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0 09:23: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

篇1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篇2

《天鹅之歌》的内容里,裴斯泰洛齐就提出在生活中受教育的重要思想。在“伊佛东”的学校里,裴斯泰洛齐特别重视体育,把各种体操训练发展到师生生活当中,为了全面锻炼机体,编排体操,体操能有节奏、有顺序地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在家庭和学校应该都进行体育活动。家庭里的生活劳作产生的动作,也是体育的一部分,例如生活中的做饭、行走等日常活动。学校里进行常规的体育锻炼活动,例如运动会、体操、游泳等。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里,特别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因此,当前的体育课程,需要思考如何教导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生活体育精神,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生活体育活动项目。例如,体育教师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讲解动作、说明动作、注意安全等,让学生能对体育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其次,把此项活动布置成家庭体育功课,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地要求练习次数。这样,就能把体育融入生活里,让生活里充满体育活动。

(二)倡导将体育教育融入生产劳动当中

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教育理念里,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在结合劳动来帮助贫苦农民,让贫苦农民通过学习提高劳动技能,进一步改变贫苦状态,而且把德、智、体的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联系,这种理念对现代社会的体育教育有积极意义。裴斯泰洛齐提出的“劳动教育”,训练内容包括:训练各种身体器官,职业、生活能力等的训练,也包括一切实践内容。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的起初阶段和最基本开始是劳动教育,且体育活动中最简单的要素就是关节活动。人类关节活动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能力,它能让人类的各种体力得到发展,也是体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关节活动是体力活动的要素,也是体育教学的要素。体力活动是最基本的劳动,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也就是关节活动。体力发展是培养各种劳动的技能、习惯、教育和训练的基础。裴斯泰洛齐在儿童开始就主张学习一些劳动技能,他通过各种关节活动发展加入到劳动技能当中,例如手抓、走动、脚蹬等关节活动,通过这些力量和技巧来发展儿童身体。裴斯泰洛齐通过制定“技能入门”,用于帮助实际劳动,也作为体力发展的内容,像一些身体体操内容中有推、拿、挥动、掷等简单体操项目。通过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学习,能够全面促进儿童体力发展,同时把劳动技能掌握。这就是裴斯泰洛齐主张的家庭和学校同时开展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

(三)强调体育教育应与其他教育活动协调开展

裴斯泰洛齐强调打击、拉转、震动、投掷、压等的基本要素学习以及体力训练,必须要在体育活动中掌握。为了实现教育人,要使人的各种机能发挥完全,包括脑、手、心、智、体、德等。这样才能实现健康的心灵和健康的身体同时进步。例如儿童体育活动可以使旺盛的精神体力得以宣泄,能使压力舒缓,也能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体育活动开放才能形成人际互动,促进儿童培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能在活动中提高欣赏能力。体育运动对全面体能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和其他教育均衡发展才能把体育中的技能、认知、情意等落到实处,使体育教育与各类教育并重。

(四)体育教育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本能

裴斯泰洛齐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增长认识,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和研究,体会其中的知识和方法。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他们具有这样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习者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更要让继承者在体育文化的基础上,能对体育文化进行创新,让体育学习者逐渐把体育生活充实,能够发现和思考体育动作以及体育的每个环节,并能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发现新内容和新方法,这样不仅能满足自我实现的情感,还能促进体育发展。例如体育教育课中的创作课程,老师可以利用教导者的立场引导孩子的体育心灵,促进孩子创作能力的发展,并与他们互动相处,完成体育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心每个孩子的体育意识,根据不同孩子用不同教育方法来施教,帮助孩子的潜能表现,鼓励孩子从各类体育活动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让学生能够快乐地享受体育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体育教学实现最好效果,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

(五)体育教育工作应逐步增进

教育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人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德、智、体的教育协调,这三者彼此之间协调发展才能使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裴斯泰洛齐就对整体教学过程存在的最简单教学因素,也是教育要素,做出强调,教育要从这些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让儿童从最简单的开始接受教育,然后逐渐增加复杂的要素。裴斯泰洛齐这个理论全面实施到儿童的初等教育体系当中,让初等教育能够使德、智、体等的教育和谐地在教学中展开,并能均衡地发展德、智、体的教育。体育活动中最简单的要素,裴斯泰洛齐认为是关节活动。关节活动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动作,生活当中处处包含着它,如撞、拉、跳、压等,把这些基本的关节活动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体育活动也应该从简单因素开始,等这些简单动作熟练掌握,再进一步训练复杂动作,根据人的体质和年龄的增高而逐步加强训练。这样逐渐地由简到难的动作练习,就可以使儿童力量和技巧逐渐发展。

二、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强调健康是体育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

体育作为人类获得健康的最有效方法和手段,裴斯泰洛齐在19世纪时就已经提出了体育的价值,认为体育活动对人类、国家以及社会活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将健康视为人类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根本目的,这为以后体育课程的有效建立奠定了基础。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运用与发挥。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才逐渐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与研究分析,并从作者深刻的体育思想中得到了更深的含义。

(二)孕育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中,早已孕育了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联系,而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思想的来源离不开这位伟人的体育思想,很大程度上有着高度一致性。首先,就素质教育的含义而言,狭义上是针对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与在裴斯泰洛齐的“头、手、心”的思想较为对应;其次,素质教育的三个素质层次,正好对应到作者认为人发展的三状态中,即自然、道德、社会的素质与状态。在素质教育理念中,裴斯泰洛齐还把思想深入到青少年的更深层次的教育中,在相应的初等教学中,认为不仅要使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而且还具有三方面教育获得平衡发展的能力。通过上述思想,可以将教育的各类要素进行划分:智育所要表达的最基本元素是直觉的有效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类与智力相关的能力;德育表达的基本元素为情感的互通性,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自我行为的情感与爱的能力;体育要表达的基本元素则是身体的活动性,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青少年身体的健康成长与发育。

(三)体育教育要从幼儿开始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要从婴幼儿开始,而且作为母亲以及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婴幼儿教育过程中,尤其是体育教育与活动,我国并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而且母亲的教育方法也比较欠缺,体育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必须通过国家和家庭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来开发幼儿体育教育。通过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启发,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幼儿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未来的体育教育中,要进一步开展幼儿体育教学。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幼儿体育项目与活动的开发研究。只有以研究的相应成果为基础,才能逐步积累的经验实施到我国幼儿体育的具体教育中。其次,要培养幼儿体育教育性专业人才。专业性人才是进一步发展幼儿体能的引导者,各个高校应该设立相关课程培养适应性人才。同时也要加强院校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才能广泛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在幼儿中的开展。再次,编制适应幼儿体育教育的配套性教材,这也是普及体育教育方法与知识的一个强有力手段,对于我国母亲了解幼儿身体成长与发展,采取合适的体育活动锻炼幼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体育活动要与儿童的运动天性相符合,遵循其发展规律

裴斯泰洛齐所论述的要素理论,要我们在儿童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这一原则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儿童与生俱来的性格就是运动,也是自然的一种本能,但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对体育课不喜欢,而对体育活动特别喜欢的现象,这也恰恰显示出孩子的自然属性,我们的体育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还有很多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师资水平和安排的实际教学等,存在的问题都很严重,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儿童的教育有别于成人,他们自然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如果不重视儿童先天的规律,不在儿童的兴趣爱好发展体育教育,以及体育教育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那么对儿童实施的教育发展必然会遇到阻碍,也限制了体育发展。如果也不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不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给儿童教学,最后的教育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实际的体育教学当中,有些教材内容距离儿童很远,而且有很大的难度,不能有效地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实施,这就让小学的体育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首先要从教学内容选取方面,要用一些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运动项目,让儿童喜欢体育运动,选择合适的竞技类体育运动,让教学内容满足儿童的需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上,要与儿童生活中的简单动作进行结合,让儿童的体育教学与日常行为活动联系起来,有效的促进儿童体育学习。

篇3

劳动是社会普遍提倡的一种美德,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我系从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全系学生中开展了“创建绿色教室”的劳作教育。在一年多时间的探索中,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和反思劳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带动等,对大学生劳作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对劳作教育工作思路进行了梳理。其中有收获,有经验,也有一些困惑。

一、劳作教育的意义、目的和必要性

1.劳作教育的意义。目前科技的发展、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和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各项工作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使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强德育教育,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社会所期望的道德面貌,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劳作教育,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伦理取向,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敬业、自尊、合作等个性品德。正确认识团体和个人的关系,正确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工作的欲望和兴趣,学会服务式学习,感受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培养自立和负责的职业态度,形成与人友善、相互尊重的合作意识。

2.劳作教育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参与劳作,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和高效的学习作风。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人与人的平等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通过劳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于奉献和忠于职守的品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以平实负责的工作态度贡献所长来服务社会。

3.劳作教育的必要性。劳动是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虽然“德智体美劳”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但“劳”在现今的教育中却渐渐缺失。学生们养成“好逸恶劳”和“眼高手低”的心态,他们不愿参加集体劳动,不愿整理好自己的宿舍、不愿意打扫和维护学习生活环境,继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部分学生缺乏恒心、责任心,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

自从有了在我系开展劳作教育的想法后,我们注意吸取和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学习中我们发现台湾劳作教育已成为了现今的教育特色之一,笔者曾亲自去台湾高校走访:台湾东海大学在1955年开始实施劳作教育制度,把劳作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正式必修课程。1957年,台湾地区教育管理机构公布了“加强大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台湾许多高校正通过劳作教育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和认真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爱学校、爱社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由此可见,教育收效非常明显,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劳作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美德。学生在劳作的过程中必然要与他人沟通,在为他人服务时会得到肯定和赞扬,也会赢得尊重,不但增强了自信心,还能更好的融入社会。通过劳作学生能够体会成果的来之不易,就会知道珍惜劳动成果,进而激发对他人、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劳作教育考验着人的敬业与负责的态度,让学生专注而认真地完成劳作任务,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勤劳、善良的健全人格是非常有益的。

劳作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关心的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做事和努力学习的态度。如果一个学生能自觉自愿的认真完成劳作任务,那么相信这位学生也会自觉自愿的认真完成作业,进而乐于承担社会工作,或者是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从而按照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提到的对青年的“三点希望”那样,更加积极、富有热情,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我系在学生中开展劳作教育的做法和实施方案

1.具体做法。我系开展的劳作教育工作的具体做法是:在系党支部的号召、带领与指导下,以思想教育为先导,由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实践教学分中心商议,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学生工作办公室牵头,负责组织、协调,实践教学分中心负责具体操作。劳作教育的内容首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分以下几个层面:由全体学生党员发出“创建绿色教室”的倡议;学生工作办公室老师在每周学生干部例会上宣讲劳作教育目的、意义、要求等,动员学生干部带头参加;辅导员、班主任对各班学生进行“我贡献,所以我快乐”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全系所有班级轮作的方式。为形成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干事的高效工作方式,各班由团支部书记牵头负责,把班里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7至8名学生为一个劳作小组,每周的劳作教育由一个劳作小组完成。这种组织形式使得每次参与劳动的学生人数不多,不仅便于任务划分明确,责任可以落实到每一个人,而且每个人表现的差异容易显现,同时利于同组成员间相互监督,便于对每名学生进行评价。每周根据各班课程安排,学生按劳作小组次序轮流,利用当周的课余时间进行义务劳动(根据劳动地点的卫生状况,每周的任务量由于课程多少的不同,可能会不一样,到目前为止,学生都会认真对待)。劳作地点为全系公共学习空间,包括实验室和机房。

2.实施方案。结合我系劳作教育开展的实际,我们设计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记录单》(以下简称为《记录单》)。《记录单》用于记录每组学生的劳作任务、各劳作小组长及实践教学分中心对劳作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评价,填完后交至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备案。系学工办定期召开各班团支书会或劳作小组长会,进行阶段工作的总结、奖惩。根据学生劳作的情况,我系还制定了《工程艺术系学生劳作教育工作细则》(以下简称为《细则》,另有文件)。《细则》中规定了每周劳作工作完成质量由实践教学分中心进行评价,并认定合格与否。若不合格则该小组或当事人需要在当周内重新约定时间完成任务,直至合格。我系劳作教育工作的流程如图所示。

三、我系在开展劳作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篇4

持续开展“古梦清泉”侗族文化传承志愿活动

古梦清泉侗族文化传承志愿团成立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校友石贤。她带领的团队主要针对贵州从江的侗族文化传承现状开展文化志愿帮扶活动,与贵州从江团县委、县妇联合作共建“大学生志愿实践基地”两处,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陡寨村为主要活动地点,创办“古梦清泉少年侗歌班”,带领当地留守儿童跟随老歌师学习侗歌。少年侗歌班项目激起了当地群众重拾侗歌文化的热情,被纳入从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侗族大歌保护项目”。团队还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发起了爱心笔友计划、援建爱心图书室、语音故事征集等活动,并通过团队微信公众号开展宣传,受到了校内外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围绕侗歌班,团队还在当地开展了系列公益活动:举办公益电影节、给老年人免费摄影、创办侗族手工公益微店、修复古榕碑亭等。2016年8月,古梦清泉创始人石贤组织筹建了从江县西山镇民族文化传习所,让侗歌和侗族传统技艺获得了良好的常规传承平台,充分提升了当地的文化自觉和传承意识。“推动民族非遗走进课堂”实践团队指导教师连续6年组织开展过“非遗进课堂”,2021年,团队与南京博物院合作,持续开展“馆校合作”,推动民族非遗进课堂,内容包括讲座、手工艺体验、文化研讨等,并且与学校艺术教育中心合作,开设常态化课程与课堂,开展“名家进课堂”“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到非遗传承地开展“实境课堂”等系列活动,在学校“文体增色”战略中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应有担当。同时还与西部高校进行联络,共同开展线上课堂,开展东西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志愿者活动,实现了互动往来与交流,共同促进了非遗文化的繁荣。

挖掘侗族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

2021年寒假期间,实践团队制作了动画故事《四艾寻歌》。考虑到哔哩哔哩、抖音等视频平台的受众人群大都是年轻人,而他们对机械的、教条的、纪录片式的短视频兴趣很少,这将不利于视频的推广和非遗文化的宣传。因此我们团队创新性地使用了较为幽默风趣的PPT动画模式的短视频,以尽可能适应社会媒体高速发展、更新换代的特征。在视频故事制作完成后,团队利用多平台实时联动视频,在抖音、哔哩哔哩的视频制作和是相互协调配合的,并且与微信公众号“古梦清泉”的推送相一致。

为留守儿童开展“云端支教”与捐赠

“云端支教”是实践团队探索的创新性支教方式。实践团队成员大多来自外国语学院,团队成员的语言是优势,所以团队将民族非遗故事收集起来,简化成“儿童版”,继而进行翻译,在经过反复打磨后,使之成为适应留守儿童的简单英语,再进行录制、配乐。每一集原创非遗故事不超过5分钟,以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听得进、听得懂”,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云端支教”还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录制一些弹唱的钢琴曲送给这些小朋友。团队认为音乐能够给人带来希望,也期待贵州的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音乐和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同时,团队还面向从江贫困小学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捐赠。如从江县西山镇中心小学期待能够得到体育用品与配套书籍,团队便联系了学校体育部,随即体育部教工党支部书记马肇国老师采购了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等基本体育用品寄送给小学,同时还利用自己是网球专业运动员的优势,录制了简易的“网球教程”赠送给了小学的孩子们,表示了对他们认知网球、热爱运动的期待。同时,团队还向西山镇中心小学捐赠了一批民族文化类和通识文化类的名著,以助力民族地区的学生阅读文化书籍与名著,推动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非遗传承阵地建设。开展非遗传承的中西比较研究实践团队收集了20个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以及政策,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了解到了世界各国对非遗的重视,以及采取的良好举措、文化背景等,这对于视野的开阔、专业的拓展均有益处。笔者始终以批判的眼光从不同视角去看待“抖音”等大众传媒,对其优势与劣势进行理性分析,继而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文化研究的自觉中建立了文化自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研究团队中的指导教师担任商务孔子学院教师多年,利用这一优势,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研究,研究如何将“民族的”转变为“世界的”,从而实现“用文化沟通世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技术创新

实践团队所在的南京财经大学拥有经济、管理等商科以及大数据、信息技术等理工学科,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技术创新有着极大的支撑作用。经调研笔者发现,当前民族非遗要想走出世界,就应将“制作技术”转化为“传播技术”,即如何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讲好非遗故事”,如何挖掘每一件民族非遗产品背后的故事,并用故事吸引市场、用故事传承文化,而这也是笔者团队项目的技术创新之处。实践团队的成员中有擅长大数据分析以及VR、微视制作的同学,而且在自身的专业之外,笔者对这些当前和未来的“必备技术”充满热情,希望能够借助对该项目的探索与尝试,真正实现学科与专业的融合,而这也是未来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团队从优秀校友石贤的卧松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着手,开发线上App,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说非遗、讲故事、播文化”,探索先进技术融入文化传播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篇5

二、高职课程设置中德育课程的开设

德育课程我们将它分为二类,通常,我们将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德育方式称之为显性德育,而将非直接的、不明显的、暗含的德育方式称之为隐性德育。隐性德育是与显性德育相对而言的,凡有组织、有计划的,德育目的明确、德育形式直接的德育方式,都属于显性德育的范畴;而其他能产生德育效果的教育方式,即统属于隐性德育范畴。

1.显性德育课程

显性德育课程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和活动实践性德育课程,所谓认识性德育课程是指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思想政治道德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知、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1]认识性德育课程的优势是明显的,从其教学内容看,它具有系统性、教育性的特点。它传递的道德知识是完整的、系统的、清晰的,能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有关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从效果看,它不仅仅解决个体在道德上知与不知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在个体道德认知的过程中,通过逻辑论证和个体领悟,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矛盾和道德冲突中,发展个体的道德认知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从而为个体道德的发展提供认识基础。[2]什么是活动实践性德育课程?我们认为活动实践性德育课程是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感性活动组成的旨在增进学生道德理智和实践能力,改进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3]这种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特点是体现一个主体性,开放性及自主性。因此,我们认为仅有道德认知开启的学校德育课程是不完备的。从国外的教育现状看,他们普遍重视实践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他们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例如,日本的一些中小学流行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的活动,让学生到生活艰苦的岛屿、农村、边远山寨去,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情民俗教育与环境教育,使学生经受苦难生活的磨炼;又如,在美国的大学中,50%以上的研究生到有关机构或社区从事过社会公益服务,如到孤儿院义务教书,为老年之家做家务等。[4]以上种种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都有积极的作用。相比较而言,我国德育的实践环节、活动环节是比较薄弱的,这是我国学校德育效果一直无法让人满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具有强烈实践性的活动性德育课程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应当把它纳入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范畴。显性德育课程与德育工作显然不能等同起来,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仅在于使个体获得“关于道德的观念”(杜威语)换句话说,不仅仅要使个体知道善恶、美丑、是非,更重要的在于使个体行为表现真、善、美,即使个体思想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高职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范畴,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实践教学上贯彻这部分的内容,必要的时候开设一些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培养的活动性实践德育课程,把德育工作贯彻到实训课中进行,这在课程评价中要体现这方面的内容。

2.隐性德育课程的开设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教育性的原理,认为没有脱离教学的教育,也没有脱离教育的教学。各门学科——不论是文史哲还是数理化,都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蕴含其中,但是这些因素都是“潜隐的”,需要教师用心地、自觉地挖掘、提炼。在学校升学、考试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一部分科任老师往往把传授本学科知识作为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忽视学科教学的育德任务。因此我们主张应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全员德育观,不只是德育教师、班主任要抓德育,其它科任老师也要自觉做到教书育人,应自觉地挖掘专业教学中的育德因素,结合学科、专业教学,应用巧妙的方式实施德育,但也应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来说,对学生的影响更具有全面性、统整性,它不仅使显性课程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专业科学知识,而且对学生的德行、态度、价值、个性、情趣等人格的各方面有重要的塑造功能,它的目标是塑造完整的人格。”[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职课程改革要注重高职德育课程的设置,高职德育课程设置方面亟待解决和反思如下问题:如何在高职课程设置中体现现代高职德育理念?如何定位高职德育教育本质及制定专业培养中德育目标?如何进行德育课程设置专业分析和建立长效德育评价机制?如何解决高职与中职、高职与高中及与普通高校德育课程设置方面的联系问题?如何选择德育课程模式和调整德育课程内容?如何改善师资德育素养等课程设置保障体系?等等。

三、高职课程改革中德育课程的建设方法

高职课程改革必须注重高职德育课程的设置,在设置德育课程的时候,要充分体现高职德育理念,树立长效性的育人观;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观,更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观;树立环境育人观和树立全员育人观。更要结合高职教育本质,在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突显德育目标,建立长效的德育评价机制。除了显性课程的设置外,还要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展,更多地开辟德育途径,更好地落实德育内容和实现德育目标。隐性课程通过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实训制度、校训、校风校纪、课堂活动等形式来实现德育活动。隐性课程所传递的德育信息主要通过个性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从而真正实现德育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几个途径来获得:

1.正规课程实施中渗透德育内容

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来看,教书育人是十分必要的,“教书”离不开正规课程,而正规的课程又包含着大量的隐性德育信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上要注意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选择,隐性德育课程主要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由课程设计者有意渗透到正规课程之中的,在正规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观点和方法,蕴涵大量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精神,我们的正规教学内容不单教会学生专业性的知识,还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载体,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2)教学方法的组织,良好的教学方法也会传递给学生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信息,如活泼有序的课程活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思想认识等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意识态度。把更多的认识性的德育课程内容转化为实践性德育课程。

(3)教师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规范,这是一个尤其重要的方面,教师的人格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严重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言传有时还不如身教来得效果好,如果教师只是注重教学,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育人的内容,只能沦为一个真正的教书匠,只有做到言传身教合二为一,才能真正是人师和经师的合一,教师的世界观、道德价值观、教师的品行和生活态度无一不影响着成长中的学生。也可以这样说,优秀教师永远是学生模仿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教师对工作的敬业和热爱、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及忘我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高度的责任心等无不对学生具有直接和强大的感染作用。对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结晶、文化氛围以及承载着这些成果的活动形式。包括校训、师生共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模式、文化意识、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这各个层面的内容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所有的校园文化作用在全校师生上产生一个共同的精神实体,这也就形成了该校的校园文化的特色。

3.环境建设方面

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相比,学校环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纵的。所以,在进行德育时应把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作为进行德育的中心任务,并借助良好的学校环境去教育个体。所谓创造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环境,就是学校德育工作者根据德育目标和内容,一方面对现存的德育环境因素给予正确认识和区别对待,尽可能利用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改造不良环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简言之,那就是对学校德育环境的合理利用和积极创造。只有通过利用和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才能协调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德育的合力。比如:美化校园环境,陶冶情操;加强校园秩序的管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等方面。

4.社会实践活动方面

丰富的校园生活可以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更为广阔的社会天地也同样可以给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以巨大的影响。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开放办学思路的确立,学校早已不是一方净土,成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一个部分:而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高校必须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开,比如:

(1)社会考察。学生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的活动,塌实青年学生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

(2)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以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地方或社会实践活动的单位提供多种服务的实践活动。比如进行科技、教育、心理、法律等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的开发,工业生产环节的改造,举办各种形式的辅导班等。

(3)劳动锻炼。劳动锻炼是指学生按照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参加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如组织学生参加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参加美化校园、寝室的活动,参加其他公益性劳动。他有助于学生增强劳动观念,增进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4)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指学生为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以劳动换取一定报酬来自助完成学业的活动。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勤工助学两种。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一般指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如校园的文明值勤、楼道管理、清洁卫生、工作助理、实验室管理员等,在贫困生中招聘录用。校外勤工助学一般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开展电器维修、家教等活动。

篇6

党的《十工作报告》指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德育为首,德育工作的地位毋庸置疑。诗人杨吉甫先生在鱼泉中学大门书写了一幅名联:育良才似淘金万次洗濯获几许,施教化如理水百端导引成河流。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是“施教化”,就像理水,需要百端导引。这个中辛苦,作为教育人,都深有体会吧。

一、“管得紧管得实”――管理有特色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社会合格公民的起点。因此,德育管理概括地说,就是“紧实活巧”四个字。

(一)德育管理紧而实。管得“紧而实”,就是把“加强常规管理”放在学校管理的首位,通过加强常规管理,来促进学校的“三风”建设。

1.为什么要“管得紧管得实”

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高度。要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得重视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所以我们要“管紧管实”。

二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即对每一个学生的严格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育人。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或母亲,丈夫或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成才先成人,要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我们就得重视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所以我们要“管紧管实”。

三是生源构成的相对劣势。我校周围移民朋友特别多,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家校教育难以形成合力,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赚钱,学生由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带,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需要我们“管紧管实”,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我校农村来的孩子比较多,城里的新奇事让他们特别感兴趣,比如网游等等,需要我们“管紧管实”,来约束他们的不理。

2.紧实在何处

认真对待每一件关于学生的小事,注重学生的细节,并从细节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培养其正确的德育观。我们的德育管理管得紧管得实,紧实就在细节处!重视“学前”教育――立规定矩,有“法”可依。所谓“学前”教育,就是学生还没到校之前,学校根据上学期的状况,有的放矢的制定学生的学习生活准则,不断地补充完善本校学生守则。

二、德育管理活而巧

1.为什么要管活管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育人先育心。在由人的精神财富外化而来的和谐的交响曲中,最微妙、最温柔的旋律当属于人的心灵。”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唤醒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唤醒心灵的美丽。”我们的德育就是要“育心”,要“唤醒学生的心灵!”我们的德育管理需要管活,让学生自主管理;需要管巧,巧借环境、活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来管理,形成管理合力。

2.活巧在何处

管得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校园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育德,创设特色德育;二是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推行自主管理。管得巧,主要是整合多方教育力量,形成德育合力。

(1)巧借“四化”校园环境,强化环境育德理念。学校积极营造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浓厚德育氛围,繁荣校园文化。首先在校园“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上下功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想方设法争取资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优化美化校园。办公楼前中心广场上的雕塑和喷泉,教学楼走廊悬挂名人名言警句和各种标语标志牌,心理咨询专栏、名牌大学学长寄语、各年级光荣榜、各节日和世界日的文化宣传橱窗,各班级以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形式开展了争创文明班活动……每一面墙壁都是育人的“导师”,时时处处都影响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成长。

(2)巧借校园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受到教育。 坚持让所有同学轮班进行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分组参加校务管理、校园保洁、文明监督、校园巡逻、就餐维序、人员接待等多方位的实践活动,并实行年级评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劳动、尊敬师长、尊重同学、尊重法规,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3)巧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观交流中受到教育。 坚持学校和社会各界联系,并举行高中学生走进高校的交流访问活动。建立了三峡医药专科学校中药材馆、鱼背山水库、水产研究所、江陵机械厂、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等十多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与清华、北大、复旦大学、浙大等十多所名校,聆听各大学知名教授的讲座,参观各大学最具影响力的校园成就,提前感受大学校园的苦乐生活,及时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培养了学生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人才、积极上进的思想。

(4)坚持举办初一学生下乡“手拉手”活动,让学生在互助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到附近区县十多所相对偏远的乡村学校,进行为期不少于两天的“手拉手”活动,让孩子们与乡下同学一起听课一起吃一起住,去感受农村生活的乐与苦,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比较体验,从而懂得珍惜懂得分享懂得关爱,培养爱学校敬父母孝的好品德。

篇7

(一)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支持动力不足

在我国,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均由高校自行组织,高校成立了由校院领导或者指定部门牵头的德育实践领导小组,并下设德育实践教研室,在组织建设上完成了框架的搭建。在德育实践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是高校自行组织,就无法上升到社会层面,从而没有形成社会化的支持体系。很多高校将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直接落实到学生工作部门或其他指定院系,没有形成全面持续的运行机制,以致很多高校也把大学生德育实践简单地理解为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服务、青年“三下乡”活动和专业实习的组合。大学生的家长也认为德育实践不过就是大学生参加的社会义务劳动而已。即使社会和高校共同参与组织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往往因缺乏协调性和持久性,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效果不明显,大学生对于德育实践的认可程度降低,对于德育实践的认识也越来越片面。

(二)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目标理解偏差

我国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普遍是主题式的团队集中活动,其教育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但是,在现有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中,对于“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这一目标体现很少,对“增长才干”几乎都体现在组织能力的才干,很少有“吃苦型”、“学习型”的德育实践活动项目。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家长照顾过于周到,很多大学生自身的“怕吃苦”,其实源自于“没苦吃”。要实现大学生德育实践的目标,就必须正确地理解目标的真正要求。社会需要大学生成材服务社会,其前提就是大学生自身必须先完善自身的品格与能力,才能够承担社会责任。

(三)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式难以锻炼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

在我国,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方式日趋丰富,除了传统的演讲、辩论、文艺表演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外,青年志愿服务、扶贫支教、网上公益等多种德育实践活动方式也在影响和培养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使大学生通过德育实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我国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项目大多数是志愿服务型的,没有学生自身技能提高型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却没有提高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可以侃侃而谈如何募捐、救助,却连最起码的烹饪、洗衣等生存技能都不会,将来大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仅仅有一腔热血,没有半分自我生存技能,何谈真正地“奉献”社会。

二、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国外借鉴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日益提高,使高等教育面临挑战,借鉴国外大学德育实践的成熟经验,推进我国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健康发展,对于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凝聚社会合力,支持大学生德育实践

育人不是仅靠教育系统就能完成的,大学生德育实践也不是高校一个部门,一个院系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由社会各界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制定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才是真正的解决途径。提升全社会对大学生德育实践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国政府仅在1989—1993年四年间,就签署了两个“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议案,同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条文,虽然历经了两届总统依然没有改变。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很多企业愿意资助大学生开展为伤残人员服务、为监禁青年提供指导等社会服务活动,同时政府也设立了基金资助大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同时,美国教育界历来重视社会环境教育,美国许多城市的街道、学校都是以美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命名的,使置身于其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美国精神”的教育。仅首都华盛顿就有100多处纪念建筑物、纪念碑,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新加坡政府也提出在德育教育的形式上的“七结合”,第一就是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起来进行德育教育。透过这些,可以看到外国政府对于德育的重视,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德育实践”这四个字,却是上至政府下至企业都在积极地采取对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支持行动,从环境到人文都在进行着德育教育。

(二)完善德育实践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重视大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在实践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德育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主体性原则。德育实践既要达成大学生成才的目标,又要注重大学生成人的目标。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应主要侧重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感恩意识以及结合专业所学开展的专项社会服务活动和志愿社会服务活动。在日本“特别是日本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要想成为教师,在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之前,必须到福利机构如敬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孤儿院等进行为期两周以上的服务,否则得不到教师资格。”美国大学不会为所有学生提供宿舍、食堂等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学生到了大学二年级就要自己租房子,独立生活,让大学生在心理上和经济上摆脱对父母和学校的依赖,自己慢慢探索生活的道路。我国的大学生恰恰缺少这样磨砺式的实践机会,客观上使大学生失去了很多德育实践的课题和开展德育实践的空间。

篇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明礼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影响着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和中国市场经济的明天。然而,由于社会开放度的增加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因素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浮躁的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入了失信的人群,如作业抄袭、论文拼凑、考试作弊、简历注水,甚至还有恶意拖欠学费、拖欠归还助学贷款等恶性事件。

1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

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分析探讨它的成因。

1.1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道德水准滑坡的首要原因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我国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引起人们心理的嬗变,出现社会思维混浊化、价值目标物欲化倾向。个人权利本位观念在个体意识中逐步形成,过度强调个体利益的完全实现而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则较少予以关注,从而造成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这股歪风通过家庭、朋友、网络等,传到大学校园,使得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思想受到浸染,灵魂受到腐蚀,从而导致诚信的滑坡。

1.2 家庭和学校一贯忽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虽然对德育非常重视,也强调了德育的首要地位。但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学校普遍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学习成绩的优良来评价学生好坏等重智轻德的做法,使德育仅仅流于形式,诚信教育更无从谈起。

1.3 我国诚信管理机制的缺失。目前在我国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至今都没有建立起系统有效的诚信管理机制,对信用缺失不能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给不守信者以许多可乘之机,可轻而易举从中谋得不当暴利。第四,自身因素:自律意识较差,同时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

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深深地担忧。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细节决定成败,小节的“无所谓”往往会消磨大诚信,若真这样,和谐社会谈何容易。纵观这种现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2 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措施

笔者认为,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仅仅凭借空洞的道德说教方法不足以将大学生的诚信知行统一,应当把法律观念、法律制度、法律的规范性作用引入到大学生诚信建设中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2.1 加强诚信的法律内涵教育,明确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民法学界见仁见智。有的认其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有的认其为交易上的道德基础;有的认其为极端抽象的名词,不如不加解读,采顾名思义为宜;有的认其为帝王条款,为全法域之基本原则。笔者同意以下看法:“诚信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及社会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概言之,诚信原则就是立法者实现上述三方利益平衡的要求,目的在于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发展。”这个定义的优点是对诚信原则的适用范围做出了较为符合国情的界定,既非过窄地限定于民事主体双方之间,又未盲目地扩展到整个法域。

在讨论大学生诚信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诚信有道德的诚信和法律诚信两层含义,应当明确区分道德上的诚信与法律上的诚信。道德上的诚信,是指作为道德准则的诚信,可简称为“道德诚信”;法律上的诚信,是指作为法律原则的诚信,可简称为“法律诚信”。道德诚信要求人们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是指当代各国在法律上尤其是在私法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从渊源上看,法律诚信源于道德诚信,是道德诚信的法律化。其次,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相互维系的关系:法律诚信必须有相应的道德诚信作为基础和依托,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木;而道德诚信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律诚信作为保障,否则就会柔弱无力。

诚信的法律规范性可以弥补道德机制的缺陷,因为违背道德一般只是受到舆论的谴责,很多人不会顾及,但由于法律有国家强制力的支撑,违背它就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的威慑力可以使人惧法而诚信。虽然这也属于教育的范畴,但突破了道德教育,特别是对于即将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这种法制教育显得尤其迫切。

2.2 把法律观念、法律制度、法律的规范性作用引入到大学生诚信建设中来。具体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并与社会的其他诚信评价体系相衔接,使之真正能发挥实效。虽然非诚信行为不为道德所赞成,但如何制止这种行为,杜绝其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显然则不能光靠舆论指导。任何道德体系的维护都要靠自律与他律的有效结合,他律就需要有操作性强的规则和制度,这种体系和法制规范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成效则会更加明显。

目前国内有很多大学已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在大学生诚信评价系统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学生的诚信档案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纽带,可使诚信教育保持时效性和连贯性,具有促进“它律”和“自律”的双重效应。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奖惩等情况,学生的信用档案构成人事档案的一部分,在学生毕业时,跟随学生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这样便于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信用情况,从而将学生的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

(2)建立学生诚信评估体制。诚信教育的前提和依托是诚信评估,诚信评估工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诚信评估可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推进诚信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不规范和不公平的诚信评估则会使学生丧失对诚信的尊重和向往,更加诱发投机心理、失信行为。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实事记载和定性评价,根据评价情况,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针对性;

(3)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完善诚信管理规章制度。将诚信的状况与评奖评优、入党等相结合,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贷款等。建立档案、评价说明、奖惩结合相互衔接,构成一个严密的诚信评价系统。作为社会和学校应该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而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失信行为进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老实人”吃亏的弊端,营造一个“讲诚信获益, 不讲诚信付出代价”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诚信是一种资本,诚信符合切身利益,从而把诚实守信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需求,积极主动去追求诚信, 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我们还可以在校园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在治理考试作弊问题上,加强考前教育,强化诚信意识,严格考场纪律,对于违纪者除了仅仅根据处分条例对其施加惩罚以外,还可以借鉴香港的劳动教育措施,给予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责令其进行公益劳动,使其在服务社会、服务同学的劳动中反省与自我教育。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使人们良好诚信。

2.3 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转变诚信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和内容。大量实例证明,对失信的大学生仅仅凭借空洞的道德说教方法不足以将大学生的诚信知行统一。进而又有学者指出,我们不能只是停于言语上的教育,要多举办些活动,这样大家才能深刻体会。于是,各个学校、组织甚至全国性的诚信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如主题班会、征文大赛、签名行动等等,但这些活动总是带着“应命而为”的痕迹,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这仍然脱离不了道德化教育的范畴,只是方式的变换而已。所以,希冀通过道德教育来扭转目前大学生失信现状,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学校应打破以往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主体的趋利性,承认他们的独立地位和个人利益,合理配置义务和权利,同时注意把教育要求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当前大学生以及社会诚信水平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端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学会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做出既符合诚信要求,也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选择,避免其陷入两难境地,进而做出不理智的抉择。

教育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理论讲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讨辩论,或者是开展活动,不拘一格。同时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向学生灌输和培养诚信理念和诚信行为规范、方式, 养成和提高自身的诚信素质,注意把教育要求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当前大学生以及社会诚信水平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端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学会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做出既符合诚信要求,也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选择,避免其陷入两难境地,进而做出不理智的抉择。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各高校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学校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导向,通过具体的措施,建设诚信校风、诚信教风和诚信学风,真正使学校成为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的社会示范园。通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思考,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提高自己,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学校还要注意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围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学生养成良好诚信观的环境和氛围。总之, 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事业的兴衰成败, 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我们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诚信教育, 思考高校诚信教育的若干问题,积极探讨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使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 梁慧星. 民法总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篇9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Abstract: Humanity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a university. It provides guidance to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rning how to be a civilized man, and how to cope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human and society. Besides, it help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 rationality, sensib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hus, social practice is of comprehensive significance in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humanity awareness, humanity educa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self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 practice; university student; humanity education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命题进行了辩证的否定,认为“生活即教育”。两位伟大的教育家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主张结合社会生活来教育。我国古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强调了到社会中去学习,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从教育的规律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文意识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环是经历“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对从抽象思维到实践具有综合效应,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断强烈、不断升华,能强化大学生培养人文意识、人文素质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投入社会生活,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之一

高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是直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应从根本上反映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质量要求。但是,由于社会需求的可变性与学校教育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与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相对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加强社会实践,可以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减小这种差距。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作为大学生,仅仅依靠课堂和书本知识来认识事物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补充、完善课堂和书本知识的不足,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人文素质教育本质决定了它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处处涵人文,人文在处处”,才能真正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实践的结果不仅是外在客体的改变,同时也促进实践主体的身心变化和知识、能力的发展。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促使自身发生变化,锻炼与培养自身的气质、修养、性格等人文内涵,体验到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责任、应具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通过社会实践,也可完善、强化培养目标,深入改革教育、教学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切实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

二、社会实践是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情民意,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规范,不断改造自我,以适应各种社会关系的要求,从而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自身社会性的过程。它也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首先要从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开始。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彻底端正对自身的认识,修正对自己的角色期望过高、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感情脆弱、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开拓协作精神不够等缺点,才能看清社会的本质和主流,明辨事理。实践不仅能出真知,而且是创造的源泉。创新的课题来自实践,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解决来自实践的课题,并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和革新。事实证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桥梁,融入社会的纽带,能有效地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培养创新精神。

转贴于

三、社会实践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当大学生跨入社会门槛之后,学校里的老师已不在身边,父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唠叨,但他们的观念在改变,知识在增长,经验在丰富,技能在提高。谁是老师?是社会生活大舞台中的人们,是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它能使你学到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会求知、共处、做事、做人。大学生在学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大课堂学习。学校尤其是高校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极其有限,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性。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汪中求说“细节决定成败”。大学生有了向社会大课堂学习的态度,就要注意生活的细节,真理情理无处不在,人文素养成于点滴。学校是播种理想的乐园,而现实才是我们生活的场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曾有多少学子的理想之火被现实生活的狂风暴雨所扑灭。我们不能因现实生活的复杂就否定理想的必要,也不能因理想的绚丽多彩而否定现实的生活,大学生不可能生活在脱离现实之外的国度,理想之花只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盛开。[1]而人文素质教育本质决定了它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对于大学生而言,积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拥抱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砥砺品格、提升人文素质十分重要。

四、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和检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高校要精心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接触社会、感悟人生。为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向深入,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各地与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签订大学生就业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协议规定:学校定期组织大三年级的学生到协议单位参加就业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单位提供岗位和部分物质帮助。利用这样的实践机会,学生不仅能了解到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信息,而且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识到自己与社会要求的距离,从而增强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向基地单位展示和推销了自己的才华。而基地也可能从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人才,同时还能向学校反馈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存在的一些距离。对学校而言,既解决了学生实践的单位、节约了相关费用,又能为改进人才培养规格取得一线资料,可谓一举三得,实现了三赢。

另外,人文素质教育本身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特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博物馆和人文景观,到工厂、农村、街道等去认识社会、体验生活,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五、社会实践具有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社会实践不仅具有显著的德育、智育功能,而且也是体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美育发展和促进劳动教育。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可界定为社会智能和实践智能的培养。社会智能是指对社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及实际所具有的社会经验和适应社会能力,包括社会活动能力和人际交往等,其中包含人文素质教育的许多内容。实践智能是指对生产劳动、社会改造、科技、教育、艺术等人类实践领域中的实际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以及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方面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动手、动脑能力。两种智能尤其是社会智能的培养非常有利于理工科学生人文气息的凝集。

六、结语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旨在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素质。但是,由于认识和客观条件的一些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的发展并不平衡,有的不够深入,有的走过场,有的无经费,有的参加人数少,并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所以,当前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学理研究[3],重视开展社会实践。任何脱离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或割裂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理论和实践,都将不可避免地坠入虚无和尴尬,直至走向穷途末路。

参考文献

篇10

协同创新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与研发,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协同创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实践,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与团队的建设,推动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双服务能力。作为教育培养模式的起承转合以及战略高度的发展,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有着共同的意义与目标。

1.1协同合作是共同灵魂协同创新旨在打破横亘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使创新要素能沿着创新链自由流动。协同创新活动得以持续开展,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纽带,整合各层次、各类型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建立合理的制度安排,避免出现个体理性而群体非理性、个体利益最大化而群体利益最小化,体制机制创新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合作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现代社会要求的基本素质,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已是必需,包括合作意识的强化和合作能力的实践。以湖北省现代中成药物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作为三峡大学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省级以上基地平台与湖北民康制药合作,公开遴选人才、建立专家级、团队式合作机制,实现合同化管理,建立强有力的研究合作伙伴,研究与开发新药品与新技术并培养拔尖型业务人才。而素质教育的合作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始终,以“次级代谢产物SecalonicacidA对H22荷瘤小鼠疗效及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本科毕业设计为例,涉及到不同分工,有实验材料的准备、仪器的调试、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荷瘤小鼠的制备、毒副性实验与分析等不同环节,都要因人而异进行指导,师生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任务。

1.2创新提高是共同呼吸协同创新分为面向科学前沿创新、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创新和面向区域发展创新四种类型。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强强联合,发展并建立一批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和有国际影响的主力阵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创新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创新的学习,才能迅速接收新知识,提高技能,创造新生活。从强调学会转向强调会学,从注重记忆转向注重思维,重点解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以三峡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科研三级实验室为例,研究发掘三峡库区和神农架林区的宝贵药物资源,培养中医药人才,重点研究中药多途径抗肿瘤药物筛选,在中药抗肿瘤药理、抗炎、镇痛药物研究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分析手段和仪器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而素质教育历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峡大学医学院学生除了在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二等奖外,还在学校高水平足球队、大学生龙舟队、篮球队、大学生艺术团的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使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1.3服务社会是共同目标高校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注重实践与实效,服务社会是共同目标。协同创新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素质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是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社会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注重实效提高服务社会的品格和能力。以三峡大学中草药资源研究与开发研究所为例,有五个临床医院和一个公共卫生研究中心作为教学单位,不仅服务了当地的医疗医药,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外国留学生,将中医文化与地域特色输送到世界各地。而素质教育亦为广大用人单位提供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护理学的优秀人才和骨干,不仅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也为社会主义和协社会增添光彩。

2协同创新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实现各方优势互补,以政府为中介组织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模式,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同创新是一种新事物,如此大规模通过机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的尝试没有先例,而素质教育则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长期进行素质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重视,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对象和范围不一样、力度和模式不一样、难点与成效不一样。

2.1对象和范围不一样协同创新对象是高校和其他创新体,范围是各行业、国内外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各要素的有机融合和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与其他创新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协同创新以多个创新力量的协同合作为外在表现形式,以创新要素之间的有效聚集和有机融合为突出特点,充分汇聚国家、社会、行业等现有资源,积极吸纳地方、行业、企业以及国内外社会的支持和投入。素质教育以人为主体,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与和谐发展。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范围涉及到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三峡大学医学院协同创新的范围涉及到中药药理、中成药物制备、类固醇类药物及衍生物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头孢类药物中间体研发、土家族医药研究、抗艾滋病药物与治疗策略研究、鄂西中草药资源品质优化及相关健康产品开发等医学、生物、制药、材料、化工等多学科领域,并拥有一批专深尖学术人才,研究人员涉及到校级领导与职能部门,形成素质很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而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范围涉及到德智体各方面,从寝室文化到防火防盗、从课程建设到实践环节培养、从音乐美术到图书馆运动场、从学科竞赛到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礼仪、品德和能力的培养。

2.2力度和模式不一样协同创新作为国内高教界的一项重大工程,各种创新平台与资源是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并且不断动态变化,是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是当今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化的新模式。素质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等方面的正面影响,因材施教,培养学习兴趣,通过教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与运用信息的能力。以三峡大学鄂西中草药资源品质优化及相关健康产品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形成区域、高校、企业、科研团队、研究生培养五位一体的模式,整合优秀人才与资源,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及企业研发创新实践,发挥协同体的实践优势,培养区域发展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而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重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制订一系列有关临床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的工作规范。并以大学生讲台为平台,借助先进的网络化模式,开展教与学互动的素质拓展,医学院现有14个社团,并建立了心理健康网站,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才。

2.3难点与成效不一样协同创新不同于过去之处在于更注重组织制度创新,特别是要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和国家创新需求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破解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制度保证。通过有机融合放大创新功能,产生1+1>2效应,出实质性、高水平成果。素质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基础教育与创新实践之间的平衡是需要解决的难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卓有成效,仍在不断进步中。以抗艾滋病药物与治疗策略研究协同创新PI团队为例,需要完成的绩效有国家重大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省级获奖项目、硕士优秀论文、专利申报、国际学术会议交流、青年教师培养,难点是成果转化并取得经济效益100-200万元等。而素质教育重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形成了整套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量化测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196-02

班级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良好的班风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过程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大学班级建设的情况不容乐观,“班级”在很多大学生的意识中概念不强,“班级文化”的建立不够细致和完善,缺乏班级活动,从而降低了“班级作用”的效率。

1 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计划意识淡薄,生活无规律性

大学的学习生活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将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以及将来的成就。然而,很多学生在高中以前的目标较单一,即考上理想的大学。到了大学以后,计划和目标的选择面变广,而且较高中而言缺乏了家长和老师的约束,从而自己的学习、职业规划变得不明确,缺乏了学习计划意识,生活变得无规律,逐渐养成了懒惰、做事无条理的坏习惯。

1.2 学生自我意识太强,集体主义思想逐渐淡化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主要被统称为“90”后。由于当今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愈加充实,很多父母对于子女的思想教育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使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我主义”观念。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立。部分学生在从小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集团主义观念,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情况,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3 学生对电子产品依赖性较强,从而减少了同学间交流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随身携带有手机、MP3、平板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这些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各种新鲜游戏、歌曲、电影等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课余消遣项目。于是,他们开始沉浸其中,一下课就开始玩游戏、看电影、连续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宅男宅女。他们越来越沉浸在这些虚拟的网络环境,有的甚至已分不清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从而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1.4 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活动形式主义大于行动主义

在部分高校中,一些活动组织者往往不会非常认真地组织开展一场课余活动,而只是应付了事,对于活动本身的意义的理解较为缺乏,认为开展活动都是为了应对活动本身,而不是去研究活动开展带给大家的真正价值。这样一来,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有所欠缺,学生的参与性也大大降低。

2 解决班级建设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加强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要从班级和学校两方面入手。以班级为出发点,更要以整个学校为出发点。从领导做起,从老师做起,以切身的实际行动来影响、感化学生。好的大环境能塑造好的小氛围,同时,小小的班级环境也是学校这个大环境的组成元素,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班级干部也应该响应学校号召,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去感染、带动身边的同学。

除此之外,班干部同时也应该着力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是一种以价值、心理等为特征,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产生匹配作用的柔性战略管理手段。”如班级群体文化、寝室文化、集体的价值取向等,都能够促进班级文化的开展和建设。可以鼓励同学以寝室为单位,建立自己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寝室文化,从而再以寝室为单位共建和谐、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

2.2 健全班级体的学习规划制度,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

学习是每个班集体最核心的一项内容,也是每个人在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为了高效率地学习,学习计划是必不可少的。班级学习计划是将每个同学的学习计划融在一起,共同为了学习目标前进的根本依据。

2.2.1 分组讨论,互帮互助,建立“多帮一”、“一帮一”体制

以寝室位单位,将本班同学分若干小组。每组各设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对该小组内的成员进行管理,包括上课考勤、作业完成情况统计及小组成员的思想工作。对于作业的完成,在做题之后组织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及疑难解答,做到充分集结小组里每个人的智慧,组内不能解决的再在小组间进行讨论与交流。组长实行轮流担任,这样既可以激励每个人更加认真的学习,真正弄懂每一道题目,又可以提高每个人的领导组织与沟通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理念。

另外,在班级体中建立“多帮一”、“一帮一”体制。以班级中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同学为龙头,对成绩相对较弱的同学开展帮扶活动。首先,确定成绩交为优秀者,然后制定其对成绩相对较弱者开展帮扶行动。对于成绩提高较为明显的小组,实行奖励制度,这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对班级成绩整体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2.2.2 集体自习

设立集体自习。在学校规定的自习教室中,每一个星期进行二到三次集体自习时间。由于大学课堂异于中学课堂,老师授课内容较快、较多,很多同学课堂上无法全面掌握。对于老师在课堂中讲解到的知识点,有疑惑之处可以提出来,自习时间可以一同讨论。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其目的是给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监督大家做好预习、课堂、复习巩固几个环节,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吸收消化,并且及时做题巩固,同时监督一些不太爱自习或者自习时做其他事的人可以高效率的学习。

2.2.3 组织各项知识竞赛活动

针对不同的学科,每一个月组织班集体进行一次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可以较好的使大家更深刻的掌握书本知识的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对大家的知识面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扩充作用,同时也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

2.3 增加课余活动的开展,增强班级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2.3.1 课余活动开展的目的

开展班级课余活动,是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也是班级建设的重要载体。辅导员和班干部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深入了解班级成员的需求,围绕学校主题活动来设置班级活动的议题,找准班级成员的兴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长知识,提供能力,使班级成员获得充实愉悦的体验。通过开展班级成员感兴趣的活动,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活动,促进班级成员互动、增强班级成员彼此了解,建立和谐的友谊关系,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直接的密切联系,逐渐形成团队概念,促进成员在合作中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体会团队的温暖,提升班级情感,以加强班级建设。

2.3.2 如何增强班级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开展班级课余活动固然重要,但是如何提升班级成员参与课余活动的积极性却是保证课余活动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要取得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让学生自愿参加活动。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现学生的创造精神。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根据学生的能力特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

第二,活动要具有教育意义。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要引导学生参加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防止和克服学生对低级趣味的兴趣倾向。始终坚持活动育人的指导思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文明行为教育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

第三,开展有趣味性的活动。要让学生们消除紧张和厌烦感,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快乐中进行情感体验。

目前,在高校班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高校班级建设的方法和策略远不仅如此,建立好系统、积极的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班级建设应该是大学思政教育和团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坚持全面育人,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64

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参与到高校教育中来。这些企业或者利用自有资源创办学校,或者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自身及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懂企业管理的实用性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企业文化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大学校园中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1 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企业成员所普遍认可与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远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的总和。【3】企业文化包括一系列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企业制度、信念等。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向前发展的巨大推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历史中不断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它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生命底蕴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诸多因素,对于师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精神素养、发挥教育的规范和育人作用重大。

2 校企文化互融的意义

民办高校一般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文化互融,把企业文化价值观有效地渗透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规模的大幅增加,而就业岗位有限,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学生的就业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就在优秀企业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2 学生就业后能更快适应工作

在校期间未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熏陶的学生,开始进入工作时,虽然都要接受企业新人职员工培训,但都会有较长一段时间的不适应。而校同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融合,则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适应工作的时间。

2.3 增强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生源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基础。优秀企业文化融人校同文化,使民办高校在教师素质、学生能力、办学水平方面更有针对性。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率都会得到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因此得到增强。

3 海航集团的企业文化

海航集团有限公司是2000年1月组建,涵盖航空、物流、金融、旅游等产业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海航集团2012年营业额1073亿元。海航集团从偏居一隅的海南岛壮大为年营业额上千亿元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优秀的企业文化一直被其视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海航的企业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为核心的。表1试图说明海航的文化体系

正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引领下,海航集团曾四次荣获“中华慈善奖”,多次荣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杰出企业”、“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奖”、联合国颁发的“南南奖一企业社会责任奖”等。海航自成立以来,热衷于公益事业。持续推出“光明行”、“至善井”等公益活动,在支持教育、帮孤助残、扶贫赈灾、环境与文物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总价值逾8亿元。2这些都是海航文化中“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的体现。

4 海航文化融入长沙南方职业学院校园文化的实现方式

海航集团于2010年4月开始接管长沙南方职业学院。学院专业和集团产业对接的同时,将海航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同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学校的校同文化融合使长沙南方职业学院的职业教育锦上添花。

4.1 物质文化层面引人海航企业文化

物质文化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就企业而言,物质文化体现在人们可感知的企业建筑、企业徽章、标识、统一制服等被人们第一眼所感知的外在物质形态上。就大学校园来讲,表现在校同的建筑形式、道路名称、校徽、标识等多个方面。加人海航集团后,长沙南方职业学院在校园文化物质层面建设方面引入了海航企业文化。具体做法包括:将教学楼命名为“求知楼、至诚楼、楼”等既体现海航文化精髓又有人文感召力的名称;在教学楼门栏上悬挂了海航的经营理念“诚信、业绩、创新”字符,同时行政办公室中、图书馆、宣传栏等显著地方张贴了《海航同仁共勉十条》;修建了凉亭缅怀《海航同仁共勉十条》的提出者南环瑾先生,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凉亭;学校宣传片及教室里的宣传黑板报引入了海航企业文化宣传;教师及行政人员上班时穿工装、配带工号牌等。这些做法,使广大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海航企业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起到了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4.2 日常校园管理中引人海航企业文化

具体做法是:第一,将海航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每年新生入学的开学第一课,海航集团的陈锋董事长总是亲自给学生讲授海航的企业文化,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学会“人道做人”的学问。并通过设立“董事长助学金”表彰和鼓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这体现了海航“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作点事”的理念。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做一个社会有用个的人的理念。学生在校期间,开设不少于8课时的《海航企业文化》课程,这门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

第二,建立每周二海航文化全员学习长效学习制度。每周二下午的时间,学院不安排教学活动,将此时间段固定位为海航文化学习。此外,通过在学院积极开展海航价值体系演讲比赛、海航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广海航文化。通过宣传片演播、书写海航文化学习心得等形式,强化广大师生对于海航文化的认识。培养师生员工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精神。在情感上认可海航的企业文化,在道德上树立遵守职业操守的理念。

第三,开展新生劳动周教育。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开展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通过用自己的双手美化校园,加强对校园的认同感。建立日常上课考勤制度、学生会会议穿工装、带工牌等一系列制度,使学生意识到上课就和上班一样。慢慢在校园中形成了职业素养。

第四,积极组织师生员工参与海航集团活动。每年夏天,海航集团会奖励集团内的优秀员工参与集团组织的夏令营活动,除了参观旅游景点外,还参观集团内其他企业,此活动也辐射到校园中。学院每年也会选派优秀的师生参加该活动。使师生更加了解海航集团的运营情况。

4.3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

建设高度仿真实训室,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我院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在航空模拟仓上课时,主讲老师是具有工作经验的海航集团的空乘人员,要求学生必须身着海南海空公司空乘人员的工作制服,这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名学生,还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其毕业后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同时学院依托海航集团相关产业,开办了“海南航空空乘定向班”、“海航酒店班”、“海航金海重工班”、“物流管理人才定向班”等,还与多个知名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这使学生接触到与今后工作岗位极其相似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对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环境等形成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其他引入企业文化的措施

其他的措施包括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企业专家座淡会和任职职业教师、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等等,都能有效提高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的深度。

5 结束语

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学生提早接触到企业环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形成并提升,对其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奠定了基础。高校应该积极思考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途径,为我国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洪让.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平台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谈,2014,(6):192-1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