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德育范文

时间:2023-07-20 09:23: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心理健康与德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理健康与德育

篇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学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学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篇2

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认识本质上依赖于对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认识。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命题的提出,既肯定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更强调两者的相互一致性与依赖性,这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中职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

助中职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职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职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职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职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篇3

小学儿童尤其是高年级儿童的独立思考和组织能力得到了较好发展,好胜心、进取心较强,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具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大约一半的同学在低年级或中年级时就担任过“干部”。有的虽没当过干部,但自认为“有当干部”的能力。面对“好胜”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我改变了以往根据“鉴定”指派干部的做法,在开学第一天就宣布:一周后我们进行第一学年的干部公开竞选,希望每个学生都不要错过这个好机会,做好准备。

一周后,竞选开始了,全班54名同学,有36人参加了竞选,时间持续了三个下午的自习课。最后公开评议,确定了10位班委干部、3位中队干部、3位科代表和12位小组长。这一做法,有意识地把学生推入竞选机制,给所有的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机会,给他们一个自我认识的机会。当选的同学深感“官位”的来之不易,增强了责任心;没当选的同学,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心理平衡了,克服缺点有信心了。他们知道,只要自我努力,自我完善,同学老师是会看到的,会肯定的。

学生在竞聘“干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判断、辨别等德育实践,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行为准则,全体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感染。这项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才智的机会,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需要。

二、树立意识培养“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也是班主任搞好班集体的得力助手。作为班主任,在选择好班干部之后,我着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树立平等意识、自律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

不管是班干部还是其他同学,都是老师的学生,大家都处于平等的地位,班干部切不可以“小干部”自居。既为班干部,就应该以身作则,处处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班干部不仅是号令的者,更是行动的带头者。班干部的工作是最大限度地为同学提供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帮助,力争做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并与所有班干部同心协力,为共同搞好整个班集体而努力。

有些同学既然当选为班干部,那么在树立这些意识的同时,既是对自己道德行为的约束,也是自我能力的一个展示,满足了心理需要。

三、榜样作用鼓励“干部”

当了班干部,就要通过树立道德榜样,为同学指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从而激发同学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首先要求“干部”要可敬,要有权威性,使同学们发现自己与“干部”之间的差距,愿意向班干部靠近。其次要求“干部”要可信,让同学们认为自己是能够学习“干部”的,把班干部的言行当作是自己言行的准则。再次要求“干部”要可亲,要有感染力,让同学们把学习榜样当作一个自觉的行为,促使他们把“干部”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经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由“靠近”到“学习”再到“内化”,学生从班干部身上都应学有所获。第一,培养了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第二,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心理。具有热情开朗、奋发向上的性格,养成善良、诚实、不断向上的品质。第三,学会与人相处。

四、轮换制度使用“干部”

成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给少年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想做“官”,做“大官”;想有“权”,有“大权”,这些追求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通过各种途径侵蚀着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的纯真心灵。

篇4

Brief talk mor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a Wenjuan

【Abstract】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Excellent mental quality depends on each kind of means. Each subject infiltrates each and cooperative mutually, but moral education holds the balance of individual mental education and also is one mail way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excellent mental quality.

【Keywords】Mor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filtration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正日益与国际水平拉近距离。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过着幸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他们就是完全健康的青少年吗?不!因为时代在发展,人的健康概念也在发展。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现在提倡的健康概念,重在从整体上把握、强调完整意义上的健康,而且是走向二十一世纪文明社会所要求拥有的健康,即:道德健康为统帅,生理健康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全面发展、有机结合。心理健康已上升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当务之急。

几年前,报纸报导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另一则反映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两名中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又如1997年中日青少年友好夏令营之行,中国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很不理想,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这些材料,确实触目惊心,引起了我的深思。

事实证明,不仅要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体魄,还需要赋予他们健康的心理。社会、家庭、学校都必须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在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门开设健康课外,我认为在各科教学中,老师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大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藏有不少适应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

在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注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各学科教学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如:语文教学中通过选择典型的文学内容,可以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再造想象能力,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及抽象思维,通过语文教学还可以促进情感、意志、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数学教学既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其想象力,培养其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的审美心理;理化教学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灵活性、坚持性、严密性的科学态度;历史和地理教学则可通过历史人物、自然国情等激发学生的高级社会情感,锤炼良好的性格;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等。下面,谈谈我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做法:

1.培养自信心。我去年新接了一个班级,在政治课上提问学生时,发现只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部分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从不举手发言。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公式:信心+恒心=成功。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的心理,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见,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损坏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要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就要培养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采用一个自信训练方法,就是要求全班同学上课时按座位顺序逐个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作出自信的反应。训练时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展。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可以提高学生自我价值感。如:可以出一些较容易的题,做好铺垫,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当学生答对时,老师对学生努力的结果给予肯定,使学生看到努力带来的进步。曾有一个学生,期中考试后发现各科成绩低,他告诉我,“他有病,要吃药”。家长反映,小学老师说他是小儿多动症。一次上课提问他,他答对,我在全班表扬他,“你真聪明”!下课后他找我问,“老师你为什么说我聪明,以前老师都说我笨”!我说:“刚才你答的很好,只要你认真听课,成绩一定会好,不信你试一试。”没想到他认真学习,期末考试时政治得了70多分。这个年级五个班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同学们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可见,只有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时,学生才会相信努力在提高学习成绩中的作用。这个过程,也是成就动机训练的过程。

2.激发好奇心。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学生喜欢某一学科,通常他们就会学得很好。我在教学中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如教材中讲到“正当防卫”时,我先讲一个案例:一个青年人回到家,突然见院子里一个人手拿刀子,正向他父亲刺去,青年人拿起地上的扁担,冲过去当头几棒把案犯当场打成重伤。这青年人的行为是不是正当防卫?我让学生先讨论后再发言,大家认为是正当防卫。我又问为什么只打头,不打脚,不打手?这是正当防卫吗?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理论根据,得出结果。在教学中,适当保留一些有趣的部分,让学生独立发现,以体会发现新事物的喜悦,有利于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好奇和兴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