧景区,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智慧型、全方位的发展态势。

1.3产业融合模式

贵州省创建了旅游业和农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特色旅游模式,形成了具有贵州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在贵州山地特色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出了观光体验、休闲创意等特色功能融合模式,通过发挥区域种植、养殖特色,合理系统地设计和规划,建设乡村商业品牌,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同时依靠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态田园风光等优质旅游资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游玩服务,让游客充分地沉浸式观光畅游,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贵州独有特点的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示范区,为突出“爽爽的贵阳”的城市形象定位和宣传多彩贵州作出贡献。

2贵州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地势原因,贵州省山区较多,导致乡村发展建设较为缓慢,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卫生等方面设施较为落后。而对于游客而言,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和旅游体验感息息相关,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游客的反馈将决定这些旅游景点是否可以长久发展。很多景区在村镇,然而有些道路坑坑洼洼,并未得到很好的修缮,停车场位置不足使得出行不方便,景点之间不能快速直达,基本没有公共卫生间,卫生间多为村镇村民自建,卫生环境较差,旅馆多为自家房屋改造,住宿条件简陋,卫生不达标等一些问题都将会带来游客一些负面反馈,导致游玩时间缩短,经济收益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宣传,不利于景区的长久发展。

2.2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而言,很多景点都是依靠当地居民经营,以农家乐、民宿为主,性价比较低,村民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很多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缺乏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现存的问题却是难以形成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2.3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对于旅游业而言,一个知名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名品牌,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而言,则缺少品牌。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很少会与第三方合作,如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同时,由于乡村旅游规划并没有制定管理制度,因此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撑可能是有限的,会阻碍当地乡村旅游业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临近的乡村之间未必能够形成利益共同体,产生集群效应。大部分都还处于“农家乐”这个层面,不能创新推出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品牌,缺乏竞争力。

2.4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目前贵州省的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贵州地形比较复杂,有很多瀑布和大水潭,安全隐患较大。安全设施落实不到位,如,濒临水潭的地方没有安装防护栏,缺乏安全警告牌等。一些森林探险项目存在安全问题,如,一些岩洞没有开发,就对游客开放,探险项目没有配备专业的导游,而是由游客自行联系当地的村民来引导,甚至在旅游旺季,人手不够的时候,由当地未成年人充当导游,引导游客进山探险;而且山里部分地方没有通信网络,遇到突发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2.5环境保护不力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绿色手段,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然而在实际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有些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大肆开发,一些洼地、峰林、峰丛、溶洞、暗河等遭到破坏,甚至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遗迹、生态资源等,使其变得面目全非,最终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且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够,只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管生态环境的修复。如,直接将废水排到河里,就地焚烧垃圾等行为。

3贵州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

3.1推动基础设施与旅游区域的协调发展

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是要保证旅游景区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加宽美化乡村连接县城的道路,修建公共卫生间并配备工作人员定时清扫,对餐饮及住宿情况进行持续监督,通信网络全覆盖等。只有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舒适的景区环境,游客才能在游玩时感到身心舒畅,扩大景区的口碑,游玩人次才会增加,乡村旅游才能更好地发展。由此可见,基础设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区域旅游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在内,将餐饮、住宿等行业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共推贵州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3.2完善旅游业规划,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紧抓这次机会,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利于贵州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大开发不等于滥开发,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寻找平衡,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不受损害,要积极保护当地的峰林、峰丛、溶洞等自然景观,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有在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旅游业经济才能持续稳步增长。

3.3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乡村旅游特色

通过挖掘各地民族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等,把乡村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保留少数民族村寨的原汁原味,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化,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乡村旅游要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将旅游产业延伸至其它产业。如,在保留传承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开发乡村养老、影视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其它旅游产品,打造独有的乡村旅游品牌。

3.4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专业服务能力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解决这种局面,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开展好职员素质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来说,可以将乡村居民进行统一管理,进行培训,并通过建立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制度来评价培训情况,提高乡村旅游职员的整体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为农村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这不仅能够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能节省大量的培训费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贵州省的乡村凭借着特有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贵州的乡村旅游业要积极查找问题、改进问题,激发乡村旅游市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加快贵州省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05):42-49.

[2]董菁,毛艳飞,张良.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8(09):50-52.

[3]王琳丽.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6):40-41.

[4]黄快林,黄立霞.以乡村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N].湖南日报,2018-11-18(002).

篇10

全年日平均≥10℃活动积温2,429℃由北向南递减,每年4月20日前后开始通过10℃,稳定通过10℃初日在5月13日前后,这时土壤已化冻20厘米以上。

无霜期在80-128天之间,初霜在9月20日左右,终霜日在5月17日前后。早霜是我县主要危害,往往使大面积农作物减产。

近几年由于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效益较低的现象,从国内外大环境来看,粮食供大于求,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粮食价格短时间内也不会回升太快,按粮食政策,今年小麦要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这样我县的两大主栽作物议价部分等于全部进入市场,粮食销售将更加困难,形式更加严峻,因此,希望广大农民能够充分认清当前我县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加快种植业结构的大调整,进而促进农业产品向高质量高效益稳步发展。

目前,作为我县传统栽培作物大豆、小麦的市场行情看低,农民手中的大豆,积压价格低,给农民造成莫大的困惑,是劳累了一年的结局是收不负出,这种情况,地还种不种,种什么,需让农民有充分认识,大豆销售难的原因很多,主要的是进口大豆对国内市场冲击大,传统小麦品种质量差,产量低,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关于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促进种植业发展,细致地分析市场行情和国家政策,冷静地思考,广泛地向农民征求意见,转变观念,适应市场,以质量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调整种植业结构为方式,摆脱不利局面,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对市场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坚定了结构调整的决心,激发了生产积极性,从心底里将农业和市场有机的联系起来,也说明效益才是生产目的。

种植业结构急需调查,可怎样调整?种什么?怎么种?种了怎么样,能不能销出去,能不能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市场变化扩大适销对路农产品生产规模,打破以增产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出发,构筑了今年如何依托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总体计划。突出特色,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我县把更新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高效经济作物作为重点,改善作物整体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品种和绿色食品,调整经济作物的生产格局,实现稳定大豆压缩劣质小麦,增加玉米、水稻、扩大芸豆、脱毒马铃薯、元葱、蔬菜、油菜、大棚温室面积扩大的经济作物的生产格局。

篇11

一是强化扩财源,着力夯实乡镇项目建设

把乡镇的财源建设作为核心工作去落实,突出项目建设,加强“飞地”项目调度、跟踪和督导,切实使乡镇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提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抓好“飞地”项目落地,突出产业发展上项目。

二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体系

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特色作物和农牧结合产业、休闲功能产业,实现由注重农产品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要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今年,每个乡镇也要至少列支3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做大做强优质粮食产业,做精做细现代畜牧产业,扶持壮大棚膜蔬菜产业,扶强做大食用菌产业,做稳抓实中药材特色产业,做活做旺休闲旅游产业。

三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把产业发展作为提高农业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做大规模总量和提升农产品质量。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进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发挥龙头引领示范作用,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产品品牌打造力度,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

四是夯实农业基础,抓好重点工作督促落实

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集中力量在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科技、农机装备及农业生态上下功夫,推动“三区三园”建设,推进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完成和落实。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完成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机装备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生态工作。

五是注重培育特色小镇,着力提升农村环境建设整体水平

篇12

二、依靠科技求特色

搞特色农业,依靠科技进步是关键。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把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表明,特色农业的发展,科技是关键,只有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使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商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三、建设基地促特色

建设基地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基础。没有基地,特色农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建设基地不仅能搞好特色产品的系列开发,保证市场供应的基础,而且对特色农业起到示范、指导、服务的推动作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必须要坚持与资源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原则,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总体思路,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扩大基地的规模,提高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努力实现布局区域化、建设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销售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效益最大化。

四、规模经营扬特色

规模经营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有规模,没有特色,缺乏竞争力;有特色,没有规模,难以形成气候。组织规模经营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动力。发展规模经营,要从本地的资源、技术等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两项具有一定优势和开发潜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充分发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的带动示范作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连全乡的滚动式发展路子,大力开发一批市场容量大、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多、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优势,营造“航空母舰”,减少市场风险,增强竞争能力,达到规模生产、规模加工、规模销售,最终提高规模效益。

五、拓展市场推特色

特色农业必须“贸”字当头,,’销”字开路,不仅要适应市场,走向市场,更重要的是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要提倡“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生产、生产适应市场”的思路,坚持以集镇为依托和产品集散地为基础,根据商品流向、交通条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了高档次、远辐射、多功能的市场网络,为发展特色农业,架起了产销桥梁。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把培育和建设市场置于推进的重要地位,按照“总量控制、调整完善、重点发展、质量提高”的发展要求,构筑起市场规模领先,结构布局合理、联合层次较高、配套服务完善、管理运行有序、整体素质较高的市场群体体系,逐步成为国内外知名度高、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名牌市场,进一步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相接轨的大市场、大流通、大经贸的格局,使特色农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