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20 09:23: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保护发展前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环境保护发展前景

篇1

一、破坏环境,对水土的影响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环境破坏对空气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

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二)环境污染对身体的影响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三、环境的保护

(一)坚定不移的健全环境保护的地方法律法规

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于支持,例如:对于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粉尘,放射性无助,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除了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环境保护措施,对高耗能企业按章节能设施,还需要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破坏环境的“代价”,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用法律保护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真正把防污染和保护环境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的宣传

环境保护锁解决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3.22日是世界地球日,人们正尝试着各种方法让环保赢得大家的重视,当然孩子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培养其良好的环保修养对于祖国长远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与法制宣传部门紧密结合,将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纳入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体系,作为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普法考试考核。二是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教育培训制度。

(三)加强施工中的管理,杜绝不顾环境的开发

篇2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至采取掠夺性开采模式。特别是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实质是人类不断影响与改造环境的过程。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大自然,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要把人类利益作为第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

一、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处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水平也获得了极大提升,经济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但是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留下了严重的环境后遗症,阻碍了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重大环保工程、完善政策措施”,这突显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和谐的关系,而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并非是一对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之于经济发展,恰如考试之于学生,没有学生喜欢考试,但考试确实能促使学生提高成绩。

Porter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著名的“波特假说”,他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而这些创新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抵消由环境保护带来的成本并且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环境会促进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其次,环境也会制约经济发展,环境会受到经济活动的影响,粗犷掠夺式的经济发展必然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人类自身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但是我们要如何正确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呢?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合适的环保标准。首先,环保标准的制定,会在短期内减弱企业的盈利,从而减少物质财富的积累、减缓经济发展,而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是以经济发展为客观条件的,所以制定环保标准会延缓新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保标准的制定会减弱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损害,减少了未来的治污成本,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根据“波特假说”,环保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综上所述,环保标准的制定有利有弊,问题的核心是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应的环保标准,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要建立不同的环保标准。

合适的环保标准会促进经济发展。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国外汽车生产线时,出于成本考虑是没有尾气排放装置的,这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制定了尾气排放标准,这就客观推动了汽车行业生产线的更新换代,使我国的汽车工业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现在我国已经从技术落后的汽车进口国转变为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的汽车出口国。

但我们也要看到,新技术的创造与运用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有些产业,由于短期内无法突破技术瓶颈,所以只能通过牺牲产值的方式来减缓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企业并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所以依靠环保标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三、建议与对策

环境与资源是有限的,用于治理污染的经济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把环境也看作一种经济资源。污染环境就相当于开采了资源,我们需要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这就要对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估定价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协调好环境问题,防止环境问题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环境税作为内部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逐步取代传统所得税作为主要财政来源。由于传统所得税是就业者的劳动收入和企业的经营收入,会抑止就业和投资。以环境税取代所得税既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投资的增加。发达国家在环境税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等,美国在70年代就开始征收SO2税,而我国也将于今年征收环境税,江西、湖南、湖北将成为试点。

加大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科研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成果增加环保手段、提高环保效率、反馈自然环境,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才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方法。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消除部分企业的侥幸心理,决不姑息。同时加强环保意识宣传,灌输环保理念,促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

四、结论

环境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种公共物品,这就难以避免“搭便车”的问题。环境破坏者形成外部成本,具有负外部性;环境保护者形成外部收益,具有正外部性,这就造成了环境破坏者未得到惩罚,而环境保护者未得到补偿的局面,解决方法就是通过行政干预将外部性内部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健康、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强,舒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与改革[J].2008(3).

[2]周国梅,唐志鹏.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经济政策[J].2008.108.

篇3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44-01

1 盘县城关镇经济发展现状

盘县城关镇现城区面积8.1 km2,人口7.3万,其古城部分始建于明洪武22年,作为盘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610年。境内有多处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美食文化远近闻名。但自1999年盘县党政机关搬迁红果新城后,整个老城区经济发展逐渐困难,社会管理的燃点、爆点不断增多。盘县老城区属于群山怀抱的谷地、发展空间狭小。县委县政府当时作了“建新城、保老城,两轮驱动、比翼齐飞”的公开承诺。然而多年来地处盘县几何中心的百年城关却因累计投入不到十亿元而逐渐衰退。城关镇群众的诉求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反映基础设施老化,影响城市功能发挥;二是反映公共服务滞后,影响城市生活质量。

在该情况下城关镇明确了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首先,结合城关镇“非工非农、亦城亦乡”的实际,决定了服务业是主要出路,该想法已形成共识;其次,是启动古城修复与旧城改造,利用机关单位和当地企业闲置资金划拨用于古城修复与旧城改造,将来以置换、拍卖等方式盘活资源,撬动市场资本投入,为改造建设提供土地、资金支持;再次,请政府倾斜财力,支持城关镇实施好老城区三一溪河道景观建设和环城绿化带建设,将城关镇建设贵州西部的“文化服务区、旅游集散地”,打造“文运胜地、美食之乡、休闲之都、商汇之城”名片,树立经济转型发展的典型为整体的建设改造工程奠定基础;最后,加大基础设施的项目扶持。尽快投资建设红果至城关快速通道和城关环城公路改造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城关北郊狮子河水库,减缓用水紧张,增强生态效果。

2 盘县城关镇经济发展同环境间主要矛盾

2.1 水环境污染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决定以服务业为主要出路的发展思想,过程中由于工业废水就近排放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均会对当地水环境带来影响,虽然目前该类水排放量较小,但长此以往该类污废水不经处理则会给当地水环境带来较大危害,甚至会对河道景观水体带来影响。

2.2 大气环境危害

在启动古城恢复与旧城改造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均会带来大量的人力和机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并会带来大量扬尘、粉尘以及毒害气体等污染,该类污染尤其集中于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因而越来越多的大气污染物势必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质量。

2.3 有机废物污染

当前该区域内有机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人畜禽类粪便以及工企业内所排放的有机废物等,该类废物的存在不仅对可利用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尤其是在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卫生状况及镇容镇貌。

2.4 生态环境影响

随着当地城镇化的推动,势必吸收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发展动力,同时也会相应占用大量农田作为场所,并会对当地原有自然景观等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随时间延长其必然对当地生态平衡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同时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施加的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以及大棚薄膜和有机废物等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带来极大危害并存在潜在威胁。

3 盘县城关镇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协调措施

3.1 科学认证,总体规划

在盘县城关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其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融为一体,即将经济—城镇—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和同步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务必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人民得到包括环境质量在内的实惠,在制定着力发展产业时应经经济同环境相协调及“双赢”纳入开发、创新和经营战略中,当地人民则应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以有力推动市场向经济和环境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同时应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工作,最终实现城镇建设中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携手共进,最终实现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社交等提供良好条件。

3.2 因地制宜

在城关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并时刻将环境保护配合到小城镇经济发展中,在制定各项发展规划时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制定主要产业及主导产品,但应保证同国家及当地政府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并逐步向专业化靠近,最终营造出一个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需求互补等一体化经济结构,最终将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绿色家园。

3.3 加强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手段

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应政府部门应严查环境违法违纪行为,并加大对该类现象的处罚力度,严格执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来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尤其应结合当地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现状加强排污收费管理;应逐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以及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并在今后应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物品价格中能够反映出其所带来的环境代价,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激励加强污染的治理,最终实现城关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

3.4 着力发展环保产业

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环保投资总量、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向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数量及规模对当地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城关镇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结合建立公共财政需求,在财政预算中设置足够的环境保护和建设经费,并且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逐步扩大污染防治费用规模;当地乡镇政府也应努力创建同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机制,并通过完善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引导、鼓励多元化资金投资环保产业,逐步实现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和市场化。

4 结语

在当前国内重经济工作的阶段,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也应视为不可忽视的工作,尤其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经济与环境充分融合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小城镇的必由之路,也只有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方可实现以较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来换取较高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如何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促进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一直都是我们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传统产业梯度的转移,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和有一定污染的产业,若产业项目选择不当,就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所以也付出相当沉重的环境代价。环境债,如何还?迟还不如早还,早还早主动。因此,我们既要在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同时也必须明确,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应当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建立在服务于经济建设,使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强化环境监管力度,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风险的意识,科学地把握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管理的规律,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难题,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以往我国走的都是传统工业化道路,发展模式基本上是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而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却日趋尖锐。现在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全新发展之路。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成为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选择,而且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的方向。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就必须尽快摒弃传统的“投入高,消费高,排放高,效益低”的“三高一低”的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只有走出这样一条新路子,经济发展的问题得以解决了,环境保护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对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与客观要求。

篇5

(1)发展经济林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的日益锐减,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开发之路。通过发展经济林,一方面可以可以丰富食物品种,改善饮食结构;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对耕地的压力。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林,既可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又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对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发展经济林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许多经济树种不但能生产经济林产品,而且具有观赏价值、发挥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功能。如: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棘,集果用、材用、叶用及园林绿化为一体的银杏等。因此在今后营造水土保持林、平原地区营造林网和农田防护林、城市乡村的绿化美化造林时,要认真考虑树种的选择,在满足其主要功能的前提下,也应注意发挥其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融合,发展良性循环的林业道路。

(3)发展经济林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经济林栽培面积大,经济林产品较多,在各个领域中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很多经济林产品是加工工业的原料。通过产品的深加工既可以实现原料的增值,又可以提炼数以千计的原料,如:松香可用于造纸,生漆可用于化工、纺织等。

由此可知,发展经济林生产带来了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和优化。经济的富裕能够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林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资源开发利用发展不平衡

以往由于森林大量砍伐,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造成了不少野生经济林资源日益减少,甚至不少品种濒于灭绝。如:对贯叶连翘、野黄连、红豆杉等品种的过度开发,加上保护力度匮乏,目前已列为濒危物种。目前我国许多山区为了为发展经济林开辟果园,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盲目发展,造成了许多剃得精光的山头,引发了水土流失,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上部分山区对森林资源的认识程度不足,使得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不高[1]。

2.2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具有盲目性

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林产业时没有坚持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结果造成不少劣质低产林。还有一些地方和群众盲目追求经济林的收益率,不重视对经济林的规划布局,单纯的认为面积越大,利润越高,忽视了集约经营和管理投入的重要性,其结果往往导致产品的低产劣质,甚至不少工程往往最后无疾而终。如:某乡镇在引资种茶叶项目中,缺乏对查外商经济实力和信誉的调查,仅仅在少量资金到位后,就大面积毁林开山种茶苗,当后续资金链无法到位后,该工程被迫终止,对该乡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经营管理粗放,增加了环境负担

经济林生产不仅需要良种,也需要良法。科学管理是丰产优质高效的根本保证。然而调查发现,一些山区群众因文化、经济等原因,根本不重视科学管护工作,如施肥、打药、垦复、修剪等。一些地方在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中,贪多求快,往往不分品种好坏,见种就采,见苗就栽,导致良莠不齐,品种混杂。不少地区依然采用用材林和防护林的传统管理方法,思想上只注重经济林的种植,但在管理上放任自流,使得多数经济林缺肥缺水,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不仅难以获得经济效益,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经济林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举措

3.1经济林发展应具有规划性

为实现经济林的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经济林发展必须具有规划性,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①农林牧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②以生产现状为基础,以自然地理条件为依据,综合考虑区划的社会经济特征,综合进行整体规划的原则;③以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3.2采用与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高效配置模式,发展生态经济林

在生态经济林建设中,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适乔则乔、适灌则灌、做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化、最优化。要采用与各地生态环境条件的高效配置模式,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如:在大巴山北坡的低山地带、汉水谷地,选择茶、桑、漆、油桐、板栗、杜仲、香椿、花椒、山茱萸等经济树种,营造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既可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又可防止水土流失,还有助于农户脱贫致富,具有良好、可靠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3]。

3.3营造有利于生态经济林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1)加强和完善与产业化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包括:

大力推广适宜各地条件的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加强引导和示范;建立规范有序的培训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加强对广大林农群众的教育培训。

(2)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调控和管理,加大依法保护力度。对于经济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加强管理,统一领导,对经济林发展须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对于不适宜开发经济林的地段,要坚决予以制止,避免引发生态问题。

(3)客观调控政策创新。调控重点要由一般农户向规模基地转变,调控方式要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调控策略要由小而全、大而全的均衡调控向突出特色、注重效益的非均衡调控转变。

3.4加强宣传教育 , 使广大群众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篇6

一、 前言及简介

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界不断冲突的历史。人类为了求生存改造生存条件,就不断向自然索取,甚至过度的索取。对此自然界不时以各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以警告。使人类逐渐意识到遵循自然法则的重要性。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人类迫在眉急的任务。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三、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主要环境功能:(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主要环境问题:(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做为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发展创造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为发展保驾护航,向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环境资源迅速的衰减,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越显得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08-02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意义非常重大,第一次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开始深刻思考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会议。1988年,联合国理事会主题会议讨论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使得这次大会成为人类社会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会议通过的几个重要文件,如《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性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消费模式,甚至是外交关系都产生重大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睫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可以选择的发展之路。在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中,有两个基础问题值得首先研究,即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问题,以及伴随着主体问题的权利义务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以上这些问题似乎不值得讨论,但随着生态伦理学把道德调整的范围由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以及环境法学对环境权利体系的深入研究,使这两个问题成为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建立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

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深人研究,正是从多学科多角度全面探索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经济学的提高整体效益,社会学的实现效率公平,生态学的共同进化,都有两个共同的基础问题:(1)利益、权利的主体范围是什么?(2)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如何?简言之,即可持续发展是谁的发展?“他”有权做什么?“他”必须保护什么?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作为主体居于中心地位。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人,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又是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在肯定自然内在价值的同时,就有承认人在世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尽管认识的程度有差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中国环境资源问题日显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既表现在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又暴露了与之相关的“人的问题”相当严重。单纯追求经济的片面增长,置环境问题于不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情况表明,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只有推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积极发挥人们正向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问题,从而保障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在可持续发展中,人应当承担的自然职责主要有:首先要保护地球免遭破坏和毁灭;其次要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坏境的再生能力;再次要善待地球生物圈中的每种生物物种,与之和睦相处。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责主要有:首先要承担起尊重他人和尊重社会劳动的责任;其次要遵纪守法并担当起维护团体利益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责任;再次要担负起他人的生活幸福、为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贡献自己应有力量的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与发展关系内涵丰富,包括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与全球化等关系。中国正在出现的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是由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关系内部逐步产生的质的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集成转变的结果,松花江水污染等频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是促进这种转型的加速器。作为经济活动的资源要素和废物的受纳体,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诸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环境与社会的关系是公众对生存环境变化与生活质量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环境与政治的关系是核心,是党和政府对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态度,并左右着这些关系发展的方向;环境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一国环境与发展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反映,或者是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作为它积极追求实现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环境保护是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最终走向现代化和文明。可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是平等的和统一的。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解决环境危机、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根本出路在发展科学技术。只有大量地使用先进科技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模式,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减轻环境的污染负荷。

四、中国环境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大气污染问题严峻。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汽车尾气造成的大城市的NOx、CO、臭氧浓度超标,有发生光化学烟雾的趋势;颗粒物污染极为突出,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总悬浮微粒(TSP)超标现象。在中国部分城市,由于挥发性有毒有机物(VOCs)污染导致的癌症与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七大水系,大中型湖泊及近岸海域水污染亟待控制。危险废物管理和控制亟待加强,环境污染事故成倍增长,已构成突出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以半挥发性、挥发性有机物、类激素、多环芳烃等为代表的微量难降解有毒化学品引起水体和土壤污染,通过污染土壤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入食物链。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入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已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随意倾倒或不安全堆埋,产生的渗滤和有害气体严重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因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酸化等引起的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加剧,水患灾害频繁;生态系统、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化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这进一步地警告我们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根据上述中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

五、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合系统,要实现社会持续发展这个终极目标,必须首先做到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源,其所有者是生存于其中的全体人类,而使用者也是全球人类。因而实现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唯一选择和基本任务。环境保护包含自然环境与资源和防止污染及其他公害两大部分。为了防治污染,必须制定环境立法,进行环境管理、监督,规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当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我们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为人类营造一个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的方面来实施。首先,合理利用资源。包括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其次,推行清洁生产。就生产过程而言,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就产品而言,要研究和开发生态产品,如中国生产出的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另外,还要树立生态技术观。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低投入、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持续发展的道路。总之,中国的环境危机不容忽视,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葛守昆,王志忠,曲福田.以人为本的行为分析与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 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篇9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对资源的需求很大,人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新的发展目标表和当前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将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人口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必须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中的贡献率,开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或无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产品,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耻寻发展道路。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真正付诸实施,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制作保障。

一、环境法制保障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国将面临更加紧迫复杂的国境和危机。人口规模更加庞大资源更加短缺,生态基础更加脆弱,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一些人为了追逐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有可能不顾良心和法律从事危害全社会利益的行为,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我国的基本社会经济特征和资源环境约束状况表明,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融合在发展目标之内,经济增长必然难以持久,任何的改革难以成功,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向持续立法过度,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实现中国梦

近些年来,我国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环境保护及防治污染法律法规,调控,引导整个社会行为,在政策方面调动社会舆论和个人行为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我国1998年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形势依然严峻,相当多的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一些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1998年发生洪水,赤潮和沙尘暴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在1979年就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原则。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协调起来。达到经济和环境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要将可持续发展有战略构想变成现实,应由法制作保障。

(1) 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稳定的发展:它需要有一系列利于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才能得到长期稳的有效实施,而法律的稳定性恰恰能够满足政策稳定的基本要求。

(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它既涉及经济领域,又涉及社会领域,它既要求经济的数量增长,更要求发展需求的质量改善。

(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竞争中的发展,要在国家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建设起能够开展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体制

(4) 可持续发展在国家范围内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法律规范的保障,国家的调控目标中实现。

(5) 克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创新,组织依靠法律的权威性。

二、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既是发展的资源又是发展的制约条件,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只有走克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使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小于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并使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能被环境自净,从而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例如随着城市的的发展,城市环境破坏并出现综合性的“城市病”即住房紧张,交通阻塞,雾霾天气多次出现,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降低。造成今年冬季雾霾天气的原因①汽车尾气的排放②城市工业锅炉及居民供暖锅炉的排放主要有烟尘,SO2、NOX、HC、CO等。在大气烟尘表面常吸附有重金属颗粒,某些重金属和其化合物(如金属钒系化合物)能使二氧化硫催化合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极易与水蒸气化合生成硫酸雾。硫酸雾引起的生理反应比二氧化硫单独存在于空气中时的危害强4~20倍,而且能侵入肺泡深处。③城市噪音及固定废物的问题。城市的噪音严重的影响人们的听力,长期处在50分贝以上的噪音中会使内分泌絮乱造成精神紧张等症状。

为解决上述环境问题,我们首先将可持续发展的性质和规模确定好。应根据本地区的自身环境条件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历史条件和资源状况等客观条件决定。第二,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管理水平。通过定期检查、专项调查、集中培训等形式提高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第三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及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即调整能源消耗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同类别的能源所占的比例。尽可能的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目前我市对供热燃煤锅炉正处在逐步改造成燃气锅炉。第四,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在提高城市生态值,减少城市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生产量。第五,重视绿化及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三、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在经济发展中抓好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石油就历史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环境保护意识,近些年来,我国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哟很大提高。从认识上战略上、思想上、管理思想上发生了转变。这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环境战线多番努力的结果。认识上的转变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小环境”到“大环境”,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经济建设实践证明,经济稳步持续发展,是环境得到保护的基本条件,盲目发展经济的后果,只能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只考虑环境问题,又会限制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既要遵守经济规律又要遵守自然规律。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步增长,在发展中要注意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必要的战略选择。我国记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从总体上讲,我国的综合锅里还不强,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人们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手段落后,至今仍处于贫困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差,经济效益不高,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党的“十”报告提出:继续坚持改革开放。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降低能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才能消除贫困,提高科技水平。为防治污染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才能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保障。

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机构,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转移,首先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业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速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逐步实现现代化,第二是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结合现有工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法生产,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利用税费政策促进克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体系。

篇10

一、中小城市发展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趋势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城市化就是通过发展聚集效应,将人们的生产、生活集约化,改变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达到城市现代化。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现代化,高效、集约是必然趋势,大量的农业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或是就地城镇化。农村的土地使用日益集中,农业生产力将大为提高。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满足了城市必需品的需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城市化促进了商业、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在劳动技术、资金、交通、通讯、就业机会及居住条件等方面都比乡村拥有更多优势,这就吸引了人口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规模效应,经济活动的聚集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小城市是指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目前我国共有中小城市2160个,其中地级212个,县级1948个。中小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中小城市创造的GDP达数百亿,创造的财政收入已达数十亿。当前,中小城市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加速发展中小城市建设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我国大城市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膨胀,已经趋于发展的极限。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空气污染等“城市病”愈演愈烈,汽车限购的城市不断增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已经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趋势。中小城市都没有大城市的这些问题,这是中小城市的优势。

其次,从我国户籍制度管理的现实考虑,开放中小城市户籍,就近接受农民进城,成本较低,难度较小。农村人口就近进入中小城市,心理落差小,容易接受。中小城市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城市人均GDP已达到1万多美元,而7亿农村人口人均劳动生产力很低,要使中国人均GDP从目前的7000多美元进入到12000美元以上,关键是使农业劳动力尽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到城市,就可以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最后,当前稳增长、扩内需的宏观调控要求,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两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经出现连续下滑的趋势,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展望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将进入“新常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转入中低速运行。而中小城市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来讲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扩大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通过中小城市的发展来扩大消费、扩大投资,从而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止跌回升,为“十二五”乃至今后20年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环境保护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外延式的中小城市发展道路。一方面,城镇化推进呈现出高速度、低质量的特点,农民市民化程度低,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另一方面,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特征明显,资源配置效率低,中小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大。环保为经济让道的现状一直未变,在中小城市表现的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污染也发生了转移,从一些发达地区转移到了内陆,从一些备受瞩目的大城市转移到了中小城市。看看身边,我们不难发现自己所处的地区都在大力吸引大城市等发达地区转移来的重污染企业,有的钢铁厂搬进了内陆县城,有的化工企业从沿海转移到了内地小城市,我相信居住在一些中小城市的人都能发现自己身边一时间多出许多这样的工厂。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中小城市发展太快,政府普遍缺乏城市发展环境建设的合理规划和质量控制,更缺乏建设城市的生态观。尽管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执政理念,但解决环境问题还缺乏必要的措施。就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危害来说,随着私家车的增长,汽车越来越成为中小城市环境恶化的主要方面。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汽车燃油需求量将达到1.5亿吨,是2000年的3.3倍,年均增长5.89%。汽车尾气污染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致命的伤害。不仅如此,城市垃圾、噪声污染、水污染等也将成为中小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些问题将引起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协调的优美的城市环境,更好地适应城市化的扩张趋势,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改善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打好环境保护基础

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产业结构与居民生活消费模式必然造成资源供应紧张、不可再生能源大量消耗、环境恶化等后果。这种结构与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我们必须吸取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持续恶化的教训,避免重走“发展―污染―治理”的老路。一方面,要加速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拓展“开源”之路。政府必须实行倾斜政策,积极培育,形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科研部门必须加大投入,深入研究,提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支撑;企业必须目标明确,抓住商机,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行“节流”之举,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企业层面,通过资源的梯级利用、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形成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在经济结构上,通过大力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须提高项目准入的“绿色门槛”,对污染重、难治理的建设项目,从严把关,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防止发达国家在全球性的产业转移中将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大连;必须调整现行林业政策,争取在林业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鼓励发展私有林业,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使林权权利人得到实惠,以调动人们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必须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市民的生态道德素养,通过教育、宣传、法治等多种手段,逐步减少直至杜绝乱砍滥伐、违法侵占绿地及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现象,使保护森林、重视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深入人心。

在社会层面,通过产品生产厂家与用户之间的循环、市民的循环消费与层次消费、废弃物的回收与再资源化网络,完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

2、树立环保观念,合理规划,完善城市生态工程建设

传统观念把自然环境作为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人类可以对其任意处置。然而,在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不应该把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相互对立的两极,而应把它们看作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不仅如此,我们也不能片面理解城市环境保护,认为只不过是要搞绿化建设,而不是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解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环境生态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统一体。社会生态化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经济生态化表现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合理高效,生产消费模式可持续等;自然环境生态化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相处。我们必须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始终。

城市规划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开发的关系,延续历史,体现特色,兼顾发展。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优势,侧重做好城市生态工程建设的文章。例如海南三亚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对大海的利用,海边岸线沙滩杜绝人工建筑,除休息观景座椅、照明路灯、步行道外,尽量保持大自然的原始风貌,滨海与生活区之间要有绿化隔离带。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上必须体现前瞻性,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设计疏密有序的空间错落,又要考虑互为支撑的功能错落;大到城市容量拓展的纵横空间,小到道路的曲直宽窄,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的基于山水理念进行的各具特色的意境创造和环境设计。历史启迪现代,我们更有必要继承创新,在迅速城市化的今天,通过科学的、特点突出的规划建设,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景观适宜的人居环境,又强调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特色。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事业的推进、公共安全的提高、社会救助的普及,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通过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备、商务成本的降低、创业机会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化都市。

城市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要考虑子孙后代的万年福祉。例如芬兰第一部森林法在1886年便已产生。芬兰人都知道,由于气候的原因,林木成材周期大都在80年以上,所以植树人很少直接受益,父母种树、子女受益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政策管理所形成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人文精神,使得芬兰成为世界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细化、量化,如中水回用的普及率、绿色住宅的应用标准、废物排放标准、生态保护标准、污染治理标准等等,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高。

3、以税收法制手段对抗市场缺陷,促进环境保护

市场机制有许多缺陷,外部性成本进而导致环境污染是其中之一。所以要想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只有通过政府有形的手,以税收法制手段才能实现。合理的税收政策,可以引导和推动节能减排产品的市场发展。从需求的角度看,税收通过作用于产品价格,会对能源的需求及消费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从供给的角度看,税收鼓励政策会对环境保护项目产生积极作用。例如,通过对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征税,将其大量的外部负效益内在化,相对提高了环保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环保产品的市场发展。

目前,我国在运用税收手段促进环境保护方面还缺乏全面有效的设计,只有比较分散、零星的税种在鼓励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这一市场机制的负外部性会日益扩大,现有的税收制度不论覆盖范围,还是调节力度,都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健全和完善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在现有节约能源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鼓励和引导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生产,鼓励先进的节能设备的进口,控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出口。总之,我们必须建立系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环境保护。基本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研究支持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二,研究制定鼓励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推广使用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对企业达到一定标准的环保、节能设备投资以及为节能、环保设备研发的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次,调整现用税种的税制内容,增强其环境保护的调控功能。研究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将不符合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纳入征税范围;研究调整车辆购置税税率结构,引导消费者购买低能耗、低污染汽车;改革车船使用税的计税标准,对不同能耗水平的车船股东使用不同的征税额度,实行差别征收;调整出口退税制度、出口关税制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出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构建足以对抗环境污染的绿色税收体系。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采用收费方式,如水污染费、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等,收费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固定性,环保效果十分有限。例如,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眼前利益,对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收或者少收相关费用,造成不少企业宁愿交费而不愿治理污染。鉴于我国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建议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谁多污染,谁多排放,谁就要多缴税,以此增加企业排放污染的成本,实现环境污染这种外部负效益的成本化,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使税制结构朝着绿色环保方向优化,这也是国际上的大趋势。

篇11

一、引言

当前,我国环保技术实现了飞速发展,同时也面临了严峻的问

题,即如何有效协调控制科学技术应用、维护生产力、做好环境保

护事业等各个层面的相互关系。无论任何国家,环保事业均是一项持久、长效的复杂任务,为有效应对现实问题,我们应进一步明确环保技术未来的发展研究重点。即应积极发展集中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科学技术,具体包括污水回收资源化处理技术、污泥净化处理技术等。同时,对于造纸工业产生的污染物体以及固体废物也应继续加强预防治理。在皮革生产行业中,应积极发展对工业废水污染的有效回收以及污泥治理相关技术手段,进而真正推动我国工业生产领域向着清洁化、环保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伴随城市人口密集程度的不断增加,交通运输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日俱增,因此我国应大力研究开发预防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问题的环保技术。当前,应用最为主要的净化技术有净化尾气与制造洁净能源、加入高效环保与节能的添加剂。为进一步营造洁净、绿色、环保的城市环境,还应努力研究开发处理城市垃圾的科学技术,重点应研发卫生填埋与低污染垃圾焚烧处理技术

二、目前我国的环境状况要点分析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总体上仍然还是在恶化,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不断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并且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我国很多区域出现了严重的酸雨污染问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酸雨污染地区。其次,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自从人类脱离了刀耕火种的田园生活以后,尤其是进入新的城市和工业化的社会以来,我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和复杂。目前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有机物的污染导致的,但是最近几年水污染现象又有所恶化,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已经变得十分突出亟待解决。再次,植被破坏更加严重;森林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对于森林覆盖率的要求不低于 30%。尽管建国后我国持续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希望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但是却导致森林破坏现象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

三、现代环境保护技术措施及其应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最为主要的污染便是三废污染,即水体、大气以及农药化肥污染,这会令我国宝贵水资源更加匮乏,同时也令土地荒漠化的程度不断加大。可以说,我国生态环境正在受到无法想象的严重破坏,对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作业形成了较大的威胁影响。

2.1生物技术

2.1.1水体净化技术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使我国一批批工业城市的出现,工厂的污染物、废弃物被直接排放到水源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现象。另外,人们环保意识的薄弱,经常直接把垃圾、废品直接带入水域,也带来了生活污水的问题。由于现代社会化学制品更加丰富,其化学成分也多种多样,十分复杂,例如有机磷、汞、重金属等,净化难度高。先进的生物技术能起到良好的净水作用,去除率高。例如,高锰酸盐预氧化技术,通过高锰酸钾与无机盐的复合产生的反应条件,促进高锰酸钾氧化还原稳态的中间物形成,强化药剂对有污染成分的氧化和吸附功能;还有新兴的生物直投法净水技术,把培育出的新型去污菌制成微生态制剂,再投放进污染水体,多种微生物共同发生降解作用,去除水中污染物,效率高。

2.1.2白色污染治理技术

从环保袋的大量出现、商场采取的塑料袋收费行为就可以看出人们对白色污染问题的重视。由于塑料难降解的特性,大量塑料垃圾对土地的污染和破坏十分严重,由此出现了新的现代生物技术,例如全淀粉生物降解技术,就是利用天然淀粉为主要成份的树脂制品通过分析变构再加上辅助剂加工成的塑料制品,这种塑料降解率高,在90%以上,成分无毒无害,适应各种加工塑料方法;还有近期青岛科技大学研发的全生物降解塑料技术,利用玉米、番薯等普通淀粉进行塑化,加入一定膨润土就可以制成替代传统塑料a品,应用率高,绿色无污染,甚至比同类国外技术还要环保。

2.2遥感技术

所谓遥感技术就是利用高空中的飞机、卫星等收集地面物体的电磁辐射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来判断、探测环境和资源,最后通过成像显示出来。它的应用范围大,速度快,受限少,准确率高。在自然环境的监测中,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气象、海洋、地质、农林等领域。例如,红外扫描仪器对海洋污染的监测,其原理就是利用多彩色航片半定量分析和记录海面污染物,再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对比,解读出准确信息;还有监测城市固体污染物的彩红外遥感影像技术,利用热红外遥感监测工业各类型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动态变化。

3新兴技术代表

3.1新型电除尘技术

电除尘技术在近几年有了新的发展,例如最新开发的泛比电阻电除尘技术采用轻型极板,板面与气流平行,交错布置在气流的垂直方向上,形成复合式ESP。它的收尘效果远远超过普通电除尘,适应性强,可捕捉各种粉尘、烟气等。其它的还有薄膜式电除尘、层流电凝聚电除尘、移动电极电除尘等新兴技术。

3.2激光热处理技术

激光热处理技术可以使原材料表面快速升温加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能源,可应用于工业零部件的加热。如今,我国对激光热处理和常规热处理技术的结合、激光冲击、激光熔炼方面都有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的现代化环境保护技术不断出现,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发展态势良好。只有不断更新发展我们的技术,才能让我们的环境保护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才能保证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现如今,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更多能源被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本身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威胁和伤害,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一意识的产生和深化进而推动了环境保护工程的发展。上世纪末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程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并进一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对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性发展这一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这一思想在我国经历了漫长时期,充分展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建立的发展关系。21世纪初为了解决更加多元化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以及大部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与此相应纲领和基本议程。充分肯定了这一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1世纪对外国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家为了应对环境问题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理论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产生共识。在多年环境保护工作中,我国积极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国情,投入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工作中。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理念被提出,伴随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理念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为我国顺利开展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目前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环境保护并不只是单方面的,包含的领域较多,比如建筑、政治、科技等都可以作为环境保护内容。由于领域各不相同,因此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关于定义自然也就有所出入,但毋庸置疑的是都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召开多次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会议,会议指出,这一理念既要使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为子孙后代谋福祉,避免由于人类能力的提升导致环境破坏问题越发严重。

 

二、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我国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一直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并且每年人口数量正在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人口数量过于庞大直接导致我国环境发展缓慢,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根据专家统计,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直接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约四分之一左右;其次,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主要问题,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将增加子女赡养负担,而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比如医疗等问题。据统计,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突破3亿,这也意味着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难题。

 

2.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环境建设的和保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离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速度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但是企业随意扩张等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约束。第二,效益方面。我国环境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提升,但是环境工程施工单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难于管理,对我国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极为不利。

 

3.环境和资源因素

 

社会环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大气污染为例,对我国六百余座城市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城市大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汽车数量猛增造成的。此外,水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我国内陆地区较多,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且空间分配极不均匀,北少南多。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环境的增长离不开劳动力、资源以及科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当逐渐提高这三个要素的比例,实现累积增长,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环境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力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劳动力问题也始终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劳动力并没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但是却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上述三个要素中,要优先发展科技,只有科技得到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了稳步提升,从整体上来说,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环境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科技方面不但没有取得进步,反而下降。科技创新率也在持续下降,这样一来,环境和科技就出现了矛盾,科技创新速度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科技创新,从我国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也将逐渐完善。环境体制的转型将会对科技创新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