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09:23: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消防安全工程的重要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提高认识,加强责任心
思想麻痹、松懈、安全认识不够是发生实验安全事故最危险的因素。由于实验室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麻痹大意,离开实验室时没有关闭电源,导致实验设备起火的事故并不少见。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突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思想,注重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师生安全观念,提高安全认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安全意识树立了,安全体系才能健全,安全制度才能落实。
1.2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
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要定期接受安全教育,特别是消防安全教育。新员工、新学生进入实验室前、新实验室投入运行前和新实验项目开始前均应开展例行安全教育。学生进实验室的第一节课应该是安全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灭火器、未经允许不能接触实验仪器、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等。应做到每位师生懂得各类初起火灾扑救等基本消防常识。对火灾危险性大的实验室,应编制消防和人员疏散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消防和疏散演习。例如,每年的消防日(11月9日),很多高等院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和疏散演习。
1.3规范实验操作,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
针对每个实验室的不同实验,制定操作程序、规范实验操作,实现标准化操作。除此之外,安全标准化建设还包括实验室条件和运行组织管理的安全标准化建设。实验室条件主要指实验室房屋、水、电、气等管线设施,实验设备及各种附件。实验室规划、布置、建设要符合安全标准;实验室的机构管理、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均要实行标准化。
1.4及时更新和配备合适的消防设备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主要设置有静电检测室、防火防爆室、职业卫生实验室等,根据实验室的性质和容易引起的火灾种类,配备合适的消防器材。例如:对于一般电气设备火灾可以使用二氧化碳和干粉灭火器材。实验室配备了专用消防器材,还应防止乱堆乱放。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及时更换消防器材,保证消防器材处于良好状态。
校舍是学校办学的最基本条件,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该项工作,5月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重要讲话;6月30日,省政府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郑继伟副省长专门作出部署;7月8日,*市政府又召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罗卫红副市长就有关事项作了进一步明确。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作。近年来,通过实施“食宿改造工程”、“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工程”、“农村小规模学校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旧教师集体宿舍改造工程”等项目,有效降低了学校校舍安全隐患,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去年*地震以后,我市按照省、*市的有关部署,积极组织力量对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开展了拉网式排查,并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同时,市教育局还会同消防大队、气象局等部门,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防雷减灾等工作,为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做了大量前期工作。
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各类中小学79所,校舍860幢,建筑面积74.5万平方米。产生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地质和洪涝灾害隐患。因校舍选址不合理,所处位置周边存在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灾害等危险。二是校舍破损。包括屋面破损渗漏;楼梯栏杆等设施牢固度、高度不达标;电线老化;木质材料腐烂等。三是消防、防雷设施缺乏。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既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战略性任务,又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民生工程。这项工作覆盖面广,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量大,任务十分繁重,各有关部门要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校舍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确保如期完成工程任务、实现工程目标、保障师生安全。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台帐,确保各项程序到位。
二、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有序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
根据国务院、省和*市的统一部署,这次校舍安全工程主要是以防震为重点,整合防震、选址、消防、防雷等标准,以提高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能力为目标,逐校逐幢开展排查、整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要突出重点。包括重点设防地区、使用年限较长和结构较差的房屋。二是要综合协调。校舍安全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群策群力做好工作。三是要统筹资源。实施校舍安全工程,要统筹其他教育建设项目,统筹各项教育建设资金,形成合力。四是要强化管理。校舍安全工程环节多,资金投入量大,时间紧,要求高,必须规范管理,加强监督。
结合上述目标和原则,我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要着重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认真开展排查鉴定,全面掌握校舍安全信息。市教育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技术指南》和有关排查鉴定工作方案,对全市区域内所有中小学进行全面排查。排查鉴定工作由教育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分轻重缓急,逐校排出计划,循序渐进,有效实施。对经排查需要进行结构安全鉴定的校舍,要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检测鉴定,并出具鉴定报告。要建立每一幢校舍的安全档案,并按国家统一规范建设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掌握中小学校舍安全信息。
2.科学制定实施规划,分类分批扎实有序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规划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要根据排查鉴定结果,结合我市正在实施的学校布局调整项目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工程,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制定校舍安全工程三年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分阶段、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在制定规划和年度计划过程中,要把洪涝及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校舍安全治理或避险搬迁以及危旧房改造作为工程的重点。对经鉴定不符合要求、不具备维修加固条件的校舍,要按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重建;对根据学校布局规划确应废弃的危房校舍,要予以拆除;对不符合防火、防雷要求的中小学校舍,要加快改造进度,使其尽早达到国家防火、防雷标准。同时,要充分考虑我市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变动情况,结合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和校园内部建设规划,切实加大对原有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教育资源的集约和优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切实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所有改建、迁建项目,都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各项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快建设项目的审批,在选址、用地、环评等环节给予优先支持。要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保证工程质量。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建设、安监和监察部门要对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对存在安全隐患项目及时督促整改,对工程建设中的违纪违规问题予以严肃查处。
4.加快工程实施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全国“校安办”下发的《省级政府2009年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路线图”及时间表》,对工程实施各环节的任务和时间节点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在2011年底前必须全面完成工程任务,检查验收面达到100%。省电视电话会议明确的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总体进度要求是:2009年完成工程量的30%,2010年完成60%,2011年完成10%;今年要把洪涝、台风、地质灾害的校舍安全治理和危房改造列为重点,抓紧组织实施。按照省、*市的相关要求,我市也排出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路线图”及时间表,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各时间节点,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保障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
为确保按时完成工作量,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责任,确保工程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1.要完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按照《*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的相关职责,分工协作、协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其中,市教育局要切实承担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牵头制订并组织落实工程规划、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组织工程进度的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三个专业组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做好综合协调、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专业组成员所在的单位要给予积极支持,确保专业组成员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开展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贯穿到工作之中、贯穿到安全生产全过程,聚焦重点领域、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推动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地方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三个必须”监管责任和社会单位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二、工作任务
(一)开展重点整治
1.紧盯建筑消防设施,逐个单位、逐个建筑“过筛子”,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逐项检查测试,督促单位落实维护保养措施,确保设施完好有效。
2.强化消防联合安全检查,重点检查违规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装饰装修、违规动火动焊、私拉乱接电线、占堵疏散通道、损坏消防设施等问题,落实严防严控措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3.紧盯“高低大化”、仓储物流企业、粮食存储加工企业等重点场所,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督促落实防范措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组织高层住宅管理使用单位开展疏散通道清理、消防设施检测维护,发现问题要逐项组织落实整改,能当场改正的问题立即整改,确保疏散通道畅通、消火栓正常供水。
4.紧盯演艺休闲、特色民宿、月子中心等新兴业态,指导加强人防技防物防措施,督促单位和主管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5.紧盯燃气安全管理,开展逐户排查检查,全面推广使用居民家用燃气报警器和自动切断装置,严防泄漏爆炸事故发生。
6.紧盯元旦、春节、元宵节以及全国、全省 “两会”等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提高火灾防范等级,严查严管,加大夜间营业场所错时检查力度,消除隐患,降低风险。
(二)实施综合治理
1.小单位场所治理。各社区、村要组织对“九小场所”、小微企业、群租房、“多合一”场所开展联合安全检查,重点检查违章搭建、违规操作、违规住人、违规储存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员工自防自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对存在严重隐患问题的,报告辖区消防救援部门依法给予停产停业、停止使用等行政处罚和采取临时查封等措施。
2.电动车治理。严禁在公共区域违规停放充电。推动建设电动车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鼓励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设置具备定时充电、自动断电、故障报警等功能的智能充电设施。
3.电气火灾治理。检查乱拉乱接电气线路问题。
4.生命通道治理。建立部门联合执法管理机制,配合消防部门开展消防车通道障碍物集中清理行动,依法查处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等违法行为。对没有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住宅,研究引进专业停车管理公司。
5.保温材料治理。以社区、村为单位,分行业、分阶段集中对使用彩钢板材料的单位、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对违规使用聚氨酯泡沫等易燃可燃材料为芯材的彩钢板建筑、作隔热保温层的冷库等,切实摸清底数,建立问题隐患清单和整改责任清单。
(三)夯实基层基础
1.统筹推进农村消防取水口改造。按照“好操作、投入小、效果好”的原则,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今年改造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统筹增设消防取水口或建设消防水池,全力破解我市农村消防供水不足的瓶颈问题。
2.切实将消防安全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要按照省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加强消防能力建设的通知》要求,将消防车通道整治、消防设施改造、消防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一并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合理制定改造计划,全面改善老旧小区消防安全环境。
3.集中开展消防控制室达标建设。督促单位对自动消防设施逐项进行检查测试,落实维护保养措施,确保设施完好有效。对设有消防控制室的社会单位,要按照《消防控制室通用技术要求》,落实好各项管理措施和应急程序,确保设施完好、值班规范、业务熟练、操作精准,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有效处置。
(四)强化消防宣传
1.农村社区宣传。依托村和社区,建立多功消防宣传室,设置消防宣传橱窗和学习体验设施,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利用农村广播“村村通”,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引导群众改变不良消防习惯。针对鳏寡孤独老人、偏僻农村村民、 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组织开展以普及消防知识和协助查改火灾 隐患为主要内容的“平安消防大走访”活动,提升群众消防安全素质。
2.消防安全培训。组织对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社区民警、村居委工作人员、网格员、安保人员、小企业主等重点人群开展消防培训,做到“真报警、真出水、真灭火、真逃生”。督促企业落实入职必训、定期培训、转岗轮训等要求,全面提升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企业职工举报身边的火灾隐患, 形成全社会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安排
(一)部署发动阶段(2020年12月15日前)。各社区、村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广泛发动、部署到位。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12月16日至2021年3月25日)。各社区、村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力度,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各项责任措施落实。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1年3月26日至3月31日)。各社区、村要认真总结工作,固化经验做法,立足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进一步健全完善火灾防控工作机制。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社区、村要从立足“两个大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到“两个维护”的 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冬春火灾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担负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层层抓好组织实施。要加强指挥调度,逐级压实责任,定期研究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取得实效。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贯穿到工作之中、贯穿到安全生产全过程,聚焦重点领域、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推动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地方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三个必须”监管责任和社会单位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二、工作任务
(一)开展重点整治
1、紧盯建筑消防设施,逐个单位、逐个建筑“过筛子”,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逐项检查测试,督促单位落实维护保养措施,确保设施完好有效。
2、紧盯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学校、医院、养老院、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强化消防安全检查,重点整治违规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装饰装修、违规动火动焊、私拉乱接电线、占堵疏散通道、损坏消防设施等问题,落实严防严控措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3、紧盯特色民宿等新兴业态,指导加强人防技防物防措施,督促单位和主管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4、紧盯铁路公路隧道等消防监管薄弱环节,督促主管单位按照标准配备消防设施和器材,并保持完好有效。
5、紧盯燃气安全管理,开展逐户排查检查,全面推广使用居民家用燃气报警器和自动切断装置,严防泄漏爆炸事故发生。
6、紧盯元旦、春节、元宵节以及全国、全省“两会”等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提高火灾防范等级,严查严管,加大夜间营业场所错时检查力度,消除隐患,降低风险。
(二)实施综合治理
1、小单位场所治理。各乡镇街道消防救援委员会要组织对特色小镇、“九小场所”、小微企业、“多合一”场所开展安全检查,重点整治违章搭建、违规操作、违规住人、违规储存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员工自防自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公安派出所加强小单位、小场所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对存在严重隐患问题的,报告辖区消防救援部门依法给予停产停业、停止使用等行政处罚和采取临时查封等措施。
2、电动车治理。严查违法销售不符合新标准以及非法改装、拼装电动车、蓄电池等行为,严禁在公共区域违规停放充电。推动建设电动车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鼓励新建住宅小区同步设置具备定时充电、自动断电、故障报警等功能的智能充电设施,规范快递、外卖企业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
3、电气火灾治理。将电气线路改造纳入老旧小区和传统村落改造内容,整治乱拉乱接电气线路问题,更换老化损坏的电气线路,鼓励安装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住房城乡建设、电力等部门加强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行业管理,严把电气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源头关。
4、生命通道治理。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部门联合执法管理机制,组织开展消防车通道障碍物集中清理行动,依法查处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等违法行为。组织开展消防车通道障碍物集中清理行动。建立弹性停车、错时开放、潮为停车和共享停车等政策机制。
(三)夯实基层基础
1、推动我镇消防救援委员会实体化运行。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乡镇街道消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统筹研究部署、协调推动辖区消防工作。建强社区微型消防站,切实发挥作用。强化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开展农村自建房火灾隐患专项整治。
2、统筹推进农村消防取水口改造。严格落实省消防救援总队和水利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参照德惠市做法因地制宜加强农村供水安全工程与农村消防供水建设相互衔接的通知》要求,按照“好操作、投入小、效果好”的原则,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今年改造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统筹增设消防取水口或建设消防水池。
3、切实将消防安全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要按照省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加强消防能力建设的通知》要求,将消防车通道整治、消防设施改造、消防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一并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合理制定改造计划,全面改善老旧小区消防安全环境。
4、集中开展消防控制室达标建设。督促单位对自动消防设施逐项进行检查测试,落实维护保养措施,确保设施完好有效。对设有消防控制室的社会单位,要按照《消防控制室通用技术要求》,落实好各项管理措施和应急程序,确保设施完好、值班规范、业务熟练、操作精准,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有效处置。
(四)强化消防宣传
1、行业单位宣传。各部门要在开展行业监管的同时,加强行业系统内消防宣传工作,自内部网站添加播放消防宣传片和消防宣传标语,免费发放行业消防宣传挂图,开展消防培训演练。
2、农村社区宣传。依托我镇文化站,建立多功消防宣传室,设置消防宣传橱窗和学习体验设施,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利用农村广播“村村通”,普及消防安全常识,引导群众改变不良消防习惯。针对鳏寡孤独老人、偏僻农村村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组织开展以普及消防知识和协助查改火灾隐患为主要内容的“平安消防大走访”活动,提升群众消防安全素质。
3、提示警示宣传。结合冬春季火灾特点,以“119”消防宣传月为契机,围绕“关注消防、生命至上”的主题,加强组织策划,组织各类媒体,高频次播发消防安全提示和公益广告,向重点单位责任人、管理人和广大群众有针对性地提示信息。剖析典型火灾案例,以案明责、以案说法、以案示警。
4、消防安全培训。分批次、分类别组织对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社区民警、村居委工作人员、网格员、小企业主等重点人群开展消防培训,做到“真报警、真出水、真灭火、真逃生”。督促企业落实入职必训、定期培训、转岗轮训等要求,全面提升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企业职工举报身边的火灾隐患,形成全社会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安排
(一)部署发动阶段(2020年12月15日前)。各村、各相关单位结合实际,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广泛发动、部署到位。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0年12月16日至2021年3月25日)。组织分辖区、分行业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加大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力度,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各项责任措施落实。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1年3月26日至3月31日)。各村、各相关单位要认真总结工作,固化经验做法,立足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进一步健全完善火灾防控工作机制。
四、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各相关单位要从立足“两个大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冬春火灾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担负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政治责任,层层抓好组织实施。要加强指挥调度,逐级压实责任,定期研究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取得实效。
2、坚持精准施策。各村要专题研判一次本地区冬春季消防安全形势,找准规律性、系统性风险,部署分阶段、分行业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在组织单位自查自改、行业集中排查、消防安全检查的基础上,对发现的问题隐患要分类列出问题隐患清单和整改责任清单,各项任务措施照单履责、照单检查、照单督导、照单销账,形成工作闭环。
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227-01
1、引言
公共安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支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威胁逐步显现。因此如何保证紧急条件下人群疏散安全性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公共场所内人群密度极高,导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这无论是对正常情况下的人员管理,还是对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问题,都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人员疏散过程中引起的灾难性事故时有发生,表1列出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灾难性事故情况。
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火灾、踩踏事故的人员伤亡率,开展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与人员运动规律的研究,对建筑物规划设计、紧急情况下管理决策分析等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对提高我国公共安全水平、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安全疏散研究综述
当前国际上得到公认的判断某疏散过程是否安全的计算标准是基于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和必须安全疏散时间(REST),当ASET>RSET时,可认为能够实现安全疏散。
3、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过程
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过程大致可分为感应、验证、确认、响应和疏散五个阶段。
(1) 感应
当现场有烟气、嘈杂吵闹声音等异常信号出现时,人们意识到可能会有突发事件发生。
(2)验证
当人们对感应到的异常信号引起足够注意时,开始主动寻求更多的线索来验证是否确定发生异常情况。
(3)确认
当人们获得足够的信息时,就会确认灾难的发生。
(4)响应
响应包括应对灾难、告知他人、疏散等反应策略。
(5)疏散
当人们觉察到异常情况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时并且会危及到自身安全时,就会开始疏散,逃离到安全区域。
4、 人员行为的研究
疏散中人员的心理和个体行为对疏散路径的选择、疏散时间、疏散效率有着重大影响,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常见的疏散人员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下:
4.1 恐慌行为
突发事件通常会导致人表现出异常状态,当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会给疏散人群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来不及心理调节,那么一些个体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
4.2 从众心理
在人员疏散过程中,从众现象是比较常见的,从众心理除了有个体差异之外,还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当灾难严重时,从众心理往往会增强。
4.3 亲情行为
亲情行为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即家庭成员在准备疏散之前先聚集在一起,再开始集体疏散,或者疏散开始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等待,甚至疏散中出现“返回寻找”的现象。
5 人员疏散模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人员疏散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进展。
行人与疏散动力学的模型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目的:
(1)优化设计。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对比、分析,选取最优方案。
(2)风险评估。对特定场景下人员疏散安全问题进行风险评估,提出预防意见和改进措施。
(3)模拟。通过模拟,对建筑物设计及人员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
人员疏散模型的模拟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一种为宏观的模型,将人员视为流动的介质,利用流体力学知识求解,二是微观模型,充分考虑人员的行为,也是现在最主流的研究方向,分为连续性模型和离散模型。其后的大部分研究就是围绕着社会力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进行改进。
5.1 元胞自动机疏散模型
元胞自动机是一种空间和时间均离散的可扩展系统,由局部规则控制系统状态的更新,己经广泛应用于人员疏散的模拟中。元胞自动机是基于规则的,没有严格定义的数学函数或物理方程,因此,元胞自动机具有算法简单,容易实现,计算效率高等优点。
元胞自动机作为一种离散的模拟方法,可以描述更多的个体行为细节,更清楚的反映出影响人员运动的因素。
5.2 社会力学理论
社会力学模型是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相反的方法,它们的目的都是以丰富的细节给个体与障碍物之间的关系建模。基于力学的系统通过对相互之间距离的计算,使个体做出实际决策,与力学理论一致,个体可以在更大弹性的几何连续空间里运动,这样更符合实际,然而,个体在面对周围连续空间做决策时往往是有困难的,因此这个理论在实际工程环境中并不是最有效的。
6、总结与展望
开展安全疏散的研究,能够减少灾难性事故发生后的人员伤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其中重点是加强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包括人员疏散动力学、人员行为、疏散模型建立、风险评估和科学管理及应急预案,从而减少重大突发事故的人员伤亡,确保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着城市住宅建设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潜力也日益显著,而燃气管道设计在服务高层建筑的同时,也因它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且安全性极为重要的特点,渐渐吸引人各界关注的目光。高城建筑的燃气工程是一项施工难度较大的工程,在进行燃气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而且很多关键技术和关键的设计方法都需要反复的推敲,每一个细小的施工技术细节都必须高度重视,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中的燃气工程能够顺利完成。深入探讨高层燃气管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燃气工程技术水平和城市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未来高层住宅燃气管道设计和施工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高层住宅燃气管道设计中的现存问题
1、缺乏安全考虑其一,高层建筑的自重大,故楼体自然沉降量大,而且建筑物基础的回填土沉降对燃气进户引入管也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危害,不得不说,这些因素都应在高层住宅燃气管道设计过程中慎重考虑。其二,高层住宅本身的建筑高度对燃气供气是存在着客观要求的,若要通过管道将燃气送达,那么其附加压力也必将同时加大,否则无法保证燃气送达用户,然而,如果操作不当,就可能导致燃具燃烧不稳定,燃气泄露,从而酿成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危害到高层住宅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三,当高层住宅发生意外引起火灾时,不仅燃气管道的自身安全受到危及,而且火灾对燃气报警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也会造成较大影响,这就对高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恶极大的威胁,极易给个人与公众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避免灾害的发生或是减少潜在的危险因素,使人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我们必须慎重考虑高层住宅燃气管道设计中的各种安全问题和细节。
2、美观性不足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审美观念也逐渐提升,而现在煤气入户设计,观念较为传统,仍保留在不违反设计使用规则的理念上,不注重管道与住宅的整体感,尤其厨房内的布局设计上缺乏美感和艺术性,恰而业主基于美观和装饰效果的取舍,对原装管道进行私自改造,这就很有可能导致管道漏气现象的发生,为燃起的安全使用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隐患。
3、缺乏人性化设计
现在的煤气入户设计者们绝大多数都按照既有的设计方案进行管道施工,而忽略人们的实际需求。例如:燃气表的挂表适宜高度一般为表底距地面1.7~1.8米。当厨房面积较小时,设计者们为了给厨房中预留电插座(一般设计为1.8~2.0米高)位置,却舍弃燃气表的安放位置,将燃气表“高成低就”,或高于2.5米或低于1.2米左右,高挂则不便于老人、女性等人群日常更换电池,对于日后的维修工作也带来困难;过低则影响用户对橱柜以及燃气灶具安装。
二、高层燃气管道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1、注重防火消防设置
一般来讲,高层建筑层数较多,人员也较为密集,当火灾发生时,人员的疏散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对燃气工程设计时,一定要注重消防安全,配置科学先进的消防设备,高度重视防火设备的设置。比如说:在燃气的引入管端口设置一个快速切断阀,并且每隔六到七层加设一个分段的阀门;在每个用户加重设置燃气报警装置、除委排风装置、起火自动切断装置等安全设备;定期对高层住宅中的燃气管道和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
2、注意泄漏问题
燃气管道的泄漏是个很严重问题,燃起的泄漏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空气,严重时引发天灾人祸,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于防泄漏问题的处理,建议改变改变镀锌管的螺纹连接方式,以焊接模式取代,防止泄漏发生;尽量选择梁底或墙角的管道走向设计;加强施工环节中的安全检测,以及管道的强度和气密性试验。
3、引入管安装时的注意问题
如果引入管的安装得不到妥善处理,极有可能埋下安全隐患。燃气引入管的安装一定要视情况而定,必须回避有易燃、易爆品的仓库、配电室、烟道、进风道、地下室、浴室、卧室、存有腐蚀性介质的房间等具有安全隐患的房间。应当在厨房或走廊等一类便于维修的非居住房间,进行燃气引入设施的安置。同时还要用套管保护好燃气引入管的穿越面,,在总管上设置阀门、清扫口,以便对燃气引入管进行维护,重点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4、避免管道的附加压力过大
高层建筑的高层部分比较高,其燃气立管必然较长,而燃气密度与空气密度存在差异,所以燃气立管就会有较大的附加压力产生。过大的附加压力,会造成用户在使用燃气时压力波动突然增大,超出燃具稳定工作范围,对用户燃具正常燃烧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影响了供气安全性。
三、完善高层建筑燃气工程设计的途径
1、加强美观设计
为了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并且避免业主们私自对燃气管道进行改造,进而埋下安全隐患,首先要在保证安全使用的前提下,设计人员应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美观需求,全面住宅内上下水管、暖气管和燃气管的整体布局,但同时要避免出现不安全因素。
2、做好高层建筑沉降的补偿措施
可以通过对上升管设置紧急切断阀,以及采用多弯头组合的方式,来实现对对沉降量的补偿;在进行上升管与庭院管连接时应尽量减少焊缝,可以通过采取煨弯钢管的方式来实现;在降低因高层建筑沉降对接口处的应力问题方面,可以通过在管道对接工作于高层建筑完工并且沉降一段时间,且室内燃气管道铺设完成后再加以施工的方法来实现。
3、合理采用新管材和新技术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地域差异性也较大,在进行燃气管材的选择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外在因素,比如气候变化、地质情况对燃气管道的限制等,我们应加强对各种新兴管材的适用性进行科学分析,以便我们合理、有效地规避不利因素,以便保证所选管材的安全性、耐用性和便于安装与维修。
四、结论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燃气管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的重要性也愈加明显,我们必须在给城市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为百姓建设真正的放心工程。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燃气管道的设计、施工环
节的研究,以找到更好设计方案,来设计出水平高、质量好、更美观的安全工程。可以预见,高层建筑的燃气工程设计将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引言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下简称自喷系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该系统从技术、设备和材料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且通过推广应用,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良好势头,我国建筑业也发展迅速,兴建了一大批高层、大空间建筑及地下构筑物等内部空间条件复杂和功能多样的建筑物,建筑消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自喷系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自喷系统成本造价和经济效益问题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现阶段我国对自喷系统成本造价问题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材料成本、安装成本上(即:初始成本),对系统使用阶段产生的运行维护成本了解甚少,研究更无从谈起。对于建筑内部安装什么样的消防设施,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会选用初始成本较低者,在他们看来,初始成本低往往意味着经济效益好。其实不然,自喷系统后期的运行维护成本占到了其生命周期成本的绝大部分。若只考虑初始成本而忽略运行维护成本将造成很大误差,对建筑消防设施的选型决策问题将起到错误的引导作用。在自喷系统投资决策中,不能简单地选择初始购买成本最低的方案,而应该从系统购买直到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进行投资决策。因此,本文通过对生命周期成本法概念及方法的阐述,提出了将生命周期成本法运用于建筑消防设施决策中的观念,这是我国消防领域亟待开发和解决的问题。
2 生命周期成本法概述
2.1 LCC的概念
生命周期成本(即:Life Cycle Cost;简称:LCC)也被称为生命周期费用。对于LCC这种研究观念,早在1950年美国对可靠性的研究过程中就已有萌芽[1]。美国国防部给出的LCC的定义为:政府为了设置和获得系统以及系统一生所消耗的总费用,其中包括开发、设置、使用、后勤支援和报废等费用[2]。本文认为生命周期即从系统的最初研发直至消亡整个过程所经历的期间。生命周期成本是系统在生命周期内所有成本的累计成本。
2.2 LCC方法应用于自喷系统的国内外现状及重要意义
1966年6月美国国防部开始正式研究LCC,并在1970年开始使用LCC评价法。2005年12月,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在报告《Economic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Fire Sprinkler System》中对三个按NFPA(美国消防协会)规定设计的典型房屋平面图进行了系统LCC估算。报告从自喷系统制造商和安装专业人员处获得成本数据,将比较分析方法运用到成本数据中,对各类住宅的独立自喷系统和多用网络自喷系统进行生命周期成本估计,最后确定在三种不同类型住宅中成本最低的自喷系统选型[3]。目前,随着LCC方法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在民用领域也逐步得到了应用,其应用领域日益扩大[4]。LCC方法在我国已经被应用到汽车制造、桥梁建设、化工产品、环境保护、电力系统、钢铁冶金等领域中,但在消防领域中的应用还未实现[5]。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将LCC方法引入消防领域,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 目前建设项目中呈现出消防工程费用在整个工程费用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的态势,但由于人们对消防安全活动中经济问题缺乏科学系统的了解,在实践中无法做到资金的合理使用,降低了消防投资的效益,造成了资源不必要的浪费[6]。将LCC方法运用到消防投资决策中(特别是“性能化”防火设计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它是从系统从“出生”到“死亡”来考虑成本问题,综合考虑自喷系统的初始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可以有效提升投资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喷系统价值。
(2) LCC方法可以指导自喷系统设计者自觉地、全面地从系统生命周期出发,综合考虑系统的建设造价和运营与维护成本,从而实现更为科学的建筑消防设计和更加合理的消防系统选材,以便在确保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降低自喷系统LCC的目标。
3 自喷系统LCC构成及计算方法
3.1 自喷系统中LCC构成
对于自喷系统,通过分析其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笔者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因此,自喷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也可以从生产者和使用者两方面来考虑。生产者成本可以分为:系统设计、生产、营销成本;使用者成本可以分为:系统购买、安装、运行、处置成本。作为使用者,要为系统生产出来和上市所耗费的各种资源和开销付钱,即系统生产时产生的成本(图3.1中的生产者成本)最终会转化为使用者购买系统时耗费的材料成本,因此可直接用材料成本代替。自喷系统LCC具体构成如图3.1。
3.2 自喷系统中LCC算法
根据自喷系统LCC构成情况,从系统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自喷系统LCC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3-1)
其中,LCC——自喷系统生命周期成本
First Cost——初始成本(即:在初始阶段对自喷系统的购买成本和安装成本之和)
O&M——在研究周期t内的维护成本、检查成本
Repair——在周期t内的修理成本
Replacement——在周期t内的损坏构件替换成本
Disposal——自喷系统寿命期完的处置成本
d——贴现率(值在0-1之间)
T——研究周期
其中,研究周期即进行LCC估计时的研究周期,可以选择自喷系统的寿命周期,也可不选择自喷系统的寿命周期。典型地,研究周期的范围可以是20到40年,依赖于使用者的意愿或者自喷系统工作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研究周期比系统的寿命周期稍短。国家标准和技术委员会(NIST)把整个研究周期分为计划建设期和服务期两个阶段:计划建设期是从研究之日开始到建筑物可以运行(服务期开始)为之;服务期是从建筑物可以运行开始研究结束为止的这一段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未来成本产生的时间并不集中,因此在对未来成本进行估计时,不仅要考虑不同时期成本的构成和周期的跨度,还要从时间价值的角度分析系统的LCC,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把自喷系统在不同时期产生的成本贴现到同一时间点上。决策者首先要确定所有的未来成本,并通过贴现方法将其还原为现值,这样才能评价投资的经济价值。未来成本贴现的时间就是研究周期。贴现率定义为:反映投资者货币时间价值的利息率。NIST把贴现率的定义分为两种类型:真实贴现率r和名义贴现率i。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真实贴现率是指在研究周期内受到通胀影响,名义贴现率是指在研究周期内不受通胀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公式3-2)
或者 (公式3-3)
其中,I为通胀率[7]。
3.2.1 生产者成本
自喷系统的设计成本包括对自喷系统的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准备技术说明书等所花费的费用。市场调查阶段主要是调查客户需求量和自喷系统市场供求关系,并决定生产自喷系统的数量或进行新的技术开发;可行性研究是生产者在生产自喷系统之前对自喷系统的各项生产技术进行研究,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以确保其可行性。生产成本指在自喷系统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是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车间制造费用等,即通常所说的制造成本。生产成本与自喷系统的生产工艺有极大关系,同时受到生产厂家的管理、制度影响。制造自喷系统时产生的生产机器折旧、电费、水费等均属于生产成本。营销成本为自喷系统从加工完成到卖出期间对自喷系统成品进行运输、储存等花费的费用。由于生产者成本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难以量化,若对其中的设计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生产所用电费、水费、存储成本等进行统计得出计算时所要求的所有确定数值将是一项工作量相当庞大的工作,在实践中实现起来十分困难。因此想到用另一种成本代替生产者成本,以简化该计算过程。由于对使用者来说,要为自喷系统生产出来和上市所耗费的各种资源和开销付钱,即自喷系统生产时产生的成本(图3.1中的生产者成本)最终会转化为使用者购买自喷系统时耗费的成本(即:购买成本),购买成本的确定数值相比之下很容易得到,因此可直接用使用者的购买成本代替生产者成本。即:
生产者成本=购买成本 (公式3-4)
3.2.2 使用者成本
自喷系统安装成本为使用者购买自喷系统之后进行安装所产生的劳动力、安装材料等成本,大致分为购买成本、安装成本、运行成本、处置成本四类。
(1) 购买成本、安装成本
由于消防公司对建筑进行消防工程造价时会估算出消防设施的购买、安装成本(即初始成本),且能够得出具体、确定的数值,因此,自喷系统购买成本与安装成本均可以根据建筑消防工程造价中自喷系统成本预算进行确定。据NFPA统计,安装费一般为购买费的12%—15%。
(2) 运行成本
虽然自喷系统的寿命长达100年之久,但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维护、检查,构件损坏也是避免不了,因此会产生一定运行成本,而且运行成本在系统LCC中占有极大比例。运行成本包括维护成本、修理成本、损坏构件替换成本和检查成本。但由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运行成本是LCC法在自喷系统的应用中最核心也是最难以确定的问题。
国外对系统运行成本计算与分析的方法技术发展很快,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与方法,作为消防投资决策和方案选择的依据是非常合理和科学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种:一是确定性方法,这类方法要求给出未来运营和维护方案的详细描述,进行计算时的所有变量要求给出确定的数值;二是不确定性方法,这类方法主要分为蒙特卡罗方法、敏感性分析和模糊集方法;三是基于系统成本数据库的方法,这类方法主要是神经网络方法,用已有的类似系统成本信息为输入样本,通过神经网络模拟计算出拟估系统的运行成本。
国内对系统成本计算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研究,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依据传统定额作为计价依据的估算方法,第二类是应用现代数学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其中第二类方法又包括BP神经网络估价法、加权灰色关联度估价法、模糊聚类分析估价法、作业成本法。但是由于我国信息化水平落后,对已完工程数据搜集整理比较晚,而且由于区域分割、条块分割,造成工程造价信息共享性差,已完工程数据库中数据量很少,因此采用国外的初始化建设成本方法是不可行的,特别是对于消防投资决策,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消防领域现状的模型和方法[8]。
笔者通过查阅多方资料,结合自喷系统的运行状况,提出一种简单便捷的理论计算公式,该公式只适合于对运行成本进行粗略估算。以维护成本为例,假定计算每年维护成本时,当年的工人工资率不变,则理论上可以用公式3-5—3-6计算得到。每年的维护次数,维护所需时间及维护工人工资率可通过对有关人员进行调研来确定。工资率为工人平均工作一小时能够得到的工资,维护、检查所需时间需用小时为单位进行计算。
每年维护成本=每年维护次数×平均每次维护所需时间×当年维护工人工资率 (公式3-5)
(公式3-6)
同理,运行成本中的修理成本、损坏构件替换成本和检查成本均可用上述公式进行粗略估算。
(3)处置成本
处置成本是自喷系统报废处理产生的费用。目前,国内外对处置成本的研究较少,现阶段只能依靠实际调查研究来确定处置成本,但其工作量庞大,施行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于自喷系统而言,其使用寿命长达100年,远大于所属建筑使用年限,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周期中基本不需要对其进行处置,也不需要考虑拆除自喷系统产生的成本。另外,其他产品和系统对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处置成本在总处置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自喷系统基本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其处置成本绝大部分来自于拆除系统时的工人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所以,在对自喷系统进行LCC估算时可以忽略其处置成本。
4 结束语
对自喷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成本进行估计能够对投资者进行消防投资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和指导,将LCC方法运用到自喷系统成本估算中是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消防领域亟待开发和解决的问题。但对于系统运行成本的估算问题,我国现阶段掌握的方法还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已完工程数据库中数据量还很少,我国还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LCC分析模型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保生. 设备管理系统[M].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7.
[2] 廖祖仁, 傅崇伦. 产品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3.
[3] Hayden Brown. Economic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Fire Sprinkler System [R]. NISTIR 7277, December 2005.
[4] 陈晓川, 方明伦. 制造业中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概况综述[J]. 机械工程学报, 2002,38(11): 17-25.
[5] GENG Jun-bao, JIN Jia-shan, LUO Yun, Wu Yi-liang. Development and Actuality of Life Cycle Cost Technique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June,2012.
[6] 田玉敏. 消防经济学[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理论上讲,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该具有比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但由于应试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安全教育缺失或不足的问题,使众多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却依然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或不法分子所设置的圈套时,不少大学生存在警惕性低、防范意识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差等问题,这也是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之时许多大学生不知所措、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与他人的重要原因。高校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落实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会有效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其安全素质。
2.有利于平安、文明高校的建设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潜心向学,都离不开平安的校园环境的支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加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校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安全校园面对的挑战也因此而逐渐升级,平安高校的建设任务刻不容缓。平安高校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安保部门的努力,还应该放手发动广大学生来共同参与,在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就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大学生可以在安全教育课程中接受到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使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或不法分子的挑战时,就可以做到沉稳应对,有效自救。
3.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只有在安全稳定的社会氛围中,才可能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特征。作为社会的高素质群体,走出高校大门的大学生应该是安全素质高、意识强、知识和防范技能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者,是严格按照安全规程做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无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安全建设和社会主义“安全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培养出具有高安全素质的大学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先进教学资源,搭建起全校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的平台,真正的培养出具有高安全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二、开设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具体实施办法
1.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
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两个学期,主要进行最基本的安全知识普及、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技能学习。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贯穿至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主要是根据各个不同院系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指导与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可以由各高校教务机构将其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时间、地点和师资面向全体大学生授课;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相对灵活一些,选择周六、日高校素质课教学时间来进行设置,在学生选课的基础上由教务系统统一设置或由学生所在院系来进行统筹设置。无论是公共必修课程还是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安全教育课程都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更侧重于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与安全意识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则更侧重于大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
2.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具体实施办法
安全教育课程具体实施方案可以根据各个高校不同的特点来进行设置,总体来讲安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的安排应该属于新生入学教育的范畴,在大一上学期(最迟不超过大一下学期)开设比较合理。教学内容除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户外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用电用气安全、易燃易爆及剧毒化学药品安全、校园设施设备安全等常规的安全教育项目之外,还应该有网络安全、国家与国防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与现阶段国家形势或大学生自身相契合的安全教育项目,以及包括面对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如何紧急撤离、疏散、逃生,突发疾病如何采取紧急救助措施,社会活动时如何有效防骗防盗防害等方面安全技能的强化与培养。高校安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可安排12~24个学时进行理论教学,6~12个学时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方面可以利用高校课堂现有资源由专业教师进行安全知识的理论讲解,或邀请安全专家做相关知识的讲座;实践教学则可以尝试走出教室,走进校园、社区的模式,通过模拟演练、参观安全教育基地、组织社区安全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使其安全意识的加强和培养及安全防范技能的掌握和锻炼真正的落到实处。
高校安全教育不同专业选修课程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因为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专业的特色和不同的针对性,在安全教育方面也应该有其不同的侧重,因此这个问题不应该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与各院系、各专业相联系,在保障其安全教育的功能之外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做到既求实效,又不失客观,可单列教学安排,也可将安全教育渗透至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例如实验室安全教育,职前安全教育等,就可以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选取不同的阶段进行恰当的对应。
高校安全课程既包括理论教学又包括实践教学,既有公共必修课程又有不同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不同、性质不同,这就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公共必修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以试卷形式为主,包括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要结合学生的实践实效来进行,主要的考核依据包括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参观心得、演练总结、社区活动的组织文案等。面向不同院系、专业学生开设的安全教育选修课程,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应以课程论文考核方式为宜。总之,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是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技能为其终极目标的,因此,考核方式也应体现其素质教育本身的实效性,不要给大学生增加过多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三、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主要障碍与建议
1.课程容易被忽视,流于形式主义
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内,这本身就是体现着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加强和重视。但是,由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认识不充分的因素,例如认为高校本身就是相对安全的,加上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理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不需要在安全教育问题上下太大功夫等。基于这些对安全教育认识不够的心理,有些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形式主义色彩,搞突击教育、搞敷衍上级检查教育的做法屡屡可见,这些做法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学生认为安全教育并不是教育部门统一要求开设的课程而不必太过于重视,从而对该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使课程起不到真正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的作用。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教学教育管理部门、课程负责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教育管理部门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总学时,按相应的学分计入大学生学习档案,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并努力为该课程的开设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负责安全教育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更应该将课程的重要位置摆正,积极组织课堂资源、探索更为机制灵活的授课模式、合理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和手段,努力把安全教育课程打造成为更灵活、生动、形象、能够对学生产生足够吸引力的精品课程,使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落到实处。
2.专业师资缺乏,影响课程实效
专业师资缺乏是影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开设和课程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正式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大学尚不太多,除北京市教委统一要求其所属高校普及安全教育课程,记入学生学分考核,并统一下发《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培养》教学课件、教材之外,其他省市教育部门尚未对其所属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做统一的要求,各地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基本都是依靠高校自主安排,专业师资、系统教材不足的现状仍是普遍现象,这势必会影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效。
中图分类号:C9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15-05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在不断增加。根据“六普”样本数据推算,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还呈现出分布广、困难多等明显特征。从总量上看,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5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43.64%;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由于机制保障不健全、社会化支持不足、教育资源单一等问题,这一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仍面临着亲情缺失、安全缺保、生活缺助、学业缺察、心理缺慰等一系列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仍未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近十年来,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在实践行动领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维护留守儿童权益构成了我国各级政府公共政策及其行动领域的重要内容,各地留守儿童关爱体制机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领域,留守儿童所引起的教育、社会化、人力资源等系列问题在进入2004年以后,真正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并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从多学科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身份根源、生存状况、教育监护、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但从整体上看,已有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用减量化的思路,以网络化、立体式的研究范式,对新形势下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展开系统研究的成果仍较缺乏,目前类似的相关研究是散落于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化等研究中,或仅在政府公共政策的行动领域中得到某些实证。因此,本文将以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组织队伍、机制平台、行动计划和乡土资源基地为着力点,进一步研究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新路径。
一、进一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不仅是补齐教育民生短板,顺应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新期待,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重大议题,也是大力破解教育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我国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手段。
二是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现实需要。根据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独特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处境,提升留守儿童福利水平,提高留守儿童整体素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切实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建设教育强国,提高未来建设者素质的客观要求。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对提高劳动者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留守儿童工作,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让广大留守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关系到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战略部署,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作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是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特殊考量。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儿童生存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更是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以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为着力点,以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推进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为促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国做出积极努力。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化支持不足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重要机制。但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环节仍存在一定缺陷与盲区,尤其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担当“社会化他人”最重要角色的父母和教师不同程度的缺位,再加上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社会组织支持缺乏规范性、持续性等原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化机能单一、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并由此产生了失范和越轨等一系列“留守综合症”,亟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建立由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和社会组织等构成的多方位的社会支持体制。
(二)权益保障不健全
一是受监护权缺失。全国妇联有关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46.74%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以隔代监护(与祖父母居住)为主,占32.67%;亲戚监护或其他人监护约占10.7%;尤其引起注意的是,独自居住的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占到3.37%。因临时监护人由于自身缺陷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据统计,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受教育程度很低,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二是教育权益保障不均等。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三是生命健康权仍未实现全面保障。比如,受欠发达、后发展基本区情的制约,广西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仍较低下,卫生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在保健预防、体格检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四是帮困救助机制尚未健全。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仍不高,仍无法真正满足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帮扶与救助的长效机制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教育资源平台单一化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普遍问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不少农村学校仅满足于提供一些简单刻板、停留于书本上的教育;再加上由于长期以来乡村社区教育的缺位,开发利用特色乡土文化等乡土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尚未真正形成充分保障和满足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有效综合平台。农村留守儿童担当着未来我国农村建设主力军的重任,但受现有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局囿,不少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学业成绩不佳、教育基础不扎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弱点,而且缺乏对自己家乡的根本热爱与了解,更谈不上成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者。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必须坚持“儿童为本、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主线、社会参与”的基本路径,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总体规划,纳入各地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部署,最大限度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家庭生活、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体制模式和路径方法,才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体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此,笔者提出了“五个三”的建设路径,并以此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情有所依,安有所护,困有所助”的关爱体制。
(一)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依托,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
一是健全学校关爱、保护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制度化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力量配备,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积极拓展教育领域,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创新留守儿童帮扶互助机制,推进城乡学校共建、师生结对,根据“地域相邻”原则组织留守儿童成立自助合作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文化走向的引导,推动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能力的养成。二是完善家庭监护网络。建立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督促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好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切实履行法定监护责任。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定期联系的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在留守儿童健康教育上的协同合作。在留守儿童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试点,建立一批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引导、支持外出务工的家长和监护人承担好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提升科学教养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社区管护网络。把留守儿童社区管护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之中,建立村(居)留守儿童教育和管护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村(居)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场所,建设“幸福家园”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投入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方式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制度,配置亲情电话、视频聊天设备,添置少儿图书、体育活动器材等设施,引导留守儿童尤其是寒暑假空白期进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解决留守儿童周末无人关爱、自由活动危险、安全无保障等问题。探索社区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互助新形式,依托“诚信计生”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平台,以邻里关照互助为重点,制定邻里关照互助公约和邻里关照互助承诺书,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活动,增进邻里感情,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难题。
(二)以“教师专职队伍—部门专业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为主力,壮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队伍力量
一是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教师专职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增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依托“国培计划”平台,重点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强化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给机制,争取更大力度实施“特岗计划”,满足农村学校对音美体等专任教师的基本需求,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及时总结并提炼学校教师担任留守儿童“家长”的实践经验,积极推广重庆、广西等地典型经验,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成为寄宿留守生的“家长”。同时,加强教师与家庭、社区的衔接,做好非寄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强化关爱留守儿童的部门专业队伍。强化对教育、财政、劳动、农业、妇联、团委、关工委、计生、司法、卫生、文化、民政、农业、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能力培训,积极发挥专业人员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维护儿童权益方面的作用。以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为主体,建立保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助网络;以政法、公安、工商部门为主体,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保护,建立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环境净化与安保网络;以卫生、计生部门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专题培训,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完善留守儿童部门联动管理服务制度。三是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组织“爱心妈妈”、“知心姐姐(哥哥)”和大学生志愿者等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组织志愿者进入乡村少年宫,聘请“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担任留守儿童辅导员、管理员,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和法律教育讲座。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爱心捐赠,争取加大友成常青义教等非政府组织的援助力度。依靠网络力量,以“微公益”等新模式创新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平台,探索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平民化、常态化的新机制、新途径。
(三)以“动态监测机制—帮困救助机制—权益保护机制”为基石,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建设
一是健全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整合学校、计生部门、基层社区(村区)等力量,开展全国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以及监护人状况,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状况及需求,逐步实现全国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的共建共享,为全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信息基础。二是健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依托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妇联组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中心,开通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热线电话。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加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力度,消除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象。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留守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以及游泳、娱乐、交通、消防安全和产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自护自救、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农村中小学校园安保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系。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集中力量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营业性音像场所、零食摊点进行整顿和监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违法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法律援助,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100%给予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帮困救助机制。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救助制度,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给予重点关注、重点帮扶,确保特殊困难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建立长效帮扶救助机制,加强政府投入,发动社会捐赠,主要用于帮助因家贫而辍学,因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而无能力治疗的困难留守儿童,切实改善特殊困难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充分发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的平台作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援助制度,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和志愿者,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援助,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
(四)以“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营养健康促进计划—阳光成长计划”为抓手,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计划
一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结合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洗澡房等设施,配备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创新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重点规范和加强寄宿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坚持对留守儿童在安全上优先监管,在学习上优先辅导,在生活上优先照顾,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个性特长和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功能。加快自治区级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二是深化留守儿童营养健康促进计划。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留守儿童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治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体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在全面实施鸡蛋工程的基础上,稳步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完善“春苗营养厨房”等企业资助平台,加强中小学食堂建设,突破“厨房”瓶颈,快速提升学校均衡营养供餐的硬件设备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学生伙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实施留守儿童阳光成长计划。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主线,在留守儿童中深入开展“快乐、感恩、励志”主题活动,通过倡议书、榜样故事、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引导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加强留守儿童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定期在全国开展“优秀留守儿童”评选活动,集中展示优秀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
(五)以“劳动技能实践基地—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平台,打造关爱留守儿童的乡土资源基地
一是建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依托中西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深入探索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打响“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接班人”组合牌,打造“与历史牵手、与先烈同行”的“红色教育名片”,建成留守儿童接受革命传统洗礼、寻求精神源泉、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二是建设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结合各地农村文化特点,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广西等省区围绕本土优秀民俗文化举办假期兴趣班、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民俗文化的经验模式,借助乡村少年宫的资源优势,引入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创办一批“民俗文化假日学校”,利用寒暑假为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传授本地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艺术,在统筹解决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照看问题的基础上,丰富其假期生活,为提高留守儿童人文素养、传承民俗文化做出有益探索。三是建设劳动技能实践基地。坚持“立足现实、贴近学生、体现综合、务求实效”的原则,对在校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尤其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乡土情结,酌情建立学农实习培训基地,可通过校内培训基地和校外培训基地等多个平台,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种花、种草、日常生活自理常识等培训,针对高年级学生则结合当地农业支柱产业特色进行系统培训,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涛.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人民日报,2013-05-11(4).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
[3]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8):35.
[4]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江海学刊,2011(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