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文

时间:2023-07-21 09:13: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债券投资的投资收益

篇1

作为投资者,投资公司债券的成本是在投资点上一次性付出的,而收益是在未来各个时点上分期得到的,某个特定时点上收益的构成因子因投资者是否要求对所获利息进行再投资而有所不同。第一种情况是投资者不要求对所获利息进行再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在某时点上所获收益的构成为所投本金和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之和。假设投资者投资某公司债券要求的年利率为K,投资点上所投入本金为P,则每个时点上的收益构成因子分析如图1所示:

如果投资者持有债券为1年,则第1年末可获收益为P+PK=P(1+K);如果投资者持有2年,则第2年末可获收益为P+2PK=P(1+2K);如果投资者持有t年,则第t年末可获收益为P+tPK=P(1+tK)。可见投资者在某时点上所获收益构成因子包含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本金,第二部分为本金所产生的利息。第二种情况是投资者要求对所获利息进行再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在某时点上所获收益为所投本金、本金所产生的利息和利息的再投资(或者利息所产生的利息)之和。假设投资者投资某公司债券要求的利率为K,投资点上所投入本金为P,则每个时点上的收益构成因子分析如图2所示:

如果投资者持有公司债券为1年,则第1年末可获收益为P+PK=P(1+K);如果投资者持有2年,则第2年末可获收益为P(1+K)+P(1+K)K=P(1+K)2;如果投资者持有t年,则第t年末可获收益为P(1+K)。t可见投资者在某时点上所获收益构成因子包含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本金、第二部分为本金所产生的利息、第三部分为利息的再投资(或利息所产生的利息)。

二、计算债券投资收益率的新思路

公司债券一般具有五个基本构成因素,即债券面值(M)、票面利率(i)、债券价格(P)、债券期限、还本方式(分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一次还本付息)。本文将以“分期支付利息、到期还本”这种最普遍的公司债券为例来分析债券投资收益率。从发行者的角度,发行者给予投资者的利率(或收益率)为票面利率,即发行者每年按照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的乘积(1=Mi)支付给投资者利息;而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其要求的利率(或收益率)与发行者给予投资者的票面利率往往存在差异,直接表现在债券的发行价格P上。一旦投资者以债券发行价格P购买了某债券(即购买债券已成事实),投资者所获债券投资收益率将因投资者是否考虑了利息(即债券面值与票面利率的乘积)的再投资而不同。

(一)投资者对所获利息不要求进行再投资时的债券投资收益率计算 从投资者的角度,其债券收益线上的整体收益分布如图3所示(每年末获得利息I,到期获得本金即面值M):

K为债券投资收益率即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在不考虑债券收益线上的其他收益的前提下具体分析每个时间点上的收益。

(1)投资者要获得第一年末的收益I,根据本文的分析,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为x1,如图4所示:

则有I=X1(1+K),即X1=I÷(1+K)。

(2)投资者要获得第二年末的收益I,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为X2,如图5所示:

则有I=x2(1+2K),即X2=I÷(1+2K)。

(3)投资者要获得第n年末的收益I和M,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分别为Xn、XM,如图6所示:

则有:I=Xn×(1+nK),即Xn=I÷(1+nK);

M=Xm(1+nK),即Xm=M÷(1+nK)。

同理,投资者要获得所有时间点上的收益,则有下面n+1个等式成立:

将上面的n+1个等式左边与右边分别相加,则有下式成立

左侧所有参数相加所得数额就是投资者在0时间点上的总投入本金即债券发行价格P,所以不考虑利息再投资情况下的债券投资收益率通过下面等式进行计算:

该等式中,只有K是未知量,通过求解该方程就可以获得K即不考虑利息再投资收益时的债券投资收益率。

(二)投资者对所获利息要求进行再投资时的债券投资收益率计算 从投资者的角度,其债券收益线上的整体收益分布如图7所示:

K为债券投资收益率即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现在来具体分析每个时间点上的收益,此时不考虑债券收益线上的其他收益。

(1)投资者要获得第一年末的收益I,根据本文的分析,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为X1,如图8所示:

则有I=X1(1+K),即X1=I÷(1+K)。

(2)投资者要获得第二年末的收益I,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为X2,如图9所示:

则有I=X2(1+K)2,即X2=I÷(1+K)2。

(3)投资者要获得第n年末的收益I和M,则投资者必须在0时间点上投入本金分别为Xn、Xm,如图10所示:

则有:I=Xn(1+K)n,即Xn=I÷(1+K)n

M=Xn(1+K)n,即Xm=M÷(1+K)n

同理,投资者要获得所有时间点上的收益,则有下面n+1个等式成立:

将上面的n+1个等式左边与右边分别相加,则有下式成立:

左侧所有参数相加所得数额就是投资者在。时间点上的总投入本金即债券发行价格P,所以考虑利息再投资情况下的债券投资收益率通过下面等式进行计算:

篇2

(一)企业持有短期投资期间所得利息或现金股利的账务处理差异

新旧企业会计制度对于“企业持有短期投资(股票、债券)期间获得的除取得时已记入应收项目的现金或利息外的利息或现金股利”是否作为短期投资实现的投资收益这一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

1、《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持有短期投资期间收到的除去在取得时已记入应收项目之外的利息或现金股利,直接作为收到当期的投资收益处理。相应的账务处理为: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的现金股利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投资收益”、“其他应收款”科目。

2、《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规定基本上与《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相同,公司收到发放的现金股利、利息,直接计入当期实现的投资收益。相应的账务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投资收益”等科目。

3、新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所收到的现金股利、利息等收益,不确认投资收益,而作为冲减投资成本处理。相应的账务处理为:企业在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息等收益时,对取得时已记入应收项目之外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短期投资”科目。

(二)企业出售短期持有的股票、债券或到期收回债券实现的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差异

1、《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不要求企业在持有短期投资期间对短期投资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因此,在出售短期持有的股票、债券或到期收回债券时,企业只需按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短期投资账面余额贷记“短期投资”科目,按收到款项与短期投资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2、《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公司在待有短期投资期间应对短期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同时调整当期投资收益。公司在出售短期持有的股票、债券或到期收回债券时,按实际成本转账,但不同时调整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务处理时,只需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短期投资”、“投资收益”科目;待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时再对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予以调整,当期投资收益的净额。

3、新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持有短期投资期间应对短期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在出售短期持有的股票、债券或到期收回债券计算当期的投资收益时,要同时结转该项投资已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务处理时,按实际收到的余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已提的跌价准备,借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按短期投资的账面余额,贷记“短期投资”科目,按未领取的股利或利息,贷记“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二、长期股权投资实现的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差异

(一)关于是否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差异

新旧企业会计制度在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实现的投资收益方面的差异在于企业在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是否对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不要求企业在持有期间对长期股权投资提取“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处置时也不需考虑长期投资减值因素,直接按处置时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处置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两者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即可;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明确要求企业在持有期间根据具体情况对长期股权投资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处置时需考虑长期投资减值因素,结转该项投资对应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余额,以正确计算处置该项长期投资的收益。账务处理时,按实际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长期投资账面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余额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二)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时取得的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差异

对于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时取得的投资收益,《企业制度》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两者都未考虑“清算股利”的相应,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对此作了规定:股权持有期内应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投资收益。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账务处理上,企业应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属于本企业享有的部分,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部分,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两者之间的差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三、长期债权投资实现的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差异

相对而言,新旧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一方面的差异较小。《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1、企业溢价或折价购入的债券,其溢价或折价应当在债券存续期内分期摊销,以调整企业持有债券期间各期的真实利息收益。溢价购入的债券,按当期应计利息,借记“长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按当期应分摊的实际支付价款中的溢价部分,贷记“长期投资(债券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折价购入的债券,按当期应计利息,借记“长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按当期应分摊的实际支付价款中的折价部分,借记“长期投资(债券投资)”科目,按应计利息与分摊数的合计数,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2、企业长期债权投资持有期间不考虑减值准备,也较少考虑企业中途处置长期债权投资的情形,因此只需在债券到期收回本息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长期投资”科目和“投资收益”科目。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则规定:

篇3

(一)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 取得投资时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倒挤差额,也可能在贷方)”;贷记:“银行存款”等。

(二)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 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的计算,主要是熟练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计算。 (重点)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现金流入-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实际利率:采用某一折现率将该债券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恰好等于债券最初的摊余成本,则该折现率即为实际利率。实际上就相当于已知未来现金流量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求折现率。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三)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 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等,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明细科目余额)”、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核算的简化

持有至到期投资有关会计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摊余成本的计算,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很复杂,并且不易理解,下面笔者举例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一)折价发行 当债券的发行价格小于票面价值时,即为折价发行。在折价发行方式下,投资者每期末的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比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少,少收到的利息视为新增的投资额,所以,投资者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在逐年增加。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 (逐年增加)×实际利率

[例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961万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乙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100万元,票面利率3%,按年支付利息(每年33万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实际利率6%,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公司依据该债券情况和自身运用资金方面的安排决定将该债券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单位:万元,下同)

(1)2007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100

贷:银行存款 961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39

(2)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2007年,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为961万元,实际利率6%。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961×6%=57.66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1100×3%=33,

两者的差额24.66(57.66-33= 24.66)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7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4.66

贷:投资收益 57.66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2008年,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增加到985.66(961+24.66)万元(乙公司少支付的利息24.66万元视为甲公司新增的投资额),实际利率6% ,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985.66×6%= 59.14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1100×3%=33

59.1396-33= 26.14为调整的利息

2008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实际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6.14

贷:投资收益 59.14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2009年, 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增加到1011.80(961+24.66+26.14)万元(乙公司少支付的利息 26.14万元视为甲公司新增的投资额),实际利率6%。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1011.80×6%=60.71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 1100×3%=33

60.71-33=27.71 为调整的利息

2009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7.71

贷:投资收益 60.71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2010年 ,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增加到 1039.51(961+24.66+59.14+ 27.71)万元(乙公司少支付的利息27.71万元视为甲公司新增的投资额),实际利率6%。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1039.51×6%= 62.37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1100×3%=33

62.37 -33=29.37 为调整的利息

2010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9.37

贷:投资收益 62.37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2011年,首先计算调整的利息,139-(24.66+26.14+27.71+29.37)= 31.12,然后计算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调整的利息+现金流入= 31.12+33= 64.12

2011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31.12

贷:投资收益 64.12

借:银行存款 33

贷:应收利息 33

(二)溢价发行 当债券的发行价格大于票面价值时,即为溢价发行。在溢价发行方式下,投资者每期末的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比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多, 多收到的利息视为投资成本提前收回,所以,投资者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逐年减少。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 (逐年减少)×实际利率。

[例2]甲公司2007年1月1日购入A公司发行的3年期公司债券。公允价值为52802.1万元,债券面值50000万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票面年利率6%,实际年利率4%,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公司依据该债券情况和自身运用资金方面的安排决定将该债券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1)2007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5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802.1

贷:银行存款 52802.1

(2)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2007年6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为52802.1万元, 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52802.1×4%÷2= 1056.04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56.04= 443.96)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7年6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56.0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43.96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减少到52385.14(52802.1-443.96=52385.14)万元, 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52385.14×4%÷2= 1047.16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47.16 = 452.84)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7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47.16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52.84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8年6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减少到51905.3(52802.1-443.96-452.84=51905.3)万元,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51905.3 ×4%÷2= 1038.11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38.11 = 461.89)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8年6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38.11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61.89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减少到51443.41(52802.1-443.96-452.84-461.89=51443.41)万元,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51443.41×4%÷2= 1028.87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28.87 = 471.13)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8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28.87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71.13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9年6月31日,甲公司持有债券实际占用资金额减少到50972.28(52802.1-443.96-452.84-461.89-471.13=50972.28)万元, 实际年利率4%。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50972.28×4%÷2= 1019.45

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两者的差额(1500-1019.45 = 480.55)即为调整的利息。

2009年6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19.45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80.55

借:银行存款 1500

贷:应收利息 1500

2009年12月31日,采用倒推的方法,先算调整的利息,2802.1-443.96-452.84-461.89-471.13-480.55=491.73

而现金流入(即应收利息)=50000×6%÷2=1500

投资收益(即实际的利息)= 1500-491.73=1008.27

2009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 1500

贷:投资收益 1008.27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91.73

借:银行存款 1500

篇4

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可见,要确定投资收益,关键是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也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上期期末摊余成本。摊余成本就概念来讲,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一是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是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是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该概念对初学者而言,不好理解。笔者发现,“摊余成本”实际上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而账面价值又等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准备。如果该持有至到期投资没有计提减值准备时,则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的账面价值就是该账户的账面余额,也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下“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等各个明细账数额之和。简而言之,要找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下各明细账数额进行简单汇总即可。我们知道,“持有至到期投资”下有“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三个明细账,其中“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核算的是债券的面值,“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核算的是已到付息期但还没有支付的利息(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核算的是购入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与债券面值之间的差额。我们结合下例来看摊余成本的计算。

[例1]甲公司2001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同日发行的三年期债券,准备持有至到期,该债券面值为500万元的债券,票面利率4%,实际利率5%,每年付息一次。实际支付价款575万元。

2001年1月1日购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500

――利息调整75

贷:银行存款 575

则2001年12月31日债券摊余成本从数额上来看,应该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下“成本”和“利息调整”两个明细账数额之和,即500+75=575(万元),同理,以后年度摊余成本可以逐此类推。就第一年来讲,摊余成本575万恰好是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的价款。即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第一年比较特殊,第一年的摊余成本即为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的价款。

二、投资收益确认的顺序

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过程中,开始时先计算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倒挤利息调整。即:首先,根据债券面值×票面利率计算出应计利息或应收利息(应计利息或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其次,根据年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计算出投资收益,即投资收益=年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最后,根据应计利息或应收利息与投资收益倒挤出利息调整的摊销额,即利息调整摊销额等于应计利息或应收利息与投资收益双方的差额。从账务处理来看:借记“应收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也可能在贷方)倒挤出; 贷记“投资收益(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最后一年实际利息收入(即投资收益)时,为了把利息调整全部摊销完毕,应先计算应收利息和利息调整,最后倒挤投资收益。从账务处理来看:借记“应收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也可能在贷方)倒挤出”;贷记“投资收益”。

[例2]2009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价款10000万元(含交易费用1万元)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同日发行的5年期债券,面值为12500万元,票面利率为4.72%,每年付息一次,甲公司准备持有至到期。假设该债券实际利率为10%。

2009.1.1购入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5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500

2009年12月31日,先计算投资收益,倒挤利息调整。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500×4.72%=590(元),由于不存在减值问题,期初摊余成本即持有至到期投资下各明细账数额之和[成本(12500)-利息调整(2500)=10000]。实际利息收入=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0000×10%=1000(元),债券折价摊销=1000-590=410(元)。

借:应收利息5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10

贷:投资收益1000

2010年12月31日:先计算投资收益,倒挤利息调整。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500×4.72%=590(元)。实际利息收入=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2500-2500+410)×10%=1041(元)债券折价摊销=1041-590=451(元)。

借:应收利息5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51

贷:投资收益1041

2011年12月31日:先计算投资收益,倒挤利息调整。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500×4.72%=590(元)。

实际利息收入=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2500-2500

+410+451)×10%=1086(元),债券折价摊销=1086-590=496(元)。

借:应收利息5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496

贷:投资收益1086

2012年12月31日:先计算投资收益,倒挤利息调整。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500×4.72%=590(元),实际利息收入=期初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12500-2500+410+451+496)×10%=1036(元),债券折价摊销=1136-590=546(元)。

借:应收利息 5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46

贷:投资收益 1136

2013年12月31日:先计算利息调整,倒挤投资收益。

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12500×4.72%=590(元),债券折价摊销=2500-410-451-496-546=597(元),投资收益=590+597=1187(元)。

借:应收利息59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97

贷:投资收益1187

到期收回:

借:银行存款 125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2500

篇5

《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不准备长期持有,准备立即出售或在近期出售,属于短期获利方式的债券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其他的债券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文针对债券投资的案例,分别划分为以上3种金融资产进行会计核算。

[案例] 2011年1月1日,甲公司自证券市场购入面值总额为2 000万元的债券。购入时实际支付价款2 088.98万元(其中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10万元),另外支付交易费用10万元。该债券发行日为2011年1 月1日,系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年利率为4%,每年l2月31日支付当年利息。该债券201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2 100万元。

针对本案例的会计核算解析如下(金额以万元计)。

2 若将该债券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并于2012年3月15日以2 250万元对外出售,款项已经收到

(1)2011年1月1日初始取得:借:交易性经融资产——成本 2 078.98,应收利息10,投资收益10;贷:银行存款2 098.88。(2)201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2 100万元,借:交易性经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1.02;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1.02。(3)2012年3月15日以2 250万元对外出售,借:银行存款2 250;贷:交易性经融资产——成本2 078.98,——公允价值变动21.02,投资收益150。同时,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1.02;贷:投资收益21.02。

3 若将该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编制2011年1月1日到2016年1月1日的会计分录

(1)2011年1月1日初始取得: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2 000,——利息调整88.98,应收利息10;贷:银行存款 2 098.98。(2)2011年12月31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100;贷:投资收益83.56,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6.44。(3)2012年12月31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100;贷:投资收益82.9,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7.1。(4)2013年12月31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100;贷:投资收益82.3,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7.77。(5)2014年12月31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100;贷:投资收益81.51,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8.49。(6)2015年12月31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100;贷:投资收益80.77,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9.18。(7)2016年1月1日,债券到期,收回债券本金。借:银行存款2 1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2 000,——应计利息100。

4 若将该债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于2012年5月20日以1 950万元对外出售,款项已经收到

(1)2011年1月1日初始取得: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2 000,——利息调整88.98,应收利息10;贷:银行存款2 098.98。(2)2011年12月31日,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应收利息100;贷:投资收益83.56,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16.44。(3)201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2 100万元,账面价值为2 072.54(2 088.98-16.44)万元。借:可供出售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7.46;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7.46。(4)2012年5月20日以1 950万元对外出售。借:银行存款1 950, 投资收益15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2 000,——利息调整72.54(88.98-16.44),——公允价值变动27.46。同时,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7.46;贷:投资收益27.46。

通过案例分析,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债券投资划分为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进行会计核算。通过案例的形式对债券投资会计核算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债券投资的会计处理浅显易懂。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会计上对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所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除特殊情况外,在实际收到时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不确认投资收益;而税法要求除特殊情况外,均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特殊情况是指,短期投资取得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对于短期股票投资,税收上必须严格区分持有收益与处置收益,因为二者在所得税上的处理截然不同。处置收益是所得税税前所得,不需要还原,也不需要比较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各自的适用税率,直接并入投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持有收益是所得税税后所得,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应按照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进行还原,且需比较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各自的适用税率。如果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还应作为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进行处理;如果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其已缴纳的所得税额还应作为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进行处理。

短期投资收益的税务处理

例如,某企业2002年1月从银行买入按年付息的A企业债券100000元,2月收到2001年债券利息5000元,3月将A企业债券以107000元卖出;2002年4月以银行存款164250元从证券市场购入的股票B作为短期投资,2002年5月B公司宣告并分派现金股利4250元,2002年6月以170000元卖出(B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则该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2002年1月,购买短期债券时:

借:短期投资———债券A 95000

应收利息 5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对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5000元,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不包括在债券的初始投资成本中,税法也认同会计的这种做法。

2002年2月,收到2001年债券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5000

贷:应收利息 5000

收到购买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5000元,只冲减已记录的应收利息,不冲减短期债券的初始投资成本,税法也认同会计的这种做法。

2002年3月,处置短期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 107000

贷:短期投资———债券A 95000

投资收益———短期投资处置收益 12000

由于没有取得持有收益,会计制度和税法确认的处置收益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如果存在短期投资持有收益,必然会导致以后处置时,会计制度和税法确认的处置收益不一致。

2002年3月,购买短期股票时:

借:短期投资———股票B 164250

贷:银行存款 164250

2002年4月,收到宣告分派的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4250

贷:短期投资———股票B 4250

由于宣告分派股利在购买之后,会计制度要求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税法要求分回的股权投资持有收益,不论是否补税,都一律按被投资企业的适用所得税税率还原成税前所得,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如果该持有收益属于免税的投资收益,或者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15%,还应作为“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5000元[4250÷(1-15%)]进行申报;如果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15%,其已缴纳的所得税额750元[4250÷(1-15%)×15%]还应作为“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进行申报。

2002年5月,处置短期股票时:

借:银行存款 170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B 160000

篇7

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南京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5.89亿元,同比增长33%。但是投资收益为6329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67亿元相比,下降了62%。

其债券投资在总资产中一直占比较高,与其他银行债券资产一般不高于总资产20%的比例不同,南京银行的特色在于,这一占比多年来保持在1/3左右的水平。

有券商调低了对南京银行的评级。不过,多位银行业分析师认为,随着固定收益市场的转暖,南京银行的投资收益弹性值得关注。

交易性金融资产亏损

南京银行中报数据显示,其投资收益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收益,以及长期股权收益。南京银行的投资收益出现了连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调整交易性金融资产所致。

南京银行一位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今年债市跌得比较厉害,导致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比较大。上半年货币政策的持续收紧,资金面较为紧张,债券投资的需求就下降,同时,债券的供应并没有减少,因此债券价格下跌。同时,通胀还在高位、市场利率不断上升也是重要原因。

而投资收益对南京银行整个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下降明显。上半年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同比上涨19.6%和46.2%,只有投资收益同比大降62.3%。

而在投资收益中,对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从去年上半年的7139万元,增加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07亿元。在对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增长的情况下,其金融资产收益下降显得更为明显。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从去年上半年的2431万元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4292万元,同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从去年上半年的6606万元,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371万元。

上海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郭敏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从半年报看,南京银行的净利息收入达到41%,但是非息业务拖后腿比较严重,最后,总的净利增长只有30%多。拖后腿的非利息业务就包括投资收益。

债券投资占比较高

今年以来,南京银行的债券投资规模增速仍然迅猛,6月末四大类债券投资余额719.37亿元,比去年上半年末增长35%,是资产增长中最主要的来源。同上年末相比,南京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19%,达到2637亿元。

由于债市不好,南京银行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去年同期的95.2亿元下降到57.41亿元,减持了39%。

但是南京银行的债券资产占比仍较高,受影响也较大。如兴业银行总资产规模为2万亿,今年上半年其投资收益为1.28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53亿元也出现了下降,但是与净利润为122.32亿元比较,其投资收益相对占比小。而南京银行的上半年净利润总共只有15.89亿元,其投资收益就有6329万元。

郭敏认为,南京银行的债权占比较高,是战略性特色银行。但是,债市不好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影响。2007年也是这样,不过今年情况比较特殊,一般来说债市的走势与经济走势相反,但是上半年在经济并不看好的情况下,债市也出现了下跌。特别是城投债下跌比较厉害,这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

南京银行中报中表示,报告期内,面对不利的投资环境,根据基本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债券资产结构,减少交易类债券配置,牺牲部分投资收益,更好应对后期挑战;同时积极开展同业业务等,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上述南京银行人士表示,确实债券投资的规模可以减少一部分,但由于是特色银行,有自己的战略安排,因此,也不会减少太多。

申银万国证券认为,南京银行回到了其具有优势的资金业务上,但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出台,相关资产计入风险权重资产的比重将有所上调,而且收益率波动较大,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四季度债市有望回暖

债市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券商对南京银行的评级下调。

兴业证券认为,南京银行的业绩符合我们的预期,其上半年的投资收益同比大幅下滑62%,主要与债券市场今年以来的熊市积极相关,由于对三季度固定收益市场仍然持负面态度,拥有较高债券占比的南京银行在三季度中仍然面临投资浮亏加重的可能性。

公司业绩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生息资产规模上升34.4%。鉴于对固定收益市场短期不乐观的判断,下调对公司的评级为推荐,但是仍然看好其在城商行板块中的良好基本面基础和估值优势。随着固定收益市场的转暖,南京银行的投资收益弹性值得关注。

而随着四季度普遍预测债券市场的好转,再加上南京银行的自营能力还是比较强,或能增加其投资收益。南京银行董秘汤哲新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上半年投资收益的下滑并不会对南京银行的利润产生大的影响。

篇8

[例1]母公司于1月1日购入子公司同日发行的全部债券,债券面值100万元,期限5年,发行价110万元,票面利率10%。当年末合并会计报表工作底稿(单位:万元)编制如下:

1)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会计处理:(略)

2)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销分录如下:

①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118万 分录(1)

贷:长期债权投资118万

②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含溢折价摊销)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8万 分录(2)

贷:财务费用8万

报表项目 投资前 投资当年 集团

合计 抵销分录 集团

合并

母公司 子公司 母公司 子公司 借方 贷方

银行存款 200 90 110 200 200

长期债权投资 118 118 118 0

应付债券 118 118 118 0

财务费用 8 8 8 0

投资收益 8 8 8 0

未分配利润 8 -8 0 8 8 0

对于集团而言,由于本次内部交易并未产生实质上的费用,故而合并结果与投资之前母公司的财务状况是一致的。因为对于集团而言,上述债券的发行与认购只是一种集团内部的资金划拨而已,不可能产生集团的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但实际工作中,公司发行或认购债券是有交易费用的,上述情形只是一种被抽象化、理想化的结果。

二、涉及交易费用时的合并处理

[例2]假设母公司与子公司在本次交易中分别产生了相当于债券面值5%的交易费用,其他数据承[例1]。

报表项目 投资当年 集团

合计 抵销分录 集团

合并

母公司 子公司 借方 贷方

银行存款 85 105 190 190

长期债权投资 122 122 122 0

应付债券 118 118 118 0

财务费用 13 13 8 5

投资收益 7 7 12 -5

未分配利润 7 -13 -6 12 8 -10

1)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会计处理(略)

2)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销分录如下:

①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118万 分录(3)

投资收益4万

贷:长期债权投资122万

②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含溢折价摊销)的抵销:

借:投资收益8万 分录(4)

贷:财务费用8万

由于母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确认的财务费用并不相等,那么我们是如何确定抵销分录(4)中的金额呢?这就需要确定哪些交易是内部交易事项。在本例中,就是母公司确认的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及摊销的债券投资溢价所产生的投资收益与子公司确认的应付债券利息费用及摊销应付债券溢价所确认的财务费用,即应抵销的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溢价摊销)=应抵销的财务费用=(利息费用-溢价摊销)=10-2=8万元,故分录(4)中的金额应为8万元。

在合并结果中,财务费用为5万元,就是子公司的融资交易费;投资收益为-5万元,就是母公司的投资交易费用,这两项费用对于集团而言,都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费用,这也间接证明了合并结果的正确性。同时,合并结果还隐含地表明,对于母公司的交易费用,在合并过程中被费用化了。而按现行会计制度,母公司可将该笔费用作为投资的成本,进行分期摊销。

三、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时的合并处理

[例3]第二年,母、子公司分别计提债券利息及摊销债券溢价,其他数据承[例2]。

报表项目 第二年 集团

合计 抵销分录 集团

合并

母公司 子公司 借方 贷方

长期债权投资 129 129 129 0

应付债券 126 126 126 0

财务费用 8 8 8 0

投资收益 7 7 8 1 0

未分配利润 7 -8 -1 8 9 0

年初未分配利润 7 -13 -6 4 -10

1)母公司与子公司各自的会计处理(略)

2)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销分录如下:

①长期债权投资与应付债券的抵销

借:应付债券126万 分录(5)

年初未分配利润3万

贷:长期债权投资129万

由于截止本年末,母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中的长期债权投资仍含有尚未摊销完的债券费用3万元。而从上年的合并结果我们知道,长期债权投资的债券费用在上年已经被全部费用化、确认为投资收益。所以,本年末应抵销长期债权投资中所包含的债券费用3万元、并冲减年初未分配利润。

②抵销本年度母公司摊销的债券费用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1万

贷:投资收益1万

因为本年度母公司按直线法摊销了1万元的债券费用、并将其计入了投资收益(借方),而这部分债券费用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已于上一年度被费用化、计入了上一年度的投资收益。所以,在本年合并时应予以抵销。

③内部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含溢折价摊销)的抵销:同分录(2)

篇9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除中国平安外,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太平、中国人保、新华保险等5家险企净利润均有所下降,其中,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净利润同比下降均超四成,分别达119亿元、49亿元。据了解,投资收益同比下降及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变动等成为2016年保险公司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6年,各家上市险企投资收益表现到底如何?在投资组合上有何变化?2017年,各家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有何规划呢?近期,中国平安、中国人保等上市险企纷纷公布了年报并召开了业绩会,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六险企总投资收益率下降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2016年各家保险公司在总投资收益率方面至少1.5个百分点的下降。其中,中国人保总投资收益率最高,达到了5.8%,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其次是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为5.3%,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中国人寿则分别以5.20%、5.10%、5.01%及4.56%的投资收益率名列三四五六位。中国太平总投资收益率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2.96%,另外,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太保的总投资收益率降幅也在2个百分点以上。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2016年,6家上市险企投资资产总额高达7亿元,投资总资产均较2015年有所提升,其中,中国人寿2016年投资总资产达2.5万亿元,同比上涨7.24%,体量居上市险企首位。此外,中国太平投资总资产同比上涨幅度最大,增长14%,达3770亿元。

不过投资总资产的上涨,并未带来投资收益的上升。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六大上市险企的投资收益均有至少14%以上的降幅,其中,新华保险降幅最大,高达29.22%,达323亿元,公司在年报中称,投资收益的下降主要由于投资资产买卖价差收益减少所致。降幅最小的为中国太保,2016年中国人保投资收益达到了435亿元,同比下降14%。

投资资产最多的中国人寿2016年投资收益同比也下降了23%,达1082亿元,针对下降的原因,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在业绩会上表示,去年利率呈现下行趋势,加上上半年内地A股剧烈波动,下半年低位徘徊,导致了公司去年的价差收益的大幅下降。

另类投资比例上涨

2016年,资产荒背景下,固定收益类投资依然占据大头。不过据《投资者报》记者观察,2016年,大多数保险公司的投资呈现出定期存款降低、权益性投资占比下降、债券投资占比微降,而理型产品、另类投资等上涨的趋势。

权益性投资方面,除中国平安外,其余5家保险公司权益性投资占比均有所下降。数据显示,中国平安保险资金2016年的权益性总投资资产达3350亿元,同比上涨19%,占比达16.9%,同比有3.2个百分点的上涨。具体来看,股票、权益性基金、债券型基金的投资占比均有所下降,但优先股、理财产品(包括信托公司信托计划、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等)的投资比例有所上涨。

2016年,债券投资方面,仅有中国人寿加大了债券投资的比例,其余,5家险企均降低了债券投资的比例。具体来看,中国人寿2016年债券配置比例由2015年年底的43.55%上涨至45.62%。

另类投资方面,主要是指传统的股票、债券和现金之外的金融和实物资产,包括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等。多家保险公司2016年理财产品投资比例有所上涨,例如中国平安,理财产品投资占比上涨0.7个百分点至2.1%,中国太保固定收益型理财型产品投资占比上涨1.7个百分点达4.7%。

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在业绩会上表示,未来会增加海外和另类投资,例如政府PPP项目方面的投资机会,也会借助沪港通和深港通,投资 H股市场。中国平安方面也表示,另类投资将关注PE、不动产、基建等另类资产的投资机会。

国寿判断A股今年机会不大

股票市场投资方面,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表示2017年公司仍将以股票投资为主,除了过去强调的低估值、高分红的蓝筹股之外,健康医疗、个人消费和新科技方面将成为公司优先选择的板块。港股投资方面,公司港股投资的出发点与A股市场类似,主要基于价值投资,注重长期持有带来的增值及分红收益。

篇10

久期规划(Duration Targeting,下文中简称DT)是由固定收益大师莱伯维茨博士在今年出版的新书《Inside The Yield Book》中提出的债券投资策略。该策略虽然简单直观,却颠覆了我们对于债券作为固定收益金融产品的传统认知:一是久期不仅可以用作衡量债券利率风险的指标,还可以作为锁定债券组合投资收益的标杆。二是债券组合的应计利息在经过一定投资年限的累积后会抵消相对应的净价变化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在此,笔者将久期规划策略的主要理论呈现给读者,并将该策略应用于中央结算公司编制的不同类型的债券指数,通过追踪债券指数的投资收益率确实向初始到期收益率收敛,在保持投资期限内的久期稳定的条件下,验证了久期规划策略的有效性。

久期规划策略的内容及证明

债券组合的投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持有至到期、久期免疫和久期规划。持有至到期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的,回收金额和期限固定,但是债券组合在投资过程中的价值会受到债市波动的直接影响。久期免疫用于资产负债管理,主要目的在于减少由利率期限结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债券组合的久期均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降低。与之不同的是,久期规划策略通过定期调整债券组合成份券,保持组合平均久期固定,可以实现无论各成份券的到期收益率如何波动,债券组合的年化收益率会稳定地向组合初创时的加权到期收益率收敛,并且收敛的波动率会随着投资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久期规划策略的执行可以通过设定一个债券投资组合的久期目标或者追踪一支久期稳定的债券指数实现。在下文中笔者分别通过趋势线模型以及随机行走模型对久期规划理论进行证明,并给出该策略的跟踪误差以及总波动率的衡量方法。

(一)趋势线模型(Trendline Model)

图1 趋势线模型(单位:%、年)

在趋势线模型中,我们假定持有平均久期为的零息债券组合,且每年该组合到期收益率等量递增。如图1所示,该组合的到期收益率初始值为3.0%,最终值为5.5%,在5年的持有期内每年增加0.5%。为了保持久期稳定保持在5.0的目标(D=5.0),我们在每年的年末对组合进行调整,卖出久期较小的旧债,购入久期较长的新债。

对于零息债券,我们可以用如下公式近似计算其在年末投资收益率:

在第1年末的时候,利用上述公式我们可以推算出第一年投收益率为:。以此类推,表1列出了每年进行调整后的投资回报率。

表1 趋势线模型收益逐年变化(久期D=5年,投资期限N=5年)

年 初始到期收益率 到期收益率变化 最终到期收益率 久期 净价变化 年末总回报率

1 3.0% 0.5% 3.5% 4.0 -2.0% 1.0%

2 3.5% 0.5% 4.0% 4.0 -2.0% 1.5%

3 4.0% 0.5% 4.5% 4.0 -2.0% 2.0%

4 4.5% 0.5% 5.0% 4.0 -2.0% 2.5%

5 5.0% 0.5% 5.5% 4.0 -2.0% 3.0%

6 5.5% 0.5% 6.0% 4.0 -2.0% 3.5%

7 6.0% 0.5% 6.5% 4.0 -2.0% 4.0%

8 6.5% 0.5% 7.0% 4.0 -2.0% 4.5%

9 7.0% 0.5% 7.5% 4.0 -2.0% 5.0%

平均值 5.0% 0.5% 5.5% 4.0 -2.0% 3.0%

表1显示,债券组合在每次调整后,由于债券到期收益率增加而带来的净价损失是-2.0%,然而由应计利息累积的投资收益却在逐年递增(由第1年时的3.0%增加至第5年时的5.0%),但是净价损失所带来的影响还是主导了投资收益,前5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只有2.0%。我们由此继续推算,当久期规划策略执行到第9年的时候,由不断增加的应计利息累积所产生的投资收益会抵消净价方面的损失,9年持有期的平均年化收益收敛至该组合的初始到期收益率3.0%。

表1仅描述了到期收益率持续增加的一种情形。事实上,当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下跌时,在净价方面的获利会被不断下降的应计利息收益削减。表2描述了在5年的投资期限后,最终到期收益率在(-3%,3%)的区间之内,超额年化收益率(Excess Return)(等于年化收益率-初始到期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变化的关系。

表2 趋势线模型收益和价格变化(D=5年,N=5年)

到期收益率变化合计 净价变化合计 应计利息累积合计 总收益合计 5年平均年化收益率 超额年化收益率 超额年化收益率/到期收益率变化

-3.0% 12.0% 9.0% 21.0% 4.2% 1.2% -0.40

-2.0% 8.0% 11.0% 19.0% 3.8% 0.8% -0.40

-1.0% 4.0% 13.0% 17.0% 3.4% 0.4% -0.40

0.0% 0.0% 15.0% 15.0% 3.0% 0.0% -

1.0% -4.0% 17.0% 13.0% 2.6% -0.4% -0.40

2.0% -8.0% 19.0% 11.0% 2.2% -0.8% -0.40

3.0% -12.0% 21.0% 9.0% 1.8% -1.2% -0.40

值得注意的是,表2中第7列中超额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变化的比率一直是-0.4,这个比率被称为趋势线久期(Trendline Duration)。在久期规划策略中,趋势线久期可以用代表应计利息累积因素的累积因子(Accrual Factor)与代表投资期限因素(也可视为代表净价影响)的久期因子(Duration Factor)描述:

图2 累积因子与久期因子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横轴单位:年)

如图2所示,在执行久期规划策略的初期,代表净价影响的久期因子对投资收益起主导作用,远高于累积因子的影响。然而,当久期因子与累积因子相等的时候,趋势线久期等于0。此时无论债券组合的到期收益率处于何处,该组合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与初始到期收益率相等。在图2中,累积因子与久期因子在第9年时相交,印证了表1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向初始到期收益率在第9年收敛的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当投资期限为2倍久期目标减1的时候,趋势线久期等于0,该投资期限被称为有效到期日(Effective Maturity),有效到期日描述了实现收益率收敛所需的投资期限长度。

(二)随机行走模型(Random Walk Model)

趋势线模型可以扩展为包含随机行走的更符合实际债市波动的模型。利用随机行走模型,我们可以估算出由债券收益率波动而带来的趋势线波动率(Trendline Volatility)与跟踪误差(Tracking Error)。在随机行走模型中,趋势线波动率与跟踪误差互相独立,共同构成了久期规划策略投资收益的总波动率(Total Volatility)。

趋势线波动率是指由最终到期收益率的随机变化而产生的波动率,也是超额年化收益率的波动率。我们假设到期收益率的变化是一个以均值为0,年化标准方差为1.0%()的随机行走过程。在5年的投资期限后,最终到期收益率变化的标准方差变为,这也意味着68%的收益率变化会在倍标准方差之内。

在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趋势线模型的5年期年化超额收益率等于第5年时趋势线久期的负值(-0.4)乘以到期收益率变化合计(到期收益率最终值-初始值):

所以,趋势线波动率可以由以下方法计算:

图3 趋势线波动率(D=5年,单位:%、年)

在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趋势线波动率由第1年时的4%,快速减少到第5年的0.89%。当投资期限等于有效到期日时(),趋势线波动率为0,9年投资期限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等于初始到期收益率。

图4 非趋势线路径(单位:%、年)

趋势线波动率描述的是最终到期收益率的随机变化情况,然而如图4所示,非趋势线路径中所产生的应计利息累积与趋势线模型的应计利息累积结果之间存在残差,跟踪误差(Tracking Error)即描述残差部分的随机变化,跟踪误差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近似获得:

有了趋势线波动率和跟踪误差之后,我们可以计算出在不同的投资期限N时,久期规划策略投资收益的总波动率:

图5 久期规划策略收益的总波动率(D=5年,,单位:%、年)

在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久期目标为5.0的久期规划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总波动率由第1年时的4%,逐渐减小至第3年的1.8%和第4年的1.38%。在第8年时总波动率达到最小值0.84%。

中债指数的策略应用

为了验证久期规划策略在债券指数化投资中的收益率收敛效果,笔者选取了中央结算公司编制的六支债券指数进行测试:分别是中债-综合指数、中债-中短期债券指数、中债-长期债券指数、中债-固定利率金融债指数、中债-浮动利率金融债指数及中债-高信用等级中期票据指数。

(一)中债-综合指数策略应用

图6 中债-综合指数平均市值法久期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由图6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债-综合指数在2002年创建以来,平均市值法久期稳定在4左右。过去12年该指数的平均久期为4.3,过去3年间该指数到期收益率的平均年化波动率是1.5%。如果我们选择投资期限为4年,根据久期规划理论,4年期的年化投资收益率应该向4年前该指数的平均到期收益率收敛,二者误差在总波动率的范围之内。

图7 投资中债-综合指数平均市值法到期收益率与4年年化收益率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图7中蓝色的曲线为中债-综合指数的平均市值法到期收益率从2002年至今的走势,橙色的曲线为从2002年开始投资该指数4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如果我们将橙色的曲线向前挪动,使之与中债-综合指数的到期收益率曲线重叠,年化收益率确实向初始到期收益率收敛(图8),两条曲线走势基本一致。

图8 投资中债-综合指数4年年化收益率收敛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在图8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2002-2008年的年化收益率与到期收益率之间误差较大,超出了总波动率的范围。这是因为2008年之前中债综合指数的久期呈现趋势性下降(见图6),久期规划策略所要求的久期稳定条件没有满足。2008年3月至今的中债综合指数久期比较稳定,今年6月份以来的债市收益率显著上涨,扩大了收益率波动率,但是投资收益与初始到期收益率的误差依然符合之前的总波动率范围(图8中箭头标示的区间)。

(二)中债-中短期与长期债券指数策略应用

图9 投资中债-中短期指数4年年化收益率收敛(单位:%)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2005至今,中短期债券指数的平均久期为3.90,图9为投资该指数4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红色曲线)向4年前的初始到期收益率(蓝色曲线)收敛。

图10 投资中债-长期指数4年年化收益率收敛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2002年至今,长期债券指数的平均久期为12.16,图10为投资该指数10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红色曲线)向10年前的初始到期收益率(蓝色曲线)收敛。

(三)中债-固定与浮动金融债指数策略应用

图11 投资中债-固定利率金融债指数9年年化收益率收敛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2002年至今,固定利率金融债指数的平均久期为5.08,图11为投资该指数9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红色曲线)向9年前的初始到期收益率(蓝色曲线)收敛。在第9年时趋势线波动率几乎为0,上面右图中蓝色与红色的差别仅为跟踪误差。

图12 投资中债-浮动利率金融债指数4年年化收益率收敛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2008年至今,浮动利率金融债指数的平均久期为3.76,图12为投资该指数4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红色曲线)向4年前的初始到期收益率(蓝色曲线)收敛。由于浮动利率债到期收益率波动性较固定利率债券高,过去3年的浮动利率债收益率的波动率为1.8%,而同时期的固定利率指数到期收益率波动率为1.5%,图12中的收益率收敛较固定利率金融债波动性更大。

(四)中债-高信用等级中期票据指数策略应用

图12 中债-高信用等级中期票据指数4年年化收益率收敛

数据来源:中债综合业务平台

2008年5月至今,高信用等级中期票据指数的平均久期为2.81),图13为投资该指数4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红色曲线)向4年前的初始到期收益率(蓝色曲线)收敛。

从以上四个策略应用可以看出,在保持投资期限内的久期稳定的条件下,无论由何种类型债券组成的债券指数都验证了久期规划策略的有效性。

小结

债券作为固定收益金融产品,与股票等风险资产的差异在于,应计利息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逐年累积。因为通常对债券组合的收益/风险的分析是在较短的投资期限内, 所以应计利息对于投资收益的影响被忽视。在久期规划策略中,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应计利息对投资收益的影响不断上升,并在有效到期日后超过净价变化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莱伯维茨博士所提出的久期规划策略在商业银行中其实已被隐性地使用,持有至到期由各种长短期限的债券所组成的阶梯型组合,并不断地在旧债到期后购买新债,持债组合的久期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久期规划策略展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如果投资者对当前的到期收益率满意,他无须担心未来的债市波动会对投资收益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执行久期规划的债券组合可以被视为“收益率陷阱”,因为投资者即使不满意当前债券的收益率,也无法寄希望于未来上扬的到期收益率对投资收益有所改进。从这个所谓的“收益率陷阱”离开的方法就是实质上延长或者缩短债券组合的久期。

对于当前高企的债市收益率,笔者认为无论是通过久期规划策略安全地锁定较高收益率还是在未来收益率下降时实现交易性获利,债券指数化投资都不失为一种值得考虑的投资方式。但也需防范债市收益率继续上升所带来的风险。

作者单位:青岛农商银行资金运营部

参考文献

篇11

2007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中级会计实务》和200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讲到:企业取得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在持有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实际收到时,再冲减“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其他很多会计教材也都采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以下用2007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第43~44页的案例进行说明。

[例1]2007年1月1日,ABC企业从二级市场支付价款1020000元(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20000元)购入某公司发行的债券,另发生交易费用20000元。该债券面值10001300元,剩余期限为2年,票面年利率为4%,每半年付息一次,ABC企业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资料如下:2007年1月5日,收到该债券2006年下半年利息20000元;2007年6月30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150000元(不含利息);2007年7月5日,收到该债券半年利息;2007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100000元(不含利息);2008年1月5日,收到该债券2007年下半年利息;2008年3月31日,甲企业将该债券出售,取得价款1180000元(含1季度利息10000元)。

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ABC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应收利息

20000

投资收益

20000

贷:银行存款

1040000

(2)2007年1月5日,收到该债券2006年下半年利息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应收利息

20000

(3)2007年6月30日,确认债券公允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5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50000

借:应收利息

20000

贷:投资收益

20000

此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115万元,账面价值为100万元,二者的差额为15万元(115-100)。

(4)2007年7月5日,收到该债券半年利息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应收利息

20000

(5)2007年12月31日,确认债券公允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0000

借:应收利息

20000

贷:投资收益

20000

此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110万元,账面价值为115万元(100+15),二者的差额为-―5万元(110-115)。

(6)2008年1月5日,收到该债券2007年下半年利息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应收利息

20000

(7)2008年3月31日,将该债券予以出售:

借:应收利息

10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

借:银行存款

117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13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

投资收益

170000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应收利息

10000

从上述会计处理可以看出,这种会计处理方法清晰地反映出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的影响数额是100000元,使得企业的当期投资收益增加200000元。

二、第二种处理方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新企业会计实务讲解》及财政部会计司朱海林在“财政部首期企业会计准则培训班”的讲课中却是按以下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取得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不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而是直接计人“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在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不确认投资收益,而在实际收到时直接计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按此方法,对例1应做如下处理:

(1)2007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20000

投资收益

20000

贷:银行存款

1040000

(2)2007年1月5日,收到该债券2006年下半年利息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0000

(3)2007年6月30日,确认债券公允价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5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50000

此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115万元,账面价值为100万元(102-2),二者的差额为15万元(115-100)。

(4)2007年7月5日,收到该债券半年利息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0000

(5)2007年12月31日,确认债券公允价值变动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0000

此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为11万元,账面价值为113万元(102-2+15-2),二者的差额为-3万元(11-113)。

(6)2008年1月5日,收到该债券2007年下半年利息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0000

(7)2008年3月31日,将该债券予以出售

借:银行存款

118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2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960000

――公允价值变动

120000

投资收益

220000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 A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以交易为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在《财务会计》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往往让学生感到比其他流动资产难理解,难掌握。对这部分内容的核算,我认为应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持有时收益,期末计量及出售这几个方面来全面理解。

1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初始计量及记录

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当时的公允价值作为成本入账,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作为当期损益,计入“投资收益”账户。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的手续费、佣金及按规定上交的印花税等。

取得时支付的价款中若包含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作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核算。

例1:2010年1月3日,A公司购入B公司2009年1月1日发行的期限5年,票面值100元,利率6%,按年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1 000份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该债券市价为102元,发生相关税费5 000元,当年利息于第二年2月份支付。

分析:A公司2010年1月3日购买的债券是2009年1月1日发行的,并且2009年的利息要在2010年2月1日支付,债券利息是以持有债券为依据发放的。2010年2月1日A公司会获得2009年的利息,这部分利息不应属于A公司所有,所以A公司在购买此债券时,先垫付出来,待债券公司发放利息时从债券公司收回。这就意味着A公司购入的债券中包含已到付息期尚未支付的利息100×1 000×6%=6 000元,根据有关规定,这部分利息应计入“应收利息”账户,发生的相关税费5 000元计入“投资收益”,按公允价值(市价)102×1 000=10 2000元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支付的款项应从其他货币资金中支付。

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包括两部分内容。

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实际支付的价值中包含已宣告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这是企业在购买时垫付的资金,在实际收到时冲减已记录的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不能作为投资收益核算。

在持有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对于这部分现金股利或利息,要认真分析其组成内容:若属于被投资单位以前年度实现的收益的分配,即属于投资前被投资单位所产生的收益的分配,应冲减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若属于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收益的分配,是投资者应享有的股利和利息,应确认为投资收益。

例2:接例1,2011年2月1日,A公司收到B公司债券利息6 000元。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6 000

贷:应收利息6 000

例3:接例1,2011年12月31日,计提利息。

分析:2011年,属于A企业债券持有期,在此期间产生的利息属于A企业应享有的收益,应确认为当年的投资收益,因为这部分100×1 000×6%=6 000元的利息要在2012年2月1日收到,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先计入“应收利息”账户,收到时再冲减应收利息。

会计核算为:

2011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6 000

贷:投资收益6 000

2012年2月1日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6 000

贷:应收利息6 000

3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与记录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重点,需要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属于损益类账户,既核算公允价值高于原资产账面余额的差额,也核算公允价值低于原资产账面余额的差额,期末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期末时的公允价值计量,当公允价值(当日收盘价)高于其账面余额时,按其差额调高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当公允价值(当日收盘价)低于其账面余额时,按其差额调低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

例4:接例1,2012年12月31日A公司购入的债券,市场价为105元。

分析:年末,A公司购入的债券公允价值105元高于该债券的账面价值102元,根据有关规定,应调高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105-102)×1 000=3 000元,调高后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变为105 000元。

会计核算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 000

例5:接例4,2011年12月31日,A公司购入债券市价为101元。

分析:年末,A公司购入的债券公允价值101元,低于其账面价值105元,根据有关规定,应调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105-101)×1 000=4 000元,调低后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为101 000元。

会计核算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 000

4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出售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难点,出售时实现的损益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出售该资产时出售收入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二是原来已经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入账的金额。这两部分内容,即为实现的损益,计入“投资收益”账户。

例6,甲公司将其拥有的股票10 000股全部出售,每股售价20元,相关税费3 000元,处置当日该股票账面余额150 000元,其中成本130 000元,公允价值变动20 000元。

分析:出售净收入20×10 000-3 000= 197 000元与账面价值150 000元的差额47 000元为出售本身产生的收益,原来出售前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20 000元,都属于甲公司已实现的收益,应计入“投资收益”账户。

会计核算为:

借:银行存款197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X股票(成本)130 000

――X股票(公允价值变动)20 000

投资收益47 000

同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 000

贷:投资收益20 000

出售后,共实现投资收益67 000元(20 000+47 000)

若例6中出售的股票账面余额150 000元,其中成本180 000元,公允价值应变动30 000元。

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197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X股票(公允价值变动)3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X股票(成本)180 000

投资收益47 000

同时:

借:投资收益3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 000

友情链接