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文

时间:2023-07-21 09:13: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

篇1

作为投资者,投资公司债券的成本是在投资点上一次性付出的,而收益是在未来各个时点上分期得到的,某个特定时点上收益的构成因子因投资者是否要求对所获利息进行再投资而有所不同。第一种情况是投资者不要求对所获利息进行再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在某时点上所获收益的构成为所投本金和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之和。假设投资者投资某公司债券要求的年利率为K,投资点上所投入本金为P,则每个时点上的收益构成因子分析如图1所示:

如果投资者持有债券为1年,则第1年末可获收益为P+PK=P(1+K);如果投资者持有2年,则第2年末可获收益为P+2PK=P(1+2K);如果投资者持有t年,则第t年末可获收益为P+tPK=P(1+tK)。可见投资者在某时点上所获收益构成因子包含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本金,第二部分为本金所产生的利息。第二种情况是投资者要求对所获利息进行再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在某时点上所获收益为所投本金、本金所产生的利息和利息的再投资(或者利息所产生的利息)之和。假设投资者投资某公司债券要求的利率为K,投资点上所投入本金为P,则每个时点上的收益构成因子分析如图2所示:

如果投资者持有公司债券为1年,则第1年末可获收益为P+PK=P(1+K);如果投资者持有2年,则第2年末可获收益为P(1+K)+P(1+K)K=P(1+K)2;如果投资者持有t年,则第t年末可获收益为P(1+K)。t可见投资者在某时点上所获收益构成因子包含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本金、第二部分为本金所产生的利息、第三部分为利息的再投资(或利息所产生的利息)。

二、计算债券投资收益率的新思路

公司债券一般具有五个基本构成因素,即债券面值(M)、票面利率(i)、债券价格(P)、债券期限、还本方式(分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一次还本付息)。本文将以“分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这种最普遍的公司债券为例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率。从发行者的角度,发行者给予投资者的利率(或收益率)为票面利率,即发行者每年按照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的乘积(1=Mi)支付给投资者利息;而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其要求的利率(或收益率)与发行者给予投资者的票面利率往往存在差异,直接表现在债券的发行价格P上。一旦投资者以债券发行价格P购买了某债券(即购买债券已成事实),投资者所获债券投资收益率将因投资者是否考虑了利息(即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的乘积)的再投资而不同。

(一)投资者对所获利息不要求进行再投资时的债券投资收益率计算 从投资者的角度,其债券收益线上的整体收益分布如图3所示(每年末获得利息I,到期获得本金即面值M):

K为债券投资收益率即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在不考虑债券收益线上的其他收益的前提下具体分析每个时间点上的收益。

(1)投资者要获得第一年末的收益I,根据本文的分析,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为x1,如图4所示:

则有I=X1(1+K),即X1=I÷(1+K)。

(2)投资者要获得第二年末的收益I,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为X2,如图5所示:

则有I=x2(1+2K),即X2=I÷(1+2K)。

(3)投资者要获得第n年末的收益I和M,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分别为Xn、XM,如图6所示:

则有:I=Xn×(1+nK),即Xn=I÷(1+nK);

M=Xm(1+nK),即Xm=M÷(1+nK)。

同理,投资者要获得所有时间点上的收益,则有下面n+1个等式成立:

将上面的n+1个等式左边与右边分别相加,则有下式成立

左侧所有参数相加所得数额就是投资者在0时间点上的总投入本金即债券发行价格P,所以不考虑利息再投资情况下的债券投资收益率通过下面等式进行计算:

该等式中,只有K是未知量,通过求解该方程就可以获得K即不考虑利息再投资收益时的债券投资收益率。

(二)投资者对所获利息要求进行再投资时的债券投资收益率计算 从投资者的角度,其债券收益线上的整体收益分布如图7所示:

K为债券投资收益率即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现在来具体分析每个时间点上的收益,此时不考虑债券收益线上的其他收益。

(1)投资者要获得第一年末的收益I,根据本文的分析,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为X1,如图8所示:

则有I=X1(1+K),即X1=I÷(1+K)。

(2)投资者要获得第二年末的收益I,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为X2,如图9所示:

则有I=X2(1+K)2,即X2=I÷(1+K)2。

(3)投资者要获得第n年末的收益I和M,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分别为Xn、Xm,如图10所示:

则有:I=Xn(1+K)n,即Xn=I÷(1+K)n

M=Xn(1+K)n,即Xm=M÷(1+K)n

同理,投资者要获得所有时间点上的收益,则有下面n+1个等式成立:

将上面的n+1个等式左边与右边分别相加,则有下式成立:

左侧所有参数相加所得数额就是投资者在。时间点上的总投入本金即债券发行价格P,所以考虑利息再投资情况下的债券投资收益率通过下面等式进行计算:

篇2

(一)企业持有短期投资期间所得利息或现金股利的账务处理差异

新旧企业会计制度对于“企业持有短期投资(股票、债券)期间获得的除取得时已记入应收项目的现金或利息外的利息或现金股利”是否作为短期投资实现的投资收益这一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

1、《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持有短期投资期间收到的除去在取得时已记入应收项目之外的利息或现金股利,直接作为收到当期的投资收益处理。相应的账务处理为: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的现金股利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投资收益”、“其他应收款”科目。

2、《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规定基本上与《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相同,公司收到发放的现金股利、利息,直接计入当期实现的投资收益。相应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投资收益”等科目。

3、新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所收到的现金股利、利息等收益,不确认投资收益,而作为冲减投资成本处理。相应的账务处理为:企业在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息等收益时,对取得时已记入应收项目之外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短期投资”科目。

(二)企业出售短期持有的股票、债券或到期收回债券实现的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差异

1、《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不要求企业在持有短期投资期间对短期投资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因此,在出售短期持有的股票、债券或到期收回债券时,企业只需按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短期投资账面余额贷记“短期投资”科目,按收到款项与短期投资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2、《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公司在待有短期投资期间应对短期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同时调整当期投资收益。公司在出售短期持有的股票、债券或到期收回债券时,按实际成本转账,但不同时调整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务处理时,只需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短期投资”、“投资收益”科目;待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时再对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予以调整,当期投资收益的净额。

3、新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持有短期投资期间应对短期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在出售短期持有的股票、债券或到期收回债券计算当期的投资收益时,要同时结转该项投资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务处理时,按实际收到的余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已提的跌价准备,借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按短期投资的账面余额,贷记“短期投资”科目,按未领取的股利或利息,贷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二、长期股权投资实现的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差异

(一)关于是否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差异

新旧企业会计制度在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实现的投资收益方面的差异在于企业在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是否对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不要求企业在持有期间对长期股权投资提取“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处置时也不需考虑长期投资减值因素,直接按处置时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处置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两者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即可;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明确要求企业在持有期间根据具体情况对长期股权投资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处置时需考虑长期投资减值因素,结转该项投资对应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余额,以正确计算处置该项长期投资的收益。账务处理时,按实际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长期投资账面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余额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二)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时取得的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差异

对于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时取得的投资收益,《企业制度》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两者都未考虑“清算股利”的相应,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对此作了规定:股权持有期内应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账务处理上,企业应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属于本企业享有的部分,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部分,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两者之间的差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三、长期债权投资实现的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差异

相对而言,新旧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一方面的差异较小。《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1、企业溢价或折价购入的债券,其溢价或折价应当在债券存续期内分期摊销,以调整企业持有债券期间各期的真实利息收益。溢价购入的债券,按当期应计利息,借记“长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按当期应分摊的实际支付价款中的溢价部分,贷记“长期投资(债券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折价购入的债券,按当期应计利息,借记“长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按当期应分摊的实际支付价款中的折价部分,借记“长期投资(债券投资)”科目,按应计利息与分摊数的合计数,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2、企业长期债权投资持有期间不考虑减值准备,也较少考虑企业中途处置长期债权投资的情形,因此只需在债券到期收回本息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长期投资”科目和“投资收益”科目。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则规定:

篇3

(一)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 取得投资时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倒挤差额,也可能在贷方)”;贷记:“银行存款”等。

(二)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 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的计算,主要是熟练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计算。 (重点)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现金流入-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实际利率:采用某一折现率将该债券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恰好等于债券最初的摊余成本,则该折现率即为实际利率。实际上就相当于已知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求折现率。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三)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 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明细科目余额)”、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核算的简化

持有至到期投资有关会计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摊余成本的计算,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很复杂,并且不易理解,下面笔者举例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一)折价发行 当债券的发行价格小于票面价值时,即为折价发行。在折价发行方式下,投资者每期末的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比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少,少收到的利息视为新增的投资额,所以,投资者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在逐年增加。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 (逐年增加)×实际利率

[例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961万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乙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100万元,票面利率3%,按年支付利息(每年33万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实际利率6%,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公司依据该债券情况和自身运用资金方面的安排决定将该债券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单位:万元,下同)

(1)2007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100

贷:银行存款 961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39

(2)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2007年,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为961万元,实际利率6%。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961×6%=57.66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1100×3%=33,

两者的差额24.66(57.66-33= 24.66)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7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4.66

贷:投资收益 57.66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2008年,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增加到985.66(961+24.66)万元(乙公司少支付的利息24.66万元视为甲公司新增的投资额),实际利率6% ,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985.66×6%= 59.14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1100×3%=33

59.1396-33= 26.14为调整的利息

2008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6.14

贷:投资收益 59.14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2009年, 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增加到1011.80(961+24.66+26.14)万元(乙公司少支付的利息 26.14万元视为甲公司新增的投资额),实际利率6%。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1011.80×6%=60.71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 1100×3%=33

60.71-33=27.71 为调整的利息

2009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7.71

贷:投资收益 60.71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2010年 ,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增加到 1039.51(961+24.66+59.14+ 27.71)万元(乙公司少支付的利息27.71万元视为甲公司新增的投资额),实际利率6%。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1039.51×6%= 62.37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1100×3%=33

62.37 -33=29.37 为调整的利息

2010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9.37

贷:投资收益 62.37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2011年,首先计算调整的利息,139-(24.66+26.14+27.71+29.37)= 31.12,然后计算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调整的利息+现金流入= 31.12+33= 64.12

2011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1.12

贷:投资收益 64.12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二)溢价发行 当债券的发行价格大于票面价值时,即为溢价发行。在溢价发行方式下,投资者每期末的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比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多, 多收到的利息视为投资成本提前收回,所以,投资者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逐年减少。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 (逐年减少)×实际利率。

[例2]甲公司2007年1月1日购入A公司发行的3年期公司债券。公允价值为52802.1万元,债券面值50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票面年利率6%,实际年利率4%,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公司依据该债券情况和自身运用资金方面的安排决定将该债券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1)2007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5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802.1

贷:银行存款 52802.1

(2)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2007年6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为52802.1万元, 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52802.1×4%÷2= 1056.04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56.04= 443.96)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7年6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56.0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43.96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减少到52385.14(52802.1-443.96=52385.14)万元, 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52385.14×4%÷2= 1047.16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47.16 = 452.84)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7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47.1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52.84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8年6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减少到51905.3(52802.1-443.96-452.84=51905.3)万元,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51905.3 ×4%÷2= 1038.11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38.11 = 461.89)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8年6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38.11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61.89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减少到51443.41(52802.1-443.96-452.84-461.89=51443.41)万元,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51443.41×4%÷2= 1028.87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28.87 = 471.13)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8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28.87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71.13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9年6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减少到50972.28(52802.1-443.96-452.84-461.89-471.13=50972.28)万元, 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50972.28×4%÷2= 1019.45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19.45 = 480.55)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9年6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19.4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80.55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9年12月31日,采用倒推的方法,先算调整的利息,2802.1-443.96-452.84-461.89-471.13-480.55=491.73

而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1500-491.73=1008.27

2009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08.27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91.73

借:银行存款 1500

篇4

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可见,要确定投资收益,关键是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也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上期期末摊余成本。摊余成本就概念来讲,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一是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是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是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该概念对初学者而言,不好理解。笔者发现,“摊余成本”实际上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而账面价值又等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准备。如果该持有至到期投资没有计提减值准备时,则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的账面价值就是该账户的账面余额,也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下“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等各个明细账数额之和。简而言之,要找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下各明细账数额进行简单汇总即可。我们知道,“持有至到期投资”下有“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三个明细账,其中“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核算的是债券的面值,“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核算的是已到付息期但还没有支付的利息(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核算的是购入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与债券面值之间的差额。我们结合下例来看摊余成本的计算。

[例1]甲公司2001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同日发行的三年期债券,准备持有至到期,该债券面值为500万元的债券,票面利率4%,实际利率5%,每年付息一次。实际支付价款575万元。

2001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500

――利息调整75

贷:银行存款 575

则2001年12月31日债券摊余成本从数额上来看,应该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下“成本”和“利息调整”两个明细账数额之和,即500+75=575(万元),同理,以后年度摊余成本可以逐此类推。就第一年来讲,摊余成本575万恰好是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的价款。即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第一年比较特殊,第一年的摊余成本即为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的价款。

二、投资收益确认的顺序

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过程中,开始时先计算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倒挤利息调整。即:首先,根据债券面值×票面利率计算出应计利息或应收利息(应计利息或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其次,根据年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计算出投资收益,即投资收益=年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最后,根据应计利息或应收利息与投资收益倒挤出利息调整的摊销额,即利息调整摊销额等于应计利息或应收利息与投资收益双方的差额。从账务处理来看:借记“应收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也可能在贷方)倒挤出; 贷记“投资收益(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最后一年实际利息收入(即投资收益)时,为了把利息调整全部摊销完毕,应先计算应收利息和利息调整,最后倒挤投资收益。从账务处理来看:借记“应收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也可能在贷方)倒挤出”;贷记“投资收益”。

[例2]2009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0万元(含交易费用1万元)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债券,面值为12500万元,票面利率为4.72%,每年付息一次,甲公司准备持有至到期。假设该债券实际利率为10%。

2009.1.1购入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5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500

2009年12月31日,先计算投资收益,倒挤利息调整。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500×4.72%=590(元),由于不存在减值问题,期初摊余成本即持有至到期投资下各明细账数额之和[成本(12500)-利息调整(2500)=10000]。实际利息收入=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000×10%=1000(元),债券折价摊销=1000-590=410(元)。

借:应收利息5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0

贷:投资收益1000

2010年12月31日:先计算投资收益,倒挤利息调整。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500×4.72%=590(元)。实际利息收入=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2500-2500+410)×10%=1041(元)债券折价摊销=1041-590=451(元)。

借:应收利息5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51

贷:投资收益1041

2011年12月31日:先计算投资收益,倒挤利息调整。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500×4.72%=590(元)。

实际利息收入=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2500-2500

+410+451)×10%=1086(元),债券折价摊销=1086-590=496(元)。

借:应收利息5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96

贷:投资收益1086

2012年12月31日:先计算投资收益,倒挤利息调整。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500×4.72%=590(元),实际利息收入=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2500-2500+410+451+496)×10%=1036(元),债券折价摊销=1136-590=546(元)。

借:应收利息 5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46

贷:投资收益 1136

2013年12月31日:先计算利息调整,倒挤投资收益。

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500×4.72%=590(元),债券折价摊销=2500-410-451-496-546=597(元),投资收益=590+597=1187(元)。

借:应收利息5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97

贷:投资收益1187

到期收回:

借:银行存款 125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5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